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5:44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篇1

近日,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农业部负责人就《条例》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

问:为什么要修改《条例》?

答:农药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农药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农药管理十分必要。现行《条例》是1997年公布施行的,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农药管理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完善:一是临时登记门槛低,导致低水平、同质化农药供给多,安全、经济、高效农药供给少,需要依法促进农药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药质量水平。二是农药生产管理存在重复审批、管理分散等问题,需要调整管理职责,优化监管方式。三是农药经营主体规模小、布局散、秩序乱,有的制假售假甚至销售禁用农药,需要依法推动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四是农药使用中存在擅自加大剂量、超范围使用以及不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农产品的现象,需要依法加强农药使用监管,促进科学使用农药。五是现行《条例》的法律责任处罚力度不够,需要综合运用民事、行政等多种措施,对违法生产经营者实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为了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农药管理,保证农药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畜安全,保护农业、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必要修订《条例》。

问:《条例》在农药登记方面做了哪些修改?

答:《条例》对农药登记制度主要做了以下修改:一是取消临时登记,明确在我国生产和向我国出口的农药需申请登记,经登记试验、登记评审,符合条件的,由农业部核发农药登记证并公告。二是规定农业部组织成立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负责农药登记评审,并明确了登记评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三是规定申请农药登记,首先要进行登记试验,登记试验报所在地省级农业部门备案,新农药的登记试验须经农业部批准。四是规定登记试验由农业部认定的登记试验单位按照规定进行,登记试验单位对登记试验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五是规定了登记试验结束后,申请人应当提交的资料以及农药登记机关的审批时限等。六是规定了农药登记证应当载明的内容和有效期,以及农药登记证的延续、变更程序。

问:《条例》在农药生产管理制度方面做了哪些修改完善?

答:针对农药生产管理存在的重复审批、管理分散等问题,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精神,《条例》做了以下修改:一是实行农药生产许可制度,明确农药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并规定由省级农业部门核发农药生产许可证。二是规定委托加工、分装农药的,委托人应当取得相应的农药登记证,受托人应当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并明确委托人应当对委托加工、分装的农药质量负责。三是要求生产企业建立原材料进货记录制度,采购原材料要查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和有关许可证明文件并如实记录。四是规定农药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农药出厂销售应当经质量检验合格、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并建立出厂销售记录制度。五是规定农药包装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印制或者贴有标签,并明确了标签应当标注的具体内容,特别要求用于食用农产品的农药的标签标注安全间隔期。

问:《条例》在农药经营方面做了哪些规定?

答:针对农药经营主体规模小、布局散、秩序乱,有的制假售假甚至销售禁用农药等问题,《条例》做了以下规定:一是取消农药经营主体仅限于供销社、农技推广站等主体的规定,实行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对高毒等限制使用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制度,明确了农药经营者应当具备农药和病虫害防治专业知识、能够指导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经营场所应当与饮用水水源和生活区域有效隔离等条件,以及申请农药经营许可的程序。二是要求农药经营者建立采购台账,采购农药时查验产品包装、标签、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以及有关许可证明文件,并如实记录,不得向未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的农药生产企业或者未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的其他农药经营者采购农药。三是要求农药经营者建立销售台账,如实记录销售农药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企业、购买人、销售日期等内容,并正确说明农药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四是规定农药经营者不得加工、分装农药,不得在农药中添加物质,不得采购、销售包装和标签不符合规定,以及未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未取得有关许可证明文件的农药。

问:农药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在农药使用管理方面做了哪些规定?

答:针对农药使用中存在的擅自加大剂量、超范围使用以及不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农产品等问题,《条例》主要做了以下规定:一是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加强农药使用指导、服务工作,组织推广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提供免费技术培训,提高农药安全、合理使用水平。二是通过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先进施药器械等措施,逐步减少农药使用量,要求县级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农药减量计划,对实施农药减量计划、自愿减少农药使用量的给予鼓励和扶持。三是要求农药使用者遵守农药使用规定,妥善保管农药,并在配药、用药过程中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发生农药使用事故。四是要求农药使用者严格按照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等注意事项使用农药,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加大用药剂量或者改变使用方法,不得使用禁用的农药;标签标注安全间隔期的农药,在农产品收获前应当按照安全间隔期的要求停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菌类、中草药材的生产。五是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仓储企业、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和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农药使用记录,如实记录使用农药的时间、地点、对象以及农药名称、用量、生产企业等。

