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学习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0:58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篇1

关键词: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培训

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减轻群众就医经济负担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山东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程实施意见》[1](鲁卫科教国合发〔2009〕8号),受山东省卫生厅委托,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信息研究所负责全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工作。2013年5月25日~26日,信息所组织举办了首期全省适宜卫生技术妇产科推广项目培训班,来自山东省17市地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产科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参加了会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大家认为举办这类技术培训班搭建了供需双方和学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平台,对于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至关重要。这类适宜卫生技术学完可以直接在临床中借鉴应用,具有很好的参考指导和临床示范作用,也正是基层医疗机构所需要的。

1体会

1.1省卫生厅高度重视,正式下文,使得省医药卫生科技信息所组织培训工作规范、有序。此次培训班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山东省适宜卫生技术工作新局面。为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应用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卫生适宜技术,促进卫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保障城乡居民健康需要搭建了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2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有刚性需求、学习积极性高。整个会场秩序良好,有的专家年龄稍大,但都是十分珍惜学习培训机会,专心听讲,认真笔记,仔细询问,令授课老师都十分感动。

1.3各市地卫生局积极组织辖区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训班的成功举办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4为学员办理省级I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十分重要。基层医务工作者出来学习十分不容易,他们都十分重视办理学分证书。这次办理的学分证书得到了广大学员的热切期盼和喜爱,也为会议成功举办的基础。

2建议

2.1根据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增设适宜卫生技术专项推广经费,已利于更好的开展此项培训工作。

2.2由卫生厅定期对各地市卫生局组织辖区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督促对适宜卫生技术培训组织工作的落实。

2.3今后举办培训班,在立足于全省培训班的基础上,举办全省各片区的培训,在各地市选择适宜的医院作为适宜卫生技术培训基地,并加挂全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培训基地的牌子,使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到各地市及各基层医院。

2.4推广项目组一定结合本项目的最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培训时介绍给学员,在大项目下具体到3~4个小题目由专家集中讲解并尽可能结合录像、病例分析、模拟演练、现场示范和操作等形式,让学员能掌握和应用,使推广培训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确保推广培训的效果。

2.5在前几期推广培训班基础上,从适宜卫生技术选题确定和评审、会前准备、会中服务到会后满意度调查与总结,形成规范的适宜技术培训工作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

通过举办适宜卫生技术培训班[2],达到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卫生适宜技术,促进卫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保障城乡居民健康需要,实现"适宜技术得推广、技术人员广受益、普通百姓获福祉"的多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山东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程实施意见[S].(鲁卫科教国合发〔2009〕8号).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篇2

关键词 中医药 适宜技术 社区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基层医学适宜技术是针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所确定的技术成熟、方法简便、费用低廉、效果良好的医学管理方法、医学技术方法、医学诊治药物、医学诊治装备、医学诊治手段等的总称。 我国中医药管理局从2006年开始,筛选中医药适宜技术并在基层大力推广。

一、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推广和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应用,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掌握一部分先进技术,让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就能治好,一方面居民得到了方便和实惠,另一方面减轻了大医院由于病人太多带来的就诊困难,从而能够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二)有利于推动“卫生公平”的实现。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的推广,使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得到很好的治疗,不仅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民心目中的信任度,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同时由于价格的相对便宜而提高居民的就诊率,推动“卫生公平”的发展。

(三)增强医患交流,减少医疗纠纷。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应用的使用可以增进医患交流,使医生与病人之间零距离接触,提高患者的参入度,融洽医患之间的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有利于消除医患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武汉市江汉区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介绍推广政策

武汉市江汉区位于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和长江、汉江的交汇处,是武汉市的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占地33.43平方公里,所辖13条街、116个社区,居住人口70余万人,全区共有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5年,江汉区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江汉区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以下两点。

(一)加强社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

江汉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处于前列,2005年成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011年江汉区全面启动了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在创建示范区同时,开展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

江汉区着力提高服务能力,打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基础,在辖区内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设备、服务能力的建设。2010年,全区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建立了标准化中医科,并全部通过了市卫生局关于机构标准化中医科建设的考核验收,区政府也加强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房、中医设备建设,加强了硬件设施的建设。

(二)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集中培训。

从2009年开始,江汉区以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托管为平台、以前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江汉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为基础,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工作。卫生局还统一印制《中医药服务工作手册》、《中医药推广技术丛书》等培训教材。尤其在2011年,江汉区卫生局先后邀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中医院专家教授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对社区医护人员开展了7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中医基础护理与饮食辨证、拔罐法、灸法、无菌操作、中医养生以及感冒、面瘫、落枕、小儿推拿等多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对象包含中医、西学中、中西医结合、管理干部及公卫等多层次的人员。2011年,社区医务人员中有881人次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培训,培训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三、江汉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推广的现状分析

(一)使用率较高的技术仍然是中医传统优势项目。

按照江汉区卫生局提供的培训材料,调查表列出29种技术,要求13所机构对这些技术评判其在基层的应用情况,应用情况分为“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四种。获得机构评价应用“非常好”排名前五位的项目依次为毫针刺穴位治疗急性腰扭伤、揉磙推拿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毫针刺穴位治疗偏头疼、单验方治疗颈椎病、单验方治疗急性腰扭伤。可见社区在中医传统优势项目的提供能力较强,居民也更乐于接受。因此,对非传统优势项目的培训需要继续加强,提高服务提供能力。

(二)社区中医药人员是适宜技术的培训、使用主体。

根据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查,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卫生技术人员47人,其中中医人员7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数的14.89%。截止2011年底平均每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人数为28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59.57%,但平均每所机构仅有10人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访谈得知,非中医专业人员对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不重视,培训结束后由于执业资格的限制几乎没有采用。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中医药人员使用了培训的适宜技术。公共卫生、其他科室人员缺乏重视,极少发挥在实际工作中对中医的推广作用。

