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0:39:03

雕刻艺术论文

雕刻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发展

1.礼乐制度、儒释道思想与雕塑艺术的关联

雕塑艺术在商周时期仍依附于建筑及工艺美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雕刻工艺须遵循严格的“周礼”,从而使设计品出现了规范化、统一化的面貌,但工匠艺术家对雕塑艺术的特点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探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追求“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最为突出,被学者称为“诸家之纲领”,人们的思想暂时得以解放,包括雕塑在内的各门类艺术也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面貌。

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也成书于此时,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由此可查当时从属于手工业的雕塑艺术并不是无规矩可循的。至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虽是为了巩固阶级统治且几乎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被贯彻实行,但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宽厚谦和的文化底蕴。

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造像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继而促进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佛教艺术大发展的时代的到来。至此,影响中国人最为深远的儒、释、道三家思想确立,在各自发展完善的同时又相互作用,其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最能体现社会各阶层精神面貌和审美意愿的雕塑艺术。

2.雕塑艺术的多样性及雕塑艺术教育的发展

雕塑艺术在古代的中国并不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匮乏。战国时期曾侯乙青铜尊盘使用失蜡法铸造,其雕镂装饰极尽繁缛之能事,成为诸侯间不惜动用兵力争夺的一件国之重器;又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神态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风格浑厚、洗练,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再如东汉青铜奔马,其凝聚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是我国雕塑艺术中的一件瑰宝,也是举世罕见的塑铸杰作;同为东汉时期的说唱陶俑则表现出朴实无华、生动活泼的气息,充分流露出劳动人民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诙谐,堪称中外雕塑史上罕见的传神佳作;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然而由于中国古代从事雕塑艺术的多为工匠艺人,而没有居统治地位的阶层直接参与,也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理论体系,早期的美术教育是隐含于传统文化及道德教育当中的,而传统文化及道德教育又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和主观局限性,如《论语》中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论述,这就使其审美观附在了等级观念之下。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各种建筑、器具逐渐实现了设计与施工的分离,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的大量兴建,逐渐促成了相应的工匠美术教育形制,再到宋代建立宫廷画院,这就产生了质的飞跃。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纵观从原始社会到隋唐时期雕塑艺术教育的发展特征和规律,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教育首先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基础之上的世界观的教育,然后才是艺术观与审美观的教育。

雕刻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徽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优越自然条件,蕴孕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有香果树、红楠、花榈木、红椿等树木植物千余种,飞禽走兽二百多种,茶叶三十种,此外还有花岗岩、瓷土、金、铜、钼、水晶等种类丰富的矿藏。徽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不仅是狭义上的学术理论、民俗传统、艺术文化等,还涉及经济、社会、建筑、医学等学科,而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派建筑、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徽文化是形成徽州民居建筑装饰风格的关键。

儒家文化在两宋时期发展到了理学阶段,从南宋以后“程朱理学”为统治理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和朱熹的原籍都在徽州,因此徽州人以“程朱阙里”引以为荣,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礼”成为徽州人身体力行的道德规范。不仅在思想意识上受到程朱理学“成教化、助人伦”的熏陶,在人文生活中为弘扬伦理道德,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建筑美学中,使徽州建筑雕刻艺术赋有一种古朴内敛的基质。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原本就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徽州,因中原人大规模迁入,人口数量与日俱增,生存的压力迫使人们另辟奇径外出经商。据《休宁县志》记载:“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莩,五日不至有昼夺”。徽州境内的新安江东流至浙江省建德市,其支流环绕全境,水路交通极为方便,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徽州山货、茶叶和木材资源丰富为徽州人从商提供了物质基础。徽州人认为文教与经商并存“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才是聚集财富经世不败之道。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程朱理学的社会教化,徽商以“孝、义、节、忠、信”为本,致富后的徽商回乡大肆兴建土木,修建宅第、祠堂和牌坊以光宗耀祖,旌表功名。

徽州“三雕”的艺术特色

徽派建筑的代表是被誉为“古建三绝”的祠堂、牌坊、民宅,其中最具审美价值的是号称“徽州三雕”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徽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以及崇山峻岭环峙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集“三雕”于一身,兼人文性、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徽派建筑是以大型木架为支撑的砖木结构,因此为徽州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1文化内涵

徽州古建“三雕”实质是儒家思想的物象化。由于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以及对徽州人孔孟儒学的极度崇敬,建筑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儒家思想”。“牌坊”作为徽派建筑和“三雕”艺术的代表从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表现了儒家文化的本质。“徽州三雕”作品中《岳母刺字》、《卧冰求鲤》、《郭子仪上寿图》、《乳姑不怠》是以“忠孝节义”为题材,内容上表现的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

道教以古代民间百姓的各种信仰为基础,结合本土文化、神话传说、阴阳五行以及儒家和佛教而形成的。《麻姑献寿》、《百子图》、《洪福齐天》是以“福禄、多子、吉祥、长寿”为题材表现道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佛教文化为传统民间艺术增加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譬如一些有吉祥寓意的“万”字符号、“长盘结”和八吉祥造型等。佛教中的菩萨、罗汉、佛经故事、狮子、宝塔、香炉和等法器都成了民间艺术的创造题材。

“民间文化”是能够表现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且能普遍流传的文化。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的“徽州三雕”必然与民间文化紧密结合。以“民间文化”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从具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瑞兽、花草树木、符号和寓意吉祥的“神仙”,一般以“象征、寓意、符号”为表现形式来比喻某种特定的含义。如:(1)谐音:如平(瓶)安如意、事事(柿)如意、连(莲)年有余(鱼)等;(2)寓意:岁寒三友、福寿双全、竹报平安、六合同春、五谷丰登等;(3)符号:万字纹、盘长、方胜、古钱等;徽州文风昌盛,民风淳朴,景色秀丽。因此一些“三雕”作品中例如:《黄山松涛》、《男耕女织》、《春宵》等,是以表现自然风景,现实生活以及文人文化的。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三雕”作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文化、生活与自然的魅力。

2雕刻手法

精美绝伦的“三雕”作品构思独特、工艺精湛、寓意吉祥,体现了徽州人在传统建筑雕作艺术上的造诣。“三雕”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徽州三雕”的雕刻类型分为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用于民居、祠堂、牌坊以及家具等建筑的装饰和工艺品的雕刻。徽州人根据“三雕”的功能、范围不同,选择不同的材料。木雕一般用于装饰建筑物、家具和用具,如梁架、窗扇、雀替等处,多种雕刻手法并用。复杂的工艺,生动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让木雕在“三雕”中独占鳌头。砖雕主要装饰在门楼、门罩、八字墙和照壁,手法以透雕、镂空雕为主。集空间感、立体感于一体的多层砖雕,造型精巧,布局紧凑,引人入胜。石雕线条明快,用于牌坊、抱鼓石、石柱础等处,艺术风格清新淡雅、庄重朴实。

研究和保护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的意义

1审美价值

徽州雕刻艺术从造型艺术层面上来讲是平面造型与空间造型的结合体,展示了徽州人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美感,提升了徽州建筑的艺术价值。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的装饰美主要体现在雕琢工艺和内容选材上。其次,新安画派、徽州版画等绘画艺术的促进与借鉴,提高了工匠的艺术修养,丰富了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

2社会价值

徽州文化是以孔孟儒学为精髓的传统文化,徽州建筑雕刻艺术中有很多“尊老敬贤”、“宽容谦让”、“自强不息”等代表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雕作,反映出民间艺术乐观与繁荣的基本精神,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

3文化价值

徽州是中国受到儒家文化影响颇深的地域,是宋朝程朱理学创始人的故乡。徽州建筑雕刻艺术是儒家文化在民间艺术作品中的具象化,而作为“古建三绝”的牌坊、宗祠和民居是宗法制度的“活化石”,是儒家思想传播的载体,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结语

雕刻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 石狮为什么不像狮子? 法院门前为什么要摆石狮子?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用石狮子来把守大门 为什么古人的住宅前总是有两尊石狮子? 石狮子联想 为什么在孩子面前解剖狮子 石狮子的来历 做什么不像什么 你身边的石狮子 孔庙门前的石狮子 “石呆子”与“石狮子” 日本为什么不像德国一样反思自己的罪恶? 江一燕为什么不像明星江一燕称自己很无趣 “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 不像 像什么也不像椅子等 “不像戏的戏”是什么戏? 什么叫狮子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石狮为什么不像狮子? 石狮为什么不像狮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蕾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天安门前的石狮

行走中国的在大街小巷,我们常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石狮,有的面目狰狞,龇牙咧嘴;有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在很多旧时的宅院、园林、寺庙之前,石狮是必不可少的镇宅之物。可是,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它们时,往往都不敢确定它们是“狮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狮子是外来之物

这需要从狮子的来源讲起。狮子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动物,它们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对于中原地区来说,狮子是外来之物。中原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狮子化石,传世文献中也没有任何关于古代中原地区出产狮子的记载。 那么,它是怎么传入中国的呢?

