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2:41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高中体育 习惯养成 运动兴趣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8-01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我们的高中体育教育有两个作用:一是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前者,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教学投入较大的精力,而忽略了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对方方面面的体育运动都略知一二,却没有自己独特的运动爱好和稳定的运动习惯,学生的运动技能一边学习一边荒废。在“全民运动”的口号已经响彻全国数年之后,我们的体育教育仍然滞后于运动精神,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亟需我们马上进行教学重点和教学策略的调整,在教学中要要注重运动习惯养成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运动打下基础,为全民运动助力。

首先,将运动习惯培养和运动技能学习放到同等重要地位。体育与健康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科学知识,学生只学习运动技巧而没有将其融入生活的习惯便失去了体育课的一半意义,因此,教师要树立体育为健康服务的教育理念,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运动基础和运动能力,对于常规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规则和运动要领都比较熟稔,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讲解,只需带领大家一起回顾、复习,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于每项运动容易造成的伤害和预防措施、救助措施要给予强调,降低体育运动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几率,保证体育运动的安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日常的运动习惯。体育课堂仅仅是学习运动技能,而要将学到的运动技巧应用到运动实践中去,需要学生养成热爱运动、定时运动的好习惯,比如,每天运动二十分钟,每周参加三次体育运动等。仅仅靠教师的引导、鼓励,还难以让大批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要善于利用新课程中提倡的“合作策略”,以“帮”、“扶”、“带”多种方式,让不爱运动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符合时代的生活理念。

其次,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目前的大部分高中,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部分学校还难以保证每节体育课都能正常教学。面对重文化、轻体育的不利局面,体育教师要站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角度,将体育锻炼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忙里偷闲”进行娱乐性强的运动,既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也帮助学生释放巨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比如,女生利用晚自习的大课间进行踢毽子、跳绳比赛,或者在这些传统运动中加入花样,增加运动的娱乐性;男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单双杠,或者跑步等随时可以进行的运动。教师可以和学校协调每月举行一次学校级的运动比赛,这些比赛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辅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爱好,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自己任课的班级之间进行邀请赛,教师充当组织者和裁判。这种小范围的比赛,更能激发大家的参与兴趣,也有更多的人会主动充当拉拉队。这种浓厚的运动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互相帮助、互相竞争,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对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和学校协调,增加集体运动的时间和样式,不必按照多年的传统―― 冬天跑步,夏天课间操,每天早晨跑操,课间做广播体操。这些在所有机关、单位都通用的运动方式,对学生走上社会后继续保持运动习惯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将体育教学由学校延伸至家庭保持运动的连续性。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家长对家庭作业繁多的抱怨,但是没有一个人听到过体育有家庭作业。其实,体育是最需要有家庭作业的科目。体育教师要了解我们现代教育的欠缺,了解家长的需求,敢于创新,尝试为学生布置一定的体育家庭作业,比如,每天早晨慢跑或散步半小时;组织同学去公共运动场打篮球等。教师的这些作业一定能得到大部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种来自家长的支持也是学生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推动力。学生在开始参加这些体育运动时,会有一部分是被动参加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参与,学生很快就会体验到运动的畅快和快乐,能够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去。这种方式对运动习惯的养成,比学校的课堂教学影响更明显,对学生将来运动习惯的保持都有深远的影响。学校运动和家庭运动的连续性,能有效预防学生在周末、节假日养成睡懒觉、生活不规律的坏习惯,对保证学生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都有明显的效果。

最后,渗透体育文化教学促进学生运动意识的形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大量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这些体育文化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要大家留心就能发现,由于我国乒乓球在世界的霸主地位,青少年基本人人都能挥拍杀球;当我国女排“五连冠”时,排球运动曾被大批人喜爱;当我国跳水运动异军突起之后,我国有一个庞大的人群投身到跳水运动中;当我们的奥运冠军人数不断被刷新时,以前人们不熟悉的各项运动次第进入民间。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和世界最新的体育讯息,不断向学生介绍各方面的体育文化,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爱好和运动习惯,让运动和学生终身相伴。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本和丰富的网络信息,向学生介绍各类运动的起源、发展,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运动史,运动的发展史,从中感受到人类和运动之间的互动,深切感受到:运动加强了人们的体质、提高了人们抵御自然和疾病的能力,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创造、发展、完善运动的种类,提高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从体育文化的发展变迁中,能感受到体育本身的巨大魅力,自觉投身到各种有趣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中,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作用。

