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的技巧范文

时间:2023-11-15 17:44:14

雕刻的技巧

雕刻的技巧篇1

关键词:德化瓷雕;雕塑工艺

0 引言

德化瓷雕以其光泽的外表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中外。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瓷雕就已经非常兴盛,有些瓷雕作品甚至销往西欧及东南亚各国。到了明代,瓷雕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的高峰期,尤其是德化窑烧制出的白瓷雕塑,其外表洁白如玉,胎体细致,叩击如罄,似凝脂冻玉,精美绝伦。自明代起,出现了很多瓷雕艺术大师,如明代的何朝宗、林寿宗、张寿山、林朝景,清代的何朝春、邓想、许容,清末的苏善、苏学金、许氏三兄弟,以及五六十年代的许文君、陈其泰等。他们的雕塑作品造型精巧,栩栩如生,其使用的工艺技法极为精湛,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瓷雕艺术风格,这种独具魅力的风格一直被延用至今,成为了当代瓷雕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

1 德化瓷雕创作中使用的工艺技巧

德化瓷雕在形象刻画上借鉴了石窟艺术,其人物着装的衣纹处理参照中国画中人物衣线造型进行设计,可以说,德化瓷雕是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体现。在明代,德化雕塑大师何朝宗对前人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烧制经验进行了总结,在雕刻过程中选用德化的白瓷土作为原材料,并利用木雕、泥塑、石刻等工艺的技巧,并以唐代著名佛像画家吴道子的画风为创作风格,独创了堆、推、雕、刻、捏、刮、接、贴八字技法,具体如下:

堆。雕塑师在对作品有了具体的构思之后,使用瓷土堆出大致的形状,并根据构思的需要,在适当的部位堆加一些可塑性泥料,对作品进行调整,使作品的结构更加合理准确,整体外形看起来更加生动传神,作品的体积感更加强烈。

推。雕塑作品的平面较大或是整体呈圆柱形时,多会采用“推”这一雕塑工艺,即选用刃面较为锋利的雕塑刀,在作品的加工面上缓慢的平推,以保证作品的外观圆润光滑。

雕。在作品基本成型后,使用刻刀剔除多余的泥料,使作品的尺寸符合标准,更为形象。

刮。这一技艺多用于“雕”完成后,使用平刀对作品进行纵向以及横向的刮平,保证作品的表面平整,过渡部分显得更加柔和。

刻。作品的外形定型后,需要对细节处进行刻划。此时要用到粗细适中的雕塑刀,刻划出人物的眉、眼、唇、手部的纹路以及衣物的线条、纹理、配饰等图案,使作品更加精致,视觉上的层次感也更加丰富。

捏。在制作水珠、花叶、花瓣、飘带等立体感较强的部位时,雕塑师多会使用拇指、食指、中指这三个手指或借助雕塑刀的推压作用,将可塑性极高的泥料揉搓成较为生动的形象。

贴、接。即把制作好的单独的配饰等物品粘在作品的适当部位,将所有的部件整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完整。

瓷雕师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瓷塑八法,不仅注重对人物整体外形的塑造,更注重对作品的五官神态、表情、手足动作、衣物纹路、饰品等细节精雕细刻,创造出多个形态各异、神形兼备的作品,静中有动,使作品赋有感染力。

2 德化瓷雕的艺术风格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著名瓷雕艺术大师何朝宗善于雕制各式佛像,如观音、如来、罗汉、达摩等,他所创造的作品造型精巧,栩栩如生,坐者以岩石、莲花为座,神情肃穆端庄,让人望而生敬;站者利于波涛、莲花之上,衣袂飘然,超群脱俗,势如腾云驾雾,见者无不有飘然欲仙之感。何朝宗大师的雕刻技艺精湛,堪称一绝,其作品更是被视为瑰宝,在国内外的陶瓷界都享有美誉。自七八十年代以来,瓷坛新秀辈出,他们继承了何朝宗的创作风格和瓷塑八法,同时为德化瓷雕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使得瓷雕技艺代代相传,绵延兴盛。

德化瓷雕的塑造题材十分丰富,取材也较为广泛,不仅有代表德化瓷雕传统的千姿百态的观音像、佛像和大大小小的组雕,还有天仙配、嫦娥奔月、田螺姑娘、天女散花等神话故事,关羽、岳飞、李白、杜甫、穆桂英等真实的历史人物,踏雪寻梅、贵妃醉酒、红叶传书等历史故事,虎、豹、牛、马、鹤、凤等飞禽走兽,盆梅、盆菊、牡丹、芍药等花鸟盆景,以及现代的夏娃、采茶女、长征路上、少林武功、红色娘子军等,题材新颖,意趣盎然。这些瓷雕使用清雅宜人、质地上乘的白瓷,融合了传统的堆、推、雕、刻、捏等技巧以及现代的精巧雕工工艺,色泽圆润,形神兼备,形象逼真,深受人们喜爱。

3 结论

德化瓷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是民族文化的沉淀。雕塑工艺技巧是保证瓷雕作品更加细腻传神的根本,是瓷雕作品的魂。在今天的瓷雕行业,德化陶瓷工艺大师采用精细的雕刻工艺,使用洁白明净、如脂似玉的白瓷,雕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使德化瓷雕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展现了雕塑的造型美、意蕴美以及材质美,让德化瓷雕在中国工艺美术领域成为了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赖荣伟.德化瓷雕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J].中国陶瓷工业,2010(06).