问:在法律责任部分,《条例》做了哪些补充完善?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篇2

1.项目概况

按照2012年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示范区耕地面积30000亩,确定公主岭市环岭街道石人粮蔬专业合作社、怀德镇年年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响水镇功权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永发乡西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4个专业合作为社核心示范区,耕地面积16150亩,涉及黄瓜、茄子、西红柿、豆角、西瓜等16个品种,通过核心示范区的建设,辐射带动了全市蔬菜标准化种植的推广和普及。

2.主要做法

2.1抓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公主岭市被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县后,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副市长王刚提出要大力推进全市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确保一年内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主持召开了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动员会,确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为项目承担单位,各乡(镇)、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配合,共同搞好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的建设,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确保通过国家验收合格。成立了公主岭市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主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农业局、财政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乡(镇)负责人为成员,在市农业局农产品质检站设办公室,负责创建工作的指挥、监督、调度、协调工作。制定了蔬菜标准化发展规划,创建工作方案,创建工作管理办法等。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建设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重大问题,检查指导项目建设工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协调相关单位成立了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工作实施小组,由相关专家组成技术指导组,负责蔬菜生产的技术服务、土壤肥料、植保技术、产品检测等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各自职责内的工作计划、管理办法、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走出去,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下示范区传播和推广农业标准化知识,帮助农民解决标准化实施进程中遇到的难题。

2.2抓宣传培训,提高标准意识 为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熟悉和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内容,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公主岭电视台编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题片,反复播放,提高了全市人民农产品安全意识。举办农民科技培训,聘请蔬菜专家进入核心示范区内组织培训6次,讲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农业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农药合理使用、蔬菜病虫害防治及高产栽培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培训,图文并茂的向学员传授知识,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取得了非常好的培训效果,培训人数累计达到1200人(次),使核心区每户都有技术明白人,全面提高了示范区内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业标准化意识。

2.3抓标准集成,规范生产操作 将示范区所涉及到的作物品种地方标准汇编成册,编制了农业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发放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示范户手中,使广大农民能够按标生产、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做好农业标准化种植的自觉性。先后为核心区农民发放《农业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教材》培训资料各1700册,明白纸6000张,补贴生产物资(大褂)500个,农业标准化宣传挂历1500册。技术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田间、农户查看指导,和农民座谈,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农民按标准开展农业生产的技能。

2.4抓生产记录,严控投入品使用 市农业局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生产基地环境保护制度》、《生产基地投入品管理制度》,设定市内吉地农资、怀德镇利春种业、响水镇鸿丰种业为标准化农药销售定点单位,设立农药销售定点专柜,为核心示范区提供无公害标准化的农业投入品,销售给核心示范区的农业投入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差价用于核心示范区农民的个人补助。全市统一印制了《农业生产田间记录手册》,发放到每个种植户手中。从种子选择、育苗、定苗、肥料及农药使用、病虫草防治、采摘、上市、包装、销售去向都有专人记录。特别是肥料的使用,引导农民多施用农家肥;农药使用到市定点农药销售专柜购买,在病虫草防治上尽量采取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2.5抓质量检测,保障农产品安全 市农业局结合示范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等相关制度,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纳入检测监督的范围,保证定期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土壤、农药等质量问题进行检测监控。市农产品质检站安排了专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管理人员,负责核心示范区的生产环境调查。定期到核心示范区指导检查种植户填写生产记录情况,定期检查产地投入品购存记录、病虫害防治记录、生产收获及销售去向记录等,记录基地种植作物类别、品种、用种量、化肥、农药名称、使用量及时间等,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记录,实行全年跟踪指导,实现农产品可追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年来市农产品质检站出动检测人员150人次,出动检测车辆32台次,核心示范区土壤、水、蔬菜检测累计26次,检测样品232个,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3.主要成效

3.1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示范区蔬菜平均亩产量1600公斤,产值2400元,比示范前增产500公斤,增收700元。通过核心区的示范带动和技术推广,促进蔬菜产业化建设,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既可降低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节约成本,又可提高蔬菜质量,进一步满足城市居民及周边地区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

3.2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示范区种植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执行,蔬菜生产的标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采取办班培训、现场咨询等方式,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使项目建设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篇3

仅用四年的时间,龙镇农场就建立起高标准规范化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生产出的“年轮”“北大荒”牌系列安全农产品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2008年申请农业部农垦司《2009年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建设》项目,获得批准。今年正式实施。

我们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安全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具体做法是:抓好“一个组织、三个监管、两个培养”,保证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组织机构健全,分工明确

