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石”光

时间:2022-10-11 05:55:29

雕刻“石”光

钻石的质量与切工之间的关系恰恰是拥有他们的财富阶层与中产阶层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财富阶层的身上有他固有的魅力和价值,当这种魅力和价值需要展现的时候,就一定要通过外在的形式去实现。

钻石这个泛着金属光泽的石头,是人类所见到的最坚硬的物质,也是最纯净、最明亮的物体,在它被人类发现并作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而珍藏把玩的头2000 年里,一直倔犟的以毛坯的形态存在着。对于美好的事务,人们总是挑剔而苛刻的。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将天然钻石身上的瑕疵、裂痕和表面赘物去掉,把它打造成理想中的样子,可是任何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最终都化为一种遗憾,傲慢的钻石要么粉身碎骨,要么岿然不动。那些钻石身上的多余的东西就像是一个挑衅,时刻在嘲弄着束手无策的人类。那时的人们只能在钻坯的装饰上做文章,用花样翻新的黄金、白银等软金属打造钻石的外衣,以补其先天之不足。钻石最光彩照人的本质始终躲在深处,用以衡量钻石价值的标准只有质量。

这种局面到14 世纪终于得以结束。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踏步前进,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人们终于找到了雕琢钻石的方法。根据初步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人们认识到钻石是由碳元素结晶而成的单晶体矿物,理想的钻石形态应该就是理论上的八面体或者菱形十二面体。接下来,人们发现钻石的硬度虽然无所匹敌,但是在其结晶的不同方向的硬度是有微小的差异的,也就是所谓的差异硬度,八面体方向大于菱形十二面体方向,最小的是立方体方向,用一块钻石最硬的方向去琢磨另一块钻石较软的方向,就可以实现对钻石的加工。

打开晶体世界之窗

根据当时所掌握的钻石知识,人们把它打磨成了尖点琢型和桌面琢型。这两种琢型还是主要依赖钻石的天然完美结晶,对待畸形结晶的钻石仍然缺少办法。它是把八面体的八个晶面进行抛光,磨削量很少,又称为结晶体琢型。虽然这只是最初级的钻石加工,但却开始令钻坯大放异彩,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通过雕琢,钻石虽然重量上有所损失,但是却能够使钻石呈现更加完美的外形,焕发出更加绚烂光芒。抛光后的钻石像是一面观察晶体世界的窗口,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钻石内部的样子,比想象中更加瑰丽多彩。加工后的钻石在上流社会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将自己家中的钻石拿出来进行加工,一时之间,钻石工匠成为最紧俏的人才,掌握了这门技能就等于踏上了通向上流社会的通道。于是不断有人涌入到这个行列。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逐渐精确地掌握了硬度、净度、色度、解理、火彩、亮度等事关钻石品质的参数,期间人类几何学、光学、物理学、机械原理等知识也在迅速增长,为更复杂的钻石加工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科・依・努尔变形记

17 世纪早期出现了单翻琢型,它是将桌面琢型磨去八面体的边棱而成,它是近代圆钻式琢型的雏形,至今仍有不少小钻石采用这个琢型。历史上最重要的钻石之一“科・依・努尔”在流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手中之前就是采取的旧式单翻琢型,因为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钻石原重。“科・依・努尔”出自印度克鲁尔峡谷,在印度工匠和贵族的眼中,重量始终是最有价值的,“科・依・努尔”的天然结晶形态几乎完美,只经过这样初步的加工,便已经艳冠群芳。

关于这颗钻石最早的记载是《巴布尔纳玛》―出征印度的蒙古征服者巴布尔的自传,当巴布尔以一敌十地战胜了德里苏丹的庞大军队,清点胜利果实的时候,发现其中并没有那颗著名的钻石,后来苏丹的一个女眷告诉巴布尔,苏丹将那颗钻石藏在了包头布中,于是巴布尔大摆鸿门宴,在席间他要求与被征服者交换包头布,苏丹自然无法拒绝,然后巴布尔借故回到房中,找到了那个钻石,当时他激动的喘粗气,大喊了一声“科・依・努尔”,那块钻石从此有了自己的名字,“科・依・努尔”的意思是光明之山。按照今天的惯例只有大于50 克拉的钻石才有资格被命名,获得名字的钻石往往会身价大增,此外,越是有故事的钻石,价值就越高,钻石买家往往要为钻石的故事支付不菲的金钱。“科・依・努尔”无疑是故事最精彩的一枚钻石。

“科・依・努尔”在历服者手中不断易手,直到1849 年英军在拉合尔告捷,吞并了旁遮普。英国人和以前的侵略者一样对“科・依・努尔”紧盯不放,在《拉合尔条约》中写道:“(科・依・努尔)由拉合尔邦主上缴英格兰女王,”半年后,“科・依・努尔”被安全运抵伦敦,从此结束了漂流的命运,但是等待它的是另一个挑战。“科・依・努尔”在英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因为印度切割师所使用的方法在英国的王公贵族看来已经过时了,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钻石本身的清纯与光泽。

