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初中生的公益活动范文

时间:2023-10-15 09:01:15

适合初中生的公益活动

适合初中生的公益活动篇1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变化

一、前言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企业财务报表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于2014年3月13日了《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的通知》(财会〔2014〕14 号,以下简称 CAS2〔2014〕)。

新准则自 2014 年 7 月 1 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本文通过对比CAS2〔2006〕与CAS2〔2014〕,阐明了两者之间的不同,并结合案例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

二、长期股权投资适用范围的变化

CAS2〔2014〕明确给出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定义,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将原“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6〕。这点表现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对长期股权投资范围进行重新划分,也是适应风险管理要求的表现。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性质的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被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除此之外的其他投资,投资方更多的要承受资产价格变动以及被投资方的信用风险。不同的风险自然有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当然也要在不同的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

三、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的变化

CAS2〔2014〕规定企业合并方式下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对于初始直接费用不再区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而是统一计入“管理费用”科目,抵减当期收益。

另外新准则规定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性质的权益性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不再区分是否在活跃市场有公开报价、能否用公允价值可靠计量,而是一律作为金融资产进行计量,也就是将其纳入到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的核算范围。

四、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变化

CAS2〔2014〕明确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也就是说投资方获得的股利,仅作为投资收益处理,不再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

另外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但不构成控制的,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因为新准则下无重大影响的权益工机具投资,没有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所以也就谈不上投资成本的权益法调整。

五、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

新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要求母公司在编制合并采取报表时,对原成本法核算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事实上无论是否进行调整,都不影响财务报表的合并与编制,影响到的只是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因而企业就有空间能够根据自身的目标,选择是否进行权益法调整。

六、长期股权投资的披露

关于披露问题,财务部最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长期股权投资的披露适用该准则,而不再进行单独规定。

七、案例分析

2014 年 7 月 1 日,甲公司从股票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发行的股票 100 万股,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 5%,以银行存款支付买价2000万(含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40万元),手续费10万元,对丁公司无重大影响,丙公司将该股票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4年12月31日,甲公司追加投资3000万,能够对乙公司重大影响,当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3000万。则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2014年7月1日购入乙公司股票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960

管理费用 10

应收股利 40

贷:银行存款 2010

2014年12月31日甲公司追加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6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96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40

银行存款 3000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40

贷:投资收益 1040

参考文献

[1] 秦文娇. 长期股权投资:新准则适用范围缩小[J].中国税务报,2014.

[2] 桑桂萍.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新修订带来的核算变化[J].中国会计报,2014.

适合初中生的公益活动篇2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 变化; 影响; 对策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提前执行。新准则体系无论从方法导向还是从具体内容上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加趋于一致。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将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的平台将得以建立,这将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维护公众利益。

一、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修订的必要性

会计准则是一种制度,是会计从业者在从事会计职业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其主要功能在于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抑制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和乖僻的会计行为,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繁荣、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原《企业会计准则》是1992年制定并,1993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该准则的和实施对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和法律环境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会计准则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就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和趋同。旧准则的一些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减值方面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由于原准则允许企业转回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导致有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ST公司,常常在前一年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在以后年度再以种种理由转回,造成盈利假象,而公司实际的经营业绩并无变化,造成虚假利润。

(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方面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不被国际认可,而导致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大大趋近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上市公司价值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财务信息更具可比性,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将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企业合并、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

近年来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上市公司业务活动不断创新,旧会计准则中有关企业合并、衍生金融工具等事项的规定存在空白。新会计准则体系正是应这一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而诞生的,这不仅弥补了旧准则中有些事项的空白,还充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吸取了发达国家对于复杂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经验,并充分考虑了中国转型市场经济的特点。

二、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投资的分类方式和计量标准不同

新会计准则对投资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新分类,将原来的一个《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内容,分为《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两部分,同时将短期投资修改为交易性证券投资,长期债券投资修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均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非控制、非共同控制和非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也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规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归类方法,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业,采用权益法;控制关系采用成本法核算,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不同

新会计准则按长期股权投资的形成方式,分别确定其初始计量方法。具体如下:

1.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认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合并成本主要是指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该公允价值与其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认

对其他方式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认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这与旧会计准则明显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2)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若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则应使用公允价值。

(3) 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即: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均使用公允价值。

(三)成本法与权益法应用不同

1.范围不同

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适用于两种情况:

(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2)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来核算。

可见,新会计准则将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情况由原来采用权益法核算改为采用成本法核算,但编制合并报表时应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在权益法下,若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该差额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若相反,则该差额需调整股权投资成本,并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要求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时,应当考虑投资企业和其他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潜在的表决权因素,更加关注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际控制能力的大小,而不仅以投资份额的一定比例(20%或50%)作为划分标准。可以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及其适用范围是新会计准则最主要的变化。

2.核算不同

企业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对获得的收益和损失的处理,理论上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式。

(1)成本法下的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对旧准则的规定予以沿用,成本法核算的一般程序是:1)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投资时按照追加投资时的初始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应按照应享有的份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但是,只有当被投资企业分配的股利是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投资方才能确认投资收益;否则,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2)权益法下的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规定权益法应用在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特点是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损益不断调整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以反映投资方占有被投资方经营损益的份额。新会计准则规定:

