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6:05:45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意义在于从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内容中得到一种特别的体验,不仅能陶冶读者的情操,还能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也是读者与作者在感情上的桥梁,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赋予文学作品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语言表达比较生动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一种灵动性,而语言表达比较沉稳的文学作品会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意。文学作品赏析主要是从语言表达的方面作为着手点,本文就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关键词: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角度

读者从语言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能更加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得到不同的精神体验,因此,分析从语言角度赏析文学作品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文学作品是由文字和词语组合而成的,但是语言能对文学作品起到很多的修饰作用。读者在赏析文学作品时充分探究语言对作品意境的变化能更加容易走进作品的世界之中,从而从文学作品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语言对作品的修饰层面

语言对文学作品的修饰作用主要是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使作品的文学色彩更加强烈,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有很多,比喻、拟人、排比、夸张以及设问等。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很多种的修辞,所以,从语言的角度了解每一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方式,对文学作品赏析有非常大的帮助。一部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很多种修辞方法,并且修辞方式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突出文学作品的中心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修辞方法不是很常见,容易使读者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因此,对修辞方式的理解也是文学作品赏析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二、语言的表达方式层面

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能将文学作品区分为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文学作品形式主要有议论文、散文以及说明文等[1]。但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必拘泥于一种表达形式,往往是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仅能使作品看起来更加多元化,结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还能避免由于单一表达形式使作品看起来死板的情况发生。在赏析一部文学作品时,首先应该明确其表达方式是什么,体会作者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想要传达的感情或者描写的事物。一般的情况下,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比较平实,不如抒情性质的作品其对于感情的描写更加强烈。很多文学作品的特点是在作品的核心部分是情感表达最强烈的部分,读者赏析时,抓住这个部分的内容能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加接近作者想要表达的世界,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入自己对作品的感悟,或者与作者不同的感受,这样能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更加深刻。另外,应该将作品的每个部分的表达方式进行仔细的研究,因为很多的作者都是将作品的情感倾注在一部作品的细微之处。随着文学形式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文学形式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使文学作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语言的句式变化层面

赏析一部文学作品的重点在于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而文学作品是通过句子组成的,因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体现在每一个句子之中,准确理解语言句式的含义能更加贴近作者的感情世界。读者在赏析文学作品时,深度挖掘作品的深层次含义,充分理解句式的变化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内涵。句式有很多种的表现形式,比如感叹句、疑问句、反问句等。

四、对词句进行品味的层面

词句的表达是一部文学作品带给读者最直观的形式,仅仅是词句表面的含义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作品的中心思想[3]。从一些比较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语句都是经过作者的反复琢磨才最终下笔的,文学作品中的词句能从细节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也是很多文学作品中的词句比较有深意的表现。词语也氛围很多种形式,比如形容词、名词、动词等,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是一座高楼,那词汇就是一砖一瓦,词句的堆积才能成就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词句进行仔细的品味对赏析文学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结论:

综上所述,文学赏析看似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实际包含了很多的细节,从不同的角度赏析一部文学作品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从语言的修饰作用、表达方式、句式变化以及词句品味这几个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剖析能得到不一样的文学感受。

参考文献:

[1]韩亮.浅谈高校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鉴赏[J].语文建设,2015,(11):8-9.

[2]居勰.从跨文化的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4):144-145.

[3]陈雪.从语言的交际功能角度出发处理文学作品中有关语言转化的问题[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4,(05):87.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实际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04-02

《中外文学作品赏析》是我院新闻专业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以提高新闻专业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为首要目标。开设至今,此课的受欢迎程度较高,但具体到课程的方方面面仍有不少地方需要继续改进。特别是针对高职类新闻专业,这一课程的改革方向需要结合高职的特点和新闻专业的专业特色来分析。

以下将结合业已取得的《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成果,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从文学赏析课程性质出发,扭转功利性教育观

文学赏析这类课程以普及文学常识、提升文学修养为主,是一种与高校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相联系的教学行为。但在当今讲求“轻阅读”、“悦读”、“微读”等迥异于经典阅读行为的时代,传统文学作品的赏析内容和方式都在饱经非议和冷落。虽然在我院的授课效果较能让人欣慰,但学生也时常抱怨说此课程“没用”。文学赏析到底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多大的裨益?坦率地说,所有的文学类课程,除《应用文写作》外,其余都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更无法直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文学类课程的尴尬所在。如果从功利性教育观出发,文学赏析课是“无用”的,但是“无用”并不等于无价值。高职院校虽然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这并不代表着应用型人才就不需要人文素养。因此,不论是授课者还是接受者,都应该将文学赏析的课程目标定位于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二、从高职类新闻专业性质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文学作品赏析课程,都是选取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或者以文体四分法来结构全书,或者以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而这类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不管以何种方式来安排选文,选文数量一定要多,作家范围一定要广。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不尽合理。由于选文数量之多,而课时量又有限,教师教得“点到为止”,学生学得“浅尝辄止”。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教此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在选文数量和选择角度上做出改革――在以历史为主轴的基础上,摒弃作家或文体分类法。对于文学作品的划分,仍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由于我院新闻专业有《中国古典文学》这一先导课程,所以,在具体的授课实践中,文学作品赏析偏重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现以外国文学授课内容为标本进行分析。

外国文学首先被按照时代分为九个部分――古代部分、中古部分、文艺复兴、古典和启蒙文学、浪漫主义、近代欧洲现实主义、现代欧美现实主义、现代欧美现代派、近现代亚非文学。而在这每个部分又安排有六个板块――一位作家、一个作品、一部电影、一处文化名胜、一篇作文、一份书单。这六个板块的安排,结合了学生的接受层次和接受习惯,同时考虑到新闻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及课时数量。高职学生的文学课程其实不重在知识的获取,而更重在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启迪和心智上的提升。因此,无须将课堂变成一篇篇课文的分析课程,那样的授课方式其实跟中学时代的语文教学是无差别的。要让课堂真正变成文学的课堂,最重要的还是要遵从文学的审美特征。所以,要把教学内容从点、面条框中解脱出来,让审美感受首先占据学生的感知世界。上述的六大板块结构法,是用“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来关照人与文学之间的奇妙关系,借作家的人生来启迪学生对人生的正确认知;用“一个作品”的经典意义和丰富内涵来展现世界的丰富和多样,借作品的深刻性来加深学生对世界的感知;用“一部电影”的独特影像叙事特点,来展现长篇作品的恢弘与阔大;用“一处文化名胜”来彰显文学、文化、文艺馈赠给人们的丰富遗产,以及它们永恒的魅力与影响;用“一篇作文”强调新闻专业学生对人、事、情的观察、领悟及分析能力;而“一份书单”则是推荐给学生在课堂之外,进一步了解某一时期文学全貌的书籍名单。除最后一个板块外,其他五个板块全部在课堂完成,每一个时代部分共计六个学时。当然,由于板块中实际的讲授其实只有作家、作品、用电影来展现的长篇作品、用文化名胜来承载的文学内涵这四方面,所以,每一个板块中所选取的内容要尽可能具有时代代表性。如浪漫主义部分:一个作家――乔治桑;一个作品――《西风颂》;一部电影――《三个火》;一处文化名胜――巴黎圣母院。乔治桑虽不是最出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但作为一名女作家,她是极具人格魅力和传奇人生的,她是一个可以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例子。而一部作品《西风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作,特别是最后一句名言,常常成为这一环节讲解的高潮,也是学生讨论的热点。一部电影《三个火》,大仲马的代表作,是一部通过叙事情节来展现浪漫主义风格的佳作,不仅让观者了解了法国人文的情怀,同时火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一部电影”这一板块,时常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一个版块,这正是紧抓文学审美特征和对寓教于乐教学方法的最好运用。一处文化名胜巴黎圣母院则是专门从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内涵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的关联性上,力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领会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主旨和深刻的内蕴,同时也在更具体的故事中去感受巴黎圣母院所代表的宗教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文学赏析课程作为我院新闻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时刻联系专业特色,特别在前四个板块之后设置了“一篇作文”的写作板块,而且是当堂写作。写作的要求只有一个: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前四个板块,表达个人当下的思考或心情。当堂写作非常能够锻炼人的思维和写作能力,而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写作能力对于他们而言尤其重要。从现有成果来看,这一板块的设置是成功的。