(三)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来了一定的业务增长。

根据调查,江汉区1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每所机构每月使用这29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总共达到818次。其中,每月使用人次数和治疗人数最多的项目是揉磙推拿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其后依次为雾化吸入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毫针刺穴位治疗急性腰扭伤、单验方治疗颈椎病。可见适宜技术只有切合社区居民多发病种才能提高利用量,培训组织方应该更多选择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病种的治疗方法。

四、对江汉区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需要建立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的评价体系。

目前来看,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选择没有规范的程序,由提供培训的医院按照能力提供,因此出现有些技术在社区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建议实行“以病定技术”的方针,明确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使用范围,建立一套可行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加强对中医药适宜技术规范、合理应用的政策指导,在应用过程中完善技术使用流程和提高效果。

(二)建立长期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机制。

考虑到社区医生工作繁重,可将集中授课与电子授课、网络授课结合起来。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卫生系统内部学习网络,将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要求每个医生必须登录收看培训视频达到相应的课时数。设计便于社区医生参加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制,建立卫生系统内部学习网络,将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要求社区医生完成网上学习任务,设定学分要求。并建立对社区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的实际运用考核体系,确保真正掌握技术。

(三)设计向中医药适宜技术倾斜的医保报销制度,激励患者使用。

首先,需要将适宜技术的项目都纳入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目前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相对于其他服务项目来说,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但有些服务项目暂时没有纳入医保,限制了居民对其使用。其次,医疗保险增加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报销比。通过报销比例的不同,吸引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医疗保险制度采取了这种不同层级医院分级报销的制度。最后,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一定的报销比例。医疗保险制度需要控制基金的使用,对这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技术,医保可以给予略高于普通项目的报销比例,鼓励居民多利用这些服务。

(四)加强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效果的评价.

目前,江汉区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更像是为了申报中医药示范区,没有长效机制支持。为此,需要建立长效的技术推广和应用评价机制,对培训的模式及效果进行评价,对培训活动进行成本―效果评价,将社区医生对适宜技术的实际利用程度作为效果评价。还需要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绩效进行考核,从推广能力、推广效率、技术的有效率、患者满意度等调查中分析在社区的使用情况,全方位评估适宜技术在基层的利用情况,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项目支持: 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度院级科研课题《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利用研究》

(作者单位:陈曼莉,黄明安,陈建华,官翠玲,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冯京铭,武汉市江汉区卫生局;柯晖,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李顺平,孟庆跃. 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5.

[2]王映辉,王思成,焦拥政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硕目实施情况及分析探讨.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篇3

一、活动目的

通过大力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等活动,在全区卫生系统形成适应新形势发展,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和“赶超比学”的学习氛围,达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目的。

1、工作中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热爱卫生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切实全面履行岗位职责,爱岗敬业,工作到位,认真钻研、不断进取,工作能力突出,为患者和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3.对待患者和社区居民热情、细心、耐心,态度好,工作认真、踏实、严谨,富有爱心,经常受到患者和社区居民的肯定。

4.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配合默契,赢得同行、患者和社会认可。

二、活动内容

(一)“卫生法律法规月”活动

1、目标任务

三月份为“卫生法律法规月”,把学法、用法、宣传卫生法律法规与业务工作相结合,逐步使卫生行政管理和业务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进一步提高卫生行政执法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2、参加范围

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

3、方法步骤和有关要求

(1)要做好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各单位要通过会议传达、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的形式,大力宣传基本法律知识和卫生法律知识,营造卫生系统全体人员学习卫生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做好本职工作的浓厚氛围。

(2)要精心组织,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卫生法规月”活动计划,妥善安排好学习与正常的业务工作,认真组织好“卫生法规月”活动的开展。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诊所基本标准》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学习。

(3)注重讲求学习实效。要通过集中或分组学习、观看教学片、请专家讲课、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努力实现由提高全体人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执法水平的转变,要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现象,党员干部要带头,发挥好表率作用。活动中,局机关将到各单位不定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组织部分人员考试,以检验学习效果。

(二)护理人员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

1、活动目标

充分发挥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深入开展,改善临床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水平,让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惠及更多患者。

2、活动范围及原则

(1)活动范围:辖区内各级各类医院在职在岗护士。

(2)活动原则:按照区《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评选5个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10个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以及10名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护士。

3、活动内容

参见《区护理技能比武活动方案》。

(三)医师院内急救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评选优秀病历及处方书写

1、培训目的:

(1)医护人员急救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进一步增强,急救知识进一步强化,临床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急救技术水平全面适应院前急救要求。

(2)医疗机构急救能力明显增强。医疗机构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形成按制度管理、按规范操作、按标准落实的运行机制,急救能力全面适应突发事件的处置要求。

(3)以病历质量为抓手,医疗质量管理全面加强。贯彻执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规范医疗文书书写,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病历内涵质量,规避医疗风险,强化医疗安全。

2、参加人员:

在我区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要求全员培训。

3、培训内容:

(1)医师成人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外伤包扎固定、急救止血操作及小儿气管异物的抢救等急救知识及技能。

(2)《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文件。

4、培训方式:

集中培训及及自学。区卫生局将邀请市红十字会专家及三级医院病案管理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在护士节或职工技能大赛及食物中毒02机动队演练时举办医师成人心肺复苏技术比武。初步定于8月进行优秀病历及处方书写评选。

(四)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岗位练兵

1、培训目的: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以有效防治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的优势,提高社区医生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能力,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广泛应用,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2、参加人员:

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及临床类别执业(助理)医师

3、培训内容:

