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8:09

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

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篇1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能不能让这些青年人,在未来顺利地担起国家的建设重任,非常值得重视。经济全球化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新要求,正渗透到学生生活、学校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如何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兴其利而避其害,使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使高校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更上一层楼,是一个至关紧要的课题。相信通过本论文能对高校在健全高校大学生的人格、为培养具有一定战略眼光的综合型人才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大学生 能力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能力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培养和具备竞争协作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方面的客观要求。

一、竞争协作能力。

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我们主观上怎样认识,道路有多难,我们都必须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的竞争协作能力如何?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多数中国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能力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竞争协作能力较差,中国学生的竞争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分数的竞争,应试能力的竞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已不再适应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所以,大学生不但要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驾御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在西方发达国家,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强大的推动力。知识因素将成为比原材料、劳动力更为重要的发展因素,谁拥有更多更新的知识,谁就拥有更大更多的主动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调查报告指出,在占有知识上的差距,最终导致国与国之间在竞争力方面的差距。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各类人才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懂得智慧、知识资本在未来社会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拥有更多的机遇。大学生是我国少数群体,他们能否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对知识的拥有量,将会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样,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会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还很低,在广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还很少,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充分认识信息在未来社会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各种信息包括文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掌握。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将是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拥有量的多少。但目前大学生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的了解不够灵敏,对信息决定竞争的紧迫性与严峻性认识不足,缺乏追踪最新科技信息的动力,再加上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不够先进,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将不利于他们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和计算机能力。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这种机遇。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我们要努力谋求各种国际经济合作、技术合作、信息合作。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密切经济联系,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特别是英语),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尽管有的学生英语已经过了四级或六级,但还是哑巴英语,交流起来还很困难。大学生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语言方面的要求。

大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现在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抢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随着电脑存储量的增加,以及网络化水平的提高,我们能比较容易地从电脑网络中取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面对知识的无限性、易老化性、易忘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完成一些机械式的“脑力劳动”,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创新方面的工作。经济全球化,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使国与国之间因为经济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才能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商品贸易、业务洽谈等,这可以节省时间,随时保持和贸易伙伴的联系,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篇2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 知识 全球创新

当今世界经济有两大特征:一是经济全球化,通过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信息网络,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融合;二是经济活动知识化,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知识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本文主要论述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跨国公司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全球创新趋势。

一、跨国公司全球创新的含义

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将产品销售到海外;第二阶段,企业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处理当地事务;第三阶段,海外子公司发展为企业在世界各地的营运总部,可以独立运作,产品在当地生产。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模式正在进入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高层主管和核心功能被分散到世界各地,一批跨国公司正在向“全球公司”转型。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模式转变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世界各地的知识、人才、资金和成本优势,或是让自己更敏锐地体察到世界市场需求。当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模式迈向第四个阶段时,随之产生了创新的全球化,而全球化经营的核心就是全球创新。全球创新的含义是跨国公司不再仅仅依靠本国知识进行跨国经营,企业发展不再是一种以本国为基点向外辐射的模式,而是将世界视为一个完整的市场、一个巨大的知识源泉,挖掘不同地域和文化蕴涵的价值,建立一个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节点组成的创新网络,发现、整合各地特有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商业机会,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和竞争力的产品。

二、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创新的动因

一般来说,许多跨国公司都是先在本国市场获得成功,然后把掌握的这套东西复制到国外,因此经验与能力都来自本国。然而,目前情况已经改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任何企业或国家都不可能垄断性地占有某个领域全部的知识,技术与知识越来越差异化和分散化,跨国公司立足本土向外扩张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1、知识的特性要求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创新

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市场信息、专门知识、技术诀窍、新观念等各种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东西。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隐含性和分散性,情境依赖性是指知识都是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而且要在特定情境下获得意义。隐含性是指知识的不可完全表达性,它来自于意会认知,意会认知是通过实践来学习的认知过程。情境依赖性和隐含性决定了知识的分散性,即知识是由那些处于不同情境中的个人或群体分散掌握的。知识的特性决定了知识与文化、教育体制、创新体系、能力集群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知识是独特的,跨国公司要想获得各地的专有知识,必须在当地设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加入当地的知识创造过程,在情境中学习。

2、全球创新能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受地理位置、社会文化、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如果跨国公司仅仅将基于本国市场特点生产出的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显然不能满足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所以发现各地新出现的或潜在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规划,才能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3、交通工具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达使跨国公司逐渐失去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

交通工具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达使跨国公司逐渐失去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而变得越来越相似,这表现在跨国公司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营销网络、品牌和物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接近。与竞争者没有差别是不可想象的,这就迫使跨国公司运用不同的知识不断创新,寻找新的竞争力源泉。

4、创新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主要活动

创新,尤其是研究与开发推动式产品和技术创新与未来应用推动式市场创新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主要活动。跨国公司庞大的知识库是创新的基础资源,知识库的结构与内容对企业至关重要,要想赢得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的知识来源就不能再偏于一隅,知识库应包含世界各地不同的知识元素。

三、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创新应具备的能力

全球创新带来的一个全新的巨大机遇是通过综合分散在全球的不同种类的专有知识来建立竞争优势,为拥有这种优势,跨国公司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1、在全球发掘有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发掘是全球创新企业必备能力的第一个层次。跨国公司要比竞争者更有能力在世界各地发现并获取与自身相关的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以及与全球各新兴市场相关的新信息,而不只是传统上利用其他国家的低成本而已。

