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3:47

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

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山区;公路建设;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把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到山区公路建设,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体现。山区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如何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破坏,使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是摆在公路建设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1)选线不当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2)防护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3)山区公路带状延伸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

(4)山区公路尤其是旅游区道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

(5)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2. 山区公路的环境保护

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因此,针对山区公路,尤其是旅游区道路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公路设计标准规范的技术指标,选择恰当有效的防护措施,选用先进的环境保护手段,是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

3. 山区公路环境保护措施

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有规划、有步骤地从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保护的不同时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杜绝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各种由于施工造成的自然环境灾害的被动局面。

3.1勘察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

3.1.1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要求工程设计和环保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认识本区生态脆弱性的特点,将生态保护贯彻在每一项工程设计中,在经济技术条件许可的前提出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路边的一草一木不遭破坏,尤其是旅游区道路设计。

(1) 精心设计,反复优化方案,使环境获得最佳保护。

(2) 精确计算,力争挖填平衡,尽量减少弃方。

(3)合理规划取、弃土场,防止水土流失。

(4) 施工图设计应重点做好边坡整治,搞好绿化工程。

3.1.2公路防护工程设计应紧紧抓住设计对象的地质、水文、气候等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型式。在山区公路设计及旅游区道路设计中,还要考虑其生态恢复技术。

3.2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大气、噪声和水土流失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时应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沿线敏感点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1)保施工图设计中环境保护方案、措施等设计的实施落实。

(2)路基修筑应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对于高填深挖路段要提前介入边坡防护治理,边施工边防护治理,或者先防护治理再进行路基施工。

(3)施工取、弃土应采取平行作业。取土时边挖方,边修整,确保取土后的边坡稳定和地面平整;弃方时要在制定的范围内逐层堆填,并且做好堆填区的坡脚和坡面防护工作,避免水土流失和堆填物的坍塌。

(4)在雨水施工季节,要做好路基已成型坡面的防冲刷措施,及早进行绿化,及时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避免水土流失、边坡坍塌和滑坡的产生。

(5)桥梁、涵洞的施工放线应结合实际地形进行,以有利于排水泄洪为准则,及时调整桥、涵的位置和交角,防止排水不畅和冲刷构造物的基础和边坡。在施工时注意不要过度占用、堵塞河道,影响施工期的泄洪要求。

(6)地质不良地段的处理,要动态掌握治理的效果。对于治理效果不明显的方案要及时调整,采取补救措施,确保治理的最佳效果。

(7)在施工阶段还要注意施工噪声、筑路原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等,尤其要注意对附近有学校上课、民居生活、市集、村落的影响。拌和场地应离开上述敏感区域500米以上,原材料的堆放应离开300米以上,并做好覆盖、除尘、防水等措施。

3.3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公路营运期间的环境保护措施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包括交通噪声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等四种环保措施。

4. 结语

山区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造成的环境损害是持续和深远的。因此,必须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者杜绝山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山区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密不可分,二者有着特殊的关系。山区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互惠互利的,公路建设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措施去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了公路本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必定会得到大自然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

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篇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10202

1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环境不仅关系到农业自身的发展,也会对社会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思茅区农业发展迅速,大量先进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农业环境破坏。为有效改善农业环境,思茅区采取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措施,然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中还面临诸多困难,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农业保护工作作用的发挥。因此,思茅区农业部门、环保部门应当深刻认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对具体农业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难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措施推动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最终为农业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该区农业和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2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2.1对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制定

实践当中保护农业环境的最直接有效措施就是对相关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设置,改革开放后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保护农业环境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同时相关部门也对一些标准进行了制定,这些标准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对于保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2.2对安全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推广

针对农业发展而言,生产技术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错误的生产方法会严重破坏农业环境,同时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实践中常见的喷洒农药、过度施肥等行为,都会对土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所以,为了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思茅区相关部门在农民中广泛推广安全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测土方施肥等技术,这些技术实现了环保和农业的连接和农作物的科学种植[2]。

2.3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进行设置

在生活水平逐年提升的过程中,城镇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愈发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起,思茅区就开展一些绿色食品事业,实施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际中城镇居民进行农产品选择时,也更加倾向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为确保生产出质量过关的农产品,这些生产经营者就会给予农产品生产环境更多的关注,这样就能够促进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3]。

3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在宏观方面,思茅区在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环境。但是,实际中并没有彻底实施这些措施,推行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存在。

3.1法律法规监督力度不大

在环境保护中各国主要采取制定法律法规的措施,针对农业环境保护不仅需要对最高层次的法律进行设置,还应当对相应标准进行制定。当前我国已经有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开始实施,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加之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实际中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并不了解这些法律法规,他们并不了解怎样承担保护农业环境的责任[4]。

3.2农业生产技术推行难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新兴技术推广中也有众多困难存在。当前思茅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只有老年人和儿童留守在农村,在推行农业生产技术过程中,老年人很难有效接受,并且无法充分实施。农业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减少农药使用,但初期时这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影响,所以在这些技术推广过程中思茅区农民很难接受。另外,一些用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生产技术需要较高成本,与思茅区农业发展现状不符。

3.3缺乏完善的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的作用是使人们的生活所需得到满足,它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优质农产品具有较高的价格。当前由于我国生态农产品标准不尽完善,很多居民不能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直接判断,进而很多人更加倾向于价格低廉的农产品,这会对生态保护的农产品销售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对生产技术的改进产生威胁,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4解决农业环境保护难点的对策

环境保护工作和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现今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思茅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因此而获得难得的机遇。在这种机遇和契机面前,应当实事求是,并从当地情况出发,对农业环境保护政策进行完善,通过有效措施对农业环境进行优化[5]。

4.1推广农业环保知识,配置基层工作人员

基层农业部?T和农民是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面对的对象,所以应当让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同时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能够协调进行的。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应当在思茅区基层农业部门配置优秀农业工作人员,并对其农业生产知识进行强化,促进环境保护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其次,一定要彻底执行农业保护工作措施,例如应当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城市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避免影响农业环境[6]。

4.2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产品市场

强化高品质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确保在购买农产品过程中农民能够获得真实、正确的信息[7]。思茅区相关部门还应当引导高品质农产品生产者开展环保产品认证,建立消费和者认证农产品之间的桥梁,进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促进生态环保农产品市场的完善。同时农业质检部门还应当定期开展检查,对不达标农产品进行揭露和查处,对不良经营产生震慑[8]。

