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两个人范文

时间:2023-12-11 07:02:32

习惯两个人

习惯两个人篇1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有他独到的见解。

1.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2.“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3.有两种坏习惯不能养成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何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功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那什么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予以了说明。他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

习惯两个人篇2

关于精选养成良好习惯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国内外许多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一个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往往一辈子平平庸庸。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时期,如果你想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如果你想有效地利用时间,就需要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高中阶段同学门应该着力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第一、一心向学的习惯: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你就会自动自觉地甚至不由自主地把万事万物都与学习联系起来,你的感观便会成为知识信息的扫描仪和接收器,你的大脑便会成为容纳知识百川并且对其进行过滤、加工、再造的法宝。科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心向学的头脑便是有准备的头脑。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的是开水,而瓦特却烧出了蒸汽机;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想到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同样是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果农见了只感到心疼,而牛顿却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瓦特、鲁班、牛顿平时一心向学,所以,这些自然界的微弱刺激便激起他们灵感的火花。

  第二、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心理学专家曾有人做过对比研究:请来两组知识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让第一组的同学边听故事边做简单的加法习题,而第二组也做同样的两件事,但是两项内容分开进行。同样的时间后,检查加法题的成绩,并请每个人复述听过的故事。结果是:第一组习题与复述的错误率都明显高于第二组。由此看来,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必然使每件事的质量都有所降低。同学们也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左手右手各拿一支笔,一手画圆儿,一手画方,双管齐下。其结果必然是圆也不圆,方也不方。古语“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专心致志,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致力于主攻方向不分神。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紧紧围绕主攻方向,安排学习内容,除学校组织和提倡的健康活动外,一切与主攻方向相悖的乃至不相关的劳神费时的事情都尽量不要涉足。二是全神贯注不溜号。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讲,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对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第三、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

  定时学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二是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人脑也像机器一样,功率是一定的,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因此,学习需要长流水不断线,需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一个人只要一日三餐,常年不断,虽粗茶淡饭,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饥一顿饱一顿,虽吃山珍海味,也难有好体格。与此相似,知识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武装出聪明的头脑,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然事倍功半。俗话说:“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不能一锹挖个井”,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说,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

  定量学习,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记忆先行,每天必须完成记忆任务,包括外语的单词、语法,数理化的定理、定义、公式,语文的字、词、语法、修辞等等;二是必须完成作业,把所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例题和习题)弄懂弄通;三是复习领悟,使以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在完成上述三项任务的情况下,可选择做一些课外的数理化习题,做一些外语的阅读与理解练习和听力练习,进行语文的作文写作训练等等。

  第四、认真思考的习惯: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

  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可以防止“读死书”和“死读书”,不仅能鉴别和选择书籍,而且还能够死书活读。通过思考可以不断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整个科学生涯中,始终信奉“怀疑一切”这句格言。正是凭这种“怀疑一切”的精神,爱因斯坦提出了划时代的“光量子”概念,创立了相对论。

  第五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

  青少年时期,既是长知识时期,又是长身体时期,因此,中小学生应该知识身体并重,在整个学习生活中,讲究学习卫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讲,智力和精力都是以体力为基础的。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想拔尖往往不是拼智力而是拼体力。

  同学们,高中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让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己的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

  关于精选养成良好习惯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有品位的实小人”。

  自觉遵从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这不仅对于我们个人,而且对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三明实小的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有品位的实小人呢?我认为:

  一是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文明习惯主要是指人的仪表、用语、待人接物、卫生等习惯。这几个方面都是人外在美的表现。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做到仪表整洁,举止端庄,有博雅品质。

  二是要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纪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公共生活中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严守纪律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遵规守纪是同学形成良好品德的需要,也是同学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

  三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会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和劳动效率,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同学们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努力培养“今日事情,今日毕”的习惯,学会善于利用点滴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

  四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学习成绩的先导。同学们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你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记忆力强,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就肯定能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的习惯、做作业的习惯。

  五是要培养劳动的习惯。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吃苦精神、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长聪明才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同学们,现在,你们正处于人生的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一辈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现代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个性、个性决定命运。”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三明实小这片土地上健康、茁壮地成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渊博知识有品位的实小人。

  谢谢大家!