2、迅速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仅仅是获取知识还不够,跨国公司还必须建立一套机制,把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资源整合起来,运用到日常营运中,以创造出更好的产品。跨国公司应推崇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理念,而非纯技术的创新理念,因为任何创新只要符合一定的客户需求,其成果就一定不会消亡。

3、利用知识提升经营效益的能力

这是将技术与专业知识转化为高效率与具有成本效益的产品制造过程的能力。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具备上述前两个能力后,效益的追求就成为主题。企业必须通过全球营销和供应链的优化,在世界市场迅速而有效地提品和服务,才能从全球创新中获益。

四、跨国公司全球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全球创新的重要性在不断增长。然而,市场融合的加剧、知识的差异性和向全球创新转变带来的内外部困难向跨国公司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1、优化创新网络中地点的选择

当跨国公司考虑如何发现与调动知识时,从哪些地方获取新的知识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首先,该地点要存在独特的知识和技术。良好的教育体系、专业化分工和政府政策引导等,都有可能导致特定知识与技术或有独特技能、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某一地区集中。其次,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机构要参与当地的知识创造活动,与当地企业或研发机构协作。一个独立的、不利用当地知识资源的研发中心不会发挥多大作用。再者,在当地设立的研发机构要适应跨国公司对知识资源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发展方向。最后,跨国公司应具备从学习的接受能力和灵活性,使新知识的来源地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性增长点。

总之,如果要让分散的知识被全球性地动态地利用起来导致创新,跨国公司就要突破传统的运作模式,与当地的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合作者、客户紧密合作,同时具备为当地的知识来源方提供合作利益的能力。

2、有效化解知识的复杂性

知识具有复杂性,这与其形成的情境脉络紧密相关。我们可以通过编码化与明晰化去简化复杂的知识,使其模块化,提高可利用性,但有可能丢失知识的本质,使其成为原有知识的无用的信息表现形式。所以,如何将知识简化和模块化并加以有效利用是跨国公司面临的又一问题。

全球创新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复杂性和各种知识简化方法的可行性。在某种程度上,知识都是情境化的,因为知识只能依赖相应的情境被创造出来。被创造出的知识可以被充分明确地表达,但它不能独立于情境存在,而且我们也无法表述知识的创造过程和情境。因此,试图使知识脱离情境存在是不可行的,但我们可以采用某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使用既不是知识来源地的语言也不是知识接受地的语言的中性语言来表达知识,二是将知识分解为若干独立于情境之外的知识元素,但这面临着三个问题。首先,处于情境中的知识的边界和结构是难以辨明的,因此当我们运用大量的复杂知识时,将它们从情境中提取出来会产生很多麻烦。特别是处于原来情境中的人会低估知识元素的数量,因为他们总是默会地知道知识的运作方式和结构。其次,即使不存在知识元素数量庞大的问题,用于创新的知识投入的范围也是未知的。创新具有偶然性和机遇性,它与产品开发的计划阶段不同,是无法预知的,依靠的是无法事先制定计划的偶然的对知识资源的发现。因此,不能在创新的知识结构被确立和稳定下来之前的早期阶段将知识模块化。再次,将知识模块放在一起时,它们会无序地相互影响。因此,在试验阶段,特别是当知识元素的相互作用导致知识模块被破坏时,所有知识必须被重新整合。

3、构建知识共享渠道

知识共享渠道是知识传输、整合的管道或者说网络,它的构建对跨国公司的全球创新至关重要。构建知识共享渠道的关键在于权衡成本与效率,企业可以选择费用低的沟通方式,如电子邮件和网络会议,也可以选择效率更高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但会随之产生更多的诸如交通等费用。除了知识的本质和性质,协同工作的各方在知识共享方面的经验以及各种知识共享方式对于知识能否被准确传达等,都会对知识共享渠道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消除歧义、降低不确定性,就需要进行不同情境之间面对面的沟通;要提高沟通频率,就可以利用简单便捷的科技手段进行更多的信息交换。因此,应选择针对特定创新项目特点的兼顾成本和效率的知识共享渠道。

4、增强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评估、吸纳外部知识的能力,它是全球创新企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如何提高跨国公司的知识吸收能力也是全球创新面临的问题之一。知识吸收能力是知识利用成功与否的关键决定性因素。在跨国公司内部,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以本国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第一步是要将企业文化与本国文化分离开来,形成立足全球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真正成为全球性企业。第二步是使企业的管理层更具国际眼光,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背景和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否认它们的存在与作用,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敞开胸怀吸收利用不同地区的知识。

五、跨国公司全球创新趋势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为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培育一批源于中国的跨国公司。当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开展跨国经营、参与全球经济的程度总体上还比较低。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国的跨国公司应该顺应全球创新的趋势,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实行全球化的研发与合作策略,将知识、技术、信息的来源扩展到本土以外,学会吸纳全球的知识资源,研发设计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中国的跨国公司才能稳步成长壮大。

【参考文献】

[1] Gary Hamel,peting for the Futur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1996.

