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13 11:22:03

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

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篇1

【关键词】物流 成本 管理

1979年6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把物流概念引入国内。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我国物流管理与发达国家物流管理水平的差距。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平均约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左右,而目前我国这一数值为30%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由此看来,加强物流管理已刻不容缓。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物流成本被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物流成本是完成诸种物流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

物流成本管理是管理者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在控制物流成本与降低物流成本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手段,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期的目的。物流成本管理按其目的和方法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两种。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原则

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五条:

1.经济原则。这条原则是指因推行物流成本管理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管理而丧失的收益。任何物流活动都要讲求经济效果,也都需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种代价不能太大,不应超过建立这项管理所能节约的成本。

2.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管理系统必须个别设计,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照搬别人的做法。具体说来,要适合特定企业的特点,要适合特定部门的要求,要适合职务与岗位责任要求,要适合成本项目的特点。

3.全员参加原则。任何物流活动都会发生成本,都应在物流成本管理的范围之内。任何物流成本都是人参与物流作业的成本,只能由参与或者有权干预这些活动的人来管理。所以,每个职工都应负有成本责任。

4.领导推动原则。由于成本管理涉及全体职工,并且不是一件令人欢迎的事情,因此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

5.系统性原则。实施物流成本的系统管理可有效地克服物流成本的“此消彼长”现象。因为系统管理是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成本费用,以总成本降低为主要目的,最大程度地降低物流成本。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可加快物流合理化过程。物流成本的系统管理认为物流作业质量、成本和时间经过协调,可以达到长期消减成本的目的。

三、物流成本管理的方法及途径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首先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

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其结果,一是由于忽视了物流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效益背反关系,虽然在某一项物流活动上支付的费用降低了,但总体物流成本并没有因此下降,甚至反而出现增加;二是将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变成只是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向物流服务提供商提出降低某项服务收费标准的要求。如果物流服务供应商无法承受、而又可以拒绝的话,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便无功而返。

3.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按照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等功能类别统计,并没有与物流服务水准联系起来,也没有按顾客类别和销售业务人员类别计算物流成本,以至于物流成本上升的责任不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采用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abc——activity-based costing)。

按照物流理论,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关系,物流管理部门的任务是寻找二者的平衡点。但是,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大可能的。物流部门的任务是满足销售部门提出的物流需求,物流服务水准的决策权掌握在对方手里。这里的问题不是费用的大小,而是上升的这部分物流费用是由于什么原因、哪个部门的责任导致的。物流部门具有降低物流成本的责任,但是,引起物流成本上升的原因简单的讲来自于单价和数量两个方面。物流部门只能对单价,即单位作业成本负责,而数量责任则应归咎于物流的需求部门。物流部门虽然无权干涉销售部门的决定,但是可以通过向销售部门提供详实的成本数据来促使销售部门考虑物流成本对于利润的影响,而能够影响销售部门的就是成本数据。销售部门根据物流部门提供的成本资料,会重新考虑物流服务水准的设定,或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维持现在服务水准,或是出于盈利的考虑降低物流服务水准。

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切入点

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就是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企业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物流管理部门作为直接对企业物流系统规划和运营负责的部门,理所应当成为企业物流系统优化的主导者。优化物流系统不仅是物流部门自身的工作,还涉及到生产、销售等部门,物流部门在企业的地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系统化工作的质量。

从物流部门的角度出发,作为优化物流系统的基本方法之一,首先从改善物流作业效率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但仅此还不能达到物流系统优化的最终目的,还需要将企业的物流活动与生产和销售活动连为一体,实现生产、销售和物流一体化,进而实现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

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篇2

在管理学理论中,物流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各类生产资料(除资金外)流动和配置原理,对物流活动进行组织、配置、协调、控制和监督,使企业的物流活动达到最佳的组合和运行状态,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主要有4个特点:①以顾客为中心;②以企业整体效率优化为目的;③以信息资源为支撑;④以过程管理为重点。运用物流管理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馆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改善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

高校图书馆资源管理符合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除管理的内容不同外,管理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运用物流管理学原理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图书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高校图书馆是一个拥有多种媒体文献资源、运行多系统平台、多种服务方式共存的复杂系统,其运行过程实质上是各类资源的流动和运行过程,也是物流管理的过程。为了提高图书馆系统的反应能力和运行效率,可运用物流管理的方法对图书馆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与控制,整合图书馆系统资源,实现其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运行。

2.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

图书馆的物流是指各类文献资源从供货商一图书馆(及图书馆内部)一读者的图书资料的物质资源流动过程。高校图书馆物质资源流动可以分为实体物流和虚拟物流两种。实体物流主要指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各类文献如图书、期刊及磁带、光盘等文献的采购、分编、加工、借阅的流动过程。虚拟物流主要指可以借助于网络浏览的文献资料,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视频资料等。随着政府、民众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高校师生需求的不断增加,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建立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物流资源体系。这些物流资源一般分为以下4类:①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物流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图书资料;②教学物流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师和学生对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料的需求;③科学研究物流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是满足教师进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及高年级学生的科研需求;④其他物流资源,该类资源主要用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扩展其知识视野。