目前最早能见到“狮子”的身影的文献为《汉书》,那时它作为贡品传入中国。“明珠、文甲、通厚、翠洞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从《汉书》中可大致看出,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狮子开始传入中国。不过,在西汉之前没有关于狮子的文献记载也不能说明狮子没有出现过。

先秦时期有关于“狻”这种动物的记载,《穆天子传》中提道:“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尔雅》也描述了这种动物“狻,如,食虎豹”。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狻与狮子有很多相似之处:跑得很快、凶猛异常。后面很多文献中关于狻的记载往往以上面这两种说法为依据。比如《说文》中写道:“狻,如披苗,食虎豹。从犬,交声。见《尔雅》。”但是狻又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所以难以分辨狻到底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只存在于神话中。

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即便有狮子作为贡品进入中原,那么数量也不会很多。因为古代虽然开通了丝绸之路,但交通仍然极为不便。要远程运送这么一个庞然大物,避开粮草问题不说,路上需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就是一大难题。

可见,这样的进贡很难发展其规模,再加上这样的猛兽抵达京城之后,民间的工匠、艺术家很少有机会睹上一面,所以这与它们存在于传说中在本质上没有很大的区别。这些都直接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狮更像传说中的众多神兽的结合,反而不像狮子。

不同朝代石狮样貌各异

除了在历史上狮子难得一见以外,各朝代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也是使石狮的造型与狮子有所出入的一大原因。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雕匠们更注重石狮的神似,于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尽一切可能赋予狮子威武、凶猛的形象。从四川雅安高颐阙前石狮身上的翅膀便可看出一些端倪。 四川雅安高颐阙前石狮

隋唐时期,虽然狮子除了看守陵墓之外,还用来镇守宫殿、大门,但造型上还是继承了前代的许多特点。宋元时期,石狮的形象虽然仍有唐之遗风,但是唐代狮子那种昂扬雄浑的气势和狞厉威严的宗教意趣大大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温驯柔情的世俗意味。造型中的狮子挂铃铛,悬绶带,飘彩巾,吊红缨,体积也日渐缩小,不再使人望而生畏。

到了元明清时期,石狮的雕刻从宫廷走向民间,发展出很多的风格,地方特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这段时期雕刻出来的石狮更加精致,一些细节(比如颈部的项饰)也开始变得多样。尤其是清代与唐宋狮子相比,神韵不足,精细有余。

清代晚期之后,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石狮开始批量生产,失去了它作为工艺品的一些特点,地方特色渐渐消退,神韵大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些石狮甚至像一种宠物,失去了威风凛凛的感觉。

雕刻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诗情画意的丹江口 舌尖上的丹江口 丹江口水库水质的遥感监测 丹江口库区的移民生活 基于丹江口库区的非自愿移民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丹江口市库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丹江口市档案馆收藏的一件清朝上谕 丹江口水利枢纽的设计和建设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的生态建设值得高度关注 丹江口库区农户氮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丹江口库区农户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度及生产行为分析 丹江口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难点与建议 丹江口市食用菌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无损爆破技术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中的应用 丹江口市建设畜牧强市的做法浅谈 浅析丹江口市大坝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 MB80控制器在丹江口水电厂的应用 丹江口 画一般的“小太平洋” 丹江口库区城市污水处理的实践经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清末庄园――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记忆,是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对一座城市而言,历史就是它的记忆。人物因为有记忆而丰满鲜活,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市民也就能共享这份集体记忆,它更能唤起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古雅典,人们会说到悲剧艺术和对自由价值的推崇。丹江口,又拥有着哪些不能忘却的独家记忆,能为它打上什么样的文化标签呢?

均州 消失的千年古城

均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千载春秋的文明古城。均州从古及今以其重要的军事经济地位,成为连接“三阳”、沟通华中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

“均州八景”久负盛名,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词歌赋。如今仅存“方山晴雪”和“龙山烟雨”两景,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轮廓。

然而由于修建丹江口大坝的需要,古均州城永远沉在了汉江江底,只能从静乐宫中若干自江底打捞出来的古均州遗物上看到曾经的阜盛。

丹江口市博物馆 丹江口历史的脚印

均州的历史是一部异彩纷呈的书,若想读懂这本书,并从中找寻乐趣,那么丹江口市博物馆是你不得不去的地方。

丹江口市博物馆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陈展面积2250平方米。分楚地古韵、水都和韵、均州神韵、丹江口情韵和名人书画等五个展厅向人们揭示丹江口市这片文化厚土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历史变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纪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等。

楚地古韵厅,看古均州的出土文物,品味沉积千年的古韵;均州神韵厅,看古均州与武当山的历史文化传承,反映政府的保护力度,再看已被列入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了解均州的文化底蕴;汉江和韵厅,看今朝水都儿女为振兴均州,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临时展厅,看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丹江口的图片、题字以及体现武当名山、丹江口秀水的名人字画等。

读完均州这部书,宛如沿着历史的脚印,溯源而上。如今的水都与均州一脉相承,终有一天会再现辉煌!

静乐宫 宫名之争

作为九宫之首的静乐宫承载了太多均州人的记忆,一座静乐宫,半个均州城,由此可见静乐宫之于均州城的重要地位。如今的静乐宫红墙碧瓦环绕,重重殿宇错落,宽阔幽深,环境优雅,宛如仙宫。关于静乐宫的由来,曾出现过争议,一时间甚嚣尘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那么究竟是“净乐宫”还是“静乐宫”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静乐”一词用于道教始于元代武当道士刘道明编纂的《武当福地总真集》,因其“卷下”有《静乐国传记》一文提到:“考之古史《仙传》,静乐国即均州,无疑矣。”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刘道明援引《风土记》中“均州上古之时,即有麇之国,谓人民朴野,安静乐善,虽曰麋鹿,犹可安居”之语,进而证明“静乐”实为“安静乐善”之意。而静乐宫本身是在永乐十七年,由永乐大帝敕建的,并赐“静乐宫”为额以正名。 清末庄园――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至于“静乐宫”名以后出现“静”与“净”混用的现象,最早见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所以后来的许多著作中,出现了“静乐”与“净乐”的混用现象。其实,“静乐”除“安静乐善”之意外,还应有“玄帝禀天一之精,惟务静应,不乐南面,志复本根”的道教寓意。而“净”字多用于佛教,如净土、净心、净业、净觉等皆属佛门用语。鉴于此,“静”与“净”切不可混用。

综上所述,“静乐”所承载的宗教含义用“净乐”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若以尊重宗教感情的观点来认识这一字之差,如今选用“静”字更为合适和严肃,更能准确地反映出武当道教建筑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

清末庄园 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关于清末庄园的发现,曾经轰动一时。谁也没想到深山之中,会有如此一块璞玉。清末庄园算得上清末民初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清末庄园坐西北朝东南,按中国古建筑传统方式布局,由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两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主人会客、寝居的主要场所。按中轴线依次由正门进入至前庭、天井、中厅到后院、天井、卧室。两侧对称为配房,完全按中国古建筑“登堂入室”的方式布局。附属建筑是为了完善主体建筑的功能而设的,在庄园主体建筑右侧,建有供主人休憩待客的花园和阁楼。庄园正门右侧还建有一座四层炮楼,其第二层至顶层均有t望孔与射击孔,以增强庄园的自卫能力。

庄园建筑考究,采用清式营造技术,按尊卑、长幼建造设计房间。炮楼为四角攒顶瓦,其它均为小青瓦硬山顶,中厅为小式大木构架,余为抬梁式小木构架。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采用了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在建筑物柱基、抱鼓、门槛、檐枋、雀替、楼板枋、挑头等部位雕刻有大量图案。挑头采取线刻、浮雕手法雕刻有“十八学士登瀛洲”图案;檐枋、楼板枋采用透雕、线刻手法雕刻有“三官寿星图”、“三岔口”、“刘海砍樵”、“梁祝” 、“赴京赶考图”、“福禄寿图”等故事图案;其它部位雕刻有龙凤、麒麟、八宝、太极图等图案,雕刻纹饰则采用了云纹、龙纹、汉纹、缠枝纹、雷纹等。

清末庄园比较集中地运用了清代传统的雕刻手法与技艺,是研究清末建筑雕刻技艺难得的实物资料,无愧为“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陈世美 陈年谷VS《铡美案》

说起《铡美案》,人们就会联想到公正廉明的包青天,命运多舛的秦香莲以及心狠手辣的陈世美,陈世美更是因此一跃成为“负心汉”的代名词。

然而,经人考证,陈世美其实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陈年谷。说来也巧,陈年谷和《铡美案》中的陈世美都是“均州人氏”,但事实上却不是同一个人。明朝安遇时的《包公案百家公案》就有提到陈世美的故事,且和豫剧《包青天》前半段情节极为相似,由此可见,考证不真。

陈年谷其人为官一生,有清政廉明之声。任饶阳县知县时,到任即微服私访,了解民情,首先整治地方治安,惩治当地恶霸“二虎”,并清剿土匪,一方为之平安。其后办学,兴修水利,深得民心。在任三年,考评为“届期报最”。在主持陕西乡试时,选拔了一批真才实学者,得顺治皇帝赞赏。在贵州任职时,广施仁政,主张并维护民族团结。曾入苗寨调查,清除苗民怨怼,推行公平纳粮,平息当地的苗民骚乱。其推行汉苗同等交纳,满人免纳的作法,对稳定边疆局势意义重大。在户部主管盐政时,以专卖治盐,成效显赫。其事其迹《均州志》中有载。

后来,昔日同窗向陈年谷求官未果,陈年谷送每人200两银子,以报答当年恩情。然同窗对此耿耿于怀,故将《琵琶记》改编为《铡美案》,将陈年谷映射为负心薄情的陈世美,以此辱骂陈年谷。这在当时,对陈年谷造成了不良影响,但因其声望均州人禁演《铡美案》,后世也多有人为之翻案拨乱以正视听。

总而言之,陈年谷确有其人,但与《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实则风马牛不相及。

龙山宝塔 古均州的嗟叹与守望

龙山宝塔与沧浪亭隔江相望,依势耸立在龙山嘴上。每当细雨蒙蒙、烟波浩淼之时,此塔踞崖临江,常锁云雾之中。烟云联树色,高峰耸龙头,山如烟雾龙,塔似海市之蜃楼,朦胧间宛如仙境一般,这便是“古均州八景”之一的龙山烟雨。

龙山宝塔的由来据说是为了镇“龙颈”,免水患而修建。因其环丹江,压龙山,四周山势险峻,云绕山岫,烟漫峰峦,水霭雾障,故而使宝塔颇有几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韵致。亦可乘舟泛于丹江,远观龙山宝塔,似少女亭亭玉立,喜迎客来。若巧遇细雨霏霏之时,只见薄雾缭绕,宝塔时隐时现,恰似仙女下凡。

