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31 11:48:23

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

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篇1

关键词: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开发和人口的高度集中,交通出行总量剧增。城市边缘和远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带来大量长距离出行需求。这就需要扩大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服务范围,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运输大系统中的运输方式结构,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磁悬浮等现代运输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又各有其优势和特色, 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有各自的合理使用范围。根据各种运输方式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的要求, 明确它们在交通运输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其进行合理分工与合理布局,建立一个经济和网络协调、分工合理、全面发展的综合运输系统。

二、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2.1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原则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旨在改进交通运输系统和建立规划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分配,要符合国家或地区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同时要确定交通运输系统近期和远景发展的蓝图。

进行运输规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满足社会、经济、人口、国防、环境等方面的运输需求与条件,建立的交通运输规划应与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交通运输大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各种技术特点与环境要求, 进行综合协调规划与发展,发挥最大的综合运输效能;在运输规划中努力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投资效益;根据国家政策,通过对环境的调查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规划、设计,最后提出综合运输发展方案;另外要注意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整体协调,网络和枢纽系统的衔接与优化, 要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协调发展。

2.2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内容

完善的综合运输系统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相关建设资料及数据进行建档;

(2)进行环境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诊断,统一对分系统的运输需求进行分析;

(3)明确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有关政策、目标和规划准则;

(4)运输体制和财政的现状分析与未来交通预测;

(5)统一分系统的运输供给能力,区际整体的运箱预测;

(6)运输组织管理的现状及改善的措施,编制出综合运输系统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等;

(7)运输供给短缺关键项目的分析与评价。

三、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及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既满足了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能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和谐,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下去,长远得到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综合交通体系内部各运输方式在满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从整体结构上亦要满足保证自身发展及社会大系统发展可持续要求的合理分工和协作的实现,以期达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外部环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长期动态协调发展。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 建设配置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基础设施,使之具有必要的综合运输能力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技术及系统管理,形成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的新型格局,同时对交通流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诱导和监控,以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运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等手段建设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交通运输与环境和谐等方面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

四、可持续通运输系统规划

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要限制对未来的负面影响。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应该符合以下目标: 发展调控的机制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并协调经济发展;经济的可持续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即环境的可持续性;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结果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让更大范围的人享受交通带来的好处,即社会的可持续性。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 背景分析、方法选择、需求预测、方案生成与评价。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交通运输规划的框架, 同时考虑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可达性。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围绕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存在问题和可持续目标下的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模式研究、高度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的交通需求技术研究、能源消耗分析与预测技术、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保障体系研究。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理论的总体框架如图 1 所示。

图 1 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框架

可达性目标的实现是交通运输对人和社会需求的满足,交通运输要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也要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流通的需要。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需要进行有效的交通出行行为分析,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流通的需求则要从交通与物流分析人手, 通过物流系统的一体化作用提供优质服务。对这两方面需求的满足目的是在于实现对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满足。机动性目标的实现则从交通供需平衡的分析出发分析交通运输内部不同方面的问题,合理有效地配置、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协调交通各方面行为,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及合理公平地分配交通运输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目标则通过交通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指标分析交通对环境的外部影响,确保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为代价。

五、结束语

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篇2

[关键词]信息化;交通运输规划;发展

随着我国城乡道路的不断增多,交通运输的技术不断深化改革,道路施工也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但最近几年,因为交通运输规划不合理导致交通堵塞,以及道路施工企业贪图利益导致道路施工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不胜枚举,现下交通运输的规划远远跟不上时展的需求,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交通运输的规划发展也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的技术,来提高人民的出行安全。

一、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发展一向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以南宁市交通运输发展为例,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促进南宁市交通运输发展,促进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标志、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具有“智能、环保、安全、舒适”等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为实现南宁市交通运输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对信息化的保障体系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领导机构、发展规划和建设模式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很多准备工作。虽然信息化的建设在不断完善,但是在信息安全、项目建设、运营等很多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1、信息化建设意识淡薄

我国修桥建路的历史悠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交通运输部门的交通运输建设仍然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没有树立起信息化的观念。这将直接导致交通运输部门对信息化的交通运输管理规划的不重视。有的地区开始意识到要跟随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但由于认识不全面,信息化的概念淡薄,信息化的技术跟不上,没有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支持,都导致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工作没办法顺利开展,信息化的建设也无法落实到实处。