4.3对生产技术研究和农业污染源监管进行强化

应当强化对有利于增值增产的生产技术的研发,将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农业生产技术科研活动。同时对生产农药花费等产品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保证其生产产品的环保性,在发现有危害农药花费产品后,应当严厉处罚产生企业。思茅区相应部门也应当对农民进行正确引导,使农民尽可能应用环保的农资产品,进而形成保护农业环境的意识。当前虽然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很多,包括监管措施推行力度差、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但思茅区相关部门应当坚持从点点滴滴做起,对每一步农业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完善[9]。

5结语

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篇3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环境保护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one of our long-term basic state policy. In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asy to br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water and soil loss, landscape effect and pollution problems. So, we want to in the whole project construction period, pay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chiev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harmony

Key words: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为了实现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指导方针,相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等各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了20 多项环境法规和360 多项环境标准,指导各行各业在经济建设活动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自上世纪80 年代起,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在公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存在的环境影响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并针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要求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建成运营阶段严格落实执行。因此,在公路工程实施过程中实行环境保护,是项目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就公路工程环境保护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1、 从设计方面考虑环保问题

为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就必须从源头、从公路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开始,进行项目环境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1)公路工程设计要以新理论、新思路、新举措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严格以《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为设计依据,使公路工程设计既满足施工要求,又能保护环境,使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2)合理选择线形,充分考虑线形与周围尤其是风景区环境的协调美观,防止因选线不当而造成水土流失,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3)公路桥涵、结构物应根据所在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

(4)确定、提供合理的料场,避免施工期间沿线随意开挖取土,造成周围环境失调,影响美观。

2、 从施工方面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

施工过程的环境控制,就公路建设整体而言,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从上到下都应树立用环保理念指导施工,用施工措施保证环保的意识。

2.1 注意施工期间生态环境的保护

(1)施工期间土方开挖、取土应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严格按照实际料场计划取土。借土结束或借土场废弃时,应对借土场地面进行修整和清理。

(2)临时驻地产生的一切垃圾、污水及粪便等必须集中处理,临时建筑应尽量减少对原自然环境的损害,在竣工拆除临时工程后,应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3)在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砼路面和水泥砼路面摊铺施工过程中剩余废料必须及时收集运到废弃料场集中处理,不得随意抛弃。

(4)桥涵施工过程中,废弃的包装袋等材料应坚持清理收集,集中堆放处理。

(5)对施工中所用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得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2 注意大气污染的防护

(1)公路施工堆料场宜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2)沥青混合料拌和楼宜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应安装消烟除尘设备,使之既方便生产,又符合卫生要求。拌和楼一般不宜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对拌和场可能产生尘害的细粉拌和作业,应在其作业现场设置喷水嘴装置洒水,以使作业产生的扬尘减至最低程度。

(4)在运输过程中,对易引起扬尘的材料运输,运输车辆应备有帆布、盖套及类似的物品进行遮盖。

(5)施工便道及经过农田、民居的临时便道应定期洒水降尘。

2.3 注意施工噪声控制

(1)当施工路段距离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2)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用其他措施,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3)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若施工机械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时,应采取降噪措施或调整作业时间或调整施工机械,以保证居民能够有安静休息的环境。

3、公路施工中环保保护措施与对策

良好的生态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社会都在关注环境的同时,作为受业主委托进行全面工程管理的监理单位,应严格按照监理规范的要求,对环境保护实施有效监理。

3.1加强管理和监督

(1)建立环保监督机构。建设单位应主动与环保行政职能部门相配合,成立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施工单位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于不利于环保的措施和操作程序提出意见,并监督进行整改。

(2)进行施工期间的环保监测。施工期间,由环保行政职能部门对施工过程中的毁林占地、水土流失、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景观破坏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出现超标或不利于环保的严重行为及时通知施工单位整改,采取补救措施,严重者应追究法律责任。

(3)发挥监理工程师的监督作用。监理工程师在环保管理中的作用很重要,不仅要抓好合同、进度、质量和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还要负责对施工单位的环保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程设计中不利于环保的各种工程隐患;检查环保工程设计是否得以实施、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检查环保工程资金的使用是否落到实处;配合环保职能部门做好施工期间的环保检测和监督工作。此外,对于施工单位存在的造成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的施工活动,监理工程师必须依据相关环保法规、政策规定加以严格控制,并责成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3.2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与对策

(1)路基规范化施工是环保监理控制的重要环节从施工质量控制出发,必须规范化施工,而规范化施工又恰恰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从公路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看,路基扬尘和水毁是最主要的。前者发生在旱季,后者发生在雨季。雨季施工造成路堤边坡被毁,从而形成周边农田污染,严重的污染区,可以造成农作物颗粒无收。为了避免这一污染问题,有效地控制水毁污染,在路堤填筑开始阶段,即要求承包人规范路堤施工程序。首先,将排水沟位置放线后开挖临时排水沟,并将开挖的基坑土堆成规则的拦水堤,还要保证临时排水沟真正能够排水。其次,在路堤填筑过程中,无论路堤高低,均应及时修整边坡。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的路堤施工都采用超宽50cm 填筑,以保证修整后的边坡是密实的,在施工过程中,一般当路堤填至2m 左右,即应人工或用挖掘机修整边坡,修整边坡时不宜一次到位,但必须人工或机械夯实。其三,进入雨季,路堤必须做成2%~3%的路拱,同时在路堤超宽位置,用修坡的土设置拦水带,在边坡上每20m 左右设置临时急流槽,此急流槽最好用贫混凝土铺底;路堑地段,监理应督促承包人遵循全断面、分层开挖的原则,挖深3m 左右,应及时恢复中、边桩,以控制挖亏,并及时修整边坡。在需要设置截水沟的位置,应开挖临时截水沟,以免洪水冲毁边坡。旱季施工,监理可以督促承包人增加洒水车辆,对压实的路基经常性地洒水养护。路基土石方施工,监理只要能够有效地促使承包人规范化施工,环境污染问题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施工现场也能做到文明、有序。

(2)规范取、弃土场施工是环保监理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公路建设的另一污染源,来自于沿线两侧的取、弃土场。两场位置的确定在设计阶段,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取土场的土质。二是取、弃土场一般为荒山、荒地、旱地或经济作物林地,取土场同时可以兼作弃土场。弃土场的位置,一般为沿线两侧的冲沟、凹地或荒地。由此可见,取、弃土场的管理一旦失控,其对环境的破坏将是严重的。而实际施工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取、弃土场由于土质征地问题而变更较大。二是承包人在取、弃土场地过程中乱取、乱堆。前者破坏了设计阶段综合考虑的环境平衡,而后者使得环境破坏更加严重。所以,作为把握工程全局的监理方,对取、弃土场的施工,必须实施严格的环保监理,其措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首先,监理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对全线设计的取、弃土场进行实地踏勘,做到心中有数,才可能提出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其二,对变更的取、弃土场,除了实地调研外,在承包人上报征地报告时,即要求其提出环保措施,监理认为方案可行后,方可批准征地;其三是有针对性采取一些环保措施,督促承包人实施。

