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的岗位认知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2:57

工程造价的岗位认知

工程造价的岗位认知篇1

1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工程造价专业是土建类专业为了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分离出来的集合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的一门全面发展的学科,属于学科交叉型的专业。根据工程造价职业技能的要求,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应该是集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工程法律和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但是现在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在目前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也不够准确,而且在课程设计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方式一直保持原状,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开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缺乏一定的创新管理机制;专业课程的培养方向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限制;在毕业设计时,学生的任务比较重,设计时间比较短;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课程等等,也就是说现在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需要改革。

2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工程造价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定位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是具备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经济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工程造价人才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2.1根据市场需求了解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情况

工程造价人才有很好的就业前景,社会上的很多企业都需要工程造价方面的人才。比如,在建设单位中,工程造价人员的工作任务是工程预算、工程招标、工程造价管理、投资估算等;在施工单位中,工程造价人员主要的工作是工程投标报价、资料管理、工程图的绘制、成本控制、财务管理、材料采购等;在设计单位中,工程造价人员的工作任务是设计概算、工程审计等。工程造价的就业领域很多,但是工作在施工单位的比较多,现在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方向中施工单位占很大的比重。

2.2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

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方向要适应企业的需求,而现在的企业对工程造价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仅要求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计算机和外语方面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同时关于工程法律方面也有涉及,这就需要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对计算机技术、外语能力和工程法律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起来。企业要求工程造价人才要具备很强的知识和能力,比如说:要熟悉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等的基本理论知识;要熟练掌握工程项目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外语能力,能操作基本的工程造价方面的软件,有基本的听说和阅读能力;具备基本的工程招标和投标、工程项目咨询的实践能力等等。

3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策略

3.1明确专业方向,制定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计划

根据用人单位的征用信息,参考用人单位在专业设置、毕业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意见,明确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工程造价人才时,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还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根据企业的意见制定一套培养计划,使毕业生在具备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培养更高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清楚工程造价这个专业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以后的工作情况,使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不能到毕业也没有完全理解工程造价的本质。

3.2了解企业岗位职责,分析工程造价人才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

在就业之前首先要明确所任职岗位的职责,了解工作任务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根据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企业对工程造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3.2.1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计量计价能力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和相应的顶岗实习中掌握基本的计量与计价能力。比如,钢筋、墙面、混凝土构件、设备安装工程等工程量的计算,以及人、材、机的消耗量,熟悉当地各工程的计价定额。

3.2.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在企业中的工作,不仅要求学生对专业对知识要熟练掌握,还要有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因为工作就是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这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仅仅掌握知识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的,所以,在培养学生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3.2.3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对非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校园环境的影响,在生生与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提高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企业的工作与学校的学习状态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抗压能力等。

3.2.4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制图、识图能力制图、识图是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制图和识图能力,加强对不同构造类型、不同建筑结构的识别能力。

3.2.5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工艺能力经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管道工程施工工艺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自己对建筑施工工艺、建筑结构类型、建筑设备等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艺的施工难点和其本身的特点。

3.3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合理的专业课程工程造价专业着重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其课程的设计就要依据企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比如,在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工程造价学生的工作内容包括:识读工程图、工程造价计算、编制工程造价报告书、计算工程量等。在其他领域的工作要求也基本是这个模式,所以学校就应该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具体内容来确定比较合理的专业课程。就企业反馈的具体情况来看,企业中需要的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专业特长和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细分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选择课程,也就是创立有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突出培养特色人才。

3.4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必须制定一套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总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认知训练。可以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去参观,了解建筑施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等基本知识,可以在校外的施工现场或学校的工程造价实训基地进行制图、识图的训练。第二阶段:单项技术应用培训。通过在学习建筑工程的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相关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单项技术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造价编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难点和重点,可以在学校里的工程造价实训室进行基础训练和教学。第三阶段:综合技能培训。可以用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学生的训练项目,进行工程投标和招标、工程造价软件的应用等方面的岗位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第四阶段:就业顶岗实习。可以安排学生到校外的实习基地或者是与企业协商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不同阶段的训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也不一样,这样学生就会对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感兴趣,这样在实践中学生会有很高的热情去参与训练,而且把课堂中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对学生而言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

3.5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工程造价专业比较注重的是应用,也就是需要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技能。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单单是具备这些能力是不能符合他们的要求的,一个人要想被别人认可,其自身的修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企业在招聘时首先会看看你的个人修养,然后再了解你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所以,在教学改革上,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交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在工程造价的教学模式改革中,要把握好教育的本质,以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前提,确定培养方向,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的企业的岗位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就要不断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完善。

工程造价的岗位认知篇2

关键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定位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从2003年我国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以来,工程造价领域不断得到规范,对于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从2006年开始设置至今,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已招收500余人,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相应地,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我国2007年、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超过15%,为工程造价管理及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

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我院明确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进而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能持证上岗的“双证型”人才。

(一)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定位

工程造价专业旨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建筑安装施工单位、装饰公司和市政工程公司等单位,工程咨询公司、中小型设计院(所)和监理公司等咨询单位,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中外合资或合作、外商独资的工程公司等建设业主单位。一般从单位工程预算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被要求既懂预算又懂施工,既懂专业又懂管理,既懂造价又懂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既能搞土建预算又能搞安装预算、装饰预算等。伴随当前社会工程造价业务领域不断拓宽,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也应胜任资产估价、司法仲裁与鉴定、银行抵押贷款、保险公司担保等多种工作。

(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造价从业人员能力要求:(1)具有编审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投资估算、审核并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的能力;(2)具有对设计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优化的能力,并能编制工程概算、工程预算;(3)具有编制工程招标标底价及投标报价的能力,并能对标书进行分析评定;(4)具有在建设项目全过程中对工程造价实施控制、管理的能力,能编制工程结算、决算;(5)熟悉工程合同条件,能熟练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索赔、保险等问题;(6)具有运用计算机确定、管理工程造价的能力;(7)具有组织编制和审核工程造价各类计价依据的能力;(8)熟悉建设项目各个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我们通过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来分析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1)就能力而言,工程造价学生到毕业时应具备各专业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的能力;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能力;管理工程项目的能力;开展工程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管理的能力;以及关于工程变更索赔的实践应用能力。(2)就知识而言,学生应掌握土建、安装和装饰的识图知识;了解建材、构造、结构、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懂得经济、管理、财会与审计等基本的经济和管理知识;了解工程造价管理、合同法、合同管理等知识;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及编制方法、财务结算与决算等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知识。

