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6:58:05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篇1

美术基础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美术课程包括建筑素描和建筑色彩等课程,课程的训练过程是艺术修养和技术技能提升的过程。“设计”一词的概念在各国的解释多样,包含:计划、草图、构想、预想、预设、配合、意图、企划等。美术课程设计化教学介于绘画与专业设计之间。设计化是在各种设计专业中,人们根据造型和色彩审美要求对制作形式的谋划;是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主动的观察对象,用理性、辩证的手法表现对象的表里构造因素。设计思维的训练是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表现造型的写生训练,在训练中发现其设计意义的形态符号,并运用这些形态符号来充实自己的设计意识和手段,经过一定时间的设计训练有助于建筑设计意识的培养。

1 建筑专业的设计化美术课程的训练

1.1 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与一般性写实绘画训练的区别

建筑学专业的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衔接绘画与设计的桥梁。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出发,美术写生训练可分为一般性写实写生训练和设计训练。写实写生是为了获取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规律的写生训练;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是以主观归纳性的艺术造型写生为主。一般性绘画的画面为一点透视,设计性绘画的画面的透视多为散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绘画有相近的地方。这种散点透视的画面的特点是:装饰性强;绘画手法丰富;构图灵活。20世纪初西方美术现代绘画主义的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装饰性强,就是受东方美术的散点透视的启示,在手法上和色彩运用上大胆、自由、设计性强。

1.2 如何进行设计绘画的训练

首先进行写实性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设计化训练。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介于具象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训练写生,与一般性绘画写生训练有相同点;画面都为焦点透视,空间、质感、虚实、肌理等因素在画面中都有所体现,把绘制对象的明暗造型、色彩冷暖、空间远近等加以概括、总结、提炼,是以客观呈现的状态为画面表现的主要形式。

接下来进行平面性设计写生的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如何将三维的立体的物象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为二维绘画,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的装饰化处理,绘制出来。通过平面性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暂时抛却焦点透视的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关系进行描绘。

再有就是意向性设计写生训练,是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中比较高级的,也是设计意识较强的训练阶段,与解构性写生的最大区别是更具抽象性,意向性写生设计训练主观表现意识更强,是打破习惯性思维、强调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阶段,使学生的写生作品更富有意境性、表现性、情绪性。

1.3 建筑学专业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的方法

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应注重主观意向的表达,丰富造型、结构、色彩关系、抽象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具材料的应用选择,包括肌理的运用。对于学生应采取发现特色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绘画设计,给予个性的指导,开发学生的丰富的主观思维。

对于以往写生教学当中对学生是“掰开了揉碎、喂”的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缺乏个性表现,作品过于规范,遇到问题依赖老师、依赖成品抄袭等解决,设计和创新意识淡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写生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设计意识培养不够。应该在写实美术写生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主观分析对象的绘画语言,使其画面更具创造性、目的性。

在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中,从写实性造型设计写生,到平面性造型设计写生,再到解构性和意向性造型设计写生这一限制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歌德在《自然与艺术》一书中写道:“在限制中才能显出高手,只有规律才能给人以自由”。限制与创意是可以转化的,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正是这种规律认识可转化为表现的自由,最后,产生别具一格的、具有强烈装饰性和形式美相融的艺术品[1]。

2 在建筑学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培养设计意识

(1)用主观意识培养客观事物的思维。在建筑设计绘画的训练中,大家面对的静物只是个参考,是客观存在的,是为建筑设计造型作品提供的表现素材。经过素材的提炼、加工而成为设计造型作品的过程是设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将客观事物通过归纳总结、主观重现绘制的过程,这一工作的好坏,是最终成果成败的关键。建筑设计绘画的过程是计划、制作、使用所形成的循环过程。建筑设计专业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有目的地不断渗透和强化来实施,建筑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头、眼、手、脑相结合进行锻炼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思维意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以画面有较高的可视性为前提,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思维方式,表现设计意识。比如对于一组静物造型,学生们可以画成二维的平面设计写生、可以画成三维的写实性设计写生、可以画成四维的抽象设计写生作品;用想要传达给观者的造型表情定位画面,表现出个性思维、个性意识。设计写生的训练是摒弃了客观描摹的写生方法,使每个学生笔下的对象都是各异的、生动的,造型是丰富的,是很好地培养分析设计意识的课程。