1、我场成立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保障基地建设与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及项目有机结合,保障基地资金的稳定投入,负责宏观的基地实施方案和基地管理办法的制定,并以场发文件下发各管理区、居民组。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办法,层层签定责任状。

2、专门成立基地建设办公室,配备两位专职人员,负责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承担基地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3、各管理区、居民组的农业助理专职负责,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二、“三个监管”

(一)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监管,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

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加强农业生产环境治理,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使农产品的产地都达到质量安全的要求。

1、确定农产品生产安全区域。聘请有资质检测机构对我场辖区内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源进行定期检测,划定安全生产区域,确保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

2、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整治力度。利用低产田改造、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等,加大水利工程农田改造。重点实施无公害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

3、加大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力度。禁止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倒废水、废渣等其它有害物质;无公害的种植生产基地、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生产基地,统一规划,树立标示牌;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检查,及时处理危及农产品安全的有关问题,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严厉制止一切危害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的行为。

(二)加强基地建设监管,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

1、基地管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每个田块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鼓励种植户规模种植。对施用5公顷以上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种植户,农场每亩减免利费税20元。扩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有机肥施用面积,目前全场施用面积达3.8万亩。

2、记录管理基地办有詳细的基地分布图、地块分布图,并对地块进行统一编号;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档案齐全、规范。基地办根据农场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并将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下发到各管理区、居民组和农户手中,由他们规范、真实地填写每一次农事活动。记录完整个生育期后,上交基地办存档。

3、制定管理基地办根据农场基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基地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下发到各管理区、居民组和种植户手中,让他们认真学习,掌握绿色食品的生产资料使用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各管理区、居民组设有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投入品专供点,便于种植户领取和使用。我场目前对基地农业投入品实行统一购入,连锁配送和服务。

(三)加强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

1、基地实行区域化种植,实行场种子公司统一供种。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产品品种。我场建立土壤化验室,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建立外来有机肥质量检测制度;鼓励种植户施用经进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绿肥、饼肥,扩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有机肥施用面积。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菌肥、秸杆还田等措施,生产资料实行由场农资公司统一购入;基地作物病虫草害防除积极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相结合方针,结合铲趟、深松进行综合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虫害物理防治生产中使用了频振式杀虫灯等措施。

2、把好我场农产品投人品关,实行投入品例行整治制度。把农业投人品监管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按照《农药管理条理》、《兽药管理条理》和农业部禁用农药名录,有计划、有步骤地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销售禁用农药和兽药行为,净化农资市场。

3、把好我场农产品生产关,落实生产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和帮助农种植户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实行统一技术规程,规范投入品进货渠道、生产档案记录、动植物防疫检疫记录、有害生物无害化处理记录、休药期或安全间隔期记录等。

4、推行农产品批发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行市场准入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实行进退货管理制度、货物流通档案管理制度、产地挂牌销售制度、质量安全检测制度、质量安全公示制度等。积极配合T商部门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准入制度的实施。从源头防止了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的使用。要求各农资经营点加强限用农药的管理,规范限用农药销售专柜,詳细登记限用农药的进销情况,做到去向清楚、用途清楚。

5、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公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热线12315,对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冒用质量安全认证标志、生产销售不合格认证产品的,可通过举报电话进行举报。方便了消费者的投诉,让老百姓买上放心投入品。

三、“两个培养”

(一)培养龙头企业,开拓市场辐射力

龙头企业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已经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因此,龙镇农场2007年投资2000万元有机加工厂——黑龙江龙绿食品有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526名,其中管理人员6名,大专及以上学历15名,专业技术人员10名。厂房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拥有有机原料种植基地150公顷。公司依托独特绿色有机基地的资源优势,加T有机保鲜糯玉米,速冻玉米,有机玉米碴,有机豆,有机蔬菜,山野菜4大类30个品种。09年年生产能力达到加工有机玉米2000万穗,各种有机蔬菜、山野菜200吨的能力。产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卵磷脂、亚油酸脂肪等营养元素,是北大荒特有的有机餐桌美味。产品先后多次荣获“黑龙江省名牌产品”、“最受消费者喜爱商品”美誉,形成了以哈尔滨、上海、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及俄罗斯地区的销售网络。

(二)培养生产者和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后,我场一直把该法作为法制宣传的重点之一,广泛进行了宣传、培训。今年1月初利用农闲之季,我场举办“科技之冬”培训活动,将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农业法律法规、无公害基地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等相关知识向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基地管理人员、种植户培训传授。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3000人次,印发各种资料8000余份。基地办人员利用检查基地工作之时,在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生产,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生产者的素质。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年”“农产品质量追溯”宣传月等活动,在场有线电视台宣传相关有关知识,并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使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篇4

