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范文

时间:2023-10-31 11:50:22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篇1

关键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欧洲经货联盟协调

欧洲经货联盟的建立,使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范畴、内容体系和工具方法,在借鉴了其他学科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最近20多年,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注意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尤其是在酝酿欧洲经货联盟过程中。欧洲经货联盟的政策协调逐渐成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焦点。下面对经货联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的理论进行简要回顾。

一、经货联盟建立前关于政策协调理论的研究

1.关于财政纪律(fiscaldiscipline)。对财政纪律研究起源于萨金特和华莱士(Sargent,Wallace,1981),他们强调政府财政赤字的程度是预先确定的,并具有非持续性,货币政策和价格水平不是外生的。然而,他们都没有明确制定财政政策的目标,尤其是没有包括宏观稳定的目标。不过萨金特和华莱士所分析的方案在强调财政纪律是货币稳定的先决条件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经货联盟设计者将这一思想加以吸收,并写入《马斯特利赫特条约》(简称《马约》)中的关于经货联盟第三阶段标准的有关条款。

2.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TabeHini(1986)是最早运用微分博弈模型来分析单一国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的。他证明,与非合作博弈结果相比,政策协调加快了经济向稳定状态演进并趋同的速度,从而使经济向预定的目标更加靠近。

3.关于货币政策协调。Tumovski和d‘Orey(1986)分析了跨国间货币政策协调问题。他们的模型以两个相同的开放的经济为特征,并受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冲击。中央银行在产出和通货膨胀方面具有同一的线性二次参数选择。在静态框架下,他们比较了纳什均衡、斯坦克尔伯格均衡和合作均衡,他们发现,合作收益可能很小。这个结论后来被Turnovsky,Basar和d’Orey(1988)所校正,他们分析了同一模型的动态情况,证明合作收益可能变得正相关。

二、经货联盟框架确立后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研究的新发展

随着经货联盟框架的确立,《马斯特利赫特条约》的通过及1999年欧元的问世和经货联盟的正式成立,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也进入了空前发展阶段。大量文献直接以欧洲经货联盟为研究对象,通常是在一个集中的货币当局(centralizedmonetaryauthority)和多个分散的财政当局(decentralizedfiscalauthorities),即几个国家共同拥有同一货币政策的框架下进行研究的。经货联盟后货币和财政政策协调理论的研究总结如下:

1.关于动态不一致性问题。这一问题实际上也是共同货币当局及分散的财政当局的信誉问题。Mourmouras和Su(1995)建立了成员国债务不确定前提下的共同货币当局和成员国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如果共同货币当局能够保证其独立性和信守物价稳定的承诺,那么就会有助于货币政策主导体制的形成,从而严肃财政纪律,防止无约束的财政政策对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Beetsma和Bovenberg(1995),Beetsma和Uhlig(1997)对税收发生扭曲情况进行研究时发现,如果央行缺乏信守承诺的能力,政府就会进行赤字融资,最终将迫使央行放弃物价稳定的目标,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而一个独立的信守承诺的中央银行,则能够起到对财政纪律约束的作用。Beetsma和Uhlig(1999)认为财政政策会诱导实际产出和自然产出的缺口,从而诱导中央银行(希望将产出稳定在自然水平)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动态不一致)。Banerjee(2001)分析了中央银行采取动态不一致的行为时欧洲经货联盟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协调。Dixit和Iatmbertini(2001)分析了财政政策的反周期作用。他们考察了中央银行和政府在产出和通胀目标相矛盾时,有和没有货币承诺时的均衡,包括纳什均衡和先行者均衡。他们的结论是:中央银行和财政当局之间非合作的相互作用导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竞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增加产出为目的,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降低通胀为目的。对财政政策的制度限制,如《稳定与增长公约》,在改变财政反应函数和影响产出——通胀结果方面可能是有效的。Dixit和Lambertini(2003)假设中央银行产出和通胀目标都低于财政当局的目标值,建立了两政策之间竞争模型。在这种博弈下,中央银行受规则约束,而财政当局有权视情况决定其财政政策,财政当局很可能会破坏中央银行的承诺。博弈结束时,货币政策过于紧缩,财政政策又不够扩张。他们的结论是:如果货币和财政当局保持政策动态一致时,他们应当具有相同的产出和价格目标,这些目标与社会最优目标相一致。当存在动态不一致时,通货膨胀目标应当降低,但是至关重要的是,两当局的产出和通胀目标应当一致(目标偏好的权重可以不同)。

2.关于分散的财政当局问题(decentralizedfiscalauthorities)。这类分析对不同当局的目标函数进行了假设。Bane-jee(2001)分析了两国具有各自的财政政策,并拥有共同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他分别假设了政策制定者自由选择政策工具和选择政策工具时受到约束的两种情况,然后对不同假设条件下的产出和通货膨胀结果进行了比较。Beetsma,XavierDebrun和FrankKlaassen(2001)也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相似的结论。TorbenAndersen(2002)发现,在出现对称冲击和政策参与者增加的时候,非合作的财政政策的成本很大。相反,在特殊冲击和政策参与者减少的情况下成本很小。Uhlig(2002)假设,中央银行致力于将产出偏离自然水平和通胀偏离其目标水平最小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财政当局只关心产出,会导致无效率,对产出稳定会造成压力,产生通货膨胀的倾向,从而诱导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在他的模型中,中央银行没有对利率水平附加任何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当局间的协调将是有利的,有助于保持利率下降。

3.财政约束(fiscalrestraint)和协调问题(杨照东,王劲松,2004)。由于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具有制度外溢性,因此需要财政约束。Bliss和Nalebuff(1984),Alesina和Drazen(1991)提出,在货币联盟中如果其他国家主动控制债务和赤字,提供财政纪律公共产品的话,则每个国家都会存在一种放松自身预算的动机,从共同预算稳定中“搭便车”,最终导致共同财政纪律松弛,危及共同货币的信誉和货币联盟的稳定;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则可以作为一种成员国财政协调的外在约束机制,减少各国财政的溢出(Allsopp和Vinesl996)。