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对图书馆物流资源和物流设施进行科学管理。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设施主要包括馆舍、设备、仪器等。其中设备是图书馆管理的主要资源,可分为传统设备(如书架、阅览桌椅等)和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设备包括自动化系统、网络。设施资源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自动化设备的配置已成为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志,其中多媒体网络设施在高校图书馆物流设施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图书馆物流管理就是通过对上述各类资源的配置、处理,使其流程合理、运行科学、效率提髙。科学的图书馆物流管理的流程包括:①订单处理;②采购;③进货入库;④库存管理;⑤补货拣货;⑥流通加工;⑦出货作业;⑧配送作业。

图书馆物流管理的流程与常规物流管理原理基本是一致的,而具体的作业过程则是有区别的。企业物流管理注重运营成本管理,而图书馆物流管理的成本往往表现为经常成本,其效率主要体现在时间成本的节约上。相比其他社会部门如商业、制造业等,图书馆文献信息虽然数量上比较庞大,但是其“供应链”较短,物流较为有序,部门设置较为完善,这为物流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3.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图书馆物流结构不合理

由于现代信息的发展和髙校功能的调整,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实体物流和虚拟物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而导致两种物流管理的不协调。实体物流管理中,如纸质图书、期刊等文献的采购等管理流程不完整,管理效率低。相对于实体物流,高校的虚拟物流发展较快,管理现代化程度较髙,形成“二元”物流结构。随着政府、民众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一些髙校图书馆已经建立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物流资源体系,但其物流结构的调整是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2 图书馆物流管理流程不完善

图书馆物流管理的流程包括:①订单处理;②采购;③进货人库;④库存管理;⑤补货拣货;⑥流通加工;⑦出货作业;⑧配送作业。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的流程基本是一致的,管理原理也基本是相同的,但我国高校图书馆物流流程和环节也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中在运输效率管理方面弱化,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是由不同院校合并起来的,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由于图书馆资源配置和管理不科学,导致管理流程中一些物流沉淀,如低水平的图书比重较大等。还有一些髙校为了达到政府部门的有关评估标准,大量购买新书,但由于图书馆的实际容量、阅读面积和图书的总数量没有有效的匹配,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图书资源结构不合理,而且影响了图书资源的合理流动和管理流程的完善。另外,许多高校建设了新校区,多校区设置图书馆导致了图书资源的管理流程长、流动效率差。

3.3 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图书馆物'流资源变化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它是根据读者和用户的需求以及自身发展来决定的,图书馆物流与需求过程、人们的行为过程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时间成本成为最重要的效率标尺,因此要注重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和考核,树立管理理念和效益观念。目前,图书馆物流现状还比较落后,物流管理体制不完善,物流管理规划缺失,物流一体化程度低,不能达到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目的。由于图书馆的图书流量很大,学生和教师在读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导致图书馆物流资源管理不到位,流动不合理。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①学生不了解图书馆书籍的分类方法和书籍管理流程;②图书馆的书籍总量大,管理程序不规范;③图书馆人员管理水平低。存在的各类问题使图书馆资源不能有效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影响了图书馆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

4.加强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的对策

4.1 强化高校图书馆现代物流管理方法应用

现代高校图书馆物流管理是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为基础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现在,现代物流管理在各管理领域广泛应用。在北美、欧洲、等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物流管理受到重视,究其原因在于图书馆物流过程中形成大量的信息资源、物流资源需要与外界交流,这是物流技术发挥其作用的基础。图书馆物流的管理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物流资源的变化、尽快改变图书馆原来的管理运作模式,健全和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信息的利用和流动,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用户需求的改变,图书馆也要根据用户需求,转变角色,要从图书的管理者转变为信息提供者。在图书馆物流的内涵、功能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并学习国外髙校图书馆管理的经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髙校图书馆管理水平。

4.2 强化高校图书馆中各部门物流流程管理

   图书馆物流管理具体体现为各部门的物流流程管理。电子商务和物流技术的出现改变着传统的文献资源采购方法。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全球的出版信息,采购人员减少了了解图书出版信息、査看订单、收集信息等成本,大量的具体工作基本可以通过网络顺利地完成,从而缩短了采购周期,提高了效率。传统的图书发货方式大多是通过邮寄,而采用物流技术可将客户所定购的文献尽快传递到客户手中,可以实施跟踪订单执行情况,査询到货是否有误》对于有形的文献,服务传递系统可以对本地和异地的仓库在网络中进行物流调配,并通过快递完成文献的传递;而电子文献,如软件、电子读物、信息服务等则可以从电子仓库中将文献直接传递到客户端,突破了传统采购方法的束缚,既降低交易成本,又缩短物流周期。

4.3 强化多校区和馆际互借的物流管理

读者对文献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高校图书馆有时候不能凭借一己之力来满足读者的需求,馆际互借就是一个很好的物流管理平台。传统的馆际互借,需要读者亲自去各家图书馆,时间成本髙,人财物浪费严重。如果遇到相隔很远的地方或者需要的数量较大,传统馆际互借便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多年来,随着髙校的建设、发展和调整等,各高校往往在几个校区间采取分馆制,由于没有采取物流管理,无法实现馆际间图书的流通,不但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无法实现高校图书资源共享带来的效益。因此,采用物流管理,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缩短各个图书馆之间及与用户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快流通速度,提高图书馆资源的效率,还可以扩大馆藏规模,改善馆藏结构,扩大服务群体,才能为图书资源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髙创造条件。

