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07 17:00:17

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篇1

按照目前我国学科目录设置,逻辑学为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逻辑学具体学科一般也设置在哲学系或哲学学院下的某个二级学科教研室或研究所。我国高校中哲学系(院)开设逻辑学硕士点或博士点也并不多,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时获得的学位是哲学硕士(博士)。另有少数高校曾经或者正在招收逻辑学专业本科生,主要由哲学系或数学系执行,学生毕业时获得的学位是哲学学士或理学学士。近些年,随着国内逻辑学者学科背景和学术经历的丰富以及国际交流的增多,逻辑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变得越发活跃,主要体现在逻辑学与计算机科学、基础数学、语言学、法律、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中。

二、以逻辑为核心的相关课程通识

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逻辑通识教育虽较之以前被重视了很多,但以普通逻辑为核心的逻辑通识教育仍存在较多问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逻辑通识教育内容和逻辑学专业研究脱节。目前国内逻辑学通识教育课程涉及的多为普通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很难作为授课老师自身逻辑学专业研究的内容和方向。这使得逻辑通识教育和逻辑研究在授课老师那里成为两件不太相关的事情,极容易造成“教学科研两张皮”。于是,在面对科学研究、职称晋升等较大压力的时候,逻辑学者尤其是青年逻辑学教师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时间去承担逻辑或批判性思维此类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次,逻辑和批判性思维通识教育未能与其他专业紧密结合,只是某种必要的理性能力训练,未深入到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逻辑通识教育往往作为高校的全校选修课进行开设,选课学生来自各个学院,他们的学科背景复杂,学习需求大相径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逻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难度。而另一方面,由于授课老师很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兼顾到各个学科,也使很多学生学习逻辑通识课程时会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期望能学到更多逻辑学与其专业结合得更为深入的内容。再次,逻辑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需求严重脱节,逻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往往无法在逻辑通识教育中体现出来。而同时,一个具有很好逻辑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却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很好的逻辑学通识教育的承担者。除上述原因之外,我国对批判性思维这一以逻辑论证为核心基础的重要通识课程存在较大误解,且成为认知障碍,使得批判性思维教育要么不能得到推广,要么成为抽象、空洞和教条式的课程,不能起到激发思维和创造性的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现阶段缺少的可能正是处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逻辑教育和素质训练。

三、专业逻辑研究和教育的定位分析

如前所述,目前国内逻辑研究的学科交叉主要体现在哲学、数学、计算机、语言学、法学、心理学等领域。随着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逻辑学研究成果如何能得到交叉学科领域的认同?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逻辑学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如何发展?逻辑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如何?上述种种涉及专业逻辑研究和教育的定位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下面以数学和计算机两个与逻辑学研究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为例,简单分析目前专业逻辑研究和教育的定位问题:在数学方向上,几乎每个大学都有数学本科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也很多,每年毕业的数学研究生数量庞大,整体上可能已经供大于求,尤其是基础数学专业。一般情况下,哲学背景的逻辑学研究生如果从事偏向数学基础的研究,比如以传统四论和两个演算为基础的数理逻辑方向,学生整体上学术水平较难跟数学专业的研究生竞争;更何况这样的研究在数学界也只需要较少人来从事,工作岗位稀缺,此方向的就业前景受到一定挑战。所以,除了那些特别有研究天分和能力特别强的数学基础爱好者,逻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慎重选择在哲学系背景下从事偏向基础数学方向的研究。在理论计算机方向上,国内由于逻辑学是设置在哲学下的二级学科,计算机学院较少设置逻辑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在哲学系更是几乎不开设计算机的相关课程,想从事理论计算机研究的逻辑学研究生很难得到专业的训练。近些年,虽然基于逻辑的理论计算机的研究,和面向计算机应用的逻辑研究都引起了较多逻辑学者的关注,但对于学生而言,如没有计算机专业背景,或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即使其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研究内容为逻辑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领域,由于其最终所得学位为哲学学位,想进入高等学校计算机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难度依然较大。不仅仅是数学方向和理论计算机方向存在这种逻辑专业教育困境,其他交叉领域,也存在上述问题。事实上,逻辑专业教育虽然在许多专业训练和研究中有很强的应用,但随着各个学科专业化的深入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扩张,逻辑专业的研究生在就业出路等方面受到较大挑战。各个专业可能仅仅把逻辑看作一种必要的工具,相关领域通常也设置一些准入门槛,最常见的即是所谓的专业性。这样,国内哲学学科背景下逻辑专业的学生就很难有机会真正进入数学、计算机、语言学或法学等领域。正是由于对上述各种问题的反思,我们提倡一种上有专业理论和技能、下接“地气”的,不可替代的中间层次的领域逻辑教育和素质培养。领域逻辑教育研究是指在现代逻辑基础训练之下,进行某个领域的特殊逻辑训练和研究,然后再应用于相关领域,促进相关领域本身和相应逻辑学的发展。我们期望接受过领域逻辑教育的学生,既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又具有某个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可以成为相关应用领域不可替代的人才。按照这样的思路,领域逻辑教育和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哲学系和哲学背景,它甚至应该从各相关专业领域或机构中直接培养。只是,按照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现状,各相关专业领域一般缺乏既具有逻辑学专业能力又具备相关领域专业能力的人才。从这个角度考虑,哲学中逻辑学或相关专业教育应该承担起这一领域逻辑和相应专业素质培养的社会功能。