关于精选养成良好习惯演讲稿范文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遵守作息时间,起居定时有规律。

  二、均衡饮食。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服,定期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应定量用餐,早晨起床后坚持早锻炼,呼吸新鲜空气,坚持每天运动一小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御寒能力和抗病能力。要懂得照顾自己,真正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只有有了良好的身体,才能更认真地学习,也才能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才能真正幸福生活一辈子。

  三、要自我减轻压力。坚决不能吸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做到紧张而活泼,保持愉快的心情,特别是碰到同学之间矛盾、家庭父母发生纠纷,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等不愉快又不能随便直言的事情时千万不能闷闷不乐,大哭一场也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要科学、合理,尽快解脱出来。

  四、教室保持空气流通。不要长期、经常爱好呆在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随着天气逐渐转热,教室保持通风状态,有些同学天天洗头,有的同学长期不洗头,有的同学坐在教室喜欢把脚从鞋子里拿出来,有的同学喜欢在教室吃方零食,吃的人是香的,闻的人就不同了,有的同学进教室咳嗽不止,一到外面立即停止,为什么?道理都懂,做到就困难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一个人今后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习惯两个人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阅读和写作;习惯

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的课改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笔者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一、贯彻落实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教学理念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笔者觉得:语文教学必须落实“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教学理念。

在高考的背景下,语文课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习题,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笔者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要的。笔者认为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待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这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的第一步。

二、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笔者认为阅读就是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习惯;写作就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地说:老师有点空讲、学生有点空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得确实不牢、不死。当前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笔者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和写作时间也会多起来。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经常写日记,学生可以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可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我们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习惯两个人篇4

广义的学习习惯:凡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习惯都是学习习惯,无论课内课外、学校家庭和社会。

狭义的学习习惯:专指在校学习或与在校学习相关的习惯。

本文只讨论狭义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涵盖一切学习活动。听讲、读书、写作业、提问、答问、质疑、预习、复习、应试,每个环节都有个习惯问题。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好的习惯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不良学习习惯则会给学习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习习惯对学习结果有决定性的作用。有鉴于此,家长和教师就容易产生一种很主观的教育思路:学习习惯如此重要,教育者要搞清哪些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把它们拎出来,然后着力加以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孩子的学习自然就能上去了。这种思路太一厢情愿了,太粗陋了,学习不是这样简单的事情,学习习惯也不是。

事实上,学习习惯是没有办法统一的,因为学习是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简单的习惯比较好统一,比如洗手的动作,比如走路右行,这些习惯比较好统一,也比较好培养。越是高层次的行为,越不适合这么训练。很多教师发明了什么“三步学习法”“四步复习法”,硬性以此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愚以为这是很外行很蛮横的做法。你可以把此种方法推荐给学生,但绝不能逼迫学生形成此种统一的学习习惯,习惯最好个性化。有的孩子听讲习惯从头到尾专心致志,有的孩子就只注意听最重要的部分,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听讲,而喜欢自己看课本,你很难说哪种习惯好,哪种不好。课前预习,对有些孩子(慢热型)是有利的,对另一些孩子就没有好处,甚至还有害处。而我们教师和家长的所谓“培养学习习惯”,指的往往就是一刀切的习惯。他们没有培养个性化习惯的能力,甚至毫无此种意识。这样,他们的培养习惯实际上就成了“按我说的做,就能形成好习惯”,这是很独断的,不科学的,多半是不成功的。另外,教师和家长所谓的学习习惯多指外部可以监控的行为习惯,比如上课是否注意听讲了,作业是否完成了,等等。其实更重要的习惯是内部的思维习惯,这个东西比行为习惯更重要,但家长和教师往往不注意这个问题,或者没有能力加以判断。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学习习惯如果停留在外部行为习惯的浅层次,即使成功了,也只是保证学生能有个令人满意的学习“姿态”而已,真正的学习质量是没有办法保证的。比如,如果没有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就会造就书呆子。

