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1:16

心理素质分析

心理素质分析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心理素质标准;内涵;结构;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4,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3-0069-06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含义的具体化,它是心理健康量表制定、心理健康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及促进临床心理治疗的基础,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回答的实践问题。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外心理学界数十年来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可以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形容。有研究者对1987—2006年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但迄今为止,学者们仍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的深入探讨,系统分析两者的关系,澄清两者的混淆,为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素质标准的制定及相关测量工具编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化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探讨的现实价值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9月)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4月)强调:“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我们一直强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科学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对于从根本上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弄清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创建中国本土健康心理学和有效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都至关重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需要角度看,可为心理健康指标的确定及量表的编制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化解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的众说纷纭,从而改善目前研究者们将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状态与心理素质标准的心理品质混为一体的现状,建立在正确把握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本质内涵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量指标和评价标准。从学科建设需要角度看,可以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开展相关问卷调查、追踪和实验研究,从而阐明两者的关系机制,“从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分析”,为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学科发展。

心理健康的标准各异,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其确定的依据不同、对“标准”把握的宽严尺度不同,而实际上这种方法论层面的差异可能隐含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其关系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学者们就心理健康标准本身的研究较多,对心理健康内涵与实质的探讨较少。心理素质研究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编制了不少心理素质问卷、对心理素质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研究,但是其问卷、其研究往往没对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梳理,内涵结构混淆不清,两者相互混淆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有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一些指标来测量心理素质,或用心理素质的一些指标来测量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则直接用心理健康的问卷来测试心理素质,只是将心理健康的概念换成了心理素质。这些均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实践的效益。为此,有学者就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可见,对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其两种关系的正确认识,是解决和真正回答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重要理论前提,对于该领域及其相关研究也至关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

(一)健康的内涵结构分析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和“健康”结合而成的复合概念,因此要从根本上分析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有必要分析其属概念健康及其本质。

关于健康这一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一种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状态”,这是至今为止应用最普遍的、认可度最高的健康概念。该定义认为:健康不仅包括个体健康,还包含群体健康(社会健康),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基本侧面形成了三维立体的健康观,SRHMS等国内外知名健康量表也是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对健康概念进行操作化处理的。此外,我国学者在国外四维健康新概念的基础上也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的状态,而是包含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的状态”,即除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外还包括道德健康。实际上道德健康也是社会健康的重要方面。

从上述关于健康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健康的本质是一种状态,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等基本方面。作为健康的子概念和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本质上也应是一种状态,即一种完全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分析

对心理健康内涵结构的探索,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消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健康和完全心理健康三个取向阶段(参见图1)。

心理素质分析篇2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41)

[摘要] 根据调查,高职大学生易受日常的不良刺激,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人数较多;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表现出求救人群顺序的差异;经常被自卑、自制力差、情感等问题困扰,有的甚至还出现过自杀念头。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高等职业院校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通过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培养其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管理艺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

[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128?02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数据采集

本课题组分别从大学生心理压力分类、心理健康自我认知程度、压力求救和心理困扰等方面设计了问卷,问卷取自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等4 所院校的1200 名学生。本次调研发放问卷1200 份,回收问卷1156 份,有效问卷1070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5%。本次取得数据采用spss 社会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二)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指考查问卷调查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的一致性来表示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本文采用最常用的Cronbach α 系数法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结果为α=0.800>0.6(见表1),说明本次问卷调查信度较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日常不良的心理刺激常带来心理压力

根据表2 大学生日常心理压力分类统计数据来看,68.3%大学生认为学业成绩排名会给自己带来影响,43.5%大学生认为继续升学压力大,10.1%大学生认为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际沟通有很大障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受挫而感到烦恼、焦虑,甚至产生心理障碍。27.1%大学生认为父母期望较高,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经常受到一些不良的心理刺激,不能较好地处理与外界事物的关系,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心理疏导教育合力,使大学生面对日常生活的压力时能够摆正心态,理性思考。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比例增多

根据表3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程度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仅28.7%大学生认为自己心理非常健康,54.0%大学生表示心理偶尔有一些问题,8.5%大学生表示心理经常会出现异常问题,这说明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人数较多,这要求心理健康工作者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发现并化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滞后,有的院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缓慢,规范性建设有待加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较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规性教学很难保证,学校大多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深度辅导不够,这些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求助人群的顺序差异

根据表4 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求助顺序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时最先求救的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家人,求助老师的方式位居求助顺序最后,这要求辅导员和授课教师要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力争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敏锐观察到大学生在遇到压力时心理出现的异常情况,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大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困扰的事情类别差异

根据表5,受访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困扰的事情表现为自制力差,近1/3 大学生表现出自卑情绪。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了解自我的能力较弱,他们对自己的优势与弱点认识不足,对自己没有信心。”[1]31.6%大学生表示有情感问题,6.6%大学生还有过自杀的念头。这需要高等职业院校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重视大学生情感方式的引导教育,帮助大学生不断树立自信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高等职业院校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素质。