总之,运动习惯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体育技能的传授。当一个人养成了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产生了强烈参与体育运动的愿望时,即使他对某项运动完全不得要领,他通过各种学习手段也能快速掌握运动技巧,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和运动的快乐。因此,教师不但要做学生体育运动的引导者,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责任,让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生命的常态。

参考文献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2

三月我校开展了“行为习惯养成”月活动,本次活动包括了四个大的内容:安全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对此有些同学有疑问:学校花这么大力气搞这次活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真的那么重要吗,比学习还重要吗?是的,同学们想想,我们身边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是有他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和同学关系融洽的同学在和别人交往时有一定的艺术和技巧,而这些正是我们同学走向社会、走向成功所必须的。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一个班级, 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于人的一生,更是如此。良好的做人习惯正是帮助我们构建成功人生所必需的。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          

就拿学习习惯来说,现在我们学校提倡老师要改变观念适应学生,我们的很多老师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在努力改变自己。反过来说学生学生更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因为你一生中可能碰到不同的老师,每个老师的习惯不一定都是你喜欢的类型,老师也不可能按照每个同学的喜好去全部改变,所以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适应老师,与老师共同进步。假如你不能适应不同的老师,又怎能学好这门课呢?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这是我们同学必须有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再如安全习惯,在很多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面前,只要我有了正常的逃生技巧,很多时候的可以幸免于难的。比如说我们到了应该陌生的环境,如一座大厦,它每一层都有逃生安全通道,你平时要是养成平时留意观察的习惯,在发生火灾时,你就不会盲目的乱跑。2008深圳舞王俱乐部发生一起特大火灾事故,事故共造成43人死亡,实际真正是被或烧死没几个,很多人是被踩踏而死或是浓烟呛死,如果当时的遇难者平时有良好火灾常识教育是完全可以逃生的。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除了1923年东京地震死亡人数十万以上外,以后的但每次地震死亡的人数最多也就几千人,这是什么原因呢?1923年东京大地震后,日本进行了全民的地震避险常识普及教育,全民具有了良好的地震避险习惯。这些安全习惯的养成是靠平时行为习惯教育开始的。     

对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国外其实是很受重视的。在一次西方政要和企业家的聚会上,有个企业家对美国总统克林顿说:中国电视机把美国的市场都占领,总统先生你应该管一管了。克林顿回答说:美国人看中国电视节目了吗,美国人过中国的春节了?没有,但中国人在过我们的圣诞节,在看我们的电视节目,看我们的NBA比赛,等那天美国人看中国电视节目了,过春节了我再来管。日本当年在侵略中国之前,进行了这样的教育:每天给小学生吃一个苹果,说是中国东北的,而且说中国东北以前是日本的领土。当年日本就是用这样的行为习惯教育为以后侵略战争做准备。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手消毒习惯 控制基层医院感染 重要性 养成方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2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250-01

医护人员作为医院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应注意疾病感染的预防。本文就此探讨手消毒习惯对控制基层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及其养成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的医院在职工作护理人员60例。

1.2 方法。对所选的医院在职护理人员的洗手行为进行观察,并且对其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了解其对于洗手的认识以及其自我评价,从而探讨手消毒习惯对控制基层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及其养成方法。其中问卷调查表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直接接触病人前后,从同一病人身体污染部位到其清洁部位,接触不同的病人之间以及接触易感染病人前后是否进行手消毒;②在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伤口敷料后以及接触患者破损皮肤或粘膜前后是否进行手消毒;③穿脱隔离衣前后以及摘手套后是否进行手消毒;④在处理无菌物品前,处理污染物品后以及进行无菌操作前是否进行手消毒;⑤当相关的医务人员的手上有较为明显的污染物或患者的体液或血液污染后是否进行手消毒。对所选的在职护理人员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的标准洗手次数以及实际洗手次数进行记录。

