农村民政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1 17:29:58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篇1

一是按照“生产发展”的要求,搞好农村农业类社会组织和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区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取向、逐步规范”的思路,在坚持依法登记的前提下,简化程序,降低门槛,采取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办法,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协会的组织化程度,孵化培育出一批管理规范、经济效益突出的农村经济协会。同时加强对农村经济协会的管理引导,帮助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农村经济协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能。目前,全区登记在册农村类社会组织共有6家,这些社会组织连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加快了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是按照“生活宽裕”的要求,抓好社会化救助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全面规范农村低保的申请、审核、审批、发证等程序,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农村群众生活权益,截止到11月底,全区有576户,768人人享受农村低保,累计支出最低生活保障金413.05万元,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任务;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严格按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要求,加大乡镇敬老院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全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大力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坚持把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确保农村特困人员大病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救助,缓解农村特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今年起,首次将农村户籍贫困家庭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补助标准为非从业人员补助550元/人,共计388人;做好灾害救助工作,全面落实《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灾害救助制度,扎实有效地开展救灾工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今年为20户农村困难群众家庭进行了危旧房修缮,支出费用96720元。

三是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抓好移风易俗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开展“基层民政年”、拥军优属、走访困难群众等工作,积极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农民牢固树立崇尚科学、勤劳致富、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等先进思想。结合婚姻登记工作,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严把婚姻登记关,积极倡导婚育新风,倡导节俭、文明、健康的婚礼仪式,降低结婚成本,将资金节约下来用于发展生产。继续坚持殡葬改革、殡葬惠民,今年起多个殡葬服务基本项目由政府买单。倡导“厚养薄葬”、“移风易俗”的殡葬风气,大力宣传文明节俭办丧事,坚决杜绝散埋乱葬等传统陋习,抓好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解决骨灰安葬难的问题。充分发挥烈士陵园、军休所等公益事业的教育基地作用,激励农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

四是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做好公共事业服务,促进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向现代化发展。高标准建设便民利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目前,全区60个行政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共投入资金7870多万元,新建和改建社区服务中心6.94万平方米,平均面积达到1156平方米。以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统一实施了公共服务全程化和“一站式”办理模式,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教体育、居家养老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全覆盖,并与区81890市民服务热线实现有效对接,使农村社区居民足不出村,即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便利服务。强化区划管理职能,适时调整乡村布局,完善界线管理。加强地名管理,实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建成包括全区3091条地名基础信息在内的V3系统数据库。大力推进农村地名设标工作,设标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各地各村的人文、经济、文化、旅游、传统习惯等特色。认真落实公益福利事业建设,把乡镇敬老院、慈善超市等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和社会捐助力量。

五是按照“管理民主”要求,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机制。通过建立村务公开栏、设立电视公开平台、召开民主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村务公开,目前,全区村务公开率达到100%,切实维护了群众的知情权;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行澥浦“两票一会”制度和蛟川的“168工作法”,建立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凡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决策权;进一步规范完善民 主管理机制。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级财物管理等各项制度,切实保障了农民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权;进一步规范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全面推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干部的实绩或奖惩,由群众说了算,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监督权。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篇2

一、**州农村基本情况

**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辖15县1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州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余万,共206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50户以上自然寨3922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478个,乡村总户数89.77万户,360多万人,居住着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1.63万人,占总人口的81.87%,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州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19项、省级名录123项、州级名录123项,国家级艺术之乡6个、省级艺术之乡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被列入全国35个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文化旅游村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素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生态王国”的美誉。

然而,在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胜景绚烂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独特的苗乡侗寨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消防安全问题。**州农村82%房屋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且依山而建,密集程度大,火灾风险高,又加上村民长期形成的楼上用火习惯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差等原因,农村火灾事故发生频繁。据统计,20**—20**五年与1999—20o3五年相比,农村火灾平均起数由100.4起下降到64.6起;农村重特大火灾平均起数由6起下降到3.2起。但1999年至20**年间,平均每年发生农村火灾8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有520多户250o多人因火灾重返贫困。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面对长期以来严峻的农村火灾形势,**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防火工作,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于20**年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农村消防法规《**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于2o**年编制了《**农村防火检查手册》,并先后总结和推广了农村防火“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即领导责任落实、组织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教育培训落实、隐患整改落实、宣传工作落实、消防器材配备落实、达标验收落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措施,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农村火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狠抓农村防火工作“八个落实”。

1、认真落实政府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为落实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每年州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各有关单位部门签订农村消防工作责任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而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则按照州政府的目标责任要求,层层签订责任状,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同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此外,为确保责任制的落实,各级政府建立完善了检查督办、绩效考评、行政责任问责、事故责任追究等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各级防火安全组织机构。全州各县(市)、乡(镇)均建立了防火安全委员会,特别是普遍建立以自然村寨为基础,以村民委员会管理为框架的农村社会消防安全长效防范机制。对农村50户以上木质结构无间距连片自然村寨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一律建立县、乡、村领导干部“三级联保”责任制,并根据农村聚居的特点,引导村民建立联防机制,鼓励村民参与民房火灾责任保险,转移农村火灾风险。

3、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完善农村防火工作条例和各项管理职责、制度。为使农村防火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州人大组织有关单位部门经过广泛调研,多次论证,以《消防法》和《贵州省消防条例》为依据,于20**年3月29日制定出台了《**州农村消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而《条例》出台实施后,为进一步使农村防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由**州政府牵头,州消防支队主抓,于2oo7年制定下发了《**农村消防工作职责、制度汇编》,主要内容包括:防火安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职责制度;包村、驻村干部、村寨专兼职消防队员、志愿消防队员职责制度;消防基础设施管理人员、鸣锣喊寨人员职责制度;以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检查,火灾隐患举、整改,火灾报警联动、灭火演练,消防工作考评奖惩等制度。

