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创造,创造快乐

时间:2022-08-12 06:39:16

快乐创造,创造快乐

摘 要: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文章旨在探讨如何根据音乐艺术规律,采用有效教学途径、手段和方法,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创造性表现音乐艺术的过程中探索音乐艺术规律,享受创造的快乐。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 创造力 培养方法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音乐是一种富于实践性的艺术,强调音乐实践的课程基本理念,着眼于音乐课程的“实践性”特征,注重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但是,如果只停留在为实践而实践,或者只是感受、体验、享受音乐这一层面的话,那么,仍然局限在为音乐而音乐这一目的上。如果能够超越“实践”、提倡“创造”,那么,就会使实践实现升华,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就能使师生的每一次音乐实践、每一次音乐教育实践都变成一次“创造”,只是“这一次”,只有“这一次”,常创常新,常唱常新,常听常新,养成创造习惯,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日新日新又日新。

一、探索音响,感受创造快乐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孩子无论是否具有“音乐性”,都喜欢敲击东西制造出一些声响(利用可以获得的任何东西,如碗筷、铅笔、尺子甚至桌椅等,只要他们搬得动)。充分利用孩子的这种“探索兴趣”作为教学材料,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们进行创作。首先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手或脚制造一些有节奏的声音,然后,启发刺激他们对各种声音的好奇心,如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不同物体、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同一物体以不同方式,如敲击、摩擦、拨动而产生的不同声音;物体的不同长度、型号、密度而造成的不同声音,等等。让学生进行广泛的声音探索,进而进行音乐创作和简单乐器的制作。

如“算盘的故事”:我让孩子们探究一下算盘,先让他们看看这个“特殊的乐器”上面有什么东西,用手摸摸各个部位,再用各种办法试试会发出什么声音。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孩子们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敲、拨、摇、晃、磨、刮……配合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及身边的各种物体,创造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孩子为每个声音命名,并创作一些符号表示它们,然后让大家展示自己创作的图形谱,并演奏给大家听;还可以做音量、节奏的变化,学生轮流当指挥,还可以为歌曲伴奏……在这个自由又浪漫的课堂中,学生根本不用担心会犯错(因为这里没有错误),他们非常投入、非常兴奋,自由创作着心目中最美的音乐。一个算盘像一颗小小的种子,由此引发孩子探索、创造的欲望,不断发展、成长,最终长成一株茂盛的“大树”。

又如,我在教学《风雨雷电的故事》一课时,先用口念“u”的方式通过学生人数的变化模拟“微风―大风―狂风―风走了”的音响效果;然后用沙锤或自制沙锤模拟小雨沙沙的声响;再就是在塑料篮内放些黄豆,来回摇晃,发出“哗哗哗”的声音模拟大雨;最后敲大鼓或振动大块铁皮模拟雷声,敲钹、击擦或撕报纸模拟闪电。当孩子们使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时,愉悦的心情和兴趣一点不亚于用真的乐器,共同分享创作的快乐。

再如,《玻璃杯琴演奏会》,可以引导孩子们探索音色与音高:往几个质地相同的玻璃杯内分别注入不同容量的水,测试其音准后,可用来演奏不同的音高和旋律或为歌曲做不同声部的伴奏。此外,还可制作啤酒瓶琴、碗琴等。《小乐器讲故事》是探索音色与节奏的,可在“小雨(轻摇沙锤)―雨渐大(沙锤渐强)―打雷(击鼓)―闪电(击钹)―雨渐小(沙锤渐弱)―云开日出(三角铁)”的背景音乐下,创编一个有主题、有情节的声音故事《一个雨天》。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孩子从感性上探索、理解各种物体和各种乐器的发音原理,以及乐器构造的原理,等等,再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想象,寻找合适的材料,不断实践,体验发现的快乐及创造的快乐。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探索音响与探索音乐有时很难区分开来,相互交融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关注与音乐有关的现象,正确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特定的自然情景或生活情景。

二、即兴创作,感受创造快乐

即兴活动是即时做出音乐表现、音乐判断的创造性音乐行为,即创作前无需周密酝酿、充分准备,仅就当前感受而创作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创作活动。在即兴创作或表演中,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反应能力和流畅的音乐思维。要对同时出现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问题给予权衡和处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听觉判断、灵敏性和创造性。即兴创作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并伴随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即兴创造节奏句、旋律句或歌词;即兴创编律动或舞蹈;即兴创编音乐故事或音乐游戏,等等。

