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方面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8:15

急救方面的知识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1

基本急救技能,含有心肺脑复苏、创伤的抢救四大技能(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赶上一些意外灾害事故(如车祸、地震、火灾等)后的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常识。

大部分高校没有开展对大学生的急救技能培训。即使已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的高校大部分缺乏有关教师,培训的方面比较少,没有一致的教材,培训内容不准确、不规范,而且学习的学生比较少。这是大学生急救技能弱的主要原因。高校学生对一些突发事件抢救能力培训机会少,培训的不够规范、不够精确,因此高校学生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少之又少。高校对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缺位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没有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呢,主要是缺少培训的一些费用、缺少相应培训师资与统一教材。抢救技能培训师资、教授模式和高校的重视水平对大学生规范掌握抢救技术的程度影响显著。高校学生对抢救的一些能力需求和对抢救的兴趣程度高,但愿意抢救的意愿少。施救意愿低下主要原因是急救技能掌握不够,施救信心不足所致。

高校需要尽快成立急救技能培训审核评价体系,在短期内能够明显提高高校学生的对突发事件的抢救知识和技术。普及急救知识的教学模式的思路是设计常用急救知识课程大纲及内容,讲授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急救实践活动或者竞赛。通过此项研究,以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急救技能和知识,为培育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杰出高校学生而打定基础。

当前,急救知识集中授课和培训仍然是目前生活的紧要事件,它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当掌握的一项本领。在我校设计”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课程大纲及内容,开设”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公选课;组织学生参加常见急救知识及技术的大赛或者活动。学校把急救知识编入教学计划中,组织专业人员教授。这样能够依靠高校力量调动高校内和高校外,讲授与实际练习,在校师生各个方面积极性,高质量地落实教学使命。教学场地既有理论课教室又有实践课操场。总的上课量要在20个课时以上,知识讲授与实际操作按照1:4配置。教授者有学校的校医,又有被聘请的校外专家。我校还开展一些大学生急救知识方面的讲座。保持每个月举办一次,主要讲授常见急危重症疾病和各种意外灾害事故的特点,以及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治疗、理论知识和防止意外灾害事故的抢救措施。

我校学生掌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理论和技能,一方面可以保护本人,另一方面也能挽救他人。一旦掌握,终生受益。用意在普及最根本的抢救理论,传授最根本抢救技能,融理论于实际操作中,从最根本的呼喊救助开始,到最普遍的心肺复苏技能操作,再到各项专业的处理;从经常急救重症的对付,到各种特殊事故危害的处置,再到各种各样意外灾害的救助;学习抢救理论及技能的最终目的是熟练准确的掌握操作急救技术。因此,课前准备、课上学习与课后考核都应体现动手的实践性而不是动脑的理论性。在上课前应当充分准备实际操作的用物,如急救摸拟人、急救包、止血绷带、小夹板等。在课题上,假设一个情节,学一个学生扮演患者,其他几个同学对这个患者进行抢救。老师在同学们完成操作后对同学进行指导和总结。这样容易把在大学生学习急救理论技能知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暴露出来,也会使教授有了很强的针对性、效率性和操作性。

集中练习阶段。由各个专业负责安排时间,医学护理系供给抢救练习用的医用绷带、急救包、止血带、小夹板、纱布等医用器具,由学校统一组织志愿者集合操练,一方面从中选择杰出者参加比赛,另一方面可以使在校大学生收到影响,起到大学生对急救常识、急救技能技术再传播的作用。

学校在教课的过程中教授学生两个特殊的技能,一:设计”急救知识的竞赛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急救操作能力。二、指导学生学习,培养技能,使学生能够对遇到的紧急情况,做出急救处理。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对急危重症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培训及其影响原因的调查,掌握高校学生急救理论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培訓的状况、培训的成效、实施抢救的意愿及其影响原因,尤其是阻碍原因等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议展开、完善高校学生抢救技术培训的有关战略建议,以进一步扩展对高校学生抢救技术培训的广度与深度。并增设《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公选课;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实践考核,同时对参加课程学习的公选课学生进行调研,比较和分析学习前、后阶段的选修课课程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考核分数。