Giovannini(1994)也指出,对财政预算硬约束的规定,可以阻止成员国将内部财政困难输出,危及整个联盟的利益,在缺乏“共同联邦预算”约束的情况下,关于财政约束的条约规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当然也存在着与上述相冲突的观点,如Dombusch(1997)认为,财政约束虽然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在实际中,如果共同货币当局信守承诺的话,这样的约束反而会束缚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功能的发挥。

财政协调源自成员国财政政策的相互溢出。Laursell和Metzler(1950)在一个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分析认为,一国财政支出的扩张,将增加本国产出水平,但通过对世界利率的溢出效应,将使其他国家的产出下降,其国内开支增加,最终对其他国家产生负面影响。Masson和Talor(1993)发现了财政协调的重要性。欧洲汇率机制(ERM)体制下,德国财政扩张在增加产出时,倾向于降低其他成员国的国内产出,形成外部溢出的负效应。也有一些学者反对财政政策协调,如Eichengreen(1996)认为,在经货联盟中财政政策的跨界溢出的负效应并不显著,从而使超过《马约》规定之外的财政政策协调的经济收益十分微小。Beetsma和Bovenberg(1998),Uhlig(1999)进一步指出,如果在成员国层次上有足够的空间让市场机制和财政“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的话,财政政策的跨区溢出效应也许很有限,因而不必进行财政政策协调。

4.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Sibert(1992),Levine和Brocine(1994),Beetsma和Bovenberg(1998)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一个由分散的财政政策和共同的货币当局组成的货币联盟中,如果货币当局对于货币政策控制不严格,容易产生通货膨胀倾向和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当存在财政合作或财政先行时,则可以严格财政和货币政策纪律,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MacroButi,WernerRoeger和IanintVeld(2001)分析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假定财政当局确实关心通货膨胀,当经济受到供给冲击时,合作是值得的。BasvanAarle,JacobEngwerda和JosephPlasmans(2001)分析了两个国家具有各自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他们采用不同损失函数的静态设计,包括两国间溢出竞争。他们运用数字模拟分析了两个财政当局和一个货币当局的非合作、完全合作、两个财政当局联合、财政当局和货币当局的合作的情况。他们发现,在两国受到对称和非对称冲击时,合作对于财政当局是有效率的,两个财政当局采取共同的政策倾向,会产生帕累托改进。LucaLambertini和RicccardoRovelli(2004)考察了在宏观经济稳定条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分析表明,如果财政政策考虑到产出和通胀福利函数(通胀福利函数与中央银行定义的相一致),那么,两个当局都会从合作中获利。Kooper和Kempf(2000)在两国模型中分析了组建和不组建货币联盟两种情况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行为。当财政政策制定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政策目标一致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便会相互作用。在他们的模型中,两国有共同的财政限制,两国政府尽量以较高的共同价格的形式将成本传给另一方。他们的结论是:当货币当局作为先行者,货币联盟会得到帕累托效率改进的结果;而如果财政当局是先行者或财政当局的赤字融通受到限制,货币联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取得福利改进的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Andersen,T.,2002.“FiscalStabilizationPolicyinaMonetaryUnionwithInflationTargeting.”ECPRDiscussionPaperNo.3232.

Barro,R.andGordonD.B.,1983.“Rules,DiscretionandReputationinaModelofMonetaryPolicy.”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2(1):101——21.

Banerjee,G.,2001.“RulesandDiscretionwithCommonCentralBankandSeparateFiscalAuthorities.”JournalofEconomicsandBusiness.53:45——68.

Beetsma,R.andH.Uhlig,1999.“AnAnalysisoftheStabilityandGrowthPact.”TheEconomicJournal.109:546——571.

Dixit,A.andL.Lambertini,2001.“Monetray-FiscalPolicyInteractionsandCommitmentversusDiscretioninaMonetaryUnion.”EuropeanEconomicReview.45:977-87.

TabelliniG.,1986.“Money,DebtandDeficitsinaDynamicGame.”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andControl.December.

Tumovsky,S.J.andV.d‘Orey,1986.“MonetaryPoliciesinInterdependentEconomieswithStochasticDisturbances:aStrategicApproach.”EconomicJournal.96:696——721.

Sargent,T.J.andWallace,N.,1981.“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FRBofMinneapolisQuarterlyReview.5(3):1-17.

杨照东、王劲松,2004:“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4,2:72—76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

2015年9月16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方案,决定在2014年10月20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优惠范围,给更多的行业更大的优惠。本次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策是继2014年新政策之后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将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到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四个领域重点行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计算的折旧额可以在企业的税前加速抵扣或者一次性抵减,使企业在当期可以少缴所得税,所以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可以使用政府提供的这一种“无息贷款”。本文主要从2014与2015年两次新政策对企业会计处理和所得税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举例说明。

一、加速折旧新政策的主要内容

相比2009年国税局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规定的范围(①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快的;②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来说,2014年的新政策大大扩大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的企业范围,其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明确提出六大行业中,其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的50%(不含)以上的企业可以使用加速折旧。

继2014年新政之后,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的决定,财税[2015]106号文件出台,又一次将我国企业固定资产可实行加速折旧政策的行业扩大到四个领域重点行业: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同时对四个领域重点行业小型微利企业2015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给出了使用加速折旧的具体优惠。