四、领域逻辑教育对其他学科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领域逻辑教育既能突破逻辑通识教育专业性不足的缺陷,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在逻辑学专业教育和研究受众较少的困境。我们对于这种中间层次的领域逻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训练后的毕业生能够在其相关领域的工作中成为佼佼者。而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逻辑和具体专业领域的深入结合。这对逻辑、对其他学科和社会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除了现在已经具有一定发展的逻辑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之外,通过领域逻辑教育,我们也期望逻辑学能进一步地和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结合,在更多层面体现领域逻辑的价值。下面以医学逻辑学、社会选择理论等领域来说明这种领域逻辑教育和研究实现的可能。与医学结合的领域逻辑:医学院校的学生,尤其是非综合性大学的学生,逻辑学知识相对欠缺。事实上,逻辑思维在医学诊断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医学史上消毒问题的提出,青霉素的发现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其研究过程中都闪烁着逻辑的火花。目前国际上,基于逻辑的医学诊断、医疗专家系统等主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无疑为逻辑学在医学界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好的契机。不妨设计这样的培养模式:招收具有医学背景的逻辑学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小组按照学术基本要求以及医学相关领域独特的逻辑需求,在对学生进行现代逻辑基础理论和技能的训练基础上,要求学生专攻医学领域某些独特的逻辑方法和应用。这一独特的医学逻辑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逻辑学研究内容的,它建立于现代逻辑基础理论和方法之上,但又与相关的医学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可以直接回到相关的医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期望这样的毕业生在医学研究领域的成就总体上超过没有专门经过医学逻辑训练的学生。理想结果的实现可能还需要在现阶段增加一条“双学位”的标签,即经过上述程序培养后的研究生既获得哲学学位又获得医学学位,包括硕士和博士层次。

但从目前来看,从制度上实现这种双学位的培养模式,还任重而道远。与社会学、经济学等结合的领域逻辑:费舍尔(A.Fisher)和斯克里芬(M.Scriven)曾提出批判性思维定义是“对观察和交流,信息和论证的有技巧的和主动的解释和评估”。而这种判断信息真假、质量评估、进行有效论证等工作,在信息时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社会决策、理性选择等研究领域中。因此,在逻辑通识教育和逻辑专业教育之间也可以考虑进行社会学相关领域逻辑的研究。实际上,社会活动领域中很多问题均涉及到现代逻辑的工具和方法。例如,计算性社会选择领域,涉及用逻辑学等形式化方法去处理基于信息集合的社会群体中的决策、选择等过程和规律研究。在社会选择研究中涉及的领域逻辑可能包括动态认知逻辑、决策逻辑、博弈逻辑、联盟逻辑等。这一研究领域也可进行更为广泛的学科交叉研究,比如和经济学、管理学、政治科学等结合。进行社会学相关领域逻辑研究的研究生则可以考虑招收经济学、管理学、情报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背景的学生。当然不管是面向哪一具体领域的领域逻辑教育和研究,其学生的培养都涉及到所授学位的问题,而双学位或许是最为理想的方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所倡导的这种领域逻辑所体现的是“中间状态的逻辑教育”的思想,即是介于逻辑通识教育与专业的逻辑教育之间的一种逻辑教育。在国内逻辑学者重视纯逻辑研究的基础上,如能努力扩展领域逻辑教育和研究,相信逻辑学的研究领域、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社会各界对逻辑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这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出逻辑应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篇2

