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07 17:00:17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151-02

艺术设计的本质和核心是创造,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艺术设计理念和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广大群众艺术审美层次的持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更新艺术设计办学理念、转变艺术设计办学思想、创新艺术设计教学策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满足艺术设计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1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创新思维,是一种以感知、记忆、思考和想象等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具有探究性、求新性和综合性等典型特征的,通过个性化、创造性和变革而创造出对人类社会有益的高级心理活动。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特质的行业,艺术设计人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艺术设计产品质量以及艺术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在艺术设计办学过程中,采取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化学生积极尝试和勇于探索的意识,培养出真正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是各艺术设计院校和教育工作者适应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实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推动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相关原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思维是一种相对复杂、独特和高级的心理活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遵循艺术设计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完成创新思维培养任务。

2.1 主体性原则

以生为本,即尊重学生在创新思维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作为教学目标,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为学生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生主体自身的一种完善,教师必须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始终把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思维培养的目的。

2.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即将封闭教学环境充分打开,使之与外部世界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泛的学习环境。在开放式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下,知识体系的开放性、思维交流的开放性、教学训练的开放性和评价的开放性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打破了原有的僵化、静态、封闭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更富于弹性、灵活、动态的教学环境,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2.3 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即阶段性地完成最终目标。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设置阶段性培养目标,更为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这些教学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在渐进性原则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递进、上升的态势,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发展。

3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具体策略

作为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之一,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尊重思维培养的特质、学生学习的实际以及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

3.1 密切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作为始终处于师生关系强势一方的主导者,教师应主动“放下架子”“走下神坛”,与学生共同为打造和谐师生关系做出努力。在更为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在更加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是放松的而不是紧张的,是愉悦而不是抵触的,是活跃的而不是沉闷的,是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在这样良好的状态下,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更富于创造性地开展艺术设计活动,其创新思维必然得到更快发展。

3.2 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飞跃性、整体性、新颖性等优势,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的。只有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现实基础,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一中心任务,打破旧有的教学壁垒和束缚,更为灵活多样、更富创造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才能真正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3.3 多元化教学评价

多元化评价是巩固学生创造思维培养成果的重要手段。借助多元化评价,促使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创新思维培养成果的充分内化和巩固。实施多元化评价,一方面,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地衡量和测评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另一方面,应注重评价过程的阶段性,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如将新的艺术设计作品与上一阶段的作品进行比较,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性,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实现进一步的完善。

当今社会已进入创新竞争时代,具有一定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艺术设计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才能创作出内涵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艺术设计作品。从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艺术设计产品仍缺乏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这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失败。艺术设计院校和相关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策略营造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推动我国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尔健.创新思维发展障碍及对策[J].江苏教育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27-29.

[2] 刘莹,艾红.创新设计思维与技法[M].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李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装饰,2006(12):40.

[4] 孟瑞娟,霍丽荣.论创新与创新思维[J].学问,2009(20):120.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 情感策略 氛围策略 方法策略 知识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根据我们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常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物理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围策略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

三、方法策略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运用大脑风暴法、力行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进行解决等。

四、知识策略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3

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思维

要求:

1、了解思维的特点、类型、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

2、理解问题解决的特点、阶段、策略,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其培养措施。

3、能联系实际,促进概念掌握,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①概念的特征与分类;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③概念与词语。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三)问题解决

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及其特点

(2)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2、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1)启发式方法与算法式方法

(2)手段-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

(3)目标递归策略与目标递进策略

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式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五、技能

要求:

1、了解技能、操作技能、智力技能、高原现象等概念。

2、理解技能、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特点,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一)技能及其特点

1、技能的概念

2、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

(2)有效练习的条件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1、智力技能的阶段

(1)原型定向(训练目的,教学要求)

(2)原型操作(训练目的,教学要求)

(3)原型内化(训练目的,教学要求)

2、智力技能的培训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六、能力

要求:

1、了解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

2、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智商的计算方法,能力差异的表现。

3、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4

关键词:思维三元理论、高中数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人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强烈呼唤学校教育学科教学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学习和思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并且也学习思维本身。斯腾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为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一、斯腾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