2、资金投入不全面,硬件设施落后

交通运输部门的资金是上级拨款,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资金有限,不能重点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的不足也导致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不足,存在着部分软硬件设施落后,使用率不高,使用情况不佳等情况。除了硬件设施不完善,还存在着网络问题,包括部分网络核心设备备份不足,网络存在单点故障,数据和网络安全防护设备不足,信息采集设施、信息设施不足等,这些都容易导致信息化漏洞,使交通运输规划中存在漏洞。加上没有建立资金来源和使用的监管机制,不能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渠道,没有把资金的使用公开化和透明化,容易埋下的隐患。

3、人员素质不高

信息化建设做到交通运输规划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比较高,但部分交通运输部门存在着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计算机人才匮乏,信息化建设能力不足,没有专业的交通运输信息化规划能力。交通部门对员工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也没有落实到实处,员工往往身兼数职,加上运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设备没有配置好,硬件不足,人才缺乏,这些都会影响到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发展。

4、管理机制不畅通

交通运输部门没有树立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制度。交通运输部门没有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做约束和规范,即使开展了信息化的工作,功能也不完善。交通运输部门上上下下信息沟通渠道部畅通,导致信息不能有效地传播,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二、加强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信息化的建设必须要提高公司人员的素质

运政部门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扩大“高、精、尖”人才的吸收途径,对于已就职的员工,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满足感,可以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减少员工在工作中的失误,从而推动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员工之间要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提高员工之间的合作协助能力,促进员工互相交换知识见解,员工除了要虚心学习,还要虚心接受同事的批评建议。通过培训还可以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倡导员工爱岗敬业。

2、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内部信息交流系统

要带动交通运输规划和发展,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信息交流系统。信息的交流是保持交通运输规划与时俱进保持不落伍的重要保证。无论是运输部门内部的信息还是外部的信息,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影响着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建立一个健全的信息交流系统,才能在工程项目实施中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第一时间把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传递下去,减少信息传递环节中出现的信息缺漏问题,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交通运输的规划和发展提供正确的信息保障。

3、交通运输规划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规划和发展,开展智能交通工作,能够完善交通运输的网络建设,整合交通运输行业资源,从社会效益的层面来说,可以强化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和业务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行业运行安全监管、突发事件监测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服务公众能力,践行群众路线。在经济效益上,加强交通运输的信息化规划可以降低交通部门的管理成本,拉动经济增长。虽然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不断深化改革,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经济资本还不够雄厚。因此要拓宽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渠道,把重点放在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上,加大信息化规划的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发展规划的落实做好硬件设施的养护,延长设施使用寿命。

4、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

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用制度保障交通运输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健康稳定运行。企业作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一个主体,可以推动信息化项目成果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来保障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合理合法性,促进交通运输规划的良性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完善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加强了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减少的隐患。

三、结论

利用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规划是项惠民的大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高速、简洁的通信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推动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深度,结合互联网技术,做到高效、便捷、科学、完善的交通运输规划。

参考文献

[1]郭晓东,依利特.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规划和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1).

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篇3

【关键词】综合交通运输;改革;经验;对策建议

一、改革实践与成效

(一)河北省交通运输厅

2009年,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机构设置的通知》(冀政〔2009〕46号)有关规定,设立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新增综合运输处,下设河北省民航发展建设办公室和河北省铁路管理局。省交通厅承担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省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指导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和管理;负责拟订全省民航行业发展有关规划,负责民航行业发展建设和管理的组织协调。

(二)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2014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沪府办发〔2014〕26号),设立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并设综合规划处和综合交通协调处。负责拟订本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优化本市交通运输结构布局,综合平衡全市交通运力,;组织编制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负责编制交通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与市内交通运输的衔接配套;归口协调航空、铁路、邮政等涉地管理工作。

(三)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2009年,依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委〔2009〕252号)的有关规定,设立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并新增航空处,下设江苏省铁路办公室,并加强了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和全省公路、港口、航道、地方铁路、民用机场等交通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等职责。

(四)重庆市交通委员会

2000年重庆已组建重庆市交通委员会。2014年5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市交委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调整的通知》(渝府办〔2014〕11号),明确将全市涉及铁路、民航规划编制及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纳入重庆市交通委员会,率先全国实现对铁、公、水、航的规划编制、资金安排、综合协调、法律制定等行业管理。

