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6 11:15:55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篇1

各级学校课程教案中教学目标表述举隅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某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群体及群体心理的概念,理解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及效应;理解集体和班集体的概念和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班集体建设的措施,掌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特点;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某大学心理学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2],教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的教案[3]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以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可是有一个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4]:准确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宣化师范学校申书景设计的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5]:(1)知识与智能: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掌握各个学习理论的起源时间,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够概括出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找出问题,并体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查找的学习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与其他同学共享或交流的愿望,体验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矫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式。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2)智能的培养:自学能力,人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主,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基本技能,人体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5)组建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能力,七年制班要求教材、课程讲授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英文词汇及阅读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二)中等学校课程和课时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6]: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再看中学教学目标设计。某高中化学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7]: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某高中心理教育课程教案《让世界充满爱》[8]:使用的是活动目标概念:活动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该课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德。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活中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助人自助”的快乐感受;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主动对身边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讨论分享经验。人教版初三《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9]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2)能力训练点: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4)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三)初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0]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6)在日常生活中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1]:(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作业。(4)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前苏联教育学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教学论部分使用的概念仍然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考试、考查、考核等前苏联的概念。查阅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使用的教育学教材,基本沿袭着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学体系,素质教育思想也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并没有成为学科理论进入教材。由于这样一种现状,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大学教师,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制定中,许多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概念,比如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掌握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师备课中,采用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概念、理解什么原理、发展什么能力、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识记什么、理解什么、应用什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以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逻辑结构设计的教学目标理论,这就是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我们的教育学要求教学活动中完成智力开发目标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此每堂课程和课程整体都要设计德育和美育目标。但是,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中往往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有关美国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理论为代表。他把人类学习分为3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布鲁姆等学者的分类方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表述,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参考依据。在这3个领域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实际上可以看作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本土素质教育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

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表述形式与话语选择原则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篇2

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原理是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基础,占分比重达到1/3,要想在考研中夺得高分,必须要对教育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那么这个理解来自哪里呢?对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把握是理解教育学的基础。同时,教育学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都有相应的联系,涉及到了教育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教育学的前提,因此,对教育学原理的把握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原理整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学以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说、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发展历程等。第二部分,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与生产力、政治、文化、科学、人口等的相互关系;教育变革的相关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个体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主要理论、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的学制、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部分,课程和教学。这一部分是教育学原理的重头戏。主要包括课程的相关定义和类型学说;课程计划、目标以及实施、评价等;还包括教学的相关定义和各种理论流派;教学过程、模式、原则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第五部分是德育和师生关系。这一部分包括德育的概念、过程、原则、方法和德育途径和各种德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以及劳动特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师生关系建立等内容。

二、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针对中外教育史,重在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同时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历史,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针对中外教育史,复习方法指导为:

1.从宏观到微观: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历史性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时间发展的顺序,树立回溯历史的整体感。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讲解或口述的方法。复习的思路:整部分——各章节——各知识点。

2.理清知识的层次:知识的层次既体现了知识在整个教育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复习时应当倾注的关注程度。所以理清知识的层次很重要。按照学习层次的要求我们将其具体分为识记和理解两大类。复习时各个知识点应当把握到什么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注重比较和联系:由于是教育史,这里需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也需要考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更多的可比较的“点”。

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据此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概述 2、心理发展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解释4、学习动机 5、知识的建构、技能、品德的学习 6学习策略理论。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结派、认知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理论、智力理论与创造性的培养和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是重点章节。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二要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三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其来说明和解释有关的教育现象,解决有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算是教育学大综合中较为抽象和难懂的一个部分,在复习时建议大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一些教学案例来体会和理解各种原理。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大家可以采用,即“树形图法”。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本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较的是北师大出版的由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通读全书后,理出主要线索。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哪几大方面的问题?每一个大问题下又涉及到哪些主要内容?每一个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依据这些问题,可以画一个树型图,帮助你理解“树干”与“树枝”、“枝叶”等的内在关系。然后,依据这一树型图,再参考其它书目,对这一图式做作一步的充实完善。

四、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1、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彼此独立的特点;2、注重程序性和操作性;3、应用性,强调与实践问题的联系;4、教材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学习教育科研方法,需要基本概念有精确把握的基础上,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来学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教育研究的例子,亲自分析评价,将概念放到一个具体情景中体会。

1.理解基本概念:对教育科研方法而言,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一些概念本身就较难理解,死记硬背就更不容易实现了。较好的方法是联系实际,将概念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篇3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一味的追求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将破碎的知识点和孤立的事实进行强加记忆,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抽象概念繁多的学科来讲并不实用。生物学的概念较为抽象,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提高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育水平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根本,不仅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知识,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基于此,本文从学生对核心概念认识与如何区别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方式出发进行研究,希望能对生物学教育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生物学;核心概念;生物学概念;课堂教学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对学科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单方面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信息量把控,更多强调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时,加强对生物学理论概念的深入了解便尤为重要。从生物学的学习角度看,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终身受益的观念才是根本,能够真正影响学生“三观”的不是课堂上的实验和计算,而是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物学观念,能够准确的把握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1生物学核心概念与其重要地位