思维三元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提出的,根据思维三元理论,思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实用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能力。这三种思维能力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很重要,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分析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思维按不同比例合成的产物。擅长于分析性思维的人善于解决熟悉的问题,通常是学术性问题;强于创造性思维的人善于解决相对新奇的问题,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采用独特的策略解决问题;长于实用性思维的人则善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要求。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具备三种思维模式的综合思维的人才,而不是仅仅重视其中某一种。当然,对于最具智慧的人,并不需要在这三种类型的思维模式上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真实生活中的聪明意味着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而不是必须符合其他任何人对聪明所抱有的刻板定义。

思维三元理论不同于传统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侧重于学业智力的发展,重视分析性思维,强调学生在学校中的智力发展和成绩表现,而思维三元理论不仅强调IQ式的智力,同时强调情境性智力,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思维三元理论认为脱离情境考察智力是不正确的,有时会的出极端错误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实用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但在学校中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思维三元理论强调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协调发展,健全人格完善智力。

思维三元理论也不同于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详细阐述了天赋的领域,而且在应用上,多重智力理论强调这些领域(如音乐的和身体动觉的)应该融入学校课程;而思维三元理论详细阐述了人类知识的用途,即为了分析的、创造的或实用的目的,思维三元理论可以应用在所有的学科和领域。当然,这两大理论也并不抵触,两者往往被结合起来研究。

二、应用思维三元理论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1、传统智力理论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传统智力理论内涵过于狭窄,把智力局限于学业智力,把思维局限于分析性思维,同时传统教育理念下把数学视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数学教学与评价包括考试,侧重于分析性思维能力培养及测试,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实际工作也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应用性思维能力。其次,传统智力理论下数学教学忽略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跟现实不在于空间上的距离,更在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距离。比如,数学教学中的题目是结构良好的问题,而实际工作生活中真正的问题大多是结构不良的问题。所谓结构良好的问题,就是可以清晰而具体地列出一步步的解决方案,而在现实生活中,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是无法列出这些具体步骤的,解题条件是复杂的,答案未必是唯一的。一个人适应解决结构良好的问题,未必适应解决实际生活中结构不良的问题。

可见,传统智力理论下的数学教学现状总的缺陷就在于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忽视思维能力的平衡性。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思维能力各有各的用处,不能相互替代,却可相互促进。每个人所具有的这三种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人强于分析性思维能力,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应用性思维能力,有人却相反。过分关注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而忽略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评价,造成分析性思维能力强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应用性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在学校中得宠而在实际生活中失宠,创造性思维能力强或应用性思维能力强而分折性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在学校中失宠而在社会上出类拔萃,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2、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

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因为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学生的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理性思维能力恰是一个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实际”的现实要求,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教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应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应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数学无论是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指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在思维教学中在三种思维能力上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三元理论的实践

