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锻炼立体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07 11:35:48

如何锻炼立体思维

如何锻炼立体思维篇1

一、体育主体意识能力

主体意识是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练习中自我表现的欲望就愈高,从而也就愈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性,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而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学生积极地吸取前人长期积累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发展和提高。

二、体育思维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诱导、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诱导,拔动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去思考,打开学生思维大门,例如:蹲踞式起跑,为什么身体要前倾? 内脚背踢球为什么要斜线助跑? 这些问题,可诱发学生动脑思考,但这仅仅不够,这只有“启”而无“发”,“诱”而无“导”,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前倾”的姿势与时机? 斜线助跑才能踢好内脚背? 教师启发诱导,构成了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同时,也可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多样型的思维能力,多样型思维能力也叫多维型思维,是在事物多样性统一中进行的思维能力活动,“举一”是关键,如果“举一”只是似是而非,那么,“反三”就是一句空话,例如:“在田径教学中径赛项目为什么要沿逆时针方向跑而不沿顺时针方向跑?”这一举,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它既涉及了人体解剖学知识,也涉及力学知识,运动生理学知识,生物力学知识,若学生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做基础,是答不上来的。在教师提示下,学生就可答出这一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了,教师再提出“400米跨栏运动员为什么最好是右腿起跨”这一问题,学生就会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我们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体育实践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身体能力和运动的适应性,是体育实践了基本的表现形式,而支撑这种最基本表现形式的能力,就是体育实践能力,它包括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观赏能力。

l.体育锻炼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中,重中之重的环节,它不仅包括了技能、技术、理论,还包括自我调节,自我锻炼。在体育教学中,是“让学生练”还是“教学生练”?是强调利用尽可能的练习时间和运动负荷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 还是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我们对教学效果的其待是“练”,还是“既练了也会练”。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当继续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怎样地去选择自己的练习内容,运动量,如何去调节和控制运动负荷,怎样去身体恢复和怎样保证安全等等。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既运动处方的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加强体育技能、技术的能力培养,也要加强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另外,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能力,特别是自我锻炼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当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虽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但离开课堂,就不懂得如何进行锻炼,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所以,体育教学中应注意:①结合知识、技术教学培养认识能力。②结合练习组织和方法培养调控能力。③结合常规教学培养自治能力。④培养学生知识能力。

总之,自我锻炼能力的诸要素不是孤立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必然会涉及到课的组织、教法、教材、运动负荷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做准备,以便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得到很好落实,得到很好发展,让学生将来走出校门也能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独立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体育娱乐观赏能力

体育运动很多内容都是从娱乐发展起来的,但是,在过去往往只注重“锻炼身体”而在相当程度上对体育的“娱乐身心”作用有所忽视,随着学生对体育单调的不满情绪,“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日益受到重视,它也越趋显出生命力。但是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娱乐能力,还必须对体育教学与运动的关系进行再认识,对各种运动的特点深入研究、分类,在此基础上把“体验运动乐趣,把握运动特点,学习创造娱乐方法”为教学目标,使学生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参加各种运动,灵活地运用和改变规则甚至有创造新的运动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何时何地都愉快地享受适合自己的运动,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还必须注意观赏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科技日益发展,新的传播媒体也越来越多,国际性重大比赛,也逐渐增多,观赏高水平的体育竞赛已是现代人、学生们重要生活内容和体育素质的表现,学生只在学技术的同时,比较零散地了解到有关的知识和原理,特别是一些不能进行教学的运动项目只能学生自己“无师自通”。所以,我们应该在体育教学中,注意体育观赏能力培养,增加一些课的专题,例如“录像观赏课、比赛分析课等多种课型使学生进行那些电视上常见,”但在学校暂时无法开展的运动项目的学习,使学生逐渐掌握体育观赏能力。

如何锻炼立体思维篇2

关键词:终身体育 体育兴趣 自我锻炼能力

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最有利的场所。学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取决于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一个人体育意识的程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技能,又能使他们有几项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运动项目?如何使他们既能在校阶段锻炼身体,又能使他们愉快自觉地在一生中从事体育运动、锻炼身体?