笔者通过汇总两次新政策,总结出新政策出台后我国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适用范围,按照优惠政策分为两种:一次性扣除、缩短年限或者加速折旧。具体内容整理如下:①所有行业的企业购入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可一次性扣除。②所有行业的企业在2014年1月1日后购入专门用于研发的机器和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可一次性扣除;超过100万元的,可选择缩短年限或者加速折旧。③六大行业中的小型微利企业在2014年1月1日以后购入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机器和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可一次性扣除;超过100万元的,可以选择缩短年限或者加速折旧。④四个领域重点行业中的小型微利企业在2015年1月1日以后购入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机器和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可一次性扣除;超过100万元的,可选择缩短年限或者加速折旧。⑤六大行业的企业在2014年1月1日后购入的固定资产,可选择缩短年限或者加速折旧。

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对企业的所得税的影响

自2014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策公布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已经针对此次新政策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做了相当多的研究与解释,接下来,笔者仅对在研究新政策过程中发现的以下两个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具体的案例说明,从而使企业在使用新政策进行会计处理时有一些参考。

假设某企业为汽车制造业,主要从事汽车整车制造与改装,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5年6月1日购进一款软件,电脑软件是与电脑一起购买的并且构成固定资产,价格为90万元,可使用5年,无净残值为,所得税税率为25%,以银行存款支付,资本成本率为10%。

按照现行规定,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很多,如对企业高腐蚀、强震动的固定资产允许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对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实行“特殊的”加速折旧政策;近年来对生物药品制造等六大行业和四个领域重点行业又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对一个企业来说,可能适用多个加速折旧政策,鉴于享受税收优惠是纳税人的权利,纳税人可以自由选择,为此,财税〔2014〕75号和财税〔2015〕106号公告中分别明确,企业的固定资产既符合本公告优惠政策条件,又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中有关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条件的,可由企业自行选择其中一项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执行,且一经选择,不得改变。

该企业属于四个领域重点行业的范围,且满足了“2015年1月1日以后购入”这个时间限制,所以可选择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同时,该企业购入软件用于生产也可以享受财税〔2012〕27号第七条规定。企业可以选择的折旧方法这么多,从固定资产使用的整个周期来看,无论使用哪种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总额都是相等的,从而扣减的所得税总额也是相等的,只是企业享受加速折旧法计算的折旧额与采取平均年限法相比前期多后期少,使得企业可以在前期少缴所得税,后期再多缴些;从货币时间价值的角度考虑,加速折旧无疑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税后现金流量,进而增加企业税后现金流量现值。不同折旧方法对税后现金流量增加额和税后现金流量增加额现值的影响比较如下列表1、表2所示:

通过以上表格汇总,可以清楚看出采用加速折旧法要比直线法优惠的多,但是对于本例来说,甲企业享受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所得到的利益没有享受国家给予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的优惠政策所获取的利益高,所以,企业在选取折旧方法时要综合比较各种可以选择的方法的利弊,充分行使国家给予自己的权利。

三、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

财税[2014]75号文件中给出了“2014年1月1日后购进”“100万元”等明确的量化指标,提高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确定性,为了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财税〔2015〕106号公告第七条明确规定:“本公告适用于2015年及以后纳税年度。企业2015年前3季度按本公告规定未能享受加速折旧优惠的,可将前3季度应享受的加速折旧部分,在2015年第4季度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时享受,或者在2015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统一享受。 ”由于政策较晚,企业熟悉掌握优惠政策也有一个过程,可能存在企业在前3季度未能及时计算享受优惠的情况。为此,公告明确给出企业2015年当年所得税的预交申报问题的准则,使政策操作性更进一步加强。

如果该企业是按季度申报纳税,则可以在第四季度享受第三季度的7500(10000*3*25%)元的优惠;如果甲企业是按年申报纳税,则可直接按照新折旧方法申报。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S].财税[2014]75号,2014,10,20.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S].财税[2015]106号,2015,9,16.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篇3

[关键词]国债市场公开市场操作

国债是财政弥补赤字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从8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都发行数量不等的国债,为财政筹资弥补赤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为央行提供适宜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方面却一直不尽如人意。1998、1999两年,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大幅度增加,但期限都在3年以上,未能缓解央行缺乏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困境,这不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也使国债市场的一部分功能闲置,本文试图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角度对完善国债市场的功能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国债市场的功能

(一)筹资功能

为国家财政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国债市场产生的根本性原因。从世界各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史看,国债市场的规模与国家财政赤字的发生与扩大具有密切的关系。国家财政弥补赤字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增税。增税会影响民间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的增长,对国家长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增发货币,由国家财政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其后果是易于造成货币贬值,因此许多国家都已放弃使用这种方式。三是发行国债。与前两种方式相比,发行国债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国债具有偿还性,虽然在发债期间财政从民间拿走了资金,减少了民间当期投资和消费支出,但是这只是推迟了这部分投资与消费的支出时间,就国债购买者来讲,用于购买国债的这部分支付能力只是一段时间内的让渡而已,其总支付能力并未改变。二是国债的发行没有强制性,它给购买者提供了资产选择的机会,购买多长期限,多少数量的国债完全由购买者根据资金状况自主决定。从增加财政收入的角度看,增税是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所得转移给了财政当局,在数量上表现为当期财政收入增加,纳税人所支配的资金减少。发行国债也表现为当期财政收入增加,购买者可支配资金减少。但是税收是强制性的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资金,可能是以纳税人牺牲一部分必要的投资与消费为代价的。发行国债则没有这种强制性,因此它转移的这部分资金基本上是属于购买者的一部分闲置或沉淀的资金,不仅不会影响购买者的必要支出,而且会使整个社会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鉴于以上优势,许多国家都把发行国债作为弥补赤字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财政赤字并非意味着仅仅是国家财政消费性开支增长,政府通过扩大赤字扩大财政生产性投资,改善社会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有效地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成为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式之一,而国债市场则可以保证财政政策的实施。