雕刻的技巧篇2

每枚手表需时4至6个月才制成,其中单是engraving,lacework,打磨及抛光的过程已用上最少100小时。

限量生产

若说Gianmaria Buccellati的腕表是幸运收藏家及鉴赏家的腕表并无不过,因为每个款式只限量生产100枚。每当一个型号的产量达到后,设计师便会花心思更换细节,创出另一不同的款式。品牌全套四个系列的腕表每年生产量少于300枚。这样监控产量对Gianma ria Buccellati出品的质素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腕表上的手工艺是费尽心神的技巧,只是细部的雕刻、刺缔、抛光工序已需要不少于100小时的功夫,还没有计算概念、设计、组装及测试的时间。要完成一枚手表大概需时6个月。

手表的标志

Gianmaria Buccellati手表设计非常古典,全由人手制造及组装,是精巧雕刻工艺的成果,为它们在创作界奠定专享的地位。这个独一无二的格调叫人一眼便能辨别出背后的创造者。所以Gianmaria Buccellati的手表表盘均没有铸上商标,只有在表盘中央,即指针的末端盖上一朵黄金或白金小花作标记,在每个型号上有不同的形态,在彩石拱照下大放光芒。

Gianmaria Buccellati是完美主义者,对细节一丝不苟。注册商标、型号、产品号码以及黄金印记均浮雕在底盖上,但此举并无损配戴者的舒适。这项创新的技巧并没有其他制表商仿效,因为他们一般会选用印上商标,只让产品资料清晰可见而已。

与完美无异

Gianmaria Buccellati的心思达至每个型虢号的细部设计,严谨地监管每个生产步骤。挑选生产商的过程已是历尽艰辛,因为要执有原创作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遵从至高的优质规格。Eliochron、Oktachron、Agalmach ron及Arisch ron是全瑞士制造,表壳、表带及机芯均是经严格挑选的最佳工场的出品。与他的珠宝一样,Gianmaria Buccellati绝不接受少于完美的事。这份执着在他的腕表任何一方面也得以明证。

Buccellati珍藏系列

黄金的花边、层层叠叠的罕有宝石、珍贵金属的神秘光采,均是Buccellati超过二百年来的家族艺术创意及其独特才华与恒久品味的印证。Buccellati同时是古典及现代的故事,扎根于丰富的历史传统,但各种动向却又缠绕着时代气息。其中Gianmaria及Andrea Buccellati的创作力更超越时空及时尚。

Buccellati成员创造了女士日常也喜爱配戴的珠宝。项链、手镯、指环、耳环及襟针的流线形态,简约之中必定注入花巧的点缀,或是细腻雕刻的细部设计,或是特别的镶嵌技巧。黄金珠宝首饰,无论是雕刻或纺织的,或是以钻石、彩色宝石或珍珠衬托的均代表永恒的品味。

雕刻――标志的格调

雕刻的技巧篇3

宏伟大气的盛世宝鼎,工艺精巧的迷你“天安门城楼”、钟灵毓秀的山水画卷…… 7月5日,在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的“盛世天工―中国木雕艺术展”上,170余位工艺美术大师的200多件精品令人叫绝。

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的木雕类艺术展览。这些工艺品均是纯手工雕刻,产品形象逼真,生动可爱,做工精致。该展览将一直持续到7月12日,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参悟木头的生命

工艺之巧,巧在人心。展厅中,每件艺术品的巧思巧技都引得观众仔细琢磨。

一件作品中,一群小猴喜笑颜开、把酒欢歌,其乐融融。这幅木雕取名为《群猴闹春》,选材取自优质的银杏,每一个灵猴的表情生动传神、动作刻画得栩栩如生。就连文房四宝,也用竹根来雕饰,别具风味。

以传统“和合二仙”为题材的木雕中,两位仙姑一坐一立,玩猜拳游戏,相视而笑,让人仿佛看到了神仙也逍遥的场景。就连老子、释迦摩尼、四大美女、工农红军等等,也都来凑热闹,将其完美的瞬间定格在木雕上。

看过这些“古灵精怪”,你还可以到微小世界走一趟。这里有微缩版的“天安门城楼”、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西安的钟楼、兰州的四合院……它们的缔造者是兰州的工艺大师丁武明。

从1971年起,丁武明就开始从事建筑业,随即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尝试进行古建筑微缩制造。多年来,他登鼓楼、访民居,实地考察,经过多年苦心探索,对我国古建筑结构模式已经了如指掌。这次展览中的珍品,还只是丁武明的代表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各具特点,精巧又不乏质朴,雄伟又不乏纤细。

丁武明说,这种微缩古建筑以市场上优质上等的黑檀木、酸枝、楠木、核桃木等为主要材料,尺寸大小与原物成比例关系。以“天安门城楼”木雕为例,微缩比例为1:40,全部采用楠木制作,集浮雕、镂空等多种手工雕刻工艺而成。

丁武明认为,深入研究古代建筑的微缩制作及木雕工艺,能使得我国不可移动的古建筑,被更多的人一睹风采,这对我国古代建筑制作工艺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成于心灵手巧

在中国,木雕艺术从产生、发展至今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木雕艺术的百花园中,由于各地民俗、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资源条件,取材用料不一、工艺技法不同,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不同流派。它们中有的侧重于实用性建筑木雕的创作,有的青睐观赏性。近代比较有影响力的木雕流派,主要有浙江东阳木雕、广东潮州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乐清黄杨木雕,人称“中国四大木雕”。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郑剑夫告诉记者,木雕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太硬的木材不易雕刻,太软的木材又不易保存,直丝的木材还容易缺损。因此,在选料上,应选择质地细密而又畅通,坚韧牢实的木材。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为“树根雕刻”。

木雕的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木材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纹理,也就是“因材施艺”。因此,木雕一般都是由作者一手设计制作完成的,艺术家们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或写实、或夸张、或抽象,同时结合木材的特性,从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从而体现出趣味和材质美。