(1)市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项)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系列丛书,重点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类别医师推广临床简易、安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系列丛书,重点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别医师推广针灸、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压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4)省卫生厅编写的《常见病中医适宜技术50项》

4、培训方式:

推广方式为集中培训及自学为主,市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在海慈医院培训。各单位自行组织培训时间地点由各单位自行组织,培训结束后按时上报信息。区卫生局初步定于6月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月”,将邀请海慈医院专家进行培训讲座、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大赛等活动。

(五)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

为加快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规定,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培训。

1、培训目的

通过1年的培训,在本区基本建立有良好医德医风,技术质量可靠的社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优质的综合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在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中发挥骨干作用,能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以人为本,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于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帮助社区居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享受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熟练掌握和运用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2、参训人员

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类别和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执业护士。

3、培训内容

由社区办制定。

4、具体措施和有关要求

(1)本培训工作在区卫生局统一安排下,由区社区卫生服务办公室组织和承担。

(2)为保障培训工作有序进行,分批次组织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和考评,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合理安排工作,分批组织参加培训。

(3)要加强考勤,将参训情况列入绩效考核,凡是两次以上未参加培训的,终止培训资格。

(4)理论培训结束,由区卫生局组织统一考试,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组织纪律、理论知识、临床综合能力等。

三、有关要求

一是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活动计划,营造提高素质、熟练技能、增强本领、履行职能的氛围,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要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按照年“全员素质提升年”培训内容要求,培训要安排在周六或周日进行,各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要提前做好培训安排,确定培训时间、参加范围和考试内容,确定培训保质保量完成。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篇4

长此以往,会给人们带来中医药是西医的附属或医疗后备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应当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医服务项目未能形成体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中医服务项目多仅设中医科一个总科室,服务项目多为大内科及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优势项目如中医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很少开科室。并且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问题[10],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甚至没有开设中医药诊疗项目。而在已经开设的中医科里,诊疗项目比较简单,往往只采取一种治疗方法。中医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未形成体系,服务项目简单,笼统而不精,无法彰显特色,限制了中医诊疗优势的发挥。

文化氛围淡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如何养生更加关注,而在养生上有优势的中医药慢慢为人们所重视。加之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持,电视、报纸、网络上,各种中医药养生知识广泛传播。但社区由于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缺乏、资金及设备不足,无法在社区进行相关有力有效的文化宣传及建设。而且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注重宣讲中医药养生方法,却不重视中医药文化的建设。片面宣传养生方法,而忽略从根源上让居民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及指导思想,造成人们缺乏对中医药的总体认知。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医药文化的缺失,使人们对中医药无法形成认同感,无法信赖。有调查研究发现,居民患病后选择中医药疗法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6.30%,选择西医治疗的占65.97%,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人数占18.99%[5]。选择中医及中西医治疗的人数明显低于选择西医的人数,这就是中医药社区文化欠缺,导致人们对中医缺乏认同感的表现之一。缺少政策支持政府重视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组织保障,目前看来,中医药社区建设政策支持还存在不足。首先,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仅有部分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保范围。目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实施,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很少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如江苏省把磁热疗法、小儿治疗类、内科病推拿、中药蒸汽浴等多项疗效好的适宜技术都排除在医保报销外,导致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率降低[11]。其次,资金投入少,导致中医药社区建设硬件跟不上。鲍勇等[9]在国家随机抽查10个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发展结果显示,中医业务用房平均比例不足20%,他们在上海的调查也显示无论中医特色或西医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基本没有牵引床、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和煎药机。再次,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区政府部门与医疗机构对社区中医药工作做不到完全有效落实,有些部门并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缓慢。

改善人才缺乏现状提高社区中医药医师、药师地位,改善社区中医医师、药师待遇,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建立适合中医工作特点的新型薪酬机制,改革分配奖励制度,创造优良就业环境;对在职中医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核,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学习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理论及临床实践水平;鼓励中西医医师互相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主动联系上级医院,争取上级医院名老中医的指导、传承与带教,鼓励中医药人员参加各种中医药学术交流[11]。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首先,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收集、整理、研究民间医药技术和方法,组织专家学者筛选适宜技术,然后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其次,社区应当建立人才队伍,积极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展开相关适宜技术的培训,并将之用于临床实践,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提高疾病预防及治疗效果。形成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体系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体系化有助于发挥中医特色,减轻居民医疗负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济效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体系建设首先需要国家予以资金支持,同时,社区也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不仅引进专科人才,也要加强医师的全科培训,在治疗疾病时采取多种手段联合治疗,使患者少花费的同时达到最优治疗效果。加强文化氛围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中医药的科普宣传,改变目前社区居民中存在的中医只是调理、看慢性病、西医看不好才找中医试试等片面印象,从而提高医药服务需求。强化居民的中医意识,积极参与社区的业余文化活动,把中医药知识融入其中。在社区讲解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导引术并组织居民学习、锻炼;在社区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健康教育,讲授中医药知识,如医食同源理论及药膳制作;重视中医文化建设,在社区用简洁易懂的方式来普及中医基础理论等。

在流行病暴发季节可以及早宣讲中医“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思想,发放免费药物或提供中医药疾病预防免费处方,指导疾病防治,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中医文化氛围,提高居民对中医的认知度与认同感,逐步形成并扩大居民对中医的认识度和美誉度,改变居民意识。强化政策支持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国家需要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宣传中医药文化,通过扩大医保在中医药服务中的覆盖面引导群众选择使用中医药;投入更多财力、物力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综合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的硬件水平及软件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将推进中医药加入政府工作考核项目,监督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设;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社区中医药建设的顺利进行。综上所述,探讨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不仅有利于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新途径,更重要的是能以低廉的医药费用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最大程度缓解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稳定、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增加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创新及使用,形成系统而健全的中医药服务项目体系,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当然,这些措施的开展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制订并落实各项政策。中医药作为社区卫生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理想途径,将会为社区居民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白世敬 李峰 毛萌 宋月晗 刘燕 刘艳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篇5