[2] 张钢:知识的情境化、创新型文化与创新管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

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21-02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思想政治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帮助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特点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协作与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和必然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特点。①自由贸易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为了实现经济贸易的自由化,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进行改革,努力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②生产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形式。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很多行业的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不断提高,由此推动生产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渐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统一的生产体系,各个国家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组成部分。③科学技术的全球化,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先行者,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对各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作用日益深刻。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①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大学生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使大学生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思维方式进一步拓展,视野进一步开阔。全球竞争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第二,经济全球化促进大学生的全球意识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善于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重视全球问题,突现全球意识、全球观念,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要求国际社会在全球问题的挑战面前同舟共济,通力合作,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进行全球治理。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人们十分崇尚个性,并鼓励个性充分发展,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鲜明的个性特征更是不可少,它已成为人们生存的一大特点。因此要求大学生在经济全球过程中不断地接触新知识,做出新尝试,并根据新情况调整旧有的观念。②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受到侵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向我国输入资本主义思想,例如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批判鉴别能力不强,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力诱惑,他们往往迷失其中,盲目效仿,淡忘了脚踏实地、勤劳简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乘势而入,同我国的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撞,使我国价值观领域的多元性状况更加突出。因此大学生面对一时涌进的诸多良莠不齐的思潮他们感到困惑,面对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第三,经济全球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意识形态也不断地渗透到我国大学生的头脑中,因此非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在高校大学生中滋生蔓延,动摇了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以科技全球化趋势为先导,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媒介。面对新的情况,传统单一的“说教式”的灌输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混同起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塑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适应知识经济的世纪人才相距甚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受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1.适时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①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精神武器,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②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工作的核心,深入开展正确的各种观念教育。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并且能够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基本道德教育。④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努力建立常抓不懈和使大学生入脑入心的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即将国家安全教育和与之相关的课程相结合。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第一,要拓展当代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在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必须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了解国际时事、国际规则,积极参与时事政治讨论,正确地分析民族、国家、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要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教育就是使大学生学习各种全球知识,逐渐认识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命运的相关性,珍惜各民族共同赖以生存的地球,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反对各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①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全球化影响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展人的主体性,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主能力为主。为此,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即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推理能力、道德选择能力,从而养成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择善而从的能力。在进行心理教育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律性。②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着根本的决定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长知识,增长才干。③.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教育,网络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首先,可以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富有个性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让大学生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其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网络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最后,要采用法律和政策等手段,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控,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深厚稳固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修养,对全球化有深刻的了解,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其次,网络时代,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要不断地学习再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在人格上、理论知识上影响学生。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交往频繁、影响加深,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碰撞。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理清经济全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必须积极研究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的转型期培养出适合国家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栗宗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2-01.

[2]李红梅.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10).

[3]李海波.经济全球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汪志强.全球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1,(5).

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篇4

关键词:全球化 政府治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072-02

随着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我国政府职能如何定位,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因势利导,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是我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政府治理模式的冲击

1.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全球化的界定可以说是仁者见仁,众说纷坛,奠衷一是。作为最时髦的一个字眼,这几乎可以表达一切含义,涵盖了每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等。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全球化还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即经济全球化。而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例如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和实现资源的有效最佳配置过程。

1.2 政府治理的涵义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府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并且特别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对政府的治理,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和建立一个效率公正的政府。民主主义时代的政府治理过程,不应该只是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提品、维持管制、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过程。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事实上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一个国家政府与社会各种力量互动的能力愈强。愈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1.3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政府治理模式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一方面,全球化使所有政府都在处理国内、国际有关治理与行政管理的各种信息中,享受了信息时代的便捷与利益。譬如:全球市场、全球生产、全球商品化和公司结构的重组。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国家与公共行政的性质,全球主义已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政府管理的性质,严重冲击着传统的政府治理范式,全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相关的许多超结构变革,如跨国界的权力结构,对公共行政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政府治理理念的重构

2.1 树立商效管理的理念

政府高效管理首先要表现在对新事务、新技术、新产品和新问题的战略敏感性上。这是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战略眼光。没有这种战略眼光无法驾驭网络经济的发展,无法参与国际竞争。其次表现为政府能果断、迅速、及时而又合理合法地决策,且具有前瞻性。毕竟,文牍主义、形式主义、的低效管理,会失去经济发展的先机之利。政府对经济的高效管理就是知识再生产,在这种意义上来讲,管理就是生产力。

2.2 树立公平治理的政府理念

经济全球化时代,公众对社会公平更具敏感性,要求会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机会均等原则、平等原则、贡献原则和努力原则在每位公众身上都应有体现,尤其在利益分配上。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公平、不平等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以特权为基础的独裁统治,以不平等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统治,必然会引发社会冲突,甚至暴力行为。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作为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的作用十分明显。

2.3 树立知识管理的政府治理理念

经济全球化时代是以知识为资本的,社会也是一个知识社会。对经济的管理无疑离不开法制,但其主要管理方式是知识管理方式。必须符合知识规律和网络经济发展规律。这对法律和政策制定乃至决策者都是崭新的课题。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政府必须是一个高智能的政府,官员必须是高智能的官员,管理方式必须是知识管理方式。

2.4 树立“人本主义”的政府治理思想

随着人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人的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只有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取得更好的组织绩效。换言之,如果说传统行政组织强调的是以物质为中心的政府治理观,那么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更强调以知识和人才为中心的治理,强调发挥行政组织内部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甚至连组织本身都被看作是“学习型组织”,强调行政人员不断地获取知识和增进能力,发挥组织或团队的整合效应。    三、结论

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篇5

关键词:知识产权;真是创新;保护创新;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61

当今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发展,知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知识产权作为制度机制,激励人们的知识创新活动,协调、配置知识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1 知识创新发展在全球化中的功能

当今,国际社会经济进入了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是宽泛的概念,即主要指以经济为核心的知识、科技、文化等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为知识、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知识、科技、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

知识产权是私权法律制度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直接参与、保护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从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看,哪些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体制健全、结构完善,哪些国家则知识进步、经济繁荣。这就是说知识产权既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20世纪末到今天的知识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革命的发展。这一次知识创新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生产、物流等方式,而且为社会、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交流运行的一体化也给予了技术上的支撑和保证。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直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大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机械运行、交通运输等方式,增强了知识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推进了社会、经济、科技的一体化进程。从而提升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相关学科的融合,促进了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全球化、一体化以及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功能。