关键词:研究生 科研思维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3-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个独具创新潜力的民族无疑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创新又无疑将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是为这场全球性竞争作人才储备。因此,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创新人才。我们知道,衡量是否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准在于其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下将结合我所近10多年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科研工作实践,从几方面来初步实践了如何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创新性。

一、注重逻辑思维训练。这应作为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条件。科研思维创新是一个过程,在创新思维过程中逻辑思维训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一旦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直觉和灵感的作用。要培养创造性研究人才,就必须对其进行逻辑训练。但现实中存在一种将创新认为是必须突破逻辑思维的误导,这种错误的认识更是说明了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紧迫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一次由50个国家500多位教育家列出的16项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中,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列为第二位,可见逻辑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免疫学从整体的器官免疫发展到微观的分子免疫,又从微观认识统一到整体的免疫网络,其第一、第二代网络理论学说中有许多可以用于逻辑训练的素材,免疫学进展较快,一些新思维、新方法可以让研究生结合自己的课题定期举行一些专题报告。目的是从语言思维表达层面来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在其讲解的过程中,随时会有即兴的问题被提出,若问题讨论很激烈,这种训练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制定好科学研究方向。准确的科研定位是创新性思维的孵化器。思维孵化器就是提供的一种良好的科研软环境,一种思维创新的基础平台。如我所近十几年来,形成了从合成肽疫苗、DNA疫苗、噬菌体颗粒疫苗、“模拟病毒”疫苗、免疫组学、反向免疫学等独具特色的创新性研发技术平台。这与始终紧紧围绕细胞毒性T细胞(CTL)免疫研究,立足CTL疫苗的研究准确定位相关。正是在这种正确的科研定位及导向下,研究生的思维创新有了目的性,很快的进入科研创新主体,减少了盲目性,为科研工作的最终胜出赢得了可贵的起跑时间。

三、讲究研究策略。研究生创新思维应避免求全思想。科研设计只有讲究“巧”,才谈得上思维上的创新。换句话说,我们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应能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科研思维是否具创新性最终是要实验去验证的,实验室硬件的差异使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好的思路。可是,如果我们的研究生会充分的利用现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将会有所为,也必有所为。近年来,我所研究生正是以这种“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科研思维创新策略为指导思想,10来年相继在《PNAS》、《Int-J-Cancer》、《Vaccine》、《J-Virology》等国内外SCI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近100篇。在数量上形成了规模,这为在更高层面上的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为力争在国际CNS三大杂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取了参与国际学术资本的第一桶“金”。

四、善于发掘问题。善于提问是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的催化剂。新的问题不断的提出的确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一个好的问题的出现往往会给一个学科带来质的飞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关于容器里流水漩涡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的论断,开始就是通过洗澡观察到的现象所引发出的问题。所以说,善于提问、喜欢提问应作为培养免疫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种催化手段。能发现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一旦在免疫学科研实践中得到验证,就升华到了创新的高度。平时要求研究生经常从一些国外新近发表的科研文章中寻找其存在的问题或缺憾,这已成为研究生发现好问题、提出新思路的一个有效途径。十来年,全军免疫所研究生平均每年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标充分说明了善于发掘科研新问题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五、科学思维艺术性的培养。免疫学不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吗?又如何与可朔性很强的艺术扯到一块了?其实,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实验性科学,其学科的创新源本于其支撑学科技术的创新。再者,不同的人作为操作主体必将决定其具有可朔性。有侃言道:“在美国人的眼里,中国到处都是艺术;在中国人的眼里,美国到处都是技术。”这其实就是一个以不同人为主体的可朔性的极端的例子。也有人将技术简言为科学的结晶,称艺术是技术的升华。在科研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善于在免疫学科研实践中寻找、发掘艺术性的研究生,他们的免疫学科研思维异常的活跃,他们将自己的完美的实验结果如同艺术品般的加以珍藏,试问,还有什么比用科学加艺术来激发一个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更美妙的呢!所以,加强研究生科学与艺术的修养也将成为增强其科研思维创新的手段。总之,待到研究生科研思维插上了艺术的翅膀时,也是其科研思维创新之日。

综上所述,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在实际中的确有许多工作要我们去发掘,就免疫学学科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的进程而言,就给免疫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带来极大的创新空间。在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学术环境下,如何加强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是一个急殆解决的问题。从2001年的《洛桑报告》分析数据看,为何我国在强调科教兴国以来,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科学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青年与科技的投入,反而其竞争力大幅度下降,不能不发人深省。所以高度重视培育适宜科技发展的软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到免疫学科来讲,应方方面面加大、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力度,最终创造出具自我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相信随着全军免疫学研究所领衔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多肽工程实验室、国家生物制品中试生产中心等部级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全面启动,走出追踪、模仿发达国家科研的阴影指日可待!

