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应急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6 16:54:40

校园安全应急管理

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篇1

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制度、规定、队伍、设施等的建立完善都是为了处理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无论是学生、教师和学校职工,还是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队伍,对综合防控、应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停留在书面和口头的比较多,培训的频率较低,培训时应付的成分比较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足,实战能力亟需加强。学校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往往不够全面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缺乏实际训练,部分人员或者按照以前的经验去处理,或者简单模仿别人的处理办法,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校内出现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人身意外伤亡事件的处置,只有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现场事态控制方法、信息内容和程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妥善应对、正确处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总体水平较为薄弱,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基础科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科研力量需要加强,研究队伍亟需大力发展,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协作较弱,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为校园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③

2当前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所导致,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一方面,高校自身的不安定因素依然较多,一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有待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也在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思潮容易向高校集中,社会问题容易向高校投射,社会热点容易向高校传导,高校安全稳定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

2.1管理理念亟需更新

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为教育人、为培养人服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本身不是目的,既要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充分依靠和依赖他们,始终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才是目的,尤其在处理应急事件时,既要及时、果断处理,又要能考虑到以后工作的开展,不能为处理而处理,不能留下后遗症,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理念需要更新。二是以预防为主的理念。高校突发事件种类繁多,且具有不确定性和无边界的特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大,处理难度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变事发时的事后处理为事前的预防,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为主,而目前虽然各高校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工作尚未到位,尤其是有时师生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学校领导未能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实际需要,没有切实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没有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最终酿成突发事件或。三是综合防控的理念。综合防控既是指防控队伍的整合,也是防控范围的全面和全局性,也是防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但目前有的高校过于依赖专门的保卫队伍,没有充分调动教职工与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安全保卫中来,过于注重校园内部,没有充分利用校外力量,过于依赖技防、物防,没有有效整合队伍,没有充分将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起来,没有真正落实“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致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工作脱节,各自为战,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完成。四是与时俱进的理念。网络新闻、论坛、手机报、微博等各类媒体无时无刻不介入我们的生活,信息无处不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造成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加上心理恐慌,信息辨别能力低,对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主动和有效的正确反应,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更有因网上网下相互作用,对高校及社会矛盾问题的聚集放大效应日益凸显,客观上使得危机处理的不确定性更高,但有的高校对此估计不足,不少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仍停留在过去时代,对网络时代认识不充分、准备不充分,未能与时俱进,影响了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2.2学生主体的原因

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既具有较高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也由于生活范围的狭小,对社会问题敏感度高、易冲动、群体感染性强的特征,既愿意对社会现象和某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却又对自己身边的问题过于冷漠,缺少激情,既渴望理解和关心,又难以敞开心扉面对老师和同学;学生学业上的压力也在增加、人际交往上的焦虑不断加深、大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在增加,而现阶段有的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比较薄弱,队伍培训不到位,容易发生突发事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矛盾日益严峻,给学生心理带来了极大压力,容易引发突发事件。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更是一直伴随着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已经显现,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群体稳定的最大问题。此外,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也更多、更广泛,社会上各种思潮对学校和学生的不断渗透,有的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和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政治敏感性不强,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2.3高校校园空间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大多校园面积比较小,校园空间不足,教师、学生、家属和社会服务人员和机构都在同一个校园里生活、工作,人员过于密集,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不断社会化,高校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象牙塔”里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宁静,许多高校校园已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园区和开放式的小社会,社会上各类人员、各项服务不断涌进校园,这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服务也可能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因而难免会产生各种纠纷,加大了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难度。④为了发展,许多大学建设了新的大学校园,形成了一所大学多个校园的现象,这种老校园场地小、人员密集,新校园面积大、人员分散,新校园与老校园又有一定的地理距离,而大学既要有学校统一管理,部分职能又在尝试社会化管理,对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学生生活、教学科研秩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大学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与其他领域相比更具有特殊性,对大学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2.4高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高校不仅为社会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在引领社会思想和社会发展。高校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而高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必须与社会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高校外部环境对高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物理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与外部联系的不断加强,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不断深化,部分人员聚集在高校校园周边,使得校园周边的环境变得极为复杂,违章建筑增加,消防问题、交通事故、治安事件不断,各类纠纷频繁,师生反映强烈,给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带来许多隐患。二是外部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各种势力、各种思想进入校园,各种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作为政治渗透的重点目标,使得高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任务更加繁重。

2.5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国家关于应急管理的体制,高校也在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建立了管理体制,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不均衡。校级综合防控与应急领导小组一般建设比较完备,但是院(系)级综合防控与应急工作小组的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院(系)规模也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院(系)一级的综合防控与应急工作小组建设显得薄弱。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在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职责划分上,哪个部门、哪些人员应该承担哪些具体工作、应该承担哪些具体任务没有落实,尤其是在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上,责任不明确,工作安排上既有空白、缺失,也有重复、交叉,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责任主体不明确,难免会出现扯皮、推诿或重复工作,有时就可能贻误最佳处置时机,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3加强和完善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3.1进一步完善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推动国家制定《校园安全法》。在《校园安全法》尚未出台前,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指南》。

3.2继续加大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各高校应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协调,聘请专业人士或有经验的人员,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推动安全教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其次,设立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周(月)。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安排,每学期(学年)设立相应的安全工作宣传教育周(月),针对相应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3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专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按上级规定和要求,配备相应的保卫干部,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努力打造一支人员齐备、素质较高的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主力军。第二,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整合学校教师、学生和社区治安管理队伍,组建高校“平安校园”志愿者队伍,逐一登记注册、明确职责,加强工作培训,推进规范管理。第三,组建专职网络安全监控队伍。高校抽调具有计算机或网络专业背景的人员,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安全监控队伍。第四,强化学生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在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和高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队伍的联动。

3.4加强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培训与演练

第一,不断加强对专门人员的培训。建立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各高校应组织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人员参加国家和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基地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处置能力。第二,切实开展学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演练。各高校应继续开展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演练工作,保证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全体学生参与的综合防控与应急演练,保证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综合防控与应急演练。

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篇2

【关键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对策探析

中小学、幼儿园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主要场所,校园安全优劣,对保障学生安全、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至关重要。通过对某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调查,仍存在如重视程度参差不齐、管理职责不清、制度体系不健全、学生安全意识差、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强、安全设施不完备等[1]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在调研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对策。

1健全制度体系

安全管理相关制度是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制度保障,是开展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法规依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号)中明确要求学校应当遵守有关安全工作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及时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照本校现行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查漏补缺。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校领导及师生们共同认为:门卫管理、治安防范、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大型活动安全、用水电气安全、实验室管理安全、外出活动安全、校园安全检查、节假日值班及安全责任书等以上十二种安全管理制度是最基本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各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补或删减,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前瞻性、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

2落实安全责任

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安全管理机构,校长对安全工作负总责。在校园安全管理中把握并理顺两种关系。一种是学校内部专职安全工作队伍(管理人员、保安员)和兼职安全工作队伍(一线教师、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明确专兼职安全工作队伍职责,确定每项工作内容和责任主体,以确保校园安全工作“不打架、无盲区”。特别是从学校领导、各部门到人员,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校、各部门、安全从业人员、教师逐级逐层签订),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重点要明确校园水、电、气、热基础设施维修和安全,消防、技防设施建设、更新、维护及安全,饮食卫生安全、出入校门安全由总务部门及安全保卫部门负责;学生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务部门(政教部门)负责;一线教师、班主任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具有安全教育与管理职责等。另一种是学校与政府行政或执法部门(如:公安、司法、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间的协作关系。建立学校联席会议制度,针对校园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事件),明确协调牵头部门以及重要参与部门,落实部门工作内容,各负其责,有效联动,形成校园安全定期研判和会商机制。

