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6:06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 消化内科;恶心;呕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1.098

本文主要阐述了恶心与呕吐患者的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分析,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分组对比, 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恶心伴呕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消化内科护理[1],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 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远远好于对照组患者, 患者的满意程度也很高, 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5年本院收治的恶心伴呕吐患者9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经过严格的诊断之后, 所有的患者均出现了呕吐及恶心的症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23例, 女22例, 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44.1±7.1)岁, 病程1~2个月, 平均病程(1.3±0.3)个月;

对照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25例, 年龄20~64岁, 平均年龄(43.4± 7.8)岁, 病程1~3个月, 平均病程(1.5±0.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对两组患者都要进行必要的CT、胃镜和肠镜的检查,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消化内科护理, 其中护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 2. 1 用药护理 患者在恶心和呕吐的过程中, 体液会不断的流失, 因此要对患者不断补充体液, 保障患者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在频繁的呕吐之后患者容易出现厌食的症状, 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液的补充, 如果效果不明显需要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

1. 2. 2 呕吐护理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要帮助患者侧卧或者坐起, 及时的活动头部防止误吸而导致的呛咳, 在发生异常情况时要及时的联系主治的医师进行解决, 避免发生生命危险。

1. 2. 3 心理护理 患者在呕吐和恶心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焦躁不安和愤怒的情绪, 拒绝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和温柔的语气与患者进行沟通, 让患者感觉到舒适。

1. 2. 4 生活护理 当患者呕吐时, 医护人员需要及时的对患者的病房清理, 定期更换床单, 对患者的生活用品及时消毒, 防止发生细菌感染。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分析, 其中评价的标准为:护理满意总分为100分, 非常M意:85~100分, 满意:65~84分, 不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6%,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2.2%,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 各种疾病的临床症状都比较复杂, 很多疾病在发病的过程中都会伴随有不同症状的恶心和呕吐, 大多数患者在多次呕吐、恶心之后容易产生缺水的症状, 容易造成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代谢紊乱, 严重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肺炎的发生, 甚至会产生休克, 严重的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恶心与呕吐患者的消化内科护理措施, 采用分组对照的研究方法, 将9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恶心伴随有呕吐症状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6%,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2.2%,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对呕吐和恶心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 并且在护理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 护理的操作方法简单方便, 患者的满意程度也很高, 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得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海飞. 针对恶心与呕吐患者的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 2012, 7(12):2048-2049.

[2] 孟芳菲, 李晶. 恶心与呕吐患者的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16):199-200.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消化内科;安全隐患;护理

近年来,消化系统的疾病越发常见,而分析安全隐患并进行针对性护理也使得消化内科患者的康复逐渐增快,显著的提高了护理水平[1]。因此,本次探讨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应对措施,选取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护理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护理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男58例,女42例,年龄在65~84岁,平均年龄76.6岁,其中16例为胃溃疡,24例为上消化道合并消化道溃疡,24例为消化性溃疡,17例为肝硬化,19例为上消化道出血。并将其随机列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接近,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体征检查:医护人员告知患者介入前检查的必要性。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钱需要进行各项功能的检查,比如凝血四项、肝胆B超、心电图、胃镜、血常规等检查,并且还需要进行碘过敏的检测。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一刻钟检测一次。在进行监测的时候医护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存在异常,如呼吸不畅、头晕、胸闷等。

特殊护理:急救准备:由于该病发病急,患者属于老年人,因此各方面机能、免疫能力等均较差。医院应当随时准备好止血、洋气、升压等药物和吸引装置等急救用品,避免患者突然发病。患者入院后需要及时给予心电图监护,技师测量其血压情况、脉搏、体温等,医护人员急性记录病告知主治医生。休克护理:如果存在入院休克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及时给予中心吸氧治疗,速度保持在2~3L/min,确保促进患者血氧饱和度。

心理支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各个环节都由医患人员进行健康指导,包括疾病知识、病情变化、治疗过程等各项检查项目,了解患者的想法,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病情监测:患者尽量卧床休息,遵医嘱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2h,连续4次,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给予心电监护,及时观察患者穿刺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

环境护理,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空气流通,对病房进行消毒,避免噪音污染。增加生活设施,如电风吹、坐便器等,禁止地面潮湿时患者下床,避免滑倒摔伤等情况出现。

