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市场需求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3:50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1

关键词:中国;对俄;服装;贸企;转型;升级

据中国海关统计,1992年中俄贸易额为23.36亿美元,2011年跃升到792.5亿美元,10年增长了近34倍。而根据俄罗斯联邦海关局的数据,2012年1月~2012年9月份,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额就达648亿美元,增长7.5%,中国已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俄贸易增长主要因素是石油产品、机电产品,而中俄传统贸易的纺织服装产品,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贸易额却在逐年下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传统的纺织服装贸易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份额的下降?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对俄贸企又该如何转型升级,应对挑战、寻找机遇,更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一、 中俄纺织服装贸易的历史和现状

回顾20多年来中俄纺织服装贸易状况,主要是以民间推动为主体的经济活动。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快速增长期。从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到1998年,由于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刚刚成立,经济一片萧条、人民生活用品严重短缺。而此时中国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商品已相当丰富,商品价格也相对低廉,再加上市场比较开放,中俄纺织服装贸易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当时,北京雅宝路以使馆区为依托,黑龙江、新疆以边贸为依托,加快建设以对俄为主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步伐,外贸公司和个体商户也都大力开展对俄民间纺织服装贸易,出现了批发零售、灰色清关、专列运输、包机包税、现汇结算等多种贸易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每天来雅宝路采购的俄罗斯客商就超过2 000人,物流公司达300余家。与此同时,俄罗斯包括莫斯科、叶卡捷琳堡、圣彼得堡等在内的一些大城市,也应运而生了像伊斯麦乐,留比例诺、卢日尼卡、萨达沃等大型纺织服装批零市场,辐射中东欧国家,中国中低端纺织服装产品几乎占到俄罗斯市场的80%以上。

第二阶段,缓慢增长期。1998年~2007年,相比第一阶段,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究其原因,除了俄罗斯还未摆脱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国内市场需求和购买力相对乏力,国际经济危机和俄罗斯本国推出的纺织服装工业振兴计划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998年,为遏制国际游资炒作俄罗斯金融市场,俄罗斯政府采取措施将年内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放弃卢布汇率9.5卢布兑换1美元上限,实行自由汇率政策,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结果卢布狂贬70%,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国际巨额游资炒家元气大伤的同时,也引起了美欧国家股市、汇市的全面剧烈震荡,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由于中俄民间纺织服装贸易是以美元现金结算,因而汇率大幅贬值在带给众多外贸企业惨重损失的同时,更是重创中俄民间纺织服装贸易。再加上这期间,俄罗斯为提振经济,提出了振兴本国纺织服装工业的振兴方案,并推出包括优惠贷款、设备改造、降低纺织服装产品进口数量等在内的一系列扶植政策,目标是减少进口,将俄国产品本国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5%左右。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俄第一次遭遇增长危机。

受上述因素影响,结束了前期高增长态势的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开始进入平缓增长期。

第三阶段,发展瓶颈期。 2008年至今,中俄纺织服装贸易一直处于下降通道。这一方面是因为高企的中国原材料、劳动力和物流成本使得贸易综合成本明显升高,挤压了对俄纺织服装贸易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和其他国家的纺织服装产品进入俄方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密不可分。

2011年12月,俄罗斯加入WTO,按照世贸规则,俄罗斯需全面开放市场,降低关税,融入国际竞争。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越南等国的产品开始大量进入俄罗斯市场。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俄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然,俄方整顿市场秩序,规范民间贸易行为的措施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2009年10月17日,位于莫斯科东部的伊斯麦乐纺织服装批发大市场发生大火,过火面积近1 000平方米,虽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国际影响巨大。为此,俄罗斯内务部、海关总署、总检察院和安全总局召开联席会议,开始严格整顿俄进口商品秩序,严厉打击“灰色清关”,查封了该市场仓库的6 000多个集装箱,价值二十多亿美元产品,一些中国商人损失惨重。从此,俄罗斯最大的伊斯麦乐基服装鞋帽等日用品批发市场全部永久关闭,中俄特色的灰色清关贸易基本上画了句号。

二、 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1. 贸易市场推进需要中国贸企转型升级。多年以来,由于俄方原因,占中俄贸易很大比重的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的是灰色清关。双方海关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贸易市场的真实情况和数据很难准确掌握。即便如此,中俄两国纺织服装贸易热度依旧不减。

以北京雅宝路市场为例,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其已成为中国对俄罗斯最大的纺织服装贸易基地,在东欧国家很有影响。该市场现在有9家专业市场,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商户和公司合计近6 000家,上下游合作的工厂或银行、物流公司等服务机构上千家,整个产业链就业人员超过10万人。2011年雅宝路市场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外贸培育的基地之一,是北京朝阳区中国对俄贸易窗口。乌鲁木齐对俄纺织服装市场、黑河对俄纺织服装市场等也都容纳了上万人就业,每年对俄贸易超10亿人民币。而俄方专门从事中俄贸易就业人数也超万人。

任由如此规模庞大且事关中俄两国民生的贸易市场自由萎缩,并不符合两国的利益。更何况按照中俄双方投资合作规划纲要,2015年中俄的双边贸易额要达到1 000亿美元,2020年更是要达2 000亿美元,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市场前景依旧乐观。因此,中国贸企需要做的就是修炼内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2.抢占俄市场需要中国贸企转型升级。就纺织服装产业来说,中国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纺织服装生产历史悠久,对俄综合优势明显,且可长期保持。俄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随着国际市场原料和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俄收益巨大经济在能源工业的推动下,俄经济亦开始复苏,2011年俄GDP达543 690亿卢布,同比增长4.3%,按折合汇率测算,人均达到12 939美元。按相关部门的统计,俄每年在纺织服装产品的消费可达530亿美元,其中,服装类约360亿美元,纺织品类约170亿美元。另外,由于俄大部分地区气候比较严寒,有的地方冬季甚至长达6个月以上,这使得俄对裘皮及皮革制品的需求异常旺盛。俄每年的裘皮大衣消费量可达到1 000万件以上,市场潜力巨大。虽然俄现有纺织服装厂近3 000家,规模以上企业有60多家,但由于各种原因,年纺织服装年产值约100亿美元,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20%左右。而中国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就有3.6万家,产能世界第一,可以和俄形成良好的互补。对中国纺织服装贸企来说,这都是巨大的商机。只要紧抓住俄纺织服装市场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转变,对俄市场依然大有作为。

3. 俄消费结构变化倒逼中国贸企转型升级。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品市场之一,目前俄罗斯的人均购买力已上升到欧洲国家第6位。俄罗斯服装市场的消费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由早前的“金字塔”结构演变成目前的“枣核”结构。高消费阶层约占10%,中档消费阶层约占70%,工薪阶层消费阶层约20%。主要特点是: 高档消费阶层对服装的要求是质量好、品味高、设计时尚、个性突出;中高档消费阶层对服装的要求是质量上乘,价格合理、设计新颖,体现人性;工薪阶层消费者对服装的基本要求是价格较低,舒适大方。目前俄纺织服装市场总体处于上升阶段,中档价位服装的比重每年的增长幅度在25%~30%。中国贸企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俄纺织服装市场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更好地掘金俄市场。