一、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

加强教育应成为终身体育的一个过程,而学生则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充分认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于国于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我们还要充分做好学生体育观念的更新工作,即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个人生存、享受、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认识水平越高,对体育的热爱、兴趣、爱好就愈大,终身体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就愈稳定;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就能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运动习惯

1、从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从教育引导入手:一是加强知识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参加锻炼的价值,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二是树立正确的目标,对已形成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保持稳固的兴趣。

2、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教师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一是丰富教材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促使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尽可能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从学生兴趣出发因材施教;三是选择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材,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兴趣产生于活动对象的持续接触,只有持续的接触,才能产生心理相容。在持之以恒的锻炼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才能对体育及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4、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心情和行为,因而环境的不同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

三、加强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地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为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四、总结

如何锻炼立体思维篇3

【关键词】体育活动;智力;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和健康要求被提上议事日程。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对于人民体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为科学所证实,且也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但是,体育锻炼能否促进智力发展,提高智力水平,人们还未充分体认。本文尝试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简单讨论体育锻炼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事实上,作为一种活动方式,体育锻炼与智力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人的活动都是受思想,亦即智力与意志力控制与支配的。智力确定目的,体育活动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在体育锻炼中进行着智慧的运动,促进着智力的发展。可以说,体育锻炼是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智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体育锻炼对智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的重要作用。

一、体育锻炼促进智力发展的心理学机制

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从心理学角度看来,体育锻炼是智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体育锻炼促进感知和记忆能力的发展

感知能力是智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开展田径、球类、体操等体育锻炼项目,对参加者的感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篮球、排球、足球运动要求参加者的观察能力要强,视觉范围要广,判断能力要准确,否则,就难以在比赛中观察和判断瞬息万变的形势,也就不能准确调节自己的动作,完成攻防任务。心理测定材料证明,足球、篮球运动员因在比赛中时时都要观察全场的变化情况,因此他们的视野范围就不断增大,深度视觉就能获得高度发展。可见感知能力是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又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发展。

心理学认为,感知能力是通过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来表现的。时间知觉是大脑对客体运动的一瞬间或持续性与顺序性的反映。在体育锻炼中需要发展时间知觉,借以判断动作速度。任何复杂的技术动作的操作都是以感受性的精确控制为基础的,感受各种知觉的敏锐、准确是掌握各种技术动作的重要心理基础[1]。例如:排球和乒乓球运动中的扣球,都要求不早不迟,准确地抓住那瞬间的时刻。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大小、形状、方位、深度和远近等空间特性的反映。准确明晰的空间知觉,对田径、球类、体操、武术、跳水等项目是重要的。实践证明,有着大量运动经历的人,他们对事物空间知觉的敏锐性也较好。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外界事物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排球从抛球、击球、飞行过网直到下落,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如果运动员能正确反映这一过程,就能较正确地做出接发球技术动作。这就是运动知觉在发挥作用。

记忆是获得的新信息贮存于大脑一定时期的能力,也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智力的重要指标。在体育锻炼中,正确识记各种动作的顺序和轨迹,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是掌握及从事任何运动所必须的。显然,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受体育活动影响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在长期的形体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是各感官特别是动觉和视觉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体育锻炼恰能最集中地、最大值地发展了这种能力。

转贴于

(二)体育锻炼促进观察注意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上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在一些体育项目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全神贯注”是武术的一大要领,在武术套路锻炼中如果神不守舍,最多只能表现“形似”,而无法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全神贯注”的主要内容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这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智力水平。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首先要对体育项目的动作进行全面的观察,特别是对动作姿势、运动方法、节奏变化等,要由表及里,由特征到局部,再到全貌潜心观察,进而才能予以领会,模仿和演练。敏锐的观察力给技术的掌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经过长期体育锻炼,观察能力能够得以提高。

