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02 17:28:24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篇1

1.1我国社区养老起步晚

我国的社区服务尚处于萌芽状态,全国只有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通过对社区320名居民的调查发现,他们在中医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上,非常了解仅4名。由此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服务的认知相对较低,对中医护理还不够了解,因此必须加大中医宣传教育力度,紧密结合中医护理技术进行社区护理,但是中医护理在社区老年护理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1.2中医护理模式重视不够

中国的社区护理以西医服务为主,虽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中医护理却没能在社区护理中占据主导地位。且西医的医疗费用高,超过老年人的自身承受能力。

1.3中医护理人才缺乏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在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开放了一个中医科室,需要中医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对中医护理的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到社区工作的中医护理人才很少,导致中医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1.4中医护理没有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在某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真正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护理,推广到老年人的居家护理中;缺乏对中医护理的宣教和推广。因此没有体现中医护理在社区老年护理的应用优势。

2中医护理在社区老年护理的应用对策

2.1创建社区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模式

中医护理对疾病具有预防、保健、治疗的作用,强调“整体护理、辩证施护、三因制宜”,对社区不同年龄、性别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护理。要真正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必须要走中西医结合护理的道路,两者优势互补,加快老年人疾病的康复。

2.2加强教育和学术交流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中西医社区护理专门人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设立中医护理管理组。②加强与中医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③加强与当地的大小中医院交流与合作,获得它们的技术支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医疗水平。④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3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向导,开展中医特色护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居民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健康教育的机构,以敬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为依托,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选派专业的中医护理人才对护工、社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中医护理技术。

2.3.1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是指对社区患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按照等级护理制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照料。老年人起居有常适劳逸的特点:春夏季让老年人早起晚睡,秋冬之季晚睡晚起;个别老年人长年早睡晚起,应尊重其习惯;能下床的老年人应做适度的活动,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体质,提高抗御外邪能力。总之,老年人的起居应满足自然界阴阳昼夜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

2.3.2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包括说理开导、释疑解惑、移情易性、顺情从欲等方法。面对老年人产生的不同情绪反应,社区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老年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志护理。

2.3.3饮食护理

老年人多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疾病,合理运用饮食调护,对于防治疾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饮食调护应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不同而采用适宜老年人的饮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3.4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传统的中医护理技术很多来自于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易于推广,所以易被老年人所接受。中医护理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药熨、敷贴、熏洗、按摩等,对于防治老年人的慢性病有重要的作用。

2.3.5中医保健运动

中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体育锻炼方法,包括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气功、打坐等。这些体育锻炼对于社区老年人养生保健、舒活筋骨、调和气血、延年益寿、防治老年痴呆症、老年性精神病等大有裨益。

3小结

社区老年护理是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顺应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必须要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老年护理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体系和法规,多渠道培养更多的社区中西医护理专门人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篇2

[关键词]护理人员;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071-02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调查对象。辽宁省内15所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890名护理人员。

(2)调查内容。包括医院、社区护理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等一般状况,在岗培训情况,从事的工作范围,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等。

(3)调查方式。采取统一问卷调查方法,被调查者按要求填写表格。

(4)资料处理。所有资料经审核后录入计算机,利用ACCE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1)医院、社区护理人员的一般状况。①年龄构成:40~50岁组人数最多,占47.5%,20岁以下的所占比例最低,仅占3.3%,绝大多数为中青年人。②学历构成:中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82.8%,其次为大专占13.1%,本科以上学历、无正规专业学历的分别占1.2% 和2.9%。③职称构成:中级职称占58.4%,初级职称为39.7%,高级职称很少。

(2)从事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年限,从事护理工作20年以上者占53.5%,5年以下的仅占8.4%。而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1~2年者所占比例占43.9%,2~3年,占25.5%。分析可见,一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是一新生事物,尽管被调查的护理人员多数有十几年以上的临床护理经历,但从院内专科护理转入社区护理的时间不长,经历有限;二是说明了护理人员社区护理的经验不足。

(3)医学基础、护理等有关课程学习情况。被调查人群中普遍学习过基础医学课程;未学习过护理伦理学、精神科护理、老年护理学的所占比例分别为48.4%,66.4%和75.4%;50%以上没有学习过卫生保健、营养与膳食、心理学;70%以上没有学习过人际沟通、社会学、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学习过社会学、计算机应用、人际沟通、老年护理课程的人数最少,仅占20%左右,而这些知识又是从事社区护理所必备的。

(4)毕业后培训和学术水平现状。尽管多数人员工作年限较长,但毕业后60%以上未参加过临床进修、脱产培训,80%以上未参加过学术会议与参观考察。调查中还发现,95%以上社区护理人员未在各级杂志刊物上发表过论文,94%以上的人员未在各级学术会议上宣读过论文。据有关文献报道:护理人员的进修、培训,在各医学专业人员进修培训比例中是最低的。护理人员缺乏培训,对于加强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水平十分不利。

(5)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的护理内容。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的服务项目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注射、输液96.7%,换药71.3%,家庭护理61.5%,理疗45.1%。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健康教育、社区康复等服务项目,主要还是由医生承担;妇幼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等工作在大多数站内还未开展,个别护理人员甚至认为,护理工作还是以治疗为主,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康复、计划生育指导等工作应是医生的任务。