高校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相应有所调整。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更为强调所学专业技术、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和急危重症和意外灾害事故的处理应变能力的培养。高校学生获取抢救理论和技能的来源主要是报刊、书本、科普宣传、电视广播等,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参加过系统的抢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这些零星知识在脑子里尚未构成体系,这样的话就很难在遇见急危重症的情况的时候付诸于实践。最后,加强对现代高校学生抢救理论及技能的普及教育培训工作,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高校学生这一方面的理论和能力,为培育21世纪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杰出高校学生而打定基础。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2

[关键词] 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急危重症;意外伤害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8-0136-03

南通处于长三角区域,被誉为“北上海”,经济发展较快。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各种意外事故及各种危重急症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院前急救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救援者在现场实施的先期处置后急救车辆到达并转运伤病员到医院的这一阶段,统称为“院前急救”[1]。院前急救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患者抢救成败。因而院前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2],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随着安全事故及各类疾病的上升,建立一整套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各类危及人类生命安全事故的当务之急,只依靠医务工作者进行现场抢救,会严重错失抢救的最佳时机[3],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状况的重要体现,为此,把院前急救工作前置,使社区居民都学会自救、互救知识,参与率更高,采取的现场急救可以防止病情恶化、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4],所以现场急救对于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5]。目前因社区居民普遍对急救知识缺乏、思想不重视等因素,导致院前抢救成功率不理想。2015年4月我中心对市区的三个社区(虹桥社区、百花社区、学田社区)的900名居民进行随C抽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南通市崇川区的虹桥社区、百花社区、学田社区三个社区的900名居民进行现场问卷答题调查,其中男499人(55.4%),女401人(44.6%),男女之比为1.24:1。年龄:12~17岁146人(16.2%),18~30岁352人(39.1%),31~50岁324人(38.0%),51岁以上78人(8.7%);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1人(31.2%);高中及相当学历者362人(40.2%);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257人(28.6%)。

1.2 研究方法

问卷题目及格式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能力及意愿(即当他人发生意外疾病及灾难时是否有意愿和能力进行一系列抢救行为[6,7])及居民对急救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对急救知识的态度和行为情况;我更喜欢何种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调查问卷汇总,结果分别见表1~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多数被调查者能知道发生意外及疾病时需要求救120,甚至能正确拨打120电话,但有少数被调查者在有困难时坚持认为应求救于110。被调查者对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心肺复苏要领及保持气道通畅采取的措施掌握的比较少。见表1。

2.2 常见灾害的正确处理情况统计

当发生灾害需要急救处理时,地震发生时的正确率为最高,其次为烧、烫伤及火灾逃生;煤气中毒及溺水处理正确率不是很高;对于颈椎病员的搬运及止血包扎等未能准确掌握,对毒蛇咬伤的正确处理率最低。见表2。

2.3 被调查者对普及急救知识的态度和行为

被调查者对于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兴趣不大,认为其是与医务人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占比例分别为28.6%、28.4%;此外居民对急救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见表3。

2.4帮助意愿及帮助能力调查

在帮助意愿及帮助能力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他人发生意外伤害时,更多的人愿意帮助,苦于没有这个能力或操作不准确等,但愿意帮助他人现场急救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拨打120等,其所占比例在90%以上。见表4。

2.5居民更喜欢何种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

调查显示希望得到专业人员讲解演示及实战演习的百分比分别为80.2%及85.0%,印发书刊58.2%,网络讲解及其他方法分别占39.1%及13.8%。可见由专业人员的现场讲解及演习是大多居民能够更好的接受的方法。见表5。

3讨论

随着社会现化化程度的加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各种急、危、重症及意外事件增加,特别是道路交通事故。2011年,全国共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8],南通也不例外。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加突出了“第一目击者”的作用,“第一目击者”先期急救处置,进行准确有效的自救、互救,可以减少伤残率及死亡率,为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更多时间,因此急救要从现场开始。通过此次对南通市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低,对急救知识的渴望程度比较高,没有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学习途径。从全国情况看公众参与的现场急救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公民我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低于国际水平[9,10]。当疾病或者灾害发生后多被动的等待专业人员到来,亦或是缺少专业的急救技能,造成二次伤害。与国外相比,我国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率比较低,难以达到“第一目击者”应该发挥的实施救护的作用,以及指导家人,朋友,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等,起到传播载体的作用[11]。院前急救的质量好坏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力开展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在社区中的普及。