木雕之殇:传承危机

迄今为止,中国是木雕艺术应用于建筑方面最广泛、最集中的国家。木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建筑构件、家具陈列、佛具佛像、礼品馈赠等方面,无不有其独具的魅力。

然而,木雕却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一位四川的工艺大师告诉记者,由于木雕在木质的选用上比较讲究,因此,单是获得优质的材料就十分难得。例如,紫檀木是上佳的材料,但由于生产量小、比较昂贵,使用较少。虽然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但艺术家们遇到的往往是“材不美”的局面。

雕刻的技巧篇4

竹雕工艺品是人们喜爱、收藏的艺术品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它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统一,在形形的竹雕中,充分展现出其中蕴藏的由环保材质和工艺创造出的立体之美与手艺之巧。其题材丰富,表现广泛,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简练,神态逼真;古色古香、淡雅淳朴,适合用于建筑装饰、家居摆设、欣赏把玩,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意韵和朴实无华的文儒品味。

竹雕艺术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是中国文化史的见证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淀,是以竹茎、竹根等为主要材料,雕刻成人物、动物、花鸟等工艺品。它能借木形纹理,以流畅的刀法、衣饰生动、具象精美、体态身姿变化丰富而著称,能化腐朽为神奇,把朽竹雕刻成为一件旷世的作品。

现代竹雕艺术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根植于民间的风土人情之中,根植于人们对人生、自然以及深灰传统的理解之中。因此,深刻并透彻的感悟地域艺术文化的精髓,对于一个雕刻者来说是非常的重要。

笔者出生于因拥有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的仙游,这里浓厚的雕刻艺术气息给笔者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笔者于1981年出生于仙游榜头,自幼受到身边艺术环境的熏陶,对雕刻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绘画和雕刻。1997年开始从事竹木雕艺术创作,师从多位仙游民间名艺人学习竹木雕雕刻技艺,刻苦习艺,练就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形成了个人鲜明地创作风格,并多次参加国内展览,多次获奖。2005年3月至2013年5月创办仙游县初人竹雕创作室,2013年11月更名为仙游县榜头镇初人竹木雕刻厂,虚心请教,勤于钻研雕刻技艺,不断进取,创作风格鲜明,而且竹木雕作品设计创作品种齐全,能够贯通多种雕刻技法。2014年6月至9月走进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进修雕刻艺术与设计专业,学习雕刻艺术的理论知识。在多年的竹雕艺术创作中,深受仙游竹雕艺术风格的影响,所创作的作品体现了仙游竹雕艺术的特点。如笔者设计创作的竹根雕《巡游八方》,作品以雕刻工具为载体,以斧头、雕刻刀直至直磨机的演变为载体,以写实的手法、娴熟的刀法加以表现,造型逼真,主题鲜明;作品中的工具新与旧,粗与细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冲击,并在第九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5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活动,以雕工精湛,构思精巧的特点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本次博览会的金奖。又如笔者的另一竹雕作品《纳福镇宅》,雕工精细,巧妙构思,钟馗脸部表情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巧藉自然,妙施雕琢,以简约与神韵的结合,流溢浓厚的人文底蕴,折射深邃的哲理光华,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中国首届“竹天下”杯竹工艺品现场雕刻技艺大赛优秀奖。竹雕刻品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相对于其他雕刻技艺,竹雕艺术成本较低,同时竹子质地细腻,可以创作出更大的艺术价值。

所谓传承,就是要继承先辈们流传下来具有价值的东西,而对于创新,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创造出适合时代需求的新东西。所以说,当我们在创新的时候,关键就是要清晰地认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近年来,竹雕艺术中“创新”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迫切需要一股新的时代气息的植入,这需要新一代竹雕继承人重视。

笔者认为,许多优异的传统工艺只有创新传承,才能在历史长河立足,而发展与创新应是竹雕艺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竹雕创作中,不仅讲究布局设计精巧,还要求精雕细刻,即便是对于微小的人物形象也要雕琢得惟妙惟肖,衣纹清晰,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让人在远处就能看到整体气势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靠近了精细工艺和栩栩如生的局部,给观赏者一种场景热闹、意境深远,仿佛自己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中。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竹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愈来愈成熟,尤其是艺术追求和技法表现上,实现了从最初的简单粗扩,再到现在的精益求精、精雕细刻。而在现代竹雕艺术的认识层面上,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工艺上,更应该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突破传统,寻求创新,走向现在和未来,从而充分展现这门工艺门类蕴含的文化内涵,尽快实现竹雕艺术在当今的转型突破,展现其自身特有的时代精神特征、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学术价值,形成竹雕艺术丰富多样的当代形态,帮助人们了解历代文化知识,提升文化建设的品位。

对于如何表现竹雕艺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就是要除了讲究工艺的精湛外,还要特别考究艺术底蕴的深层面,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传统技法,还要根据现代人的价值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事物,即“创新”。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应该要起到引导时代的价值趋向,影响人们在艺术审美上观念认识。在笔者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竹雕艺术不断注入新鲜的文化精神,在创新中让我们享受到铸就一件精品的,使创作的激情不断涌动,也使我们进一步挑战创作的高峰,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来创作更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实现心灵深处情感的升华。

而作为新一代的竹雕艺人,更需要突破思想束缚,大胆开拓创新,不仅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学会如何迎满足海内外工艺品市场的需求,还要解放思想,勇于开发原创新品。

在竹雕艺术中,竹雕选取的题材种类繁多,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山水、花鸟,涉猎广泛,图案纹样亦是内容丰富多样,包罗万象。再加上中国人向来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因此在竹雕雕饰中就充分满足了人们的追求,运用了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和各种千姿百态、寓意吉祥美好的珍禽异兽,这些吉祥题材的创作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此外,谐音也特别巧妙地运用于图案形象中,人们通过以谐音的寓意,让事物的构成形式和内容进行精巧融合,对于这样的题材,不仅看的赏心悦目,听的悦耳动听,而且有一种妙趣横生,人人都喜闻乐见的效果。