(3)培养学生用抽象的概括、观察、提炼、夸张、整合等手法进行造型设计。设计绘画写生训练通过归纳总结、绘制的过程,舍弃琐碎的绘画语言,突出主题,培养化繁为简的设计意识;在写生训练中,注意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设计思维把握构图、构色、构形,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如果写实写生是摄影的提升,那么设计绘画是写实绘画的提升,这一提升是意识上的提升,是将无意于画面的语言精简,将有力度的绘画语言强化,达到烘托主题、升华画面的目的。

3 通过设计绘画的训练培养设计意识在建筑设计当中的运用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功能,正常活动有70%都与视觉相关,人类的审美主要来源于视觉快感,画面效果好给人们的是感性的美,当我们面对丰富的造型和色彩的时候,总会找到情感的共鸣。作品的情感是感情与经验的结合。被人们誉为“冷抽象”代表蒙德里安所做的一些“色格子”设计及其形式受到现代许多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青睐,用于其作品中;“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克里绘制的许多抽象的、充满想象的设计色彩作品,被运用到建筑设计和室内外装饰当中;法国的色彩大师朗克罗将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设计原理运用到建筑群设计的过程中,使形式单调的建筑群落由于色彩和造型的变化,赋予了设计的思维和灵性。意象性的造型设计写生训练是建筑造型设计的构形和构色的启示;设计的训练思维过程是对设计目标的艺术设计过程的完善。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抽象效果建筑充分表现了个人的主观和修养,让人看后过目不忘、惊叹不已。

4 结语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篇2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发散性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65-01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超越一般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教学,是探索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渗透在各种学科中。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应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这里,本人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谈一些感受和想法。

1.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思维的流畅性主要是指思维发散的量,这个量的多少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的,知识越丰富,观察、分析、归纳、联想和类比的领域也就越宽广。

例: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 ,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

用上具体量:3600米

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一题多解的需求可以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解题途径去寻找不同的方法,以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2.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主要是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它要求人们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符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也就是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住一般性的概念、法则和方法,灵活地用来解决具体问题。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应大力提倡一题多变。

例:有一批零件,由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如果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变化1】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

【变化2】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做完·乙、丙合做呢·

【变化3】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

【变化4】甲、乙先合做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8小时,能不能做完·

【变化5】甲、乙、丙合做4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例:一堆化肥重1200吨,用去了35%,用去多少吨·

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变化1】一堆化肥重1200吨,用去了35%,还剩多少吨·

【变化2】一堆化肥用去420吨,用去了35%,这堆化肥重多少吨·

【变化3】一堆化肥,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5%,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0%,还剩780吨,这堆化肥重多少吨·

【变化4】一堆化肥,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5%,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0%,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180吨,这堆化肥重多少吨·

【变化5】一堆化肥,第一次用去总数的300吨,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20吨,还剩780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通过这种应用题一题多变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篇3

【关键词】 快速训练 团队协同创作 草图训练 技法和概念移植

创意思维训练课程属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下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处于从造型基础课程能力提升往专业化方向学习的过渡阶段,是基础课程与设计课程之间的重要衔接部分。在国内设计院校将其纳入“视觉传达”专业范畴,多定位于“图形”课程,而反观国外教学设置中多直接命名为“创意思维训练”,且不限于视觉传达方向,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数字艺术等门类都将其列为必修课程。

近几年,众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大量涌进,国内各设计院校教学也逐渐开始重视和强调创意思维能力塑造。然而,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做到深入到每个具体环节。目前,国内的设计专业院校对于创意思维的基础训练多数未能形成完整清晰的教学思路,这其中有诸多原因。

首先,需要教师针对设计师本身所应具备的素质进行细化分解,对课题做过剥茧抽丝般的梳理研究,而这对于教师自身的学识素养也是一个重要考查,需要教师不只流于常规概念的讲解,还需深度投入地进行探索与思考;其次,如果想要充分激发自己的教学创造力,还需掌握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包括一些特殊的技巧训练。

