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4:02:49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第1篇

(一)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学生的知识水平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对文章的理解外,还要加强对作品的各个角度的了解。比如说,从文章的主题方面、材料的选择方面、语言的运用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鉴赏方法。教师这这些方面,可以设计一定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拓展到生活当中,这样,在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将这些文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生不仅要学会课上的内容

更要对课外的知识进行积累只有越来越多地获得知识,才能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提升。学生可以通过扩展阅读量来增加自己的积累,这对文学作品在感悟力上也有提高。

(三)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文学作品的作者,进行一定的知晓,知道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在什么环境下创造的,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才能把握作者的撰写思维,不至于对主题理解偏,我们才能更容易去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

(四)文学作品的意义

文学作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出来的物质,作者通过表达,反应自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不同态度。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创作的文学,有其历史下的不同背景、具有不同的内容。即便是处于同一个时期,每一位作者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出入。因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要对作者,以及当时的创作环境有所了解,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二、鉴赏方法

(一)着眼整体

鉴赏局部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先确定其中心,从整体出发,再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的分支构成一个作品。针对文学作品的某一方面,我们要找到其特殊之处,将隐含的情感和局部内容进行连接,共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当我们在鉴赏文章的一部分的时候,要根据文章的整体内涵来把握,结合文章的主体,对局部内容进行比较好的了解,最后融入整个文章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体会和把握作品,在思想感情方面进行理解。

(二)根据文章的体裁

进行鉴赏针对表现手法不同的文章而言,学生在对此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根据作品的重点内容进行欣赏。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主题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在运用的表达手法上却几乎相同。所以,在鉴赏文章时,根据不同的体裁,我们要抓住表达的主题,尤其在表达方式上,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所以,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就要把握不同题材的作品的重点内容,体会当中人物形象的设置。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我们教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累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要结合文学知识,对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理解,最后,把握总体思想,逐步实现对文章的鉴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识。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第2篇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和运用,但在许多地区,这种学习方式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或采用走过场的形式,成效不明显;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学生处于学习被动地位,学生的发展受到很大束缚。因此,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高中阶段必须加大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量,使广大高中生广吸收,厚积累,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同时必须加强对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能力的指导。因此,我们把研究的突破口瞄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希图探索、寻求一套有效的指导方法。

我们认为,对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将给学生提供一个崭露头角、展示才华的平台,挥洒青春风采的一片天地,充分体现“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合格达标的基础上支持冒尖,在规范和谐的氛围中发展个性”的办学理念。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校为本,以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对高中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为提高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我们积极探寻一种适合高中生实际的操作方法与模式,在强化实践、获得经验、提高教育效果方面下功夫。

二、核心概念及界定

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并给予方法指导。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强调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自主性,力求让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生成问题和探究目标,教师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导性,设计和组织有效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其着眼点就是从学生的课堂学习实际出发,以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其教学实践与经验为基础,既关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更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课堂学习之本,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正确高效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把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三、研究阶段及成果

第一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为课题宣传发动和初步研究阶段,研究重点是“努力学习相关资料,寻求课题理论支撑点”。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等专著,积极搜集相关资料,认真学习领会。如认真学习我校业已结题的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学习全国各地有关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成果。期间,课题负责人郑旺吉撰写了研究论文《创设情境教古诗――浅谈古诗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获汕尾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于2011年4月发表于《师道》杂志,被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转载;蔡赞生撰写了《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最佳途径》,于2011年6月发表于《汕尾教育》杂志;张远志撰写了《浅谈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探究》,获汕尾市2011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郑昌适制作了《滕王阁序》网络课件,获陆丰市2011年度中小学教学辅助课件评选一等奖;陈兆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获二等奖。

第二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为课题深入研究阶段,研究重点是“创设各种教研载体,指导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我们让每一次常态性的校本语文教研活动都成为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均安排课题组教师作专题发言。还确定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根据“教以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思想,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相应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研讨课。这些专题发言和研讨课,将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全校语文教师中加以验证、推广,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及研讨活动中及时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方面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加以方法指导。2012年8月,课题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期验收。期间,课题负责人郑旺吉撰写的《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于2012年9月发表于《学园》杂志,《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课题中期阶段研究报告》,于2012年11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杂志;郑昌适制作了《一剪梅》网络课件,获陆丰市2012年度中小学教学辅助课件评选一等奖。

第三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课题继续深入研究、调整阶段,研究重点是“调整研究策略,提高研究效能”。我们抓住各种机会学习研讨,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针对中期验收后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调整研究策略,提高研究效能。期间,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利用参加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中期汇报检查交流研讨会、广东省高中语文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和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培训研修等机会,与省内同行及专家学者交流研讨课题研究,从中汲取营养,回校后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认真研讨、学习,将其学到的理念、做法应用于课题研究中,使课题研究获得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取得进一步的成果。2013年4月,“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课题市级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郑旺吉主讲课题成果汇报课《祥林嫂悲剧原因探究》,并向与会专家、教师汇报了课题研究情况,获得一致好评。同时,受《汕尾日报・教育周刊》之约,郑旺吉分别于2012年5月12日和6月9日在该报“教研”版“教育问与答”栏目发表《高中生如何培养探究性鉴赏力》《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白描技法》,使得课题成果在全市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在这一研究阶段中,课题组其他教师也分别在本校开设了课题成果汇报课,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将汇报课课堂实录和课例分析汇总编辑,形成“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资源。