1、数学思维技巧的培养

根据思维三元理论,每种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全面的发展。当教学和评价着重分析性能力时,就要引导学生比较和对比,分析,评价,批评,问题为什么,解释为什么,解释起因,或者评价假设。当教学和评价强调创造性能力时,就要引导学生创造,发明,想象,设计,展示,假设或预测。当教学和评价强调实用性能力时,就要引导学生应用,使用工具,实践,运用,展示在真实世界中的情形。但不管三种思维过程如何高级和复杂,其背后的思维技巧只有一套。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从七个学习技巧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问题的确定,在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要确定问题的存在,还要定义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数学测验中,答错的学生经常是因为他们确定的问题并不是题目中所包含的问题,而干扰选项却是这些错误问题的正确答案,于是他们按自己界定的问题选择了这些选项,于是答错了题目。二是程序的选择,要想顺利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选择或找出一套适当的程序。学生首先必须确定从哪些地方可能找到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并排除那些无关的信息,再分析各种信息的可信度等。学生为了解答测验问题,必须选择恰当的步骤,以便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三是信息的表征,运用智力解决问题的时候,个体必须把信息表述为有意义的形式,这种表述可以是内部的(在头脑中),也可以是外部(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如果对信息进行了有效的外部表征,经常会提高问题的解决速度,比如在解数学题时画图,仅用符号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四是策略的形成,在选择程序和表征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形成一些策略,策略按照信息进行表征的先后,把一个个程序按顺序排列起来,形成步骤。如果步骤缺乏效率,那么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影响最终的成果。在数学测验中,运用普通的策略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花的时间就长了,要是稍微马虎一点,最后是对是错还说不定。聪明的学生会用一些创新性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要找到这些创新性策略,考生必须花很多时间在策略的选择上,而不是脑子里冒出一个策略,就盲目地采纳这个策略开始答题。五是资源的分配,在实际解决问题时,时间与资源都是有限的。执行任务时,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决定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时间分配给各个部分。时间分配得不合理,本来会很优秀的成果最终会变的平淡无奇。六是问题解决的监控,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随时留意:已经完成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还有什么没做。七是问题解决的评价,它包括能够觉察反馈,并且把反馈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执行任务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来源的反馈,包括内部的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外部的他们的看法。能觉察反馈,个体才有改进其工作和学习的可能。

2、创设情境,在用中学,学以致用

思维三元理论非常重视情境的作用,强调在情境中培养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有很多种,可以采用照本宣科策略,或采取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或采用最适合培养思维的对话策略。这些教学策略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风格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生,只要适当,每一种策略都是教学的好方法。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培养思维最好的策略必然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现实的问题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自如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用中学,学以致用,这是思维教学的一大目的,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宗旨。

(1)创设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应用之间的关系,解决数学在哪里,数学是什么,数学有啥用的问题。数学内容通过问题情景引入,强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数学的运用,从传统上数学课程内容的终端,一下子置换到了起点。以前是把知识学完了再应用,现在是通过用来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创设情境,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现代数学进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2)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促进三种思维能力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学科,它所应有的作用在过去并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人们看到的是它作为培养逻辑思维的一门学科,但往往忽略它在时展过程中所起的更大作用。“被人称颂的高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信息时代的本质特点,一针见血地指明了数学的现实应用价值之一。高中数学培养即将送入大学和走上社会的高中生,更应该在数学教学中获得三种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

(3)创设情境,突出学生的经验,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教学生怎么思维,而是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学会思维技巧,学生自己懂得怎么去培养三种思维能力。维果斯基提出发展智力的最基本方法是内化,也就是把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知识经验,再整合为自己的内在知识。按皮亚杰的说法,儿童借助教师或家长把新经验同化进已有的图式,同时在新图式的形成过程中合并了更多的新经验。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中介作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斯腾伯格著 赵海燕译:《思维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

2、黄玉枝著:《数学思维教学的潜在困难》,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

3、张斌、张大均著:《论思维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操作》,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7月

4、高亚兵著:《成功智力理论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2002年3月

xhschool.com:82/jszy/fyweb/tql/ziyuangongxiang/chenggongzhilililun.htm

5、邵光砚著:《高中数学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解读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04年2月

qhfz.edu.cn/es/lt/shaoguangyan.htm

6、姜德华著:《浅谈数学新课标和数学新理念》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感能力 培养

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塑造对于学好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语感方面的策略我有几点看法来探讨一下。

一、人格塑造策略

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长于鼓动,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诗文境界开阔,语锋毕现,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学诗的功夫在诗外,要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首先得塑造优秀的人格。

马克思早就提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这一命题,即使人对语言现象的感觉成为人的感觉,实际上也就是在“创造着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把人格的构建塑造当作语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界定,其创意就在于发掘“人的本质力量在语言客体上对象化的实现”,其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尽管语感能力的形成转化过程寓有人格的自我选择、自我参照、自我完善机制,但这并不意味语文教学于良好人格的培养是无所作为或可有可无的,相反,其深刻的审美体验能力却为语文教学赋予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人格塑造优势。