(三)体育锻炼促进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创造学认为,一切创造都与想象有关。想象是对表象重新分析与综合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的形象,具有不同程度的奇特性。体育锻炼也能使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排球传球和接球时,考虑判断球的落点是很重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同伴和对方队员可能的位置关系,以及球在空中飞行的这段时间里,这种位置可能出现的变化等。对球落地的第一落点、反弹的方向、第二落点的判断,都需要依靠在对过去经历过的类似情况的记忆表象基础上,在当时情景刺激下,通过某种重新组合加工做出预测,这一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在武术运动中,创编套路的构思,演练动作的意境,攻防技法的创设,招术变化的确立,以及那种“练时有人”的假设练功方法等等都无不与想象有关。毫无疑问,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和丰富想象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只有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思维。因为一切动作技能的形成与运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与调节下进行的,运动员掌握动作的过程是以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作用的结果。譬如,在篮球比赛中技战术行为的质量和效果依赖于思维活动能力。没有积极的思维就无法对比赛场上错综复杂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就难以揭露对方的战术意图,识破对方战术行动的特点及其进行规律,也就无法确定自己的技战术对策。没有思维的行动只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被动的,技战术行动将失去针对性、目的性、预见性,也就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在练习武术套路时,怎样才能较好的孕攻防意义于动作中;实践中如何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使用招法等等,要领悟这一切,必须对动作进行长期揣摩和体会。这种活动能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可以说思维能力是伴随着体育锻炼整个过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思维能力也就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体育锻炼要求动作迅速、准确,要求整体有机协调,这就对参加者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思维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使得这些心理能力得到综合锻炼,而这些能力的组合正是智力的展现。体育锻炼对智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二、体育锻炼促进智力发展的生理学机制

现代体育的内容和形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它的核心──身体活动在促进人体机能的生长发育、防止疾病和推迟生命衰老诸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能从肌体上保证智力发展所需要的能量支撑。反映在智力促进上,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大脑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一切随意动作都必须在大脑皮质参与下方能实现。进行体育锻炼时,各种技术动作和变化莫测的战术配合产生生物电,通过感受器不断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复合性的强化刺激,产生刺激效应,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更加深刻,更加集中。从而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强度、灵活性和分析综合能力,使整个大脑的功能得以增强。

现代研究正在从智力结构、智力深度等方面挖掘体育锻炼的影响力。可以肯定的是,广博精深的知识是智力构成的基础要素,体育活动是一种开放的活动形式,人们从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是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大量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学习新的知识,积累经验,提升智能。当我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时,这些信息就成为进一步提高能力的基础,致使在知识、经验、技能积累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联想和独特的认知,在体育锻炼时不经意中做出一些超乎寻常的精湛动作和难度技术,使其“认知反映系统”得以开拓与发展。这正是体育活动对智力知识结构的一种升华与提高。总之,体育锻炼对智力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党和国家强调全民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包括智力素质的提升也都是极具震撼性意义的。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坚持终身体育,进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这应该成为新一代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马里舒克(俄),杨守廉.运动心理诊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钟添发.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如何锻炼立体思维篇4

一、小学数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通常认为数学仅仅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只要记住公式会运算即可。其实我们只是注重了数学表面的简单运算,忽视了数学的逻辑关系以及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重要联系。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只有通过对数学内容与公式的理解与掌握,才能将数学题做对。学习数学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锻炼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数学,可以锻炼对事物的观察、思考、概括、推理与逻辑思维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尤其是理科性质的学科奠定良好基础。2、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数学是一门集兴趣与逻辑的学科,兴趣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好其他学科准备良好的动机。3、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数学是以事实为基础,根据合理逻辑推理而得,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养成讲道理、不妄加下结论的习惯,培养成良好的文化素质。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的思维对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思维混乱、没有条理,那他面对没有见过的题目会无从下手。小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根据教师所讲以及自己的理解,才能很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对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不成熟,教师培养其数学思维不仅有利于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掌握,而非单纯死记硬背公式,可以分析与思考类似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增强判断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锻炼其判断真假的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思考与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其见解。此外,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身边事物真假的判断力。

(三)体现学生综合素养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受先天基因、家庭教育与外界环境所影响,所以存在有的学生思维能力强,学习快;而有的学生思维混乱,学习会吃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而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所以数学思维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措施建议