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篇3

首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完善物流成本管理体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涉及的市场经济主体数量大、种类多,市场经济的各种原料成本和运输成本都逐年增加,引发企业物流成本日益上升,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尽管众多企业已经有了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意识,但是却没有有效的措施给予支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众多,难以切实有效解决,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企业必须进行自我反思。其次,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寻求自我生存的支持资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行列当中,逐步引进国外先进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共同发展,由此造成我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残酷的竞争压力和竞争环境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实现自我突破和发展,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统一物流成本管理。最后,基于会计核算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研究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物流成本管理中的核算问题,完善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实现企业效益增收,提高企业获利空间,增加企业收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使我国市场经济高效发展。

2基于会计核算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企业物流成本的认识

不管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物流成本的鉴定都存在局限性,企业管理人员虽然了解企业物流成本,但是对于具体的成本管理就只是认识到会计核算这一环节,没有意识到过程控制以及核算预测和计划制定这些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物流成本缺乏最基本的认识。

2.2缺乏规范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核算标准和核算方法

首先,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环节和项目没有完全的认识,所以在制度制定方面缺乏全面的制度;其次,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核算只是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统一的参考样本,所以在选择核算标准和核算方法方面,就需要在实践中去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更改,造成整个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不全面,核算标准和核算方法不规范、不统一。另一方面,会计核算形式复杂多样,难以统一管理。会计核算的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予以表现,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采取一定的步骤,才能够将原始的经营管理信息进行量化,最终形成会计信息,该过程中的一系列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的方式方法就被称为会计核算形式,会计核算形式多种多样,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2.3缺乏合格的人才

基于会计核算角度进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对于人才的要求具有专业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首先,管理操作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财务会计技能,能够清楚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了解会计核算的具体组织形式,明确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过程,能够对会计核算进行熟练的操作和自我总结;其次,管理操作人员必须知晓物流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只有管理操作人员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才能够促使企业进行有效的物流成本管理控制。但是,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物流管理的会计核算认识不全面,自然在人员配备上面会有所欠缺,引发企业人才的缺乏。

2.4没有调动企业全员参与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会计核算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分,涉及到企业的每个人员,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促使成本核算的全面完成。但是,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物流成本的认识有限,只是将物流成本管理归于物流部门,而没有涉及到业务部等部门。

3改善基于会计核算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的措施

3.1加强学习,转变企业管理人员思想认识

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认识,经常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班,参加物流成本管理的全面培训,与其它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探索,寻求自我突破和完善。只有管理人员意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够进行自我完善和更新,从而做出长远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成本管理决策,做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

3.2完善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标准和管理方法

完善管理制度需要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范畴,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核算方法和核算形式,确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核算的流程,从而确定岗位的设立和岗位职责,确定岗位考核统一标准,明确管理方法。在大型企业当中,企业要确定从上而下的管理制度,层层渗透,制定自下而上的负责制,选取内部管理控制的方法,让各岗位之间彼此依赖又彼此制约,从而达到内部制约平衡,实现会计核算的过程控制和监督。

3.3明确并坚持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合法原则。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要遵循会计核算所必须遵循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等相关法律准则,遵循这些法律规则是每个企业所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对社会尽职尽责的重要表现。其次,坚持持续经营原则。持续经营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更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必须要坚持持续经营的原则,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好全面真实的会计核算预测和控制,切忌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自毁前程。最后,坚持真实可信的原则。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过程中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一系列的数据记录必须真实、客观和可靠,对于一系列的会计凭证必须要进行真实的核对和数据记录,在进行会计核算报表的制定和公开时,必须保证报表数据的精确性。

3.4储备人才

首先,企业可以进行自我人才培训,例如培训员工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处理技巧方法。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对外引进相关人才。最后,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所需人才。

3.5制定制度鼓励全员参与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者和物流部门的事情,更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事情,因为企业物流成本包括仓储作业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成本和管理成本,涉及到企业的各个人员,在具体进行核算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配合,只有大家都做好自己职责和岗位上的事情,才能够促使企业成本管理的成本核算有效执行。

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物流中心 功能目标 结构设置 人才

【分类号】:F259.2

一、建立物流中心的意义和必要性

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的企业物资管理中,供应和保障只是一项基本内容,将“物资管理”的概念,上升到“物流管理”的阶段,通过对产品供应链进行管理和控制、内部整合资源集中仓储、全方位配送,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产品价值,以确立市场竞争优势,达到迅速开拓占领市场的目的,建立物流中心意义非常重大。

企业物流就是围绕企业经营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企业系统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投入转换产出,对于生产类型的企业来讲,是原材料、人力、资本等的投入,经过制造或加工使之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物流活动便是伴随着企业的投入转换产出而发生的,物流中心就是对企业物流实施进行组织协调的具体部门。

二、物流中心的功能目标

物流中心功能的目标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分别为及时采购、最低库存、集中仓储、集中配送。

1.及时采购是物流中心运转的前提。物流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采购、库存、配送构成了系统的运行流程,毫无疑问采购是系统运行的核心和发动机,所有的管理目标的制定落实开展一定是从这个环节入手。把物流管理的内容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分类,采购受上游和外界因素左右是不可控管理,库存、配送不受其它外界因素影响是可控管理,总之物流管理工作的开展必然是:采购是核心―库存是控制―配送是执行,及时采购是物流中心运转的前提。

2.最低库存是物流中心最核心的要求。最低库存的目标同资产占用和相关的周转速度有关。最低库存越少,资产占用就越少;周转速度越快,资产占用也越少;因此,物流系统中存货的财务价值占用企业资产也就越低。在一定的时间内,存货周转率与存货使用率相关。存货周转率高、可得性高,意味着投放到存货上的资产得到了有效利用。物流中心作业的目标就是要以最低的存货满足生产需求,从而实现物流总成本最低。

