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范文

时间:2023-11-15 16:47:37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篇1

[关键词] 硬皮病;消化系统;诊断;表现

[中图分类号] R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179-02

系统性硬化(SSC)是一个原因不明的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除皮肤受累外,也可影响内脏(心、肺和消化道等器官)。本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情况变化较大,从伴有迅速发展且往往为致命的内脏损害的弥漫性皮肤增厚(弥漫性硬皮病),到仅有少部分皮肤受累(通常只限于手指和面部)等均可见到。消化道受累为硬皮病的常见表现,但容易被忽视。为了解SSC的消化系统表现,对近年收治的SSC患者的消化系统表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1999~2012年5月内科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按1980年ACR修订的分类(诊断)标准诊断的20例硬皮病。本组患者男、女各10例,年龄26~66岁,平均(43.8±18.3)岁。病程1个月~9年。均为未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进行询问病史、体检,三大常规、血生化、血清蛋白电泳(SPE)、ANA、抗ENA抗体、肝胆胰B超、胃肠钡透、纤维胃镜等检查,部分行抗线粒体抗体检查。

2 结果

2.1 症状

食欲减退12例,上腹胀、吞咽不畅6例,恶心、呕吐、腹泻3例,张口困难、口腔黏膜干燥、便秘2例。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2例。

2.2 体征

上腹压痛4例。

2.3 实验室检查

ALT、AST、LDH、AKP、GGT中一项或多项升高4例,清蛋白(A)下降和(或)球蛋白(G)升高或A/G倒置3例。r球蛋白升高2例。抗线粒体抗体检查5例,1例阳性,4例阴性。B超示胆囊炎、胆石症2例,脂肪肝2例。胃肠钡透14例,5例食管下段僵硬、扩张。纤维胃镜检查4例示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阴性各5例。随访结果:3例死亡,死亡原因为2例肺间质纤维化、呼吸衰竭,1例肾癌。

3 讨论

对本组患者回顾性分析发现,消化道受累为硬皮病的常见表现,发生于50%~90% 的患者,仅次于皮肤受累和雷诺现象,与Forbes A等[1]报告相似。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受累,其中食管受累最为常见,、直肠次之。食管下部扩约肌功能受损可导致胸骨后灼热感、反酸。长期可引起糜烂性食管炎、出血等并发症。下2/3食管蠕动减弱可引起吞咽困难、吞咽痛。组织病理示食管平滑肌萎缩,黏膜下层和固有层纤维化,黏膜呈不同程度变薄和糜烂。1/3的硬皮病患者食管可发生Barrett化生。Vardar R等[2]研究活动期系统性硬皮病鳞交界处发生肠化生的概率以及探讨硬皮病及于胃食管反流病之间的联系,发现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更严重的形式及并发症的概率高,包括Barrett's食管。但是,在三组中鳞交界处发生肠化生的概率无可比性,鳞交界处发生肠化生与食管反流病无关联。Zuber-Jerger I等[3]通过超声内镜测量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及对照组食管、胃、十二指肠壁的厚度研究25例硬皮病患者及对照组,通过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及超声内镜(20-MHz miniprobe),测量消化道壁的厚度,分别评估黏膜层、黏膜下层及肌层的厚度。结果发现患者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明显较厚,吞咽困难及胃动力障碍与胃肠壁增厚的关系密切。认为超声内镜发现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上消化道症状与胃肠壁的增厚的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增厚。这更论证了“细胞外基质的增多在系统性硬皮病发生消化系统症状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假说。

钡灌肠可发现10%~50%的患者有大肠受累,但临床症状往往较轻。累及后可发生便秘,下腹胀满,偶有腹泻。偶可出现假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和呕吐。与食管受累相似,纤维化和肌肉萎缩是产生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肠壁黏膜肌层变性,空气进入肠壁黏膜下面之后,可发生肠壁囊样积气征。Forbes A等[4]研究未选择过的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中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概率及评估小肠细菌过度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同时预估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易于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51位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做糖H(2)/CH(4)呼气试验。所有的患者完成对小肠症状的问答卷及计算出全球症状评分。伴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所有系统性硬皮病患者都将给予抗生素(诺氟沙星/甲硝唑)治疗3个月,复查糖H(2)/CH(4)呼气试验。发现在硬皮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生率为43.1%。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临床表现是:腹泻及便秘。观察到:消化系统症状全球症状评分≥5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重要关联性,确实全球症状评分≥5对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达0.909和0.862。最后通过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治疗,52.4%的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小肠系统症状明显改善。发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经常发生于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进一步发现全球症状评分系统性的表现在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身上,发现全球症状评分≥5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关联性。

笔者认为临床上有原因不明肝功能损害的硬皮病患者,要进一步排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本组抗线粒体抗体检查5例,1例阳性,4例阴性。Assassi S等[5]研究AMA、sp100、gp210抗体在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中发生原发性胆管硬化病的诊断准确性,研究这些抗体与系统性硬皮病各亚型的关联性,进一步评估这些与系统性硬皮病有关联的抗体与肝功能异常的关联性。研究817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其中16位有原发性胆管硬化,通过MIT3的ELISA方法,发现AMA对原发性胆管硬化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1.3%和94.6%;Sp100分别为31.3%和97.4%,gp210对原发性胆管硬化的灵敏度相对低点,笔者把AMA及Sp100当做a combined marker使诊断原发性胆管硬化的灵敏度达到100%(P = 0.042),特异性达92.6%。在硬皮病患者中,独立AMA or sp100 status,CENP-B,ATA与高碱性磷酸酶有关,anti-RNAP与低碱性磷酸酶有关(P = 0.019)。认为对于系统性硬皮病患者,AMA(MIT3)和sp100可作为原发性胆管硬化的诊断指标(结合标志)。CENP-B and ATA与碱性磷酸酶升高有关。

综上所述,硬皮病的消化系统表现并不少见,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且复杂多样,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Forbes A,Marie I.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the most frequent internal complications of systemic sclerosis[J]. Rheumatology (Oxford),2009 ,48(Suppl 3):iii36-39.

[2] Vardar R,Vardar E,Bor S,et al. Is the prevalence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at the squamocolumnar junction different in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systemic sclerosis?[J]. Turk J Gastroenterol,2010,21(3):251-256.

[3] Zuber-Jerger I,Müller A,Kullmann F,et al. Gastrointestinal manifestation of systemic sclerosis-thickening of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wall detected by endoscopic ultrasound is a valid sign[J]. Rheumatology (Oxford),2010,49(2):368-372.

[4] Forbes A,Marie I.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systemic sclerosis[J]. Rheumatology (Oxford),2009,48(10):1314-1319.