(二)调节功能

国债的调节功能是随着国债市场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演变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并且其重要性日渐增强。国债的调节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1.调节预算年度内财政收支不平衡。这种调节是因财政收支的特点决定的。财政收入主要由税收构成,税收收入在时间上、数量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财政支出的时间与数量常常与财政收入获得的时间与数量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以通过发行短期国债来调节,财政根据收支状况确定短期国债发行时间、期限、数量,满足预算年度内的财政支出需要。

2.通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流通。这种功能是国债市场的一个派生功能,随着央行对货币流通调节方式的改变和调节力度的加强,这种功能的重要性越来越不容忽视。在央行的诸多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操作与其他工具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由央行控制,买卖时间和规模完全由央行决定;其次,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大规模进行也可以是微调;第三,公开市场操作可以连续进行;第四,公开市场操作灵活性强,央行既可买进也可卖出,便于调整;第五,公开市场操作作用迅速。公开市场业务的上述优势使得许多国家中央银行已经把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而经常使用。央行施行公开市场操作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要确定以什么证券来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由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基础货币量而不是赚取买卖差价,因此在选择买卖对象时就必须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这种证券必须要有充足的市场存量,以便央行对其所进行的买卖能够起到影响基础货币的作用,同时这种证券要有较强的流动性,使央行操作能够迅速进行,再有就是这种证券的交易价格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不致于由于央行的操作而引起价格剧烈波动,引发市场投机活动,加大央行操作的成本。而金融市场上能够较好地满足上述条件的有价证券就是短期国债。因为短期国债的发行量是由财政主动控制的,财政可以根据公开市场操作的需要发行足够的国债,同时,国债是一种零风险债券,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这使它具有了极高的流动性,而其交易价格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国债也就成为许多国家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首选工具。

二、国债市场的功能与国债市场的基本格局

国债市场具有两大功能,这两大功能的实现需要有与之相配合的市场格局。就筹资功能而言,其主要作用是弥补财政赤字,为财政支出寻求中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就调节功能而言,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财政国库收支不平衡,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交易工具,前者要求国债市场具有中长期性和稳定性,而后者则要求市场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不同的需要就要求不同的市场格局与之相配合,否则市场功能就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对国债市场的基本格局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是从期限上进行分析,二是从国债持有者结构上进行分析。

(一)国债期限对国债市场功能的影响

从期限上看,国债可以分为短期国债和中长期国债两大类。短期国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国债,主要包括3个月,半年期和一年期等几个品种,短期国债偿还期短,流动性强,许多国家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的交易工具也主要锁定在短期国债上。中长期国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国债,不同的国家具体期限品种也各不相同,例如美国的中长期国债品种有2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10年期及30年期等,我国的中长期国债则主要是2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8年期及10年期,中长期国债主要用于筹集弥补财政赤字的长期资金来源。因此可以说短期国债市场主要发挥调节功能,与货币政策相关,而中长期国债市场则主要发挥筹资功能,与财政政策相关。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是许多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为此短期国债市场与中长期国债市场的发展就必须协调并重,否则,不是影响财政政策的实施就是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

(二)国债持有量的构成比例对国债市场功能的影响

国债的持有者包括许多部门,但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即机构持有者和个人持有者。机构持有者和个人持有者国债持有量的比例对国债市场功能的实现有着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国债既是财政筹集资金的手段,又是一种金融市场工具,对投资者来说,持有国债不仅能够获得利息收入,而且还可以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但是国债在不同的投资者手里发挥的功能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对个人持有者而言,国债主要是一种投资或储蓄方式,国债的流动性很低,这主要是因为个人持有量小,国债投机性又小,利用国债二级市场交易获利的收益与成本相比不合算,而且个人在长期内频繁调整资产结构的重要性不大,因此个人持有的国债流动性相对就低,许多国家针对这一点专门发行不能流通的国债来满足个人投资者的需要。对大部分机构投资者来讲,运用国债优化资产结构,进行流动性管理则比仅仅获得国债利息收入更重要,由于上述原因就使得机构持有者持有的国债流动性就强。如果个人持有者所持国债比例较大,则国债市场主要发挥筹资的功能,且国债流动性较小,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若机构投资者所占比例较大,则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就能发挥得更好,国债的流动性就强,二级市场的交易就活跃。

从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国债市场持有者来看,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强,更好地发挥了调节功能。在这些国家,个人对国债的持有份额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而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管理机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则成为国债的主要持有者。1996年底,在国债持有结构中金融机构持有的比例,美国为50%,英国为80%,德国为60%。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大约占其资产总额的10%左右。①这样的格局不仅便利了国债的发行,而且市场流动性较强,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我国国债市场的基本格局与功能分析

我国从1981年开始恢复国债发行,1988年开始国债的流通转让业务,国债年发行量从1981年的48.6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4015亿元,增长了约80多倍,19年来国债发行量总计达到了17160.23亿元,国债市场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下面从国债期限结构和国债持有结构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

我国的国债绝大部分为2-5年的中期国债,期限十分集中,其发行量占整个国债发行量的73.31%,5年期以上的长期国债近3、4年才有大量发行,特别是1998、1999两年增幅巨大,这说明我国国债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较好地把握住了1998、1999年银行利率大幅下调的机会增发长期国债,降低了发行成本,也有力地配合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国债期限结构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短期国债的发行,在1981—1999年的19年间,只有1994、1995、1996三年发行过短期国债,其发行量占整个国债发行量的比例仅为5.24%,而且考虑到最后一次短期国债的发行是在1996年,那么在我国现有国债存量中短期国债早已不存在了。