第四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为课题纵深研究、总结提升阶段,研究重点是“整合研究成果,提炼理论价值”。经过三年的研究,我们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书报和上网搜索等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各种文学体裁阅读鉴赏评价理论与方法指导文字资料、文学作品导读文字资料、PPT课件和文学名著电子书籍、“电视文学”“百家讲坛”等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视频材料,充实了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教学资源。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探究与实际操作,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指导方法,在教学实践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2013年7月,陈兆慈撰写的课题论文《高中散文自主阅读中语言鉴赏与习得》发表于《新课程学习》杂志。2013年10月29日,受华东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和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之邀,郑旺吉到上海市市北中学,为“国培计划(2013)”――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高中语文班全体学员和上海市市北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开设了课题成果展示课――李密《陈情表》“陈情”技巧自主探究,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和老师们一致好评。2013年11月,郑旺吉在参加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名教师培养项目“走进丰顺巡回大课堂”培训活动中,在梅州市丰顺中学支教,为丰顺县各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开设了课题汇报课《定风波》语言技巧、蕴含哲理自主探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课题研究后期,我们整合了整个研究过程中撰写的课题报告、研究论文、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例分析等,形成课题研究成果集,进一步充实了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教学资源。

四、研究结论及价值

我们发现,目前在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指导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主要体现在许多教师将本该由学生主动质疑的探究性鉴赏评价带入教师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试题式课堂提问”;过分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给学生“完全的自由”,不给学生丝毫的提示、点拨和指导;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将其引向另一个极端――完全脱离了文本,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使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差异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多元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通过研究,我们对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探索、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首先,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空白艺术、多样技巧等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其次,必须善于引导质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开放教学内容,提供自主探究的源泉;正确评价探究结果,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作为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即带着问题去阅读、鉴赏;要相信自己有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自主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样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主动地培养探究性鉴赏能力。在课堂上,学生要变被动为主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善于自己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就自己对文章的质疑进行自我探究或合作探究;要善于从课内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引申到课外的探究;要善于发掘、利用文学作品的“空白艺术”进行探究性鉴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教与学的实际,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教学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并给予方法指导,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充分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据此,我们认为,该课题研究是成功的。

本课题研究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从科学的理性、人文的感性角度出发,以课堂教学为第一现场展开实践研究,注重对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的情绪调控和诱导,确立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项目内容及要求,探讨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教与学的切合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评价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立足学情,立足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能。

我们认为,所有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五、存在问题及设想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开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没有什么阶段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评价习惯应从小训练和培养。当然,“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特别是其中的相关性并不是非常明显的。虽然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还需继续深入。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学教育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成果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关于文学教育思想、文学教育方济还存在一些问题。构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背景,整体感知文学作品;鉴赏要以文学作品为范例,以文学史为线索;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等是培养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学教育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的活动;狭义的文学教育等同于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本文所述文学教育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

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教学包括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部分,语言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懂得语言的规律并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做人、生活和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是通过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养成高尚的人格,培养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沿革

新中国建立后,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发展曲折沉浮。张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语文教学中“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认为必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很快引发了文学教育的复苏振起。1998年中学语文教学界就语文教育何去何从问题展开大讨论,人们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许多人主张把文学教育理念注人中学语文教育中。2003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予以新的规定,对鉴赏文学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1.总目标第七条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2.阶段目标(7-9年级)中阅读目标第八条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教学建议第五条提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4.在评价建议的阅读部分,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要求: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高中阶段文学鉴赏教学更是教学的主旋律。因此,以人为本,利用文学教育提升人、塑造人、净化人的心灵,找到并提供给学生一种精神方面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对中学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新课标的变化使文学教育持续升温。而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不能传统地认为鉴赏文学作品只是高中阶段的任务,应从初一就重视起来。从初中到高中循序渐进,才能取得效果。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用美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文学教育要与时俱进,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动态的认读体系,从而构建科学的文学教育新理念。

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文学教育担负着改革与发展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学中只有真正发挥文学教育的启智、育德、审美等方面的功能才能有效实施语文教育。目前,文学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大趋势,备受各国母语教育的推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一个人的语感能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品格修养的影响力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文学教育就是学生的精神奠基。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改进语文课程教学,使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成为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增强民族精神底蕴,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抒发和谐世界之人类的美好理想,尤其人文素养培养对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语文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对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对鉴赏文学作品也有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教育的任务: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后,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比以前有所增加(2003年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占720%语文课本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凭借。教材上的这些文学作品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学习教材上的文学作品和正确引读名著,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为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教材本身也从来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论的开放性的问题从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教师要融人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二)提高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必要性

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鉴赏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语文课程的改革强调文学鉴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文学鉴赏教育在构建学生精神家园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中学生长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就会在文学思想、文学知识、文学能力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文学鉴赏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迪、美的感染、美的熏陶,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兴致,去创造美的人生、美的世界,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

(三)提高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可行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提前成熟,在许多方面有赖于教师弓!导、教育和良好环境的熏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感情最纯真、对世界充满渴望和向往的阶段,是思维活跃的时期,中学生应该在此时学到最美的文化和知识。同时,中学生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吸纳性。随着经济的繁荣,信息世界的飞速发展,他们的信息摄人量大大增多,思想深度和广度增加,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都比以前有所增强。因此,循序渐进地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可行的。

三、培养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对中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育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构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体系

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是实施文学教育的关键。要想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教师必须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语文教师最主要的文学素养是对文学的感悟力、勤读文学作品的习惯以及文学创造的能力。

I.要养成广泛涉猎文学作品的习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体裁多样,有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科学地研究各类体裁的特点,对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而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或文学批评,乃至文学教学都是很有益处的。教师除了钻研教材之外,必须爱好读书,只有这样才能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吸取丰富的养料,提高对文学的感悟力。