(一)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应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软件普测和日常学生行为状态观察,初步筛查出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力争及时发现心理问题,适时采取措施干预。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基本特点,锻炼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断增强自我的心理调试能力,自觉的维护心理健康,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通过适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高职大学生学习特点、心理发展规律相吻合,进而激发大学生生命张力。

(三)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成长一般较为顺利,对挫折估计不足,可能导致处理困难的心理承受力相对不足。然而,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在不断参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求大学生勤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抗压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实施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新生适应训练、自信心培养、职业规划比赛、就业心理调试、参演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各种社团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在相互交流中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

(四)增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管理艺术

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骨干力量。大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老师就是辅导员,辅导员在大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辅导员队伍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辅导员有必要每年接受心理健康前沿知识培训,增强自身心理素质,提升管理艺术。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

“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辐射、渗透等功能。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2]首先改善校园设施,优化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学术讲座,用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潜移默化地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最后,加强管理与服务。学校各部门支持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学习观。

参考文献:

[1] 潘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科学,2009(02):86.

[2] 邓彦,王萍涛.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及引导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25.

心理素质分析篇3

对一个个体来讲,其整体素质的基础就是心理素质,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外界的环境和教育,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的心理倾向以及发展水平的总和。心理素质包含许多内容,例如想象力、思维能力、气质、情感以及意念等。在表演声乐的过程中,演员能够对它的存在进行深刻的体会。通过实践也证明,好的心理素质对演员的正常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就有很多专家学者关注到了心理素质的问题,老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培养他们的勇气,这是获取幸福的第一重要条件,相反,怕羞、腼腆的歌唱者是不会幸福的。

二、声乐表演中的不良心理素质分析

在表演声乐的过程中,心理素质差的表现具体如下:一是高音没有好的表现,在表演声乐技能的时候,高音是一种比较难掌握的技能。有些学生对高音的技能过度看重,自身基础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高音训练,导致高音技巧无法全面掌握,对声乐的表深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也给学习声乐表演的信心带来影响。二是在现场表演的时候有恐惧感,有些学生因为自身的心理素质比较弱,对现场的表演有一种恐惧的感觉,对自身的演技没有足够的自信,使得无法把正常的声乐表演水平发挥出来,进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更大的影响。三是过于盲目追求表演的技巧,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掌握声乐表演的技巧,然而,有一些学生在表演的时候,盲目追求表演的技巧,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技巧的表现方面,进而导致情绪非常紧张,影响发挥的效果。

在表演声乐的过程中,有一些因素是导致不良心理素质产生的原因:一是没有足够的技能,学生对声乐表演的技能要有一定的掌握,才能把声乐的表演效果提高上去,然而,有一些学生自身没有全面的掌握声乐的表演技巧,或无法把自身的技能极限突破,在现场出现不安紧张的情绪,使得声乐表演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二是没有足够的信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例如:以前表演有过失败的现象,让学生产生害怕的心理,从来没有登过登进行表演,过高的重视舞台,给自己的心理带来太重的包袱,也会给声乐表演信心的建立带来影响。学生在表演声乐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信心,不但表现了不良的心理素质,也是主要的成因。所以,这一点一定要克服,才能使声乐表演的效果得到提升。三是过高的期望值,除了一些负面的心理素质以外,就是对自身拥有太高的期望值,这会给学生的正常发挥带来影响。

三、新时期声乐表演心理素质培养完善性策略分析

第一,培养良好的声乐表演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就是树立声乐表演的信心,放松的基础就是信心,没有信心或者没有足够的信心就会给声乐的表演带来影响。所以,声乐表演者首先要把声乐表演的信心树立起来,才会获得成功的演出,相信自己所具备的对作品的演唱及表现的能力,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的态度,带着情感投入歌曲中,但是,要获得声乐表演的信心,一定要对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掌握。实现艺术梦想的重要前提就是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声乐表演者想要在舞台上把自己的演唱技巧以及表演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把声乐表演艺术感染力增强上去,就一定要在日常的声乐表演中多加练习,对自己严格要求,同时,还要对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全面的掌握。除此之外,对自己要有正确的眼光看待,做到心中有底。每一个人的知识以及能力都是有限度的,没有一个人对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很精通,技能技巧的掌握也不可能那么完美。因此,每一位声乐表演者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择歌曲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超出自己最好音域范围的歌曲,这样,要在演唱的时候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都会唱的得心应手。

第二,培养良好的声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必要措施就是排除心理障碍,表演者在进行声乐的表演过程中,紧张与胆怯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这也是表演声乐过程中经常见到的一种心理现象,就算是一些非常有成就的声乐表演家,在参加一些非常重要场合演出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现象。形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是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情况而引发的心理反应,称做心理失衡。怎样才能把这些心理障碍克服掉呢?接下来我们介绍几种控制紧张的方法:一是自我镇静与自我克制,对引起精神紧张的事件尽量不要去考虑,若在心头涌现,要用意志抑制下去,可以获取心理的平衡。二是自我调节并缓和身体的状态,例如慢步走或做一些缓慢的腹式呼吸运动、伸展运动等,说话的语速要缓慢。三是用积极的思维活动代替消极的思维,当出现消极思维的时候,不要回避,可以通过它来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我怕唱不好的时候,可以想一下,这是我首次当众演唱,肯定会存在缺点,但是,这也是请各位老师及专家进行批评与指导,提高自己水平的好机会,所以,我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把它唱好,并且,一定能够唱好。四是采取必要的手段对消极的思维进行克制,若采用任何办法都无法克制的话,就要通过强制的手段给自己下一个命令,让自己坚强、勇敢,抱着不怕一切的态度去表演,对于克制消极思维来讲,这种方法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四、结语