3强化宣传教育和演练

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管理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社会安全责任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安全行为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习惯的重要途径。安全教育培训和演练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校园中负责安全管理校长、幼儿园长、安保工作人员、教师等也要定期接受有关安全管理培训和演练。安全教育形式开展,应以班主任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体现时代潮流。调研中,受访者认为班主任在学生安全教育中承担责任时,有73%的人认为安全知识、安全纪律教育由班主任承担比较顺畅,其他诸如课间安全教育管理等也是受访对象比较认同由班主任完成的工作,如图1。因此,班主任每天放学前5分钟学生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措施之一;对于学生调研显示,他们较为喜欢安全教育方式有观看安全知识影片、安全情景模拟及主题班会等,如图2。安全培训演练学校可以选择四步走:第一步,在现行国家政策支持下,可以考虑由政府“买单”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由社会专业的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对全校全员进行轮训,全面提升安全意识;第二步,经专业机构对学校主管安保教师进行培训,学校主管安保教师针对班主任和学生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安全教育培训;第三步,以活动的形式,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应对突发事件技能,使之形成常态化;第四步,学校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和反恐工作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基本的避险、逃生、自救的技能。

4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培训考核

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抓好校园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一是加强队伍学习培训,使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了解安全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熟练安全管理设施设备操作,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及技能。二是定期考核,对新员工必须通过试工、考核,成绩合格才能上岗。无论新老职工都要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和法律常识,掌握安全防范、应急处置、逃生自救知识和技能。三是培育发展一线教师、班主任等兼职安全队伍,通过接触学生,在教学中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发现个别同学的异常举动,并做好前期心理疏导,及时与相关部门联动,做到防范于未然。

5完善校园安全设施设备

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增加安全经费投入,加大对物防安全设施设备的维护,保证校园内各类安全基础设施设备齐全、符合标准、且完好有效。在校园规划中要合理设计消防供水管网、消防车通道等消防基础设施,满足当前乃至学校未来发展需要。特别要重视消防供水设施建设,投入足够资金改造完成消防供水系统;再之,应根据建筑使用性质,增设以自动喷水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主的火灾报警与自动灭火装置、排烟送风系统等,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降低火灾的危险程度和损害程度。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是校园整体安全防范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部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标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GB/T29315-2012)[2],该国家标准已于2013年6月1日起实施,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中小学、幼儿园技术防范标准》的地方标准。学校应加强科技创安工作。一是按照重点覆盖、全面控制原则,合理设置点位。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有效震慑、警示违法犯罪行为,并对已经发生的案件进行调查取证;二是在校园周边安装周界防入侵报警系统,配合周边视频监控点位;三是在校园主出入口安装门禁管理系统,有效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四是有条件学校可对校园视频监控、门禁管理、防入侵报警、电梯控制及消防报警等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打造“安全信息化云平台、智能手机软件、安全资源知识库、智能校园广播”等融合设备于一体的安全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实现集中管理、联动运行。

6制定《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检查规范》

加强校园安全巡查与检查,是及时发现隐患,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关键。制定《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检查规范》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建立排查整改制度,使防控和隐患排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检点:一是学校校舍和教育教学设施安全情况。建筑物防雷设施是否有效;对临时未拆除封闭的危险房舍是否设置警示牌;正在建筑工程和路段是否有明显安全警示标志等。教学设施如体育器材、化学试验品、实验设备等的安全情况如何,是否定期检查检测。二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情况。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学习、宣传和落实情况;开学初、节假日前是否开展安全教育;日常是否定期开展;有无定期安全主题班会;有无用电防火安全培训;有无地震逃生自救演练等。三是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情况。宿舍、教学楼、食堂、图书室、实验楼等的灭火器材配备是否完好;各种消防安全设施是否有效运行;消防通道是否畅通,师生是否了解熟悉;老化电线更新是否到位;实验室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是否上墙,学生是否知悉等;是否组织火灾疏散演练;各种疏散指示标志是否齐全有效等。四是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情况。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管理情况;对流动小食摊、小饭馆、小卖部的卫生是否严格监督检查;校园周边治安隐患整治情况等。五是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情况。首先是食堂的清洗碗筷和做饭炊具是否符合标准;消毒设施是否完善;食堂工作人员有无健康上岗证;原料采购来源和流程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不合格食品和过期食品;食品留样是否规范;严格把关配送水(奶)的源头等。六是师生饮用水安全情况。检查学校饮用水水源情况,邀请专业机构对水质进行定期检测;供水设施日常维护管理情况。七是学校疫情防控情况。学校是人群聚集区,是否建立疫情防控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是否及时掌握了解疫情信息;是否建立及时报告制度等。在日常巡查基础上,校园安全检查应突出例行检查和抽查相结合,一般检查和重点、专项检查相结合,可以采取“自己查、相互查、上级查”的“三查”方式,把每次检查和抽查结果相对照,找出安全隐患之所在。一是联系兄弟学校,校际间的领导互访互查;二是动员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跨年级检查,提高引起教师的安全责任感,调研中,受访者认为班主任在学生安全管理也应承担责任,有75%的人认为班主任应该协助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日常安全检查;三是组织学生在学校内和周边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发现隐患并提供办法(想法)的学生予以嘉奖;在“全校总动员”基础上,邀请学生家长代表们来校体验安全工作管理效果,帮助排查发现安全隐患;最后联系属地政府部门,对学校整体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排查隐患,并及时处理。

7健全应急体系

首先,成立校园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组,负责校园内突发事件预防管理和处置;第二,建立校园应急信息处理机制,做好校园安全事件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结合实际探索适应本校的安全形势会商机制,为突发事件预防及处置提供科学决策,并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第三,建立预防、预警机制,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发生,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快速反应、有力控制,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第四,加大投入增加应急保障物资储备,配备齐应急设施设备;第五,科学制定校园安全管理各方面工作应急预案,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可行性,且不断完善;第六,加强应急干部和安保队伍培训,在演练中熟悉应急工作指挥、决策、协调和处置程序机制,提高安保队伍业务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

8形成有效合力,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学校应与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加强协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听取社会各界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意见和建议,定期研究部署校园安全工作,形成有效合力,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邀请建设、公安等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建设工程执法检查,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禁止在学校围墙或者建筑物边上建设工程,禁止在校园周边设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场所或者设施。邀请公安机关把学校周边地区作为重点,加强治安巡逻,在治安情况复杂时学校周边地区增设治安岗亭和报警点,及时处置扰乱学校秩序和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消除安全隐患。邀请公安、建设和交通部门依法在学校门前道路设置规范的交通警示标志,施划人行横线,根据需要设置交通信号灯、减速带、过街天桥等设施。特别在地处交通复杂路段的学校上下学时间,公安机关应当根据需要部署警力或者交通协管员维护学校门前道路交通秩序;公安机关和交通部门应依法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使用交通工具的监督管理,禁止没有资质的车船搭载学生。邀请文化及工商部门依法取缔在中小学周边200m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同时依法查处学校附近接纳未成年人进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邀请新闻出版、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法取缔学校周边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和无证照摊点,查处学校周边制售含有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的出版物的单位和个人。邀请卫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校园周边饮食单位卫生状况进行监督,取缔非法经营的小卖部、饮食摊点等。

