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15 11:21:16

中医专业课程

中医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19-03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走向规范,不断发展。但是,目前,仍然面临一些制约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的问题,比如中西医结合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本身也存在阶段性和一定的不成熟性,有初级的结合,也有高级的结合,中、西医医术之间的相互弥补,理论上的相互结合等,这就给学生的教育带来了不明确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的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保证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从基础到临床的系统教育,其缺点在于部分临床课程重复教学,中西医结合特别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新进展、新成果未反映于教学,缺乏中西医结合的特点、特色与优势,因此,能充分反映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发展现状的“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1]。基于能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探讨,并在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开始实施。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全班共有学生80人(目前均已经进入临床实习半年),有效参加人数68人,男25人,女43人,平均年龄(23+2.1)岁,该班学生年龄、教育背景、学习环境都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调查结果。临床教师均选择一线带教教师60人,年龄,职称,所在科室等数据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调查结果。

二、研究方法

从2009级中西医班级大学一年级开始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待进入大学五年级实习阶段(半年后),按事先设计的调查表,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向该班学生和临床带教老师下发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问卷分为培养方案调查表(学生填)和学生临床能力调查表(教师填),突出调查学生使用新版培养方案后临床能力的提高情况,同时,问卷还搜集了学生、老师对新版培养方案的意见建议,对今后计划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

三、结果

本次问卷资料可概括出四大方面的内容。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专业课程,增加限选课程。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合中医、西医课程,克服课程叠加,学时过多,学业过重的矛盾。经过整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课,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新开设限选课,以凸显中医人文学科背景,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促进基础于临床之间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一方面增加中医学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中医学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学习,提高中医技能与理论水平;一方面增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素养;一方面增加临床实践课程的开设,着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3.与临床课程的衔接更加紧密。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和实践教学。建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中医医院、西医医院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进程中设计夜间见习,暑期实习,跟师门诊等实践环节;增设毕业前中西医临床技能考核。提倡案例式教学,编纂出可供使用的案例式教学范本和部分音像制品与多媒体课件,提倡临床课程床边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早临床、多临床与反复临床,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3]。

4.与执业医师考试内容接轨。必修课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的知识板块、知识点保持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相链接。为了保证中医学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确保能够成为临床合格的中医高级人才,整合过的课程保留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规定的内容和知识点,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卫生需要,适应市场对中医人才的要求。

四、讨论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自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起步以来,至今已有15年历程。通过1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所取得的成就已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纳入正式高等本科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优化的教学方案必须要有优化的教学方法,要求结合临床,采用PBL等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同时开展精品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工具,采取各自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方法合理衔接,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4]。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太满意,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方案改进中将增添科研创新课程群,并将科研创新的理念贯穿到各个科研实验室,综合整体资源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化的教学方案是否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为该套课程体系,我们在每学期形成与评价指标项目严格对应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资料,根据期末考试成绩、临床技能考等方法收集资料,采用恰当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判断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案的效果。最后,根据教学评价结果,修改、更新教学方案,最终建立优化的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5]。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问题上,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主张,但是,既要吸取中医学专业办学的经验,强化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更要加强西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要使中、西医临床相互结合,实行一体化;要重视强化学生中西医结合的创新能力、诊疗思维、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学习;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该文旨在探索出一条中西医专业教育的优化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中西医专业人才做出贡献[6]。

参考文献:

[1]戴慎,章茂森.关于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74-75.

[2]吴薇,卢传坚.深化临床教学改革促进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750-1752.

[3]明海霞,刘喜平,金戈,等.中西医结合模式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6):69-71.

[4]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864-865.

[5]谭勇,车念聪,吕爱平,等.中医专业本科主干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64-65.

[6]王炜,张艳萍,朱虹.现代医学发展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3):60-61.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关于中西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研究(JGXJ200910)。

中医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专业建设;中医文化;作用

在传统文化领域中,中医不仅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我国的中医学事业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如今完善的医学体系,可以说,中医药事业经过反复实践和奋斗历程才创造出了更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医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中医文化精神的传承,不断指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要鼓励学生学好中医知识,传承好中医文化精神,更好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有效促进中医专业建设。

一、中医文化分析

(一)中医文化的含义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具有不同的定义,具体而言,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中医文化包涵了中医事业发展的整个主体制度,涉及多种形式的中医文化活动,而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药事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临床技术和医疗实践经验等内容,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中医事业发展过程中所汇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精华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医传统文化特征,同时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传统文化为中医文化发展提供了生长土壤,而中医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更广阔的内容。目前,在中医专业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中医文化的具体内涵才能更熟练的有效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因此,作为中医事业发展的灵魂,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文化的特性

