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3:26

保护动物的感受

保护动物的感受篇1

地球上自有生命以来,曾出现过25亿种动植物,其中有将近1/2已经消失。动物福利意识与人类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儿童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于动物有一种发乎天性的喜爱,从情感入手培养孩子动物福利意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爱护动物是人类的美德,爱护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孩子收容流浪动物,让那些无家可归的动物有个温暖的家;让那些失去爱的动物有生活保障;让更多的人加入关爱动物的大家庭。从孩子着手,带动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环境,关注动物福利教育。

关键词

儿童 动物福利 环境教育 环境创设

据记载,地球上自有生命以来,共出现过25亿种动植物,其中有将近1/2已经消失。现如今,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据专家估计,从1600年到1996年,世界上消失了164种鸟;从1871年到1970年,兽类灭绝了43种。 保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迫在眉睫。

对保护动物而言,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与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为动物提供适宜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等条件,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也就是保证动物福利。

一、从儿童做起,培养其动物福利意识

“环境教育,教育为本”“环境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现代儿童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职责。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因此,从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促进人类积极保护环境、关心地球的首要因素是他们在儿童时代就能认识和热爱大自然,即所谓“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帮助广大幼儿树立动物福利意识,养成自觉的动物福利习惯,并使之成为他们天性的一部分,是孩子一生的大事。

将动物福利理念融入到现代幼儿教育之中,不仅可以丰富儿童道德教育的内涵,使“人类中心”和“主宰万物”的思想走向万物共生共荣的生态和谐的价值取向,实现从儿童开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的启蒙教育,且为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更好的实践契合点――从动物福利教育切入,逐步培养孩子的良好意识。

二、从感情入手,激发幼儿保护动物的愿望

动物福利意识与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儿童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于动物有一种发乎天性的喜爱,从情感入手培养孩子动物福利意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之前,在孩子的心里喜欢就要拿来,就要占为己有,如因为喜爱他们会把猫、狗、鸟儿等动物抱在怀里爱不释手、圈养在家里、关在笼子里……因为喜爱他们会把藏在泥土里的蚯蚓等各种小虫子挖出来玩耍;因为喜爱他们会把池塘里的小蝌蚪、青蛙、小乌龟、田螺、小螃蟹等装进自己喝过的饮料瓶里带回家;因为喜爱他们会把鸟窝里的鸟蛋拿走等等。受成人的影响,他们比成人更喜欢吃野鸭等野生动物……面对天真幼稚的孩子,这个时候适时引导,利用各种方法,如故事、儿歌、情景表演等,让幼儿明白怎样做才是真正爱动物、是动物喜欢的,明白动物和人的关系,明白喜爱不等于占有,人对动物要有一种互生乐善的思想,动物也有生存的权利,它为自己生、为自己长,和人一样也有生存的权利,不要无故伤害动物,让幼儿明白动物虽然不会说话,但也有痛苦和悲伤,也需要人类的保护,激发幼儿养成动物福利意识。

三、从考查入手,激起儿童对动物生存状态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人类,尤其是儿童,对周围环境和动物的喜爱是他们的本性。对幼儿进行动物福利教育,必须加强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带孩子到附近的农场、养殖基地、动物收容所、野味餐厅、社区等地走走、听听、看看动物的生存环境,了解动物生活在垃圾成堆、苍蝇满天飞的恶劣环境里的无奈;感受动物被虐待、殴打时的痛苦;看看很多动物挤住在狭小空间里的艰难……所有这一切都会让幼儿强烈感受到动物生存环境的恶劣性和危害性,从心灵迸发动物保护的意识。

在《认识猪宝宝》的活动中,我组织幼儿深入养猪场、农家住地,让他们感到猪宝宝的可爱、猪宝宝整天被圈养在猪圈里,没有自由,以及农场主怕它们互相撕咬而把猪宝宝的尾巴全部割掉的痛苦和到处都是猪粪、垃圾等脏乱差恶劣环境。从而进一步打消幼儿圈养小动物的意识。即使圈养,也要给他们自由,让它们有好的卫生条件,有自己的活动空间。爱心,要从爱护一个小动物,爱护一个小生命开始。从自己做起,不虐待、殴打动物,不吃野生动物等。以直观教育的方式,培养他们从小热爱大自然里的所有生命,热爱青山绿水之情。同时,引导他们初步懂得保持生态平衡,就是要爱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让它们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它们的生存环境需要人们保护和创造,使他们明白自己能为保护自然和居住环境做些什么。激发幼儿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良好意识 。

与此同时,我们借助于幼儿喜爱的电视节目和幼儿文学作品,让孩子观看、了解目前动物的生活状况、动物对人类的贡献及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动物福利教育。例如动画片《地球超人》、童话故事《嘟嘟鸭星球》《送子报恩》等都是对孩子进行爱护动物教育的好教材。另外,我们还经常给孩子讲解那些宣传环保、爱护动物的画报、图片,让孩子了解一些爱护动物的基本知识,通过图片、录像及大量的资料诱发幼儿的生命感动,树立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自觉养成保护动物的良好习惯。

四、从环境创设入手,让动物福利权利在行动上得到落实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保护环境。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外环境,对孩子进行爱护动物的壁画宣传,还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关于动物的各种图片、故事等装饰在活动室的墙壁上,让孩子随时随地抬眼就能看到;还经常利用“家园同乐”机会各班自编排演了各种形式的爱护动物节目,如《猴子的诉说》《地球一家人》等,这样既使幼儿在排演活动接受教育,又使家长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受到了一次环保教育。我们还坚持出环保板报,向广大家长宣传环保、爱护动物的意义,还把动物福利的活动刊登在我们的园报上,并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每个月都有家长给我们的园报投稿,如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接受环保教育后,有很大收获,回家后念环保儿歌,在马路上行走也注意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看到别人乱摘花草,不讲卫生,会说那是不应该的,还主动把之前自己宝贝似的小鸟给放飞了,说是要爱护动物,给它自由,我们对幼儿园从娃娃抓起进行环保教育表示赞成和支持。又如另一位家长说,我女儿的陪审员表演,我觉得比上课还有效,首先是将良好的习惯带进了生活,同样也给我们家长敲响了警钟,不仅仅是环保要从娃娃抓起,一系列好的习惯也应该从娃娃抓起,感谢老师的精心培育。我们做家长的义不容辞地要配合教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为环保教育出一份力。

从这些家长的来信中,我们看到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进而增强了我们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信心。通过幼儿向社会、向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促使大家知道“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懂得“地球只有一个,人类要保护好她”的道理 。

五、从课堂教学入手,渗透动物福利教育

教育方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制订了严格的接触动物的行为准则。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地渗透有关动物保护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尊重所有动物,无论是大还是小;知道动物需要什么;接近动物的时候要安静并且动作要缓慢;不要试图触摸野生动物;不要把野生动物从它的栖息地带走;将你动过的石头、木桩和树叶等原样放回;注意安全,活动结束后记得洗手等等,这就为教育者、被教育者以及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减少了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提高了教育的实效。另外,重视“生态体验式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教授同情心和关心环境等概念,不仅效果显著,还能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如在户外“自然侦探”活动中,创设一个不打扰自然界动物与植物的“探索小道”,为儿童发放到自然小道的“通行证”、扮演到探索小道“做客”的角色、遵守“不说话、不翻动环境、只看和记录”的行为要求,让儿童在活动中始终以一个动物的“客人”的平等身份,进行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儿童体验到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体现在整个教育的有准备的环境之中,体现在亲身的感受、实践和思索之中的。正所谓:爱是体验到的,不是认识到的。光有认识、没有体验,不可能产生真爱。