三、从改革考核方式出发,力求学生积极参与

本课程的常见考核方式,往往都是一篇期末论文或者读书笔记了事。但对于新闻专业的必修课来说,惯常的考核方式显然无法达到课程的目的。因此,对文学赏析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改变教师“独角戏”的格式为目的,加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由之前的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改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同时,平时成绩的取得强调课堂内容的参与度。比方说,教师会提前公布下一个时代所涉及的板块分别都有什么内容,邀请学生当某一板块的主讲人,成为主讲人的学生将会比其他同学的起评分数高出30分。除了邀请学生当主讲人之外,教师还经常在某些具有板块后设置评论环节,当然这种评论因板块内容而异。每次评论的成绩也将计算入平时成绩之中。

虽然每一位师者都希望学生主动参与,不需要用考核来激励,但我们也需考虑到当学生们都已经习惯于老师一言堂而学生静静听的现实状况,或许,考核能够激励、鼓励,也是迫使他们走出表达自我的第一步。

基金项目:山东传媒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院校新闻专业《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研究”(YKY201301)。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文学学习、华语流行曲、学与教、歌词、中国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引言

学习文学作品的关键就是要掌握作者所寄托的情感,乃至能够代入作者的身分去体会其心情。然而,要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实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授初中一年级学生朱自清的〈背影〉时,虽然笔者已经把当中的情感逐一疏理,可是仍然发现很多同学都不能够掌握当中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反而却提出很多枝节的问题,如为何朱自清的父亲可以走下火车轨道、何解父亲是一个胖子也仍然能够爬下路轨等云云,未能达到文学赏析的重要目的。

为了让同学可以对父子情怀的主题产生自己的感悟,笔者决定以另类的文学作品-华语流行曲歌词作为文学赏析的材料,并要求同学演唱相关的华语流行曲〈让我罩着你〉,以期他们可以透过华语流行曲,感受到父子之间的细腻感情。

结果发现同学竟能透过华语流行曲,来掌握他们不能在〈背影〉中体会的父子情感。由是观之,本文尝试透过探究华语流行曲演唱中的语境创设,以及其与文学作品赏析的关系,并分析华语流行曲演唱的教学研究结果,以说明如何以华语流行曲演唱带动学生掌握歌词所承载的文学情感。

二、华语流行曲歌词的文教授价值

华语流行曲歌词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具丰富的文学内涵。「(流行曲)歌词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从《诗经》、乐府到宋词元曲的发展,亦可说是中国歌词史。(黄志华、朱耀伟,2010)这就是说流行曲歌词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是顺着中国文学的起源变革所发展出来的,值得我们以之教授学生。当然,华语流行曲的质素参差,并不是每一首歌的歌词都可以用作教学,故老师在选择教授的歌曲之时需要小心留意,并择优而教之。

华语流行曲歌词具有丰富的文学教授元素。以新加坡歌手蔡淳佳的〈回家的路〉为例子,作者凭歌寄意,藉此曲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并藉此缅怀故乡昔日的人和事,具有构成文学的重要元素-作者的情感。另外,本歌词运用了多样化的写作手法,如「故乡的水是/滚热的泪一句使用了暗喻手法,以说明作者每当想起故乡的景象,都会勾起阵阵的乡愁而不禁落泪;「悔恨/比站台还长一句使用了衬托的手法,以表达出作者很悔恨自己在与故友离别时,不跟他作告别,其悔恨比月台的长度还要长。此外,歌词写来情感真挚,再加上歌曲旋律凄美,让听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当中的情感,并从而产生共鸣。由是观之,华语流行曲具有丰富的文学元素,值得教师以此作为教学材料,教授同学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并启迪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

〈回家的路〉歌词(节录):「打电话留言/变成风的留言/也许只是想你听见/这里的秋冷一点/不拆开的信件 /是我勇敢的凭借/也许再走五百里日夜/就能走到从前/陌生的城市炊烟最美/故乡的水是滚热的泪/在天黑时刻就能望见/我离家有多远/向前走/别回头/你在身后/临别挥手/像召唤的挥手/用力走/多年后/我想回到/你眼里的温柔/不拆开的信件/是我勇敢的凭借/也许再走五百里日夜/就能走到从前......

三、华语流行曲演唱的语境创设

语境的创设是文学学习的首要条件。「利用语境,可以(让学生)确定(作品)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王耀华,2012)语境有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主题,亦能增强他们的语感,并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掌握。事实上,流行曲的演唱,正好创设了这一种文学感悟的环境,让同学可以透过歌曲节奏及旋律所创设的文学气氛,轻易地掌握歌词当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并产生一己的感悟。

演唱华语流行歌曲能创设语文学习的语境。「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沈建华,2005)这就是说语境所承载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情怀,只有我们掌握了文学作品的语境,才能读出当中的思想、感情及精神;教师「要学会给文章创造语境,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王耀华,2012) 由此可见,华语流行歌曲的音乐旋律正好渲染了歌词所承载的感情,并创设了一个更加深刻语境,让学生能够透过音乐旋律来加深对歌词内容的掌握,乃至能加强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辅助他们体会歌词当中的深刻意义。

演唱华语流行歌曲为学生提供了感应文学意境的蹊径。「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曲子所传达的情感应该与歌词的情感内容相呼应,『声词相从使得词能感动人,而曲与之相衬托。(陈希琳,2011)这就是说华语流行歌曲的曲调旋律是配合歌词的内容而发,即所谓曲为词服务,词为曲所用,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可以成功营造文学的意境。简言之,华语流行歌曲与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相异之处,就是在于华语流行歌曲多了曲调旋律一环,而曲调旋律是用以辅助词的理解,即是有助深化赏析者的感受;而让学生感受到词曲相融的境界,自然就更能有助学生对文学意境的掌握。

演唱华语流行歌曲能深化学生对词人情感的理解。「《乐记》就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观点,可见情感的表达在音乐艺术中的份量之重。(潘丽,2005)音乐正是因为人类的心灵需要而产生,没有情感的需要就没有音乐的产生;「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是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的重要方法。(潘丽,2005)只要个人把一己内心的真情与演唱结合,自然能够品味歌词中的真挚情感。由是观之,当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地演唱歌曲,他们自当能够受到音乐情景的熏陶,在演唱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对歌词所流露的情感产生共鸣,由是唱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四、演唱华语流行歌曲与文学作品赏析的关系

演唱华语流行歌曲能深化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一般中学生都喜爱唱KTV,一则可以抒感及压力,二则可以与朋友一起相聚消遣;事实上,若语文科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个消遣兴趣作为语文科的教学导入,实在是能够提升学生对中文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既然朗读是感受文学作品的其中一个方式,那么演唱也可以是感受文学作品内涵的其中一个方式,而且更能因为歌曲的旋律而诱发出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乃至学生对之不能自已。由是观之,若教师可以以演唱华语流行歌曲诱发学生对(歌词)文学学习的兴趣,他们自当能够对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乃至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及投入度,那么文学的学习自然变得事半功倍。

五、研究问题及设置

研究问题:演唱华语流行曲能否加强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

(一) 课堂设置

在演唱课刚刚开始的时候,先让同学聆听歌曲的旋律,以渲染作品当中的父子情怀;接着在笔者教授当中的字词读音后,要求全班同学一起歌唱该曲;在反复演唱过后,笔者才教授学生歌词的内容;为了增加同学浸淫在〈让我罩着你〉的语境时间,在课后,笔者又举办了歌唱比赛,要求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以让同学可以在练习之时反复咏唱。而在同学演唱歌曲的时候,其他同学都须要为演唱的同学填写「同侪互评表,为他们的表现给予分数及写上值得欣赏的地方。

(二) 选用歌曲的文学内涵

〈让我罩着你〉是台湾歌唱组合魔幻力量的作品,表达了因为自己的叛逆而伤害了父亲的悔疚,并希望得到父亲的原谅。「时间/是氪星石/超人不得不低头一句,指出了父亲为我们的超人,可是岁月不饶人,父亲的「背影一脚踏进沙漏/被凋零淹没,不能再照顾我们了。从前作者因年少气盛而伤害了父亲,因此现在希望可以向父亲说「I'm sorry/滥用了叛逆;而作者其实也是很重视父亲的,因为作者认为「少了你(父亲)的梦中飞行/我会很不甘心;现在父亲老了,作者希望他可以「从今以后什么都别担心,因为作者想向父亲说「现在换我罩着你,给父亲一个照顾他、爱护他的承诺。由是观之,《让我罩着你》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儿子对父亲的丝丝情意,是一篇教授父子情怀的极佳文学篇章。

六、研究结果分析

(一) 问卷调查

受访对象:笔者任教的19名中一班级的全部同学

访问问题:

1. 你认为歌唱流行曲,是否能让你掌握歌词当中的主题思想?