此外,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防火公约对广大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重要性,**州30户以上村寨已全部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和防火公约。

农村消防工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多年来,贵州省**州广大农村由于受历史、经济、地理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始终难于摆脱农村火灾的困扰,始终属于全省及至全国农村火灾的重灾区。有这样一种说法:“全国农村火灾看贵州、贵州农村火灾看**”。为切实有效遏制农村火灾的发生,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消防工作,把农村消防工作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考核,落实防火安全工作责任制,总结和推广了农村防火工作“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措施,进一步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火灾的高发势头。

一、**州农村基本情况

**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辖15县1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州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余万,共206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50户以上自然寨3922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478个,乡村总户数89.77万户,360多万人,居住着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1.63万人,占总人口的81.87%,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州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19项、省级名录123项、州级名录123项,国家级艺术之乡6个、省级艺术之乡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被列入全国35个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文化旅游村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素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生态王国”的美誉。

然而,在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胜景绚烂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独特的苗乡侗寨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消防安全问题。**州农村82%房屋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且依山而建,密集程度大,火灾风险高,又加上村民长期形成的楼上用火习惯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差等原因,农村火灾事故发生频繁。据统计,20**—20**五年与1999—20o3五年相比,农村火灾平均起数由100.4起下降到64.6起;农村重特大火灾平均起数由6起下降到3.2起。但1999年至20**年间,平均每年发生农村火灾8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有520多户250o多人因火灾重返贫困。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面对长期以来严峻的农村火灾形势,**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防火工作,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于20**年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农村消防法规《**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于2o**年编制了《**农村防火检查手册》,并先后总结和推广了农村防火“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即领导责任落实、组织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教育培训落实、隐患整改落实、宣传工作落实、消防器材配备落实、达标验收落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措施,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农村火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狠抓农村防火工作“八个落实”。

1、认真落实政府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为落实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每年州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各有关单位部门签订农村消防工作责任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而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则按照州政府的目标责任要求,层层签订责任状,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同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此外,为确保责任制的落实,各级政府建立完善了检查督办、绩效考评、行政责任问责、事故责任追究等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各级防火安全组织机构。全州各县(市)、乡(镇)均建立了防火安全委员会,特别是普遍建立以自然村寨为基础,以村民委员会管理为框架的农村社会消防安全长效防范机制。对农村50户以上木质结构无间距连片自然村寨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一律建立县、乡、村领导干部“三级联保”责任制,并根据农村聚居的特点,引导村民建立联防机制,鼓励村民参与民房火灾责任保险,转移农村火灾风险。

3、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完善农村防火工作条例和各项管理职责、制度。为使农村防火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州人大组织有关单位部门经过广泛调研,多次论证,以《消防法》和《贵州省消防条例》为依据,于20**年3月29日制定出台了《**州农村消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而《条例》出台实施后,为进一步使农村防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由**州政府牵头,州消防支队主抓,于2oo7年制定下发了《**农村消防工作职责、制度汇编》,主要内容包括:防火安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职责制度;包村、驻村干部、村寨专兼职消防队员、志愿消防队员职责制度;消防基础设施管理人员、鸣锣喊寨人员职责制度;以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检查,火灾隐患举、整改,火灾报警联动、灭火演练,消防工作考评奖惩等制度。

此外,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防火公约对广大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重要性,**州30户以上村寨已全部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和防火公约。

目前,**州有政府专、兼职消防队397支1563人,有农村志愿消防队3582支9141o人,鸣锣喊寨队伍361o支7893人,三十户联防小组9658个。

(四)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深入开展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

为加快**州农村消防建设,从根本上预防农村火灾的发生,**州委、州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治理农村火灾总结出的经验和措施,与省公安厅共同制定了《**州农村消防建设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于20**年8月20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44次省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方案》明确了农村消防试点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内容和步骤,确定分五年时间对全州150个50户以上无间距连片木质结构房屋的自然村寨编制消防规划,实施“寨改”、“房改"、“厨改”、“水改"、“电改”、“路改”,配备消防设施和装备,健全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实施农房保险等,预算总投资5.85亿元,分五年实施,省政府每年给予1200万元的经费补助。为确保试点建设任务的完成,**州委、州政府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建立了“三项”保障机制,采取了“六项”工作措施。

1、“三项”保障制度:一是组织保障。州政府成立了以州长为组长,分管消防的副州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消防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试点县市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一个试点、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二是制度保障。为随时掌握农村消防试点工作进度,州政府还建立工作进度周报制度、督察督办制度、奖惩制度。三是经费保障。为确保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州委、州政府通过政府出资、群众集资、捆绑项目资金,以及积极鼓励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为试点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

2、“六项”工作措施:一是深度调研,科学规划。为确保农村消防建设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同步实施,州委、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从各部门抽调人员对农村大寨进行普查、调研,在普查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了试点村寨消防规划。二是制定《细则》,明确标准。州人民政府制定了《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实施细则》和《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内容和标准》,明确了“六改”的具体内容,并且对列入国家和省、州保护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按照“四改、三保、两强、一高’’的原则进行建设。三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使试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州人民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有关部门签订了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消防建设试点工作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同时,各县市按照州政府要求,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四是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为确保消防建设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州委、州政府将2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列入20**年拟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作为全州消防试点示范村寨来建设。同时要求每个县市根据财力情况,完成2个以上消防试点村寨消防建设,并以责任书的形式把消防建设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固定下来,形成州县齐抓共建的格局。五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建设由州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各级政府具体负责工作总协调、总督导,负总责。并针对不同村寨、不同农户的不同特点,建设、供电、水利、消防等部门按照州政府《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内容和标准》,进行逐户调查测算,制作了统一标准、不同类型的“厨改"、“电改”图集,使试点建设工作规范进行。六是规范施工,确保质量。为确保试点建设,各县市结合试点建设工程量大、涉及农户多建设的特点,分别从建设、交通、水利、供电、消防等业务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试点村寨进行蹲点督促指导,还专门组织试点村寨参加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培训,确保每个村寨有1支掌握施工技术、懂得施工要求和标准的施工队伍,使试点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得以保证。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篇3