(二)我国国债的持有结构

80年代我国国债的发行对象主要是个人、企业、机关事业团体等。从1993年开始,国债的持有者就开始集中在个人,金融机构及社会保障基金等部门。其中个人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从1992年到1998年的有关统计数据上看,个人国债持有量占国债发行量的比例从未低于50%,有些年份高达70%以上,国债第二大持有者是金融机构,其持有的国债量与个人持有量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从比率上看,从未超过个人的持有比率。当然仅从金融机构国债持有量与个人国债持有量的比例上还不能充分地说明问题,那么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指标,即金融机构国债持有量占其总资产的比率,从近几年的数据看,这个比率从未超过3%。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债市场的特征主要是以中长期国债市场为主,短期国债品种严重缺乏,个人成为国债的主要持有者,金融机构国债持有量偏低,市场总体流动性较低。依据国债市场格局与国债市场功能的相互关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国债市场的功能偏重于筹资功能,调节功能较差,国债市场的发展很不平衡。

由于国债市场调节功能的大小实际上意味着国债市场能够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什么样的基础条件,因此我国国债市场调节功能的不足实际上表明目前的国债市场还不能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通过对证券的买卖进行的,它与法定的准备金率及再贴现政策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它的连续性,即通过证券的频繁买卖来吞吐基础货币,央行对证券的频繁买卖需要有一个交易活跃的市场来支撑,这就要求市场应该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但是我国国债市场上国债期限较长,机构持有国债量比例较低,直接制约了国债交易的活跃程度,我国中央银行是从1996年4月开始正式启动本币公开市场业务的,但是由于国债市场的原因,这项业务的实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主要问题:短期国债发行量过小,且没有形成连续滚动发行,二级市场交易量小,公开市场操作基础太弱,为此,中央银行不得不选用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融资券做为交易工具,以弥补国债工具的不足。但是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融资券的期限都在3-5年间,仍然没有改变债券市场上短期债券缺乏的状况,现券交易很难进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频率和辐射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完善国债市场充分发挥调节功能

筹资功能与调节功能同是国债市场的重要功能,一个健全的、高效率的国债市场必然是能够充分发挥这两大功能的市场,如果国债市场的筹资功能发挥得好,但却发挥不了调节功能,或调节功能很弱,那就表明国债市场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国债市场的效率很低,至少不能算得上是高效率的。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金融发展越来越迅速,货币政策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的环境下,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更是不容忽视。

从80年代初到现代,我国国债市场在筹集资金,支持我国重点大型基础建设项目,改善经济结构,保持适度的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1997年以后国债已成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治理经济衰退的重要支撑。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我国国债市场在调节功能的发展上是相当滞后的,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效能。众所周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虽然这两大手段各自具有独立性,可以进行独立的操作,但是两个手段之间协调配合进行调控与两个手段各自为政的调控方式相比其效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国债市场则是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因此必须重视国债市场的功能完善。现阶段完善国债市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两大部分应加强协调配合,这是完善国债市场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前提条件,两大部门之间若不能协调配合,政策配合就无从谈起。在我国国债发行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国债发行不久银行利率就下调的事,而财政当局由于没有得到这个信息,没有相应调整发行时间和利率,使国债发行成本过高,加重了财政还本付息的负担。当然目前两大部门在这方面的配合已经相当成熟了,但是在国债其他方面仍需有较大的改进。仅就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而言,两大部门需要在国债发行规模,发行期限,发行品种上进行协商,使国债的发行既有利于实现财政政策的目的同时又能兼顾货币政策操作的需要。

(二)丰富国债品种,增加短期国债发行量,增强市场流动性。目前我国国债品种中短期国债十分缺乏。今年财政已发行了二期记帐式国债共480亿元,但期限均为7—10年的长期国债,然而最适于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乃是短期国债。由于缺乏短期国债,中央银行只能用政策性金融债券与中央银行融资券替代,这虽然暂时解决了问题,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从性质上讲政策性金融债券与国债没有太大区别,因为政策性银行目前的投资项目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政策性金融债券的还本付息最终由财政作担保,但是从货币政策操作的角度看,政策性金融债券与国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主要的问题是政策性金融债券都是3—5年的中长期债券,而公开市场操作是一种日常性操作,灵活性,频繁性和连续性是其特点,要求交易工具流动性强,交易价格相对稳定,但是政策性金融债流动性不如短期国债,同时其隐含的利率风险大于短期国债,不利于货币当局控制操作成本。中央银行融资券的发行对象不如国债宽泛,也会影响政策操作效果。同时由于我国货币市场不发达,短期信用工具少,也找不到比短期国债更适宜于作为公开市场操作交易工具的替代品,最佳的选择仍是短期国债。

其实对财政来说,短期国债并非只能用于短期支出。短期国债若采用连续滚动的发行方式,就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余额,实际上成为财政的长期收入来源。与中长期债券相比,短期国债发行与还本付息的频率较高,发行成本相应较高,但是这种成本实际上并不单纯是财政成本,它实际上包含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成本,而这种成本与其效益相比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应当尽快增加我国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同时应根据财政短期资金需要与货币政策操作需要确定合适的发行期限、发行时间,并形成滚动发行,尽早形成一个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的国债市场环境。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篇4

【关键词】 会税差异; 纳税调整; 汇缴清缴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是企业涉税业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企业所得税的一次全面、完整、系统的计算、缴纳过程。2009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即将开始,与2008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相比,由于2009年度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不少税收新政策,为了更好地做好2009年度有关收入费用的调整,保证2009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质量,企业应当特别关注下列纳税调整事项。

一、汇算清缴的要求

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A类)适用汇算清缴办法,A类企业做汇算清缴要从几个方面考虑:

收入:核查企业收入是否全部入账,特别是往来款项是否还存在该确认为收入而没有入账;

成本:核查企业成本结转与收入是否匹配,是否真实反映企业成本水平;

费用:核查企业费用支出是否符合相关税法规定,计提费用项目和税前列支项目是否超过税法规定标准;

税收:核查企业各项税款是否争取提取并缴纳;