1.3 数据处理。将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采用例数(n)、百分数(%)、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所选的医院护理人员于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进行相关的护理操作864项,标准的洗手次数为2131次,实际洗手次数为1894次。

3 讨论

医院作为病毒以及细菌扩散和聚集的地方,为有效地保障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保证医疗质量,应积极地控制医院感染。而医护人员的手为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应加强手消毒的意识并且养成手消毒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减少疾病感染情况的发生[1]。

基层医院的感染情况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医院的设备、环境的问题,相关的消毒意识较为淡薄以及相关管理不到位等。医院的部分房屋布置不符合相应的消毒隔离要求,部分洗手设备的分布位置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疾病感染情况。而医务人员作为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其手消毒十分重要[2]。而部分医务人员对于手消毒的重要性意识较弱,从而忽视手消毒,导致容易出现疾病感染情况。另一方面,医院对于空气消毒的意识较为单薄,医务人员的更衣室、工作区等地方的空气若不能及时的进行消毒,容易导致病毒以及细菌的传播。同时,医院对于感染控制的管理不到位使得医院的疾病感染情况有一定的影响。

为有效地减少医院疾病的传播,首先应建立较为健全的感染控制体系,并且不断的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相关医护人员的手消毒行为,鼓励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手消毒习惯,从而有效地减少医院的疾病感染情况。其次应增加相应的手消毒设备以及物品,从而便于医护人员手消毒,并且根据医院具体的结构设置较好的手消毒地方[3]。另一方面,应对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预防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疾病预防意识,并且进行定期的考核,从而能够使医护人员积极地养成手消毒习惯,最终达到减少医院的疾病感染情况的发生,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医院的相关医护人员作为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应注意及时的进行手消毒,从而有效地减少疾病传染情况的发生。加强医院疾病感染控制,完善疾病感染控制体系,加强医护人员手消毒的意识,鼓励医护人员养成手消毒的习惯,对于疾病感染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爱霞.手消毒习惯对控制基层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及其养成方法[J].中国当代医药,2012,v.19;No.29827:151-152

[2] 程炜.新疆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的现况调查及对策[D].新疆医科大学,2011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4

广义的学习习惯:凡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习惯都是学习习惯,无论课内课外、学校家庭和社会。

狭义的学习习惯:专指在校学习或与在校学习相关的习惯。

本文只讨论狭义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涵盖一切学习活动。听讲、读书、写作业、提问、答问、质疑、预习、复习、应试,每个环节都有个习惯问题。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好的习惯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不良学习习惯则会给学习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习习惯对学习结果有决定性的作用。有鉴于此,家长和教师就容易产生一种很主观的教育思路:学习习惯如此重要,教育者要搞清哪些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把它们拎出来,然后着力加以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孩子的学习自然就能上去了。这种思路太一厢情愿了,太粗陋了,学习不是这样简单的事情,学习习惯也不是。

事实上,学习习惯是没有办法统一的,因为学习是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简单的习惯比较好统一,比如洗手的动作,比如走路右行,这些习惯比较好统一,也比较好培养。越是高层次的行为,越不适合这么训练。很多教师发明了什么“三步学习法”“四步复习法”,硬性以此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愚以为这是很外行很蛮横的做法。你可以把此种方法推荐给学生,但绝不能逼迫学生形成此种统一的学习习惯,习惯最好个性化。有的孩子听讲习惯从头到尾专心致志,有的孩子就只注意听最重要的部分,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听讲,而喜欢自己看课本,你很难说哪种习惯好,哪种不好。课前预习,对有些孩子(慢热型)是有利的,对另一些孩子就没有好处,甚至还有害处。而我们教师和家长的所谓“培养学习习惯”,指的往往就是一刀切的习惯。他们没有培养个性化习惯的能力,甚至毫无此种意识。这样,他们的培养习惯实际上就成了“按我说的做,就能形成好习惯”,这是很独断的,不科学的,多半是不成功的。另外,教师和家长所谓的学习习惯多指外部可以监控的行为习惯,比如上课是否注意听讲了,作业是否完成了,等等。其实更重要的习惯是内部的思维习惯,这个东西比行为习惯更重要,但家长和教师往往不注意这个问题,或者没有能力加以判断。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学习习惯如果停留在外部行为习惯的浅层次,即使成功了,也只是保证学生能有个令人满意的学习“姿态”而已,真正的学习质量是没有办法保证的。比如,如果没有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就会造就书呆子。