如在主题《挂鸟巢》的活动中,我带领幼儿去森林公园实地调查,让幼儿听听树林里鸟儿的叫声、看一看鸟儿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通过比较、感受,让幼儿明白:由于人类的关系,鸟儿、兽等动物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小,从而进一步增强爱护动物的强烈感情,最后,孩子们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鸟巢,挂在公园的树上,希望每个小鸟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如在“好玩的汽车”中,小朋友发现汽车的尾气也给人们带污染和危害。有的幼儿甚至从汽车污染联想到环境的污染,如,高楼、河里的油污,乱砍滥伐树木、哭泣的老虎等等,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借用录像、幻灯播放污染泛滥片段,各种动物皮毛制品、各种虐杀动物图片等,给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孩子们看后,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许多许多的环保图画:河面漂浮的污油,翻着肚皮的小鱼,流着眼泪的太阳,面向上天求助的狮子、笼中哭泣的狗等。最后,大家共同绘制出一个满是绿色和清清河水的地球。通过这些适宜而丰富的内容,使孩子们了解了一些动物保护知识,为进一步进行动物福利教育提供了“食粮”。

六、从“节日活动”入手,渗透动物福利教育

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幼儿的有利时机。开展节日活动,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挂鸟巢、放飞笼中鸟、收养流浪狗、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们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动物福利教育,1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通过“植树节”活动,让幼儿了解树木的种类、生长过程、生长条件,树木与气候和季节的变化,树木和地形的关系,乱砍滥伐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等,让孩子们意识到动物、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道理。

在“世界地球日”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地球是我家”的教育主题系列活动。“认识地球仪”引导幼儿观察地球仪,认识几种明显的标志,如海洋、河流、山脉、陆地、城市等;“地球生病了”,教师用地球仪表示地球,通过讲故事《地球生病了》,组织幼儿讨论地球为什么会生病,怎么办?以及“地球小卫士”“地球的病好了”等活动,通过上述主题活动的开展,拉开了生态教育的序幕。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理解生物、人和各种环境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幼儿关心、爱护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这些为幼儿成长后,能与自然和睦相处,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不同程度的培养。节日活动还有“爱鸟周、无烟日、世界粮食日”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结合教育目标,适时适地对幼儿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七、从家园合作入手,做好动物福利教育

父母是家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与家长朝夕相处,他们的动物福利意识与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因此,我们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加强自身的环境教育素质,家长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言传身教。比如爱护动物、主动放飞动物、禁食青蛙等野生动物等等。建议家长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请家长利用晚饭后或休息日带孩子到田野里走走、看看、玩玩、对幼儿的不良习惯随时制止并纠正,给孩子讲解关于动物、植物、自然等环保方面的知识,从而激发出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积极情感。另外向家长介绍新动态,传授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环保教育,使家长成为环保教育的积极参与者。

万物皆生命,呵护始于人。教育儿童从小就以理性的、有责任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弱小的生命,珍惜动物的生命、善待动物的种群;树立关爱动物也就是关爱了自然界,关爱大自然最终也是关爱了我们人类自己的观念;要学会“站在动物的后面”,从它们身上学习很多东西,力争成为动物的朋友,而不是强迫动物成为人类挂名的朋友。

爱护动物是人类的美德,爱护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孩子收容流浪动物,让那些无家可归的动物有个温暖的家;让那些失去爱的动物有生活保障;让更多的人加入关爱动物的大家庭。从孩子着手,带动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环境,关注动物福利教育。

参考文献

[ 1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 2 ]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4 ]管培红,红:《幼儿环境素质教育》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保护动物的感受篇2

1引言 中国是一个湖泊旅游资源大国,现有湖泊20000多个,总面积约91000km2,占国土面积将近1%,面积在1km2以上的湖泊有2800多个。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观光游览、水上运动、休闲垂钓、餐饮美食、游船休闲、湖滨度假为代表的湖泊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资料显示,我国省级以上的旅游度假区有130多个,其中1/3为湖泊型的,首批12个部级旅游度假区有4个是以湖为依托。但是近年来,随着湖泊旅游的大量开发,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相应的湖泊旅游环境生态保护与建设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长寿湖风景区为例,探讨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长寿湖因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而形成,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1992年元月,长寿湖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长寿湖被确定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美名“长湖浪屿”;1999年,长寿湖转为直辖市级风景名胜区。随着湖区旅游的发展,长寿湖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政府部门在开发湖区旅游的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2湖区旅游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理念 2.1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我国传统的发展观念往往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生态保护、资源的综合利用等,这是旅游资源开发者最需要注意的。旅游资源开发应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切不可杀鸡取卵,要紧紧抓住一个核心:旅游与自然、文化及人类生存环境是一个整体,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放在具体细节上,如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识别、评估旅游地灾害并尽可能降低灾害给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保驾护航等等。旅游活动建立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之上,旅游资源的形成、发展和衰败无不与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湖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是湖区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开发旅游资源的重中之重。 2.2建立生态分区 在环境保护与建设中,一些大的湖区旅游资源涉及的面积较大,需要对各个地方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区别,强调重点区域,明确各区域保护与开发强度。根据各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可细分为五个等级:生态极度敏感区、生态中度敏感区、生态轻度敏感区、生态微度敏感区、生态不敏感区(图1)。生态极度敏感区。长寿湖生态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东岸山体的分水岭和北岸“V”字型陡崖一线,是主要集水区和源头水地区。该区域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极为敏感,规划控制为自然景观保护和风景恢复区。生态中度敏感区。长寿湖生态中度敏感区与极度敏感区交错分布在长寿湖东岸山体分水岭和北岸“V”字型陡崖一线。该区域一般为水源地和现状坡度大于25O的陡坡灌草地带,属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高,较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开发必须慎重。该区可以“保护”为第一要义为指导原则进行适度开发。生态轻度敏感区。长寿湖生态轻度敏感区主要是坡度在25O左右的森林和田地,分布在长寿湖北岸偏西位置。这一区域可承受人类一定干扰,但干扰过大会产生水土流失及自然灾害,生态恢复慢。在不超越其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可合理进行旅游区设施建设活动。生态微度敏感区。长寿生态微度敏感区主要是现状坡度在25O以下的田地,分布在长寿湖北部和北片西岸位置。该区域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一般生态分级的时候容易忽略这个层次,将其归纳于生态不敏感区,现在将它提出来是要对传统的生态不敏感区进行细分,使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细化。生态不敏感区。长寿湖生态不敏感区为以上四区外的地区。该区域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生态不敏感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该区可作城市的发展区。但是该区仍应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注重人工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2.3建立生态补偿与惩罚机制 要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巩固生态治理成效,应该建立一个既有利于巩固生态保护建设成果,又利于促进旅游开发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这个机制该如何建立呢?关键有三点。一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提高湖区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以保证生态建设成效的稳定和持续;二是加大湖区环境监管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维护环境安全,把湖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长寿湖旅游开发是否成熟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依据;三是严把开发建设规划,做好项目预期评估,严把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通过以上三点,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强化环保执法监管,推进湖区旅游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 3湖区旅游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措施 通过对长寿湖旅游开发的大量调研和分析,总结出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要从规划协调、生态保育、湿地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污染源防治等五个措施着手,来建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湖区。 3.1规划协调措施 规划是一个综合统筹的过程,对湖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需要协调内在的保护与延续和外在的完善与提升。 (1)内在的保护与延续。如与湖区唇齿相依的水源水系保护和水系统的完整性、原生物种的繁衍等等。保护各个河流源头区,重点集水区域建立缓冲区,保护冲沟、槽地以及潜水汇集地区。根据生物习性和联系在湖沿岸构筑生态廊道,尽量维持水循环系统的完整性;引入或恢复栖息地,在环境恢复期望较大、生态环境适宜的区域划定栖息地恢复区,引入保护物种,扩大种群,严禁狩猎。 (2)外在的完善与提升,强化湖区环境的监控管理。建设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环境动态监测监控网络,对风景名胜区的各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跟踪监控。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开发项目和建设都要进行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估,并执行环境管理保护政策。同时,务必考虑规划的可实施性与管理上的要求。#p#分页标题#e# 3.2生态保育措施 生态保育主要以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其它学科技术,对生态系统进行维护。“保育”二字包含“保护”与“复育”两层意思,前者是针对生物物种和栖息地的保存维护,后者则是针对濒危生物的育种、繁殖,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改良和重建工作(图2)。长寿湖生态保育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对湖区原生态物种的保护措施。保护长寿湖两岸植被现状及动物生境,尽量保持原状,排除人为干扰;在退耕还林区补植原生物种;提倡使用当地物种,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对外来物种的依赖。假如一定要引进外来物种,需慎重考虑其对原生物种生境的影响,防范外源物种入侵造成土著动植物种灭绝。另一方面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在危及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下,人要发挥积极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濒危植物和稀有动物进行人工培育和繁殖;对保护物种时时监测,进行数据分析,提供保护的科学依据。划定保护区保护生态多样性,如区内禁止砍伐森林,捕猎动物等。 3.3湿地生态保护措施 湿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历史告诉我们,盲目地围湖造地破坏湖区的湿地系统,会带来灾害。比如洞庭湖周边的居民围湖造田,使洞庭湖这一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湖区生态不调,灾害连年,给当地百姓甚至邻省百姓带来灾难。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内湿地资源非常丰富。这些湿地为各种珍稀生物提供栖息的场所和生存的空间,同时,湿地还为区域地下水的补充、洪水流的调节起分洪与净化水质的作用。长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湿地可根据其生态承载力与景观价值进行适量开发,建成观察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研究等,维持湿地自然环境原貌的生态活动。此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必须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相结合。 3.4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泥石流甚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根据长寿湖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以及地势条件看,当坡度大于25O后,地形地势条件较为复杂,不稳定因素增多,较容易出现水土破坏的现象,因此对水土的保护要考虑坡这一区域。而长寿湖风景区水土流失现象较少,应将“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综合治理,突出重点”作为基本方针,全面实施25O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以库岸、江岸、景区道路为重点,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山体上、中、下部统一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图3)。 3.5污染源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直接关系湖区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要从根本上改善和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必须从污染源头上找答案。人及人的活动一般是造成主要污染源的关键,人的活动主要分为生产生活或生产、消费。生产来源于第二产业,而生活对生态的破坏主要来源于能源的消耗。因此长寿湖要彻底整治污染源,必须三管齐下: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消耗结构升级、水环境保护。 4总结 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首先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通过现代的科学手段,进行湖区生态保护分区,建立生态补偿与惩罚机制的基本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湖区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应先从规划协调着手,具体到生态保育、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水土保持和污染源防治,来建设湖区的生态平衡,最终实现湖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动物的感受篇3