关键词:赣南农村 技能型 实用技术人才 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ZD065。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状况可概括为“下不去、留不住、提不高”,且多数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取消了卫生保健专业,增设农村医学专业,旨在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

笔者学校从2010年起,开设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专业。本文以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现状为切入点,探索了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

赣南即赣州,地处江西南部,人口842万,其中80%为农民。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4个,其中医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卫生院3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5个,卫生机构床位1.42万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0.46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4万人,注册护士0.59万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只有0.53万人;具有本科学历者占1.5%,大专学历者占17.5%,中专学历者占57.7%,无学历者占28.9%,有的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为0;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者占1.23%,中级职称者占12.95%,初级职称者占60.14%,无职称者占25.68%。

目前赣南注册的乡村医生有8538人,但村卫生室只有执业(助理)医师105名,仅占乡村医生总数的1.86%,远低于全国14.2%的比例。其中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1359人,占15.9%,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3.1%,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卫生人才总数21.6%。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只有1.21人。且这些乡村医生多是从“赤脚医生”转化来的,“半医半农”的尴尬身份让乡村医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显然,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职称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较差和年龄老化等问题,使农村社区提供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为赣南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根据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1)科学制定定向培养中等农村医学人才的规划和目标。为解决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资源不足的问题,笔者学校将赣南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资源的调研分析及对策递交赣州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经江西省教育厅和卫生厅批准,从2010年起笔者学校――赣州卫生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120名学生,定向培养为赣南中等农村医学人才。根据赣南的实际,2011年起,学校每年定向培养200名中等农村医学生,为赣南农村基层定向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笔者学校还根据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中等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2)在调研的基础上,改革招生制度,确保中等农村医学生毕业后服务于赣南农村基层。农村医学专业是真正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于农村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依据本课题组对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的调研结果,笔者学校对农村医学专业的生源条件进行了调整:①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的乡村医生不受年龄限制;②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医学的高考生优先录取;③确定一定的中考分数线并严格按分数线录取,以确保基本文化素养。该专业学生入学时凭录取通知书和签订的立志于农村医学就业协议书办理注册报到手续。

(3)按灵活性、适应性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笔者学校在设置农村医学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时,按照培养农村基层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各课程教学内容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如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而专业课程则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不仅按农村医学专业大纲设置,同时,在够用实用的原则上及在赣南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新增如农村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农村临床适宜技术(包含内、外妇产、儿、中医适宜技术等内容)和赣南常见病的防治等;并且针对农村医学专业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助理医师为主,根据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主要为内、外、妇、儿及相关基础,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内、外、妇、儿等课程的课时量。

(4)注重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提升农村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笔者学校不仅增加了人文课程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课等课程,而且注重开发农村医学专业第二课堂教育(如义工活动、急救培训等),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农村医学生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精神。

2.以能力为本位,创新实用性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思结合,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及深入社区、医院或乡村“边看边讲”的多元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还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3.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型实用技术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注重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历的提高。组织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在毕业前98%的学生进入医学本科或大专的学习。同时根据赣南农村实际,鼓励并支持部分农村医学生进行中医师承学习,创“双证”(助理医师和中医师)中等农村医学特色教育。

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等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具备条件的中等卫生学校在合理布局并有利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原则下,可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高办学层次,为农村培养高等医学专科人才,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故笔者学校以农村卫生实用知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制定的四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通过探索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培养模式,为学校升格后培养三年制全科医生(农村医学)奠定基础。

4.以“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指导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适合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岗位需要的人才

(1)教材建设探索。成立由临床医学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的农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写校本教材,制作精品课程。如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可开发赣南中草药教材,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又如根据赣南常见病例开发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校本教材,为赣南农村培养卫生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一是通过培训,增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二是聘任临床专家讲授专业课,或与科研院校、三甲医院联合培养师资。

(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一是完善学校实验、实训建设;二是建设各层次农村医学专业临床见习和实践基地。通过“以临床环境为依托”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不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掌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我们探索了为赣南农村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的模式,并提出了适合培养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通过定位“技能型、适宜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教材、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乡村医疗机构从业,具备常见病的处理能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为赣南农村卫生保健、防疫、康复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林.乡镇卫生院如何引人才[N].江西日报,2009-09-28.

[2]颜莉芝,朱双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廖鸿鹏,杨伟辉等.乡村医生,归属何在?[N].赣南日报,2010-08-01.

[4]郝如敏,邓书林,孙胜林等.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现状和中等卫生职教发展对策研究――对昌平区农村卫生人员状况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4).

[5]彭力,马爱民,刘洪波等.以职业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医药卫生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长春医学,2008(6).

[6]邢志华,都丽萍.探讨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J].基层医学论坛,2004(8).

[7]吉飞,曹叔亮.“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30).