9制定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标准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校园安全工作实际情况,出台本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管理标准指导意见》。由各区县人民政府组织,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公安、司法、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区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管理标准》[3]。从安全管理机构、人员队伍建设、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教育开展、校园周边治安及经营性活动开展、学校饮食用水卫生、校舍及安全设施、特种设备安全、学生意外保险购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明确工作要求,加强检查和指导,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中小学、幼儿园是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工作极为重要。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应该不断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不仅要在政策、规定和制度方面予以规划,更为重要是在工作措施、经费保障上抓好落实。希望能够尽早出台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管理标准或规范,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在顶层设计规划、日常管理、经费保障等方面有法可依。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管理组织领导体系、规章制度体系、安全责任体系、技术防范体系、巡查检查体系、安全教育体系、应急及预案体系等,形成中小学、幼儿园立体化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实现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工作的体系化、标准化(或规范化)和技术化。

参考文献

[1]王精忠,张杰.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5):114-1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9315-2012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齐格奇,刘俊华,李忠强.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标准化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3(,1):71-74

[4]刘伟,贾水库,战先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管理研究,安全,2015,36(10):71-74

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提高校车运营反恐安保工作,建立健全校车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宣传教育,努力保证我园校车交通营运安全,保障师生安全,维护相关家庭的幸福安康和社会稳定。

二、责任分工:

1、成立幼儿园校车交通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小组

组 长:王慧娟(园长)

副组长:王红利(副园长)

组 员:白洁(校车安保督察员)

吴宗发(校车司机)

张艳艳 (随车管理员)

2、明确各成员职责

组长:对本园校车直接实施安全管理;落实工作岗位人员并明确其职责。

副组长:对校车上所涉及的组员进行安全行车教育,做好安全教育,并随时抽查各岗位人员的工作。

校车安保督察员:负责校车的安全管理工作;对幼儿安全负责,发现安全隐患或发生安全事故应积极处理,重大问题及时向幼儿园汇报或者报警;阻止家长上校车。

校车司机:每天对车容、车况、安全性能(特别是制动系统)进行自查,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发现车辆安全隐患和技术故障要及时报修,并做好校车的例行维修保养工作。

随车管理员:测量幼儿体温;开展乘坐校车安全宣传教育,劝阻不安全行为;及时化解校车内幼儿之间的矛盾。

办公室:及时收集上级对校车安全的要求,转达至校车管理组长;根据需要,拟订各类校车管理制度等。

三、具体应急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加强对师生、家长进行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家长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完成对校车灭火器、救生锤的设施配置。

3、严格要求校车相关人员履行自己的职责,组长和副组长随时进行抽检。

(二)处理程序

一旦发生校车交通安全事故:

1、报警求助。校车反恐安保督察员在事故后第一时间打110报警,拨打120急救。

2、报告。校车反恐安保督察员报告幼儿园校车交通安全事故应急工作组,启动本园校车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3、立即向教育系统校车交通安全事故应急工作组汇报(先口头后书面)。

4、第一时间通知家长或家属。

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篇4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首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形势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更加复杂严峻,防范与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自然灾害风险日趋频繁,各类事故灾难仍然可能高发,城市安全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更加复杂。[1]这是首都高校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作为首都的北京市面临的各种风险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高校中来。北京地区现有普通高校89所,其中中央部署高校36所,市属高校38所,民办高校15所,目前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58万人,研究生21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尤为突出的是,首都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势必更加凸显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因此决定了首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因素。

自2003年“非典”以来,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应急管理体系与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指出:“突发事件多发生在基层。经验表明,基层第一时间的处置方式对减少伤亡和损失最为关键。”作为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仍然需要继续推进。深入研究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对于实现“把首都高校系统建设成为‘平安北京’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示范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1.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的涵义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达成了统一的观点,在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中也有了明确的表述。《北京市实施办法》第二条第二、三款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领域,人口密度大,人群特殊(社会精英聚集地),成为风险高发、集中且复杂之场域。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中由于偶发性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严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生活、教学和科研秩序,威胁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危及社会稳定,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应对的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事件。高校突发事件除了具有发生突然性、处置紧迫性、结果危害性和影响广泛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社会敏感性、主体活跃性、诱因多样性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六大类:其一,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高校校园内外涉及师生员工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员工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员工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其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包括高校楼堂馆所等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高校重大安全交通事故,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学生食堂饭菜供应价格、供水、电、气、油等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其他突发灾害事故等。其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高校师生员工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发生在高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所在地发生的、可能对高校师生员工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H1N1流感、SARS。其四,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气象(酷热、极冷)、海洋(台风)、洪水、地质、森林、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其五,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市级以上教育统一考试中,在命题管理、试卷印刷、运送、保管等环节出现的泄密事件,以及在考试实施、评卷组织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违规事件。其六,网络和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利用校园网络有害信息,进行反动、色情、迷信、暴力等宣传活动;窃取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保密信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各种破坏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中间和之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为减轻或减缓特殊事件的影响,恢复自身正常的运行秩序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其目的在于积极预防并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反应并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发展,在最大程度上及时恢复并尽快降低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影响,以维持高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2.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是指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在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的策略应对过程。[2]应急管理体系是应急管理的基础,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3]应急管理体系之于首都高校,主要是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首都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是相对于常态下的首都高校管理体系的非常态应急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简称“一案三制”)的总体。“一案三制”是四位一体,共同构成应急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总体来看,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4]

(1)高校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主要作用是“防患于未然”,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化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为确定性的常规事件,转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5]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指承担应对突发事件职能的北京市或区县政府应急部门、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以及应急管理的组织、指挥、保障等内容而制定的工作计划。高校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内涵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中关于高校的相应内容,教育部或首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以及高校自身制定的校内应急预案体系(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

(2)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体制是指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即综合性应急管理组织、各专项应急管理组织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组织各自的法律地位、相互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等。[6]从法律上来说,并不存在高校应急管理体制。但是在高校应急管理工作实践中,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级别较高的情况下,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一部分包括在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急、专项应急和重大活动应急工作中,高校处于配合与协助的角色;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级别较低的情况下,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于高校所在系统和高校自身内部,相对独立,由教育部或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基于这种特殊性,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应当是外嵌于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急、专项应急和重大活动应急管理体制,而内存于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内部的一种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制。

(3)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善后恢复与重建等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涵盖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时间段的应急管理全过程。[7]在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内部建立的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应急响应机制、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评估与奖惩机制等。其原则是: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实现与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4)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应急管理法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以及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北京市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统领下,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和救援相衔接的,由首都教育系统统一规范或延伸到首都高校内部的相关标准或高校内部规范性文件体系。

此外,高校应急保障也是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应急队伍、应急经费、应急物资和应急技术等。

二、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1.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

(1)首都高校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以市总体预案为核心,专项、保障和部门预案及区县总体预案为依托,单位预案为基础的应急预案体系,全市共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48.1万个。[9]北京市应急委员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北京市相关规章和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了《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以北京市应急预案体系为基础,以首都教育系统相关应急预案为依据,在首都高校校内基本建立了以高校总体预案为核心,包括专项应急预案、二级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重要场所应急预案、校区应急预案等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在《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后,首都各高校进行了新一轮的预案制定和修订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制正在形成。《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发生在首都高校对首都乃至全国政治社会稳定可能或者已造成重大影响的,带有群体性特征的事件的应对工作在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指挥机构及其职责、成员单位和相关单位及其职责、办事机构及其职责、现场指挥部和工作组及其职责等。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教育系统维稳和应急工作体系,全面开展涉及校内和教育系统内部的一般、较大级别突发事件应急应对工作,必要时请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提供支持。当事件超出教育系统处置能力范围、即将或已经发生对首都安全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特别重大事件后,从维护首都稳定大局出发,需及时提请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处理。与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北京市教育系统维稳和应急工作体系相对接,高校基本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置机构及其职责,成立了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和相关工作小组,在首都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在《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建立了围绕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首都教育系统和高校正在总结自“非典”以来,应对各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经验;全面总结首都高校在“平安奥运”和“平安国庆”建设中预防与重大事项风险评估、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经验,从单一的首都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转向全过程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着力探索建立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长效机制。首都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预警、应急指挥协调、恢复重建等机制研究和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正在着手建立一整套贯穿于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标准。

