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15 18:03:48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1

摘要: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学研脱节及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等问题,提出以“导”贯穿整个过程的“导学式”教学模式,通过思想引导、文献导读、研讨指导以及实践督导等方式手段,着力提升研究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最后,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课程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课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提高研究生整体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导学模式;教学改革;研究生;创新能力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1]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相比,具有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等特点[2],研究生学习则是由识记型、理解型的学习方式向研究型学习方式的转变。[3]因此,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即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探求答案的能力。但是,在现有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学”“研”脱节以及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培养提高研究生学员的研究思维和主动创新能力,亟需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研究并开展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改进研究生课堂教学效果。

一、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研究生教学在教学理念上,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目标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欠缺,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教学方式手段单一

传统的研究生教学的出发点是传授学生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但是,大部分研究生课程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重视演绎,忽视归纳;重视继承,忽视创新;重视讲授,忽视研讨;重视主导、忽视主体。[4]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什么都是精心准备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全部内容。通常课堂内容讲授比较满,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满堂灌的讲授方法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多地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呈现单向灌输的倾向,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缺乏研究性、交互性、启发性、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没有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学生采用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习,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性很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大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利于自主性、创造性的培养。

2、“学”“研”脱节[5]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培B观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还未得到有效实施。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生教学,教学重点在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上,常常关心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而很少从研究生能力培养的角度考虑。而在课程内容方面,不能及时跟进本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缺乏研究的前沿性。正是存在这些问题,导致研究生学习与研究不能有效互动,割裂了学习与研究之间的有机联系,使教学工作达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已不能胜任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需要。

3、创新能力培养缺乏

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相比,无论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措施、环境和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6,7]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弱、团队合作训练少、合作创新能力弱等方面。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对团队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多数院校未将其纳入培养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质量,针对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探索利用“导学模式”改进专业课教学方式,在以“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思想引导、文献导读、研讨指导以及实践督导等方式,沟通课堂教学与研究实践之间的联系,解放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员主动学习、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导学模式的主要方法

为了提高研究生教学的效果,在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导学模式,坚持以“导”为主,通过原理方法重引导、文献资料重导读、课堂研讨重指导、工程实践重督导等方式手段,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1、原理方法重引导

研究生教育不应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包括创新能力),所谓的“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8]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迅速接受,在讲授经典的技术、方法等内容时,以问题为牵引,开展研究式课堂教学,注重原理方法的思维引导。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以培养研究生研究问题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教学,通过问题的研究,方法的推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通过“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又会回去进入下一轮的“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发生,呈现“螺旋式上升”模式,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如讲授霍夫变换时,老师可以先抛出直线目标识别的问题,带领学生从最初的 直线型式出发,探讨用于直线检测过程存在斜率 变化范围无法确定、斜率变化步长难以确定等问题,通过讨论引入直线倾角 ,利用角度变化范围来确定斜率变化范围、并设定单一的角度检测步长即可实现斜率搜索的问题。同理,继续带领学生探讨截距 的问题,通过讨论可以发现采用极坐标可以减小截距 的搜索范围。通过这一系列原理方法上的推导,最终带领学生从原理上领悟霍夫变换用于直线检测的思维模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加深刻领会该方法的核心原理与方法。

2、经典文献重导读

当前,由于各学科技术发展迅速,许多研究生课程所选用的教材难以实时学术发展的最新情况,导致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了困难。在互联网和MOOC 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能够利用的资源极为丰富。为了能让研究生及时地把握本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教师应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趋势,指导学员对一些经典文献进行阅读、整理、总结、提高,并通过组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研讨,理清研究领域发展的经典方法和前沿技术。譬如在目标检测方法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基于特征特征、基于C器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阅读Adaboost算法的经典文献并开展研讨。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讨论,通过一系列重要文献的导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后续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的目标和方向。

