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资源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0:57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1

关键词:继续教育 数字学习资源 知识产权管理 内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93-02

1 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50%,2015年比2009年提升近50%[1]。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提出要创新继续教育发展思路,鼓励行业企业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共建专业化、综合化的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组建各类继续教育联盟,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行业系统继续教育,是由行业系统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针对该行业系统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以水利行业为例,其行业规模大,涉及面广,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水利职工人数多,分布广,人才培养任务重。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水利高等教育资源,使高水平水利院校的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通过网络在水利系统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构建水利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数字学习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保障数字化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 现状分析

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扩展性、再生性等特点,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涉及到教学管理、教师、制作者、投资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其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信息介质不同的特征。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经验可知,便捷的网络数据资源能够让更多人获得学习机会,但任何无限制的资源开放都是不能长久的。依靠制度对资源建设者的知识产权给予保护,能够有效调节资源分配,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调动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保障终身教育资源持久发展。综上,研究并实施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模式,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 行业继续教育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管理内容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涉及到投资者、制作者、资源素材提供者或创作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该研究涉及到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是由水利部和行业教育联盟内院校共同投资,由联盟内院校承担或委托制作并提供服务平台,由联盟内师生制作完成后在服务平台,供行业职工学习之用。因此,在该研究中可将上述利益主体具体化为联盟内院校、联盟内师生和联盟外相关者。

由于这些数字学习资源的来源和授权使用方式不尽相同,下面将根据资源的不同种类和性质,分别研究讨论它们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使用方式以及保护等几个问题。

3.1 产权归属研究

可按资源的构建模式分为独建资源与共建资源,独建资源是指由联盟内某一院校的职能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成立资源建设小组,组织校内各相关院系参与该资源的建设。共建资源是指以某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依托,选择联盟内此学科杰出的院校作为牵头单位,多所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建资源。两类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都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主体。

独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享有所制作资源的所有知识产权,并享有将之用于远程继续教育的权利。

(2)授课师生享有资源的署名权、并依法就其讲授的作品享有权利,即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3)授课师生有权在其个人网站、博客中提供该学习资源的简介或指向服务平台中该学习资源网址的链接,但不得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

共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在授课者享有的权利方面是相同的,但在校方享有的权利上有所不同,可以规定如下:负责投资并承担制作的几所联盟内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同享有该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但任何一方不得私下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资源。

3.2 授权许可研究

知识产权为私权[2],这就意味着,第一,权利人享有对其作品的专有权,除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过许可的之外,任何人使用作品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第二,权利人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作品是否被使用,选择使用者、使用方式、使用条件。使用者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与权利人订立合同。知识产权使用许可是纯市场化的安排,权利人和使用者能否达成许可使用协议,取决于交换各方的价值取向。

在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中,授权许可涉及到投资制作方(即联盟内院校)、授课者(联盟内师生)以及使用者(行业职工、联盟内和联盟外师生)三方的利益要求。对于独建学习资源,首先投资制作方要通过许可使用合同从授课者那里得到双方共同建设的数字资源的全部知识产权的授权许可;其次制作方再和使用者签订使用协议。对于共建学习资源,每个教育机构除了要和该单位授课者签订许可使用合同之外,当其要以盈利性等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时还需取得其他共建方的授权许可,并签订许可使用合同。

根据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特色,该研究提出的解决思路是通过市场寻求授权许可的方式,在实际案例中可根据协议各方的具体意愿制定知识产权协议书,并依此为根据,对授权许可的使用关系、许可的权利和价格做出具体详细的各方满意的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该研究制定了以下两种授权许可方式。

(1)投资方将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的相关权利一次性买断,付酬标准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

(2)在合同有效期内,投资方根据该学科学习资源一段时间内的点击使用量实时支付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相关权利的报酬。

3.3 使用方式研究

该研究中的数字学习资源,不论是独建资源还是共建资源,它们又都可以分为两类:即,公开资源和特色专有资源。对于公开资源,其不仅允许行业联盟内部各院校的师生无偿使用,同样允许联盟外行业职工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师生可以无偿使用。对于特色专有资源,其有偿使用的方式又根据独建和共建的构建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1)独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资源的有偿使用方式可以根据使用者性质制定三个标准:该教育机构内部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联盟内其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投资制作方另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所得收益由投资制作方按照机构内部各院系部门所做出的贡献按比例进行分配,并需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授课者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师生的主动参与性,保证行业内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共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种资源有偿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两个标准:联盟内各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参与建设该学习资源的所有投资制作方共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根据每个投资制作方的贡献比例签订相关的收益分配协议书,按协议书进行收益分配。同样,每个机构也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该机构授课者的奖励。