心理素质分析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素质;心理教育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也是如此。然而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却有着不同的表述。20世纪50—70年代,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三育),80年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到了90年代又表述为了“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尽管如何表述都不能把“全面发展”说得那么到位,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全面发展不同的说法变化中看到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能力”的培养。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对于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认识,大家的态度是一致的。但是有关什么是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1.权威性的解读。关于心理健康最为权威的当属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定义: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心智及情感上不与他人存在矛盾,有利于自己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2.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正视并接受现实;正确的自我评价并能接纳自己;包容他人,善与人处;乐观进取,反应适度;完整人格,正常心智;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相符。心理健康与否,应该从心理要素来进行评价。一般把人的心理分成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健康从内部来说,就应当强调各要素的品质和要素结构的协调性。也就是说,从内部分析,健康就是有高品质心理要素且各要素的结构和个人的社会角色、社会定位、社会职责等有一致性和协调性。从外部来说主要有两点:(1)有良好自我感觉和体验;(2)周围大多数的人都认可你的品性、风格和能力。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共识:学生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缺点与优势也有着比较客观清晰的认识。但不少学生会有些自卑的情绪。同时,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情绪稳定乐观,但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会产生一些失落感。特别是在初期,不少学生的情绪比较低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也较为担心。此外,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高兴地接纳他人和自己;也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仍有部分农村来的、经济情况差的学生,初期略显孤独不合群。在现实面前有主动适应的动机,能对周围的事物与环境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能正面现实环境的阴暗面,而不是停留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空想中,对自己也有较为充足的信心,敢于接受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显示出适应性差的特点。另外,从整体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焦虑度适中,不少学生在发现困难时不是一味地逃避而是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期实现问题的合理解决,而不是手足无措,寝食难安,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轻度心理焦虑的情形;部分城市来的学生生活上独立性较差。人格,更多的是品格展现,是人的品质与能力的特征综合。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比较和谐的人格,其人格各个要素之间也能和谐共生,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兼容。但部分学生因长期在应试教育中没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而造成了自我否定的人格取向。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含义。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能够运用心理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实现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从而带动学生全身心的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本身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构成,也是素质教育教学开展的举措之一,以此来实现高素质人才的输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形式也就是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正面的引导与激励,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一种是处于辅助地位的教育方式———治疗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现其潜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沟通疏导,引导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2.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成长,其也是实现青少年素质培养的有效手段,可以解决当前现代生活中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属于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教育方式之一,也是构成现代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要注意避免品德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化”倾向。总之,心理健康是衡量学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良好性格品质的培育,是其智力潜能的有效开发,是其心理适应活动的不断增强。通过这些举措来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及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引导其面对困难时能用正确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去解决。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及时疏导与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以期可以提高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高职院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的普及,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其次,高职院校要让学生熟悉常见的心理障碍,掌握一些基础的保健知识,学会与人交往,学会面对升学就业及社会适应中各种困难与挑战。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学生踊跃参加,并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生活及教学的辅导工作。最后,高职院校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训疏导的结合,让学生消除紧张感、焦虑感,走出自卑的阴影,实现自我的调节与适应。5.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职院校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常识,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为直接的方式,而这也恰恰奠定了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教育学习的基础。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心理的辅导与干预,关注学生潜在的不良心理与行为表现,通过教育引导让其自我控制情绪,完善人格,确保学生身心的和谐,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尝试的方式。当然学校还必须建立一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干预教师,并运用一定的心理知识与专业技术,帮助学生疏通情感,辅助治疗,让学生放下焦虑与紧张,从而保持人格的完整与行为的积极。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健康心理的打造,使其健康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自助心理爱心活动,这些都是心理疏导有效而可行的方法。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学生实习、实训中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价值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辅助以适当的心理调适,可以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在获得职业价值体验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克服将来就业的不良心理趋向,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岗位。通过积极、健康及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也实现第二课堂的正面宣传,让学生在特定文化氛围的陶冶下养成健康的心理。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与家庭建立一定的沟通联系机制,学校、家长及学生三方到位,借助家访及电话访问等形式,明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制订针对性的疏导治疗方案,三方共同努力做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更多的高职学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在教育管理的体制上,高职院校可以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高职院校的督导评估范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评估标准。当然,高职院校还可以配备一些专职的心理学师资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纳入学校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提升其健康教育专业水准,以期更好地服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阳德华,高和平,等.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03):283-285.

[2]刘文,王盛龙,等.潜艇远航人员心理特征调查(简报)[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5,(03).