在长期的急救工作中,社区是急危重症疾病的多发群体,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显得更为具体且更为迫切,“第一目击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现况可知,我国的抢救成功率较国外相对明显偏低,与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率低有关。从表1可知,当疾病或者意外事件发生时,98.7%的居民选择拨打120电话,87.3%的居民也能正确拨打120电话,但是知道急救知识或急救技能的只占45.7%,知道心肺复苏要领的仅13.8%,当发生心跳骤停时心肺复苏术是无可替代的急救术[12]。懂得开放气道方法的只有14.6%;而在发达国家局部地区,如美国的西雅图等,每个家庭就有一个可以完成自救、互救能力[13]。由表2可知,常见意外伤害正确处置率排前三位分别是地震(90.2%),烧、烫伤(80.1%),火灾逃生(75.4%);排后三位分别是搬动颈椎病员(45.8%),止血包扎(42.6%),毒蛇咬伤 (27.3%)。2008年汶川地震震惊全国,各地人防部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人们亦比较重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各地火灾事故频发,社区居民能更多的知道火灾逃生的方法。当患者发生交通事故或是坠落伤等意外事件时,因为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搬动病员时很盲目,对颈椎受损的病员不能采取正确的搬动方法;止血包扎措施实施不到位,出血有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大多数人只知道局部压迫覆盖毛巾等进行止血,对粗血管破裂、动脉血管破裂出血难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毒蛇咬伤因在城市发生人数相对较少,因而易被忽视,所以掌握比例不高。

表3可知,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不重视及被动参与者分别占42.1%及40.1%;没有兴趣及发生疾病及意外伤害时认为只是医务人员的事,分别占28.6%及28.4%;这可能主要与人们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缺乏全面有效的、系统的普及教育有关,认为医学抢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理论和实践都比较难以理解,如何让大家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运用通俗易懂的普及教育技巧也是培训部门在重点研究的课题。人们的帮助意愿和能力调查中,乐于帮助的包括主动拨打电话者占97.6%,愿意主动现场急救占90.1%,而认为自己有能力进行现场急救者占24.2%。乐于助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苦于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加上中国的法律不健全,生怕自己急救能力不能满足实际急救需求,不敢冒昧实施现场急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部门十分重视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进基层、进社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此次普及活动中来,并从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由表5可以看出,人们更喜欢实战演习及专业人员演示的培训,分别占85.0%及80.2%,以提高真实程度,提高兴趣,贴近现实,突出疾病及意外伤害离我们并不遥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操作简单实用。印发刊物及网络学习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欢迎,分别占58.2%及39.1%,这种方法互动性不足,立体感不强。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接受急救知识及技能的能力,只有加大动手实践的培训,才能更好的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水平[14]。

总之,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在社区居民中还相当薄弱,当疾病及意外伤害发生感觉束手无策,只想着拨打120求救专业人员,没有认识到先期处置的重要性,甚至错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在普及教育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重视,从政策层面加以规定,由主要急救部门组织急救人员有计划、有部署、有规划的进行社区及特种人员的培训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形式多样,现场教育培训演示,模拟实战演练,并利用媒体、网络、报刊等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公众急救水平。相信通过不断的深入到基层进行培训,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15],虽然,我们也在进行各类人员的急救知识培训及普及,亦有明显的成绩,下一步对实施效果在社区及各个人群中进行统计调查。

[参考文献]

[1] 刘舒畅,喻风雷. 肋骨损伤院前首诊急救治疗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2):9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3号,2010:22.

[3] 鄢涛,王森,谭鸿,等. 德阳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8(12):1923-1925,2001.

[4] 汪凤兰,文茂林,龚光梅,等. 基层特殊人群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KPA调查[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92-793.

[5] 谢咏湘,胡彦磊,粟枫,等. 急诊患者家属急救知识水平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1):94-97.

[6] 王海华,瞿炬,吕岳娟,等. 萧山区不同行业居民急救意识及培训需求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10,10(7):910-911.