(一)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火花

好奇心与兴趣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当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望时会产生丰富的创造性想象思维,可以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而合理、正确的教学提问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活动。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有意思、创造性的问题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并点燃其思维火花。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其思维的构建过程有明确的方向,并鼓励、指导其运用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使思维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强化基础教学,加强思维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而且应当体现在各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论是在教授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引导学生复习时,还是在课堂上教授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操作技巧时,都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其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教师应摒弃之前的填鸭式教学,而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分析、推断,注意与小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做好知识点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计算方法,并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增强记忆,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联系现实生活,锻炼思维能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际。教师应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多讲些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事例,使小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能够集中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通过让数学知识走进实际生活,可以使知识更加生动与具体,更能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数学思维,以达到实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让小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方法,而且是在于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质,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锻炼了其观察、思考、概括、推理与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良好基础。对此,教师应重视对小学生数学的思维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不同方式方法培养其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何锻炼立体思维篇5

论文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大学体育;教学训练

一、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大学每年培养出了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我们拥有数以十万计的科研工作者,但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近年来,国家也大力提倡构建创新型社会,以此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要构建创新型社会,就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这就要求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为构建创新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有。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大学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应起到应有的作用。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学内容之一,往往只是被视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很多人会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是大学中的文化课程的责任。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大学体育教学也的确只是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完全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大学体育教学应该与文化课一样,应该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中。

三、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前面我们分析了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虽然已经明确了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应该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但对于该如何运用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对于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定的思想基础

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往往都需要拥有创造力,体育教学或者训练同样如此。要想拥有创造力,就必须现有创新意识。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原来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没有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与教学观念不正确有重要关系。原有的体育教学观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竞争意识的培养等,导致大学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内容、体育学习考核方式、体育教学活动中竞争意识的培养等一味的让学生进行大量枯燥乏味的训练和练习。虽然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毫无益处。因此必须首先改变已有的教学观念,树立起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应用创造性思维的新观念,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变。

(二)运用创造性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大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往往根据标准的教材,对学生进行重复的教学。所有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训练的方式几乎从未改变过。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根据教材或原有的经验,告诉学生基本的概念、原理以及注意事项后,就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做大量的练习。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在树立起在教学训练中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观念后,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思考总结,运用不同的教学训练方式。让学生从形式上感受创造性思维,并将这种创造性思维慢慢融入自己的思维中。

(三)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的内容往往较单一,同时因为大学教育对体育教育和文化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对于体育教学老师而言,应该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中。改变现有体育教学项目内容单一,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的欲望的情况。将体育教学训练与文化课相联系,让学生在体育训练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学习获得原本在文化课学习中才能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大学体育教学老师要具备除了体育专业知识之外的其它知识。

(四)运用创造性思维,改变体育学习考核方式

对于大学体育课的考核,往往是对一些硬性的指标进行测试,以检查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是否提高了身体素质和竞技技能。比如800m和1000m长跑是测试学生身体素质,乒乓球对抗是测试学生的竞技技能是否提高等,都忽略了如何让学生重视并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没有任何提高。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参与和重视程度,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改变体育教育学习的考核方式十分必要。对于体育学习考核方式,可以参考文化课的考核方式,即学生选修体育课考核合格,给予学生选修文化课同样的学分或成绩,让学生在选课学习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如此一来,体育老师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好的影响学生,使其在参与体育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五)运用创造性思维,树立新的竞争和风险观念

体育活动因为竞争性而充满了魅力,伴随竞争性而来的则是风险。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竞争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和行为,而积极向上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然而,对于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很多学生都有着不正确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不足或不正确。许多学生认为体育活动中只有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而不顾一切,这将给自身也将给他人带来危险。毕竟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风险性,而过度竞争则使风险性增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树立足够的风险意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到竞争性的训练中,但要让学生不会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训练的结果。例如,进行分组对抗训练,但绝对不能过分强调对抗的胜负,而应让学生体会竞争,并学会用一种适当的方式去竞争,比如团队合作,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如共赢意识,即体育活动中,双方对抗是为了是彼此提高身体素质。