昔日的盛景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唯有那伫立山峦的龙山宝塔,千百年来与均州古城长相厮守,像一个历史的嗟叹,守望均州的时代巨变。

习家店官窑 武当山古建筑群砖瓦出处

习家店官窑位于丹江口水库北岸的青塘村,距古均州城约50公里,是元、明、清时期陕西、河南等地香客到武当山朝拜进香的必经之地。2008年,丹江口市在组织该村申报武当神戏时,有专家发现大量琉璃碎片,从而发现该窑址。

习家店官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五座明代官窑遗址。在该村发掘了3个完整的窑址,出土了大量滴水、筒瓦、板瓦、匣子、琉璃砖、支钉、垫片等琉璃构件。琉璃瓦件上“和记”二字的印记,瓦件的尺寸、胎质、釉色以及3种“龙”的图案等标志,都与武当山五龙宫、玉虚宫现存的瓦件标本相符。因而,习家店官窑被断定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砖瓦的出处。

吕家河民歌 唱响汉族民歌第一村

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位于武当山南神道中段,地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丹江口市官山镇境内。乡村野舍辉映皇家建筑,民歌俚谣伴随晨钟暮鼓。对吕家河人而言,歌唱,是快乐,是忧伤,是绵绵不绝的符号,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村民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保存了秦、唐流放文化遗存和明大修武当带来的全国各地的传统民歌5000多首,曲调达79种之多。在该村还发现了长篇叙事诗30多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

伍家沟民间故事起源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伍家沟村,是中国汉族民间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六大类别,已经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三集。伍家沟民间故事在价值取向上提倡孝道,主张勤俭持家;扬善弃恶,宣扬有恩必报,重视朋友兄弟之间的义气;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尊重读书人,推崇智慧,重视技艺。总体上是积极向善的,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伍家沟民间故事被称为“民之瑰宝,族之精魂”,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其特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原生态作品较多,地方色彩鲜明,源远流长,故事生态鲜活,故事活动具有一定的群众性等五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狗成亲》这类神话是在全国首次发现,从中可见原始社会以火为害和以狗为图腾的影子。另外,伍家沟地处山区,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这一社会环境使汉族民间文化的这块活化石得以保存,使伍家沟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故事村, “中国民间故事半坡遗址”、“荆楚文化的活化石”,文化部授予其“中华民间故事村”的称号。伍家沟村故事中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还被录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世界民间故事集》,刊于亚非卷首篇。

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到伍家沟村考察调研,写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台北中国文化大学金荣华教授多次来大陆到伍家沟村进行民间文学田野调查,2012年3月21日,对伍家沟民间故事村题写道:“山村伍家沟,故事行天下。”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在为《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的序言中所述:“伍家沟民间故事这颗原本尘封在乡野之中的文学明珠终于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武当神戏 唱出来的故事

武当神戏是400多年以前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王氏家族汲取武当文化及当地民间戏曲和民歌小调的音乐营养演化而成的当地独特的汉族传统戏曲种类,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唱大本头戏、连台本戏,以历史故事为主,以唱功见长。武当神戏唱腔、剧目丰富,如 “调子戏”的唱腔有九腔十八调,百转千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八岔子戏”的唱腔有五个调,一人主唱,幕后众人帮腔,幕前幕后互为衬托,独具特色。在2014年11月刚结束的“中华颂”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由丹江口市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武当神戏《留女婿》一路过关斩将,捧回银奖。

山坡锣鼓 原生态的交响乐

山坡锣鼓的发源地――盐池河,因毗邻武当山,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道教音乐糅合进山坡锣鼓中,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盐池河民间文化――山坡锣鼓。这种山坡锣鼓,当时是大户人家为了给在山坡上劳作的雇工解乏提神,雇请乐师们在山坡上吹唱打奏,以提高劳动效率,故得名“山坡锣鼓”。盐池河山坡锣鼓与均州吹打音乐演奏形式大致相似,是以唢呐和笙、管、笛、箫等吹管乐与锣、鼓、镲、木梆等打击乐合奏的音乐形式。其风格粗犷、情感炽烈,其气势豪迈、威武雄浑,给人以波澜壮阔的画面感和炙热如火的情怀。

朝武当 丹江口民间传统习俗

武当山地区自古就有“朝武当”的习俗,不仅含有上山祭拜山神的意思在里头,更是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享受,这就如同清明扫墓总是与踏青郊游连在一起,“朝武当”实际上也成为了一种以爬山为主题的游乐方式。武当山是本土宗教――道教的兴盛地之一,又名太和山。太者,大也,将此字放在“和”之前,寓意深远。所谓“太和所谓道”,根底全在对“道法自然”的深信不疑。故而,在每年农历三月春光明媚和八月秋高气爽的时节,武当山上总是一幅游人如织,热闹非常的画面。

雕刻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大平原

>> 了解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野牛 北美印第安人之谜 印第安人的墙 分享印第安人美食 印第安人的故事 印第安人的箭 印第安人爱玉米 印第安人的听觉 印第安人的捕熊法 美国印第安人研究的现状 向印第安人学习 玻利维亚 印第安人最后的天堂 柯蒂斯与北美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魔咒之角” 印第安人的墙等 《印第安人营地》中印第安男人死亡之谜新解 美国城市印第安人的反向移居与印第安人的自治政策 美国:挣扎在“缝隙”里的印第安人 马歇尔判例与联邦印第安人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大平原印第安人 大平原印第安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马竞 康小健")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女士长裙及配饰

大平原印第安人指居住在美国大平原和加拿大南部地区的印第安部落,亦称北美大平原印第安人或水牛印第安人。在欧洲探险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美洲大陆。他们是开发北美大陆的先驱和近代农业的奠基人,还是早期欧洲探险者和移民的指路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个骁勇善战、慷慨好客的古老民族留下了珍贵的古代文明,如高大的图腾柱、独特的鹰羽冠服饰、 神秘的图案与文字、奇特的面具和精美的珠绣和雕塑等等,这些都是印第安文化与艺术的象征,代表了印第安人独特的审美,也让他们获得了“天地艺术家”的美誉。

美国德雷克大学美术荣誉教授盖洛德・托伦斯著书《大平原印第安人:天地艺术家》,首次对大平原印第安人的艺术传统进行综合性梳理,书中通过插图和对其艺术品的描绘,展现了亘古至今大平原印第安人艺术的魅力与精神共鸣在欧洲历史以及北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曾举办过一场盛大的印第安艺术作品展览。来自法国、德国、加拿大、奥地利和瑞典等国家的81家机构和个人收藏的150 件艺术品汇聚至此,使这次展览成为展示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盛典。其中许多作品是北美地区未曾见过的,展品不仅年代跨度大且门类众多,从古代石雕烟斗、彩绘长袍、绘画、拼贴画到照片等,向世人证明了大平原印第安文化在北美和欧洲文化遗产中享有的重要地位。石雕、木雕、鹿角雕,贝雕;豪猪荆刺和玻璃珠刺绣;羽毛制品、装饰华丽的服装;绘画和照片不同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大平原印第安人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传承。

展览按时间顺序,首先展示了与外来文化接触之前的作品,有石雕和贝雕等。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是一只已有两千年历史的用烟斗石雕刻的管人肖像,那人形或许代表他们的祖先或许是传说中的英雄。 男士上衣

19世纪的展品主要选自向西部扩张时期。代表作是一只精致的象征和平的长烟斗。烟斗被美洲印第安人用来封缄誓言,宣布部落间战争,还用作信使们往来于冲突地区的安全通行证。“和平烟斗” 不仅代表了友谊,还成了整个美洲大陆亲善的象征,是印第安人与陌生人进行一切交往的前奏,是他们与欧洲殖民者和北美平原“新世界”居民进行贸易和外交时象征友谊的馈赠的礼物。

16世纪末西班牙人将马引入北美,从此北美印第安人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马背民族。马不仅成为印第安人猎获野牛的好帮手,还使他们的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19世纪的展品主要有马具、武器、服装,还有盾牌,所有这些作品均表明该地区的文明已进入全盛时期。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件作品当属一匹在交战中负伤死去的拉科塔战马肖像。 马面具 管人肖像

19世纪初,美国开始不断向西部扩张,引发了新移民与当地印第安人之间的冲突。为了保护新移民,当时的美国政府设立了印第安人“保留地”,大批印第安人被赶到荒芜贫瘠的保留地内生活,这些保留地如同囚禁印第安人的牢房。从此印第安人生活在困苦和抗争之中,这种生活的变迁也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该阶段展品的代表作品有举行宗教仪式时穿着的豪华的礼服。

19世纪末殖民者和商人将记事簿、纸、笔和墨带入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马菲记事簿,这是一本由20多名南北夏安族勇士亲手绘制的记录他们征战功绩的画册。

20世纪初,具有传统印第安风格的艺术作品依然不断涌现,题材包括牛仔戏 、农产品交易会、巫师、部族庆典仪式、舞蹈和艺术等等。

雕刻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温故知新"月赛获奖作品

奔向新世纪(一等奖)上海/刘群 摄/文

在浦东这块土地上工作生活了近20年,亲眼目睹了她翻天覆地的变化,浦东乃至整个上海面貌日新月异。我选用城隍庙附近一座未完工的33层建筑为制高点,用豫园、浦东、陆家嘴作为前后景,反映出申城百年来沧桑巨变,温故知新,奔向廿一世纪这一主题。待傍晚7点,华灯初上之时,拍下了这一作品。

认识他们吗?(二等奖)北京/李文明 摄/文

春节期间,马路两侧卖年货的比比皆是。年画摊摆出了各类门神、仙仕。当画贩从装年画的袋中取出一幅"伟人"画时,路边一个小女孩用好奇的眼光注视着这幅画。画贩灵机一动,问小女孩:"认识他们吗?"我利用16mm镜头,拍下了这一瞬间。该作寓意勿忘过去、勿忘历史,承前启后、展望未来。