3.集中仓储是物流中心实施仓储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仓储成本与仓储产品的种类、规模和要求、地点直接相关。将企业内部的仓储资源和能力整合,实施统一管理撤销二级库,建立高效降本节约的一库管理模式,解决企业内部库房分散多重管理资源不能共享的弊端,达到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4.集中配送是物流中心物流目标的实施。集中配送提供的是物流服务根据生产进度要求,对物资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要求送达指定生产地点的物流活动。

三、加强物流中心的结构设置

企业物流可以分解为货物流和信息流两大流,货物流始于原材料的采购,物流中的信息流主要是用来辨别需求的,分为两大部分:计划/协调流和作业流。企业通过物流使原材料经过一系列过程转变为产品并送达客户而实现增值,其中货物流分布在企业物流整合中的采购、仓储和配送等环节;而与此同时,信息流也因这些环节间的交互作业而产生并流动,两者的有机结合必须依托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ERP),这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物流中心的结构设置。

四、改善物流中心的设施设备系统

要建设一个高效化、合理化的物流中心,建立一个集中统一布局合理的物流中心综合工作地(办公区、仓储区、配送区),使用先进的设备(储存设备、搬运设备、分割设备、配送设备),先进的物流网络管理系统是物流中心必须具备的条件。物流中心设施设备系统的规模能力,直接关系到物流中心能否实现其功能目标,满足企业规模发展的需要,是物流中心管理的核心和瓶颈。① 设施:公司物资工作区现状,分散在公司各个角落,金属库年久失修常年漏雨,器件库楼顶高温保存条件差,配套区与仓储区分离且场地狭小,各个工作区之间距离最近的大约50米,最远的有500米,一项物资在物资部内部流程运转距离将近1000米才能配送到位,时间耗费同样惊人还要有大量的人力保障。②设备:现有的设施直接决定了现有的设备,由于库房陈旧储存设备同样陈旧,大部分都是使用了几十年的木质货架、简易铁架又占地又笨重,而且由于库区设计年代久远无法为现有的搬运设备提供工作条件,输送设备只能停留在人力三轮车和微型汽车上。③系统:公司现有的ERP网络管理平台仍在开发实施中,现有物资部使用的ERP网络模块还不能满足物流中心构建需要,还需要进一步开发。

五、加强物流中心的管理组织

物流中心管理组织是指从事物流管理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及范围划分的组织形式。1、物流中心管理组织的构成要素分为:物流中心管理组织的主体是物流管理人员;物流中心管理组织的行为准则是健全的规章制度;物流中心管理组织媒介是企业物流信息;物流中心组织的建立原则;精简原则、统一原则、自主原则、高效原则。2、物流中心管理组织的结构,直线型管理组织结构,是一种按基本职能组织物流管理部门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物流管理的各个要素不再作为其他的职能部门如财务、市场、制造部的从属职能而存在,而处于并列的地位。物流中心负责人对所有的物流活动负责,对企业物流总成本的控制负责,共同为企业的总体目标服务。

六、加强物流中心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物流是一个囊括了采购、仓储、运输、配送、计算机等方方面面功能的管理性工作,高级物流人才不但要懂得物流专业知识,还要对所在岗位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才能较好地胜任物流工作。现代企业最需要的高级物流人才是那种既懂得从战略的角度规划企业长远发展,又有一线部门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人才,现有人员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物流中心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以下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 (1)物流管理知识培训。物流管理的核心在于宏观上资源整合、微观上精益运作。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要熟悉该行业的基本流程,掌握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布局、货物的运输与配送、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机械设备的基本运用原理等专业知识。(2)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培。由于现代企业的物流运营对信息系统的要求相当高,物流人才除了能够熟练掌握电脑使用技能和办公自动化工具,还必须对信息系统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在企业信息化浪潮中正确地判断企业的物流需要,站在专业的角度为企业的物流变革指明方向。 (3)财务知识培。物流之所以被称作“第三利润源”,就是通过节约成本的方式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物流人才,只有精通财务知识,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为企业进行“物流诊断”,分析出物流成本并加以降低。

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SWOT分析;发展路径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标志着郑州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从粮食核心区到中原经济区,再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密集出台的三大国家战略虽各有侧重,但其发展均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力军。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同意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函》(教发函[2013]39号),标志着两校升本成功,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学校首批升本专业之一。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区更名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英才校区),学校2001年全省首建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已发展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但是物流管理本科和专科专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借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东风,通过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探寻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打造特色本科专业,理清健康发展思路,对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提升专业水平

依托河南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良好环境,以及交通发达的重要区位优势,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发展良好。但是,2013年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成立,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专科专业存在明显不同,面临诸多挑战。作为学校首批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找准定位,办出特色,突出专业优势。通过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进行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提升专业水平,努力将其打造为学校“拳头”本科专业。

1.2有利于加快学校转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学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同时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加强重点本科专业建设,优先发展特色本科专业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必经之路,也是“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力度,打造特色名牌,带动和促进畜牧兽医、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发展,并相互结合形成交叉学科,优化学院专业结构,推进学院的转型发展。