1.博物馆文物社会价值的实现

文物社会价值要得到实现,前提条件是交换,其和商品价值的实现相同,只不过商品价值的交换以等价物、货币为中介,而文物价值的交换则是非物质交换,属于精神的范畴,其本质上属于文化的交换。文物社会价值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这需要主体不断去研究、去挖掘,另一方面,文物社会价值即文化内涵会以精神的形式转移到主体思想中,此时文物社会价值的量在文物客体之外就得以增加,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博物馆文物社会价值的实现可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以专业人员为价值主体进行文物价值的研究,为主客体之间价值交换的实现提供基础条件;其次是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对文物社会价值进行展示和提升,吸引更多受众参与文物社会价值的交换;再次就是文化受众比如参观者、游客等作为价值主体主动或在专业人员引导下认知文物社会价值,从文物的参观实践中和对周围活动的参与中得到精神陶冶,提升自身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在文物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博物馆文物工作者与客体的交换面越广、交换程度越深,文物价值实现的就会越充分、越彻底。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文物作为博物馆文化中具有透鲜明特色的精神产品,直接承担着教育功能,我们必须紧紧把握社会形势发展,积极创新,努力创造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结合的形式多样化的展览,或是通过馆校共建提高国民对文物价值认识,延伸博物馆教育内容,将博物馆的“博”真正体现出来。博物馆文物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所以,我们要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文物旅游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的统一性,可与旅游企业合作,将精品文物或资料作为旅游产品制作的科学依据,让人们通过旅游获得教育、陶冶情操、提高认识,最终促进博物馆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共同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收。

2.博物馆文物保护规划策略分析

2.1重视研究和保护文物的社会、情感价值

博物馆文物社会价值的主体是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受众,这些主体需要在与文物客体的交换中撷取精神力量,而由于文物社会价值没有精确的量化标准,所以主体职业、文化程度、生活阅历不同,所实现的文物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的质量、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在博物馆文物保护规划中,我们有必要重视对文物社会、情感价值的研究和保护,通过不同方式比如展览、宣传等引导文物价值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在不损害其他价值的同时尽量保留并延续文物社会、情感价值所需的设施及场所,比如壁画、塑像等。另外,博物馆应鼓励与建筑性遗产相关的宗教活动、文化活动比如祭祀、描绘等对文物的再利用,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将文物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2.2根据文物自身特点进行分库分级管理

科学的管理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条件,博物馆在进行文物保护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文物特点进行分库分级管理,确保账目清晰、鉴定准确、保管妥善。这主要是因为博物馆中具有较大的馆藏数量,受到各种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文物难免会出现损伤,只有建立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严格按照文物接收、鉴定、登录、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等程序进行管理,才能使文物保护工作有秩序的开展。当然,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化管理是不可少的,我们应加大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文物保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对文物进行科学管理。

2.3处理好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由于社会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尚不足,特别在城市基础建设中,很多建设工程未走法律审批程序,也没有制定完善的文物保护措施,导致文物损坏的情况时有出现,这不仅会延缓工程建设进程,还对文物造成了破坏。基于此,在博物馆努力保护和管理藏品的同时,政府还应给予相应的支持,针对文物保护现状尽快出台相关管理条例,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也使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

3.结语

保护动物的感受篇4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爱护小动物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使学生受到爱护小动物的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找出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燕子做了哪些事情,明确他们这样做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人们对燕子的爱,从中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感受燕子所面临的处境,围绕“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这些问题,认真研读,领悟课文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燕子专列》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燕子遇到困难,人们用专列把它们送到温暖的地方。)

2.故事发生在谁和谁之间?

燕子人类(板书)

二、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1.燕子到底遇到什么麻烦?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

气温聚降,风雪不休――冷

长途跋涉,非常疲惫――累

找不到食物――饿

2.指导朗读。

燕子又冷、又累、又饿,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谁说说“濒临死亡”是什么意思?

生:(略)

这是多么凄惨、多么悲凉啊!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分各种形式读,老师适时评价、指导朗读2自然段)

3.师生合作读2自然段,从而导出瑞士政府决定用火车将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决定。为什么说瑞士政府做出这个决定了不起?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燕子做了哪些事情?政府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

4.分组讨论。

政府得花费大量的人物、物力、财力,克服许多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能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他们真了不起。人类要保护好燕子、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我们的家园才会更美。

三、感悟第3自然段

1.政府不但做出了这个了不起的决定,还通过电视和广播向人们呼吁救护燕子,瞧!大家已经行动起来了。(播放课件)居民们是怎样行动的?谁能有感情的读读这段话。

――居民们(板书)

学生评价,教师随机指导。反复诵读。

2.我们一起完成这个练习。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赏析第4自然段

1.居民们是这样做的,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学生自由回答。

师:有一个年纪和你们差不多的小女孩,听到这一消息后,也加入到救护燕子的行列中来了。

(课件出示4自然段)请大家齐读这一段。

(生读)在这一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小贝蒂

生1:我读懂了,贝蒂是和妈妈一起寻找。

生2:我读懂了,寻找救护燕子的时间长。

生3:我读懂了,寻找燕子环境恶劣。

生4:要被救护的燕子的数量多。

2.创设情境,老师配乐朗读,学生想像。

贝蒂寻找燕子的时间长,环境恶劣,再加上天气寒冷,北风呼啸……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播放课件)

3.从刚才的情景中,你能体会到贝蒂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师:你们能读出贝蒂的勇敢、善良和不怕困难吗?