补亏:用企业当年实现的利润对以前年度发生亏损的合法弥补;

调整:对以上项目按税法规定分别进行调增和调减后,依法计算本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计算并缴纳本年度实际应当缴纳的所得税税额。特别注意:所得税汇算清缴所说的纳税调整,是调表不调账的,在会计方面不做任何业务处理,只是在申报表上进行调整,影响的也只是企业应纳所得税,不影响企业的税前利润。

二、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有关新政策

(一)收入类

收入类除国债利息不征税;视同销售在会计上一般不确认“会计收入”,而视同销售收入却属于“纳税收入”,因此企业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1.专项财政性资金不征税。财税[2008]151号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除属于国家投资和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以外,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但财税[2009]87号规定:对企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1)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2)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3)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对于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财政性补贴即属于征税收入(应税收入或免税收入),当且仅当有国务院、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三个部门中的一个或多个部门明确下发文件确认为免税收入的,则属于免税收入,在计入会计收入的年度可进行纳税调整处理;否则即属于应税收入,应当在取得财政补贴款项的当年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余额纳税。企业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用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二)扣除类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于成本、费用扣除类项目的纳税调整,除了应当对比例扣除项目及政策性限制扣除项目的纳税调整关注外,更应当关注税法对成本、费用扣除项目的总体要求。

1.职工福利费会计与税法有差别。国税函[2009]3号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1)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等。(2)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等。(3)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但是,《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对职工福利费范围的解释是:“职工福利费,主要包括职工因公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以及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由此可见,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对职工福利费范围的界定存在差异,且税法界定的范围比会计准则界定的范围要明确和具体。

2.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有上限。企业发生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财产保险企业按当年全部保费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额的15%以内;人身保险企业按当年全部保费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额的10%以内;一般企业按协议或合同确认的收入金额的5%以内的准予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

3.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限额。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

4.广告宣传费部分行业扣除增加。自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对化妆品制造、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不含酒类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5.投资者未到位资金利息不得扣除。凡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6.加速折旧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同时对缩短折旧年限年法作了具体的规定,即企业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对其购置的新固定资产,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实施条例》规定的折旧年限的60%;若为购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其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减去已使用年限后剩余年限的60%。文件同时规定,对于加速折旧的固定资产,企业既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的方法,也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法,而对于加速折旧法,同样既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也可以采取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一般不得变更。

7.安置残疾人加计扣除有条件。财税[2009]70号第三条规定,企业享受安置残疾职工工资100%加计扣除应同时具备如下条件:(1)依法与安置的每位残疾人签订了1年以上(含1年)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且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在企业实际上岗工作;(2)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按月足额缴纳了企业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3)定期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实际支付了不低于企业所在区县适用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4)具备安置残疾人上岗工作的基本设施。

(三)资产类

1.资产损失分自行扣除和审批后扣除。国税发〔2009〕88号文件将资产损失按税务管理方式分为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和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其中可由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有六种,而属于非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有四种,即:(1)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存货发生的资产损失;(2)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3)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4)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除上述四种原因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损失外,其他的如盘亏、毁损、报废、被盗等原因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损失,都要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

2.贷款损失准备金分四类。对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对正常贷款以外的四类贷款按照一定的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1)关注类贷款,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其计提比例为2%;(2)次级类贷款,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其计提比例为25%;(3)可疑类贷款,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的贷款,其计提比例为50%;(4)损失类贷款,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贷款,其计提比例为100%。

三、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必须做好涉税账务调整

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是依据会计利润作纳税调整后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依适用税率求得的,然后减去按月(季)的预缴额,等于应补(退)税额。假如对当年或上年查增(减)的会计利润只作补缴所得税额,不作调整“本年利润”或“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计提应缴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在汇算清缴时,形式上已缴所得税了,实际上可能出现明补暗退现象。不仅如此,一些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后因忽视账务调整工作,存在成本费用的多计或少计,或用其他方式人为地虚列利润等现象,增加或减少下年度或以后年度利润,使得已作纳税处理的已税利润在以后年度又出现继续征税的情况,不仅增加企业的负担,还会使企业财务状况和反映的会计信息失真。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S].财税〔2009〕87号.

[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S].国税函[2009]118号.

[3]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S].国税函[2009]3号.

[4]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S].财税[2009]29号.

[5]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S].财税〔2009〕27号.

[6]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S].财税[2009]72号.

[7]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S].国税函[2009]312号.

[8]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国税发[2009]81号.

[9]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安置残疾人员就业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S].财税[2009]70号.

[10]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S].财税〔2009〕57号.

[11] 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S].国税发〔2009〕88号.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以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为目标,切实加强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监督,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参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地方财政部门依法行政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基本原则

依法公开。政务公开应当符合《预算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政府采购法》、《行政许可法》、《保密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

全面真实。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外,都要如实公开。公开的内容应当明确具体,真实可信,要依据政策,实事求是,取信于民,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

注重实效。政务公开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本部门业务特点,简洁明了,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

有利监督。要积极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公开相结合,便于群众知情,利于群众办事,接受群众对财政工作的监督。

二、政务公开的内容

财政政务公开包括政策公开、执行公开、服务公开三个方面。政策公开,主要是公开财政部门已出台的重要政策、重大决策;执行公开,主要是公开为基层单位办事的政策依据、章程制度、程序办法、办理时限和结果;服务公开,主要是公开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公开的内容包括:

1.财政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及各项工作措施、实施方案和进展情况等事项。

2.财政管理制度包括部门预算编制制度、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农村税费改革管理制度、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使用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财政监督制度等。

3.财政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财政征收的税费重大减免情况;政府采购机构的审批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账户设立审批情况;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的审批情况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范围、办理程序、处置办法以及年度检查制度等。

4.财政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责包括财政部门内部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职责权限及其变动情况,财政部门及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及其变动情况。

