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0:50

文学中的艺术

文学中的艺术篇1

【关键词】艺术;丑;美

艺术之美是一切传统艺术的根基,一直以来也是艺术家们所推崇和努力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所体现的艺术审美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然而艺术揭示社会生活本质,不仅依附于审美的表现,有时也依附于审丑的表现,甚至有时审丑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审美。换言之,艺术之丑也同艺术之美一样有其感人的魅力。艺术之丑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

艺术作品有给人以审美愉悦的,也有给人以审丑愉悦的。美可以愉悦人之情,其实丑亦然。但能给予人们愉悦的“丑”,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丑,这个“丑”是含蕴了美在其中的,是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的有机结合,是丑中有大美。这种“丑”凝结的艺术有时要比美凝结的艺术更能震撼和感染欣赏者,它更能打动人心,更可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铭记。最好的例子是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这一艺术形象。加西莫多的外貌丑陋无比,丑得让人“触目惊心”,但他却有一颗金子般令人肃然起敬的纯美心灵――仁爱、正义。其纯美所焕发出的内质之美,与其丑得不堪入目的外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和张力,给读者以强大的震撼和冲击力。同时在丑和美的对比中,加西莫多外貌的奇丑反而衬托和突出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从而使其内在美的素质大放光彩。同样庄子《德充符》篇中描写的哀骀它也有着让人惊骇的丑貌,但他内心的美德却能征服和吸引与他交往的一切人,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具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丽。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王夫之《K斋诗话》中的一句名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①而这里是以外在之丑写内质之美,一倍增其内质之美也。从而达到了以外在之丑衬托内在之美的艺术效果。

上述意义上的审丑愉悦有时要胜于审美愉悦,原因是加西莫多和哀骀它的艺术形象负载了更多的道德、宗教、民族精神的内涵。这正符合艺术功能除审美外,还包含非审美的功能,即艺术不仅给予欣赏者以审美愉悦,而且还给予欣赏者以认识和教育的作用。审丑愉悦和审美愉悦相比,审丑愉悦更多的是体现了非审美的功能。

二、美中之丑与个性之美

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由非自觉的艺术追求逐渐步入自觉,对美的追求亦趋于完美。但在艺术创作中,未达到完美境界或存有不足的艺术品,仍有其美在其中,这就是所谓的“缺憾美”,或为美中之丑。美中之丑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那便是个性之美。生活中人们常言“瑕不掩瑜”,这里的“瑕”即是玉石中的瑕疵,是美好玉石的丑陋之处,但这丑陋不会遮掩玉石的美丽,玉石仍为玉石,不会因一点瑕疵而改变其原有的丽质,仍可发挥其玉石的功用,给人带去美的享受。有时恰是这瑕疵,却给这块玉石增加了独特的魅力,好工匠可以巧夺天工,点丑成金,化丑为美为奇,碾玉为独特的器件,而令人惊叹叫绝。这就是丑中蕴含有奇异和个性之美。

在艺术家对艺术的探寻之路上,美中之丑常被作为创造和追求新奇的一种途径,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不断涌现。

三、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江南的太湖石,以其空透、扭曲的奇形之陋而博得世人的青睐。清人刘熙载语:“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②怪石的怪奇和与众不同,便有了独特的造型表现,也就含有了艺术的内涵,这就说明艺术之丑是存在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可以说是审丑的最高境界。因丑的意象中包孕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可调动和激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和情感,它可传达出生命及人格的神韵,从而引领欣赏者去窥探宇宙人生之秘密,达到神志的大彻大悟。比如:我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上的饕餮意象。它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怪兽面目。这凶悍的怪兽意象传达出了原始社会人们的宗教、情感和理念,映射了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前的野蛮与残暴的历史,展示了一种崇高、朴拙的狞厉之美。凝视它,可以激发欣赏者无限想象,从而感受早期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再如: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根据15世纪法国诗人维龙的诗《美丽的欧米哀尔》创作的雕像《欧米哀尔》。它同人体艺术美的典范相悖,与罗丹另一雕塑作品《青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米哀尔》塑造的不是青春少女勃勃朝气的健美形象,而是一位瘦骨嶙峋、老态龙钟的老妇形象,她有着松陷的双乳、皱缩的肌肤和一双悲哀呆滞的眼神。总之,此作展示给世人的是一个极其丑陋的意象,但这丑陋的意象背后却涵盖了丰富的内容,让人想象和生发无限感慨。这种丑的程度愈深入,它蕴藏的内涵就愈深广,生发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就越强大。