一、“三补资金”的发放

近年来,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偏重于农村,从免缴农业税到“三农”补贴,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为老百姓增加了收入。然而,随着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加大,没有取消的税费也给村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农户不能自觉将水费、一事一议交到村委,为此收缴这些费用需要多次上门催讨才能得以缴纳,大大影响了村委的工作效率。为方便农户结算和村委工作,村委通过研究决定将“三补资金”存折由村委代管,其账款由村委帮农户代缴税费。

今年7月应县、乡两级政府要求,将“三补资金”的存折及其他缴费票据发放到户。在明淑村全体党员、组长的支持配合下,村委不遗余力切实做好了发放工作。然而,发放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放存折过程中,有一些农户不明是非、怨声载道、咄咄逼人,把错误全推在村干部身上,责怪村委扣留存折和代领账款,却不能理解存折的扣留与代领账款是为了方便双方。为此,我们在发放存折的同时还要做到理顺民情、安抚民心等重要工作。

二、道路建设

三、农田水利实施方面

农田是农民生存之根本,而水利是农田种植的必要条件,所以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明淑村水田旱地面积共约为2200多亩,地广人稀是明淑村种植业的绝对优势条件,然而这里地处丘陵,大部分农田表面起伏不平,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我村不能使用现代化机械来发展大规模的种植业。近年来,在市场行情的看好和政府的扶持下,我村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不少村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生猪养殖上而忽视了农田种植的重要性,造成农田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而形成“上无水源,下无浇灌”的现象。肥沃的农田在没有水源灌溉的情况下减产并因此而被农户放弃荒芜,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尽管国家和地区政府给农村种植业提供了各类优惠政策,从免税到补贴等。由于这些惠农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种植最为重要的水利设施问题,造成惠农政策不能如愿已偿地实现其价值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为此,在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力度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做起,才能真正惠及农村和农民。

四、社会保障方面

1、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贯彻中央的惠农政策,在村内大力宣传发动解说,今年我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村民已超过96%。为让全村人民有一个卫生医疗保健一体化,目前村卫生室正努力争取项目,实现合作医疗小病大病村卫生室都可报,减少村民报销手续,让村民进一步得到实惠。

2、计划生育方面,周主任尽心尽责做好妇女保健工作,落实镇计划服务所下达的“四项手术”及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

3、一事一议,水利工程水费,以资代劳筹集,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体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基本完成下达任务。

四、农民增收方面

1、生猪养殖业。生猪养殖产业是我村的龙头产业,明淑村的村民基本上家家都养猪个个是老板,前些年,在市场行情的有利条件下,村民都得到了实惠。今年下半年虽然发生了金融危机,但村内养殖户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避免了较大的损失。

2、产业多元化。夹塘组村民李建权原是生猪养殖大户,由于受疫病影响而减小了生猪养殖规模。然而并没有停止创业,他在承包的二百多亩山地上植树花草果木,走上生态产业模式,向多元化产业发展。据他介绍,十年后他的苗木可以卖到100万,今年桴釉已产6000多斤;如此数据可以表明,改变“一村一品”模式,发展多元化产业将有效提高村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

与本篇 2012年农村工作年终总结报告 内容有关的:

2012年村委会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如何管理和培养大学生村干部

2012年村委会主任助理工作总结

“农远工程”管理员经验总结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创国优总结

村委会半年工作总结村主任助理近期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五、社会稳定方面

在过去的一年内,明淑村社会秩序基本稳定,但是,不排除一些不和谐的纠纷存在。为了解决不和谐的个别现象,村委会强化责任,排查矛盾,想尽办法,让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尽可能在村内解决问题。同时,为了减少或避免村民矛盾纠纷的发生,村委在年内召开了数次村民代表大会,对村民加强思想教育,灌输和谐思想,促进全民思想统一;让村民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促进全村村民的团结共进。

在新春到来之际,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虽然10年做了一点事,但距离组织要求还远,和兄弟村相比还差很多,展望09年,我们两委一定会踏踏实实努力本职工作,分析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干09年,争取在10年的基础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最后,愿大家过个热闹年!祝: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与本篇 2012年农村工作年终总结报告 内容有关的:

2012年村委会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如何管理和培养大学生村干部

2012年村委会主任助理工作总结

“农远工程”管理员经验总结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创国优总结

村委会半年工作总结村主任助理近期工作总结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篇4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英明决策。因此,我们到村后首先要做好到村任职以后的角色转变,把理论与任职村的新农村建设实际相结合,把政策法规与群众意愿相结合,把上级要求和自身实践体会相结合,干出成绩,得到组织认可,受到农民群众的信赖。作为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大路口乡大张村的书记助理,我到任后,通过对农村新貌的观察、对其他村委成员的询问、对村工作档案的查阅和走访农户等方法,了解村情民事,以求适应新工作环境和节奏,努力尽快进入副职工作角色。