中医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医文化既融合了传统文化中儒家、佛教和道教的经典论述和相关思想,也在吸收其合理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统一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是中医文化强调自然与整体的普遍联系,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注重保健和预防疾病,才能更好的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中医文化对中医专业建设的作用分析

(一)中医文化对中医思维模式建立的作用

在中医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强中医文化可以积极推进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同时传统中医文化系统涵盖了几乎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知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含有哲学、艺术和宗教等领域的理论,所以从多角度来理解中医文化将更好地发现中医专业建设和学术体系发展的真正含义,发挥中医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医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基础,直接体现了中医文化的精髓,所以从中医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医文化作为中医专业知识教学的重点内容,不仅是对中医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也是对中医事业的繁荣有着促进作用。

(二)中医文化对中医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有专门具体的章节是对从事中医事业的人员提出的要求,这也就要求中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对于刚步入中医院校的在学在学生,他们可能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类似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他们对中医学理论和逻辑思维等内容完全是处于模糊状态,特别是在医学院课程体系中,学生对中医的了解相对不足,加之受到中医和西医不同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所以这两种模式要求学生在当前中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现状进行课程设置。所以由此可见,要想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医传统中医文化,同时中医文化作为中医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不断增加中医文化课程在大学入门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也能够起到促进中医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繁体字知识,进而为学生在学习中阅读医学书籍提供充分保障。

(三)中医文化对中医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的具体实际,要不断创新中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更深或更广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特别是在吕医临床实践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阅读各种经典书籍和现代医学知识进行业务素质能力的提高。结合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水平。中医继承了我国历代的许多医生的思想精华,在继承和发扬中得到了发展,所以必须深入研究中医文化,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运用水平。虽然中医文化和古代哲学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按照古代语言结构与现代文学表达意义来区分,可以这两个词之间仍然有很大区别,而一些中医理论著作大多是用古代文言进行写作的,所以学生必须了解古代文化,才能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中医知识和理解掌握中医文化,当然,加强中药研制和开发也需要结合当前新的医学知识。由此可见,只有熟悉中医文化,并在中医教学专业中引入中医文化建设才能使学生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因此,中医文化不仅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也代表着丰富的现代中医知识。所以了解中医文化的具体要求,不仅是中医药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前提和桥梁,更是提高医学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医文化实现了不断发展变化。同时中医文化经过历代长期临床试验实践的积累,并不断反复总结中医理论知识,才形成了当前具有独特内容和风格的传统中医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古代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所留下的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也就决定了中医文化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样也具备着作为社会存在的社会属性。

参考文献:

[1]赵力.中医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与中医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中医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 关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标准建设之探讨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开发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研究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实践标准的关系 浅谈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制订的探究与实施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探析 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浅析?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研究 试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的建设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的方法探讨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药物分析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研究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与研究 高职模具专业课程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探索和实践 如何做好职业院校动漫专业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研究与实施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胥永华.“课程标准”内涵的变化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J].教学科学,2001(8).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全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植瑞东,何夏怡.关于高职高专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11).

[5]张黎明,吕尤焱,金建明,等.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9).

[6]唐小俊,顾建军.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9(4).

[7]杨君,袁利鹏.高职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8]何静.高职院校校本课程标准之评价体系的建构[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3):14-15.

[9]朱敏,丁炯.四年制康复治疗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解剖学杂志,2010,33(4):573-574.

中医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中医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以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为基础。按照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施教,中医学知识、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具备对急、难、重症病人的初步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为此,在高职中医学专业教改过程中,设计并实施“521能力工程”作为对本专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50种常见单一或相兼脉象的特征及主病,200种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证,100种农村、基层常见病证的中西医诊断与处置,100个方剂的组成、功效及应用,100个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手法,100首民间土单验方的适应证。

2采取“双导师制教学”,实施个性化中医思维培养

“校院一体、双导师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中医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在现代院校教育基础上,融入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补充。学生从入校开始,除要完成正常中医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以外,同时在附属医院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骨干医生中,为其选配临床指导教师,让学生在跟师实践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带教老师的职业道德、临床技能和学术魅力,一对一实施个性化培养,提升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悟性;尽早接受医院环境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专业实践教育;尽早与患者接触,通过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其刻苦训练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增强感性认识,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诊治技术水平,有效缩短学生临床实习期的岗位适应时间,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相对接。

3结合课程特点,凸显中医思维特色

在中医专业基础课、临床课教学中,要善于结合不同课程特征,加强中医思维方法教学,学会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思维、司外揣内思维,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课程的形象思维、中和思维,重视农村常用草药、单验方的介绍,突出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疾病、心理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3]。围绕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可设计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容,用中医思维方法去分析讨论问题,提高中医思维综合运用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