(4)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日益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既包括带有一般性的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又包括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一般性的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既包括应急管理综合性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实施办法》,又包括大量应对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事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包括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针对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首都高校关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大量规章制度。首都高校的突发事件处置体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以及校园安全综合防控等规章制度的应急管理法制日益完善。

(5)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保障明显加强。与首都高校保卫工作队伍一体的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队伍包括保卫干部、保安队员、大学生治安服务队员、学生班级安全委员、公寓宿舍安全员、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管理责任人、“平安校园”兼职安全员等,具备一定应急管理知识、能力、水平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正在建立。应积极组织保卫干部等人员参与上级开展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和处置能力;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的教育培训计划,对教职工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应急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教职工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各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并通过组织各种类型和方式的预案演练,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应急管理知识、能力与水平。首都高校还应在不断投入大量专项经费,深入开展科技创安深化工程的基础上,日益完善校园综合防控体系,大大提高综合防控水平,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2.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

实践证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是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也从建立时起就经受了一系列重大考验,并随之不断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向更高目标和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由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工作总体的大环境与首都高校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小环境,以及应急管理理念、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国家和首都对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及首都高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相比,首都高校在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法制和应急管理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

(1)在应急预案方面。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预案仅有《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且仅适用于“因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校园及周边安全、改革和政策调整等问题引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对首都乃至全国政治社会稳定可能或者已造成重大影响的,带有群体性特征的事件。”“发生在首都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启动相关的专项或部门应急预案。”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首都高校系统尚缺乏社会安全(部分)、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案体系。应急预案管理制度未建立,包括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审查、批准、印发、备案、公布、培训、演练、实施、修订、考核、奖惩、保密、信息化管理以及人员、科研、经费保障等内容的首都高校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还有待全面建立。应急预案内容缺乏可操作性。现有首都高校尤其是各高校应急预案普遍存在上下一般粗、相互之间照搬照抄、定位不准、衔接不紧、操作性不强等问题。[10]

(2)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目前首都高校承担部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还是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相应工作机构和北京市教育系统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相应工作机构,以及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相应的工作机构,还有常设的安全稳定工作机构和安全保卫机构。既未成立专门的高校应急管理机构,也未在承担部分应急管理职责的机构中明确应急管理的全面工作。当前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上停留在突发事件处置层面,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职责未涉及应急管理的其他重要环节,真正意义上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虽然《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了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以及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相应的工作机构相对健全,但仍然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立相距甚远。

(3)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以外的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建立。首都高校除围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环节有较健全的应对机制外,还未建立包括预测预警、应急响应、信息报告与、后期处置、应急联动机制等内容的全过程应急管理机制。虽然存在现有安全保卫工作中与应急管理机制内容相关的比如矛盾与隐患排查、信息报送与信息收集、突发事件处置、与部分机关的联动等,但是从应急管理视角看,整体上各环节既不成系统,涉及的内容也很不全面,与真正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应急管理机制有较大差别。

(4)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作为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个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来看,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在与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对接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应当健全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从自身视角看,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当健全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使所有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当前,作为主要规制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等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的《校园安全法》缺位,使得完善和构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体系难有大的作为。

(5)在应急管理保障方面。与首都高校保卫工作队伍一体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面临着应急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不专业、应急管理工作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应急管理工作的教育、培训、演练常态机制尚未建立,师生员工的应急知识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亟待提高。首都高校校园周边及校内诸多安全隐患因素尚难以消除,首都高校校园安全综合防控的设施设备尚需完善,首都高校校园应急避险工具、应急救援设备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原因。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各高校具体所在的区县的应急管理体系、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多个外部因素。当前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首都的其他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着重要决定性影响的应急管理理念、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技术创新等,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总体进程的影响。二是内部原因。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内部看,仍然是由于首都高校在应急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术上的原因造成了诸多问题。在应急管理理念上,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而非全面的应急管理概念之上,建立在过度依赖政府而非主动与政府和社会对接的基础上和建立在分散应对而非综合管理的基础之上。在应急管理制度上,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动员应急占主导,制度应急被弱化,应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长效机制缺失,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步履维艰。在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上,全面反映到应急指挥、预警监测、信息管理、事后评估以及应急救援等系统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重要保障。本应该具有先天优势的首都高校,自主研发公共安全科技的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

三、域外国家(地区)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1)在应急预案方面。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与各州教育部门合作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行动指南,是一个集合政府、社会团体、家庭以及学校的综合管理系统。香港地区制定了《校园危机支援计划》,包括了危机预防措施、危机管理对策和应对计划。

(2)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德国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在负有政治责任的各级政府最高领导人的领导下,分成两个应急指挥中心。行政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危机处理的领导、组织与协调,属于行政决策层面。战术指挥中心通常由消防队担任总指挥,执行行政指挥中心的命令,负责灾难救援现场的领导与指挥,并对危机处理的结果负责。两者既相互融合又相对分离。台湾建立了“中央”(教育部)、地方和学校校园安全通报处理中心三级网络化的应急管理机构,各级校安中心是应急管理的专门机构。

(3)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美国建立了五级威胁预警系统,并要求各学校依据该系统制定一套由危机缓解、预防和准备系统及校园环境审查、学生监控、心理干预、校园警察实时监控、警察培训体系、全民教育体系、危机回顾及预案等子系统构成的校园预警系统。美国高校的应急机制遵循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等原则。[11]日本建立了包括全民意识教育、避险自救互救技能训练、信息监控卫星定位、全民防灾体验及训练等二级子系统。

(4)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美国的大学校园危机管理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应对法案和实战指南,如《校园安全法》《校园禁枪法》《校园、社会禁毒及安全法》《改善校园环境法案》《联邦应急计划》《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等。尤其是美国《校园安全法》,从法律层面厘清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等在危机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追究高校所在地相关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因管理不力或失职造成校园突发事故或灾害的行政和法律责任。社区和学校主要承担校园危机“第一应对者”的角色,即在州和地方救援队伍没有到来之前积极开展营救、提供信息服务等。美国的学校非常注重寻找和发掘学区、社区的安全资源。日本校园安全法律健全,除了《教育基本法》《学校保健法》,还有《学校安全法》。

(5)在应急管理保障方面。美国教育部下发《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和社区指南》,正式将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倡导的危机预防、缓解、应对以及恢复四阶段理论引入教育系统。美国安全学校联盟提供的“安全资源清单”包括校内、学区和社区三部分。美国学校在进行危机管理时,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特别是社区中的城镇议会、警察部门、消防部门、健康卫生部门等,从而构建起一张校园安全的立体“保护网”。美国在危机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比如引入森林管理署开发的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CS),通过ICS可以统一各救援部门的组织架构、术语和程序运行,从而将学校和其他负责公共安全的部门、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12]德国实行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助体系,消防队是德国专业化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不仅防火救火,同时承担救灾现场紧急救援的重任,担当灾害现场指挥角色,广泛开展宣传和培训灾害救援知识,以及在其他紧急情况下提供援助。德国消防队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密级、布局合理。德国特别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力量,主要体现在志愿者体系上,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组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日本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基本都编写了《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等资料,指导学校开展应急管理教育与培训,学校必须组织学生进行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专门训练,学校必须编写应对突发事件手册等等。美国财政至少要拨数亿美元帮助学校改进和加强危机应急管理。

