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经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3:50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篇1

关键词:民商法;经济法;市场经济;法律关系;研究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大力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使得其他类型经济体制共同繁荣进行发展,其中民商法和经济法二者能够有效调节不同的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维护中国市场的整体利益。简单来说,民商法和经济法二者互相补充,并且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保障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稳定推进,对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下的关系进行详尽的阐述,除此之外还会在文章中提出针对性的意见或者对策,促进民商法和经济法的组合应用。

一、民商法、经济法和市场经济概述

(一)民商法所谓的民商法,简单来说就是民法和商法的一种结合,民商法包含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等等。在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的应用能够发挥出重要的微观调控的作用,并且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某个经济领域中的多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经济市场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民法和商法在不断地进行着融合,但是归根结底来说,两种法律自身的性质是不同的,因此即便进行了比较多的融合,二者还保持着彼此独立的特征。其中民法主要保护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1],譬如比较常见的人身权、财产权等等,民法的存在能够使得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得到相应的保障。而商法的主要保护目标是市场中的各项经济活动,商法主要作用是为了使得各项经济活动具有最基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二)经济法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法的概念方面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法引入中国的时间其实是比较晚的,这使得经济法自身的体系构筑方面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干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经济法能够使得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得到有效的规范和促进,是相关的管理、调控经济行为的重要法律规范。因此也可以说,经济法为我国整体法律体系建设进行了良好的补充,在经济法的帮助之下,可以使得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水平得到提升,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三)市场经济所谓的市场经济,其实就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进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其中市场是各种商品、劳务交换的场所。市场经济的存在给予了不同的企业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在各种法律的支撑之下,能够使得每一个人的合法经济效益方面得到相应的保障。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环境其实是在不断地产生变化的,市场经济可以通过自身存在的调节能力进行调整,这相当于赋予了众多发展领域良好的发展契机[2]。

二、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下的关系研究分析

在市场经济这一宏观环境当中,民商法和经济法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二者之间不仅能够实现互相弥补,还能够互相约束,现阶段针对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下的关系进行研究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了,也受到了界内的广泛重视。

(一)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下的区别研究1.治理理念之上的不同在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之下,民商法应用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相关的企业和个人是否能够按照民商法的规定参与、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这里所说的个人和企业都具有充分的选择自由权利,民商法注重的是保护其自身的根本利益。相比之下,经济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个人或者企业无条件遵守民商法其中的规定,同时还需要绝对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3],这样才能促进市场经济规范化的发展和进步,从中能够看出,民商法和经济法在治理理念方面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同的。2.保护法律主体方面民商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保证个人的切身利益不会受到外来因素的侵害,因此其法律主体其实是相对比较单一的,包括涉及的工期法人、自然人以及其他组织等等。经济法虽然与民商法在保护个人利益方面具有相同的效能,但是在保护主体方面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同的。譬如,如果经济法应用过程中出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公众利益互相矛盾的情况,经济法中的公众利益是要高于个人利益的,由于这一点的影响,使得经济法在保护法律主体方面比民商法要广泛很多的,其中既包含各级政府部分,也包含相关的社会团体和普通的人民群众等等。但从保护法律主体方面也能够看出,民商法和经济法共同作用之后,其保护对象方面就变得十分全面了。3.根本目标方面的不同用通俗易懂一点的话来说,民商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其根本目标想要实现的市场内的绝对平等,也就是公平、平等对待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个体。而经济法的应用,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实现相对平等,虽然比较注重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并且加强了维护,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国家的共同富裕。由此就能够看出,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4],二者的根本目标是存在着不同的,这也是二者并不能完全进行融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发展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就是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二是要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依法治国”方略自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以来已经发挥出巨大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十三中全会精神更是大力弘扬依法治国这一理念。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中心,将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它与依法治国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得益于重视法治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因为依法治国的实施反作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依法治国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依法治国本质上就是法律的统治,即法治。法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其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治国“在很大程度上其重心在于发展经济,这就决定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加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因为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法制性,它是指社会经济运行必须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进行,健全的法律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平的依据和准则。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必须有严肃健全的法制作为保障,否则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就会遭到破坏,任何经济活动都难以健康有序地进行。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高度发展,越要求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依法治国。

从另一方面来看,市场经济的法治属性是其区别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关键所在。自然经济是伦理经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关系,主要依靠宗法伦理和道德规范进行调整。计划经济是行政经济,政府靠行政权力配置资源,社会关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加以调整。正因为市场经济的法治属性,才决定了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没有法治约束的市场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主体拥有较多的进行经济活动的财产及其权利(如所有权、债权、知识产权等),这些是他们进行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权利,但他们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对此加以保护,只有依靠法律来保护,市场经济才能顺利运行。其次,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有限的个人生活需要或全社会的需要,而是为了营利。人们对利润无止境的追求,既给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又带来了消极因素,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而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