加强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中主体地位,一方面在农产质量安全监管中,政策具有绝对的组织优势、垄断管理优势和公信力强的优势。政府强制性监管市场主体权力和义务,可在市场中权威公开和披露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另一方面,政府作为超于市场主体之上的公共组织单位,具有法律监督和信息服务的基本权力。建立一体化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农产质量安全管理各相关单位和部分之间的职能,建立“一头管理,多方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和模式;法律明确化各部分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完善“职能明确、运转高效、协作监督”的长效监督管理制度。以法律的权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效率。

2.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加强立法,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基础。制定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卫生、农产品安全标识专门法律。其次,对现有《食品卫生法》、《农业法》和《产品质量法》进行修订和补充,增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法律。最后,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法律。明确现有法律法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之间的协调关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农业法规、质量管理法规等之间的适应性和协调性,总体上突出法律法规体系的最大保证效应。

3.建立服务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控制度体系

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产业链比较长,不可控制因素较多,政府应该充分考虑该过程特点,建立全过程监控制度,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做起,加强质量安全过程控制。建立农产品登记制度,从农产品的生产产地到农产品销售,中间每一个环节均建立登记制度,建立可追查机制,农产品登记制度包含农产品生产产地环境登记制度、农产品投入使用登记制度,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农产品经营档案。根据登记和档案查询农产品产地环境状况,农业投入使用状况、农产品生产田间管理状况,以及农产品加工和包装状况,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可追溯信息平台。探索多元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方式,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产品投入使用环境、农产品经营环境均可进行控制,明确农产品流向、生产记录和经营记录,产品质量明晰、生产储存信息可查,有效规避农产品源头风险。

4.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度

首先,对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修正、补充和调整。废除不合时宜的非适应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对各级标准指标中的矛盾性条款进行修正,做到各级标准的规范化、清晰化,以及层次化。国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其体系由有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安全标准组成。如制定了79种农药在32种农产品中19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了“韭菜中甲胺磷等七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等一系列行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其次,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办法》。再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研发,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高新科技的发展,增强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的协调性和适应性。另外,借鉴和引用国外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国际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严格约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增强CAC、OIE、IPPC采标力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与国际农产品相衔接的标准体系,其核心是农产品产地必须达到安全农产品的生态环境标准,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农产品加工必须符合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操作规程。最后,增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宣传和普及,进一步增强政府、市场主体、人们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标准化。估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积极执行和采用。

5.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推动和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建设,形成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以及相关配套监测细则;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人员职能培训,强化监测人员基本监测技能,增强监测人员的监督意识,提高监督管理素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的开发和推动,引进国外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

6.建立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

改变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建立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监督农产品质量过程;建立农产品包装和标致制度,规范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标准;建立国家统一认定的农产品认证体系,以及相关监督机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采用垂直管理模式,给予认证机构足够的权威,确保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全国统一制度安排。

7.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和风险分析等应急制度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积极进入风险分析技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立依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制度,避免风险因素的产生,加强风险管理和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长效管理机制作用的发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进行长期规划,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风险监控和分析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制定重大风险因子的风险分析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病源污染风险因子确立安全预警体系。

8.结论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关系着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以及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不断发生,要求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的严重性。本文针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因素的缺陷,提出以下相关策略检验:必须强化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主体地位;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服务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控制度体系;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立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和风险分析等应急制度。期望从政策因素上,避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保证我国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篇5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黑龙江肇东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312-01

1 肇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宣传发动面不宽

目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没有形成连贯性、持续性,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认识不深。

1.2 建设资金投入缺乏

目前还未形成良好的投入机制,政府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瓶颈”。

1.3 安全监管不严

肇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刚刚起步,由于技术人员、资金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而不能完全落实到位,造成监管留有“死角”。

2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

2.1 健全四大体系,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2.1.1 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进全市农业投入品、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比如督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开展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等工作。积极争取市财政的经费保障,以保证年检测样品3 000个、1.5万个项次,监测3万t农产品质量安全。

2.1.2 健全农业执法监管体系。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从抓源头、抓重点、抓要案入手,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的执法检查,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大的震慑力。