(1)连贯性病案教学。高职中医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最终应与今后顺利通过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较强临床能力相对应,其中病案教学是必要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收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一定复杂度的病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使用,形成连贯性的中医案例教学体系,系统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中医基础类课程通过简单病案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特色思维和方法,逐步形成中医思维方式,学会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理解中医学理论,培养中医专业兴趣;临床课通过案例分析,边学边练,学生从最初的思维程式化模仿,逐渐过渡到娴熟运用,循序渐进,其临床诊疗水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并萌发出新的思维。(2)系统性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教学医院,通过实验实训课、实践技能强化训练、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环节,开展临床综合实训课程,融教学做一体,实行项目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编写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制定各门专业课程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及标准。课终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并将成绩按30%~80%计入总分。(3)台阶递进式病历书写训练。病历书写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也是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直接关乎到毕业生临床工作能力。对学生分阶段从处方书写、门诊病历到专科病历、完整病历等各种医疗文书进行强化训练。一年级完成处方书写,熟悉门诊病历书写;二年级掌握门诊病历书写;三年级通过临床实习完成10份完整病历,要求甲级病历80%以上。(4)反复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5],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双导师制教学、课间见习、暑期见习及毕业实习等一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由浅入深,不断强化中医思维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从了解中医,到感悟中医、领略中医,直至学会中医。

5传承中医文化,建立系统中医思维模式

中医学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校学生是在现代科学知识环境下成长的,经过严格的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依托学校地处医圣故里的人文优势,以传承与创新中医文化为切入点,营造科学严谨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中医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领略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传承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读懂医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加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课程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逐步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分两个阶段开设中医思维方法课,低年级以中医思维基本知识为主,高年级加强中医思维综合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的中医思维体系。

6多元化学生成绩评价,加强中医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

围绕高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改革学生成绩评价办法,建立多元化、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加强对中医专业基本功考核、中医思维方法运用考核、学习态度考核等,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修正教与学的方法、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等形式,加大中医思维能力考核内容;毕业综合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7体会

以能力为本位,凸显中医思维能力培养,设计并实施“521能力工程”,提升毕业生专业基本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校院一体,双导师制教学”改革为重点,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补充,渗透中医思维方法的个性化教学,改革高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连贯性病案教学、系统性临床实训、台阶递进式病历训练、反复临床实践,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强化实践育人。通过本项目推广实施,提高了中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中医基本功扎实,能够熟练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和手段处理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岗位适应时间明显缩短。

中医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因此,中医药双语教学不仅仅促进中国学生强化外语沟通能力,也大大利于外国留学生深化对中医学的理解。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正如上文所说,双语教学需要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人才来推动,中医药双语教学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前沿医学期刊主要以英语为主流,上述教学人才本身具备的专业素养、良好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有助于及时掌握自身领域学术动态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也能够在国际期刊,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因此有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

2目前中医药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教学人才的短缺

中医药学讲授的是中国国粹。由于本身学科的特点,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外语的要求较西医院校薄弱。我国中医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存在中医专业教师缺乏中医英语的系统专业培训和留学经历,英语交流和授课水平较低,而已经开展医学英语、中医英语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又欠缺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的局面。因此,我国中医院校短缺那种同时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

2.2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

一般西医双语教材可以使用原版教材,不同于此,由于中医药学讲述的纯粹是源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医学知识,因此没有可以借鉴的以西方母语编写的外语教材。与上述人才问题一样,我们的教材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不统一、中医古籍的翻译没有统一的版本、一些编写者对中医药学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而使内容过于简单,等等。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扰,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授课的困难程度。因此,双语教学亟需契合学科特点的、翻译恰当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2.3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进行中医双语教学课程很多为基础性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这些课程在中医药教育中是低年级的启蒙课程。这时候的学生多处在刚刚接触中医药的懵懂阶段,中医药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新事物。如果在这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同时降低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若能将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在高年级时设置为选修课程进行,不仅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增加他们学习中医英语的兴趣,可能教学效果更佳。

2.4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

可能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源自中国文化,与医古文的关系更为贴近,因此外语教育常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且中医药学有大量内容需要背诵记忆,学生课业繁重,能够花费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也较少,因此与其他专业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而受众接受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3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应该明确中医药学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在外语的语境中讨论和理解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知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对中医药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双语教学不是医学英语课程,不应以教授外语为主要教学目的,要注意避免因语言理解的障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授课时,不能将双语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和翻译,要解决如何运用外语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解释、理解、思考、撰写等问题。中医药专业词汇的翻译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往往难以统一。虽然大家很期待有一个统一的专业词汇翻译列表,但是目前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为可以了解而无需辨别各种译法。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沟通交流而非研究语言,了解几种常用的译法,学会与外国患者沟通、与外国同行沟通、与外国西医专家沟通、与外国专业编辑沟通,才是教学的成功。