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系统地伦理道德文化,所以竹雕艺术也通过不同的题材形式和表现手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宽容仁爱、互帮互助,提倡孝敬父母的思想品德,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竹雕艺人们,巧妙地应用汉字多同音字相谐的特点,表现这方面的题材。如在我国明清时代,人们非常喜欢用蝙蝠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由于“蝠”当做谐音“福”,所以“福在眼前”“五福临门”“五蝠捧寿”的题材十分流行,蝙蝠口衔寿字,象征福寿安康,把蝠的飞临寓意为“进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一样自天而降,以此结成吉祥图案。

因此,在传统的竹雕题材中,对于来自生活中的吉祥图案题材已然成了竹雕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吉祥题材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期盼,还寄托了人们对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审美习惯也更加需要多元化,尤其是对竹的推崇,让人们产生了一种精神道德上的提升。再加上一些传统道德思想渗透到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通过竹子雕刻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其文化内涵也积淀下来。竹雕艺术作为载体的形式艺术所达到的美学价值,满足了当今社会人们精神需求,同时为民间美术的理念更新、模式优化、途径拓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竹雕艺人们不但可以深入挖掘、开发竹雕创作资源的潜在价值,还能对竹雕创作的形式进行艺术深化研究,从而有效凸显其助推人文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调节的独特效用。

一件件竹雕工艺品仿佛一出出竹子上的戏剧,雕刻师们在平凡无奇的竹子上“刀笔生花”,刻下自己的竹雕岁月,也刻下了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作为新时代的竹雕艺人,不能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是深刻悟彻文化的内涵寓意,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巧中寻找切合点,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打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

雕刻的技巧篇5

由于受材料来源和加工工艺的局限,红木雕刻工艺至宋代才得以逐步发展。到明代,竹、木、牙、角雕刻工艺空前发展,各类雕刻技法相互融会贯通,作用于红木雕刻工艺,于是红木雕刻工艺不仅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而且在技艺方面也越来越精致。

红木雕刻工艺主要体现在摆件、文具和家具等方面,作为案头把玩的摆件和文具,较家具而言就显得小多了,于是人们也把这类红木雕刻工艺品称之为“红木小件”。红木摆件常见的案头观赏品主要有仿古类——仿造青铜器各种造型,如尊、盘、炉、盒等;人物类——常见的有佛像、观音,弥勒佛、关公、寿星、和合二仙等;动物类——如牛、鱼、鸡、龟、象、虎等;红木雕刻的文具则与日用相结合,如笔筒、花插、笔架、镇纸、烟具等。

继承传统与创新精神是当前文化艺术界热门的话题,老一辈的艺术家比较重视传统,常哀叹年轻人的“离经叛道”,年轻人常埋怨束缚太多,力求标新立异。中年人处在夹缝之中,易取中庸之道,反对极端。看来各抒己见,都有一定道理。其实传统与创新不是对立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应是在传统合理的继承下的更新,而创新又是传统的演进。

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我们既可看到“常”的因素,也可看到“变”的因素。“常”是传统,“变”是创新,“常”与“变”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融的。“常”中有“变”,“变”中有“常”。例如常规的红木小件雕刻是比较粗放,简洁的,而我想红木结构硬朗,木纹也细致,是否能把红木雕刻做得写实一点、精致一点、耐看一点,所以我在传统的工艺上进行创新,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和摸索形成了如今与众不同的木雕艺术风格,每一件作品都做得精致巧妙,行刀运凿简练洒脱、清晰流畅,疏密有致、栩栩如生,得到社会各界收藏爱好者的收藏与赞许。其中最为被人称道就是我所雕制的富有田园韵味的作品,突显了远离市井喧嚣,多了份田园山水之间的闲情与逸趣。

我在设计红木雕刻图稿时,首先考虑到我国的民族性、艺术性、实用性,作品既要表达主题内容,又要使整个画面完整,还要注意疏密和宾主关系。作为一个工艺美术工作者来说,刀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修养,政治、文学、艺术中的各个门类都要接触,要读点历史书籍,古典文学作品,观看古代人物画,欣赏古代历史戏剧、观摩电影等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做到古为今用。平时对需要雕刻的对象,如果是树、实物、动物、花鸟鱼虫要经常观看研究,只有这样,设计的画稿和制作的作品,才有血有肉,才有较深的艺术感染力。

红木的刻刀一般比较厚实(中碳钢),因为红木比较硬,道口太薄容易爆裂,为了红木雕刻能达到写实效果,在刀法技巧的处理上,我大胆改革了常规红木雕刻刀具,运用自制的白钢特种新刀具,还应用手枪钻,软轴机在机头的配件上不断有所改革,把钻头做成许多形状,使用方便,就在这种长时间的探索、研究中,写实红木雕刻不知不觉从手工操作进入到半手工操作时代。