结果: (非常同意: 63%、同意: 37%、不同意: 0%、不同意: 0%)

全部同学都认为演唱流行曲是能够让他们掌握歌词当中的主题思想,可见演唱流行曲的过程对于同学对文学作品(歌词)的基本理解具有一定的浅层作用。

2. 你认为歌唱流行曲,是否更能让你掌握作者的感情?

结果: (非常同意: 58%、同意: 37%、不同意: 5%、不同意: 0%)

95%同学认为演唱流行曲能够让他们掌握作者寄托于歌词的思想感情,可见学生在演唱流行曲的时候,能够透过反复的音乐旋律而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掌握。

3. 你认为歌唱流行曲,是否能让你更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容?

结果: (非常同意: 69%、同意:26%、不同意: 5%、不同意: 0%)

95%同学认为演唱流行曲是能够让他们更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容,可见反复的演唱过程,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歌词的深层次理解。

4. 你认为歌唱流行曲,是否能让你更有兴趣学习中国语文科?

结果: (非常同意: 74%、同意:26%、不同意: 0%、不同意: 0%)

100%同学认为演唱流行曲是能够让他们对中文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可见演唱流行曲是提高学生学习文学兴趣的其中一个有效方法,而事实上,学习兴趣的增加亦有助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自我发掘及探究。

5. 你认为在班中歌唱流行曲,是否能让你更有自信心在人前演说?

结果: (非常同意: 58%、同意:37%、不同意: 5%、不同意: 0%)

95%同学认为演唱流行曲是能够让他们更有自信心在人前演说,可见演唱流行曲能作为演说训练的导入,而事实上演说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在与同侪讨论之时,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看法及感受,来增加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

(二) 教师观察

相对传统的学习形式,演唱华语流行曲能使学生更认真学习。在教授歌词读音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都比以往更认真,与一般的课文朗读相比,他们更愿意把歌词演唱出来,使到字词的读音教学更加畅顺,并且事半功倍。在教授歌词的思想内容时,学生都更愿意将他们的感悟说出来,并与老师及其他同学分享。由是观之,学生对学习变得更认真,是源自于音乐有助他们放松心情,让他们能够减少对学习的紧张情绪与焦虑,使他们更享受学习的过程,那么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理解亦自然相对地增加。

演唱华语流行曲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笔者在课堂中设置歌唱比赛,让学生可以更愉快地学习。从中,笔者发现学生为了胜出歌唱比赛,都会自愿及主动地在放学后留在学校练习,这是前所未见的;而且一些小组更会编排分部演唱,加强演唱的美感。由此可见,让学生演唱流行曲,能够加强他们对于文学学习的驱动力,而这对于文学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七、总结

文学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而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若然学生能够发现学习文学的趣味性,他们自然会对文学的学习乐此不疲。因此本文藉着演唱流行曲学习歌词赏析作为文学学习的导入,以引起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并使他们能够从中掌握文学学习的语境,继而再把他们对歌词作品赏析的习得,迁移至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赏析之中,相信也定必能将之应用出来,并达致同样的文学学习效果。

八、参考文献

[1] 黄志华、朱耀伟. 香港歌词导赏[M]. 汇智出版有限公司. 2009.

[2] 王耀华. 论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 中学时代. 2012, 16:85.

[3] 沈建华. 论语词的特殊语境义及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J].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36.

[4] 陈希琳. 大众文化视角下华语流行歌曲歌词的意义生成[D].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1.

[5] 潘丽. 论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5, 16:72-74

九、附录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医学院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现象日益凸显,医学生快餐式阅读比较普遍,学生较少花时间完整研读文本内容,文学作品阅读广度与深度不够理想。医学院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质量监管,忽视选修课的规范化管理、从学生选课、到评估体系的完善、教师重视程度都存在轻视,学生蹭课混课现象大有人在,加之医学院学生课程较多,校园缺乏常态大师级人文报告,医学教育重技能、轻素质痕迹凸显,老师普遍认为人文性质选修课很重要,但新校区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疲于大量教学任务,没时间读或很少读,教师阅读的数与量也不容乐观。教师不读书从教就好比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游泳教练。阅读是输入,输入如果没有质和量的保证,就无法感染和激励医学生大量阅读,只有老师爱读书了,学生们才会去读书,这样在校园才能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老师文学鉴赏角度与能力会感召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医学院阅读氛围没有建立起来,学生没有阅读的大环境熏陶。而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通过阅读,可以实现文学与医学的对接,文学可以使医学教育具体直观化。郭莉萍指出医学的本质决定了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截止1998年美国有39%的医学院文学课程属必修课程。文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医学生的移情思维能力。现在的大学医学教育的缺陷,就是太注重学生的专门知识,而太忽视整个人生修养。大学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在传授思想和智慧。然而大学不是技校。中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医学生的文学修养,为网络时代里的现代教育培养了大量“有知识没文化”的毕业生。医学生不去阅读,就无法透过语言进入到语言背后极其丰富的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思想世界。医学生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实际上多了通向了解另一个世界的途径。通过阅读可以实现生命的厚度。英美文学阅读对于大学英语老师和医学生来说既是职业需要,也是精神所需。书作为知识的载体,“读书”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其本身有着不可替代性。本论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涵盖西安医学院临床、检验、影像、全科、护理、药学、英语7个专业191名全日制医学本科生,收回有效问卷190份。授课方式采取八名文学方向教师分讲两个代表作家作品,教师混搭展开每周英美文学选修课教学。

二、学生听课教学建议

导入文学影片视频图文并茂,更直观凸显人物性格;限制选课人数保证质量,尽量小班开选修课,将该课设为必选课或必修课或常态课开放式教学;文学课上可多些互动、多些交流、贴近大学生心理需求、可超越课本和ppt,让学生融入课堂;上课内容(可选取最新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多讲些与医学有关的名著;教师多培养学生品读文学原著能力、交代作品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多分析人物形象、多比较时代主题、人物思想;改善授课环境,建议小教室授课;渴望影响精神和心灵的知识;多推荐更多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共同研读;教师语言可更幽默、风趣、生动;可让同学分组讲解名著和片段表演,改编作品或给作品换个结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讲出差异来。较多教师沿用文学史+作品解读模式授课,可推广思想关注+完整作品赏析模式,学生通过阅读作品,主动参与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培养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敏锐的感受力,使其掌握严谨的作品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三、结语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37-02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语言形式。语言文字经过大师们的加工酝酿,便具有了鲜活形象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经典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为文学作品中饱含生活气息,使人们更加易于接受,所以成为教学的典范和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的了解和对英语语言艺术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结合其中的优美的语句段落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单词和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基本的英语常识,还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了解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了解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使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情操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程,感受英美人民的生活现实,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修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优秀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寄托于文字之中但精神无限延展。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对作者表达出的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加以揣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滋润了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眼界进一步拓宽。在英语教学上,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作品内容进行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于同一篇作品,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展开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潜藏着未知答案的文本空间,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能够自己理解自认为正确的看法,主动去通过作品对作者进行评判。他们主动对话作者、质疑作者甚至否定作者,在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中,逐步养成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真正意义也正在这里。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还保持着传统的泛读化教学方式。文本资料以教材上的为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教材,把重点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学生阅读仍然是次要的。英语教师往往背负着较重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讲解也只是一遍而过,而教材对于英美文学的选取也受篇幅所限往往节选某一段落,对于英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往往比较混乱。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由于教材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历史年限跨度长,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不一,英语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中心思想无法得到全面展现。这使得学生们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无法全面展现作品中蕴涵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能针对几个关键的词汇和语言点重点讲解。所以,现实中英美文学与课往往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无目的讲,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麻木地记词汇。随着民间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