1.1什么是核心概念:概念是具有某些特性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是相近或相似的人、物和事的总结。生物学的概念是对抽象概念的整合,是生物学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这个概念主要反映的是酶在化学本质上的共同属性。核心概念是对概念性知识的总结,包括了对理论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是生物学学科的主要部分。其作为生物学知识的领域核心,不仅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更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综上所述可知,核心概念并不是普通的学科概念,它是对所有概念的统一概念,可以解释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具备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统一的功能。

1.2核心概念在教材研发和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学生在对生物学学科进行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忽视教材中的概念分析,实质上,不同版本的教材就是一系列的核心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加强对教材概念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学科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严谨科学态度。教材的版本繁多,但核心都在阐述核心概念的发展、更新和变化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后,在对生物学学科进行教学时把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作为了教育的重点,确立教学目标之后,教学的活动也必须围绕着该核心来进行,如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中,在生态系统中,信息进行传递具有哪些实际作用就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进行学习,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对概念的理解,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死记硬背,可以通过课堂相互讨论、分析并亲自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来进行预习。首先让学生对教材之中的资料进行探讨,讨论在调整蛾、天敌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发生的的不同反映,进而得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自然得出调节生物之间关系信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这一概念。再如对“光合作用”这以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时可以先向学生们展示一系列的光合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光合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2]。然后提供生物学家的实验数据给学生进行参考,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并结合生物学家们的实验结论来对概念进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产生一定的兴趣,更会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

2区别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方式

生物学学科中心理论是生物学的主要部分,而且是生物学的根本属性特征,不仅能够揭示生物学学科的基本面貌,更能统一学科知识。学生对生物学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对生物学的基本学习素养的反映,如何才能从众多的学科之中将生物学核心概念区别出来呢?区别生物学概念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是学科概念的总和: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科学,所有的研究分析都是对事物的现象进行一定的描述,可以揭示学科知识的本质以及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在这样的信息结构中,学科之间的信息相关片段联系就不能彰显出来[3]。因此,在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汇集知识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的节点就是学科的核心概念,也正是如此,核心概念才被称为学科的基本框架的构成概念。

2.2生物学核心概念具有文件夹功能:如果教师能够完整的对教学中所遇到的核心概念进行有效的提炼,并把他们进行整合并反映出生物学学科的基本发展体系,然后围绕着这个体系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让学生淡化与体系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比在课程中给学生灌输复杂的知识具有更强的学科教育功能。

2.3生物学核心概念具有整合统一功能:对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进行提炼需要对知识进行整体化、条理化,构建出一条脉络清晰的有机联系体系,但这样的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对整体思维的把握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

2.4生物学核心概念具有信息转移的功能:任何科学领域都存在反映事物内在联系与规律的核心观念,学生可以将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转移到其他的科学领域,从而学会以整体的、发展联系的角度去看问题。结语:通过以上对中学生生物信息概念的界定可以确定,生物学概念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概念,它是学科知识点整合的基本框架。学生要加强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入并强化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本质的理解,更能使学生学习的知识逐渐具有持久性和迁移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健,王聪,刘志爽.生物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J].教育学报,2016,08(04):64-72.

[2]洪燕飞.探索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建构的课堂实施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37):211-212.

[3]陈双慧.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34):125.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篇4

关键词:数学概念 新课标 新课程理念 教学设计

1 问题提出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也是思维的单元,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赖以思维的基础。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概念,才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概念不清就谈不上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概念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指出:“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从课程目标中可以看出,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概念的学习与教学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数学概念内涵的教学,忽视概念的外延,忽视学生的认知结构,甚至灌输孤立的数学概念。于是,学生会在学习数学时出现种种问题,这与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数学

概念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谈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国内外学者有自己的观点,如加涅(R. M. Gagne,1987)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化过程。”国内学者乌美娜先生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从上述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可以看出,所谓教学设计,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规划。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和决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而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教学设计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如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研究,从而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很重要的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是课的“灵魂”,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事实上,教学设计的根本使命或许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为它们的发展设计一个“系统”的发展计划,使学生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最合适的发展机会,能够最充分地用运自己的潜能发展自我。

数学教学设计是指基于一定的数学学习规律、数学教学规律、数学学科的特点等,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数学课堂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功能进行整体研究,从而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达到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使数学教学处于有效教学的系统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确定既取决于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又依赖于具体学与教的理论的支持。

3 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3.1 数学概念的学习原理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单元。从理解的层面看,掌握数学概念不仅要简单地用语言将数学概念表述出来,而且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现为能对数学对象进行识别和归类,用自己能够接受和可以储存的形式对概念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进行理解。数学概念的获得有两种基本方式: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概念形成是学习者在对客观事物的反复感知和进行分析、类比、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某一类事物本质属性而获得概念的方式。近年来关于概念形成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表明,概念的形成有以下几个阶段:

①辨别不同的刺激模式,在教学环境下,这些刺激模式可以是学生自己感知过的经验或事实,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有代表性的事例。

②分化和类化各种刺激模式的属性,各种具体模式的属性不一定是共同属性,为了找出共同属性,就需要将从具体刺激模式中分化出来的属性进行比较。

③提出和验证假设,一般来说,事物的共同属性不一定是本质属性,因此,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提出各个刺激模式的本质属性的假设,然后在特定的情景中检验假设以确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④把新概念从以前学过的相关旧概念中分离出来,把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到这个类目的一切例子,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明确概念外延的过程,也是新概念与其他旧概念相区别的过程。

⑤用符合习惯的数学语言和符号表示新概念,即形式化。

概念的同化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定义的方式直接提出概念,并揭露其本质属性,由学生主动地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相联系和掌握概念的方式。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①辨认。

②同化。建立新概念与原有概念实质性的联系,把新概念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新概念被赋予一定的意义。

③强化。通过辨认概念的肯定和否定例子,使新概念和原有概念精确化。

然而,我国传统数学概念教学大多采用“属+种差”的概念同化方式进行的。学者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概念具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既是逻辑分析的对象,又是具有现实背景和丰富寓意的数学过程,因此必须返璞归真,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述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面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原理,仅从形式上做逻辑分析(属+种差)让学生理解概念是远远不够的。

杜宾斯基(美国)等人对学习数学概念的研究表明,数学概念的认知过程经历四个阶段:①Acton(活动)阶段,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直观背景和概念间的关系;②Process(过程)阶段,过程阶段是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概括过程,学生在头脑中对活动进行描述和反思,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质;③Object(对象)阶段,对象阶段是通过前面的抽象,认识到了概念的本质,对其进行“压缩”并赋予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使其达到精致化,成为一个思维中的具体对象,在以后的学习中以此为对象去进行新的活动;④Scheme(图式)阶段,“图式”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完善,起初的图式包括反映概念的特例、抽象过程、定义及符号,经过学习,建立起与其他概念、规则、图形等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综合的心理图式。这个被称为APOS的理论,不但清楚地指明了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层次,而且为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策略。

3.2 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模式

根据数学概念的学习原理,提出以下几种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模式。

(一) 概念形成模式:具体例子或形成概念域(系)――观察共性――抽象本质――形成定义――强化概念――概念应用。

* 操作程序:教师提供概念的正例――学生概括例子的共同、本质的属性――讨论、观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实例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学生举正例、教师举反例――概念应用――形成概念域(系)。

* 案例(人教A版必修1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1) 先给出两个实例,炮弹发射时间与高度的关系,归结为数集A={t|0≤t≤26}与B={h|0≤h≤845}的对应关系。臭氧层空洞的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归结为数集A={t|1979≤t≤2001}与B={s|0≤s≤26}的对应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例子的共性,回答表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年)的关系。进而设置思考题:“分析、归纳三个例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 师生共同归纳上述几例的共性,得到: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f:AB。

4) 给出函数的定义。

5) 强化概念,要求学生举例,如y=2x+1,y= ……教师可以举反例,如y=± ,下例是否为函数……

6) 概念应用与形成概念域(转入函数相关命题学习)。

(二)概念的同化模式:先行组织者――定义概念――强化概念――概念应用――形成概念域(系)。

* 程序:呈现先行组织者――给出定义――概念的辨认、剖析与同化――强化概念――概念应用。

* 案例(人教A版必修2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教学设计)

1) 呈现学生已经习得的生活中的例子(呈现先行组织者),如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大桥的桥柱与水面的位置关系等等。

2) 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3) 辨认、剖析概念。区别“任意一条”与“无数条”的关系,把直线与平面平行与垂直作一比较,从而完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知体系。

4) 强化概念。除定义外,如何判断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进一步研究直线与平面垂直。

5) 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应用。

6) 形成概念系。

(三)问题引申模式:问题情境――问题解决――引入概念――强化概念――概念应用――形成概念域(系)。

* 程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概念――强化概念――概念应用。

* 案例(人教A版必修1二分法概念教学设计)

1) 创设问题情境。如电话线路的维修问题,“幸运52”的猜商品价格的问题等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采用逼近思想。如上述的电话线路的维修问题,可以从中间一根电话杆开始检测,若正常,则故障在后面;若不正常,则故障在前面,一直有这样的方法逼近故障点,最后把问题解决。

3) 引出函数的零点问题,给下定义。

4) 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如怎样求方程x +2x-1=0的近似解。并归纳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

5) 概念强化与应用。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用二分法解决求方程近似解问题。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教学地位尤为突出,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令人欣喜的是,人教A版数学新教材数学的概念大都是按照概念形成、概念同化与问题引申的模式编写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数学概念学习原理的指导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绍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孙杰远.现代数学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严士健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7]李依南.《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所引起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J].教育论坛,2005,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篇5