在创作中为了获得新的灵感和新的表现方法,我认为必须坚持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如在构思《丰收》题材时,吸收象牙镂空雕的技法,以蟹为主角,蟹从水而出笼展现了丰收的景象,生动地刻画了蟹爬行于粒粒丰硕的稻穗之上秋天正是一年蟹肥之时,也是稻子收获的季节,作品以螃蟹入网和稻穗寓意着人们在秋天获得的丰收。在创作《白菜蝈蝈》《螳螂笔筒》《茶壶蟋蟀》等作品时,碰到最大的难题就是昆虫的小脚容易刻断,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一套红木细刻的八字准则,即“三平,三稳,三准,三忌”。三平是心平、气平、脉搏平;三稳是灯光稳、手稳、刀稳;三准是眼准、手准、刀准;三忌是忌烦,忌急,忌躁。我还应用象牙雕刻中的切、磋、凿、创、雕、刻、钻、镂、拼、镶、磨、抛等技巧,以刀,运用自如,既能顺应红木的纹理丝缕,又以细腻的雕刻技巧穷尽万物细微的特征,形神逼肖。既有传统工艺的浓郁文化底蕴,又渗透着现代手法的时尚与洒脱。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内涵,在“形”与“神”的表现上更重视传神。中国艺术品往往以传神为主要表现目的。写实红木雕刻也不例外。人们从欣赏角度来评论红木雕刻作品质量的优劣以艺术形象能否激起人的美感,能否使人得到艺术享受来决定。因此“形似”是写实红木艺术的要求,而“神”是写实红木艺术的精华。

雕刻的技巧篇6

顾珏精品领衔高端市场

在我国的竹雕史上,可谓能人辈出,大师频现,据清金元钰的《竹人录》记载,仅嘉定一派的名家圣手,就有二三十人。然而通观竹雕拍卖纪录可见,目前拍场上最火的明清竹雕大师首推清人顾珏,位列榜单前二十位的竹雕中,有多达六件出自顾珏之手,占到了总数的30%。

据专家介绍,顾珏,字宗玉,活跃于康、雍年间(1662~1735),他的雕刻在继承明代朱鹤、沈兼的同时,又独立门庭,自成为一格。他取用前辈精华技艺,再融合个人独创的技法,以刻露精深,巧穷毫发为经营方略,摆脱了前人艺术形式,引领了玲珑巧致一派的风尚。顾珏的作品多为高浮雕,且与前辈的作品不同,他采用的是陷地深刻,即器物的面是平的,属于弯刻法。他的作品层次多,且清晰,故宫藏《遇仙图》笔筒的层次更是多达十二层。顾珏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十分严格,小件耗费数月,大件经两年始成。据传一生不过制作百件左右精品。

位列竹雕成交榜单第五位,在2010中国嘉德春拍中以504万元成交的顾珏制兰亭雅集图竹香筒,堪为近年来成交的顾珏竹雕中的精品。此香筒竹壁饱满宽厚,施以透雕法并兼用数法,近似高浮雕、圆雕,不仅镌刻图案正面,旁侧圆转处,亦见刀痕。其雕饰巧致,疏透玲珑,唯妙唯肖,一丝不苟,实为宗玉竭尽所能,刀随心走之力作。

明代精品现身必遭疯抢

从拍卖纪录可见,自2002年以来,已有26件竹雕制品以超过百万元的高价成交,在这之中,出自明代的制品仅有三件,其余绝大多数是清代的竹刻品。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业内专家表示,除了竹雕器物保存不易,致使明代制品传世较少外,明代竹雕鉴定难度较大,也是影响成交和价格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古代的竹刻家没有在器物上留款的习惯,大量无款的竹雕难以辨知真伪,另一方面,自清代开始。后世的竹刻艺人为了自己的作品卖出高价,纷纷假托明代大师之名制作竹雕,使得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精工制作的伪造品,进一步混淆了收藏者的视线。

虽然,明代的竹雕器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尚未在成交价格上更胜一筹。但不容否认的是,作为竹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明代的竹刻艺术品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如有确真无疑,流传有绪的大师精品,必将创造竹雕拍卖的新纪录。

众所周知。我国的竹雕艺术在明代达到了鼎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当时。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迅速攀升。这时,文人画的勃兴,促使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导致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据清代金元钰《竹人录・凡例》介绍,当时竹艺“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南京)濮仲谦,一始于嘉定(吾邑)朱松邻”。作为雕刻家,朱松邻、濮仲谦等人的雕刻技术洗练纯熟,出神八化。作为工艺美术家,他们又长于书法和印章篆刻,构图绘画无所不能,兼具文人画家的素养才能。所以。他们的竹雕作品富有创意。书卷气十足而无匠气。据史料上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乌兽、浅雕、浮雕、圆雕并用。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赏识,争相请为奏刀。

位列竹雕拍卖价格排行榜第八位的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即是一件明代大师的艺术珍品,朱三松是一位活跃于明末的嘉定派大师,与父亲朱缨、祖父朱松邻并称“嘉定三朱”,堪称嘉定派中的顶尖人物。他工书善画,擅长高浮雕、圆雕、刻竹继承家学,多以文学作品为题。所刻物象,神完情足,造诣颇深。此件竹雕老僧以竹根雕成,造型设势绰欲自如。老僧席地而坐手拿袈裟,脚穿草履。老僧年事已高,额头皱纹蹯蹯,满脸笑容可掬,神态憨朴,其纹理密布。身上素禅衣,形成对比,工艺精湛入微,构思独具匠心。底部刻“三松制”阴文款。

清中晚期名家有“漏”可捡

从近年来的拍卖市场看,竹雕器物的价格攀升十分迅猛,十余年前价格不过数万元左右的明清大师的顶尖之作,现今非数十万元不可得。在这样的形势下,投资收藏者应当如何把握市场这一轮的上涨。甚至捡到所谓的“漏儿”?