借凉(二等奖)上海/金越明 摄/文

四、五年前,上海人民的住房条件尚未根本改善。一到酷夏的夜晚,居民便到附近的大商场门口"借凉"。而现在,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空调,这样的场景已永远成为历史。

古老的歌谣(三等奖)甘肃/雷雨田 摄/文

年轻的母亲挎着一幅拙笨的犁杠,年幼的孩童牵着耕牛,母女与共、人牛为伴。看到原始古老的生产形势、生活习俗以及勤劳纯朴的心灵,仿佛超越了生活时空,来到了一个远古的时代。令人沉思和遐想。

澳门-祖国母子情(三等奖)江苏/张仁斌 摄/文

作品在暗调的基础上,利用烛光把西瓜灯上雕刻的字及西瓜的轮廓映照的通透醒目。通过作品中的母子之情,寓意人民对祖国与澳门的母子情深。

载入史册(三等奖)内蒙古/李东光 摄/文

建国初期,蒸汽机车一直担当着繁重的运输任务。九十年代,仅存的最后一台解放型机车在晨光的映辉下披上了一层金盔甲,我激动地为这位"功臣"留下了最后的瞬间。我把拍摄者的影子摄入镜头,告诉人们:人们不会忘记它们,它们的光辉业绩将载入史册。

窑洞里的歌声(三等奖)河北/薛伟宏 摄/文

国庆节这一天我们一行三人来到黎城县的一个乡村小学。这天中午住校的女同学们在宿舍里挂上国旗、点上蜡烛,她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祖国五十岁生日的祝福。 明天会更美

(三等奖) 北京/秦大唐 摄/文

北京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速度发展很快。在一施工处,我发现旧房子仅拆一半,而新房已建起,对比强烈,很有特点。拍摄时,人物采用背影,更能突出深远的含义:明天会更美。

岁月的追忆(优秀奖)北京/刘春林 摄 古镇周庄喜事多(优秀奖)江苏/关锦峰 摄 汗水与辉煌(优秀奖)上海/丁莹 摄 通途(优秀奖)宁夏/李仁安 摄 老街印象(优秀奖)辽宁/杨清良 摄 回忆(优秀奖)河北/卢锋 摄 金秋沂蒙闲人少(优秀奖)山东/胡晓坤 摄 老店(优秀奖)浙江/胡益辉 摄/文

老师傅从十来岁开始当学徒,一干就是六十年。至今,理发店只增添了电剪刀、电吹风和电风扇。问老人为什么不扔掉那修了又修的破转椅和那没了电线的广播筒,老人说:"它们伴了我这么多年,舍不得。" 第一课(优秀奖)黑龙江/杨福升 摄 识字(优秀奖)山西/刘汉宏 摄/文

过年时,与几位影友到吕梁革命老区创作采风。在一偏僻山村发现有一小女孩和老爷爷在识字。这不正是反映山区人民渴望文化以摆脱贫困的好场景吗?于是我们快门齐按,留下了这一画面。 九月十日山村小学的早晨(优秀奖)山东/邹红阳 摄 课间游戏(优秀奖)广东/陈健枝 摄 风雨同舟(优秀奖)广东/冯耀华摄/文

面对镜头的这几对饱经风霜、风雨同舟数十年的老夫老妻,金婚一刻,他们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我被其感动,遂为其留影。 为了明天(优秀奖)上海/唐勇刚 摄 献给新世纪的礼物(优秀奖)江苏/孔令挥 摄 回门的日子(优秀奖)山西/南秋洋 摄 昨天、今天、明天(优秀奖)山东/康明 摄 走近(优秀奖)北京/王铮 摄 布朗山的孩子们(优秀奖)云南/罗怀学 摄/文

雕刻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 穿越时光的古扇 穿越时光的铁道 穿越时光的老宅 穿越时光的旅行 穿越时光的追寻 穿越时光的影子 穿越时光的背包 穿越时光,与诗歌共舞 北欧,穿越时光的童话 穿越佛堂的美妙时光 红木 穿越时光的纹理 玩穿越的“时光鸡” 穿越时光的蒸汽火车 汽车设计的古与新(下) 与古为新 欧洲古堡穿越时光的美 穿越天池的“时光隧道” 那些穿越时光的储藏家具 酒歌 穿越如水的时光 朴树 穿越时光的音乐之神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古与新穿越时光的连接 古与新穿越时光的连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子榆")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卡地亚TANK MC腕表1935年卡地亚腕表图纸

我们没有时光机,要想回到过去的年代,只能借助一些物品去细细品味,浮想联翩。腕表界,有一种设计,叫致敬历史,创新未来。这些因灵感源于过去经典原型的新时计,不知道是否能让你穿越时光,与过去连接。

延展阅读: 因经典而重生

时间的流逝,有的东西贬值,有的东西是增值,像古董表就是时间越久越有价值。其价值不仅仅是说收藏的价值,而是对于当下腕表的设计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

怀表中的影子被人们迷恋

怀表只有主人以一种仪式般的动作,将隐藏于袋中的宝物拉出,他人才能一窥其稍纵即逝的美丽。怀表,最让人浮想联翩的是它的年代、主人的故事。也许人们迷恋的就是这种神秘感。因此,无论是复刻怀表,还是将怀表中的某种元素应用于现代腕表中,均是“对经典的致敬”,同时往往成为创新之作的最大的卖点。

PARMIGIANI帕玛强尼

Ovale Pantographe腕表

该新款腕表的亮点毫无疑问是控制指针缩放、栩栩如生地表现时间流逝的缩放器

复杂装置。指针安装在缩放器这一赋予其伸缩功能的装置上,并且利用长度x规定系数这一原理实现在椭圆较远点或较近点的运动。在具体的机械层面,位于机芯中央的凸轮为整根指针确定之后将伸缩X次的长度。换而言之,这一中央凸轮的测量能够提供移动指针以及根据表盘轮廓调节指针长度所需的信息。这一轨道和伸缩经过了仔细的计算,使指针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椭圆。此外,通过计算机模拟确保分针伸缩后永远不会短于时针,也就是说,不会出现12点15分与3点产生混淆等这类情况。

灵感原型:由英国珠宝商Vardon & Stedman所创造的椭圆形古董怀表带有可伸缩指针,是制表业一款真正的传世之作,于1997年在位于弗勒里耶的帕玛强尼得到修复。

BAuMe & MeRcIeR名士表

克里顿系列18K红金1830五分钟报时怀表

该款时计是向亚洲文化礼赞的致敬之作,象征卓越的人生成就,标志名士表迎来创立185周年纪念。怀表直径50毫米,18K红金表壳,银乳白色圆弧形表盘饰以阿拉伯数字和18K红金铆钉式表刻。精美表背令人想起品牌19世纪的古董怀表臻品。由名士表设计工作室精心打造的镂空机芯在蓝宝石水晶玻璃表背下一览无余。报时机制由位于4时位置的鞘键带动,每小时以低音敲响一次,每五分钟以低音和高音接连敲响一次。怀表不仅能够按时发出报时钟声,还能如乐器般奏出婉转悦耳的独特旋律。这款时计的创意正源于悠扬动听的斯特拉迪瓦里之音。与大多数20世纪初诞生的顶级时计一样,该怀表亦配备“全开关”安全机制:若表壳右方按钮未按至最底,则报时机制不会启动,从而避免错误报时。

灵感原型:名士19世纪诞生的古董怀表作品。

VAcheRON cONstANtIN江诗丹顿

harmony系列腕表-3300机芯

这款单一按钮计时机芯拥有长达65小时的动力储存功能,腕表带有小时和分钟显示功能,9点位置设有小秒针,并配备单一按钮计时功能、脉搏计刻度以及动力储存显示。表盘外缘设有深红色脉搏计刻度,以30次脉搏跳动为心速计量单位,其灵感源于历史上的医用腕表,并向1928年的原型作品致敬。此外,摆轮夹板上还饰有手工雕刻的精致涡卷形图纹,由江诗丹顿设计师为品牌260周年纪念腕表特别设计,这一装饰又名“fleurisanne浮雕工艺”。其3300机芯的研发始于2008年,秉持江诗丹顿一贯的设计准则:创造一个配备导柱轮和横向耦合式离合装置的传统计时,同时赋予其现代制表技术工艺和美学特点。

灵感原型:1.带有分钟计时器的单一按钮计时码表,1928年。 该款单一按钮计时采用了枕形表壳,清晰而平衡地展现了 RA 13’’’ 机芯的功能。带阿拉伯数字的银质表盘和外圈分钟刻度显示小时和分钟,3点位置设有30分钟计时器,9点位置设有小秒盘,以及脉搏计刻度。

2.Harmony系列机型上的涡卷形图案灵感来源于1755年品牌最古老、带有Jean-Marc Vacheron签名怀表的摆轮夹板上雕刻的藤蔓形纹。这款由Jean-Marc Vacheron创制的首枚怀表采用钥匙上链,其外侧铰链、垂饰和罗马数字珐琅表盘具有典型的启蒙时代特色。打开表壳便可看到机芯摆轮夹板,镌刻了“J.M. Vacheron A Genève”字样。

机芯与功能一直在与时俱进

为博得爱表者的稀罕,品牌深谙此道,不仅仅是外观设计来自于历史时计,内在的机芯与功能更是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更新,以满足爱表者对于精准的追求。

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

calatrava 飞行家旅行时间腕表 Ref. 5524

Ref. 5524,向伟大的飞行先驱致敬,纪念飞行史上的里程碑,也体现了这一日内瓦家族制表商对早期航空事业做出的贡献。曾经,在利用时角系统(或恒星时)设计的腕表中,最值得注目的两款均来自百达翡丽,它们目前均被收藏于百达翡丽博物馆。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出现,时角表已逐渐没落,新款时计不仅代表了对它的怀旧之情,同时也是十分可靠的计时工具,其时区功能在旅行时极为实用。caliber 324 C FUS 自动上弦机械机芯搭载了百达翡丽改进过的双时区装置,按动嵌入表壳的两枚按钮,可令显示当地时间的时针以一小时为单位向前或向后转动,此时隔离器会分离时区装置与传动轮系。这样就不会影响摆轮的振幅,确保其继续以正常速率摆动。