2.要提高自身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水平。教师有了文学批评的能力就能引导学生去发现艺术的美,教给学生欣赏美的方法,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理解文学作品,学会鉴赏大有益处。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问题,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障碍,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注人新的活力。

3.要培养自身的文学创作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平时在语文教学中多练笔,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才能做出适当的点拨,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新意。语文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文学体验、感受和思考影响学生,才能有健康的文学鉴赏的教与学。

4.增强各种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及其与中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应只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有情感和志趣的联络与沟通,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形成规范的联系体系,让师范生—未来的语文教师学以致用。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2.创设语感情境。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感悟,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3.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4.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多途径的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法则,巩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强化已形成的语感,使语感在理性的指导下,不断得以修正、整理和提高,形成真正敏锐、准确、深刻的语感能力。

(三)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背景。整体感知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头脑加工的社会生活,是客观社会生活和作家主观思想感情相结合的产物,要正确领会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情感:

1.必须了解掌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背景,从而达到理解作品主旨,追本溯源的效果。达到沟通文本与现实的双向对话;构建学生主体的期待视野,在审美过程中,积累知识、丰富语感、提升语言能力。

2.让学生借助作品的语言对自己的情感、精神世界进行反观认识、开拓提升,这样言语和精神的东西才能水融。

3.鉴赏文学作品要从作品的特点、重点、精微细妙之处考虑,做到整体把握,细心研读,不能用胶解作品代替整体感悟;鉴赏文学作品应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对整篇课文的鉴赏要融会贯通,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从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上去认识它的审美价值。

4.引导学生去探求对作品初步感受的原因,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培养其把握文学形象的一般方法,利用作文教学和语文活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育。针对不同文体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

(四)鉴赏要以文学作品为范例,以文学史为线索

文学作品是教与学的凭借,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大都是经典名篇,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具有典范性。是学生接受文学鉴赏训练所用的典范实例。

1.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文学作品是学生将来读书写作的参照,是接受思想熏陶、情感冶炼的载体。因此,文学作品可以在文学鉴赏中发挥范例作用。文学作品的范例作用还体现在课下写作的延伸。学生学完文学作品后,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改写、续写、写评论、写感悟。通过写作不仅可以对原文充分地消化、领悟,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总结、写作能力。文学鉴赏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构成,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学鉴赏提高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2.鉴赏文学作品既要协调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顺序与学生认知发展顺序的关系,还要注意教材内容与课内、课外的衔接。以文学作品为范例,以文学史为线索正好可以把诸多要素有序地串联起来,无论学习哪一篇作品都可以在这一线索上找到它的位置。

3.无论是文学鉴赏还是文学常识的学习,都应该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建构知识的过程既不能过于笼统、抽象,也不能只是散乱的信息和知识的积累,而应使学习内容形成理解框架和概念网络。以文学史为线索恰能把这两个原则运用到实际之中。

4.在补充文学史知识时,要以具体作品为基础,注意把握好主次关系。文学常识是为文学鉴赏打基础的,它只起辅助作用,如补充过多、过难,脱离了中学生的实际,学生不易接受,反而会顾此失彼。所以,一定要控制好量和度。

(五)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本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

1.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师应重视阅读这块阵地,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在阅读经典名著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服务的。从理论依据看,语文课程改革中提高文学教育的地位,在语文课程性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上看,重视文学教育是中国的传统,新世纪以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和肯定,既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也是对传统的回归;从美国、英国、德国和前苏联(俄罗斯)等几个国家的文学教育实施情况来看,虽然文学教育在当今世界各国呈现出不同的情况,但其主流还是非常受重视的,这值得我们借鉴。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作品 鉴赏教学 情感性 景物 人物形象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面对一篇篇触动人心灵、震撼人灵魂、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中外文学名作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一切充满着生命与活力、充满着爱与美的文学作品时常是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词语的堆砌,具有生命的文学作品死了。或许为激活课堂,有些老师在讲台上像“演员”一样非常夸张的手舞足蹈地表演,或许仅仅是放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美丽的图片,以及播放一些相关的录像等等,这些在笔者看来都只是表层的活跃,而非真正深入文本,只是表层地激活了学生的兴趣,而非真正引领学生走入文学作品本身,故都未能激活文本作者的出面与读者对话,达到真正的交流与审美的愉悦。有位老师这样写道:“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按照教学计划,我顺利地完成了自己所安排的内容,自我感觉非常好。没想到,一个平时学习很好且有一定文学素养的学生在随笔中写道:说实在的,初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还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内心也确实产生了一种‘马克思很伟大,不愧是个伟人’的情感冲动,特别是阅读至文章倒数第二段时。但老师讲了两节课后,我却怎么也激动不起来,甚至原来的感觉都找不到了。”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演讲词,是充满激情的,为何老师的讲解反使学生觉得索然寡味呢?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激活文学作品,没有使学生与潜在于文本之中的作者形成交流。笔者认为,要做到这点,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文学的基本特征,即情感性。