二、促进个性发展策略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能动参与策略

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性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涵咏”体味过程中习得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语言情景中切身感悟到规律和意蕴,并使语言规律和意蕴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进而形成他们头脑心灵中的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切忌越俎代庖、一讲到底。近年来语文界积极倡导的“语文活动课”就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培养语感能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措施,学生在各种听、说、读、写活动中有了强烈的作者、读者角色意识,自动探究、倾心实践,于不知不觉中实现自己认知图式的构建。

四、实践感受策略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实质上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情况如何。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实质上是关于语言的感性认识),而不在于使之掌握理性化的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或者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应当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即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种语感直觉、语言习惯,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目前“大语文”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地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反复能动的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把语言还原到一定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五、整体感知策略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这就是说,语言现象与涉及语言的所有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我们接触了某种语言现象,就可能接触有关语言的全部知识。这里强调的整体感知策略,其最基本的解释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并非通常所说的课文整体、单元整体,更不是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甚至在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而把文章弄得面目全非。基于上述理解,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方法论术语,它对语感能力培养的意义就分外突出了。

六、形象思维策略

语感能力具有直觉思维特性,事实上直觉思维说到底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而且汉语和文学又无不具有形象性特征,这就为语感能力培养实施形象思维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行性依据。再从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来看,人脑对拼音文字的处理是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位来职掌的,汉字具有“左视野优越性。”而左视野传入的信息主要由右脑处理,右脑主要储存“图像”,所谓形象思维主要由右脑完成,而右脑与创造性思维又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因此,对于培养创造性语文能力为目标的语感能力培养来说,形象思维策略不仅有其可行性,而且也有其必然性。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6

艺术设计的本质和核心是创造,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艺术设计理念和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广大群众艺术审美层次的持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更新艺术设计办学理念、转变艺术设计办学思想、创新艺术设计教学策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满足艺术设计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1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创新思维,是一种以感知、记忆、思考和想象等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具有探究性、求新性和综合性等典型特征的,通过个性化、创造性和变革性行为而创造出对人类社会有益的高级心理活动。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特质的行业,艺术设计人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艺术设计产品质量以及艺术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在艺术设计办学过程中,采取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化学生积极尝试和勇于探索的意识,培养出真正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是各艺术设计院校和教育工作者适应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实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推动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相关原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思维是一种相对复杂、独特和高级的心理活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遵循艺术设计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完成创新思维培养任务。

2.1 主体性原则

以生为本,即尊重学生在创新思维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作为教学目标,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为学生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生主体自身的一种完善,教师必须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始终把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思维培养的目的。

2.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即将封闭教学环境充分打开,使之与外部世界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泛的学习环境。在开放式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下,知识体系的开放性、思维交流的开放性、教学训练的开放性和评价的开放性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打破了原有的僵化、静态、封闭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更富于弹性、灵活、动态的教学环境,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2.3 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即阶段性地完成最终目标。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设置阶段性培养目标,更为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这些教学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在渐进性原则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递进、上升的态势,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发展。

3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具体策略

作为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之一,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尊重思维培养的特质、学生学习的实际以及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

3.1 密切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作为始终处于师生关系强势一方的主导者,教师应主动“放下架子”“走下神坛”,与学生共同为打造和谐师生关系做出努力。在更为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在更加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是放松的而不是紧张的,是愉悦而不是抵触的,是活跃的而不是沉闷的,是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在这样良好的状态下,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更富于创造性地开展艺术设计活动,其创新思维必然得到更快发展。

3.2 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飞跃性、整体性、新颖性等优势,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的。只有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现实基础,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一中心任务,打破旧有的教学壁垒和束缚,更为灵活多样、更富创造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才能真正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3.3 多元化教学评价

多元化评价是巩固学生创造思维培养成果的重要手段。借助多元化评价,促使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创新思维培养成果的充分内化和巩固。实施多元化评价,一方面,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地衡量和测评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另一方面,应注重评价过程的阶段性,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如将新的艺术设计作品与上一阶段的作品进行比较,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性,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实现进一步的完善。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7