①取土场的环保监理。所有取土场特别是经济林地,必须严格控制征地范围,要求还耕的,必须严格按设计控制取土深度,地表作物清除时不能烧荒,以防山火。耕植土的清除 (即清表)应首先推堆在用地边界,以备还耕之用。山坡取土场,开挖边坡应考虑与自然边坡相同,以保证开挖后的边坡稳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取土场用完后,应平整场地,修整边坡,植上草皮或花草、树木,以免水土流失,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②弃土场的环保监理。弃土场位置的变更,监理必须认真审核。荒地上弃土,不宜堆积过高,一般3m 左右,并修成规则的平面和立面。冲沟和凹地弃土,必须考虑改变地表径流,并绝对避免因弃土而形成上游大面积汇水,弃土坡脚或整个边坡,必须用浆砌片石护脚。弃土堆积高度不大的,亦应用编织袋装土后堆砌护脚。沿溪线公路有时选择河滩作弃土场,此类弃土场必须在周边按设计要求先砌筑挡土墙,然后再将废土弃于其中。无论在什么位置设置弃土场,弃土完工后,必须修整边坡和顶面,再在其上植草皮或栽种花木。

③桥梁场地的规范施工是环保监理控制的重要途径。桥梁施工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桩基施工产生的泥浆和废油,两者若控制不力,将会造成河流下游大面积污染,严重的,将危及水产养殖,从污染产生的原因看,主要的根源在于施工场地不规范,施工不按规程操作。为此,桥梁施工中的环保监理,应从规范施工现场入手。首先是泥浆池,尤其是排浆池,应选在不宜外溢的地段。其次是在泥浆池周边应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免雨水过大而造成泥浆外溢。

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篇4

关键词:水利水电监理工作工程环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after a fumble stage by stage, in recent years also obtained certain result. However, due to various negative factor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also exist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pervision prot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cessity and measures of a simple explanation.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Supervision work;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对于环保事业也越来越重视。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事业是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它的环境监理工作也受到了我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问题是个技术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如果仅仅依靠建设单位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借助社会监理机构对建设单位提供管理服务。

1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制度“三同时”存在的缺点

1.1建设单位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高

从目前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来看,许多建设单位对环境保护意识不是很高,他们仅仅注重对“三废”的治理,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等环境保护问题。在这方面多数人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当地的环境保护监督力度不够,对环境保护问题设计都一笔带过,实行起来相当困难,在生态环境保护等环境保护问题方面涉及的区域比较广泛,导致建设单位不能做到有利地保护和管理。

1.2环境保护设计过于简单

虽然国家明确提出对建设项目与环境采取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和同时投入的“三同时”措施,但执行起来难度却很大。在施工过程中,除了我们常说的噪声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保护等环境保护问题以外,还涉及到了下游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移民的安全转移措施等。由于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规范,因此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等比较难的环境保护问题无法执行,缺少对这方面的环境保护设计方案。

1.3环境保护措施难以落实

虽然我国目前对水利水电工程都要求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编制,但在他们对工程资金预算中都没有把对工程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列入一、二级项目范围之内,而是把它列在其他项目费用中,让人们对这项问题模糊不清,造成了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不强。

1.4我国水利水电监理工程制度尚未完全实施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近几年来国家对环境监理报告书的编制也提出了要求。但因为尚处于初步阶段,这个项目发展还不成熟,导致监理工程制度在管理问题、资金问题等方面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2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依照我国对环境保护所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利用自身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建设单位提供管理服务。它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2.1它所涉及到的专业面宽而且杂,还有很强的政策性

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保护问题涉及的专业面比较宽,要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首先在生活用水、施工废弃材料和大气层、噪声的污染处理要得当,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做好水土保持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虽然我国对有些水利水电工程已经采取了环境监理工作,但我国的这个项目还处在不够成熟阶段,水利水电工程实行了监理工程制度,就要对工程招标和对施工图设计严格把关,让环境监理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

2.2监理对象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水利水电工程量很大,涉及到多种专业,施工过程中层层分工。因此,它的监理对象也很多,而且它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面比较广,常有不确定因素发生,给环保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2.3设计方案要随时变更

在工程实施之前所写的计划书远远不能解决在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为施工环境保护项目繁多,不时要针对问题做出设计变更。因此,设计方案也要随着问题的出现不断更新,让整个工程布置更合理。

3水利水电工程实施环境监理的必要性

虽然环境工程监理发展得尚不成熟,建设单位对这个问题还没有足够重视,环境保护的设计方案也不够完善,但目前形势让我们必须实行环境监理并针对遇到的这些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解决。如果水利水电工程实行了环境监理制度,建设单位就会在工程招标和施工图设计过程中提出对环境保护的设计要求,建设单位还可以利用编制的报告书对环境保护实施单位提出要求,用合同形式让对方在环境保护监理工程得以有力实施。环境保护监理是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环保监督的需要,也是环保措施的有力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开展环境保护监理工作,通过对监理措施、监理制度和监理目标等方面的加强管理,加强对各个施工单位宣传教育,确保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可以看出它也是投资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实施环境监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手段。

4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的几点措施

环境工程监理要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以法律和所指定的合同为准则,让双方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利保护。环境监理工作就是在坚持环保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三同时”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让“三同时”制度得以有效执行,提供了几点建议。

(1)对国家颁布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要坚决执行

在2011年,我国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问题做了调整并颁布了有关条例。它的内容很广泛,设计到多种方面,多种专业:对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噪声环境保护、水土环境保护、固体废弃物保护、人群健康保护、景观文物保护、移民的安全转移问题等都制定了设计内容和技术要求;并对环境保护措施的调整、环境影响复核、环境保护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都做了明确规定,同时也对环境监测与管理和环境保护投资概算等设计内容和要求都做了相关的规定。要求各个单位都应该把国家颁布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贯彻到各级各单位,提高全民意识,坚决执行这项法律法规,让它在工程建设中对环境保护问题得以贯彻执行。

(2)对水利水电工程投资预算编制办法进行修改

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监理,适应了我国政府向宏观管理改变的需求,方便了社会建立服务中介体系,也为进行投资的企业提供了一套环境技术服务并对其有效制约。因此,要对审批的具体内容和工作经费具体落实,让环境治理从社会效益和公共事业中体现出来。