[5] Assassi S,Fritzler MJ,Arnett FC,et al.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PBC toantibodies,and hepatic parameter abnormalities in a large population of systemic sclerosis patients[J]. J Rheumatol,2009,36(10):2250-2256.

消化系统篇2

1 概述

MRP14蛋白是钙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单体为含11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3.242kD的酸性蛋白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MRP14蛋白与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感染及肿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器官移植,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介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中MRP14的异常表达情况。

1.1 MRP14的表达与功能:MRP14蛋白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在细胞内通常与MRP8单体1∶1结合形成异源二聚体,结合后MRP8确保了MRP14功能的专一性。MRP14蛋白结合钙离子后发生构象改变。通过这种机制,MRP14可桥联两个同源的或异源的靶蛋白发挥作用。在炎性疾病中,被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在组织中定居的巨噬细胞则不表达。炎症病变早期渗出的炎性细胞中也表达MRP14。MRP-14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以做为判断活动期炎性失调有用的生物标记,如炎症性肠病(IBD)等。MRP14在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组织内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组织类型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

1.2 消化道炎症组织中MRP14的表达上调:作为无创性检查,检测粪便中MRP8/MRP14来诊断IBD及判断预后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用ELISA法对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及健康人粪便中MRP8/MRP14的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克罗恩病患者粪便中MRP8/MRP14的含量显著高于IBS患者和健康人。检测粪便MRP8/MRP14有助于鉴别诊断IBD和IBS,而且其含量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Foell[1]等研究发现MRP14上调与消化道内微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粘附因子和炎性趋化因子诱使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MRP14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对排泄物中的MRP14检测来判断肠粘膜的炎症情况。

在COX-2和p65高表达的大鼠的食管上皮炎症感染中,MRP8和MRP14分别增高57%和5%[2]。无需COX-2抑制剂,单独使用锌制剂干预可以反转其基因的表达使以上四种蛋白的表达水平迅速降至正常。从而起到阻断食管癌变过程的作用,为阻止食管癌的发生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3 消化道肿瘤组织的MRP14表达:MRP14在正常鳞状上皮(舌、食管、颊上皮)及肺、胰等组织均有表达。在粒细胞和早期单核细胞高表达,而在淋巴细胞和成熟的组织中不表达。MRP14在Barrett's食管[3]及食管鳞癌组织表达下调。将MRP14基因转染至食管癌细胞系EC9706后筛选出稳定的转染MRP14细胞系EC9706,根据流式细胞和生长曲线分析发现,MRP14影响EC9706生长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其原因可能与食管癌发生的多基因、多因素有关,单个基因的缺失或下降,可能只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因而纠正单个基因的缺陷对肿瘤的表型并不一定产生明显的影响。也有研究发现,在早期食管鳞癌组织中MRP14表达有升高现象,且在癌组织中MRP14表达阳性细胞分布无明显规律。具体发生机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对结直肠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直肠上皮组织运用蛋白质组学手段分析发现结直肠癌患者中MRP14蛋白表达量特异地上调。上调的MRP14多聚集于肿瘤的边缘且多伴随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积聚,正常结肠上皮和慢性结肠炎组织中MRP14呈弥散表达,机制不明。

1.4 肝细胞癌中MRP14的表达上调:侵袭性肝细胞癌(HCC)与正常肝组织的对比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在侵袭性HCC中MRP14表达上调且与甲胎蛋白无相关性。在正常肝组织中MRP14未见阳性表达,并且得到了基因组学和组织学的印证。结果提示MRP14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关系密切,加之临床病理学的材料初步提示MRP14可以成为HCC分类、侵袭性预测及独立判断预后的指标。

2 问题与展望

目前对MRP14的研究多停留在检测其正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水平的异常,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肝癌等。除食道鳞癌外,大多数消化道肿瘤的MRP14表达上调。虽然已经发现MRP14与肿瘤分化、侵袭、转移关系密切,由于其表达的机理研究较少,故相关结果尚未见临床应用,相信随着人们对MRP14的研究深入,其在诸多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会逐渐显现出来,有可能成为这些疾病临床诊断的新指标及防治干预的新靶点。

参考文献

[1] Foell D, Wittkowski H, Ren Z, et a1. Phagocyte-specific S100 proteins are released from affected mucosa and promote immune responses dur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Pathol. 2008, 216(2): 183-192

[2] Taccioli C, Wan SG, Liu CG, et a1. Zinc replenishment reverses overexpression of the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 S100A8 and esophageal preneoplasia in the rat. Gastroenterology. 2009, 136(3): 953-966

[3] Maru DM, Singh RR, Hannah C, et a1. MicroRNA-196a is a potential marker of progression during Barrett's metaplasia-dysplasia-invasive adenocarcinoma sequence in esophagus. Am J Pathol. 2009, 174(5): 1940-1948

消化系统篇3

【关键词】红斑狼疮;消化系统;表现;护理应对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92-0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SLE以年轻女性好发,典型症状是面部蝶形红斑,并伴有多脏器的受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在病程中有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但大多数消化系统表现是非特异的,既可能是(SLE)引起的消化系统器官受累的表现,也可能是治疗过程中药物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还可能有其他系统的受累(如肾、皮肤、肌肉、心、肺、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病变)引起的消化道病变。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0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SLE)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14―56岁,平均年龄31.5岁。

临床表现

厌食、恶心、呕吐及腹泻,(SLE)患者出现的上述症状,最常见的原因是药物所致。如非甾体类消炎药、抗疟药、激素及细胞毒药[1]。腹痛及急腹症,腹痛和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有关,也可能是补体、免疫复合物作用于浆膜表面,引起腹膜炎所致。肠系膜动脉炎,可导致回肠、结肠溃疡,甚至引起回肠和结肠穿孔,而引起急腹症。也有SLE患者有局限性肠炎,肠黏膜糜烂及溃疡,也可表现为急腹症[2]。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SLE)患者可出现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原因,可能因血管炎而使胃壁供血减少,消弱了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另外和非甾体抗炎药及激素等药物有关[3]。

1.2方法

1.2-1. 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由于发病初期病情复杂,不易明确诊断,部分患者出现烦燥,情绪低落,加之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以致产生厌世思想。我们采用护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将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目前的科学治疗可达到的目标介绍给患者,及时关心体贴病人的痛苦,解除患者对该病的疑虑和恐惧。消除病人的不良行为,告知患者应忌烟、忌酒,指导患者学会心理调节,使患者精神放松,精力充沛,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向病人介绍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以及药物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