关键词:哲学思考;发展的认识论;多视角

体育的概念是对体育进行理性思维的基础,是构筑体育理论大厦的基石,体育的概念有其历史性和时代性。研究体育的概念不仅有利于深刻地认识体育及其本质,而且可以促进体育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体育概念的内涵,从而提高体育的社会地位。本文通过对体育概念的历史回顾和体育本质的哲学思考,为回答“什么是体育”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1、体育的产生及其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1.1体育的产生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现象,在人们将之定义为“体育”之前就已经存在。在原始社会,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如祭祀、舞蹈等)表达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从而使自己或部落成员更好地生活,这些活动形式就形成了“最初”的体育。因此,生产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唯一源泉。

1.2体育的发展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的体育――原始社会的体育。这一时期体育特征的主要表现为:健身性、平等性和直接功利性。

第二阶段:独立形态的体育――私有制时期的体育。这一时期体育特征的主要表现为:阶级性、教育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

第三阶段:现代体育。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兴起、发展,体育形成了自身的科学体系。这一时期体育特征的主要表现为:体育主要关注于民族和国家的声望与地位,这与现代主义追求的民族、国家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各国争相发挥体育的政治、经济功能,使体育为国家、民族利益服务。于是,一方面是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的高度繁荣,而另一方面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大众体育却滞后于前者的发展,个体的体育活动、对体育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被弱化。

第四阶段:后现代体育。后现代体育是“后现代主义”泛文化思潮影响下产物。这一时期体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提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逐渐弱化体育的政治、经济、民族等宏大主题对体育的束缚,转而关注个体的体育活动,通过改进体育的工作观念,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使体育进一步为增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发展和享受。

2、体育概念的沿革

事物的概念就是对该事物最简洁、最浓缩本质的集中体现。而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产生、发展和不断演变的历史,科学的迅速发展必然伴随着许多新名词的诞生和原有概念的变化,体育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对中国理论界对体育概念的研究进行综述。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的25年里,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具有代表性的有:

1980年,胡晓风先生在《关于体育科学体系的若干问题》中指出:体育是一种寓教育于运动之中的社会现象,是通过运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1982年6月,林笑峰先生在《体育和体育方法》中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身体教育的或体质教育的简称,指的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增强体质的知识、技能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实际锻炼身体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表述:体育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活动来实现,指体育运动。1982年7月25日至8月2日在烟台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会议的重点是研讨“体育理论”,对体育的概念问题的统一认识进行审议,但未得出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会后在全国的体育理论界中形成了一个“共识”――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包括:身体教育、身体锻炼、竞技体育、休闲体育等内容。这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及有关的理论书籍、教材中就有所体现。

这一阶段的体育概念重点强调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对当时的学校体育是有贡献的,它把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分开,为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争得一席之地,对“”后恢复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但把体育只当作是体质教育是不全面的。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具有代表性的有:

1986年3月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写到:在中国,体育的广义含义与体育运动相同,包括身体教育(狭义的体育)、竞技体育、身体锻炼三个方面。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成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一个教育过程;竞技体育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能,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身体锻炼指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1988年8月曹湘君先生在《体育概论》中将体育定义为:体育(广义的体育亦称体育运动)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其包括体育(狭义)、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同年3月,在第三次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体育理论》中对体育的定义与上相同。

这一阶段,随着人们对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体育概念的内涵在不断的扩大,从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到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这三个概念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中国的“大体育观”概念已经确立,即体育包括狭义的体育、竞技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这种划分遭到任海先生的批评:“这种不合逻辑的划分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人为地割裂,歪曲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具有代表的有:

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概论》中的定义: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毛鹏先生认为:体育是从身心发展出发,以身体活动为内容进行的教育活动;《韦氏大词典》对体育的定义是:体育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它采用身体活动和有关经验从心理上、体力上、道德上、精神上、社会上来使个人充分发展,使他成为国家和世界的一个有用公民。我国学者李农在他的《从教育的“人化”看体育概念》一文中指出:体育是一种复

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展、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活动。1999年,韩丹在《论中国体育:一分为三》中表述:学校体育就是在叫做学校的社会组织里,由体育教师按照教学计划,依照教材按课时规定对所有学生进行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活动。社会体育是指学校之外所有社会成员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这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的社会事项。竞技体育是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其更本任务是为国争光;2004年,熊斗寅在《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中指出:体育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以身体和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和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社会文化活动。

这一阶段,对体育的定义突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它将体育归人教育、文化、社会现象之中,不仅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而且肯定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同时还注重了健全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

通过对中国体育概念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在逐渐加深,因此体育的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体育的内涵随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大,从体育的娱乐性到教育的组成部分再到文化的一部分;研究体育的视角也逐渐地扩大,从体育的生物学、教育学角度到心理学、社会学再到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者的结合;人们不仅注意到体育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同时也注意到体育内部各组织部分之间的研究。

笔者认为,确定体育的概念要考虑以下因素:①概念建立在历史学的基础上,②概念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③概念高度概括本门学科的文化、行为特征,④概念有明确的目的性。体育的概念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它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决不是一个僵化的,从古代到近代以至未来都一成不变的概念。因此,我们在认识体育的概念时应该运用“发展”的认识论。