(3)采用法规形式要求每个水利水电工程实行环境工程监理

要求每个工程都要实行环境工程监理是对环境保护最有力的措施。为了提高环境保护设计方案得以顺利进行,就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水利水电工程制度明确化,让环境保护施工单位增强责任感,用制度来约束才能保证工程得以实施。

(4)建立一套完整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管理制度

人们对水电水利环境保护措施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一般只注重“三废”和噪音环境的保护,对于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比较专业的项目环境保护认识不高,比较盲目,不懂得要具体采取什么用力措施。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监理工作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资质管理制度,发挥环境监理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的作用。

5结束语

水利水电的环境保护问题近几年一直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密切关注。为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每个工程都必须实行环境保护监理。经过实践证明,环境监理在工程建设中减少了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环境保护监理是为了保证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达到环保要求而应该采取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为工程竣工圆满成功打下基础。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是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确保环境保护各种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减少了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素,同时还可以提高各个部门的环保意识,有效监督各个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环保治理。环境监理保护是我国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对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实施和加强环保治理最有效的管理办法,因此,各个单位都要明确责任,提高意识,为我国的水利水电环境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金中彦,李国庆,张志强,等.万家寨引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实践和探讨【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4):7~72

[2]张宏发、尚宇鸣,解新芳,等.黄河小浪底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监理【J】水电站设计,1999,15(3):95~98.

[3]邹家祥,罗小勇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的若干问题探讨

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篇5

1生态水利概述

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

2.1工程概况

青海省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项目区位于大通县北川河西岸和湟中县湟水南北岸,项目区涉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两县,面积2885km2,占湟水流域面积的17.9%。据2010年各县统计年鉴资料,项目区内总人口为49.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0万人,城镇人口7.06万人。耕地总面积91.17万亩,其中灌溉面积18.46万亩。工业增加值104.5亿元(工业企业位于甘河工业园区,其它沟道无工业)。牲畜总头数63.67万头(只),其中大牲畜14.50万头、羊32.48万只、猪16.69万头。该工程解决项目区饮用水困难问题,可将西干渠灌区现状旱地改为水浇地,提高人均收入,对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具有战线长,施工点多,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如何在施工期间做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西干渠工程建设实施不但可以改善灌区生态环境、增加荒坡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促进地方无污染乡镇企业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因此,在开工建设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针对于项目区的环境保护做出来详细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2.2工程对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

(1)工程建设对原地貌植被扰动和破坏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2)施工弃渣和废水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施工期对人群健康影响及工程移民安置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4)工程运行期由于灌溉供水对下游河道生态的影响;

(5)工程运行期灌溉对灌区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3工程在建设中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1)工程建设期生态保护措施;

(2)施工废水、环境空气、噪声污染等防治措施;

(3)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4)施工期人群健康保护及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措施;

(5)运行期对下游河流保护措施;

(6)运行期对灌区土壤环境监控预防措施;

2.4在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区环境不致造成严重破坏,将整个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明渠段防治区、隧洞进出口防治区、土石料场防治区(砼骨料场、块石料场)、弃土、弃碴场防治区、生产生活管理防治区、施工道路防治区、灌区配套工程防治区七个防治区。明确责任和防治范围,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个防治区对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大对生态保护不力单位的处罚力度,并在年终进行奖罚,使得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2.5在具体实施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力度,使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1)加强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研究黑泉水库坝址以下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制定水库运行期生态环境用水和下泄调度方案,确保宝库河和北川河生态及环境用水;应对渠首区、渠系及其建筑物区、弃渣区、施工道路区、土石料场区、临时工程区等采取工程和生物防治措施,达到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治理标准和要求;完善局部排水不畅地区排水系统,加强经常性水盐管理,落实地下水和土壤检测,防止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经常性检测黑泉水库下游宝库河一、二、三水电级站尾水水质水量,并安装油水分离器,以免水质不达标造成水环境污染,保护下游生态基流。

(2)加强水环境管理与保护工作。加强用水管理和节水措施。建立灌区和城镇供水节水机制,落实灌区渠系节水工程与管理措施,严格用水指标。

(3)针对环境敏感点,完善环保措施设计,落实施工期“三废”及噪声防治措施。

(4)落实建设单位对环境管理与监测措施。

(5)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6)适时邀请环境管理部门对项目施工期间对工程施工和移民工作环境保护监督检查。

3结语

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篇6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环境影响评价 噪声 振动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在城市客运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而且对于引导城市规划建设,促进土地开发利用,带动房地产经济发展,其优势显著。然而,轨道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轨道交通在施工期和运营期所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于地面或高架线路,噪声对环境影响最为突出;而对于地下线路,其振动影响是首要的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声环境影响评价和振动环境影响评价通常作为评价重点被列为专题,它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针对声环境影响和振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开展声环境影响和振动环境影响专题评价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特别需要注意。

1环境保护目标的充分性

      对于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应从敏感保护目标的类型、功能、时间、区域、分布及特点等方面,做到内容全面、调查充分。

1)类型

      教学单位、医疗单位、重要科研单位、幼儿园、疗养院、养老院、居民住宅,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性建筑均视为环境保护目标。

2)功能

      同一环境保护目标包含多个环境敏感点。环境敏感点是指轨道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学校教室、学生宿舍、医院病房、疗养院和敬老院住房以及居民住宅等。

3)时间环境

      保护目标不仅包括既有的建筑,而且拆迁后暴露出来的,需要重新规划且尚未实现规划的未来的环境保护目标,均应列为环境保护目标。

4)区域

      环境保护目标不仅包括建成区的既有建筑,而且对于未建成区,应结合城市规划,对已经获得规划部门审批,在建、筹建以及待建的建筑,均应作为保护目标,列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一般情况下,当轨道交通开通运营后,发生环境投诉的往往是在轨道交通开通前建成,而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又未被列入评价范畴的保护目标。

5)分布

      声环境影响和振动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根据评价等级而确定。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保护目标分为受列车噪声影响和风亭、冷却塔噪声影响两类。受列车噪声影响的保护目标一般分布在高架线和地面线尤其是区间线路两侧,或出入段线两侧及车辆段或停车场周围;而受风亭、冷却塔噪声影响的保护目标一般分布在地下线路车站周围。评价范围内的振动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分布在地下线路或高架线路,尤其是区间线路两侧。换句话说,高架线、地面线区间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受列车运行噪声和振动的影响,以列车噪声影响为主;地下线区间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受列车运行振动的影响,地下车站周围的环境保护目标受风亭、冷却塔的噪声影响。因此,对于高架线路和地面线路,其线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在评价中可同时作为声环境保护目标和振动环境保护目标;而对于地下线路,声环境保护目标和振动环境保护目标分别为不同的保护目标。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保护目标及其分布特点见表1。