3.4 产权保护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可以无损地任意复制和传播,这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偿下载、任意复制和随意传播也使数字学习资源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了损害,因此,对于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保护,同时也需要从技术手段上进行保护。

(1)法律保护措施:在使用该资源之前,权利人与使用者明确使用条款,使用者享有的权利以及需要遵守的各类事项,使用协议中还应包括侵权处理方式和违约责任,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使用者,尽量避免侵权的发生。

(2)技术手段保护:现在用来保护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而被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应用数字水印技术[3],针对特色专有资源该研究主要分析采用了双水印保护措施。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原始资源中嵌入可见水印信息和不可见水印信息来达到知识保护的目的。当用户非法对资源进行拷贝传输时,资源的权利人就可以追踪资源作品的不可见水印信息,从而证实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应促进资源的共建互享和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为:共建机构享有优先使用参与建设形成的各类学习资源的权利;创作者按许可协议等相关规定依法享有劳动报酬和授权许可报酬;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各项权益均通过协议约定;使用者遵守学习资源开发单位制定的使用条款;依据法律的同时采用技术手段维护资源的知识产权。

4 结语

该研究结合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探讨了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研究结果主要包含: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方式、使用方式和保护措施。同时在实际案例中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知识产权协议等相关文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 于志强.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关于“知识产权的公权化理论”的置疑[J].法学论坛,2012,2(27):91-95.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优质均衡发展理念,以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为依托,构建合作共生机制,整体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办好让全县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

(二)目标任务。强化学区管理多元教育效能,拓宽资源共享领域和内容,实现学区内校际各种资源的常态共享,缩小校际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加强学区管理机制建设,实现学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形成学区管理特色,促进学区内不同学校共同发展、特色发展。

二、实施原则

(三)传承创新原则。立足现状,积极探索,在继承学区工作理念、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深入推进,在传承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不断提高学区管理实施水平。

(四)合作共享原则。强化学区内学校合作交流,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在学区基地校的带动下,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五)个性发展原则。把实施学区管理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注重先进校园文化在学区的培植和发展,推动成员学校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形成各具特色的学区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校园文化。

三、主要工作

(六)实施管理资源共享,促进管理水平提升。按照学校类别组建联合体,对原有学区进行调整,重新划分六大学区。构建学区统一管理机制,有效协调,坚持民主决策,不断增强执行力。学区管理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制定学区发展规划、统一建立学区管理制度、统一组织教师研修活动、统一开展教学工作评估和教育质量检测。加强校际交流和学习,共享先进管理理念、科学管理制度、高效机构设置、优秀管理办法等优质资源。不断拓宽学区统一协调管理的领域,创新学区管理的思路、方法和运行模式。

(七)实施教师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依据我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组建学区联合教研组,建立学区教师研修制度,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常态研修活动,提升学区教师研修整体质量。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带动辐射作用,采取名师带徒、名师送教、开放课堂、专题培训、教学成果展示等不同方式,发挥名师作用,促进学区内名师资源的有效共享。

(八)实施课程资源共享,促进课程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课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包含具有特色的教案、图书、课件、校园网资源、题库等。建立学区信息化课程资源平台,将优质课程资源通过资源平台在学区学校进行共享,统筹推进校际课程资源的开放利用,协调组织校际课程同步实施,协调开展各种体育、艺术活动。

(九)实施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加强学校网络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育人方式和研修模式,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探索实施“专递课堂”,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探索实施“名师课堂”,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形成网络环境下研修活动的新常态;探索实施“名校网络课堂”,以学区基地校为主体,通过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学区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十)实施特色优势发展,促进教育品牌形成。学区化管理不是同质化发展,每所学校必须发挥不同优势,彰显各自特色。每所学校要关注办学理念,突出文化底蕴,挖掘学校内在潜力,体现在学区管理体制下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形成独特成果,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校品牌。建立学区“1+x”办学成果展示机制,基地校统筹规划,积极搭建学区内各校办学成果展示平台,以一个主题为中心,以多种形式和内容为载体,秉承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原则,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办学成果展示活动。