[8]赵昌林,赵玉华.中等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篇6

一、年卫生科教主要工作回顾

年,我市各地、各医疗卫生单位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贯彻落实“科教兴卫”的战略方针,认真组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强化医学重点学科重点人才建设培养,严格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监督管理,较好地完成了卫生科教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全市卫生事业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进程。

1、积极开展基层卫生人员培训。

一是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顺利实施,通过了省评估。全市148个乡镇教学点、204个班按教学计划,开展了第二、三学期课程教学;全市5919名乡村医生完成了两个学期的学历补偿教育学习任务。省卫生厅检查评估组认为:我市乡村医生学历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有力有效、教学合理有序、成效显著亮点明显。年春节后,按照教学实习阶段工作要求,全市586人次的指导老师参加了实践技能带教市级师资培训。二是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圆满完成省下达任务。全市有342名全科医师、148名社区护士、1592名乡村医生通过培训和省统考,获取了省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合格证书。三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有力实施。全市有52名具有临床本科学历的学员进入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县人民医院还申报增补列为省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县(市、区)卫生局、人事局协调一致与高考定向招生大专层次录取的66名学生签订了培养就业协议。四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稳步推进。全市9所二甲综合医院列为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37名住院医师参加培训,211位医师通过省市规范化培训考核。市一院、市三院、县人民医院的一批学员通过了规范化培训取得了合格证书。

2、大力推进学科人才建设和技术进步。

一是重点学科重点人才取得新进步。各地各单位积极推进省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项目实施,加强学科品牌建设,市一院普外科、心内科创建成为省临床重点专科;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市一院与大学、市妇保院与大学、县人民医院与医学院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全市共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73人。市县卫生主管部门加大对入选省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项目的学科人才扶持力度,统筹落实了306万元专项资助经费,并下达37.8万元对考核优秀的重点学科、人才以及人才引进培养项目予以奖励。二是临床科研和技术推广取得新进展。各医疗卫生单位不断强化必备项目引进开发,促进临床新型、适宜技术项目的开展,临床推广运用急诊PIC、氩氦刀治疗技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新项目;加强了“水质检查测中心”和“甲型流感网络实验室”建设,建成了生物安全二级负压实验室。县、县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市妇保院的4个项目获省新技术引进奖,61个项目获市新技术引进奖;承担了“结核杆菌特异性T细胞体外检测试剂盒”等4项国家科研课题研究,3个项目获省厅科研立项、7个项目获市科技重大项目立项;市科技局、市卫生局联合下达36.5万元,对102个医学卫生项目予以科研立项资助。全市卫生系统获市科技进步奖44项,占获奖项目数的37.3%。

3、认真组织全员继续医学教育。

一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有序实施。各地各单位认真开展项目活动,承办了2项国家级、8项省级、226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市近2200人次参加了远程网络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习,获取了一类学分证书;组织免费省市继续医学教育活动9项次,1212人次参加了学习培训;市一院、市妇保院、区人民医院落实了县10名卫技人员的援进修任务。二是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验工作全面完成。全市17731名专业技术人员按要求进行年度学分登记审验,17390人经市县人事和卫生部门联合学分审验合格,合格率98.08%;其中1913位高级职称卫技人员有1881人年度学分验鉴证达标,合格率98.32%,6080名中级职称卫技人员有5909位学分达标合格,合格率97.19%。为严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要求,市卫生局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公布了高级职称继续教育合格人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市卫生科教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面临着教学实习工作的较大压力;二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招募和定向农村大专层次高考招录工作渠道不畅、基层卫生服务岗位合格人才难以补充;三是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技术建设培育工作成效距省市标准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四是全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通过我们今后有力的措施、有效的努力、不断的创新、持续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二、年卫生科教工作任务要求

年是完成“”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卫生科教工作,对于促进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各行各业“领先、全省争先”的“双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卫生科教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国家、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促进卫生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水平,加强城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培训,面向基层推广适宜卫生技术;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认真实施卫生科教项目工程,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快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力支撑。根据以上总体要求,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注重服务基层,重抓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和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工作。

年省卫生厅下达给我市的培训任务为: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20名、全科医护人员转岗培训560名、社区药学人员培训380名、乡镇骨干至县级医疗机构务实进修120名、乡村医生全科转岗培训800名,以及5919名乡村医生学历补偿教育。各县(市、区)要按照下达的培训任务,科学组织、统筹落实本地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关于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我们要在既往常规开展乡镇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全科医护人员、乡村医生全科岗位培训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好四项工作。一要周密组织今年省卫生厅新启动开展的社区临床药师培训和乡镇卫技人员到县医院“务实进修”工作。二要周密组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大专层次医卫人员定向培养工作,严格实行订单式“按需培养”,协同各地人事部门按地方培养需求数和省审定人数,做好年度100名定向免费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就业协议签订工作。三要周密组织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工作。做好学员实习计划的安排和落实,全力保证5919名乡村医生第四、五学期学历教育临床实习阶段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四要周密组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年全省卫生科教工作要点指出:从2012年起,逐步将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临床岗位聘用和主治医师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各地要加大县级医院建设省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工作力度;今年,市局下达了各县(市、区)各5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各地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要通过公开招募和委托培养的途径充分吸纳培训生源,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政策,组织新进基层单位的临床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参加为期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2、强化规范管理,组织好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一要抓紧抓好省市县继续教育计划的制订执行。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开展、继续教育学分的获得情况,进行考核评优,保持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100%、学分达标率达90%以上。二要组织好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今年8项省级、234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已公布,各地各单位要按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学术交流计划安排,做好各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要按省统一部署,组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送教下乡活动,开展“知名专家进社区、适宜技术进社区、卫生科普进社区”活动。三要加强远程网络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要优化远程网络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做好卫生部“好医生”网站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报名学习工作,推广应用全省统一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评审和IC卡信息管理系统。四要严格继续医学教育学分鉴验审核工作,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年度验鉴证。通过学分审验考核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现经常化、规范化。