情感性是文学区别于其它一切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中外古今有不少作家、理论家都十分注重从情感的角度来界定文学作品的特质。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一命题,这“志”,孔颖达解释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②《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言。”③汉代刘安等人撰的《淮南子》中认为:“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④刘勰从创作与欣赏角度明确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⑤在欧洲文学史上,较早开始从情感着眼来考察文学艺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不承认有某人可以不充满热情而成为大诗人”,⑥并宣称:“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的一切的诗句,当然是美的。”⑦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著名的《艺术论》中说道:“真正的科学是研究一定时代和社会里的人们所认为最重要的真理知识,并使人们理解这些真理和知识;而艺术则把这些真理从知识领域转移到感情的领域。”⑧由此可见,离开了情感性,便就失去了文学本身,只有抓住情感性,才抓住了文学的基本要素。就其实质而言,小说、戏剧类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环境和诗歌、散文中的情景交融都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然而在今天的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常常是以所谓的科学分析来替代从整体对文本的触摸,企图用推导数理公式那样的方式来完成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结果不仅未能走进作品的内心,反而将一个鲜活的生命解剖成了一堆毫无灵性的碎肉,在把一个充满生命的作品分析与解剖成零星的碎肉后也无暇顾及统摄文学作品的情感性这一根主线,这样,文学作品就成了哲学、社会实录报告和以认字识词等等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文学作品彻底失去了生命,文学作品死了。如在散文《我的空中楼阁》鉴赏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用过多的课时来分析文章的整句、散句、比喻句、排比句以及押韵等等,或者用过多的时间来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而把引领学生体会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墨所描绘出优美的画面中所流露出的对宁静、幽雅的生活的向往之情给忽略了,这样就使得一篇优美的散文变成了枯燥的句式的学习。故而也便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初读课文时还觉得是一篇美文,也向往这样一种远离嘈杂忙乱紧张的现实生活的诗意的栖居,然而在老师讲解后,反而觉得此文平淡、枯燥、无味,毫无任何意义,只不过多学习了几个句式罢了。在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把较多的时间用在对上片诗人所写之景的内容、写景的顺序的分析,而忽略了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来写的原动力;或者用较多的时间来追忆下片中诗人与同学们一起战斗的生活故事,而忽略了诗人在这生活故事背后的精神支柱。这样在整首词的讲解分析过程中忽略了诗人那种改造旧世界、建造新世界的豪情这一情感主线,使得一首词的学习也就变成了单单的客观的景物分析和讲故事了,学生无法与一代伟人在这首词中对话,这首充满豪气的词变成了词语堆砌。在小说的鉴赏过程中,对于情感的忽略相对于散文与诗歌来说就更是常见了,这是因为散文与诗歌相对于小说来说作者情感的流露要更加直接些,更加强烈些,而小说中作者的情感则含蓄得多,一般不直白地表露出来,总是把情感到故事的叙述上、一定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或是一定的景物描写上,故而这就只有靠我们通过叙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是刻画的景物来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小说文本与作者达到在情感上的交流与碰撞。然而在中学的小说的鉴赏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仅仅是就故事而讲述故事与对人物作客观冷静地分析,而丢掉了作者投射在故事与人物形象上的情感。这样,故事的讲解就与我们小时候听老师讲故事的状态一样,只单单停留在故事本身的曲折或者趣味性上,小说中人物的分析解剖与警察对一人物的社会调查分析也毫无区别。如在对鲁迅小说《药》的鉴赏过程中,在讲解人血馒头这一故事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作者在叙述故事中所特有的那种“启蒙者”反被“被启蒙者”所吃这一“荒原”式的寂寞与悲哀之情。在分析华老栓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一些外貌的简单分析和精神层面标签式地剖析(如麻木、迷信)外,看不到在这一人物背后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哀无奈的情感。故而,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这篇小说后根本就感受不到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甚至认为鲁迅的小说乱编故事,故作高深。这样,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小说死了,使得学生从厌倦散文、诗歌甚至到开始厌倦小说了。我们中学阶段的文学鉴赏不但没能达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兴趣,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反而使得学生对中外名篇名作开始排斥,把学生引向了文学鉴赏的误区。

文学即是人学,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始终不能忽略掉作者这一根情感主线,否则,一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讲解都将只是使一个整体变得支离破碎,毫无意义;如果不能走进作者情感之中去,一切外在因素对学生的吸引都将是徒劳,文学作品始终是死的。那么如何才能把握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不丢掉文学的基本特征,即情感性呢?笔者从作品刻画的景物分析与塑造的人物形象鉴赏这两方面作一点浅析。

景物分析不能丢掉情感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清人吴乔说:“景物无自生,唯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⑨由于情的决定作用,文中之景已绝非自然形态,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宋人俞成论“丈人屋上乌,屋好乌亦好”和“君看墙头桃树花,正是行人眼中血”诗句时云:“夫乌乌本是可恶之物,而反喜之;桃花本是可喜之物,而反恶之,是何也?盖由人情所感而然耳。”⑩散文《荷塘月色》中写“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路怎么是“幽僻的”、“寂寞”的呢?这是因为人孤寂罢了,流露出了朱自清先生一丝淡淡的哀愁。在写荷的时候,荷叶被比喻成“亭亭的的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出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眼前的一切景物都变得那么美丽,无论是“情生景”,还是“景生情”,此时此刻的朱自清先生一定忘记了那份孤寂与淡淡的哀愁,已找回到了一丝丝的喜悦。词人正因他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才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出了一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秋景图,一扫历代文人悲秋之气。在讲授秋景图时让学生思考,秋天的景物有很多,为什么词人单单摄取“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些景物来写,而不摄取萧萧落木、凄凄秋风、梧桐细鱼之景物入诗呢?这是因为“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展现了一副视野开阔的图画,“百舸争流”展现了一副催人奋进、永不言退的砺志图,“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一“击”字,一“翔”字无不给人强劲的力量,这些都契合词人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豪迈之情,故入诗。沈从文的小说名作《边城》中写“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宁静”,粗略一看,可能以为仅仅是在写黄昏美景,但与上下文一对照,便会读出主人公翠翠那颗面对美景时的孤独凄凉之心。“温柔”、“美丽”、“宁静”确乎是黄昏的魅力所在,加了一个“照样”,便赋予了人的情绪。