灵感原型:制于1936年的百达翡丽飞行家腕表,现陈列于日内瓦百达翡丽博物馆。

JAeGeR-lecOultRe积家

Geophysic? 1958系列腕表

新款腕表借鉴原型表款的设计,直径为38.5毫米。原型表展现与地球物理年息息相关的研究成果。而三款全新腕表则秉承此技术传统,搭载积家898/1型机械机芯:能精确调校时间的停秒装置;每小时28,800次的振频以确保精准运作;一枚平衡摆轮,边缘设有微调螺丝;能抵御各种冲击的Kifparechoc*抗震装置;可确保齿轮扭矩传动流畅的Spyr齿轮传动机制;免陶瓷滚珠自动上链系统;以及软铁内层表壳,以确保腕表免受磁场的干扰。

灵感原型:1958年的Geophysic?计时码表,源自军用腕表的478BWSbr型机械机芯,蕴含当时的制表技术精髓:能精确调校时间的停秒装置;一枚拥有极强耐温差性的glucydur*铍青铜合金平衡摆轮和一枚能抵御各种冲击的抗震平衡摆轮;一个鹅颈式精度微调器;以及一个不可或缺的软铁内层表壳用以保证这一独具匠心的钟表机制免受磁场干扰。

GlAshütte ORIGINAl格拉苏蒂原创

鎏金六零年代复古纪念腕表

格拉苏蒂原创为了向这个德国制表史上意义非凡的六零年代致敬,推出五款新色的复古纪念腕表。其中,棕、灰两款看似低调平和,却在细节中凸显精致。细腻的菱形或露珠结构是通过60吨重力,在薄如纸片的表盘上压印,最终得以呈现。这种被称为“压花模”的珍贵玑镂雕花工艺已拥有40年的历史,是格拉苏蒂原创纯正品质的又一象征。腕表采用弧形蓝宝石水晶玻璃,赋予表盘与机芯更开阔的欣赏视野。表镜之下是弧面表盘以及均涂有Super-LumiNova夜光材料的微弧形时针和分针。3、6、9和12小时位置的阿拉伯数字采用了1960年代标志性的字体。搭载品牌自制自动机芯39-52,动力储存达40小时,经精心修饰,传递出格拉苏蒂小镇高级制表传统的典型特征。

灵感原型:一枚堪称传奇的腕表――“Spezimatic”,是由格拉苏蒂原创前身的德国人民制表厂,在深受60风潮影响后,推出的一大创新。1964年至1979年间生产从未间断,质量上乘又设计优雅,在当时广为人知又大受追捧。之后,为了重现“Spezimatic”系列的经典,以其作为灵感来源,融合现有的技术工艺进行革新,打造出六零年代系列腕表。

女表也在复刻中彰显出优雅沉静

女表复刻,往往融合了制表大师、珠宝大师、雕刻镶嵌大师等人的集体智慧,烙印着复古的时光印记。即使,当今流行的“女汉子”佩戴上这样的腕表,也能衬托得更为雅致。

AudeMARs PIGuet爱彼

全新千禧女装腕表

历经丰沛积淀,爱彼在1995年正式推出千禧系列腕表,秉承爱彼古董钟表的开创性设计与精湛工艺,成为女性钟表产品中独树一帜的旗舰产品。2015年,全新千禧女装腕表以爱彼椭圆形自产机芯与表壳相配,将精湛工艺与精密机械的融合推至巅峰:钻石、宝石与珍珠贝母材质用于刻画女性之华丽柔美;偏心表盘配以拉伸设计罗马数字时标,四颗表盘螺丝设计与可视机芯交相呼应;金质摆轮夹板与大型螺丝摆轮清晰可见,展现出机芯律动之美。

灵感原型:时光回溯至1960-1970年代,这个女性钟表实验性设计与技术创新最具代表性的时期之一,它见证了爱彼创新椭圆形腕表的兴起。横向或纵向椭圆造型,与各种宝石镶嵌工艺及贵金属材质的使用,缔造出精彩绝伦的女装腕表珍品。

BlANcPAIN宝珀

ladybird圆形腕表

二次大战后,宝珀表便把制表的创意专注在女表的发展上。小尺寸在当时是时尚主流,宝珀表发挥其无比的创意和专业才能,将机械机芯的零件缩到最小,放进极有限的女表小巧表壳空间中,1956年创作出世界最小的机械机芯-Ladybird,立刻引起热烈的回响。除了手动上链的Ladybird,几年后更复杂、难度更高的自动上链Ladybird也接着问世,代表制表工艺迈入新的里程碑,其后乃至于1993年宝珀表再度以Cal.610手动上链机芯写下世界最薄机械表机芯的新纪录,2年后又以Cal.615自动上链机芯再创世界最小机芯之新猷。如今,其尺寸虽有略微加大,但仍维持其轻盈身段。

灵感原型:宝珀表古老的Ladybird机芯1956年问世,腕表设计也相对娇小。

PIAGet伯爵

extremely PIAGet极致伯爵系列18K玫瑰金椭圆形复古腕表

镶有20颗圆形美钻(约重1.20克拉)、4颗明亮式切割蓝宝石(约重0.30克拉),天然青金石表盘。

均为宫廷式图腾(Palace decor)金丝细织表带,搭载伯爵56P石英机芯。

灵感原型:1967年,伯爵典藏,18K玫瑰金珠宝腕表,白金表圈镶有24颗圆形美钻(约重1.30克拉),4颗祖母绿(约重0.17克拉),天然翡翠表盘,伯爵9P手动上链超薄机芯。此腕表曾为杰奎琳・肯尼迪所佩戴。1996年,它在苏富比拍卖行的杰奎琳・肯尼迪遗物拍卖会上被购回。

延展阅读: 古董表的三问

第一问:何为古董钟表?

所谓古董钟表一定不是现在制表厂仍在制造的产品,也不是古代的日冕、铜壶滴漏。古董钟表分为古董钟和古董表。古董钟分为中国式和西洋式。与其他藏品相比,古董钟不仅装饰华丽,造型独特,功能奇妙,且不易仿制,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在欧美收藏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富玩表,贵藏钟”,而中国清朝康雍乾时期,由于皇帝喜爱,制作精美华丽的座钟也曾一度流行,但解放后其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古董表大多指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左右所产生的怀表和手表。其收藏热于1985年起步,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随着纽约名流和好莱坞的明星们戴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古董表,一股怀旧风潮涌向日内瓦、巴黎、伦敦、东京、香港。多年来,古董表收藏投资热一浪高过一浪,如日中天。与发展成熟的海外市场相比,中国钟表投资市场还处于成长阶段,但投资前景仍十分乐观。

第二问:古董钟表在拍卖市场上的状况?

据报道,十八世纪英国威廉姆森为中国皇室定制音乐木钟,成交价201.6万元;一款法国铜镀金奖杯款音乐座钟,成交价103.5万元。可见,一些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古董钟,其收藏前景不可估量,这也包括一些稀罕的当代作品。

而腕表来说,近几年来,中国收藏者热衷回购古董钟表,有新闻显示,苏富比亚洲区钟表部主管陈凯嘉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人对于腕表的热爱越演越烈,收藏的种类也日趋丰富,对于实用功能也很关注。陈凯嘉在今年秋拍北京预展时表示:“今秋苏富比将带来多款产量极少、珍罕不凡的时计,涵盖古董腕表、珠宝时计及独立制表作品等不同类别,诚为鉴藏家搜罗珍罕时计的绝佳机会。古董百达翡丽稀有型号多见于欧洲拍场,故我们特别高兴能征集到一枚极为罕有的 1968 年制百达翡丽世界时间腕表。一枚 1951 年制的同类怀表于今年 6 月纽约苏富比拍卖中以估价近 4 倍之高价成交,我们预期这枚古董腕表亦将引来藏家竞逐,拍出佳绩。

第三问:百年来腕表风格演变是怎样的?

以爱彼女表为例:

1920年代:装饰艺术的多彩时代

装饰艺术风格盛行的20年代,被称为多彩的时代。这一时期,腕表的造型艺术及宝石镶嵌工艺赢得了珠宝钟表收藏家的高度赞誉,同时为了满足女装时计更小巧的流行趋势,爱彼研发出微型机芯,成为女性倾慕的腕间风尚。

1940-1960年代:注重内在的审美风潮

这个年代,女性追求外观设计之外,开始注重内在的机械技术。经济大萧条和二战后期,制表行业受到很大冲击,瑞士高级制表业始终坚持机械表的设计与制造,爱彼逆势而上,推出多款打破常规的女装时计。

1970-1980年代:多元化时代的先锋设计

1970年代,是女性时计实验性设计与技术创新最具代表性的时期之一。腕表外观也更显多元化:圆形、枕形、方形、不规则造型及椭圆形设计丰富多彩。女装时计中也开始融入阳刚元素,如运动风格。

1980-1990年代:复杂工艺回归之美

石英表一度成为钟表业主流风潮。但作为瑞士高级制表品牌,爱彼始终坚持机械表的生产,并着重手工雕刻与镂空设计,创造出极具诗意美学的经典作品。

21世纪初:当代与古典的融合

雕刻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 侗族“祭靖”及其文化功能 新丰“龙皇宫出行”及其文化功能 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白汉双语教学及其文化传播功能 中华民族艺术本体及其文化内涵 大同龙壁艺术及其文化价值 论拼布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苏州昆剧服装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二胡艺术发展及其文化演变 宋代青瓷艺术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书法艺术及其文化的培育 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价值的探索 咖啡书屋的多元化探索及其文化价值功能 试析报业文化及其文化构建 “新敦煌艺术”的价值建构及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论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及其文化精神 平远视角生态叙事的绘画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价值 王家大院凝瑞居墙基石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竹艺术符号圈的构成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康百万庄园雕刻艺术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圣经插图艺术及其文化功能 圣经插图艺术及其文化功能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任东升 马月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温彻斯特手抄本圣经(12世纪)