四、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不断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公共应急管理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要求。公共应急管理实践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自身经验的积淀为高校应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典”给整个教育系统以猛烈的冲击,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并在应对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经验,应急意识真正形成。[13]在国家和首都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使首都高校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动员能力、反应能力、处置能力和恢复重建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首都的特殊性,首都高校仍然面临许多公共安全方面新的挑战,应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这就要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为把首都高校系统建设成为“平安北京”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要认真研究探索首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规律,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应急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继续全面构建和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

面对首都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首都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当把建立健全符合首都和各高校实际的应急管理体系,作为化解各类危机、确保首都高校校园安全的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以提高首都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强化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综合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等为主要内容,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首都高校师生员工预防各类风险和危机的意识,显著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为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依据《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首都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首都高校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应急预案编制、审查、批准、印发、备案、公布、培训、演练、实施、修订、考核、奖惩、保密、信息化管理以及人员、科研、经费保障等内容。[14]尽快制定首都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高校应当在此基础上,制定在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统领下,由专项应急预案、二级单位应急预案、校区应急预案、特殊敏感节假日应急预案等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校应急预案体系。要组织召开指挥体系全体成员会议集中学习预案,熟悉职责规定和应急工作流程,协调联动有关事项;及时制订应急预案相应配套的操作手册。广泛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解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评估制度。在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对应急预案的内容进行评估,特别是在处置突发事件和组织预案演练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应急预案始终处于实质性、实战化的准备状态,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及时有效启动应急响应,真正发挥作用。[15]

2.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政府机构与社会机构相结合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及专家组等不同层次。[16]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对于首都高校,当前要在现有首都高校安全稳定和应急处置工作体制的基础上,综合构建高校校园安全工作领导体制,主要领导校园安全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并成立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专门工作机构和首都高校校内的应急管理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与北京市应急管理体制、高校所在地区县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其他应急专门机构和其他单位相联系的,横向和纵向互助合作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首都高校应急组织体系应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组织格局,形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两级指挥系统,科学组建指挥机构,明确与之配套的办事机构、现场指挥部和工作组等及其职责分工。

3.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首都教育系统和首都各高校应当全面开展各类风险的评估,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排查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各种危机、风险、隐患,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风险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要建立健全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信息监测与形势研判、预警级别、预警通报和解除、预警响应)、应急响应(分类管理、分级响应,一般事件、较大事件、重大事件、特别重大事件,扩大应急,响应结束)、信息报告与(信息报告、信息共享、信息和新闻报道)、后期处置(善后恢复、总结与调查评估)机制。要建立有效的应急联动和社会动员机制,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与所在区县政府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共同整合各种应急资源,建立与所在区县政府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及相关应急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高校应急管理各环节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各种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17]真正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机制。

4.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法制

从长远来看,必须推动国家制定《校园安全法》,在此基础上,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要结合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实际,建立健全与常态下首都高校法制运作机制相比,凸显权力优先性、紧急处置性、程序特殊性、社会配合性、救济有限性等特点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在《校园安全法》尚未出台前,国家或首都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指南》。从人员配置、组织领导、技术支持、物质保障到预案制定、演练、培训以及危机预警、责任追究等方面,一一加以细化和落实,指导和监督首都各高校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应急响应的角色和职责,消除安全隐患,统筹和指挥校园内包括保卫处、医务室以及辅导员等各部门、各系统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常态和非常态管理。[18]

5.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保障

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在应急管理体制中的地位,结合“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机构和各类社会力量的支持。如高校周边的公安、消防、医疗、卫生、交管、传媒以及企事业单位、商店、社区服务中心、居民等,通过定期会议、联席会议、特服号码联动、志愿参与等形式,建立起高校、行政、社会一体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架构。[19]首都各高校要组织本单位职工成立兼职或专职应急队伍,主要承担突发事件信息报告、预警信息传递、协助开展先期处置、善后工作配合或专业处置等工作。首都各高校要加大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科普教育活动,大力推进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救援知识、技能进课堂活动,大力提高广大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组织高校应急管理人员参加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基地进行针对性培训,将应急管理培训课程纳入到北京市干部教育在线和北京市党员在线学习平台的必修课程,提高校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处置能力,增强教职员工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与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市委教育工委要加强各类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开展高校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构建应急演练全程技术规范体系,实现应急演练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强化应急演练的科技支撑,实现应急演练与保障的高科技化和基地化;完善相关教育培训、建立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资质管理制度。[20]要加强对首都各类突发事件特点和应对手段的研究,建立科技应急管理支撑系统,为高校科学应急提供现代化服务和手段保障。

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篇5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发生的一次性死亡3人以上(含3人)或重伤10人以上(含10人)的急性中毒50人以上(含50人)或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以及其他性质特别严重,影响重大的安全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主要包括:

(一)学校(幼儿园)的建筑物倒塌及走廊、通道、楼梯道拥挤造成学生伤亡的事故;

(二)学校(幼儿园)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

(三)学校(幼儿园)建筑工程发生的安全事故;

(四)学校(幼儿园)师生发生的集体急性中毒事故;

(五)发生的造成师生伤亡和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

(六)学校(幼儿园)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七)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学校安全事故;

(八)学校(幼儿园)发生暴力恐怖事件等重特大安全事故;

(九)学校(幼儿园)发生的重大群体性传染性疾病等事件;

(十)学校发生的学生重特大溺水死亡事故;

(十一)校外集体活动、集会、演出等发生师生伤亡的事故;

(十二)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等大型考试活动中发生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

二、实施原则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旬阳县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的组织指挥下和旬阳县教育局特重大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重大安全事故抢救和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县教育局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对重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指挥和组织实施;各学校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启动应急预案。

三、重特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理指挥机构及职责

县教育局成立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重特大安全事故抢险救援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县教育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纪检书记、考试管理中心主任、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任副组长。成员由各股办、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安全工作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教育股长、行政股长、人事股长、计财股长、督导室负责人分别任办公室副主任。各乡镇教育办主任、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幼儿园长)为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责任人,直接负责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报告、现场保护等前期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四、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督促指导县直学校(幼儿园)和乡镇教育办制定各自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定期指导预案的演练;

(三)重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向县委、县政府、市教育局汇报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及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

(四)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员快速开展现场安全保卫,事故区域警戒和治安管理,维护学校、幼儿园正常的教育秩序和社会治安。

(五)做好事故现场的交通疏导和人员疏散工作,阻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出事故现场。

(六)组织有关学校、幼儿园和相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快速开展抢险救援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七)配合有关部门对肇事者等有关人员采取监控措施,防止逃逸。

(八)配合上级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九)做好伤亡师生家属的善后、安抚工作。

(十)大型考试活动,有突发性的苗头,要加强对事件的严密监控。若校内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及其股办室要及时深入事发学校,现场指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五、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报告

(一)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在第一时间迅速将重特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分别报告县教育局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

县教育局值班电话:*

(二)事故发生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报送县教育局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

(三)事故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发生事故的单位及事故类别,发生时间和地点;

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初步估计;

3、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4、事故抢救处理情况和所采取的措施;