在此,笔者将多年在创意思维训练教学中一直探索的几个方向提出来。

一、通过短时间快速训练提升创作效率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出于通过专业应试考试的目标,多数已习惯了长时间描摹对象的方法(即所谓的“磨”石膏像、“磨”人像)。久而久之,面对创作对象时往往已激情不再,并养成了一些创作恶习。而在视觉设计这个领域,往往只有极短时间来完成创意构思。这样的高效要求对于创意人员来说已是司空见惯。因此,在创意思维训练的时间分配上,应将课堂练习时间内三分之二应用于构思与草图审稿,其他三分之一时间穿插一些短时间大剂量的创意练习,一般时间都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数量上则应要求完成30个以上草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得创作者高度集中精力,同时不再拘泥于细枝末节,直奔主题,为将来在设计职场上的快速反应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意念拓展”部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非常规思维,可将“脑力激荡法”(又称“头脑风暴法”,美国奥斯朋Alex Osborne’1941年所创,利用创造性想法为手段,集体思考,使大家发挥最大的想象力。通过这种根据一个灵感激发另一个灵感的方式,产生创造性思想,并从中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用于课堂教学。此方面训练贯穿课程始终,目的是在思维上完成蜕变。无论以什么为训练对象,都务必将所能挖掘到的各种门类一一罗列,再逐个解剖,由此及彼,从中寻找到尽可能多的表述方式。

二、加大视觉语言的词汇量训练

一个人的眼光、生活喜好极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定式,这对于从事创意创新行当的人来说不是一个好的信号。惯性思维常常导致我们的思维自我封闭和创造力枯萎。久而久之,必导致专业素养上的营养不良。教师应多设定一些问题,多开辟一些全新的试验田,尽量尝试多种训练手段,让学生寻找各种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这里就存在一个大剂量练习的问题。有人会质疑这样做如何达到保质保量,但是在教师向学生进行了示范,学生的思路得以充分拓展之后,单人即可完成三四十个答案,何况是几个人一组来共同构想一个主题。从量变到质变,没有这般高强度的练习,以后在工作中遇上“创意风暴会”时就会倍感吃力。因此,此种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导致创意懈怠;数量绝不可少,否则思维才开拓起来就戛然而止,深度不够,也不利于后面衔接。这样的思维训练常常会使未来的设计师产生精疲力竭的感受。但是,不越过那道坎,其永远不会创作出令人赞叹的作品。

因此,创作中应强调词汇量的训练(即创作元素超大剂量的寻找、整理、发散)以及关键词的选择(关键词应清晰明了,易于展开)。这里需要的不是所谓的权威标准答案,列出的答案越多,则意味着搜寻解决方案的空间越开阔,原创洞察能力也会得到更强的提高。经过大剂量的开发思维训练之后,对于一个普通物件,创作者会深刻观察到期外在形态里面隐藏的特质,直至观物非物,明白个中玄妙,即可幻化万千。

三、以协同创作加强合作意识

课题训练中应增加分组练习的比重,这可以锻炼到团队沟通协调等多方面能力,而不仅是作品数量上的增加。小组形式的合作应该是随机的,由教师指定哪些人归为一组进行创作,或者是先个人操作进行,深入后再开始编组讨论。

由教师指定分组,应有意识地让平时交往少的学生编在一组,这也是为其将来顺利进入社会的考虑。某位4A广告公司设计总监说过:“如果能早点学会该如何与自己意见观念差异较大的人共处,日后在进入创作组时会轻松很多。毕竟在你还未成为主导人时,你是无权选择你的搭档的。”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开发其发散思维,更要为其去模拟未来。

在分组训练进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组应先设定一名组长(组员推选或由教师指定,不同的课题训练时实行轮换制),并由组长指定一名学生负责最终整理记录,另一名学生负责陈诉;

2.每组发一张对开纸,每个组员可随意把自己的想法或写或画在这张纸上,不必画得多么详尽,只需表达出明确意图即可;

3.组长须保证每名组员都积极参与其中,尤其要带动那些平时不爱发表意见的学生;

4.组长应允许组员无所顾忌地进行讨论,保持轻松愉快的气氛,不去限制或轻率批评不合常理、不切实际的念头,因为此类意念常会触发别人的灵感;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篇4

一、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一般事物的质和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果改变其中某一个因素,就可以产生新的思路。在应用题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代换法”解题,使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同一类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换元机智”,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解答应用题有时会遇到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如果变换思考角度和思考方式,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恰当地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问题就可能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可以迂回绕过你不能直接克服的思维上的障碍,使思路畅通,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能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解题能力。