[3]徐开金.浅谈水上交通事故原因分析[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邵献平.论加强远洋海员思想政治工作[J].交通企业管理,2007,(05):66-67.

心理素质分析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青年教师 心理特征 成因 对策

一、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心理特征(一)时代心理特征 1.开放的思想。当代青年教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目击者,他们知识面广、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掌握有关的新学科、新技术知识,他们思维敏捷,有强于老一代的开放意识和变革愿望。

2.自主的行为。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较高,有较强的能力。他们个体劳动的特性,使得他们独立工作意识、自主行动意识显著增强。

3.较高的期望。青年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他们在工作上希望得到尊重和信任,希望起骨干作用,并取得显著成绩。

(二)年龄心理特征1.心理尚不成熟,情绪容易波动。青年教师还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锻炼,教学科研工作常使他们感到压力大、困难多,再加上不能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满腔热情可能一下子会变得心灰意冷。 2.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基本训练。高校青年教师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但由于他们经历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受教育过程,对于教学科研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侧重于攻读更高的学位,忽视教学科研实践性环节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三)矛盾心理特征 1.社会责任感与政治淡漠感的矛盾。从整体上看,高校青年教师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精神,他们以社会、民族、国家大事的参与者的姿态活跃在高校校园中。 2.工作主体性与行为被动性的矛盾。青年教师已经成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主体,他们也时常因为种种原因,工作消极被动,不愿意挑重担,不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工作。

3.积极进取心与消极名利心的矛盾。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处于跨世纪的历史时期,宏伟而艰巨的目标激励他们为之奋斗,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进取心。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年教师原有的期望与设想可能与后来的现实不符,当他们开始以教师身份接触社会时,过去的设想与行为习惯难免与现实发生矛盾,出现自我认同的混乱和行为趋向的不协调。

5.教师职业与青年人心理状态的矛盾。如果青年教师完全表现出青年人的特点,不注重教师的行为准则,或者只注重教师的形象而放弃青年人的个性,都会影响青年教师的成长。

二、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心理特征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被充分肯定。这一方面大大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容易导致个人、功利、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流行。

2.教育实践中的功利化倾向误导了青年教师的心理发展。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仅仅是培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具性人才,却忽视了造就全面发展的公民,这就是教育实践的功利化倾向。

(二)学校因素1.缺乏行之有效的师德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不少学校对待青年教师的基本态度是重使用、轻培训,重科学素质、轻人文素质,重业务能力提高、轻职业道德培养。青年教师的成长处于放任自流的无序状态。

2.思想道德教育满足不了青年教师的实际需要。大部分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对青年教师的内心世界和道德追求缺乏深入的研究。

3.高等职业院校对青年教师的价值导向存在偏差。在与青年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级评优、职称评定、申报项目基金、出国选拔等规定中,过多地强化学历层次、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等级等,而把个人的工作态度、思想表现、教书育人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软要求。(三)自身因素1.青年教师自身经历的影响。优越的成长环境使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缺少艰苦奋斗精神,缺少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力薄弱。另外,中学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青年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缺陷,较弱的人文修养使得青年教师难以从历史、文化、社会的大视野中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地位和作用。

2.青年教师物质待遇低的影响。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极其有限,经济收入过低使他们产生一种不公平感,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的强烈反差带来青年教师的心理失衡。处于这样的境遇,有些青年教师难免情绪化,使他们在本职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青年教师的心理自卑感。在人际关系上,青年教师身份低,不易被人重视,在竞争环境上论资排辈,青年教师难以脱颖而出,在生活环境上,困难多、办事难。职业理解与现实追求存在反差,奉献精神与功利意识存在反差,表现出缺乏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心和献身精神。

三、培养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心理素质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 1.加强对青年教师思想教育的科学研究。只有了解了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发展特点,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了解青年教师真正关心哪些问题,才能真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只有研究青年教师思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思想教育工作富有吸引力。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青年教师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重视教师的个体价值与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3.建立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教育的保障机制。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对于兼职和专门从事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建立继续学习和不断培训的制度,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4.坚持引导的原则。把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贯穿于日常各项工作过程中,时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把个人的成才与所在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用事业发展目标来激励青年教师;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引导他们在业务实践中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在工作实践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断体会创业与奉献的乐趣。(二)完善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机制,增强青年教师的敬业意识

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借鉴国外教师培养培训经验,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轮训制度化。可以与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制度结合起来,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青年教师所在学科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三)为青年教师成才创造条件,优化环境

从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到人际心理环境,都对个人的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学校应当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条件,以促进其迅速成才。青年教师知识面广,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思想开放,思维敏锐,独立性强,成才欲望强,自我期望高。对此,我们必须倍加爱护和鼓励。在现有条件下,不断改革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工资制度、奖励制度等,形成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同时,还要从青年教师的住房、生活、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其排除心理困难,让他们安心于教育事业,并专心在教学、科研工作上。

参考文献

[1]翟修平.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与培养措施[J].江苏高教,2001,(4).