发挥作用,抓好党建

在村党支部和村两委的领导和帮助下,我明确工作内容以后,主要是认真协助村支部搞好党建工作材料的归档,公开村务、党务信息,组织电教片的播放和“电视上网”观看活动,协助无职党员做好政策法律知识的宣传,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联系贫困党员、留守儿童和“双培双带”示范户,建立结对联系卡,尽可能解决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自己切实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农民利益的实现者、乡风文明的倡导者、民主管理的带动者。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建设新农村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实现这一目标,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我村农民种植脱毒山芋和地膜花生。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第七营养素”的薯类具有广阔的系列产品市场开发前景。我乡境内皆具有粉丝加工的习惯及技术,在乡政府的鼓励下,地膜花生的种植也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主要工作,广大村民更是选购高产优质的鲁花花生品种,科学整地、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以保证地膜花生长势。同时结合丰收后花生脱壳买米,赚取可观的带壳花生的收入增值。下一步工作将着力规模化粉丝加工和花生的精加工工艺,发挥这两项产业的优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坚持学习,丰富经验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篇5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主要是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要求,切实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引向深入。刚才,7个单位分别从举报办事公开、查办案件、乡村财务管理、公开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教育、民主管理等不同侧面作了交流发言,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很好,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就全县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年10月颁布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讲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为确保中央《意见》讲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自治区、自治州党委政府分别制定了实施意见,我县结合实际情况,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自治洲党委办公室、自治洲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各乡镇、部门也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制定了具体落实措施,这些文件和措施都非常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我们要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和谐轮台建设的高度,增强做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落实好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发腐败工作的各项任务。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当前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侵犯农民群众利益、损害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等问题,特别是土地、草场纠纷显得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化解这些矛盾,就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保障农民群众权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消除农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好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目前我县有农村基层党组织124个,占全县基层党组织总数的50%;农村基层党员2479名,约占全县总数的二分之一。总的来看,当前我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农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但也要看到,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新要求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在思想教育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维护稳定的大局中,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努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以乡镇为基础,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第一,强化思想教育,着力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千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开展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要贴近农村实际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特点,与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进程相适应。一是要规范教育内容。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抓好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纪条规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努力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群众观念、法纪意识和廉洁奉公的自觉性。二是突出重点对象。以乡镇、村级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为重点,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贯穿于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的各个方面。要加强乡镇党委中心组学习和村站所党支部学习,不断提高班子成员廉洁为民意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改进教育方法。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充分运用“”、轮训、集中教育、主题实践等传统教育形式知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经常性反腐倡廉教育。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加强警示教育,通过剖析典型案件,以案说法,以案明纪。四是严格规范行为。通过规范行为,促使农村基层干部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群众服务,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富裕奔小康。五是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大力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营造崇尚廉洁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基层党风、乡风、民风的进一步好转。

第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注重从源头上防治农村基层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各个环节。一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完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丰富“民主日”活动,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凡涉及发展和村民利益的相关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决策。乡镇要按照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决策一定要从农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出发,不能因为眼前利益和一时的发展而损害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策前要进行科学论证,凡是不符合农民群众利益的事坚决不做。既使经过论证可行的事,如果农民群众一时接受不了,也不要急于实施,以避免引发。要通过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细致地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理财、财务预决算等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实行“村财乡管村用”和“乡财县管乡用”等财务监督制度。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完善监督约束机制,提高财务工作规范化水平。制定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等管理制度,防止资产流失。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林木、草场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公开竞价和招投标制度。三是深化改革,逐步消除滋生腐败的条件,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积极推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的选举办法。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把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基层民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公务接待,坚持村级公务“零接待”制度,注意经济交往活动中的正常接待与我们所说的公务接待的区别,为发展村级经济,谈项目搞合作,必要的接待是合理的,但也要坚持节俭原则,严格支出管理。各级干部进村要坚持“零接待”,乡镇接待要坚持在食堂吃工作餐,不允许在经营性饭馆接待。四是狠抓制度的落实。对已有的制度要进行清理、修订、完善,新制定的制度要适用可行,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不能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制度,农村基层干部任职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发挥出制度建设在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保证作用。

第三,完善监督机制,促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权力。要重点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一要围绕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开展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对农业和农民补贴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等落实情况。严格执行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规定,按照透明、规范的程序安排支农资金,通过招投标方式建设支农项目。坚决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错误行为,保证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得民心工程”的落实。二要围绕农村综合改革的推进开展监督检查。从今年起,中央和自治区将逐步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征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此,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这些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实到位,便之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三要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开展监督检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直接面对农民群众,他们的作风状况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要按照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和办事不公、简单粗暴、吃拿卡要、刁难群众等不良作风,密切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加大惩治力度,坚决纠正和查处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认真纠正和查处违纪违法的突出问题。一是坚决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大农村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的专项治理力度,切实解决农民群众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坚决纠正农村土地、草场承包和土地征收征用中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切实巩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成效,坚决制止各种涉农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资和哄抬农资价格等坑农害农行为,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二是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加达对遵守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力度,保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教育和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敢于同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破坏民族团结的错误言论做坚决斗争,决不允许各种错误言论有传播的市场。三是认真抓好举报办事公开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认真落实领导接访制度和干部下访制度,积极探索有效解决群众问题的工作机制。建立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依法依纪、及时合理地处理农民群众的诉求,对农民群众投诉举报的问题,要逐一进行排查,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农村基层。

三、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确保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头绪很多,任务十分繁重,群众关注很高,必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通力协作,推动各项工作不断深入。

一是要明确责任,形成整体合力。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全面落实。要做到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要根据分工,切实负起责任。根据县委制定的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本部门的整体工作,立足本职业务,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推进工作。组织部门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牵头抓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务公开工作;宣传部门要协助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农业等涉农部门要协助抓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做好乡镇政务公开、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审计部门要抓好对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并协助农业、财政部门抓好对农村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民政部门要认真抓好村务公开和村级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农业、财政部门要做好“村财乡管”、“乡财县管”工作。同时,对基层站所的党风廉政建设,县直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和监督,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组织协调,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乡镇纪委要在乡镇党委和县纪委的领导下协助抓好各项具体工作,多请示多汇报,争取更多支持。

二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农村基层情况千差万别,条件特点各不相同。要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针对基层干部不同层次和特点,讲相应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全面掌握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讲改进工作的意见,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努力使各项工作措施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切合干部群众思想状况。要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不同状况,加强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三是要积极探索,推动工作创新。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新课题、总结新经验、讲新思路,用工作创新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进展。同时,要积极推广和运用创新成果。这次联席会议上介绍的好经验和做法,这集中体现了我县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中的创新成就,值得各乡镇深入探索和总结推广。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农民收入;财政支农;农村金融