人物形象鉴赏不能丢掉情感性。小说、戏剧类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总是包含着作家对现实的情感反映、审美评价,从而具有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故而,我们在阅读小说或是戏剧类文学时,便总是被作品中的人物深深的吸引、感染,浮想联翩,百感交集,精神震荡,情绪非常激动。高尔基谈福楼拜《一颗纯朴的心》时说:“我完全被这篇小说迷住了,好像聋了和瞎了一样,……很难明白,为什么一些我所熟悉的简单的话,被别人放到一个厨娘的‘没有趣味’的一生的小说里去以后,就这样使我激动呢?”{11}这无不说明了小说人物的情感震撼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小说、戏剧人物形象鉴赏时就不能就人而人,而要把握其人物形象后面作者影射的人生体验与容入的情感。在分析鉴赏《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时,就必须紧密联系鲁迅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的深恶痛绝和对祥林嫂的深深同情,否则外貌分析就变成如同“寻人启事”对人的描绘一样,毫无文学价值。《边城》中翠翠的刻画无不注入了沈从文对这一人物的喜爱之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塑造无不流露了伟大作家契诃夫对这一形象的讽刺、抨击之情。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比如,教师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作品,用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以适合作品的情感基调的语气去诵读作品以体会其作者的情感等等。总之,文学作品的存在就是一种作者通过文本与读者在情感上的交流,文学的情感性不能丢,否则,文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注释:

①2006年第2期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的《教学故事二题》中的《文章是死的还是活的?》。

②《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③《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同上)。

④《淮南子・缪称训》,《诸子集成》第7册,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

⑤《文心雕龙・知音》,范文谰《文心雕龙注》下,第175页。

⑥西塞罗《神性论》,《西方文论选》上卷,第6页。

⑦《西方文论选》上卷,第4页。

⑧《艺术论》,第192页。

⑨《围炉诗话》卷一,适园从末本。

⑩《莹雪从说》卷二,商务印书馆出版。

{11}《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论文学》第182页。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功能;研究

1.前言

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包含着许多价值观念以及价值评判等,所涉及的内容有哲学、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宗教等,许多作者也通过将自身价值观或者价值评判等融入文学作品中,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从而引发共鸣,而这个令文学具有教育功能[1]。目前我国语文教学大多轻文学而重读写,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严重,因此为了S富语文教学的文学性以及人文性,文章先从文学相关教育功能的重要性着手,旨在让语文教育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的价值。

2.文学相关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2.1文学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文学属于一门语言艺术,而语文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语言,所以文学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是不可或缺的[2]。在文学创作作品里面,语言不单单是媒介,还是许多作家一直追求和挖掘的艺术,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将语言文学与文字进行联系,甚至有学者将文字兴衰作为语言文学兴衰影响因素,不过这并非只是指成熟文学可以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发展,还是指文学因对新奇想象的追求而不断创造的诗意世界,可以对文字丰富性进行扩展,这些文字蕴含在文学作品里,仔细体会作品文字的细腻,对学习语言具有重要价值。

2.2文学具备无法取代的认知功能

文学能够让人们了解世界。通常来说,文学发展史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社会、自我等的历史,其承载着先进的文明,记录着国家一路发展的历程。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以及创造等,对推进学生自我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文学作品里所展现出的不同形象都映射着社会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社会价值观进行内化,然后根据偏好以及理想的不同重新构建出新的价值观以及自我,升华人格与思想品德,正如巴金所说,他之所以会需要文学,是因为他想要用文学来改变生活、环境,从而升华精神世界[3]。文学的这一教育功能是单纯说教也没办法办到的。

2.3文学具备有独特审美特征

从根本上看,文学教育属于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是当代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可推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其创造能力,从而推动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通常来说,如果社会只重视知识以及如何获取技能,并不重视追求美的境界,获取诗意人生,那么人们就无法在审美鉴赏中追求智慧,这对于民族发展而言并不健康,只有在追求知识和技能同时发展审美情趣才能称之为完美,社会也才是健康社会。文学的教育功能能够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上,不断培养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形成,对学生发展有积极意义。

3.文学相关教育功能的应用建议

3.1创新教学模式以发挥文学的教育功能

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断挖掘文学作品内涵,通过创设情景等方法将文学作品和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文学兴趣,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文学基础情况以及个性发展需求等为学生创造出语言教学氛围,掌控好语言训练以及文学教学之间的平衡,语言训练为教学重点,对鉴赏文学创作作品有积极作用,而反过来,文学鉴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从文学鉴赏着手有利于促进语言教育发展,效果也更为显著,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摒弃只研究字词句、逻辑和修辞手法等,忽视对文学作品整体把握的教学方法,应先从文学作品整体鉴赏着手,不断细化形象、主题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充分发挥文学的相关教育功能。

3.2从情感入手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探究能力

对文学作品进行感知以及领悟需要基于整体性原则,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先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着手,让学生不断探究挖掘文学作品里所蕴含的情思,然后顺着情感线索去挖掘作者写作意图,在探索中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作品里的情感基调为学生创设出情感学习氛围,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学习环境,然后在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进行讲解和挖掘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作品情感源头的分析与捕捉,为学生理解作品内涵、了解作者思想打下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探究能力。

3.3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以提升学生审美情操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文学作品鉴赏内容,以有效开展审美教育。不过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应该注重审美鉴赏的体验性、个体性以及能动性等,重视学生对于文学美的体验,因为每一个作品不同学生的体验和看法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不能强求作品鉴赏结论的一致性。也不能使用固定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看法和理解,教师应该学会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在鉴赏作品中获得美的体验,以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4.结语

从上面可以看出,文学相关教育功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构建完善的人格,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文学的教育功能,摒弃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情感入手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挖掘文学作品内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经验,同时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好为.语文教学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功能与优化路径[J].语文建设,2015,06(08):17-18.