我并不是反对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正相反,我认为培养良好习惯是教育者的基本功。问题是家长和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时候,最好采用“超市”式的推介方法。就是说,把各种各样确实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哪种更适合自己。如果孩子缺乏选择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适当指点,但要采取“建议”的方式,不下命令,最重要的是让实践证明该习惯是否适合他本人。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学习习惯,当然可以指出,但同时必须给他推荐替代的办法,不能光批评,一般也不可以硬性改变其习惯。任何学习习惯(无论好坏)的养成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有专家说至少需要100天),在培养和改变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必须耐心。急于求成的家长、教师不但难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促使孩子形成和你对着干的习惯。

不同类型的习惯,养成方法也不同。

有老师和我讨论习惯的养成。

小熊老师问:

我最近在读林格的书,其中谈到一点:习惯培养是有阶段性的,小学生、幼儿园主要培养动作性习惯,即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要刷牙等;中学生主要培养智慧型习惯,主要涉及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心理反应倾向等,比如做事有计划、三思而后行、实事求是、质疑等。

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您能不能根据您的经验,从实践方面简单谈一谈习惯培养的阶段性。

泥潭老师跟帖说:

王老师认为人走路与说话的习惯更多出自本能,后天只不过是发展了先天的本能,的确是这样。但人的很多别的习惯就和本能离得太远了。比如写字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甚至遵守规则的习惯,这些更多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基本以先天的本能发展出习惯和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习惯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它们遵循的规律可能是不一样的。前一个可能是自然而然的,后一个恐怕就不那么自然了。

小熊老师和泥潭老师的发言提醒我们:必须给习惯分类;笼统谈习惯,研究无法深入,操作起来,也很难成功,因为不同类型的习惯有不同的“养成”方法。我到网上查了查,没什么收获,倒是见到一些“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习惯”之类的忽悠。没办法,只好自己来。

我试着把学生的习惯分成这样几类:

1.生活习惯

2.人际交往习惯

3.课业学习习惯(狭义的学习习惯)

4.思维习惯

5.心理习惯(比如情感习惯、自我认知习惯等等)

我把1、2两种习惯看成“硬”习惯、外显的习惯,4、5两种习惯看成“软”习惯、内藏的习惯,而把第3种,看成中间类型的习惯。

这五种习惯都是可以训练的,但是:

第一,越是后面的习惯,对训练主持者的素质要求越高,前两种习惯谁都能“培养”别人,从第3种开始,就需要专业人员来做了。

第二,越是后面的习惯,培养时,越应减少强制因素,否则就会失败。

我知道这几种习惯并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它们有交叉的部分,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可是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分法了。欢迎读者批评。

我以为培养习惯:“所以然”比“当然”更重要。

习惯两个人篇5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在讲话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除了节假日,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那么,我们到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太多了!在我看来,我们到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什么这样说?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就是我今天讲话的主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现代人类社会研究学者都有这样的共识:“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因此,教育家们都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那么,习惯是什么?简单地说,习惯是人们在较长时间里养成的生活方式。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大家都知道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就连智力超群的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在谈到自己成绩优异的原因时,都强调自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曾有一位美国医学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站在领奖台上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记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教育我们清洁卫生,对人要友善,不说谎话。”按理说这些与他的医学研究没有任何关系,但就是这些看似细小的习惯,成就了他一辈子的德行,为他的医学成功奠定了真正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生长点,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撑性平台。

总的来说,习惯分两大类: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怎么样才能养成呢?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是思维习惯。我们初中现在所学的知识是一些基本常识,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大多数都会用得着,有一些对一些人来说是用不着的,比如说,英语、数理化中的部分知识。有些同学肯定就会问了:既然用不着,我们为什么还那么辛苦去学呢?问得好!我的回答是:只有通过学习,特别是通过博学,才能使我们变成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通过学习英语,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先进的科学成果等等;通过学习数理化,完善自己的思维方法,数学里面的一题多解就能培养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事物的思维习惯,甚至是逆向思维。思维习惯经常左右着我们看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决定于我们对于问题的看法,如果多几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其实就可以多一些智慧和豁达。