*第五届中国科技创新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1]王滨. 寻求独创:创新思考术[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0。

[2]何传启,张凤. 知识创新——竞争新焦点[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哈佛素质课题组编.走进哈佛 (创新篇).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4]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国际竞争力报告》(简称《洛桑报告》),2001年。

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篇3

一、思维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思维的优劣和问题解决好坏直接相关!同样是一道数学题有不同的解法,你一定会选择最简捷的方法,同样是编程序解决问题也一定会选择最简捷、语句最少的程序,因为多一个步骤、多一条语句会容易造成错误而且耽误解决问题的时间。可见思维对解决问题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创新人才是推动时代的前端人才,创新人才必须要有知识和创新的思维,创新探索能力是用知识和创新思维来实现的!只有知识没有创新思维是不能有创新能力的!处于青春期的青年,思维还没有形成,思维活跃但不成熟还处于自然状态,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时期,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思维的进行训练和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

二、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呢?首先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我们知道无论是哪门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是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思路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如同样是一道数学题,有的学生用很简单的方法解答,有的同学用了很复杂的方法解决,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有思路做不出来,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上也一样,同样要操作,结果却有不同的操作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抛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那就是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的角度决定了思路的选择,正像我们前面说的走路一样,有的人选择了一条捷径到达了目的地,有的人选择了远的路也到达了目的地,而有的人选择了一条死路到达不了目的地,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培养横向思维就是在解决问题的之前如何从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传统的教学中我发现教师讲的多,学生思维的少,学生动手的时间少,如果遇到有不同思维的学生教师也不很少对其分析与客观地对待,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的学生也不能正确地对待,一味地跟着老师思考,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广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横向思维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以极为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开发多种操作过程。

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纵向思维是重要的逻辑推理能力之一。初中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还没有建立成熟,逻辑思维模型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逻辑思维模型和过程,如:学生的思维角度多了自然就会选择好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思维的角度多了,思维就活跃,创新的思维自然就多了!在思维的训练中永远追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理”,也就是说永远优选以最简捷的方式、方法,以最快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篇4

一、重培养,求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要把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我们授课者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只完成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注重三个维度的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体现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及培养能力的统一。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发展的眼光。比如:小学一年级便有图画应用题,一种是减法应用题,一种是加法应用题。就减法应用题而言,如果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加法来计算,我们教师是不应给予否定的,因为这类应用题与高年级的方程恰恰是吻合的。如果轻易地否定,无疑会挫伤孩子探究的积极性。要适当引导,从生活经验入手,肯定学生顺势思维的方法,同时引导到减法的思维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从长远目标看,在数学思维的角度上,学生恰恰拥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所以对于学生的这种潜意识的方程解法教师是不易盲目扼杀的,也就是说教师要统观小学的数学体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同时,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往往来源于生活,是典型的形象思维,从发展的横向看更是应该保护的。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看,都要具有发展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登高方能望远。

二、重参与,求创新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是触类旁通的,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数学不仅仅是象牙塔中的学问,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情境,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典型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触动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如何使学生主体发展上,在数学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参与的机会,有良好的民主气氛,多鼓励少批评,树立学生信心,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能就情境而提出自己要问的数学问题。教师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的问题合理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动手操作的由学生自己参与操作而得出结论。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而不是教师强加于他们的。当然学生探索中发现的错误,教师要引起重视,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此一来,我们曾经的教法研究就应转变到学法研究上。学生只有学会了学习,才会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将自己的个性显现出来。从数学的角度说,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创新从何谈起呢?条条大路通罗马,目标只有一个,但能向目标的路途可以有多条。数学答案往往是唯一的,但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研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突出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与学生一起认真而小心地求证。不要完全追求答案的完美,关键在于学生探索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学习情境中积极研究,使过程尽量充实,即使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数学学习实践。

三、重思维,讲合作

笔者认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饱受批判的题海战术,从思维的角度上说,无非是以重复的过程,让学生重复解题的思维过程,使思维在反复中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只是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形式化。且称为“海”,明显是用之偏颇,过犹不及。应当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讲一步计算的除法应用题时,就应让学生说列式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让求份数和每份数应该用除法计算,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抽象的印象。从而能更进一步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由求份数演变而来的,能够举一反三。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是否思维,思维的路数。交流合作往往会有所发明创造,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体现生与生、师与生多向交流,虽然主张合作但必须让学生有独立的思考之后再合作,让合作交流有目的性,通过同学之间讨论,做到资源共享,培养合作精神。