5、事故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四)县教育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接到重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报告后,除了向局长报告外,须立即向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报告,同时报县委办室和报市教育局、县安监局和相关部门。并根据重特大事故的实际情况,请公安、消防、卫生监督、环保等相关部门赶赴现场进行事故现场保护和证据收集。

六、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突发发生后的对策和措施

(一)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县教育局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实施应急预案,并随时将抢险情况和应急处理情况上报县政府和市教育局。

(二)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立即请交通、水电、电信等公共设施管理部门快速恢复被损坏的道路,水、电、通讯等设施。

(三)请公安、交警加强事故现场保护。请卫生部门第一时间派出医务人员抢救伤员,并做好事故现场的防疫工作。

(四)事故发生后,各学校党政领导、幼儿园园长要亲自挂帅,组织有效的抢险救援工作,同时做好全体师生的思想稳定工作。

七、重特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及要求

(一)各乡镇教育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各民办教育机构要牢牢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要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要建立健全学校、幼儿园各项安全制度。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部门安全工作职责,并建立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各乡镇教育办要加强对所属村小、教学点的安全管理,经常性地检查督促,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各乡镇教育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迅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抢险救援队伍。

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校园安全,为庆祝建党100 周年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及时发现整改、防范化解各类影响校园安全的风险隐患,严防涉校涉生案件事故的发生,依据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刻吸取近期事故教训切实加强全省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黑办发电〔2021〕27 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通知》(教电〔2021〕179 号)要求及实验中学2021年度安全管理工作的要点,我校结合实际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汇报如下:

1、校园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情况

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责任制,健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和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成立微型消防站、义务消防队、实验中学扫黑除恶、反校园欺凌、食品安全与卫生综合治理等组织机构,确保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稳定环境。

2、学校安防建设情况

实验中学制定并严格落实值班、巡逻、防范守护、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等安全保卫制度,工作台账完整;按照省厅、地教育局及学校自身需求,配齐配强专职保安员,保安员不存在超龄和无证上岗的问题,安全防卫器械器材配备到位;校园封闭化管理、围墙、护栏等实体防范设施建设达标,校园门口设有符合要求的防冲撞设施;校园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达标,并且与属地公安机关联网;落实公安等相关部门在上下学等重点时段有派出所执勤人员,落实门卫值守制度,并且严格落实外来人员、车辆及物品的出入登记、安全检查制度。

3、校园周边治理情况

校安卫办联合辖区派出所、执法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严格落实对校园周边网吧、KTV、无证摊贩等治安、卫生乱点的治理,对校园周边等重大安全隐患认真排查,做好校内外人员互相扯皮,涉校涉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重点加强对学生之间矛盾纠纷的摸排和校园周边重点人员管控情况。

4、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情况

实验中学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形成有效的消防安全监管网络和体制;落实领导干部带班检查和重要岗位24 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学校消防工

作档案、消防安全隐患台账以及消防应急预案;落实“双重机制”及“四个一”要求,完善清单与台账,确保消防设施设备齐全有效,消防通道的畅通。

5、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情况

学校结合地区和季节特点,成立食品安全与卫生综合治理机构,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学校食堂、商服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严格执行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度;积极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严密防范夏季食源性疾病,坚决守住校园食品安全底线,保证芊芊学子的饮食健康。

6、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情况

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到岗到人;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隐患 排查,对于危化品的使用建立台账、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准入机制和定期安全培训机制。 对危化品仓库进行整改升级,加装防水防爆隔离门,实行双人双锁制;按装监控探头,升级通风换气系统,确保危化品存储的可靠性,杜绝隐患的发生。

7、防溺水落实情况

学校安卫办联合政教处,开展防溺水专题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深入开展防溺水“六不”宣传,介绍相关安全常识;强化家校沟通,将教育部《关于预防学生溺水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以致家长公开信形式发放到每一位学生家长手中。

8、防校园欺凌落实情况

学校开展防范学生欺凌专题教育,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防欺凌主题讲座,瞄准可能导致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苗头隐患,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强化学校及周边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学生寻求帮助的维权渠道;完善防治学生欺凌工作方案;健全完善防范学生欺凌责任机制、预防机制、考评机制、问责机制,全面提高防治工作水平。

9、防灾减灾开展情况

学校准备充足的校园防汛排涝设施设备;并且对易倒塌的校园内树木、宣传版、墙体附着物等进行加固处理;建立学校防汛应急队伍;储备充足的防汛应急物资;按要求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

10、安全隐患自查整改情况

每月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自查整改工作,记录台账,隐患整改及时到位。

11、应急预案制定情况

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篇7

精细科学设计 有序有效实施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李雯

应急疏散演练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安全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对于如何设计和实施应急疏散演练,中小学幼儿园急需科学、明确的规范来指导实践演练活动。《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对于应急疏散演练的各个环节、步骤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要求,对于中小学设计和实施应急疏散演练有重要指导作用。

《指南》按照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等三个阶段,对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清晰的规定,既明确了精细、科学的方案设计,又突出了有序、有效的实施过程。

《指南》从制定演练方案、成立演练组织结构、演练前安全教育、演练前师生身体状况问询检查及其他准备工作等五个方面,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在演练准备阶段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对于制定演练方案和成立演练组织机构这两个方面的关键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界定。在制定演练方案部分,明确规定了制定演练方案的依据、演练方案的各个内容要素和设计演练方案的几点具体要求;在成立演练组织机构部分,明确规定了应急疏散演练领导小组的人员构成、工作职责和领导小组下设的若干专项工作小组的具体任务。

《指南》按照中小学幼儿园演练实施的实践过程,分避险科目、疏散科目两个方面,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在演练实施阶段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这些不仅明确了每个环节做什么,而且明确了在哪里、谁来做、用多长时间等,对演练活动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标准进行了精准、精细的阐述。

总体来说,《指南》对于指导和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应急演练活动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活动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二是能够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实施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三是能够最终落实中小学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紧急逃生和安全自护能力。

解读2

有序迅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吉林省教育厅学校安全处处长 卢林

学校安全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前提和保障,安全教育又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教育是一项终身受益的教育,同时又具极强的实践性。通过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素养,切实提高安全避险能力,则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目的。做好应急疏散演练,正是提高安全避险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的,为学校做好应急疏散演练指明了方向。

编制依据是《指南》的法律依据;目的意义强调了应急疏散演练的灵魂是:发生紧急情况时,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确保安全。《指南》明确了适用范围,强调了“精心准备,科学组织;着眼实战,注重细节;明确目标,循序渐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四项基本原则。从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等全过程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指南》就是应急疏散演练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应严格遵循《指南》的各项要求。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处理好有序和迅速的关系。应急疏散演练的核心是有序、迅速,目的是确保安全。有序强调约束、规律,是动态的,应急疏散决不能发生拥挤踩踏。迅速即速度快,确保疏散演练既安全有序又有效快速。二是处理好实战与目标的关系。应急疏散演练的最终时间目标一般是2分钟左右,这需要通过常态化的演练来实现。演练要立足实战,模拟地震、火灾、校车事故等,通过实战循序渐进地实现目标。三是处理好演练频次与常态的关系。《指南》要求中小学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应急疏散演练从根本上讲,应常态化。通过常态化的应急演练,真正做到熟能生巧、以不变应万变。

《指南》就是安全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要使参加演练的广大师生严格按照《指南》的各项要求,结合实际,精益求精,切实收到实效。通过应急疏散演练,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提高安全能力,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解读3