中国伟大的领袖、现代历史巨人给体育留下了两句言简意赅流传深广的名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前一句属自然科学视界,而后一句则切近现代人文主义的精灵。我们在考察体育的概念时,应该坚持发展的观点,具体的、历史的看待体育。在理解什么是体育时,既要看到他的强身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又要看到他的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同时又要坚持人文主义的原则,从人出发,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体育的终极目的。

3、体育本质的哲学思考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文化实践(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创造环境一样)在不断地改造和创造着环境――人类自我的个体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环境,其意义和价值在于维系人类的健康,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的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需要、享受和发展。

体育的本质是体育本身固有的、具有稳定性的、决定体育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讨论体育的本质,只有上升到哲学层面才能够真正准确地把握其本质,通过哲学思考,概括体育的共同属性,从而真正揭示体育的本质。有关本质问题的探讨,现在哲学界比较流行的两种观点: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下面从这两种哲学的观点来看体育的本质。

3.1从哲学的“本质主义观”看体育的本质

哲学的“本质主义观”也称“本质先于实在论”,即现象和本质的划分。哲学家认为我们感知到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只不过是“现象”,存在于现象背后的统一的普遍的“真相”才是真实的存在。在本质主义看来,现象背后的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构建理论体系时,这种作为本质的实体是一种设定、一种预设,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把事物之间看成是截然分开、彼此互不联系的孤立部分,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看不见个别事物间的联系;在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上,认为同是绝对的同,异是绝对的异,看不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辩证关系。

本质主义的哲学观在看待体育的本质时运用的是“经验归纳法”,它从研究现有的体育事例中总结出体育现象的共同性,将体育的本质归纳为:体育无论是对身体的教育还是通过身体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体现了体育的共同点――“身体性”特征,所以将体育的“身体性”看作是体育的本质。

本质主义哲学观的缺陷:从“存在”人手,研究体育本质问题,把体育的存在看作是现象背后某种静止的、孤立的绝对实在,不用思维的辩证法正确处理体育存在的相对与绝对、个别与一般的矛盾,因此在理论上陷入二元分裂的处境;同时,本质主义哲学观最终必然把存在归结为存在物,而把“人”的存在忽略。我们将“本质主义哲学观”给出的体育本质进行探讨:首先,它强调了体育的“身体性”,即“身体”的本质,而把“心”的智力性活动从理论上排除在体育之外,这与体育的实践发生了矛盾;其次,它把“身体性”这种实体看作是决定性的东西,把人的主体性活动和意义给抹杀,而体育从产生时起就是人的活动,是人参与其中的活动,没有人就无所谓“体育”。

3.2从哲学的“反本质主义观”看体育的本质

哲学的“反本质主义观”指的就是主张放弃内在与外在、事物的核心与其他边缘领域之间的区别以及本质与现象区别的做法。它从根本上否定本质与现象的区别――即根本上不存在我们所说的“现象”与“本质”。反本质主义者认为,可以吸取“解释学”的方法来“建构”体育的本质问题。“解释学”表示的是这样一种愿望,“由认识论的撤除所留下的文化空间将不被填充”,即解释学不是取代现存“范式”的另一种“范式”,而是一个为实现“无范式”而进行的“解构”工作本身的名字,它意味着如果本质主义的哲学任务强调“研究”,解释学则提出了“对话”的概念。现代解释学主要观点是强调对象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因此,就“体育”而言,它不再存在现象和本质,看到的就是体育,不管是“身体性”特征的,还是“智力性”特征的,只要在“对话”的基础上,双方都承认这是体育就可以。反本质主义观消解了体育本质的存在,将体育现象和本质合为一体。主体(人)和个体(体育)的存在,无论是认知的主体还是认知对象都内在地嵌于历史性中。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同样也反对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但反对的目的在于建构,在于使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为中介”,甚至“亦此亦彼”,而不是一句“本质主义”就宣判了传统理论的死刑。在笔者看来,其实这种反本质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恰恰也是一种本质主义。

通过两种不同的哲学观对于体育本质的不同理解,我们究竟如何看待“什么是体育”这个问题呢?即使我们不能对它下一个恰当的定义,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对体育的认识呢?不同体育研究领域的人对体育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此,笔者认为在看待体育的本质时,可以采取“解释学”的方法。站在“对话”的平台上,改变双方的观点,从而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解,达成一种“共识”。这是一种从统一性走向差异性,从中心性走向边缘性,从一元性走向多元性的一种方法。在回答什么是体育这个问题时,我们不是要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而是用这种“平台基础上”的多样性、多视角的理解方式来看待体育的本质,这对于体育的发展而言是有利的。

4、启示

4.1在看待体育的概念问题上应采用“发展”的认识论,强调概念的历史性、发展性和时代性。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篇6