丑陋的意象所达到的极处是一种深层次的衰败之美,这种衰败之美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常见,特别是在中国的绘画和诗词歌赋中多有表现。苏轼的绘画《枯木怪石图》,此图的画面展示的是一棵枯萎衰败的老树和一块又丑又怪的巨石,枯木和巨石的意象唤起了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树木、石头的生命远远超出人类,但尚有枯竭之时,那么人生与树木、石头相比,进而与宇宙相比又是多么的短暂,可谓瞬间即逝。总之,物尚如此,人何以堪!这便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易逝的悲凉之情和激起人们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另外,丑陋之极必归于美丽之极,枯朽达到极至则必然向其反面发展,即衰朽枯萎中隐含着生机与活力,生命的衰落也恰预示着生命的开始,生命就如同树木、石头、宇宙一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以上从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美中之丑与个性之美和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三个层面,初步探讨了艺术之丑所具有的魅力。掌握和领会艺术审丑的实质,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会有一定的帮助。对创作者而言,可以进一步拓宽艺术创作者的思路,使创作者在用艺术认识和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时,不仅善于以审美为表现,也善于以审丑为表现。对欣赏者而言,可以提升欣赏者对艺术之丑的欣赏能力,从而使欣赏者获得更深广的艺术感悟和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夫之著《K斋诗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40页 2006年8月 第4次印刷

[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第714页2007年4月 第6次印刷

文学中的艺术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62-01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用许多手段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应如何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勇于突破常态,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善于品读课文的内在美。

一、品读景物之美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师要注意理解、分析课文,品读文中描绘的景物之美,以便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欣赏课文的美。如在执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经典的写景美文学得轻松自如,让学生将文中描绘的美景尽收“眼”底,笔者抓住景美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自由品读,读出自己认为美的景物。学生在自由品读中感受春的魅力,在品读和联想中拓展思维空间,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面;然后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春景图,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从更高层次去品味文中描绘的美景。

二、品读语言之美

文学艺术是语言艺术。对课文深入的挖掘和品读就应该抓住课文的字词,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咬文嚼字,品味文中的语言材料,在品读中深刻感受不同课文的语言之美。例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周庄水韵》一文时,先播放录音范读课文,让学生首先从语感上体悟本文特具的语言美,然后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挖掘文章的语言美。如写第一次到周庄,作者对其印象“是一幅画在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看到的是冬天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对照鲜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巧妙地运用比喻将两次不同的印象形象地描绘出来。更为巧妙的是,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周庄的滴水声和流水声写活了,“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一句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缠绵动人。教学中逐句逐段地引导学生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找出来,细细地揣摩,简直就像是在啜香茗、饮琼浆,只觉余香满口,回味无穷。

三、品读结构之美

初中课文的文章篇幅有长有短,有的篇幅虽短但构思却极为巧妙,别具一种玲珑剔透之美,给读者留下宽广的想象空间,这类作品值得细细地品读。如笔者在执教《木兰诗》时,根据此诗结构上的独特之处指导学生进行品读。如文段“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爷娘唤女声与流水声、胡骑鸣叫声,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战情;一边是思家之情,一边是卫国之情,对此木兰毅然服从后者,勇敢奔赴前线。爷娘唤女之亲切、熟悉、深情与黄河流水、胡骑鸣叫之陌生、凄厉、颤悚形成鲜明对比,深刻细致地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不闻”与“但闻”对照鲜明,充分表现了木兰忠心报国的精神。短短几句诗包含着深刻的寓意,足见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类似这样的构思《木兰诗》中还有多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挖掘品读,充分感受作者构思之精妙。