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有营养而少纤维、容易消化的食物,食材举例:大米粥、小米粥、碎菜肉末粥等。对于剧烈呕吐、呕血的患者应当禁食,养成定时进餐、少量少盐多餐,细嚼慢咽的习惯。禁忌辛辣、胡椒、油炸等刺激性食物,禁忌烟、咖啡、浓茶等饮品,尤其禁止酒的饮用。医护人员应当多多监督。

1.3评判标准 经过护理,消化内科的患者胃粘膜糜烂、出血或浅表溃疡、腹泻、恶心呕吐、反酸与烧心、便秘等病症得到显著好转,视为显效。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腹胀、黄疸、腹痛、便秘等病症得到有效好转,视为有效。患者腹痛、隐痛、灼痛、腹胀、恶心、呕吐无好转视为无效。满意:对护理服务十分满意,一般:对护理服务基本满意,有待改善,不满意:对护理服务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进行患者资料的研究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8.0,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选择?字2检验组间对比,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疾病恢复情况对比,实验组:显效23例(46.00%),有效25例(50.00%),无效2例(4.00%),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显效17例(34.00%),有效23例(46.00%),无效10例(20.00%),总有效率为40例(80.00%),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对比,实验组:满意38例(76.00%),一般12例(44.00%),不满意0例(0.00%),总满意率为100%;意21例(42.00%),一般23例(46.00%),不满意6例(12.00%),总满意率为88.00%;P

3讨论

消化内科是研究小肠、食管、胃、大肠、胆、肝及胰腺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三级学科[2]。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医学知识面广,操作复杂而精细。由于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均属于年纪较大,其抵抗力和免疫力较低,而此疾病一般发病急,而安全隐患针对性护理是在提高对患者的态度上,根据疾病的特征以及患者的特点[3,4],给予患者更细心的护理,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意外情况、休克等,并且医护人员在患者输液前详细告诉患者每瓶药液的功效及有可能出现的反应,最大程度的避免风险的发生。本次医护人员积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5,6],所有医护人员应更加认真深入的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的精神理念,为患者解决最迫切的需要。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示,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病情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满意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给予安全隐患分析针对性护理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减少不安全的事故出现,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小娓.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应对措施[J].青岛医药卫生,2013,45(1):70-71.

[2]钟义美.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应对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1):377-378.

[3]张萍.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海南医学,2012,21(6):144-145.

[4]文力群,梁敏,陈刚等.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医药前沿,2012,02(15):65-66.

[5]马效霞,伊冬梅,颜淑红等.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0):376-377.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 QC小组;消化内科;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60-02

QC(Quality Control)小组是把职工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小组,这个小组的活动以改进组织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最终实现组织和员工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标。QC小组具有自主性、群众性、民主性和科学性几个特点,有利于发挥职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素质,此外还能改进组织工作质量及提高患者满意程度[1]。为探讨QC活动小组对强化消化内科护理质量的作用。该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期间消化内科患者病情严重、复杂、变化快,引入QC小组来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患者满意度就尤为重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消化内科住院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 200例患者年龄分布为21~70岁,平均年龄为40.8岁,其中男性患者53.7%,女性患者46.3%。200例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34例,胃炎28例,消化性溃疡26例,溃疡性结肠炎21例,酒精性肝病47例,肝硬化21例,胰腺炎16例,消化道出血7例。

1.2 方法

2012年7―12月消化内科未实施QC小组活动,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0例患者入普通组;2013年1―6月,实施QC小组改善护理质量,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0例患者入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实验组实施QC小组活动干预措施,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质量评价主要考量护理文书的书写准确性、危重患者的护理及时性与有效性、健康教育依从性、基础护理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及病区管理合格率。护理满意度评价使用科室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经测评,问卷信度效度均符合标准,问卷内容可靠,一致性较好。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方法

研究使用EXCEL2007软件包进行数据收集,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1.4 干预方法

1.4.1 QC小组的创建与工作 我院消化内科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中心的QC小组,QC小组的工作重点围绕危重患者的护理及普通患者的基础护理,护理文书的书写,对入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消毒灭菌工作及病区管理,并向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QC小组组成为科室的护理人员,组长为护士长,下设分组长,由护理骨干担任,各分组长分别负责以上6个方面的监督,每月进行工作的反馈和分析[2]。逐层的监督和反馈,利于工作的落实。