1.2-2.食物护理,给予低盐、低脂饮食,限制蛋白入量,补充体内蛋白应给予瘦肉、牛奶等优质蛋白,忌食豆类及其它植物性蛋白。使用激素血糖升高者,给予低糖饮食。

1.2-3.药物护理,严重水肿及少尿者,注意营养补给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按医嘱要求准确输入液体或口服中药,用药必须规律、按时、按量,增减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等,同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药物的副作用如脱发、容貌改变、消化系统反应等。

2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0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SLE)患者,者经过合理的治疗与积极的护理后,效果良好,消化系统症状减轻,不良反应少。

3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具有多种自身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形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很复杂,有遗传、感染、环境、内分泌、药物等因素。临床表现多样:反复高热或长期低热,面颊部蝴蝶形红斑或盘状红斑,口腔粘膜点状出血、糜烂或溃疡,关节肿胀、酸痛…,因此在护理上,应细致全面地观察病情,除做好一般护理外,还应做好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减少患者精神上的压力。

参考文献

[1]余贤恩. 1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化系统表现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 2005, (04), pp.527-528

[2]徐建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消化系统表现及其诊治[J].临床内科杂志, 2008, (12), pp.801-804

[3] 苏玉琴 , 邱洪波.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护理研究[J].黑龙江医学, 2011, (07), pp.544-545

[2]徐建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消化系统表现及其诊治[J].临床内科杂志, 2008, (12), pp.801-804

消化系统篇4

【关键词】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

1引言

消防工程系统不仅为建筑业主和住户的工作、生活提供安全环境,还能进一步防止出现火灾等安全事件。消防工程系统由消防水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应急疏散系统、消防通讯系统、消防广播系统、泡沫灭火系统、防火分隔设施等一系列子系统构成,所有子系统彼此配合运作才能保证消防工程系统平稳工作。现阶段智能化技术在大力推广,消防工程系统也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前进,在火灾等安全事故的防护及解决问题方面获得较好反馈[1]。

2新时期消防技术智能化需求

由于现代智能化机电系统的使用,在设计消防工程机电智能化系统时,应该严格遵循四点要求。①持续加大智能化消防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力度,将大数据手段、现代信息化设施及数据库储存完美融入火灾防御系统,以提高其作用效果及技术能力。②注重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工作,将软件和硬件有效融合,提升消防工程机电系统的智能化操控。现阶段开始陆续做到独立报警,并通过使用多个不同类型的防火系统提升各种类消防系统间的操控力。③把火灾消防系统的构成、作用、设计多层次展开,进行细分及提升。首先,注重研究警报提示系统工作,以快速发现火灾并做出警报,然后按照火灾发生的实际情况告知消防部门,给接下来的火灾扑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设计好边界。针对边界界限的要求,一旦火灾越过设定的界限应马上进行提醒。再次,采用智能化诊断技术,以进一步防止系统出现错误或者问题,减少虚假警报事件的发生几率,并提升系统的敏感度和精准性。最后,应用自我诊断调节技术。消防工程机电系统的智能化可以针对运作情况和系统的实际状态做好校对工作,且有自我检测的作用,以保证系统常规运作。④关注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的协调和管理。因为建筑项目中的消防工程自身系统构成较繁琐,因此其所有子系统间需要有效协调工作,进一步减少运作问题的发生几率。在管理系统中利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多种功能,实现一同防控火灾的效果。比如,设计机电系统智能化工作时必须协调使用防火装备、空调装置与通风口等有关系统。如若出现火灾情况,系统能够通过空调设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降低浓烟来回窜流,并且减少屋内氧气的占比,进而起到避免火灾的作用。

3消防工程系统概述

在建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设置火灾预防的地点设立消防系统,即消防工程系统,建设过程中,结合火灾表现形式采取针对性的方式设立相应系统。主要有自动灭火系统、防火分隔设施系统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其中,自动灭火系统包括干粉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防水系统以及泡沫灭火系统。当遇到火灾时,这些系统可实现自动扑灭火灾功能,预防因人为原因而延误火灾救援时间。以上系统能够根据着火源的材质自动选择灭火形式,避免因火灾扑救措施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即在火灾发生时,根据检测结果通过声音等形式进行报警,以通知相关人员火灾发生,让人们有充分的时间撤离,防止因撤离时间不充足而造成人员受伤与死亡的情况[2]。此外,相关人员能够及时扑灭火源,防止火情扩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总之,消防工程系统就是通过建立对建筑或者相关地点的防火情况进行监视的系统,并且在发生火灾后,能及时报警,扑灭火灾以及转移被困人员。因此,其主要职责在于发生火灾后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4火灾的特征

①极易引起大范围燃烧。不论是人们居住区域还是在公共场合,火源都能采用多种途径展开蔓延,引起大范围的燃烧。特别是在农村和大城市“城中村”的生活居住区域,通常一家着火,周围邻居都会受到波及,造成大范围燃烧,极易导致人员受伤或死亡。②财产损失较大。③传播速度非常快,不容易消灭。④不容易扑救。因为火灾的危害性较高且无法控制,其中不乏一些影响灭火的因素,因此一旦发生火灾必须立马使用高效的灭火方式消灭火源。

5新时代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的具体设计

新时期消防工程机电系统的智能化设计,其重点是要在机电系统的设计中,结合现代化信息手段等先进技术,让消防工程系统拥有现代信息化手段的特点,这样在发现初期火灾时,第一时间通过数字技术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迅速检测和明确发生火灾的地点,并且马上打开系统控制火灾状况,将整个建筑的消防装置展示出最大效能,快速消灭火灾。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设计按照新时期特征的具体思路如下。①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设计需要加入具有高敏感度的感应子系统。在现代建筑特别是在内部构成复杂的商业及高层建筑设计感应子系统,尽可能扩大感应子系统的感应面积,设置高灵敏的火灾隐患感应器,比如,温度测验和气体测验。没有发生火灾时,结合气体成分的测验和温度的高低变化来展开有关信息的采集和探讨,然后和数据库里对应的信息比对,如果高于之前设定的标准必须马上做出提醒。②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设计子系统可以使用智能化感应系统具体了解火灾的实际状况,在火灾到来之前给人们规划出准确的逃生路线,防止由于火灾给人身和财产带来更严重的破坏,还要构建合理全面的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集中操控平台,进行智能化管理,消防工程机电系统往往拥有灵敏的报警水平,然后根据自动化的反应了解火灾实际状况,消防工程的机电系统智能化集中操控是为了综合操控所有子系统及处理信息。如若发现火灾情况迅速反应,根据火灾实际发生地开启消防设备及装置,避免火灾传播,实现迅速灭火的目标,一旦火灾情况严峻,操控中心可以迅速联系附近消防单位,加快消防出警的速度[3]。