1)引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概念。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2)新会计准则不再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相应地取消了有关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规定。

3)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因为按照股份公司有限责任的法律规定,投资方对自己投资责任只能以出资额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企业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

例1,2007年1月,丙公司出资2 000 000元购买公司20%的股份,具有重大影响。购买时甲公司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 000 000元。

假设投资后1年,被投资企业发生经营亏损12 000 000元,丙公司理论上应承担的损失份额为12 000 000×20%=2 400 000元

由于超过了出资额400 000元,丙公司只能确认投资损失2 000 000元,400 000元在备查账中登记。

借:投资收益 2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2 000 000

假如投资后第2年,被投资企业发生经营收益2 500 000元,丙公司理论上应得到的收益增加份额为2 500 000×20%=500 000元

由于上期存在400 000元未能入账的亏损,所以本期收益应该先冲减400 000元,差额100 000元才能记入本期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100 000

贷:投资收益100 000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新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净利润的分享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当被投资单位采用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投资企业不一致的,新会计准则规定,应当按照投资企业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其差额作为投资损益调整。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这一点与旧准则相同。

(3)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的会计处理

无论是由于追加投资导致成本法改为权益法,还是减少资本导致权益法改为成本法,基本原则都是以转换当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新方法核算的初始成本。

1)权益法转为成本法的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2)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关于金融工具的规定确定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这项规定,不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追溯调整。同会计旧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简化了此种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例2,A企业于2007年1月以520 000元购入B企业10%的股权,采用成本法核算。当年4月收到40 000元现金股利,2007年B企业实现盈利400 000元。2008年1月A企业又出资800 000元,购买B企业25%的股份,累积股份达35%,采用权益法核算,2008年B企业实现盈利400 000元。

2007年购买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 520 000

贷:银行存款520 000

当年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 40 000

2008年又出资:

累积影响数=400 000×10%=40 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 520 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0 000

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480 000

追加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 800 000

贷:银行存款800 000

确认2008年盈利: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损益调整) 140 000

贷:投资收益140 000

(4)减值及处置的会计处理

1)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会计处理

按照本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处理;其他按照本准则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当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这一点与旧准则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2)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会计处理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这一处理原则与旧准则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原准则要求将其由“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转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新准则要求将其转为“投资收益”。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作了较大改进。一是体现了反映交易和事项实质的要求。例如:权益法下,投资企业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要求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净利润进行适当调整后确认,可以使企业确认的投资损益更为真实;二是高度重视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运用。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体现在:符合会计的相关性、配比性、稳健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原则要求;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偿还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旧会计准则中只界定了支付现金、放弃非现金资产和债务重组三种长期股权的取得方式,而新准则中界定了企业合并以及非企业合并下的支付现金、发行权益性证券、接受投资、非货币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这一修订既体现了会计准则体系中各具体准则之间的协调,又体现了会计准则与《公司法》等相关法规的协调;四是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的核算,采用简单权益法简化了投资企业编制会计账表的工作量,也减少了企业在利用投资差额摊销来调整企业利润的可能性;五是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规定无疑截断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一大途径。

三、对企业适应新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准则的思考

2007年实施的新会计准则较旧会计准则而言改进很大。因此企业应抓紧时间更新、改进财务信息系统,调整内部控制体系,做好新准则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一)进行新旧会计科目的转换

“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均设置的科目,但两者明细科目(指权益法)不同。《企业会计制度》设置了“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和股权投资差额”等四个明细科目,而《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投资成本、损益调整和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等三个明细科目。转换方法如下。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将《企业会计制度》中除“股权投资差额”以外的明细科目之和转入《企业会计准则》明细科目“投资成本”中,同时将“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余额全额冲销。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

将“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额冲销,将“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股权投资差额(借方余额)”明细科目余额之和转入新的明细科目“投资成本”中。

3.对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将“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额冲销,将“投资成本”与“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的借方余额之和转入“投资成本”明细科目。

(二)加强新会计准则的学习与培训

企业应组织相关管理层和财会人员学习新会计准则,加强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销售、采购、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也要接受相关的培训,以保证新会计准则能够在兼顾成本与效益原则的基础上顺利实施。各级主管部门应该对企业新会计准则培训及其新会计准则的适应过程进行监督。

(三)更新、改造财务信息系统

企业要安排相关人员,收集有关信息,更新、改造原财务信息系统,以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1.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会计科目、账务系统和财务报表编制系统。

2.建立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和系统,对于活跃市场的报价进行信息收集、建立计算机模型。

3.建立合理的资产减值损失评估系统。

(四)修订会计手册,制定具体会计操作

企业应修订会计手册,制定具体操作指引;确定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做出相关的衔接调整;评估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拟订与投资者和其他市场人士的沟通,使之尽早了解有关影响。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和金融企业,如果执行新会计准则与市场预期存在较大差异时,应将这一事实公告。

(五)关注由新会计准则产生的风险

新会计准则的影响最多体现在会计和财务报告方面,但也需要考虑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风险管理、经营策略等其他方面造成的影响。因此,每一个企业需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评估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工作计划,并及早行动。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和实施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并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有些问题可能要在将来一定时期才会表现出来,这对企业财务控制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管理当局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应对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造成的影响,及时做出充分的判断,有效地制定相应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1] 马学国.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的比较[J].财务与会计导刊(上半月・实务读本),2006,(5).