从前有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卖草帽的,一个嫁给了卖伞的。老太太经常是忧心忡忡,愁苦不堪。有人问她,你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她说,“晴天,我就担心卖伞女儿的雨伞难卖。而雨天,又担心卖草帽女儿的草帽没人买,一想到这些,我心里便难受,吃不好睡不香!”问话的人听后,笑着说:“这个太好办了,你不妨这样想,雨天,卖伞的女儿伞肯定好卖,晴天,卖草帽女儿的草帽一定好销。这样,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你的女儿都不愁没生意,你还担心什么呢?”老太太按照这一说法,调整了心态,从此以后,果然吃得好睡得香,变得快乐起来了!老太太的两个女儿,就好像事情的两个方面。当你只看到消极的一面时,就会悲观失望,忧心忡忡,当你换个角度,反过来看的时候,事情就会立刻转向积极的那一面。当你呈现了事情好的一面,心态就会随即转换,人自然也就乐观起来了。

再举个例子,有两个旅行者在烈日下焦渴疲惫地走在沙漠上,取出惟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旅行者却高兴地说:“是吗?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好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个角度,就有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进行了一千多次实验,当有人嘲笑他的失败时,他却自豪地说:”我已发现了一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气度,这样的智慧,难道不让人拍案叫绝吗?而这一切,不正是源于爱迪生与众不同的思考角度吗?

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心态又影响着成败。所以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下面谈谈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有很多,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学习习惯平时老师都说得比较多了,我主要讲讲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也包括很多习惯,比如说家居生活习惯、出行习惯、相处习惯、卫生习惯等。

当我们走进一个人的家,特别是他的卧室就知道他的居家习惯。有些人的家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把家里的东西布置的整整有条,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温暖的感觉,充分显现出主人家的良好素养。而有些人就很随意,换了鞋随意放,换了衣服随地扔,门窗几年都没擦洗过,家跟鸡窝狗窝差不多。

现在说说出行习惯。作为学生,平时出行的方式主要是骑自行车。我们大多数同学骑车出门的时候都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过马路的时候、通过十字路口的时候,总是确认安全了才通过,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有些同学就不是这样了,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完全不把街上的车水马龙放在眼里,也不把自己和别人的安全放在心里,更谈不上珍惜自己跟别人的生命!还有些同学只顾自己的方便,完全没有顾及对别人造成不便,比如说阻塞交通(校门口)。也有些同学骑车回到学校后乱停乱放,有个别同学甚至连自行车都忘记上锁。如此种种不良习惯,轻者影响别人的出行、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或者是财物的损失,重者造成生命的损失。

再说说相处习惯。我们大多数同学与人相处的时候都很友善、很有礼貌,见到长辈师长问个安,见到同辈问个好,去到哪里都是个开心果,这样的同学谁不喜欢?但也有极个别同学好象全世界都欠他一样,见到谁都黑着脸,一开口就恶语伤人,这样的人去到哪里都是良好气氛的破坏者。

最后说说卫生习惯。(个人卫生、用餐习惯、光顾无牌摊贩、乱倒乱扔)

老师、同学们,思维习惯影响心态,心态决定成败;行为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坚持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就是使学生变成更有教养、温文尔雅、知书达理、行为端正、阳光上进的人;就是使学生变成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人。让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将来美好幸福的人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习惯两个人篇6

[关键词]习惯法;局限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077-02

法律来源于习惯,习惯法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还是工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都有习惯法的踪迹,习惯法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习惯法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相一致的,反映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着社会的主流人文价值。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拥有大量的习惯法传统,但清代以来的变法修律运动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法制观念的错误,习惯法受到了社会主流观点的摒弃,习惯法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近年来,习惯法的法学价值逐渐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学术成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习惯法的概念分析