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中的英美文学理论部分的讲述过于冗长,使学生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们对这一部分的课堂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不会动脑去思考有关作品的问题。教材选取的作品与文史理论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其次,英美文学课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完整摘录某一文学作品,只能有选择地节选作品中的关键段落,而对作品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作品的发生背景、人物介绍也变得残缺不全,学生初次接触作品很难深入阅读下去,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英美文学的科学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英美文学课是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要考虑到学生们对英语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逐步提高讲课层次。例如,在学生刚入学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读本培养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等他们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准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给他们安排英语作品的原著阅读赏析。只有阅读英美文学原著作品,才可以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教育。学生有了一定的原著阅读经验,可以在课堂上适量增加阅读量,逐步提升学生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通读原著

开设英美文学阅读课的目的是全面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特色。只有将英语原著通读下来,才能充分体会到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脉络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材只是节选作品的某一章节,断章取义,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作品。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量通读原著全文,全面体会作品思想内核,有条件的也可以横向扩展,多读一些相关作品,从更广阔的角度试着去理解作品,一定能收到意料之外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通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并布置写读后感,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三)向学生推荐作品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时,除了教材上节选的内容外,还要积极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向他们推荐一些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英美文学作品。例如英语典籍《圣经》、英国史诗文学《贝奥武夫》、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等等,都是一些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读来让人兴趣盎然,学生们课余饭后可以认真的深入进去进行精读。

(四)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不能仅仅当做消遣,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作品都要写出心得。只有这样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才会加强体验,在写读后感时重温对作品的个人理解,从而加深了最作品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读后感中看出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否充分?认识角度是否恰当?指出他们的不足,引导学生重读作品相关章节,纠正错误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分析能力。此外,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写论文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通读作品,加深认识。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反串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学,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解分析教材。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记忆。从而避免了其被动接受知识养成的惰性。这样做一方面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去对作品内容进行学习、记忆,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促使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对作品本身或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检索,将之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上,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满足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恒.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5).

[2]董梅.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前沿,2012,(10).

[3]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以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在阐述高职高专院校俄罗斯文学课程开设意义的基础上,从课外读物和授课教材、教学模式、教师讲课方式、考试模式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以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 新疆;高职高专院校;俄罗斯文学课程;意义;现状;措施

俄罗斯文学是高校俄语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但时至今日,文学课在各个高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在就业压力骤增的当下,专科院校都纷纷选择将精力放在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上。俄罗斯文学这种培养审美情趣的“软课程”已经处于俄语教学的边缘地位。据统计,新疆地区高职高专院校中,目前只有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俄罗斯文学这门课程。文学课程的开设是否真是可有可无?文学课如何摆脱传统教学束缚,成为一门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当中不可或缺的独特课程?笔者通过对23名2012级汉俄语专科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谈一点对这门学科教学实践的体会和思考。

一、高职高专院校俄罗斯文学课程开设的意义

以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规定,《俄罗斯文学作品赏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集中学习俄罗斯文学史上各个时期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探讨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萌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培养和增强学生阅读原著的能力和鉴赏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可见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增加俄语学习者对俄罗斯文学文化的理解,培养俄语学习者的人文情怀,意义颇深。在调查问卷当中,被问及是否有必要开设《俄罗斯文学作品赏析》这门课程时,100%的回答者都认为很有必要。甚至82%的学生认为学俄语的人必须学习俄罗斯文学这门课程。在问及文学课的意义时,95%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73%的学生认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会为将来在社会上从事俄语相关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2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升级本科考试会有一定帮助”。从调查结果来看,第一,文学的审美功能没有完全丧失。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虽然各个学校都在强调要培养全面素质的外语人才,但实际情况都是重技能轻审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始终处于次要地位。而在调查中,学生们依然选择了学习俄罗斯文学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可见文学世界对于精神的构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二,从长远来看,当今大学生如果只具备专业技能,而缺乏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也势必会对以后的工作造成影响。俄罗斯文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其日后工作中与俄罗斯人的沟通交流,在未来的工作领域取得成功;第三,一部分学生已把俄罗斯文学课程与未来深造研究联系在一起,认为这门课程在以后的学习道路当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从结果中不难看出,学生们对《俄罗斯文学赏析》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有一致共识的。

二、高职高专院校俄罗斯文学课程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根据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俄语系教学时数分析,《俄罗斯文学作品赏析》的学时为32学时。这些学时对于准备浩瀚复杂的俄罗斯文学课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现实情况是如果课时少而教学任务量大,学生在接受和学习俄罗斯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时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根据一学期文学课程结束后的调查结果来看,86%的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感受到作家和文学作品的魅力”,但当回答“哪些因素使你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这个问题时,39%的学生选择了“讲课内容太多,消化不了”。也就是说,课时的压缩给讲解带来巨大的压力,排山倒海式的讲课方式并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高专院校缺乏一套合适的文学讲解教材的现实状况,也就是“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是造成文学课程一系列问题的罪魁祸首”。而其它让学生感到缺乏的兴趣的原因分别是:30%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太过枯燥”,22%的学生认为“上课方式太过单一”,而17%的学生认为“老师讲授方式枯燥”。而这三条原因说明了教材内容经典化,教授方式的现代化、多元化和教师讲课能力的提高都是影响这门课程的关键因素。

1、俄罗斯文学课课外读物和授课教材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对于专业外语学生而言,文学文本实际上就是非母语的文学符号系统,承载着语言对象国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精神。”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0%的学生认为“俄罗斯文学作品太过枯燥”,这其中得以反映几个问题,首先是俄罗斯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多为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这期间欧洲发生很多重大的社会变革,出现了很多先进人士和思想潮流,由于对西方历史文化和社会宗教思想的熟悉度不够,学生们往往无法理解俄罗斯小说中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斗争。例如屠格涅夫的小说里充满了两代人对时代问题的争论激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充满浓重的东正教思想,对这些问题的不理解无形中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其次市面上出版的一些文学译著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也使得学生无法完全领略原著作品的魅力所在,形成了俄罗斯文学作品太过枯燥的印象。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选择经典译本,或是正规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译本。除此之外,应该竭力阅读俄汉对照的文学作品,体会原著语言的独特魅力。市面上大热的英语系列丛书《书虫》给许多英文起步阶段的学生提供了启蒙式的教育,而对比之下,俄汉对照的俄罗斯文学读物却寥寥无几,根本解决不了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在此笔者希望,应该多出一些优秀的俄汉双语译著,向学生们展示俄罗斯文学的博大精彩。再次是由于很多俄罗斯经典小说部头大,耗时多,使学生普遍感到阅读任务沉重,从而易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在阅读作业布置方面,应该尽可能给学生们选取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或中长篇小说的经典片段。就教材来讲,以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任光宣主编的《俄罗斯文学简史》,经过一轮课程的使用后,35%的学生“希望简略书本内容,增加俄汉对照的作品片段阅读”。也就是说,未来急需这样一本俄罗斯文学课教材,既要精简内容以符合课时要求,要对俄罗斯文学史进行宏观的脉络梳理,又能明确一些重要的文学概念,对某个文学现象加以阐明,还要精选一些俄汉对照的经典作品片段以满足学生对知识和审美的双重需求。