四、品读情感意境之美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物(场景)与情感互相交织在一起,才会形成独特的意境美。如《小石潭记》一文,作者在游小石潭山水时看到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欢乐地玩耍,这一段景物描写写出了水中鱼儿的欢乐情景,其实也反映了作者当时高兴的心情,文章赋予鱼人的灵性,令人感到鱼与游者同乐,把作者的感情含蓄地表达出来。后来坐于潭上,作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环境描写触发了作者的情弦,表达他因被贬而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寄情山水寻乐却经凄凉环境触发忧伤,悲凉心情又流露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读此情此景,应注意感受作者心中忧伤、悲凉的情感。

五、品读文章的“空白”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章的“空白”处,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或个性化认识对课文进行理解和品味。如在品读《木兰诗》中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一组语句时,可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描写的家人迎接木兰回来的热闹场面,进一步想象一下文中未提及的其他人又是怎样迎接木兰的?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品读和想象充实文章的“空白”之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涵。

语文的美奇异多姿,值得品读之处很多,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品读的技巧,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经常性的品读,形成一定的品读能力。

文学中的艺术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专美术教学;运用

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积极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运用,有助于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在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促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学有所得。二是在学习传统文化中,丰富学生自己的艺术素养。

1.标志设计———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为了更好地进行中专美术教学,应该积极地将美术教学跟行业和社会的需要充分地融合起来。故而,在美术教学中,学以致用也就显得异常重要。我们就用标志设计进行说明。作为中专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地将教学和标志代表的活动主题、企业文化、商品特色等充分地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在这些标志设计中有机地融入一些有关于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些元素,这样就可以充分地对品牌、活动、商品的主题和文化气息的突出。举一例,比如就“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在这个标志中,融合了很多元素,有书法和印章等艺术元素,这一标志又很好地突出了当年那一届奥运会的重要的主题。该标志在选色上,设计的时候选择了具有喜庆颜色的中国红,也体现了中国的满足颜色,而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其主体则为印章,充分地将书法、中国传统的印章和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地通过艺术手法上变形和夸张,然后非常巧妙地幻化成一个人影———向前奔跑、舞动着的人形。与此同时,该“人”字的造型特别向一个“京”字,特别神似。该标志有着特别强的中国味道。以上所例举的标志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设计。在一些标志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寻找准契合点才是关键所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积极地渗透传统文化艺术,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出不同的主题活动的一些门票。此外,还可以跟企业联手,知道学生在企业的序幕中进行实践练习,以做到学以致用。

2.美术绘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艺术

不同的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体现着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绘画者在作画中,充分地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风俗的特色、艺术的理解中后,所得到的的作品常常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以陶瓷进行阐述,陶瓷影响周边国家时期应该数唐宋时期中,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陶瓷接着就传入到了西方的一些国家。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里,他们在陶瓷的基础上,然后再通过进一步地创造,在没有手柄的装上手柄,与此同时镶嵌上一些华美的金银饰等装饰品。这又形成了另一种风格。故而,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地品画和赏画的时机,组织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感受。进而促使学生们对画意的理解,对画技的掌握。有了这样认知,则可以积极对传统文化实施创造和传承。与此同时,在绘画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实施多种多样形式地操作,而不局限在某一种方法和方式上。我们就以写生进行举例,在中国画中,其要求一般都是以意境来表现事物。作为美术教师,所以应该积极地鼓励写生用中国画艺术来创作。