二、依法治国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关系是法赖以存在的基础,法是经济的表现形式,法的运行必须同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纵观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无不伴随着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从而使资产阶级法治得以实现。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为主,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经济行为往往会出现许多违法违规的行为,如市场容易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了使商品能销售出动假冒别人的注册商标或窃取别人的商业秘密,或散布一些足以诋毁别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谣言等。市场就好像竞技场,运动比赛都有规则,企业在市场上竞争也必须有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法律,为了使国家制定颁布的法律更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使依法治国中的“法”更加完备,迫切需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应由四大块组成,即市场主体、市场行为秩序、市场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市场主体法规是确立市场主体组织形式及法律地位的法律规范,其作用在于规范具有合法资格的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者。市场行为秩序法规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主要是交易行为规则的法律规范,其作用在于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秩序。市场宏观调控法规是界定、保证政府管理经济必要手段的法律规范,其作用在于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促进全国经济整体协调健康发展。社会保障法规是关于对劳动者合法权益,及其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规范,其作用在于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倾斜性保护,从而实现“实质正义”。从以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四个主要构成部分的简要叙述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并不是不干预企业和市场,而是通过法律来干预,并且是一定范围、程度地干预,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立法,完善这四大法律体系,同时在执法中也要依法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使依法治国不只停留在口号上,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

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一定经济关系并为之服务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同属上层建筑,均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当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应注意法德并重。法理学常识告诉我们,法律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所以法律可以至上但不能万能,原因是法律只关注人们的外部行为而无法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在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属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市场经济中法治所控制不到的地方。

首先,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的第一性,要求参与其中的任何主体都要树立坚决的利益观,此种唯“利”是图的心态会促使市场经济主体抛弃商业道德,甚至置市场法律规范于不顾,铤而走险去谋不义之财。这对我国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其次,市场经济是整体经济,对市场的每一个经营主体加强整体观、大局观的道德教育,才能从深层次上使其摒弃绝对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促进全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再次,我国已经加入WTO,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市场主体冲破思想上的狭隘观念,而必要的道德教育可以使其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国际大市场的大观念与市场理想,这将有力地推进我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健康、快速地发展,而这些单靠法治显然无法胜任。由上可以看出,谈依法治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就不能不谈到以德治国,这在根本上是由法律与道德的互补关系所决定的,坚持以德治国就是在坚持依法治国。

四、结语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均是很大的研究课题,以上仅从三个方面简单地论述了两者的关系。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也为我们研究法治与市场经济建设问题提出供了契机。总体上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健全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同时也是德治经济,在肯定依法治国方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同时要注意法德并重。只有这样,才能构筑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与思想体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和快速地发展,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艾华. 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的思考[J] 杭州商学院学报,2002,(4).

[3]张彬.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J].中国法学,2000,(2).

作者简介: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篇3

[关键词]周期发展;房地产市场;北京;波动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63-04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房价节节攀升,有言论称,中国房地产发展过热,已酝酿出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将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无法预想的打击。为探究我国房地产业现阶段发展状态是否健康,与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协调,本文基于周期发展视角,运用理论分析探究理论层面上房地产市场和经济运行应该存在的关系,并结合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内发展较早较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关系。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理论意义——房地产业作为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要受到整体经济运行的作用,并对之有所影响。其次是实践意义——理清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对于明确我国房地产发展所处阶段、预期方向,维护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互动关系的理论推导

1.1经济波动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影响

一般而言,产业周期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即供求力量的对比作用,房地产市场受制于经济波动的作用渠道也是如此,而该作用影响又可以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1.1.1经济周期对房地产周期的直接影响

所谓直接影响,即经济基本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它是从宏观层面研究经济波动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机理,通过与其有关联的众多经济变量,从不同方向、以不同程度对其造成冲击。该种外生性的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

所谓需求冲击,即经济基本面因素通过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对其产生作用。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居民的现实收入和预期收入都有所上升,一方面带来人们消费结构的优化,从而愿意且能够购买或者租赁更高价格的房地产;另一方面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的投机动机加强,而房地产尤其是住宅作为投资工具,是分散投资风险的良好品种,因而对房地产的投资购买需求增加。

所谓供给冲击,则是当经济基本面形势向好,同时短期未表现出建筑成本价格上升,房地产供给者预期投资利润率将上升,从而长期来看将增加房地产供应。

1.1.2经济周期对房地产周期的间接影响

所谓间接影响,即经济波动通过非市场机制对房地产周期产生影响,主要通过影响房地产市场微观主体行为而对其产生作用。

(1)地方政府行为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集中反映在“土地财政”问题上。1994年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分离,在绩效考核、区域间GDP竞争等背景下,地方政府采取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方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因而,地方政府行为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博弈行为得以体现。

(2)房地产企业通过垄断定价对房地产周期产生影响。根据西方经济学对四种市场类型特征的描述,可以界定我国房地产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在房地产市场,开发商是房屋价格决定者,而非接受者,通过组织内部默契合谋等行为,攫取消费者剩余。因而房地产企业行为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主要通过其与消费者的博弈行为得以体现。

(3)金融机构行为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通过其信用借贷功能催生房地产泡沫、或加速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崩溃作用。具体表现是,当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金融机构抵押资产价值增加、存量资本充足率降低,于是加大放贷力度,对于房地产市场则意味着间接拉高房地产供给,从而步入上升空间;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则作用相反。