3、培育人才学科,推进卫生科教人才工程项目实施。

第一,加强医学重点学科重点人才的培养建设。筹措安排好市县“卫生科教人才工程”专项资金,对全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的24个医学重点学科、28位卫生科教领军型人才、72名医学重点人才,按省级重点人才10万元、市级重点学科4万元、重点人才0.5万元的标准,进行专项资助,促进“卫生科教人才工程”技术创新和学术进步目标的实现。第二,加大高层次人才、领军型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力度。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着力建设市县医疗卫生单位的硕博层次、高技能型的人才队伍,促使一批掌握领先技术、引领学科发展、省市学术知名的领军人才、品牌专家脱颖而出;市卫生局将按照“卫生科教人才工程奖励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组织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学科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近期,市卫生局还将组织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西学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请各地按要求选派优秀临床技术骨干参加。第三,认真组织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今年省厅将按照公立医院改革要求,提高和完善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工作标准;今天,我们将“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讨论稿下发给大家,请各地各医院加强以临床专科为单位的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对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监管,科学合理地组织好住院医师培训工作;试点开展专科护士、疾控、监督机构等技术人员的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工作,逐步实施规范的临床岗位准入制度和管理。

4、突出技术进步,做好卫生科技创新和适宜项目推广应用。

各地要利用接轨契机,借助与上级医疗机构搭建的技术平台,大力组织适宜技术推广运用和临床科研创新。第一,继续组织省、市级新技术项目引进推广和临床应用。各县(市、区)每年开展新技术项目要不少于10项、其中填补省市空白的要达2项以上,市直单位推广运用新技术项目不低于综合目标的要求数。市一院、市中医院和市疾控中心等单位要多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增强三级医疗卫生单位的龙头示范作用。第二,积极组织新技术、新项目推广培训活动。市、市要认真落实试点参予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农村适宜技术示范应用研究”项目任务;各地各单位要选择技术领先、效益明显的项目,在本单位范围内引进运用。在此基础上,组织举办基层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促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适宜技术在农村基层广泛运用。第三,加强临床医学科研课题立项和成果报奖工作。有条件的市、县级医院要主动与科研实力强的高等医学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协作,开展临床治疗、康复保健等各种类型适宜技术项目研究,提高我市卫生科技开发研究水平。市一院等市直单位要发挥龙头表率作用,争取省级科研立项和省级科研成果。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篇7

——某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工作汇报

根据国家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为做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工作,某县按照“政府主导、行业落实;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服务更可及、能力有提高、群众得实惠”的工作宗旨,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严格按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细则(2020年版)》有关要求,分别从组织领导和管理、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基层中医医疗服务、基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和知晓率等方面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考核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某县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6家,其中县级二级医院4家(含一所民营二级甲等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3家,乡镇卫生院19家;130个村卫生室,5家民营医院,47家个体诊所;全县设置基层中医馆13所,中医诊所5家。

二、主要工作成效

自省级评审通过后,我县始终坚持以创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抓手,认真贯彻各项中医工作政策,在改革中突出中医优势,在卫生健康服务中突出中医特色,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加大中医份量,有效提升了中医药工作的整体水平,使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康复保健、疾病防控等领域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中发挥积极作用,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中医药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中医药网络日益健全。县中医院作为全县中医药工作的“龙头”和指导中心,科室健全,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2019年6月顺利通过了“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县医院设有中医科和康复科,县妇计中心设有中医科,卫计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中医药工作的监督。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13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基层中医馆,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80%村卫生室和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规范开展4类以上的中医药技术。全县形成了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中医药网络。

(二)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对口支援、人才招聘等不同方式,全面加强我县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县中医院每年派出不少于3名中医类医师,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同时,先后举办8期乡村医生适宜技术培训班,轮训村医510余人次;各乡镇每年派出1-2人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连续3年共招聘中医、中西医结合及中药专业本科生15名。全县中医药人员 13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人,中级职称人员26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66人,中药专业27人。

(三)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以县中医院为例,2019年,中医药门诊服务量达到67024人(次),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比例达30%,中成药处方占门诊处方比例达30 %,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占门诊比例13.2 %。13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0所村(居)卫生室、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所中医诊所均能应用中医药防病治病,中医药特色优势日益明显。2019年,镇村两级约161246人次的门诊服务中,有49825人次接受过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四)中医药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对申请医保定点的医疗机构,将中医业务开展作为准入条件之一,推动中医工作。将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及医保报销范围,对住院使用中药汤剂与针灸项目补助比例提高10%,鼓励群众看中医用中药。

(五)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目前,我县 65岁及以上老人管理人数为 65029人,接受中医体质辨识的人数为44554人,目标人群覆盖率为68.51%;0-36个月儿童按月应服务人数为11131人,接受中医调养服务儿童人数为7248人,目标人群覆盖率为65.12% ;Ⅱ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管理人数分别为28159人、68164人,接受中医健康管理分别为11685人、34310人,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为53.52% 、50.33%。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药工作列入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深化医改重要指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给中医药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卫生健康、医保、财政、发改、人社、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二是部门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建立了由县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协调组织,全力支持创建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倾斜,特别是县财政,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扩大了中医药事业经费占卫生健康事业经费的比重。三是充实了中医管理工作机构,在县卫健委设立中医药管理股,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全县中医药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各项日常工作的开展。四是制定了《某县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政府主导、卫健牵头、部门联动、专家指导、基层实施、群众评价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制定了落实措施,健全了中医药工作考核制度,保证了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县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积极行动,指导各基层医疗机构做好自评自审工作,召开协调推进会,对工作进度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及时决策和改进。