当前现身拍场的竹雕艺术品中,除了少量的明代制品外,绝大多数出自清代,更以清中期及以后的制品为多。这些竹雕艺术品,款式各异,价格不同,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的都有,其中,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家的作品需要动用大笔资金,才能染指外,很多中小名头艺术家的竹雕价格适中,上手容易,升值空间也很大。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些清代中小名头竹刻艺术家的作品,必将随着明清大家精品价格的攀升而水涨船高,特别是一些清中期及以后的雕刻名家。如王梅邻、尚勋、马国珍、方絮、韩潮、蔡照等,这些人的作品目前价位不高,值得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其中,尚勋留青技法上佳,而且擅长刻画人物。浙江黄岩人方絮,刻法以阴刻为主,即用竹材表面作地,阴刻竹肌作花纹,下刻不深,但在此有限深度内刻出高低起伏,所谓“阴阳坳突。钩勒皴擦”尽在其中。

在西泠印社2010春拍中,王梅邻款竹雕竹林七贤笔筒仅以17.92万元成交。此件笔筒筒身秀气。外壁光洁红润,色如蒸栗。雕刻主题为竹林七贤并童子共九人。以山岩、竹林、松树筹景物为背景,景物虽多,但层次分明,繁而不乱,井然有序,雕刻亦细腻精工。人物虽小,但刻画极其生动,或松下对奕,或溪边弹奏。或竹林小憩,各得其乐,神态安详,栩栩如生。表现了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活。王梅邻。字茂林,嘉定人,世代为嘉定竹刻名家,曾祖王谓诏得吴之藩真传,梅邻自幼承家学,善刻花卉,尤其以刻小楷着称。

“嘉定三朱”中三松成就最高

与收藏书画相似,源于具有收藏价值的竹雕皆为各代名家所制,因此,掌握各派名家的雕刻特点,风格特色,便成为投资收藏者必备的知识。鉴于当今拍场所见明清竹雕80%为嘉定派艺人所制,今次特请故宫博物院知名杂项专家刘静就这一派的雕刻予以简述。

自明中叶以后,竹刻艺术进入了茁壮发展的时期,从明正德时期起,几乎每朝都有杰出的艺术家出现。当时,刻竹工艺主要分布在江苏一带,由于地域或艺术风格的变幻,被文人分为金陵与嘉定二派。据《嘉定县志》记载,明代正嘉时期的朱鹤是嘉定派竹刻最早的创始人。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朱鹤擅 长摹印雕镂,又工韵语和图绘。能在寸许竹片上,随意刻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等纹饰。他做的器物,高雅古朴,很受世人器重。以至人们往往不直接称唤其名,而以朱松邻称之。

朱鹤之子朱缨,字清文,号小松。他除工行草隶篆诗画之外,尤擅刻竹木。其工之精细酷肖其父。并能胜其父。因他善于钻研,每次动刀之时务求精诣,所以他的雕刻技艺臻妙绝伦。清金元钰在《竹人录》一书中评价朱缨所刻的竹器:“山川、云树、人物,或古仙佛像,鉴者恒以为吴道子绘画为此。”朱鹤之孙朱雅征,号三松,与其父祖一样工诗擅画。他的雕刻简明精雅,用刀苍老。所刻人物、秘阁、香筒、蟹或蟾等,无不得神自然,生动活泼。在朱家三代竹刻艺术中,三松的成就超越了其父祖。被誉为竹雕史上最突出的名家。

到清初时,嘉定竹雕艺人在刀之书写,刀之绘素等技法方面,较前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嘉定的竹刻家们大多以朱氏三代开创的竹刻技法和风格,开始用圆雕、镂雕、浮雕等各种技法处理不同素材。如竹根作品,往往使用圆雕、透雕技法;对竹筒、竹片则使用浮雕、薄内雕等技法。创造出很多活泼、丰富多彩的作品。当然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继承了朱派刻竹风格的艺术家。其中有的一意摹拟。有的则在继承的同时,并探索雕刻的奥妙,推陈出新,加深造诣。如吴之番的薄地阳纹浮雕;封锡禄、封锡璋兄弟的竹根人物立体雕刻和周景的画法入竹、平刻花纹等,就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他们都继承了明代朱派竹刻的优良传统,又加以独特的艺术创造,使嘉定竹刻艺术得以繁荣昌盛并闻名于世。

赝品用黑墨伪造污垢

竹雕艺术品虽然在收藏品中属于小门类,但随着收藏市场的日渐繁荣,竹雕赝品也是层出不穷。为此,收藏爱好者需要掌握相应的鉴定知识,以免受到赝品的伤害。专家介绍,拿到一件竹雕艺术品,首先要依据器物外在的表现,大致断定它的所属年代。

一般说来,竹雕器物年代越久色泽越深,普遍来看,明末的竹雕呈褐红色,清初呈棕红,清中期呈棕黄色。清末呈现浅棕黄。从风格上看,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丽富丽。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

从构图上看,如果是人物图,明末清初以近景为构图中心,人物占画面较大,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及身后枝叶。清中期以后,则只见人形。另外,金石图流行于清末民初。从技法上看。雕刻技法年代越久越深,年代越近有越浅趋势。具体说来,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及薄地阳文流行于明末清初,陷地雕盛行在清初至清中期,深雕流行于清中期,浅雕则流行在清中晚期。再有,竹黄器物始于清初,盛于乾嘉时期,精品均为宫廷用具。留青虽始于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见有,现传世作品除了明末张希黄的佳制,其余均为清以后的产品。

雕刻的技巧篇7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种类繁多,遍布大江南北,分类方法各异,常被称为民间工艺。尤以浙江的东阳木雕、黄杨木雕;福建的则主要以福州木雕、莆田木雕、泉州木雕为主;广东的潮州的金漆木雕最出名。莆田木雕是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兴于唐宋,发展到明清达到鼎盛,明代以造型简洁、优雅流畅的艺术风格为特点,清代则以雕刻精细、惟妙惟肖、精微透雕著称,主要采用圆雕、镂空雕雕、浮雕、线雕、微雕等雕刻技艺,题材种类包括古典人物、宗教人物、仕女及山水花鸟、家具、把玩杂件等,造型千姿百态,构思巧妙,内涵深刻,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莆田木雕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它们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带给人们自身以美感享受和精神鼓舞。

