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专科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1 17:13:50

消化内科专科护理措施

消化内科专科护理措施篇1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高危患者集中治疗的区域,患者病程长、病情复杂、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及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构成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众多危险因素,使之成为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点监测部门[1]。国内外调查显示,因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和护理管理引起的医院感染占30%~50%[2-3],因此寻找预防多重耐药菌株传播的护理干预措施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实施各种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予以防范多重耐药菌株发生院内传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检验科细菌室多重耐药菌检测阳性报告患者52例,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28~81岁;老年重症肺炎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5例,特重型颅脑创伤1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

1.2 标本来源及多重耐药菌种类

52例多重耐药菌阳性患者标本来源包括痰液25份、尿液15份、血液8份、伤口分泌物2份和导管尖端2份;检出多重耐药菌种类有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假单胞菌(表1)。

1.3 方法

1.3.1 实行耐药菌检测报告制度 检测报告是及时发现、隔离并且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基础,一旦患者的送检标本被检出多重耐药菌阳性,检验员首先立即向ICU的护士长和院感科专职人员电话报告,并及时派送检验报告单和“多重耐药菌警示报告卡”,护士长接到电话报告后立即向值班医生汇报并组织人员对患者进行隔离等控制措施,并在次日进行晨会上交班,务必科内人人知晓;院感科专职人员于次日到ICU检查落实消毒隔离工作情况。

1.3.2 强化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扩散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进行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可以减少重症监护病房中患者的交叉感染率。首先安置在单间病房,没有单间时,可以与感染或定植同类多重耐药菌种的患者同房[4],进行床边隔离,隔离病房或病床和病历夹贴上明显蓝色的,注明“MDRO”接触隔离的标识。向家属和清醒的患者解释清楚,尽量避免探视,可通过电话沟通,接触患者及其周围物品时必须遵循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增加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患者出室检查或转科、转院时,必须先通知对方做好相关预防措施[5]。

1.3.3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ICU内的洗手池全部安装感应式水龙头,每张床尾放置手快速消毒液,在洗手池旁边张贴“洗手法和洗手时机”警示海报,每月进行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和手卫生效果监测等措施,以增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和认真落实手卫生工作。

1.3.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在进行侵入性操作和管道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深静脉穿刺应用专用无菌巾,扩大无菌区;换药时根据伤口情况正确选用消毒剂,严格执行消毒顺序和消毒时间;吸痰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应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应用后丢弃;进行无菌操作前严格执行手卫生。定期进行护理操作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护理操作质量[6]。

1.3.5 护理有序,诊疗物品固定专用 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进行分组护理或安排在最后进行;与患者直接接触的诊疗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吸痰器、呼吸机、监护仪等实行专人专用[7]。

1.3.6 诊疗环境的管理 室内定期通风换气2次/d,每次通风时间≥30 min;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抹布、地拖和手套等清洁用品专用,采用含有效氯1000 ml/L的消毒剂每天两次对地面和医务人员或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患者床单元、各种治疗监护仪、诊疗用品、病历夹、办公用品、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等;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立即消毒[8];对运送工具轮椅、担架等,在每次应用后必须清洗及消毒处理;患者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或离院后对其应用过的所有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定期对环境卫生学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和有针对性的重点过程监控[9]。

1.3.7 加强医疗废物和被服的管理 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包括生活垃圾,放入带盖的用双层专用黄色胶袋套住的垃圾桶内,封口后才运出病房,交由医疗废物专管人员统一管理;换出的污染被服,用双层黄色胶袋密封并注明“多重耐药菌”字样,送洗衣房规范处理。

1.3.8 合理应用抗生素 正确采集病原学标本,选择在应用抗菌药物前或选择在下一个抗生素剂量给药前留取;有发热者,在寒战或发热高峰到来前的0.5~1 h采集血液标本[10]。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根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实施合理的给药方案,应用抗菌药物期间定期收集标本或进行临床症状的监测。

1.3.9 加强培训和督查力度 通过科内定期学习和院感科不定期到科室培训和考核,提高全科工作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水平;制订和完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预防控制制度、预防和控制措施、监测报告及处理流程,加强督查力度,制订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院感科每周到科室进行个案管理督查并记录,落实各项干预措施的执行。