指导朗读

4.你有什么话想对贝蒂说吗?(课件出示图片)

五、学习第5自然段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燕子终于坐上了漂亮、舒适的列车,它们的心情怎样?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播放课件)

燕子叽叽喳喳,仿佛在对人类说什么呢?

――感谢(板书)

燕子为什么感谢人类呀?

――救护(板书)

除了说感激之外,还说些什么?

让我们把这种高兴、激动的心情读出来。(分形式读)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燕子专列》这篇课文,它主要讲述了人类救护燕子的感人故事,从而表现出人类关爱动物的博大爱心。

七、拓展

观看《丹顶鹤的故事》。(播放课件)

进一步体会人类关心爱护小动物的高尚品质,使学生更好地受到爱护小动物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八、作业

保护动物的感受篇5

那么我们现在将这些争论的焦点、争论的声音展示出来,让各方彼此沟通了解,争取让动物也能享受地球公民的权利。

疑义一:

动物和人类相比有权利吗,人们猎杀动物是不是一种权利?

声音:

因为一个动物,人却要被投进监狱,这样是没有人权的表现。

社会是人类构成的,权利与义务也是在人类社会中说的,为什么现在又冒出一个动物权利?在人类构成的社会中它们有什么权利可言?

如果坚持认为人类有杀戮动物的权利,那就等于承认高级动物是否有对低级动物予取予夺的权利?假设有更高级的生命体,我们愿意承认它们有虐待和杀戮人类的正当权利吗?

靠谱观点:动物权的提升体现人权进步

在现在的社会和文化现实中,凡是没有人权的地方,动物权利就无从谈起。凡是没有人权观念的人,一定对动物的权利置若罔闻。

动物是否有权利?这是西方现代哲学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随着动物福利与权利运动的发展。人们现在对这个问题已有了共识,那就是,动物与人一样,都是地球的居民,它们有自己的权利。

动物首先有生存的权利。那些由于人类侵占而濒于绝种的动物,需要人类做出特别努力,还给它们生存的空间,还给它们的家园,让它们休养生息,比如大熊猫。

动物也有不被虐待的权利。正如没有抵抗能力的孩子,没有足够语言能力的婴儿有不被虐待的权利一样。动物们没有人类的语言和武器,无法抵御人类的力量,在人类面前处于劣势。人们不能因此虐待它们。那些以为动物无非是一个“哑巴畜生”的存在,随便就虐待动物的人,恐怕也会依此逻辑类推,虐待儿童和婴儿:再依此类推,会虐待处于劣势状态或此类条件中的人。正是对种族主义的深恶痛绝,人们现在有共识:不能虐待地球上其他任何种族和动物种类。

动物也有享受福利的权利。具体地说,那些将被杀戮、被食用的动物,它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要符合人道的要求。虽然对人类是否应该食用其他动物,动物权利运动内部有很多争论。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对作为食用的动物,人类要善待它们,给它们创造舒适生活的条件。比如,养鸡场的鸡,每只要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养牛场的牛,要有足够的地方供牛们漫步。很多发达国家对养殖场每只鸡或每头牛的空间都有具体规定。以确保鸡、牛等人类食用的动物的生活福利。还有很多公司为支持动物权利运动,决定只出售给动物提供良好生活条件的动物产品。比如,有的国家的食品公司就决定,他们所用的鸡蛋,必须是从给鸡提供良好生活条件的养鸡场买的。

对动物权利与福利的关注,有一个发展过程。其趋势是,人类越来越关注和关心那些与自己同住在地球上的其他动物,并意识到自己只是动物的一种。地球的生态和生物链是个复杂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缺一不可。那种以为人是地球主宰的思想已受到彻底的挑战。

现在,禽流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我想,我们可以人禽流感这个问题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首先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很多人认为,人和动物是完全不同的,人比动物要“高贵”得多。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人比动物要高贵?他会说,人是有感情和理性的,而动物没有。任何家里有宠物的人,都可以对这种论点进行直接经验的驳斥。而近百年来动物研究的发展,可以对这种理论进行深刻的理论驳斥。动物其实与我们人类

样,不但有感情,也有理性,其区别仅仅是程度的问题。但是,人本身感情和理性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难道那些感情较为丰富或理性较强的人,就有权利认为他们比其他人高贵吗?就有权力决定他人的命运吗?

其次,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是人如何对待动物问题,而是人如何对待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人如何理解自己在自然环境中所处位置的问题。西方主要大学的哲学系都有“动物权利哲学”一课,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那里的动物福利与权利运动,一直是与哲学上对此的探讨同步的。对动物权利或福利没有思想和认识,也就不可能有行动。我们的哲学家、思想家是否也应对此进行探讨?

为了保护人类的利益,对患有禽流感的鸡禽,的确要处理。怎样处理,我们这些与养鸡场没有直接权利关系的人。只能在道义上要求相关的管理部门,对患禽流感的动物处理得要人道一些。即使是杀掉它们,也要有杀戮之上的同情。

我认为,动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是息息相关的。在现在的社会和文化现实中,如果重视人权不够,动物权利就很难保证。凡是没有人权观念的人,大多对动物的权利置若罔闻。反之。提倡动物权利的人,大多是人权的捍卫者。在某种意义上,看一个人是否真的捍卫人权,就看他是否也为动物的权利斗争。

疑义二:

既然谈保护、谈福利,那如果不能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视同仁,保护还有什么意义?

声音:

动物如果不能吃,那么同为自然界的植物呢?改天如果有专家或者动物保护组织出台一份《植物保护法》不让吃植物了,那饿死我们算了。

植物与动物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植物感受不到痛苦(至少目前我们无法确认植物也能感受到痛苦)。一个叫彼得・辛格的外国人有句话可供我们参考:感受痛苦或者快意的能力,乃是有利益这回事可言的必要条件,说学童沿路踢一颗石头有违石头的利益,乃是没有意义的一句话,因为石头不可能感受到痛苦;而老鼠的一项利益便是不要被沿着路踢,因为被这样踢会使它痛苦。

靠谱观点:人类福利和动物福利不冲突

必须承认“动物福利”在中国是一个令人咋舌的词。但是,我们就不能创造一次跳跃性的进步吗?汽车、电脑我们已经落后了西方那么多年。是的,或许我们可以购买。但是,关于落后的道德,我们怎样购买呢?道德上的落后,将使我们永远落后。英国98年前(1911年)已经有了《动物保护法案》,中国要迟来到突破百年吗?

现今中国的确有很多人的福利尚未解决,但是,与同时解决动物福利并不冲突。反而,很多人类的福利是建立在动物福利之上的。比如说,虐养动物导致疫情产生,人类势必被殃及。放眼公益领域,大致为益人、益环境、益动物三项。在中国,益动物,几乎空白。除了大熊猫等濒危物种需要保护,其他动物也都需要,否则将有一天,所有动物都是“大熊猫”。

网络上以及现实中总有质疑声音,比如说:如果说万物平等,是否也应该保护植物,拒绝吃植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占据一个生物链的端点,有些处于生物链低端就是要被高端的动物吃掉,人类也是自然界生物链中的一环,保护动物是否破坏了这种生物链的循环?