三、 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转型升级的几种类型

1. 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多年来,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最大的优势是物美价廉。而这种相对优势的保持更多地依赖于适度的产品成本控制。也正源于此,一直以来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商更多的将目光集中在档次比较低的所谓高性价比商品上,但获利并不多。然而,欧美国家知名品牌每年出口到俄罗斯的高档服装几千万件,价格远非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所能比。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欧美产品中,很多都是贴牌的中国制造。这说明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销售渠道上来说,都已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稳定占领中低端市场份额的同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向质量效益型企业转型升级。

2. 向资源整合型转型升级。今天的俄罗斯纺织服装市场,已是买方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固守原有的方式和渠道,不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贸易商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是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面对新形势,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应积极进行资源整合,一方面可通过纵向一体化的方式,如兼并收购整合中国及俄罗斯市场,包括产品设计、原料供给、产品加工、甚至批发市场等环节,同时在贸易终端市场,不断巩固原有经销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和机会,培育新的经销商,并建设国外直营网络,提高产品迅速覆盖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横向一体化的方式,加强与俄本土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俄当地各种资源,挖掘和利用好俄方合作伙伴的各种资源,降低公司在俄市场的经营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

3. 向品牌打造型转型升级。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服装符合俄消费者需要,但质优价高的中国纺织服装俄同样需要。要长期保持中国纺织服装对俄市场较高的占有率,逐步打造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优势十分重要。当然,品牌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至少有志于此的中国贸企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产品开发中心,密切关注欧美包括俄在内的服装时尚潮流,掌握消费者最新需求趋势。其次要有自己的定价和竞争策略。再次要努力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依托各种传媒手段,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实现产品转型升级。

4. 向技术创新型转型升级。经历1998年和2009年两次金融危机洗礼仍屹立不倒的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公司或商户,大多数具备了“贸工技”运作能力。如今,面对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和一线产业工人短缺的双重考验,对他们而言,实现技术创新就成为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的最有效选择,而充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就成为最好的生存路径。为此,有条件的国际贸易市场,要遵循国际贸易的规律,在政府的主导下,合作建立产业孵化基地,组织有关技术专业人员,大力开展产品创新活动,并建立国家新技术新工艺的政策机制,社会风险投资机制等等,使之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在纺织服装新产品功能性和替代性面料开发以及复杂性新款产品批量生产方面,要大胆引进新型设备,比如推行服装模板化作业 ,利用服装CAD软件与切割设备,实现快速开模智能化,助力贸企优化产业模式,提升产业效率,达到产品标准化作业。同时,贸企也要推行信息技术,尤其是EPR 信息技术建设方面要有投入,要有技术创新,以加强产业链管理,这是引领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着力实行以技术创新将是支撑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之一。

5. 向网上贸易型转型升级。长期以来,中国对俄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通常采用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如代销、赊销等方式进行,在网络交易和全球B2B电子商务越来越繁荣的今天,对于众多纺织服装贸易企业来说,网上贸易无疑是一种值得尝试和推荐的贸易模式。有调查结果显示,新一代的俄罗斯商人的确更喜欢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了解产品信息。这对传统的纺织服装贸易商来说,向网上贸易转型升级,无疑是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北京雅宝路市场也已也专门建立了雅宝365网站,致力于为中国对俄纺织服装贸易开辟专业平台。目前已获得业内人士认可,取得了初步效果。

中国对俄贸企转型升级,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俄纺织服装市场变化,实现新一轮贸易增长。中国对俄贸企要充分认识当前国际经营大环境变化的严重性、紧迫性,树立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逐步从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如果大部分贸企经过3~5年能够实现转型升级,那么,中俄纺织服装贸易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郭燕编著.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07.

2.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2011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3. (美)理查德·莱亚德,约翰·帕克著.白洁等译.俄罗斯重振雄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编.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1.

5. 刘旭著.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对策.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

作者简介:崔十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10级博士生,北京市评标专家,高级工程师。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 纺织服装出口 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传统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是具有国际竞争明显优势的出口创汇主要行业,作为中国经济中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产业,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深受其害。

一、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总额以及纺织服装行业出口数据的变化趋势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1,笔者汇集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各月的纺织服装出口数据,如表1所示:

绘制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

自2001年以来,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率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2007年,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信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 717.70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19.11%;这是自2001年以来,纺织服装出口增速首次低于20%;2008年纺织服装品出口值1 852.2亿美元,同比增长7.83%,较上年增速又下降了11.28个百分点;2009年开始呈现负增长的局面,2009年1~9月,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 216.43亿美元,同比下降11.5%。其中纺织品出口431.03亿美元,同比下降13.7%,服装出口785.4亿美元,同比下降10.2%。由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以出口贸易为主导,因此,纺织服装出口的这种急剧下降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大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二、金融危机引发的纺织服装行业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变化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一直保持持续升值态势,自2005年7月至2008年底,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其中2008年上半年是人民币升值幅度最快的半年,半年累计升值达6.9%。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产品的实际结汇收入降低,加大了出口企业报价风险。以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统计数据为例,尽管2008年出口总值比2007年度增长7.83%,但如扣除2008年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行业出口的实际结汇收入已经比2007年同期出现萎缩,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进入2008年下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美元汇率进入主动升值通道,人民币也随之停止了2008年以来对美元快速升值的态势,自2008年7月至今一年多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在6.81~6.85间小幅波动,从而给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出口企业释放了一定的空间。然而自2009年3月以来,美元在金融危机中走出的逆势反弹行情已经告一段落,重新开始延续危机前的长期贬值趋势。巴克莱资本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4~9月,美元贬值10.3%,这是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降幅。尽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盯住一篮子货币,但由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优势,因此,随着美元贬值趋势的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再现。因此,当前环境下,出口企业的出口订单究竟应当如何报价才能降低出口结汇损失,仍是每个出口企业面临的难题。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日本、欧盟等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衰退,消费支出缩减、贸易金额下降。根据WTO2009年7月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10%。从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市场的角度讲,金融危机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发达国家居民衣着类消费增速的大幅减缓甚至负增长。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目前还是高度依赖主要发达国家,对美国、欧盟、日本3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40%以上。以2009年5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数据为例,5月份位列前3位出口国家地区分别是欧盟、美国、日本,这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303.5亿美元,占到我国5月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额的50.23%,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服装需求处于衰退之中。尽管目前各国政府都着手实施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但国际市场需求情况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也还在增加。

(三)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家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的调整

2007年之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导致主要进口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为了减少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同时也为了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国家在2004~2007年这4年内连续3次调低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2004年1月,国家把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从15%、17%统一降至13%;2006年12月16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到11%;2007年7月1日起,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1%。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冲击,国家从2008年8月1日起到2009年4月的短短9个月内,又连续4次调高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2008年8月1日起,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2008年11月1日起,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4%;2009年2月1日,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2009年4月1日起,将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6%。

目前,把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是所有行业中最优惠的出口退税政策。这是鉴于在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盈利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1个百分点的出口退税可以挽救很多处在倒闭边缘的企业,从而对缓解金融危机给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带来的压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企业必须认识到,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暂时性应急措施,不具有可持续性,由于导致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出口退税率的上升也难以彻底弥补这种不利影响。从长远看,战胜危机、振兴纺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还在于提升纺织业的产业竞争力。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增值税的转型改革