除上述5个省市外,随着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浙江省率先将省机场管理公司成建制划归省交通运输厅,并更名为省机场管理局(全国首家省级局),省交通运输厅实现负责省内民航机场的行业管理,指导监督省内民航机场执行有关技术标准、规章制度等职责;2009年,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鄂文〔2009〕18号)有关规定,协调服务民用航空、铁路、邮政等工作职责纳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并新增综合交通处;201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则印发了《陕西省交通运输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陕政办发[2014]82号)赋予其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职责,并新增铁路民航邮政处,基本实现了对公路、水路、铁路、民航、邮政的统筹协调。

二、有关建议

(一)简介成功经验,继续推动改革

综合交通运输改革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对此,要加强与省委、省政府领导沟通,加强与交通运输的沟通,突出指导性、精准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趋向性,以职能调整为核心,通过完善机构设置、明确相关工作职责分工,特别是与发改部门在铁路、民航等重大项目方面的职责分工,通过省部共建的形式,切实落实综合交通运输改革工作。

(二)加强衔接协调,编制综合规划

充分依托各地机油综合交通运输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等,适时启动综合规划、运输通道规划、枢纽布局规划、多式联运发展规划等的研究编制工作,完善方式对接、省级与地方对接、交通与经济社会对接、交通与国土资源等的协调一致,落实“多规合一”,为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现建设和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三)以枢纽为核心,构建货物体系

限于市场分割,单种运输方式枢纽相对完善,但缺少以铁路、水运为主导的综合枢纽。“轴幅中转”的运输组织模式在一定条件下比“点点直达”的方式更节约成本,而交通枢纽则是支撑“轴幅中转”运输组织模式的关键因素。对此,要坚持加快联运型枢纽建设,构建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分层格局,将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和航空网络四张网络整合成为一张综合运网,实现枢纽“路网末梢”变身“中转枢纽核心”,实现货运“无缝化衔接”。

(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质量效益

当前,多式联运不断受到高层的重视和市场的认可。实践中,淖菹蛞惶寤看,多式联运一是能够简化托运、结算及理赔手续,节省人力、物力和有关费用;二是能够缩短货物运输时间,减少库存,降低货损货差事故,提高货运质量;三是能够提高运输管理水平,实现运输合理化。从横向一体化看,多式联运一是有助于相关企业联合、联营,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减少壁垒与恶性竞争;二是有助于货代业务及多式联运经营人的发展壮大,整合资源,改观运输市场“多、小、散”格局;三是有利于信贷繁荣、装备研发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机构设置的通知[Z].2009-2-24

[2]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Z].2014-6-10

[3]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Z].2009-7-24

[4]吴娇蓉,陈法安,朱启政,刘诣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五年发展规划编制解析[J].城市交通,2015,(06):1-8

[5]郭文帅,荣朝和.综合交通运输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170-176

作者简介:

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篇4

关键词:交通运输 管理体制 思考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85-01

已经逐步呈现出系统化、网络化的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了我国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我国的交通体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无法实现对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进行综合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和高效运用,也不利于我国交通运输管理的综合发展。

1 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概况

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基本上采用的是分部门管理的模式。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一直在不断的融合,交通运输部也逐步整合了包括铁路在内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但是各种交通部门管理上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地方性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进行相应管理的时候往往从自身发展利益出发,从而对综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交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个部门独立管理。我国交通运输部的不断完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运营。但我国的交通运输依然是由各自的主管部门进行相应管理的。部门、地区之间的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不仅导致了交通运输部门之间的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导致交通系统之间不能进行更为合理的衔接,还导致交通运输综合管理难度大,不利于统筹规划。这些情况的存在也造成交通运输部门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相关部门重复管理或交叉管理。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进行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交叉管理和重复管理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合理的职能划分。一些部门在进行相关管理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利益因素。有些管理部门或地方政府在管理中往往存在着处于利益考虑的保护和倾斜。这些状况的产生都直接导致了在交通管理方面出现了管理效果不理想和管理成本大的现象,也给交通运输方面的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

(3)没有统一的统筹管理。由于我国还无法实现对交通运输管理进行高效的统筹规划,再加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规划和经营上没有形成相互衔接和协调发展,从而导致了重复建设和争抢资源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发展,还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此外,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不能为社会提供更为综合全面的交通系统,也不利于我国交通运输的长远发展。