[7] 李晓南,邵义舜,李小红,等. 我国高校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的建立和动作模式[J]. 中国校医,2013,11(4):307-309.

[8] 李红霞,冯占春. 公众现场急救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1,24(1):45-47.

[9] 郑进. 公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85-287.

[10] 黄吕金,吴炜炜,詹敏,等.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现状调查研究[J]. 全科护理,2014,12(1A):1-3.

[11] 李忠浩. 中国心肺复苏医学的创立和进展[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4-5.

[12] Roppolo LP,Wigsinton JG,Pepe PE. Revolving back to the basic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Minerra Anestesiol,2009,75(5):198-199.

[13] 房蔚霞,郑文静,卢月珍. 急诊患者家属院外急救知识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06,21(3):64-66.

[14] 张艳,张振香,刘腊梅,等. 592名郑州市民现场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158-159.

[15] 管永青,陶秀萍,朱小艳. 企业员工学习实施急救技能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5):261-262.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3

【关键词】急救护士;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60-02

1 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3名,年龄:20-41岁;学历:中专10名,大专3名;职称:护士6名,护师 5名,主管护士2 名;其中招聘护士9 名,从事急诊护理工作1-3年10名,5年以上3名。

2 培训内容

2.1 理论培训

2.1.1 灾害一般知识:包括灾害的定义、种类、特点及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和救治技术,增强急诊护士对灾害的认识。

2.1.2 现场救治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职责: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护理文书及常见急危重症院前处理流程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救治能力。

2.1.3 急症护理知识 包括各类烧伤、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休克、大血管损伤、各种急性器官功能衰竭、心跳骤停、各种急性中毒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急症护理知识。

2.1.4 批量伤员抢救知识 成批患者抢救工作流程、各自职责。

2.1.5 自我防护知识:灾害现场可能对救援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要加强各类灾害自身防护知识的学习,包括环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护知识,增强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

2.2 急救技能培训

2.2.1院前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畅通气道、海氏手法等。

2.2.2专业救护技能: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给氧、清理呼吸道、洗胃、胸腔闭式引流、胃肠减压。

2.2.3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等。

3 培训方式

3.1 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 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规范化的培训计划,从理论、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全面培训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质量、效益、津贴挂勾,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2 建立多种学习途径

(1)人人参与 以熬新主编的《急救护理学》为蓝本,年头制定学习计划,每人负责一个章节,每月安排一人讲课,从各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到急救原则、护理常规。在备课的过程中自觉的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学习一遍,促使护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每季度组织一次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及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机器洗胃、电除颤、呼吸机使用、急救用药等急救技术与知识培训。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及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技能的演示、讲解及各项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及讲课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参加训练的护士进行逐一考核过关。

(3) 一对一跟车督导我科院前急救小组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组成,在急救现场只有一名护士,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独立业务素质。年轻护士在出诊时,派一名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随同,观察年轻护士的整个处理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年轻护士,与之分析交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3 应急预案演练急诊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发病急、病情重且复杂的病人,其工作压力大、风险性高,而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1]。模拟急救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运用[2]。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性,可以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根据疾病好发季节及科内收治病人疾病特征,选取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病例:如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批量伤员的处理流程、院前急救途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复合性外伤等,由护士长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人员配置,上报医院护理部批准备案,最后由医院医务科、护理部督导组织实施。

4 讨论

急诊科在临床治疗和院前急救中具有自身特点: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和抢救复杂,院前急救现场往往只有一个护士。针对这些特点,要求急诊专科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把急救技能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有机结合是提高急救质量的关键,可全面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对急危重症的快速应变能力,对疾病能进行准确的观察和判断,提高院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经过几年的实施,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抢救工作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急诊急救的整体综合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邓迎秋 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11):73~75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4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120急救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1 良好的组织  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 合格的师资  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 合理的教材与课程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 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 效果评估  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  讨论

        3.1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2]袁晓丽等.1999~2008年国内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状况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10,30(6):567-569.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5