毕业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还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变化、职业变更、技术更新、个人发展等所应具备的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要能够拿到“双证”。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能持证上岗。建设行业明确规定,获得专业技术与管理型的职业资格证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工程测量、材料试验等工种的技能型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可通过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因此,我院与天津市建设委员会共同组织学生参加天津市建设事业专业管理人员上岗培训,包括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员、施工员、材料员和测量员等职业资格培训,并取得了很好的通过率。

(三)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人本观念的确立,高职教育给予学生的一系列职业知识与技能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应变创新能力以及经验态度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努力追求课程目标的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灵活性和弹性化相结合。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按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部分设置。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为公共课程,包括德育、体育、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土木工程识图、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测量、建筑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工程CAD、技术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设备、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工程造价电算化、安装工程识图与预算。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开设了工程材料试验、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训、建筑CAD绘图实训、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综合实训以及毕业环节实训等。同时设置了两门公共选修课(学生自由选择两门学院公共选修课)和两门专业选修课(施工组织与设计、建设工程监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对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注重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叠,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与用人单位和定岗实习基地相关人员座谈,我们了解到社会普遍反映造价专业毕业生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足。于是,我们在建筑识图部分大量减少画法几何比重,着重训练学生识读工程图的技能,加强平面标注的知识,以使学生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对建筑力学部分,大量减少公式推导与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讲解,着重加强学生对结构强度、稳定性与破坏形式的认识。在建筑结构部分则着重加强学生对构造的认识和掌握,比如钢筋的搭接长度、锚固长度、弯钩的长度等,这样就形成了简练而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课程专门针对当今工程造价领域“量价分离”的要求设置,工程造价电算化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会操作一到两种造价软件,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我院全面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破除静态单方向陈述知识的教学状态,基于职业为中心进行课程组织,逐渐试行弹性模块化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多元整合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是:(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3)强化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落实“双证书”制度。(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弹性化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二)具体改革措施

我们根据现有的教学手段与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对不同的授课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综合采用了任务引导向型思路,在教学方式上,通过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拓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例如,对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突出技能培养,以“用”促学。我院成立了测量兴趣小组,并有专门的材料实训室,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以讲解知识为中心转向设计、策划和辅导实验为中心。对建筑构造课程,有些章节采用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现场参观,通过现场教学既增加了学生对工程结构的感性认识,又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动手砌砖、抹灰、开挖基坑,让他们了解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切实感受到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采用项目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将一个完整的单位工程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专项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工程量计算规则贯彻到实际工程的计算上来,并同时进行工程量计价软件的操作应用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采用亲验式教学法,进行情境模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如临其境。如招投标的模拟、合同谈判的模拟,教师先提出一般性问题,再提出特殊情况下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讨论结果,提交报告单,请具有典型性的小组代表作答,最后教师就小组不同意见进行点评。

此外,我们也改革了考核方式。考核改革的重点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淡化记忆型考核。课程考核按照理论课、实践课分别进行。理论课根据课程内容采用闭卷、开卷、口试、考察和小论文等不同的考试方式。实训课主要采取“任务法”进行考核,即用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全面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一门课可采用多个任务进行多次评估,将平均成绩作为学生的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在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的课程安排上,凡能设实训环节、有条件增加实训的课程,都增加了实训环节,而且实训形式多样。如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训与学生技能鉴定考取中、高级测量工相结合,学生学习和技能鉴定两不误;建筑构造增加认识实习、施工组织及各科预算(包括土建预算、安装预算等),都以课程设计作为实训课程;预算软件课程大量增加了上机操作学时。通过增加实训环节,部分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其他学生经过很短的见习期也能马上胜任工作。

总体而言,高职层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训的规模与巨大的社会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符合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提高。我院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上不断探索和尝试改革,希望把该专业建设得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适应现阶段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习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理念走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12-16.

[2]刘春霞.浅谈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分制下课程体系改革[J].民营科技,2009,(2):59.

[3]陈晓聪,刘连芬,卢维明.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素质分析及培养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08,(7):180-181.

[4]高建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探讨[J].作家杂志,2007,(12):186-187.

工程造价的岗位认知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课题“高职类工程造价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ZKY201401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05-01

一、研究背景

随着建筑市场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信息化进程加快,主管部门管理越发规范,行业对高素质的建筑技术人员、造价员的需求很大。在建筑市场行业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许多职业院校均开设工程造价类专业,但在培养过程中却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一方面,建筑市场对工程造价入行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综合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面临的师资短缺、实践条件有限、生源萎缩更带来了一系列的培养难度,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成了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1.师资紧缺。目前,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招生火爆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扩招后,专业教师缺乏,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因此,教师的顶岗培训等受到较大影响。校内专业教师也热衷于各类行业兼职和考证挂靠,兼职教师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需要。由于师资的缺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受到较大限制。

2.校企合作开展难度大。校企合作目前主要还停留在个人关系的维系上,合作主要在兼职教师和顶岗实习方面,兼职教师合作受到企业业务开展与教学管理规范的双重影响,兼职人员少,担任课量少。顶岗实习方面,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更多需要的是有经验的老手,建筑施工企业需求大但安全问题让很多院校怠于开展现场实习,监理企业由于待遇低,学生看不到工作前景,大多不愿前往。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多种培养途径,培养高素质的工程造价人才成为了各个造价专业的建设课题。

3.生源特点增大了培养难度。由于地区差异,各地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均存在较大的应试比例。录入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均在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直接导致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差异大,学习动力不足,最终不能按照专业教学标准完成教学任务。