3、课堂研讨重指导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9]研究生作为高校中的高层次群体,要求具有更强的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讨式教学”组织过程,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确定不同的讨论形式,主要采用的有小组讨论和辩论式讨论两种形式。将学员按照每组3-5人分成若干组,按照教员布置的任务,在课前查阅资料、整理内容、制作课件、撰写报告;在研讨课上,随机抽取某一个组员作为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其他组的学员可以提出各种质疑问题,要求报告组的学员回答;研讨之后,根据研讨内容修改任务报告,并上交给教员作为研讨课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教员结合研讨结果和任务报告综合给出研讨成绩。为了进一步鼓励学员思考的积极性,在研讨过程中,对提出质疑问题并能给出新颖观点的学员采取加分激励措施,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予以合理的评价,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讨论成为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过程。在研讨完成后,教员不仅要对观点的正确与否做出总结,同时还要对研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如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阐述问题的表达是否得当、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否美观等,从而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思考和分析钻研的能力。

4、工程实践重督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加深学员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课堂教学后期,应结合各自研究方向中实际存在的典型问题,督导研究生开始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探索,培养研究生利用理论知识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例如,在完成图像直线目标检测的基础上,可结合车辆专业设置车道线识别、车辆上列车平板辅助驾驶、车辆对点定位等一系列研究问题,让研究生来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案设计、关键问题解决方法研究、成果展示汇报等。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课后督导,能将各专题讲授内容与实际研究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理论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性,增强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直观理解,从中也培养学员自身的研究创新能力。

三、导学模式开展效果分析

从专家听课督查结果来看,学员课堂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课堂参与的主动性普遍较高。从任课教师课堂反应情况来看,学员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形成了课前准备、课堂研讨、课后实践的良好研究氛围,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研讨氛围,学员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课堂研讨过程中,学员准备充分,发言积极,知识碰撞激烈,在研讨过程中不经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研究的新问题,为后续课题研究找准了方向和目标。从学员反应情况来看,通过导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任务量,学习压力有所增大,但学习的动力更强,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的联系更为紧密,学员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速度更快,掌握更加牢固;另一方面,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跟着老师对问题开展分析、研究,形成创新研究的思维模式,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导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对任课教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课程教学所需的知识理论储备、实际问题熟悉程度、课堂把控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倒逼教员不得不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通过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提升了任课教员特别是青年教员的教学驾驭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四、导学模式开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导学模式应紧密结合课程特点

由于导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同时需要研究生在课前、课后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实践研究工作,使学员学习的任务量有所增加。由于研究生都有一定的学分任务,学习任务繁重,日常工作任务较多,如果每门课程都采用这种考核模式,将造成学习任务量激增,学员疲于应付的结果。因此,在导学模式应用探索过程中,应结合研究生课程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可作一定的优化和取舍。通过前期研究和实践发现,导学模式推广应用于各专业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较为合适。

2、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班次

由于采用了原理引导、课堂研讨、实践成果展示等方式手段,使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比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课堂理论授课的时间比例减小。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原理的推导及实际应用过程,而诸如定义、组成、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可通过课堂提问、学员自学等方式开展,这样既促进了学员的课前预习,又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另外,为了提高研讨效果,应合理整合组织模式。导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在完成理论授课内容的同时,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了使研究生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研究中,需要在文献导读、课堂研讨、课后实践等环节做大量的文献查阅、资料整理、多媒体制作等工作,因此可采用小组协作完成的方式进行。为了使每个学员都能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一般3-4人为宜,各人各有分工,互相协作,这样不仅培养了自学能力,同时培养了协作研究能力。而课堂研讨过程中,为了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可采用小组发言,他人质疑的方式开展,通过全体学生与主讲小组之间的讨论、分析,最终达到真正理解原理方法及创新应用,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3、将科研成果带入课堂

前沿性是研究生教学内容的基本特性。研究生教育阶段,必须完成带领学生逐渐由“知识消费型”向“知识生产型”角色的转换。[10,11]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整合,推动学术思想的M一步提升,进而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带入课堂,能够结合个人的研究过程及科研体会,将科研方法、科研素养、创新意识、科研技巧等传授给研究生。通过这种“言传身教”方式的研究教学活动,鼓励研究生自己提出科学问题并开展研究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学术科研活动,促进研究生主动思考、探索与创新,从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带领研究生经历整个“问题-思考-学习-创新”研究过程,使他们逐步体会并领悟研究创新的步骤及方法,必将对提高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金立标. 浅析目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科教文汇,2016, (347): 26-27.

[2]曹星平. 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 (4): 92 -93

[3]汪 飞. 青年教师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方法探讨[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Vol.27 (6):122-124.

[4]陆大雷, 陆卫平. 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4 (29),141-143.