2、俄罗斯文学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其改革措施

首先在授课语言的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名学生希望用俄语讲授课程,也就是说以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大多数学生接受以汉语来进行这门课程,这与大多数本科院校实行用俄语讲授形成了明显区别。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专科学生的俄语基础偏弱,无法完全领略全俄文主导的课程内容造成的;其次在回答“如何改进现有的文学课内容”这个问题时,91%的学生认为“文学课应与电影赏析和俄语翻译等课程联系起来”,俄罗斯文学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课,所以在这门课里可以把翻译、口语训练、写作练习等训练环节进行融合,并结合影视片段赏析进行印象强化。比如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不同版本的电影改编。可以把小说当中的经典话语进行翻译赏析,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经典语句“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翻译时既可以领略原文风采,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库。还可以布置一定的写做任务,锻炼学生的俄文思维和写作能力。调查显示,70%的学生认为“需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可见学生已经普遍适应现代的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教师搜罗和下载更多图片、声音资料作为教学辅助手段。除此之外,39%的学生认为“应该多表演作品中的经典片段”。所谓“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领会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并把它表演出来,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阅读的兴趣和对人物性格的思考。在此基础之上,17%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小组讨论的内容”,可见学生们希望用讨论的方式来发表自己对作品和人物主题的看法。而对作品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和争辩,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有22%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作家的肖像和生平背景等内容”,以全面了解作家创作的意图。17%的学生希望“按照专题而不是逐个作家进行授课”,这样能更系统地对俄罗斯作家作品进行划分梳理。

所以一堂完整的俄罗斯文学课的教学环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任务布置,课前阅读,课堂精讲,思考和互动环节,多媒体展示和影视片段欣赏等。也就是说,课前把阅读任务布置好,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提前预习,这样课堂上只需要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思想做大致概括,对重点片段进行解说,然后进行课堂互动环节,即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辩论,最后用多媒体方式讲解作者生平及跟本文有关的历史事件、文化背景,欣赏改编电影片段来加深印象。

3、俄罗斯文学课教师讲课方式的现状及其改革措施

调查中显示8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门课的吸引程度”,其中61%的学生觉得教师“应该做到知识渊博,授课幽默”,52%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师生互动”。这些结果说明,对于俄罗斯文学这种艺术欣赏课,教师除了本身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还应该在讲解过程中增加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书面材料,死板教条地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另有30%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对某些文学概念和文学类别的专题讲授”,说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应随着时间顺序盲目讲解,而应该适当突出某些文学概念、文学现象和文学类别,对一些作家和作品进行归类讲解,这样能使文学脉络更加清晰,使学生能够更系统地了解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

4、俄罗斯文学课考试模式的改革

“俄罗斯文学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通过对作品(原文)的把握,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俄语的魅力。”除课堂环节以外,如何在考试环节体现这一教学宗旨?调查结果显示,22%的学生希望“以传统考题方式出题”,13%的学生希望“用写论文的方式”,22%的学生希望“抽签进行口试考试”,43%的学生希望“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来结束这门课程。可见,单一的考试模式并不能完全体现这门艺术欣赏课的宗旨和精神,在考察学生对文学知识了解程度的基础上,增加口试和表演环节等实践内容的考察内容,是文学课独立于其他科目存在的独特方式。

通过调查得知,俄罗斯文学赏析这门课不能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出现。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宗旨,应该在高职高专院校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上述所有改革方式的探究,都是为了改变高职高专院校中俄罗斯文学课程现状。希望随着时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院校意识到文学课的重要性,伴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使俄罗斯文学这门课程以其特有的独立性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俄语系中的长青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建刚.俄语专业俄罗斯文学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俄语教学,2008(3).

[2] 季明举.构建基于文本的俄罗斯文学课程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中国俄语教学,2012(1).

[3] 郑永旺,白文昌,孙超.俄罗斯文学史与俄罗斯文学选读课程改革几点设想[J].黑龙江教育,2011(12).

【作者简介】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选材 名家名作选择 主题思想选择 艺术风格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24-01

英美文学是普遍高校英语专业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因为它不仅涵盖了英美国家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等众多的人文知识,而就课程本身而言,还涉及了英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文艺批评。因而,如何从作品选材、思想内容阐释到作品赏析及文艺批评诸方面,都是高校英美文学教师所亟待解决的一个议题。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英美文学选材问题谈几点认识,以供讨论。

一、强调名家名作的选择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课,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史知识的掌握,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力及分析鉴赏力。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要问题是作品内容的选择。只要选取内容难度相宜,内涵充实,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才能“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提高文本理解力和鉴赏力。

普通高等英美文学课程受学时数的限制,又受学生人文背景知识的限制,因此,要化解这个难题,笔者认为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材应本着如下原则:选材要文情并茂,选取极能代表某个文学时期,反映该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如英国17世纪的清教作家班扬的名篇《天路历程》,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菲斯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又要选择一些富于哲理,且通俗易懂的,有一定新意的作品。如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彭斯的爱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美国犹太作家贝娄的《只争朝夕》作为阅读材料。通过这样一个选材原则,使学生可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作家在作品中所弘扬的时代主题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做到在欣赏中学,在学习中欣赏。

二、强调主题思想的选择

作为文选我们除了选取既有丰富人生哲理,又兼艺术欣赏价值的文本,还要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的作品,以期引起学习者的共鸣。从选文主题入手,我们应当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客观向上、发人深省的主题,以期在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赏析中,使学生能够得到人生的启迪。如培根的散文《论学习》就是这样一篇强调读书作用,讨论读书重要性并介绍了众多有效读书方法的一篇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美文。除了《论学习》这种词藻警人的富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作品艺术的感染力,还需选择能抒发作者情怀的风景山水,四季景色的抒情田园诗歌,让学生在这些文本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瑰丽和宏伟,体会诗人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高超艺术形式的统一。如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者》、济慈的《秋颂》,这些名诗佳作有的描写了田间地头,苏格兰少女的美妙歌喉和她割麦的情景;有的描写了秋高气爽的“田园风光”。这些文本中从内容上不仅描写了景物之美、人物之美、劳动之美,给学习者带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些优美的诗篇里还饱含了深刻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使学习者在欣赏诗韵之美、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的基础上,感受到这些诗歌所带来的深刻主题,使其能启迪和教育青年,做到古为今用。

三、强调艺术风格的选择

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除了上述名家名篇角度的选择和主题思想的选择之外,笔者认为,在文本选择上还应注重作品艺术风格的选择,因为文学作品来自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成就是学习者在文学课上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其文学作品的鉴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功的作品不仅具有着丰富内涵,且具有多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如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寓意深广。作者侧重从哲理的角度最大限度的表现人面对厄运和暴力时所能激发的肉体和精神力量,以及在失败面前所能表现出来的勇气和风度,这正是这篇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老人”桑迪亚哥所代表的“硬汉”精神是海明威在这篇作品中将深达的寓意与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刻画熔为一炉,表明了他对人生和社会探索的艺术总结。难能可贵的是,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除了探讨生命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这样的严肃的话题之外,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简洁朴实的描写,深沉含蓄的叙述,寓意深刻的象征,在这个文本中得以充分体现。对于这种名家作品的选择,使学习者在作品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从人生问题思考得到它,而是从作者独特技巧上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好地解读作品。

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课教学选材过程中,首先,要从教学目的出发选择有一定教育意义又能够带来一定娱乐性且能够引起学习者兴趣的名家名作。让其能够以英美国家历史发展的脉络掌握名家名作产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领略所学内容。其次,在英美文学课的选材过程中,还应该强调选择一些主题思想明确的作品,以达到能够启发和教育的目的。最后,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文学作品,这对英美文学的教学和读者鉴赏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文学作品不同于口头交流,它是由严格的艺术加工的产品,只有经过了艺术加工的产品才能使学习者在阅读欣赏中获得美感,掌握作家的各种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与学夯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岂深等.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日语;文学选读课;文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26-03

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是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2000年3月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阐述了日语专业中日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基本问题,其中对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作了详细的说明,亦即“通过选读、分析、鉴赏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思潮、流派的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创作手法、创作技巧、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与社会背景”[1]。