一、引言

继党的十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2014年中共中央又下发了新世纪以来第十一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这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第十五个“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要促进农民增收,在增加投入和提高劳动效率的基础上,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包括财政方面的支农政策,也包括金融信贷方面的支农政策。由于在我国,财政与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存在各自的作用边界,因此有必要对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分析,在机制运行上强化财政金融的协调整合,实现两种机制的融合,从而不断提高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促进农民增收的效率,为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提供支持。

二、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及数据说明

1、变量的选择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Y),即农民家庭可支配的劳动收入。与家庭总收入相比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更能反映农民的真是收入水平。

财政支农(G),通过农业的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其中,国家用于农业的支出包括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支援农村生产的支出和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以及农业科技三项费和农村救济费用。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F),根据金融结构理论之父戈德?史密斯(1990)对金融结构相关理论的定义,本文采用金融相关比率作为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也即一国的金融资产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农村金融现状,用农村的信贷总额来反映农村金融资产状况,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代替农村GDP。故农村金融发展规模(F)=农业贷款/农村农林牧渔总产值。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1980―2012年的年度数据,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Y)数据由1980―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获得,为了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采用以1980年为基期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处理得到真实值,以利于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财政支农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财政年鉴》。财政支农的总额包括:农村生产支援的支出和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以及农村救济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F)指标中,农业贷款数据来自历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在1994年以前农业贷款包括乡镇企业贷款,之后作分别统计,为便于分析,1994年之后的农业贷款是两者之和。

(二)模型的检验与估计

1、平稳性检验

利用ADF检验方法对LY、LG、 LF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所有一阶差分指标都是平稳的,水平非平稳与趋势非平稳的原假设均在5%甚至1%的显著性水平上被拒绝,所以LY、LG、 LF均为一阶单整I(1),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滞后项的确定采用SIC原则。

2、协整关系检验

利用恩格尔―格兰杰(Engle-Granger)提出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法即协整分析法来检验这些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首先建立农民收入、财政支农、农村金融之间的回归模型,即 ,对回归方程生成的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2,残差序列ecmt不存在单位根,说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三者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趋势,即存在协整关系,也即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滞后阶数检验

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前,首先采用似然比即LR(Likelihood Ratio)检验法,从最大滞后阶数开始检验,发现LR、FPE、AIC、SC、HQ均指向1阶滞后,所以文章选用1阶滞后。接下来验证VAR(1)模型是否稳定,通过计算AR特征多项式根,发现所有根的倒数的模都小于1并且处于单位圆之内。因此,该模型满足了稳定性条件,根据它建立的VAR模型是平稳的。

4、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本文为了直观反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农以及农村金融规模的关系,在建立的V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渐进解析法计算响应函数的标准方差(如图1),以直观地展示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1 农民收入对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

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农民收入对财政支农的冲击响应,刚开始的2期效果不是非常明显,第3期起就有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随后逐渐上升,总体来说是正向冲击,这说明财政支农对促进农民增收刚开始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中长期来看有显著的作用。,农民收入对于来自农村金融一开始就有一个较大的冲击响应,随后稳步上升,总体来看,呈现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趋势。从两者的对比来看,在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绩效上,农村金融发展比财政支农更有效,也即农村金融的发展能够更快、更好地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一结论与武剑(2000)在对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贡献度中的研究结果是一样的,当时结果显示为:在我国现阶段,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为60.1%,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会使我国农村市场更活跃。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金融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对我国农民收入、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关系的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发展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农村金融比财政支农更有效。据此,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金融与财政措施:

首先,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政策性”资源配置机制应该先行发挥作用,提高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的力度。政策性金融是针对农业面临自然、市场双重风险而采取相应补贴的重要手段。财政资金主要应无偿用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研究、公共道路等非直接生产性领域,支持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农村政策性资源配置作用的先行发挥来纠正市场失灵,帮助农村、农业这一特定区域和行业走出商业性金融下容易出现的“资金贫困恶性循环”,逐步实现资金需求良性循环。

转变农村金融服务的理念和思路,最大限度地实现“三农”服务与商业运作的融合,农村金融具有客户弱势、需求小频急、经营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等特性,其独特诉求和风险特征要求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户金融服务供给。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在产品、渠道、组织方式上的创新。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适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需要,积极创新土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业主联保贷款、订单贷款、供应链融资、厂房按揭贷款、通用设备贷款等多种信贷品种,探索建立“统贷统还”、“先支后收”等专业服务模式,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渠道。引入特许经营机制,促进大银行和小额信贷机构、资金互助组织等加强业务合作和资本联合,积极开办流动银行服务,研发适应农村特点的新型自助银行设备,在农村地区推广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创新服务组织形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的规模,引导和扶持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加快发展。组建涉农金融租赁公司,为“三农”客户提供大型农机具和成套设备租赁服务。

其次,财政支农方面。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的平稳增长机制,将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多地向“三农”分配倾斜,提高支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制度建设,始终明确中央和省级财政在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农中的主体地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加大对财政支农的力度,确保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超过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在努力增加支农资金投入量的同时,要探索开辟支农资金投入的新渠道,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逐步形成新稳定的农村建设资金来源。着力财政支农资金的创新机制,支农资金整合要有新突破,积极探索财政在支持农业保险、农业担保方面的有效途径,完善财政支持防灾减灾机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支持小型公益设施建设“民办公助”机制。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支农资金分散使用的问题。整合支农资金就要从调整管理机构的职能入手,改变纵横交织的管理机制网状结构,使资金按照有序方向进行流动,减少资金使用的交叉和重复,从而使有限的资金最优配置,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领域给予有力的支持。此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使用,加强支农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并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纳入支农项目库,适时根据发展规划对现有资金进行适当归并,以主导产业或重点建设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适时加强对项目库的更新管理,从而使选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着力强化管理,建立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绩效考评和奖罚等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按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农建设资金的监管,深入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科学量化考核指标,逐步构建以绩效为导向、过程监管为重点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覆盖水利建设资金和建设项目运行全过程的监管机制,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专款专用,发挥资金效益最优效用。在支农项目工程建设上,制定刚性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上级主管部门和县级财政部门要经常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开展进度调查统计和中期评审,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情况,对竣工决算、竣工验收要加强管理,将检查和验收结果作为下年度申报项目的重要依据。通过开展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安平,杜金沛.中国的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J].统计研究,2010(11):34-39