[5]刘鲁华, 孟云鹤. 浅谈研究生教学中的“学”“研”分离现象[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 Vol.33(1):49-50.

[6]赵静,崔d. 浅析对研究生教学现状的思考[J]. 黑龙江史志,2008, (24):117-117.

[7]李炯,雷虎民,韦道知. 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改革建议[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 Vol.31(6):44-46.

[8]宫克勤,刘晓燕,贾永英.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本规律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4, (26): 35-36.

[9]唐 影, 林 春. 充分发挥课堂讨论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 Vol.9(3):263-265.

[10]郑尚植. 试论研究生教学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合意性特征[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 Vol. 13 (4):181-182.

[11]解璞, 赵锦成, 刘艺. 科研成果向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转化方式研究[J]. 科技风, 2015,(11): 261-262.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2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园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68-02

药用植物学是用植物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科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被定位为“修剪的园丁”、“雕刻的工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枯燥乏味,只是应付考试,缺乏兴趣,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观,它的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考,培养研究能力和协作能力。现今研究性学习已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提高药用植物学教学质量, 本文将研究性学习充分应用于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之中,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长沙医学院2010级药物制剂本科学生54名为实验对象,均为大一新生。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7名,A组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B组为传统教学法组。

1.2 教学方法

1.2.1 教学目标

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和栽种药用植物、鉴别药用植物能力,并进行相关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研究,从而提高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质量。

1.2.2 教学方法

1.2.2.1 传统教学法组教师根据《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按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辅以相关的实验。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进度、教师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完全一致,但不参与建设药用植物园、制作药用植物标本、大学生创新性课题。

1.2.2.2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①以建设药用植物园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药用植物学课程后,组织学生参与建设药用植物园,种植98 m2的中药材,主要是栽种丹参、桔梗、白术、射干、、半夏、天南星等药材。整个栽种和管理过程由学生们独自完成,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栽培的大量知识,并做好相应的生长与管理记录,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在上植物分类检索表查用的实验课时,即让学生从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来查找药材所对应的科、属。另外还让学生参与辨别每种药用植物的科、属、种,给每个植物做标识牌。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考试,作为实验考试成绩的一部分。②以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为途径,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药材长出完整的植株后,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的学生制作药材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并在校园附近采集相关的药用植物标本进行制作。其次,组织学生整理和修复1988年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的时制作的部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③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课余,鼓励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实验,每个课题组人数在7人左右,目前开设的课题包括:《半夏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半夏与天南星的微波炮制》《桔梗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丹参规划化种植与野生品比较研究》,为申报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做准备。

1.2.3 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开始前1 d对各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进行测试,以消除误差。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4个方面的评价。①考试成绩:药用植物学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考试进行评价,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考试占30%。理论考试试卷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量、题型、分值、难易度两组一致。实验考试为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的考试。②学习态度:采用学习态度问卷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数尺度测量,分数为16-80分。③学习动力:采用Keller 在研究和实践中以ARCS为理论指导编制的“教材动机性问卷”(instructional material motivation survey,IMMS)[3]进行评价,共20题,分数为20-100分,分数越高则学习动力越高。④科研能力: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的成绩、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数量为指标。论文分别按省级期刊、部级期刊、核心期刊、CN刊物、SCI、SSCI、CSSCI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20-100分);竞赛成绩按校级、省级、部级以及一、二、三等奖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90分);主持和参与课题也按校级、省级以及第一、二、三排序,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6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研究性学习法实验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相比,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考试成绩、科研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是科研能力和考试成绩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植物考试,作为实验考试成绩的一部分。②以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为途径,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药材长出完整的植株后,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的学生制作药材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并在校园附近采集相关的药用植物标本进行制作。其次,组织学生整理和修复1988年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的时制作的部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③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课余,鼓励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实验,每个课题组人数在7人左右,目前开设的课题包括:《半夏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半夏与天南星的微波炮制》《桔梗GAP规划化种植比较研究》、《丹参规划化种植与野生品比较研究》,为申报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做准备。