6) 特点

      被列入评价范畴的环境保护目标应按环境要素给出以下信息:保护目标的名称、线路形式、站间区段、里程位置、与声(振)源的平面及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埋深、高差)、建筑物类型、功能、楼层、数量、建设年代、受影响的人数、所属环境功能区域、执行标准以及污染源类型(噪声源、振动源),等等。

2 源强类比的准确性

2.1噪声与振动源强

      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影响预测是声环境影响评价专题以及振动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重要内容,而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源强的确定是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影响预测的关键。其中需考虑的源强有:列车运行噪声(车辆设备噪声、轮轨噪声、桥梁结构辐射噪声)、风亭和冷却塔噪声、车辆段作业噪声等其他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噪声源,以及列车运行振动、隧道结构和桥梁结构的辐射振动等。

2.2 噪声与振动源强的确定

      噪声与振动源强的确定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即类比测量法和资料类比法。类比测量法即选择与新建项目类型和编组相同的车辆(设备),并在运行工况、线路形式、轨道结构以及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对列车(设备)运行噪声进行类比测量,并根据类比条件的差异进行必要的声学修正;资料类比法也称数据调查法,即引用车辆(设备)类型、运行工况、线路形式、轨道结构以及环境状况相似条件下的既有噪声源或振动源的测量数据。

      选择何种方法确定源强,取决于评价等级的要求。对于一级评价等级的评价专题,必须采用类比测量法;评价等级为二级或二级以下的评价专题,可采用资料类比法。

      在进行类比实测时,关键的要求是测量对象、测量参数、测量方法、测量的量以及测量环境等边界条件的一致性,即既有车辆(设备)类型与新建项目车辆(设备)类型、运行工况、线路形式、轨道结构,以及环境条件在尽可能相似的情况下,按照有关测量标准规定的测量方法,对既有列车(设备)噪声进行类比测量。

      引用已有的测量数据同样要求在测量对象、测量参数、测量方法、测量的量以及测量环境等边界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对源强数据进行类比引用,并对测量条件进行说明。类比引用应说明资料数据的来源,应为公开发表并经专家鉴定的数据。

3 预测参数的适用性

3.1噪声和振动预测参数

      为减小预测结果的误差,需要根据既有源强与类比源强边界条件的差异,对既有源强的类比测量数据进行必要的声学修正,以使类比源强的准确度更高。此外,还要考虑传播途径和受声(振)点的特性,以便对受声(振)点的噪声和振动影响进行预测。

      受声(振)点的噪声和振动影响与声(振)源、传播途径和受声(振)点的特性有关。噪声和振动预测参数包括声(振)源、传播途径和受声(振)点的特性参数。不同线路形式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而不同环境影响又与线路、轨道、桥梁、隧道、轮轨、车辆、设备、运营组织、开行计划以及敏感点与声(振)源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各种工程条件有关。

      地上线路包括高架线、地面线、出入段线及车辆段或停车场,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噪声影响主要是列车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并且受到车辆、运营、轮轨、轨道、桥梁、行车组织,以及敏感点与声源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地下线路对地面建筑物的噪声影响主要是风亭、冷却塔等设备设施所产生的噪声,并且受到设备及其运行与安装方式、安装位置、设备数量、运行时间、敏感点至噪声源的距离、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噪声预测参数见表2。

      地下线路对环境保护目标的振动影响主要由于列车在隧道中的运行而产生,并且受到车辆、运营、轮轨、轨道、隧道、桥梁、土壤、建筑物结构类型,以及敏感点与振源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振动预测参数见表2。

3.2 预测参数的适用性选择

      由于不同的线路形式引发不同的噪声源,因而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对于高架线、地面线、出入段线和车辆段的列车噪声以及地下线的设备噪声,应根据不同的预测内容和预测目的,考虑车辆、设备、运营、轨道、隧道、桥梁等实际状况,对与列车噪声和设备噪声相关的预测参数进行适用性判定,同时对于正线线路的列车噪声和出入段线的列车噪声还应针对不同的轨道条件(道床、轨枕、扣件)、列车速度、列车开行对数、运营时间等选择适用的预测参数进行噪声影响预测,分别说明各种轨道交通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情况。

      在采用数学模式法预测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必要时,应对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包括对拟采用的数学模式进行实测验证,或采用被实测验证过的预测方法进行验证。

4 监测点、预测点与保护目标的一致性

4.1 监测点及预测点的布设

      (1) 噪声和振动监测范围与预测范围一般与评价范围相对应,评价等级决定评价范围。因此,环境监测与环境预测的覆盖范围根据评价等级而确定。按照一级评价等级的要求,现状监测点的布置一般要覆盖全部评价范围,且应实测;环境预测点应覆盖评价范围内的全部敏感目标。

      (2)现状监测点的布置应关注既有噪声源和振动源对敏感保护目标有影响的点位,区分轨道交通噪声、振动和既有噪声、振动的影响程度,以确定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对环境影响的贡献量。

      (3) 现状监测点的布置还应考虑评价范围内需要特别关注的敏感保护目标。例如:位于隧道上方或距轨道中心线10m以内,建筑类型为ⅲ类(砖木结构的平房或简易建筑)的敏感保护目标,应在建筑物内选择点位进行振动现状监测。

4.2 监测点与预测点的关系

(1) 所有环境现状监测点都应作为环境预测点。

(2) 所有环境预测点都应与环境现状监测点相对应。

(3) 环境现状监测点、环境影响预测点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点位应相互一致,并均应与保护目标的点位相对应。

(4) 对各环境预测点,应对不同运营时段,包括运营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噪声影响分别进行预测;而振动影响与车辆编组、行车对数无关,因此各运营时段的振动预测结果均相同。

5 评价量的有效性

5.1 噪声评价量

      (1) 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设备等)噪声的预测评价量包括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和夜间列车运营时段的等效声级。

      (2) 轨道交通噪声与环境背景噪声叠加后的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分别与环境背景噪声的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进行对比,以便进行轨道交通运营后的变化情况分析。

      (3) 从夜间噪声影响评价及其采取措施考虑,应以夜间运营时段等效声级作为预测评价量,并且不含环境背景噪声的叠加量(尤其对于受既有噪声源(如公路噪声、铁路噪声等)影响较大的敏感保护目标)。因此,夜间运营时段轨道交通噪声的实际贡献量是轨道交通采取措施的判定依据。