我并不是反对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正相反,我认为培养良好习惯是教育者的基本功。问题是家长和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时候,最好采用“超市”式的推介方法。就是说,把各种各样确实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哪种更适合自己。如果孩子缺乏选择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适当指点,但要采取“建议”的方式,不下命令,最重要的是让实践证明该习惯是否适合他本人。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学习习惯,当然可以指出,但同时必须给他推荐替代的办法,不能光批评,一般也不可以硬性改变其习惯。任何学习习惯(无论好坏)的养成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有专家说至少需要100天),在培养和改变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必须耐心。急于求成的家长、教师不但难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促使孩子形成和你对着干的习惯。

不同类型的习惯,养成方法也不同。

有老师和我讨论习惯的养成。

小熊老师问:

我最近在读林格的书,其中谈到一点:习惯培养是有阶段性的,小学生、幼儿园主要培养动作性习惯,即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要刷牙等;中学生主要培养智慧型习惯,主要涉及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心理反应倾向等,比如做事有计划、三思而后行、实事求是、质疑等。

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您能不能根据您的经验,从实践方面简单谈一谈习惯培养的阶段性。

泥潭老师跟帖说:

王老师认为人走路与说话的习惯更多出自本能,后天只不过是发展了先天的本能,的确是这样。但人的很多别的习惯就和本能离得太远了。比如写字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甚至遵守规则的习惯,这些更多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基本以先天的本能发展出习惯和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习惯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它们遵循的规律可能是不一样的。前一个可能是自然而然的,后一个恐怕就不那么自然了。

小熊老师和泥潭老师的发言提醒我们:必须给习惯分类;笼统谈习惯,研究无法深入,操作起来,也很难成功,因为不同类型的习惯有不同的“养成”方法。我到网上查了查,没什么收获,倒是见到一些“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习惯”之类的忽悠。没办法,只好自己来。

我试着把学生的习惯分成这样几类:

1.生活习惯

2.人际交往习惯

3.课业学习习惯(狭义的学习习惯)

4.思维习惯

5.心理习惯(比如情感习惯、自我认知习惯等等)

我把1、2两种习惯看成“硬”习惯、外显的习惯,4、5两种习惯看成“软”习惯、内藏的习惯,而把第3种,看成中间类型的习惯。

这五种习惯都是可以训练的,但是:

第一,越是后面的习惯,对训练主持者的素质要求越高,前两种习惯谁都能“培养”别人,从第3种开始,就需要专业人员来做了。

第二,越是后面的习惯,培养时,越应减少强制因素,否则就会失败。

我知道这几种习惯并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它们有交叉的部分,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可是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分法了。欢迎读者批评。

我以为培养习惯:“所以然”比“当然”更重要。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慎始而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1.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新时期,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1.3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学生行为习惯差,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4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又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可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从行为习惯的培养人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2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只有坚持不懈的去规范,良好的行为就能够成为习惯,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1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诗歌,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常规歌,组织师生搜集、制作诗歌和诵唱诗歌活动。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唱,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谁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他们比赛的过程是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3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3.1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并且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

3.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有自觉的行为习惯,要让其不自觉的做到学生的规范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去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6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习惯是看似小事的大事,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成就的大小。了解了一个人的习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一个人的现在与未来。同时,习惯也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它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而习惯的力量不经意间会影响人的一生。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学习成绩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低年级则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应把握好这一关键期,让学生养成一系列良好的习惯。