1.2.3 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开始前1 d对各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进行测试,以消除误差。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4个方面的评价。①考试成绩:药用植物学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考试进行评价,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考试占30%。理论考试试卷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量、题型、分值、难易度两组一致。实验考试为学期结束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的考试。②学习态度:采用学习态度问卷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数尺度测量,分数为16-80分。③学习动力:采用Keller 在研究和实践中以ARCS为理论指导编制的“教材动机性问卷”(instructional material motivation survey,IMMS)[3]进行评价,共20题,分数为20-100分,分数越高则学习动力越高。④科研能力: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的成绩、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数量为指标。论文分别按省级期刊、部级期刊、核心期刊、CN刊物、SCI、SSCI、CSSCI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20-100分);竞赛成绩按校级、省级、部级以及一、二、三等奖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90分);主持和参与课题也按校级、省级以及第一、二、三排序,给予不同的分数(分别为10-6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研究性学习法实验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组与传统教学法组相比,学习态度、学习动力、考试成绩、科研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是科研能力和考试成绩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3 讨论

3.1 研究性学习法的优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建设药用植物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制作和修复植物标本,加深了学生对药用植物学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促进了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师生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组学生无论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科研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2 研究性学习法应注意的问题

3.2.1 对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要求高[4]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如研究生导师一般帮助、指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整个过程中应树立规范、良好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

3.2.2 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要求较高

在建设药用植物园时,需要学校有相应的场地和激励机制。另外,在制作药用植物活体标本和腊叶标本以及开展科学研究时,学校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相关的鼓励机制。

3.2.3 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5]

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动配合,尤其是在栽种药材以及制作和修复标本时,需要做许多枯燥的体力劳动,因此,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满腔热情,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目前高等药学院校开设课程的广度、深度、难度逐渐加大,药学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必须学会适应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较理想的学习方式[6]。实践证明,研究性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但对于如何合理安排实验环节、如何创建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等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之成为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肖海英,冷一平,刘卫平.研究性学习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170-171.

[2]段小群,卢曦,李勇文.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药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华夏医学,2010,23(5):595-596.

[3]鲍美华,李艳辉,蒋己兰.结合综合讨论的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8,8(1):29-31.

[4]杨北宁.外科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0):67-68.

[5]蒋幼凡,刘晓,岳秀.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33-34.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3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4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提高执政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党委的决策服务部门,政研室不但要学习在先、实践在前,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而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抓好能力建设,为服务科学发展练好内功。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着力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提高学习实践能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在中央党校20xx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政研工作的决策服务性和不断创新性特点,要求政研干部更加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通过学习创新保证政研工作始终走在前头。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努力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研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服务决策、推动发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尤其要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新出台的政策精神,迅速将政策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二是提高谋划辅政能力,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身在兵位,胸有帅谋”。政研室作为党委的“智囊团”、“参谋部”,客观上要求具备超前思维和谋划能力。必须以调研成果使用为目标,拿出一批为市委急需、对决策或工作推进有用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真正使调查研究成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对策性调研,切实做到从本地实际出发,深刻领会上级精神,准确把握领导意图,全面了解社情民意,突出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做出前沿性思考和分析,提出一些独到见解。对领导调整工作部署或新推出的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重大问题,要快速反应,及早研究,提出对策,竭力当好参谋助手。要针对改革发展中的新变化开展前瞻性调研,着重研究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谋划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课题,敢于研究别人不敢或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敢于提出别人不敢或不便于提出的建议,努力做到未雨绸缪,想领导之未想,谋领导之未谋。要针对基层工作亮点开展总结性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看法,总结基层和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创造,形成能够指导全局工作、切实可行、群众认可的调研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提高创新突破能力,确保调查研究出成果。政研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政研职能的充分发挥,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载体,使政研工作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创新观念,就是要突破各种过时的思想障碍,既要认真贯彻党委的决策部署,严格按领导的意图办事,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领导关注之事,谋领导所思之策。创新思路,就是要按照职能定位,统筹推进调查研究、文稿起草、政务服务、综合协调等工作,真正为党委决策和推动工作当高参、献良策。创新机制,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工作机制,真正形成一套职责明确、运转灵活、落实有力的政研工作机制,为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保证。如建立健全“机关效能建设先进个人评选制度”、“优秀调研成果评选制度”和“优秀文稿评选制度”激励机制等。创新方法,就是要在坚持和完善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等传统调研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大胆应用市场调查、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统计分析等调研方法,使调研成果更准确、更适用。创新载体,就是要继续加大调研课题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力度,把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相结合,着力做好研究成果的上报、应用和宣传,优秀成果要在机关刊物、政府网站等载体上刊登发表,促其交流和发挥作用。