如: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货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当客车行到全程的7/13的地方与货车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9小时行完全程,求甲、乙两站间相距多少千米。

这道题乍一看是相遇问题,但不能用一般相遇问题的解法来解。解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把题中的7/13转化为路程比,再从路程比转化为速度比。相遇时客车与货车所走的路程比是7/13∶ (1-7/13)=7∶ 6,所以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也是7∶ 6。再做一次转化,即可得到:货车速度是客车的7/13。已知客车每小时行56千米,这样,问题便顺利解决了。解:7/13∶ (1-7/13)=7/13∶ 6/13=7∶ 656×76/7×9=432(千米)。答:甲、乙两站间相距432千米。

二、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考。

一个问题面前,引导学生思维向多方面展开,尽可能提出多种设想、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使学生不仅可以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创造性,还可以在探索不同的解法中,有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64千米。用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5小时,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解法1:根据题目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汽车行驶的速度(“单一量”)。由于这个速度是不变的,因而用这个“单一量”和题中后一个条件,便可求出所求问题。这种思路是“归一”的思路。

解:(1)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4÷2=32(千米)

(2)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32×5=160(千米)

综合算式:64÷2×5

=32×5

=160(千米)

答: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160千米。

解法2:因为5小时是2小时的(5÷2)倍,所以5小时行驶的路程也应是2小时所行路程的(5÷2)倍。

解:64×(5÷2)

=64×2.5

=160(千米)

答: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160千米。

解法3:本题也可以列方程解,是“平衡思路”,从整体入手寻找等量关系,让未知数参加运算,思路简明。在使用“平衡思路”分析时,又可以依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剖析数量关系,得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列出不同的方程。

如: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一定)”可知,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千米。

x/5=64/2

也可根据“路程÷速度=时间”这一等量关系,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千米。

x÷(64÷2)=5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鼓励学生运用具备新颖性、独创性的解题方法。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这三个特征。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层次。流畅是发散思维的最低要求,只有流畅了,才能求变通,求独特,而独特正是发散思维的精髓所在。如上题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运用了转化和对应的思路,得到了以下解法,思路巧妙而独特。

解法4:因为2小时相当于5小时的2/5,而且速度一定,所以2小时行驶的路程也应是5小时行驶的路程的2/5(这里运用了转化的思路,把时间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路程的倍数关系)。换句话说,5小时所行路程的2/5应是64千米。要求5小时行多少千米,可以列方程解答。

设5小时行x千米。

2/5x=64

x=64÷2/5

x=160

答: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160千米。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也可以直接列算式“64÷2/5”,求出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四、通过“一题多变”提高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启发学生持变换思想,对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改变,把一道题目变成多道,形成互有关系的一类题链,这样既可使学生观察到这类题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开阔视野,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变力和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篇5

关键词:课堂 教学常规 阅读 口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27-01

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基础还在有效训练课堂常规,没有课堂教学常规的改革,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语言,启迪思维,为进入高年级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需将常规训练纳入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尝试。所谓常规训练,是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的固定项目的训练,训练的时间,一般只安排在课堂的前十分钟内进行。常规训练有的与本节所讲内容有直接关系,有的则无。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阅读的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

1 阅读训练

训练的方法,一开始按学生座位排列顺序,依次进行。一节进行不完,下次接着进行。每个学生的阅读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分钟,内容不限,要求做到:口齿清晰,发音准确,语句流畅,能读出标点符号。已经学过的文章要读出感情,读出语气,做到轻、重、缓、急,适可而止。这时候其他学生的任务是集中注意力听。训练中注意“范”“荐”“调”。

1.1 “范”即老师范读

进入二年级,拼音教学结束,阅读教学刚刚起步,学生读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因此,不管是课下还是课堂,老师都要进行适时指导,根据情况,有时老师也要当场向学生进行阅读、背诵的表演。这样,既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学生作出了表率。

1.2 “荐”即推荐,包括两方面内容

首先,教师向学生推荐适合儿童特点而又感兴趣的大量课外读物,期中好的段落篇章,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背诵。如《海上日出》等言辞优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让学生熟读,最后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下来,然后在常规训练中检查。其次,老师或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或写法相似文章来读,训练中老师检查读的情况。这些文章由于都是学生自己上网找的,而且是特别感兴趣的,所以他们学得快、记得牢。