2.1.3 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黑龙江省无公害食品生产管理条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条例》,按照完整、配套、简便的原则,重点围绕产、供、销等环节,组织专家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汇编》《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用手册》,推广病虫害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和分等分级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彻底解决“三无”问题(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1-2]。

2.1.4 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向社会及相关部门、有关事业单位农业质量标准动态信息,将农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

2.2 建立六项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2.2.1 建立投入品使用制度。全面整顿农资市场,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例行检查、监督抽查,特别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等零散农资经营场所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违禁物品。农产品基地投入品实行制度化管理,把现有化肥、农药编成目录,明确使用种类和范围,凡是投入到基地的物品,从购入、经销到投入各环节都必须进行登记备案[3]。

2.2.2 建立基地准出制度。大力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技术培训、物资供应、配备检测仪器、制度规范、注册商标),建立指导机构,确定专人负责,“三品”认证基地农残抽检合格率达100%[4-5]。

2.2.3 建立市场准入和农产品检测制度。农产品市场开办者、商业零售单位对进入本市场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配备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农产品流通档案,质量未达标者禁止出售。实行自检和抽检相结合,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开展相关质量监控工作,如例行监测、监督抽检和质量监控等。按照先常规后特殊,先从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谷子和水稻的质量安全监管开始,逐步向肉、禽、蛋、鱼、奶等农产品延伸。

2.2.4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对全市蔬菜瓜果、谷子和水稻生产基地及生产者实行身份编码识别管理制度。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保鲜)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记录制度[6-7]。减少中转环节。实现农产品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溯。

2.2.5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应及时、有程序地上报有关单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机制,有效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8]。

3 参考文献

[1] 郑先荣.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J].湖北植保,2011(1):61.

[2] 李光.浅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05(8):109-111.

[3] 杨虎臣,符建伟.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5(7):108-110.

[4]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将全面强化[J].家禽科学,2011(1):56.

[5] 雷瑛.扩大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7(12):7-8.

[6] 方舟.科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6):1.

[7] 张玲,祁玉峰.控制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河南农业科学,2002(10):27.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篇6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坚持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检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农产品产地管理、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包装标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五项制度,全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工作,全面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执法检查。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章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重点检查本地农产品产地环境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分和调整情况;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及其认证和管理情况;制定农产品产地污染防治与保护规划及实施情况;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兽)药残留和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行为的情况;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档案和监督抽查制度及实施情况。

(二)开展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执法检查。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五条的规定,重点检查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档案和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情况;对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培训情况;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科技示范园区等种养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业投入品采购、使用记录情况;依法收缴甲胺磷等国家禁止、限用和淘汰的农业投入品的情况及查处违法生产、销售、使用“五种”高毒农药行为的情况。

(三)开展农产品包装标识执法检查。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五章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包装标识是否按规定标明品名、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使用添加剂或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是否按规定进行标识;需要实施检疫的动植物及其产品,是否附具检疫合格标志、检疫合格证明。

(四)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企业的执法检查。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条的规定,重点检查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和我省财政支持建立农产品质检机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抽查检测和报告制度的实施情况;农产品批发市场发现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是否立即停止销售并报告;农产品销售企业是否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五)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和不合格农产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情况;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情况;对超标农产品进行溯源和跟踪检查情况;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企业经营农产品违反禁止性规定的行为。

三、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筹备部署阶段。*年7月底至8月初,省农业部门研究制定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并部署全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工作。8月15日前,要求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并制定具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8月上旬-9月底,各级农业部门按照本地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执法人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

(三)督查检查阶段。*年8月底-9月上旬,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将派出督查组,对部分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四)整改提高阶段。*年10月,各级农业部门对本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抓好落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执法效果。各地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这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的组织单位,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挂帅,负总责,并指定专人狠抓落实,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这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工作顺利完成。

(二)加强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各级农业部门要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农业部门负责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力。

(三)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技术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宣传媒体,深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倡导安全生产、科学消费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开展调查研究,完善监管制度。在执法过程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和措施,研究和改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规范农产品溯源管理和市场监管,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管理工作规范化、日常化和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有力保障。

五、工作要求

各地级以上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抓住重点,落实责任,统一实施,确保这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取得实效。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篇7

在长春市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内,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省绿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省环保站(省农产品质检中心)、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省农药质检站)、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长春)、农业部人参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长春)、长春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长春市绿办、长春市农产品质检中心等单位积极参加此次活动,精心准备了宣传展板和科普资料,向公众普及农产品安全实用知识。同时,还举办了“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监测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活动结束后,全体人员前往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永跃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省食安办副主任崔洪海、省农委副主任柳涛详细询问了基地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情况。