5.财政主要业务流程和办事程序包括行政审批、行政许可、招投标活动等各项业务工作的办事依据、程序、时限,办事时间、地点、部门、联系方式及相关办理结果。

6.监督投诉办法包括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办事标准,服务承诺、违诺违纪的投诉及追究办法、处理结果等。

7.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使用与管理情况包括分配办法、分配依据、主要因素、计算公式以及使用管理规定。

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与管理情况包括: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社会保障专项资金以及文教科卫等专项资金的分配办法、分配依据、主要因素、计算公式及使用管理情况。其中乡镇财政分配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扶贫、救灾救济、优待抚恤、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中小学危房改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专项资金,要公开分配结果。

8.在本单位内部还要公开以下内容

(1)领导干部的分工、职责和在中廉洁自律承诺等情况;

(2)单位内部财务收支、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情况;

(3)干部任免、岗位交流、竞争上岗、职称评定、工资调整、年终考核、评比奖惩等情况;

(4)干部群众关心的其他重要事项。

三、政务公开的形式和时间

1.政务公开的形式

坚持简便易行、方便群众、有利监督、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形式,根据不同政务的内容、性质、要求、对象等,科学确定公开的对象和范围。需要向社会公开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政府上网、政府公告、开设咨询电话和公开监督电话、设立政务公开栏、编写办事指南、开展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全社会公开。需要向部分单位或个人公开的,通过召开会议、情况通报、下发文件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需要向本部门、本系统公开的,由本部门采取内部计算机联网、信息简报、召开会议、内部通报、下发文件等形式予以公开。由局档案管理员负责政务公开资料的收集、整理、建档和保管工作。

2.政务公开的时间

对经常性的工作定期公开,对阶段性的工作逐段公开,对临时性的工作随时公开。长远规划、年度工作目标计划、重点工程、重点实事、年度财政预算、工作制度,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政策性文件、领导分工、岗位职责、廉洁自律承诺等情况,要常年公开;季度工作目标计划及实施情况、重点工程和重点实事进展情况、计划生育等情况,要按季度公开;月度重点工作及完成情况、财务收支情况要按月公开;重大决策事项、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征迁安置方案、征迁补偿安置费发放、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发放、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录用等情况,随时发生随时公开。

四、政务公开的实施和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政务公开工作政策性强、涉及

面广,成立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局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亲自抓,局办公室具体抓,要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各内设机构、二级单位、乡镇财政所一定要把政务公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制。

2.广泛动员,强化宣传。近期召开本局全面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动员会,学习贯彻有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为深化政务公开制度奠定思想基础。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加强舆论宣传,报道政务公开工作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3.强化监督,务求实效。建立局政务公开监督机制,邀请在我局的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局政务公开的真实性、全面性和有效性进行评议,同时在局办公楼一楼大厅设立投诉信箱,公布局监督投诉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政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篇6

农房统保。是指对辖区农户住房及灾后基本生活费进行的统一保险。该市农房统保采取“政府统筹、财政出资、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基本模式,由市财政统筹安排,市金融证券办牵头负责,会同市财政局、市劳动局、市民政局、市农办及人保财险等单位和各级县(市、区)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同时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降低经营风险,确保可持续发展,农房统保采用“一定三年”和“三个统一”的方式。一是统一办理投保。全市执行统一保险费率、统一保险金额和统一保险期限,以县(市、区)为单位,由人保财险县级公司统一签发保险保单,并对保险责任、保险赔偿方式作出统一规定。保险合同一签三年,保费按年由各级财政划缴人保财险。二是统一经费来源。农房统保每户农房保费为11元,其中住房保险费10元,灾后基本生活救助保险费1元,保费由市县两级财政全额支付,被保农户不用拿一分钱,其中市级财政承担保费的20%,另80%由县级财政承担。三是统一确定户数。农房统保的户数以各级政府统计部门确定的上年末当地农户总数为依据。目前全部农户已按协议签订了农房统保合同。全市农房住房及基本生活救助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能繁母猪保险。2007年9月以来,该市对所辖11个县(市、区)的23.59万头能繁母猪进行了保险,每年为每头能繁母猪缴保险费60元,保险金额为1000元,其中养殖户承担总保费的20%计12元,另80%计48元由各级财政承担,投保面达100%。2008年上半年两家保险公司累计共查勘理赔病死能繁母猪2081头,支付理赔款208.1万元。

水稻种植保险。该险种由人保财险郴州分公司和中华联合财险郴州中心支公司分别承担6个和5个县的承保工作。该市11个县(市、区)参保农户92万户,参保面积达264万多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1%以上,每亩水稻保费16.8元,保费收入达4443.1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承担70%,农户自缴30%。

截至2008年9月末,该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共签单保费6987.45万元,保险总金额达64.643亿元,累计理赔7557.9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正在不断拓展。郴州市开办农业保险的经验是:

政府牵头,突出抓好运行机制建设。一是确立四项重要原则。该市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初期即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该市建立了由市政府负责召集,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市财政局、市金融证券办、市人民银行、市银监局等单位和各级县(市、区)人民政府共同参与的“郴州市支农惠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及时研究和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工作中的问题,及时研究、指导、部署、协调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三是设立风险分散机制。2007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预备金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预备金达5700万元,有效分担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同时,该市还在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巨灾农业保险。

多方联动,突出抓好技术标准设计。一是结合政策性农业保险实际,制定了不同险种的统一保险条款,特别强调“投保对象为农户”的基本特性,将保险条款设计得更有“农民味”,使涉农条款明了易懂。二是针对能繁母猪等养殖业保险的专业技术问题,建立了由畜牧、防疫等部门联合组成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灾后定损理赔服务机制,量化定损指标,形成简单明了、易于判断的指标体系,简化了勘损工作,提高了理赔效率。三是针对水稻等种植业保险,该市请农业、农技等部门按照农作物生长规律,采取按生长期分段计算保额的方式,合理科学界定理赔标准。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篇7