[2] 王建新.新会计准则的特点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一)[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6,(9).

[3] 黄燕铭.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影响[J].财会月刊(会计),2007,(6).

[4] 夏鹏,伍李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一)[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6,(4).

[5] 戴桂荣,王生根.新会计准则对商业企业产生的影响[J].商业会计,2006,(6).

适合初中生的公益活动篇3

关键词:分配正义;理论指导;现实依据;初次分配;再分配;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原则的理论指导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柏拉图把正义与国家的和谐、社会的分工联系起来考虑认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而和谐的要义在于:“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

到了近现代,正义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正义论》一书中,罗尔斯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他的正义理论。他认为正义的基本准则应是:“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该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为此他提出了两个具体的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最大的平等自由原则,它主要包括思想、信念、人身、政治方面的自由。第二个原则实际上又包括两个具体原则:一是差别原则;二是平等机会原则,它主要适用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位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换言之,即社会在允许差别时,必须最优先地考虑最弱势群体的利益。一个社会既能保障每一个人的平等拥有权利、公平竞争,又能对处于最不利地位上的人最有利,这样的社会就是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为我们寻找实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合理性措施及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分配正义也做了深入的分析,他对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平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分配正义思想。他的分配正义原则允许不同能力的人获得不同的收入,社会岗位平等地向每一个人开放,但“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劳动能力的人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像其他人一样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不同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平等的工作能力的特权。”然而,马克思把这种不平等理解为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特征,不是永恒的,到了共产主义按劳分配就会被按需分配取代。另外,他要求根据生产力发展和人的道德意识进化达到的水平实行不同的分配正义原则。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分配只有达到共产主义物质和精神状态才有可能。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应当重视社会初次分配后的再调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其中的许多内容,我们可将之视为社会调剂方面的具体主张,如“征收高额累进税”;“取消财富继承权,实现义务教育等。”这给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社会主义既不能抛弃市场这一资源配置机制,在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发达水平时,也无法维持马克思所要求的完全社会所有制。这就决定着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需要根据现实的条件变化即中国的具体实际加以调整,并吸取其他学者有益的理论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必须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必须承认多种所有制成分存在,在这个前提下来寻求分配正义的合理性措施。

二、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原则的现实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社会主义是处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性时期,它具有双重的历史角色:社会主义既具有资本主义的特点,也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在这个过渡时期,根据马克思“社会主义形态的前提是工人有较高的生活需要”。社会主义最大的历史任务,毫无疑问就是在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而这当然要以社会财富的大量生产与创造为其基本前提。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一切生产要素创造财富的功能和潜力。从社会财富的来源上看,有两个方面:劳动和生产要素。

就劳动来讲,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不同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率是不同的。“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对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充分肯定教育在提高劳动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证明脑力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比普通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要大;在分配上要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向科技劳动者和管理人员倾斜。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成倍提高,而且使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拓展,内涵进一步丰富:科学技术成为国家财富增长的源泉;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中极其重要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活力;作为科技载体,拥有科技文化知识和特殊技能的人才,则成为企业财富的财富。以往人们错误地理解马恩关于财富来源的看法,把劳动看作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予以严厉批判。他提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也同样进行了驳斥,强调“劳动与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人们进行现实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必须拥有除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以及自然资源等来提供能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

综上可见,分配公平原则不仅仅是按劳分配,同时也要考虑其他的方面。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实行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财富源泉的多元化为我们进行财富的公平分配提供了现实依据,但分配的正义性不是简单地把财富分成等份实行平均主义,而是兼顾各方利益且效益最优化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合。

三、分配正义的实现

就分配来说,它主要是通过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完成的。所谓初次分配,是指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或生产要素的投入对于社会经济做出不同的贡献后而直接获得的、尚未经过诸如税收等项目扣除的“收益”。初次分配的正义原则就是要依据社会成员各自不同的贡献,对之进行有所差别的直接分配。

“根据一种适当的设想,它可以表达为:一个竞争的市场将按照对产出的贡献付给工人和投资者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贡献不限于经济领域的物质产品,还包括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付出及相应的产品。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所差别的初次分配,一方面体现了平等的理念,另一方面更体现了自由的理念,这也是罗尔斯差别原则的真实含义:如果强求绝对的一致和平等而忽略人在天赋、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别必然会打击通过合法劳动和自身努力取得好生活的那部分人的积极性。这样的一种不平等对所有人都有利,国家只需要把将这种社会经济利益里不可避免的不平等限制在一个能为人们接受的范围内即要符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讲,初次分配的正义原则最为直接地、直观地、体现了正义原则的兑现程度。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它所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使在初次分配中出现了许多其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市场垄断的形成,共用产品供给不足,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等,“不平等及其加剧的趋势成为对发展的限制与障碍的复合体。”可见仅有公正的初次分则公原则是不够的,这就客观上要求国家的再分配调节,缩小收入差距,使广大社会成员普遍地不断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收益。社会再分配原则是指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于初次分配之后的社会利益格局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进而使社会的质量不断地有所提升。它的具体目标是:一是从生存意义上保证社会成员最为基本的生存底线;二是从发展的意义上普遍提升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与之相适应,社会调剂的具体内容在于实现充分就业,实现合理的税收,实施行之有效的社会福利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等等。如果说初次分配主要是侧重于经济领域的话,那么再分配则主要是侧重于社会领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可以进一步归结为四个方面:即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的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代表着社会利益合理分配的分配正义则是实现人的自我和谐的前提,遵循分配正义原则可以充分激发各个阶层以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潜能,使社会成员按照各自具体的贡献得到有所差别的回报,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进而形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人人所向往的,也是现阶段党和人民一直在努力的。因此分配正义在实现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理论为指导,与时俱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一个公平正义、和谐健康的现代社会必将会实现。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5、张式谷,肖贵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8、(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华夏出版社,1999.