2 结果

对52例多重耐药菌阳性患者,经过医生的用心治疗,有效地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监测多重药菌感染情况,20例连续两次多重药菌检测阴性、15例临床感染症状治愈或好转、17例死亡,没有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表2)。

表2 患者治疗期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n(%)]

3 讨论

ICU患者由于病情危急、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操作多,对感染具有高度易感性等原因,因而多重耐药菌感染率远远高于普通病房。多重耐药菌主要指对临床应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ER)、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由多科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多重耐药菌感染按其发生来源分医院获得性(HAP)及社区获得性(CAP)而恰当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医疗安全与质量,防止耐药菌在医院的暴发、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心理护理ICU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患者在这样陌生的环境中,监护仪的启动声、报警声、导联线的繁多和疾病的折磨,使患者不免出现恐惧和焦虑心理,护士应主动热情向患者介绍ICU环境和工作制度,主管护士姓名,及时健康宣教,减轻其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使其减轻恐惧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增强患者抵抗力。

国内有报道,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均与未能严格落实隔离措施有关[11]。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隔离技术是关键,制订耐药菌的监测制度,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阳性患者,立即启动有效的隔离措施,实施强化隔离,严格限制患者的活动区域和人员出入;医务人员的手和诊疗用品和器械都可以成为传播媒介,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阻断传播途径。

消化内科专科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急性内科护理;风险管理;策略

急性内科医学在我国发展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在满足患者急诊服务及提高抢救率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临床护理中的风险类型较多,在急性内科实施风险管理护理,能够确保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还能够降低医疗纠纷事件。本文特选取我院急性内科收治的9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研究风险管理护理的实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性内科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98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患者28例,女患者21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50.5±18.5)岁,其中16例冠心病,13例腹痛,12例心衰,8例心率失常;观察组男患者27例,女患者22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50.5±20.5)岁,其中19例冠心病,14例腹痛,10例心衰,6例心率失常,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风险管理护理,其管理对策如下: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管理。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和考核,帮助工作人员树立信心,熟练掌握操作与护理技能,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和法律意识教育,提升其危机意识与法律观念,在工作有效应对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进行人性化搭配管理,新老结合,互相帮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规避安全隐患,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同时对于急性内科患者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免耽误患者病情,对其治疗效果产生影响。②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牵头成立管理小组,针对急性内科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加强学习与教育,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和程序,明确各个岗位权责,完善急性内科风险管理相关制度规章建设,做好一般性和特殊性情况的区分处理,定期召开学习与反省会议,分析当前工作现状,积极听取护理人员和患者建议,积极改善,实施高质量的全程护理质量监控。对于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要经常进行培训,不断强化,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其掌握程度和在护理工作中践行程度。通过积极落实和监控风险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情况确保强化质量管理和跟踪,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护理过程中的高危环节加强安全防范和管理,积极与患者展开教育沟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积极解决各种问题与矛盾,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③做好设备及仪器的管理。设专人对仪器及设备进行管理,定位放置,随时确保器械处于备用状态,相应做好灭菌消毒工作;定期、不定期对透析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定期检修;消毒灭菌方面要保证至少每天紫外线照射两次,时间充分,对于空气、物品、医疗器械、透析用药物等做好细菌学检测,包括工作人员自身消毒管理。④实施消毒隔离护理。确保每个病室中通风至少在2次/d以上,每次约为(15~30)min。同时,要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凡是有呼吸道、胃肠道、皮肤黏膜感染等的患者,应该暂时调离。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换消毒拖鞋,穿清洁工作服,佩戴工作帽以及口罩以及勤修理指甲等,在进入病区之前按照六部洗手法洗净双手、再实施护理,护理前后均应该运用消毒液喷洗双手。其次,护理人员在诊断治疗时必须实施标准的预防、无菌技术,保持手部卫生。并且护理干预中,应该针对患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并且做好标记。当发现有不明原因的感染患者时,对其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消毒措施。最后,针对所有患者使用的物品尽可能选用一次性物品,如果选用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保证专人专用专消毒,严禁出现交叉使用的不良现象。⑤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护理人员方面加强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和考核,帮助工作人员树立信心,熟练掌握操作与护理技能,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和法律意识教育,提升其危机意识与法律观念,在工作有效应对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进行人性化搭配管理,新老结合,互相帮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规避安全隐患,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采取%表示,用χ2检验,护理管理评分采取均数表示,用t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的各项护理管理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偏高,差异显著,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差异显著,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共分为三个方面,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5.92%,对照组患者仅为77.55%,差异显著,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次研究针对我院急性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预防和处理策略,很好的提升了工作质量,对急性内科工作来说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急性内科常见护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分别是环境因素和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如治疗环境及设备因素,比如格局安排不合理、消毒灭菌工作欠佳等都会带来护理风险,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设备故障、停电、停水等会影响护理工作的进行。急性内科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危机处理能力和透析监测警报识别能力要求较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与素质欠佳都会影响工作质量,缺乏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见性和对医疗信息情报综合处理分析的观察总结能力都会影响治疗中预防和补救措施的实施。所以风险管理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分别是加强环境和设备管理、加强职业素质培训,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管理组织并积极践行监督,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医疗纠纷、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综合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评分明显升高,说明其取得了良好成效。