3.手工制作———传承传统文化艺术

以上所说的传统艺术设计到的油绘画和工艺制品以外,还有很多的艺术作品,他们跟娱乐、风俗、生活都有关。在这些工艺品中有剪纸、脸谱,以及中国结、年画等。作为中专美术教师,应该将美术教学和学生的就业联系在一起。将目前的教学内容实施拓展延伸。这样一来则可以将学生对文化的接触面实现拓展。并积极地提高学生的知识的系统性的全面、完整性。教师在基于生活化的传统艺术,且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实施美术体验活动。这样,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和提升。比如,我们可以用手工制作来进行阐述。在手工课中,可以通过剪纸来实现艺术的积极创作。在剪纸中,可以剪人物、花鸟、字等,在这一系列的手工制作中,促使学生在多次练习过程中,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艺术。而且在手工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传统文化中风情和内涵。此外,如传统文化中的皮影戏教学和木偶戏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地利用生活中被扔掉的一些废品,然后做成木偶玩具。在手工制作中,达到传统文化的传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充分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机地跟中专美术教学进行有效地融合,积极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实施挖掘,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为此,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一方面契合点的寻找,做好标志设计;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美术绘画;以及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手工制作,只要从以上各方面进行努力,相信会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虞璀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畅.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大众文艺,2015,07:253.

[2]王崇.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6:123.

文学中的艺术篇4

关键词:美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高中美术教学

在人类文化中,美术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同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联。每件美术作品都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融合了生活与生产知识,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思想,展现了自然环境、社会伦理道德、宗教、人物等精神形象。同时对人类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心灵净化,品质提升。随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流失没落,继承与重构传统艺术文化成了现代教学者的重要教育部分。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引导学生明白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价值,使其关注传统艺术文化,珍爱美术遗产,珍爱民间文化。

一、充分发掘美术教材,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高中美术教材中,本身就有不少传统艺术文化,教师应对其充分开发与利用。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单元,就包括陶器、青铜器、织绣 玉器 漆器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古代雕塑欣赏陶塑》单元中,包括石陶塑、石头雕彩塑、彩塑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绘画欣赏》单元,就包括古代人物画、古代壁画 、古代山水画、古代花鸟画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建筑艺术 》单元,包括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民间美术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些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体会到艺术文化的无限魅力。例如:教学《民间美术》,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桃花坞年画、双面绣、北京风筝等制作过程,使其在美术欣赏中认识民间美术与民间美术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民间美术,以丰富学生知识,并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美术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二、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把握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若想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那么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融于课堂教学中,认识到美术的价值,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从而主动承载与传播传统艺术文化。而若想激发学生热情,在则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创设一定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把握时机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欣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素材,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可以获得直观感知,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赏析,学会正确认识传统艺术文化。如教师可呈现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图片资料与美术作品。如秦长城、秦陵兵马俑、青铜器、帛画、石雕、彩陶、壁画、版画、汉画像石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术家及他们的美术作品。在图片展示的时,教师可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这样长期熏陶,学生能够更好地意识到文化对国家、对地区的意义与作用,并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保护意识。

三、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美术实践体验的机会,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培养美术艺术文化情感。院校或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邀请民间文化家或艺术家来校传授知识,亦或建立民间工艺兴趣班,如美术理论课与手工制作课。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艺术品的制作技巧与方法,还能够认识民间与民族美术,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美,增强文化保护意识与情感,学会积极传承与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例如:学习版画,教师可通过纸板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创作版画;学习民间美术,教师可要求学生尝试着制作风筝、年画、泥塑、剪纸、编织、刺绣等。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以及教师的指导讲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及意义:剪纸,利用纸上剪刻,借助一把剪刀,则可创造出多彩丰富的生活;风筝,我国民间玩具,具有悠久历史,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经过加工制作,成为了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双面绣,正反一致,针法灵活,绣工精细,生动形象等。