9、(瑞典)冈纳缪尔达尔著;顾朝阳等译.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M].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适合初中生的公益活动篇4

一、公允价值的特征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1)公允价值是一种市场评价。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2)公平交易产生的价格。交易主体为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交易双方对特定交易的性质、特征、用途及计量日的市场状况都有相当的认识,而且交易是出于对己方利益最大化考虑,无外来压力的迫使,从而确保买卖双方能够在交易中各得其所。(3)非实际交易价格。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所发生的一种价格确认或估计,是在缺少实际交易情况下的一种估价。估价可依据活跃市场报价、同类市场价格作出,也可使用估价模型作出。此时公允价值的运用必然需要引入除了市场之外的特定主体来作出判断、评价,显然会引起公允价值的操纵问题,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

2006年美国FASB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告(SFAS157),与资产评估实务一样,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SFASl57确定了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估价技术。(1)市场法依据相同或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交易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估价;(2)收益法运用某些估价技术将未来多笔金额(现金流星)折现成当前单笔金额;(3)成本法使用当前重置一项资产的服务能力所需支付的金额进行估价(常指当前的重置成本)。SFAS157要求使用适合环境、信息充分的估价技术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没有具体指出在什么环境下应使用什么样的估价技术。因此,确定某一环境下估价技术是否恰当需要依靠判断。

1.成本法。成本法也称重置成本法。采用成本法确定重置成本的公允价值时,被计量的资产一般具备以下条件:(1)资产按原来用途继续使用,对未来的效用保持不变。(2)资产与所选参照物的实体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效用必须与重置的全新资产具有可比性。(3)资产具有再生性,如土地、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

资源一般不采用此方法。(4)资产具有贬值性,如珠宝、古董、文物不具有贬值性,一般不采用此方法。应用重置成本法的前提条件,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即此方法适用于单项和整体资产价值的确定,最适用于无收益且市场上又无参照物的资产。当以上条件具备时,某项资产或整体资产的重置成本和成新率根据公式可求得,以重置成本来计量的公允价值就可以实现了。

2.市场法。市场法也称现行市价法,如果该项目在活跃和流动的市场上交易,其市场报价可作为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采用市场法计量的资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1)需要有一个充分发育的、活跃的、公平的资产市场。(2)市场上要有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在市场上很容易找到参照物,相关指标、技术参数是可收集的。现行市价法一般适用于单项资产的计量,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等。如果具备了以上条件,则被计量的资产就能在市场上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参照物,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差异用参数进行调整,就可获得现行市价的公允价值。

3.收益现值法。然而,许多资产和负债没有来自于市场交易的随时可观察的价值。FASB强调市场缺乏活跃性,或公开市价不能表现公允价值,或在公开市价无法取得的情况下。可通过估价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初始确认和初始计量中运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换句话说,现值应该能够捕捉到一些要素,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将形成公允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确定公允价值,被计量的资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资产所有者的未来收益,必须能以货币计量,换言之,必须是能用货币衡量其未来收益的单项或整体资产;(2)预期收益具有连续性,资产必须是能够独立、连续获取收益的资产。总之,只有能定量地计算出未来收益和风险的资产,才能应用收益现值法。当这些条件具备时,就可以确定收益额和折现率,然后根据公式求得不同情况的现值。

三、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准则中的体现

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发了包含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再次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金融工具、资产减值、企业合并、递延所得税和分部报告等几个方面,其核心就是公允价值在这些部分的应用。它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就是对一些变现能力强或变现可能较大的资产可以按公允价值计算,采用报表披露日的价格,对财产进行重新估价。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其中有17项准则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生物资产等领域中。具体运用情况如下:存货的初始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年金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股份支付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股份支付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债务重组;收人的计量;政府补助的初始计量;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以及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17项准则。

四、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允许的条件下,对于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公允价值的房地产等,我们一般可采用公允价值的模式来进行后续计量,但是对于金融工具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不够稳定的会计实务类型,初始的确认计量、后续的重新计量、期末的估价、后期的减值测试等都需要以公允价值为具体标准。就目前而言,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给企事业单位和财务报表的使用者都带来不小的挑战。由于很多情况下现行成本和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以及很多资产和负债的现行成本和市场价格无法确定,公允价值的计量成本较高,难度也较大。不同于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公允价值会将经济市场中的波动都反映在财务报表内,这也直接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需要的企业基本财务状况、企业盈利能力指数、资产负债率等相关的决策信息上下波动甚至导致信息失实。