(6)技能水平情况。针对社区护理人员是否需要具备交流、观察、分析判断、计划、决策、评价、预测等十种能力,是否需要具备心肺复苏、心电图、换药、计算机等操作技术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测人员认为社区护理人员应必须具备交流、语言表达和观察能力;认为具备分析判断、决策和组织协调能力是有必要的。78%以上的人认为应具备预测、评价能力。

(7)护理人才需求:从护理人才紧缺的数字看:按照21世纪人人享有充分的医疗资源的发展目标各级医院医护人员的比例应为1∶1.45,与目前辽宁医护人员比例1∶0.99的比例对照,还存在2万多护理人员的缺口。仅按照2020年我国医护比例必须达到1∶1.1的比例预测,我国13亿人口,需要培养各个层次的护士128万人。护理人才的紧缺同样也是世界性的问题,根据调查,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以及全球其他国家急需610万名护理人员,仅美国近两年就急需护理人才20万名。

从护理人才的素质看:目前临床护理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新型护理的实际要求。一是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偏低,研究生、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二是临床护理人员知识结构、护理理念落后,多数护理人员知识以熟练的技术操作为基本职业标准,缺少人文、社会、人际沟通能力,美学与礼仪知识、常识明显不足;在临床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中,传统的医学基础知识比重过大,而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和社会医学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实际护理相关的知识较少;护理专业知识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多以临床分科为主,没有突出老年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精神护理的时代要求。三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护理职业还局限在以女性为主,男性很少涉足护理专业。

3 对策

(1)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完善知识结构。为适应新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要相应转变,如何培养适应未来护理需要的社区护士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护理教育体系,中专层次已显得不适应,应加大大专、大学层次比例;第二,开展护理人员在职培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尽快实施对从医院转岗到社区的护理人员的培训,使之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第三,根据21世纪护理发展趋势,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营养与膳食等课程,形成体现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的全新的护理课程体系;第四,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病例讨论、小组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建立我国社区护理服务模式是护理改革的新思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同步发展社区护理工作,是社会进步、老龄人口增加和疾病谱变化而使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护理工作已纳入护理发展的整体规划,也是下一步重点推动发展的工作。只有进一步深化中专以及大专各层次护理教育改革工作,才能适应护理学科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3)建立医疗集团,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技术、人才培训、医院管理水平。医院集团以省级大医院(三甲级)为核心,以周边地区市级骨干医院为成员医院,再由成员医院向下辐射县区级医院及乡镇医院,完善覆盖全省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并逐级下沉,疑难重症患者逐级上转,形成省、市、县区三级架构的分级医疗模式。强调三甲级大医院(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将以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为重点,扩大集团成员医院之间的卫生资源纵向联合,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而各基层医院将在医院集团的引领下,提升自身医疗技术、人才培训、医院管理水平,有效发挥成员医院作用,造福当地百姓,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专家难的局面。让三甲大型医院与基层医院,共同分享大医院的声誉、优质的医疗资源、优良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4)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护理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观应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士具有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能力,在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系统地贯彻“护理程序”,强调护理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独立性的应用科学。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和广大护理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看清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对社区护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大力支持。

(5)勇于实践,探索社区整体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护理模式。这一护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发挥了护士的潜能,是当前较为理想的护理模式,但这一护理模式,目前仅在医院内实施。在不断拓展社区护理服务领域的同时,还要探讨如何将整体护理运用到社区护理中去,逐步扩大整体护理的实施范围,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6)各界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在基层医院中护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基层医院及社区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基层医院及社区护理作为基层及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开展基层医院及社区护理工作情况的评价指标纳入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以促使各级管理人员对社区护理的重视,推动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改变,满足群众对护理的需求。适当提高社区护士工资待遇,以提高她们的职业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安于现状,从而保证护理岗位人员的相对稳定。社区病人对社区护士最强烈的期望是疾病护理方面,如慢病护理、急救护理,而医疗护理是疾病护理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我们的医疗护理质量,才能在社区护理中取得最好的效果,才能使社区护士自觉地以出色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真正做到面向社区,服务于社区,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护理专业适合我国区域经济建设、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护理人才紧缺,需求量大而且稳定,发展前景好。因此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开设的护理专业是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相一致的,这样既可以挖掘我校的医学资源优势,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医学条件,以现代医学理念培养适合于医疗服务一线的技能型紧缺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佳香,姜海霞,高修银.社区护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7(9).