      ① 夜间噪声影响评价及其采取措施应按运营时段考虑,而不应按夜间8h考虑。若将夜间运营时段的噪声级平均到夜间8h,以该值作为采取措施的依据,并以此确定降噪目标值,对于非运营时段降噪措施无意义,而对于运营时段,降噪效果不到位。

      ②对于夜间运营时段等效声级不应包含环境背景噪声的叠加量,由于环评阶段、运营阶段以及验收阶段环境背景值必然随时间发生变化。

      ③对于环境本底值已超标的情况,轨道交通声屏障降噪措施对于本底噪声基本无效果,而且高架(地面)轨道噪声和地面道路噪声的空间高度和水平位置不同。因此在进行轨道交通噪声影响评价时,应与环境背景噪声的影响区分考虑。

5.2 振动评价量

      (1)轨道交通振动预测评价量包括昼间振级、夜间振级。

      (2)昼间振级、夜间振级应为不包含环境本底振动的,列车运行引起的铅垂向轨道交通振动级vlz10值。

      (3)列车运行引起的铅垂向轨道交通振动级的最大值vlzmax是轨道交通采取措施的判定依据。

6 控制措施的针对性

6.1 轨道交通噪声振动采取措施的基本原则

      (1)对初期、近期、远期分别进行预测,根据近期预测结果采取措施,按远期预测结果预留。

      (2)夜间运营时段轨道交通噪声的实际贡献量超标与否,是轨道交通工程是否需要采取措施的判定依据。

      (3)轨道交通噪声振动值超标,环境本底值不超标,则必须考虑采取措施,其降噪量为轨道交通噪声振动的超标值。

      (4)轨道交通噪声振动值超标,环境本底值也超标,视二者超标量的差值大小,若轨道交通超标量大于环境本底超标量5db以上,或超标量相同,则必须考虑采取措施,其降噪量为轨道交通噪声振动的超标值;若考虑轨道交通与背景噪声的叠加作用,降噪量也可在超标值的基础上再减去3db。

      (5)对需要采取的措施,必须进行明确说明。对于声屏障降噪措施,应明确给出保护目标的名称、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声屏障的地段、里程、位置、长度、高度、形式、形状、单侧或双侧以及达标效果、资金投入等。对于轨道减振措施,应明确给出保护目标的名称、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减振措施的地段、里程、位置、长度、种类、方式、单线或双线以及达标效果、投资等。

      (6)代表性敏感点(受声点)处的声屏障插入损失能满足要求,则该区域的声屏障插入损失亦能满足要求。代表性敏感点(受声点)通常是环境影响最严重的点位。

6.2 轨道交通噪声振动控制措施的指导原则

1)  建成区

       (1)根据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的影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线路选线、站段选址、设备选型及设施布置,以及建设方案的合理性。

       (2)根据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的实际预测结果,包括影响程度、范围及超标情况,提出噪声和振动环境保护措施。从经济技术角度论证拟采取的噪声和振动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

      (3)根据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的实际预测结果,分析工程设计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的适用性。

      (4)区分工程设计的环保措施和环评增加的环保措施,并分别进行投资预算。

2) 未建成区

      (1) 对于轨道交通线路穿越的待规划区域,通过对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影响进行预测(如:噪声(水平或垂直)等值线),根据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标准,提出建筑物防护距离的要求,为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2) 根据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影响的预测结果,结合城市区域规划,进一步对建筑物的类型、功能、楼层、朝向等提出要求,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3) 对于尚未做规划的区域,对未来的环境保护目标应考虑采取环保措施,并为可能采取的环保措施预留实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hj/t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2]hj/t2.4—19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篇7

【关键词】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预防对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721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1-076-01

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正越来越受到业内外人士的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路建设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公路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气候和气温的影响;②噪音和震荡方面的影响;③对土地和地下的影响;④对河流以及地下水的影响;⑤对动植物及物种的影响;⑥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的影响;⑦对生态体系的影响;⑧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⑨交通事故的风险系数。因此,公路建设规划中要有环保方面的要求和考虑。

1 目前山区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山区公路建设资金非常有限及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从观念上、技术上和建设规模上与规范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给公路建设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各种程度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不利于公路长治久安;②不利于生态保护。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 防护措施落后,造成公路路基水土流失。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土石方作业,破坏了原由的植被覆盖,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目前,防护措施多采用浆砌片石护坡(护面墙)、拱形截水骨架等防护方式,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若设计时与现场地质情况不符,处理不当,势必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破坏。

1.2 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不当,施工现场扬尘和运输遗撒。新改建工程中,挖掘出来的大量废渣堆放不当,造成边坡失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导致公路堵塞,影响交通行车安全。甚至导致河道、农田冲刷和淤积现象。同时由于沙石料、石灰、粉煤灰等长期堆放,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遗漏、抛洒,晴天随风飘,雨天随地表径流排入地表及附近水域,造成城市、农村、土地、大气、水源受到污染。

1.3 山区、丘陵的绿色植被遭到破坏。绿色植被遭到破坏有可能导致生态失衡的危险。公路施工作业面长,一条道路的修建往往涉及几十公里的生态环境,它甚至危及稀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1.4 施工机械噪声排放。机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声,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和沿途居民的正常作息及动物的生存环境。

1.5 存在火灾、爆炸发生的危险。安全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对职工安全教育疏忽,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诸如电、气焊操作不规范,易燃化学原料随地丢弃,炸药管理不严,极易引起火灾、爆炸发生,造成环境污染。

2 环境保护预防对策及措施

2.1 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对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分类、控制、改进,达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废气物产生,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收集环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职工进行培训,让职工了解环境保护常识。

2.2 为了防止施工过程中或竣工后产生环境破坏问题,应在工程设计和招标中给予考虑。诸如,在路线设计时要合理规划选线,使路线尽量避开村庄和城镇;要充分避让沿线环境敏感区,如文物保护区、生态森林区等。同时,在招标文件中要对承包商履行环保措施提出严格要求。

2.3 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与施工方法、机械设备、工程质量等原因密切相连的。防止因施工使河流、农田等受到侵蚀和淤积,做好施工防水便道的修建,尽可能的多修涵洞、小桥,以满足洪水通过。在岩体松散或构造不稳定地段,严禁爆破施工,破坏边坡稳定,造成岩体崩塌和水土流失;在取土坑周围应建设排水应急系统,防止河道、农田污染淤积;完善施工过程中排水设施的建设,防止地表水的冲刷及下渗,造成对植被生态的破坏。