公允价值的大量应用使银行、金融等行业的监管都受到影响。由于目前我国在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发达,在这些行业中使用公允价值不但加剧了资本的上下波动,还会使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幅度增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些行业进行监管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

五、加强公允价值在我国财务会计中应用

当前我国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应用还远不及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那么普遍,要想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早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加强。以下是对我国目前加强公允价值应用的两点建议。

1.建立健全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经济体系。作为市场经济的直接产物,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依靠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的基础,具备客观性强、可靠性程度高、方法简便等特点。为了取得更为客观、直接的市场价格,我们应当通过原料生产、二手交易等各级市场的培养来建立健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完善适合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另一方面,随着证券价格、利率等方面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也在加快市场化,与金融衍生品相关的公允价值计量环境也就得到相应的改善。

适合初中生的公益活动篇5

第一条为了规范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第三条衍生工具,是指本准则涉及的、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

(一)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

(二)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

(三)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

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第四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二)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范的、以股份作为支付基础的交易,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三)债务重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四)因清偿预计负债获得补偿的权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五)企业合并中合并方的或有对价合同,适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六)租赁的权利和义务,适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1 号-租赁》。

(七)金融资产转移,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八)套期保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九)原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适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

(十)再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适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

(十一)企业发行的权益工具,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第五条本准则不涉及企业作出的不可撤销授信承诺(即贷款承诺)。但是,下列贷款承诺除外:

(一)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贷款承诺。

(二)能够以现金净额结算,或通过交换或发行其他金融工具结算的贷款承诺。

(三)以低于市场利率贷款的贷款承诺。

本准则不涉及的贷款承诺,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第六条本准则不涉及按照预定的购买、销售或使用要求所签订,并到期履约买入或卖出非金融项目的合同。但是,能够以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净额结算,或通过交换金融工具结算的买入或卖出非金融项目的合同,适用本准则。

第二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

第七条金融资产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四类: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第八条金融负债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两类: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二)其他金融负债。

第九条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一)取得该金融资产或承担该金融负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

(二)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三)属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且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位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第十条除本准则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所指情况外,只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才可以在初始确认时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一)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

(二)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该金融负债组合、或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不得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活跃市场,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市场:

(一)市场内交易的对象具有同质性。

(二)可随时找到自愿交易的买方和卖方。

(三)市场价格信息是公开的。

第十一条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应当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二)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本准则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表明企业没有明确意图将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

(一)持有该金融资产的期限不确定。

(二)发生市场利率变化、流动性需要变化、替资机会及其投资收益率变化、融资来源和条件变化、外汇风险变化等情况时,将出售该金融资产。但是,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弓I起的金融资产出售除外。

(三)该金融资产的发行方可以按照明显低于其摊余成本的金额清偿。

(四)其他表明企业没有明确意图将该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情况。

第十三条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第十四条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在确定实际利率时,应当在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所有合同条款(包括提前还款权、看涨期权、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不应当考虑未来信用损失。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合同各方之间支付或收取的、属于实际利率组成部分的各项收费、交易费用及溢价或折价等,应当在确定实际利率时予以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存续期间无法可靠预计时,应当采用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整个合同期内的合同现金流量。

第十五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表明企业没有能力将具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

(一)没有可利用的财务资源持续地为该金融资产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以使该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

(二)受法律、行政法规的限制,使企业难以将该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

(三)其他表明企业没有能力将具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情况。

第十六条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时,应当将该类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全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但是,下列情况除外:

(一)出售日或重分类日距离该项投资到期日或赎回日较近(如到期前三个月内),市场利率变化对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没有显著影响。

(二)根据合同约定的定期偿付或提前还款方式收回该投资几乎所有初始本金后,将剩余部分予以出售或重分类。

(三)出售或重分类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所引起。此种情况主要包括:

1.因被投资单位信用状况严重恶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子以出售。

2.因相关税收法规取消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税前可抵扣政策,或显著减少了税前可抵扣金额,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3.因发生重大企业合并或重大处置,为保持现行利率风险头寸或维持现行信用风险政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4.因法律、行政法规对允许投资的范围或特定投资品种的投资限额作出重大调整,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5.因监管部门要求大幅度提高资产流动性,或大幅度提高持有至到斯投资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的风险权重。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第十七条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企业不应当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

(一)准备立即出售或在近期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二)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三)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四)因债务人信用恶化以外的原因,使持有方可能难以收回几乎所有初始投资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企业所持证券投资基金或类似基金,不应当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

第十八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一)贷款和应收款项。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第十九条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将某金融资产或某金融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后,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不能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第三章嵌入衍生工具

第二十条嵌入衍生工具,是指嵌入到非衍生工具(即主合同)中,使混合工具的全部或部分现金流量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的衍生工具。嵌入衍生工其与主合同构成混合工具,如可转换公司债券等。

第二十一条企业可以将混合工具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报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但是,下列情况除外:

(一)嵌入衍生工其对混合工具的现金流量没有重大改变。

(二)类似混合工具所嵌入的衍生工具,明显不应当从相关混合工具中分拆。

第二十二条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该嵌入衍生工具应当从混合工具中分拆,作为单独存在的衍生工其处理:

(一)与主合同在经济特征及风险方面不存在紧密关系。

(二)与嵌入衍生工具条件相同,单独存在的工具符合衍生工具定义。

无法在取得时或后续的资产负债表日对其进行单独计量的,应当将混合工具整体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全融负债。

第二十三条嵌入衍生工具按照本准则规定从混合工其分拆后,主合同是金融工具的,应当按照本准则有关规定处理:主合同是非金融工具的.应当按照其他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

第四章金融工具确认

第二十四条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第二十五条金融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当终止确认:

(一)收取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

(二)该金融资产已转移,且符合《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

终止确认,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

第二十六条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部分已解除的,才能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或其一部分。

企业将用于偿付金融负债的资产转入某个机构或设立信托,偿付债务的现时义务仍存在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也不能终止确认转出的资产。

第二十七条企业(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签订协议,以承担新金融负债方式替换现存金融负债,且新金融负债与现存金融负债的合同条款实质上不同的,应当终止确认现存金融负债,并同时确认新金融负债。

企业对现存金融负债全部或部分的合同条款作出实质性修改的,应当终止确认现存金融负债或其一部分,同时将修改条款后的金融负债确认为一项新金融负债。

第二十八条金融负债全部或部分终止确认的,企业应当将终止确认部分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对价(包括转出的非现金资产或承担的新金融负债)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十九条企业回购金融负债一部分的,应当在回购日按照继续确认部分和终止确认部分的相对公允价值。终该金融负债整体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分配给终止确认部分的帐面价值与支付幻有价价(包括转出的非现金资产或承担的新金融负债)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五章金融工具计量

第三十条企业初始确认全融资产或金融负借,应当按照公允价位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第三十一条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新增的外部费用,是指企业不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就不会发生的费用。

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

第三十二条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但是,下列情况除外: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二)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第三十三条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但是,下列情况除外: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将来结清金融负债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二)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负债,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三)不属于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财务担保合同,或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将以低于市场利率贷款的贷款承诺,应当在初始确认后按照下列两项金额之中的较高者进行续计量:

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确定的金额。

2.初始确认金额扣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原则确定的累计摊销额后的余额。

第三十四条企业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五条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且不属于第十六条所指的例外情况,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当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六条对按照本准则规定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以前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企业应当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改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账面价值与公允价谊之间的差额按照本准则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七条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或公允价值不再能够可靠计量,或持有期限已超过本准则第十六条所指“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使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不再适合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时,企业可以将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改按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该成本或摊余成本为重分类日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与该金融资产相关、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该金融资产有固定到期日的,应当在该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也应当在该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发生减值的,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应当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二)该金融资产没有固定到期日的,仍应保留在所有者权益中,在该金融资产被处置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发生减值的,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应当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八条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与套期保值有关外,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损益外,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可供出售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损益,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现金股利,应当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损益。

与套期保值有关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的处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第三十九条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终止确认,发生减值或摊销时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被指定为被套期项目的,相关的利得或损失的处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第六章金融资产减值

第四十条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砚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第四十一条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是指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包括下列各项:

(一)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二)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

(三)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

(四)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

(五)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

(六)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

(七)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

(八)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

(九)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第四十二条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取得和出售该担保物发生的费用应当予以扣除)。原实际利率是初始确认该金融资产时计算确定的实际利率.对于浮动利率贷款、应收款项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可采用合同规定的现行实际利率作为折现率。

短期应收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相差很小的,在确定相关减值损失时,可不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第四十三条对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单独进行减值侧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或包括在其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

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包括单项金额重大和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包括在其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再进行减值侧试。已单项确认减值损失的金融资产,不应包括在其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

第四十四条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如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已提高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第四十五条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量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或衍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十六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胜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销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

第四十七条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十八条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第四十九条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

第七章公允价值确定

第五十条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第五十一条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是指易于定期从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的价格,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的价格。

(一)在活跃市场上,企业已持有的金融资产或拟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现行出价;企业拟购入的金融资产或已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现行要价。

(二)企业持有可抵销市场风险的资产和负债时,可采用市场中间价确定可抵销市场风险头寸的公允价值;同时,用出价或要价作为确定净敞口的公允价值。

(三)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没有现行出价或要价,但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企业应当采用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确定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

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企业应当参考类似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现行价格或利率,调整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以确定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

企业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不是公允价值的,应当对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作出适当调整,以确定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

(四)金融工具组合的公允价值,应当根据该组合内单项金融工具的数量与单位市场报价共同确定。

(五)活期存款的公允价值,应当不低于存款人可支取时应付的金额;通知存款的公允价值,应当不低于存款人要求支取时应付金额从可支取的第一天起进行折现的现值。

第五十二条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

企业应当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确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一)采用估值技术确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时,应当尽可能使用市场参与者在金融工具定价时考虑的所有市场参数,包括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外汇汇率,商品价格、股价或股价指数、金融工具价格未来波动率、提前偿还风险、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服务成本等,尽可能不使用与企业特定相关的参数。

(二)企业应当定期使用没有经过修正或重新组合的金融工具公开交易价格校正所采用的估值技术,并测试该估值技术的有效性。

(三)金融工具的交易价格应当作为其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但有客观证据表明相同金融工具公开交易价格更公允,或采用仅考虑公开市场参数的估值技术确定的结果更公允的,不应当采用交易价格作为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而应当采用更公允的交易价格或估值结果确定公允价值。