摘 要:加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能够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关概念的了解程度,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概括能力,对育人价值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都具有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概念教学;育人价值;过程结构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数学概念是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奠基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必要条件,尽管一直以来,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都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但教育反馈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不理想.对于邻近的数学概念辨别不清,对于基本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显得更为平常.每次考试过后,总有学生由于数学概念把握不准确,思路混乱,而导致解题的失误。而追根究底,数学概念形成的主要渠道可以说是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师仍然存在着“重解题技巧的教学,轻数学概念的教学”的倾向,有的教师还是刻意的追求概念教学的最小化和习题教学的最大化,这是应试教育下典型的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而有的教师对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概念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概念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育人价值的培养。这使得教数学教学很难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难以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

1、认为概念的学习单调乏味,不去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对概念认识的模糊;

2、对基本概念只是死记硬背,没有透彻理解,只是机械、零碎的认识.结果导致学生在没能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无法形成能力的情况下匆忙去解题,使得学生只会模仿老师解决某些典型的题和掌握某类特定的解法,一旦遇到新的背景、新的题目就束手无策,进一步导致教师和学生为了提高成绩陷入无底的题海之中.因而在数学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对中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反思,针对不足提出教学建议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3、概念教学的情景较为单一。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景教学是提高学生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这对于帮助教师给学生讲解概念知识内容以及加强学生的理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师很难设置较为合适的情景来进行教学,这使得概念内涵的单一化。难以激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自然学习效率也提不上去。

4、概念教学的活动形式较为单调。在课本中概念都是较为分散的,这使得教师很难将有关的概念都串联在一起就行讲解,这就使得概念教学被隔离。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能够重复的对这些概念进行学习,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很难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开发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数学概念教学育人价值出现了偏差。其实数学概念教学育人的价值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种价值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概念教学是教育工作研究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概括性较强,这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采用富有育人价值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从而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注重各概念之间逻辑性结构的把握

素质教育强调各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体知识逻辑性的把握,因此,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所有的概念都有一个系统结构化的认识,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够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主动性。如在小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让学生认识整数的概念;在四年级认识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在五年级就可以对以前学习的所有概念进行系统的再认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结构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专研的能力,逐步进行概念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

2、对概念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探究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教育研究者结果多年的教学研究而形成的。要想将这些概念理解深刻,就必须对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概念教学中这些基本知识的思想和形成方法,自觉形成对概念研究的兴趣。教师应该在对知识体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以小学生能够接受的生活案例进行讲解,这是既提高小学生的概念水平,同时还促进了育人价值的开发。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结构设计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丰富的育人价值,能否真正体现在学生身上,这关系到小学一生的发展。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结构设计来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1、将数学概念系统化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最活跃最积极的时候,就是在已会的知识基础上启发诱导学习新知识之时。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其实所有的数学概念之间都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其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加强概念的系统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的概念时要找到与已学过概念的连接点,合理的过度,这些能够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更具有层次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概念学习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并在有意识的概念教学中逐步深入实现育人教学的价值。

2、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实物化

数学概念都是一些概括性较强的抽象知识,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在中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采用有形的事实材料实物化。比如利用一些图片、具体实物等来实现概念知识的实物化转变,让学生在实物资料中去发现数学概念所涵盖的本质内容,然后归纳概括出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实现对学生育人价值的培养。

3、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如教师忽视小学生这个特点,而单纯抽象地进行概念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概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总结能力,在育人价值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对学生终身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概念知识的传授时,应该注重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人生哲理,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强化育人价值结构的构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邹莉莉,《数学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9

[2] 李杰,《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篇7

关键词:核心概念 生物学概念 生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2011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了。新版的课程标准凸显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这是非常值得中学生物教师关注的。

1、需要核心概念的原因

1.1 面对信息时代的现实压力

毫无疑问,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让我们猝不及防,而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变得更为多样。在这种背景下,中学生物教育就不能再沿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信息时代,教育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选择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如果把科学概念比作一把大伞,那么核心概念正是伞的骨干部分,学生一旦掌握了核心概念,就可以比较容易拓展到次级概念和一般概念。

1.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科学学科的态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考试使得学生觉得科学理论与公式面目可憎。而现行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在选拔性考试的压力下,生物学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关注。学生要么觉得生物不重要,要么觉得学习生物就是死记硬背一些事实和理论,没有什么兴趣可言。

而在课堂之上,教师仍然倾向于教给学生生物学事实、原理,这样就使学生没有时间将知识组织化、系统化,很容易遗忘,也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现在的教学提倡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对于过程参与的重视,势必会削弱对于大量事实和原理的学习,知识传授型的教学就会使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受到挑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大量的事实和原理的讲授会让他们觉得概念是很抽象的,而抽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这些事实和原理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将新概念与旧经验建立直接的联系。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势必需要选择有限的大概念来组织探究活动。

1.3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定位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一点是很明确的,不可能所有的学生以后都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行业,既然如此,中学生物学就不是只为培养生物学家而开设的。那么,生物学的教学就不应以提供大量的生物学事实或者理论作为目标。如果提供的是一些核心概念,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学校里、将来离开学校以后的与生物学有关的事件和现象,并能够帮助学生在相关的事件中作出有依据的科学决策。