四、将现代艺术与传统美术相融合,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自20世纪开始,中国就处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接点上。由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强烈冲击,现在的学生在价值标准与观念形态有了很大变化。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正确看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真正艺术潮流则结合了现代科技,同时充分发挥了民族传统艺术,以形成富有现代感与民族传统艺术元素的艺术。因此,在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将现代艺术与传统美术相融合。实际上,不论是现代设计,还是现代绘画,借鉴传统艺术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列举。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火炬的设计灵感则源于“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中的“祥云”图形。在中国,祥云文化概念具有几千年的时间跨度,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而火炬造型,其设计设计灵感则源于我国传统的纸卷轴。中国四大发明中,其中一项就是造纸术。随着纸的出现,人类文明得以传播。同时,火炬上还运用了源自汉朝的漆红色,可以与往届奥运会火炬进行明显区别。火炬上祥云图案与立体浮雕式工艺设计,让火炬整体看上去华丽高雅,具有厚重内涵。可见,传统艺术文化对现代艺术的还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应关注与重视传统艺术文化。

文学中的艺术篇5

关键词:非语言艺术;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62-01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一种有音有意的符号系统。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教学环节中的导入、巩固旧知识、讲练新内容,还是教学环节中的小结、布置作业,都离不开语言表达。由此可见,语言艺术对初中教学效率的提升影响深远。每一种语言、每一次表达都会伴随着非语言符号、因素的出现,这种非语言符号虽然不能单独发挥作用,但其在辅助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另外,有研究表明,信息的传递主要靠人的视觉和听觉完成,其中80%的信息通过视觉系统进入人的大脑,而余下的20%则由人的听觉系统输送到人的大脑。《无声的语言》一书中也指出,一条有效信息的传播=55%的肢体语言+38%的副语言+7%的说话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非语言艺术的充分运用可使语言表达更为深刻、丰富,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肢体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 表情艺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从其脸部表情反映出来。正如罗曼罗兰所言:"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例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已回答问题的学生可采用微笑的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鼓励。经常性地微笑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愉快,对学生热爱语文、深入语文学习具有较好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充分运用眼神的作用,将眼神的变化与朗读、提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联系起来,从而为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础。一个表情丰富的教师往往在朗读、提问的过程中比没有任何表情的教师的教学更为有效、有趣。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用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作品,每篇课文中的人物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眼神的变化体现人物心理的变化,从而使学生能更为直观地掌握知识点,且从中学会交流沟通中的艺术。

1.2 手势艺术。人类在出现语言文字之前都只是通过动作的变换来传递信息,而最常见的动作则往往是手势。双手伸开、举手等动作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另外,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材的抽象程度也逐渐增加,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需要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作为辅助,否则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将受到抑制。由此看来,手势艺术的充分运用可有效降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但在使用手势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积极为先、配合使用"的原则,即所使用的手势要尽量积极,且能配合身体其他肢体的动作(例如身体前倾)而出现。

2.声调、重音、停顿等符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是积极利用声调艺术,使学生的语言呈现抑扬顿挫之势。例如,学生在朗读文学作品时,可在重要处通过延长声调或缩短声调来加强效果。以《过零丁洋》为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如未能正确处理文天祥的悲、怒,则很难正确使用声调,同样的道理,如声调变化不明显,作者的心理变化、苦恼、壮志未酬则未能尽情显露,由此看来,声调艺术与作品的深层意蕴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二是合理利用重音,轻、重、缓、急一览无遗。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声音的高低往往体现在重音上,声音的大小往往与教学效果没有必然的联系,有时甚至会出现"声音越大、教学效果越差"的现象,所以,如何正确利用重音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重音的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一方面,教师可在重点处将声音适当调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口头交际、表达中也要有意识地对所说的话语进行加工,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三是积极利用停顿的艺术,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书画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历来讲究留白,其真正用意就在于给予读者足够多的想象空间,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一千种想法"的目的。初中语文所选用的内容大部分是中国文人的艺术作品,恰当的停顿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对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3.空间语言、服饰等符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室的座次安排、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离都是一种典型的空间语言,这种语言无形中加速或降低了教学进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后进生、成绩较好的学生相互参杂是目前我国座次安排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对提升教学质量、规范学生言行、以先进带后进、改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另外,教师的服饰也可能对初中语文有一定的影响,即淡雅、稳重的服饰色彩及款式往往是现阶段中小学教师的首选,这种类型的服饰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而非教师本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逐渐趋于语言化、文字化。而这种趋势对信息的传递与交换极为不利,甚至可能造成信息传递与接收严重不对等的现象。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担负起语言教学的重任,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大量的非语言符号,从而提升初中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乐.浅谈教师的非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3(8):33.