综上所述,对急性内科患者实施风险护理管理,能够对患者护理各项风险发生率进行降低,同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袁芳.急诊内科病房护理管理的方法和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6):254-255.

[2]沙潜.浅议急诊护理风险及风险防范管理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17):158-160.

[3]石新平.急诊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109-110.

消化内科专科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 QC小组;消化内科;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60-02

QC(Quality Control)小组是把职工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小组,这个小组的活动以改进组织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最终实现组织和员工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标。QC小组具有自主性、群众性、民主性和科学性几个特点,有利于发挥职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素质,此外还能改进组织工作质量及提高患者满意程度[1]。为探讨QC活动小组对强化消化内科护理质量的作用。该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期间消化内科患者病情严重、复杂、变化快,引入QC小组来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患者满意度就尤为重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消化内科住院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 200例患者年龄分布为21~70岁,平均年龄为40.8岁,其中男性患者53.7%,女性患者46.3%。200例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34例,胃炎28例,消化性溃疡26例,溃疡性结肠炎21例,酒精性肝病47例,肝硬化21例,胰腺炎16例,消化道出血7例。

1.2 方法

2012年7―12月消化内科未实施QC小组活动,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0例患者入普通组;2013年1―6月,实施QC小组改善护理质量,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0例患者入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实验组实施QC小组活动干预措施,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质量评价主要考量护理文书的书写准确性、危重患者的护理及时性与有效性、健康教育依从性、基础护理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及病区管理合格率。护理满意度评价使用科室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经测评,问卷信度效度均符合标准,问卷内容可靠,一致性较好。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方法

研究使用EXCEL2007软件包进行数据收集,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1.4 干预方法

1.4.1 QC小组的创建与工作 我院消化内科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中心的QC小组,QC小组的工作重点围绕危重患者的护理及普通患者的基础护理,护理文书的书写,对入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消毒灭菌工作及病区管理,并向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QC小组组成为科室的护理人员,组长为护士长,下设分组长,由护理骨干担任,各分组长分别负责以上6个方面的监督,每月进行工作的反馈和分析[2]。逐层的监督和反馈,利于工作的落实。

1.4.2 QC小组干预措施 ①提高护理文书书写准确性 实施QC小组管理前,护理文书的书写出现错误是略见不鲜的现象,QC小组护理文书书写组长开展集中指导,建立护理文书书写方案及模板,规范文书,对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集中反馈,明确书写规范,经过几次集中反馈及总结后[3],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均达到了要求。②强化医护的协调 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及时的抢救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QC小组实施集中强化培训的方式,将高资历的医生和护士组织起来为经验较浅的护理人员讲授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知识,使护理人员明确各类疾病的变化及发展,当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时,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对应措施,以便医生进行及时的救治[4]。③促进健康教育 国内研究显示[5],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仅使患者配合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还能促进患者的预后。做好患者入院时的健康教育宣教及评估,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要及时与心理中心沟通,缓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虑,使患者配合治疗[6]。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评价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表1、2数据显示,QC活动小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好于普通组,P