1.3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

2011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中指出: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建设以郑州为中心、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物流园区为载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中要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将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定位[1]。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提出要大力发展航空物流[2]。三个重要文件中,均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十二五”期间及其中、长期全省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大战略和主基调。通过加强学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培养更多优秀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

2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SWOT分析

2.1S(优势)

(1)科研学术水平较高

近几年来,工商管理系采取了各种措施,鼓励教师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科技》、《郑州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公开近550篇;承担部级、省部级、地厅级、校级科研课题180余项;获省级和厅级成果奖60余项,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商业经营等领域。先后参加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专科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统编教材编写,公开出版专著、教材30多部。

(2)实践教学条件良好

一方面,校内现有物流管理ERP实验室、运输实训中心、自动化仓储实训中心、物流设备实训中心、物流软件实训室、叉车技能训练基地、ERP沙盘演练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可满足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配送管理、物流设施设备、供应链管理等多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需要,以及多门基础课的实验要求,实验开出率达100%,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各门课程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另一方面,校外还建立了大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如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商业储运公司、郑州好易家商贸有限公司、河南长通物流有限公司、河南豫鑫物流有限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的实习场所,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2.2W(劣势)

(1)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学校开办本科教育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教师本科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尽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师都是从教多年,至少具备副教授职称的老教师,但是他们以前主要从事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办学层次,需要经过再教育和再培训,不断研究开发适合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师后备力量不足。本科教师要求更高,根据目前全国本科院校的招聘情况,绝大多数专业都是招聘博士,而由于学校刚刚升本,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凤毛麟角,即使从2014年本科专业开始招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仍需要几年的积累期,才能成为优秀的应用型教师。

(2)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学校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熟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经济规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方法与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定位主要局限在宏观概述性质,与河南工业大学依托粮食物流相比,在行业特色、依托领域等方面欠缺优势,实际指导意义不足,具体目标不明确,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突出行业优势,商贸特色不明显。

2.3O(机会)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目前,虽然河南省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有所增多,但是从物流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数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河南省地处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物流人才缺乏,学校应该遵循“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而又留得住的物流人才。

2.4T(威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属于二本高校,和一本高校注重培养“研究型”的毕业生的目标不同,主要的威胁来自于河南省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老牌”的二本院校自身的学科建设相对完善、科研能力较强,企业乐于与其合作,利于开展特色专业建设,且校企合作的层次更高。学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在学科实力上也无法与老牌重点院校媲美。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跟企业的需求契合度更高,且面向生产一线,学生实践能力更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因此,学校在面对学生实践能力针对性不如高职院校,学科知识背景丰富性和专业科研性不如老牌二本院校的情况下,如何突围搞好自身的专业建设是其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3]。

3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

3.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本科物流专业布点数据,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93个,因此学校应始终着力突出“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扬长避短、走自己路子”的特色定位,抓住“新建”、“地方性”、“应用型”三个关键词,立足“新建、地方、应用型”思考问题,围绕“新建、地方、应用型”制定规划、实施办学。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成长互动,院系与企业互动”三个互动,主动对接地方经济,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走“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举“地方旗”、打“地方牌”,依托学院多年发展商科教育的优势,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加快“牧工商一体化”发展。

3.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术与实践兼顾和专兼结合”的原则,可采取三大战略举措:

(1)“引进来”战略:拓宽渠道,加大引进力度。一是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资历的博士和学科带头人;二是从企业中引进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高层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能工巧匠”,聘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进行讲座,对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行“师徒制”式指导,缝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生产间的差距;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或客座教授定期地来学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

(2)“走出去”战略:转型学习和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与企业合作,派遣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选派教师到其他大学参加高级研修班或做访问学者;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到名校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深造等。

(3)“双师型”战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行业协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比如物流企业的调研、分类、评估和规划等,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在增加师资队伍数量和提高质量的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措施,提高教师的忧患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培训与指导。

3.3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通过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一要加强课程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合理规划物流管理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充分发挥课程建设的带动作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二要加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建成5~8门省级精品课;要在资金上给予保证,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应充分体现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先进性,反映物流领域最新成果,积极鼓励博士、教授参与建设。三要加强教材建设。学校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并鼓励选用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组织编写特色化教材与参考书[4]。

3.4加强实习实训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重要的物质基础,直接决定了“知识”与“能力”能否成功转化。一方面学校应增加对校内实训室的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增加专业实验实训人员,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制度创新,保证学生实际操作时间,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大与原有校外实习基地深入沟通力度,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开发新的实习实训基地,拓宽校企合作渠道,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打破传统上最后一年集中毕业实习的单一实习组织形式,可借鉴英国“三明治”式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不断交替于企业实际生产和学校理论学习之间[5]。

3.5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应始终着力突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形成“一二三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坚持“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为导向,依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平台,构建“学科基础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和通识课程体系”三个体系,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四个结合[6]。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Z].2012.

[2]国务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Z].2013.

[3]余利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SWOT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2):119-120.

[4]李开.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3):148-149.

[5]易正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研究[J].物流科技,2011(7):127-128.

[6]易伟义,熊健,李智彬.基于学科特性的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物流技术,2008,27(10):74-75.