[2]李伟,张国英,叶春明.山东省社区护理服务供给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23).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篇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276-01

前言

社区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专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发展历程、专业理念、服务内涵始终伴随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的发展。社区护理学在护理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护理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目前在我国护理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后,重新审视和分析社区护理学的发展现状,融合国际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趋势,深入探究社区护理学的定位、学科内涵和服务外延,将有助于我们对护理学科定位的研究。

1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形势为社区护理学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并且开始将发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环节。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一、二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等资源,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我国社区卫生事业转变服务模式开辟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动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我国医改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承担者;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落实者。当前在我国医改的进程中逐渐明确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向区域医疗中心及可能作为补充的中间体系转变,针对这一发展趋势,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护理必然应顺应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探索其发展领域。

目前,社区护理学在整个护理学科中的定位和专业内涵尚没有明确。在知识体系上,一部分是沿用国外的体系,另一部分就是由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知识简单拼加,使得在高层次社区护理学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其次社区护理学与临床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与长期护理,社区护理学与预防医学等的区别与联系尚未得到细致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再者在面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过程中,社区护理学的发展如何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社区服务人群的需要,也是社区护理学定位所必须考虑的领域之一,也可以说社区护理学的发展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仍然需要考虑本土化的需求。对医疗性的服务考核标准,也主要沿用临床护理服务标准;所涉及到的其他服务领域,特别是在与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中,社区护士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分工不明确,三者的职责没有明显区别,一方面使医生的专业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也给社区护士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目前无论是在政策、法规方面,还是团队合作模式中,以社区护士为主体的个案管理、出院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慢病管理的工作中,社区护士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空间,其工作职责定位也未能得到普遍认可。目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的学历、职称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现有的人员结构很难高质量地完成社区护理服务工作,满足居民的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显然,在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阶段,社区护士的培养还停留在学历教育的通科培养;社区护士的上岗培训,对于系统化的、有目的的社区专业化培养上未形成体系。当前我国社区护士的知识结构尚不能完全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这一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2 社区护理学发展愿景的思考与展望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反映了社区护理学科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居民的健康需求。如何在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社区护理的借力发展,是现阶段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这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是继国家卫生部将护理列入重点专科项目后,国家层面的又一大支持。在?o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其下设的二级学科层次结构的划分目前尚存在不少的争议,但社区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二级学科的观点基本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这将有利于社区护理学的定位,对其内涵、研究范畴、研究方向等,有积极的意义。社区护理服务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出院患者的延续性服务、需要长期照顾的患者的居家或社区服务。不论是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医学、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中都更加重视预防,更加重视以人的健康为核心,更加重视综合性、跨学科的服务,我国医改的目标对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都涉及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内容,结合目前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应进一步界定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和范畴,明确社区护士的岗位设置和岗位分类,严格社区护士准入制度,健全社区护理管理体系,规范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细化社区护理考核指标,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社区护理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 总结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篇4

关键词 老年护理院 分级护理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4-0021-04

护理院是为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老年护理院是以老年疾病护理、临终关怀为主、医疗康复保健为辅的社区医疗机构,包括注册的老年护理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护理病房[2]。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适用于各级各类综合医院[3]。老年护理院现行的住院患者分级护理标准,是参照2009年卫生部颁布的《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结合患者病情,由医师以医嘱的形式下达,护士根据护理等级所对应的临床护理要求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由于老年护理院收治的对象与二、三级综合性医院有所不同,现行的分级护理标准在老年护理院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老年护理院分级护理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1 老年护理院分级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现行的分级标准与老年护理院患者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2011年,卫生部出台了《护理院基本标准》,针对科室设置、人员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老年护理院主要收治诊断治疗方案明确、急性期已过、以护理为主的老年患者,如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慢性病患者[1]。患者病情相对稳定,生活完全或部分不能自理,临床以对症治疗、康复、护理为主。目前老年护理院执行的分级护理,是参照2009年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由于老年护理院收治的对象和综合性医院有所不同,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老年护理院患者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如现行的分级护理标准要求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才给予一级护理,老年护理院大部分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病情长期稳定,用现行的分级护理标准无法界定护理级别。若对此类患者全部给予一级护理,每小时巡视一次,将导致护士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若给予二级护理,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又会成为患者家属提供违反护理规章制度的证据。现行的分级护理内容无法有侧重地解决老年护理院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缺陷的问题,与老年护理院患者的实际需求不符,不能满足其身心需要。

1.2 医、护对护理级别的认识存在差异

老年护理院患者的分级评估,由医师以医嘱的形式下达。由于我国目前对临床医师没有进行系统的护理专业知识培训,护理分级本身又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依据,因此医师不能很好地界定护理分级[4]。

王淑琴等[5]的调查发现: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31.57%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对分级护理依据完全了解者仅20.63%;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l2.70%。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在护理专业基础课程中有详细的讲解,但医生则较少了解此方面的内容。笔者曾于2011年10月对本中心老年护理病房的医护人员进行过调查,调查内容为卫生部颁布的各级护理分级标准的掌握情况,共计调查医生20名,护士20名,回答完全正确的医生为0,护士为12名。大部分医生从患者病情诊断和治疗出发,根据经验和主观感觉确立护理级别,护士则多根据病情和患者的自主活动能力判断护理级别。医护对护理级别的认识存在差异,给护理工作及患者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容易导致护理级别与护理专业要求护士所提供的护理服务不相适应、医嘱分级与患者病情所需的护理级别不一致的问题。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的护理需求有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的执行医嘱。

1.3 现行的护理分级导致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

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长期紧张,远未达到卫生部出台的标准。吴桂杰[6]的研究提出,按分级护理要求的护理内容所需要的护理时间计算,实际参与病房护理工作的护士人数仅为应编人数的50.00%,远远不能满足分级护理工作的需要。施永兴[2]调查23所上海市中心城区老年护理院,实际开放床位3 042张,注册护士806名,护工578名,床位与护理人员之比仅为1:0.36,远低于老年护理院每床至少配备0.8名护理人员的标准[1]。老年护理院多为病情稳定、但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同样是一级护理,有的患者需要定时观察病情,有的患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执行护理操作,如果按照综合性医院的分级护理标准进行实施,过于死板的护理要求不仅会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不能有侧重地解决老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缺陷的问题,与老年护理院患者的需求现况不符。