第一个疑问是很多人都有的,但这种说法像一种气话,没有科学性也没有逻辑性可言。植物是必须要保护的,禁止乱砍滥伐,减少土地污

染,这些都是要去做的。保护植物,要我们要减少污染土壤,减少对植物的催化生产,对植物植被的破坏。只有在违背了自然规律的地区,植物才被破坏,没有哪个地区的植物遭到破坏是因为吃植物导致的。当然,这个吃要合理。简单地说,无论怎样吃动物,都必然伤害动物。合理地吃植物,则不是,反而利于植物的生长与延续。

第二个疑问看似是一个科学问题,其实它偷换了科学概念。生物链是自然界自生的,它的演变演进都是自然规律导致的,而人类为了口腹之欲,从自然界中大规模掠杀动物,剥夺一些动物的权利,将其圈养,这本身就是破坏。保护以及给予动物福利,是恢复这一生态链的补救措施。

在我的工作中接触过不支持动物保护的朋友。少数是从不理解、有哲学疑问出发。更多的是没有接触过类似概念,导致一种排外的条件反射出现。就像我曾经也排斥苹果电脑那样,一旦稍稍熟悉,就没问题了。

相信中国追赶西方动保理念的速度,要相对快于汽车、电脑。只要现在我们开始努力,并竭尽全力。

疑义三:

人都没保护好,为何要急着保护动物?

声音:

在人类社会里还有多少人没有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现在就急着保护动物,因为动物而将人判刑。这是伪善。

我倒觉得这是一个反向推动,动物相对于人类来说是更弱势的群体,如果能把它们保护好,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合理制度,让更多人看到,既然我们都能保护动物,为什么保护不了人类里的弱势群体?

靠谱观点:不顾及动物福利就难以实现人类权利

有一种说法是,现在人的权利还顾不过来,哪有时间维护动物的权利?这种说法似是而非。

说它“似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上可能会有不协调之处。然而,说这种说法的“非”。是因为它会取消任何维护权利的工作。

因为如果它在原则上成立,人们就会问:“现在男人的权利还顾不过来,哪有时间维护妇女的权利?”“现在多数民族的权利还顾不过来,哪有时间维护少数民族的权利?”“现在异性恋者的权利还顾不过来,哪有时间维护同性恋者的权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为了维护某一部分人(即使多数人)的权利,而排斥其他人的权利,就会在实际上取消维护权利的工作。同理,不能因为要维护人的权利,而排斥维护动物的权利。事实可能恰恰相反,维护动物权利将会促进对人的权利的维护。

我认为,现在我们已经有条件来谈论和维护动物权利。这些条件有:公众保护环境、保护动物意识的觉醒,对虐待和残害动物的罪行的揭露,保护动物的实践经验,权利意识的增强,小康生活的逐步实现等。

作为开端,我认为现在需要的是开放的讨论,考虑这个过去不成为问题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需要伦理学:规范伦理学是人类行动的社会规范,也是对自由的道德限制。

我们对其他人和由人构成的社会的行动需要按照规范行事,难道对动物对生态就可以不要规范,为所欲为?在历史上。即使说非人动物是自动机、(?请查)不能感觉痛苦和欢乐的笛卡儿,对待他的狗也非常人道。

我们对其他人和由人构成的社会的行动需要按照规范行事,难道对动物对生态就可以不要规范,为所欲为?在历史上,即使是说“非人动物是自动机,不能感觉痛苦和欢乐”的笛卡儿,对待他的狗也是非常人道的。

动物权利问题与动物解放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动物权利是认知、理念、理论问题,动物解放是运动、实践问题。动物权利是动物解放的理论基础。

动物解放运动实际上已经开始,它是种种解放运动一部分,所谓“种种解放运动”是指摆脱对种族、性别、性指向、物种的偏见和歧视。与所有解放运动一样,动物解放运动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比任何解放运动更难、更长的运动。

权利是合理(伦理)、合法的要求。不是人的所有要求都能成为权利。合法的要求是法律上有规定的,也称法律权利。

合理(伦理)的要求是指这种要求有令人信服的伦理学根据或理由,在伦理学上能够得到辩护,即可援引伦理学理论或原则来论证的。这些要求就是伦理权利或道德权利。

大多数法律权利也就是伦理权利,但也可能有一些法律权利在伦理学上得不到辩护,相反一些在伦理学上得到辩护的权利在法律上却没有规定。

一旦某个要求能够在伦理学上得到辩护,就对人们的判断具有一种强制性作用,以致使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伦理学理论或原则所支持的要求构成真正的权利。

当我们说,一个人有生存的权利时,就是说这个人在世界上生存下去的要求在伦理学上有充分根据,有充分理由,使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人具有生存的权利。但如果这个人进而要求通过剥夺他人而过奢侈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会说他的要求没有根据,没有理由,因而这种要求不能构成权利。

同理,一个人病了,他要求诊治,这是有根据、有理由的要求,人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诊治的要求是他的一种权利。但他并没有充分的根据和理由要求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对他进行治疗。

当某一要求构成权利时,它就具有一种道义的力量,使人们感到不得不尊重它。如果发生侵犯权利的事,人们一般会感到良心的责备,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所以,作为权利的要求,与恳求、请求、祈求不同,享有权利也与接受别人的礼物、帮助、怜悯、恩赐、慈善行为不同。

论证动物拥有权利的必然推断是:我们面临解放动物的历史任务。之所以有权利问题。就因为有人或有动物受到压迫、剥削、虐待。而我们的现实是虐待或残杀动物的现象比比皆是。

解放动物就要反对物种主义。正如辛格(Singer)指出,人类大多数人是物种主义(speciesism)者。

物种主义三种表现:动物实验、食用动物及哲学家的错误论证。大多数哲学家试图将人人平等与人、动物不平等的信念调和起来。

例如哲学家威廉姆・弗兰克(William Frankena)在“社会公平的理念(The Concept of Social Justice)”中说,“所有人应该平等对待。不是因为他们在任何方面是平等的,而是因为他们是人。他们是人因为他们有情感和欲望,能够思维,从而能够享有其他动物不能享有的美好生活。”

但其他动物也有情感和欲望,能够享有美好生活。猿、海豚和狗的行为表明它们能够思维。虐待动物还有其他许多方面:如动物园对动物的不善待、活体提取动物体液作为药物(熊胆)、枪杀动物取毛皮(藏羚羊)、遗弃家养动物等。反对物种主义要从哲学家做起。

疑义四:

保护动物归根到底是为了保护动物还是人?

声音:

“强迫”实验动物替人而死,是践踏了它们的权利,因此是不道德的。

“动物权利”的实质,其实是人类自身免于因看到动物受伤害而感到恐惧的权利,本质仍然是一种人权。实际上,动物保护主义人士是在捍卫他们这些多愁善感人士自己的人权。

动物处于突然的恐怖和痛苦状态时,肾上腺激素会大量分泌,从而形成毒素,使成品肉的质量大大下降。只有善养善宰动物,所生产的肉食品才能保证质量和安全,使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消除贸易壁垒。

如果动物能说话,它要求应该不高吧。善待动物,少点残忍。

狂犬病的死亡率是100%!你们有没有为那些被咬的人,还有处在危险中的人想想?被咬的人可能比得了艾滋病还要绝望!两害相较取其轻,杀狗为的不过是保护更多人的生命。

靠谱观点:兽道应以人道为前提

为什么保护动物?