3 讨论

该研究数据显示,实施QC小组不仅能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研究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干预措施提出,是源于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发现,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对患者的预后等方面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干预过程中,患者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配合,加之通过健康宣教对疾病的了解,患者丢掉了心理包袱,轻松的面对治疗。这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中,科室还将反馈出现的问题,总结成果,继续推进QC小组活动,促进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再提高。研究中发现,通过QC小组的活动,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对组长提出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护理人员均表示通过QC小组活动可以提升专业技能与素养,更好的面对工作[7-9]。但部分护理人员也表示,开展QC活动小组也存在一些弊端,科室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异的人员没有及时提出奖励,使员工失去动力,对于部分表现欠佳的护理人员又没有及时运行惩罚措施,导致了科室内不良的氛围,科室管理人员已就相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和方案,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中,会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用于人员的奖励和惩罚上,使QC小组活动顺利的推行。

通过实施QC小组活动,科室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分析总结,找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还提升了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QC活动小组在临床科室是值得推行的。

[参考文献]

[1] 苗丽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J].当代医学,2009,15(10):22-24.

[2] 段运玉,聂芳.实施成组计划,提高护理QC小组成效[J].现代医院,2012,12(8):108-109.

[3] 吴燕,骆益春,王沪渝.实行QCI小组管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J].全科护理,2010,8(5):1286-1287.

[4] 仉京华,王青春.实行质量控制与改进小组管理持续提高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理杂志,2011,28(4):68-69.

[5] 周立叶.质控自查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效果[J].医院管理论坛,2013(2):38-40.

[6] 涂国霞,李菊红,吴桂燕,等.QC小组干预减少手术护理意外伤的发生率[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8):1203-1205.

[8] 孙唯.品质圈活动对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2,12(6):78-81.

[9] 闫中梅.开展QC活动,提高普通外科年轻护士专业素质[J].医学信息,2012,25(9):41-42.

消化内科专科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护理管理; 控制与预防; 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01-01

近几年来,我院医院感染科与护理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加强护理管理,使医院感染得以有效预防与控制。现报告如下: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

1.1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我院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的监控管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领导下,建立护理部、护士长和各科监控护士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责任,充分调动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得以具体实施和顺利执行。

1.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内窥镜器械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法规和我院的具体情况,我院制定了适合本院实际的各项消毒、隔离、无菌制度等一系列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如手术室、产房、供应室等重点部门、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制度、保洁监控措施、医疗废物管理细则等,并且根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上级有关文件要求不断完善。同时,制定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定期检查、监测、培训等制度。

2严格落实各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考试培训根据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培训制度和护士培训计划,将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纳入护理人员“三基”培训中,对新调入护士、合同护士进行严格的岗前教育培训,并且每年对在职护士进行严格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复训。通过学习、考核,不断强化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提高护士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熟练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能力,以保证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2.2加强重点科室和人员的管理根据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制度,我院把手术室、供应室列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重点科室,产房、换药室、治疗室、ICU、新生儿病房、洗衣房等人员列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重点人员。在重点科室,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与区之间有实际屏障,人流、物流由污到洁不能逆行。对重点人员,加强培训与检查频度与力度,保证整体预防措施的实施。

2.3加强对高危因素的干预根据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制度,我院对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及消毒药剂及器械建立审批登记制度,必须购入和使用具有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许可证并经卫生防疫部门监测消毒效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产品;定期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设施进行监测,确保各类消毒灭菌设施完好有效。确保各类无菌物品的灭菌效果。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做好外环境及医疗用品的消毒工作,一次性物品使用后,严格规范操作,及时毁形消毒,进行无害化处理。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处理,由专人携出病房进行集中终末处理,并交有关部门统一回收处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监测;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2.4开展监督监测工作根据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定期检查、监测制度,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各项措施实施情况,定期检查,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改进工作,并督促各项制度的执行;护士长和监控护士每月进行消毒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科室感染质量控制监测等,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与处置,保证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确有成效。护理部每月对护士进行护理理论知识考试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其中包括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医院感染等内容,考试成绩与奖惩挂钩,增强护士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使护士能自觉参与医院感染的管理。

2.5开展科研调查管理者应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并对其流行趋势做好预测分析,针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开展调查和科研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医护人员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发现医院感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消毒处理工作。