2 建议

2.1 医护合作确定护理级别

国内众多学者认为,分级护理中病情观察与生活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应分而述之,并建议改进护理分级标准,将生活护理分级与病情观察分级分开,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确定病情级别;由护士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分级,并提出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的主要依据[7]。韩世范[8]的研究指出,96.60%的护士认为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的方式是与医生合作。侯香传[9]的研究提出,医护共同制定的分级护理级别符合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实际情况,并能够准确反应患者的需求。将病情观察和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有效结合,确定护理级别,能够解决老年护理院分级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生活自理能力之间不相符合的矛盾[10]。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能够促使护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发挥护理人员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积极性,提高护士自身的工作成就感。护士参与护理分级,能够激励护士不断学习,不断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专业素质,促进护理专业自主性的发展。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级别不仅能够反映老年护理院患者的需求,同时也为临床分级护理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2.2 应用Barthel量表对老年护理院患者进行评估来指导护理分级

由于老年护理院多为病情稳定、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估来指导护理级别和护理项目,更符合老年护理院患者的现状。ADL是一种量化的护理评估方法,不同评估者的评估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弥补了评估者因主观判断而造成的分级护理级别确定的偏差。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 Rating Scale)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评定ADL的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1]。Barthel指数包括排便控制、排尿控制、修饰、如厕、进食、转移、步行、穿衣、上楼梯、洗澡等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卢惠芳[12]的研究表明:Barthel指数不仅可以用来评定治疗前后的功能状况,且可以预测治疗结果及预后,提示实际需要护理的程度。侯香传[9]的研究指出,不同ADL患者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和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Barthel评定量表对老年护理院患者进行评估来指导护理,能够确保病情越重、自理能力越差的患者,护士给予的直接护理时间越长。在人员配置合适的前提下,使护士的时间分配更加合理,护理服务更具准确性、针对性,更适合老年护理院的分级护理现状。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老年护理院分级护理改革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也为拟定最合理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2.3 制定适应老年护理院的分级护理标准

现行的分级护理标准由医生判断,重在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12],很难体现老年护理院患者的个体需求。由上海市卫生局提出,我中心的浦东新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为主要起草单位,于2011年5月至12月进行了上海市地方标准《老年护理院分级护理标准》的研制,并对17家老年护理机构患者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该研究将生活护理与病情观察级别有机结合,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病情观察级别。护士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分,应用《老年护理院分级护理评估表》确定护理级别,根据老年护理院分级护理要点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在患者病情有变化的情况下,护士随时根据医嘱结合Barthel指数评分调整相应的护理级别,如果患者病情无变化,患者住院后一段时间(一般为一个月),护士再一次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分,并以后一次评分为准调整相应的护理级别和护理措施。

3 小结

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上海作为中国人口最多、也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社区老年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老年护理院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合理分流二、三级医院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的患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老年护理机构的增加,对现行的分级护理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提出的老年护理分级法采用量化指标判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与病情有机结合确定护理级别,护理级别标准明确。新的护理分级标准全面反映了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需求,符合老年护理院患者的现状;各级护理的内容要求更为明确,有效提高了老年护理院的护理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促进了老年护理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版)[EB/OL]. (2011-03-18)[2012-11-07]. 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93/201103/50988.htm.

[2] 施永兴. 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7-28.

[3] 卫生部. 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EB/OL]. (2009-05-31)[2012-11-07]. 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94/200905/40929.htm.

[4] 李云霞. 医护关系与医疗纠纷的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03, 15(3): 53-53.

[5] 王淑琴, 刘雁梅, 汤红梅, 等. 军队医院患者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 护理研究, 2005, 19(6): 1015-1015.

[6] 吴桂杰, 赵惠敏, 殷艳玲. 新形势下分级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护理研究, 2007, 21(4): 1018-1019.

[7] 毕慧敏, 蒋兰芬, 米桂英. 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 护理研究, 2004, l8(15): 1394-l395.

[8] 韩世范, 王旭梅, 张建祺, 等. 分级护理决策主体的研究[J]. 护理研究, 2009, 23(1): 1-7.

[9] 侯香传, 李亚洁, 夏燕飞, 等. 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级别的可行性[J]. 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3): 212-214.

[10] 马培娥, 刘佳, 田宏玲, 等. 国内外分级护理的现状[J]. 实用医药杂志, 2010, 27(5): 467-468.

[11] 李奎成, 唐丹, 刘晓艳, 等. 国内Barthel指数和改良Barthel指数应用的回顾性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8): 737-740.