1.2房地产周期波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效应

在影响宏观经济的多重因素中,消费和投资是占比最大的两个因素,故可以从房地产市场对消费和投资行为的影响角度分析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另外,还应综合房地产行业的关联产业效应和泡沫风险效应,来分析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1.2.1消费效应

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需求通过最优消费决策最终取决于财富水平,而财富水平又受制于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博弈比较。

(1)从财富效应角度看,房屋价格上升,若当期卖出房屋,则体现为当期收入的增加;若当期仍持有房屋,则体现为后期房屋出售的现期贴现值增加。综合来讲,二者都表现为净财富的增加。财富存量增加导致既定消费函数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大(排除吉芬商品),最终表现为消费行为的扩张。房屋价格下降则相反。

(2)从替代效应角度看,假定短期内居民收入不会发生显著改变,房地产消费由于房屋价格上升而增加在总消费额中的占比,冲减排挤其他领域消费,表现为对其他商品购买的减少。房屋价格下降则相反。

1.2.2投资效应

投资行为的发生取决于对预期收入的看好,投资行为下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挤出效应。

(1)从收入效应角度看,当房地产周期处于上升阶段时,房地产开发商预期房地产市场走向看好,因而未来时间内对房地产市场加大投资力度,间接带动宏观经济形势表现向好;当房地产周期处于下降阶段时,房地产开发商预期房地产市场走向看低,因而未来时间内对房地产市场缩减投资力度,推动宏观经济进入走低趋势。

(2)从挤出效应角度看,由于短期内房地产开发商的资本积累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房地产市场投资行为由于该市场形势向好增加,相应造成其他市场投资行为的减少。房地产下降周期则影响相反。

1.2.3关联产业效应

房地产业的基础性,决定了其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明显的特征,因而房地产市场波动也会通过关联市场对经济造成影响。借鉴西方经济学对产品相关性的分类,可以分为互补关联效应和替代关联效应。

(1)所谓互补关联效应,即当房地产业处于繁荣阶段,对其所在市场各要素需求增加,使其所在市场也处于上升走势,房地产业处于衰退阶段则反之。

(2)所谓替代关联效应,即当房地产业处于繁荣阶段,会导致其因生产与之具有替代性质产品的而造成规模收缩,进而导致所在市场走势下行。房地产业处于衰退阶段反之。

关联产业效应下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的博弈程度。若总关联效应表现为同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正相关关系,则表现出类似房地产市场在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作用下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若关联效应表现为同房地产市场波动的负相关关系,则相反。

1.2.险效应

风险效应主要强调的是房地产市场波动中的异常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即房地产泡沫所蕴藏的风险,通过金融机构对经济周期波动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当房地产周期处于上升阶段时,房价攀升,以房屋为抵押的抵押物价值随着上涨,从而金融机构释放更大量信用贷款,于是作用于整体经济使之增长更强烈。反之,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带来的是更加迅速和不可抑止的整体经济崩溃。

因此,房地产周期的风险效应表明了,除了具有带动经济增长加入繁荣期、或者拖动经济衰退进入萧条期,房地产市场波动也是导致经济震荡、出现周期更迭的主要因素。

2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北京为例

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下文将对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互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经济体中的互动作用程度存在差异,可能使整体经济的互动作用得以冲抵从而丧失研究效果,本文选取北京作为研究样本。一是因为北京作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较早的城市,发展水平比较成熟,具有代表性;二是因为近年来对房地产问题的争议,多集中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几大城市,因而以北京为研究对象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分别采用GDP值代表宏观经济的波动,用房地产平均价格代表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以下是这两个指标的数据收录。

北京房地产波动和经济波动折线图

从这个折线图中可以看出,1992—2011年,北京大概经历了3个完整经济周期,分别为:1992—1999年、2000—2005年、2006—2011年;5个完整房地产周期1992—1995年、1996—1999年、2000—2001年、2003—2008年、2009—2011年。从这些割裂开的时间段二者的波动走势来看,可以发现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房地产市场走势强度大于经济发展,而复苏阶段和萧条阶段,房地产市场变化强度落后于经济发展。其原因,一方面当宏观经济刚开始上升时,由于房地产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其投资发生前要经过详尽的效益评析和和完备的市场调查,一旦进入投资扩张期,又会因为其支柱型产业角色而先于经济达到繁荣;另一方面宏观经济逐渐开始走弱时,收缩信号往往不易被房地产开发商注意,故走弱趋势落后于宏观经济,而一旦经济收缩信号传递至房地产市场,则会带来房地产市场的加速衰退,表现为快于宏观经济的收缩。

下文将通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实证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因为格兰杰因果检验要求序列数据平稳,故下文将分三个步骤——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展开实证分析。考虑到作为时间序列的北京市GDP值和房地产平均价格所具有的特性:相关性和波动聚集性,因此对这两个数据采取对数的操作,达到减弱异方差,减少数据的波动,使系数具有弹性的目的。