三、以职业导向构建高职工程造价职业能力养成体系

1.校企协同的长效合作机制。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形成校企协同的长效合作机制:学校主导,协同工程造价企业、建筑企业、工程造价协会,统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协同调研,适应建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工学结合的优质实践课程建设为重点,打造优质双师教学团队;创新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保障运行机制,有效保证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质量,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造价高职学生。

长效合作要强化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工程造价行业变化快,如何有效组织教学和转变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对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要与时俱进,与建筑行业企业需要的造价技能对接,及时组织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根据市场变化,包括工程造价法规变化、市场岗位变化等提出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发展规划,调整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2.实施以造价岗位执业操守为核心的素养养成体系。众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资金、师资投入、实践条件等方面与本科相比仍然处于劣势,经历了扩招的洗礼后高考入学率迅速上升,现在生源更加紧张。因此,工程造价岗位面临的普遍问题是行业对入职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但录取的学生普遍在学习习惯、综合能力等方面需要强化。因此,工程造价职业素养的培养成为实践技能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如乐观态度和努力上进精神的培养,理解与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他人、有效的口头沟通、快速学习等方面。

实施以造价岗位执业操守为核心的素养养成体系,将其贯穿于工程造价实践技能培养的各阶段,具体体现为:根据职业能力确定工程造价专业职业素养标准;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教学中,如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聘请建筑企业专家进行职业素养专题讲座等;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中,如进行建筑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建筑行业和岗位,培养职业认同感;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实践文化中,如按照工程造价职业习惯建设工程造价工作室、招投标模拟中心等,情景再现;改革考核方式,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考核方式中。

3.实施“五嵌一控”的实践培养体系。校企行联盟合作,根据企业市场调研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实现“计划互嵌”;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对接,实现“课程互嵌”;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共同构成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实现“师资互嵌”;实施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模式,实现“厂校互嵌”;通过课程与双证书结合起来,实现“课证互嵌”;建立职业教育测评体系,实现“质量控制”,从而反馈到教学中去,提升教学质量。

校企行协同合作,以工程造价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根据造价员岗位需求情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理实一体教学,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校内学习与工程造价实务的对接,“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生产性岗位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的实战锻炼”,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课堂教学与造价员考证要求结合起来,做到“所学即所考”;与行业企业合作,组织各种校内比赛,并参加全国性的权威比赛,通过仿真实战,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4.实施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岗位迁移、情景仿真”的教学模式。根据工程造价岗位能力,以造价员岗位工作为载体,将岗位情景要素融入实训条件建设中,按照行业企业的业务资料进行实训材料的建设,让学生真正体会岗位工作,实现情景仿真实训。如“工程造价电算化”课程,使用的软件是全国行业用户最多的广联达软件,使用的任务载体为企业已竣工的真实项目图纸,同时参照《辽宁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和《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学生完全按照造价员岗位进行情景仿真实训;“钢筋抽样”课程,直接到工地现场进行现场预算,让学生对施工工艺一目了然,更易懂、易学。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建筑材料,依托实训条件,实施“知识与技能并重、流程与方法融合、认知与操作同步”的教学模式;对岗位实训,如工程测量实训等,实施“岗位模拟、任务迁移、全真操作”的教学模式。

工程造价的岗位认知篇4

[关键词]顶岗实习 三维目标 职业生涯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新课改提出了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有相当多的中专课堂教学目标集中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最后的考核也是强调一个“考”。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文化课,这种现象更普遍。前段时间,我参与了中专三年级学生的企业顶岗实习管理,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结合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成功案例。个人思考后发现,在课堂教学时注重三维目标地实现,对中专生的职业生涯建立和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

企业管理者对每个工作岗位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更加严格,归纳起来就是要求员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

1.员工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即岗位所要求的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不管是完成工作内容还是履行责任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员工要能熟练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明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遇到异常情况要能按规定作出相应的处理。

在这次实习的学生中,有个学生是负责汽车零件加工流水线上的某道工序。这个零件非常复杂,加工工序也非常多。有一次这个学生不小心操作错误,损坏了一个零件。他并没有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立刻向组长报告,而是掩瞒了下来。最后这个零件在质检的时候被发现,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果他当时就按规定报告,损失要小很多。事后追查到这个学生,他还拒不承认,但这个零件加工记录上有他这道工序的签名,结果他被企业开除了。

2.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按照某个岗位群的一般要求设置的,不可能具体到某个特定的岗位。而且企业由于制度不同、设备不同、工作任务不同,岗位要求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学到岗位群的通用知识和技能,到了企业具体的岗位上仍需再学习,一般企业也会提供相应的岗位培训。这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能力就决定了自己能不能快速的适应岗位要求,也决定了自己能不能获得这个岗位。

有一个姓杨的实习生被分配到安装活塞的岗位上,刚开始由于手脚很慢。总是跟不上流水线的速度,一天下来手指都肿了。杨同学没有退缩,利用休息时间向师傅和同事们请教安装的技巧,细心琢磨,很快速度就跟上了,可是出错率还是很高。他非常焦急,一度起了离职的念头,但很快就打消了。他把这道难题看着是公司和师傅对自己的一个考验,于是振作精神,仔细、刻苦练习,没几天就检查出犯错误的原因,此后的活塞安装就很少出错了。为此,师傅表扬了他,但他没有自满,依然在努力而细心地工作着。

3.员工必须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纪律性

现代企业对每个岗位都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员工来说,不但要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还不能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迟到、早退、旷工、溜岗。更不能和同事、领导发生冲突。要求员工具备严格守纪、刻苦钻研、热爱本职工作、热情与人相处等一系列的优秀品质。

这一批实习生中有两个学生,平时不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上班的时候经常迟到,甚至旷工,企业主管领导多次找他们谈话,但收效甚微。最后被辞退。还有一个实习生,总是和某同事处不好关系。我了解情况后,对他讲行了疏导,但于事无补。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离职。

二、中专生自身特点

由于招生门槛的降低,现在的中专生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普遍学习成绩不好,平时不爱学习,甚至厌恶学习,学习方法也不科学,自制力较差,但是相对的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强。