二、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孩子能够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他便会将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而不需要父母或者他人再三催促。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通过每天的点滴积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好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溺爱、放纵或者放松要求,这都可能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家长责无旁贷!1.家长的以身作则。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模仿家长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家长自己在处理家庭中的事件时要做到有条不紊,言行一致,通过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来引导子女。2.谨防孩子的责任转移。在培养好的习惯时,家长要坚决地告诉他们,按时完成作业是他们自己的事,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作业,产生的后果应由他们本人承担,家长们切记不能在培养习惯上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来。3.慎用随性教育。有不少家长教育孩子比较随性。但是,随性教育并不是让孩子顺其自然,任意发展。家长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一定要做到及时加以指导,一旦错过了训练良机,再去改进就会很困难。4.要有充分的耐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刚开始不要着急,要一点一滴地坚持,只要不动摇,朝着一个方向不停止,坚持行动,就会有习惯的雏形。因此,家长们应多一点耐心,要有反复“作战”的思想准备。

三、养成教育从微入手,常抓不懈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很多学生对《中小学生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从点滴抓起。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了。岂不知要想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良好的习惯绝不是短期内就能养成的。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良好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坚持要求、训练严格、耐心诱导、及时指点、反复强化、持之以恒,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才能得到形成和巩固。我们追求成功,就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们渴望优秀,就要培养一个良好而长久的习惯。好习惯伴随我们走向成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7

一、中学生的行为习惯

1.行为习惯。行为是一个人的瞬间举止动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偶然性。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

2.中学生行为习惯表现。中学生的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种行为是不稳定的,有条件的;另一种行为,是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感彩的行为。前一种未形成行为习惯,后一种行为如果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的境界;如果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二、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心理社会分析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这是由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实际出发,从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入手,在时代性、社会性、智慧性习惯培养中寻求突破。

三、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新思考

如何养成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认为应从学生、教师、家庭等多方面着手。

1.良好习惯养成离不开中学生自身。“教育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笔者还认为,“个性源自于习惯”,应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影响习惯的养成因子出发,通过诱发动机、激发兴趣、培养意志,形成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诱发动机

一般说来,有了明确的动机,行为就有了动力和方向,就能自觉主动去做。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动机。要诱发学生的动机,就必须使学生明确培养行为习惯的目的,认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实现远大理想联系起来。

(2)激发兴趣

兴趣是行为自觉性的起点,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实践证明,兴趣是行为自觉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

(3)培养意志

习惯是一种随意动作,是人们在实践中学会的、有一定目的的动作,意志行动正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意志调节人们的行为,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意志的培养和锻炼。

2.良好习惯养成离不开好老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过程中最好的监督者和帮扶者,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培养。

(1)“身教重于言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教师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就会产生一股潜移默化的巨大教育力量。“正人先正己”,教师应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表率,用模范的行为、良好的习惯表现影响、教育学生。

(2)“勉强成习惯”

良好的习惯往往都是经正确引导或强化训练而形成的,给学生制定一些行为准则,对他们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约束,通过正面强化来形成良好习惯。

(3)“习惯成自然”

要想让学生改掉不良的习惯,不仅需要正确的引导,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及时、反复地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只有反复纠正不良习惯,才会使良好习惯在不断的重复中变得越来越稳固。

3.良好习惯养成离不开好家庭。为中学生创建良好的培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浸染,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1)“行为习惯源于家庭成员”

家庭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充当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父母平日里的举止言谈,待人接物和对待孩子的言传身教都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种模式、一种标准、一种方向。

(2)“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家庭的不和谐会使孩子变得任性、孤僻、心理脆弱、承受力低、报复心强、学习成绩差等等,而在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会有与人为善、懂得爱、懂得宽容与忍让等性格。当然,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路上,家长还需要在不溺爱、不纵容、不逼迫、不放任的前提下,对孩子的兴趣、行为、语言、交往等进行必要的指正和引导。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幼儿;学习习惯;培养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我们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园中大班的小朋友,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对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知,行为意识正在形成,可塑性强,就需要幼儿教师好好的培养。大班中的小朋友即将成为小学生,其生活的环境,学习的内容、方式、节奏,都会发生变化。所以,要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专注性、持久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从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实实在在的基础。