消化内科专科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 PDCA;重症监护病房;有创呼吸机;多重耐药菌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b)-0155-03

重症监病房(ICU)由于收治的患者病情较危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侵入性诊疗措施的广泛应用[1],因此ICU是医院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B)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MDRB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感染的复杂性和难治性等均成为国际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2]。虽然目前医院尚不能完全杜绝MDRB的发生,但是可以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可能减少MDRB院内感染的发生。本院ICU自2012年开始将质量管理标准化[3]、科学化的PDCA循环法,即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广泛应用到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感染控制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质控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ICU有创U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院感目标性监测质控记录共计120份,其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有50份记录,将其作为对照组,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有70份记录,作为观察组。质控人员均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护理部、科护士长、ICU护士长及院感小组成员。质控方法均是在医疗环境下进行动态监测,呼吸机的监测为使用中的呼吸机采样标本,空气、物体表面为消毒后半小时采样标本。

1.2 PDCA 循环方法

1.2.1 计划阶段(P)

1.2.1.1 调查及原因分析 回顾性调查2011年本院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的50份院感目标性监测报告及外环境监测报告,对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发现与护理工作有关的主要因素为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有文献报道,MDRB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医疗仪器表面、污染的环境等接触传播[4]。

1.2.1.2 制订规范的消毒隔离计划 ①肯格王动态空气消毒机每日进行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不少于3次,60 min/次;②1∶1000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用消毒泡腾片配制成,每日擦拭床单位、门把手、仪器设备表面、地面等不少于3次;③尽量给患者使用一次性护理用品,保证专人专用,不能专用的使用后及时消毒处理[5];④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⑤完善手卫生设施,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1.2.2 执行阶段(D) ①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护理部、科护士长、ICU护士长及院感小组成员从不同的层面对ICU医务人员进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目标性监测制度、质量控制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为使ICU医护人员掌握更多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邀请检验科、药剂科等专业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讲座[6],不断强化ICU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及预防的意识,从而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有章可循。②严格按照ICU建设指南要求,完善洗手设施,在规定区域墙上张贴六步洗手法示意图。每张床旁备有对人体皮肤刺激小、损伤小的快速手消毒剂[7],保证医务人员在实施治疗和护理时随时使用。③每天加强消毒隔离工作的指导落实与监管,尽可能地提高多重耐药菌控制力度。

1.2.3 检查阶段(C) 根据计划及检查标准,科室负责人每天对空气消毒、物体表面的消毒擦拭、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等情况进行督查,保证定期消毒、终末消毒、随时消毒[8],做到100%质控;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护理部、科护士长、ICU护士长及院感小组成员定期或随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考核,对存在问题出持续改进建议,保证控制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1.2.4 处理阶段(A) 医院建立系统性院内感染通报机制,院感科每月对ICU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考核检查情况及时评价分析汇总,发现问题提出改善计划并记录,及时修订相关制度及措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不断达到质量持续改进[9],建立追踪机制,制订相关奖惩制度.

1.3 多重耐药菌诊断标准

依据原卫生部 2010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PDCA质量控制前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检出率的比较

PDCA质量控制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的MDRB检出率明显降低(P

2.2 PDCA质量控制前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类别的比较

PDCA质量控制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耐甲氧西林菌、铜绿假单胞菌等MRDB的检出率降低(P

3 讨论

PDCA循环法被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中,是质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它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PDCA循环法应用在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感染控制中,能够通过目标性监测,发现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感染的隐患,针对性制订感染控制干预措施及标准操作规程[10],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同时通过不断地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及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还能够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11],使每位医务人员都能够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2012 年ICU在实施PDCA循环法以来,操作台面及操作人员手中的细菌的检出率分别由原来的72%、50%降低到40%、23%。

PDCA循环法的应用提高了ICU医务人员对MDRB各项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切断了MDRB感染的传播途径。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护理部、科护士长、ICU护士长及院感小组成员对ICU MDRB感染管理工作始终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环节检查与终末检查相结合,有效地使医务人员自觉规范执行各项防控措施,保证定期消毒、终末消毒、随时消毒做到100%。本研究结果显示,ICU实施PDCA循环法后耐甲氧西林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的检出率分别由实施PDCA 循环法前的20%、32%下降到 7%、14%,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控制了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感染的发生[12],有效地降低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13-15],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吴艳春,曾金莺,伍丽霞.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124-125.