[2]毛三艳.论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评《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6,440(07):66.

[3]潘文.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结合刍议[J].高教学刊,2016,46(22):132-133.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第6篇

《文学概论》指出:“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在文学鉴赏活动中,读者对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意象、意境等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等,获得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学鉴赏能力?在此,谈谈“知人论世”的方法。

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写出来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不能不受社会意识形态、生活环境、个人情感和审美观念等的影响。反过来,在作品中反映出的作家的情感与心态,又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读者对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如鲁迅说的:“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知人”就是考察作者的家世、处境、行踪、性格与思想意识等。“论世”就是考察社会历史面貌,特别是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等。因此,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知人论世,这不但是赏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思想和方法,更是建构作者和读者关系的桥梁,是读者走进作品的路径。

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我们就应该让了解在公元759年,陕西发生饥荒,而安史之乱未平,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当时杜甫弃官西行,最后到达成都,并盖起一座茅屋栖身。其次,了解作者对下层人民生活感受是深刻,有着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而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秋八月,作者饱受了社会和自然双重灾难,自身生活也就十分艰难,长夜难眠。面对茅草被大风卷走,“床头屋漏”、“布衾似铁”的凄凉的处境,悲从中来,感慨万千。可是,在如此情景下,作者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推己及人,在诗中就明确地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抒发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民的情怀。这篇诗歌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也就在于诗人身处困窘的境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怀。

总之,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不但能披文入情,而且能使读者对作品的感受深刻,理解也会走上一个更深层次,获得诗歌更深刻的意蕴。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学鉴赏 心理健康 心理成长 心理品质

引言

对现今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就业压力的增加,人际关系的紧张,很多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各个高校也陆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侧重于心理学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对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是极为不利的。文学鉴赏通过大学生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促进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通过文学鉴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可使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1]因此,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文章通过分析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方面,使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形成

对于拥有几千年家国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则是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基础。文学鉴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进而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道德情操,促进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大学生在民族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面对中国近现代以来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根据大学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对具体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将其作为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为国家的发展进步,为缩小同西方的差距甚至超越西方重现中国的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但仍有很多大学生不能理智地思考这种差距,并且固执地认为这种差距的存在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从而对西方产生盲目的崇拜。中国的一切都不如西方,产品质量、生活质量甚至制度文化都不如西方。只要是中国同西方不同的地方,那必然是西方的好,中国的不好。

(二)文学鉴赏对民族自豪感形成的作用

文学鉴赏所适用的素材,很多都是中国历代先贤的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很多都包含着作者对祖国和民族的无限热爱。而对这些文学经典的鉴赏学习,可以帮助很多大学生克服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调节逢中必反的扭曲的不健康的民族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如通过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文学作品的鉴赏,大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多娇;从战国屈原的《九歌》《离骚》、南宋陆游的《示儿》等文学作品中,则能看到作者对于祖国沉沦、无力回天的无奈;而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等,则使大学生明白民族和自身命运的不可分割;而近现代更有无数为了中国之崛起而奋笔疾书的仁人志士,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可爱的祖国》、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等,大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更可见革命先烈们在远甚于现在的艰苦环境中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华民族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更可以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全方位了解到中华民族在其他具体方面的优秀表现,从而以自己作为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而自豪,意识到现在的落后只不过是民族发展处于低潮期的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华夏民族必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回时代高峰。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奋斗。各国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对个人奋发进取、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和歌颂。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鉴赏,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发进取的健康心理状态,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

(一)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很多大学生看不到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努力奋斗的必要性,为了短期的享受而逃避刻苦学习的责任,从而不能在自我发展方面健康成长。

对大学生而言,生活环境、人际交往有了较大的改变。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与以往也有着质的差别。学生心理上往往很大程度上还依靠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与大学自觉、主动学习的要求出现矛盾。要缓和这个矛盾,大学生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必然存在一个熟悉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挫折和阻碍,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合理地应对这些挫折迅速完成心理的成长,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己而努力奋斗。部分大学生却由于这些挫折而产生畏难心理,甚至产生逃避的情绪,再加上外在监督的放松,不能正确面对这一环境的改变,最终形成怕苦畏难甚至贪图享受、得过且过的心理,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

(二)文学鉴赏对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的作用

在大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包含较多励志性的作品。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对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都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旋律之一。因此,对这些励志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在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上有着积极作用。典型的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对主人公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生存而努力的描写等,都会使大学生在对这些作品鉴赏的过程中深受感染,从而使其认识到困难的暂时性和相对性、努力学习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2]从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责任意识,促进自我心理成长,完善成熟自己的价值观。

三、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作为社会群体组成部分的个体立足的基础,是健康心理的内涵。只有明白真情、诚信、尊重他人等品德的可贵,才能使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美德的赞美,同样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之中。通过文学作品鉴赏,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对其学习生活态度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唯利是图、冷漠势利。一些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决定自己行为的唯一取向是能否为其带来可见的短暂利益,而不在乎由此给他人带来的伤害,更看不到由此给自己未来的发展或者长远利益带来的损害。