2.1平稳性检验

由于格兰杰检验要求序列数据具有平稳性,故在此分别对变量做ADF单位根检验。用Eviews40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2.2协整检验

由于差分法使得数据长度变短,有可能会使我们失去总量的长期信息,从而把趋势性规律错当做周期性规律。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本文将通过对数据进行EG两步法协整检验,从而严密证实模型数据是否具有长期协整关系。

表4双变量协整ADF检验结果

样本容量[]5%水平临界值[]ADF检验值[]检验结果

说明北京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2.3格兰杰因果检验

根据以上两个检验,对差分后的数据DLnGDP和DLnHP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北京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波动具有显著统计因果关系,而经济波动对房地产市场不具有显著统计因果关系。

oesnot GrangerCause DLnGDP[]1[]3.33099[]007631[]拒绝H0

3结论与建议

3.1主要结论

3.1.1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在理论推导上满足互动关系

在一个经济运行健康、房地产业发展成熟良好的环境体中,二者应该呈现互相带动互相影响的作用效果,并且在二者周期波动规律上得到突出印证。具体来讲,二者关系应该符合在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房地产市场走势强度大于经济发展,而复苏阶段和萧条阶段,房地产市场变化强度落后于经济发展。

3.1.2北京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在实证分析上仅存在单向影响关系

通过对北京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实证性分析,并无法得出二者具有理论分析所得出的影响效果,而是仅仅表现为房地产市场发展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这一方面凸显了房地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地位,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一旦发生房地产泡沫,即会通过风险效应对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冲击,加剧经济环境的脆弱性。而经济波动对房地产波动的无法因果解释性,也说明了——至少可以说是在北京地区——房地产业超脱经济发展而展现出“过热”发展的态势。

4.2相关政策建议

北京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较早较成熟的地区,对于全国各区域房地产市场不仅仅有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其发展为政府引导、调控其他地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经验和方向。由于实证分析得出的北京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于理论层面有所偏离,表现出“亚健康”发展状态,故针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性建议。

4.2.1加强房地产市场竞争环境培养

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仍属于相对垄断产业,房地产开发商是“价格制定者”而非“价格接受者”。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房地产开发商必然会努力使自身收益达到最大化,即表现为当经济整体上升时,提供良好市场投资氛围时,顺风抬高价格,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当整体经济下行时,又会及时调整投资力度,保持尽量少的房地产存量,以保持房地产价格尽量小的下降幅度。而这种房地产价格“大升小降”的背后推动力量,则是房地产行业的垄断性质。故要实现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首先要消除或削弱其垄断发展模式。

4.2.2优化房地产供求机制作用效果

供求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遍机制,市场中商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变动会导致价格的变动。而价格作为房地产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和资源配置的方向器,价格机制在房地产周期波动中起着传导作用和稳定作用。而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供求机制,由于种种原因——除了上部分所谈到的垄断经营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土地财政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实际发挥作用时,表现出供给方控制需求方,于是无法利用市场运行内部机制实现该产业的合理发展。故应当强化政府对地价的调控力度,规范市场地价行为,同时控制房地产开发商利润。

4.2.3加大打击“炒房”等房地产投机行为力度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滋生了一批以在该市场上进行房屋投机活动为赢利手段的群体,一方面该群体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不均衡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这些人也是推动房地产行业进一步畸形发展的背后动力。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就要消除其非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因此需要借鉴学习国外发达成熟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模式,通过征收房产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打压“炒房”等一系列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的力度,稳步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1]梁运斌世纪之交的中国房地产:发展与调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史代敏,谢小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刘红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互动机理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篇4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进步,许多学者对经济与金融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我国国际综合实力提升的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健全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本文将根据我国当代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的现状做出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做出简要阐述。

关键词:

金融市场;经济增长;风险

一、金融发展

我国的经济增长实现了金融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金融业也在飞速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主要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业的发展与进步主要强调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所进行的金融活动对社会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是金融结构的主要内容,对金融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近年我国金融业欣欣向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所谓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债权人与债务人对金融资产的交易形式。金融工具的种类繁多,人们所接触的借、贷款,证券、股票以及衍生交易、衍生品等都属于金融工具。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出现了更高的投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金融工具被频繁使用。金融工具不仅满足了人们投机行为的需要,也满足了金融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同样利用金融工具对公司的资产进行升值,以减少当期亏损等。第二,金融机构的性质逐渐满足社会的要求,金融机构的形式逐渐专业化,规模不断扩张。金融机构是决定金融发展的另一要素,金融机构对自己的定位于发展为金融工具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交易平台,同时,金融机构的存在尽可能的避免了金融工具的使用对经济带来的风险。只有金融机构的先行发展,才能带动货币的流通,在经济体系中扩散本国货币。我国居民的储蓄率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对资金进行了合理的利用,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形成较为良好的循环体系。