1.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不足

现在中专生的中考成绩一般在300-400多分之间,语数外的平均分数一般在40分左右,从中考分数上就能分析出中专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平时地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甚至一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解,也有些学生简单的英文单词不会读,相当多的学生请假条格式都不对,错别字也较多。在教学中还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接受新知识的速度非常慢。

2.学习方法效率低下

很多中专生在学习时都是机械式的、被动的、缺乏动机的,很少考虑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效率。上课前不预习;上课时不会记笔记,整理学习内容;下课后不会复习,对已学知识归纳消化。做作业只是完成任务,应付老师地检查,而不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可能是不会做作业或不想做作业,有一部分学生还会选择抄袭作业。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效果不好,又影响了学习兴趣,造成了继续学习的障碍。

3.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律能力差

由于长期的成绩不好,等不到老师的关心和家长的肯定,大部分中专生在学习时态度不端正,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上课时经常走神,经常讲话、做小动作。甚至呼呼大睡。在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关心下,绝大多数学生也会暗暗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但是经常受到许多不利因素影响。例如同学的嘲笑、学习成绩提升幅度不明显、个人意志力的薄弱等。到最后一切誓言和决心往往都是不了了之,并进一步打击了学习积极性,造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后果。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确立

现在中专生的特点和企业的岗位要求对中专校的培养对象提出了具体目标,对中专校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和目标完全吻合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是基础

“知识”指事实、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观察、阅读、表述、计算、调查、测量、操作仪器、制作模型、绘图制表、演奏以及一些特殊的运动技能等。

首先,知识与技能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学习和认知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对其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会产生影响。大体来说,学生对一个话题已知的越多,他们就能更快、更容易地了解有关此话题的其他情况。特别是新信息模糊不清的时候。已有知识对学习者的帮助作用更明显。其次,知识与技能是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载体。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用到一定的方法。好的方法是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的。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不可能脱离知识与技能独立存在。最后。知识与技能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从业者才能完成某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才不会出错。

中专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想获得某个岗位的前提是在师傅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独立完成该岗位的职责。如果在短时间内,实习生还不能掌握此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顺利完成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就意味着失去了该岗位。实习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在此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基础知识越扎实。这个学习过程会越顺利、越短;否则,这个过程将是痛苦的、失败的。越是高级的岗位,对实习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就越高,相对的实习生的职业生涯起点就越

高。所以中专校的课堂要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理解、了解必要的知识;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模仿、独立操作、迁移必要的技能。

当然。由于中专生自身的特点,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与技能时,没有必要穷经皓首,求深求全。否则会起反作用。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基础的、一般性的、容易接受的,提高性的内容只能面向少数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2.过程与方法是重点

“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从学习的角度出发,“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是中专生迫切需要的。相当多的中专生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正是过程与方法的缺失,他们不缺少聪明的头脑,不缺少学习动机,也不缺少学习的毅力,因为没有掌握合适有效的“过程与方法”,造成了学习效率低下,打击了学习积极性,缺失了继续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阻碍了继续求学的道路。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应该重视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中专生只有掌握了适当的过程与方法,才能为继续学习、独立学习提供保障和基础。

在企业里很少有员工始终在一个岗位上重复相同的工作任务很多年。不管是因为知识的更新、岗位的轮换,还是从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人员的交流、职位地提升考虑,每个人一生都会从事不同的岗位。只是有点岗位职责跨度小。有的岗位职责跨度大而已。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学会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会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掌握了过程与方法的员工。才能适应不同岗位。才能提高竞争能力,才能获得职位的晋升,才能更好地建立、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核心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态度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成分构成。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是最难把握的,又是最核心的。难把握是因为无法直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是学生的内省和内化。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测试评估,对教学策略调整和优化。它只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只能通过相关的活动和亲身经历去认同、领悟。最核心是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建立和发展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职业高度和层次,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渗透在课堂的每个角落里,穿插在课堂的始终。特别强调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活动、对话、实验、言传身教,在教学和学习中让学生经历、认同、领悟。逐渐建立自己的、独立的、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工程造价的岗位认知篇5

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职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制造类专业近几年一直探索建立“校中厂”工学结合的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产教结合。规划将学院的机械加工中心建设成可集教学、实训、生产真实产品及技术开发、培训等多功能一体的“校中厂”。

1 “校中厂”的基本内涵及功能

“校中厂”是将学院的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实训基地,与学校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

“校中厂”可以使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学生校内学习与基地实训相结合、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从而提高学生技能,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因此在创建“校中厂”时保证具备以下功能。

一是计划安排的双向性。“校中厂”的工作计划必须要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又要保证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因此协调好教学计划和工作(生产)计划是实现“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二是人员身份的双重性。“校中厂”的人员因所履行的职责不同而不断转换。教师或其他员工既是教师也是师傅,即他们在教授知识时是教师,在指导实践完成任务时是师傅,是教与导的有机统一。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学生又是员工,既要完成学习任务又要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工学过程的交融性。“校中厂”中教学与工作、学习与实践相互交融,既要在工作中学习,又要在学习中工作;既要在教导中工作,又要在工作中教导,两种活动交互存在,使得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同时,将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既相互验证又相互促进。

四是工学场景的兼容性。“校中厂”的车间或办公室、职业岗位区,既是工作场所,也是教学场所,都存在教与导、学与做的交叉兼容场景。在这里,学生不仅要在教师或师傅教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还要完成好工作任务(生产出合格产品)。

2 把握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做好各项前期工作

学院组织了相应的课题组,专题研究校企一体在各国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开展“校中厂”相关制度的细节。在此基础上,决定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展基于“校中厂”平台开展工学交替的试点,先后组织校内外教育、劳动、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订了具体目标的方案。

(1)成立管理组织机构。“校中厂”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成立一个由学院相关部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由副院级领导任主任。然后建立具有明确的企业组织架构,设有厂长、副厂长和技术指导,分别由二级领导、专业课教师等担任。还有按工艺流程精心安排各岗位,明确分工,下设如设计、工艺、制造、质检、售后等工作室。并对各工作室进行了定编定员。