一、思维课堂的要义

1. 思维课堂的概念

思维课堂即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课堂。学科思维是一个学科教育的本质所在,“当学生学着用一门学科的符号体系和风格进行交流时,他就在发展自己的学科思维[2]”。学科思维是指在学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学科思维是对某一学科的本质的认识,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学科和运用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整体上把握学科结构的途径——也就是“整体学习法”。

2. 思维课堂的优势

日常教学中我们接触了众多课堂教学案例,这些课堂教学可以分为这样三个类型:知识型课堂、理解型课堂和思维型课堂。知识型课堂的重心为讲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事实和概念。对这类课堂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要适当运用,加以改进。理解型课堂的重心为讲问题,它把学生不懂的问题讲明白,再按照法则进行训练、巩固以及运用。相较于知识型课堂而言,理解型课堂教学更加进步,但也有局限:它把学生往一条路上引,束缚思维,不利于创造。从形式上来看,思维型课堂也是讲问题,但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师的深度理解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评价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笔者曾经和美国教师探讨过关于有效教学的问题,他们认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事实上,所谓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绝非我们所理解的那种表面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是在教学问题解决的情境过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种深度对话的教学关系,问题使师生有了共同的体验,问题驱动师生走向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思维课堂的实现

当前教师课堂教学思考力不足有两大突出的问题:问题之一,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理解型课堂),不少教师将其下降为记忆水平的课(知识型课堂),满堂灌或是满堂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或简单强化,学科思考力明显不足;问题之二,许多本该是实验探究的课,教师常常通过解释或是叫学生记住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是探究,实际上是解释,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思考力水平。因此,课堂上需要彰显学生的思考力。

1. 选择思辨性的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思维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这三种思维尤其是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培养的重点。这三种思维方式的背后,有一套共同的思维技巧,具有分析性思维的人善于用这些技巧解决熟悉的问题,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长于把这些技巧应用于相对新奇的问题,具有实用性思维的人则愿意把这些技巧应用到日常问题上。斯滕伯格把这套技巧归纳为七种技能:问题的确定(教学内容)、程序的选择(教学过程)、信息的表征(教学方法)、策略的形成(教学策略)、资源的分配(教学资源)、问题解决的监控(教学控制)、问题解决的评价(教学评价)[3]。

因此,思维课堂要实现有思考的力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关键。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思辨性,能成为真问题,并在真问题的基础上驱动教学进程,是思维课堂不同于其他类型课堂的特征之一。所谓真问题,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后暴露的真实问题,是学生的问题(包括普遍的和个别的问题),而不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自认为便于教学的问题。

霍华德·加德纳在《训练学生的思维》[4]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的英国”这样的表述不是一个需要记忆的事实,而是有争议的陈述,这样的陈述来源于刻意地将历史分割。这是通过细致地分析数百年城市化进程中英国人的生活而得到的结论。对于学生而言,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需要懂得:历史记述有时是互相矛盾的,而且随着新史料的出现或研究的深入,可能不会有定论。学生要明白,那些对历史的不同描述不是简单的看法问题,当矛盾发生时,也不是非对即错的关系。相反,学科思维会权衡多种看法,综合考虑。举例来说,可以将开始形成的工人阶级的历史与着重叙述企业主的历史进行对比。长期的历史记录可能会捕捉到缓慢的人口变动,而有针对性的历史记录能更清楚地体现个人和发明创造的作用。学科思维方法会考虑各种资料来源的类型,比如信函、时事通讯、会计学和人口统计记录等。它也会考虑能否将相互矛盾的观点综合成一个更加全面的解释。

这段文字描述了思维课堂问题设置的情况:思维课堂上的问题,有些问题侧重学科的知识基础,比如工业革命期间生产体系和社会机构的改革;有些问题体现了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理解工业革命早期那些关于工人经历和世界观的互相矛盾的记录;有些问题体现了学科学习的目的,比如了解过去和现在,科技革命是如何引发思维方式的变革的;有些问题则体现了学科交流的方式,如是什么使历史叙述有权威性等等。