1.4.2 QC小组干预措施 ①提高护理文书书写准确性 实施QC小组管理前,护理文书的书写出现错误是略见不鲜的现象,QC小组护理文书书写组长开展集中指导,建立护理文书书写方案及模板,规范文书,对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集中反馈,明确书写规范,经过几次集中反馈及总结后[3],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均达到了要求。②强化医护的协调 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及时的抢救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QC小组实施集中强化培训的方式,将高资历的医生和护士组织起来为经验较浅的护理人员讲授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知识,使护理人员明确各类疾病的变化及发展,当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时,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对应措施,以便医生进行及时的救治[4]。③促进健康教育 国内研究显示[5],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仅使患者配合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还能促进患者的预后。做好患者入院时的健康教育宣教及评估,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要及时与心理中心沟通,缓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虑,使患者配合治疗[6]。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评价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表1、2数据显示,QC活动小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好于普通组,P

3 讨论

该研究数据显示,实施QC小组不仅能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研究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干预措施提出,是源于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发现,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对患者的预后等方面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干预过程中,患者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配合,加之通过健康宣教对疾病的了解,患者丢掉了心理包袱,轻松的面对治疗。这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中,科室还将反馈出现的问题,总结成果,继续推进QC小组活动,促进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再提高。研究中发现,通过QC小组的活动,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对组长提出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护理人员均表示通过QC小组活动可以提升专业技能与素养,更好的面对工作[7-9]。但部分护理人员也表示,开展QC活动小组也存在一些弊端,科室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异的人员没有及时提出奖励,使员工失去动力,对于部分表现欠佳的护理人员又没有及时运行惩罚措施,导致了科室内不良的氛围,科室管理人员已就相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和方案,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中,会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用于人员的奖励和惩罚上,使QC小组活动顺利的推行。

通过实施QC小组活动,科室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分析总结,找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还提升了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QC活动小组在临床科室是值得推行的。

[参考文献]

[1] 苗丽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J].当代医学,2009,15(10):22-24.

[2] 段运玉,聂芳.实施成组计划,提高护理QC小组成效[J].现代医院,2012,12(8):108-109.

[3] 吴燕,骆益春,王沪渝.实行QCI小组管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J].全科护理,2010,8(5):1286-1287.

[4] 仉京华,王青春.实行质量控制与改进小组管理持续提高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理杂志,2011,28(4):68-69.

[5] 周立叶.质控自查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效果[J].医院管理论坛,2013(2):38-40.

[6] 涂国霞,李菊红,吴桂燕,等.QC小组干预减少手术护理意外伤的发生率[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8):1203-1205.

[8] 孙唯.品质圈活动对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2,12(6):78-81.

[9] 闫中梅.开展QC活动,提高普通外科年轻护士专业素质[J].医学信息,2012,25(9):41-42.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

医院感染;护理;神经外科

医院感染已成为全球性医院人群的健康问题[1],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神经外科患者由于手术创伤较大,病情重,极易发生院内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对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我院526例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有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患者5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0例,男142例,女68例,年龄8~80岁,平均年龄为(46.76±1062)岁;干预组316例,男219例,女97例;年龄8~79岁,平均年龄为(47.13±11.1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对策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如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执行医嘱等。