四、完善制度

(十一)建立学区校长联席会议制度。校长联席会议为学区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校长联席会议由学区内学校校长和责任督学、教研员、培训教师联系人组成。设立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即学区长一名,学区长由学区基地校校长担任。

学区长主要职责:组织召开校长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学区教育教学问题,统筹安排学区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推进学区内学校课程资源、师资及教育教学活动共享;指导学区内各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定期向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区管理工作情况。

校长联席会议主要任务是协调学区内教育教学工作,共同探讨如何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根据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工作要求,制定学区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开展学区内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区管理的有机统一,切实做到学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十二)建立学区管理专家组集团化工作制度。专家组具体负责落实校长联席会议制定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专家组由学区内各校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组成。设立专家组组长一名,由基地校教学副校长担任。

(十三)建立责任督学、教研员、培训教师联系学区制度。每个学区由教育局指派责任督学、教研员和培训教师为联系人,落实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工作安排部署。

五、保障措施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学区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县学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学区管理工作。根据需要及时例会,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进行总结和宣传,扎实推进学区管理工作。

(十五)加大指导力度。实施责任督学、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培训教师联系学区制度,做好学区教师研培、资源共享协调、指导、引领等工作。

(十六)加强督导检查。建立督导评价机制,制定工作考核评估细则,将学区管理运行状况作为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评估的重要内容。适时开展,专项督导和随机督导,对共同发展、均衡发展、个性发展、教学质量等关键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对学区内所有学校实行“捆绑评价”。将成员校参与学区活动情况和基地校帮助扶持学区内成员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迅速提升综合实力,作为常规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间的合作互助。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3

学生使用校园网络教育资源的频率

网络教育资源使用频率的高低是资源建设优劣情况的评判标准之一,因此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有建设性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36%的学生表示“经常使用”网络教育资源,19%的学生表示“偶尔使用”网络教育资源,14%的学生表示“从不使用”网络教育资源。

学生对网络教育资源的了解及对技术培训的态度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网络教育资源有基本的了解,并集中在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这两类资源上,对教学素材库、在线课程等资源了解的较少。学生使用网络教育资源的技巧影响了使用的效果,有69%的学生认为一定的网络教育资源使用技巧培训是有必要的。

学生对校园网教育资源满意度评价

学生是校园网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学生的满意程度是校园网络资源建设质量高低的一个衡量标准。结果显示,51%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能满足学习的需要,21%的学生认为资源比较陈旧,对学习的帮助不大,9%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对学习没有帮助。可见,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有待提高。

促进校园网教育资源利用的建议

1加大校园网建设的投入

通过对网络建设资源小组成员的访谈,了解到我校的校园网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校园网网速慢的问题,这个问题严重影响校园网教育资源的利用。另外,软硬件系统各自独立,导致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为了达到提高校园网教育资源使用的目的,建议学校建设云校园网。云校园网的使用,可以使软硬件系统高度集中,从而解决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利用率低下问题。云校园网的建设可以解决烟囱林立、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资源的相互链接和共享。云校园网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查询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改善网络教育资源使用的现状,使网络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信息化教育的水平。

2增加资源数量,提高资源质量

关于“不使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原因”一项调查中,29%的同学表示现有校内的资源不够丰富,存在信息冗余。这表示,网络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供学习的资源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助于学习者快速选择合适的资源和把握要点地进行学习。

调查显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的筛选能力有限,这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另外,我校的网络课程建设合格率低,课程质量良莠不齐,课程建设没有延续性,缺乏与学生互动环节的开发,使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高校教师是网络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高校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还不足以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使得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积累的优秀资源很难进行网络化。

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引入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要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网络教育资源使用频率。

3加强对学生的培训与指导

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活动,增强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认识,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网络教学资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字图书馆和网络课程上,这样才能激发他们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检索技能技巧的培训,让学生能快速的查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减少对冗余信息的筛选,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的纸质教育资源存在差别。有些学生由于自我监控能力不足,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适当的学习辅导对网络学习是有必要的,可以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4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建设小组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是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应该作为网络教育资源的架构者。网络资源建设小组成员应基于目前的人员结构下,将直接使用网络教育资源的教师和学生纳入进来,以便搜集更加合理化的建议。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上为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基于最终受众感受的建议,提高资源建设的质量。网络资源建设小组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采取形式多样的管理措施,鼓励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优秀的开发团队,促进教师开发能满足学习需要的、互动效果较好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4