[12] 卢慧芳, 王慧珍, 高钰琳. 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07, 22(1): 68-69.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篇5

【关键词】 老年护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9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5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导致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在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领域随之不断扩展和延伸,护理工作者任务和职责也不断扩大。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大大解决了人们对老年护理的需求。如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老年护理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探讨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 概述社区医疗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社区医疗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要求护士在进行老年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全体社区人员为护理对象,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其具体内容如下:

1.1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是社区医疗护理对护士素质的基本要求。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患者的健康为主,但社区护理工作与医院的临床护理有所不同,它主要强调预防患者的疾病,以预防达到促进健康的效果。与此同时,社区护士还需要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现有的健康问题,这就需要社区护士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时,结合现代护理理论,采取积极相应措施以保证社区居民的健康。因此,对社区护士而言,要从医院照顾患者、执行医嘱治疗转换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方面,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树立以保健为中心的思想。

1.2 以全体社区人员为护理对象 从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上来看,社区医疗服务的护理对象主要是全社区人员。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社区护士在做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以整个社区人群内的健康人群和患者为服务对象,在进行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时,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集中解决有健康状况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也就是说,社区护士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时,要认识到社区护理工作重心由个人转到集体。

1.3 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也是对社区护士医疗护理工作的特殊要求。由于社区护士要找出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因而工作更自主。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这就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社区护士应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独立工作能力。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指社区护士应知识面广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此外,还要掌握如疾病与饮食营养、新医疗法等技术与知识,以适应社区工作的需求。

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服务水平,在了解社区医疗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的基础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 促进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对老年人的护理工作,社区护士应促进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工作的开展。具体说来,促进老年全体的健康宣教工作,应针对不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容易盲目跟从、盲目就医的特点,对社区老年人的医疗知识及保健知识进行不断普及,在对老年人的宣教工作中,借助黑板报、宣传单、电视等多种方式,开展对老年人基本医疗知识的科普,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发展。

2.2 重视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 重视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也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一类特殊老年群体尤其需要护理。社区卫生服务应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开展有针对性地护理工作,以解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使人口老龄化社会趋向健康化。

2.3 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 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在加强老年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是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核心,就目前而言,社区的医务人员是处于匮乏状态,不能满足社区老年护理工作的需要。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必须鼓励更多的医疗服务人员向基层转移,以满足社区老年服务的需要。在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中,一方面,可以增设一个特别服务老年人群的点,让更多老年人获得自己疾病的治疗及一些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增加必备的医疗设施,满足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的需求。

2.4 加强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还可以在加强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上下功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培养更多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改善社区老年护理医护人员不足的现状。不仅如此,加强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还应加大对转移到社区的医务人员的鼓励政策,引进人才,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社区、社会的发展。

3 结 语

总之,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老年护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老年护理的过程中,应促进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重视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拓展社区的卫生服务事业、加强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不断探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护理的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丽珠,郝伟平.爱心护理――专科化老年护理实践工作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9(01).

[2] 林晶晶,蒋玉宇.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社区老年护理中应用的优势[J].中华护理教育,2009(04).

[3] 朱珑.社区老年护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4).

[4] 晏富宗,王昭宁,李继民.城市社区老年护理机制现状及措施[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9(05).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篇6

1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系统开发的可行性

1.1护理人员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要求:根据诊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护理岗位,对护理人员配置明确提出了要求。国外对护理人力配置进行了大量研究,美国波士顿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表明,护士人力配置与病人住院日、医源性感染、压疮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等指标密切相关[1],更进一步提示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Tarnow-Mordi等[2]调查了某医院1025名病人的死亡率与护理工作量之间的关系。他们根据配置的护理人员数量将病人分成护理工作量大、中、小3类,发现护理工作量大的护理组病人死亡率比工作量中等的护理组高4%。同样的结果在Dang等[3]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说明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与护理质量和医院工作效率密切相关,故科学研究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准确、细致地统计分析护理工作量成为护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1.2护理工作量是反映护理工作情况及进行人力资源调配的重要指标

针对护理工作量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考察临床科室、病房的工作状况,即工作量量化管理可以科学地反映各专业科室之间的护理劳动差别,是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医院护士的工作量都是由护士每日手工填写,所得数据准确性低且所含项目有限。所以开发一种较准确、全面、便捷的工作量统计工具为临床护理管理者所期盼,以便为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力资源提供可靠的数据。

1.3基于HIS的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系统

开发的可行性随着HIS在医院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管理受到管理者的重视。HIS中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涉及医院日常业务的各个领域,如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供应、药品、病人的各种医疗信息等,使利用计算机进行护理工作量统计和分析成为可能。但目前HIS多用于医嘱录入、收费、查询(如病区出入院人数、费用查询、药品出入库、医疗收入等等),主要是以财务管理为主、以临床信息管理为核心的医院管理系统,系统中的大量信息资源(医嘱、门诊处方、检验检查项目、药品价格等)没有被充分利用。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项目、数量及强度的差异在医嘱中都会有所体现,并同时被录入HIS的医嘱处理系统,但此类数据目前仅被HIS用来进行医疗护理项目的收费及查询。如果采集这些医嘱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就可以科学地进行护理工作量的统计,再由护理部统计、分析护理工作量的静态构成与动态变化,可为全院护理人力资源的常规配置及动态调配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将医院信息系统与护理管理相结合,是护理管理从传统经验式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迈进的有益尝试。