根据计算增值税时对外购固定资产价款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增值税划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3种类型。目前在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一百多个国家中,绝大多数采取消费型增值税。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能够增加可抵扣增值税的规模,企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和折旧成本降低,增值税负担和营业税金附加负担降低,现金流增加。因此,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能起到增加企业净利润、充裕现金流、优化资产结构以及增强偿债能力的作用。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波及全球的背景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

对纺织服装行业而言,根据统计数据测算,预计2009年新税制实行后,我国纺织行业在购进新装备时可节约成本60亿元;可增加可抵扣增值税120亿元。同时,增值税转型对于纺织服装行业而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增值税转型可以有效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的积极性,有助于加速设备更新,推动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比较优势的升级;也有助于加快国产纺织专用装备制造业发展,这对于实现我国建设纺织服装强国的中长期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三、当前环境下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机遇与对策分析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形成了很大压力,但危机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危机之中潜藏着大量机遇。因此,企业一方面应把危机看成自我调整、自我改善的契机,从危机中发现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调整与改进;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危机中寻求商机与转机,根据目前国家产业政策调控的方向进行中长期规划与布局,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家已颁布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走出危机,并在危机过后谋取更大的发展创造先机。

(一)调整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的品种结构与国别结构,稳定现有市场、开拓新兴出口市场

从出口商品的品种结构看,当前纺织行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产能严重过剩,金融危机只是加剧和恶化这一进程,促使该出口困境提前到来。纺织品方面出口的大多是中低档、薄利润的产品,服装出口则以贴牌加工作为生产销售的主要方式,由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形成竞争力而不得不实施“低价低利”的营销策略,出口效益低微。例如,2008年,约70%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1%,2/3纺织企业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

从出口商品的国别结构看,应避免目前出口市场高度依赖主要发达国家带来的被动局面,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一方面,尽管美、欧、日三大传统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但危机当前使得这些国家的高档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压缩,从而反将给价廉物美的中、低档市场以机会。以美国为例,尽管2009年以来对美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但2009年前5个月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中所占份额提高了3.75%,出口竞争力系数比2008年同期提高1.22%。因此,危机给企业巩固乃至扩大在传统市场的市场份额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中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国家,居民消费需求以较快速度增长,这将给我们纺织行业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市场多元化水平提供了机遇。此外,目前东南亚各国服装出口快速增长,我国纺织行业相对这些新兴市场具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为其配套供应的化学纤维、面料等上游产品,将会有相对稳定的增长空间。

因此,企业应坚决拒绝数量型、低档货、低利润的运作模式,危机当前应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转型。对欧美等传统贸易出口国,虽然金融危机使得消费力下降,但对于生活必需品以及价格实惠的产品则属于刚性需求,针对这些国家出口产品可以考虑向小批量、多品种、高性价比方向转型;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相关出口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其市场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出口增长。

(二)多方位、多层次开发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

在金融危机导致纺织服装行业外需下降、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国务院于2009年2月颁发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国内消费,引导纺织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目前国内的纺织品服装消费还有很多空白点。首先,中国作为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的人均纤维消费量是15公斤左右,这与发达国家人均纤维消费量30~40公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广大农村,目前纺织服装消费量依然还很低。这意味着中国纺织服装内需市场有巨大空间和潜力。

其次,中国作为纺织服装工业大国,本国中高端的品牌消费市场却基本被国外品牌占领。据中国服装行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35家中高档商场中, 60%的纺织服装品牌为国外品牌,而在一些更为高档的商场中, 90%为国外品牌;上海高端百货商场中有77%的服装品牌是外国品牌,10%是港台品牌,大陆本土品牌仅占12%。因此,对大多数以贴牌生产、代工生产为主的企业而言,应考虑借鉴洋品牌营销手段,依据本民族文化和消费习惯,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例如2008年下半年以后在出口企业发展受困的同时,主打国内市场的自主品牌如美特斯邦威、七匹狼等上市公司却增长强劲。又如华西村服装公司在从事贴牌的同时,已经创建荣获中国十佳品牌“华西村”西服品牌。

其三,随着国家推行的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措施的实施,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农业、交通等相关产业投入,将增加对土工合成材料,医疗卫生纺织品等产业纺织品需求,《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明确了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指导意见,并鼓励国内基础设施中采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类产业用纺织品,国家的4万亿投资计划,则大部分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因此,这对于与家纺、服装三分天下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带动产业研发和应用能力提升,让产品延伸到更多的使用领域,扩大市场份额的良好机会。

总之,国内巨大的需求市场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本土优势,企业应抓住农村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的机会开拓内销市场中的农村市场;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加大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抓住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机会拓展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建设并在品牌、渠道、平台、终端等领域进行创新,通过提升品牌价值、构建渠道终端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如凡客诚品、麦考林等,都是目前国内品牌建设和营销模式创新的典范。

(三)嵌入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高端,优化区域布局,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

全球纺织业的竞争不仅表现为若干公司在纯粹产品上的竞争,更表现为以产业为网络组织的集群竞争。产业聚集是纺织服装产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纺织服装产业重要的组织形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转移,目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品服装制造大国,纺织品服装的产量与出口额均居全球首位,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纺织行业80%的企业,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浙江为例,过去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五六百个产业集群。但从集群效应来看,群内企业在业务上的关联度并不高,群内众多小企业不仅没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缺乏企业彼此之间的战略合作,产品生产停留在“引、仿、跟”上,造成在同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企业间竞争大于协作的局面。以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为例,这个由1 100多个企业组成、年产领带3亿多根、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不仅研发设计能力严重匮乏,而且销售渠道受制于外国厂商。从1984年生产出第一条领带到现在20多年来,这个地区的自主品牌出口甚至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因此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不少地区的产业集群遭受重创,甚至伴随区域性经济危机现象。因此,必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嵌入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高端。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全球价值链上的利润分布并不均匀,主要利润流向产品价值链的两端,一端是研发和设计,一端是品牌和营销,中间是生产制造,形成一条U型曲线,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总体上,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处于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的价值曲线底部。从价值链上游看,目前我国面料的自给率仅为40%;从价值链下游的品牌营销来看,我国尚没有一个服装世界品牌,没有任何一家自有品牌出口的额度能占到总出口额度的0.5%;在纺织服装国际价值链条中,中国企业只是赚取了10%左右的加工费。

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国际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首先要延长群内产业链,要构建包括研发设计、原料供应、生产网络、销售网络等上中下游企业的产业集群,因此,各地区的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要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进行产业集群链的集成创新,积极鼓励企业间的兼并合作以及合并重组,推动企业尽快实现功能升级,形成产业链优势与区域经济优势,实现集群效益,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和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集群中各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寻找各自的全球细分市场,争取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定位中的多元化,变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集群内各个企业都应向品牌化发展,众多的品牌叠加在一起构成最终产品品牌,最终实现品牌化的纺织服装供应链。通过产业层次集体的共同提升,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走向价值链高端,获得更多附加值。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虽然给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但金融危机也将带来国际纺织品和服装市场重新洗牌,从而给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一次难得的机遇。因此,纺织企业一定要积极争取,善于从危机中寻求机遇,并做到抓住、抓好机遇,把危机变为转机。只要企业不失信心,脚踏实地的谋求发展,纺织行业完全有机会在危机中实现“弯道超车”,中国到2020年由纺织服装大国转为纺织服装一流强国的产业目标必然能够早日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明霞.影响纺织服装业运行因素分析[J].纺织服装周刊,2008(11).