1.2.2 干预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加强医护人员主动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加强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职业暴露防护、手卫生、医疗废物管理等,让医护人员全面系统地了解引发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掌握消毒隔离技术、消毒灭菌的方法、手卫生、医院感染监测及个人卫生保健等院感知识,结合本科室院内感染的现状,通过具体事例,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②建立健全并落实各项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项医院感染相关规章制度[2],由专人负责,严格监督其实施过程。定期检查本科室医院感染相关质控指标的合格程度,包括地面及空气的消毒情况、消毒器械及消毒液的细菌检查、医护人员手部细菌检查等,对未达标的及时整改,并进行复查。③保持病室清洁,严格执行消毒措施: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室内紫外线空气消毒,用消毒液进行地面消毒,定期进行细菌学监测,正确留取标本及时送检,并出具报告。控制病室人员流动。对患者物品定期消毒,患者出院后所用物品进行终末消毒[3]。④合理应用抗生素:应根据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及易感部位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二重感染。护士应正确掌握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严格执行医嘱,在使用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引流物,排泄物的量、色、性质及气味,及时准确留取标本送检[4]。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消毒隔离措施: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无菌操作规范,杜绝医源性感染。做好手部卫生,医疗器械和设备彻底清洁、灭菌,加强医疗用品的消毒和灭菌,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⑥易感部位护理:对气管切开患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时对内套管进行消毒,定期更换,翻身,拍背,及时正确排痰。加强留置尿管的护理,尿管引流采用封闭式装置,保持引流通畅,导尿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做好会阴、尿道口消毒,定期更换尿袋,鼓励患者多饮水[5]。对于鼻饲患者,应注意鼻饲量、温度和新鲜度,鼻饲完毕后用温开水冲洗胃管,并定期更换胃管。静脉插管患者做好皮肤消毒。⑦前瞻性护理:对有医院感染倾向患者,及时收集感染部位标本,做细菌学检查,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控制感染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1.3.1 诊断标准 收集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及手术切口的血液、引流液、穿刺液等标本,依据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定。

1.3.2 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填写,书写不便者由患者家属或医务人员代为填写,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情况

对照组210例发生院内感染25例,占11.9%,干预组316例发生院内感染16例,占5.1%,两组院内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16,P

2.2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56.2%,干预组护理满意率为82.0%,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1,P

3 讨论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复杂严重,侵入性诊疗操作多,手术创伤大,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院内感染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同时增加了致死率。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龄、多种慢性疾病、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广谱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意识障碍、医务人员防控意识和知识缺乏均是神经外科患者的危险因素[6,7]。侵入性诊疗操作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等,破坏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增加了感染的危险。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诊疗操作,并严格执行无菌规程,做好留置管道的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早的拔除留置管道,不能拔除应及时更换。神经外科的感染部位有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8],应加强呼吸道管理,确保呼吸道畅通,保持病房空气清洁,预防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插管操作,留置尿管时间较长,尿管刺激膀胱黏膜等均可诱发泌尿道感染,插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等,以预防尿路感染[9]。术前术后应重视饮食调节,加强营养,预防消化道感染,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力,抵制病原体侵入。本文对我院神经外科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并与常规护理作对照,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显著降低,满意度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及预防神经外科院内感染,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尚秀娟,李素新,李广茹,等 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7):36693670.

[2] 杨艳芳,詹少玉规范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443444.

[3] 康海燕,刘雪梅,赵文芳,等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1):6970.

[4] 王水莲,冯小丽,骆安林 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及护理干预.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6):819820.

[5] 张惠珍,秦惠琳,魏全珍,等 神经外科尿路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7):941942.

[6] 金涌,刘池波,罗永康,等 神经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644645.

[7] 张依莉 神经外科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实用护理学杂志,2010,20(7):6971.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人7名,临床诊断流感病人236人,症状均为发热、咳嗽、咽痛。按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中的临床分类处理原则。留院观察治疗人数19人。居厂隔离观察人数217人。

1.2 方法

1.2.1 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我院于4月20日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院感科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各级人员防护措施。院感科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培训,尤其是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进行了重点强化培训。全院组织甲型H1N1流感应急实战演练两次,储备了充足的防护用品和消杀用品,经过培训和实战演练,确保了应急预案顺利启用,全院迅速进入应战状态。

1.2.2 隔离区的设置 我院专门设置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用于诊治该厂的病人,在工厂区指导设置了专门的居厂隔离区用来隔离居厂留观病人。发热门诊设置了收费、取药、放射、化验、治疗一条龙服务。严格限制病人在医院隔离区内,并在隔离区执行分区管理,在隔离病区缓冲间配备充足防护用品,每个隔离病房均有卫生间、洗手池、洗手液、手消毒液,清洁消毒用具,配备带盖密封的医疗废物收集桶。