四、重兴趣,讲探究

数学思维是逻辑思维为主,这恰恰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差异。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往往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集中在成就感的方面。即马斯洛动机学说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数学思维的本身,常常兴趣不大。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对小学阶段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说过:数学是美丽的。如何让小学生发现数学思维的美丽?小学数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就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比如应用题。应用题本来就是生活化数学的一个极好的类型题。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应用题抵触的原因,就是应用题不够“应用”,离生活太远。比如,二年级应用题:小明拿100元到商店,买一个球拍45元,一份糖果26元,还剩多少元?且不说小明的名字让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很少能够拿100元自己去买东西。而且买的东西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也不适合,这样的应用题,其实完全和生活脱钩,是无法沟通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所以,尝试将数学问题真正生活化,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在探究享受学习的快乐,才是负责任的有效发展逻辑思维的方法。

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篇5

一、制定切实可行计划,把握复习应试精髓

正确分析估价自己班的数学教学状况、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 制定出合乎自己的复习计划, 保证各知识单元复习测试与评价和复习效果回授的次数时间, 学校还要安排好集体复习备课时间等, 发挥复习教学中的整体优势。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案。轮次:一轮或二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第一轮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阅读教材,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教材中的重要内容,细致地看一遍,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一个“全”字,各考点全面铺开,无一遗漏。第二轮复习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专题、板块,要突出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要根据教学的薄弱环节集中攻克,突破重点内容,查漏补缺,注意针对性。

抓住教材内容重点,把握复习教学核心。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有绝对值、算术根、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函数、解三角形、相似形、勾股定理、圆的有关比例问题等内容。对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弄清原理, 通过变式训练拓宽使用范围(横向联系), 挖掘知识深度(纵向联系) , 牵 “线”串“珠”成“链”。对重点知识的综合训练, 要引导学生找规律, 总结解题的一般方法;再就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规律, 培养学生解题的独创性。

二、认真上好复习课,全面提升解题能力

研究《考试说明》, 钻研教材, 把握复习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复习课在复习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上好复习课。要上好复习课的注意这几点。

1.认真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备课时要进一步学习《考试说明》, 钻研教材, 分析学习现状, 根据复习内容认真选材和组材。所选的训练材料(如例题、练习等)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诊断性、启发性、巩固性、预见性和变通性, 既要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 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有利于进行变式训练, 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反馈, 提高教学效益。

2.精心上课。课堂教学应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思想,坚持以生为本,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思维为核心, 训练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学习能力。以中考为主要目标, 对基本概念注重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理解和逻辑过程的辨析, 对命题等进行计算等,培养数学综合能力。学好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复习好基础知识, 对概念要理解其含义, 要掌握基本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促使数学能力的形成。首先,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类训练,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运算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运算包括数的计算、式的恒等变形、方程、不等式的同解变形、函数的运算与求值、统计初步, 几何的测量与计算等。因此,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就应从以上途径人手, 灵活训练, 认真总结, 使之发生能力的迁移, 形成运算能力。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其性质, 从已知数 ( 式 ) 推导出结果的过程, 也是一种推理过程。因此, 进行运算时应做到步步有根据, 并注意运算的合理性。

3.侧重培养几种能力,加强解题技能训练。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 形成数学对象属性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能力。运算、作图、证明都蕴含着推理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遵守逻辑规律, 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进行计算、作图和证明训练, 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分析, 综合归纳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在几何论证中, 引导学生弄清题设中的条件和结论, 正确进行分析和综合, 正确进行判断和推理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想象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加深对数学概念、结论、图形等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对有关式子、图形, 进行观察、剖析, 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题一般由多个知识点组成, 且有些条件是隐含在题设中, 因此, 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敢于提不同意见, 善于寻找新的解题突破口,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能力。注重重要数学方法的训练。初中重要数学方法有选择题的解法、换元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反证法、作图法等。在复习中对各种数学方法要加强训练, 特别是选择题的解法要作为训练的重点(选择题的解法有直接法、筛选法、数形结合法、转换问题法)。

三、用心上评讲课,提升课堂效率

讲评课课前做好每次考试或练习的分数统计工作,统计表可按照试卷结构来进行设计。教师要统计整理出各项的平均分及得分率,并掌握最高分、最低分以及进步情况,增强评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考后要及时总结。 善于讲评,就要抓基础和重点,薄弱环节,注意剪裁(详略、增删),侧重教给学生答题技法。评讲要把握好度,做到“三不”: 学生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是重点的不讲。精讲精练,少讲多练,对准中考,精于讲述,优化课堂教学。