[2]唐玲.我国纺织工业出口走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

[3]刘岩.增值税转型对经济的影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6).

[4]张燕芳.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困境及其对策[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2).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3

中欧合作,发展顺利

于2011年4月11日在巴黎举办的中欧亚麻峰会上,中欧双方各派8名代表共同签署了《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与欧洲亚麻大麻联合会谅解备忘录》,其主要内容:一是中欧双方首次明确,将合作开发中国亚麻纺织品内需市场;二是中欧双方将共同研究设立亚麻纤维进行国际交易的规则;三是中欧双方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保持进一步沟通。中欧第一次峰会开局顺利,圆满成功。

2011年9月7日至8日,我们在中国哈尔滨举办了国际麻纺织高峰论坛与亚麻纺织精品展示会,有1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欧洲亚麻大麻联合会杜祺会长作为团长,率领欧洲一行16人代表团出席了这次峰会,杜祺会长和蒲三伟总监分别在峰会上作了重要演讲。与此同时,中欧双方各派15名代表共同签署了《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与欧洲亚麻大麻联合会合作拓展中国亚麻纺织品市场协议》,其主要内容包括:双方合作目标;组织机构;中国亚麻纺织品市场研究;合作项目的实施等,充分表达了中欧双方合作共同拓展中国亚麻纺织品市场意见,从而加深了中欧双方合作互信的友谊,从此双方开展活动不断。欧洲亚麻大麻联合会委托法国时装学院研究《拓展中国亚麻纺织品内需市场构架方案》,2012年4月9日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在青岛市召开的年会上,欧洲亚麻大麻联合会蒲三伟总监和贝尔增秘书长亲自到会介绍方案情况,征求中方意见后,进行了认真修改补充完善。于2012年7月10日贝尔增秘书长专程赶到上海参加方案论坛会,她详细讲解了方案内容和要求,指出了拓展中国亚麻纺织品内需市场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产品规格、创建品牌、消费需求方向等,充分表达了推广中国亚麻纺织品内需市场作为欧洲亚麻大麻联合会主要发展战略。

思路统一,初见成效

开发中国多功能亚麻纺织终端名牌产品,贴近公众生活,必须延伸产业链,大力研制创新亚麻纺织面料、服装、针织、家纺、产业、工艺美术、体育、装饰、汽车、航空、航海、建筑等多用途的复合亚麻纺织产品,是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主要发展的战略任务,已经得到中国亚麻纺织企业赞同响应。我们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有条不紊做好下列工作:

1.建立拓展中国亚麻纺织品市场基金理事会。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开发中国亚麻纺织终端产品市场工作。截至2012年5月,已有部分亚麻常务理事企业自筹缴纳开发中国内需市场基金200万元人民币。

2.理顺中国亚麻纺织行业专业委员会服务职能。在加强做好为亚麻纺织会员企业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为会员单位争取国家与地方政府扶持政策。

3.积极筹建在北京和上海设立拓展中国亚麻纺织品内需市场联络机构。以利于调研市场情况,沟通交流信息,宣传亚麻纺织产品时尚、舒适、透气、环保和抗紫外线等特征,积极扩大市场占有率。

4.利用春季北京和秋季上海中国国际面料展览会时机,设立中国亚麻纺织精品时尚文化展位,传播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亚麻时尚文化,促进专业人员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5.从2012年9月开始,结合中国大连国际服装节,同时组织设立中国亚麻服装展区,引导人们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全年穿戴亚麻服装与制品。

前景广阔,重在实施

众所周知,中国有13亿多人口,衣着制品市场销量大,只要其中有3亿人穿戴亚麻服装制品,市场需求量就非常大,年均每人花500元人民币购置亚麻纺织服装制品,年销售收入即可达1500亿元。为此,我们要认清形势,把准市场,选对目标,正确定位,坚定信心,不怕艰辛,真抓实干,坚定不移拓展中国亚麻纺织品内需市场,不达目的不罢休。与此同时,重用专业技术设计人才,开发设计优质名牌和时尚新款式亚麻纺织服装终端产品,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们准备于2013年9月份,结合中国大连国际服装节,同时召开中国大连国际亚麻时装终端产品高峰论坛,届时邀请欢迎中外嘉宾和朋友前来参加演讲指导。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4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

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和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影响到了金融行业,更是对我国的纺织服装业造成了一定的打击。2007年下半年以来,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我国纺织服装(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累计额为5594.9亿美元。2008年服装类同比增长4.1%、环比下降16.8%,纺织类同比增长16.6%、环比下降1.6%。2009年世界经济呈现出了复苏的迹象,专家学者提出后危机时代概念各国在后危机时期都面临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

虽然如此,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月度同比增长除了3月份和12月份,其他月份全为负增长。09年服装类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15.1%,纺织类同比下降8.4%,环比下降25%。201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我国分别出口纺织服装392.5亿美元和496.5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2%和22%,其中浙江、广东和江苏位居出口前三位。但后危机时期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许多纺织服装企业正在积极思考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寻求转型。例如江苏盛虹集团是一家生产涤纶纤维的企业,它从07年就开始着手提高产品附加值,高附加值产品量从20%增加到了70%。结果至今盛虹集团不仅销售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利润水平依旧和以前一样,维持在11-12%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升值等困难又会使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进一步受阻。作为全国县市中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服装名城江苏常熟共有纺织服装企业3500多家,2008年底因为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等原因,有近2500家企业开工不足,有的停产,有的已经转产。据调查,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平均纯利润率在3%至5%,有的企业甚至远低于3%。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95%以上企业是生产中低端的贴牌产品,与国外厂商的议价能力很弱提价的可能性又几乎为零。如果后危机时期中国迫于外界压力,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过大,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严重的打击。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困境

(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至今,我国纺织品服装遭到的贸易保护案件在不断增多。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反倾销有关的案件共45起,同比增长35%。反倾销案件以产业用纺织品、化纤、家纺等行业为主,涉及产品包括聚酯短纤(长丝)、粘胶纤维、窗帘、帘子布、织带等。2009年有关我国纺织品服装特别保障调查案件数量有7起。2009年欧盟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召回通报213项,同比增长294%;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共召回通报24起,同比增长4%,召回通报的纺织品服装类产品以儿童服装和鞋为主。

据商务部数据,2010年1月至5月,全球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立案11起。涉及主要产品包括西服套装、牛仔布、合成纤维毯等。立案数量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多。2010年1至4月,美国对我国儿童服装类产品召回16起。2010年4月份,欧盟宣布了多起全球召回信息,其中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17起。

从目前情况看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后危机时期将不得不面临相比以往更为严峻的贸易环境。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国际贸易的萎缩,而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的企业,这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贸易保护案件太多,会直接导致企业出口下降。不仅如此,贸易保护主义还会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公正的市场环境。而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刚从金融危机中有所恢复,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有些企业会因为资金短缺的问题,无力应诉。还有不少企业遇到贸易保护主义便绕着走,这样容易助长国外对我国的纺织服装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二)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意味着用外币表示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相对价格上升,纺织服装出口减少。纺织服装本身属于低附加值产品,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得这一利润空间小的行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反之,人民币汇率下降,会使纺织服装出口相应增加。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从2009年1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为0.14618,2010年8月汇率为0.14738,人民币升值幅度为0.82%。