心理素质分析篇6

引言

对于即将面临现实择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尽管在学校已经接触过相关专业的酒店管理类课程,许多高等院校也在教学中加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酒店业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但是大部分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于酒店业还是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通过以实习生的身份到酒店工作,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感受酒店业的行业氛围以及工作模式。这对于有意向从事酒店行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将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机会。实习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科教文本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过程。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到酒店实习也是一个由学校转换身份和角色进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期。这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相关社会技能、职业技能,检验学校教学质量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研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和个人原始心理素质、外界氛围等个人心理状况影响因素研究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现状并分析总结了针对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的心理素质现状提升策略,希望能给相关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酒店从业人员、酒店管理层一些启发。

一、酒店实习生心理素质

在唐宋时期,安贫乐道可能是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理想状态;但是在现代社会,如果安于现状、妥协避世,比较容易面临淘汰。然而,当今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处在一个科技变革最快、社会隐患最多的动荡时代里,到底该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洪流中,抓准定位和方向、加强心理素质健康,拥有充实阳光的人生,下面介绍一些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

(一)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1948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提出: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现状也是他们在酒店实习工作过程中个人成长和工作动力的重要基础。具体表现为:首先,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工作和职业中能更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有助于提高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促进智力的协调发展;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个人顺应环境,提升自我。

(二)良好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

结合中国全民健心网负责人肖汉仕教授所提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概念,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良好心理素质主要包括6个方面。第一,良好的个性:自知、自信、自强、自律、乐观、开朗、坚强、冷静、善良、合群、热情、敬业、负责、认真、勤奋等,对他人和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第二,正常的智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力正常。第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心理应变、竞争协作、承受挫折、调适情绪、控制行为的能力。第四,积极而强烈的内在动力:合理的需要、适度的动机、广泛的兴趣、适当的理想、科学的信念。第五,健康的心态:智力正常、情w积极、个性良好、人际和谐、行为适当、社会适应良好。第六,适当的行为表现:符合角色、群体、社会规范,道德和法规。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此次问卷设计主要结合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因心理素质状态的改变而引起的实习工作满意度、实习后留职率等情况,调查研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酒店实习、不同的酒店实习期、不同的个人性格基因变量、不同个人工作环境变量、个人认知变量、不同酒店领导层和工作氛围变量等对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的各个阶段的实习心理素质状态影响,分析其心理素质状态变化的成因及提升策略。问卷共设计12个问题,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二)问卷发放

因海南师范大学今年开始实行自主实习,而其中进入酒店工作的实习生又很分散,地域成本太高,所以主要通过使用问卷星由PC端及移动端向目标研究人群发放问卷二维码及链接、在问卷星官网发起问卷主题活动“互填问卷”完成问卷填写。问卷总计浏览量超1000次,实际填写并提交有效问卷共96份(含PC端、移动端),其中通过移动端提交问卷占75%,PC端问卷填写占25%;问卷填写者所在地集中分布在海南岛,湖北,广东等沿海省份。

(三)样本概况

以海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为主的酒店实习生。在总计回收的96份有效问卷中,女性填写者63人,男性填写者33人;实习期六个月总计72人,五个月11人,三个月以下13人,详情见表1。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酒店实习生心理状态

1.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调查显示,在实习期间,超过70%的旅管酒店实习生认为对工作产生厌恶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工作氛围不和谐,领导层管理不当。除了专业对口/工作的稳定性等客观原因以外近50%的酒店实习生认为同学朋友都在酒店工作会让人产生对工作的喜爱情绪。由此可见,我们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的情绪波动主要因素还是因为周遭的环境气氛围影响。

2.安于现状,易对生活妥协。调查显示,仅有7%的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表示满意酒店的实习体验并会留职发展,而超过55%的人认为不满意酒店的实习工作体验,但不会离职,而11%的人还在纠结中。可见,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在面临择业这种重大的人生选择时,还是呈现出一种懦性,不知道怎么办,得过且过,“暂时先做着”这种想法集中表现出他们的一种妥协、不知道如何面对的逃避心理。同时,调查中超过50%的酒店实习生认为自己不适合、不满意酒店的工作,但仍然选择不离职,体现了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做出重大改变的心理状态。

3.人际交往中主动积极。在就业途径方面,有56%的酒店实习生没有通过校招、朋友介绍的方式进入实习单位,而是选择了自主应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还是得主动性较好,也是敢于去尝试和挑战的。在人际沟通方面,68%的学生都表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会主动跟管理层沟通解决,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的主动性也较强,敢于表达自己。在自我评价中,67%的酒店实习生也认为自己的个性比较积极乐观。从各个方面总结看来,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生还是极具主动性的,性格十分阳光活泼。

4.不同途径实习生的工作情绪、满意度与留职意向。第一,通过不同就业途径进入酒店实习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产生喜爱工作、厌恶工作情绪的影响因素呈现差异性。通过校招和朋友介绍进入酒店的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认为产生喜爱工作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较稳定”、“发展前景好”的占45%以上;而通过自主应聘进入酒店的实习生中有62%认为同学朋友都在同一个酒店工作是产生对工作喜爱情绪的主要原因。