1.企业在改组(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过程中,在改组方案范围内的企业,因审计调帐、评估增值等原因而增加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其地方留成部分,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全额补助。

2.企业为了改组(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而将盈余公积、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转增为自然人股本,所涉及的个人所得税,其地方留成部分,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全额补助。

3.企业为了改组(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需要剥离或重组的资产,在产权转让、资产过户时免收行政过户费;产权变更资产过户所发生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城建税,其地方留成部分,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全额补助。

4.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企业历年来享受的国家和地方有关优惠政策形成的扶持资金,归原企业所有;在其企业权益转增资本过程中涉及所得税应按规定征收,其地方留成部分,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全额补助。

5.企业完成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登记,并报省证监局备案可以进入上市辅导期的,给予企业一次性50万元奖励。

二、鼓励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

6.企业进入拟上市辅导期(最长不超过三年,下同),以确定拟上市辅导期前三年实缴企业所得税平均数地方留成部分为基础,年环比增幅10%为基数,超基数部分,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全额补助。

7.企业在拟上市辅导期,投资高新技术项目、重点技改项目时,市发改、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优先推荐享受国家及地方贴息资金、科技扶持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政策性扶持;优先支持拟上市辅导期企业和上市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企业和部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8.对取得中国证监会上市受理通知书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企业实现上市,募集资金到位的,给予100万元上市奖励;企业通过“买壳”、“借壳”实现上市的,给予30万元奖励,将纳税地改设到我市的再奖励70万元;对市外上市公司整体搬迁到我市,并在我市纳税,且连续稳定经营2年以上、贡献突出的,给予300万元奖励。

9.企业上市后,以上市前三年实缴企业所得税平均数为基础,年环比增幅达到当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幅度为基数,超基数地方留成部分,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全额补助。

10.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以在*实施项目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给予奖励,奖金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通过增发、配股、公司债等再融资措施募集的资金,以在*实施项目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给予奖励,奖金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三、积极营造促进企业上市融资的良好环境

1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府办、经贸局、发改局、财政局、国土局、建设局、规划局、工商局、国税局、环保局、安监局、人劳局、科技局、外经贸局、人行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上市培育企业的确定以及上市过程中重大事项的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上市办),办公地点设在市府办,负责企业上市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

12.简化程序,高效服务。市经贸、发改、财政、国土、建设、规划、工商、外经、国税等部门要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全力支持企业上市,根据企业上市需要,及时为企业出具相关合规性证明,尽快办理证照登记变更手续。市财政每年安排上市工作专项经费用于企业上市培训和推介活动,努力推进企业掌握上市业务知识,提高资本运营意识和能力。

13.特事特办,责任到人。对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并由相关责任单位明确专人负责办理,做到特事特办,急事先办。

14.建立上市企业培育制度。企业符合注册地、纳税登记地均在*,且满足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净资产2000万元以上,不存在未弥补亏损,主营业务突出,并编制详细上市工作计划的成长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可向市经贸局申请列为上市培育企业,市经贸局初审后报市上市办审核,经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批准后,列为上市培育企业。上市培育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三年内有效;三年内不能上市的,需重新申报认定。

四、政策兑现

15.企业申报。凡符合补助奖励条件的企业,应及时做好兑现政策材料的准备,其中企业涉税补助奖励申请,由企业向辖区内市地税征收分局申报;企业涉税以外的其他补助奖励申请,由企业向市经贸局申报。初审意见在15个工作日内报送市上市办。

16.审核拨付。市上市办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审核工作,并报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同意,由市财政局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办理资金拨付。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篇8

基层财政部门处在财政资金管理和政策执行的“终端”环节,掌握资金使用管理的第一手情况,因此,基层财政监督直接关系到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影响着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基层财政监督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高配专职监督机构建制。对于财政工作而言,财政分配不能代替财政监督,业务机构管理不能代替专职机构监督。建议在基层建立相对独立的财政监督组织体系,高配专职监督机构建制,组建基层公共财政“大监督”稽查中心。对公共财政重大政策资金项目委派专员监督,逐步推行本级基层预算单位综合监管,健全岗位设置及分类监督功能。

二是实行持证执法检查。建议整合业务管理机构与专职监督机构的监督资源,参照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税收征管与税收稽查的工作机制,区分财政日常业务管理与财政监督检查的界限,分离业务管理机构的检查职责,理顺其监督层次,明确专职监督机构的主体职责,实行执法检查资格认证管理。建立案件管理制度、集中调账制度、检查回避制度和检查责任制度等,制定财政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完善立案、授权、调查取证、依法处理、法律文书以及行政复议、听证等资料档案,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检查行为和检查纪律。

三是转变财政监督模式。新型财政监督运行机制必须体现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科学管理要求,将监督关口前置,由单纯“突击式”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转变。建议上级监督机构经常设立联动项目,每年组织几项省、市级的专项检查,提振财政监督力度,促进质与量的根本性、突破性转变。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审批、拨付程序的监督,实行财政资金拨付中的层层责任制,严格按照职责权限操作,明确审批人、拨付人、部门(单位)负责人、资金使用人以及各个环节经办人员的具体职责、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建立起相互稽核、相互制约、各负其责的全过程监督机制。

四是实行电子化监督管理。建议业务管理机构提供政府资金和财政运行基础信息,建立财政监督信息库。为基层财政部门开发和配置业务专用软件,实行电子化监督管理。利用“金财工程”的应用支撑平台,建立上下级财政监督部门、财政部门内部、国库部门和银行之间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做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业务主体间政策管理和资金运行信息的链接传输、实时共享。

上一篇:公共交通运营管理范文 下一篇:宏观经济政策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