(4)管理部门与企事业部门职能混合。一些管理部门在负责交通运输管理的同时,还承担着对相应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工作。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交通运输的管理和交通运输方面的经营混合在一起,造成的职能的混合和相关部门的权力膨胀,从而给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也阻碍了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的建设。

2 如何促成我国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的建设

一些发达国家在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方面基本上都已经形成并进行了集中管理。发达国家在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上采取了建立统一管理机构进行集中管理,将交通运输部门进行相应的整合,甚至将一些与交通运输有联系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归纳进来。同时,发达国家还建立了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以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相互协调来推动对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管理。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建成,能够实现对交通运输的统筹规划和高效管理,节省相应的交通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为了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管理的综合化发展,必须对我国现行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我国交通体制进行相应改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管理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依据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相关情况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我国交通运输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综合性统一管理,以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并实现交通运输体系的合理长效运用和发展。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将各个行业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进行有机整合,并对其各个环节实行统一管理,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各个项目之间的有效衔接与综合运营。

(2)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针对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中出现的权责交叉和机构重叠等现象,相关部门要在进行综合管理的同时,应逐渐对这些部门进行明确的职能划分或者相应的机构合并。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进一步进行相应的政企分离或政事分离,以使相关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职能与利益分离开来,使交通运输管理更加规范和合理。

(3)合理分配管理体系中的权力。在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建设方面,中央管理部门应对全国的交通运输体系进行综合统一的管理,以保证中央对整个交通系统监督和控制,也使整个交通系统能够进行有效的科学衔接和合理运营。同时,中央管理部门应将属于和应该划分为地方政府的权力进行有序的下放,以使地方政府能够在交通运输系统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也能激发地方政府管理交通运输系统的积极性,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和落实作用。

(4)集中统一管理与专业领域管理相结合。相关管理部门针对整个交通运输体系制定出对其综合发展有利的规划,并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以对交通运输体系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在交通运输体系的进一步建设方面,相关部门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投资,确保资金与资源的合理运用。同时,针对一些交通运输行业的一些专业领域,如交通监管、交通安全等,要实行分部门专业化的管理,以保证管理效果。

3 结语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是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发展的必然需要,能够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合理、完善,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和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当然,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相关部门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

参考文献

[1] 刘继萍.浅谈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J].科技世界,2013(25):292.

[2] 李妮,王建伟.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管理体制问题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9(1):3-4.

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篇5

关键词 交通管理 体制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4 文献标识码:A

一、广东省交通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五种主要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管道)以及城市公共客运、物流、邮政业等各项指标均列全国前茅。1978-2007年,全省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955.46亿元,特别是“十五”以后,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2007年达720.61亿元,是1978年的183.8倍。从广东省各种运输方式的数据看,广东省交通业发展无愧于全国交通运输第一大省的称号。现阶段广东省交通业发展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基本评价:第一,主要运输方式齐全;第二,运输业发展水平总体领先全国;第三,主要运输方式发展不平衡。

从总体上看,广东省大交通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现代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仍未形成,交通业的发展未能适应交通一体化的要求,仍不适应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基础设施总量和总体运输能力不足;(2)交通运输一体化程度不高;(3)交通运输的成本偏高;(4)交通运输设施技术水平较低;(5)交通管理体制尚待理顺。目前广东省和大多数市只管公路和港口中,却没有对民航、铁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管理的职能,即仍处于“小交通”管理体制状态。即使在交通部门内部,市以下的交通管理体制也是五花八门,如市一级交通局和公路局为平级单位,公路的国道、省道归公路局管理,而县(乡道)则归交通局管。交通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已成为制约全省大交通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

二、广东省交通业管理体制现状及弊端分析

广东省现行交通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散管理模式,即按运输方式分别设立若干交通主管部门,分别对各种运输方式实行条条管理。公路、水路(包括港口行政管理)由广东省交通厅主管,国家铁路由铁道部直属铁路集团管理,地方铁路由地方政府管理委托地方国有铁路企业管理,民航由国家民航局垂直管理。邮政由中央垂直管理;城市公交由广东省建设部门负责;物流由省经贸部门负责。

作为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广东省交通厅实际上只主管广东省的公路和水路行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广东省交通管理体制仍然属“小交通”管理体制的模式。