第二,通过不同途径进入酒店实习的学生,其产生“工作厌恶情绪”的诱因不同。“校招”途径进入酒店实习的学生比较关注酒店内“工作团队气氛和谐度”、“管理层处事方法”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呈现负面倾向时会致使校招实习生85%的学生产生“厌恶工作”的情绪。

第三,不同途径进入酒店实习的学生其对酒店的满意度、离职意向差异大。通过对不同就业途径和酒店满意度的交叉分析显示,经由自主招聘进入酒店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对酒店的满意度非常低,超过75%的学生表示对酒店实习的工作体验不满意。但出人意料的是,虽然对酒店不满意,但是表示会继续留职的学生却超过50%;而通过校招或朋友介绍进入酒店的实习生虽然有近50%的同学表示对实习工作体验满意,但其中却只有7%。的人表示会留职发展,见表2。总体上,在酒店业在与学校联合合作的模式中过程中应该存在隐患或弊病,造成了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的在参加工作后心理素质波动较大。

(二)酒店管理层对实习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调查数据统计中,有近66%的人表示管理层的处事不当会让自己产生消极、厌恶工作的情绪;其中,管理层的个人领导力、亲和力、公平性都是影响到酒店实习生对管理层印象的主要因素。而根据自主应聘的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对酒店的满意度来看和对工作的喜恶影响因素来看,在酒店工作期间,管理层的处事方法不当是引起他们心理素质波动和满意度差异的主要因素,见表3。

(三)个人性格对实习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所有的性格色彩中,自我评价为感性冲动、悲观主义的性格特征的同学,有50%的实习工作满意度,相较其他类型的性格色彩,满意度最高;而满意度最低的性格特征为安静沉稳、处事有条理的类型。

在承受心理压力方面,自我评价为成熟明理,懂得人情世故的实习生则表示承受了极大薪资引起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内容繁重的工作毫Γ桓行猿宥、悲观主义的实习生在认为承受了薪资引起的生活压力的同时也有62%的同学认为同事友谊的压力是心理压力的主要成因;积极乐观、偶尔抽风的性格和安静沉稳、处事有条理的性格的实习生在各方面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均衡,这两种性格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压性,心理素质波动较小。

另外调查表明,自主应聘更容易有薪资的生活压力,通过校招和朋友介绍进入实习单位的更注重工作的品质,容易受工作内容、工作氛围的影响;性格积极乐观的实习生容易产生由薪资引起的生活压力;感性冲动的人容易产生由同事朋友交往不和谐的压力;成熟明理的人容易产生由于工作内容过多而心理不平衡的状况;安静沉稳的人更能承受各种生活、工作、朋友压力。

(四)实习期长度对实习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第一,实习初期(1-3个月)。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十分不稳定,受同事、工作氛围的影响非常大,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容易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而离职。工作稳定和领导层的亲和力容易让他们产生喜爱工作的情绪,工作内容过多和工作气愤的不和谐会让他们产生厌恶工作的情绪。在实习初期并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在酒店工作,对酒店相关职业的认知也比较片面和消极,多是因为专业对口或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来面对实习工作,所以更容易对实习工作产生厌恶情绪。在实习期开始的第三个月应该是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的心理素质波动最大的时候,多数酒店实习生也会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感受到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而转向辞职。其中以校招/朋友介绍的就业途径进入酒店实习的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相对自主招聘来说,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而结束实习期。

第二,在实习中期(3-5个月)。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的心理素质现状进入一个自我审判的阶段,产生工作厌恶情绪的主要原因80%是因为管理层处事不当、不公平造成的,并且对酒店管理层的评价也普遍表示不满意。因为在这段实习期间,通过对酒店工作内容的深入接触和进一步了解,同学们开始进行自我反省和总结,判定自身能力与当前的职位价值,判定自己的付出和领导层的认可度,开始考虑后续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可见在实习的第五个月酒店管理层应该多关注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第三,在实习末期(6个月及以上)。这个期间的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们因为已经适应了工作环境和方式,对于自己和酒店业有了清晰的认知,所以心理素质波动较小。但是在面对是否留职实习酒店的抉择时,多数同学选择了得过且过或暂时先做着看看这类的想法,倾向于去逃避选择。这段时间,学校的实习指导老师和酒店人力资源方面需要对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生突破心理障碍。

(五)行业认知对实习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认为酒店行业的发展前景好的48名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中75%的同学认为对实习酒店的领导层满意;63%的学生表示对在酒店的实习体验表示满意;且78%的同学实习期也维持在6个月以上;各项数据都明显高于总体平均值。可见,对于酒店行业有更高认知度的同学在面对酒店各项工作和压力的时候明显具有一定的优势。

(六)进入酒店渠道对实习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第一,通过校招/朋友介绍进入酒店实习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这类学生在实习期间面临的生活压力、与同事的交往压力都比较小,但是因槎跃频旯芾聿愕囊求、在酒店的职位期待也更高,加上这类学生属于个性积极、条理性较强,所以也多难以接受酒店的繁多冗杂的工作内容和底薪低职的强反差,所以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不留职酒店。