二、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保障。经济的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与物质服务等持续增加,经济的增长反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与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增长一般以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在两个季度内的增加或减少为标准,近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以出口创汇为主要拉动力。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进步,但经济的增长也存在制约性。首先,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三大动力:投资、出口和消费。无论是消费还是出口,都需要强大的生产力作为基础,商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其中对自然条件、劳动力的需求较多,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自然资源逐渐被消耗的情况下,我国的生产费用逐渐增高,劳动力价格也逐渐上升,出口与消费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出口创汇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面对出口的减少,经济势必出现下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的投资商更倾向于将投资置于海外,进而导致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其次,技术的限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技术决定了生产的效率,高效率的生产为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条件,只有精湛的技术下才能保证商品的生产效。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经济进步强大的推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技术的要求逐渐变得更为人性化。技术的落后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只有技术的发展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最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对经济起到了双面的作用,增长与抑制并存。经济体制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对经济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经济体制也需要对经济活动起到保护作用,这种对经济活动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条例对人们生产生活起到了边界性的规范,这种规范保证了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的增长与金融的发展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与质疑。在二十世纪70年代前,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并不存在相关关系,金融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被动反应,并不存在实际的相关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逐渐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出现了新的认识。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做出了以下阐述。第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经济的发展与进行紧密相关,只有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才能为经济提供开拓的市场。金融市场对货币资金的集中与运用具有较为良好的条件,在资金的集中运用下,许多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更容易开展,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对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提供了保障,加强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帮助人们对金融工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的储蓄比例会下降,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加强,更有利于刺激经济活动的产生,实现经济的增长。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刺激了货币的流动与市场经济的开展,只有相对稳定发达的金融发展最为基础,我国的经济才能持续稳定的实现增长的目标。第二,经济的增长对金融发展也产生了影响。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较为良好的生活水平下,人们的投机心理逐渐加重,对金融市场开始产生关注,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经济的增长推动了社会的则很难个体前进,金融市场也在社会的进步中进步,为人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面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的金融产品也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风险,只有合理的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为金融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经济的增长为我国的企业带来了较为良好的企业盈利效果,促进了企业的投资,见解的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北省金融学会课题组,金融与经济协调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08).

[2]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

[3]王芳,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J],金融研究,2004(08).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市场

中图分类号:F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2-0094-01

引言:

知识产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市场的管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工商体制管理标准的更改,直接影响经济市场的发展。知识经济市场是通过智慧和劳动综合付出得到的体制,具有良好的经济收益标准。根据工商经济发展的管理标准进行分析,确定市场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之间的管理关系,寻找适合的协调步骤标准,建立更好的工商管理推进制度,逐步推进工商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水平,实现工商管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一、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工商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的,依照工商企业管理标准性成的原因,对市场经济私有制、利益保护标准、市场经济结构水平进行分析,确定有效的市场经济活动可控性,从市场整体进行健全的分析,更好的实现对市场经济产业的分析和决断,确定市场工商结构的专业性和重要性。具体来说,就是从工商管理的结构标准中更好的分析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过程,实现市场受工商管理的辅助影像,工商管理中直接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互助协调一致的发展形势。

二、市场经济与工商管理的协调一致性

市场经济受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产生不同形态的经济市场发展体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体系的完整程度,对市场利益进行保护,逐步实现我国管理专业的发展标准,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专业完善程度,加强自我提升效果,对整体市场的制度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提高层次性和发展效率。工商管理的发展受市场经济发展的辅助影像,具有依赖性和共存性,需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找寻适合市场发展的工商管理体制,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制度。

三、市场经济推进工商管理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人类财富水平提高的基础,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制度理论标准进行分析,确定市场生产决定发展管理,认识到适应生产发展的还总要性。在资产市场发展中逐步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适合经济市场发展的重要性,从市场互动中建立良好的工商管理制度,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效果,实现市场经济在工商管理中的合理交流,改善市场经济发展效果,确保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实现工商管理的市场经济发展化。

四、市场经济发展下工商管理内在发展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发展下,需要根据知识经济发展标准进行分析,逐步提高国家市场经济的综合竞争实力,确保市场经济的管理地位,就需要加强人才资源的发展管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创新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工商管理产业的进步,逐步提高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依照各种形式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转化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深化市场管理经济发展标准,确保人才经济培养的效果。依照工商管理基本原则进行分析,通过市场经济的综合发展,逐步提高市场知识发展水平,利用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标准,对市场知识发展效果进行促进,提升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效果,确保系统知识框架结构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深入研究市场综合科学知识经济的发展水平,巩固市场文化发展基础,加强市场综合发展能力,确保工商管理人才的经济市场知识的研究,增强市场经济新知识的深入研究,提升自身工商管理的创新发展水品。