人民币的升值是对纺织服装企业最大的威胁。我国纺织服装企业90%以上都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非常敏感。企业将仍会面临收入的增长,但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利润会进一步受到挤压。据有关研究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如果人民币在一年之内升值幅度达3%,对于一些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就已达到承受上限了。而且升值对行业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只能进行规避而无法克服。

(三)国外市场需求不稳定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产业,金融危机使其外部市场恶化,从而使得纺织服装出口下降。需求可以通过GDP来说明。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09年三季度美国GDP同比下降2.09%,2009年四季度同比增长率为0.74%,2010年一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长率为2.7%,2010年二季度GDP增长2.4%。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欧盟2009年GDP第三季度同比缩减4.3%,第四季度GDP同比降幅为2.3%,2010年一季度欧盟GDP同比增长率缓慢恢复至1.1%。但2010年第二季度,欧元区GDP下降了0.2%。欧盟货币事务委员会预计2010年GDP增幅仅为0.7%,增长疲软而且容易受到干扰。

虽然美国经济正在回暖,市场需求有所好转,但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出口市场欧洲的经济依然不振。受经济环境影响,欧洲服装销售状况趋于恶化,如德国服装行业的销售在2010年3月和4月接近零增长。而且许多企业表明,欧洲市场令人担心,向来出价较高的欧洲客户明显减少。这一迹象为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走势增添不少变数。

(四)原材料价格上扬

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会使纺织服装业利润空间缩小,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纺织服装的出口。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棉价强势上扬,受此影响国内棉价迅速跟进,棉纱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保客户”和“保利润”之间进退两难。氨纶和棉花原材料成本在不断上升,尤其是棉花价格的上涨幅度很大。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数据显示,08年11月份328级棉花价格为10830万/吨,2010年7月份棉花价格为18313万/吨,总体上升幅度达69.1%。而据统计局数据,2010年7月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为99.2,同比下降了0.8%。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纺织服装企业的盈利空间,加之衣着类消费价格的下降,使得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许多纺织服装企业计划涨价,但从目前情形看来这一计划不可行。从今年的广交会情形来看,采购商不但不接受涨价,还企图压价,增加了成交的难度。很多企业认为原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只能靠自己消化,因为货物的价格是早就有了协议的。如果报价太高,会失去以往的老客户。

三、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走出困境应采取的措施

(一)合理选择结算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我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对人民币币值升值很敏感。我国纺织服装类出口绝大多数是以美元结算的。如果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无疑会很好地规避汇率带来的风险。例如2010年6月21日企业向国外出口100万美元货物,当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6.8275,7月1日到达,此时汇率为6.7858。企业将损失4.17万人民币。而如果采用人民币结算,就意味着海外的订货商承担起了人民币汇率的风险。对此,纺织服装类企业须加强自身的议价能力。企业还可选择英镑等与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货币,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带来企业利润的下降。另外,纺织服装企业在早前议价时,可与外商商议好预留报价空间,这样能更好地降低汇率风险。

(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出口竞争能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方面出口的大多是中低档、薄利润的产品,服装出口则以贴牌加工作为生产销售的主要方式,由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形成竞争力,出口效益低微。这类企业通常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不强。如果企业的产品附加值高,少量公司生产这样的产品,其议价能力也增强了,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上涨的风险可转移给外商,遇到的贸易壁垒也会相应减少。上文提到的江苏盛洪打造出来了超细纤维产品,企业自身竞争力增强,需求没有减少,其议价能力也提高了。亚洲金融危机时,依靠提升附加值的宁波太平鸟服饰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太平鸟起步的第二年正赶上亚洲金融危机,正面临着市场急剧萎缩、订单大量流失等问题。而当时的太平鸟设计、生产、销售,从头做到底,一年的销售额不到1000万元。金融危机逼迫太平鸟走上了重点研发自主创新之路,它与中国纺织大学合作,成立了太平鸟时尚女装设计开发中心。2008年太平鸟销售额超越30亿元,到2010年预计突破50亿元。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崛起,在此次金融海啸中依然不受阻的太平鸟,给了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很好的启发。在后危机时期,纺织服装企业应致力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新品种研发,推动产品升级,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竞争优势。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外新兴市场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考虑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国家。但不意味着放弃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几十年来辛苦打拼的欧美市场。企业在2010年应在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可考虑拓展如非洲、中美、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确保外贸出口稳定。这样可以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减少市场过于集中的不利,提高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例如,越美集团在非洲市场建立自己的贸易公司、加工工厂、配套产业链直至工业园区。不仅自主掌握销路、销量,而且成功规避了种种国际贸易壁垒和汇率波动风险。越美集团在当地开办生产型企业,融入了当地社会,很好地规避了当地的进口贸易壁垒。另外,通过境外办厂,还能获得美元贷款,减少企业利润损失。

(四)参与国际并购,扩大海外市场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5

“政府+专业公司”的模式受到肯定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展会(博览会)已有300个之多,这说明纺织服装展会的市场潜力大,同时,其中也难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展会数量过多,其举办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展会仅是地方政府的一个形象工程,效果自然不会很好。与会者普遍认为,当前在我国举办的比较成功的各种纺织服装展会,地方政府大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政府如何参与展会运作、是否要主导展会是值得探讨的。

福建省石狮市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的组织者、石狮市经济局局长丁聪岭说,海博会有三个特点:一是小城市办大展会;二是海博会成为海峡两岸、国际市场的大舞台;三是体现出展会与市场的互动。他认为,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为海博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海博会几乎是举全市之力办起来的;二是大力推进海博会向市场化发展,其组织策划越来越符合市场要求。福建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周少雄认为,海博会依托的是石狮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兼具展会经济节庆经济的特点。不仅拉动石狮经济,也已成为石狮的名片。

对政府在展会经济中如何发展作用,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洪涛认为,展会经济的专业性越来越强,随着展会市场化运作水平的逐渐提高,政府应尽快放手,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政府可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为展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二要做好展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三是组织办展人员培训,提高办展水平。同时,由政府出面引导周边国家企业参展仍是应当坚持的。实践证明,政府出面有事办功倍之效。

专业化市场化方向是必然选择

与会者普遍认为,纺织服装展会应进一步细分,使之更专业化。当前全国纺织服装展会很多,但实效不容乐观,招商招展越来越难。其原因除了展会的内容比较死板,少有创新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展会多是综合性的,服装什么档次都有,什么品种都有,“大而全”结果是“大而不当”。周少雄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定位,如果展会与企业定位不相符,企业至多参加一、两次。他说,未来纺织服装展会要想有好的发展,必须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根据市场需要对展会进行细分。大型展会可设品牌区、贴牌加工区等,小型展会其专业化程度则要更高。