中国传统木雕可以分为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两大类,而工艺木雕又可分为观赏性和实用性两种。观赏性是指陈列、摆设在桌台、几、案、架之上的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的工艺技术雕刻而成,比如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海洋生物、十二生肖等;实用性是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如木雕屏风、落地灯、笔架、笔筒、首饰盒、储蓄罐以及家具雕刻等。无论是实用型木雕还是观赏型木雕,都以其巧妙的创意和精湛的雕琢,传承着永恒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为我国宝贵的民间艺术增添了光彩。

对于讲究艺术性的木雕来说,就是要求经过木雕艺人们的精心构思设计,巧妙表达出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意念追求,具有独创性和艺术审美特征的作品。莆田木雕在艺术木雕的创作上,讲求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有的造型生动夸张、雕工精细,有的通过结合利用木材的天然造型和纹理特点,表现出优雅流畅的线条,突出木材的肌理,淋漓尽致地展现木雕艺术材料内在的表现力和自然美。艺术木雕在创作题材的选取上,除了要根据艺人们自身的文化艺术底蕴和价值观念外,还要特别考究因材施艺,综合考量木材的纹理、色泽等微妙的变化中量形取材切削雕凿。而在表现形式上,莆田木雕艺术具有工序繁多,刀法多样,既有运用大刀阔斧来表现粗犷有力的手法,也有通过细腻写实的精雕细刻来表现流畅的线条,还有以随形造像的方式简洁概括,因势度形,巧用木材的自然美,创造出于自然同呼吸的木雕艺术精品。对于一件艺术木雕精品来说,不仅包含了创作者追求的精神思想和表达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可以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莆田木雕艺术创作中,最考究的是运用各种刀法,通过长期不断地艺术实践,技法多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雕刻技法,风格精致细腻,层次分明,能够恰到好处地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木雕的创作方法。木雕的创作过程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方法,使作品达到形体上的完美,并能体现作者所达的精神内涵。木雕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因材施艺 追求自然

所谓的因材施艺,跟中国绘画中的应物象形异曲同工,就是绘画者所描绘塑造的形象,至少能够再现对象,把自己要表达的客观对象形似。同样的,木雕艺术家在雕凿制作作品时,构图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面积空间,自然形状,肌理特点,运用各种雕刻技法,把木材的特点自然客观展现出来,同时寄托了创作者情感的艺术形象。这种创作方法也称为“巧雕”,十分讲究“七分天成,三分雕刻”,就是根据木材天然的形状和纹理方向,创作者结合生活中的经验不断地推敲,赋予这块材料以特有的形象,再巧妙雕凿后便使其形象展现出来。在创作构思过程中,从历史文化中提炼适合的灵感,从生活中挖掘美的变现形式比着手雕琢的时间多。“巧雕”是一种适形的造型,其中因材施艺,追求自然的乐趣无穷,但要求满足某种限制和制约的条件,这种受约束的因素,有时候反而会决定形成其化朽木为神奇的艺术特点。如笔者设计创作的作品《老者》,能顺其自然地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很好地体现以量形取材,因材施艺的方法,带给人很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想象,并且本身材料又是木中极品的黄花梨,称得上是木雕中的精品。

构图精巧 线型简练

中国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线造型”。即以线描来勾画物体。要生动地表现物体,线条必须有力度,要有抑、扬、顿、挫及有刚、有柔,方能有节奏、情感和表现力。在木雕艺术创作中,雕刻师运用各类形状不一的锋利刀具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实现以刀的艺术效果,从而展现出各种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同时注重线条自身的形式,讲究骨法用笔来呈现物象的生命力,具有笔断意连的韵味,还可以通过线来展现作品内在的情绪,而且能够直观的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对于这种工艺技法的特点,就是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木材的体积,算是彻底摆脱了材料的最初形态属性,节约大料,减少切削木材的时间,采用人工或者工具粘合的方法,让大小不同的木料设计成需要的形状后再加以雕刻。另外,还有一些雕刻师会别出心裁地利用不同色泽的木料组合起来或者原木不动的进行雕刻,将不同场景巧妙布置一起,再稍加变形和组合,不仅可以展现出精妙清晰的装饰性纹理,同时也能增加作品的整体比例,虚实主次分明,线条分割简练,让作品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装饰性和实用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一般来说,事物都可以看做是线的复杂组合,线条不但可以表现物体的形态轮廓和内部结构,还可以突出变现木材的肌理美,还能用数笔之间对形体和明暗进行高度概括。对于一些外形特征明显的材料来说,不仅可以直接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和灵感,而且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效,例如有些木料的“残片碎块”或者不规则形状,往往可以让创作者联想起某种独特形象的存在。所以,很多雕刻艺人们会把一些“奇形怪状”的木头搜集起来,一直摆放在自己工作案头的显眼位置,并且时常琢磨和推敲,一旦考虑周全,就会拿起刻刀一鼓作气完成作品。如笔者设计创作的作品《五福临门》,创作的材料是天然的黄杨木根抱石,经过深思熟虑后,刻画了五个弥勒佛的形象,雕刻的工艺和手法都十分精湛,特别是所运用刀法如剪纸般精细流畅,对于疏与密、精与细的处理都独具匠心。