四是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汇聚研究资源促发展。对一个地方而言,各种研究机构数量众多,但又往往面临工作人手少、工作任务重、信息不对称的实际困难,研究工作形不成合力。政研室处在党委、政府的核心位置,要勇于担负起统筹协调的职能,有效整合社会研究资源,拓展决策服务渠道,丰富调查研究方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服务科学发展的联动机制。必须密切联合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让一些涉及区域和职能部门的专题研究更深入、更具体,让一些涉及专门行业和领域的相关政策研究更准确、更到位,以此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必须密切联合几大 班子的研究机构,推动市委政研室和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研究室等服务决策的“权威机构”强强联合、共同研究,以此提高研究的权威性。必须密切联合社会研究力量,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科技情报所、各行业协会中决策服务人才的聪明才智,以此提高研究的广泛性。必须密切联合市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对事关安庆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中长期方向性的问题研究,借助这些外力外脑超前研究、超前决策,以此提高研究的前瞻性。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5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提高执政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党委的决策服务部门,政研室不但要学习在先、实践在前,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而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抓好能力建设,为服务科学发展练好内功。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着力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提高学习实践能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在中央党校20xx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政研工作的决策服务性和不断创新性特点,要求政研干部更加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通过学习创新保证政研工作始终走在前头。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努力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研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服务决策、推动发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尤其要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新出台的政策精神,迅速将政策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二是提高谋划辅政能力,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身在兵位,胸有帅谋”。政研室作为党委的“智囊团”、“参谋部”,客观上要求具备超前思维和谋划能力。必须以调研成果使用为目标,拿出一批为市委急需、对决策或工作推进有用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真正使调查研究成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对策性调研,切实做到从本地实际出发,深刻领会上级精神,准确把握领导意图,全面了解社情民意,突出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做出前沿性思考和分析,提出一些独到见解。对领导调整工作部署或新推出的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重大问题,要快速反应,及早研究,提出对策,竭力当好参谋助手。要针对改革发展中的新变化开展前瞻性调研,着重研究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谋划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课题,敢于研究别人不敢或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敢于提出别人不敢或不便于提出的建议,努力做到未雨绸缪,想领导之未想,谋领导之未谋。要针对基层工作亮点开展总结性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看法,总结基层和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创造,形成能够指导全局工作、切实可行、群众认可的调研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提高创新突破能力,确保调查研究出成果。政研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政研职能的充分发挥,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载体,使政研工作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创新观念,就是要突破各种过时的思想障碍,既要认真贯彻党委的决策部署,严格按领导的意图办事,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领导关注之事,谋领导所思之策。创新思路,就是要按照职能定位,统筹推进调查研究、文稿起草、政务服务、综合协调等工作,真正为党委决策和推动工作当高参、献良策。创新机制,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工作机制,真正形成一套职责明确、运转灵活、落实有力的政研工作机制,为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保证。如建立健全“机关效能建设先进个人评选制度”、“优秀调研成果评选制度”和“优秀文稿评选制度”激励机制等。创新方法,就是要在坚持和完善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等传统调研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大胆应用市场调查、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统计分析等调研方法,使调研成果更准确、更适用。创新载体,就是要继续加大调研课题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力度,把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相结合,着力做好研究成果的上报、应用和宣传,优秀成果要在机关刊物、政府网站等载体上刊登发表,促其交流和发挥作用。

四是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汇聚研究资源促发展。对一个地方而言,各种研究机构数量众多,但又往往面临工作人手少、工作任务重、信息不对称的实际困难,研究工作形不成合力。政研室处在党委、政府的核心位置,要勇于担负起统筹协调的职能,有效整合社会研究资源,拓展决策服务渠道,丰富调查研究方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服务科学发展的联动机制。必须密切联合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让一些涉及区域和职能部门的专题研究更深入、更具体,让一些涉及专门行业和领域的相关政策研究更准确、更到位,以此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必须密切联合几大 班子的研究机构,推动市委政研室和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研究室等服务决策的“权威机构”强强联合、共同研究,以此提高研究的权威性。必须密切联合社会研究力量,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科技情报所、各行业协会中决策服务人才的聪明才智,以此提高研究的广泛性。必须密切联合市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对事关安庆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中长期方向性的问题研究,借助这些外力外脑超前研究、超前决策,以此提高研究的前瞻性。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性学习;多媒体课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合,利用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近年来我们尝试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将研究性学习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都具有综合性、开放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综合开放的体系,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时常进行更新。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所关注的实际问题进行选择,范围也往往超出单一学科的知识应用,而要涉及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和跨学科的知识渗透,因而也同样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这二者在内容上所具有的同质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进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融的教学环境。