2015年度吉林省电教工作会议于3月4日在辽源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中央电教馆和省教育厅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部署我省2015年电教系统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会议由省电化教育馆陈钺副馆长主持,省电化教育馆领导班子及部门负责人、省内各市(州)电教馆馆长、专家,以及辽源市四个县区的电教人员近50人参加了会议。

辽源市教育局副局长陈鹏在会上致辞,并介绍了辽源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果和下一步的发展规划。省电教馆刘忠民馆长对2014年全省电教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对2015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他强调:2015年重点工作要以建设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创新平台应用方式和有效机制为引领,发挥全省电教战线合力,引导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应用模式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各市(州)电教馆长在会上交流了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做法和经验。长春市继续推进数字校园项目学校的建设与应用,并计划启动“长春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全面推进“长春教育专网”建设。延边州加大朝鲜族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建设“延边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活动”。辽源市以“智慧教育”项目为依托,以深入推进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为重点,以全面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通化市在市教育局统筹规划下,信息化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重点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

本次会议还特邀了省内教育信息化实践层面专家出席,关于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平台应用、电教教研、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专家献计献策,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榆树市教育局顾邵江副局长从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角度介绍了榆树市教育局的经验做法;榆树市武龙中学郭立国校长对学校在探索创建有农村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中的经验做了汇报;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孙高扬老师结合培训案例做了《“基于网络研修社区混合研修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临江市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郭连兵对省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出了建议;集安市王彦华主任介绍了教师“研培一体化”工作的先进做法;通化市刘春莹老师分享了本市科研课题组织、管理工作经验;长春市电教馆王忠诚主任介绍了教育信息化相关赛事的组织、要求;吉林市龙潭区教师进修学校佘晓光老师对提升平台用户活跃度提供了发展和运营策略。

省电教馆在新学期伊始即召开全省电教工作会议,并首次尝试了应用移动终端的新技术进行全程会议交流,希望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带动全省电教战线同志,共同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在2015年再上新台阶。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5

安徽省山河秀丽,人文荟萃,稻香鱼肥,江河密布。巢湖横卧江淮,“天下第一奇山”屹立于皖南,组成了独特的山水风光。全省常住人口5950.1万,直到2010年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8个,在学研究生38991人;普通高校100所,在校生93.9万人;普通高中743所,在校生127.6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普通初中2995所,在校生279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22%;小学13997所,在校生460.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3%。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39.8万人,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受益学生739.5万人。安徽合肥市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安徽还是国家科技创新试点省,拥有中科大(985、211)、合工大(211)、安徽大学(211)等全国重点大学以及诸多科研院所。

根据《“十一五”期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显示,安徽省仍处于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地区。

为了提高安徽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转变,迈向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教育强省的新征程,2012年3月,《安徽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正式公布实施,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重点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9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一批重大教育工程,到2015年,实现更加均衡的基础教育。纵观安徽全省,如何优化中小学教学环境,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工作重中之重。

“十二五”期间,我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作为教育重点工程来抓,《安徽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幅度提高中小学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在中小学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基本建成“数字化校园”。

我们知道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措施和载体,是创建现代化学校的基础。因此,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让学生在信息数字化环境中学习,是我省教育工作的宏大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思想认识,加快发展步伐,把建设和完善校内网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保障全省所有中小学的每个班级都能连接网络,实现班班设备通、网络通、资源通、应用通。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我省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重点加强教育资源匮乏、最需要接受教育的农村中小学网络基础建设,提高网络普及,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安排专项资金为1.2万多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逐渐实现“班班通”,使中小学教学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利用网络,让优质资源突破时空的界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与安徽省教育信息化有关的政策性文件有:《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安徽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等,除此之外,合肥、芜湖、阜阳等地市和各个大学纷纷出台了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些政策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安徽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同时,我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组织建设,强化监督保障;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这一切都为我省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优化各个中小学教学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安徽省针对学校建设的经费投入比例设计了三种组网模式:

模式一:建设经费投入2万左右,网络拓扑图如下:

模式二:建设经费投入6万左右,网络拓扑图如下:

针对以上网络拓扑图,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李旸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

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是资源通、应用通,但在后面的拓扑建设图中反映不够,也就是在拓扑建设图中就应该标识出最基本的资源通、应用通项目以及预算的考虑(也即网络软件应用的投入)。

2.模式一出口带宽2M太小,对网络的资源通、应用通形成一定的瓶颈,往往学校自身信息化水平越低的情况下对远程资源及应用的需求会更大,建议在现阶段ISP提速的基础上提高到4M或更高。

3.模式一图中注:使用双绞线无源网段布线理论上100米,考虑跳线,一般建议不超过90米。建议考虑部分光纤线路用于建筑物间互联。

4.建议模式二仍然使用塔式PC服务器,节约成本,汇聚与接入千兆光纤线路设计有一定问题,因为不管是出互联网或访问本地资源应用服务都会受防火墙百兆限制,建议把防火墙改为千兆接口。

① 合肥市教育局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6

关键词:教育 资源 存储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16

1 大数据量存储

高水平的教育首先应该表现为教学资源的丰富。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步入到以数据为中心的“大数据”时代。数以亿计的计算机和各种移动智能终端正在持续不断地创造出数量惊人的数据。同时,人们对资源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比我国国家精品课程,录像标准(2010)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录像标准(2012年版),我们可以看出,仅视频录像的分辨率标准就已从320*240提升至720*576。分辨率的提升,意味着视频文件的增大。可以预见,我们的资源存储系统将不得不面对PB(1PB=1024TB)级、EB(1EB=1024PB)级、甚至更多的数据存储。因此,我们在存储架构时必须为大容量的资源存储做好准备。

2 小文件存储与并发访问

在《教育资源建设规范CELTS-41.1》中,教学资源主要分为9类: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媒体素材可以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1]2012年,在教育部提供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提交工具中,资源被细分为:教学录像、演示文稿、习题作业、试卷、教学课件、例题、教学案例、媒体素材、学习手册、电子教材、实验/实训/实习、任务工单、工程图纸、票证账表、模拟实训/实验动画、常见问题、专家讨座、学生作品、文献资料、名词术语、人物、教学软件、虚拟仿真、电子教案、其他等25种实体资源。为了方便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时间学习,这些资源都不会被设计得太大,因此教学资源存储系必将要面对海量小文件和由此引发的高并发、大流量以及热点不集中等一系列问题。

3 高可用

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提高资源系统的高可用性成为建设稳健系统的首要任务之一。高可用系统是目前机构防止核心计算机系统因故障停机的最有效手段。高可用性H.A.(High Availability)指的是通过尽量缩短因日常维护操作(计划)和突发的系统崩溃(非计划)所导致的停机时间,以提高系统和应用的可用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存储系统是一种典型的WEB应用系统,故障点较多,因此高可用问题也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储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4 可扩展性问题

在存储领域,单一服务器无法存放庞大数据集时,必须增添容量。因此教学资源存储系统还必须面对系统的扩展问题:纵向扩展或是横向扩展。纵向扩展是为了使单个服务器能够自己处理更多数据的方法,意味着对单一服务器增添更多资源,因此受到硬件系统本身的限制,扩展能力有限。对于分布式系统还可采用横向扩展,这需要增加更多的节点。应对庞大的数据集,可以用两台甚至多台服务器来存放数据,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容,但成本大于纵向扩展。因此,在设计教学资源存储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两种扩展方式。

5 视频存储与在线播放问题

由MOOC带来的视频课程的潮流,导致视频资源空前丰富。视频资源由于文件较大,易造成存储系统的瓶颈。同时视频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还需要解决在线播放所带来的视频传输协议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视频的存储与访问问题深入研究。

以上五个基本问题,笔者认为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构建服务器集群。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FastDFS和WEB服务器Nginx架构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应对教学资源的存储和视频在线播放的问题。

6 分布式文件系统FastDFS

FastDfs是一个基于 c 语言实现的开源分布式文件系统,专门为互联网应用,充分考虑了如高可用性、负载均衡、可扩展性、负载均衡等网络应用的特点,特别适合以中小文件为载体的在线服务。FastDFS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轻量级、分组方式和对等结构等三个方面[2]。