2.4 根据不同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躁声、水源、大气、土地污染和生态影响等,都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比如生态影响方面,可以考虑从设计减少占地、施工后占地复垦、水土保持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措施;又如水污染方面,跨越水域的桥梁施工要选择枯水期进行水下部分施工,施工过程中的淤泥、渣土不得抛入水体,生活用水和施工废水及生活垃圾严禁直接排入水体,水源周围500米内禁放沥青、油类、石灰、水泥等物料,实施施工期环境监督等。

2.5 勇于引进新技术,构建综合生物防护体系。综合生物防护是利用多种生物相互配置,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以期恢复破坏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的一种综合生物防护方法。具有改善山区公路目前的防护现状,发挥生物防护防噪音、防污染、保持水土、稳固路基、景观、保障行车安全等生态功能。

2.6 建立相关政策法规。诸如严格执行机械废气、油、噪音排放标准;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评价制度;严格执行水污染物及固体废物排放规定;对由于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违反法规、标准规定造成土地、森林、水源、野生动植物、生态及文物保护区等环境资源造成破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其进行相应处罚,使其承当法律责任。

2.7 积极作好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及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验收主要是调查环保“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建设期间环境管理情况,检查对所提环保措施的落实、效果及达标排放情况;目的为公路正式营运作好环境保护的准备。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环境保护目的、环保执行过程、环保效益、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环境保护实践的检查、验证和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达到,项目的主要环境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对环境影响的回顾分析和进一步的预测评价,达到总结项目环境保护经验和教训,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和环境管理工作改进建议,实现项目环境保护目标的可持续性。目的是间接作用与项目的决策,是项目决策的信息反馈,并指导新项目建设。

3 总结语

在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建设资金等的限制,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使公路建设、环境治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实现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JTJ/T 006—98)

3 刘书套主编.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社,2001

4 晏晓林.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及其防治技术研究综述[J] .公路环境保

护,2005(2)

5 晏晓林.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

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篇8

关键词:公路项目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0.引言

笔者有幸作为受邀专家参加了沪宁、杭甬、桂柳等高速公路的项目后评价审查会,并有深汕高速东段、湘耒阳高速等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实践经验,对国内外开展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概况以及项目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引起了对如何开展公路项目环境后评价进行思考。

项目后评价工作不仅对于指导新项目立项、调整在建项目计划、完善已建项目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项目决策、政策制定、机构改革等高层次管理的改进和提高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我国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尤其是环境后评价工作在我国公路交通行业仅仅开始试点,为此,特将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做一总结,与同行共同探讨。

1.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和开展概况

1.1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或规划)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达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建议、改进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投资效果的目的。

后评价位于项目周期的末端,它又可视为另一个新项目周期的开端。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反馈功能上,它一方面总结了项目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而对于在建和新建项目又起着指导作用。后评价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过程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目标持续性评价和综合评价五个方面。

1.2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将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引入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领域,就形成了项目后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影响的项目后评价,简称环境影响后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Post-Project-Assessment,EIPPA)的概念。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或规划)的环境保护目的、环保执行过程、环保投资及效益、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环境保护实践的检查、验证和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达到、项目的主要环境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对环境影响的回顾分析和进一步的预测评价,达到总结项目环境保护经验和教训、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和环境管理工作改进建议、实现项目环境保护目标的可持续性。

环境影响的项目后评价也叫项目后分析(PPA,post-projectanalysis),是在作出项目批准决定之后,在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或运行期和废弃过程)所进行的环境研究(UNECE,1990)。因此,笔者认为,环境影响的项目后评价(EIPPA,EnvironmentalImpactPost-ProjectAssessment)可以看作是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EIA)过程向项目建设、营运阶段的一种延伸,是改进整个EIA过程及其方法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目前,与环境影响的项目后评价相类似的名词有环境影响事后评价、回顾评价、后续监控、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分析)、环境影响后评估等。这些名词虽然与环境影响项目后评价的内容、目的有一致之处,但都只反映了EIPPA的某些要求和作用,不够精确和全面,或者说只是EIPPA的内容之一。

1.3国内外研究和开展概况

国外开展项目后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70年代初,世界银行成立了独立的“业务评价局”,在投放贷款过程中,实施了一种包括“项目的总结评价制度”、“项目后评价报告”的后评价制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和方法,对世界各国的项目后评价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项目后评价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制度,已得到广泛认同,成为许多国际机构和国家项目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方法。

我国的项目后评价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计委首先选定一些项目进行项目后评价试点;1988年之后,对大批利用世行及外国政府贷款的项目和国家重点项目进行了后评价。国务院各部委、国家金融机构和很多地方省市也都先后开展了后评价工作,建立了负责后评价的机构。近几年在项目后评价法规建设方面也有较大进展,一些部委和国家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政策、法规、办法来指导项目后评价工作。

交通部根据国家计委有关文件精神提出进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并确定沪嘉、广佛、西三、沈大四条高速公路为国内首批高速公路后评价项目。交通部于1996年以交计发〔1996〕1130号文正式印发了《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这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工作迈入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工作只是在项目后评价中作为专题工作开展,独立的项目环境后评价工作刚刚开始在深汕高速西段、湘耒高速等项目中试点。不仅环境后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环境后评价的概念、内容等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的内容

我国即将生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增补了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规定。在该法的第二十七条规定了建设单位在后评价方面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明确规定只要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就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如果有关建设单位未采取后评价的相应措施,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还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由此可见,预测和评价分析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仍然是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内容和作用之一。

笔者认为,环境影响后评价(EIPPA)的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环境保护执行过程评价、环境效益评价、环境影响的后评价(PPAEI,不同于EIA)以及环境目标的可持续性评价。从对象上来讲,包括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评价(也就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执行情况的评价。概而言之,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EIPPA)就是“站在公路建设项目的终点对已经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回顾分析和评价,并在新的起点上对项目未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提出改善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和对策建议”。

(1)环境保护过程评价:对项目环境保护制度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和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是否按项目进度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制度等?是否按环保主管部门批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工程设计落实了环境保护措施?是否执行了环境监测计划?等等问题。

(2)环境效益评价:环境保护投资与环境效果的对比分析。着重统计项目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包括环境工程投资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费用)及其取得的环境效果,回答环境保护的经济性是否合理?是否造成了环境保护投资的浪费?或环境保护投资是否不足?等等问题。

(3)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包括对项目建设期和营运至目前已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回顾评价,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前者应用历史的观点和眼光,回顾和实证项目的环境影响,回答“有”或“未”造成环境影响的问题;后者应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新的起点上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回答将来“会”或“不会”造成环境影响的问题。