2 新时期知识创新发展的特征

2.1 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呈全球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全球化的中心问题是人力、财力、物力配置的全球化。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要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要求越高;商品自由贸易的全球化态势更加明显;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当代人才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特别是新型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已经是世界各国推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世界经济社会的客观发展,促使了高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高科技人才的流动是有选择的、双方流动。从当前的发展状况看,其突出的体现在,由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如高级工程师、科学家等直接流向西方发达国家。

2.2 高科技研发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在当今知识创新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科技研发资源配置的要求更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在选择全球研发投资地时,一般主要考虑研发成本、当地研发人力投资、知识产权等三大要素。在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史上,从传统的角度看,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因而很多发达国家将跨国公司的生产加工、制造销售等具体职能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而涉及高新技术的研发,则大部分放在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科技力量雄厚,科技资源丰富,科技人才集中,法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较好。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全球化进程,在当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大力推广下使用下,特别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作用下,社会分工有了重大变化。如果从生产的角度分析,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国家之间的跨国协作已是经济运行的常态,国际研发资源的配置,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方式,即由过去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高科技研发资源的配置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可见,从知识创新发展中的特征看,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也获得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为其发展高科技技术提供了平台。然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人才、科技资源、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等。面对着国际经济、科技的变化,我国的知识产权建设将要直面新的挑战,新的环境,新的要求。

3 新时期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举措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知识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的创新发展;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有适合中国经济、科技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机制。从当下国际国内的知识创新状况看,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知识产权制度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以推动知识创新为目标,国家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知识产权问题,其本质上就是解决知识资源的归属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激励知识资源和利益财产的调节机制。纵观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变更和发展过程,也就是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产生、变更和发展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当代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是以人类的劳动创造为源泉,以知识创新为直接动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为平台的知识创新发展,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的现代化。这就是说,知识产权的变革要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相统一。特别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急需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协调知识产品的创作、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协调,为科技的创新发展助力。

3.2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维护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知识产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支撑,又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引擎,同时也是世界知识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则。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看,国内国际两市场,都急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力打击违规违法行为,维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利益,规制市场竞争手段,推进知识产权市场的健康、平等、公正、有效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产品的创新主体将自己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国内外两个市场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从而实现知识资源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高效配置,推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3 知识产权制度与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

知识产权法是推动知识创新发展的法律制度,同时也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之法。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以社会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为目标,为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产业兴起、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当前,中国的经济、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经济、科技要根据自身的状况,做出必要的调整。一是我们要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来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国家的发展道路,特别要注重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劳动力浪费的发展途径。2014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强调“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依靠产业的创新来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这里强调更多的是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当前,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状况下,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就必须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因此,当前主要强化知识产权的管理,提高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力争做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化,社会服务功能化,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从而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吕薇.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篇6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二、2013年高考预测

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从高考历史考试不回避热点、以问题为中心的命题特点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的全球化将越来越成为2010年高考历史命题的重点和亮点,成为世界史新的、最主要的学科主体知识。

(1)应把握二战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条件、组织成分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比较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个经济区域集团形成的原因、宗旨、目标、发展程度的重大影响。

(3)理解把握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及作用。

三、知识要点梳理

要点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知识归纳】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元处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为美国进行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既有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使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建立起来。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方面加强了美国对世界金融的支配;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特别提醒】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它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不要误以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因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另一方面,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要一分为二,不要因为它加强了美国对世界金融的支配就否定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要点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程

【知识归纳】经济区域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发展进程是,二战以后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目前,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遍布全球。其中,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三大区域集团。

【特别提醒】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都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迅速发展。学习过程中要把握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过程、作用影响等

要点三: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知识归纳】世界贸易组织是从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正式成立。虽然关贸总协定自生效以来对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抑制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贸易自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形势对国际贸易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贸易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世贸组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国的贸易活动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成员国必须进行相应的规范调整,《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规定所有成员需要保证其法律、法规和行政诉讼程序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规定的义务。

【特别提醒】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贸易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规范世界贸易,在世界市场上共用一个规则,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全球化。但也应看到必然会加剧国际经济的竞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利地位。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要点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知识归纳】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面对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趋势,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工作。1984年,中国获得了观察员地位。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由于少数西方缔约国的阻挠,在关贸总协定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之前,中国没能完成这个任务。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加入世贸组织的申请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但中国也要面对外国商品和企业的竞争压力。

【特别提醒】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具有极为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双赢”甚至是“多赢”;(2)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3)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中国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要点五:《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作用

【知识归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然只是一个国际性的多边贸易协定,而非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但是它一直发挥着国际组织的作用。关贸总协定致力于彼此减让关税及消除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及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战后世界贸易、货币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这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特别提醒】《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非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但其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应充分肯定。特别是关贸总协定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要点六:经济区域集团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归纳】经济区域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们通过正式协议,在诸成员国之间消除人为的贸易壁垒,统一贸易规章形成内部统一的市场机制或贸易体系,它实行比世贸组织更严格的纪律,相互提供更高的优惠,促使生产要素尽可能在本组成员国地区流通,以达到加速本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成员国共同繁荣的目的。它有一定的保护倾向,但各区域化组织经常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努力跳出狭小范围,使各国经济逐渐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推动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联系、融合,从而促使世界经济走上一体化。因此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特别提醒】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要从三个方面去归纳:①加入区域集团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②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③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的变化,要注意理解。