我国是农业大国,动物福利状况的好坏对畜牧业、渔业的生产和产品的出口质量影响极大。为了冲破WTO的绿色壁垒,必须提高动物福利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动物的健康对人类自身的健康意义也非常重大。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莽萍表示,正是人类对动物严酷的剥削与过度的利用,才造成今天人禽(人畜)共患流行性疾病不断暴发。除了滥食野生动物导致的病毒传播,如艾滋病和SARS外,不恰当的养殖方式直接导致禽流感和口蹄疫等动物疫病的暴发。疫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使人不惜铤而走险,例如2006年的禽流感事件就曝光泰国人吃死禽导致传播了疾病,最后病死医院的事件。

除此之外,虐杀动物的行为通过电影、网络等渠道传播出来后,难免使青少年盲目仿效。这不仅有损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会增加其今后违法犯罪的几率,危害社会秩序。

所以,动物保护和人道主义温情的背后,动物福利更多是基于人类的需求。就是备受争议的“虐待动物可能会受到刑事处罚”,也是因为侵犯到人的利益而受罚。比如在小学里边,当着全体小学生的面在狗身上淋汽油,把狗烧死。这种行为,对这些小孩的心灵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是严重侵犯社会秩序的行为。

但莽萍认为,把动物福利仅仅理解为一套对人有益处的标准和措施是狭隘的。正是人与动物之间这样一种生命上的联系,这样一种感同身受的同情和道德想象力,令人意识到自己对于动物的道德责任。人类已经认识到,应该把动物作为一个主体,平等地考虑它们的感受和利益,人道地对待它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乔新生明确提出,“我们的一切关怀和爱护都是基于改善我们人类的福利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并不高尚。”他强调,兽道应该以人道为前提。如果超越了这个界限,把人和动物视为平等的主体,人的所作所为不但虚伪而且可能有害。他举例说,在我国华中某林区,曾经发生过野猪将农妇逼到屋角,邻居层层请示。最后等到省里下来批示,农妇已经被野猪咬死的惨剧。

他认为,可以呼吁人们不要虐杀动物,甚至可以说通过人对动物的态度来考察人的本性。但在任何时候不能把人这一特殊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简单地类比。“兽道主义的界限在于,把人当作人,把动物当作动物。为保护或顾及动物的权利,而让人类失去了生存的权利。这样的法律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出现。”保护动物,改善动物的福利,不能以牺牲人的利益为代价,正如不能将牛马养在深闺,而驱使人类为自己耕田一样。

我们改善动物福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人类所处的生态链不致断裂,从而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人类可以说善待动物就是善待自己,杀死动物就是残害生命。但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食物来源的情况下,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医药试验品的前提下,“残害生命”的事情还会发生。

疑义五:

如果民众缺乏认识,颁布法律是否有意义?

声音:

连保护珍稀动物都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况是一般的动物呢。这需要我们国家多大的资源消耗啊,请你们环视一下周围,是否有比保护动物更急切的事情呢?

虐待动物的行为可以通过伦理道德的机制予以限制和惩戒,没必要劳动法律的大驾。

毫无意义!我们保护动物,动物能理解吗?农夫和蛇的故事听过没有?

把植物也保护起来,动物也保护起来。吃空气吧。

动物是该保护,但保护的度怎么把握?通过立法来保护动物的做法是极其愚蠢的,只能增加社会矛盾。

难不成动辄将杀自己猪吃的农民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对农村的发展现状、农民的生活现状缺乏了解的话,就暂时别奢谈动物福利立法的问题。

靠谱观点:需要制定现实可行的法律保护

2004年5月10日,北京市法制办悄悄地从网上撤下了《北京市动物卫生条例》(征求意见稿)。仅2天,号称中国第一个保护动物福利的地方性法规就胎死腹中。北京市法制办的官员很无奈:法案虽然很好,但毕竟太超前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很容易出现违法现象。

每部法律的出台往往是一场利益的博弈。受制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动物福利法也一样。比如养狗,有些人自己生活还顾不过来,一间屋子半间炕,能给自己养的狗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推行西方所谓的动物福利法案,遭到民众的抵制不足为奇。正如乔新生所说,动物福利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法律问题。

在中国提出为动物福利立法,不仅存在现有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心理认同,还有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自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人强调人类是万物之灵,很难接受将动物置于和自己平等地位的观念。许多中国人还不习惯将动物看作是家庭中的成员。所以,对中国百姓来说,不仅是什么时候出台动物福利法,还有出台一部什么样动物福利法的问题。

一般说来,民意普遍认同才能立法,但近年来,连续出现的“给活猪注水”、“活剥动物皮”、“活熊取胆”等动物受虐待的事件,

次次挑战这块法律空白。2002年3月,对刘海洋泼熊事件进行法律惩罚时,我国现行法律因没有一部正好适合的条款而陷入尴尬。

因为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来约束种种虐待动物的行为,在经济的刺激下,导致越来越多虐待动物的行为合法地发生。新版《三国》剧组更是为了制造战争刺激场面,马真的被火烧、扭断脖子、摔伤摔死等等。导演表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观众爱看”。如果有一部完备可行的动物福利法,导演岂敢这样对待动物演员。更不敢以此作为吹嘘片子含金量高的资本吧?!恰是法律的缺失与空白削弱了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

从这个层面来说,法律可以超前一点,引导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但决不能太远,必须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民众的饮食习惯和现实的动物饲养条件来制定中国的动物保护法。

中国科技大学宋伟教授建议,中国对动物福利法的形成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在已有法律基础上增加、补充和完善与动物福利有关的内容条款;其次,逐步制定完整独立的动物福利法律法规。但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改变中国普通百姓意识的建议。比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莽萍提议,对动物福利做得好的企业,在产品上突出其符合动物福利理念的产品标签,加大市场认知度,使消费者逐渐认识到动物福利与自己的食品安全息息相关。

保护动物的感受篇6

关键词:种植活动;爱护;自然

孩子是自然之子,自然开启了人们的智慧,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而智慧和情感在人的生存和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的孩子正值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他们的童年留下环境保护这个意识,他们长大成人后会懂得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会自觉地去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感受、认识和参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幼儿关爱植物意识的前提和基础。现在随处都可以见到各种花草树木。但大多情况下,一些孩子视这些植物为摆设,对于树木花草他们只觉好看,不知关心、爱护。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们没有亲身参与劳动的实践,对它们没有爱怜之情。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必要让幼儿参与种植活动,激发幼儿爱护自然的精神。

一、充分利用各种途径让幼儿认识植物

1.利用日常活动时间,带领幼儿观察植物

我们总是利用中午散步、户外运动等机会引导孩子充分观察种植园地的植物和幼儿园里的植物,在散步的过程中,我们抓住契机,让孩子们通过讨论和谈话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植物的特征,从而知道了植物是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因此也逐渐有了爱护植物的意识。

2.利用社区活动,让幼儿触摸大自然

每学期我们幼儿园都会进入社区开展一些活动,让幼儿真正地接触大自然,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比如,春天来了,我们会带着幼儿来到田间,孩子们看到油菜花后,都惊叹起来:“好美啊!”老师问:“这么美丽的花,如果每个人都用脚踩,那么它们还会美丽吗?”斌斌小朋友摇摇头说:“不美了。”许多小朋友也附和着说:“对,我们要小心点,不能踩到。”于是在接下来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不再乱跑,而是仔仔细细地看着路走了。孩子们在这过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也意识到了这美丽是需要人们去爱护的,因此也更加爱护植物了。

3.调动家长资源,拓展幼儿视野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分地利用家长资源,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对我们开展种植活动将带来很大的帮助。我们通过开家长会、晨间谈话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了孩子参与种植活动的重要性,从而使家长认可我们的活动。不少家长还利用节假日带领幼儿参观认识各种植物,通过家长的帮助,孩子们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

二、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了解植物、认识植物

1.开设活动课,了解植物的作用,激发幼儿爱护植物的精神

比如,我们班小启经常会把道路旁的花摘下来带到学校里。

于是我们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开设了活动课程《拜访行道树》。通过活动,幼儿知道了行道树的作用,从而使小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2.参与种植活动,巩固幼儿关爱植物的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要求孩子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忽略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从而导致了在物质生活上家长竭尽全力地给予满足,在精神上得到了百般呵护和关爱。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没有感情付出的意识。而这一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生活中孩子们也就很少有时间观察、关心周围的事物。如何让孩子懂得去关爱植物,我个人觉得不一定要在某节课上完成,教师可以抓住一个点、或某个细节对孩子进行随机教学。久而久之,孩子爱上了一草一木,懂得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植物也是要被呵护、关爱的。

3.展开讨论,形成爱护植物的责任感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各种讨论的活动,例如,“怎样让种植园的植物长得更好”引发孩子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孩子们真正有了“不乱踩植物”的意识,并能尝试做“请别踩我!”“我会经常来看你们的”等宣传牌插在种植园中,提醒他人保护种植园里的一草一木,使我们的幼儿园更美丽,使小朋友生活得更健康。

社会、自然、生活是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资源观。陶行知先生遵循“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的视野也极为广阔,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包括了我们的全部生活,一切的课程都是生活。”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论再一次说明了重视种植活动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一起种下绿色的苗苗,等待爱的果实吧!