“小交通”管理体制是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明显障碍,这种体制对解决交通运输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显得力不从心。一是“小交通”管理体制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人为划割造成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建设发展规划、布局难以有效协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自成体系,相互间壁垒森严,公路网、水路网、铁路网、航空网、管道网等在线路、节点布局上协调衔接不畅。二是行业管理上很难到位。由于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综合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服务保障支撑功能,管理体制的缺位造成综合交通运输政策和规划的供给不足。

从当前看,广东省现行交通管理体制至少存在以下弊端:(1)管理主体多元;(2)管理职能交叉;(3)交通运输整体效率低下;(4)交通规划不协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和管理不协调;(5)纵向管理层级职责同构化。

三、广东省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广东省当前交通发展存在的各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运输方式间衔接、枢纽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广东省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根源,是当前交通管理体制所然。没有行政组织的融合,各种运输方式各行其是,就不可能有各种运输方式的融合和运输业的综合管理。

无论是交通发展规律还产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广东省交通运输发展应朝向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这一目标前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进行适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大部门”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将是唯一选择,即以建立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大部制”交通管理体制,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统一管理,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

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近年来,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些列重大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对广东省大交通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广东省交通发展的形势迫切要求广东省必须进行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不论从交通发展规律还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广东省交通管理体制进行“大部制"改革的要求是相当迫切的。

四、广东省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根据中央的精神以及交通运输部的职能,广东省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按照大部门、大管理、大统筹、大协调的思路,将分散在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的铁路、民航、管道、城市公共交通、交通战备和其他有利于提高组合效率的交通要素管理职能,以及物流、邮政等协调指导职能,整合划入交通运输部门,实行归口管理,着力解决当前体制中存在的“管理主体多元、职能交叉、整体效率低下、纵向管理层级职责同构化”的弊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统一管理,促进开放的现代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为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明确部门分工,理清职责权限。

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略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根据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要求,一级地方政府只设一个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将同级政府内原有与交通主管部门平行设置的其他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并入新组建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具体来说,就是将交通部门负责公路、水路交通的职责,地方政府其他部门负责的地方铁路(包括城际轨道交通)、城市公共客运(包括出租车、城市公交、轮渡、地铁等)以及中央垂直管理的民航、海事、铁路等整合划入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省交通运输厅)。

省以下按照“一市一局”和“一县一局”的模式,组建市(地)、县(市)交通运输局,作为主管该市(地)、县(市)交通运输行业的唯一的政府组成部门,将同级政府内原有与交通主管部门平行设置的其他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并入新组建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省、市(地)、县(市)三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基本分工是:省交通运输厅是省域交通运输行业的决策层和监督层,市(地)交通运输局是执行层和协调层,县(市)交通运输局是执行层。

(二)深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高执行力。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许可,逐步将公民、法人和交通行业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事项转移出去,切实减少对企业和社会的直接干预。改革交通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理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的关系,创新行业组织运行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扶持交通行业组织发展。明确交通运输部门履行职责的重点,省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增强统筹协调能力,集中精力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规划,抓好行业宏观管理,着力推进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监管,组织协调重大的、跨地区着力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创新。弱化行政审批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为发挥市场在交通行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改进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服务与管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办事制度和程序,简化办事流程,逐步行业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完善交通运输行业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构建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三)提高部门责任意识,强化行政问责力度。

理顺“条条管理”和“块块管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省、市(地)、县(市)在交通管理上的集权和分权问题,明确各自责任。集权和分权的原则性依据应是以事权为中心,当事权在地方时,就应当实行分权管理体制;当事权主要集中在省时,就应当实行集权管理体制。“除非另有重要的理由,处理问题的责任应该尽可能地交给最基层的政府。”

合理划分交通运输部门内部及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明确责任范围,使部门内部、岗位之间的可驯养责规范、明确,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相统一。在配置内部各部门职权的同时,强化其相应承担的责任,建立对各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完善问责程度,规范问责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交通运输部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建立健全交通运输部门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强化互动、联动,形成交通运输部门与其他部门(如交通运输部垂直管理的派驻机构)主动沟通、主动联系、主动协调的工作机制,以制度化的磋商机制来保障交通运输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推进高效协调运转。

(四)调整部门权力制衡,改进管理组织模式。

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重点推进交通运输部门内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的适度分离。凡涉及交通行业管理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发展规划等抽象行政行为的决策职能,原则上应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一行使;凡涉及各交通运输方式的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职能,原则上应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下属的专业执行局分别行使;凡涉及对交通行业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行使行政权的监督职能,原则上由专门设立的监督机构行使。