要点七: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知识归纳】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机制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而经济全球化又是在西方发展模式推动下发展的,因此,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从而使全球化所创造的财富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导致全球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的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部分国家的,威胁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当前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的焦点是,全球化是为少数富人服务,还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从目前来看,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是不对等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消除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只有通过积极参与,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权利,改革现行的不合理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误区警示】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但对发展中国家反全球化的事件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概否定。

四、2012年高考链接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例1 (2012年高考广东卷)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欧美关系。材料体现了法国向美国的挑战和欧洲力量的崛起,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不结盟运动,②不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对法国用美元购买黄金一事重视,说明这一体系面临挑战,③正确;马歇尔计划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1962年早已结束,④不正确。答案:B

例2 (2012年高考江苏卷)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解题关键在于材料突出美国与世界银行的关系。美国在世界银行中股份最多,对于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规范了世界金融秩序,促进全球化发展,所以①③错误。答案:C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

①金砖国家经济都持续高速增长 ②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发达经济体 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④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以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率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比较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2009年俄罗斯、巴西经济都是负增长,故①错误,排除A、B两项;③与题干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答案选C项。

例4 (2012年高考江苏卷)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对漫画史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力,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解题关键在于漫画中垄断企业惧怕WTO,说明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对WTO存在担心,害怕受到冲击,说明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加入WTO是为了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为了促进中国企业提高质量与水平,所以A、B两项错误;C项与史实相违背。答案:D

例5 (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变化。解题关键在于比较两个数据图,找出其差异。1995年,世界贸易中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亚洲发展中国家、日本比重上升,非洲与其他工业国比重下降,体现了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关贸总协定对于世界贸易秩序的维护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不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材料介绍的是国际贸易的内容,且多极化是发展趋势,尚未形成,排除D项。答案:C

例6 (2012年高考天津卷)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从材料提供的信息“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可以看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全球性的文化渗透,①②正确。但仅从这些信息分析,无法得出③④的结论。故选A项。

例7 (2012年高考广东卷)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问题(1)结合时间16、17世纪可知原因有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扩张。问题(2)中的第一小问的“旧工业”是指中国的家庭手工业,第二小问原因应结合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作答。问题(3)中的原因应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

答案:(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2)传统手工业。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五、最新模拟练一练

1.(2012年哈尔滨期末)1947年后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的生效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2.(2012年青岛期末)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表现为( )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2012年黄冈期末)七国集团2011年3月18日联手干预外汇市场,以遏制日本大地震后日元对美元急剧升值势头。分析人士指出,欧美应日本要求,一改对干预外汇市场惯常持有的谨慎姿态,宣布联手干预汇市,主要是出于担心日元进一步升值给日本经济及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 )

A.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重创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

C.外汇市场的稳定关系到各国经济稳定

D.各国自觉、主动地帮助日本抗震救灾

4.(2012年南京一模)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

B.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5.(2012年太原调研)经济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本组织)决心实现他们经济的强大和同步发展并依据本条约的规定建立一个包含一种单一及稳定的货币的经济和货币联盟;决定在完善内部市场、加强团结和环境保护范围内,为了他们人民的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并实行确保其他领域进步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政策;决心建立他们国家国民共同的公民身份;决心实行一项包括最终构建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通过本条约引入关于司法和国内事务的规定,在保障他们人民和国家安全的同时,重新肯定促进人员自由流动的目标……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材料三 (该组织)各种活动均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基础上的,各成员拥有完全的经济和管理的决策权。它是通过成员间的一系列会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言的形式作出承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性的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强制性……在注重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尊重各成员的经济利益,力求与国际惯例、国际市场的体制接轨。同时,允许成员与非成员的经济合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1)材料一所示图片分别为两个区域化组织的标志,简要说明这两个组织在成员构成上的差异。

(2)材料二、三的内容依次对应材料一图(a)、图(b)所代表的组织,据此分别概括图(a)、图(b)所代表组织的合作特点。

(3)从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你更赞同上述哪一种合作模式?简要说明理由。

练一练答案与解析:

1.解析: 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

2.解析:二战后,美国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同时,美、英等西方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但遭到拒绝。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答案:B

3.解析:材料关键是“出于担心日元进一步升值给日本经济及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B项符合题意。答案:B

4.解析:经济全球化也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A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B项错误;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D项错误;从分布统计表可以看出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C项正确。答案:C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认识和评价。解答问题(1),首先要知道图(a)和图(b)分别是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构成上的差异”主要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考虑回答。问题(2),欧盟合作领域广,且有高度统一性,而亚太经合组织只是涉及经济领域,统一性相对较弱。问题(3)属于开放性题目,回答哪种合作模式都可,主要是言之有理。

答案:(1)图(a)所代表的组织:组成成员主要为发达国家,各成员之间差异性相对较小。

图(b)所代表的组织:组成成员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各成员之间差异性明显。

(2)图(a)所代表的组织:合作领域涉及货币、市场、环境保护、司法、国家安全等多方面;具有高度统一性。图(b)所代表的组织:合作领域只是涉及经济领域;而且合作松散、相对开放,统一性相对较弱。

(3)赞同图(a)所代表组织的合作模式。因为它的合作领域广泛,一体化程度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而图(b)所代表组织的合作模式合作领域单一,且较松散,离全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赞同图(b)所代表组织的合作模式。因为它的一体化程度较低,且具有开放性,因而更有利于经济的全球化;而图(a)所代表组织的合作模式高度一体化,具有较高的排外性,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说明:考生赞同任何一种均可,关键是言之成理。)

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篇7

一、全球化对青年道德的冲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客观上导致道德转型,传统道德观和价值体系将经受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