在项目建设前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决策阶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项目作出是否可行决策都是基于历史、现状的实际和未来的预测。在未来的事物未发生时也就是项目建设和营运之前,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分析,运用合适的预测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断。但是总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未在预测分析的系统之内,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测结论的影响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后评价在项目的末端、在新的起点上对公路营运期未来的环境影响(例如交通噪声)进行预测,减少了不确定因素,可以纠正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式和方法中参数取值(例如交通量、车型比、敏感建筑与公路的距离及高差等)的不准确性,预测结果更加可靠和符合实际。这正是环境后评价较之于环境影响评价所具有的优势之处。

(4)环境目标可持续性评价:通过对上述三方面评价结果的综合总结,回答项目环境保护目标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并为维持环保目标可持续性和增强可持续能力,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项目环境保护和管理改善建议、追加的环保投资等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质量的评估分析是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如果仅仅局限于或满足于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预测模型参数选择的正确性、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行评价,则不能充分反映项目后评价的作用和初衷。况且,项目后评价一般在项目运营3~5年后实施,已有的环境影响实证结果除施工期的监测结果外,充其量也只有短短3~5年的监测结果,不足以全面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时段一般包括施工期和营运期20年)。

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后评价开展情况来看,对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表现之一是对是否要进行未来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环境后评价只对已发生的环境影响和变化进行实证或验证,对未来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没有进一步论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几乎所有研究成果都认为通过环境后评价应对项目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或改善措施建议。

既然如此,笔者认为,公路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某些环境影响例如交通噪声等随交通量的变化而变化,敏感点声环境预测参数与EIA可能有较大差异,而实证结果只能部分地反映项目过去和现在的环境影响,不能描述项目未来环境影响的变化。因此为了准确掌握项目营运未来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增加环境后评价所提补救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使环境后评价真正反映项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包括已经实证的和未来可能的影响),不仅有必要,而是必须,对公路建设项目未来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要素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3.1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主要对以下方面作调查、分析和评价。

(1)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影响。公路在建设实施和运营过程中对沿线地区的动植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分布概况、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和自身的价值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评价公路项目的建设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状况,主要评价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

(2)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指由于公路建设破坏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公路施工期和运营初期。由于工程防护措施和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水土流失到运营后期将基本稳定。主要是通过对公路施工中高填、深挖路段的坡面、取弃土场地以及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病害的调查,分析由于公路施工引起地质类别、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现状的变化,对沿线水土流失的影响,并提出治理措施或对策建议。

(3)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对路线范围内地面水域及功能,工程的施工方案、生活服务区的位置及规模,公路建设项目沿线地表迳流方位及现有水污染排放源(生活服务区)的调查,取样测试有害成分含量,提出污水处理和实行达标排放的措施。

3.2环境空气影响的后评价

根据交通污染源特征及公路两侧有可能的污染状况,通过对主要敏感点的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浓度的测定,对比公路建设前后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并根据交通量的增长情况对未来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浓度作出预测,对有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路段应根据气象条件提出处理措施或建议[3]。

3.3环境噪声影响的后评价

公路运营期的交通噪声影响是长时间而且是比较严重的,是评价的重点,应做详细的论述、分析和预测并作评价;应提出噪声污染治理的措施或建议。

通过对公路两侧噪声影响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和论证交通噪声的既有影响;并根据新的交通量预测结果和敏感点声环境参数,采用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对公路营运期未来的交通噪声和敏感点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对现有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提出补救和改善措施。

4.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的关系

4.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环境后评价是以项目建设、投入使用等中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评价项目从立项决策、设计施工到投产营运等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执行情况和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题和误差的原因,提出必要的对策措施,为提高决策水平、改进环境管理和环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公路建设项目来说,环境后评价是指区域内的公路项目建成投入正常营运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分析评价已建成营运的公路对该区域环境质量的实际影响,分析评价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项目环境后评价与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原则和方法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但是,由于两者的评价时点不同,目的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存在一些区别。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立项,它是站在项目的起点,主要应用预测技术来分析评价项目未来的环境效益,以便从环境的角度确定项目是否可行。环境后评价则是站在项目完工的时点上,一方面检查、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另一方面,要以环境后评价的时点为基点,预测项目未来环境影响和环保效果的变化发展趋势。

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有较大差别。首先,两者所处的阶段不同,环境影响评价属于项目前期工作的决策阶段,而环境后评价是在项目投入运营生产的使用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应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现场监测和后评价来检验;其次,环境影响评价直接作用于项目的可行性决策,而环境后评价则是间接作用于项目的决策,是项目决策的信息反馈;第三,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拟建项目可能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性进行评价,而环境后评价是对项目的决策和项目实施的环境效果等进行评价。此外在比较的标准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也有所不同。

根据笔者与接触到的、从事项目后评价多年、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探讨,项目后评价的工作量远大于项目前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工作量,这一点与项目环境后评价的工作和内容也是一致的。项目环境后评价除了必要的影响预测评价内容外,还包括大量的调查研究、实测验证、对比分析等内容,其工作量也一般大于项目建设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量。

4.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与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的关系

①时段不同。公路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是在项目竣工之后试营运期间,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在项目正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到项目终止之间。

②目的和作用不同。公路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主要是对施工期和试营运期间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注重工程是否依据其环境要求按质、按量、按标准完成,是对建设实施阶段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效果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公路项目环境后评价重点是对项目实施和运营阶段的环境影响进行再评价,分析环保措施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指导项目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

③内容和范畴不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项目建设期间的环境监理工作进行总结,对项目建设和试运行期间EIA和环保设计中提出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检查,根据验收的实际情况调整补充运行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为运行期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与环境影响后评价相比,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调查所涵盖的内容和涉及的范畴较窄。

5.结语

环境后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以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不受各阶段文件资料的束缚,真实地反映和评价分析项目的环境保护执行情况和环境影响(包括以发生的影响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影响);

(2)要以历史的观点、与时俱进的精神从事项目环境后评价工作;

(3)实事求是,对事不对人,重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指导决策新项目、调整在建项目和完善已建项目。

总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其概念、内容、方法和制度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环境后评价的有些内容在深度上可能难以深入,或资料不全,或方法不足。但作为一项很有意义的环境保护工作,公路环境保护研究人员应该有责任和热情致力于环境后评价的研究,并将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交计发[1996]1130号;

(2)董小林、赵剑强、宋祯。《建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制度的若干问题》。中国公路学报,2001年第14卷第3期;

(3)曾学福、谢跃庆。《浅谈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工作》。公路,2001年第4期;

上一篇: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范文 下一篇: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