(二)完善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始终把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放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首位,突出工作重点,优化中医药资源,基本形成了“龙头领先、枢纽中联、基础扎实”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一是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加快中医药阵地建设。支持县中医院建成省级重点中医专科2个(骨伤科、肛肠科);县中医院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60项,推广应用各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达20余种、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达20余种、常见中医适宜技术达15种。2019年6月,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同时,县妇计中心开设了中医科。二是以规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为突破口,夯实基层中医药基础。近年来,13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开设中医科门诊、针灸推拿科、理疗科、中药房等科室,配备中药饮片达300种以上,增加中医病床,配备针灸、火罐、刮痧板、针灸挂图、颈腰牵引床(椅)、电针治疗仪等不少于6类的中医诊疗设备,开展拔罐、刮痧、熏洗、颈腰椎牵引等系列服务,中医药特色氛围浓郁。三是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村卫生室网底建设。136个村卫生室(站)全部配备针灸器具、火罐、刮痧板以及针灸挂图、TDP神灯等中医诊疗设备,其中105个村卫生室能够开展规范操作针刺、推拿、拔罐、灸类等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其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中成药均在50种以上,96%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县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到30%,基本满足当地村民中医药服务需求。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积极融入医共体改革。县中医院作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牵头医院,带领2个乡镇卫生院组成紧密型医共体,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紧抓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帮扶我县中医院的契机,建立稳定的对口支援协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技术交流,提升业务能力。县中医院组建专家团队,具体指导乡镇卫生院在医共体改革中开展中医药服务工作,保障基层中医药工作持续、有序开展。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县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创新发展,实用为主,普遍提高,终生教育”的卫生人才培养工作方针,一手抓人才引进,一手抓人才培养,切实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提高基层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一是积极组织各级各类中医药管理人员参加省、市中医药主管部门举办的管理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近3年,共培训中医药管理人员超过100人次。二是在人事公开招聘中注重招聘中医药人员。近3年在公开招聘、现场招聘中共招聘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5人。三是组织12名在职人员参加省及滁州市举办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和转岗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和中医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四是积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近3年,共派出中医药进修人员到省市医院进修学习 10 人次,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专业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近40余人次,村卫生室(站)从事中医药人员到县中医院进修中医适宜技术120余人次。五是鼓励支持10余名基层中医药人员(特别是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采用学术讲座、远程教育、师承教育、临床进修等多种形式,以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学习。三年来,全县有12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学历教育获得了本科文凭,有18名获得了大专文凭。六是依托县级中医院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举办中医适宜技术班,努力提高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的中医药服务水平。七是支持青年中医通过技术职务晋升提升水平。近3年共有6人取得副高级以上职称、20人取得中级职称。六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学会平台作用,活跃中医药学术氛围。近3年,被省级市级以上中医药学会选为理事、委员共28人。组织会员撰写中医药论文12 篇。 5人取得《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 8人获得《中医药一技之长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8人参加安徽省《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考核。 2名中医药人员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目前,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临床、口腔、公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达到29.77%。所有中医药人员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护理常见病、多发病。

(四)突出中医药特色服务,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中医药适宜技术因其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特别是一些非药物、非手术疗法,费用相对低廉,对于缓解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县以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着力抓服务能力提升,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一是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突破口,围绕卫生健康服务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服务功能,重点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制定了《某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指定县中医院为全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同时依托县级培训专家,承担全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任务,并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为蓝本,选择实用性、针对性较强,容易掌握的技术进行培训推广,三年共举办培训班6 期共培训600余人次。二是着力提高中医药治疗参与率。县中医院采取综合绩效激励措施,鼓励积极使用中医药服务临床,非药物疗法应用率达 12%以上,门诊中药处方比例达60%,中药饮片处方比例达 30%。县医院中医科普遍使用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理疗、康复等中医药服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门诊处方占处方总数30%以上。全县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明显增强。

(五)发挥中医治未病传统优势,推动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一是大力弘扬中医“治未病”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独特作用。制定并实施中医药保健方案,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县中医院成立中医“治未病”科,对健康人群或亚健康人群实施监测、指导。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居民健康体检情况,开展中医体质辩识、慢性病患健康管理等服务。目前已建立中医体质辨识档案55120份;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制定多种中医健康指导方案,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适时更新;制定中医药保健处方,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中医药行为干预,指导居民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活动。利用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广泛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和宣传咨询活动。每年至少开展不少于6次的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不少于5次的中医药健康咨询活动。发放中医药宣传资料,在病房、候诊室、接种候诊室、孕妇学校等场所循环播放中医药宣传片,城乡居民的中医药预防保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广泛开展中医药健康宣传教育。采取在县电视台及多种自媒体开设中医药专题、健康教育专栏,开展中医药义诊,赴老年大学授课,印发《九种体质辨识》、《中医健康教育处方》《中医药健康普及知识》等,向广大群众广泛普及中医药科普知识,引导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健康素质。三是大力推进中医药预防传染性疾病。各基层医疗机构不定期深入学校、社区、企业进行预防技术指导,印制中医药预防新冠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宣传资料和预防处方,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郁中医药文化氛围。借鉴国家推广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经验,从服务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突出中医药的文化特点,在医疗机构内设置中医特色的环境氛围,利用中医药宣传专栏、中医文化格言、中医小贴画、中医药宣传横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医药宣传工作。同时结合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让中医药融入百姓生活”系列活动,为群众宣讲中医药防病基本知识,让居民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提供义诊咨询,现场体验针灸推拿、特色保健等中医传统技法,并通过大篇幅的科普展板,让基层群众能多接触中医、了解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理念。通过多种形式,使群众更加深入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认同中医药、使用中医药、感受中医药。据初步调查,城乡居民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达到85%。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县自2019年申请“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评审到今天迎来国家级评审考核,始终坚持以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的内涵,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因财力有限,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难以满足需要;二是中医药人才相对短缺,特别是乡、村两级中医药人员医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部分青年中医受西医观念影响较深,对中医理论信念动摇,不用中医思维看病,脱离了辨证施治的根本原则,中医学术精髓和特色不能得到有效继承。四是对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优势和特色宣传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基层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重点对乡、村两级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化中医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培养和选拔一批中青年中医药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建设一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中医专病专科,努力推进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为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保障人民的健康福祉做出新的贡献;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运用中医药技术对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逐步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目标人群覆盖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普及率。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篇8