作者:赵峻峰,张婷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学生急救知识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的大学生还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根据2013年一项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的技能掌握率均低于6%[4]。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会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术者占80.0%,对溺水、电击、CO中毒等不会救护者占76.2%,对出血、骨折不会救护者占88.9%[5]。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获得急救知识的机会十分贫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但同时,学生们也表现了对获得急救知识的渴求。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95.1%的学生对急救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98.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操作训练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效;85.5%的学生认为如能成为必修课、增加学时会更好;82.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一年级学习院前急救知识,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会有所帮助[6]。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出现突发灾害或面对危重病人时,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从跨时间角度考虑,率先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并试图通过他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向社会推广,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必将大幅升高。这对增强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水平,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我校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校一向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在急救医学教学中更是走在前列,急救技能已列入医类专业学生实习考核范围。同时,学校拥有完备的临床技能中心,3家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为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及师资配备。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一线医务人员,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多年的心得体会,精心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配备了必要的教学模型、急救器材等。经过3年的教学,在教材逐渐完善、实验室建设陆续补充、教学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我校在各个非医学类专业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一定优势。

急救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已经成年,在智力、体力方面具备了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术的能力。在我校各专业开设急救医学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启发其思维,增强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现场急救技能就是救命能力”的救命意识。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激发每个人无限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助人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冷静坚毅的性格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学校教育中开设急救医学课程,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急救知识,进行严格规范的现场急救技术的训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比之于接受过公益性短期培训的人而言,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

三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该说我校非医学专业类学生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还是非常雄厚的。目前担任教学任务的讲师均为各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线临床医师,尤其是担任理论教学的均为高级职称的医师,多位急诊科主任亲自担任主讲。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历,给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了教学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提高。我们的许多讲师虽然在临床急诊医学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但很少与其他的学校教师进行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培训,基本处于独立发展状态。要在我校各专业普及急救医识知识,提高急救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必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目前我校现状,可以从4个方面解决师资问题:第一,抓好教研室建设,形成教学龙头。通过教研室来团结和领导全体成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在备课、讲课、辅导诸方面起到学科教学的核心与指导作用。第二,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各位讲师应经常性地引进一些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材料,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讲评结合。由教研室牵头,每学期组织听课、评课,对课程教学作出评估,可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开展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第四,开展教学检查,检查要认真仔细,提出问题,共同解决,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四急救医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为了配合急救医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3家附属医院具有丰富经验的急诊科专家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此后又根据教学实践,统一编制了教学PPT。根据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们最想学习的急救医学知识依次为常见病急性发作的救治(占61.25%)、常见外伤止血骨折的外置(占53.75%)、心肺复苏术(占47.5%)、自然灾害自救(占37.5%)、其他急救医学知识(占7.5%),85.92%的同学希望学习实用强的急救医学知识、4.23%的同学希望了解一下就行,还有9.86%的同学希望学习专业强一些的急救医学知识[7]。这说明我们教材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为非医学专业类的大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充分的实践操作训练,能初步了解常见病症的急救处理、准确快速地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处理外伤急救等急救知识。通过4个章节的系统学习,利用模型和急救器材进行操作指导,学生能够增强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准确熟练地实施现场急救。但其中部分内容过于专业化,可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产生。作为一本现场急救的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科研究新的进展,时刻进行更新和补充。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五急救医学课程的实验室建设

目前我校的急救医学实验室主要利用临床技能中心开展实践教学。临床技能中心拥有多个教学场地,实验室设备包括: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7具,三角巾、止血带、绷带、夹板等教具若干。目前每班有来自各专业的约100名学生,现有场地基本可以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内容的实际操作训练。但为了更好地普及急救医学知识,实验室建设应加大投入,心肺复苏模拟人达到8~10人一具,止血、包扎、固定达到4~6人一套。由于心肺复苏模拟人容易损坏,临床技能中心应加强对教具的及时维护。同时为了实际搬运等教学内容的教学,应进行医用担架、颈托等教具的添置。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比如急性心肌梗塞、呼吸道异物、车外伤、多种中毒等等,因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急救处理造成患者伤残甚至死亡。这种现状一方面是由于医疗救护不及时,另外则是由于人们缺乏院前急救医学知识所造成的。提高人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可有效降低各种伤害性事件的死亡率。大学生是将要走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高素质人群,教导他们加强对急救知识的学习,为以后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已基本掌握医学基础知识的大学三年级医学生与通过耳濡目染已对医学有所了解的同年级非医学类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他们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医学与非医学生对急救复苏这门课的认识,以指导我院普及急救知识的教育工作。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我院在校生医学专业三年级大学生240名;非医学专业三年级大学生240名,共计480名。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 476 份 ,有效回收率为99.2 %。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触电、溺水的急救方法,心肺脑复苏术,中毒病人的抢救等以及学生对急救复苏这门课认识的调查。现场问卷调查并当场回收,结果采用 Excel2003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