遵循“厅+专业执行局”的组织模式,“在一个决策机构之下设立若干执行机构,决策机构在行政级别上比执行机构高半级;决策机构的副职兼任执行机构的正职;执行机构对决策机构负责。在领域性质上,这种权力划分及其关系不涉及政治领域,也不涉及政治与行政之间关系的领域,而只是涉及行政领域内部。”在对新的交通运输部门的职能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同类职能归并、同质业务整合的原则,以及同类同质事项只设一个专业管理机构的要求,组建专业执行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

参考文献:

[1]李盛霖.骄人的业绩宝贵的经验.中国交通报.2009.9.9.第1版

[2]傅少川、陈钟.我国综合运输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生产力研究,2008.(2)

[3]艾文国、吕峡、张磊.我国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改革,2007(11)

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篇6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规划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公里、水运、航空、管道为主体的综合运输网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交通体系的发展整体仍然呈现滞后状态。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受制于地区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目前也只能按地区,分阶段的有重点推进。如何在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前提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对应的交通运输规划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区域经济提升互为因果关系。当区域经济发展迟缓、乏力时,它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和投入能力萎缩,表现为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限制和阻碍;当区域经济蓬勃发展时,它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迫切,投资积极性旺盛,但因交通运输发展本身的技术经济特点,不可能迅速显出效果,因而表现为交通运输发展滞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1. 交通运输是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先行条件,是区域产业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先决条件。区域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指对辖区的矿产、能源、水电、生态等资源进行加工开采,并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活动。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对辖区资源进行开发并成功转化为财富的关键和基础则是便利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越发达,区域资源开发的运输成本就越低,区域资源转化为财富的时间就越段,效率和质量就越高。

2. 作为经济活动链条中的一环,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交通运输将各部门、地区有效联系起来。离开交通运输,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各项经济活动将变成不连续的孤立存在,无法串联起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交通运输对其影响比资源、地理、人为因素表现的更为直接和密切,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和停顿失灵能很快的反应在经济活动当中来。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1. 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伴随着交通迅速发展。很多的研究成果证明,西方国家在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段,都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中国也不例外,例如,在近10多年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基础设施加速改善,例如铁路里程从1998年的6.64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1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0.87万公里增加到7.41万公里,达到世界第二位。这一方面源于交通运输体系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基础,另一方面也由于交通运输是一种基本的公共产品,当地区经济增长,政府财力充足时,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良性的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质量要求更高。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就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经济实力的增加。而随着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对良性经济的要求必然会要求更高。而科学、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则是良性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区域交通规划建议

基于上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关系分析,笔者认为区域交通的运输规划必须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具有相当的协调和统一性,这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我国的交通运输规划仍然局限于自身的行业范围内,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充分协调。就上述情况,笔者对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规划,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地方政府要在充分分析区域内的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问题,不断提升交通的运输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不仅是根据区域经济活动特点调整运输结构,同时要合理配置区域空间的交通资源配置,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制定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宏观经济发展的区域规划,特别是中长期规划,结合各区域交通发展的实际,对交通设施、交通道路进行科学设定,在科学论证和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使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能相互促进,达到经济发展最优和交通设施布局最优的效果。

(三)推行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规划中,地域局限仍是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双向促进。因此建议地方政府要站在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协调,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结构,实现功能协调,高效便捷。一是要加快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强化整体发展观念,实现区域内不同要素,不同运输方式的互补,努力形成区域发展的统一大市场。二是不断完善交通运输制度规范一体化进程,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及标准规范,加强区域内各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健全区域发展的协调、磋商机制。三是加快区域交通运输信息管理一体化,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及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实现区域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降低信息沟通成本。

参考文献

[1] 何朝晖.湖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陈佳斌.一个现代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D].复旦大学,2008年.