2护理人力资源动态调配系统的建立

2.1护理工作项目和操作时数的确定

2.1.1建立护理项目字典库

以某三级甲等医院某年HIS住院病人医嘱处理系统的数据库为基础,从数据库中筛选出与护理操作有关的记录,将护理操作项目进行归类。HIS中的相关记录多为医嘱内容或产生医疗费用的项目,为尽可能全面收集护理工作项目以准确记录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需另收集临床工作中未收录HIS的项目编写入字典,建立护理项目字典库。

2.1.2确定护理操作负荷值

选择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护理专家,对护理操作项目根据个人经验及项目的操作特性、护理工时、人力投入、风险程度、技术难度等给每项护理操作项目负荷赋值。原则以指定的一项护理操作—“测量体重”负荷值0.1为标准,其余各项护理操作均与之相比较、衡量后进行打分,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确定护理操作负荷值。

2.1.3测定护理操作时间

根据确定的护理操作项目,采用工时测定法,即在不同时间段实地测算不同年资及专业技术级别的护理人员(分为工作1年以内、工作2~5年的护士、护师、主管护师等)操作各项目所需时间,实测若干人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操作该项目所需工时数。

2.2实现方法

2.2.1病区基本人员配置数

系统通过采集HIS内的医嘱数据,按任意指定时间段、病区专业、护理项目统计各病区的总护理时数,计算各病区应配备的基本护理人数。病区基本配备人数=病区总护理时数÷每名护士工作时数病区总护理时数为HIS医嘱数据中某24小时各护理项目频次数与每项护理操作所需时间的乘积总和。每名护士工作时数可根据各医院规定自行确定,如医院规定每周工作39小时,即每名护士每天工作7小时。

2.2.2病区人员配置参考数

不同病种及不同项目的临床护理操作所需时间、技能差异较大,故其工作负荷是不等的,所以不同病区的人员配备参考依据不能仅仅依据病区总护理时数或总工作量。如果单纯以数量(人次)来计算,横向比较的可比性较差。例如:静脉穿刺的工作负荷与体温测量的负荷不相等。为与传统的护理工作量概念相区别,可将赋值后的护理工作量称为护理工作量值,计算公式如下:护理工作量值=护理操作项目计数×护理操作负荷赋值可根据HIS内护理相关信息数据的导出,对病区护理工作值进行测算和分析,如得出全院病区平均护理工作量值后,可对护理工作量大、工作负荷重的病区,增加护理人员配置以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及医疗安全。将护理工作量值的统计与全院病区平均护理工作量值比较,可在基本人力配置的基础上提供人员配置增减的参考数。

3系统功能设想

3.1可查询住院人数、护理人员在岗人数和该病区应配备的人数

先查询各病区在院人数、新入院人数和护理人员在岗人数,大致了解各病区当天的工作量饱和程度及工作量变化的大小,通过点击“病区应配人数”计算出该病区应配备的人数,护理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该病区的护理人员是否需要及时调配,即实现人力资源动态调配。

3.2可查询任意时间段的护理人员配置情况

可选取任意时间段查询各病区实际应配备护理人员数。时间段的设置为“×年×月×日”至“×年×月×日”,这样可按日、周、月、季等任意时间段获得所需结果。若选择上周、上个月等已过去的某一段时间作为查询时间段,即可了解全院各病区在过去某时间段内应配备的护理人员数,与当时实际在岗护理人数比较,可准确了解到病区工作量与人员配比是否合适。

3.3按病区查询了解情况

可按要求选择某一病区或所有病区查询。选择“当日查询”可作为调配护理人员数的依据;选择前一段时间查询可用作各病区在某一时期内工作量的统计。

4讨论

4.1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依据

文献显示,有的医院对本院有代表性(如工作量大)病区护士的工作及工作量做了测算并统计总工时,据此计算出每日、每周所需护士的人数,从中了解到岗位忙闲不均,需重新调整各病区的人数[4-5];有的医院将本院各病区护理工作量测算时数或根据技术含量等确定分值,再根据统计分值的高低调整各病区的护理人员[6]。以上文献统计的数值均是过去某一段时间的护理工作量,或是本院少数病区的工作量,未考虑到如季节性疾病、突发事件、专科特点等动态变化,如采用某一段时间统计的数据作为当前人员调配的依据,其准确度和合理性都存在问题。无论应用何种配置模式,理想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应达到护理人员、病人、医院管理者三者的和谐统一。而运用护理工作量统计与人力资源调配系统软件统计的护理工作量是即时的确切数据,是当时各病区护理工作量大小的真实反映,能为临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依据,充分体现疾病特点和专科特色,避免人力资源紧缺与浪费现象并存。

4.2增加护理管理透明度及提高管理效能

据叶文琴等[7]对等级护理项目成本的研究报道,人力成本是等级护理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成本的43.54%。有的医院晚夜间一个护士负责整个病区几十名病人,使病人的基本医疗安全不能得到保证[8]。因此,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人力成本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的研究,解决目前存在的护理人员浪费与紧缺并存的现象。通过建立在HIS上的护理工作量统计与人力资源调配系统,护理工作量数据由软件自然生成,可极大地提高护理统计工作的效率。护理部能即时了解各病区的工作情况,及时、合理地对各病区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整。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篇7