6智能化机电系统的配合和管理

在建筑项目消防工程使用期间,因为自身结构较繁琐,那么所有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尤为关键,为了减少运作故障的概率,必须提升子系统间的协调度和管控率才能保证系统顺利运作。管控系统时,大力发挥各个子系统间的多种功能,实现一同避免火灾的目标。比如,在开展机电系统设计时,把空调设施和防火装备融合起来,如果出现火灾系统会使用空调设施减少有害气体和浓烟的传播,降低浓烟来回流窜,减少室内的氧气量,从而实现防火目的。另外,在通讯设施方面的设计也同等关键,消防系统通信设施应该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大力建设网络通讯系统,通过运用通信技术实现机电系统的智能化。现阶段,消防工程中的通信系统仍然有待优化提高,很难把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相融合,严重影响了通信系统的智能化发展。针对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来看,主要工作是研究驱动装置,进一步推动远端监测系统的发展。

7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在未来的运用

伴随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社会也逐步朝着智能化时展,这样会有更多的消防工程使用机电系统智能化来操控。并且,建筑物的密集度及所建高度也会随之加大,建筑物对消防系统在监测火情和灭火手段方面的要求更高。此外,伴随灭火设备的快速发展,手工操作远远达不到出现火灾之后灭火工作的需求。因此,机电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会包括全部建筑的消防工程系统。

8结语

随着智能化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更能体现消防工程系统的功能,不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可以高效防止火灾等事故的出现。因此,相关消防人员需要学习领先的科学技术,并运用在建筑消防工程方面,进一步推动我国消防事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生.新时期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22):215-216.

[2]王雪梅.新时期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31):166.

[3]刘忠喜.建筑智能化消防机电系统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4):251.

消化系统篇5

摘要

消落带是陆地与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湿地以及其它特殊水体)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具有独特的生态水文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截留和转化NH4+、NO3-等非点源氮素进入水体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整合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发现:1)植物固持作用改变氮素在土壤-植被-土壤-大气中相对存在位置,2)微生物反硝化作用将氮素从系统内永久性地去除,是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的主要机制,但其相对贡献率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流域背景条件下,影响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生态因子变化较大,很难确定地下水位高低、植被状况、微生物属性和土壤基质等哪一个生态因子是驱动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关键因子.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大的时空尺度数据的缺乏以及对植被宽度认识的模糊性,是导致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结果变异性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在消落带生态系统具体研究区位环境因子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GIS、RS等数学分析方法及同位素示踪和气体联用测定等定量分析技术等从不同时空尺度研究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的循环与转化规律,以实现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最优化,为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富营养化;生态水文过程;植物吸收

消落带,也称河岸带,常被译为riparianbelt、hydro-fluctuationbelt、water-level-fluctuatingzone等,是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因季节性涨落使土地周期性淹没和出露形成的干湿交替的水陆衔接地带[1],具有独特的生态水文学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生物地理区系,是水陆生态系统间生物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场所,对进入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磷、沉积物等非点源截留和去除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国内外相关观测结果表明,消落带生态系统可以显著地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中NH4+、NO3-含量,是控制NH4+(铵态氮)、NO3-(硝态氮)等非点源氮素通过消落带缓冲区进入临近水体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2-5].但过量外源氮素输入将引起流域水体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6-9],如何有效地提高消落带生态系统对NH4+、NO3-等非点源污染物的截留和去除效果,降低地下水污染,遏制地表水富营养化趋势,已成为当前水体环境特别是二级水源保护的首要任务之一.

然而,目前有关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去除效果的观测结果差异非常大,不同流域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去除率有的高达100%(如NorthCarolina[10]),有的低至0%(如Poland[11]).Spruil[10]、King[8]、Knies[9]、Weissteinert等[6]先后对卡罗莱纳州不同植被宽度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去除效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即使同一流域消落带生态系统在不同时间、不同研究人员取得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这主要归属于影响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生态因子较多,环境异质性较高,很难确定每个生态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单一实验室模拟和样带原始观测数据积累对系统内氮素发生、转化及其去除过程解释能力很有限,迫切需要将不同来源数据进行整合分析.Mayer等[12]、Zhang等[13]先后就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落带氮素截留去除效率及相关生态因子进行多元分析,但仍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有鉴于此,本文就消落带生态系统对氮素的截留转化主要机理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凝练出目前在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研究潜在的几个突破点,以期为深入理解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去除规律提供新的思路,为消落带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消落带氮素截留转化主要机理

氮素存在-3至+5多个价态,在生态系统内主要以NO3-、NH4+、颗粒氮和其它氮氧化物形式存在.这些氮素在流经消落带生态系统过程中可以通过消落带特定地形、地貌和植被组合对地表径流进行有效拦截,使颗粒性氮素化合物沉积、溶解性氮素化合物渗透、(集水区)淹水氮素化合物富集,进而被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储存、固持、转化、吸附,从而实现系统氮素截留去除的效果.但NO3-、NH4+等非点源性氮素参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复杂多样,更与周围环境因子存在多重复杂耦合作用(表1).如溶解性有机氮不能有效地被植物吸收和利用,NH4+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极易达到饱和状态,而NO3-具有极强的淋溶能力,容易从土体中流失[14].但在不同消落带生态系统内,二者在对土壤氮素截留去除的相对贡献率存在较大的争议.