毫无疑问,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等。面对这些问题,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可能会帮助他们做出科学判断,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而不是手足无措,或者随波逐流。

2、核心概念的界定

核心概念,也可以叫做大概念,是指位于学科中心地位的基本知识、原理,应该是该学科的主干。

赫德认为,核心概念应该具有以下标准:展现了当代科学的主要观点和思维结构;能够组织和解释大量的现象和数据;包含了大量的逻辑内容,有足够的空间用于解释、概括、推论等;在教学中可以用上各类情境下的例子,并可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可以提供许多机会,用以发展与本学科特色相关的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过程;可以用于组建更高阶的概念,而且可望与其他学科的概念结构建立联系;表达了科学在人类智力成果中所占有的地位。

韦钰等人认为,大概念应该具有的标准是:能够用于解释众多的物体、事件和现象,而它们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毕业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提供一个基础以帮助理解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决策,而这些决策将会关系到学生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与幸福,以及环境和资源的使用;当人们提出有关自身和自然环境的问题时,他们为能够回答或能够寻求到答案而感到愉快和满意;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例如对人类自身有关的观点——反映科学史上的成就,来自研究自然的灵感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最新颁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其副标题即是“实践、交叉概念和核心概念”,这也是基于科学教育让学生为今后的发展而学习的理念。在选择核心概念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原则:具有跨学科的重要性,或者一个学科中的关键性的统领作用的原理;能够为理解或探究更复杂的概念和问题的解决提供关键性的工具;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有关,或者与社会或个人对科技知识的关注有关;在深度和复杂性上,能够随着年级的进展而教学和学习,即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概念是可用的、同时又足够宽泛到能进行持续的探究。《K-12科学教育框架》认为,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并能够加强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核心概念有以下基本特征:

(1)交叉性:具有跨学科的重要性,可以作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概念,同时,能够在非常大的范围内解释非常宽泛的问题。

(2)统领性:对学科发展起统领作用,可以展开为一系列次级概念和小概念,这种展开不只是包括现有的若干概念、原理和技能,还包括将来可能发展出的新的概念、原理和技能。

(3)基础性:对于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不但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作为其今后参与社会生活、作出科学决策的根本出发点。

3、生物学中的核心概念

3.1 我国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篇8

【关键词】儿童概念 发展阶段 维果茨基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26-02

概念(Idea、Notion、Concept)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即人类在认识的过程中,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并对所感知到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进行抽象,加以概括,就成了概念。概念都具有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或中介是词或词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同等对待。

维果茨基关于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其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息息相关。其受马克思主义工具观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中介说: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劳动一样都是以工具为中介的,不同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在儿童概念发展阶段中,符号之一“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

一、 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维果茨基在阐述其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之前批判了两类传统的概念研究方法:一是“所谓的定义法及其一切间接变式”,二是抽象研究法,同意阿赫的目的观念的决定趋势可调节概念的形成,反对某些心理学家否认儿童在过渡年龄阶段能产生任何新的智力功能,认为儿童独立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是在12岁时才明显提高。通过实验法,提出了儿童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时提出“词”在儿童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无组织的聚集阶段

幼儿在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步是用无组织的聚集将若干物体聚集在一起,克拉帕雷德把这种明显的儿童思维特征称作概念混合,布隆斯基称之为儿童思维不相干的相干。即在此阶段儿童可以建立起混合性的形象,但是这一阶段的这一形象是极不稳定的,儿童主要通过主观联系将各种具体物品形象连接起来,但是这一大堆物品的连接缺乏组织的堆积,缺乏充足的内在基础。儿童概念发展的这一阶段又分为三个亚阶段:第一个亚阶段是和儿童思维中尝试与错误时期相符合;第二亚阶段中儿童遵循的依然是个体的主观联系;最后儿童已可以从自己知觉连接起来的各组物品的代表归结为一个意义。整个第一阶段的发展过程即一大堆物品的混合性组合体为始,之后在其中区分出若干个别的代表,最终这些挑选出来的代表重又混合在一起。

(二)复合思维阶段

儿童概念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复合思维阶段。在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是由许多变式组成的,确立了各种具体印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联系。第二阶段区别于第一阶段的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在此阶段已脱离主观性,成为了有条理性的、客观的思维。这一阶段同样包括若干亚阶段:从最初与复合体的主要核心的实际亲缘关系为基础进行的联想型,到成分多样并相互补充和在收集基础上进行结合的聚集符合,接着发展到类似于锁链,并通过锁链的环节转移意义的链式复合,随后一个阶段即轮廓上不确定和原则上无限性的扩散性复合,最后一个亚阶段是儿童复式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在儿童概念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时间最长的阶段―假概念阶段。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掌握了词或词组的意义,致使假概念在功能上、外部形象和特征上与真概念相同,难以区分,但假概念内部仍是复合物,因此称之为假概念。