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篇6

相对于其他类型公司而言,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根系庞大,这对其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只有高水平地整合供应链,保证供应链的效率、柔性与可靠性达到较高水平,才能提高全球物流的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加快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1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特点和成功案例分析

1.1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跨国公司是全球性的,经营面向全球市场,物流遍布全球,在所经营的产品范围内,对全球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历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供应链根系庞大,供应链管理的任务重;(2)跨国公司在供应链中具有主导力量;(3)供应链整合的难度大、重要性高。(4)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进行深层变革的技术基础,又给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注入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信息化、柔性化、反应迅速化、整合程度提高后的管理一体化。

1.2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分析因为上述特点,跨国公司为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必须依据本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供应链管理的现状,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模式,不断对现有供应链进行重组与整合,最大限度地优化供应链。在企业竞争全球化并且日趋激烈的今天,主动的挑战者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创新迅速崛起,如戴尔;主动的持续改进者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或保持竞争优势,前者如海尔,后者如摩托罗拉。对这些跨国公司成功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可给经营者提供许多改进、重组与整合供应链,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思路和方法。

(1)戴尔模式。该模式是基于“直销模式”的供应链管理。在库存方面,因为与客户保持直接关系,用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和准时化(Just-in-time)的生产方式,装配车间不设任何仓储空间,配件由供应商直接送到装配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送给指定客户,原配件和成品均实行零库存。在信息处理方面,公司与客户直接发生销售和售后服务关系,缩短了客户信息反馈的时间,有效减少了信息的损耗;并且,通过与供应商共享客户信息,不仅巩固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而且提高了整个供应链处理信息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在配送方面,该模式缩短了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时间,使公司有了极大的自和自由度,公司以合同方式与第三方物流建立伙伴关系,完成产品的配送任务。

(2)海尔模式。该模式是基于“一流三网”的管理模式。“一流”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配送资源网和信息网。具体做法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实现JIT过站式物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网,优化外部资源,建立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供应商由原来2200多家优化至721家,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同时实行并行工程,使一些国际化大公司以其高科技和新技术参与到海尔产品的前端设计中;整合全球配送网络,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分拨物流体系,配送网络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国内到国外,从B2B到B2C,体系健全,配送效率和可靠性大幅提高;在信息网方面,海尔在内部实施了ERP,在外部搭建了CRM和BBP平台,并且采用信息集成程度最高的LES物流执行系统,建成了内外信息高速公路,为市场反应能力的增强和物流效率的提高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3)摩托罗拉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①建立数字化物流系统。基于该系统,实施全球化采购,本地化生产,进行上百个型号产品和几万种原材料的管理。②专设了一个从事物流管理的团队。该团队的主要成员由托罗拉各事业部的物流骨干人员及总公司的骨干人员组成。该团队主要负责摩托罗拉物流工作的协调和物流服务商的选择等管理工作。③通过加强物流服务商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首先,采用招标的方式选择物流服务商。选择物流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公司全球的物流总量,统一标准招标,最终按“5+2”方式确定物流商,即5家货运企业和2家快递服务商。在该模式下,一方面招标形成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物流服务商数量的精简与合理匹配可简化公司对物流服务商的日常管理,提高管理与物流效率。其次,实行全球运输管理百分考核制。通过成立的全球性物流资源公司对本公司的物流服务备选商和服务商实行全面、严格的考评,及时淘汰不合格者。最后,物流业务量分配遵循“80/20”原则。服务好的物流公司拿到80%的业务,稍次的物流公司拿到20%的业务,保证某些重要线路上有两家物流商同时服务,若一家因为一定原因不能提供服务时另一家可迅速接管整个业务,保持一定的弹性,避免风险。

2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因为跨国公司具有经营和市场面向全球、业务量巨大等特点,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之间的一些特有关系

2.1物流管理对供应链管理有极高的依存度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原本不可分割,对跨国公司而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是高度依存。因为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根系庞大,供应链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物流管理的水平,供应链整合不好,物流的效率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

2.2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决定物流管理的战略思路跨国公司根据本公司基本情况选择相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此后,公司的所有物流策略只能在供应链管理模式框架内优化。

2.3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支柱信息整合和物流整合是供应链整合的两个最重要目标,只有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跨国公司为整合供应链付出的巨大成本才会得到降低,市场反应速度也才能提高。因此,只有物流管理策略得当,水平提高,其整合供应链的作用和效率才会体现出来。

2.4跨国公司与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资源

3跨国公司的物流策略分析根据以上分析,跨国公司要提高物流效率,必须选择适合公司特点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公司的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并分别从供应链的上下游和公司内部着手,选择合适的物流策略

3.1供应方物流策略在跨国公司供应链的上游,是公司的供应商,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物流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发包策略。跨国公司专注于核心业务,利用自己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在与供应商共享客户信息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核心业务采用招标等竞争的方式发包给供应商,同时,将供应方物流也同时发包给了供应商,跨国公司在此基础上实施JIT采购和原材料配送,库存和运输的任务转嫁给供应商。②基于数字化系统的全球采购策略。在跨国公司建立了健全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后,利用快捷的海量信息,全球范围内低价JIT采购,同时实施JIT原材料配送,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③JIT策略。这种策略一般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④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策略。这种策略一般也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基于订单信息流的有效管理,接到订单后再采购原材料和生产,实现集约化物流,消灭呆滞库存。⑤战略伙伴策略。利用跨国公司的信息和客户资源,与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上游供应链的集成物流,创造多赢的局面。超级秘书网

3.2销售方物流策略在跨国公司供应链的下游,是公司的客户,跨国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物流策略一般有:①配送体系构建与整合策略。跨国公司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利用信息网略,构建并整合公司的全球配送体系,实现JIT成品分拨物流体系、备件配送体系和返回物流体系。②物流服务商选择策略。用“竞合”的思维,选择优秀的物流服务商,并且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维持柔性的竞争性的合同关系,保证成品配送的效率、可靠性和可持续性。③就地生产策略。全球采购,就地生产,减轻成品向下游配送的任务,将配送任务向供应方合理转嫁。

3.3公司内部物流策略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内部物流策略应根据外部物流策略的选择而选择,一般而言,内部物流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公司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库存最小化,消灭呆滞库存。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应该选择相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整个供应链,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物流策略,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乃至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尔林.戴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物流管理的启示[J].物流技术<2004<(3).