1.全球化使世界青少年日益凸现普遍性的道德危机。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在反思20世纪的社会发展时,常常痛感忽视道德教育带来的青年成长问题。事实上,西方发达的经济并没有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青年,却造就了“道德迷惑的一代”。现代西方青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对淡漠,青年精神空虚现象普遍存在。如在国民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大多数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接触过人类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基础——道德标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青少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大多数青年只顾及自己的目的,追求个人私利,而放弃政治和社会责任;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年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是非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者把谁作为榜样;法国青少年中犯罪率非常之高,对社会危害很大,被称为“牺牲的一代”。一份全球问题专家的研究报道显示:许多青年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不能正确地对待职业、个人生活和政治,他们在寻求“自我实现”、“个性张扬”之中获得的只是感官的刺激、物质的享受和性的满足。我国青年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中,在道德价值取向上也发生了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在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迷乱、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总之,从世界范围来看,青年的道德滑坡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潮流。

2.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信息网络化,使青年德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全球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等的影响是全面和全方位的。英特网的崛起,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革命。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和糟粕堆。在英特网上,各种思想跨国界交流,思想“藩篱”形同虚设,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种黄色、暴力等信息都云集网上,网络内容对青年发展产生明显影响。由于传统德育的方式是单向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容易控制。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内容的传授将由单向转变为双向,青年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可以更主动地摄取自己所需的内容。由于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辨别力不强,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出于好奇和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不道德的内容。从而使自己逐步脱离现实,弱化道德意识,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由此可见,全球信息的网络化,青年德育功能模式中的教育者的主导和独尊地位将受到挑战,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的正确性将受到质弱。

3.全球化时代,人们对知识和智力的重视,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来临的将是一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微电子、计算机宽带网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经济走向,兴起了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智力支撑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因此,全球化时代对青年的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具有很高智力的青年人才将成为国家教育的目标。同时,良好的智商也将成为全球化时代青年能就业的关键。这就有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即片面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另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知识经济也有双重效应。事实上,构成知识经济主要内涵的高新技术,它既给青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造福于人类,同时它又容易导致个人利益膨胀和高科技犯罪,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

4.全球化带来青年教育的国际化,青年德育将直面西方的挑战和“信息霸权”的艰苦斗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个国家把拓展知识产品的出口,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加大对其他国家开放服务和知识市场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与斗争日益剧烈,青年德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各民族和各国家的德育不可避免地将在这一趋势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不断进行着道德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在德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青年德育不仅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水平的挑战,也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西方某些所鼓吹的政治模式、价值体系、道德观念乃至堕落的色情文化、生活方式等,对青年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成为全球化时代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信息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利用优势,妨碍、限制或压制他国对信息的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优势,撬开别国信息大门,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摄取别国战备信息,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信息干预和信息霸权。这些严峻的挑战都要求我们在青年道德建设中,调整道德目标,转变思想观念、依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与发展中赢得主动。

二、全球化时代对青年德育的新要求

全球化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改变了青年原有的道德取向、道德规范、道德体系和道德价值,客观上要求面向青年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进行全方位地转型,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取向充分肯定和显示个体价值与主体价值。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应该是一元的,但如果片面强调一元的价值取向,最终只能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全球化时代道德取向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青年道德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在青年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肯定青年道德选择的自由,要求青年自己对道德问题做出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重视青年自己的自主判断,淡化传统习惯,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识为主要的评判尺度,强调青年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青年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其实,全球化条件下,青年主体性不断发展和弘扬的过程,正是青年的道德精神不断获得自由、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青年的道德自律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年正是在道德精神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才不断认识自身,逐渐适应时代要求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应全球化的青年道德建设,应将社会主导价值的一元性与青年亚道德的多元性结合起来,充分界定个体价值与主体性价值,使青年德育适应全球化社会转型的要求。

2.道德内容强调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在一定国际规则下进行并逐步影响到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其他领域的。它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道德的层面上,就要求道德要建立一种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 、遵守社会公德、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的现代文明规范。体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在属性,表现为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品质。因此,青年德育要以此为重点内容,使青年了解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主体化、世俗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培养青年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学会“关心他人”,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取向。

3.道德观念要求青年确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当今时代,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向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所谓全球问题,是指那些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而且只有靠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紧迫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炸、南北差距、精神贫乏、信仰危机、价值观冲突等等。着眼于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提倡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树立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强调发展的基本要领和核心内涵是人、教育、科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在这里,经济发展不仅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而且表现为在良好的智力素质与道德素质的支持下,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就要求青年的道德教育要重建青年道德价值的座标,唤醒青年生态伦理良知的自然价值,树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青年关心自然资源,参与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发展的意识,谋求人类自身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德育方式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强调青年对德育知识的接纳,使德育的内容严重脱离青年的道德生活。当代青年道德养成的现状表明:灌输道德知识与道德信条的培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道德生活。青年道德建设,只有发展青年各种道德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道德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5.德育过程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变。以往德育的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青年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对于全球化时代青年一代的成长发展来说,青年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生活,而“活动性德育”则是青年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这种德育是在活动中展开的,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的基础上,让青年在变化发展中学习、思考和领悟,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三、中国青年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既由经济基础决定,又有自身演变发展的特殊规律。全球化时代的青年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文化工程,需要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体现时代要求,创新建设思路,遵循其基本原则:

1.坚持道德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相一致。也就是说,构建新时期青年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基础。为此要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与之相应的道德准则、规范,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等等,据此约束青年的言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另一方面,又要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现实状况出发,倡导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年的思想特点和水平的、能为广大青年所接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以此教育和规范一般青年的言行。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忌脱离实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的觉悟水平,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或施予过高的道德标准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流于空谈和道德规范脱离实际。