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篇7

“交通运输”其实是个很笼统的说法,它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琐碎。只要是涉及到人的出行或者货物就流动都可以成为交通运输的组成部分,最基本的例如道路规划,列车选线,车辆等交通工具的设计配置,物流计划等等都属于交通运输专业的分支。这就为我们解读交通运输学科带来了不少困难,因而我们似乎很难给交通运输专业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为了更清晰地认识交通运输学科,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一个简单的划分。

学科方向“四通八达”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交通运输专业虽然属于工程类专业,但是比起工程技术和专业技能,多数学校开设的交通运输专业更加注重培养管理型人才。在学习内容上更偏重规划和部署。拿铁路信号来说吧,我们不用去学习怎样建立信号系统,怎样编写程序或怎样架设信号装置等技术层面上的知识,我们的职责是规划和确定在哪里架设信号装置可以使线路得到最优配置,提高运行效率。交通运输专业学生除学习交通运输设备、线路基础、城市交通监控系统、交通运输智能技术等技术层面的课程外,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于是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交通运输技术管理、交通运输商务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运输经济学、 交通港站与枢纽、交通运输法规等课程也摆到了前台。

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专业大致分为四类:铁路运输、道路运输、城市轨道和物流方向。所以在对大学的选择上大家要格外注意,当然对于实力强劲,能考上交通名校的考生来说,这个就不是什么问题了。诸如有“东方康奈尔”之称的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他们在课程设置上可谓面面俱到,高速铁路、城市交通监控系统、现代物流学等课程几乎覆盖整个交通运输专业。西南交大甚至还有港口工程、航空港规划与设计等一些新兴课程。

铁路交通方向,原属铁道部的兰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院校是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该方向主要学习列车的编组、铁路线路规划、铁路站场布置规划、铁路信号组织等课程。

像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等院校依托自己的机械和汽车专业,进而在道路交通方向比较强势,这个方向主要学习的是道路选线、道路沿线设施设计规划、道路信号配置、城市公交系统运营组织、运输需求、城市规划、交通环境、智能交通系统等课程。

而在城市轨道交通方向和物流方向,是近些年随着城市拥堵和网上购物的兴起而建立起来的,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很少有独专的院校,大多是依托母体的铁道运输、城市规划及电子商务等专业发展起来,但由于国家大力对其进行扶持,因而该专业方向前景较为可观。

另外,除了以上介绍的四个方向,车辆设计、海运、航运组织等也都属于交通运输专业所要研究的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

就业去向“四面八方”

在就业前景方面,每当别人听说我们是学交通运输的,往往都会递来羡慕的眼神,“这个专业可真好。”不错的就业领域是大家对交通学子羡慕的根本原因。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发展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第一类:政府运输管理部门。主要包括省(市、区)、地、县交通局及其下属的公路局、运管局(所)、公路稽征处等。

第二类:汽车、摩托车行业。主要从事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生产、改装、维修、检测、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

第三类:运输企业。主要从事道路、水路等运输行业的普通客货运输、大件货物运输、集装箱运输、国际货物的运载设备管理、运输组织等技术管理工作。

第四类:院校及科研单位。主要到各省市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及其他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部分毕业生到运输行业的科研、规划、设计单位。

第五类:交通建设企业。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维护保养、运营管理等工作。

第六类:物流企业。主要在大型企业的内部物流部门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策划、线路设计、方案优化、营销等组织、管理工作。

第七类:考取研究生。可以考的研究生专业包括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车辆工程等。

第八类:其他。包括到保险公司(汽车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定损岗位)和非交通运输行业就业,以及毕业时回生源所在地人事部门进行二次就业,毕业生到不需学校提供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就业等。

工作起来要“四平八稳”

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上可是要四平八稳,一丝不苟。就拿我大学实习来说吧,我是在火车货运站的编组站工作,编组站是铁路网上集中办理列车到达、解体、编组出发、直通和其他列车作业的地方。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列车编组计划的要求,办理大量货物的解体和编组作业。对货物列车中的车辆进行技术检修和货运检查整理工作,并且按照运行图规定的时刻,正点接发列车。所以,人们往往称编组站为“编组列车的工厂”。 在这个“工厂”里,细心是最主要的,检查车辆、正点接发车这类的活一个不小心造成的后果就是不可想象的了。

在编组站还亲身认识到道岔,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如同公路上的路口,道岔有9号道岔、12号道岔、18号道岔,号数越大,可以运行的速度就可以越高火车行驶越平稳,但相应的也有许多弊端,如造价高、占地多等。如何在价格与速度间取舍,就是我们以后的工作了。