(2)制定配套管理制度。建立了明确的校中厂教学模式的配套管理制度。如建立设计室责任制度、制造室责任制度、调试、维修室工作责任制度、质检室工作责任制度等,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并在生产安全上作严格要求和规定。同时校中厂教学模式运行中,存在着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与生产任务市场变动性的矛盾,存在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训练性与完成订单任务的矛盾。所以推行机动灵活的弹性学制和管理制度,根据生产任务需要或忙闲不均的情况灵活调整,可实施分段式、多学期、全天制轮班教学,把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变面对班级管理为面对企业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3)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校中厂的生产任务情况,将培养目标分解到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中,让校中厂所有人员和学生都清楚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各课程标准,使之与企业、专业发展实际相符;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真实的职业实践情境,学生按照行业规范开展学习并完成符合质量、经济和环保要求的工作成果,获取工作经验知识和技能。

(4)加强课程建设的改革。基于“校中厂”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生产性和教育性。充分利用“校中厂”的综合资源,以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为载体,提高课程内容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度,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提高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反映行业企业第一线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5)成立了一支双师型队伍。校中厂教学模式的人员既要懂课程的目的、层次和进程,具备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又要懂工程及其成本运行机制,具备企业实际操作能力,能将教学过程融进生产计划。因此针对原专任教师,安排其进入校中厂进行实践锻炼,或选送到相关企业去进修培训,提高实际设计、操作能力;对原工厂技术人员或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课程培训,提高其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6)改变评价体系。使学生和教师评价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全方位结合。特别对学生的评价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施多元化的综合考核。例如借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借上岗达标测试取代课程考试,借完成规定项目或任务取代课程考试,强化过程考核,用过程的产品达标测试取代考试。

3 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

“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成长规律。制造类专业选择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项目为载体,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分阶段培养学生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实施课堂学习与“校中厂”认岗实习、技能训练性实习、生产性轮岗实习与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课堂学习与“校中厂”实习循环机制。课堂学习期间按班级进行,实习期间将班级分成每组5~8人小组,每组安排一个指导师傅,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时间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见岗阶段以认识岗位、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为主,实现的是以认识学习为主的做,体现的是见习性专业岗位的认知。

第1学期,专业岗位认知。通过见习进行岗位认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使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能力及职业素质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建立职业岗位目标。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以下简称模具)专业学生在第1学期要在工厂进行2~3周的认识实习,了解该专业主要从事主要见表1。

第2学期,基本技能培养。通过真实生产任务式学习情境,进行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和基本技能学习。主要学习机械加工、手工制作零件、液压与气动、模具加工设备认知等,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

(2)第二阶段:跟岗阶段以熟悉岗位、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技能为主,实现的是以体验学习为主的做,体现的是熟悉性专业岗位的体验。

第3学期,核心技能培养。通过项目教学、实境训练,进行专业职业素质和岗位核心技能学习。主要学习模具造型、模具设计、模具加工与制造等知识、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

第4学期,核心技能和拓展技能培养。通过项目教学、实境训练,强化岗位核心技能学习和岗位拓展技能培养。主要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加工工艺、模具快速成型等,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拓展技能。

(3)第三阶段:轮岗阶段以轮训岗位、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和培养岗位综合能力为主,实现的是以轮岗学习为主的做,体现的是典型性专业岗位的轮训。

第5学期,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对典型性专业岗位的轮训,熟练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学习专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熟悉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

(4)第四阶段:顶岗阶段以熟练岗位、掌握专业综合知识、培养专业综合能力为主,实现的是以实践工作为主的做,体现的是生产性专业岗位的熟练。

第6学期,综合能力提升。通过顶岗进行专业综合职业素质与综合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预测决策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职业精神,实现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的转换,为顺利上岗做好准备。

4 基于“校中厂”的制造类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

在对本地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企业用人单位对制造类专业人才技能的需求,提炼确定针对每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如表1所示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以已建成的“校中厂”为依托,基于工厂的主打产品,形成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将真实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分项任务与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具体的运行方式如图1所示。

(1)引入任务。实施“校中厂”机制下的教学模式必须要生产真实的产品。一方面对原校办工厂生产的系列产品进行分析研究,确定1~2种产品作为产教结合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可以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联系,承接真实的生产任务,扩大业务。工作任务时以系列产品或典型产品为佳,并建立工作任务库。对长期合作的产品,应选派教师进厂学习培训,掌握相关技术,了解相关要求,与企业保持沟通与交流。

(2)提炼工作项目。工作项目是基于所引入的真实生产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岗位或岗位群所包括的项目,归纳出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如产品设计、零件加工、装配与调试、品质检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项目。

(3)开发教学项目。教学项目是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转化过来的。组织教学团队对每个工作项目分析研究,将该工作项目转变一个个教学项目。如零件加工可以分解为轴类零件加工、套类零件的加工、箱体类零件加工等。

(4)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确定后,教师按学科所涉及的有关内容、环节分解教学目标,整理归纳相关学科的知识,然后相关教师一起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在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合作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5 结语

工程造价的岗位认知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质量标准 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徐秀维(1961- ),女,陕西西安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道路桥梁监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顾艳阳(1972- ),女,上海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课题编号:B-a/2013/03/021,课题主持人:徐秀维)和2013年度常州大学课题“高职土建类专业平台课程群教学质量标准研究”(课题编号:CDGZ2013021,课题主持人:顾艳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37-02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类,担负人才培养的重任,以质量求发展已经成为共识。通常认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应以就业率为评价标准,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市场供求状况。根据2012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麦可思公司所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学院18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6%。但是,对于体现就业竞争率的四个指标即毕业后半年就业率、专业吻合度、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各专业的就业竞争率差别较大,最好的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竞争率指数只达到94%,最低的市场营销专业只有79.2%。以就业率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具有片面性,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一、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定位