对于习惯法的概念,目前学者们的观点不是很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孙国华教授认为“习惯法是经国家认可并赋予国家强制力的完全意义上的法。”由此定义分析,习惯如果要想成为法,具备法律的内涵,首先必须能够得到国家的认可,同时还需要有国家强制力做后盾,国家的认可是其必备要件。

2.高其才教授认为“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由高其才教授的定义分析,习惯法不靠国家的强制力运行,而是依靠某种社会组织和社会权威,且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认为,习惯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得到大家普遍认可,并能使大家自觉遵照此习惯行事的社会规则的总和。习惯法既应该包括被国家认可的一些行业习惯,也应包括在一定区域内普遍遵循的习惯、惯例,如宗教习惯法、村落习惯法、行会习惯法、行业习惯法、宗教寺院习惯法等等,习惯法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且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这两者应该是两个交叉的集合,习惯一旦被国家制定法所吸收,就会成为国家制定法。

二、习惯法的特征分析

(一)习惯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习惯法是在一定区域内的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以河北省某相邻两个县婚姻习惯法对比,可以发现在婚约彩礼方面,两者的规定迥异,A县讲究在嫁女儿时,男方家给予的彩礼通常都通过陪嫁的方式给予女儿,并且还要陪送女儿一定数量的陪嫁;而在B县,在婚约彩礼方面的规定则与A县截然相反,女方家长一般会向男方家索要巨额的彩礼,这些彩礼一般直接归女方父母所有,女方父母也不会过多的陪送女儿。这两个县的规定之所以差异巨大,是受经济和文化背景影响的,A县经济较发达,B县经济欠发达,且重男轻女思想B县要比A县严重。

(二)习惯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特征

习惯法根植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与一定的人性有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文化的自然演变是十分缓慢的,因而,习惯法的演变也是十分缓慢的,譬如,伴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父母包办婚姻的婚俗习惯法一直延续着,男尊女卑的尊卑观念在某些地区依然存在,这些都说明,想要改变某一约定俗成的习惯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

(三)习惯法具有较强的被认同感

习惯法在一些地区形成以后,对于当地居民而言,习惯法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定区域的居民对此有很强的认同感,有的甚至远远高过对国家法的认同感,在他们眼中,世世代代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如果不遵照习惯法行事,才是奇怪的。我国《婚姻法》规定,男女平等,对老人享有平等的赡养义务且对老人财产享有平等的继承权,但是,事实上,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赡养老人依旧只是儿子的义务,老人的财产基本都是由儿子继承。老百姓普遍都知晓国家法律的规定,但是在现实生活的执行中,依旧依照习惯法执行,种种现象表明,老百姓对于习惯法的认同感在有些时候,是远远高于对国家法的认同。

三、习惯法的局限性分析

(一)适用范围一般比较狭窄

相较于国家制定法而言,习惯法的适用范围比较狭窄。习惯法一般比较具体,它能够依据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因素调控居民的行为,这是它的一大优点,从丧葬习惯法来看,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丧葬习惯,如有些地区采取土葬,有些地区采取火葬,有些地区采用水葬,还有些地区依据本民族的和地理环境采用天葬,人们很难评价哪种丧葬习惯法好,这些丧葬习惯都只适用于一定的区域。

(二)有些习惯法显失公平

中国历经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文化深入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如尊老爱幼思想,也有很多糟粕,如三纲五常学说。中国的很多在民间得到广泛认同的习惯法,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从社会效果来看,显示公平,如男女并未在现实生活中享有平等的继承权,一般在农村批宅基地,本村的适龄女孩在结婚后继续在本村生活,即使户籍关系依然留在本村,也很难从本村申请到宅基地建房等等,这些都是习惯法中比较不合适当今社会发展的方面,应该予以摒弃。

(三)缺乏保障其实施的强制力

国家制定法具有保证实施的强制力,当一个人违反法律的时候,可以根据其行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相关国家机关予以行政处罚、民事处罚和刑事处罚。但对于习惯法而言,缺乏以国家作为后盾的强制力。对于习惯法的规定,大家主要靠自觉和习惯,一般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本地区的习惯法,大家的普遍做法就是予以社会舆论的谴责,这种处罚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维护习惯法的社会威严性的。