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特亲王亲自主持了“科・依・努尔”的抛光事宜,1852 年的一个星期五下午,对“科・依・努尔”狂热追慕的威灵顿公爵骑着骏马前往加拉德,他按下了电钮,启动了切割台。人们一共用了38 天打磨“科・依・努尔”,把它打磨成英国星式琢型,使它的重量从186 克拉降低到了108.93克拉。阿尔特亲王对重量的损失大为沮丧,但以此为代价,他获得了“科・依・努尔”更加出色的火彩、亮度与外形,1937 年“科・依・努尔”被镶嵌在伊丽莎白二世的王冠上,至今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中供世人欣赏。

在钻石切割的历史上“科・依・努尔”二次切割的故事是绝无仅有的例子,没有人愿意拿钻石的重量开玩笑。虽然“科・依・努尔”的切工无可挑剔,它身上跳跃的光芒和传奇的故事共同构成了它无法估量的身价,但是在今天的专业人士心中仍然心存某种遗憾,那就是没能亲眼目睹“科・依・努尔”被两次切割前的样子,没有获得给它一个更完美生命的机会,单只第二次切割就损失了78 克拉的重量,这让每个热爱钻石的人都感到心痛。如果放在今天,它或许被切割成现代圆明亮琢型,或者马眼形琢型和百日菊形琢型,或许保留下来的重量更大,火彩和亮度也能更好。毕竟相比那时,现在的切割技术更加先进,造型也更加时尚多变,完美的切割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人们的审美总在变而技术也总是在发展。永恒的只有它天生的内在品质,“雕塑其实早就在那里了,雕塑是只是将多余的部分去掉。”

百花齐放

钻石的切磨方式和形状取决于钻石与光的作用,光路的内反射是理想的切割效果之一,这样会让钻石亮度更加饱满,耀眼。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人们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这样的技巧。现在钻石的琢型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圆明亮琢型和花式琢型,前者约占98%,后者用于描述除圆形之外的所有琢型,占2%。一般来说,标准的圆钻型更能显示其内在的魅力,不过,如果钻坯为不规则薄片或者颗粒较大,则通常加工成花式琢型。

现代圆明亮琢型始于20 世纪初,是当今最流行的钻石款式,1919 年美国的马歇尔・托尔可夫斯基根据光学原理,经过计算提出最佳角度和比例,以产生最大的亮度和火彩,从而设计出美

国理想琢型,它是现代圆明亮琢型的基础。1940 年艾普勒创造了欧洲琢型,1969 年和1970 年斯堪的纳维亚和国际钻石委员会相继推出了一套钻石理想比例的范围,这就是现代圆明亮琢型。

现代圆明亮琢型由三部分构成,即冠部、腰部和亭部,共有57 或58 个刻面。冠部33 个刻面,亭部24 个。亭部终端如果有一个平行于台面的小面,则其刻面为58 个。冠主面与腰围的水平面的夹锐角称为冠角,它是冠部各面的基准角。亭部与腰围之间的夹锐角称亭角,是亭部的基准角。设计中亭角是最重要的,它控制着通过后刻面的反射光线的角度,直接决定钻石亮度,这个角度必须正确才能产生最大的内反射,应该接近41 度,又称为全内反射临界角,然而最大的全内反射临界角,不能产生最大的火彩,多以很多理想琢型具有略微不同的角度和比例。该琢型最突出的好处是能够用一个八面体晶体切磨成两颗大小不等的钻石,而且最好地利用了钻石的高色散,产生高亮度,它的设计是将钻石的高折射率、强色散、小临界角、高硬度强光泽等因素综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获得了钻石中光的效果,表现出钻石的美感。

花式琢型实际上是圆明亮琢型的变体和阶梯形琢型,前者包括椭圆形、马眼形、梨形、心形、改良方形或长方形和垫形,以及现代新式琢型,后者主要包括祖母绿形、正方祖母绿型、细长条形、楔形、菱形三角形、五角星形、六边形和八边形等,花式琢型的款式多,造型美观,更有利于保重,但却很少使用,因为它的亮度虽好,但火彩欠佳,加工成本高,价格波动很大。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又逐渐研发出了很多新的花式琢型,使整个钻石加工也更加异彩纷呈。CSO 即戴比尔斯公司所属的中央销售机构,1988 年推出了5 种以花命名的钻石琢型,即火玫瑰、向日葵、金盏花、百日菊和大丽花。这套系列是由马歇尔・托尔可沃斯基设计的。火玫瑰可加工成61 个刻面的六边形琢型、67 个刻面的梨形或心形琢型、81 个刻面的方形或八边形琢型、105 个刻面的马眼形琢型,特别适合大而变形的钻石晶体。向日葵琢型可加工成49 个刻面的梨形琢型、53 个刻面的方形细长型和祖母绿形、55 个刻面的心形琢型、69 个刻面的橄榄形琢型;金盏花琢型可加工成73 个刻面的八边形,适用于扁平的钻石晶体,百日菊琢型,集明亮琢型和阶梯琢型特点于一体的方式,大丽花琢型呈12 边的椭圆形,67 个刻面。