尽管是主干课程之一,但在高校的日语教学实际中,文学选读课似乎陷入了存在价值被消解的困境,这也可以从目前高校日语教育工作者们所撰写的关于日本文学选读课的研究论文中看出一二。在这些论文中,文学课似乎有着只有跟文化教学联系在一起才是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的发展方向,这就使得文学欣赏本身的存在价值面临着生存困境。我们通过围绕国内日语学界对日本文学选读课教学问题所作研究的整理、分析,把握国内日语学界对日本文学选读课存在价值的阐释,进而探析在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有着“泛文化”倾向的今天,回归文本分析亦即回到文学欣赏本身的道路上是否还存在着可能性以及必要性。

一、侧重于语言教学的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

可以认为,基于语言学习的文学选读课是日本文学选读课教学法研究的经典课题。在1982第1期《教学研究》上,卞铁坚撰文认为学习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日语的能力,论者认为日本文学选读课的开设非但不会影响日语基础学习,“反而会提高学生的日语能力和知识水平”[2]。

这种强调文学学习中的语言学习功能在早期的日语学界颇有市场。刘介人在1983年第2期《日语学习与研究》上撰文,认为文学教学的起点乃是语言,因而离开语言的分析,文学作品中所谓的思想、形象都将显得空乏,因此,“抓住语言这一点则更是必经之路。因为离开了语言的国别特点、作家风格特点,那就只能是教者的故事复述,学生接触的也只能是经过教师加工的复制品。”[3]

文学选读一般是为日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开设,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明显的不同,文学选读课也必须考虑到这个情况。李长波在1985年第2期《外语与外语教学》上撰文区分了基础教学与高年级教学的不同点,该文认为高年级教学要重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并非频繁、实用的词汇和语法现象,而文学选读课的目的就在于此,亦即通过文学作品选读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掌握非实用性、非一般性的词汇和语法现象,进一步丰富表达能力。”[4]

高年级的学生理论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但要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知识来赏析文学作品,这就对学习者的日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佩芝在1988年第3期《日语学习与研究》上撰文指出,上文学作品选读课时要先排除语言上的障碍,在解决了基础语言的问题之后才能谈得上欣赏文学作品,因此,文学选读课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之前“必须解决语言上的问题”[5]。

文学作品是以词汇、语法为载体的,因此文学作品的学习必然要涉及词汇、语法的学习,但文学作品赏析又不同于单纯的词汇、语法学习,文学作品中涉及的词汇、语法要比生硬、机械的单词、语法更为形象、生动,这也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詹懿虹于1996年第3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上撰文认为,文学作品选读课离不开基础语言课的学习,而文学作品选读课上所学的文学作品“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典范,能够提高学生驾驭语言及阅读欣赏的能力”[6]。

新世纪以来,文学教学的语言教学功能也还是没有被研究者们所忽略。刘腾、王永萍在2011年12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上撰文,提出“日本文学课应该通过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该文以《伊豆》为例,认为通过文学作品的细读可以发现比较实用的句型,还可以更进一步来分析文章段落的构成,提高学生分析日语文章段落的能力。该文认为,在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上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可以发现日语词汇、语法的生动灵活用法,进而还可以发现文章段落的整体结构之美,这样一来,学习者通过文学作品选读课的学习,“至少在语言能力的提高方面,学生会觉得有所收获,而不至于说日本文学课学了没用之类的话了”[7]。

总的来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要想能够欣赏文学作品,首先就得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文学选读课的确可以称得上是语言学习的一种综合检测,对语言学习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国内日语学界的教育者们一直重视文学选读课的语言学习功能的原因所在。

二、文学选读课的功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文学选读是以掌握相应的语言能力为前提的,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何高校日语教育工作者们会反复强调文学选读课的语言学习功能。但语法、词汇的学习只不过是文学选读课的基础要求,并不能满足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一来,文学选读课中的文化教学功能就应运而生。

文学选读课的文化教学功能并非是现在所独有的,实际上,即便是强调语言学习的文学选读课研究者们也同样认可文学选读课的文化教学功能。在《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课初探》中,卞铁坚认可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日本近现代优秀文学作品,以它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无限丰富、无限广阔的日本社会生活,具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是一幅绚丽的日本近现代历史画卷。”[8]而詹懿虹在《谈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的教学》中认可“文学即人学”的理念,提出“它反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阅读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性格与心理,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认识、理解人的能力,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会得到些许帮助”[9]。

刘腾、王永萍《试论日语专业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的教学》认为,“应该把教学的目标设定在通过日本文学课既培养了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又让学生真正了解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了解日本文学真正的美。”[10]这种通过日本文学来了解日本人审美意识的意图,实际上也是试图通过文学走到文化的道路上去。

由于低年级学生更多的是处在语言学习阶段,不太具备直接赏析日语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日本文学选读课一般是在日语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而高年级的学生对课程自然也会提出新的要求,简单地讲解词汇、语法已无法与高年级学生的需求相匹配,而一旦在文学选读课中加入文化教育的功能,这就摆脱了文学选读课拘泥于词汇、语法讲解课的低级阶段,使得文学选读课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通过文学选读课能对日本社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这实际上就是解决了日语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两个头疼的问题,亦即如何让课程“有用”、“有意思”的难题。

三、文学选读课的“泛文化”倾向

文学选读课有加入文化学习因素的必要,但新世纪以来,文学选读课中的文化教育功能似乎被无限放大。占才成在2013年撰文,认为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教学要求能够充分重视异文化,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如今的日语教学必须对异文化的介入引起注意,“因此,异文化视野下思考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11]

从研究者们对文学选读课中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视也可以看出,文学课中的文化教育功能似乎成了文学课的发展方向。肖霞提出高校日语文学课不能停留在基础阶段的文本分析与词汇学习上,认为文学选读课需要突破文学本身的研究,上升到文化层面,探寻文学背后的文化意义,这样一来,“就会对文学本身获得一种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全面了解日本民众的性格,更深刻地发掘日本文化的特色,获得其‘真价值’和‘真精神’。”[12]

这种认为文学课应该突破文本分析与语言学习的层面,“深化”到文化层面的观点在研究者中颇有市场,新世纪以来相关的论文中,文学选读课的“功效”与跨文化交际有了更多的牵连。于泳认为有必要使日本文学选读课的教学内容更充实,教学者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尤其是与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结合,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高校专业日语教学现状而具体的异文化教学方法”[13]。

文学课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认同。玄美兰认为可以通过赏析文学作品来加深对当代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的了解,“从而在商务贸易中避免托马斯所说的跨文化的语用失误,扫除未来职业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14]使学生觉得文学选读课对学习日语、学习日本文化有意义,“是教师在文学课程中应该逐步解决的问题”[15]。

新世纪以来文学选读课的泛文化倾向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要求。新的发展时期,国家与国家的交往更为密切,能否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也成了日语学习者和教育者们关心的问题。总而言之,文学课中的文化教育功能并非现在所独有,但是认为文学课必须突破文本分析和词汇学习,必须提高、升华到文化层面,这种观点却是新世纪以来日语学界所流传开来的,这也可以看出目前日本文学课本身价值面临着追问、消解的困境。

四、文学选读课的教学趋向回归文本分析

倘若说文学课必须突破词汇学习这个阶段,这一点恐怕不会引起什么争议。高校日语教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不需要刻意说明文学选读课不会影响语言学习。但是,文学选读课是否要突破文本分析,走上文化学习的道路,这一点是可以具体分析的。可以看出,即便是强调重视语言学习的教育工作者们也没有忽视文学阅读的文化学习功能,正如我们看出的那样,语言学习、文本分析、文化学习可以认为是文学选读课的三种功效。我们这里所说的“具体分析”并非刻意消解这三种功效中的任何一种,只不过是指向新世纪以来刻意强调文学课中的文化学习功能这种倾向。

在文学课泛文化倾向的另一面,文学选读课应该回到文本分析的路上这种观点在新世纪日语学界中也可以看到。李晓光在2013年第5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撰文强调日本文学选读课的教学应该重视文本本身,“也就是说要理解、品味其思想,领悟其精神,辨别其中的‘丑’与‘美’、‘善良’与‘邪恶’等人物性格”[16]。