文字与图像相生相成,历史悠久。《周易・系辞上》有言“河出图,洛出书”,足见“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的搭配与和谐。经书在信仰者心目中是超自然存在的精神容器,文字和书籍自然非常神圣。为表达崇拜和敬仰之情,经书插图者不惜工本,甚至不惜金、银,着力装饰插图,例如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佛经里的“变相”插图,圣经古亚述文手抄本中黄金叶制作的耶稣及其他圣经人物图像,《古兰经》搭配细密画配的经字画。人类对神圣文本的膜拜是图画与书籍相结合的根源,而插图精致、图文并茂、装帧考究的经书,一直是人类书籍中的珍品。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圣经插图,种类丰富、风格多样,堪称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艺术长廊。

抄本插画:基于原始艺术的“新型”艺术

现存最古老的圣经可以追溯到《新约》诸篇成书后的公元101年至200年之间。基督教得到罗马帝国承认后扩展迅速。在地处偏远、未被战火波及的爱尔兰基督教传播尤为成功。追求清心寡欲的爱尔兰修士到西欧各地建立起修道院,并大量抄写经书以供传教所用。为彰显神圣,美化经书,画在羊皮纸手写书稿上的手抄本插画应运而生。因当时人们识字水平低下,手插画便顺应时代需求,成为辅助人们理解、激发阅读兴趣的新型艺术,广受欢迎。 地毯页

手抄本插画是“蛮族”原始文化艺术与当地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后而形成的新型艺术。“蛮族”原始艺术中有描绘野兽的习惯,如在各种装饰中所用的兽形图案或由兽形变形而组成的花纹,被装饰在基督教的十字架上或手抄本的插图装饰中,制作于7世纪晚期的《林迪斯芳福音书》(Lindisfarne Gospels,现藏于大英图书馆)是杰出的代表。该拉丁文手抄本由诺森伯里亚岛上的林迪斯芳修道院主教埃德弗里斯设计并制作,共有259页羊皮纸,汇集了四福音书,每一篇福音前都有三幅插图:福音作者图像、地毯页(carpet page)和首字母页。其中,地毯页的装饰设计极具动感,交缠的造型、伸缩收展的意境彰显着动能与变化,弯弯曲曲的植物花纹图案贯穿成十字架的造型,色彩丰富和谐,彰显着整体美。首字母页的图案复杂有序,极具装饰性,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插画为爱尔兰-撒克逊风格,体现出爱尔兰、古典主义和拜占庭三种元素的融合。如今,《林迪斯芳福音书》成为英国保存最好的千年古书(该书的手写副本于1104年圣库斯伯特墓开启时被发现)。

12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中叶,抄本绘画在英、法两国广为流传。著名抄本绘画遗例见于英国的《温彻斯特圣经》(1170―1175)、《温彻斯特大修道院诗篇》(12世纪末)等。《温彻斯特圣经》(The Winchester Bible)罗马式泥金装饰,58.3cm x 39.6cm开本,抄录了整部《武加大译本》,包括《新约》《旧约》两个版本的诗篇以及经外书,书中的装饰图案,因真金和来自阿富汗的天青石而闪耀夺目,魅力大增。这版圣经并非温彻斯特本地的风格,而是来自整个欧洲大陆的风格。其风格庄重,恰好与教堂神圣风格相匹配,所用羊皮纸质地精致,排版设计讲究,这些可以通过抄写员仔细刻下的用作书写的线略见一斑。《温彻斯特圣经》是12世纪诺曼底政权的宗教象征,是英国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同时是世界上装饰最美的圣经版本。

细密画:趋于象征意味的“方寸”艺术

细密画(miniature)是中世纪的主要艺术之一,一般认为起源于欧洲的手抄本和小型木板蛋胶画,是一种精细刻画的小型绘画,画于羊皮纸、纸或书籍封面的象牙板或木板上。在帖木儿帝国(约1370―1507)时期达到鼎盛,18世纪后因欧洲殖民者入侵而几乎消亡。

绘制细密画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由于其多为典籍或者圣经的抄本插图绘画,尺寸一般非常小,由此得名“方寸”艺术。由于工业技术上的限制,细密画颜料讲究,多采用矿物质,甚至以珍珠、蓝宝石磨粉作颜料。颜色并不复杂,但是被处理得和谐自然,质朴典雅,品位油然而生。形式上也不注重体积空间,大多是平涂技法。从整体风格来看,细密画融合了波斯工艺、日耳曼传统乃至中国宋元的工笔画风,极具艺术史学价值。

基督教通过罗马传教团的本笃会僧侣再度传入英国,传教士们为了传教布道把大量的书籍带到了英格兰,这些书籍的到来也对英国本土的书籍插图绘画a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风格样式上英国的圣经细密画继承了凯尔特-日耳曼的传统,主要用线条,其主要特征是多运用各种动物和植物相关的隐喻性图案,比如,以鸽子寓意圣灵,以老鹰象征约翰。画面大面积运用金色、蓝色、红色搭配,有些地方辅以暗褐色的细线勾勒,使得整个画面既和谐文雅,又质朴庄重。

1147年威德里卡斯修道院院长制作的《威德里卡斯福音书》(The Gospel Book of Abbot Wedricus)手抄圣经中有一幅插图《传福音者约翰》(St.John the Evangelist),画面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清晰,故事情节完整,着色细致和谐,可谓细密画的巅峰之作。8个圆盘单元由涡卷的莨菪(天仙子)叶饰串联,构成一个整体的边框;四角的四个圆盘描绘了圣约翰生平的故事,中部左侧圆盘里的鹰是约翰的象征;画面中间是坐在高大的宝座上的约翰,上方圆盘中上帝手中象征圣灵的鸽子为他带来写作的灵感,中间右侧圆盘则是修道院院长在为他提供墨水。这样的两个圆盘使边框与框内人物融为一体。宝座的座边是连续的圆形纹样;座下是两层不同形式的连环拱廊;座上还有厚厚的软垫。靠背的顶部呈半圆形,饰以缠绕的植物图案。从插图中人物衣服的褶皱和家具造型可以看出,这幅画明显受到拜占庭艺术的影响。 传福音者约翰(1147年)

尼德兰林堡兄弟(Limbourg brothers)以制作细密画著称,其细密画《逐出乐园》(藏于尚蒂伊孔德博物馆,尺幅29cm×20.5cm )以其精密的建筑设计,生动的人物体态,成为再现伊甸园神话的艺术佳作。画面表现的是天、水之间围墙状的伊甸园。哥特式建筑是设计的一大亮点,包括中间的生命之泉和右边的门楼。画面从左到右以连环形式描绘了原罪的故事情节:夏娃受蛇诱惑偷食智慧果,之后将其递给亚当;上帝因此震怒,屈指管教、降罪;最后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留意把守伊甸园出口的天使,其六翼在门内,脸部在门外。画家把伊甸园绘制成悬于空中的绝伦挂盘。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圆形的封闭空间内,两座哥特式建筑彼此呼应,高耸入云,画家有意将人置于可见的醒目位置,这种安排似乎既不合比例,也不合乎构图的自然结构,这正说明画家重在突出人,突出人体,突出人的故事。整个画面人物比例匀称、体态优美、神情生动。因此,此画堪称15世纪初人体绘画的杰作。

多雷的铜版画:凸显立体感的“视觉”艺术

欧洲版画历史悠久、创作题材丰富、种类繁多,是具有强烈视觉效果和独特审美价值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1534年,德国宗教改革家、圣经翻译家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印刷出版,里面插有150幅精美的彩色木刻图。2003年,为了纪念“圣经年”(Year of the Bible)德国的TASCHEN出版公司重印了马丁・ 路德1534年版的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本。还原了马丁・路德的好友、著名画家、雕刻家卢卡斯(Lucas Cranach, 1472―1553)的彩色木版画插图。

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 1832―1883),法国版画家、雕刻家,他的作品涵盖《圣经》、但丁《神曲》、弥尔顿《失乐园》等,所绘插图人物几乎成为文学作品角色的形象模板。1866年,多雷因为英文版圣经绘刻插图而名声大噪。实际上,多雷创作的240幅铜版插画最初印制于1865年的法语圣经,随后重印于各种德文版、英文版及其他版本的圣经。有的出版商甚至将多雷的圣经插画单独出版,取名《多雷圣经画册》(Doré’s Bible Gallery)。多雷的圣经插图风格对20世纪的圣经电影的场景制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如美国导演格戴米尔(Cecil B. DeMille)执导的《十诫》,不少场面与多雷的插图十分相似。多雷的作品多是黑白两色,以铜版画为主。整体而言,其作品充实饱满、层次分明、质感强烈,表现了理性与情感相互交融的绘画理念。具体来讲,有以下特点:首先,素描特征突出。在阴影之处发掘素描语言所展现的艺术趣味,摆脱画面的单调乏味,在简洁的素描关系中呈现出的是丰富多变的色调与旋律,加强了作品的阅读性和完整性。其次,善于把握画面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点的组合与排列也相当有序,富有规律又不呆板,显得有条不紊。第三,对线条的运用特色独具,对线的使用不再简单划一,而有了更丰富的内在变化,和所绘内容相得益彰。第四,光感色彩到位,人物造型严谨,比例结构准确,且人物与背景自然融洽,立体感很强。正是这自然的色调使得画面富有美感,蕴含着复杂多变的视觉效果,将图像融入文字,使读者文字与图像的把玩中,获得全新审美体验。