柳涛副主任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级农业部门在认真履行生产推动职能的同时,严格执法,监督管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抓好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今年上半年,我省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均达到97%以上。总体上看,我省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鲜活食用农产品是安全的,消费是有保障的。

柳涛副主任指出,推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围绕“标本兼治、依法监管”的工作思路,明确“两手抓”的工作策略,即一手抓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和消除安全隐患;一手抓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省连续几年开展蔬菜农残、农资产品专项整治,以蔬菜和高毒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实施集中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是从生产源头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可靠、保证生产行为遵规守法、保证上市农产品安全可靠。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全省每年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其中蔬菜、水果各3次,食用菌1次;对本省地产的棚膜蔬菜、露地蔬菜、秋菜、食用菌等开展专项抽检。通过监测,实施检打联动,有针对性地督促相关问题的整改和跟进落实,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预警处置的能力。

强化两个体系建设 重点开展了监管和质检两大体系建设,一方面是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目前,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初步构建,乡镇监管服务机构正在积极推进中;另一方面是全省构建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检体系。省级质检体系进一步充实提高,市、县质检体系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已获得编办批准设立的三级质检机构达73家,已有近40个质检站获得国家投资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措施。全省创建国家蔬菜标准园区30个,扶持建设蔬菜产业园区180个。新制定了一批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同时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省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达到3776个。

健全协调工作机制 全省上下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属地化监管职责。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将“12316”作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打假投诉电话,向社会公布。建立了省际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动机制,组建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

积极开展宣传培训 全省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现场咨询、示范基地观摩、图片样品展览展示、发放技术资料和播放VCD技术光盘等形式,开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利用《零公里信息报》和“12316”新农村热线向农民传播标准化生产技术,利用“12582”信息平台进行公益和科普宣传,发送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益信息,在《吉林农业》杂志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宣传专栏。交流各地整治工作经验和做法,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

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篇8

一、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各级农业部门履行法律职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紧迫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农业部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新职能,迫切要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尽快实现从以生产领域监管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转变;从以行政推动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并重转变。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队伍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手段落后,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创新监管机制、监管制度,强化监管力量,已成为当前农业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已经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我国现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为基本框架,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为基本目标,按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提升。

(五)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为目标,确保权责统一。既要着眼于长远,统筹规划,建立全程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也要结合各地、各行业管理工作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筹划,合理布局、稳妥推进。二是依法监管、严格把关。依法监管必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制定和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规定、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三是整合资源、开拓创新。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客观要求,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加强分工与协调,发扬互助合作精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合力推进的监管机制。四是强化服务,促进发展。以良好的作风,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把法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对农户重在引导、教育和技术指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企业、批发市场等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主体,重在健全制度,规范行为。

(六)主要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明确职责,充实人员,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公正、高效和保障有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尽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七)切实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切实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适应依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的要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明确一个归口管理机构,综合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认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规划或计划,依法监督和管理农业标准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包装和标识、检测机构考核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督检查等工作,并依据职责权限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和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依法对下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八)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水平。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结合各地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产品包装与标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查结果公布、快速检测方法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等相关办法,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并认真加以实施。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履行法律赋予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执法职权,已经推行综合执法的省、市、县,要进一步充实力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执法水平。没有推行综合执法的地区,要尽快整合执法力量,明确执法机构,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水平。

(九)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机构,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国家、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各检验检测机构的业务范围以行政管理部门考核的授权为限。农业部建立国家级综合研究中心、部级专业性及区域性检测中心,主要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及国家、行业标准研制等工作;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主要承担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地方标准研制等工作;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主要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督检验检测和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各地要按照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抓紧编制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重点产地等建立速测站(点),并开展相应的检验检测工作。

(十)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能力。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社会团体等科研资源,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研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的研究,加速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和技术方法的研发,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将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指导,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投入品,净化产地环境,强化源头控制,规范生产过程,加强生产档案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十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各地要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和人员。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人员的管理,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监管工作队伍。既要培养一批在风险评估、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质量认证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专家型人才,又要培养一批通晓行政执法等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的管理型人才,更要培养一批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四、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组织领导

(十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加强领导,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关系,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关系,依法监管和引导服务的关系,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健全、责任明确、运转高效、行动统一。

(十三)建立正常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争取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调整现有农业资金使用结构,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的监督管理。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设施、监督网络、检验检测、信息手段、科技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能力。

上一篇:临床医学和护理范文 下一篇: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