形神兼备 意境深远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莆田木雕艺术连同中国绘画一样,其艺术变现形式除了通过以再现客观的形象外,还要通过作品自身的内涵气韵来抒感,并使这种情性思想到达一种特定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意境”。这是木雕创作方法中最难的一种,也是木雕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我们创造某个形象时,就不能仅仅局限外在的传移摹写,而是要在对自然的观察和把握的基础上,用艺术手法概括出某种内在生机。用空间包围互动,用作品的整体形象来倾诉,用作品的材质肌理、色彩和线的韵律给欣赏者以情绪的感染,以表达对于生活、人生的诗意追寻,用雕刻作品的有限空间,渲染出无限的意趣。

莆田传统木雕长期受到绘画的影响,尊重材料的物性,并将材料的物质和塑造的形象提升到心灵的层次,既不执于心,也不偏于物,而是物我交融,象与意合,具有“行神合一”的倾向。木雕创作者更注意对人物神韵的表达,把“意境”或“神韵”当做是最高的艺术准则,在立意和构思上突出“应物象形”,因材施艺。如作品《老者》,在创作上突出形体美的同时又着重体现了神韵美,让人感觉出作品具有整体造型自然完整又美观大方,内敛中见豪放、保守中见大气的审美气质。

总而言之,莆田木雕无论是在题材内容,还是它的创作方法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雕作品用它的艺术形象体现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奏,让我们沉浸在审美的感动之中,让我们得以窥见尽善尽美的生命境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努力创作出更多独具艺术魅力的木雕工艺品,以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雕刻的技巧篇8

苏州玉雕历史源远流长,现在玉雕从业者也甚多,苏州玉市之大也就可见一斑,仅东渚一个镇上就有几十家玉器厂,其中朱金忠的厂子在当地算是一块金字招牌。与很多玉雕从业者不同,朱金忠入行时不仅没什么钱。对玉雕的了解也极为有限。他之前开过饭馆、办过工厂,看到有同学开了玉器厂生意不错,也打算下水一试身手。在刚入玉雕圈朱金忠兜里揣着不到3万块钱,工人只有6、7个;短短几年,如今工人30多个,尽管金融风暴对玉器的影响不小。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来拿货的珠宝玉器商还是应接不暇……朱金忠的实力可见一斑。

但是进入玉雕行之后,朱金忠并不是一帆风顺,刚一入行就因为眼力不够,买了一块全是毛病的玉料赔掉了一栋房子。然而有劣势也有优势,早些年在其它商业领域的闯荡,让他对市场有更为深刻的认知。起初的失利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他准确判断出两点:一、越是有风险越是有机会,如果练就一双看玉石的慧眼。必能扭转乾坤;二、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玉料必定要升值。在玉料的不断买入中,他眼力精进,于是他不断买料。“那几年,我除了留些生活费用,可以支配的钱我全部投进去买料。”这样果敢坚决的投入,换来的是丰厚的回报,资金和玉料都得到了积累和扩充,终于也成了苏州一个玉料“大户”。

在囤积玉料的同时,朱金忠也深深地感觉到。不了解苏州玉雕的历史,就不能取得发展。他深入钻研了苏帮玉雕的历史、特点。在材料使用上,苏州有史以来可以说是兼收并蓄、包罗众玉,翡翠、白玉、绿松、青金、珊瑚、碧玉、墨玉、黄玉、玛瑙、芙蓉、密玉、独山、紫晶、水晶、岫玉等无不涉及;在玉雕生产品种上,多以中小件为主。题材广泛,炉瓶、人物、花卉、鸟兽栩栩如生,仿古炉瓶,古朴端庄、浑厚大气,仕女人物,婀娜多姿、婉约丰韵,花鸟产品,善用巧色、精妙绝伦;在加工工艺上,因历来饱受为皇家加工玉器之风的沿袭影响。无不竭尽精细巧妙之能事,工匠还能根据玉色的不同,巧妙地雕刻成各种造型,并善于运用镂雕和巧雕。使玉品玲珑剔透,飘逸俊俏,寓意丰富、回味无穷。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也不能一味追仿古人。要有鲜明时代特征才能立足发展。通过多年在玉雕行业的学习、钻研,朱金忠总结出几条宝贵的经营之道。首先是他发现受市场的需求和爱玉、藏玉者的追捧,苏州玉雕现多数采用名贵的新疆和田白玉。其中不乏价格昂贵的和田籽料,不怕料贵只怕料不好是普遍的从众心理。由于近几年上好的白玉料逐渐稀少且求玉者众多。和田白玉特别是籽料价格不菲。玉雕需因材施艺,由于白玉的价格已经远远高于黄金,琢玉者必然惜玉胜金。由此,

“随形、留皮、俏色”的创作理念就应势而行。为了充分体现玉质的温润和手感,有的白玉只有少量的雕刻,大面积的却保持天然材料的本色。

由于材料名贵,当设计者手捧玉料设计时,就要横竖端详、反复揣摩,以捕足创作的灵感和思维的火花,达到千想之一妙得,真是“谁知其中甘苦,功夫全在诗外”。作品中运用古代玉雕元素整合的拟古作品、反映当代生活情趣的作品、以“讨口彩”的谐音反映作品主题的;以巧借玉料天然皮色塑造人物、动物、景物,并赋予历史文化内涵的玉雕小件成为最受收藏者追捧的品种。

由于近现代以来玉雕工具的不断改进,更为玉雕的精工细作创造了有史以来无可比拟的条件,朱金忠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创作中。无论圆雕、平雕,都优美别致,图案线条刚柔结合,婉转流畅,毫不拖泥带水,不留碾琢痕迹,给人以方寸之间天地阔之感。他经常在一件器皿件上运用圆雕、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阴阳细刻、取链活环、打钻掏膛技术、制口琢磨技术等不同的雕刻工艺,浮雕中又辅之于扎实的阴刻、阳刻、线刻等工艺技巧,使其更加华美而精巧,夺人眼目。

上一篇:医疗服务保障措施范文 下一篇:循证医学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