五、资本经济市场提升管理效果

在经济生产过程中,需要合理的经济状态进行平衡,商品市场经济发展提升市场的活跃效果。在经济交易中,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独立、完善,依照经济市场发展逐步利益进行分析,逐步完善经济个体不同角度的发展标准,按照经济市场发展利益最大化效果,逐步改善国家利益发展水平,减少市场经济发展弊端,提高工商经济管理水平,在有效的运营范围内,提高市场运营管理效果,实现工商管理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合理发展和协调,提高资本经济市场的发展监督效果。单个的经济主体标准可以改变经济利益目标,改善市场经济交易活动中的差异性,逐步促进市场经济竞争和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活动性进行激烈矛盾冲突的分析,从而有效的激发新问题。面对实际的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建立适合现有经济发展标准的有序管理秩序,营造公开的竞争管理标准,保证市场经济竞争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各个主体市场之间的交易。我国需要逐步扩大市场经济发展范围,建立行业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易平台,从越来越大的市场中寻找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动,实现市场和谐经济发展,对外汇、资本流动、限额、倾销等多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有效的扩大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市场的协调发展效果,解决市场交易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更好的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确保市场交易的平等公开性,确保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秩序和谐。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体制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逐步提升,知识型市场经济发展体制快速增长,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工商管理进行治理,事宜加强实际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管理标准,提高市场知识整合体制。

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的市场经济是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有效的提高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进步,工商管理的体制完善促进市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提高,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稳定,提高资本市场和谐一致,加强工商管理市场经济的完善水平,保证经济综合有效发展。根据工商管理标准对市场发展体制进行分析,改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确保市场经济促进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艳.浅谈经济发展及工商管理的关联性[J].现代商业,2015,35.

[2]李响.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管窥[J].商场现代化,2015,28.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化建设;先进文化;低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45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0

[作者简介]赵帅(1990—),男,黑龙江克山人。2013级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进步。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区别

在论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上,绝大多数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论述它们的相互统一层面上,很少顾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它们概念的内涵不同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类型,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所起的决定或基础性作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进行调节的商品经济,是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调节的经济模式。一般而言,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还分为先进的文化和落后的文化。这里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先进的精神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形式。它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有两个:即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此外还有各项文化事业。

(二)它们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同

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它研究的主要是物而不是人,也就是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如何配置的问题,主要强调市场在国民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它属于一种经济模式,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建设、市场经济基本要素的系统构建等理论问题。狭义上讲,文化建设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的内容广泛,除了上述基本两个方面,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

(三)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经济决定政治从而决定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是第一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文化建设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过去我们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盲目地排斥市场经济,结果是我国经济越搞越糟,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当然,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超前性,对市场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它们自身的目的不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在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大作用,并达到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最佳配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批判地吸收一切外国文化,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二是提倡和弘扬先进的文化,反对腐朽和落后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三是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群众,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和文化的教育和提升,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五是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推动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当然,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

发展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双重的,发展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促进作用,又有消极阻碍作用,但其促进作用是主要方面。

(一)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我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积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和经验,对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顺利进行和进一步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否则它就成为空中楼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能够满足文化建设的这种物质需求,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物质手段,加速文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第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物质手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自由平等观念等。人们这些新观念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具有双重作用。

第四,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激励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人的自身素质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的自身素质的变化。人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第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利益和利润的追求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的动机和目的。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为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二)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相比具有最大优势,是历史的一种进步。但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加之我们的经验不足,这就使市场经济固有的一些特性和功能对文化建设不能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单纯追逐最大利润,牟取暴利,他们不择手段,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

第二,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私利,制造大量的产品,出版一些书刊,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先进工具向人们传播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

第三,少数国家干部或工作人员道德失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严重,,利用职权直接或间接经商,行贿受贿,利用公款做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

上述这些负面影响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运行,影响社会稳定,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滑坡,严重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作用

实践证明,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既存在着占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又存在着占次要地位的落后的低俗文化。先进文化对市场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低俗文化对市场经济具有阻碍作用。

(一)先进文化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主流和主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治地位。先进文化释放的正能量能够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种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极为重要的保证作用。〔3〕这种保证作用集中体现在,它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不同,它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用先进文化指导市场经济,能够保证经济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第三,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支持。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支持,否则它就不能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备了这种功能和条件,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纠正经济发展中的偏差,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二)低俗文化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社会上出现一种低俗文化。它虽然不是文化主流,但它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有学者认为,低俗文化是通俗文化被偏激化了,成为满足偏向动物性或生物性需要的一种文化。〔4〕通俗地说,低俗文化就是低级的庸俗的不健康的一种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对立的文化。低俗文化产生的背景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一些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满足一些人低俗的需求,他们在物质生活满足后寻求另一种精神刺激,从而产生了这种低俗文化。低俗文化的表现为多种多样,主要以低俗、庸俗、媚俗的各种色情形式出现,也就是我们反对的“三俗”。低俗文化释放的负能量对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多方面的。仅就其对市场经济而言,低俗文化会引导人们去追求享乐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性,败坏了社会风气,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经济的秩序和进程,特别是扰乱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低俗文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抵制低俗文化的滋长和蔓延,提倡通俗健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片净土。

〔参 考 文 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十报告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27-29.

〔2〕胡均宏. 浅谈发展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J〕. 文学, 1996,(12):123.