[2]朱芳华.物流海尔的写作论文第三利润源泉--访海尔集团物流推进本部[J].家电科技,2005<(3).

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篇7

[摘要]首先引入现代物流、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说明现代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出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瓶颈,并最终在分析过程中寻找出现代企业突破物流成本管理瓶颈的方法。

[关键词]物流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成本管理,是指为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成本最低化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的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及储存的运筹和管理。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成本冰山说”等观点都说明了物流成本问题是物流管理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但是物流成本管理作为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却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主要就物流成本管理作初步的探讨。

一、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内涵

1.物流成本的内涵。物流是企业物资在实物形态上的流动,即企业借助人力、物力和信息在空间上的实体运动,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综合性很强的系统活动;物流成本就是为实现企业物资实体的流动所发生的资金耗费,是一种使商品变贵而不追加商品使用价值的费用。

2.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特征。物流成本管理,是指为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成本最低化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的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及储存的运筹和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效益背反规律。一般来说,在提高效益或降低总体成本费用的情况下,成本费用之间都存在效益背反规律,即一种成本费用的减少(增加)必然会导致其他一种或几种成本费用的增加(减少)。在物流成本中最能体现这种规律,在物流功能之间,一种功能成本的削减会使另一种功能的成本增多。它经常表现为当订货成本费用增加(减少)时,相应的库存成本费用就会减少(增加);当细化物流成本核算时,物流成本费用会更加明晰从而制定降低物流成本费用措施,但往往会增加核算成本。因此,在进行成本费用筹划时就必须考虑整体的最佳成本费用。

(2)杠杆效应。物流成本的杠杆效应也叫做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法效应,即因物流成本减少而产生的效益要大于物流成本本身所减少的数额。一般可以用(物流成本费用减少所产生的效益增加∕未减少物流成本费用时的效益)(物流成本减少数额∕物流成本费用)或是减少物流成本费用所产生的效益变动率∕物流成倍费用变动率。

(3)隐含性。现代物流成本是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囊括到将商品送到达到消费者手上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然而,目前除了极少数国家一般企业和大多数国家的物流企业外,基本上没有对物流成本费用进行单独的处理。其主要原因物流成本没有被纳入到企业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中来,从而物流成本也就形成极大的隐含性。它主要表现在物流成本费用常常被分解到企业的产品成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等中,这也就无法看到物流成本费用真实的全貌。

二、物流成本管理瓶颈

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已经引起我国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物流成本管理起步较晚,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对物流成本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其主要问题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物流成本缺乏相应的认识。我国企业界普遍认为所谓物流成本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所发生的相关成本或是一般企业发生的运输费用。其实,物流成本包括的内容很广泛,一般来说物流成本所包括的内容取决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管理的目的。为适应成本管理的需要,物流成本一般可以从物流过程、支付形式、物流功能等三个方面来分类。按物流过程可以把物流成本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以及废弃物流成本等;按支付形式可以把物流成本分为企业内部物流费、委托物流费和外企业支付的物流费;按物流功能可以把物流成本划分为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情报流通费和流通管理费等。

2.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和方法。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将物流成本描述为“物流冰山”,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物流成本隐含性特征。但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界定,也没有相应的核算规章制度体系,结果企业只有根据现行的规章制度体系来对物流成本费用进行计量和核算。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被广大企业普遍所接受的物流成本只包括有“外付运费”和部分营业费用,而这只不过冰上的一角。企业所发生的其他物流成本费用如采购环节的运杂费被计入商品的采购成本并最终计入产品成本中,商品的仓储费用和物流信息费用被计入管理费用中,制造过程中的物流费用被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也计入产品成本中等,而且这些费用在最后又不能或很少能以物流成本费用的形式反映出来,这就给企业进行物流成本因素分类、物流成本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

3.缺乏相应的方法体系。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指导,大多数企业把采用计算机和网络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物流情况看作物流成本管理的全部。其实这只是物流成本管理的一个方面,还算不上真正的方法体系。真正的物流成本管理是指在完全市场条件下,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运用相关知识制定一套科学、适用的方法体系。这套方法体系的基本目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让混入到其他费用科目的物流成本浮出水面,使企业能够清晰地看到潜藏在海平面下的物流成本的巨大部分,以便挖掘降低成本的宝库和开拓“第三利润源泉”,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物流成本最小化。实际上,完全市场条件下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这种理想状态并不否定常态,即在现行情况下,可以通过对理想状态加上一定的修正值,就可以应用了。

三、加强物流成本管理的思路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

佳途径。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其结果,必然会违背物流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效益背反关系,导致总成本上升。

2.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现行的财务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物流成本的可比性,需要确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用以统一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按照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等功能类别统计,并没有与物流服务水准联系起来,也没有按顾客类别和销售业务人员类别计算物流成本,以至于物流成本上升的责任不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采用制定相应的方法体系和核算体系。例如进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物流作业成本法,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体系。