总之,要选择好思维课堂的教学内容,其基本原则是: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知识框架,有利于组织学生理解运用探究方法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懂得交流的学习方式。好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好的教学问题的设置,能使课堂教学具有认知的宽度,思考的深度,拓展潜能的力度。总之,能让人感到课堂教学的厚度。

2. 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一书中指出,培养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以讲课为基础的照本宣科策略,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以及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5]。第一种策略不难理解,思维课堂并不排除传统的讲授法,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相关研究表明,讲授法只能对20%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分析性思维。第二和第三种策略看起来都是问答策略,但前者是基于事实,后者是基于思维。两者的区别在于,基于事实的问题的答案是预先准备好的,教师提出问题就是等着看学生是不是能答对,面对学生的问答教师的反馈大多是“对”“好”“是”“不是”之类。基于思维的问题没有预设的答案,教师的提问只是一种刺激、引导、启发、补充、评价,甚至“有意隐藏自己的真实看法,故意发表一些偏激意见,扮演一个魔鬼代言人的反面角色[6]”。

斯滕伯格也提出了培养不同的思维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当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时,教师应该选用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和对比、分析、评价、批评、问为什么、解释为什么、解释起因或者评价假设的方法。当教学着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时,教师应当选用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发明、想象、设计、展示、假设以及预测的学习方法。当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应用性思维能力时,教师应当采取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实用工具、实践、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斯滕伯格还介绍了培养三种思维类型的四步模型:熟悉问题、组内解决问题、组间解决问题以及个人解决问题[7]。这对我们如何有效地组织思维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技术指导。

思维课堂的教学方法特别之处还在于重视互助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我们曾经很热闹地试验过小组学习,但并未真正掌握其实质内涵和科学操作。弗兰肯海姆在《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合作教学策略的循环赛、“热山芋”法、三人组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8],无疑对我们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和科学操作法则有很好的帮助。

此外,课堂对话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可以通过对话刨根究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促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师生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外显表现。

总之,思维型课堂是一个观念层面的概念,是对课堂的一种理性认识,而不是一个工具性的概念,不是一种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序。我们可以提炼出思维课堂的若干特征、训练方法和策略,但我们无法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可以生搬硬套的思维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教师在尝试应用教学策略时需灵活应变。

参考文献:

[1][2][3][5][6][7]斯滕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韦罗妮娅·B.曼西利亚,霍华德.加德纳.训练学生的思维[J].基础教育参考,2008(6).

[8]弗兰肯海姆.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M].龙玫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8

【关键词】旅游教学 创造力 教学氛围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49-0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旅游教学也不例外。在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章结合旅游教学的实际工作,探讨分析了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教学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一、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义

创造力是人类思维的较高形态,也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在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教学大纲有相应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的落实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重视采取相关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体现在成绩、品德等方面,还应该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等。在旅游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必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因此,在教学中,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相关的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3.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和方式,都离不开教育教学工作。在旅游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整个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实践

1.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情境当中。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旅游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旅游教学中,授课老师可以利用直观的模型,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适当的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处理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运用到旅游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进行录像,然后将录像在多媒体上进行放映,通过视频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失误进行指正,使学生逐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

4.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保持对旅游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大胆质疑。第二、课堂教学要重视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给学生以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在餐巾折花教学上,在讲述基本折法之后,要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折出多种不同的花型,对于创新的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调酒练习中,要品味鸡尾酒的美味和口感,亲手配置,掌握调酒的方法,制造出不同口感的酒,以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

5.做好教学评价工作,鼓励进行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做好教学评价工作也是比不可少的策略。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如果缺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信心,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在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一些稀奇的想法,一些在旅游实际工作中有独特见解的想法,教师不应该指责和批评,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鼓励标新立异。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而要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对性格不同,表现不一样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善于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提高学生对旅游专业学习和工作的兴趣,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韵琴.高职旅游资源学范式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18)

[2]毛元金.论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

[3]王.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学报,2011(1)

[4]徐松岩.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J].黑龙江史志,2009(14)

[5].在旅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J].华章,2012(24)

上一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下一篇:校园社团信息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