一个成功的展会往往源于展会定位的准确。大连国际服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叔礻基说,大连的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长期坚持打造成衣国际交易平台、自主品牌的平台、自主创新平台,效果有目共睹。广东虎门服装交易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谭志强说,展会必须相当清楚自己的位置。比如,北京是名牌汇集的地方,品牌都来这里“汇报”。宁波有很多大企业,石狮、虎门没有大企业,却有大量的服装企业,我们就像经济适用房,不太好看,但很实用。每个展会要找好自己的定位和专业方向。来自深圳的张洪涛说,当前国内许多展会由行为协会甚至政府直接承办,其专业性值得怀疑。一个成功的展会要看它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是否符合一个城市、区域的需求、符合产业需求甚至是否符合一个城市、区域发展的需要。市场化运作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展会应由专业的展览公司去运作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与会人士指出,明确了专业展的方向,展会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近些年,纺织产业带集中区域内依托产业优势,展会正逐步做大做强,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江、浙、粤等地区。这无疑刺激着展会品牌的发展。另外,市场化趋势也要求与纺织产业集群地联合,这是一种趋势。

强强联合打造展会航母群

在此次论坛上,来自大连的代表发出了展会联合的呼声,他说,有些展会为吸引国际及地区客商,随意向这些客商免费提供展位,扰乱了市场,这同时,也是对国内参展商的不负责任。他呼吁业界联合起来共同抵制。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6

关键词:河北纺织;纺织工业;纺织品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纺织工业一直以来都是河北的传统工业,作为传统的纺织大省,河北纺织业利润、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棉纱、布、成衣服装等指标,多年来位于全国前十位之列。纺织品出口是拉动河北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也是河北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传统制造业。我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河北是也是我国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主要的纺织出口大省。据统计,河北纺织企业生产的产品约有2/3被直接出口或间接出口。经过多年发展,河北纺织行业已经形成了竞争优势,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较完善的产业链以及以“中国羊绒纺织名城”清河县、“中国羊剪绒和毛毡名城”南宫市、“中国童装加工名城”磁县、“中国男装名城”容城县、“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宁晋县、“中国毛巾毛毯名城”高阳县为代表的河北纺织产业集群。

一、金融危机以来河北纺织企业发展状况

河北纺织企业多数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纺织业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欧市场需求迅速萎缩,导致河北纺织企业销路收窄,2008年第一季度河北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回落,几乎近2/3的企业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2008年9月份出口仅增长2.1%。据石家庄海关统计,2009年1~8月份,全省纺织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累计出口5.5亿美元,同比下降20.1%。2009年11月份,河北纺织服装进出口首现月度同比正增长。随着国际经济的逐渐回暖,2010年河北纺织企业经营状况也逐渐好转。据海关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河北纺织服装出口金额达到28.9亿美元,在河北出口中占到了17.4%,超过了钢材的15.8%,成为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商品门类,与全国整体的纺织业发展状况相比,河北纺织业的表现优于全国。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统计显示,2010年前9个月,我国出口服装纺织(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1,814亿美元,同比上升49%。其中,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32亿美元,上升19%;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681亿美元,上升30.7%。而河北前三季度服装出口增长了43.7%,纺织品出口增长了50.4%。

二、河北纺织企业回暖的原因

(一)全球经济的回暖。河北纺织企业的回暖主要受益于全球经济的回暖。河北纺织企业约2/3是出口企业,多年以来一直依靠国外市场,主要出口地区为: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东盟、俄罗斯。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金融危机对美国市场冲击最大,因此纺织品的需求锐减,导致河北的纺织企业销路收窄。2009年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尤其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球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我国加大力度促进国内需求,而且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纺织品的需求也逐渐上升。河北纺织企业在国外需求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也积极地开拓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稳定的国内市场使得河北纺织企业找到了新的出路。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在全国纺织企业困难重重的情况下,2008年8月,财政部出台政策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2009年4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一次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5%上调至16%,接近17%的最高水平。出口货物退(免)税,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从其含义不难看出,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以减轻产品的税收负担,保证其竞争力不被削弱,促进出口创汇。由此可见,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上调的直接效果就是降低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行业,其利润率极低。据统计,纺织行业的利润率约为8%左右,出口退税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纺织企业的利润也提高一个百分点,因此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河北纺织企业的利润率,从而有利于扩大出口。

三、河北纺织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来,我国的纺织品主要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得成本上的优势,进而在国际市场采用低价战略获得竞争优势。虽然在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如清河、蓉城、宁晋、高阳等)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河北纺织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以生产中低端的产品为主,所生产的大宗棉布、棉坯虽销量大,但议价能力差,一直以来处于价格下降和成本上升的极端地位,即便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也没有进行有效地品牌营销,因此从整体来看,河北纺织品的附加值极低,利润空间很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给纺织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据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河北纺织工人的劳动报酬也在逐渐上升,1999年河北纺织工人的劳动报酬为5,266元,到2008年已增长近到9,866元,预计2010年,河北纺织工人的劳动报酬将比1999年翻一番,约为11,300元。(图1)

(二)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纺织业来说,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约占纺织企业总成本的70%,然而近年来,棉花价格持续上涨,给纺织企业带来极大的挑战,尤其在2010年,棉花价格涨幅极大。2010年初,棉花价格不足11,000元/吨,到2010年8月约为14,000元/吨,上涨幅度高达27.3%,棉花价格的上涨严重压缩了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据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河北入统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7.79%,而主营业务成本增幅为8.71%,成本明显高于收入增长。

(三)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也是河北纺织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出口的纺织品都是以美元标价,人民币升值造成以美元标价的纺织品出口价格上升,减弱了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大多数纺织企业为了维持原有的竞争优势,则把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价格上涨由自己承担,或者国外消费者承担一部分,纺织企业承担一部分。人民币升值使河北纺织企业的利润大幅降低。2005年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比价以8.2765∶1计算,到2010年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为6.7802,2010年11月人民币兑美元为6,688,与2005年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经超过18%。据河北纺织企业协会统计,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点,河北纺织企业利润则下降2%~6%,可见人民币升值给河北纺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建议及对策

(一)河北纺织业应减少对出口退税的依赖。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提高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2008年初的13%提高到了16%,接近历史最高。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是整个国家的一种损失,国家损失了税收,而实际上这部分损失并没有完全增加于我国的纺织企业,而是补偿了国外的消费者。从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不利于纺织业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对于河北的纺织企业来说,应该寻找其他出路,逐步地降低对国家出口退税的依赖程度。

(二)自主创新,打造河北自己的品牌。河北纺织企业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很差,品牌意识也很低,因此河北纺织品的产品附加值很低,国际竞争力比较差。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一国的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在本国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对于河北的纺织企业来说:首先,应该在生产环节通过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利润空间,取得竞争优势;其次,在营销环节,河北纺织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建设,河北有诸多产业集群,如以“中国羊绒纺织名城”清河县、“中国羊剪绒和毛毡名城”南宫市、“中国童装加工名城”磁县、“中国男装名城”容城县、“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宁晋县、“中国毛巾毛毯名城”高阳县为代表的河北纺织产业集群,这些著名的产业集群当中,营销很好的品牌微乎其微,但是在纺织品服装行业,品牌建设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好的品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河北纺织企业应当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尤其是处于产业集群中的纺织企业,应当借助产业集群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比如,清河的羊绒企业就可以通过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对羊绒进行深加工,生产高质量的新产品,提高羊绒纺织品的附加值。另外,在清河经营好的纺织企业。应当借助产业集群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三)加强河北纺织产业集群建设。纺织工业是河北的传统支柱产业,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的纺织工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拥有大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即丰裕的人力资源,而且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从而有利于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所以,作为纺织大省的河北省要加强纺织产业集群的建设,不仅要加大力度发展原有的纺织产业集群,而且要加强新的产业集群的建设。例如,石家庄就有众多的纺织企业,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石家庄的纺织企业发展的就相当好,所以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源,比如娴熟的劳动工人、优秀的技术人员,拥有强大的纺纱、织布、印染、纺织品加工等相关支持产业,所以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链,石家庄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但是却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所以政府应当加强企业集群的建设,继而打造优秀的产业集群,提高河北纺织品的竞争力。