1.1植物固持植物吸收是消落带土壤氮素输出的一种主要形式,尤其是处于植物快速生长阶段的轻度富营养化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去除的主要途径.植物根系从地下水中吸收氮素,将其转化为各种氨基酸或其它的含氮化合物,随植物的蒸腾拉力或采用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植物地上部分,在非木质化生物量部分短期积累、在木质化生物量部分长期积累、或直接被运输到植物叶片被利用形成各种含氮有机化合物或代谢产物[15],在植物有机体中长期滞留,或以凋落、死亡及其它形式回到土壤[16],适时收割植物地上部分可以去除生态系统内相当部分的氮素.综述目前的观测结果表明,国内外关于植物对土壤氮素固持能力的争议较大,其相对贡献率为5%至78%不等[15-18],但大部分低于20%,且多为模拟湿地试验.究其原因在于植物体内氮素积累量是由植物体生物量决定的,随着植物生物量的收获,植被对氮素截留和迁移效果才能增加.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为了保证消落带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性,植物的收割(loggingormowing)强度有限,而且只能在远离河岸的地方进行.植物根系对NO3-、NH4+的吸收和中长期储存改变氮素在土壤-植被-大气中的相对存在位置[7],为系统内不同形态氮素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再分配提供一种可能.消落带深厚枯枝落叶层和疏松土壤结构可以显著延长NO3-、NH4+在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力驻留时间[10],为植被固持、土壤吸附、微生物转化及其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1.2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在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和转化过程中,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消落带生态系统含有大量的周期性淹水输入和高地径流输入的不稳定有机化合物,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水分常处于饱和状态,更存在季节性淹水,极易形成好氧-兼氧-厌氧交替的土壤微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特别是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活动[19],形成了反硝化作用热点区域(hotspots)(图1)[20].反硝化细菌在厌氧异养条件下将氨化作用、硝化作用产生的NO3-或外源输入的NO3-通过一系列代谢中间产物(NO2-、NO-、NH3OH、NH2OH)还原为气态氮(NO、N2O、N2)而使氮素永久损失的生物化学过程[21-22],是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去除的最佳途径[19,22-25].但影响微生物特别是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生态因子众多,外因主要有径流中NO3-浓度、O2含量、pH、温度、有机碳的可利用性等[19,26-27],内因则主要是微生物种群结构组成.外因和内因在不同背景条件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通过单一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或样点研究测得的反硝化速率具有较大的差异.对NO3-贡献率(去除效率)表现为30%至100%不等[24-29].尽管目前植物固持和微生物硝化与反硝化被认为是消落带生态系统NO3-、NH4+截留去除的两种主要途径,但整合已有观测结果却发现,二者在不同背景条件下对系统内氮素截留去除的相对贡献率差异较大,这说明在消落带生态系统内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调节植物固持和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进而以一种非常复杂的网络调控方式影响整个系统对氮素的截留去除效果.

2影响消落带生态系统氮截留去除的生态因子

2.1消落带水文特征消落带中的地表径流和浅层地下水通过水文学过程将水体和邻近的高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系列水分梯度和养分梯度,是决定消落带土壤及植被因子能否有效拦截氮素截留转化的关键[30-33],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其流动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NO3-、NH4+等非点源氮素在什么时刻、什么地方发生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图1).整合研究发现,消落带地下水位较高,富含氮素水流可以直接通过土壤浅层径流流经消落带进入河流,不均匀分布的植被根系可以短暂地截留大部分氮素化合物,在根际周围形成厌氧-好氧-厌氧交替的微环境,有利于反硝化作用的发生;当浅层地下径流流经植物根际周围时,植物种类越多,根系交错越复杂,微生物对土壤氮素网络调控越强,根系对NO3-、NH4+的利用强度越大[32].Kellogg等[34]发现,NO3-的损失效率与其在地下水的水力驻留时间呈正相关,驻留时间越长,NO3-的损失效率越高.地下水位季节性波动使消落带土壤在地形、地貌和土壤结构等方面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形态氮素在氮素截留和转化过程中时空异质性,如Maıt̂re等[35]在研究中指出,消落带在处于落干过程中NO3-的截留去除效果高达93%,而在土壤过饱和阶段则下降至50%.

2.2消落带植被植被演替与土壤氮素有效性已成为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的焦点.研究发现,植被组成、植被盖度、种类多度影响着水流通过消落带的途径和速度,调控着地下径流与植物根系及土壤颗粒的接触程度,影响着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强度[8-9,15].在氮素截留去除方面,消落带植被区显著高于消落带区[13,36],森林高于草地[13],复合植被高于单一植被[13].这是因为以森林为主的消落带生态系统存在较密的根茎和根系分布、更久的氮素滞留时间、更高的NO3-含量,在土壤透气性、持水性、入渗性等方面显著地高于草本.不同的植被区系,对NO3-、NH4+的需求和转运能力不同,其生长速率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一般认为植物会优先选择NH4+,以降低能量损耗.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盖度增加有助于土壤在长时期内维持较高的有机质[37],增加了根际微生物代谢活动和代谢多样性[13],为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创造了有利的环境[38].

2.3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驱动土壤氮素循环重要的因子,参与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氮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表1),是消落带氮素截留转化的最关键因子.微生物群落大小、微生物酶活性、以及微生物参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受制于其特定生境中土壤质地、pH值、Eh(氧化还原电位)、有机碳含量、通气情况等[26-27,39],并在不同程度上调控着土壤氮素的截留去除效率.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越高,地下资源整合效率越强,土壤氮素截留去除效果越大.地下水位和氮素含量在不同土层周期性波动,形成了土壤微生物在不同位点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成层性.不同种群微生物生理生化作用过程的多样性加强了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协同利用强度,形成了反硝化作用的热点时刻和热点位点[40],使更多的外源性氮素在系统内不断地分解和转化,最后以N2形式永久性地损失.2.4消落带土壤基质土壤的某些理化因子,如温度、湿度、溶氧量、有效碳氮含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生长状况和土壤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是控制消落带氮素截留去除的主要生态因子.这是因为消落带土壤可以通过自身的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如过滤、吸收、吸附、离子交换等)来实现对NO3-、NH4+的截留去除,但这种过程是快速可逆的,很容易达到平衡状态[14,41];消落带土壤基质也为植物、微生物生长提供载体,为NO3-、NH4+等含氮化合物在其中的渗流提供良好的水力条件,促进植物和微生物引导的一系列物理的和生物地理化学的过程[32].土壤有效碳氮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氮素截留去除效率.如Lowrance等[16]在研究中发现,在可利用碳、氮较为缺乏的消落带,土壤反硝化的去氮速率为1.4kg•hm-2•a-1;而在碳、氮富集的消落带,土壤反硝化的去氮速率为31kg•hm-2•a-1.King[7]、Knies[8]更在研究中发现,土壤对NO3-、NH4+截留转化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10cm),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反硝化作用呈直线下降,这可能与土壤表层较为丰富的浅层地下径流和深厚的有机质有关.整合分析导致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去除的差异因素,生态因子的非线性的网络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区位的尺度效应和对消落带宽度认识的模糊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3研究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

3.1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研究方法氮气通量法、硝酸盐剩余法、乙炔抑制法、气压过程分离技术等方法从不同侧面上揭示了消落带植被、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由于单一研究技术、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大多数研究仅针对消落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某一或某几个过程,未能从根本解决土壤氮素转化的测量定量问题.从研究技术应用强度来看,乙炔抑制法所占相对比例为36%,同位素示踪法为29%,N2产量直接测定法为20%,质量平衡法为10%,而其他技术则仅为5%[42].从研究技术应用范围来看,不同研究方法都有其特定阈值,使得测得氮素截留去除效率差异较大[43].如乙炔抑制法中乙炔既可作为碳源参与生物化学反应[44],也可能引起土壤微尺度原有气体组分的改变[45].吕海霞等[46]在研究中发现,乙炔对NH4+的抑制作用随着NO3-含量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反硝化反应强度更有可能被低估30%至50%.添加外源15N与原有土壤原有14N之间存在生物交换作用[47],加之微生物对土壤氮素的利用更趋向于14N[48],测得的氮素截留去除效率显著偏低.在不同消落带生态系统,NH4+、NO3-与周围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复杂,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单一的研究技术、研究手段很难真实地模拟消落带的自然演替过程,建立一个准确的、直接的、简单易行的、能够定量测定的野外原位试验,适时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成为大势所趋.研究发现,Nielsen等[45]提出的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与气体定量技术的联用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对比研究氮素在植物吸收、代谢、微生物固持、转化(硝化、反硝化)、土壤吸附及其它生物化学过程中的组分及其分量,结果精确稳定,不易造成二次污染,可能是精确定量研究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规律的最佳方法.