强化管理夯实校园安全工作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 肖 英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幼儿健康成长的关注,是对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意识的强化。《指南》针对目前学校可能存在的危机进行预设,并指出避险和疏散的具体流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指南》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指南》的编写突出一个“实”字。时间就是生命,应急疏散演练重在实战,事故发生时在最短时间内能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是关键。《指南》内容全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第五部分演练准备,《指南》列出演练阶段应包括:制定演练方案,成立演练组织结构,演练前安全教育及其他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制定演练方案时,关于场所等的具体安排更是翔实具体,操作性非常强,包括如何保证应急疏散场所的安全性、如何维护应急疏散通道的畅通、如何科学制定应急疏散路线、如何规范应急疏散用语、如何完善应急警报信号、如何科学规定疏散时间、如何制定应急演练次数等。学校应针对这些要求,进一步完善演练方案,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和总结,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务求达到实效。

二、细。《指南》的编写凸显一个“细”字。如在制定演练方案时,分别针对地震、火灾、校车事故有不同的演练要求,把演练分为避险项目和疏散项目,细化了每一个项目的要求,如《指南》要求,疏散引导组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位置(楼梯口、转角处、楼门口等)引导疏散,指挥学生保持秩序,控制速度,逐次疏散。同时视实际情况可喊“大家注意脚下,防止滑倒;保持秩序,不要拥挤;注意保护头部,小心坠物;有人摔倒了,大家小心;不要向回跑、不要捡东西”等提示语。这些对一线教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我们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按照《指南》要求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新局面,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夯实安全工作,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解读4

科学规范演练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北京市西城区福州馆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王玉芬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为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全面、具体的指导,为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促进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指南》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为中小学幼儿园制定应急疏散演练应急预案、组织应急疏散演习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了保证,让我们基层学校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基本原则中,《指南》从“精心准备,科学组织;着眼实战,注重细节;明确目标,循序渐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四个方面为学校组织者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任何演练都要有计划、有准备,演练方案要科学合理,实际演练要保证安全,演练结束要及时总结,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目标,这是组织好演练的基础和保障。

《指南》不仅有明确的要求,最让学校受益的还有具体的指导。如从演练准备阶段:如何制定演练方案,演练方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演练组织结构应该有哪些,主要职责是什么;演练前的安全教育应讲哪些;演练前应选择怎样的疏散场所,对疏散通道、疏散路线、疏散用语、警报信号、疏散时间以及演练次数,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和细致的指导,非常有利于学校对照指南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演练方案。

特别是演练实施阶段,从避险科目、疏散科目两方面,从宣布演练开始到结束,一步一步做什么、怎样做,对师生的要求、各个组织机构的分工,甚至口令说什么、怎么说,演练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什么,都非常具体地写了出来,给基层学校提供了一个非常翔实的范本。

纵观整个《指南》,既有明确要求,又有具体做法;既有科学规范的要求,又有全面细致的指导,为中小学幼儿园更有实效地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演练实效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提供了一个实用、操作性非常强的指导性、服务性文件。

解读5

提高学校应急演练效能的“及时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徐美贞

学生安全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的印发,对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工作提出了更具体化、可操作化的要求,为广大师生的安全提供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指南》是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和评价学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效果的基本准则。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应急疏散演练标准,各地各校的演练内容、演练水平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证。有些不规范的演练既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使部分师生把演练当儿戏,产生了懈怠情绪,违背了通过演练提高师生防范能力的初衷。有了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教育行政部门不仅可以以此来指导和规范学校的安全演练内容,同时,可以把《指南》落实情况作为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提高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指南》是中小学幼儿园提高应急疏散演练活动质量的重要指导。近年来,学校安全工作虽然日渐受到重视,但是许多学校的安全工作还停留在经验类模式上。无论是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还是一线教师的安全实践,都缺乏成熟的标准和指南进行参照,大家往往都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开展学校安全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指南》对应急疏散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按照这些要求,不仅能保证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演练活动的有效性。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现了从经验式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的转变,提高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规范性。

总之,《指南》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业化的重要保障,在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水平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它的制定与颁布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作,是提高当前学校安全工作效能的“及时雨”。我们期盼着《指南》为师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解读6

多方面具体规划布置应急演练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保卫保密科科长 杨兴瑞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以国家出台的几项重要的安全事故条例、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蓝本,将法规中的条文具体化为富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指南,从几个方面对疏散演练的步骤进行规划布置,把这项工作的操作过程落到实处,从而成为一本实用性强的疏散演练工作手册。

《指南》对演练实操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做出了具体指导,对演练准备阶段的指导工作非常细致周全,对保证演练顺利开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做出周密部署。首先,对演练场所的安全要求。演练场所要通风开阔,没有安全隐患,疏散通道禁止不畅,教室与实验室、宿舍等逃生出口要禁止堵塞。其次,落实组织人员职责,提高对演练安全的保障。《指南》要求建立由相关校领导负责的演练组织构架,并将组织机构分设成组织协调、宣传报道、疏散引导、抢险救护等各个小组,分配专人负责,明确各组分工。再其次,对参与人员的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方式使参与人员明确疏散演练的步骤和方法,熟悉疏散程序、信号、路线、顺序等,有针对性地组织师生掌握避险、撤离、疏散和自救互救的方法、技能。

在演练实施过程中,《指南》重点对参与者在避险与疏散操作时的方式方法给予了充分指导。第一,避险实施阶段的安全要求。避险过程中,参与者要充分理解信号提示,听从指挥,根据险情特点做出相应的避险动作。第二,疏散实施阶段的安全要求。风险发生暂停后,参与者要根据指挥信号从疏散通道迅速撤离,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选择安全可靠的逃生路径。

总之,“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各级各类的学校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一岗双责、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意识,充分发挥校园安全宣传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从小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

解读7

建立机制注重实战增强安全意识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校长 余晓灵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特色部主任 吴宽宇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对应急疏散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等全过程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要求,具有以下特点:

《指南》要求应急演练建立机制、长效发展。《指南》要求中小学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在校生较多的城镇、中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增加应急疏散演练的次数。在实践中,应急疏散演练应该与学校升旗、课间操、大型聚会活动相结合,明确学生活动的集合程序、集合时间、集合路线,在每天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应急意识,养成学生疏散习惯,建立应急演练长效发展机制。

《指南》要求应急演练注重实践、着眼实战。《指南》要求演练立足于模拟紧急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景,要着眼于提高学校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师生的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实践中,各学校要结合不同的事故类型(包括火灾、地震、校车事故)、不同的天气状况(如晴天、阴雨天、冰雪天等)、不同的事故地点(如宿舍、教室、实验室、集体活动地点等)模拟紧急事件的真实情景,既要确保各个环节没有遗漏,又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掌握,提高学生应急自救能力。

《指南》要求应急演练立足自身、不断完善。《指南》要求应急演练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及时整改存在问题,务求达到实效。实践中,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学生规模、校舍布局、单体建筑特点和室外空旷场地等具体情况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并聘请专业人员诊断演练的各个环节,及时解决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不断提高本校的应急疏散水平。

总之,《指南》立足于提升应急疏散演练的实际效果,能指导学校通过实战型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逃生自救能力,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解读8

让师生树立“我要安全”的意识

天津市教委保卫处处长 赵 璞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在提升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和管理应急疏散演练方面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指导性、规范性和操作性。

《指南》强调“明确责任”的原则。应急疏散演练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编制依据中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当设立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其安全保卫职责。所以,校长(园长)是落实《指南》各项规定的第一责任人。《指南》在演练准备阶段中强调,建立演练机构并落实,演练指挥部及组织协调组、宣传报道组、引导疏散组、抢险救护组、后勤保障组的职责和工作内容,都做出了详尽的规范。