2.要坚持青年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相适应。经济全球化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和现代市场经济精神的生成过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过程。规范是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的评价个人或群体行为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来支撑。理想、信念和信仰是道德意识的核心,而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又是以一定历史观为基础的。因此,建立全球化时代青年思想道德规范,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坚持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精神,倡导乐于助人、讲求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的基础上,确认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理利己、正当求利、勤奋致富、公平竞争的合理性,并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并且还要根据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的特点,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培养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建立艰苦创业的致富观,培养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的精神;建立互惠互利观,培养正确的经济伦理精神;建立现代环境保护观,培养生态伦理精神,建立勤俭节约观,培养正确消费意识。以营造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运作需要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经济伦理规范,引导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对青年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

3.要坚持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道德规范,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官民关系中身份上的不平等现象;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糟粕,这些无疑是我们需要批判的;然而,它还有超越时空,具有调节人伦关系一般意义的道德规范,如正义、仁爱、宽恕、谦虚、礼让、诚信、自强、勇敢、节制、廉洁、勤俭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发展的精神力量,也为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价值体系提供了新的高度。重构当代中国青年道德价值体系,必须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与吸收。传统与进步的关系是双重的,传统作为一种惰性力量,其消极面是进步的重负。因而,对传统的批判也是一种进步。在现代社会,“人心不古”有其合理合法性,我们确实无法“人心返古”,无法在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文明社会中,嫁接一个平和宁静的农业社会的伦理道德。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约束力下降直到失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文化具有延续性,一个新的文化体系不可能在割裂历史的情况下横空出世。对待传统道德,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批判地加以吸引。一个新的道德的产生,一方面需要从历史传统中寻找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提炼时代精神,并在人们反复的道德实践中将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独特社会现实,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传统道德来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社会出现的环境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加强新时期的青年道德建设,需要我们吸收传统道德中的有 益成分,并借鉴世界各国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来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青年道德养成中不可缺失的精神母线。

4.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协调。道德的基本问题是“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从本质上讲具有这种协调功能,其实质就是强调集体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调发展提供了经济前提。市场经济的运行,以个人利益为驱动,鼓励经济生活中的青年去参与竞争,提高效率,青年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与国家经济繁荣、综合国力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了,为实现集体利益做出了贡献。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是尊重青年和青年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可以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以集体主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青年道德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青年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5.坚持青年道德体系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吻合。经济全球化大大促进了各个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因而,在一定范围内,文化趋同的进程正在加快。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一些古老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传播得更遥远。因此,如何教育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个如何构建与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相一致的青年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也必须继承人类社会在道德进步中的一切先进文化,特别是要注意吸收各国各民族社会道德中的文明成果。西方文化伦理中的公正观念、自由与民主的精神,是值得中国青年大胆地借鉴与吸收的。只有注意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才能使新时期中国青年思想道德体系跟上进代进步的潮流。

四、全球化时代加强青年道德建设的对策

站在时展的前沿和青年德育肩负的使命的战略高度,针对我国青年道德素质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积极的对策,以促进青年道德建设的发展。

1.拓展现代德育内涵,树立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大德育观。当前青年德育必须加快观念转变,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对一专多能、通专合一、博学多才的高素质、宽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青年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青年有整体化的知识素质和创新意识,还要求有高尚的灵魂、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强烈使命感;要求培养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共事,学会和适应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合作;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正视现实、韬光养晦、乐观向上、善对人生的积极心态,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要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有对中华民族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意识;要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护自己(本国)的知识产权,尊重和善待他人(他国)的知识产权。全球化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守的德育单一的政治功能,扩大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德育的功效范围,积极拓展青年德育的丰富内涵,树立旨在促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伦理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大德育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青年人才。

2.建立适应全球化时代,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青年德育内容体系。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体系必须具有时代特征,以现代社会基本道德价值为主要内容。坚持社会需要与青年的健康发展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全球日益“一体化”成为“地球村”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全球眼光与富有民族精神的新生一代,这对我国青年的道德建设十分富有启迪意义。我们应该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单一的政治教化功能和整齐划一的德育内容体系,建立起适应全球化时代开放的德育内容体系。首先,全球化时代呼唤创新精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和观念革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不竭动力。因此,青年道德建设应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培养,培养青年勇于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能力和善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次,要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在全球化时代,青年德育应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全球本位道德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它从全球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青年道德潜能开发的问题,青年精神满足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把全球性、开发性、发展性、未来性和精神性的问题纳入青年德育的内容体系,大力培养青年的全球协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提升中国青年世界观、价值观、科技和生态伦理观的层次。再次,要培养青年的信息意识。全球化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娱乐网、生活网、校园网、英特网等网上的信息资源有正确的辨别能力和健康的态度,坚决抵制网络上可能出现的不科学、不健康信息,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

3.加强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倡导重在发展“道德力”的多元化德育模式。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深深地影响着青年的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年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在主观上要求青年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这就特别需要培养青年的自律意识、发扬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青年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这样的德育就适应不了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要求。道德人格的培育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高度的自律精神,就不可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重视发展青年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当代青年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已成为近年来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德育的发展方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青年道德教育的一些有益经验,我国的青年道德教育要根据当代青年的实际,选择培育与完善重在发展当代青年的整体“道德力”的多元道德教育模式,使其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化、更高实效性。在德育的教学上,要把知识学习、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及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相结合,帮助青年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在道德教育形式上,道德教育类课题、各门专业学科课程以及课外教育活动要相统一,使德育效果相得益彰;在青年德育方法上,要引导青年知行统一,自我磨练,内省慎独,使青年自觉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提高道德境界,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有道德的人。