[2]杜玉红,黄小舟. 财政资金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 ] .统计研究, 2006 (9)

[3]林毅夫. 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J].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 C2003026 ,2003.

[4]谭燕芝.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 ―2007[J ] . 上海经济研究,2009 (4) .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篇7

按照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即将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今天,我们采取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组织培训,召集市农村税费改革协调会议成员单位的领导同志、郊区各区县即将具体从事试点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参加,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目的是认真落实*精神和“*”重要思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示精神,为搞好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高度重视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实行了,又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使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充分保证,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以富裕农民统揽郊区工作全局。*以后,又确定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方针,从而奠定和不断发展了郊区改革和发展的大好形势。郊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总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负担水平逐步降低,农村社会繁荣稳定。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农民增收较慢、负担较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1、农村税费制度和征收办法不尽合理。现行的农业税征管办法是19*年制定的,四十多年过去了,作为计征农业税依据的土地面积、农作物产量、农产品价格等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城市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土地征用、占用的情况比较突出,部分地区还存在有税无地的情况。这些已被占用的土地,仍然需要农民缴纳农业税,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很有意见。再有,农业特产税政策是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为了稳定粮食生产,限制经济作物的种植而制定的。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粮食短缺的情况已经不存在,农业的出路是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再征收农业特产税,显然不利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相违背。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承担的负担很重。尽管我市20*年农民个人负担的村提留、乡统筹只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到百分之一,但农民个人负担仅占农民负担总额的34.3%,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占到农民负担总额的65.7%,农民的大部分负担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为什么这样重,根本原因正象总理讲的“食之者众、生之者寡”,靠农民养活的人太多。据有关部门统计,乡镇机构精简后,20*年全市乡镇机关干部仍有19121人,平均每个乡镇97人,比1996年的21749人减少了12%,但干部报酬和管理费用却达到5.2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59%。乡村两级加起来,20*年一年中需要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的干部报酬和管理费用达到18.2亿元,相当于当年集体可分配利润59.6亿元的30%,每个农民平均负担512元。

3、向农民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的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市委、市政府三令五申,但在一些地方这种行为屡禁不止。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重要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教职工队伍庞大,造成乡镇和村的教育负担过重,农村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向农民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向农民收费与部门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农村用电、报刊订阅、医疗卫生、城市管理中向农民伸手转移负担的现象屡屡出现。

4、一些地方农民不按规定缴纳合法税费的现象比较突出。当然其中存在一些农户法制观念、集体观念不强的问题,但就多数地方看,集体经济组织答应给农民提供的服务不兑现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20*年,全市有1*2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占行政村总数的26%。这些地方,集体经济实力弱,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差,村级干部报酬没有保障,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意见很大,急切盼望改变面貌。

从以上问题不难看出,在千方百计广开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仍然是保护广大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展郊区生产力,加快郊区现代化步伐的重要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决定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这是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战略举措;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农村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从2000年开始,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从安徽和其他一些地方陆续开始,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经过三年的实践,到20*年全国有21个省市区进行了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从改革中受益的农民达到6.2亿,占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三。就全国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最早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安徽省,农民负担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减轻,农民总的税费负担下降了31%。乡镇政府、村级组织的正常经费需求得到了基本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没有受到影响。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也在昌平区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是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改革后,全区应缴农业税正税691.9万元,农业税附加134.7万元。与改革前农民负担总额相比,下降255.8万元。改革后全区农民人均负担为33.8元,比改革前的44.3元下降23.6%。其中,山区、半山区改革后人均负担17.2元,比改革前的29.5元下降41.7%;平原地区改革后人均负担39.6元,比改革前的49.4元下降19.9%。

二是保证了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为了解决改革前一些村、特别是山区和半山区村干部工资很低,有的村干部甚至几年领不到工资的问题,改革后,全区确定村级固定补贴干部1095人,每人每年补贴工资5000元,补贴办公经费1500元,总计711.75万元。既没有增加农民负担,又稳定了干部队伍,保证了基层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是保证了教育投入。改革中,全区共清退临时代课人员416名。同时,按照有关政策,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对教师队伍进行精简。将原镇级财政开支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和正常办公经费纳入区级财政管理,解决了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的问题。既稳定了教师队伍,保证了教育投入,又减轻了镇级政府的负担。

此外,在改革中还对有税无地、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解决。昌平区试点工作达到了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农村教育经费得到保证、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得到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推开,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完全符合我市实际。

农村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理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对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实行依法治理,使农民负担确保减轻并不再反弹,从而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逐步增强农民发展经济、走向富裕的能力,实现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农村税费改革的指导方针,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字:减轻、规范、稳定。

减轻,就是要合理确定农民的税赋水平,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是改革的第一位任务,是农民接受不接受、拥护不拥护改革、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标志。

规范,就是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遏制住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照章纳税,政府依法收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了明确的界定,从而使各方利益得到根本保障。

稳定,一是要在减轻和规范的基础上使农民的税赋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杜绝朝令夕改,使国家和农民利益得到长久保障。二是要积极稳妥,工作做细,措施得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使农村长治久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试点的基础上,今年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进行。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郊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措施,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和深切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此项重要改革一定要高度重视,要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切实把这项重大改革搞好。