国内的日本文学选读课经过这么多年来的积累、发展,突破了文学选读课只是发表个人感想的层面,新世纪以来,也不难看到有研究者尝试着在文学选读课教学中把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学选读结合起来。兰立亮于2007年撰文认为,“除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当时的生活状态外,我们可以尝试脱离这些外在的因素,用文本理论去解读文学作品”[17]。在我们看来,论者的这种做法正可以让文学选读课的本来价值得到体现。但同时,回到文本分析的老路上去,这也使得摆在教者和学习者面前的“有用”、“有意思”这两个难题似乎还是无法找到解决办法。

诚然,倘若只是简单地分析作品,发表个人感想,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但我们如果能够运用文学批评理论来鉴赏文学作品,比如用叙事学的理论分析一篇短篇小说,分析作品中这段描写用不同的人物话语,亦即自由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直接引语各自表达会有怎样不同的效果;或者围绕小说中的故事空间的阐释来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这样一来就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艺理论更易让人接受。同样,对人物视角的分析,可以探讨叙事声音和叙述视角是否分离,文中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看出叙述者本人是何种态度,叙述者视角与人物视角究竟有何不同。这样一来,就能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文学作品,使得文学选读课超越只是发表个人感想的层次。

总的来说,教师在面对文学选读课有何用处这个问题的时候,无须非要找到一个用处才行。从实际功效上来看,文学选读自然是有助于跨文化交际学习的,但这也只不过是文学选读课的“无心之举”。文学选读课并非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文学选读课就是以文学作品赏析为目的的,如果通过文学选读课提高了学习者赏析文学作品的层次、能力,那我们就可以称得上这门课是“有用”的。亦即,我们完全可以回到文本分析的老路上去,将文学批评理论与具体文学作品结合,帮助学生突破“阅读感想”的层面,尝试着将批评理论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来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而这也是符合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所提倡的宽口径、综合性培养模式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

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3:6.

[2][8]卞铁坚.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课初探[J].教学研究,

1982,(1).

[3]刘介人.日本文学教学的语言分析问题[J].日语学习与

研究.1983,(2).

[4]李长波.日本文学课教学内容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

教学,1985,(2).

[5]简佩芝.浅谈日本文学课教学[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88,(3).

[6][9]詹懿虹.谈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的教学[J].中山大

学学报论丛,1996,(3).

[7][10]刘腾、王永萍.从语言能力到审美意识――日本文

学教学方法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

[11]占才成.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教学[J].长沙

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2]肖霞.跨文化的选择与接收――论高校日语专业文学

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J].山东外语教学,2004,(5).

[13]于泳.高校日语专业中的日本文学教学与大学生跨文

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5).

[14]玄美兰.商务日语专业日本文学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

[J].航海教育研究,2009,(4).

[15]玄美兰.关于商务日语专业日本文学教学的探讨[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3).

[16]李晓光.高校日本文学课教学探索[J].齐齐哈尔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17]兰立亮.西方文论与日本文学选读课教学[J].重庆交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9篇

所谓的健全人格指的是理想的人格,是一个人立事及立身的根本所在,健全人格也是情感、意志与理性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而在当今的文学作品教学当中则切实的传递且包含着这种理想人格。随着当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对素质及道德的培养提起了高度的重视,而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文学作品教学应当积极的发挥出构建健全人格的巨大潜力,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分析

1.文学教育贫乏

多年以来,除了《文学》和《汉语》等分科教材曾经出现过较为短暂的“辉煌”以外,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几近于无。从我国教学理论方面来看,我国教育部门曾经一味的强调不能将语文课程讲授成文学课程,这便严重地制约了文学教育的发展,再加上“”时期“教育革命”对文学教育的严重冲击,以及“”对文学教育的恶劣影响,文学教育逐渐的淡化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从“”之后,我国的高考中极少真正的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考察,而仅仅只考察一些文学常识,因此,学生常常通过记忆来机械性的背诵一些书名及人名,以便于应付考试,但是在课内或者课外却并没有对文学作品深入的去阅读和品味,文学教育形同虚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

2.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等同

在文学作品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错误的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教育,严重的忽视了文学教育潜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人格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和束缚。虽然文学作品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文学作品教育不能等同于语文教育。语文课程需要对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进行发挥,但是将语文教育说成审美教育或者文学教育是完全错误的。

3.文学作品教学未将层次区分开

文学是广义“文章”的特殊样式及高级形态,所以,在高等院校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行全面的考虑,重视不同水平和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文学作品课程教学人员却没有切实的从不同的层次将不同的学生加以合理的区分,这是导致文学作品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高等院校的文学教育可以是研究性的,从中外影响、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以及文学流派等诸多方面来对作品的多义性、作家的世界观进行探索。文学作品教学课程的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引导,培养学生对文学形象和文学语言的感受,帮助学生逐步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并且教师还应当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并且引人深思的典型文学作品,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成为学生探究历史、认识人生以及了解社会的良好向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巩固语言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增长了社会常识及文字常识。总之,高等院校的文学作品必须严格的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分清层次,区别对象。

三、发挥文学作品教学对健全人格构建作用的措施分析

1.强化文学作品专题阅读

所谓文学作品专题阅读具体指的是从文学作品课堂教学出发,以合作学习或者独立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式学习以及研究式学习。文学作品专题学习的模式具备着丰富的训练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性,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且还能够使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及阅读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培养探究、合作及自主的精神。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独特化的阐释,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更为准确的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在文学作品的研读当中培养创新能力与独立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2.加强文学鉴赏,塑造健全人格

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重点就是学会思考、体验、领悟、品味以及感受。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在能力的目标当中渗透方法及过程的维度,要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就会得到心灵的熏陶。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以及感受形象,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及丰富内涵便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体验。

3.充分利用教材,重视课外阅读

高等院校的文学作品教学素材不仅文质廉美,并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其目的就是能够使学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研究、欣赏、体验当中得到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进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所以,文学作品课程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应充分的利用课本素材,深入地挖掘素材当中的涵义。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研读,丰富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文学作品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的热爱中华文明和祖国,能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并且能够逐渐的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美好健康的情感,而大量的学习和阅读,能够使学生是受到内心的陶冶和震撼,从而在不知不觉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文学作品教学是尤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发挥着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的使学生沐浴在文学作品的阳光下,浸润在文学作品的长河中,充分地发挥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只有这样学生的个人境界、人格以及精神才会受到良好的陶冶,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此同时,要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还应当不断的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在道德人格方面不断的历练自己,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出文学作品教学的育人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永阳.试论文学作品在跨文化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以五篇文选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3).

\[2\]冯淑毅.报告文学作品在青年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飞天,2011,(2).

\[3\]周雪峰.透析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9).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考核 改革 新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是衡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和该专业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人才中起到教学导向的作用:既能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收到的成效、评判教学模式的科学与否,又能影响到教学环节能否有成效、顺利地展开。

《中国古代文学》这一课程由《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分别简称《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教材组成。在教学活动的授课环节,怎样权衡这两本教材的轻重主次,由教学的课程安排和教师的备课情况而定;在课程考核模式中,怎样安排考察的形式和考试的内容,则取决于教师对课程考核作用的认识程度。面对注重于走过场的、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的一次性闭卷考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在中国古代文学乃至整个教育体制之中,以顾及个性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新型课程考核模式势在必行。而探索较为科学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形式,必须从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和教学考核这两项主要的教学活动中分析存在的不足。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整体上说,高校教学模式比之小学、中学,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上都有了不少创新,但是这些新的因素只是表面上、局部的创新,并不代表高校教育已经脱离了应试教育的窠臼。课堂教学和教学考核是整体教学活动的两个部分,是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考核的成效。《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文学史》和《作品选》又是课堂教学的使用教材。怎样从中选择教学内容,怎样权衡两者的主次轻重则又是一个问题。下面主要从这些方面分析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重《文学史》轻《作品选》

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学史的发展情况,清楚它的脉络走向,认识在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学现象和进行的文学活动,是对文学史理论和规律的感知与记忆,注重个体的继承性。文学史的学习是感知与记忆层面上的知识,它是相对固定的东西。而《作品选》的学习却需要感知、记忆与思维、能力以及智慧的参与,它是机动灵活的东西,注重个体的继承和创新性,需要不同人的接受品读与赏析来给它注入生命力。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虽然这门课名为“古代文学”,却并不是说偏重于史学知识的授予而忽视对文学作品的个体赏析。