众所周知,教育质量标准是用来描述和测量学术与职业要求,以及单个或全体学生成就的最低要求。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不仅体现为学生掌握岗位职业能力的技术水平,也体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对毕业生的需求程度。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内涵应体现“培养什么人,能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三个要素,也就是说,高职人才质量标准的内容应涵盖“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质量标准”这三个要素。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及相关知识、普适性能力及相关知识、学术性能力及相关知识,其中,职业能力及相关知识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普适性能力及相关知识和学术能力及相关知识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一般标准,三者在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中的作用依次递减。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是通过职业能力标准来体现的。因此,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应以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岗位职业能力、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素质为核心。

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首先要建立在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规格和目标,确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水平,制定考核评价能力质量的标准。职业能力质量标准包括规格、目标、标准三个要素。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方法有任务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两种,功能分析法和以“结果”为基础的能力开发模式,比传统的任务分析法和以“输入”为基础的能力开发模式更为合理。按照功能分析法,从顶层系统层面来设计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基于用人单位对工作角色期望的视角,将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职责,承担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知识、素质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考虑学生职业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求,确定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按照不同层级的目标要求,确定职业能力标准的范围、内容和程度。

二、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实践为例,从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质量标准制定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索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开发的路径,从而构建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1.人才培养规格确定。确定高职人才培养规格,需综合考虑横、纵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从横向上来说,由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企业性质与其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存在差异,因此,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应针对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企业、岗位等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从纵向上来说,由于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存在差异,因此,应主要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技术、工作过程以及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并以此作为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切入点。要重点分析毕业生工作1~3年岗位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难易程度变化规律和学生的职业成长、认知规律,结合岗位职业资格的相关要求,以毕业生初次就业所能承担的岗位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为基点,由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职教专家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近年来的毕业生大多进入建筑施工类、监理类企业,少数进入工程造价咨询单位,主要担任造价员或预算员,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投标报价、预算编制、计量签证、竣工结算等,核心是编制预、决算等。在分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就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时,必须综合考虑行业对岗位执业资格证的要求,这样才能将行业质量标准与教育质量标准进行有效融合,打造更适合学生的质量标准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以项目复杂程度和预算编制对从业者执业资格的要求,分析江苏省造价行业执业资格分类标准,形成初级造价员、中级造价员、高级造价员、全国注册造价师四个等级所对应的项目复杂程度和执业资格要求,以此作为本专业毕业生职业成长规律的参照系。要重点关注毕业生工作1~3年应承担的岗位工作职责,并以此作为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依据。从调研数据中可以分析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即:工作1~2年的学生,有65%的高职生和7%的中职生能够进行简单项目的预算编制,并能够获得初级造价员资格;工作2~3年的学生,有85%的高职生和11%的中职生能够进行复杂项目的预算编制,并能够获得中级造价员资格;工作3~5年的学生,有65%的高职生和8%的中职生能够进行大型项目的预算编制,并能够获得高级造价员、造价师资格。按照工程造价岗位职业能力形成和岗位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需求的两个维度分析,确定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不仅要从用人单位对从业者期望的角度出发,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由企业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确定培养规格,关注就业1~3年岗位职责变化,任务难易程度变化,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职业素质的动态变化,从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2.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的依据。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质量评价标准的准确性。考虑人才培养的递进性特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分为三个层次:总体要求、基本目标和拓展目标,并按照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进行系统设计。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最低要求设置的。总体要求是描述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后,承担岗位工作职责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基本目标是对总体目标的分解和落实。拓展目标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考虑大多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按照这三个层次目标进行培养,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能具备初级造价员从业资格对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的要求。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爱岗敬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行业规范和标准,能根据工作任务要求,运用计价表计价法、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编制常见结构中小型项目的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报价,按照行业规范格式和要求应用预算软件完成预算书,从事工程造价与控制工作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基本目标是:能准确查找相关标准和规范,正确识读项目施工图纸,熟悉建筑工程施工中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流程、施工技术,快速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及当年度区域定额站的相关文件准确列项、正确计算工程量和工程单价,并能正确进行相关换算以及各项调整和取费,熟练应用区域预算软件,掌握计价表计价方法并能编制施工图预算,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并能编制工程量清单报价。拓展目标是:能承担中型及以上复杂项目的施工图预算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进行工程造价分析。

3.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高职教育质量标准是指用来描述和测量学术与职业要求,以及单个或全体学生成就的最低要求,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应体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正常学习获得,并适应其就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技术水平以及专业知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体现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三方面的需求。在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中,应将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进行融合。职业能力应体现高职学生应知、应会、应有三方面的需求,“应知”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应会”指职业技术应达到的水平;“应有”指从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职业能力的质量标准,应突出毕业生能否胜任岗位工作这一要求,体现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的规范程度和正常技术水平,也就是说,职业能力不仅要综合反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应反映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与创新的技术水平。因此,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必须以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为抓手,以关键职业能力为主线,综合考虑职业技术要求、专业知识支撑、创新方法,以及创新思维的养成、职业素质需求的培养等要素。制定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按照初级造价员“应知、应会、应有”三个维度进行。工程造价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关键能力有四项,其中,识图能力是基础;对工程施工工艺和工序、施工方法的理解是关键;规范应用和工程造价是核心,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单项职业能力标准应与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分层设计,单项职业能力标准可通过虚拟或真实的课程项目或任务,进行能力、知识、素质等质量标准的设计;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应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岗位典型项目或工作任务,进行综合能力、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等质量标准的设计。不论是单项能力还是综合能力的质量评价标准,都应以具体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项目和任务的复杂及难易程度设计,是确定能力评价标准的关键。在顶层设计中,对项目和任务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行业企业规范要求,考核其项目任务完成的程度,考核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等。

三、结语

总之,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应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原则,以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岗位职业关键能力、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素质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胜任岗位工作任务为目标,进行系统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华英.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嬗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

[2]王维新,吴尚忠,尚敏.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体制与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8(Z1).

[3]肖化移.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质量与标准观[J].职教论坛,2005(7).

[4]肖化移,徐学.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方式与模式[J].职教通讯,2010(11).

[5]姚小英.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J].江西教育,2009(11).