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均清楚意外情况发生呼叫急救电话“120”但对如何说明现场情况有32%的学生不能清楚表述;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实施:76.9%的学生表示仅对此有所了解,只有23.1%的人表示已基本掌握其实施方式;触电、溺水、中暑以及有机磷中毒的急救:表示了解甚少和不清楚的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1%、11.8%、6.7%和18.3%;动物咬伤、骨折、扭伤以及车祸伤的急救处理:表示了解甚少和不清楚的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9%、8.4%、8.8%和31.3%;烧烫伤的急救:28.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如何处理。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紧急情况如何求救的培训,并注意对车祸伤、烧烫伤以及有机磷中毒等院外急救措施的详细讲解,反复强调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操作步骤。

2.2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识

所有被调查的医学生均认为应该认真学习急救知识,但认为现在应该掌握的医学生占97.5%,认为以后工作中再学习的医学生占2.5%;非医学生中应该认真学习并掌握急救知识的占78.8%,认为应该熟悉了解的医学生占18.2%,而有3.0%的学生却认为这是医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无关,说明我们还应该着重加强非医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教育,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

3. 讨论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国民的急救培训,并立法规定煤矿、天然气等高危岗位职工必须考核急救技能。像发达国家德国设立了全民救护日,那一天全国国民都要接受急救知识的培训;美国每个人一年中都要参加几次相应的急救培训活动。有的外国公司甚至规定,求职人员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才有资格应聘;许多国家还将具有一定的急救知识作为领取汽车驾驶执照时重要的依据。在国外,非医务人员构成院前急救队伍的主体。

而在我们国内院前急救主要是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的。以首都北京为例,目前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北京市民接受急救知识的比例是150:1,而新加坡的比例是8:1,中国香港为13:1,悉尼为20:1。从数字上就可以看出,北京民众急救知识普遍欠缺,离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基于这种现状,同时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政府要求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市民接受急救培训的比例要达到60:1,参加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必须经过急救技能培训。对如何提高我国国民的急救技能,国内许多学者对此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总结来看首先加强学生的急救技能培训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知识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易教育、易接受新知识的群体。学生掌握了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传播给周围的人,以期达到全民普及,比如气道异物采用Heimlich手法,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能够及时采用有效的心肺复苏技术等,那么将会大大降低患者的医院外死亡率,并且能够为医院内的进一步急救提供宝贵的时间。

根据我院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习急救知识的意识在入校后就应该牢固树立,教师应该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考察教学效果,重视急救复苏这门课的教与学生的学。要教育学生认识到院前急救时间虽然短暂,但这是决定危重病人抢救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了解到急救人员的含义很广,除在场医务人员之外,还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救护车、出租车驾驶员,消防特警人员以及所有在场的人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复苏知识,才能有望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水平,以减少我们国家意外事故发生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高伶. 开展大学生日常急救知识教育.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8(2):161-2.

2. 吴雪花,倪国华等. 大学生对急救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分析.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3(1):18.

3. 黄爱辰.现代院外急救手册.华夏出版社. 北京,1997.