[2] 钱俪元.语文课堂教学:非语言艺术与美育的融合[J].学园.2015(4):12.

文学中的艺术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提问艺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有效的提问,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就当前来讲,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利用好提问这一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不善提问,特别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无效以及杂乱无序的提问现象尤为突出,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学生在语文上的学习。因此,有必要从学生学习的特点、教材的重难点、教师自身特色等出发,提升语文教师的提问艺术。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问

提问是一门艺术,是启发式教学的一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应该运用提问这门艺术。不管是在语段分析还是词语解释上,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都应该展现语言的魅力,展现提问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问题中感受美,在回答中思考美,在运用中回味美,进而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提问前,先对教材进行认真地研读,对重难点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提问时,尽量简短意赅,既符合教学的目的,体现教学的重难点,又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然后借助语言的魅力,将提问艺术发挥到极致。如在《变色龙》一课中,教师通过“从哪些方面可以表现主人公善变的性格?”、“作者想要借助主人公的形象说明些什么?”等,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对文章进行分析,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体会提问艺术带来的快乐与欣慰。

二、分层设计,难易适中

提问的艺术性不仅表现在能够对学生进行循循诱导,还表现在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中来,如对积极性相对较差的同学,可以设置“是、否”类的问题;对积极性适中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用“是什么、为什么”等形式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多思考;对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或者是比较性的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求这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要尽可能的全面,必要时可以给与适当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程度,进行艺术性的提问。

三、提问中要具有时代特点

要想促进语文教学中提问艺术的提升:首先,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解放教学思想,拓宽自身的思维模式,为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创设一定的审美氛围。其次,教师在提问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将中国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提问语言中,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提问,并能在提问中感受到教师的用心良苦,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能学着教师的样子尽可能全面、和谐、完整、优美的对问题进行回答,促进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最后,提问中要具有现实时代特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提问中体现时代特色。语文教学不仅能交给学生知识,还能交给学生运用语言对时展进行解读的能力,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借助提问的艺术性,向学生展现时展的特色,促使学生从社会这个更加广阔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全面性,促进学生全面性思维的提升。

四、借助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

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高效的提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问的艺术性不只是表现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上,而是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提问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并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生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在不脱离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提问,如使用反问式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对文章进行总结,促进学生的思考,如在对《最后一课》进行讲解时,学生在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就结尾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讨论,“韩麦尔先生想要告诉学生一些什么?”、“结尾动作描写好处在哪?”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丰富课堂提问的形式。

五、针对实际,注重思考,发散提问,因势导问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即使教师的问题已经非常明确了,学生仍可能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针对当时的课堂教学情况,随机应变,适当运用教育机智,进行针对性的发问,这就需要做到:(1)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多的分配到教师的教学中来;(2)在提问过程中应用一定的提问技巧,对所要询问的问题进行铺垫性的提问,如在《故乡》一课中,先让学生找出描述闰土肖像的语句,然后让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最后引出问题“从这些肖像描写中,你认为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3)适当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对《春》进行讲解时,教师通过问“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进行联想,促进学生纵、横向思维的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借助提问艺术提升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该对教材有着深刻的认识,其次教师应该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等对问题进行设计,借助特色的语言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展现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丽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提问[J].神州,2013(10)

[2]李攀.提问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2013(16)

[3]刘婧.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探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22)

[4]蓝凤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艺术[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26)

文学中的艺术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策略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要在发挥学生语文学习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作用,依据教学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展现富有生活化的艺术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还有助于学生在充分的领略语文人文之美的基础上,深化学生的认识,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1.利用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程语文教学在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基础上,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来激活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一方面,注意调动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理解和感悟。