3.2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研究区位整合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主要零散地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样点和样带,缺乏对流域尺度、景观尺度长时间的、系统的、连续的监测,很难揭示消落带生态系统在演替过程中氮素截留转化内在动态变化及影响机制.在流域尺度上,消落带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含量高、土地肥沃、含有大量的不稳定的有机物质,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区域[33],但土地利用方式、人为干扰强度等严重影响着系统对NO3-、NH4+等非点源性氮素在消落带生态系统的搬运及再分配过程.如以农田为背景的人为强力干扰的消落带土壤中存有大量的NO3-和充沛的下渗水流,NO3-极易发生淋溶[14],进入临近水体,影响河流的水质.在景观尺度上,消落带生态系统周期性水位波动形成水流形式、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等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了土壤氮素在流经高地、集水区、水陆交接地的截留和转运过程中的热点时刻和热点位点,为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反硝化作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样点尺度上,消落带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或腐殖质成块状分布,并伴有时间变化,如靠近植被根系和有机碎屑处土壤碳、氮相对集中,容易形成斑块,有利于微生物分解和转化,而远离植被根际NO3-、NH4+含量较高.在实验室模拟湿地试验上,土壤氮素截留去除效果较好,试验周期较短,但自然消落带生态系统生态和环境属性是不可控的,是非线性的,单一的实验室模拟湿地试验很难真实地反映自然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表明,国内外关于消落带氮素截留去除研究多为短期的、静态的研究,未能从消落带生态系统内在发展和演替角度对氮素截留转化进行深入的揭示[49].因此,利用文献收集、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数字手段从基于样点的监测过渡到整个流域或景观尺度对消落带的生态水文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等过程进行系统的跟踪,找出不同背景条件下影响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的关键因子,对控制流域甚至区域尺度氮污染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3.3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的最适植被宽度消落带植被宽度适宜与否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氮素截留转化的关键因子,但在不同背景条件下消落带生态系统所得出的植被宽度及其氮素截留去除效率差异较大(表2).消落带最有效的植被宽度应是由不少于30m的本地植物、微生物区系组成的,且应用于流域内的所有河流,包括最小的支流[10];在植被组成方面,应至少包括3个植被带,即靠近流域森林带、灌木带和草地带,其中森林带宽度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低于15m[4];在不同流域要根据特定的水文动态、土壤特性、植被类型、气候状况等生态和环境属性对宽度大小进行修正[11,50].韩状行等[42]在研究中指出20~30m植被宽度可以有效地拦截高地坡面水流,降低NH4+、NO3-等含氮化合物向河流的输入。Mayer等[12]对欧洲和美洲多个流域不同植被宽度消落带截留去氮能力进行整合分析发现:30m宽植被宽度可以截留去除52%以上氮素(P<0.01),进一步研究表明,10、20、35m植被宽度可以分别去除进入消落带生态系统73%、88%、92%径流氮素.这是因为植被宽度的增加直接或间接地拓宽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固持、转化和吸附的时空范围[42],但过宽的植被缓冲区会降低消落带生态系统的潜在价值,不能被当地土地拥有者所接受,也不能被当地决策者所采纳.因此,结合文献整合分析和长期野外实地监测观察研究,平衡消落带复杂的人地矛盾,权衡消落带生态与环境和经济需求,澄清植被宽度认识的模糊性,找出实现氮素截留去除的最优化植被宽度,可能是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科学管理的重要工作。

4结语

消落带生态系统是陆生生态系统在水生生态系统的延续,可以通过一系列物理、生物和化学过程对土壤氮素进行中长期的截留和转化.受研究技术局限性、研究区位尺度效应和植被宽度认识的模糊性等影响,在不同流域背景条件下,很难在消落带水流动态、植被状况、微生物属性和土壤基质等生态因子筛选出影响氮素循环的关键因子.因此,今后研究可采用统一公认的新技术(如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与气体定量技术)从不同时空尺度定量揭示NO3-、NH4+等非点源氮素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演变、迁移和转化规律,以实现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最优化,为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消化系统篇6

关键词:中医;内科;消化系统;治疗

1中医对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与消化系统功能关系最密切的脏腑当属脾、胃、肝、胆、小肠、大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为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喜湿而恶燥"脾与胃相表里,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成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成为整个消化系统的核心脏器"。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传化糟粕,进一步完成吸收与排泄的任务"在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中,除了有以上脏器的参加,还需要肾阳的温煦,肺的宣发与肃降,这就构成了消化系统对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的全过程"

2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举措

2.1胃痛 如前所述,因情志失调而导致的胃痛,多因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病"而气滞日久或久病入络,可致胃络血癖"故因情志失调而导致的胃痛最常见的证型为肝气犯胃证和疥血停胃证"

2.1.1肝气犯胃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芍、郁金、香附疏肝解郁;陈皮、积壳、佛手、甘草理气和中"。

2.1.2疲血停胃证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化疥,后方化疡止痛,两方合用加强活血化疥作用,适宜治疗胃痛如针刺或痛有定处之证"。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散癖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2.2胃痞 由于情志失调所导致的胃痞,多因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而发病"故因情志失调所导致的胃瘩最常见的证型为肝胃不和证及脾胃虚弱证"。

2.2.1 代表方:越鞠九合积术丸加减"前者长于疏肝解郁,善解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后者消补兼施,长于健脾消痞,合用能增强行气消瘩功效,适用于治疗胃院胀满连及胸胁,郁怒心烦之痞满者"。常用药:香附、川芍疏肝散结,行气活血;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化滞;桅子泻火解郁;积实行气消痞;白术健脾益胃;荷叶升养胃气"。