四、习惯法的价值分析

(一)弥补国家法的漏洞

“法律绝不可能一种既约束所有人同时又对每个人都真正最有利的命令。法律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准确地给社会的每个成员作出何谓善德、何谓正当的规定。人之个性的差异,人之活动的多样性,人类事务无休止的变化,使得人们无论拥有什么技术都无法制定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绝对适用于各种问题的规则。”由此观之,徒法不足以自行,国家制定法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规范到位,国家制定法所规范不到的地方,需要习惯法对其进行调控,做到国家制定法与习惯法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法律的社会效果。

(二)协调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

习惯法基于共同的利益而产生,目的在于以最小的群体损失获得最大的社会利益,从而维护群体成员的生产生活秩序。以文明社会中社会生活的名义提出的使每个人的自由都能获得保障的主张或要求,这种要求使他获得政治、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的机会,并使他在社会中至少能过一个合理的最低限度的人类生活。这些需求并不是由习惯法所创制的,而是人们根据这些需求创制了习惯法,个人让渡一部分个人利益给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从而更好地保证最低限度的个人利益。如壮族的寨老制、苗族的议榔制、瑶族的瑶老制等等,都是成员让渡了一部分个人利益,通过集体壮大了自身的力量来对抗外来的各种自然的或者人为的侵害。

(三)适用性更强

相较于全国通行的制定法而言,习惯法更能适应一定区域的现状,符合民情,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法律的最终价值在于调整群体利益分配,规范居民行为,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同一地区的居民,生活的人文环境相同,具有同理心,在基层法庭的民事调解中,如果运用习惯法来进行调节,更易于使群众接受,从而更好的解决社会矛盾。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乡土社会,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村落社会成员的一些小矛盾,运用村落习惯法进行调节,从国家的角度考虑,能够很好地节约国家的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成本;从社会效果考虑,能够很好地促使矛盾化解,使成员做到一笑泯恩仇。

(四)有助于解决民、刑事案件中的空判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中庸的国家,讲求和谐,社会的矛盾单单依靠法院的一纸裁判书是很难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的。空判问题是我国民、刑事审判中的一个弊病。许多案件并不难下判决,而是难以执行。很多人都对国家法有距离感,他们并不理解国家法,国家法之于这些人而言是空中楼阁,基于他们不了解的国家法所下的判决当然很难做到让当事人心服口服,空判问题也就不难以理解。如果在审判调解过程中适时适度的运用本地区约定俗称的习惯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穿梭在制定法与习惯法之间,尽量获得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的案件结果”。借鉴藏区的赔血价观念发现,其实这种观念是一种比较朴素的恢复性司法观念,能够更好的解决社会矛盾,使矛盾的双方满意,从而也避免了法院的空判现象。

五、结语

习惯两个人篇7

关键词:教育;习惯;行为养成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25-01

对教育而言,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的事。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我总结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有以下几个措施:

一 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孩子充分的参与

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使我有一个深刻感受:在孩子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培养的过程变成奴役孩子的过程,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制定规范,然后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身培养,孩子本身是主人,我们应当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

在德育课堂中,我着重于向孩子们宣传做一个好孩子应有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尊师爱老,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怎样礼貌的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应请注意哪些礼仪……这样才能给人留下一个良好印象,才是个好学生才能多交朋友。我在教学中渗透良好习惯的宣传,鼓励孩子自主自动去追求、自觉完善行为习惯。

二 衡量秉性,因性而施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如:你们需要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意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说话算数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孩子,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好动的学生培养她健康运动习惯,灵活的同学陪养她善于观察的习惯,内敛的同学培养她善于思维,这样因秉性而施于教,事半功倍。

三 矫正不良习惯

培养良好习惯同时是矫正不良习惯的过程,对着孩子,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有不少的坏习惯,怎么办?让我们来重温一下乌申斯斯基的话:“人类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这说明人体在长期对某方面进行培养活动,也可以形成新的活动习惯,这是人体所具备的,因此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习惯。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这样方法来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如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同学他有个聪明的头脑,但总是不完成作业,经过几次批评教育,无济于事。