此外,企业还可以采用物流标准化程序进行物流管理,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物流服务管理来降低成本,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效率化的配送降低成本等。

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篇8

[关键词] 物流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成本管理,是指为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成本最低化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的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及储存的运筹和管理。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成本冰山说”等观点都说明了物流成本问题是物流管理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但是物流成本管理作为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却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本文主要就物流成本管理作初步的探讨。

一、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内涵

1.物流成本的内涵。物流是企业物资在实物形态上的流动,即企业借助人力、物力和信息在空间上的实体运动,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综合性很强的系统活动;物流成本就是为实现企业物资实体的流动所发生的资金耗费,是一种使商品变贵而不追加商品使用价值的费用。

2.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特征。物流成本管理,是指为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成本最低化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的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及储存的运筹和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效益背反规律。一般来说,在提高效益或降低总体成本费用的情况下,成本费用之间都存在效益背反规律,即一种成本费用的减少(增加)必然会导致其他一种或几种成本费用的增加(减少)。在物流成本中最能体现这种规律,在物流功能之间,一种功能成本的削减会使另一种功能的成本增多。它经常表现为当订货成本费用增加(减少)时,相应的库存成本费用就会减少(增加);当细化物流成本核算时,物流成本费用会更加明晰从而制定降低物流成本费用措施,但往往会增加核算成本。因此,在进行成本费用筹划时就必须考虑整体的最佳成本费用。

(2)杠杆效应。物流成本的杠杆效应也叫做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法效应,即因物流成本减少而产生的效益要大于物流成本本身所减少的数额。一般可以用(物流成本费用减少所产生的效益增加未减少物流成本费用时的效益)(物流成本减少数额物流成本费用)或是减少物流成本费用所产生的效益变动率物流成倍费用变动率。

(3)隐含性。现代物流成本是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囊括到将商品送到达到消费者手上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然而,目前除了极少数国家一般企业和大多数国家的物流企业外,基本上没有对物流成本费用进行单独的处理。其主要原因物流成本没有被纳入到企业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中来,从而物流成本也就形成极大的隐含性。它主要表现在物流成本费用常常被分解到企业的产品成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等中,这也就无法看到物流成本费用真实的全貌。

二、物流成本管理瓶颈

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已经引起我国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物流成本管理起步较晚,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对物流成本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其主要问题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物流成本缺乏相应的认识。我国企业界普遍认为所谓物流成本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所发生的相关成本或是一般企业发生的运输费用。其实,物流成本包括的内容很广泛,一般来说物流成本所包括的内容取决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管理的目的。为适应成本管理的需要,物流成本一般可以从物流过程、支付形式、物流功能等三个方面来分类。按物流过程可以把物流成本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以及废弃物流成本等;按支付形式可以把物流成本分为企业内部物流费、委托物流费和外企业支付的物流费;按物流功能可以把物流成本划分为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情报流通费和流通管理费等。

2.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和方法。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将物流成本描述为“物流冰山”,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物流成本隐含性特征。但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界定,也没有相应的核算规章制度体系,结果企业只有根据现行的规章制度体系来对物流成本费用进行计量和核算。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被广大企业普遍所接受的物流成本只包括有“外付运费”和部分营业费用,而这只不过冰上的一角。企业所发生的其他物流成本费用如采购环节的运杂费被计入商品的采购成本并最终计入产品成本中,商品的仓储费用和物流信息费用被计入管理费用中,制造过程中的物流费用被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也计入产品成本中等,而且这些费用在最后又不能或很少能以物流成本费用的形式反映出来,这就给企业进行物流成本因素分类、物流成本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

3.缺乏相应的方法体系。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指导,大多数企业把采用计算机和网络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物流情况看作物流成本管理的全部。其实这只是物流成本管理的一个方面,还算不上真正的方法体系。真正的物流成本管理是指在完全市场条件下,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运用相关知识制定一套科学、适用的方法体系。这套方法体系的基本目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让混入到其他费用科目的物流成本浮出水面,使企业能够清晰地看到潜藏在海平面下的物流成本的巨大部分,以便挖掘降低成本的宝库和开拓“第三利润源泉”,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物流成本最小化。实际上,完全市场条件下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这种理想状态并不否定常态,即在现行情况下,可以通过对理想状态加上一定的修正值,就可以应用了。

三、加强物流成本管理的思路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其结果,必然会违背物流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效益背反关系,导致总成本上升。

2.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现行的财务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物流成本的可比性,需要确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用以统一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按照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等功能类别统计,并没有与物流服务水准联系起来,也没有按顾客类别和销售业务人员类别计算物流成本,以至于物流成本上升的责任不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采用制定相应的方法体系和核算体系。例如进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物流作业成本法,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体系。

此外,企业还可以采用物流标准化程序进行物流管理,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物流服务管理来降低成本,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效率化的配送降低成本等。

物流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企业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成本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低成本物流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成本节约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过程,是获取优势竞争力的管理过程。企业只有不断完善这一重要环节,树立起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以及成本控制的责任意识,通过对整个循环过程中的要素(包括运输、仓储、装卸、配送、信息等方面)进行的成本最低、利润最大、资源最优的破解与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供应链,促其转变为企业价值,这才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实质之所在。

上一篇:仿真技术的应用范文 下一篇:化学基本原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