2.2.2代表方:越鞠九合积术丸加减"前者长于疏肝解郁,善解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后者消补兼施,长于健脾消痞,合用能增强行气消瘩功效,适用于治疗胃院胀满连及胸胁,郁怒心烦之痞满者"。常用药:香附、川芍疏肝散结,行气活血;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化滞;桅子泻火解郁;积实行气消痞;白术健脾益胃;荷叶升养胃气"。

2.3腹痛 由于情志失调所导致的腹痛,多因情志不遂而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而发病"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则癖血内生"故因情志失调所导致的腹痛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气滞证和癖血内停证"。

2.3.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有疏肝行气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疗因肝气郁结,腹痛走窜,牵引少腹或两胁之证"。常用药:柴胡!积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2.3.2疲血内停证 治法:活血化疡,和络止痛"。方药:少腹逐癖汤加减"本方有活血祛疥、理气止痛之效,适宜治疗腹痛如针刺!常用药:桃仁、红花、牛膝祛疥活血;当归、川芍、赤芍、甘草养血和营;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化癖止痛;香附、乌药、青皮行气活血"。

2.4胁痛 由于情志失调,或因暴怒伤肝,或抑郁忧思,发为肝郁胁痛;若气郁日久,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亦致疥血胁痛"故因情志失调所导致的胁痛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气滞证和疥血阻络证"。

2.4.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代表方:可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加减。若肝气郁结,已有化热之象,可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等理气泄热。 处方:柴胡,瓜蒌仁,枳壳,木香,青皮,陈皮,草豆蔻,半夏,榔片,莱菔子,川连,黄芩。加减:若气滞日久,疼痛不已,恐有瘀血,宜行气活血止痛,可选郁金、当归、乳香、没药等。

2.4.2癖血阻络证 治法:祛癖通络。代表方:血府逐癖汤加减"功用活血化癖,行气止痛,适用于因气滞血疥,血行不畅所导致的胸胁刺痛,日久不愈者"。常用药:当归、川曹、桃仁、红花活血化疟,消肿止痛;柴胡、积壳疏肝理气,散癖止痛;制香附、川徕子、广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行血畅;五灵脂、延胡索散疥活血止痛;三七粉活血通络,祛疥生新"。

3结论

在心身疾病日益增多的今天,中医必将为心身疾病的防治作出卓越的贡献"因此,我们应继承祖国医学的丰富经验,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为提高中医在消化系统心身疾病领域内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杜美俊.临床护理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性[J].内蒙古中医药,2013.

消化系统篇7

【关键词】计算机X线成像;噪声;质量控制;上消化道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00-01

CR系统使传统X线成像系统数字化[1],使常规X线摄影系统的模拟信息直接转换为数字信息,能提高图像的分辨、显示能力。本文就CR系统在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进行分析,旨在探讨CR在上消化道检查中的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科2005年8约~2008年6月100例使用kodakCR850行上消化道检查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38~85岁,平均64岁。38例行气钡双重造影,7例行低张气钡造影检查。分析图像的清晰度及微细结构显示情况,对导致图像质量下降的原因进行分类并经CR进行后处理。设备:北京万东35KW胃肠机,KodakCR850,Kodak8700干式激光相机,影像板IP板35×43cm,24×35cm。硫酸钡为青岛“东风”牌干混悬剂。低张用654-Ⅱ10~20ml肌注。

2 结果

100例CR上消化道造影图像经CR后处理进行分析,共有45例原始图像欠佳,影响诊断,其中42例为曝光条件不恰当所致,经CR后处理得到相应改善,改善率为93%。分析其原因:①11例由于曝光条件低导致图像密度太低,经CR自动处理并进行窗宽、窗位调整,图像显示清晰。②25例由于仟伏使用过高导致影像灰雾度增加,对比度下降。经视觉增强软件进行处理及手动调整窗宽、窗位后,图像得到改善。③6例因患者体形差异,曝光条件未达最佳,胃小区、胃小沟显示不佳,经窗宽、窗位调整后,图像显示较理想。另3例由于曝光条件过低,经CR后处理图像质量无明显改善。

3 讨论

CR系统利用IP采集图像,经过数/模(A/D)转换,由计算机进行图像后处理,实现图像的数字化。IP是CR成像系统的关键,作为采集影像信息的载体,代替传统的胶片。其特点是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影像显示功能[2]。CR系统的宽的动态范围及线性检测响应和检测效率的提高,使上消化道检查中X线曝光剂量大大减少,CR系统影像的密度分辨率高于传统的X线,可以显示更微细的组织结构。

3.1 影响CR上消化道图像质量因素:影响CR上消化道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X线摄影:IP的原始记录信息十分重要,合适的投照条件和准确的是形成高质量数字化图像的基础,投照条件超出一定的限度,图像的后处理功能也不能补偿。投照条件过高,使影像的灰雾度增加;投照条件过低,图像产生斑点、颗粒或雪花状的异常结构。②图像的后处理:CR图像虽然具有后处理功能,但不恰当处理也可产生废片。通过窗宽、窗位的调整,尽量使图像的明暗对比度及层次感处于最佳。不恰当的后处理使图像过于锐利,而失去部分信息。③屏幕显示与激光胶片相匹配:工作站与激光相机的明暗对比度不一致,可使胶片偏白或发黑。影响诊断。④CR系统扫描参数的选择,可影响图像的锐利度、清晰度。⑤正确的信息录入:只有正确的病人信息,才能使数字化图像存储有意义。

3.2 CR在上消化道造影中的优势:①X线剂量:由于CR系统的量子检出率达60%以上,而传统X线摄影仅为20%~30%,故CR系统的X线能量利用率大大高于传统X线摄影[3]。有利于减少X线剂量,减轻患者和放射工作者的射线损伤。②图像质量:X线探测器的动态范围越大,对低对度的探测能力就越强,提供的信息就越丰富,对诊断越有价值。传统X线胶片只能分辨出密度差>1%的组织结构,而CR系统探测器可分辨密度差

CR系统是传统X线摄影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实现了影像的数字化,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提高了影像质量,改善了上消化道的显影情况。大的宽容度降低了废片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云亭,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1-1

[2] 张里仁.医学影像设备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1

[3] 谢晋东,袁聿德.噪声等价量子数和量子检出效率对放射成像系统像质评价的意义[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1):1050-1051

消化系统篇8

关键词:自动化;消防报警;控制;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197.02

石油库是油品输送和储存环节中的重要场所,具有油罐数量多、油品储量大、生产设施设备多、工艺技术复杂等特点。石油库的消防管理是石油化工行业中历来重视的焦点问题。油罐区作为一级防火区域,油罐火灾一直是影响库区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火灾,若扑救不及时,将给员工生命、企业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此,可充分利用现代控制技术,如引入消防报警自动化系统,提高库区整体消防能力,实现从罐区监测到报警的自动化,提高火情监测水平和消防灭火能力。