保护动物的感受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 机电设备 自动防雷

1雷电对高速公路电气设备的影响,

众所周知,雷电是一种常发自然现象,通常因大气中热空气与冷空气摩擦而产生带有不同电荷的小水滴,当这种正负电荷达到一定值时,因不同极性的云团之间、云团与地之间存在强大的电场,从而产生云团之间以及云团对大地的放电现象,具有电压高、电流大等特点,很容易破坏电子设备,而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是由通信系统、收费系统、监控系统、隧道通风照明等各分系统共同构成。而雷击很容易给这些系统带来损害,其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体现于下列三种层次:(1)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系统瘫痪;(2)设备或元器件寿命降低(3)传输或储存的信号、数据(模拟或数字受到干扰或丢失。其已经被国际电工委员会列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雷电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其电压高达数百万伏,瞬间电流可高达数十万安培。其入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金属管线或地线直接传导雷电致损设备;一种是闪电通道及疏流通道的雷电电磁电脉冲以电阻性、电容性、电感性及电磁场等耦合方式感应到金属管线或地线生产浪涌致设备(绝大部分雷电损失由这种感应引起)。雷电作为一种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强干扰源,造成高速公路机电设备损害主要有以下四类:(1)直击雷;(2) 感应雷;(3) 传导雷;(4)开关过电压。

1.1直击雷:雷电产生时的巨大电流,使地电位瞬间升高,巨大的电位差作用可以造成设备、建筑物的损害和人员伤亡;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雷电的不到50%的能量将会从引下线等外部避雷设施泄放到大地,其中接近40%的能量将通过建筑物的供电系统分流,其中5%左右的能量通过建筑物的通信网络线缆分流,其余的雷击能量通过建筑物的其他金属管道、缆线分流。这里的能量分配比例会随着建筑物内的布线状况和管线结构而变化。

1.2感应雷:感应雷电流可以通过电源线缆、通信线路以及卫星天线等途径侵入机电设备房内,尤其以电源电缆感应雷最为突出,对机电设备的弱电电路进行冲击,造成弱电设备烧毁的严重事故。发生雷击时,雷电电磁脉冲(LEMP)在上述有效范围内,在所有的导体上产生足够强度的感应浪涌。因此分布于建筑物内外的各种电力、信息线路将会感应雷电而对设备造成危害。

1.3传导雷(雷电波侵入):在更大的范围内(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雷电击中电力或信息通讯线路,然后沿着传输线路侵入设备。其中地电位反击也是传导雷中的一种;雷电击中附近建筑物或附近其他物体、地面,导致地电压升高,并在周围形成巨大的跨步电压。雷电可能通过接地系统或建筑物间的线路入侵雷电延建筑物内部设备形成地电位反击。

1.4开关过电压:由于雷击影响,开关上电压瞬时升高,造成影响是直接烧毁空气开关,使线路断电,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2目前高速公路防雷工程存在的问题

高速公路在迅猛发展,广泛地应用了各种电子设备,其机电信息系统既包括有大量通信、收费、监控设备的弱电设备系统,还包括包含供配电照明等设备的强电设备系统。由于电子设备一般绝缘强度低,且过电压耐受力差,极易受到雷电的袭击:另外,高速公路一般地域广、所穿越的地形较复杂,也容易受到雷电的干扰。以往在高速公路的设计和施工中,机电设备的防雷接地问题常被忽视,导致机电系统中存在众多的防雷薄弱环节,机电设备受雷击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部分机电设备的损毁,甚至整个系统的瘫痪,从而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目前在高速公路防雷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2.1高速公路防雷系统工程还没有专业的规范管理制度,高速公路防雷设计与施工都还未实现专业化管理。

2.2高速公路防雷系统工程存在房建防雷与机电系统防雷在设计要求上脱节现象,防雷是各搞各的,没有很好的综合设计和有效地统一管理。

2.3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防雷部分的设计内容普遍存在系统方案不完整,技术指标和要求不明确,防雷综合性和系统性要求都较差,防雷产品的厂家、型号、规格无指定,具体技术指标无定量现象。

2.4高速公路防雷部分由于在设计和招评标阶段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带来投标单位响应不全面,防雷工程造价在后期工程中的投入明显偏大。同时,施工过程因设计不具体而容易被简化和忽略了某些重要内容,导致防雷系统出现漏洞和隐患,产生的不良后果往往使工程质量很难让营运管理者满意,也容易发生工程合同上的纠纷,以及被雷击后无备品备件维修损坏的机电设备,导致重大功能长期失效,严重影响高速公路正常营运。

2.5施工单位无防雷专业资格,施工者无防雷专业知识,导致防雷工艺要求不合格现象普遍存在。

2.6施工监理缺乏防雷专业化知识和相应工程施工经验,导致防雷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也相当严重。

2.7防雷系统没有定期检测,容易带来因防雷器失效而发生机电设备被雷击的事故。另外,防雷系统日常维护管理无强制性规定。不利于及时发现防雷上出现的问题,容易导致雷击事故的发生,带来机电设备的损坏,甚至于危及人生安全

3机电设备防雷技术探讨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防雷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重视全方位、立体化综合防治,对感应雷和直击雷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最佳防雷效果,在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在防雷结构方案的优化、技术参数的确定、防雷产品选型、施工材料的选取、施工工艺考究、防雷器安装技巧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1电源防雷。电子设备的电源防雷保护措施主要是使用防雷保护器,它分为B、C、D三类: B类保护器用于直击雷保护(第一级保护); C类保护器用于过压保护(第二级保护);D类保护器用于浪涌吸收保护(第三级保护)。监控、收费、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电源防雷一般可以分为三级保护:第一级保护为直击雷保护;第二级保护为过电压保护;第三级保护为浪涌吸收保护,各级可配合使用,在保护方式上可以单相、多相进行保护。接地方式采用多级保护共用接地,接地电阻小于4Ω。

3.2信号防雷。按传输信号类型可分为:视频信号防雷;音频(电话、对讲)信号防雷;数据、网络信号防雷;控制信号防雷。信号的传输使用双绞线、电话线、同轴电缆、控制电缆、光纤光缆等,除非金属(保护层不用金属)光缆外,其他均可能遭受雷击,并传递雷击反击高位电压至设备。通常的防雷措施是在视频信号线两端安装视频防雷器,在音频信号线两端安装音频防雷器,在数据网络信号线的两端安装数据防雷器等。

3.3外场设备的防雷。由于外场机电设备遍布全路段,点多、面广、线长,各类电力线、信号线往往需要穿越复杂的地质层面,因此遭雷电入侵的可能性较大。外场机电设备一般包括高速公路两侧的路况检测设备、紧急电话、可变情报板、气象监测器等,除安装避雷针外,还应对这些设备进行信号防雷和电源防雷,接地应采用联合接地,接地电阻一般不大于4Ω。