安妮的简笔画:凝练简约的“写实”艺术

为了让圣经贴近大众,圣经翻译的功能从听写式记录上帝之言,转变为以读者接受为旨归的动态对等圣经翻译,即从形式对应的直译哲学转向功能对等的动态哲学,这使得新译本的语言表达趋于简单。与这种趋向“简单”的圣经翻译认识相配合,瑞士艺术家安妮(Annie Vallotton)为20世纪70年代制作的英文版《福音圣经》制作了500余幅简笔画。安妮坚持“用简约的笔触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表现约伯无辜受难时对上帝公义产生动摇与质问的画面,以简洁的笔触,写实的意境,表现约伯的痛苦与坚强、无奈与不屈:双膝跪地,但颈项挺直,表明绝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左臂撑地,承受重压,却透露出受挫中的坚强;右手抬起,向下捶地,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懑;眉目紧缩,百般忧伤,但却凝神思考。约伯面对天降之祸的百般思考,全部浓缩于这方寸之间。 多雷的铜版画(19世纪后半叶)

安妮的插画常常简洁到令人拍案叫绝,《耶稣受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上方用两个直角勾勒出沉重的十字架;中间用两条曲线勾勒出耶稣倒悬的双臂,下方用一个圆形勾勒出耶稣头上的荆棘冠。观众虽然看不到耶稣的双手,也看不到耶稣的脸,但是完全能够通过十字架、双臂和荆棘冠“补上”画家未画出的“细节”: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的双手、痛苦却坚毅的脸庞,甚至可以把遭受残酷折磨后耶稣的所有身体细节和面部细节完全填补入画。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另一幅必须提及的插画是《呵静海浪》。《呵静海浪》展示了两个场面:风高浪急、小船几近倾覆(前景),耶稣呵斥海浪,一切顿然转为平静(后景)。画家用重叠的波浪形曲线来描绘激怒的海浪,具有动态效果;船中耶稣及其十二门徒的身影也进行了适度再现,但只是点到为止。在后景中,平静的海面映照着岸边的远山和小船的桅帆和船里的人;船中的人影分为两组:稳稳站立的耶稣张开双臂在讲天国的信息,而十二门徒安静地坐着,洗耳恭听。这幅插图兼容了粗犷和细腻两种风格,既有“大风大浪”的场面感,又有“海上泛舟”的剪影感,令人叹为观止!“场面感”最强烈的要算这幅数千人集聚岸边聆安坐于小船上的耶稣讲道的《海滨布道》插图。听众由远及近;或站立,或端坐,或下跪,或俯卧,或仰卧,形态各异。船中的耶稣伸出右手,指向岸边的人群。小船与海岸间,涟漪层层叠叠,将船上布道的耶稣与岸上的听众连接起来,“人山人海”的宏大场面跃然纸上。 安妮《呵静海浪》(20世纪70年代)

马佐里插画:“违背”常规的表现主义艺术

擅长表现主义画风的意大利画家马佐里(Dino Mazzoli, 1935― ),从2004年到2014年,马佐里手抄了1500多页基督教圣经,创作插图多达5000余幅,形式包括水彩画、拼贴画、蜡笔画。2015年5月《马佐里手抄手绘圣经》(The Holy Bible - Handwritten and Illustrated by Dino Mazzoli)发行了电子版。马佐里的圣经插图带有毕加索的印象主义和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的影子:狂野的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常给人不合常理的感觉。

马佐里为圣经每卷书做了介绍,并配有表达主题的插画。《士师记》插画,马佐里用粗犷和夸张的笔调来表现健硕、勇猛、敢于担当的士师,粗大的利剑和厚实的盾牌颇有“磨刀霍霍向敌人”的气概。

“论古列说:‘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悦的。”出自《以赛亚书》第44章第28节。马佐里的据此而做的插图笔触猛烈粗重,人脸不全是人脸背景也不单纯是背景,颜料似乎是随便抹上去的。这明显与抽象表现主义灵魂人物威廉・库宁(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的风格相似,只不过,马佐里还比不上库宁那么“混乱”。 安妮《海滨布道》(20世纪70年代)

“我与父原为一”出自《约翰福音》第10章30节,意思是作为“神之子”的耶稣与“圣父”上帝因目标相同而合为一体了。马佐里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这幅上帝和耶稣“合二为一”的画。这怪异奇妙的两张脸很明显是在模仿毕加索。

雕刻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 《App China》 Android应用汇集地 走向宗教的多元治理模式 基于雨润与双汇集团的对比浅析多元化战略 《地母真经》的宗教定性 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农业高科技汇集地 群英汇集 《壮族社会多元研究》序 多元文化背景下宗教私人化问题探析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昆明地区宗教园林发展 东南亚的多元交汇 东南亚宗教的“多元之美” 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中国经验研究 巍山多元的融合与和谐关系 西班牙 多元文化聚集地 勾股定理错题汇集 凝聚思想 汇集力量 评刊汇集 经线汇集之处 汇集智慧,支撑决策 资本汇集涌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多元宗教汇集地 多元宗教汇集地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吾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 现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泉州天后庙。 2 泉州府文庙。 3老君岩已有千年历史。

4承天寺。

5 少林寺。

从来没人说过泉州大。在中国版图上,那不过是个弹丸之地;在地球仪上,你甚至辨不清哪个点是它。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却装了满满一城的历史;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汇聚了佛教、道教、儒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明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等九大宗教;就是那么一个小小地方,现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世界级“非遗” 4个,部级“非遗”31个,成为全国唯一的“非遗大满贯”城市。

游人来泉州,根本不必花心思去找什么景点,随便到大街上晃两圈,你就能碰到各种活色生香的文物古迹。它们大大咧咧地出现在身旁,既不牵你的手,也不开口,只是默然屹立、吞吐着千百年的风雨,见证历史的磅礴与大气。行走泉州,携老君岩为伴,与毗湿奴共舞,同光明佛一起歌唱,和众神一道吹响逍遥的号角。

那是一座别样的小城。

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开元寺对于泉州人的意义。就像一个你每天清晨都要打招呼的邻居,它就是在那里,迎面微笑着步入你的生活,安祥而亲切。或许用岁月来勾勒它的轮廓会更加准确: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距今1300多年,中国禅院中的一朵洁白“桑莲”。寺内的东西双塔依托时光的力量,擎起泉州最堪回味的历史天空……

迈步来到西街的中部,人们就能见到这座风雨千年的古寺。它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中国十大名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创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一直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才正式更名开元寺。为什么叫莲花道场?老一辈人称,这是因为寺内有棵千年古桑树,能开出朵朵雪白的桑莲。实际上,那株古桑已经好多年不开花了。但是,开元寺仍以其悠久的历史、奇妙的传说、宏伟的建筑、丰富的经藏、珍贵的文物、的景色,吸引着海内外芸芸僧尼信众和游客前来礼朝、观光。每逢“勤佛日”(每个月的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而且,寺内斋饭全是免费的哟。

在开元寺里徜徉 6开元寺紫云大殿内景。 7刺桐花下的塔影。

8-10 古印度教石刻充满神秘色彩。

有人曾经打趣称,痴迷于古建筑及雕刻艺术的人,到了开元寺一定会很过瘾!

开元寺很大,在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准提禅院;西翼有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欣赏建筑雕刻的话,建议去看大雄宝殿。该殿始建于唐朝,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损毁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体现古代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大殿内供奉的是密宗的五方佛,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大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

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100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横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飞天乐伎”也是殿中一大特色。“飞天”原是传说中一种栖息在喜马拉雅山巅的神鸟,印度佛教称为“妙声之鸟”和“香音女神”。开元寺的24尊“飞天”显然采用了更多拟人的表现方式,工匠们通过富有韵律感的流畅线条和带有装饰美的浓烈色彩,把“飞天”雕刻得如同长翅的仙女,体态阿娜、栩栩如生。

古印度教石刻

到了大雄宝殿后面,千万别忘了欣赏一下古印度教的石刻。在两根造型别致的石柱上,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它们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泉州印度教寺移取而来。石柱高2.7米,柱身浮雕着多个圆盘,每个圆盘内分别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如:毗湿奴骑金翅鸟解救象王杀死鳄鱼、毗湿奴以十臂人狮的相貌出山擘裂凶魔、阎摩那河七女人沐浴衣服被窃、顽童被系用力拉倒魔树、基斯那战胜雅利耶、西玛和恒河新月、毗湿奴化身、甘尼巴与基斯那角力等。这些故事的中心内容,都和公元前10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有关,如果不是熟悉印度史的人,恐怕都会觉得太艰深。

古印度教石柱丰富了紫云大殿的建筑风格,是中国佛寺中稀有的构件。

塔坚强,树也坚强 1 开元寺麒麟壁。

开元寺的东西双塔历来是泉州的象征,至于为什么,则无人能回答。只能说,这是一种习惯吧。好比西安的秦始皇陵、杭州的西湖一样,习惯性出现在我们眼帘中的东西,常常就会悄悄驻进我们心里。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2 开元寺全景。

东塔名镇国,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西塔名仁寿,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 (916年)。双塔分别耸立于东西广场,相距约200米,均为仿楼阁式木塔结构,八角五层,巍峨壮丽。泉州人爱双塔的美丽,更爱它们的坚强。公元1604年泉州湾大地震,震中强度10级左右,时“山石海水皆动”,波及数省,而双塔仅“镇国塔第一层双石坠,第二层第三层因之并碎”。面对如此强震,双塔竟基本完好,于是乎,成就了泉州的“塔坚强”。不过开元寺可不仅有“塔坚强”,更有“树坚强”。“莲香”园中,有株高龄达1200多岁的古桑树,这株古桑树在建寺之初就已存活并被记载于册。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古桑被雷电劈中,断为三截。没想到的是,三断三生,古桑树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越长越旺,如今三根连体,如同三瓣莲花盛开,其上则是绿盖如云。这就是一种坚强,这就是一种图腾!