[2] 李六亿,贾会学,贾建侠,等.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306-4308.

[3] 余元华,符湘云,王惠芳,等.PDCA循环法在控制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4):275-276.

[4] 胡必杰,宗志勇,顾克菊.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8.

[5] 荣丽娟,钟振锋,萧帼穗,等.持续质量改进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21(7):19-20.

[6] 孙淑娟.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21):123-124.

[7] 杨艳飞.持续质量改进在ICU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6):808-809.

[8] 陈谷霖,吴红丽,何耀琴,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244-1247.

[9] 陈宏.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5):510-511.

[10] 孙庆芬,张亚军,顾彩霞,等.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5):343-344.

[11] 王秀娟.PDCA循环法在传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88-89.

[12] 黄湘宁,郑俊,刘华,等.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定植与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 39(13):3357-3359.

[13] 肖琴,陈赞美,欧慧慧.PDCA循环法在提高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0):1316-1317.

[14] 秦姣红,徐文娟,朱玉叶.探讨PDCA循环在新生儿室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133-135.

[15] 李润蓉.PDCA循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123-125.

消化内科专科护理措施篇6

三、工作任务1、把改善服务态度、提倡主动微笑服务做为护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抓紧抓好。随着条件的改善,各项护理措施*都要跟上,特别是护理服务方面: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主动服务为满意服务,满意服务为感动服务,2011年力争实现护理服务零投诉。提倡普通话。各护理单元首先在晨会交接班中运用普通话交接;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要尽量运用普通话。2、继续抓好护理工作质量与持续改进,把好环节质量关,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把细节管理作为2011年护理质量管理重点内容之一,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技术操作规程,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杜绝护理事故发生,把护理差错降

 

低到最低程度。①严格执行护士长巡查制度,每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②科内每月组织业务学习、护理查房、质量考评一次,对存在问题,召开质量分析会,查找原因,及时解决。③护理部每周召开护士长例会,每季度组织护士长、质控员,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一次考评,并召开质量分析会,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护理质量不断得到持续改进。④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护士长进行一次业务查房,与护士长、护士共同进行病历讨论,以提高专病护理知识。⑤每季度对各科的各种资料进行检查。⑥每季度对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口腔、胃镜室等重点科室进行一次质量考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⑦提倡科内实行*护理质量与效益挂钩制度,以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3、强化护理人员的素质以及基本技能训练。

 

①加强护士长技能培训,使护士长对22项技术操作熟练掌握,以点带面,带动全科同志,重点科室按照护理部安排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技术操作培训,使她们熟练掌握本科室常用技术操作技能,努力做好科室工作,具体内容详见业务学习培训计划。②护士长组织科内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中医技能培训),并考核。③7月进行一次技术操作考核,护理部组织实施。④年度组织护理人员理论考试1次。4、加强安全管理

 

①危重病人管理:特护病人要设立专护,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一级护理病人要记特护记录单,病情危重者制定护理计划,每班记录病情;二级护理每周记录2-3次。②压疮管理:对长期卧床病人,要定期翻身、按摩,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压疮的发生。③防止跌伤:对行动不便的病人,协助患者进行各种医技检查,烦躁不安者,加床档并留陪人,采取保护性措施,防止跌伤。④每月上报差错一次,并组织分析讨论,制定改进措施。5、加强消毒灭菌工作,防止院内感染①定期对消毒、灭菌工作进行督查。认真落实院内关于“控制院内感染督查实施方案”的内容,对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科室,按院内有关规定执行。②认真做好医疗垃圾的分类管理

与登记,做好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毁形管理工作,杜绝一次性用品流入社会,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6、继续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执行护士聘任制,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继续对无证人员加强管理,不能单独值班,督促尽早拿到上岗证。四、具体措施

 