对此,笔者以为,运用适当的教学艺术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运用教学艺术:(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进行自主学习;(2)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思维进行学习,特别是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来进行理解和感悟;(3)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学习才能,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专题的“求学之道”韩愈的《师说》教学中,笔者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运用了如下的教学艺术,要求学生围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意思进行探究:(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知晓文章的大意;(2)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有关证据材料;(3)建议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有所见解,要求他们能够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激活,满足了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2.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新课程语文教学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感悟文本知识,获得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主要体现在:(1)允许学生选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有一定的自由学习空间;(2)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朗读、默读等多种方式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理解感悟;(3)教师的妙语导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4)注重设计悬念,让学生能够在充满神奇的学习环境下,进一步思考感悟,获得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声声慢》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使学习过程更具丰富性和情感性,特运用了如下的教学艺术:(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了解作者李清照及其艺术成就,让学生对她的词有一定的初步感受;(2)教师设置思考探究题目:①该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利用词中语句进行回答;②该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③词中的叠词运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3)要求学生选用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并能够结合上述的思考题进行理解感悟;(4)鼓励学生在阅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进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位特级语文教师曾经说过:一堂语文课应该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感情深深。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模式的运用,一方面,便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知识的不断内化生成。

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当多面手的角色:像一个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去领略文本中的处处美景;像一个睿智的演说家,引导学生去针砭文本中的各种弊端;还像一个优秀的乐手,时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中形象的情感达成和谐的共鸣。这样的互动模式,不仅是学生所期盼的,还是学生在今后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动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互动的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雷雨》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就通过师生分别扮演戏剧中角色的方式来进行师生互动,从教学的效果反映来看,此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互动模式不仅让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妨用心灵去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用我们宽阔的思维去领悟其中深邃的思想,用我们的激情去感悟其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教学艺术正是新课程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发展需要所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刘琼.语文教学与情感心理[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5).

[3]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6.

文学中的艺术篇8

关键词: 艺术高中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绿色课堂 课外拓展

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定义为:①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②(生活、境遇)称心如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首先,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接受美好的教育意味着一生的幸福。教育应当包含幸福。科学的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幸福;科学的教育,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学生的幸福感受,让学生感到满足和兴奋。

艺术高中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科目外,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专业内容,时间紧张。经过中考的拼搏后,在高一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松懈,高一艺术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高中语文学习不适应,内容多,时间紧;高二学年,艺术学生要通过所有学业水平科目测试;高三学年,艺术学生要通过专业高考和文化科目(语文、数学、英语)高考,艺术学生专业不同,高考文化要求不同,艺术生的高考文化要求逐年提高。面对基础薄弱及高考压力,既要避免艺术学生过早“高三化”和过度“理科化”,又要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寻找艺术生语文学习的幸福,非常有必要。

一、寻找幸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识,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赶不上醉心于它、以它为乐的人。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促使他们增强学习情绪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课前5分钟导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

高一学生有一个初高中衔接的过程,要结合高中学习内容和要求,利用课前5分钟,加强引导。每堂语文课安排1名学生上台演讲,分别有美文推荐、名人介绍、古诗欣赏、成语推荐、名著欣赏等项目。学生课后认真查阅资料,精心准备,不少学生说:“我站在讲台上发言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而且我还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

2.创建班级文化,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

利用黑板报、教室内墙布置班级文化;利用课间时间,创建班级文化;学生根据每课介绍的内容,自己编写班级语文报;建立班级QQ群,利用网络,消息,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增强班级凝聚力。

3.开展适当的语文竞赛活动,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保持。

根据表播专业学生特点,组织美文诵读比赛;根据美术专业学生特点,组织硬笔书法比赛;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演讲比赛;根据高中教学要求特点,组织年级拼音、名句默写比赛;学生反映良好。长时间的兴趣积累会形成一种乐学语文的情绪,逐渐养成爱学语文的习惯。