1.2.3 严格执行甲型H1N1流感控制措施,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1)制定工作流程,规范管理根据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院感科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如工作人员出入室流程、防护用品穿脱流程,环境物品的清洁消毒流程。并在相应的区域明显标识,易于工作人员掌握及规范化操作。(2)医务人员的防护。在各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指示防护用具的穿脱流程,所有进入隔离区的工作人员通过医务人员通道并在缓冲区更换统一的工作服、防护服、戴工作帽、N95防护口罩、手套、鞋套,符合着装要求方可进入。如需进入病房,进行吸痰等危险性操作,应加戴防护眼镜和面罩。操作完毕,严格执行脱防护用品流程和洗手。工作人员每日服用中药进行预防,并做到合理排班,对工作人员每天进行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的排查。(3)隔离区环境物品的消毒。培训指导清洁工做好环境的消毒,保证空气的流通,使用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机每日开机两次,无人时可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地面、物表每天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2次,有污染随时清洁消毒,要求做到分区域使用清洁用具。被服类物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送洗衣房处理,住院留观病人的诊疗用具专人专用,用后终未处理。(4)医疗废物的管理。隔离区内所有的生活垃圾和诊疗活动产生的垃圾均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原则,用双黄色医疗废物袋密闭封口并注明传染性废物,由专职人员进行运送处理。

2 结果

我院通过实施如上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强化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应急演练,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及工作流程,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实现了医院内病人零交叉感染,医务人员零感染率的目标。所有病人病情稳定,无重病病例和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和解除隔离。

3 讨论

3.1 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 详细合理的流程能使感染控制工作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有效的培训和应急演练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保障。我院重点加强甲型H1N1流感应急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实战应急演练,使人人掌握消毒隔离知识、个人防护措施及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医疗废物处置流程。

3.2 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及个人防护措施 院感科加强监督管理,每天到隔离区指导监督各项制度及工作流程的落实情况,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

3.3 切断传播途径 经手污染接触传播是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人防护失败的重要原因。隔离区合理设置洗手池、配备洗手液、手消毒液,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工作人员在接触不同病人、操作前后、穿脱隔离服前后均能做到洗手或手消毒。

3.4 重视病人的健康教育 指导病人在隔离期间不得外出,限制在病室和隔离区活动,并注意个人卫生管理及手卫生,病情允许时戴口罩。注意咳嗽礼节。用纸巾捂住口鼻。使用后的垃圾放入医疗垃圾桶。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 交叉感染;感染控制;血液科;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62-02

血液病患者由于自身发病及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应用激素等的原因,导致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这成为了诱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院内感染是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在所有的血液病患中,其感染率大约为9.28%,其中以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医院里的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发病率达到了26.29%;病患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所占比例约为84.21%。院内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感染已经成为了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关于如何预防感染已成为血液病护理的首要研究课题。现在对我院血液科在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6名血液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探究,为更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提供依据,以致能更进一步探讨出血液科护理管理规范在控制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情况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血液科196名血液病患者,包括男性患者140名,女性患者56名,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3岁。

1.2 方法

1.2.1 对血液病患者状况进行分析 仔细查阅这196名血液病患的病历,对病患的体温记录、病程记录、血液常规检查情况、有无医院感染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病患的感染部位、发病日期、化疗方案、病原菌检查、激素、抗生素等使用情况和感染前后病患血液白细胞的数量变化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1.2.2 对患者情况分析后改进院内护理管理规范 常规护理预防感染。针对患者的个人卫生情况,包括洗手、戴口罩、药物漱口、坐浴等一定要保证自身的干净。病房应该加强通风换气,进行湿式清扫,减少尘埃飞扬,并且要注意清扫后要将拖把拧干。还要重视治疗前后的消毒工作。医疗用品像体温计、听诊器、血糖仪等用后都必须用含氯的消毒剂进行一段时间得浸泡后才能擦拭备用,这样以防止交叉感染。做好陪探人员的管理。陪护人员是医院的重要人群之一,因此做好对陪护人员的管理是降低院内血液患者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医院规定陪护人员应该身着陪护服,戴上口罩和帽子,在与血液患者接触前应先用手消剂喷洒双手,当陪护人员有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发生时,应该尽量避免来医院对病患进行探视和陪护。

加强患者管理。针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加强对血液患者的饮食护理和基础护理。饮食护理本着清淡、易消化、高营养的原则,采用无菌随意饮食的标准来加强对患者身体的管理;基础护理囊括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预防呼吸、泌尿系统的感染等。