(三)概念思维阶段

第三阶段即概念思维阶段,划分、分析和抽象功能是儿童思维发展第三阶段的功能。在第一个亚阶段中儿童的思维首次清晰地突出了抽象的过程,能够提炼出物品的最主要特征从而进行抽象,但是这个抽象的过程经常带有含混的性质,此时儿童的思维仍旧十分接近假概念。第二个亚阶段即潜在概念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儿童一般能区别出根据某一个特征连接起来的他所概括的一组物品。这种概念之所以是潜在的,是因为它能成为概念的某种东西,但它并不是概念。

综上所述,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只有在过渡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达到概念思维。另外维果茨基提出这些阶段或亚阶段过程的过渡或更替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械的过程,并不是新阶段的到来就是在旧阶段结束的时候,各种发生形式是可以共存的。

二、 对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的评价

维果茨基通过实验法提出了儿童的概念发展阶段理论,从而向人们清楚地解释了儿童的概念或思维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维果茨基在提出这个理论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一) 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的优点

1、提出了儿童概念发展的假概念阶段

维果茨基通过实验分析以抽象的形式揭示儿童概念形成的发生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功能、外部形象、特征与真概念相同的假概念。假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了解到儿童是如何在自身概念还未形成的时期与成年人做到使用同样意义、功能的词或词语进行无障碍的沟通的。并从文化―历史的观点说明儿童是如何使用假概念从而与成年人之间的理解成为可能。

2、揭示了儿童概念发展的中介

维果茨基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劳动活动一样都是以工具为中介的,不同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各种符号系统来充当工具的。在进行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的实验研究中,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词”这一概念。词或词语在儿童概念发展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充当了儿童从外部言语内化到内部心理的中介,同时也起到了将儿童内部抽象过程或结果外现的工具作用。维果茨基“词”这一概念的提出说明了儿童概念发展阶段内化与外化的中介物质。

3、明确了儿童概念发展的顺序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概念发展是由外而内的,这一发展顺序的观点是与其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息息相关的。他经常说到儿童类似概念这种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像个性机能的转化。认为“一切高级心理机能必然经历过在其发展中的外部阶段,因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起初都是社会的机能。

(二) 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的局限性

1、 研究方法脱离实际生活

维果茨基采用了其同事JI.C.萨哈罗夫的实验研究法,既双重刺激功能法。实验的研究方法由于人为控制条件的加入不可避免地偏离了儿童概念发展的一个真实的过程。儿童的概念发展是在其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不断发展的,环境的不同有可能导致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的偏离。

2、 阶段划分缺少年龄维度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在12岁时才有明显提高,但在此之前的各个阶段,其并未用具体的或大致的年龄来划分。致使教育或心理学家在观察儿童概念发展处于何阶段时缺乏一个大致的范围,特别是在区分诸如真假、潜在概念这类外部特征相同的阶段时困难重重,即缺乏操作性。

3、真假概念区分缺乏标准

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儿童的假概念,但其只是简单地说明儿童在假概念时期与成年人对同样物品的思维是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的,并未明确说明具体不同之处。加之其没有说明如何在外部形象、特征相同的情况下区分真假概念,致使教育或心理心理学家无法明确区分。

三、 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理论对教育者的启示

(一)学会顺应儿童的概念发展阶段

儿童概念的发展是具有其自身的发展顺序的,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和年龄特征,以儿童当下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那样地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这乃是通过经验而确立的并多次验证过的不可争辩的事实。”因此,教育者在引导幼儿掌握各种概念时应注意儿童当前概念发展水平,正确把握儿童的概念发展过程,真正做到因时施教,从而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儿童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

从儿童概念发展可以引申出儿童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日常概念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注意、抽象、记忆等方式无意识地形成的概念,科学概念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儿童有意识掌握的概念。教育者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正确处理自下而上的日常概念与自上而下的科学概念的关系,不仅要利用学校教育使儿童形成科学概念,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儿童的日常概念来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

(三)有效推动儿童的词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须依靠一定的手段,即中介。在儿童概念发展的过程中,这个中介便是儿童的词。维果茨基认为词是儿童心理活动的工具。在儿童的概念发展过程中,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充当了儿童从外部言语内化到内部心理的中介,同时也起到了将儿童内部抽象过程或结果外现的工具作用。因此,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者要有效地推动儿童的言语或词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的概念和思维的发展。

(四)着力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

根据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儿童概念发展中词或词语这一中介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习得的。“在社会和教学的制约下,人类或儿童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属于外部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以后就内化而为人类或儿童自身的内部活动。”所以,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创造条件促进儿童与同伴、成人之间的交往,如同伴合作、竞争、亲子游戏等,让儿童学会从社会交往中习得经验,从而促进其概念的发展和社会化的习得。

参考文献:

[1]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2][俄]列夫 谢苗诺维奇 维果茨基著,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

[3]徐颖,高凤兰.论维果茨基概念形成过程的语言发展观[J].2011(6).

[4]王光荣.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2(4).

上一篇:各种理财方式范文 下一篇:制定理财规划的原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