3.2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医药学双语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形、声音、视频信息等,播放能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原版科普视频,以便加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可以教授他们多种查询相关外文文献的渠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之于渔。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英语演讲、中医英语竞赛、中医英语教学查房、撰写英语论文等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外语对专业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双语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宜追求精而不是追求量的铺开。目前有不少国内语言培训机构采取小班化教育,以对话及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这点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双语教学之中。目前校园里有不少学生已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甚至通过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考核的也不乏其人,他们的外语沟通能力可能较授课教师更高,而授课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医学专业水平,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课堂提问,让教师走下讲坛,和学生互动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3提高师资力量

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负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目前有很多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但缺乏一定的语言优势,有些语言能力突出的教师尚缺乏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时间。面对这样的困境,可以遴选一批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中青年优秀中医药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比如提供一些英语专业学习的机会、外语课程的培训、聘请外教进行辅导等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特别是通过一定的出国学习的经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3.4政策倾斜,吸引人才

双语教学的重视当从决策层抓起。在招生中即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给予择优录取,对于语言水平良好并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功底的优秀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推荐就业、提供跨校、跨省、甚至跨国交流的机会等,同样对于此类教师给以更多地培养和职业提升的机会,切实提高中医院校对优秀外语人才的吸引力,以储备外语和专业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双语教学在近十年来得到比较大的推广与重视,对于培养国际型中医药人才和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双语教学的实施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其实施也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使用英语和专业知识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创新。

中医专业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内涵;中医研究生教育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批同时具备传承祖国医学精华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从30多年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中医研究教育开始,发展至今,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其中人才异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需要引起中医教育管理者的重视。虽然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离不开西医的冲击和中医临床训练的缺乏,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传统文化内涵教育的缺乏。因此,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 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1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它可以充分吸收天文历法、气象物候、阴阳五行等百家之所长,并在认识和调节人体的过程中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套独特的,且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医理论体系[1],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那么中医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1.2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性的生命科学,除了需要从传统文化的理论中吸收精华外,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以《灵枢・本神》为例,它认为人就是“上天之德”和“大地之气”的产物,虽然是依靠父母的精血而形成的,但是和自然环境也具有密切关系[2]。这种中医思想体现了道家观点,说明我国古代的黄老哲学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其他思想文化体系比较,中医具有道术兼备的独特优势,是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的重要的力量之一,而道家、儒家和传统哲学等已经成为历史,其理论无法继续发展,但是中医却能够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融入新的理念。

2 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

2.1人文课程设置的比重较低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开设了很多西医课程,但是关于人文类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开设这类课程。因为从学生从小到大所接触教育模式来看,西医的理论和思想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而且西医理论在理解上的难度也小于中医,这就间接减少了学生和传统文化的接触时间,而且西医的思维模式对于中医的思维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让学生对中药的作用产生质疑。虽然部分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和人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所以开始增加了一些人文类课程,但是和专业课程相比,这类课程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科室安排上都不足,而且不同人文课程之间的联系也较少,很少能联系中医专业的实际情况,所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2-3]。

2.2教育模式落后,存在重医轻文现象 我国研究生的学习模式大部分都是采用导师指导、学科联合和自主研究相结合方式,中医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也不例外。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尽管如此,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比较单一,存在严重的弊端,会让研究生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甚至只是在自己的课题领域内开展研究,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知识拓展普遍缺失,因此,他们撰写的论文中的语病和别字等问题较多。

3 中医研究生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方法

3.1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基本了解程度 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内涵的教育,首先就要掌握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我们曾经对一年级研究生进行过一次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11%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兴趣,还有约26%的学生对它并不了解。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我们可以采取定期开展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文化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中医研究生的知识学习,提高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3.2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导师在向中医研究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的融合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措施如下: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医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中医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对此产生学习动力[5]。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名医的典故,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在日常的授课中引入医德医风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从古代医者身上感受到他们“医者仁心”的品格和精神,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6]。

3.3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 这一措施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实施。从硬件措施上来看,可以从打造和谐文明、具有中医药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着手,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名人雕塑、名医长廊、箴言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从软件措施来看,可以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搜寻到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综上,对于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在中医研究生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中医教育者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发现和探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很难取得长远发展。因此,在中医研究生的教育中,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充分融入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费菲,戴慎.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以对四所中医高校的访谈为例[J].高教探索,2013,3:115-118.

[2]王先敏,包海勇.中医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8):38.

[3]郎明.国学课程之于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80-81.

[4]万志强,温红娟,阚俊明,等.中医药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4,11:5-6.

[5]傅淑平,朱冰梅,卢圣锋,等.科研型中医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3):74-77.

上一篇:数字仿真技术范文 下一篇: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