(二)重学生主体轻学生个体

大班教学就像生产过程中的批量生产,似乎约定俗成地偏重于普遍性的东西。在古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往往会形成一种习惯,更注重面向于广大学生的教学。这种授课心理直接影响着授课内容,所教内容往往以那些普遍都能接受的知识为主。在选择作品讲解时,就倾向于已经普遍接触过甚至是熟读的作品。以先秦文学作品为例子,《诗经》不外乎《周南・关雎》《秦风・蒹葭》等,而这些篇目在中学乃至小学都已经学过,可以大致由学生赏析,就不必由教师在课堂上多讲。注重学生的个体,就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触类旁通为主,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而不是从教师主观出发,进行灌输式的教学。

(三)依赖固定的《作品选》而忽视其他的选本

《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选本只是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篇目。“选”,毫无疑问,它存在着很多限制性的因素在里面,教学中只能以它为基础,而要较为全面地把握所学文学史其中某一段的知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所持有的选本为基础,抛砖引玉,激发学生更多地阅读作品的其他选本甚至是原著。古代文学无论从史学上来看还是从作品文化来看,都具有厚重感的特点。还是以先秦文学的《诗经》为例子,要想全面了解周代的农业生产状况,就要对《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各篇作品综合分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在所备的教学内容之外,以鼓励学生的学习个性为主,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接受知识、自主学习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中存在的弊病

高校每门独立科目的考核并不能完全排除不受其他科目考试形式的影响,相反,这种影响往往是起着连锁反应的,或者说已经有定死了的考试形式要求该门课就要这么考,只允许独立科目在考试内容上有所创新。也正是因为这种规定死了的考试形式的存在,久而久之约束着每门课程按着固有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完成教学考核,因此,这种模式必须得冲破。

(一)在形式上,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尚未摆脱“一考”“一纸”“闭卷”的陈旧模式。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形式不能遵规导矩,因为这容易流于俗套。必须认识到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形式其空间是具有伸展性的,一旦人为地定死,相应的课堂教学就会受到它的牵绊,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就进入了应试教育的牢笼中。为什么很多教师有时候会在课堂上拔高嗓音提示:“大家注意了,这个内容很重要,画上星号(勾起来)”?为什么到了期末,最后一次课甚至成了“划考试重点”的课堂?就是因为这种考试模式的限制导致了古代文学课的考核成了死记硬背答死题的考试,这种考试是没有意义的。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分析,这种考试形式使得学生形成一种过于坦然的心理:平时不需要积累、不需要能力、甚至不需要花课外时间学习,因为课堂上老师会划重点,期末老师还会着重点考点。这不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汉语言专业人才。相应地,从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这种考核形式完全不能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每个班的老师都一样地划出了重点,学生考试答题时就像在依样画葫芦,考试的结果自然就相当的尴尬。

(二)在考试内容上(以先秦文学为例),题型一概不变,没有灵活性,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采用单一闭卷的形式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其考试内容毫无疑问地受到限制,这种限制最严重的弊端在于题目的含金量低,之所以说题目的含金量低并不是说试卷上的题目本身毫无价值,而是说题目的答案学生都已经背熟了,即便是完整地答出来那也已经是没有意义的答案了。并且这种为了考试的暂时记忆也很容易遗忘,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为这种考试已经变异为具有功利性和应付式的工作,枯燥和机械的因素促使学生在考完试后像卸下包袱一样赶紧甩掉。古代文学试卷的题型不外乎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赏析几大类。其中,填空题与选择题考察的是文学常识,名词解释考察学生对一些常见文学现象的理解,如“建安风骨”“互见法”等。简答题一般考察某部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或是主要内容,如问“《诗经》的艺术风格(主要内容)”“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或者是某部文学作品中一个典型形象的分析,如“《庄子》寓言中的艺术形象”“《离骚》中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等。它考察的还是对文学现象的概括性认识,这种题目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只要背下来就能比较完整地答出。论述题可以说是在简答题基础上的知识扩展,不同的是,它需要增加一些例子加以论述。如果说这几个题型比较具有主观题答题的成分,也就是说比较能够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识与能力的,那就是赏析题,和其他题型相比它含有个性的成分比较多,不同的赏析者具有不同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课程考核多少应该把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还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相结合,不应该只停留在读读记记的层面上,在教学授课的环节应更多地提倡学生在把文学史与作品选结合学习以外,更多地关注原著的学习,在品读原著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文学史的知识提出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继承并发展古代文化。

三、改革创新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模式的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形式上的改革

首先,是形式的多样化。改变单调的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形式,可以把考核的形式划分为几个部分,如增加平时作业、小论文、课堂小组专题讨论和期末闭卷考试,教师可以权衡每种考试形式的轻重确定所占分值的比率;也可以在每次课堂上针对一个专题的某个问题提问,规定以论述的形式口头阐述,覆盖整个班级。如“《左传》的人物言行中怎样体现出民本的思想?”这样的论述题就不必在闭卷考试之前点出再让学生强制性去记,而是在上课之前的预习环节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相关知识的积累加以论述。平时的作业可以把《文学史》和《作品选》结合起来而侧重于考察作品选的赏析,这种考察能够区分学生对某一作品的理解能力,通过每学期的几次课后作业,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各个学生赏析作品的能力和接受知识的水平;小论文部分的考察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教师可以提出小论文考察的要求,既规范了论文的写作要求,经过本科四年的积累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论文写作的水平,而不至于到了写毕业论文时还摸不清本科论文该怎么写;课堂小组专题讨论可以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小专题,由小组随机抽取一个小专题,各个小组集思广益、分工合作把这个专题的知识整合好并以讨论的形式口头表达出来。

(二)形式的生动化

课堂教学忌讳的是灌输、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令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处于被动的局面,教师机械地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因此,课堂教学一贯探索活泼生动、充满趣味性的模式,这是为了不断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考核与课堂教学一样,也应该探索机动灵活的考核形式。并不是说要摒弃一切传统的考试方式,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继承与发展。古代文学课是一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古典与创新同发展的课程,它的考核形式也可以生动化、灵活化。如:设计古代文学的专题讨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计分的形式纳入课程考核的范畴;分小组合作,以学生授课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以课件和小组成员的配合讲解作为评分的主要内容;《作品选》课堂随机抽查,能够督促学生背诵作品,熟悉作品;另外,也可以尝试开卷考试的形式,当然,这就需要在考试内容上有所变动了。

(三)内容上的创新

前面在分析古代文学教学考核中,也涉及到了一些课堂教学中的漏洞,其中轻《作品选》重《文学史》是较为严重的一点。同样,在古代文学教学考核中,单凭一张试卷,考核的内容受到严重的限制,正是因为考核形式的固定性,这种限制就把《作品选》弃置于考核之列,即便是闭卷考试的那张卷子中含有默写或是作品赏析这类题型,那也显得《作品选》不够考核的分量,因为这种质量的《作品选》考核远远达不到预期考核的效果,所以很多时候,作品选就成了教材中一本如同“选修”的课本。提倡内容上的创新,就是要在考核题型中增加《作品选》的分量和质量,在对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考察中,也要尽量地向作品原著靠拢,特别是对于作品句读和翻译的考察,因为这涉及到作品最基础的知识,赏析就是在句读和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除了《作品选》和《文学史》考核内容的划分外,它们各自的题型上也应该注重主观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是最好剔除一切的判断选择题,要清楚,每个学期的考核只有一次,注重的应该是质量而不是数量。这里所说的内容创新特指的是试卷的题型来说的,只有突破了考核形式,在内容上才能更为丰富。

总之,古代文学的考核和其他一切课程科目的考核一样,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出一条符合自己科目类型的考核模式,传统的考核形式固然简便快捷,但新型的考核模式更是为了不断适应课程改革和科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创新、灵活的古代文学课程考核应该受到所有高校教育者的关注。

(本文为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文科基地班主干(核心)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为试点》[2013JGZ115]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中外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学学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