〔3〕菜捷,连忠锋. 加强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J〕.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0, (09):2.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 政府信用 关系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石构建的一种信用经济和契约型经济,是社会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的统一和谐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信用的完善,而政府信用的完善和健全更会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市场经济与政府信用的内涵

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是相对自由的不是以计划管理为前提的,所以它又被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者是自由企业经济,它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生产、销售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它的内涵特征表现为:自主经济、货币经济、竞争经济、法制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按要素贡献分配的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政府信用的内涵。政府信用是社会公众对一个政府守约重诺的意愿、能力和行为的评价,是在政治委托一关系中产生的人信用,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信用的主体是政府,因此,就其主体本身而言,政府信用就是指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或公共权力的者信守规则、遵守诺言、实践践约。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示范意识,这些意识反映了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性、规则性、责任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政府信用包括各级政府机构在行政、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的信用承诺。政府诚信的基本要素是要尊重事实,公平公正,以客观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诚实守信的态度为根本。重信于民,施信于民。政府诚信能展示政府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凝聚民心、号召民众、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二、政府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构建社会诚信的基本要素和机制保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政府是社会经济活动规则的主导者和约束者,同时还是市场经济当中的参与者,所以市场发展的前提取决于政府信用的建立和完善,是各经济主体市场进行竞争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公信力体现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政府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有决定作用。政府信用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着决定作用。市场经济同时是一种法制经济,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建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了信用保障机制,避免了信用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仅凭市场的自身调控,很难保证经济的和谐有效发展,这就需要以政府职能的发挥和政府信用的建立为基础,在自由发展的市场中建立有规则的市场经济发展机制和有效干预手段。打造出一个公平、合理、积极竞争、有序发展的经营环境和信用制度。

发展有序的市场经济有赖于政府诚信的保障。市场经济要想正常的发展推进,需要良好市场环境的建立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而这一切的保障来源于政府信用的效力执行。政府信用的效力发挥决定着市场机制的稳定和经济效益的多少。如果政府信用缺失就会产生市经济的缺陷和经济秩序的混乱,出现有失公允的不良经济现象,冲击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稳定,产生不公平的商业交易和职权侵占,造成比市场问题更加严重的后果。

政府信用可提升市场经济主体的诚信水平。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单位,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单元。它的经营和盈利的根本是企业诚信的建立和维护,企业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一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和创造效益的有力工具。企业与政府的信用关系包括企业在政策规章方面的执行和遵守,依法纳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维护质量安全等等。政府信用通过一系列改革和整顿,提升和强化,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信用水平,规范了企业经营的信用环境,营造了企业经营的守信作风,从整体上提升了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水平。

三、市场经济是完善政府信用建立的有效促进力量

市场经济更新行政观念推进政府信用执行。市场经济赋予政府的行政职责、行政方式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行政观念也要相应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政府行政观念和信用执行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依据当下的市场经济情况,以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念和长远观念来促进行政的法制观念,以改革发展为基础,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要求,树立公允高效的政府信用形象,更新职能观念,实现职能转变,做好市场调节,充分发挥法制和行政职能,建立体现政府信用。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政府信用机制改革。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过程当中,政府信用机制的改革执行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其信用职能的发挥跟不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因此在信用执行过程中也就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诸如,地沟油的横行、瘦肉精的泛滥、毒胶囊的生产等等,都是市场经济中信用缺乏的有力佐证。而面对这些问题,政府的监管和控制的滞后,食品安全、药品检测的政府公信力令人质疑。另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府官员贪污受贿、职务侵占等诸多问题也影响着政府信用的威严和信用。当前我国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作为诚信主体,应从制定政策和制度入手,增进政府诚信,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信用理应立信于民,保障和维护市场经济体系,剖析政府信用所存在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和防范,才能有效保障社会诚信的建设,才能有力维护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果。所以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变革,政府信用的改革和强化势在必行。

市场经济发展有待于政府信用的充实和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主体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企业类型向市场经济企业类型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等多种企业类型竞相发展,使市场内多种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共同竞争、共同发展。这样的变化和发展推进就对政府信用的执行有了更多和更高标准的要求,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分别对待,协调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均衡发展,不厚此薄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信用监管和约束保护机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市场经济给政府信用带来了变革的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四、结语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政府信用的效力直接影响着政府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效果,与此同时,经济的促进和发展也推进着政府信用的强化和提升,两相相辅相随、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立青.政府诚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3).

[2]于淑艳,于艳华.构建政府信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师,2003,(12).

[3]陈新.市场经济与政府信用建设[J].理论月刊,2005,(11).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篇8

一、市场经济对会计道德的影响

1.市场经济对会计道德的积极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会计人员奋发向上的工作作风。市场经济不仅要求经营单位的财权工作人员和财经主管部门会计工作人员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还要求他们行为的结果取得好的社会效益,特别对企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要求更是如此。社会的激烈竞争,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增强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和创造能力。其次,市场经济促进会计人员自由平等发展,消除行业不正之风;再次,市场经济打破会计行业任人唯亲观念,形成举贤尚能新风尚;最后,市场经济发展引起会计工作生活发生变化:会计工作由单一格局向多样格局发展,选择会计职业的目标由重名向重实转化。

2.市场经济对会计道德的消极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相的困惑。人们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时所讲的“利益驱动”就是这种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负面效应。会计道德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如何处理好市场经济与会计道德的关系对避免会计道德问题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怎样避免市场经济对会计道德的冲击,使会计道德适应市场经济是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市场经济中会计道德的现状