关键词:HIS系统;病区管理;模块设计;应用效果

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子病历得以普及,医院病区管理也逐步推向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1]。本文将以某院的病区护理管理模块为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某院外科病区的14名责任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应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名。其中,应用组中,大专及以上学历5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3例,护士3名;年龄19~33岁。对照组中,大专及以上学历4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4例,护士2名;年龄20~33岁。两组护士在本院工作均满一年以上,两组护士在学历、年龄、职称层级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以病区管理模块中的医嘱处理系统输液流程与预约检查流程作为研究载体。

1.2方法 分别收集并观察比较两组护士在100次输液流程中的操作和100次预约B超检查的情况。

1.2.1对照组使用传统病区输液流程 输液流程:计算机值勤护士收到医嘱信息后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打印执行单及瓶签--跟责任护士对接并进一步核对--责任护士接单并核对后--贴瓶签--配药并签名--两人核对--床旁询问患者姓名进行核对--输液穿刺--再次核对床号与患者姓名--手动签名--输液完成[3]。

预约B超检查流程:医生开出医嘱--计算机值勤护士收到医嘱信息后进行核对--电话通知B超室预约检查时间--预约完成后打印预约单--交预约单给责任护士--责任护士交给患者或其家属[2]。

1.2.2应用组使用病区护理管理模块设计输液流程 输液流程:责任护士通过掌上平板核对医嘱--遵照医嘱执行--打印瓶签--贴瓶签--双人核对--配药并扫描条形码签名确认--床旁扫描患者手腕带条形码--核对患者信息--输液穿刺--扫描瓶签签名--再次核对--输液过程结束[4]。

预约B超检查流程:主治医生开出医嘱--掌上平板告知责任护士--责任护士核对医嘱--掌上平板将信息传输至B超室预约检查--预约成功并扫描患者手腕带(若患者不在病区则扫描该患者床头牌条码)--平板将具体检查信息发送至患者手机--预约完成--预约信息同时滚动并显示于患者病房电视屏幕与护士站显示屏幕的预约检查栏目中[5]。

1.2.3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采集患者对两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予以处理,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和t检验计量资料,(x±s)代表计量数据;(n/%)代表计数资料;当中,P

2 结果

通过收集整理、观察对比两组护士在输液流程与预约B超检查两项中的实际操作,数据结果显示,应用组完成静脉输液过程的平均使用时间是(15.89±9.12)min/次,预约B超检查的平均用时为(5.15±2.3)min/次;对照组的输液使用时间和预约B超检查时间分别为(13.11±10.12)min/次和(9.20±3.98)min/次。患者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9.56分和96.13分。观察组的两项平均用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也更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院在全院范围实现无线局域网,通过设计并编码对病区护理管理进行模块管理,包括患者服务体系、移动护士工作站及护理管理系统三个板块,不仅护士站设置显示屏,病区的所有病房均设置电视显示屏,每名值班护士还人手一部平板,平板装无线网卡和激光扫描头,通过无线局域网将平板终端与医院的网络管理系统进行连接,形成互联互通[6]。护士工作站通过HIS信息平台的支撑,平板电脑为载体,通过无线局域网的无缝对接,合理发挥HIS的数据库资源,扩展并延伸了HIS系统功能,将其延伸至病房,并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将所有护理工作移动至患者床边,促进护理工作效率的显著提高和管理质量的提升[7]。与此同时,优质的护理服务也获得了患者的肯定与支持。

基于HIS系统下病区管理模块的设计和使用,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通过病区护理管理系统和平板电脑的联网,护士长可以更明了地掌握各个护士的工作情况,更高效地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及时反馈病区的整体护理工作,对人员进行科学调配,节约人力资源的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此外,由于全院联网以及条形码的使用,各种数据录入及统计的时间和人员都可以相应减少,完善病区管理体系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效益[8]。

综上所述,HIS系统中病区管理模块的设计以及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伶智,任小红,陈丽.医院信息系统病区工作站管理中的辨证思维[J].医学与社会,2010,10:76-78.

[2]黄颖欣.HIS系统在病区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01:109-110.

[3]唐雄,张巨发,徐传新.依托电子病历的病区护理质控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07):52-53.

[4]陶然,李萍.医院物流信息系统在病区耗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资源,2014(06):442-444.

[5]黄莹,徐立群,潘晓东.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在病区输液闭环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4(22):55-57.

[6]杜静,阎莉,张菊芬,纪晓娟,陈梅.病案回收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对病区工作的影响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4(08):116-117.

[7]谷伯涛.病区整体管理系统建设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13(12):106-107.

中医护理与护理的区别篇8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社区护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027-01

1 背景

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中国最新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年龄≥20岁的中国人群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高达9.7%和15.5%,以此推算目前中国有9240万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有1.482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1]。当前是我国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时期。防治糖尿病的五驾马车包括科学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其中糖尿病教育是血糖控制的前提;适当运动、科学合理饮食是基础;药物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血糖监测是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只有防治糖尿病的五驾马车并驾齐驱,方可使血糖获得理想控制。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报道,社区护理是所有防控手段中花费低,收效大的一种。社区护士参与糖尿病管理的效果显著,除了疾病特点外,还与社区护士的工作属性和糖尿病社区护理的具体策略相关。在糖尿病管理中,社区护士不仅需要评估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导致疾病发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还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对象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改善糖尿病管理效果的途径有多种,包括提醒患者会诊的时间,让患者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经治医生,对个别患者采取特异性的治疗,病例管理,医生能力培训以及多方面的质量改进干预等。以上措施最有效的是社区护士全程参与的糖尿病管理模式[2]。