(四)纺织品内销的同时,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河北纺织企业在国外需求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也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需求条件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他认为当本国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设计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时,也就是国内消费者需求条件较高时,有利益激励本国厂商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需求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因素之一。河北纺织企业约2/3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产品多是根据国外消费者的偏好而生产设计,因此需求条件主要来源于国外市场,取决于国外消费者,而河北纺织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都比较挑剔,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例如,外国消费者购买纺织品是不仅对产品的质量、设计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在进口纺织品时往往还设定好多标准限制,对其汞含量、铅含量等化学成分进行检测。总之,国外消费者较高的需求条件迫使河北纺织企业不得不通过改进技能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反,当河北纺织品出口转内销时,面对的是国内消费者,与国外消费者相比,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条件较低,较低的需求条件不利于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不利于提高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河北纺织企业在将产品出口转内销的同时应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等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裴长洪,赵京桥.当前经济形势下对出口退税政策的思考[J].研究与探索,2009.5.

[2]祝文欣,林少波.给中国服装家族企业开一剂药方[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7

让品牌在本土“生根发芽”

把握市场,品牌是关键,把握本土市场,就要打造出响亮的本土品牌,正如国之服(厦门)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端木文在发言中所说:“这么多年的行业经验告诉我一件事,就是品牌发展是纺织服装行业振兴的必由之路。”端木文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产品定位、文化建设。

现在,麻纺行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活跃在市场上,新申亚麻、恩达麻艺等企业成为了国内外众多服装及家纺企业的面料指定品牌。

打造品牌,产品是关键。近几年来,麻纺产品技术创新可谓迈出了很大的步伐。深圳市贝利爽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浩然介绍,企业用天丝等纤维材料与麻纤维进行了混纺,生产的产品市场反馈情况非常好,现在,产品已在童装、针织内衣等领域得到了推广。马浩然表示:“麻产品不一定都要是纯麻产品,麻混纺产品的市场空间也非常广阔。未来,希望通过我们每一位的努力,让麻成为时尚产品不可或缺的元素。”

对麻纺产品的自主创新,徐文英也提出了中肯建议。徐文英指出:“‘十二五’已到收官之年,麻纺行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麻纺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开发终端产品和服装市场,完善麻纺织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建设;在巩固国际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培育国内市场。”

此外,品牌的推广与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力量,麻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久远,底蕴深厚,它自身纯天然的特色更是让消费者爱不释手。马浩然说:“我们在品牌推广时要将麻天然、功能性强的特征推广出去,而不是介绍麻的分类、品种等,我们企业围绕‘天然 环保 健康 时尚’四个主题进行产品推广,效果很好。”

而致力于打造“麻艺家纺第一品牌”的江西恩达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从麻的文化魅力方面取材推广。企业利用麻产品古韵古香的特色,做出了青花瓷系列产品,用传统文化的第一印象将大众带进了麻纺世界。企业总经理邱枚英强调:“怎样在消费者眼前呈现产品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色彩元素等方面的魅力来吸引受众。”

此外,传统文化的复兴,使中式服装的热潮应运而来,这给原产于中国、盛兴于华夏的麻纺带来了新的机遇。

“近几年,我国麻纺织行业人士不遗余力地宣传麻纺织时尚文化,着重开拓中国内需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麻纺织企业看到了走出困境的曙光。希望‘2015年开拓扩大中国麻纺织产品内需市场活动年’这个活动,能进一步加强宣传中国麻纺织产品时尚文化,全面地更好地做强中国内需市场。”徐文英对2015年扩大内需市场活动寄予厚望。

自主创新是永恒“良药”

徐文英强调:“2015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麻纺织行业发展虽然呈现出内需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需求巩固增长的良好局面,但是也面临着用工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减弱、环保压力不断加剧、国际环境动荡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等诸多风险和挑战。麻纺企业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前进道路上存在的风险,提高应变控制能力,适应新的发展。”

在创新发展的引领下,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围绕行业发展提出了众多创新对策。许吉祥表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之年。中国麻纺织行业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15年人大、政协两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中国麻纺织行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自主创新等抓紧做好各项工作。”

自主创新存在于麻纺行业的方方面面,除去产品的创新、文化的创新,发展思路也在创新。端木文表示,工业4.0定制时代的来临,将私人定制推到了风口浪尖的潮流前端,麻纺企业的品牌化进程、差异化发展有着广阔空间。

上海智库时装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皮霞也强调:“企业应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做生态、环保的面料、服装,坚持差异化道路。”

端木文还强调:“做面料不一定要做服装,但做服装永远都需要面料,作为有优势的面料企业,可以选择一个捷径――做出拥有自己特色的麻纺面料品牌,与服装品牌加强合作与共赢。”这为麻纺面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篇8

本文首先讨论了通过监管提升纺织服装质量应对技术壁垒必要性;其次,分析了我国目前纺织服装行业的监管现状和不足之处;最后,探讨了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监管措施的改革,指出应尽快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检验监管制度和机制,使我国纺织服装的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用高品质的中国造产品冲破层层技术壁垒。

关键词:纺织服装;质量;监管 ;改革

1 引言

从2008年元旦起,欧盟对从我国出口的10类纺织服装产品全面取消数量限制。而根据中美双边协议,2008年结束之后,美国取消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单边配额。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纺织业真正进入了一个无配额的时代。中国在摆脱了多年配额制度的束缚后,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面对更多的贸易摩擦,以及来自同样的纺织业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中国的纺织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对于该行业及其国际贸易秩序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针对纺织业“后配额时代”的质量监管问题,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配额制度的演变。

纺织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18世纪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就始于纺织工业。由于纺织品和服装工业需要较少的投资,许多新独立的国家把纺织和服装业作为工业化的先行部门及赚取外汇的主要行业。于是大量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纺织品涌入国际市场。由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纺织品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大量进口纺织品,导致本国纺织业抵挡不住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的竞争,纷纷要求政府对纺织品的进口采取配额限制措施,保护本国的纺织业。

纺织配额是在1961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GATT)主持下签订的《国际棉纺织品贸易短期协议》(简称:STA)中产生的,1962年GATT棉纺织委员会又主持签订了《国际棉纺织品长期协议(简称:LTA),这使配额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GATT委员会建议各国以缔结国家商品贸易协定的方法来一揽子解决多种纤维产品的贸易问题,1973年12月20日签署了《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也称《多种纤维协定》。该协定有效期限为4年,后分别于1977年、1981年、1986年被三次修改延长,1991年后又被三次简单延长,一直到1994年12月31日才最终结束,历经21年,成为管理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时间最长的多边贸易协定。1994年,在发展中国家的努力下,将纺织品、服装贸易纳入自由贸易轨道成为乌拉圭多边贸易谈判中的重要议题。经过发达进口国与发展中出口国的反复谈判,终于达成了《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成为发展中国家在乌拉圭回合中取得的一个最重要成果。协定已于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其目的在于将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最终纳入关贸总协定调整范围之内,至2005年最终取消配额,实现进一步自由化的目标,同时协定自行废止。