第二,通过自主招聘进入酒店实习的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都实习期都在6个月及以上,与校招相比,这类同学对酒店的实习体验满意度较低,并且在与同事/朋友沟通的过程中有人际交往的压力。但是这类同学显示了更强的自主性和果断的性格特征。对比通过校招/朋友进入酒店的同学在面临择业选择时的犹豫不决、逃避,更能遵从内心。

四、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针对高等院校的建议

第一,在推荐学生进入校企合作酒店实习前,对参与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心理辅导。帮助参与实习的同学们架构完整的实习工作印象,避免参与实习的学生产生心理落差。

第二,在实习初期结束(即实习的第三个月),应该有实习指导老师专门前去实习单位对相关的酒店实习生进行心理慰问和心理再次辅导,即时发现纠正学校合作酒店的问题、学生心理偏差等。

第三,实习结束后,组织实结动员大会。针对性地要求参与过酒店实习的学生进行实结和经验分享,发现实习酒店的问题和个人专业技能变化、实习学生的心理素质状态变化等。

(二)针对实习生的建议

第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之前,一定要脚踏实地,理清思路。任何一份职业都有它的固有价值和附加价值。只是对于不同的岗位来说,这两种价值的比重可能有些差异而已,眼光要长远,职业定位一定要清晰才能抓准你的努力方向。

第二,与外界保持常态的沟通。当局者迷,往往我们很难发现问题的原因,所以在工作、生活上千万不能封闭自己,不能让你的情绪跟外界脱节,一定要跟外界保持常态的沟通,因为外界能站在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你的问题所在。如果感觉到心理状态的失衡,一定要及时跟你的实习导师、你的领导层等能给你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人需求帮助。

第三,坚持或放弃,都要有目的。在面临像择业/选择实习单位一类重大的人生选择时一定要明白自己选择的目的是什么。做好短期的人生规划,必要的话要做推演。每月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复盘,明确下一阶段目标。

第四,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存在即合理,不要轻视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与其他行业相比酒店业的职位素质要求起点较低,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进入酒店实习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但是,如果你立志成为一名职业酒店人,一定要具备辩证思维,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三)针对酒店企业的建议

第一,在与学校方进行校企合作时,要在学生上岗前做入职心理培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从学生转换为社会工作者时,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心理困惑期。入职心理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的心理障碍。

第二,酒店方管理层在实习初期,更加重视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时刻留意实习生的工作气氛和心理诉求。

第三,酒店管理方在实习中期,应该针对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召开动员大会。对于比较优秀的实习生,要有一定的物质或其他奖励措施,必要时可采取破格提拔等方式稳定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在此期间比较容易产生的离职情绪。

心理素质分析篇7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障碍;熟能生巧;意志的磨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16-01

在多年的钢琴教学中,无论是上课还是考试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我平时弹的比这好多了,可一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我就害怕”。 这种情景在许多的学生身上都出现过。由于有了老师、领导在场或换了新的环境、新的琴,学生原本弹得较流利的曲子在此时弹得不流利了,有的甚至手脚都发抖,有的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弹到哪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的呢?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素质不好。那么怎样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呢?

大家都知道,心理素质包括两方面的概念:一是心理,二是素质。心理指的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又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的活动。素质则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因此,在钢琴课教学中,不能只是教会学生识谱,解决了旋律、节奏和指法就感觉完成了任务,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钢琴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钢琴课,属于技能与技巧课。这种技能技巧是由心理技能和动作技能两方面组成的。也就是说,弹琴是要靠人的大脑思维、指挥,借助肌肉、骨骼的运动,按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顺利的进行一系列的实际动作。二者统一存在于实践活动之中。

一、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学生的心智问题也就是心理素质问题。学生在回课时过于紧张,造成紧张的原因:一是因为学生的胆子小、害怕。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大部分不是很强,他们在考试前,大多数没有经过多久的专业训练,很多的学生都是强化的完成两首乐曲就参加考试。因此对于老师平时上课就要培养学生的胆量。首先教育学生不要总是一个人关起门来练琴。同学之间要多相互交流沟通,人数可以不断的增加,还可以跨年级的交流。二是;老师要多给学生个人在大家面前弹奏的机会,注意有重点的抓两头,带中间。三是;在每个教室里放一架钢琴,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弹奏,锻炼胆量、培养勇气。

二、培养学生动作技能

由于学生心理技能差,也影响了动作技能的发挥。也就是说学生的过分紧张,必会造成身体、手的动作僵硬。就不能很好的把曲子弹下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琴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身体、手指以及心理上的放松。身体自然挺直,稍收腹;手如握球状,每个手指要独立运动,触键后的手指要立即放松;心理上不要有思想负担。造成紧张的原因可能是弹奏不熟练。弹奏不熟练,心理就感到不塌实,精神上就会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一紧张加上不熟练,就更紧张,这样恶性循环就弹不出高质量的曲子来。常言道,熟能生巧。再有天资,再聪明的人如果不刻苦练习也取不到好成绩的。