1.一部分会计人员道德败坏,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

一部分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敬业不够,职业态度不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金钱观”,较过去在含义和内容上有了明显的不同,人们对生活追求也出现了层次多样化,赚钱的手段和方式也灵活多样,使部分会计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心浮气躁,对会计职业的敬业精神明显受到削弱。

其次是贪污受贿,职业良心不正。贪污,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及领导干部,通过收入不入账,虚报冒领等手段,将国家和集体的财务转移到个人手中侵害集体的利益。

第三是挪用公款,职业纪律不强。挪用公款有两类,一类是会计人员个人挪用公款,为个人谋取私利,一类是会计人员参与或具体操办,为单位或小集团谋取利益。不论是会计个人挪用公款,还是单位集体挪用公款,都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密切联系。

2.会计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随着我国《企业法》等有关法规的进一步实施,国家将许多权利下放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这本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然而,对如何有效而合理地指导企业用好各种权力,监督或约束经营者的不正当行为,尚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使得经营者无所顾忌。

3.会计道德的教育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教育存在弊端,这使得会计学生在走上岗位前道德意识薄弱。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体制不完善,学校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及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不够重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以及违背职业道德造成的严重后果教育不足,许多高等院校对学生会计道德的教育很不重视,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会计道德规范教育课程,学生走上社会后职业道德缺陷越来越严重。

4.缺乏良好的会计道德环境

我国许多单位的财务活动缺乏透明度,有些政府管理部门搞特权、强权主义,会计人员独立客观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会计人员不是坚持原则而被淘汰,就是不坚持原则而违背道德。再者社会舆论以及法律规范对会计人员的支持不够,因此导致会计成为弱势群体,会计从业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三、重塑我国会计道德的对策与构想

针对我国会计道德问题,提出了以下五个解决方案:

1.建立会计道德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的会计道德规范体系还在初步建设中,还没有完善会计道德规范体系。《会计法》把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高度概括地写进了法律条款,我们应借此建立完善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其一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它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和主导,是规范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规范体系其他层次的内容具有指导作用。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会计职业活动的范围内,调整和处理会计职业关系的根本原则和总体要求,它对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指南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其二是会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它是规范体系的中心和主要部分,是对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并对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指南具有指导行为。

其三是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指南。它是依据基本规范的要求,针对具体的会计职业行为所提出的具体做法和具体要求,行为指南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建立和完善会计道德管理的自律机制和他律机制

(1)建立和完善会计道德管理的自律机制。所谓会计道德自律机制就是指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的一种结构和活动原理。它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标准和内容转化为职业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在内的目标、标准和需要,并且是会计人员自觉承担起职业行为选择的结果。

(2)建立和完善会计道德管理的他律机制。他律是相对于自律而言,是指服从自身以外的权威与规则的约束而行事的道德原则。会计职业道德他律机制是外在于会计人员的规范系统和评价系统。

建立和完善会计道德管理的他律机制:建立行业自律组织机制,广泛开展会计职业道德评议讨论制度;大力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的作用;完善法律制度机制,财经审计监督机制,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会计监督机制和教育机制。

3.完善会计道德教育体系

会计道德教育,是为了促使专业人员在执业活动中正确履行职业义务和责任,而对之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道德影响活动。其内容包括观念教育、规范教育、警示教育。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

(1)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学校在对会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普遍的社会公德教育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起职业道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在职人员接触社会,接受的道德考验要比在校学生复杂得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处于多元利益主体的中心,肩负着客观公正处理好各方利益的职责,需要按照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会计人员来讲应是终身教育,而且更为及时和重要。

4.会计德治和会计法制相协调发展

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如果有着完善的会计法律规范、会计技术规范和会计道德规范,并严格予以遵行和监督实施,必然会最大限度地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和会计诚信的缺失等道德问题的产生。只有加强我国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的建设,会计道德的构建才有深厚的根基与保障。

道德约束是根本,是目的,法律约束是手段。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道德观念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道德意识在减弱,出现来了一些违法乱纪和非职业道德行为。因此,必须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但是,杜绝和根治经济活动中的非职业道德行为,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靠法律约束,要“法治”和“德治”并重。即,既要抓法制建设,又要抓道德建设既要抓会计法制建设,又要抓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不仅要使会计人员树立不做假账的职业意识,还要使会计人员树立敬岗爱业、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断学习会计技能的职业道德风尚。重视法制建设而不重视道德建设,或重视道德建设而不重视法制建设,都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只有两者并举,才能维护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和不断发展。

5.营造良好的会计道德环境

会计道德环境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产物,同时又是建立其基础上的会计道德得以确立和巩固的支持或保证。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会计道德必然要求与之相配比的会计道德环境,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一方面物质环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基础决定着人们的道德状况。充裕的物质、经济的发达、基础的完备、科技的先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等都是建立和发展会计道德的基础。因而,我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综台国力,丰富人民物质生活,为我国建立良好的会计道德提供物质基础。

上一篇:工厂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纺织服装市场需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