《指南》强调“准备工作要细”的理念。《指南》对演练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出大量的规范:制定演练方案,强调了7项要求;建立演练组织机构,规定了指挥部和5个专业组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演练前宣传教育;演练前师生身体问询检查;其他准备工作等。力求做到详尽无失,最终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求学校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拓展准备工作内容和具体措施。

《指南》强调“灵活机动”的原则。《指南》规定,应急疏散演练可与学校升旗、课间操、集体活动等相结合。在就餐、午休时间和夜间疏散演练,是要求学校在各种时间和地点进行演练,包括在放学等时段进行,有利于学校处理好演练与教学等工作的矛盾。

《指南》强调学校要“积淀安全文化”的理念。在演练实施阶段,规范了避险科目和疏散科目的7项工作内容,包括各类人员在科目中的临险态度、指挥口令、规范动作、处置办法,涉及安全知识和技能等。学校可通过大量的演练工作,培养师生的安全文化意识,培养师生的安全行为习惯,改变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自上而下、师生是被动的服从,从而使师生树立“我要安全”的意识。

解读9

基层教育部门应加强学校演练指导

浙江省教育厅校园安全管理处 潘伟川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明确了学校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的具体规程和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升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指导学校贯彻落实好《指南》谈几点想法。

一、加强对学校应急演练预案科学性的评估。学校应急演练预案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是保证演练成功、达到既定目标的基础。实践中,应急演练预案和实际操作“两张皮”、应急演练预案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现象还是比较多的。有的应急预案设置得不科学,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过程中难以起到保护师生生命安全的作用。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应急演练预案制定工作的指导,学校在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演练预案后,应邀请消防、公安、防震减灾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对演练预案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定期修订预案,使预案真正符合“实战”需要,科学指导“实战”。

二、督促学校加强应急演练预案学习和模拟演练。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督促学校抓好应急预案的学习,各岗位人员要熟悉发生突发事件时各自的工作职责。在演练开始前要指导学校进行“纸上谈兵”,通过口头或模型模拟演练,使参与演练人员都能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各时间节点的工作任务。学校在开展演练前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各警示信号的意义、牢记各自的疏散路径和要求,教育学生在演练时不能嬉闹,确保安全疏散。

三、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观摩活动。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指南》的要求,定期组织多种类型和形式的应急演练观摩活动,提高学校应急演练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提高学校的安全应急水平。教育部门要重点指导学校针对易造成师生群死群伤的火灾、地震、校车事故等领域开展演练。

解读10:

定期开展演练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郑增仪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这是对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及时、具体的指导,也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每所学校都要拿出具体方案,实实在在地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提高逃生和自救、自护的能力。

做好应急疏散演练工作,绝不是仅仅带领学生跑几次,一定要按照《指南》的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应急疏散演练的各项工作:一是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应急疏散演练方案,使应急疏散演练有章可循、演练规范,才能取得实效。二是演练组织的建立,从演练指挥部相关小组的建立和职责的明确,到学校、年级、班级和小组,层层有人负责,人人明确职责,当灾难真正来临时,才能保证师生有序逃生自救,把伤亡和损失减到最小。三是演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师生明确演练的意义,重视演练,认真参加演练。同时要对师生身体进行问询检查,对有特殊体质的学生(特别是心脏不好的同学),要劝其不要参加演练,但要让他知道逃生路线,掌握逃生本领。做好相关器材、文件、标示等准备工作,并要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保证演练安全顺利进行。四是按照演练方案认真实施。根据演练方案中的不同情况,依次实施好避险科目和疏散科目,还可以根据演练要求实施伤员救护、火灾扑灭等。在实施过程中,场景要力争逼真,使师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同时要求师生面临突发事件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严肃认真参加演练。五是做好演练总结。演练后及时做好现场讲评,讲评内容包括演练的组织、实施情况,演练效果,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提出解决的办法。同时要严肃认真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批评、表扬,使每一次演练都能取得实际效果。

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篇8

【关键词】中职;校园安全;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的大力发展和扶持下,所招收的全日制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学校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国内的中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开放式办学模式,校园周边环境与人员情况复杂,安全问题存在着随机性、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活动,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学校的公共财产和师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是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重点问题。

一、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校园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1.加强学校各部门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中职学校的领导干部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进行的决策层,直接影响着校园安全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学校的领导干部们应当把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以身作则将工作落到实处,领导学校各部门保证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2.提高学校安保人员素质及综合能力。保卫处是校园安全管理中的重要部门,安保人员更是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但在通过对部分中职学校的实地调研中却能够发现,部分中职学校的安保人员中存在这素质欠佳、能力不足的现象,急需对安保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与学习,定期进行安保工作的考核竞聘和模拟演练,不断提高校园安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及预防制度

1.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是中职学校管理的重要基础,管理者应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归纳,尤其是要借鉴社会上所发生的各类校园安全事故,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面向全校教职工进行宣传教育,确保制度能够得以有效的实施与发挥。中职学校校园应当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及时主动发现校园安全环境的隐患,总结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2.加强在校师生的安全应急培训。目前,在不少中职学校,教师们的教学重点多集中专业知识,而在安全常识普及方面存在这不足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情况,合理安排系统可行的安全培训课程,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从容应对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遏制校园恶性事件发生。在对教师进行安全培训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法治、消防、防灾等方面的培训与讲座,分阶段开展例如消防逃生、地震等模拟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训练他们从容应对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遏制校园恶性事件发生,降低校园事故的发生的概率。

三、完善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

1.加大校园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合理的校园安全设施建设是中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物质条件基础,中职学校的设施建设需要在满足国家要求的前提之下,在必要的公共场所如教室、食堂、学生宿舍、礼堂、实验楼、图书馆等使用合理国家标准的教学仪器、生活设施,制定相应的防火、防爆、防变质、防挥发、通风等安全管理程序,设立完善的报警求助系统、应急设备设施及紧急疏散通道,确保学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安全快速地撤散。2.加强中职学校校园安全设施检查。学校在日常工作中,应按时按点对学校的消防设施、水暖器材、体育器械、通讯设备、电气线路等进行认真排查、管理和维护。校园安全设施进行例行检查,采取值班人员轮换制的方式、对校园内的人员密集场所、事故易发地点要做好巡查和记录工作,一旦发现隐患及时上报负责部门和管理人员进行设备维修和隐患排除。

四、构建校园安全管理平台和安全评价体系

1.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各类职业院校纷纷建立起数字教育管理平台,覆盖至教育教学、招生注册、学工服务以及就业咨询等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得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迅速。要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配套成熟的管理平台,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沟通平台,积极引领老师、家长和学生认识到校园安全管理平台的作用和效果,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体系,更好地实现其服务价值。2.完善校园安全评价体系。中职学校的校园安全评价体系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非常重要,学校应该在结合当前安全管理状态的基础上,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严密的衡量标准下准确反映当前校园的安全的真实情况,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对物资、经费和组织进行快速合理的调配等方面的合理,更加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与义务,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奈的开展,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师生。中职学校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安全的保障极其重要,良好的校园安全管理秩序关系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及成长,甚至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前途和发展。本文也希望能够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安全管理的角度的探讨,提出新的对策促进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和职责。

参考文献:

[1]周立新.论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及对策.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华北科技学院,2006(03).

上一篇:农学专业知识技能范文 下一篇:简述幼儿思维培养的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