1.3 “调”即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的培养与人的认识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需经常不断的加强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其次,采用个人积分、小组总分。每进行完一次张榜公布,好的予以热情鼓励和正确评价。差一点的,肯定其优点,课下婉言指出缺点。这样学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不断的获取知识,不断的成功,由成功而带来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内驱力―― 兴趣,促使自己去阅读,阅读中有了丰富的知识,就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仅仅限于十分钟的阅读训练,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要求,有时时间到了,许多学生仍然跃跃欲试。没有叫到自己,气的都流出了眼泪。不能让孩子失望啊!于是,教师这样补充:每天下午放学,准备好阅读材料的同学,到办公室接受检查,达到要求的,额外加十分。学生不请自到,这就为具体指导孩子们阅读提供了良机。

2 创造性思维训练

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思维首先借助于语言,阅读训练中学生掌握了一些语言,这只是为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掌握多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思维训练做到以下两点:“精”“巧”。

2.1 “精”:精心设计问题

常规训练时间短暂,要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让全班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自觉地动口动脑,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做到难易适度,繁简适当,体现训练的巩固性和创造性。

2.2 “巧”―巧妙点拨

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少,知识面窄,词语贫乏,所以在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等品质方面较差,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题目:两个人同时要过一座独木桥,其中一人从南边来,一个往北走,他们两个谁也不给对方让路,怎样才能过去?题目说出后,有的同学只顾想办法怎样才能过去,却没有详细分析题目。这时教师提示:不要急于想办法,再详细听一遍题。同学们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朝同一个方向去的,根本不用为过不去桥而发愁。通过这样一道题的练习,学生受到了启发,遇到问题要详细分析,不能马虎大意。阅读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拓宽了知识面,思维训练,学生学会了思考,有了语言,又会思考,这就需要表达,进行口语交际。

3 口语交际的训练,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老师或学生读文章,学生讲述主要内容、或学生讲故事。(2)将学生听到的、见到的周围发生的事情或者电视中的精彩镜头讲一讲。(3)老师设计题目:如《今天该我值日》《我的妈妈》《美丽的校园》……像这些较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学生不会感到无话可说。(4)结合图画,让学生学会交际。看图说话,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了《阿德的梦》后,教师选了一幅图画,内容是:一个孩子梦见自己坐上神州8号卫星飞上了蓝天。利用课余,把图画画到了黑板上,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讲述故事内容,这时,馨怡同学在前面几位同学说的基础上,模仿着课文,讲出了这样一段话:“晚上,我看了一会《从小爱科学》,躺下就进入了梦乡,我梦见自己乘上了神州8号卫星来到了月亮上,真开心。只见四周的星星像洒在碧玉盘里的珍珠一闪一闪的,嫦娥姐姐跳舞给我看,还拿出月饼招待我,我玩得正开心,忽然一下子醒了,原来自己好好地躺在床上,刚才只是做了一场美丽的梦。”学生说得好,同学们鼓掌欢迎,老师热情鼓励,这样也增强了孩子们说好的信心。对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婉言指出缺点,这样也不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口语交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所谈的三种训练,根据当堂授课任务量大小,恰当安排,有时将几种训练交替进行,让学生经常换换口味,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期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经过一年的尝试,常规训练使学生受益匪浅:首先,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扩大了视野,发展了语言,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为以后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常规训练,能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常规训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完成当堂课的授课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克昌.河南省特级教师教学经验谈[M].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5.

[2] 李伟斌.由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M].春苗出版社,2009.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篇6

一、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作用,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氛围,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

二、教师要创造性地“教”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守成性维持性的教育,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思维、行为定势,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创新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来,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知识的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等思维过程所产生的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的发挥、窒息人的创造意识形成的种种因素,并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三、加强思维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训练。在教给学生一般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注意寻找各种思维训练的序列,使思维训练循序渐进,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各种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由于单纯传授某种解题技巧而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毛病。长此以往,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运算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坚持历史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精神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具有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的意识,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性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往往容易走向一种误区:完全抛弃基础知识,单纯求新,求异,为了创新而创新,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课改中“新”的特点,殊不知抛开了知识基础,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就像金字塔,没有坚实的底座,必然会导致坍塌。当然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也并不意味着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勤耕奋耘,一点一滴地积累,积极探索,坚持不懈地在历史教学中探索实践,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者。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篇7