四、小结

如何锻炼立体思维篇6

[关键词]体质健康;对策;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237-02

1 高校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目标过于单一、组织机械化。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不少学校还是存在着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集中于在校期间的体育课上,因此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提高体质健康能力方面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仍然还沿袭着以“课堂为主、教师主导作用为主”的教学方式,近几年虽有些改变,但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仍然较少,过于强调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由此造成了学生离开体育课,离开教师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2)体育课选项科目偏少、场地不足。在选项课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师要求学生掌握好统一技术,这使水平高的吃不饱,水平低的吃不消,从而影响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各项目之间发展不均衡,学生选择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3)体育教育重技术轻健康教育。目前的大学体育教育只重技术,轻健康教育,并且忽视终身体育的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一、二年级体育课必修成绩及格才可拿到学分,准予毕业,在此要求下,大学生较重视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上体育课及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身体素质提高较为明显。但是三、四年级,情况就有所不同,体育项目只剩下体质健康测试,没有其他的体育项目的要求,于是,体育锻炼就明显地成为个人行为,没有管理及约束机制,体育锻炼显得微不足道,使得许多学生渐渐放弃了自觉锻炼,进而造成体能素质下降。

针对以上的结果和分析,学校体育教育应该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相应地从学生主体和学校客体两个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2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具体对策

(1)增强学生主体的自主性。高校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观察、想象、记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让他们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增强了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自身达到健康的目的。

一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体育兴趣。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或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对体育的宣传和引导,强调体质健康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指导大学生强化体育参与意识,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使其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当然在强调思想教育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大量调查表明,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具有一种强烈的加深认识、扩大认识范围的需要,进而在教学中,在教材的选择中,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技术性和增强体质的实效性,以利于发挥技术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产生兴趣。

二是,增强体育锻炼的动机。只有有体育锻炼的需求,才会有行动的动机,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地去参加体育锻炼。普通高校学生无论是在生理或心理上都有较大的发展,他们办事不再仅仅凭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理性的。他们根据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从事学习和锻炼,拟定自身发展的目标,从而在情感上产生良好的内部动力,满足需要并伴随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有了美好的体育情感体验以后,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把它当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学校客体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外部环境。一是,完善学校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意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它依赖物质条件,学生主动性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作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场地缺乏,而导致他们刚燃起的体育锻炼激情熄灭了。因而,普通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人数,新建或补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

在经济发达地区,有许多学校拥有塑胶田径场、塑胶网球场、草坪足球场、木地板的体育馆等,体育场馆的设施高档、环境优美,让人进入场地就情不自禁地要运动起来。但是,在大多数学校里,由于经费紧张,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及健康标准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问题,我们尽力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备建设配置更上一层楼:在数量上,要满足体育教学、学生锻炼的需要;在质量上要完全保证教学、锻炼、训练、比赛的安全;在环境上,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

二是,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首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思想上,要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以热情、饱满、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表现出健康的精神状态。业务上,要精益求精,继续教育,不断钻研。学习飞速发展的运动、健身知识和技术,特别是健康知识。掌握学生的体质动态和健身意识动态,能针对现状,研究和实验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或研究型的当代体育教师。其次做好表率作用。课堂上,教师要精神饱满,运动服装得体,示范动作要规范、美观大方、舒展利落,要表现出运动的美感,促使学生产生运动欲望。在课外,教师要积极带头参加锻炼,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来感召学生产生和养成参加锻炼的兴趣和习惯,逐渐使锻炼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此外,体育教师还需保持健美的体魄,充分体现健康美。

三是,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的教学与竞赛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同时,让学生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理论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加强理论课教学,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改变目前高校体育中只重视技术教学,忽略体育理论和锻炼方法及体育思想教育的现状,对大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健康教育,强化健康意识,让他们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提高保健能力,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其健康水平。使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能力培养与品德培养相结合。

四是,改革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保证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锻炼习惯是在体育兴趣和意识作用下长期练习而形成的。学校需要改革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安排合理的教学时数,建立科学的体育俱乐部,让体育伴随着每一个学生健康地走出校园,走向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怀揣着终身体育锻炼的法宝,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去面向社会,真正做到为国家培养出所需要的优质人才。即使大学后两年不开设体育课,建立俱乐部,也能延伸教师在课外的教育功能,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科学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使得参加课外锻炼的学生在技术指导上有了保证,同时也能大大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发展学生的强项,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何锻炼立体思维篇7