1 消防报警现状及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石油库普遍采用库区电话消防报警,主要是火情发现者拨通库区火警电话,受警器显示数码报警区域,利用对讲机报告库内领导,领导向消防队员下达火警区域并组织消防灭火。

由于初期火灾的有效扑救对火势控制至关重要,现有电话报警方式仅局限于少数人员了解,且火灾区域无图形、图像显示,报警信号仅靠人为感知传递,易发生误报、漏报、迟报现象,从而延误最佳灭火时机。

2 消防报警系统的必要性

消防报警系统是提高石油库消防安全层次的重要技术手段,该系统可以准确、可靠地探测到火险所处位置,当出现火灾时自动报警、自动进行火情数据分析处理,并可与消防灭火系统相结合启动消防灭火装置,从而有效缩短灭火时间,防止火势向其他油罐蔓延,最大程度地减轻火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从整体上提高库区防火安全性和火灾自救能力。因此,提高库区的消防能力,引入消防报警自动化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3 消防报警系统的组成

根据实际运行的需求,设计一个完整可靠的消防报警系统,应由监测报警子系统、控制处理子系统、通讯广播子系统组成。

3.1监测报警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火灾探测器组成,是整个系统的“眼睛”,也是系统的核心:

(1)火灾报警控制器担负着接受、显示火灾探测器的信息,传输火灾信号的任务,是火灾报警系统中的最关键部件。

火灾报警控制器通过对火灾探测器总线上的各探测点进行循环扫描,采集信息,当发现火灾信息,即转入相应处理程序,发出声光或显示报警,同时将起火位置、起火时间等重要数据存入CPU,通过协议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经现场总线向数据处理主机传输火警信息。火灾报警控制器在处理火警信息时,必须经过多次扫描采集确认无误之后,方可发出报警信号,以免漏报或错报。

(2)火灾探测器实现对烟、温、光和有害气体浓度等的响应和实时监测,并向火灾报警控制器自动输出火灾报警信号。在油罐区、泵房等重点区域安装感温电缆、红外探测器以及可燃气体探测器,当探测出的温度或泄漏的油气浓度达到设定的临界值时,向该区域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在库区的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内,按相应的消防规范要求安装防爆型烟感探测器和防爆型感温探测器,当出现烟雾浓度和温度过高等情况时,向该区域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3.2控制处理子系统

该系统由数据处理主机、火灾控制主机和联动控制装置等组成,用于接收、分析、处理报警信号,并向灭火装置和视频装置发出控制信号。

(1)数据处理主机依据预先设定的火灾资料模型数据库,接收由现场总线传输而来的报警数据信号,经分析处理后,智能判断出火灾的准确位置、类型,并对火灾趋势作出预测;

(2)火灾控制主机依据数据分析主机的处理结果,向联动装置发出控制信号,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油库自动化控制中心(中控室)的管理人员或值班人员;

(3)联动控制装置依据火灾控制主机的处理结果,选择启动固定灭火装置(消防泵)进行预防性降温或消防灭火措施,同时将视频监控装置(摄像头)调整到报警异常点的现场位置,显示实时动态画面。

3.3通讯广播子系统

在油库自动化控制中心(中控室)或相应的办公重点区域及部门设立通讯广播子系统,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警示员工尽快疏散和及时快捷进行应急通讯和灾情报告。

(1)在库区相应位置设置报警扬声器,在火灾发生时,自动化控制中心的管理人员能够根据火灾控制主机处理的结果和视频监控显示的现场实时动态画面,及时对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发出预警信息;

(2)库区管理人员在自动化控制中心,能够通过视频监控显示的现场实时动态画面,进行消防指挥和调度,并利用局域网、电话向上级或有关部门报警,通报灾情、应急处置与受损情况。

4 数据处理方法

从信号处理角度分析,将火灾信号近似看作是一个非平稳随机过程,利用信号检测和处理方法并结合火灾信号的特殊性有效地测出火灾信号,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4.1阈值比较方式

我们在数据处理主机的数据库中预先设定信号阈值或信号变化率,当接收的火灾信号幅值(如光信号幅值、温度信号幅值等)超过了设定阈值时或信号变化率大于设定信号变化率时就输出火灾报警信号。

例如:可在油罐的浮盘上沿罐壁敷设一圈感温电缆,设定该感温电缆阈值温度T℃(可参考高温季节时开启的油罐喷淋温度),近而由于温度升高异常点处的感温电缆电阻变小,测出异常信号温度(T+2)℃,火灾控制主机则根据数据处理主机的分析结果,向联动控制装置发出信号,调整异常点周边视频监控摄像头立即转向潜在的火灾地点,做好灭火准备。

阈值比较方式简便直观,易于实现,但是环境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较低,建议油库中控室端安排值班人员对报警信号进行人工辨别、判断减少产生误警的现象。

4.2类比判断方式

我们将常规的火灾信号特征(烟雾浓度)和监测信号的处理(电信号)用数据计算来判断,利用火灾信号具有明显的趋势性,即火灾产生过程中虽然火灾信号由于外界干扰出现上、下波动,但是其趋势变化是一定的(即稳定燃烧和熄灭),从而将信号转换为随报警因素(烟雾浓度)的变化而连续变化的模拟量信号(电离电压,时间),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判定火灾。

例如:设定在火灾易发区域的离子感烟探测器将测得的烟浓度信号转换为基础电离电压信号U,数据处理主机则对接收信号U进行分析、运算、多级判断,排除零点漂移和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并实施环境参数补偿得出整定电压信号Um,与主机数据库中设定的故障报警电压值Uth比较,当判断结果Um>Uth时,实现火灾报警。

类比判断方式使探测器本身不判定警报,只是给出代表敏感火灾现象的一个模拟量信号,利用数据处理主机处理软件与探测硬件电路相配合,结合火灾信号的趋势变化准则,进行计算、处理、分析,平滑过滤各种外界干扰信号,增加了可测得多数据的判断过程,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增强预报警的能力,降低误报率。

5 结束语

石油库消防报警自动化系统能实现火警的早期发现、提前预警、快速扑灭,满足了管理人员、值班人员全面掌握火灾信息及消防报警、消防灭火的运行状况,为库区的消防安全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盛建.火灾自动报警消防系统[M].北京: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2]陈龙.安全防范工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方卫红.油料储运自动化系统[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上一篇:雾化治疗范文 下一篇:中药材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