2 国内社区护理的内容与方法

2.1 社区护理主要是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及其周围人群进行糖尿病防治五方面,即科学合理饮食[3, 4]、适当运动、药物治疗[5]、血糖监测、健康教育[6]等进行管理和干预[7]。

2.2 方法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通过对社区内糖尿病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指导、行为干预、心理治疗、定期随访[8]以及指导药物治疗等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达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展开健康教育讲座、追踪观察、团队形式或非团队的护理路径干预等。

孔桂花,林少玲,荣丽红[10]的研究表明护理干预确实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疾病认知、不良生活行为的改变、自我检测能力及对血糖控制[9]等方面的影响。

刘晓明、房彦红等进行的研究其具体措施是出院1 个月左右进行1 次家庭随访。目的是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取得家庭的最大支持,为患者遵医提供家庭帮助。从第2个月开始每月发放1次病情追踪卡。目的是了解患者在控制疾病方面遵医行为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以便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与患者保持电话联系,经常提醒和监督患者遵医,患者也可以随时来电话咨询[11]。

段海瑛和黄松的干预方法是应用护理路径控制社区糖尿病血糖。实施9个月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化验结果、认知和信心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实验组化验结果、认知和信心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

由李国强; 王亚平; 王志忠; 王晶等研制糖尿病社区干预病历使糖尿病干预流程化。项目管理实施中组建以糖尿病干预组为核心的卫生服务团队[13]。

对于社区糖尿病患者和其他健康、亚健康人群对其进行采取健康大课堂、发放宣传材料、组织社区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开展科学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的健康教育及行为指导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提升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改善自身行为习惯并有效地保持。

李玫,许瑞珍和孙涛的研究中强调了糖尿病病人医院护理与社区护理互动模式。通过落实医院与社康中心双向转诊制度,探索糖尿病病人医院与社区护理互动管理模式的逐步实施,由社区护士将工作分组对出院的糖尿病病人进行家居管理及随访观察和定期评价。此管理模式的实施对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出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并将继续进行随访观察及评价。[14]此中模式比较好地实现了医院医疗和社区卫生之间的有效流动,既能够减轻综合医院的医疗压力,同时也很好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价值,对于目前社区医疗只是开药现状不啻为一种有效手段。

3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干预的存在问题

社区和医院的紧密联系。患者经医院治疗后,回到社区生活。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不完善,社区医疗与医院医疗脱节,患者在社区是自我管理和自我治疗。社区的有效护理干预没有衔接上。而且社区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尚未建立和健全。

各种文献报道的成功经验,样本数量普遍较小,时间一般是3个月到半年,最长的是1年。说明社区服务目前在我国处于发展时期,从社区工作人员到恰当有效的技术和设备乃至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处于摸索中,广泛推广尚需时日。

4 讨论

社区护理在防治糖尿病中的效果明显,同时经济投入的成本低[15]。

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同时防治并发症。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提高其预防疾病的健康知识。有效指导患者消除避免糖尿病的易感因素。

社区护理的干预手段诸如健康教育讲座、健康教育宣传材料、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等对非糖尿病患者也同样受益。可以起到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意识、健商水平。而且,由于同伴的教育作用同样可以促进糖尿病患者保持良好的遵医行为。

综合社区护理干预的成功经验,即在加强社区护理干预的各项措施的同时,应加强糖尿病医院综合治疗在社区的延续性,保证患者的治疗到位,护理得当。

参考文献:

[1] Yang WY ,Lu JM, Weng JP,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0,25;362(12): 1090-1101

[2] 尹玲玲.国外糖尿病社区护理新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3):1164-1166.

[3] 陈翠, 付云霞, 李晓红. 社区强化饮食教育对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09. (17): 10-12.

[4] 冯正仪, 王君俏, 杨柯君. 社区糖尿病病人饮食干预的策略分析[J]. 护理研究. 2004. (22): 1999-2001.

[5] 于洪智. 社区综合干预对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影响和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 2010. (15): 163-164.

[6] 陈志英, 钟美容, 胡艳宁, 韦衡秋, 高冰洋. 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06. (11): 967-969.

[7] 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

[8] 贾长宽, 李慧萍, 邓小青. 电话回访对糖尿病空巢老人健康指导的探讨[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 (01): 54-55.

[9] 林英, 杨柯. 社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J]. 四川医学. 2008. (06): 667-668.

[10] 孔桂花, 林少玲, 荣丽红. 护理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评价[J]. 护理管理杂志. 2009. (03): 38-39.

[11] 罗少荘, 朱倩华, 曾春平. 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09. (02): 87-88.

[12] 段海瑛, 黄松. 护理路径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09): 777-779.

[13] 李国强, 王亚平, 王志忠, 王晶. 关于糖尿病社区干预病历的设计与思考[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0. (11): 1134-1135.

[14] 李玫, 许瑞珍, 孙涛. 糖尿病病人医院护理与社区护理互动模式的实施[J]. 护理研究. 2009. (16): 1495-1496.

上一篇:小学法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