1.鼓励参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当“主角”,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一些创新的新路子,一些不完整但却显露可贵苗头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与想发,质疑是求异的开始,是探索真理的火花,教师一定要抓时机,给予保护,给予鼓励,决不能因为问题新奇或意外,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对问题经过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培养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勤读书,多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培养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提倡学习中的民主、容忍异议;肯定身边别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创新教学模式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和运用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观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论的猜测。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素质。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此特别重视。我们要求学生大胆预测,再引导学生作特殊化的观察,印证自己的猜想。另一方面,观察也可以发现错误,观察错误又可能发现其合理因素,并由此可以找到修正错误的方法途径。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集中表现。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与联系思维的能力。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题型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教学中每一种方法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产生思维定势。同样,形成联想。类比联想、相关联系等多种联想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中同样应尽可能地进行相应的训练。

引入开放题,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开放性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时的不同思路。

鼓励设问解疑,培养创新能力。大胆设问,勇于解疑是有所创造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让学生自己发问,自然地构成了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它诱导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沿着设问、解疑的阶梯,逐步迎来胜利的曙光。勿容置疑,这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发现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善于联想类比,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联想类比。经旧换新,这对于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起到启迪、开拓的作用。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旧知识的温故中,发现了打开新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探索知识奥妙的征途上,创造地迈开了自己坚实的一步,表现了极强的思维积极性和探索毅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注意情商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情商是一种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要完成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借助于情感、意志等良好的情商做中介。信心、决心、忍耐力、毅力、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对学习的动机、方法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4.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训练。在教给学生一般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注意寻找各种思维训练的序列,使思维训练循序渐进,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各种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由于单纯传授某种解题技巧而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毛病。长此以往,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运算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国,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培养科学评价的创新意识。从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角度教定制评价的尺度;从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角度定位评价的价值观;社会对学生的创新表现要求是,以鼓励、尝试探讨为宜。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扎实地进行学习各科文化课,丰富自己的间接知识经验;参加广泛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直接知识经验。要学会捕捉灵敏意识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篇8

关键词: 语文学科 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个方面

当今国际上激烈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竞争,而科技进步要仰仗人类创造力的推动。国民创造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跨世纪的人才实质上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现今倡导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就具有了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如是积极挖掘,系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1]。因此,语文学科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学科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改变阻滞创造力发展的观念,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仅仅只运用了其脑力潜能的10%,有些甚至只是5%,所以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和发展余地。同时,创造的范围十分广泛,创造的价值普遍存在,它不只是在研究尖端科技难题,深入学术前沿阵地才体现出来。事实上,为各种问题寻找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创造过程。生活中的机会和问题比比皆是,关键是要发现,并去尝试[2]。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正确的创造观之后,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在教材的处理上,有意识地向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方面倾斜,可以创设问题的情境,巧妙地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时候,可以设置像“路瓦栽夫人如果没有丢失项链,结果会怎样?”“你能给这个故事想出多少种结尾?”“这些环境或情景会使你联想到哪些事情?”等问题,造“愤”造“悱”,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强化其创造意识。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一般不作评价、下结论,而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尽可能多地阐述各种观点,哪怕这些观点是粗浅的,不成熟的,甚至是相悖的,也不能嘲弄和讥笑。竞相回答的结果也许会产生争论和冲突,但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急剧冲突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提高了思维的深度与力度,有价值的思想、最佳观念的最佳方法往往也就由此诞生。

二、在对表达内容领悟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创造性思维训练离不开对表达内容的深刻领悟。“悟”是思维的高境界,它包括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凭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就可以对表达内容进行迅速直接地感知理解和整体上的判断把握。对于一些通俗浅显、短小简练的作品,人们凭借着直觉思维足可以阅读、理解、领悟。而像一些名家大作,其作品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深邃的意义、高超的艺术手法等,不可能仅凭直觉思维就能领悟得了,它往往要借助于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是领悟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同样是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优化。从认识过程看,灵感思维是一种突变性的创造活动,一旦触发,就会像突然加了催化剂一样,使感性材料迅速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认识的成果看,它又是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活动,它能打破人的常规思路,为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开辟一个全新的境界。它可以知识的积淀为基础,也可能在偶然的机遇中产生。例如,在谈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标题含义时,通过浏览全文,学生凭直觉思维一般都会认定“药”指的是“人血馒头”,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简单呢?我通过如下的板书:

药?