4. 房蔚霞,郑文静等. 急诊患者家属院外急救知识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6.21(2):64-66.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7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培训 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61

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和应急能力,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急诊护理管理水平和急救技术应用能力,我科采取了定期组织急诊护士参加急救知识讲座、业务学习以及定期技能培训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患者,多数是因为突发车祸、食物中毒、酒精中毒、溺水、严重烧烫伤、坠摔伤、农药中毒、突发事件的群死群伤等人群,尤其是突发车祸导致的患者颅脑外伤、内脏破裂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等患者。

方法:①制订急诊科学习计划,每月举办1次急救知识业务讲座,尽可能安排护理专家或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授课,介绍她们的护理经验和抢救技能应用体会,急诊科护士长要定期对学习的急救知识进行考核与抽查;②制定急救技能培训计划,2次/年,分别在上下半年进行,重点培训年轻护士和新调入科室的人员;③每年组织1次急救知识、技能考核;④选派护理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医疗机构举办的急救技术培训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急诊护士轮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学习进修。

培训内容

心肺复苏术: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方法,要按照气道畅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和建立人工循环、复苏药物的应用、心电图监护、消除心室颤动等六点进行抢救。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演示,直至能熟练操作为止,使心肺复苏术能够熟练地运用于院前、院内的急救中。

护理操作技能:应把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医疗急救护理当中。譬如,护士在静脉输液技术上,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掌握对外伤病人的正确搬动方法和伤口包扎;熟练操作各种医疗急救仪器,并熟悉其性能及保养方法;学而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及时协助抢救病人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急救处理能力:应对大宗车祸的群发群伤、大批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及时准确判断病情、标识、分诊和处置。

病情观察与抢救:急诊护士在面对急症病人时,应该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迅速给予正确的抢救处理。在观察病情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重者,尤其是脑外伤、内出血的病人,导致病人延误抢救的时机或并发症的发生而危及生命,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最后引发医疗纠纷或投诉的发生。

实行风险告知制度:急诊护士在医疗护理时,应对病人或家属实行风险告知,因为在急诊的任何护理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高风险因素,为此,护士应善于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治疗的目的以及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性问题,力争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尽量减少或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护理纠纷。

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经常组织急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法律本身对医护人员和对患者保护的合法权利[1]。因为在急诊医疗护理活动中,其本身就具有高风险和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所以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要规范护理行为,遵守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以防范医疗护理的纠纷。如发生医疗护理纠纷,要保持冷静头脑,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多作解释,尽量化解矛盾;若科室受到患者家属冲击急诊科或打骂医护人员时,护士要尽可能疏散保护病人,避免牵连到患者。在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尽快求助公安部门解决事件,事后要详细的记录事件的全部经过,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 果

通过对急诊护士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学习和培训,并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以外,还把专科理论和演练相结合,使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质量不断提高,以便更好地促进急诊专科知识和急救技术培训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我们急诊科护士,每年都要参加全市急救技术演练,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均在全市各区级医院的前列。在院前和院内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护士能够较熟练地根据各科疾病的特点,密切配合临床医生给予抢救,使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近3年来,抢救成功率从89.5%提高到97.1%。另外护士们还学会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掌握了在急救时需告知患者或家属的相关内容以及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风险,进一步促进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达到了急救护理的目的,护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讨 论

目前急诊科护士获取急救知识和技术操作的途径,大多来自临床工作经验和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她们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医院应把急救知识和技能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急诊科作为急救技能的培训基地,通过定期的专科知识、急救和应急能力培训以及老护士的传、帮、带,来缩短每个护士的成熟期。

急诊科病人病情危急,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是突然的、艰巨的,特别是在院外急救中,多数情况下是一医一护参与抢救,急救技术要求较高,同时服务对象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2]。急诊护士倒班勤、工作强度大,在培训时应注意尽量安排好护士的轮班,务求每个护士都能参加学习培训,以获取更多的急救知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般科室学习可采取多种形式,同一课程不同时间多次的学习讲座,应用滚动的学习方法[3],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可利用,护士长要注重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个别培训,以促进全体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 。

急诊科的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等,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一个学科的发展,急救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拥有一批真正钻研的专业人员,每年要有计划的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疗机构参加培训学习,有条件时可轮派护士到上级医院作短期进修,时间3~6个月。要重视急诊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护士只有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技术,并熟练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急诊的危重患者,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促使医疗纠纷大幅度降低,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文明溱,孔光妍.加强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中国医院管理,2000,20(5):40.