一)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基础条件建设

1确保已经设置的政府举办的县级中医医院不撤销、不合并、不改变中医医院性质。

2.开展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1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一期和二期工程县中医医院建设。未纳入国家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安排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

2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督导检查。重点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临床科室基础条件建设。环境形象和内部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争取中央财政对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设置

3.贯彻实施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制定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确保将中医科的设置及业务开展情况纳入乡镇卫生院评审工作中予以考评。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力争到年底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都按照《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中医科室应集中设置。

4.实施国债项目乡镇卫生院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纳入统一规划。按照标准配置中医诊疗设备,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协调卫生厅局规划部门。开展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至少包括:针灸器具、火罐、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等。

三)加强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条件建设

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开展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建设:5.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协调各级财政支持。

1配置好村卫生室中医诊疗设备。至少包括电针仪、TDP神灯和中医治疗包(箱)内含针灸器具、刮痧板、罐具、艾条等)等。

2配置中药柜。有条件的村卫生室中药饮片柜(药斗)配置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定品种在内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

3设置中医药文化和科普知识宣传栏。倡导村卫生室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

四)加强县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

6.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按照《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把县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纳入到整个农村中医药工作中。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总后卫生部继续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五)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

8.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中医在农村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

9.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二、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六)提高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10.开展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等建设。

1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等项目建设。中央财政将继续组织安排中西部地区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以及急诊急救等项目建设。

2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财政支持。再选择1-2个中医专科开展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在开展国家级项目的同时。力争省级财政补助经费额度达到每个县级中医医院50万元以上。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推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并开展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

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定《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对县级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提出具体要求。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争取省级财政支持。特别注重加强中医诊疗设备配置。按照《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为县级中医医院配置必要的诊疗设备。

七)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水平

12.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业务协作督促县级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层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药业务指导。1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通过医院评审等工作。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

2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广县乡中医药业务管理一体化模式。

3对尚未设立中医科的乡镇卫生院。对下派到乡镇卫生院的医师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上予以倾斜。县级中医医院可以通过轮流下派等方式予以援建。

13.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成药应用水平。

14.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通过项目等方式。积极引导乡镇卫生院突出中医药特色。建成一批以中医药服务为特点的乡镇卫生院。并逐步形成专科(专病)优势。

三、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八)多途径开展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

15.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区农村中医药人才岗位需求。协调教育等部门实施定单定岗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

16.实施农村在职、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实施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项目。开展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项目。针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低学历的中医药人员。并将继续争取教育部支持。

17.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加大实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令52号)力度。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培养实用性中医药人才。通过师带徒的方式。

18.探索开展农村中药从业人员岗位培训。

九)开展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

1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每县至少5名。提高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的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强化中医理论培训和临床各科培训。

十)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配备和水平提高

20.实施国家和地方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计划中。

21.与卫生部联合开展临床和中医类别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点。

22.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继续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每个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均有1名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的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力争到年底。

23.大力推广从民营医疗机构中招聘中医药人员、西医学习中医、带编定向培养中医人员、对口支援等经验。

十一)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2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印发《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方案》通过考核和农民评议等程序将一技之长中医民族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25.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协调卫生行政部门。将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纳入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和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按照《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纲》要求。

十二)建设一批农村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

2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全国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建设相应的省级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基地。利用当地中医药教育资源加强农村中医药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基地条件建设。

四、加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十三)进一步实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2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每个乡镇卫生院推广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1针对西医人员。重点推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力争做到每个适用对象人手一册。推广临床广泛应用的简易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2针对中医人员。重点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包括毫针刺法、艾灸疗法、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针等,推广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力争做到每个适用对象人手一册。

28.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地市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考核标准及评分细则》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考核。年和年安排项目的县(市、区)考核工作于年7月底前完成。

五、贯彻落实新农合各项中医药政策措施

十四)研究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服务具体的补偿比例

29.全面贯彻落实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局年印发的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中提出的统筹补偿方案要重点提高在县、乡、村级医疗机构医药费用和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的补偿比例。

1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协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补偿比例。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和年以督导检查等方式。推动所有的参合县落实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积极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政策。

十五)继续研究制定降低中医医院和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病种起付线等其他补偿政策

30.大力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给予财政补贴或提高补偿比例;县级中医医院享受与乡镇卫生院相同补偿政策等。如对中医医院降低起付线或对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病种降低起付线;对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门诊费用可享受住院补偿比例;对中医服务项目特别是中医药适宜技术。

充分借鉴其他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引导农民选择运用中医药诊疗疾病,各级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研究确定适合的补偿政策。特别是中医药在费用和疗效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六、公立中医医院对口支援

十六)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协作关系

31.建立三级中医医院与县级中医医院对口支援协作关系。

1城市三级中医医院主要与县级中医医院建立协作关系。

2对口支援工作中。将农村中医药人员技术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技术推广班,通过组派城市中医医师到农村基层临床带教。安排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进修学习及人员结对、跟师学习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农村中医药人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2.开展省际对口支援工作。东部地区的三级中医医院在完成本省(市)范围内对口支援任务的同时。承担一定的支援西部地区县级中医医院的任务。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

十七)开展农村中医药工作评价

33.研究制定农村中医药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以县为单位开展农村中医药工作评价。年底力争80%县达标。将县级中医医院设置、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设置、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提供以及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列为关键指标予以评价。

34.将农村中医药工作纳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将农村中医药工作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设置、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提供纳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予以考核。

3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医院评价标准》重点考核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年完成所有县级中医医院考核评价工作。逐步建立鼓励中医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考核评价制度。

十八)组织开展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3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开展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3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梳理提炼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经验形成《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并组织对全国县(市)卫生局局长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上一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技能范文 下一篇: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