第五十三条初始取得或源生的金融资产或承担的金融负债,应当以市场交易价格作为确定其公允价值的基础。

债务工具的公允价值,应当根据取得日或发行日的市场情况和当前市场情况,或其他类似债务工具(即有类似的剩余期限、现金流量模式、标价币种、信用风险、担保和利率基础等)的当前市场利率确定。

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和适用的信用风险贴水在债务工具发行后没有改变的,可使用基准利率估计当前市场利率确定债务工具的公允价值。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和相应的信用风险贴水在债务工具发行后发生改变的,应当参考类似债务工具的当前价格或利率,并考虑金融工具之间的差异调整,确定债务工具的公允价值。

第五十四条企业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应当使用合同条款和特征在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金融工具的条款和特征,包括金融工具本身的信用质量 、合同规定采用固定利率计息的剩余期间、支付本金的剩余期间以及支付时采用的货币等。

没有标明利率的短期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的现值与实际交易价格相差很小的,可以按照实际交易价格计量。

第五十五条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一)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合理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

(二)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地确定。

第八章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定义

第五十六条金融资产是指企业的下列资产:

(一)现金。

(二)持有的其他单位的权益工具。

(三)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

(四)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

(五)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

(六)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权利除外。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将来收取或支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

第五十七条金融负债是指企业的下列负债:

(一)向其他单位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

(二)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三)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义务,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

(四)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义务。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义务除外。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将来收取或支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

适合初中生的公益活动篇6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资产负债观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资产、负债的确认。《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资产负债观要求企业将所有符合资产、负债定义及确认条件的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如亏损合同和重组义务的确认;企业应将不符合资产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和负债不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如待处理财产损益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因此不应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一项资产。原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递延税款、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也不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因此也不再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

(2)适度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更窄一些、限制更严一些。如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取得时,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而对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了严格限制,要求企业应于会计期末以成本模式对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另外,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而在收入费用观下,更多的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例1]20×1年10月20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协议,将A公司开发的一栋成本为8000000元的写字楼于开发完成时出租给B公司,由于该写字楼所在地区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而且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房地产的市场报价,A公司决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该出租的写字楼进行后续计量,20×1年12月31日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为8200000元。

按照资产负债观,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反映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8200000元,将上涨的200000元反映在利润表中,使利润增加200000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使资产增加200000元。

20×1年10月20日

借:投资性房地产――写字楼(成本)

8000000

贷:开发产品

8000000

20×1年12月31日,按写字楼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借:投资性房地产――写字楼(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000

(3)全面收益代替了传统收益。传统收益的计量采用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首先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配比原则,将收入和费用按其经济性质上的一致性联系起来确定收益,因此收益=收入-费用。此时资产负债表是为了确认与合理计量收益的中介,成为利润表的附属。在资产负债观下,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净资产又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因此收益=期末净资产价值一期初净资产价值-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资产负债观采用了全面收益的观点,即收益中包含了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将会使企业资产增加,收益增加。而传统收益强调已经实现收益,不包括未实现收益。

[例2]A公司20×2年资产负债表(简表)如表1:(假设没有所有者投入,也没有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根据资产负债观,20×2年收益=228-184=44(万元)。

(4)存货发出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新会计准则中存货的发出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例3]A公司20×3年12月初库存原材料1吨,单价2000元;12月31日又购入1吨原材料,单价2200元;本月销售了1吨原材料。

假设采用先进先出法,发出原料的成本为2000元,月末库存材料成本为2200元;若采用后进先出法,发出原料的成本为2200元,月末库存材料成本为2000元。按照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价值应该是2200元,后进先出法的结果与资产负债观相违背,故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5)所得税核算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的核算方法由原来的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资产负债观下,应确认由于所得税事项产生的资产和负债。

适合初中生的公益活动篇7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企业财务报表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于2014年3月13日了《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的通知》(财会〔2014〕14 号,以下简称 CAS2〔2014〕)。

新准则自 2014 年 7 月 1 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本文通过对比CAS2〔2006〕与CAS2〔2014〕,阐明了两者之间的不同,并结合案例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

二、长期股权投资适用范围的变化

CAS2〔2014〕明确给出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定义,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将原“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6〕。这点表现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对长期股权投资范围进行重新划分,也是适应风险管理要求的表现。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性质的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被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除此之外的其他投资,投资方更多的要承受资产价格变动以及被投资方的信用风险。不同的风险自然有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当然也要在不同的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

三、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的变化

CAS2〔2014〕规定企业合并方式下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对于初始直接费用不再区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而是统一计入“管理费用”科目,抵减当期收益。

另外新准则规定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性质的权益性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不再区分是否在活跃市场有公开报价、能否用公允价值可靠计量,而是一律作为金融资产进行计量,也就是将其纳入到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的核算范围。

四、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变化

CAS2〔2014〕明确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也就是说投资方获得的股利,仅作为投资收益处理,不再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

另外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但不构成控制的,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因为新准则下无重大影响的权益工机具投资,没有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所以也就谈不上投资成本的权益法调整。

五、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

新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要求母公司在编制合并采取报表时,对原成本法核算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事实上无论是否进行调整,都不影响财务报表的合并与编制,影响到的只是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因而企业就有空间能够根据自身的目标,选择是否进行权益法调整。