【关键词】健康 体育 教学

在学校教育领域,健康教育与体育同属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健康教育偏重于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教育,体育则是更多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健康反映了体育增强体制的主要目的和社会需要获得的效果,体育是与体魄强健、发育正常相联系的。学校体育教育,就是为学生的一生打下体育锻炼的基础,并使学生在体育文化、锻炼习惯、体育修养等方面终身受益。体育中的健康教育无处不在,因为无论选择运动环境、用品、场地与器械,或是运动前后的饮食营养卫生,以及科学把握运动实施过程、评价锻炼效果,都离不开卫生学、医学、营养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所以如何使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健康教育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利用教学范例,借以说明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的过程,从而为体育教学以及健康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1、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表现出激情的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体育课高度热情。

(3)使学生为终身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习惯。

2、本课的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理解“体育卫生”的含义。

(2)器材:笔、白板、白纸或彩纸、图表、磁扣

3、教学过程:

(1)整队将学生带入体育馆后,教师在白板上写下“心脑血管”一词。

(2)教师一边登记学生出勤情况,一边让学生分成五或六人一组成圆形围坐下来,然后对词进行思考1分钟。

(3)登记后,发放笔、白纸或彩纸,教师请给组同学把看到“心脑血管”一词时,头脑中出现的联想词汇,写到白纸或者彩纸上,时间为5分钟。当各组写完后,将各组的写有词汇的白纸或者彩纸挂到白板上,各组选一名同学上来解说本组的词汇(3分钟表述)。

(4)词汇集中之后,教师把“不健康”和“强健”写在自板上,进行总结、归纳,用符号标出进行学科分类,因为无论是哪一个学科,它在传授逻辑技能的同时,也会教授给学生一些社会技能。

(5)教师请选择出拿些不可缺省的词汇,从而给心脑血管下一个定义。为了更好的总结这些词汇,教师可以提问:心血管系统是怎样影响你日常生活的?答案是:健康的心血管系统,意味着更加长寿,更有活力。

(6)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一种有益心血管健康的耐力性的运动训练。

分析

1、从上述的体育教学范例中,使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学生对于生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了解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生理功能发展的,从而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和手段。

2、无论哪种教育都是融德智体美等多种教育于一身的,范例中的体育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力,使学生对于健康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并产生了对于知识主动尝试的欲望,在教学形式上是可以借鉴的。

3、健康反映了体育增强体质的主要目的和社会需要获得的效果,学校体育教学也是从健康教育第一的思想出发进行的,因此,把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和手段、方法结合起来的健康体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点。

建议

如何锻炼立体思维篇8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新课程理念

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表现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会跟着教师后面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旧的体育教学观,不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因此,体育老师必须打破以往的思维方式,建立新型的新课程理念,深入开掘体育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价值与思想价值,自觉地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渗透 “健康第一”的思想,转变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主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只有教师转变了旧的教学观念,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学到体育的技能技术,并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之受益终身。

二、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中小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达到体育自立。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实质上是传授和掌握运动技术,加之教材的难度较大,无法发挥其自主性。致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较差。要改变此现状,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上,首先要求学生要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励学生乐学,然后通过乐教与乐学的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三、重视体育卫生保健教学,加强体育文化素养

通过各种体育锻炼途径,向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学校体育对教育育人的远大意义,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鉴赏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四、培养学生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以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激发学生的体育意志力。兴趣的培养是体育意识发展的关键,学生的身心能健康的发展,就是为终身体育奠定的重要基础。学校体育还要以培养学生各种体育能力为出发点,在掌握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于实践,进行自我评价身心健康和自我调节锻炼,实现终身科学地体育意识,使体育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创新品德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强调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融思想品德和美育于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等良好体育作风,同时培养学生鉴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陶冶学生体育美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美的存在,从而形成21世纪新课程体系下的学校体育目标。

六、以学生为本,开展“面向全体”的体育活动

上一篇:篮球活动教学反思范文 下一篇:如何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