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目标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和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精神,全面贯彻“*”重要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和保护郊区生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推进郊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从轻确定农民负担水平,村村减轻,户户受益,并保持长期稳定。在保证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的前提下,妥善处理改革力度与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关系,保证镇(乡)政府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以及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行科学规范的分配制度和简便易行的征收方式。实行综合配套改革,为农村税费改革提供必要保障。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四取消”、“两调整”、“一改革”。

“四取消”:一是取消乡统筹费;二是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三是取消屠宰税;四是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两调整”:一是调整农业税政策;二是原征收农业特产税的土地调整为征收农业税。

“一改革”:就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同时要搞好综合配套改革。

至于改革的具体内容,负责下几讲的同志还要详细讲解,我就不多作介绍了。

通过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具体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快。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农民负担是不是真正减轻,是农村税费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要村村减轻,户户受益,使每个村庄、每个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民都能从税费改革中受益。一是要从轻确定农民的负担水平,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使农民负担在原来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二是要鼓励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集体经济,广开就业门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使农民在减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较大幅度的增收。

第二,确保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在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的同时,要采取精简乡镇机构、减少村级干部数量、财政转移支付、教育体制改革等途径,确保乡统筹、村提留和教育集资等取消后,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决不能因为税费改革使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的工作以及郊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任何影响。

第三,建立起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通过税费改革,要建立起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遏制住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提高农民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性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第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要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认真处理好各种矛盾,认真解决由于税费制度不合理遗留的各种问题,把工作做深、做实,避免引发新的矛盾。通过农村税费改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郊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五,稳步推进配套改革。要进一步搞好乡镇区划调整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精简村级干部队伍,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巩固改革成果。

经过我们的努力,要确保改革的成功,确保五大目标的实现。

三、切实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牵一发动全身。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把做好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作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好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协调会议制度,成员单位有市农委、市编办、市教委、市财政局等14个委、办、局,具体工作由协调会议办公室承担。在此次培训结束后,各区县也要开始研究考虑本区县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当前就要抓紧成立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总的要求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要抽调熟悉农村工作、政策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同志组成工作班子,专职负责税费改革工作。要实行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中,要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使他们在宣传动员群众、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搞好基础情况调查统计、解决具体矛盾和问题上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市和区县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全市的总体部署,认真抓好农村税费改革中的相关工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做出积极贡献。

农村税费改革中,下述工作各区县要认真做好:

1、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是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各区县要精心组织安排,周密做好这项工作。要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和我市《方案》的基础上,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进行测算,广泛听取意见,真正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案。

各区县在制定实施方案时要做到:

第一,实施方案必须符合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政策规定。实施方案中,关于农业税计税常年产量、计税价格、计税土地面积、税率、农业税附加比例以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政策,必须按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执行,不可突破政策,另立标准。

第二,实施方案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各区县制定的实施方案要紧密结合本区县的实际,认真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测算,计税面积、常年产量的测定要请农民参与,得到农民的认可,要公正公开,不可暗箱操作。《方案》既要突出减轻农民负担这个核心,又要兼顾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

第三,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要强。各区县制定的实施方案要强调可操作性,重在落实。要细化,要具体。既要对改革的原则、内容、进度等要提出明确要求,又要对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如何保证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如何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等问题提出明确措施,做出明确规定。

第四,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沟通、认真研讨,区县拿不准或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重要问题要及时向市里上报。

2、搞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使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深入人心,动员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是顺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条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宣传培训工作做好,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市级将通过“五个一”的形式,深入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宣传,即致全市广大农民一封公开信、向每户农民免费发放一本宣传手册、每个村张贴一张《*市农村税费改革公告》、编印一本《农村税费改革实务手册》和一本《农村税费改革政策问答》。各区县、乡镇要结合实际,利用农村电视网络、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媒体,以及召开各种会议、入户宣传、上专题党课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细致地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宣传,要使广大干部认识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高度负责地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和实施工作;使广大农民对税费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政策家喻户晓,从而拥护改革、参与改革,增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使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改革,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从事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要认真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情况,熟悉政策,掌握方法。培训分级进行。市税费改革协调会议办公室主要培训市有关部门、区县、乡镇主管领导和参与税费改革的其他负责同志。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对具体操作的同志进行培训。各区县也要对本区县的相关同志进行培训。在此次培训结束后,各区县就要着手准备进行培训工作。组织参加培训的人员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文件和我市试点方案,使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以及本市有关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政策精神,提高领导和组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水平,严格依法办事,形成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农村税费改革骨干队伍,从而扎扎实实地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3、加强监督检查。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和区县都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根据改革的不同阶段确定监督检查的重点。改革初期,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方案的制定上,防止在数据上弄虚作假;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政策是否公开、透明上,防止暗箱操作;改革后期,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政策的执行效果上,实现三个“确保”,防止农民负担的反弹。区县要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情况的督导和检查,保证农业税政策和其他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保障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要随时掌握改革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市农村税费改革协调会议办公室将组织联合小组,采用日常检查与重点督查、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执行政策中的偏差,及时纠正。市农村税费改革协调会议办公室设立群众举报电话,建立起与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沟通渠道。

今年年底以前,各级都要进行检查验收,对改革试点工作认真进行总结。市农村税费改革协调会议将在总结全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完善有关政策,以巩固改革成果。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篇8

“包”字引发的四川农村改革

・1978年10月,省委总结了广汉县金鱼公社生产责任制经验,将“包”字引进农业生产责任制,拉开了四川农村改革的序幕。

・1980年,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进行了体制改革,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的典型。