这些大学生决定自身行为的取向是短期的可见利益,在与同学、朋友乃至亲人交往时对友谊和亲情的珍惜意识薄弱,意识不到尊重他人从长远来说就是尊重自己,损害他人的利益长远来说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其在他人眼中的表现不仅势利刻薄,而且鼠目寸光。这些行为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人必然因为其势利冷漠的行为而只愿意同其进行短期的纯粹利益上的交往,不愿同其发展稳定的长期互惠互利的关系。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对其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文学鉴赏对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作用

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以利益计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取向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这种利益计算必须建立在整体的社会利益而不是纯粹的个体利益的基础上。对于整体的社会发展来说,美德是无价的,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如一般所说的真情无价、诚信为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冷静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大学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对这些美德产生共鸣,从而自觉以这些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形成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3]如李白在《赠汪伦》一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对友情无价的歌颂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而与之相反,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在其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对犹太商人夏洛克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描写以及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对吝啬鬼葛朗台的嘲讽,则使两者成为人们心目中受鄙视的典型。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会使大学生明白其中所歌颂的各种美德的可贵,而自觉避免成为夏洛克、葛朗台等反面的人物类型。优秀的作品充满着激情和创造力,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这些优秀的作品,会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心理,陶冶情操,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结语

大学教育中的文学鉴赏,因为其涉及到的文学作品包含着古今中外文学家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蕴,因此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文学鉴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而且能促进其自我心理成长,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文学鉴赏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罗杰文.高职院校加强文学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2]吴正慧,赵占锋.文学治疗――心理治疗的艺术途径[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01).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第8篇

一、读可以培养语感

诵读时遵循“字头咬准要有劲,字腹延伸不变形,字尾收音要分明,声调抑扬要念准”的基本原则,可选雄壮激昂的诗歌或抒情浓郁的散文,再练读一般散文、文言文和其它文体文,通过苦练诵读,可以使普通话纯正,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读的过程可以体味语言文字内涵,体味内容、情感及与之相适应的语速、语调,把握说话技巧,感知词汇的词法结构和语句的语法规则,感知题材、情节、主题思想,感知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等。每年高考试卷中关于词语的辨析、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析、句式的选用、仿句等考题,其实质就是考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运用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重阅读、重感悟比起以题的方式来训练这些考点要有效的多。事实上,生活中一些人并不十分准确地知道某些词语的含义,但他们能准确地运用在口语和写作中。从写作的角度讲,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了《小狗包弟》《记念刘和珍君》,可以悟到记叙文选材、结构、立意、详略等技法;熟读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可以体味到散文景与情的关系;熟读了《谈骨气》《敬业与乐业》,写议论文也便不会畏难了。读可以增强语感,学习表达技巧,学会说话作文,新教材教学要求之一“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读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可以积累词汇,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这些词汇、语句识记存储得多了,在语言运用时,自然就有“源头活水来”。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演讲家、作家他们妙语连珠,谈吐自如,而生活中的一些人说话结结巴巴,无话可说,原因是前者语言材料丰富,后者语言材料贫乏。私塾教育有许多批判的地方,但我认为有一点值得提倡,那就是趁年轻的黄金时段,大量地背诵了一些典籍,大凡接受私塾教育的人都会作对联、写文章。现在新教材除了必修课本外,还有选修教材,教师如何教?我认为要提倡读,恢复古今人称“上学”为“读书”的文化内涵:多种形式地读,广泛地读,积累词汇,背诵诗词名言锦句,背诵名家名篇,大量摘抄说话作文有用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而且有助于提高说写能力。

三、读可以提高鉴赏、探究、评价能力

从新教材必修目录看,每一册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五大板块,突出了语文的文学性、人文性。教材关于阅读教学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培养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研讨和评价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研讨、探究、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高考卷上诗歌、现代文、文言文阅读均有此考查题,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赏析、探究、评价的活动要加强,再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现行高中语文课堂更多的就是学生阅读―感悟―探究―评价。学生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呢?一是读作品,感知作品。感知情节、人物活动环境、人物思想性格、作品的主题;感知语言、结构、表达手法。感知作品的过程就是学生读的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为理性评价。二是读鉴赏材料,学习鉴赏评价方法。选修教材,每单元都有相应的关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鉴赏的知识文;选修教材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而编排的课本,是学习鉴赏、探究、评价的教科书,几乎每篇作品后面都有探究、讨论题,课前或后有鉴赏提示或鉴赏要点;学生手中与课文配套的课辅资料,大都有课前诗词背诵热身、课前美文阅读欣赏、课后拓展阅读,诗词一般都附有赏析,试卷上阅读文题型设计体现赏析与评价的思想。学生认真阅读这些作品和鉴赏材料,不仅可以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文学品位。

四、读可以培养良好的才情、文气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第9篇

一、学会阅读,理解主题

以往的一些文学鉴赏,存在思想认识的误区,未能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那种“考什么,教什么”的毛病依然存在。一篇优秀文学作品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围绕考试的某一知识点,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做剖析,用掉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时间,作品的人文学科特色无法充分体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戏的局面终未打破。尽管教师鉴赏得生动有趣,精彩无比,学生听得茅塞顿开,津津有味,但这只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艺术,学生并没有带着要研究的问题深入反复地思考,思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效训练。其文学鉴赏活动,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动”,教师过多的“讲”实际上是越俎代庖,学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要少讲,要精讲,引导学生自己多品味,多鉴赏,多感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其一,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十分重要,因为生活是社会大众化的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其二,生活是开放式的生活,学生学习语文要用创新思维方式看待发展的事物,体验生活,品味人生百态。其三,语文学科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大语文的动态学科,崇尚大自然,奔向大社会,在大环境之中学习语文,吸取营养和精华。其四,语文的外延形象地揭示了语文是扩大延伸的学科,是与大社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社会化学科。学生这样的鉴赏活动比教师的讲解要好得多。