其他的现代琢型主要有弗兰德斯琢型、百合花琢型和幸运之星琢型,近年来最为流行的是丘比特琢型,又称八箭八心琢型,简称“心箭”琢型,它也是标准圆钻型的变形,在国际分级标准中均为excellent 级,钻石的台面能清楚地呈现8 只箭,而背面有对称的8 颗心,似爱神之箭和永恒之心,喻义为爱神丘比特。

极致成就

1986 年7 月7 日,极品矿出产了一颗将近600 克拉的巨钻,戴比尔斯集团迅速把它秘密地封存起来。1988 年3 月11 日,它在戴比尔斯成立100 周年的庆典上在400 多名贵宾的面前正式亮相,并被命名为“百年华钻”,戴比尔斯请托尔科沃斯基出马主持它的切割工作,后者欣然接受。有史以来,人类凭借技术在钻石上进行的最壮观工程拉开序幕。

托尔科沃斯基来自历史悠久的切割师世家,他的曾叔祖就是前文提到的创造了现代圆明亮切割琢型的马歇尔・托尔可沃斯基。百年华钻的切割难度之大不可想象,裂痕的终端向外发散着一群微小的裂痕,每个微小裂痕的旁边都依偎着一个小气泡,一个最小的失误也有可能导致整个钻石的粉身碎骨。托尔科沃斯基挨个把所有裂痕研磨下去,在百年华钻面前他只相信自己双手的触觉。154 天后,他一共磨掉了80 克拉的重量,把钻坯塑造成一个鸡蛋大小的球体,现在的重量是520 克拉,抛光工序可以开始了。

托尔科沃斯基用塑料树脂模型设计出40 多个造型。在托尔科沃斯基心中心形曾一度是百年华钻的最终方案,但是在托尔科沃斯基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平凡的造型不足以展示百年华钻的高贵典雅,它决定向传统挑战,在他的脑海中渐渐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设想, 247 个切面的设计图纸最终得到了包括撒切尔夫人在内的所有相关人员的认可。

1991 年4 月,托尔科沃斯基终于完成了长达3 年的“长跑”,加工后的百年华钻堪称不朽杰作。造型之复杂,折光率之高无不令人折服。光线照在它身上时会围绕着它跳跃闪烁,上半部75个切面,下半部85 个,腰部83 个。在揭幕仪式上,尼基・奥本海默说:“无价之宝除了它还有谁?” 戴比尔斯为它投保的金额高达10 亿美元。

百年华钻的切割展现了它最绚烂耀眼的生命,同时也告诉了人们塑造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一块钻石人们尚且有如此的热情去塑造它,何况对比钻石更珍贵的自己呢?其实人们琢磨钻石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塑造自我和展现自我,这才是永远的命题。

比值于钻

每一颗切工完美的钻石都是多面的棱镜,折射出绚丽的七色光芒,令人感觉神奇而华贵,同时钻石作为一个棱镜也在折射着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把它们分解得多姿多彩且泾渭分明。钻石的质量与切工之间的关系恰恰是拥有它们的财富阶层与中产阶层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财富阶层的身上有他们固有的魅力和价值,当这种魅力和价值需要展现的时候,就一定要通过外在的形式去实现,这种展现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

钻石可以被切割成多种形态而最终只能选择其一,不同时代的钻石被雕琢的形态也决不相同。与此同理,财富阶层在展现自我的时候也有多种形式可供选择,在众多的形式之中,一定有一种是被他们和注视着他们的公众认为最理想的,效果最可以预期的。被财富阶层所选择的展现形式,很快就会被中产阶层接受成为时尚,并开始被模仿,由此财富阶层为中产阶层提供了时尚的资源,而自己则在一段时间之后主动地抛弃了这些东西,因为它已经不再能够显示财富阶层的独特和价值,转而去寻找更新、更好的形式。时尚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产生和消亡着。正如钻石的质量无法模仿,财富阶层的核心价值也是无法模仿的,它在社会中起着文化支柱的作用。他们能够教会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中产者该如何明亮优雅且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他们的责任也是追逐者的梦想。

上一篇:静团队:温情制造 下一篇:狂野周末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