2 欧元春莲.急诊科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中国护理管理,2006,6(1):54.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8

【关键词】医学生;社会实践;急救知识;群众;便利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为社会服务,直接感受社会生活,进行以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劳动技能训练、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教育活动。对于医学院校,因其自身专业的特殊性,更加要求在其社会实践中要有所针对地加强、侧重某些方面或环节的重要攻关。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min,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min,因此,培养公众急救参与急救的意识性和主动性是刻不容缓的。

由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利用在校和寒暑假期间,对各阶层开展急救知识普及的志愿活动,旨在加强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建立详备急救普及培训体系,传授全民自救互救技能,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在具有专业医学精神的医学生培育体系中,急救知识及手法原理的接触与应用,对社会群体保障有重大意义。

一、实践中医学生对急救知识普及的优势

(一)专业特殊性。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将会走向临床工作岗位,肩负救死扶伤的职责,其掌握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很大程度的影响患者的存活率,医学生是未来可以很好实施急救操作的潜力人才。

(二)优越的实践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具有专业的急救培训设备与理念,具备资深的急救救援指导者,在大学结合社会实践的宣传中可以起到引起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关注,借此利用专业的急救知识起到培训大众的作用。

(三)当代社会的要求。通过“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成立4年来,开展专业培训30余次,培训团队400余支,大众急救普及培训为25次,更结合历年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接受培训的人数达到万余人。

二、急救知识普及的实践活动

(一)活动内容。四肢止血法;头部、上肢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腿部包扎法;应急突发状况:触电、溺水、烫伤、气道阻塞、毒物咬伤等急救处理;生活常见情况:中暑、车祸外伤、抽搐等急救知识;还包含对火灾、地震特殊情况的灾害逃生引导;针对各种急救伤害的心肺复苏(CPR)的应用。CPR:有研究显示,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者可能有一半的人会被救活;4-6min进行心肺复苏者有10%可能救活;超过6min复苏者存活率仅4%;10分钟以上的存活率可能更低根据我国卫生部统计,我国心跳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发达国家存活率为60%。说明相对于世界急救水平和群众意识来说,中国公众仍处于劣势。

(二)活动模式。(1)实践师资。面向我院全院学生开始志愿者的招收,正式成立志愿服务队的组织,并聘请太和医院专业急诊科医师和本院灾害救援教官,开始常规培训。(2)实践活动的组织。每次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步先确定实践活动的对象、主题、培训内容,根据实践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从调查对象是否接受过培训,了解了哪些简单的生活急救。并对调查问卷回收和结果反馈选择培训内容。第二步确定培训模式,采用情景剧、情景互动的形式使过程通俗易懂,根据实践对象撰写主持稿,配合情景剧等表演形式来展示整个模拟演示,利用言语向实践对象诠释整个情景剧中的急救知识与手法,达到步步分析的效果,活动中还利用互动形式使志愿者亲手教会群众。第三步收集群众对急救知识的掌握度并收集群众对本次实践活动的建议与评价,吸取活动经验。

三、实践活动的方便性

(一)医学领域的扩展。(1)医学生。急救技术是临床急救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纯理论的教学不能代替急救技能动手训练,因此对医学生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必须给予规范的实际动手操作,以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大学生志愿者为大学的特殊平台,医学生利用志愿者的身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类的活动会培养医学生大学生与未来医生双重身份的责任感,这类实践活动也赋予了医学生时代性。(2)医学类教育。普及急救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拉近了医学院校与医院的沟通交流,加强医学生与医院医生老师的联系,便于吸取更多关于临床技能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集到了关于社会对于医学类对急救知识普及的看法和其他研究类信息。

(二)社会的需求。(1)群众对急救活动的必需。随着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建立美好和谐社会意味着公众安全的保障,我们实践问卷调查中涉及的基层群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92.7%的群众没有接受急救知识的培训,其中67.2%在我们实践活动前并不明白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据统计,在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培训完急救知识后98.7%的群众人员表示很支持医学生普及急救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2)社会实践的便利性。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个体多样化发展,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成果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形式宣传,结合当代教育广泛受到社会群体关注的现实。

以社会实践为主体,培养高校医学生为志愿者,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宣传急救知识,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展现,提高社会各层面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关注和学习,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樊娟.走出去,撑起一片天――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少英,刘晓蕾.社会实践活动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J].卫生与教育,2009.

上一篇: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 下一篇:产品的设计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