坐于千年古桑树下,感觉着树跳跃的生长与生命的游离,体会到一种悲伤之后的奋进,更学会一种敬畏。树,看起来可以比天空还要大。而心,却能比天空还要远。有幸与坚强的千年古桑树为伴,泉州人倍觉骄傲。 3 清净寺。 4 永乐皇帝保护碑记。

清净寺

清净安宁的所在

泉州向海而生,常年海风猎猎,舟来船往。历史以来,呼啸海风不仅送走各路商船,同时也迎进天下“蕃仔”(闽南话,异国人)。这里面不乏马可・波罗这样的旅行家,但更多的是传教士、阿訇和游吟诗人等。人来人往,总会留下诸多纪念,清净寺便是其中一件“信物”。这座1000多年前的建筑物,在它门楼正额横嵌的阿拉伯文浮雕石上刻写着:“你们当以易布拉欣(真主)的立足处为礼拜地”。于是有人说,只要身在清净寺中,不管你是否伏地膜拜,你都在礼颂天地……

和西街一样,涂门街向来也是泉州文化餐桌上的一道“大拼盘”,宗教、名人、文物、美食在这里扎堆。离宋元时期风云人物蒲寿庚的旧行园――棋盘园不远处,屹立着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清净寺。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历史博物馆”的美誉,这可不是光嘴上说说的,佛教、道教、儒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及明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天主教乃至犹太教在这里杂糅而生的奇异滋味,你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品味得出。就像在涂门街,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和道教的关帝庙相距不过50米,斜对面就是印度正教遗址,三教曾在咫尺间共存数百年,和睦如初。今站在涂门街中段,一边是阿訇做礼拜的呗呗声,一边是关帝爷的信众“卜杯”的嗵嗵声,声声入耳,又毫无紊乱的感觉。 1-2清净寺局部。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伊斯兰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清净寺面向涂门街,背靠的是后城街。前大门门楼高达20米,宽4.5米,有一个三层穹形顶的尖拱门,全系辉绿石、花岗石砌叠而成的,上部辉绿石做成的圆形穹顶有着和我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门楼顶层是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一看这门楼,你就懂得了什么叫异域风情!

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踱步清净寺,真有一种心清神净的感觉。“奉天坛”是原来清净寺内的礼拜大殿,殿的门楣部分,雕刻着阿拉伯文的《古兰经》。不幸的是,大殿在1607年泉州大地震中坍塌了,如今只剩一些残存的石柱、石壁,仍按旧貌予以保存。这些孤独的石柱石壁,直着腰身,望向碧空,仿佛还在朝圣地麦加的方向祈祷。旁边的宣礼塔也只剩塔址了。据说,当年的宣礼塔高耸奇伟,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尤为珍贵的是,明成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和清净寺的《敕谕》碑刻,至今完好无损嵌置于寺北的墙上。“明善堂”是如今清净寺的小礼拜殿,殿屋不算大,只能容纳三四十人,在这里,教徒们用祈祷与心神交汇,净化自身。

数个世纪的涤尘荡俗,终于成就了今天的不悲不喜。来清净寺,或许能为你疲倦的心魂找到片刻之安宁。 3 清净寺局部。 4 摩尼光佛。

5晋江草庵。

晋江草庵

摩尼光佛身披霞光

金庸说他写《倚天屠龙记》前,从没来过泉州,那么他一定是神游过的,否则怎么能写出明教的故事?泉州的晋江草庵也叫摩尼教草庵,摩尼教即明教,泉州是明教在中国重要的教众集结地,按照金大侠的思路,泉州应该遍地都是武林高手才对,关于这个,笔者没有深入调查,不敢妄言。或者真的有呢?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还记得张无忌么?这个金庸笔下的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20岁决战光明顶,独斗六派高手,一战成名,豪气干云。说到这儿,你会想问张无忌同泉州有啥关系?当然,张无忌先生同泉州没啥瓜葛的,但是明教却在泉州留有根据地,那就是泉州晋江的摩尼教草庵,民间简称“草庵”。

草庵坐落于晋江华表山麓,从泉州搭前往晋江的车去,几个车站都有车,十分方便。据传草庵初建于宋,以结草为庵而得名,元至元五年(133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著名的波斯摩尼石佛(亦称摩尼光佛)就正襟危坐于草庵正厅。石佛由花岗岩浮雕而成,甚为奇妙的是,石佛背后有数道红光乍起,看上去一副“萌萌哒”的样子。

明教起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波斯人摩尼所立。北宋时期,明教(即摩尼教)在中国流传颇为广泛,从全国来看,最流行的地区在闽浙一带。泉州在宋元时期是繁华大港,来往这里的外国人多,明教也因此被带入,落地生根。历史学者认为,晋江草庵在宋元时期是中国明教的一个重要基地。

不少历史人物都曾是明教成员,像方腊、韩林儿、朱元璋等,这也让明教更显神秘难测。即使是现在,晋江草庵同样有许多神秘之处:十八字口诀、“催咒手印”、摩尼光佛符等。十八字口诀就刻在寺后石壁上,书写着“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尊,摩尼光佛”,貌似入教誓词,又似咒语;正统佛教中有手印,而摩尼教也有,草庵的摩尼光佛两手所结的据说是“催咒手印”;在草庵中还有摩尼光佛符,采用黄表纸和朱砂是取法道教,上面也有八卦,这是摩尼教与道教相融合的一个例证。

草庵是国内外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来这里参观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体验。当然,晋江也是美食汇聚的地方,土笋冻、牛肉羹、“虎咬草”……哪一样都是绝对能打动你味蕾的“好料”,想想一边吃“虎咬草”、一边欣赏摩尼光佛的场面吧,有没有背后也霞光四起的感觉?

雕刻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 陆上丝绸之路 从陆上丝绸之路走到大唐的“外商” 五代、北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输入品辑考 “丝绸之路”上的美女CEO 明帛上的“丝绸之路” 葫芦上的丝绸之路文化 “丝绸之路”上的“气龙”守护者 “丝绸之路”上的少数民族 上里古镇 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汉代 “丝绸之路”上的边疆安全 黔江的“丝绸之路” 永远的丝绸之路 沉没的丝绸之路 我的“丝绸之路” 神奇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回忆 丝绸专家笔下的丝绸之路 行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运输巨头 德新交运成功登陆A股 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与大陆桥发展新思路 “陆上猎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陆上丝绸之路来的朋友 陆上丝绸之路来的朋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刺桐之泪")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市东西塔摄影/陈明理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陆上丝绸之路名城―――高昌,两个在历史上光彩夺目、为后世留下无尽宝藏的城市,就在这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石碑上轻轻碰撞,擦出了小小的火花。这火花,没有惊天动地,没有绚丽璀璨,却留下了太多宝贵的历史信息,吸引后人不断探寻。 高昌人乌斯提克・塔斯汗的石碑摄影/陈明理

这里是出泉州城,向东通往惠安、莆田、福州的必经之地。1933年,泉州仁风门因无人修葺而破败的城门和城墙,渐渐成为阻碍交通的障碍。为了通行的便利,城墙渐渐被人们拆除,许多刻有文字和图案的石刻从城垣当中被清理出来,或被砸毁,或被附近居民取作自家建筑之用,或被随手扔在田间地头。

10年后的1943年,在仁风门外原东教场所在的一片农田中,当时在厦门大学历史系教学的吴文良老先生发现了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石碑。这块碑高36厘米、宽30.3厘米,是用泉州常见的辉绿岩雕刻而成。碑顶原为圆拱形,上部有凹陷,看起来相当粗糙,似乎是嵌在石龛中所用的。石碑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花纹装饰,只在碑面上部浮刻一个造型特殊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四脚等长,末端尖角状和交叉处都缀有景教十字架标志性的圆珠。十字架的下方没有泉州景教石刻常见的天使、火焰、祥云等图案,而是阴刻了11行奇特的文字,这是全部已发现的十字架石刻当中最特殊的一块。

经学者们辨认,石碑上阴刻的11行文字,除第一行是用古叙利亚文聂斯脱里字体拼写的叙利亚语之外,其他都是叙利亚文拼写的回鹘语。其汉文翻译如下:

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

亚历山大大帝王纪年

1613年(即公元1301年)

桃花石纪年牛年

十月二十六日。

高昌城人图克迷西・阿塔・艾尔之子

乌斯提克・塔斯汗

在他六十七岁时,

来到刺桐城

并完成了上帝的使命。

他的灵魂将在天国安息。阿门! 泉州宗教石刻成列馆摄影/陈明理

高昌城(Chotscho),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45公里处,著名的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它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毁于公元十三世纪的战火。在长达1 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高昌城以“陆上丝绸之路名城”而著称,是东西方往来的枢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时,曾在此盘桓,为高昌王讲经说法。

同样的万商云集,同样的胡汉共居,同样的多元文化交融荟萃,泉州与高昌在历史上曾经那样的相似,都是因丝绸之路而繁华的城市,区别只在于沙漠与海洋,驼马与舟船。当美丽的高昌城在战火中湮灭之时,刺桐城外的大海之上,商船无数,樯桅林立,遮天蔽日的船帆将古刺桐港逐渐推上“东方第一大港”的宝座。从19世纪20年代以来,在泉州的一个又一个考古发现向人们证明:泉州,就是世界历史学家们寻找了几十年的“ZAYTUN”―――刺桐古城,是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起点城市。

如今,珍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500多件古代宗教石刻,正向世人讲述着泉州的往事。在她最辉煌的岁月里,伊本・白图泰来过,马可・波罗来过,汪大渊来过,还有数以万计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与信仰的人也来过这里。他们到这里旅行、经商、生活,甚至繁衍生息,留下了太多后人视若珍宝的印迹。

其中这方石刻,见证了一位虔诚的景教徒,从陆上丝绸之路名城―――高昌城,随着蒙古大军,辗转数千里来到了刺桐城,并在这里留下了人生最后的足迹。也许是他来到泉州的时间不长,未受到泉州多元文化的太大影响。故而,在他的墓碑上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留下其他宗教和美学元素,只用朴实无华的十字架和文字,记述了自己的信仰、出身、离世的纪年,以及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城市―――高昌与刺桐城!

上一篇:戏剧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女性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