1、各科室要组织本科人员认真学习护理部2011年工作计划安排,护士长对全年工作任务要做到心中有数。2、各科室要详细制定2011年护理工作计划,护理人员分层培训计划,逐条落实护理部工作计划安排。3、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半年进行一次总结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年终先进科室评选条件之一。4、对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的科室,在护士长会议上进行通报批评,科室及负责人不能评为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2011年是巩固二甲成果的关键年,也是抓内涵建设的关键年,我们将不断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特别是细节质量管理,继续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训练,特别是新上岗的护理人员,通过强化训练*使我院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进一步人性化,为患者创造一个优雅、舒适的就医环境。

消化内科专科护理措施篇7

关键字 检验科 工作人员 危害因素 职业安全防护

正文

如今现代医院的诊疗数据主要从医院检验科获得,但是检验科的工作具有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检验科本身的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为了确保检验科日常工作的进行,我们应提前做好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一 . 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一) 检验科本身的因素

现在的人们很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去医院做全面检查的几率也逐步增加,进而医院检验科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又因检验科工作人员人数的不足,导致他们一直处于工作的状态,尤其在值班时候。长时间的工作,不仅会超过身体所能承受的压力,还会磨灭检验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一些急于完成工作的人,超额的工作量会导致他们缺乏对相关职业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的认识、自我保护意识、无菌观念等等(比如不进行消毒就开始操作,不戴帽、手套或者口罩,操作完后不及时处理污染物而是到处乱碰、乱走等等一系列不规范的动作),与此同时,可能会有着急、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致使工作中出现失误。

(二) 化学性危害因素

检验科的工作人员从头到尾都会接触到很多的化学药品,比如常用消毒灭菌剂、过氧乙酸和“84”消毒液等等化学药品清洁工作台;含有浓硫酸和强氧化剂重铬酸钾的清洗液清洗玻璃器皿等等。生化或免疫工作时,常会用到强腐蚀性或者挥发性的化学试剂。同时由于一些挥发性的试剂挥发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所形成的气溶胶将会对人体的皮肤、视觉系统、神经系统等等造成危害。

(三) 生物性危害因素

医院尤其是检验科实验室是一个存在很多传染源的工作场所。若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检验科工作人员受到感染的几率很大甚至会成为医源性感染扩散的源头。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等都是生物中存在的危害因素。检验科工作人员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病原微生物的液体不慎溅入口中或者被划伤处处理不当都会造成获得性感染。生物性危害因素中包含实验室获得性感染。

(四) 物理性危害因素

物理性危害因素包括机械性伤害、实验室工作噪声和电磁辐射(电磁波或者射线)等等。机械性伤害指的是工作人员不小心被处于污染区的硬件物品刺伤,硬件物品包括针头、玻璃器皿、医疗仪器设备或者是医疗废弃物。这些物品含有潜在的病原微生物等等污染物。这样的话,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就会面临很大危险。如今,噪声已经被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害之一,检验科实验室的噪声主要由一些大型设备操作中产生,比如振荡器、高速离心机或者自动生化仪。全自动生化分析纯水机供水时,高压泵工作将会产生大于70dB的噪声,已经超过了我国所制定医院环境噪声标准值,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就会导致精神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失常。

二 . 检验科工作人员安全防护的措施

(一) 加强管理培训,强化自我防护意识

因检验科的工作比较特殊,相关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比如: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等等,同时应指定专业人员布置、检查和落实生物安全工作。上岗前,应进行岗前培训、考核等一系列的检查。还要重视检验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做定期的检查并将健康情况写入档案中,便于随时检查。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应该对检验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二)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医院检验科分很多格局,比如: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等等。这些格局应合理分配。洗手实施中,需配备一些生活用品和设备,手消毒液、洗手液、一次性手巾、生物安全柜、洗眼器、紧急喷淋设备等等。检验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戴上专用手套才能进行采血或者做检查,并且要求规范洗手;第二,工作区含有很多污染物甚至在空气中,所以严格禁止进食、饮水和吸烟等等。第三,进入微生物、艾滋病初筛的工作室时,应先穿隔离衣,戴好帽子、防护眼镜和口罩,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第四,各个科室应该有固定的清扫工具,不能随意交换使用。第五,对于医用废弃物,应该由专门指定的人回收、登记、并进行无害化统一处理。