二、寻找幸福,营造“绿色课堂”。

1.体会教材的精美。

希腊时期新喜剧作家代表人物米南德说过: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让艺术生享受语文学习,享受语文教材中语言的优美,享受课堂参与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本身就是愉快的精神旅游,不仅可以使人智慧,而且可以使人享觉温馨。如《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月是故乡明”进一步体会家园之思和大自然之美,激发自己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与地坛》,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湖山沉思”,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经典的力量”,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2.课堂是师生的精神家园。

(1)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

寻找学生语文学习的幸福,首先保证教师学习的幸福。教师要有幸福感,爱是永远的理念,提高教师的素养,注重教师发展,不断超越自己。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怀有强烈的热情和激情,要有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多带点东西进课堂。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亮相,每一个细微的神态,每一句话语,其背后的东西都很重要,以至于决定了一堂课的吸引力。教师要带给课堂精气神,平时要努力修炼两门功夫:一是每堂课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真切地将自己袒露在学生面前;二是平日的学习和体悟,“90后”艺术生充满好奇心,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其广度和深度甚至超过了老师,所以老师要“终身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2)师生间相互欣赏。

著名管理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得到赞赏。人需要欣赏,渴望别人的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因此,作为日日相处的教师和学生,需要相互欣赏。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学生的优点才能充分展示出来,学生的才能也才会被充分挖掘出来。有些艺术学生专业出色,但是语文成绩不理想。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由衷地信任学生。信息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社会上各种观念和思潮对他们产生强烈冲击,尤其是艺术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想法更加多样,思想观念呈多元化趋势,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看法。教师要与时俱进,包容理解学生,允许并且尊重学生的看法。艺术班学生个性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专业不同、智商不同、语文基础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等方面,因而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必然不同,教师要欣赏学生多样化的个性,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潜能的挖掘。

《学记》有语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于教师的欣赏,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尊重上,学生尊重教师,一要尊重教师的人格,二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学生尊重教师的人格,首先对老师有礼貌,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学生看见老师都应该主动问好;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致敬;课堂发言先举手。其次,听从老师的教诲,履行老师提出的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就应该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配合,积极参与,师生课堂良好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教师,主动进行自我展示、自我提升。

三、寻找幸福,课外拓展,阅读写作。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简言之,传统经典文化遭冷遇,流行受青睐,文化价值观失衡。

艺术高中学生是有艺术特长的高中学生,艺术和文学关系密切,提高他们的语文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引领学生经典阅读和兴趣阅读相结合,进行读书笔记交流。同时向家长推荐书目及文章,希望能影响家长,促其和子女共同成长。

学生说:“寻找我语文幸福的方法是看自己喜欢的书。当我沉浸于自己喜欢看的书中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从中得到的是巨大的精神享受而不是痛苦。”

学生又说:“为了寻找我的语文幸福,我自己也应该多写文章,自己尝试那些没写过的文章。我写文章时就如两只手,在钢琴上把自己想听的音弹出来,连在一起如一首曲子,可能会是慷慨的英雄交响曲,也可能是宁静的致爱丽丝,或是抑扬顿挫的卡农。”

徐银燕的《长征精神》获“弘扬长征精神,树立理想信念,争做文明小公民”主题征文省一等奖、市一等奖。黄小益的《写给孩子们的一封信》获省三等奖。陈莹的《龙王爷逃荒》荣获“节约苏州校园行”图文创作大赛征文类市一等奖。任若雯获苏州市“金鸡百花杯”首届影评大赛二等奖。韩丽在“我和我的祖国”读书征文中获苏州市高中组特等奖。

正如学生所说:“有人说生活像杯苦咖啡,我认为语文就是加入苦咖啡中的一块方糖,它能为苦涩的生活增添一丝香甜。”“幸福就是快乐,体验到了语文的快乐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2]做最好的老师.文化艺术出版社.

上一篇:美术教育合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