工程造价的岗位认知篇7

【关键词】:岗位角色 复合型人才 创造性员工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 A

每年新员工的入职犹如给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何让这些新鲜的血液快速适应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增添能量和活力,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核电施工单位相对封闭式的环境而言,绝大多数新员工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在习惯了大学时代的“五光十色”后面临着环境的突然转变通常难以适应,因而也不乏在试用期未结束便自动退却的人员存在。针对这一特殊的行业特征及其现状,除建立员工培训、员工职业规划等基本的人才培养机制外,还需针对员工的个性化差异、各岗位专业区别等因素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系统的培养机制,以便让新员工快速适应核电建造的各个岗位,达到快速成长、成才的目的。

一、让新员工具有认知感,找到归属感

很少有人把参加会议视为一种培训方式。实际上,参加会议能使人们相互交流信息,启发思维,了解到某一领域的最新情况,开阔视野。在新员工对整个企业没有认知概念时,座谈会就是让新员工建立企业观念最好的途径。这个座谈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员工入职培训阶段的座谈会,用一种更为平和的方式帮助新员工了解企业的文化、理解企业的愿景及价值观,并向他们传递企业的经营理念,使企业通过类似培训的契机,向他们灌输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帮助新员工了解其在企业的成长路径,这对新员工而言至关重要。作为核电建造企业,在这样一个阶段,尤其注重建立起新员工对待核电建造工程的责任心、使命感及其个人发展的良好愿景。

第二阶段是部门分配后的新老员工见面会。通过组织部门内部的见面会,使新老员工尽快的对彼此熟悉起来。老员工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向新员工传达部门职责及管理理念,介绍岗位特点等,拉近距离,使新员工快速找到归属感。同时,作为部门管理者,充分利用入职考核等方式了新员工的性格及其特长等,为后续的岗位分配打好基础。

二、让新员工快速融入团队,进入岗位角色

新员工培养不仅要包括心理和精神层面,更要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系统性地帮助他们培养自我管理及提高绩效的能力。对新员工来说,培训实习阶段是掌握核电建造各阶段实际运作机制、规章制度及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重要阶段,要在实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独立工作的能力。角色的转变是入职培训期间的重要任务,提倡两个“多”:“多沟通”,“多样化”。

“多沟通”。实习阶段时,新员工大多不能很快适应角色的转变,要及时与其沟通。核电大都建造在相对偏僻的地域,每天非常规律的“两点一线”生活在新入职的员工眼中不免乏味而孤单,很多老员工习以为常、看似不值一提的细节,对新员工而言都是需要了解和适应的“新鲜事”,而且在陌生的压力环境下容易产生不知所措、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埋下人才流失的风险种子。这个时候他们更多的需要身边的老员工给予关怀和帮助,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消除不良情绪,对出现工作、生活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帮助,辅导他们努力学会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时,尤其注意引导他们在工作中要认真、耐心、踏实、细致,团结协作。

“多样化”,是指培训的形式的多样化。一般性的培训例如对核电行业、核电企业、核安全等方面的培训相对书面化,中规中矩的培训方式让新员工难以提高对核电的认识度及使命感,对后续快速进入岗位所起到的推动力小。利用核电的神秘感,进入岗位的新鲜感,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达到使新员工快速融入团队、进入岗位角色的目的。如核电的建造原理、核电的发展前景、岗位职责描述及在项目管理中起到的作用、老员工工作体会、项目企业文化活动展示、项目成果展示、现场参观等各种培训内容,采用理论结合实际操作、问卷、面对面交流、制作并发放工作小手册等多种方式,让新员工对所从事的岗位产生兴趣,树立信心,为后续适应岗位,做好岗位工作打好基础。

三、根据个人特点,分配适合岗位

在这里讲一个身边的故事,一个文科专业毕业生,实习阶段被安排做结算后的资金管理工作,这项工作需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对数字的不敏感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找不到工作乐趣更无法看到自身的价值后,这个经历了近两年学习阶段的毕业生备受打击准备放弃,幸而得到领导重视安排他从事自己所擅长的工作,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后,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

根据个人特点,分配适合的岗位,既有利于员工的培养,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心理学中说“人们对于能力的看法会影响一个人对工作任务的执行”,在分配工作时,“合适”比“优秀”更重要,“人岗相配”是正能量团队的基础。如果把擅长架子工的人安排去砌墙,把擅长电焊的人安排去绑扎钢筋,那么既得不到一个理想的结果,又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到团队的士气。对于擅长架子工的人就安排其去架设脚手架,擅长电焊的人就让其去焊接,这样不但能取得一个满意的结果,而且人们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能做得“得心”且“应手”,也必然会给整个团队带来不断向上的正能量。

为实现人才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作为管理者,建议通过座谈交流和入职考核情况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初步的了解,同时采用个人意愿和工作岗位需要相结合的“互选”方式安排合适的岗位。工程、计划、质量、安全、施工等等,每个岗位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员工个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方面,应在合适的岗位安排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应使员工明白,任何岗位,只要用心去做,都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在合适的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使员工对工作充满激情。

四、重视见习期的培养

新员工通过入职培训和岗位分配后就进入了见习期,见习期是新员工正式进入本职岗位的过渡期,也是掌握岗位知识,为后续独立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期。因此,“师带徒”工作尤为重要。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好的师父不但“授人以鱼”,更会“授人以渔”。因此,给新员工安排合格的师父是关键。很多时候,我们会安排工作一两年的所谓老员工充当师父,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师父连自己都没有完全弄明白专业知识,怎么带好徒弟?企业在安排师父时,一定要选择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耐心,沟通能力强的老员工。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师傅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新员工更快的进入工作岗位,更要做好引导作用。作为师傅,需在考察徒弟的综合素质及性格特点后为其制定能不断提升其能力、发掘其潜能的可行性目标,使新进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适应环境。应摒弃“偃苗助长”的心态,适时激发新员工的积极性,重视其道德素质的培养,使新进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学习习惯,并通过定期的座谈和总结及时了解新员工的心理、工作态度,对待出现的偏差,师傅要敢于批评,抓住重点,帮助新进人员找出问题的根本。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五、培养复合型员工