4机电设备多级自动防雷方案

针对以上机电设备受雷电的破坏形式及防雷采用的分流、接地、屏蔽、等电位连接和过电压保护等方法,构建机电设备的多级自动防雷方案就是综合以上几种防雷方法,根据不同自然环境,不同设施的抗雷击性及各机电设施的布设功能,工作原理所采用的不同级别的防护。根据电磁脉冲的防护标准,机电设备的多级防雷保护一般分四级防护:A区:直击雷作用区,此处雷电磁场最强,破坏最大

B区:感应雷区,处于避雷系统保护内,但未经空间电磁屏蔽,处于此空间的可导电体均可感应较强雷电流。C区:建筑物屏蔽区:本区内物体不可能遭受直击雷,流经各导体的雷电流也减少,但对敏感器件仍有破坏作用。D区:处于屏蔽机房内,本身采用屏蔽措施,安装相应过电压保护器,减少了空间电磁干扰。以高速公路上某建筑物机电设备为例:

首先,在建筑物埋设环形地网,同时地网与建筑物梁、柱内钢柱相连,在建筑物顶建设环线地网,且与建筑物地下地网相连,且与避雷针或消雷针相连,形成自动防雷体系。

其次,在建筑物配电箱前安装电源防雷器,接在进入大楼的电力电缆末端,可对整个大楼的用电设备进行有效保护。

再次,对建筑物内电气设备采用C级防雷器,针对建筑物内机电设备分散的特点,可在各楼层的配电箱处安装自动电源防雷器,对楼内用电设备进行保护,如采用发电机供电,则在发电机组全自动控制屏上安装电源防雷器,保护控制屏的监测电路。

最后,对于建筑物内对电压要求较高,较重要的设备前端如UPS输出端可安装精密电源防雷器,作最后一级自动防护。

5结束语

正如前文所述,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防雷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重视全方位、立体化综合防治,对感应雷和直击雷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对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防雷系统的设计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因为影响防雷系统设计的因素实在很多,这些因素包括有机电设备的种类、地理位置、当地气候条件、内部设备系统的种类及布局等。因此要设计具体的高速公路的自动防雷系统必须充分调查,并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标准,符合防雷规范,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细致周密的设计相应的防雷方案,力争做到防雷工程投资少、防护全面、配置合理、性能优良、维护方便,整个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保证各设备及系统的正常运转,避免雷击造成设备的损坏及人员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张疆 深度探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防雷技术 科技资讯 2010 No.25

[2]罗宇 浅谈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防雷 北方交通Northern Communications2009年04期

保护动物的感受篇8

关键词:护理;干预;精神障碍

护理干预是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具有针对性,是帮助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疾病、自我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控制疾病的能力【1】。早期进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护理干预可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不利于患者康复的因素。情感性精神障碍也称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2】。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双相障碍和单相躁狂或抑郁,其症状有情感高涨或低落、妄想、幻觉等。通过护理干预,患者能较好的接受治疗和护理,现报道如下:

1、临床表现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及双相障碍等。躁狂发作常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及活动增多,部分患者表现有幻觉、妄想等。抑郁发作常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及意志活动减弱等,双相障碍常反复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情感高涨、活动增加等躁狂症状;有时表现为情感低落、活动减少等抑郁症状。

2、治疗措施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及心理治疗等。

3、护理措施

3.1 护理风险评估 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即从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多方面了解和评估患者,填写精神科住院患者疾病特点、风险评估、出院适应性评估表,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及压疮风险评估表等,特别是对患者的危险行为如自杀、自伤、伤人毁物、暴力攻击、外走、窒息、噎食、严重行为紊乱、易激惹等重点评估。也可以用心理测量工具来评估躁狂、抑郁等情绪的严重程度,如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

3.2 病情观察 责任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的目的是及时了解、掌握患者动态的病情变化,从患者的意识、思维、感知、行为、言语、记忆、定向力等识别精神症状,也可为医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责任护士再根据患者的需要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实施护理措施。情感低落的患者常有自杀的意念及企图,责任护士必须了解病情,掌握既往有无自伤、自杀的行为及方式、程度等。患者自杀行为常发生在值班护士少时,如节假日、晚夜班及厕所等,责任护士要特别加强观察,每15分钟巡视1次或将有自杀企图的患者安排在一级病房,专人守护。

3.3 安全护理 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明亮的住院环境,患者入院后即更换医院病员服,将患者衣物要家属带回家,或放置在会客室内的病人物品柜内。危险物品(刀剪、玻璃、火柴、铁器、绳索等)一律不准带入病房。处于兴奋状态的患者常常会发生意外情况,对极度兴奋或冲动毁物的患者,应安置在一级病房,,如坠床、撞门、伤人、自杀、自伤、毁物等,加强对这些患者的保护。一方面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紧急情况应及时处置,另一方面则要及时检查危险物品,尤其在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看护好各种医疗器械,防止患者抢夺毁坏或伤人。对过度兴奋、躁动、逃跑、毁物者,劝导无效时,遵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按约束护理常规护理,做好记录,详细交班。严重情感低落的患者,其责任护士做好心理护理,重点监护,保证患者安全。

3.4 心理护理 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常有抑郁、躁狂、易激动等,与患者交流时应注意使用沟通技巧,耐心倾听,鼓励患者回忆自己病情发作时的感受,接纳患者的躁狂和抑郁感受,对其采取关心和同情的态度,避免使用过激语言伤害患者,争取患者的信任,因为工作人员任何粗暴的态度都可使患者更加兴奋或造成不满情绪。②避开一切激惹患者的因素。言语谨慎,避免激惹患者或给予其不良的心理暗示。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鼓励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如在精神因素影响下患者出现强烈的情感反应,如吵闹、暴力攻击、伤人毁物等,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激惹因素,安抚其情绪,保护其安全。③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己。挖掘出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及与疾病的关系,教会患者一些科学、适用、易接受的有效方法,纠正其不良习惯及错误想法。④帮助患者锻炼和纠正性格缺陷。让患者以正确态度对待现实生活,正确对待疾病,培养开朗、乐观的情绪,指出患者性格缺陷,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3】。

3.5 药物治疗的护理 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躁狂药等,看服到肚,注意检查口腔,防止吐药。健康宣教中要让患者了解和观察药物治疗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3.6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护理 ①治疗前护理: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减少和消除病人恐惧,配合治疗。治疗前禁食、禁水8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温在37.8°C (肛) 以上,血压高者遵医嘱暂停治疗。治疗前排空大小便,清除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护理人员准备好治疗所用的药物和器械,如导电胶、电极等,并准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和器械,如牙垫、舌钳、吸引器、氧气瓶等。②治疗中护理: 病人仰卧于治疗床上,除去假牙、眼镜、松解颈部衣领和裤带(扣)。全程心电监护,予以吸氧。 开通静脉通道,配合医师做全麻。③治疗后护理: 病人送至观察室,保持空气流通,在意识清晰前由专入看护。观察面色、呼吸情况,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坠床和跌倒,用约束带予以保护,注意保暖。病人清醒后,由专人护送至病房,给予备好的饮食,观察进食情况,对食欲差的病人要注意观察进食量,保证中、晚两餐全量摄入,以免影响下次治疗。观察有无头痛、呕吐及注射部位有无肿胀等情况,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4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人们不仅要求躯体健康,更加关注心理健康。早期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实施身心两方面的护理干预,既有利于患者机体的康复,更有利于树立患者的信心,使之早日康复,尽快融入社会。责任护士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增进了护患和谐。

参考文献:

[1]李慧珍,吴江贵,等.护理干预应用于肺围手术期患者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6:10~12.

[2]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2):135.

上一篇:钢铁智能冶金技术范文 下一篇: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