二、学会鉴赏,掌握方法

文学鉴赏是开放性、研究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与素质教育倡导的突出鲜明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尤其应该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以激情去撞击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引发审美的创新意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打下生活体验的基础。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理论,他反对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主张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杜威认为,学习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学习和增长才干。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仍然借鉴这一理论,还要在此基础上锐意创新,建立完善的课程理论。文学鉴赏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形象性、实效性和创造性的五大特点,综合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文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汇合的框架,富有鲜明的创新精神。

为了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中外文学名著,勤于积累,增强语言感悟,品味生活酸甜苦辣的滋味,贴近丰富的生活现实,理解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典型方法,理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创作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第一,形象思维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第二,联想、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心理形式。第三,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教师点拨文学鉴赏知识只是引路子。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鉴赏作品,讲出真实的感悟和思想。学生独立思考,“心有灵犀一点通”,心灵感应要比教师硬灌给的知识更有价值。

三、鼓励写作,提高水平

学而不研则浅,研而不写则虚。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学生,对文学情有独钟,感悟性强,有写作欲望,有研究灵感。笔者认为,学习与写作是文学鉴赏的孪生姐妹。她们彼此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新课标把文学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年的中考和高考阅读题都考文学作品鉴赏。于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强与弱,水平的高与低,得分的多与少,牵动了莘莘学子的心,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的好坏,也涉及文学教育的深层领域,体现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撰写研究性小论文,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是动脑动手实践的思维能力训练,是提高审美能力的综合素质的成果。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能力训练有助于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通病。通过强化小论文的写作,切实提高文学鉴赏的写作水平。

例如,鉴赏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笔者首先要学生到图书馆借书阅读。以“围城”为小说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思考,再思考,要求学生读作品,勤动脑,上网找有关评价文献,构思小论文的观点,选择作为论据的典型材料,运用比喻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充分论述《围城》命题的深刻思想内涵,阐明永恒的人生哲理。然后,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写作,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题目,并研究概括了关键要点:(1)《围城》的含义是:结婚和整个人生都好比是一个“鸟笼”,好比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2)人生也有被围困的感觉,钱钟书用犀利辛辣、幽默诙谐的笔调,描写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丑态,塑造了某类人物的畸形形象。(3)题材创新,含义深刻。小说通过对旧知识分子丑态和命运的描写,辛辣地讽刺了不学无术、精神空虚、虚伪狡诈、道德堕落的人。他们没有远大理想,一个个陷进了美丽的“围城”而不能自拔,可悲可恶。由此可见,鼓励学生研究文学名著的精彩章节,准确鉴赏主题,撰写研究性小论文,多管齐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充分证明,实践、思考、研究、写作有机结合,形成和谐协调的教学研究新格局,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视野,必将充分发挥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提高中学生文学鉴赏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学会鉴赏,掌握方法

文学鉴赏是开放性、研究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与素质教育倡导的突出鲜明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尤其应该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以激情去撞击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引发审美的创新意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打下生活体验的基础。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理论,他反对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主张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杜威认为,学习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学习和增长才干。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仍然借鉴这一理论,还要在此基础上锐意创新,建立完善的课程理论。文学鉴赏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形象性、实效性和创造性的五大特点,综合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文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汇合的框架,富有鲜明的创新精神。为了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中外文学名著,勤于积累,增强语言感悟,品味生活酸甜苦辣的滋味,贴近丰富的生活现实,理解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典型方法,理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创作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第一,形象思维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第二,联想、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心理形式。第三,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教师点拨文学鉴赏知识只是引路子。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鉴赏作品,讲出真实的感悟和思想。学生独立思考,“心有灵犀一点通”,心灵感应要比教师硬灌给的知识更有价值。

二、鼓励写作,提高水平

学而不研则浅,研而不写则虚。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学生,对文学情有独钟,感悟性强,有写作欲望,有研究灵感。笔者认为,学习与写作是文学鉴赏的孪生姐妹。她们彼此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新课标把文学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年的中考和高考阅读题都考文学作品鉴赏。于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强与弱,水平的高与低,得分的多与少,牵动了莘莘学子的心,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的好坏,也涉及文学教育的深层领域,体现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撰写研究性小论文,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是动脑动手实践的思维能力训练,是提高审美能力的综合素质的成果。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能力训练有助于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通病。通过强化小论文的写作,切实提高文学鉴赏的写作水平。例如,鉴赏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笔者首先要学生到图书馆借书阅读。以“围城”为小说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思考,再思考,要求学生读作品,勤动脑,上网找有关评价文献,构思小论文的观点,选择作为论据的典型材料,运用比喻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充分论述《围城》命题的深刻思想内涵,阐明永恒的人生哲理。然后,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写作,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题目,并研究概括了关键要点:(1)《围城》的含义是:结婚和整个人生都好比是一个“鸟笼”,好比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2)人生也有被围困的感觉,钱钟书用犀利辛辣、幽默诙谐的笔调,描写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丑态,塑造了某类人物的畸形形象。(3)题材创新,含义深刻。小说通过对旧知识分子丑态和命运的描写,辛辣地讽刺了不学无术、精神空虚、虚伪狡诈、道德堕落的人。他们没有远大理想,一个个陷进了美丽的“围城”而不能自拔,可悲可恶。由此可见,鼓励学生研究文学名著的精彩章节,准确鉴赏主题,撰写研究性小论文,多管齐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充分证明,实践、思考、研究、写作有机结合,形成和谐协调的教学研究新格局,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视野,必将充分发挥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提高中学生文学鉴赏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作者:龙莲明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