《药》药。

药!

以此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在重新细读课文的同时,认真思考其深刻内涵,同时组织学习小组展开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循循诱导和对课文内容作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比较、沟通、类推下,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专注的探索,运用头脑风暴法,灵感的火花瞬时闪现,仿佛眼前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新境地。学生终于领悟了以“药”为标题的深刻含义――“药”不仅概括了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故事的中心线索,而且它启示读者,从不成其为药的人血馒头被落后群众当作药的悲剧里,探索什么是医治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痼疾的“药”。

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注重发展灵感思维,使学生常常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用灵感之火照明每一个学生渴求智慧的心灵,让他们在终生受益的顿悟中不断进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完全可能达到。

三、捕捉创造契机,训练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然而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却囚禁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倾向于引导学生寻找一个正确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想象力的薄弱,想象的翅膀凝重滞涩,难以自由地扑向无际的空间。要想改变这种状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捕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发展想象力的创造契机,敢于公开宣称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借以调动学生的想象热情,大胆地开启想象的闸门,去“异想天开”。

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讲授这类课程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然后教师再抓住文章中一些极富想象力的词句或生活图景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3]。比如,琵琶女弹奏琵琶的艺术效果(白居易,《琵琶行》),“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的相思之情(沙欧,《新月》),荷塘月色的朦胧美(朱自清,《荷塘月色》),等等,教师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沿着文中的感情发展线索,展开任意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隐含的意义揭示出来,深入文中的意境,对原文进行二次加工创造。此外,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创出新意[4]。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通过提供材料作文、给图作文、续写故事等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的界限,将知识引申和深化,使思维的创造力得到爆发。小说《项链》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在续编《项链》结局的训练中,学生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得出了丰富多样的结局。例如有学生写道:玛蒂尔德得到佛莱思节夫人付给的一笔款子,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她一心想补偿十年的艰辛生活,同样的虚荣心驱使她用一万法郎买下了一挂看来十分精美的项链,后来却发现这正是那挂十年前丢失的假项链,那是店主用一百法郎从一位马车夫手里换取的。故事情节的设置完全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四、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励学生把自己眼中看到的独特的“这一个”表现出来,注意引导学生对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提出各种设想,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不拘泥于一种途径,多角度多层面地看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5]。例如在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问题:“本文叙述的三个故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同时可做些提示:题目要求的是“哪些启示”,可见问题的答案不止书本中的一种,希望大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尽可能朝各种方向扩散,从中引出更多的新信息,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的储存信息,围绕问题信马由缰,尽力联想发散,多侧面多领域地挖掘提炼事物内蕴,多元化多维度地辐射思维的光束。思维在不断的碰撞、冲突中,豁然明朗,陆续归纳出了多种有价值的答案:有的谈廉颇的勇武刚毅,闻错则改;有的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忠君爱国;有的说廉蔺的刎颈之交,表现出友谊的珍贵;有的道赵王的知人善用;还有的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蔺相如能从低下的社会地位奋斗到一国之重臣,说明自强不息的重要。

在口语教学中,辩论是培养发散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辩论使思维与语言处于紧张状态,高度紧张、激烈的辩论过程可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周密性、逻辑性与流畅性。而辩论的竞赛性质则决定了辩论要有求异独创性。例如对于这类辩论练习:“对于一些合乎常情的说法(如‘水涨船高’、‘骑虎难下’、‘良药苦口’等)提出新的说法”,这就要求学生打破心理定势,不囿于原有观点,对问题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审视、思考,另辟蹊径,以求新解。由于辩论可以培养发散思维,从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纵观全球,经济与科技在飞速发展,商品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所有这一切都迫使着人们的思维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多维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已成为现代化人才的思维方式。因此,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人才最主要的任务首先就是培养他们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抓住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切时机,对学生撞击迸发出的独特的思维火花给予重视和训练,开发学生的潜能与智慧,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杰.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理论版)2011,(5):55.

[2]王淑花,吴尚义.国外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0,(18):177.

[3]许刚.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J].语文学刊,2008,(12):11-12.

[4]顾慧萍.从思维能力培养入手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9,(7):92.

[5]穆毅.浅析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版),2010,(3):77.

上一篇:校园安保规章制度范文 下一篇: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