2.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都具有问题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常常要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学生也常常提出一些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例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要把中国带到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境界?社会主义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如何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答案。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多以问题式课题出现,学生选择的课题比较多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重合或紧密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能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又能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范围,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自己要学。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研究性学习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胡锦涛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1]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就要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2]。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既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价值的理性认识,让他们在课题探究中,思考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就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或典型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时代性强与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滞后的矛盾,引导学生审视教材、质疑教材乃至补充、改写教材等等。我们这里着重介绍的是引进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制作多媒体小课件,通过小课件在课堂展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让学生制作多媒体小课件,说到底就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领域内的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我们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采用的一种形式,专题研究实施的流程是:选择课题——制定方案——研究过程——制作课件——成果展示与评价。

1.选择课题。选题是开展好这一活动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运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自主发现和确定问题,即选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课题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的原则是课题的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开放性的,课题要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和现实性。学生可依照自己的兴趣自由组成课题组,人数取决于课题工作量的大小,一般有3-6人。

2.制定方案。课题确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规划研究活动的具体步骤和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安排、组员具体分工、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结题时间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等。

3.研究过程。研究进入实施阶段后,主要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教师只在知识层面、方法层面和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知识层面的指导,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研基础知识的指导、专业知识的介绍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渗透,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研究活动。方法层面的指导包括科学态度、科研方法的指导,如引导学生如何搜集各种资料(包括文字、音像资料等)、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以及如何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分析、研究等。思维方法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完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想像能力、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制作课件。教师指导各课题组将研究成果制成多媒体课件,关键是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现出来。

5.成果展示与评价。各研究小组将自己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展示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方案的设计、资料的取得、成果的内容、课题研究中涉及的科学术语以及研究体会等。评价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自己推举评委组成评委会。评分标准由评委会集体讨论拟订,一般由选题得当、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材料翔实、逻辑严密、可视性强、课件技术含量高、正确回答问题等项目组成。评价对象以对小组整体评价为主,同时适当兼顾对个人的评价。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江泽民指出,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3]。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科学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尽管知识的记忆和积累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迁移创新的能力则显得更为重要。在这种新形势下,研究性学习相对于接受式学习来说,显然更适合时代的要求。接受式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为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性学习是适应“创新教育方法”的需要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7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03—02

1 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1.1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变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具备创新思维及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2 理论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在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学生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也时时可用探索的目光来研究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顺从守规的思维,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标新立异、大胆质疑。

在理论研究中首先分析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的区别及其特点,研究如何在高校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科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探索如何把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课程的教学中,并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各个环节中。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等科学研究方法。调查分析阶段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调研、学生问卷调查等途径。研究阶段主要探索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2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必修课程,涉及文科、理科各个专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不断地更新和扩充,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融入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考试方法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确保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全面实施。

2.1 课堂教学实践

2009~2011年连续3年,在本校开设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多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难易程度、抽象与具体情况等分别采用不同方式讲授,教师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同时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部分采用CAI课件,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知识探索的过程。实践教学期间在学校理工科多个专业的各个学习阶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学习效果与收获等多项内容。2011年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班级进行抽样调查,喜欢并能认可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比例平均为86%,学习兴趣和学习收获在实践前后分别提高了26%和35%。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认为主要收获是:促进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学到更多课外知识;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资源建设与考试改革

建设立体化教材和教学资源库,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改革教材,形成一体化的,理论、设计、实践综合的,多种媒体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系统:以主教材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主体,以学生用书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以教师用书记载和推广教学设计、教学经验,以案例教程及网络案例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参考资源,以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自学提供支持。

考试过程网络化管理,全体教师通过精心分析重点、难点及其权重,共同建立涵盖面较广的试题题库,通过全自动考试系统进行无纸化考试。采用计算机管理,使学生考试更加公平、透明化、正规化,学生成绩的真实性得到认可。