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篇8

关键词:道路运政 职能 转变 发展

行政职能是指国家法律赋予政府的在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负有的职责和所应发挥的功能。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职能有立法、司法和行政职能)。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表现形式,受其他职能制约,并影响其他职能。行政职能也称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中的职责与功能。其核心的价值在于回答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的问题。也就是职权范围、职责深度、职权方式。它既包括政府的行政职责,也包括政府的行政职能,是行政职责和行政职能的辩证统一。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行政职能的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反之,行政职能发挥的程度又制约和影响其他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

一、道路运政机构职能

我国道路运政管理工作属于交通运输部管辖范围,以下是我国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的行政职能:

1.承担城乡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工作,拟订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起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并监督实施。

2.拟订城乡道路运输发展战略,提出城市公共交通整体规划、城乡客运及有关设施规划、计划和运输枢纽建设项目立项审核工作的建议;提出有关物流规划、政策和标准的建议,承担物流市场监管工作。

3.指导城市客运管理,承担公共汽车、城市地铁和轨道交通运营、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等的指导工作。

4.承担运输枢纽、场站管理工作,参与交通运输枢纽、场站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监督实施。

5.承担运输线路和跨省客运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国家重点物资和紧急客货道路运输。

6.承担营运车辆、车辆维修、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和驾驶员培训管理的工作。

7.承担国际道路运输管理工作,承担政府间双边汽车运输协定的拟订和谈判工作,参与政府间多边汽车运输协定的有关工作,并监督实施;承担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立项审批工作。

8.指导运政管理;起草城乡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指导实施;提出有关价格政策建议;提出有关道路运输信息化项目建议并组织实施。

9.拟订道路运输安全生产政策和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指导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10.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其中,指导城市客运,承担公共汽电车、城市地铁和轨道交通运营、出租车、汽车租赁等的指导工作,承担物流市场有关管理工作等为大部制改革后新增职能。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公益性的特征和属性也使得道路运输工作在以经济管理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管理事务的职能。

二、道路运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客运管理方面的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保障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城市公交发展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环节无法可依,行业发展政策不稳定, 随意性较强, 造成城市公交在用地、 资金、 路权和运营补贴等方面的需求无法落实,公交优先战略难以落到实处。

2.管理主体、管理任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部制改革虽然明确了由交通运输部统一负责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但是由于 98 年机构改革后形成的地方建设和交通部门多头管理格局的存在,对于城市客运的管理内容、业务边界、协调机制、管理机构设置等问题仍需要抓紧解决。

2.1.3出租汽车管理不规范,行业稳定性问题突出

由于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统一,市场监管不到位,市场经营不规范, 出租车企业内部分配机制不合理等因素, 加之对于出租车属性定位的界定不清, 使得该行业缺乏科学规划、劳资矛盾突出、行业不稳定因素激增。

3.城市停车场管理有待纳入管理范围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必须从动静两方面统筹考虑,以静制动,其中静态交通问题就是停车和停车场管理问题。但是停车场管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游离于交通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外。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和车辆增长速度加快矛盾的加剧, 必须尽快列入交通管辖范围。

4.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缺乏协调

由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管理,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了上述工作的脱节,浪费资源,影响效率,增添了居民出行的不便。

(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

1.管理主体不明确

物流管理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是制约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国家在物流管理方面职责界定不清,没有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造成了物流行业没有科学规划、没有扶持政策、没有对应税种、没有统计渠道等突出问题,发展滞后,运输组织化水平低,管理混乱。

2.缺乏政策标准、 配套设施和机制保障不足

未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加强多种运输方式在物流领域有效衔接的政策标准, 在相关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时缺乏对物流需求的充分考虑, 在管理方面缺乏协调机制。 例如, 北京和上海都提出由于公安部门对货运车辆进入城市中心区的时间和载货状况限制较多,使占物流业务 70%以上的城市成为了物流 “孤岛”, 影响了货物运输的一体化组织管理, 降低了物流速度,加大了物流成本。

(三)转变政府职能,统筹行业发展的问题

由于各级交通系统目前还未完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行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来,过多的关注于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等微观工作,因此在行业管理方式上仍热衷于项目管理、审批管理,宏观管理职能 行业管理能力、对外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张菁,用新理念引领我国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司长李刚先生访谈录[J],综合运输,2010年第1期

[2]徐祖远,深化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政府行政职能转变[J],中国水运,2009年第1期

上一篇: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范文 下一篇:环境经济与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