同时FastDFS还具有以下特点:灵活的同步机制;强大而灵活的扩展功能,支持横向扩展和纵向扩展且不影响现有服务;大并发访问,采用libevent取代传统的网络通信模型,支持10K级的并发;低负载,磁盘I/O由专门的线程处理,系统负载与连接数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系统负载基本上不受连接数影响。调查发现包括京东、UC、支付宝等网站均在使用FastDFS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其中不乏PB级别的网站。因此,FastDFS是一个成熟可靠的分布式文件存储方案,非常适合教育资源的存储。

7 Web服务器Nginx

由于FastDFS提供的是基于http协议的在线访问,教学资源的传输主要通过http协议进行Web传输。目前在UNINX-LIKE系统下,主流的Web服务器有Apache和Nginx。作为后起之秀的开源软件Nginx由于其出色的性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起来越多的关注。 Nginx使用了最新的epoll(Linux 2.6内核)和kqueue(freebsd)网络I/O模型,而Apache仍使用传统的select模型。因此能Nginx每秒能处理数倍于Apache的请求,并且在系统负载、CPU使用率远低于Apache。另外Nginx还引入了Apache的模块开发支持机制,可通过丰富的开源模块扩展其功能。Nginx 有着超越 Apache 的高性能和稳定性,国内许多大型网站的均已向Nginx迁移。因此Nginx是教学资源访问服务理想的Web服务器。

8 视频在线点播

目前在线播放主要依赖于http协议和rtmp协议。基于http协议时,学习者通过Web服务器将视频文件先下载到本地缓存后播放。其优点是,当视频下载完成后就没有服务器消耗了。其缺点是视频文件会缓存在客户端,文件的保密性不好。而基于rtmp协议时,采用服务器实时播放,视频文件不会缓存在客户端。其优点是保密性好,但其缺点是必须要有实时的服务器连接。而且FMS(Flash Media Server)等服务端软件收费高昂,可支持的连接数也十分有限。国内大部分的视频分享网站均采用http方式,通过普通的Web服务器(虚拟主机)完成在线点播,因此在设计视频资源在线访问时可以完全选用http协议,而且Nginx已经内置了在线播放模块。

9 结语

教育资源存储系统的架构是教育资源系统基础而核心的问题。笔者经过实践认为FastDFS和Nginx组合,为高校教学资源存储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低成本的解决方案。限于篇幅笔者没有论及教学资源建设中,互联网环境下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等应用层问题,这将是下一步重点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7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近些年来在资源建设方面共建共享机制的建设过程,提出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是关键;资源共建共享内容是核心等论点,并通过具体实践过程加以论述。

前言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学科,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力,也是资源应用的主体,单个院校或单位难以承受建设完整学科体系教学资源的压力。为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各单位选取自己的重点学科和特长学科分工合作,通过资源的共建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建设、组织与协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

教育资源的建设历来是外语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通过音视频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外语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语院系多年来一直企盼着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实现。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自2003年开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协会曾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是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

1 制订标准

“十五” 期间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起草了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参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 (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的相关标准,依据数据库结构完整性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兼容性的原则,管理、检索、调用数据的便捷性原则以及应用平台与用户界面友好、简洁的原则并结合了中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问题,最终在2005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兰州年会上通过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2007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大理年会上该标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标准的制定使外语院校的资源建设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为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作为资源建设的指导文件,标准也将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2 模式创新

为避免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外语专业委员会在标准制定之初,就本着一切从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为标准的“落地”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在标准制定完成之后,外语专业委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与标准相适用的资源建设平台和工具上来,适时引入教育技术企业,大胆采用协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院校在教学上和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并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06年初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展开会议,会议决定分别委托北京竞业达公司和联想传奇公司开发基于标准框架的资源管理与平台和著录软件,以推动标准的“落地”,让标准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二 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是关键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不仅制定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还对该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1 建立符合标准的应用平台

依据外语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联想传奇公司和竞业达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专属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包括:外语资源编目工具、外语资源管理平台、外语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校际资源交换平台,上述系列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从技术上保障了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的应用和实施,实现了外语资源建设更加贴合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实际教育需求的目标。