(三)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检验科应设置一个专门放置化学药品和消毒液的房间,并有专门人员进行保管,工作人员使用前都应该进行登记。使用前后都应检查瓶盖是否盖好,目的是避免有害气体的挥发,同时使用者应了解药品和消毒液的注意事项和使用方法。

(四)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检验科应该制定专业人员定期检查、管理和保养设备。对于一些比较旧的设备,我们应该及时更换,以便消除噪声的干扰。实验室应含有通风换气设施,以便实验室内的空气流通。

(五) 避免心理和生理的疲劳

目前,检验科的工作量比较大,会很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烦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因此,医院检验科应进行合理的排班并且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使得工作人员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疲劳现象的出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检验科是一个高污染源的工作区,面对职业危害因素(检验科本身的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生物性危害因素、物理性危害因素),医院检验科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比如:加强管理培训,强化自我防护意;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化学性危害的防护;物理性危害的防护和避免心理和生理的疲劳。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管理和预防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2]陈亮,张敏,缪剑影.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67.

[3] 丁新梅.检验科医用垃圾的处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87.

[4] 张庆岳,刘树生,王连明,等.自动化检验废液的消毒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0.

消化内科专科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消化内科;层级培训;护理;建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消化内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护理人员27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34岁,平均(35.7±5.32)岁;学历:本科9名,大专15名,中专3名;职称:主管护师4名,护师13名,护士10名。纳入标准:身心健康,无心、脑血管疾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妊娠期护士,合并脑器质性疾病,参加调查的依从性不高,以及进修和实习护士。

1.2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实施常规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与考核;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实施层级专科培训模式,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下。

1.2.1组建层级培训小组,制定培训计划

由科室的护士长、主管护师及骨干护士成立层级培训小组,负责消化内科层级培训工作的统筹安排、培训计划的制定以及培训效果考核等工作。小组成员根据消化内科的护理工作特点、护理人员的结构层次以及以往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结合护理人员的岗位安排、学历层次以及工作能力的不同,制定详细的层级专科培训计划,明确各层级护士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标准与要求等,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开展定向培训[1]。

1.2.2层级专科培训内容

根据科室护士层级岗位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各层级护士的工作内容,每个层级护士的专科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操作技能、病房管理、沟通技巧、病情观察能力、急救能力、护理文件书写等方面。每个层级的护士除了核心能力培训外,接受各自级别相应的岗位培训,只有在切实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后,才能进入下一级培训。

1.2.3层级专科培训的方式

护理理论知识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由科室评选出具有相应资质的护师及以上级别的护士,对下级护士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根据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课程。其中每周授课1~2次,并安排各层级护士相应的自学内容。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多变的,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使培训内容更加利于护士理解和接受。分别由培训护士对培训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护理操作技能先由培训护士进行临床示教,下级护士不断练习揣摩,通过培训老师点评和护士之间互评的方式,不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切实提高专科操作技能。急救能力的培训则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对消化内科常见的急救情形进行模拟演练,锻炼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则通过专题讲座和小讲课等方式,针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点环节,针对性开展培训活动。通过晨间提问、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不断提高临床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1.2.4考核

考核方式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分为日常考核和季度考核。考核的形势包括晨间提问、闭卷考试、情景演练等[2]。理论考核的成绩≥90分为合格,操作技能的考核≥85分为合格。同时护士长每月进行护理质量监控,将护理质量的考核与护士的个人考核进行有机的结合。每次考核的成绩计入个人的分层培训档案,与护士每月的绩效工资、年底奖金以及个人晋升相挂钩。考核不合格者安排补考并予以一定的处罚措施。

1.2.5定期评估和总结

护士长每月对下级护理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总结,修正培训计划和内容。对培训考核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护士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将发现的薄弱环节作为下个月的重点内容进行培训[3]。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统计培训前(2016年6月~2017年6月)和培训后(2017年6月~2018年6月)消化内科护士的综合考评结果,包括护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急救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分值越高表明护士的岗位胜任能力越强[4]。②护理人员满意度:采用消化内科护士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分层专科培训前后护士的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层级专科培训前后消化内科护士的考核成绩和满意度情况经层级专科培训后,护士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急救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

3讨论

上一篇:职业教育未来趋势范文 下一篇:土工合成材料的功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