六、长期股权投资的披露

关于披露问题,财务部最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长期股权投资的披露适用该准则,而不再进行单独规定。

七、案例分析

2014 年 7 月 1 日,甲公司从股票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发行的股票 100 万股,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 5%,以银行存款支付买价2000万(含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40万元),手续费10万元,对丁公司无重大影响,丙公司将该股票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4年12月31日,甲公司追加投资3000万,能够对乙公司重大影响,当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3000万。则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2014年7月1日购入乙公司股票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960

管理费用 10

应收股利 40

贷:银行存款 2010

2014年12月31日甲公司追加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6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96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40

银行存款 3000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40

适合初中生的公益活动篇8

关键词:会计等式,不足,改进

一般《会计基础》教材中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了企业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被视为静态要素,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被称为静态等式,但是在通行的教材中提到会计等式或者等式时,大多都是指此等式,所以它又被称为会计第一等式;而收入、费用和利润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其被视为动态要素,所以“利润=收入-费用”等式被称为动态等式,它是一定时期内动态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式。由于利润会增加(若为负数即为亏损则减少)所有者权益,综合上述的静态等式和动态等式,目前在许多教科书上反映为如下综合会计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上述三个等式里面,动态等式和综合会计等式在教材中都存在前后矛盾和逻辑混乱,让学生学习过程中觉得疑惑重重。

一、动态等式的不足及改进

不足之处在于,动态等式“利润=收入-费用”的成立与利润的概念相矛盾。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37条,将利润界定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也就是说,利润除了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得到的营业利润外,还包括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差额即营业外收支净额以及投资净收益。因此,该等式应该改为“利润=(收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投资盈利-投资亏损)[1]”。当然,一些人指出动态等式中的收入、费用概念为广义的,并非是狭义的,可是在通用的《会计基础》教材中并没有提出收入、费用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广义的收入和费用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若动态等式“利润=收入-费用”成立,则必须在教材中明确收入和费用的概念范围。通用《会计基础》教材中是这样定义的,“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而“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这样,收入减去费用实际上得到的是营业利润,不是利润。如果我们将这里的收入和费用概念视为狭义概念的话,那么广义的收入就包括狭义的收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投资盈利,广义的费用包括狭义的费用、计入当期的损失和投资亏损。这样的话,动态等式就是“利润=广义收入-广义费用=(狭义收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投资盈利)-(狭义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投资亏损)[2]”。通过观察,公式[1]和公式[2]实际上是一致的,因此下文中的收入和费用概念都是指广义而不是狭义的。

二、综合会计等式的不足及改进

大多数教材中,将动态等式“利润=收入-费用”和静态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简单结合就得出综合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并据以说明此等式为动静结合的会计等式,“是对六项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经济关系所做的全面综合表达,表示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增值情况,所以,只在会计期间内而不在会计期末存在。这个等式表明,利润在分配前归企业的。通过利润分配,一部分向投资者分配,另一部分则作为盈余公积或为未配利润留在企业(即留存收益),最后并入所有者收益。”①综合会计等式的推导过程和简单说明不能让人信服,因为缺乏说服力,没有相应的事实支持,并且学生就静态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综合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进行数学运算,简单得出“0=收入-费用”即“收入=费用”的错误结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综合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进行改造。首先,应该对综合等式添加一个前提条件。因为综合等式中即有收入、费用动态要素,又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静态要素,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等式,所涉及到的是一个会计期间,因此,对这个会计期间,我们必须添加前提条件:在本会计期间内,企业的负债状况和所有者权益状况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本会计期间,企业既不举债也不还债,投资者既不对其追加投资也不抽回投资。其次,应该对综合等式进行调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作为静态等式,表明在同一时间点上资产必然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而综合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中等号左边的“资产”和等号右边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必然不是同一时间点上的,因为“负债”、“所有者权益”加上“收入”、“费用”差额(利润)后,其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本质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把综合等式调整为“期末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收入-本期费用)”。最后,举例对调整后的综合等式进行验证。以学生生活事件为例,开学之初,王同学以自有资金1000元购买了一部手机,又举债3000元购买了一部IPAD。这样王同学期初资产为4000元,其中期初负债为3000元,期初所有者权益为1000元,此时“期初资产(4000)=期初负债(3000)+期初所有者权益(1000)”等式成立。本学期内,王同学勤工俭学共得收入5000元,开支1500元,余下3500元存入银行。那么,我们再来看王同学的期末资产:手机1000元、IPAD3000元和银行存款3500元,共计7500元,而王同学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整个学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等式“期末资产(7500元)=期初负债(3000元)+期初所有者权益(1000元)+本期收入(5000元)-本期费用(1500元)”得以验证。

三、总结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动态等式还是综合会计等式,其公式的成立和应用都是有相应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的。对于动态等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收入和费用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综合会计等式,教师要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其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不能用一个公式去解决所有问题。(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注解:

① 诸颖、金合琴主编《基础会计》,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

② 李志坚、沈秀梅《会计等式质疑和综合会计等式推导》,《财会通讯》,2011年第四期上

上一篇:配音的技巧方法范文 下一篇:部队饮食安全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