这里复合型人才并不是字面上的通才,而是在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例如作为核电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标准规范,还要懂得土建施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既要有良好思维能力能够对质量趋势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也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项目质量管理的能力。因此,一个好的质量管理人员,应学习并掌握施工、技术、质检等不同岗位的知识。

新员工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学习后,可以根据其掌握知识的程度,适当地安排学习其它岗位的知识(如参加其它专业知识培训等),或者内部进行岗位轮换,一方面可以使员工学到不同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另外,可以通过外部培训、外部交流学习等途径,通过学习不同的管理理念提高认识、拓宽视野。

六、提升工作激情,成就创造性员工

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员工是企业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基础。作为项目来说,为什么制度需要不断升版,施工方案既要保证可实施性,也要保证其经济性?那是因为每位员工在不断地思考,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合适的地方,才会使制度不断完善,方案更加合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对从事的工作保持较高的激情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员工对工作保持激情的前提是所做的事情取得了成绩,获得认可。对所有员工而言,这种认可可以是一句鼓励、一份荣誉、可观的奖金或者职位的提升,但对新员工而言,在工作中一个小小的成绩就会使他们激情澎湃,热情高涨。如一份表格的更新,一个流程的简化,一份报道的发表,一个程序的等等。因此,对于这种成绩的取得,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应该通过组织成果评比、管理创新评比等方式,采取表扬、发放小奖品等手段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让他们保持激情,从而不断地激发创造性思维。

七、结语

培养“忠诚+职业化”的人才是公司人才培养的原则和目标。因此,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我们每位管理者所面临的挑战。做好了新员工的培养,就为后续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就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黄维德,刘燕.人力资源管理实务[M].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7-198..

[2]王伟强.员工培训木桶理论――重在分清主次[DB/OL].

[3]刘东.家族企业以及经济的文献[DB/OL].

工程造价的岗位认知篇8

一 煤矿地质课程教学理念

1.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教学理念

按照从事煤矿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重组和优化课程内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为项目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课程内容上,组织煤矿现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并对课程知识能力层次进行分类、归纳和综合,形成了由5大模块、14个课题组成的新的课程内容设置。使学生掌握煤矿地质基础知识、地质构造、矿井水文地质、矿井储量管理、矿井地质制图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会做、能说、善写。把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课程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整体。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本课程设置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采用理论与实践融合、实训与岗位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以及教室与实训室融合的“四融合”项目教学模式。运用研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和示范训练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解决每一模块设计的相关课题。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将能力这条主线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2.突出能力考核的学业成绩评定理念

在课程考核上,本课程设置打破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模式,采用了过程考核的方式。主要考核指标有学习态度、讨论互动、任务完成情况、知识的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等,从而科学地给出学生的真实成绩。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使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针对学生对每个模块的学习态度、知识应用、操作技能等评定每个模块成绩。下面以模块五为例,说明模块成绩的考核标准(见表1)。

课程最终成绩为各模块成绩的加权平均值,从而能合理地给出每个学生的综合成绩,该加权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成绩(100分)=(模块一成绩×15%)+(模块二成绩×25%)+(模块三成绩×15%)+(模块四成绩×25%)+(模块五成绩×25%)

每项考试内容各有侧重,既能增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3.注重教学效果的课程评价理念

在课程评价上,采用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按照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细则,对每个课题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采用课堂教学学生评分表的形式;学校评价由其他煤炭类院校专家评价和校内教务处长和督导处长评价结合,采用提出评价意见或评分的形式;社会评价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和与企业人员座谈等形式。课程组将各方面的评价意见汇总分析,提出课程改进方案,修订和完善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 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按照“源于煤矿生产岗位,服务于煤矿生产岗位”的指导思想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以相关专业煤矿岗位操作人员的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处理井下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矿井水害防治、矿井地质工作等职业能力为目标。满足就业岗位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面向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

经煤矿企业现场调研,并会同煤矿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针对职业岗位,对本课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层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经多次修订后,最终形成了煤矿地质课程体系。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对学生的矿井地质构造分析与解决、矿井地质图件编绘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场地质问题,为适应煤矿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并为终身学习和专业技能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煤矿地质课程的教学实践

1.教学模块的划分

新的煤矿地质课程由5大模块14个课题构成了整个课程的总体框架(见表2)。

(1)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的判别与处理。

(2)岩浆侵入体与岩溶陷落柱的判断与处理。

(3)矿井透水判断与矿井水害防治。

(4)主要地质图的识读与绘制。

3.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煤矿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加深学生对地质现象的理解与判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打破了学科式的教师“自导自演”,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变为“教师编导,学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其解决方法具体设置如下:

第一,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教学,增加学生对井下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直观认识,同时组织学生到校外地质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现场判别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第二,对于岩浆侵入体与岩溶陷落柱的判断与处理内容,采用研讨启发式教学,组织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共同找出课题的学习要点,由小组代表发言陈述讨论结果。

第三,对于矿井透水判断与矿井水害防治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煤矿水害事故案例,并结合找到的案例,运用所学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分析导致水害事故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最终写出水害事故分析调查报告。

第四,对于地质图件的识读与编绘内容,组织学生到煤矿现场收集资料,增加地质图件的阅读数量。充分利用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合一的教学条件,由教师示范绘图过程,学生分组作图练习,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 结束语

煤矿地质课程新教学理念旨在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既能让学生掌握煤矿地质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新课程设计提升了学生对煤矿地质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认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环境。通过新课程设计的实施,可以为煤矿生产一线培养出更多懂技术、能设计、会管理、善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心起.调整完善教学内容,体现“特色+精品”理念[J].中国地质教育,2007(1)

[2]曹丽文、朴春德.“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学理念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9(1)

[3]简文彬,樊秀峰.递进与综合并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4]曾勇、郭英海等.突出精品意识加强“煤矿地质学”课程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6(3)

上一篇: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范文 下一篇:有意义的公益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