4.整治和优化青年道德养成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与社会环境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从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来讲,青年的道德培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青年崇高的道德品格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年的道德培育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说,青年道德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社会环境的整治与优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建设与优化。青年在成人阶段之前主要是接受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青年都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接受社会规则,完成社会化的。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所谓家庭环境的优化,就是父母应确实担当起育人的职责,既不娇宠和溺爱孩子,也不过分苟求孩子,实施正当的家庭教育。二是优化社会文化环境。道德不单纯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其中文化价值观念对 青年道德品格的塑造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强青年道德建设,就要改造育人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优化舆论环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激励青年追求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事物,并为这种美好的追求注入现时代的精神意蕴,给予青年以希望和力量。同时,要加快青年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增强青年道德建设的合力。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青年道德建设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整个道德体系都鲜明地体现出开放性和统一性的市场特征,呈现出各领域、各方面共享社会资源的新格局。青年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道德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加强青年道德建设,必须不断扩大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和能量。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党政和社会支持,加大财力、物力投入,扩大和完善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年素质培育基地和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增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物质依托;要广开视野,寻找新载体,特别是更好地运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以更广泛地拓展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的功能。三是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对青年道德品格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走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困境需要新的道德,也呼唤新的道德教育。为回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学校德育应重新定位,向生活世界回归,即让学校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指引青年的现实生活,帮助青年走出象牙塔,走出道德失范的误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黄卫平.全球化:新机遇新挑战[N].中国青年报,2001-12-06.

[2] .当前青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重点研究的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0,(3).

[3] 胡艳蓓.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育[J].青年探索,2001,(5).

[4] 陈华平.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中的学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0,(4).

[5] 沈贵鹏.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亚道德试探[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6] 王发棠,井兰柱.知识经济挑战下的当代高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7] 贾仕林,崔景贵.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J].青年探索,2001,(5).

[8] 潘逸阳.论道德建设与青年工作[J].中国青年研究,2000,(4).

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66-02

1 知识经济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1 知识经济的发展引起国家实力的变化

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知识经济发展的好坏能够对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重要影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都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的发展空间,各国都通过发展知识经济来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因此,现今国际社会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之一便是其是否是经济大国,是否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势必会引起国家间政治力量的变化,进而改变国际政治格局。谁能掌握世界最新技术,谁就将赢得世界霸权。随着科学技术知识在国家经济实力中的作用不断地加强,并对政治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各国都把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作为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1.2 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

随着发展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已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成为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经济体系的过程。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从而促进了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会影响它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简单来说,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在某些地区,由于经济整合程度较高,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经济体系的形成,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经济体系所在地域各国的政治联系。

政治格局多极化的经济基础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多极化的发展促进了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希望建立一个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并积极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发展知识经济引起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向,是促使其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方向发展。

1.3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现代战争的实质转变为经济实力的战争

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当今的战争再也不是过去人们认为简单的国防战争,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就能决定是否能在战争中取胜,是否获得的利益就比付出的多,这些简单的观念已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革命,各国所希望的通过和平手段来追求、实现本国的国家目标,已经成为了可能。现代的战争更是经济实力的战争,因此哪国拥有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那么必将左右着国家之间的竞争格局,正是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两大主题,这也是现今世界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而处于总体和平状态的重要原因。

2 知识经济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2.1 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当今全球发展知识经济的浪潮之下,为了配合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各国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分配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早已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地域,而是冲破了各个国家的界限,各国在发展本国经济时,需要获得更多来自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地域的生产资料和资源,并要求向海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为丰富的经济资源以便进行更为合理的配置和更加有效的利用,同时这就推动了世界市场的产生与形成。世界市场的发展必须以知识经济作为基础和依托。因此,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趋势下,各国原有经济活动的范围早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范围正在日益扩大;各国为了进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正在不断增强各自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并且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全球市场范围内,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世界银行、国际经济组织等也都已成为了世界市场发展的推动力。

2.2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国际分工日益明确

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发达国家之间的行业内部分工变得越来越明确,而这些更深的分工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国际分工需要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形成经济上相互信赖的劳动分工,这是一国内的劳动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由于知识经济与科技革命的发展所带动的新技术,使得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相对的优势就形成了产业内部的分工,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劳动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变得更加清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相对于原本的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来说,知识经济的发展降低了生产原料的消耗,开发了更新更多样的能源,从而减轻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依赖。所以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加快国际分工的进程,进而加速国际贸易的往来。

2.3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不同地域之间的原本就已存在的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短,反而正在逐步拉大,这主要体现在南北半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为了发展本国的知识经济,各国需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这就需要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并投入大量的技术资金用于科研开发,发达国家往往在这一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2.4 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新的技术革命,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如果能够在机遇和挑战中不断创新和抓住机会,经济必当有所斩获,而如果没有抓住机遇,限于历史以及客观的因素,其经济发展速度必然减慢,经济实力必然下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发展知识经济,开展新技术革命,必然会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打破目前的美日欧三极格局,使世界经济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 总 结

知识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的政治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不仅影响到各国国内政治的发展过程,更是引起了国际政治的一系列新变化,传统的国家、安全、战争、国际竞争、综合国力、地缘政治等概念、范畴的内容与形式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中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正在逐步转向知识经济的竞争,通过发展知识经济来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并将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上一篇:对历史学科的展望范文 下一篇:产品设计宣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