(二)通过监管提升纺织服装质量应对技术壁垒必要性。

无配额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所有国际纺织品贸易可以不受限制、畅通无阻地进行。相反,美国和欧盟等仍然以各种理由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连续设限或启动特保机制。

技术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类。它以技术为支撑条件,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目的,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例如2008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欧盟的“REACH法规”等,这对化工染料生产以及采用化工原料染色后整理加工的纺织服装产品,将是极为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限制。

面对国际上众多的技术壁垒,中国企业必须积极破壁,但是积极破壁并不是一个企业、两个企业自己的事情。因为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可能涵盖其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企业还是需要与市场上的其他企业进行交换。所以,破壁需要各相关企业的配合、共同发展,而这种配合需要政府、行业组织的引导、协调和监管。目前我国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且尚未建立统一的预警机制,政府监管不到位,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品的品质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企业缺少团体竞争优势等等,这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加大了贸易摩擦的可能。目前,我国纺织服装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单靠原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了,而要采取有效监管措施积极应对,提升产品质量,强化生态意识,冲破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2 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的监管措施

目前,我国对纺织服装质量的政府监管主要依靠生产许可证制度、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产品安全认证制度、出入境检验、市场抽查等制度。

(一)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监管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出于监管纺织品质量和规范纺织品市场的需要,建立了质检、纤检、商检等机构来监督、检验纺织产品质量。这些机构的存在,对国家宏观掌握纺织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入世以后,政府监管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部分监管职能逐渐向中介组织过渡,获得政府认可或授权的第三方机构开始接受企业委托,对其产品进行评价。政府通过制定标准、调整法检目录、对出厂或流通中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同时推行体系认证、采用国际标准标志、生产许可等方式规范市场。

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修正)》(以下简称《商检法》)和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监管方式和实施检验的内容。《商检法》第六条“商品检验”是指确定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合格评定程序包括:抽样、检验和检查;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以及各项的组合。监管是指政府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的政府规制。

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频现质量门事件,内销产品被工商抽查不合格后勒令下架;出口产品被要求召回或遭到索赔;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投诉等事件不断见诸报端,这都表明我国现有的监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

(二)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欠缺,标准体系不完善。如中国虽然于1998年先后了几项法规禁止使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地完善,特别是在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技术问题上,而且中国的标准体系也比较混乱,既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又有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数目繁多但水平低下,不能有效地为纺织品出口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2.政府没在源头把关,造成产业链尾端产品质量下降。纺织品产业链长,纺织服装的生产流程更长,其上游产品质量决定下游产品质量。因此控制纺织品源头质量是关键。而我国在该监管方面缺少相应的措施,致使前端的产品影响了后端的产品质量。

3.缺少相应的出口纺织品市场准入制度。

4.检验机构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法》第十九条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各检验机构的检验水平差异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抽检结果。

5.企业成本相对较高。商检费按货值的1.5‰计算,还有内在质量的委托检测费及商检人员的检验交通费。

6.检验流程较长,通常一批货从报检到出证放行要一星期。

3 我国纺织服装质量监管措施的改革探究

构建一种新的出口纺织品检验监管体系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重大影响。商检部门可以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制定新的检验监管措施,从而使出口纺织企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发生。

(一)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并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是国家根据人体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结构、状态的要求,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对环境要素以及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某些技术要求加以限定的规范。其主要内容为技术要求和各种量值规定,可以为实施环境法的其他规范提供准确、严格的范围界限,为认定行为的合法与否提供法定的技术依据。环境标准是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标准的竞争。因而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迫在眉睫,首先能帮助我国出口企业突破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能构筑我国的“绿色防线”,将低于我国环境标准的进口产品拒之于国门之外,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标准法规体系,并建立我国的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并与国际接轨,这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监管工作的主要方向。

(二)加快信息建设步伐,并加快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际间纺织品的生产和经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由于受体制、市场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在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方面与国外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上的最新变化,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意义重大,利于我国企业尽快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单个的纺织服装企业,力量毕竟有限,获得信息的途径优势有限。因此,需要国家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以及广阔便利的渠道,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如果企业信息不畅,不能按照已经变化了的法规和标准进行生产,在出口时就会遭遇壁垒。因此,作为市场的宏观监督者和调控者,一方面政府应及时跟踪了解国外贸易壁垒的动向,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由专门机构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新贸易壁垒措施,重视国外最新对我国纺织品的特殊保障措施的立法,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研究新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在获取国际市场进出口状况和壁垒信息的基础上,对出口增幅过大,且价格低廉的纺织品,应及时采取调节措施,以抑制对主销市场过快的出口增速,保障出口秩序的正常化。

(三)完善我国纺织标准体系。

标准滞后是中国纺织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软肋。我国的标准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如在技术内容上我们还有很多标准未制定;在环保、安全等标准方面要求偏低,或没有标准来考核;标准间还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上下游标准间还存在不衔接问题等等。政府部门要努力完善纺织服装行业的标准体系,梳理已有的行业标准,对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找出差异,建立起符合生态要求、利于消费者健康安全、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国内标准体系。标准的完善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标准的严格执行。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市场检测率不足50%,有大量纺织品未经权威检测就直接进入了流通领域,增加了退货或召回的风险。因此,各级国家质监部门要提高检测水平以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要改变参照国家机关管理的模式,增强服务性执法意识;要缩小与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的差距,具有查找质量原因、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检测覆盖面,加大对不符合标准产品的处罚力度,以确保产品质量关。

(四)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弃落后保先进促创新的长效机制。

要逐步让一些缺乏竞争力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有序退出,支持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扶持领头企业,实施以大带小的发展策略;要在促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渠道创新上给企业更多的政策扶持;要建立弃落后、保先进、促创新的长效机制,以增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五)面对出口企业,建立新的检验监管模式。

我国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纺织品技术标准来提高出口纺织品市场准入门槛,以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实施出口纺织品市场准入制度,具体包括实施出口纺织面料生产企业质量许可制度以及实施纺织服装企业面料核销制度,对纺织品外贸接单人员(或者是纺织品质量监督人员)资格的控制等,使纺织小企业包括纺织加工企业因为没有自己合格的质量监督员自然就放弃直接或间接接外贸订单,达到限制小企业盲目随从外贸公司接单而发生不合格的情况,避免了出口纺织企业无序不公平竞争而带来的贸易摩擦;另外开展生态纺织品认证是提高出口纺织品准入制度的重要方法。通过实施纺织品检验监管,在限制小企业无序竞争,规避贸易摩擦的同时,对出口规模型企业给予商检费的优惠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国际竞争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突破绿色壁垒已成为一项不容忽略的使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环境保护的重视,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要求必然水涨船高。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市场优势设置贸易障碍,迫使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检验监管制度和机制,着力推进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在安全、环保等方面严格把关,使我国纺织服装的质量有很大提升。到时,我们可以用高品质的中国造产品冲破层层技术壁垒,使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由“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 之路。

上一篇:市场与经济的关系范文 下一篇:启蒙班教学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