四、坚持分类教学,注重规范化训练

在复习中要引导差生上好复习课, 教师在设计例题、练习作业时要考虑中差生。在提问、板演、批改作业和辅导等方面要优先照顾中差生。对优等生要侧重于方法的指导, 也可适当用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对其进行训练, 提高解题水平。切实做到分类教学,分类指导,提高教学效率。知识就是记忆,记住了才有用。要让学生识记审题要领,答题规律和方法。要理解记忆答题规范,包括答题格式、步骤、书写、语言表述(用行话)。强化规范化训练,要求学生在运算、推理论证、作图等方面符合解题规范, 运算、推理格式正确, 层次清楚, 结构合理, 思考慎密, 说理透彻, 思路清晰, 作图准确。

五、加强学生心理训练,增强学生耐挫力

复习中,老师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备考心理专家讲座、青年理想砺志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减轻学生思想压力,树立考试必胜信心。要教给学生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

在复习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 使学生变换思维形式, 防止思维疲劳, 同时要恰当安排好学习、 娱乐和休息, 使大脑及时恢复, 保持教学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心理,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考试中出现高原现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防止家长加压过大。

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篇6

一、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满堂灌”,其基本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这是传统的讲读型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全国各地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相对于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来说,各地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必须从我市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建国六十年来培养大批建设人才的经验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既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也符合人们学习新知识的客观规律。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力求让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是字、词、句、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识字,然后用字组词、用词造句,再用句子组成文章,即作文。教会学生识字,首先要教学生学好汉语拼音,学会查字典,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通过查阅字典,用拼音学会读音识字,并阅读字典上的词与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二、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我市农村小学还比较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按语言规律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达到认识教材和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目的。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去,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这就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改革过去那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入手,充分运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来讲授教材,使学生能深刻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教材时,应讲在关键处,讲在重点上、难点上,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要注意发展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还要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长大后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重大作用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所要担负的重要任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小学生谈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时过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从小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是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围绕课题、抓住重点、运用比较的方法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来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门路,围绕课题提问,能揭示课题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的心理,引起学习的兴趣。

而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区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特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自学和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既是创新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可以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融会贯通,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 培养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具有核心价值的关键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发展的基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完善,也是处理生活中所涉及问题的保障。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在小学阶段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特殊性,虽然生硬刻板却又灵活多变。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就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都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变成了枯燥、痛苦、无奈的过程,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数学成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新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逻辑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用”一章时,老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一天,森林里要开动物表彰大会,奖励这一年工作努力的动物,奖品是每人一双鞋。但是狮子国王为准备多少双鞋的事情十分忧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获得奖励的动物有兔子、青蛙、斑马、袋鼠、骆驼。狮子算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算出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算一下一共需要买多少双鞋啊?”利用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显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试着去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由听故事到思考问题,再到听教师讲解,最后再思考问题,每一步都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心境。

(二)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特点,重视思维过程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思维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思维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由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时就要多结合操作,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性知识或解题的方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圆片当作苹果和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再联系生活进行讲解。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很好的基础。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抽象思维得到发展,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互相评价。总之,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想出多种解法,并注意对比分析多种解法,选出灵活简单的方法。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走了全程的 1/ 2时,还距离中点20千米,求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启发学生去找对应的量与分率,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想出了几种解法。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考,并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这样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说明问题实质,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敏捷。

(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思维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想要提高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小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独立分析,认真仔细,有条不紊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要敢于钻研不怕失败,要克服盲目顺从,敢于提出质疑,这些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学习新知识阶段,教师应重视加强操作感知迁移的指导,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教“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在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把演示竖式中的积擦去,在乘数上添上百位数3,接着提出自学探讨问题:①现在乘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去?②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③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的未位要与百位对齐?学生会根据问题积极的分析、动手尝试,得出答案。这样就有利于让学生们逐渐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数学离不开思维,可以说数学的所有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思维形成的规律,创造条件,加强思维训练,从而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琳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1980年02期

[2]宋彩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11期

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篇8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是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

以上的做法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但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完成数学活动教学的任务。

相关文章

对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 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把握教材、明确意识;抓住环节,重视练习——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五点一线备一课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 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重视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会点滴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

上一篇:医学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范文 下一篇: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