建立科室院感防控小组,强调医护人员的感控意识。应该对医护人员进行行为规范,让他们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的相关规程。医护人员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病患的侵入性操作。每个病房门前都预备有手消毒液,治疗室和病室内都安放有脚踏式洗手池。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洗手的方法,并在进行每项操作的前后或接触血液患者前后都要仔细地进行手部的清洗与消毒。

重视监测工作。医院应该每月定期地对院内各种软硬设施进行微生物的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仪器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等,并至少每隔六个月就对紫外线的强度进行一次监测,及时发现医护人员在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整改措施。病室必须保证良好的通风。针对病患所住的房间,应该进行良好的自然条件通风,若是自然通风效果不好的房间也应该对其进行机械化通风。选择移动循环式空气消毒机,可以在有人的情况下工作。有条件的医院安装空气过滤除菌层流设备,以保证对血液患者进行特异的护理保护。建议新建的病房应该强制设置机械通风。

2 结 果

血液科在对血液病患进行观察分析后,对自身的护理管理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院内血液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相较改进前有了很明显的效果。在对医院自身的护理管理规范进行改进以后,血液患者的院内感染率明显下降。

3 讨 论

在血液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院的感染控制花费很大,并且死亡率很高,预防感染病患的院内感染尤其是祛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显得极为重要,医院制定一系列严密的规章制度,保证病区环境人手洁净卫生,消灭感染源,并让医护人员认真执行护理管理措施,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减少易感人群,能够提高血液患者的依从性、减少血液科院内感染情况的发生,同时采取措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和对感染的抵抗能力,还能够减轻血液病人的痛苦,降低其感染率。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感染的方法,有效控制了院内感染发生。

综上所述,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规范血液科日常护理管理工作,强化病房管理,保护高危人群。对降低血液病患者的院内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瑞锋,许秀萍,邓晓华,等.血液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状况及其防控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5.

[2] 王淑霞,杨祯.手术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0).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消化内科;老年;护理风险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7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23-01

现今老年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逐渐增多,伴随并发症也较多,不仅仅是常见跌倒,烫伤之类的安全护理隐患,还出现了专科治疗引起的特殊风险[1]。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入住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100例,对其住院护理风险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现今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入住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100例,其中男患者65例,女患者35例,患者的年龄在65至90岁,平均年龄为75岁。

1.2评估方法

1.2.1评估表通过将医师的临床治疗经验和病区的老年住院患者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及其导致因素关系的结合,再采用使用老年患者的风险评估Norton压疮风险评估表及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将容易误服/服药错误/走失及导致窒息评估条目加入其中,总计四维度及29条目[2],以此筛选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在入院之后存在的护理风险。

1.2.2评估方法管床护士对入院二十四小时之内的消化内科老年患者作初评,记录分值,再由护士长或护理组长作进一步审核,根据患者的得分情况做出总结,之后再针对高危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相应的标识。例如跌到危险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方形”标识,窒息危险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三角形”标识,压疮危险患者在其床尾卡上贴“圆形”标识,再通过颜色作进一步区分,将危险级别由高到低分别用红色,橙色及蓝色表示[3]。这样的标识可以让医生及家属一目了然。

2结果

通过综合护理风险评估表对接受诊治的全部老年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的评估,评估结果为17例高危压疮风险,28例高危跌倒风险,11例高危用药/走失/误服风险以及4例高危窒息风险,见表1。

3结论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入住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100例,对其住院护理风险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在总结内科系列专科发生老年患者风险事件归因中可以看出,各个专科都需要制定详细的护理风险的评估指标,仔细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制定防范措施,增强对护理风险识别及防范的能力[4]。护理人员要重视细节的管理,做好前瞻控制,在发患者的口服药物时要将每次的口服药分配好,特殊药物如:心血管系统类、镇静类药物看患服下再离开;病房内张贴各种警示标识供患者及家属阅览,加备床栏、轮椅带等物资;病房内的各种物品摆放有序,位置相对固定;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合作的关系,合理安排陪护与探视;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疾病及用药知识的宣教;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施护;确保急救物品的完好,加强意外事件的护理力量。

综上所述,对老年患者护理风险的评估是提高其护理质量的重中之重,而且老年护理是伴随终生的事,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确指导,这能够减少风险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清萍.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3(9):83-84.

[2]唐大年,韦军民,朱明炜,等.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的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11):974-976.