2 免费向会员学校提供资源编目工具

外语资源建设的核心是一线教师,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更是资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担纲者。如何最广泛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成为资源建设成功的必备要素。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免费向会员院校提供编目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资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台,受到各会员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在外语专业委员会中,已有一定数量的会员院校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资源平台上开始了资源的建设,部分地区的会员院校已经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资源库,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资源的共享。

三 资源共建共享 内容是核心

标准再完善,技术再先进,没有资源作为依托,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2007年初,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发起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倡议,得到全国会员的积极响应。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1 建设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库

为营造开放、共赢的资源共享环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2007年底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从工作启动至今,已经有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资源库提供了超过5tb的外语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不断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云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会员院校已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直接受益者。

2 设立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

为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得到更高效的建设和应用,外语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对共享的资源库进行统一、分类、整理和维护等工作,并组织专门的人员按照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元数据标准对资源进行逐条编目,以方便教师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解决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2007年协会与北京联想传奇合作,联合开发了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平台的建立使协会会员院校之间的资源交互与共享变得便捷起来。各会员学校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该平台各会员院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其他会员院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在线点播和下载。从而将加速外语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工作。

随着参与资源建设的会员学校数量的增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将会极大丰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如何进行后续的资源管理被提上外语专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外语专业委员会意识到今后责任重大,但坚信在委员会和会员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语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会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形成良性的互动。

参考文献

[1]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伯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8

关键词:外语教学;资源建设;共建共享

前言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学科,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力,也是资源应用的主体,单个院校或单位难以承受建设完整学科体系教学资源的压力。为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各单位选取自己的重点学科和特长学科分工合作,通过资源的共建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建设、组织与协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

教育资源的建设历来是外语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通过音视频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外语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语院系多年来一直企盼着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实现。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自2003年开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协会曾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是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

1 制订标准

“十五” 期间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起草了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参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 (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的相关标准,依据数据库结构完整性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兼容性的原则,管理、检索、调用数据的便捷性原则以及应用平台与用户界面友好、简洁的原则并结合了中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问题,最终在2005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兰州年会上通过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2007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大理年会上该标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标准的制定使外语院校的资源建设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为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作为资源建设的指导文件,标准也将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2 模式创新

为避免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外语专业委员会在标准制定之初,就本着一切从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为标准的“落地”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在标准制定完成之后,外语专业委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与标准相适用的资源建设平台和工具上来,适时引入教育技术企业,大胆采用协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院校在教学上和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并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06年初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展开会议,会议决定分别委托北京竞业达公司和联想传奇公司开发基于标准框架的资源管理与发布平台和著录软件,以推动标准的“落地”,让标准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转贴于

二 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是关键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不仅制定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还对该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1 建立符合标准的应用平台

依据外语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联想传奇公司和竞业达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专属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包括:外语资源编目工具、外语资源管理平台、外语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校际资源交换平台,上述系列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从技术上保障了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的应用和实施,实现了外语资源建设更加贴合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实际教育需求的目标。 2 免费向会员学校提供资源编目工具

外语资源建设的核心是一线教师,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更是资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担纲者。如何最广泛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成为资源建设成功的必备要素。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免费向会员院校提供编目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资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台,受到各会员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在外语专业委员会中,已有一定数量的会员院校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资源平台上开始了资源的建设,部分地区的会员院校已经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资源库,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资源的共享。

三 资源共建共享 内容是核心

标准再完善,技术再先进,没有资源作为依托,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2007年初,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发起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倡议,得到全国会员的积极响应。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1 建设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库

为营造开放、共赢的资源共享环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2007年底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从工作启动至今,已经有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资源库提供了超过5TB的外语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不断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云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会员院校已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直接受益者。

2 设立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

为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得到更高效的建设和应用,外语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对共享的资源库进行统一查重、分类、整理和维护等工作,并组织专门的人员按照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元数据标准对资源进行逐条编目,以方便教师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解决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2007年协会与北京联想传奇合作,联合开发了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平台的建立使协会会员院校之间的资源交互与共享变得便捷起来。各会员学校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该平台各会员院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其他会员院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在线点播和下载。从而将加速外语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工作。

随着参与资源建设的会员学校数量的增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将会极大丰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如何进行后续的资源管理被提上外语专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外语专业委员会意识到今后责任重大,但坚信在委员会和会员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语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会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形成良性的互动。

参考文献

[1]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伯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

上一篇:关于生物的知识范文 下一篇:工地文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