1.幼儿学习习惯培养意义

幼儿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会渐渐形成自动的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可成为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也可分为好习惯与坏习惯。幼儿时期,可塑性强,容易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让好习惯得到巩固,同时,那些不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较轻松的纠正。所以,针对幼儿这个时期的特点,就需要专业的教师培养、引导幼儿的学习习惯,且不断的巩固强化,逐渐形成稳定的、自觉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体现在:喜欢读书,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读相关知识的图书;喜欢学习,对学习的一切活动都充满好奇,主动的去学习,对学习有兴趣;注意力集中,专注于某一件事情;能自己主动的去整理学习用品、文具,爱护图书。

2.家长、教师对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1 正确的教育观念

幼儿像是一张白纸,行为习惯都是可以培养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需要家庭、教师的格外重视。但是现实情况,有的家长对孩子听之任之,有的又过于束缚,教育过度,无法很好的把握一个度,还有的人一味的只重视学习成绩,而不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这些情况是教育认识上的误区,都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且更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育者和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及科学的发展观念。不仅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和智力的发展,同时,要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科学的方式,在孩子处于可塑性的特点下,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2 家庭教育

幼儿的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中培养,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要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家长对孩子讲话的时候,应该要求孩子放下手上正在做的事,看着说话人的眼睛,认真的听对方讲话,最好是讲完再让孩子重复一遍。从小就要杜绝孩子漫不经心的习惯,培养他的专注性,家长可以每天都让孩子把在幼儿园时,老师讲的故事复述一遍,这样可以使孩子有责任意识。同时,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以及动脑筋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不断地给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去思考,给孩子留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方式去强加给孩子,给孩子留出思考时间与空间,这样可以培养幼儿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不会产生依赖思想。

2.3幼儿园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幼儿的倾听能力,幼儿教师更要认真对待,这是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不能认真听讲的基础。幼儿教师要不断指引幼儿,认真听、听细致,无论是听老师讲话、讲故事还是老师提出的要求,还有小朋友们讲的话,都要认真的去倾听,这样有助于孩子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很好的做到课堂上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课下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教师还需让幼儿认识到,事无巨细都必须认真对待,从点滴小事开始,老师一定要持之以恒的教育幼儿这一点。长时间的这样去教育培养,从小就可以养成认真完成每一件事的好习惯。

3.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3.1 持之以恒的实践培养

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养成,并且持之以恒坚持。大仲马讲过: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可能,而且重复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熟练。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还需家长和教师的配合,积极的指引,全面的督促。同时,孩子本身也要有持之以恒的身心,坚强的意志力。要为幼儿提供可以反复实践的条件,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学习中,在与小朋友们的接触中,平时劳动、游乐中,进行学习方式、习惯的培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实践机会,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持之以恒、逐渐进步,直到学习形成一种行为习惯。

3.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气氛的好与坏同样影响着孩子的学习习惯,所以,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老师和家长要为幼儿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幼儿园中,老师教授的课程,要考虑孩子的兴趣,以及发展的需要,活动内容要以实际生活和幼儿的兴趣为前提,这样有助于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在家中,家长应该给孩子半个小时的学习充电时间,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多去鼓励表扬孩子,从旁辅导,但不能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去解决问题,包办代替其完成学习,不要让孩子养成不爱动脑的坏习惯。

4.结语

好的习惯影响着人的一生,不仅对人的生活有影响,也对之后成长、道路的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难一时养成的,所以,应该从幼儿的时候抓起,特别注意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再的说教,而是要将好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幼儿自身的需要,让幼儿主动的用这种习惯来支配自己的学习,才可以认为幼儿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范玉蓉. 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J]. 教育革新,2010,01:77.

上一篇:量子力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下一篇:商品经济的缺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