四川是全国农村改革起步最早的省份之一。通过农村体制改革,加上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使全省农村生产力获得大解放,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30年前相比,全省粮食产量由人均600斤多一点提高到现在的780斤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7元提高到去年的3546元。农村改革的成功,农业取得的成就,对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川是个农业大省,成都平原是我国粮仓之一。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四川曾调出几十亿斤粮食,支援国家建设,支持京、津、沪度过经济困难时期。“”期间,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增长很快。1975年和1976年,“”横行,加上旱灾和地震,四川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走到低谷。1976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下降到508亿斤(包括重庆市),人均只有530斤,隆昌县一带的农民甚至扒火车外出逃荒。为安排城市和灾区人民生活,中央从东北调粮入川,原定调进10.2亿斤,由于铁路运输困难,未能全部运到。

粉碎“”以后,四川的经济要恢复,首先要振兴农业、发展农业。当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实际出发,采取一套趋利避害的增产措施。其中影响大、效果明显的,首先是在全省多数地方取消种双季稻,改为主攻一季中稻;其次是对无水源保证的水田,提倡“水路不通走旱路”,改种高产的旱地作物,做到趋利避害,夺取丰收。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立支农工业体系。

二是制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先是恢复“”以前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办法,健全劳动组织,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1978年10月,省委总结了广汉县金鱼公社率先实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生产责任制的经验,以省委办公厅《工作简报》的方式转发全省,要求各地进行试点。“定产”实际上就是“包产”。从此,“包”字引进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拉开了四川农村改革的序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会议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使目前还很落后的农业尽快得到迅速发展,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保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一些地方出现包产到户。1979年11月,省委制定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使生产队逐步富裕起来的意见(试行草案)》,即省委100号文件,强调尊重生产队的自,鼓励社员经营好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肯定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的责任制,对多种经营项目提倡“包产到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员”,田坎可以“包到户经营”,“还可以划出一部分零星、边远或瘦薄地,按常年产量包到户经营,所包产量顶一部分口粮或饲料,超产部分全部归己”。在那个时候,作为省委的正式文件开口子允许包产到户,是比较早的。这个文件发出后,大大促进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推动了农村经济进一步放开、搞活。不久,《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这个文件的内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全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80年,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进行了体制改革,改“政社合一”为政企分开,取消,成立乡政府和乡农工商公司,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的典型。

那一段时间,四川的农村改革有声有色,蓬勃发展。通过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后来的20多年里,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处理好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先后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指示,最集中的是制定了10个中央1号文件和两个中央全会决定,即:1982―1986年中央连续发了5个1号文件,2004―2008年又连续发了5个1号文件;1991年十三届八中全会和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党中央两次作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决定。特别是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总结了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与方针。这个决定,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范为“家庭承包经营”,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我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把农村改革向前推进。

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破除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催生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党和政府花很大的精力减轻农民负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并最终取消农业税。

・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七大再次强调,这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在认识上的升华。

回顾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可以粗线条地划分为几个小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主要是破除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积极性。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农业获得很大发展。我省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639.3亿斤增加到1984年的815.9亿斤(包括重庆市),人均粮食第一次突破800斤,解决了长期供给短缺的问题,也第一次出现了“卖粮难”。二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产品多了,但农民收入上不去,增产不增收,出现“卖粮难”和收购粮食“打白条”,催生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同时,中央提出调整农业结构,要求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然而抓了若干年,虽然有些效果,但就农业抓农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三是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农民的负担却不断加重,各方面都向农民伸手。党和政府花很大的精力减轻农民负担,制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后来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最终取消农业税。但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仍然呈现扩大的趋势,看来单项性的改革还是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四是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不久又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十七大再次强调了“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在认识上的升华,这种认识和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强大动力。当前的农村改革,就是要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这篇文章。重庆市和成都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希望能够提供成功的经验。

农村改革的宝贵经验

・一定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重视群众的实践和创造。

・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保障农民的民利和物质利益。

・一定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定要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

・一定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改革30年的经验很丰富、很宝贵,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有益于今后的改革事业。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总结了20年农村改革的5条经验,总结得很好,这5条今天还是适用的。我体会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一定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重视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改革初期,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后来都搞了包产到户,这是党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2001年,中央18号文件规定,“农村土地流转应当主要在农户间进行”,不提倡工商企业、城镇居民到农村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后来在实践中也都突破了。

第二,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保障农民的民利和物质利益。我国各个阶层和群体都有自己的组织,唯独农民这个最大的群体没有自己的组织。说共产党可以代表农民的利益,党就要自觉地切实维护好农民的权益。否则,农民没法对话,只能以各种方式抵制。过去我省少数地方发生的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要高度关注农民群众的民利和物质利益。

第三,一定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克服过去存在的“城市偏向”,不再以损害“三农”来发展工业和城市。相反,在公共财政、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要向“三农”倾斜,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第四,一定要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要进一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特别在“放活”上多做文章。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同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以现代设施装备农业。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滞后、自身无力以工支农的地区,国家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多给惠农政策,加以扶持。

第五,一定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缩小,但它始终是安天下的基础产业,加上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大半,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确实是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切实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筹划、安排和抓好。

加大力度继续深化改革

・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尚未破除,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

・深化农村改革应围绕破除二元结构体制,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真正打破束缚农村发展的旧体制。

30年来农村改革成就巨大,但改革尚未完成,需要加大力度继续深化。当前,城乡发展差别过大,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过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严峻问题。中央本来想扭转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扩大的趋势,也确实采取了措施,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差别依然继续扩大。为什么会这样?这里有个体制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尚未破除,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二元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对工业、对城市、对市民实行一套政策,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实行另一套政策,形成“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现在这套体制还未根本改变,农民还不能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乘农村改革30年之机,希望党中央总结30年农村改革的经验,提出到2020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提出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思路,制定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十七大强调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三农”实际,深化农村改革应围绕破除二元结构体制,着重加大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和财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真正打破束缚农村发展的旧体制,把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简介:

上一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