例如:学习《粉刷匠》时,引导孩子即兴加入伴唱:

再如,用节奏对话“讲故事”:两人一组任意挑选一件打击乐器,用它来相互“聊天”,或表现一个敲击乐“小品”,如一个人看报,一个老去吵他,两人争执起来,又和好,等等。或者用一个算盘,采取不同敲拨方法,也可以进行节奏对话。还可以大家分组设计一个故事,用打击乐器伴奏动作来表现,如《暴风雨》、《晨操》、《三只小猪》、《龟兔赛跑》、《三个和尚》等,按照探索―模仿―即兴―创造的教学过程,利用人声或其他音响材料、乐器等,进行音响的探索和设计(可画图谱),最后进行表演。还有为旋律即兴填词;用歌声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的名字;听音乐即兴律动、即兴作画、即兴演唱等,都是很好的即兴创作活动。

在儿童进行即兴创作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以及想象力、独创性的发挥,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并不是关键问题。儿童的实践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获得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的发展。通过即兴形式,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素材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

三、创作实践感受创造快乐

创作实践与即兴创作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经过准备孕育,在酝酿创意之后进行加工塑形,编创成音乐作品。如编创节奏旋律,填写简单的旋律,为歌词配曲,为曲调配词,为旋律写变奏,为歌曲编配简单的伴奏,编写简单的音乐评论,等等。

如创编歌词:学会歌曲《谁唱歌》后,举行“谁是作词大王”的比赛,学生非常踊跃,有的学生除了改词外,还在三个休止符下分别增加“咦”、“噢”、“嗨”等衬词:

谁唱歌儿喵喵喵(咦?)谁唱歌儿汪汪汪(噢?)谁唱个儿咩咩咩?谁唱歌儿(嗨)啦啦啦啦?小猫唱歌喵喵喵(喵!)小狗唱歌汪汪汪(汪!)小羊唱歌咩咩咩,我们唱歌(嗨!)啦啦啦啦!

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孩子们创编的歌词层出不穷,除了在休止处加衬词外,有的还在歌曲前及歌曲末加上衬词,等等。接着孩子们还加上自编律动进行表演。

再如编配伴奏: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后,孩子们为歌曲编配了简单的伴奏谱,并用竖笛、打击乐器、声势、人声等为歌曲伴奏。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一个角度、一个方面,加以想象、联想,经过多次实践,发现孩子们找的角度有所不同:有的通过情绪式、情景式、情节式的想象描述乐曲的情绪内容;有的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比较各主题的旋律、节奏、音色的特点;有的用图谱和文字分析乐曲结构;有的谈听后的感受;有的搞音画对应,等等。

许立言、张福奎编写的《儿童发明创造基础训练》中的创新思路提示方法,体现了创造过程的基本法则: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定一定等。在音乐创造学习中仿造这些方法可以形成类似的创新手段,如根据故事情节编演音乐小品;根据歌(乐)曲表情需要,选配节奏及演奏乐器;根据指定的节奏,创作旋律;根据规定的音乐材料,设计节奏,创作旋律;将指定的动机发展成乐句、乐段;将一段音乐发展成为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变奏曲;为主旋律配置二部、三部或伴奏织体;自由命题创作歌词、旋律、命题作曲等。

在引导孩子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消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要消除神秘感,就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从旋律填空(单音填空、片断填空、尾音填空)开始,到旋律组织(组织乐句、组合乐段),再到旋律创作(改节奏为旋律、旋律问答与接龙、创作音乐短句、创作乐段),等等。既不提过高要求,又不降低标准,多鼓励,多肯定,并鼓励孩子“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用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典型引路,从而形成创作氛围。

创造性音乐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而且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激发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兴趣。课堂中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从羞于表现到争相展现,自信心得到增强。师生间的话题多了不少,走出音乐教室,带回去的是愉快的心情,我发现许多学生是哼着歌心满意足地离开的,许多“调皮鬼”的表现也大有长进。

借用一句名言:“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人人都有创造的能力,音乐也因创造而绚丽。通过音乐创造教学,充分启迪和培养师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让学生快乐地创造音乐,享受创造音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

[2]尹爱青,曹理,缪力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班主任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下一篇:《初中生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