2.3 网络教学模式

开展网络教学,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网络,访问网络资源,并可与教师进行交流,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教师自制一批教学课件及讲义大纲,学生可自由下载学习。开展课外网络答疑。采用“网上作业”“班级用户群”等方式。如果学生作业达不到一定要求,可返回并要求重新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用户在网上讨论中的表现,进行一定的奖励,计入学生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分级教学在课堂上受班级组织、考试形式等客观条件制约不易现实,可利用网络资源尝试课后分级教学,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3 结果分析与探讨

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思维能力获得很大提高。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需求平台。在研究和实践中还发现,学生对协作学习的兴趣程度不够,还是习惯于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不明显,原因在于绝大部分学生由于长期接受“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一时未能很好地适应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的经验有待于积累和丰富。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在高校教学中推广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以及推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永敬.浅谈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原则的理解[J].中国科技博览,2010(13):34—36.

[2]刘洋.关于高校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6):45—47.

[3]吴薇,王竹立.大学生是如何协作探究的[J].开放教育研究,2011,17(6):69—81.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8

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或社会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于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内在地要求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而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侧重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2.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然而,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求同而忽视求异;在学生发展上,注重统一忽略个性;在传授方式上,重视主导忽视主体。因而,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研究性学习本应是大学生、研究生特有的学习活动方式,但当前大学却较少采用,更多的是继续着知识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强的问题。设置研究性课程,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其着力点却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大学教育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外经验来看,部分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大都要求高年级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就普遍开设研究性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一些学校开设的一般性研究课程(为学生提供具有国际意义的普通教育课程),另一些学校开设的专业性研究课程(学生按规定就某国、某地区、某一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以完成学分并获得学位),并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完成普通教育课程才能进入专业研究阶段。韩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如浦项工业大学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三四年级学生作为教师助手参加课题研究。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应该借鉴他国的经验,通过研究和实践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提出、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以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

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明确课程目标和实施要求。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为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课程实施要求则是根据一定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而制定的对课程实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整个课程实施活动的一般原理。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基本特征,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如下:

1.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赋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不是让学生获得确定性的知识,而是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研究的过程重于研究的结果,研究过程中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②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往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提出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

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选择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问题提出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相像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生活、从周围环境、从社会现象等方面去思考和发现课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研究性学习的项目或主题。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并要向学生讲授一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研究阶段是学生根据所制订的研究方案,积极主动地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的过程。本阶段中学生的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的交流。教师在此阶段要进行及时的思维引导,开拓学生的思路。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总结交流阶段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记录、阶段总结、调查结果与分析、研究成果等进行汇集和总结,并以书面总结报告的形式来反映。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2)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元认知的辅导者。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尤其是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需要具备引导、提问、指点、激励的能力,善于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引导他们成才。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体。从学生的动机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不同于外部需求下的接受式的学习,它主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等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这种学习动机源于对研究课题的强烈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如果学生缺乏这种学习动机,就很难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也就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具备一定的认知技能,与此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配套教学改革

大学本科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已有部分课程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但国内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的还较少。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传统的以传授学科系统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实行配套的教学改革。

1.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学科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理解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课程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的开发并不依赖于专家学者的权威,而是依赖于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与指导老师以及合作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课程的开发与组织过程基本上与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合二为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自始至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只有在学生的自我建构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才能加以实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运行和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应采用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指导的形式。

2.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学科课程偏重于学术性的理论性内容,具有预设性、封闭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课程偏重于实践性的专题的解决,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其内容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其内容并不是预先规定好的、标准的、统一的东西,而是根据学习者本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考虑已有的资源条件而确定的研究性课程的内容,它要靠学生自己到社会上、到实践中去寻找。因此,不应把学习内容限制在某个领域,只要学生想到的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既可以属于传统学科的,也可以属于新兴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预先设定。

3.教学过程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内容多是被规定好的、统一的,并且,它所涉及的问题多是封闭的、结构良好的,答案也往往是预知的、标准化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比较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研究性学习重视教学过程,重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教学过程,是否满怀兴趣或好奇在思考、在探索、在分析,而不应过分重视学生理解了多少知识,记住了多少知识。重视教学过程,不仅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结果的质量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内在兴趣。

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范文 下一篇:探究式教学研究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