我发现这同学不完成作业已经成为习惯了,因为他发现老师父母只是批评,也没拿他怎样,惰性也就养成了。

四 树立形象榜样进行教育培养

树立班内劳动积分子,常在劳动工作过程当众表扬,并及时提倡鼓励同学向其学习。例如,这次期中考后,天气开始热,教室与老师办公室后有条滴水沟,长久的积淤,形成垃圾成堆,虫蚊开始多起来。为此我组织同学清除垃圾,在清除过程中树立几个典型,并当场提出表扬,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五 从建立好习惯到“习惯成自然”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 ?

叶圣陶是这样解释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习惯两个人篇8

关键词:习惯;个性;榜样

习惯是一个人经过经历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好轻易改变。古人说:“少成若性,习惯只为常。”外国人也说:“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一个人的习惯,造就了自己一生的际遇。实践证明,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最牢固不易改变的。孩童时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直接决定了以后的成长历程,孩子的培养关乎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就开始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一代伟人邓小平也提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这一课题展开论述。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常言说:环境造就人生。好的学习环境必定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良好的影响。在学前阶段,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孩子能养成学习的习惯。到了学校,不管是学前班还是小学,学习环境都是尤为重要的,教室能够有学习的环境,教师也能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能自发地进行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日月积累,从而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习环境就变得重要。

2.适当尊重孩子的个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是必要的,因为学生不一定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也应该适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平等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习惯和资质,也就是说,教学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意味着抹杀掉学生的个性,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习惯的奴隶,学习的机器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同化不是习惯的培养,而是个性的抹杀。我们要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强制性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求不能一致,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3.家长和学校紧密联系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两个主要的地点,家长和教师是监督学生的负责人,因此家长和学校教师加强联系是很有必要性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监督和引导,充分了解才是进行下一步工作教育的前提。在家里,父母不能走向溺爱和过于严格两个极端,对孩子的爱是负责任的爱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的。孩子需要监督,在习惯培养的前期,父母以及教师应该确保孩子正确行为的落实并且及时作出合理评价,让孩子有信心面对自己的行为以及选择。

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1.树立榜样,建立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不好的行为,因此,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自己的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效应,建立良好的影响。比如:孩子在学习时,父母就算不进行学习也应该陪孩子一起做工作或者看书,而不应该在一旁搓麻将、看电视;要培养孩子睡觉、吃饭的好习惯,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早睡早起,健康进食,而不是自己做出坏的影响然后教训孩子的不对;还有卫生、锻炼身体等习惯,都需要家长进行良好的引导。

2.耐心讲解,说明性质

在孩子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家长和老师都不应该感到烦躁,应该以最大的努力让孩子明白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耐心地引导孩子进行良好的习惯培养。在学生对新的习惯提出质疑时,也要耐心地进行讲解,仔细说明这一习惯的好处,让孩子对这一习惯感兴趣。这些潜移默化的习惯都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的耐心是孩子习惯培养的一个重大的影响因素。

3.奖惩分明

在孩子的行为评判方面,父母及教师都应该做到奖惩分明。奖惩分明其实也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好的奖惩制度会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度,增加员工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因此,父母公平公正地在孩子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做出评价,是对孩子成长的有效促进方法。通过一定的奖励,孩子会得到父母的认同,得到教师的赞扬,这是对孩子行动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还有适当的惩罚,孩子通过其得到应有的教训和经验,也是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父母充分发挥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对于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很有利的。

我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所以,孩子幼年时期习惯的养成是一生最为重要的,无论是对他的身心健康还是良好的品德习性的养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环境的塑造作用也尤为重要,父母和老师也应该切实地为孩子以后的成长考虑,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本文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详细地阐述了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供广大读者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丽红.浅谈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J].时代教育,2016(2).

上一篇:北京春节范文 下一篇:春节的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