[3]王家香,陈宇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价与安全护理[C].第14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12(8):266-268.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篇8

2013年3月20日至4月25日该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0例,其中男性有22例,女性有28例,4岁以下有44例,经检查诊断全部符合手足口病。

2方法

2.1立即建立应急机制:

当疫情或重大的特殊情况发生时,该院迅速启动应急机制,预备的应急人员24h开机。2013年3月20日该院急诊科确诊了首例手足口病后,业务副院长,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控感办主任总务科主任,药剂科主任迅速组成手足口病筹备小组。建立手足口病预检分诊制度,完成人员调配和物品,药品的供应,立马开设20张床位供手足口病患儿用,调配各科护士长,护理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宣传、查房、会诊等消毒隔离方面的工作,制定完善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逐一解决,保证整个救治过程顺利进行。

2.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培训:

由护理部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调配工作,迅速在全院各科室抽调护理人员组成新的病区。组织培训学习手足口病的病因,诊断、护理、预防知识及危重患儿的救护,消毒隔离措施等。针对患儿静脉穿刺难,且不配合、易肿易脱出情况,抽调有经验儿科护理骨干培训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股静脉抽血等技能,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首先你要懂头皮静脉的分布及血流的方向等。科学合理排班,明确职责,严格执行护理查对制度,从多方面提高护理质量,防止护理差错及纠纷的发生。

2.3优化分诊住院服务流程:

因门诊患者多,再加上疫情的爆发,使医院门诊就医时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护理部增加了一名有经验的门诊分诊主管护师,协助手足口病患儿及时办理住院手续及安排床位,且告知家属陪护时需注意的事项,避免感染,使患儿能够快速接受治疗,以免延误时间,解决一些家属及患儿的特殊要求。

2.4制定手足口病的感染管理制度:

设立标志明显的手足口病的隔离病区,制定正确的消毒隔离制度,对抽调到手足口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再次由感染科进行相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操作的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防护措施,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接触患儿大小便和分泌物时戴手套,按时紫外线消毒通风,避免继发感染。注意个人卫生,每个病房内放置洁肤柔免洗手消毒凝胶消毒手,患儿一切用物玩具用含氯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置于臭氧消毒柜内消毒。向家属讲解消毒隔离的重要性,使其配合治疗,感控办每天督促检查。

2.5患儿的护理管理: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一般为手足有皮疹、口腔有溃疡,少数伴有发热、咳嗽、体温38℃左右,在治疗的同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因手足口病主要病毒柯萨奇A16和EV71两种引起多见,而病毒柯萨奇A16可并发心肌炎,EV71病毒可引发脑炎、脑膜炎,之所以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对症处理,如有异常随时与值班医师联系,备好一切急救药品、用物等,配合医师做好急救工作。

2.6做好预防宣传:

全院开展手足口病预防宣传工作,护理部再邀请患儿家属参加再次进行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讲解、此病可防、可治、可控、预后良好,首先解除心理恐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只要相信科学遵循科学的规律,就能取到最佳的效果,在全院、病区宣传栏宣传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时教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

3效果

共收治的50例手足口病患儿于2013年4月25日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5~7d,在住院期间未发生院内感染,并发症及护理纠纷,患儿家属满意且有效的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4体会

4.1领导的迅速组织,合理的措施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多部门配合,调配护理骨干充实手足口病区,优化接诊处理流程,护理队伍的合理安排及职责的制定。通过合理利用有限的护理资源进行病区人员调配及物品管理,使临时组建起来的护理团队在工作中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絮,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保障患儿的救治成功率,控制疫情的传播。

4.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是预防手足口病院内的感染: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是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能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染的疾病,如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就会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因此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制定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制度、培训医护人员、督促、检查医护人员落实各项防护措施能有效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4.3护理技术培训是安全成功的基础: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满意是护理管理的目的。手足口病患儿由于年龄小不配合,静脉穿刺、股静脉抽血等有一定难度,病情变化快,护理工作又繁重,我院针对这一特点,在护理人力上给与充分的保证,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儿科护理技能操作。手足口病的爆发,在社会上引起不同程度的惊慌,该院通过50例患儿的救治,深深体会到在突发事件时,严密的组织、科学的管理是护理队伍有效的应急方法。

上一篇:艺术素养感悟范文 下一篇:文学作品中的民俗现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