三、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获得成功信心

记不住曲子,不少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动摇学习信心。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在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弹奏完整的曲子中获得成功感,进而消除学习中的畏难心理。一首曲子往往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才能成功。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常常感到诸多的不满意。有时是手指弹奏不灵活,有时力度掌握不好,有时是速度掌握不准,不能弹奏生动的乐曲。这时千万不要气馁,要认真思索、分析。当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领会了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时,千万不能放松,同样要认真思索、分析,抓住那美妙的瞬间,把这种好的感觉记住,加以巩固、再记忆、再巩固、直至熟练。并且使这种好的感觉能在以后的练习中,尤其是在回课、考试、演出中再现。

四、掌握练琴要领,进一步增强学习信心

掌握要领,熟能生巧,这是学习钢琴弹奏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学生学习钢琴弹奏的最大障碍,一是不得要领,入门难,提高更难,二是练习不够,不能持之以恒。由此造成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钢琴弹奏这门艺术。对此,教学中既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弹奏钢琴的技术要领,特别是一些学生易于掌握的要点和方法,又要鼓励和督促学生多练习,并做到持之以恒。钢琴是多声部乐器,练习过程比较复杂和困难。只有在我们真正学会练琴,并能将钢琴中的各种奏法用起来得心应手,才能对演奏充满信心。这些能力的训练过程,也是学生音乐心理与动作心理协调水平提高的过程。教师在上课时一要强调学生用功练习,二要讲究练琴方法:1:分合结合,即刚开始对谱先分手练习,弹熟后在双手合熟2:慢快结合,先慢练,弹熟后在逐渐加快,达到乐曲的要求。3:零整结合,对不熟练的小节要多练习,然后在整段的连接。4:看背结合,首先要看谱弹琴,弹熟后背谱弹奏,然后在看谱弹奏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5:克服马虎心理、急躁心理、畏难心理、攻破重点难点,保持音乐的完整性。

五、激发学生学琴的热情和信心

钢琴学习进入真正地练习阶段,相当多的时间是花费在钢琴技能技巧的练习上,而大量重复的练习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失去自信心和耐心,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学琴的热情。当学生意志消沉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放松一下进度让学生参加一些有关的活动,例如欣赏一会儿音乐会表演使学生放下紧张的情绪投入到美的享受之中。也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琴房演奏会,让学生欣赏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和勇气。如果教师能掌握住学生心理,积极引导,那么学生学琴成绩就会上升,然而很多教师往往在教课时不太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情绪,总是采用一成不变地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学琴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趣味无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对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琴的热情,开拓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的教态有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素质,一个好的老师应给学生以热情、鼓励的目光,面带微笑,不给学生以压力。让学生思想稳定,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素质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规则训练。而规则训练必须经过量化意志的磨练,只有在一定的量化训练、实践下,才能最终培养成良好的规则行为习惯,才能有利于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才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任筱敏.论音乐心智技能在钢琴学习中的作用[J].1998

心理素质分析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与智育、德育、美育以及体育紧密联系的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促进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可以全面开展素质健康教育。虽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途径是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但是作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学校来说,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在完成课程需要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也是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而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的时候也需要教师注意进行全员性策略的结合。历史作为高中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承担一定的培养重任。历史学习作为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并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识活动本身有很大的关系。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科所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师要能够运用心理学技术和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穿插,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学科教学主要是接收、加工和处理教学内容,是认识活动的内容。心理健康因素以调节和动力的作用不参与智慧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主要有三种关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习科学发展;学习教学有时候会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作用、相互配合。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实际教学中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漠。虽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已经被提出三四十年了,但是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真正应用此观念的却并不多,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教师在升学率等因素的压力下,很少在课程紧张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暇在实际教学中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师辛辛苦苦地在讲台上教授知识,但学生却因为教学模式的呆板和枯燥而昏昏欲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很多高中教师甚至会将教材本身中所含有的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删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到的只是文字后所总结的题型、解题技巧和规律,使得课堂了无生机,这就是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普遍现状。

2.学生缺乏心理健康因素。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负担最重的一个阶段,学习内容多、难,而历史一直都被看作为高中阶段的小科,不被学生所重视,随着学生进入高中时间的增加,学生会更轻视历史学科。

学生觉得历史是小学科,远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的重要性,学习兴趣也不大;有很多学生将历史课堂当作了休息课,在课上呼呼大睡;还有的学生做别的学科的题目,很少有学生和教师相互呼应。

三、从理论上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多元智能。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将人类的智能分为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自我认识智能,表示着人所具有的多种智能。还有很多的潜能能够被开发出来,历史潜能就是学生潜在所具有的能力,通过获得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历史潜能。

2.建构主义。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存在的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来进行主动构建,从而不断建构外部世界的知识,来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观点对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影响很大,同时学习的动机、价值观和情感也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略。

四、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途径

了解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现状、作用等内容后,我们来研究如何在实际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从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角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储备。是否能做好高中历史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言谈举止,通过个人魅力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染学生,得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要通过不断修炼自己的学识、人格、形象、理论储备和情感来培养自己的心理健康,让自己变得更为完美、出色,从而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潘琳.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心理误区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消防安全专题教育范文 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