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9-26 10:18:16

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

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篇1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18次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大奖。由他作词的歌曲《海鸥》广为传唱,上世纪60年代由他作词的歌曲《小红花》、《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在老师身边》更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金波老师虽然已70多岁的高龄,白发苍苍但脸色红润,言语温柔,和蔼慈祥。他从回忆自己的父母亲开始,一直谈到自己做父母的点点滴滴――

我的父亲母亲

母亲没有多深的文化,但她却懂得人生的快乐原则。无论生活负担多重,无论家务多繁琐,她都以愉快的心情来对待。一有空闲,她就喜欢用浓郁的河北乡音如痴如醉地唱童谣。随着童谣那鲜明的节奏,我随即就进入了一个充满韵律的世界,这个韵律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爱,充满了无限的美⋯⋯

母亲教育我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从来不训斥孩子,而是往往用一句不经意的话,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的我穿衣服从不在意,刚穿上身,转眼工夫弄得又脏又皱,母亲见了既没打也没骂,而是说了一句:“看,这衣服像从眼药瓶里掏出来的!”从此,我记住了这句话,同时也记住了穿衣服要注意整洁、要爱惜。

母性的影响在于情感,而父亲的影响更多的是志向和事业的指导。父亲对我很宽容,他当年参加革命去了延安之后,没了音讯,我出生一年后就没再见到父亲,但他留下了一个绿色笔记本,里面是父亲中学时的散文和诗歌,我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时间就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与父亲对话的。

金波对你说:

父母要带头阅读甚至写作。很多家长以为只要花钱给孩子买好了书,就完成了培养任务。其实只有父母带头去读,在家庭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创造读书氛围,孩子才会在浓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真正进入到书的世界之中。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适合孩子去读,大人也永远适合。大人在读孩子的读物时会受到爱心的感染,感悟那份最美的童真。

作为父母,我们要多与孩子谈心。像我母亲用童谣的方式,或者父亲用笔记本的方式,这些都是谈心的好方法。在与孩子谈心时要随和些、自然些,不要有什么架子,不要总在父母的角色中,跟孩子要像朋友一样,因为随和才容易引起共鸣。

“你具备了诗人的条件”

――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有了自信

记得还是中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写一首诗歌,写得很长很长,并满怀期待地交给了老师。但发回作文本的时候,我看见老师给了我一大堆的批语,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老师认真地指出了诗歌中存在的缺点,但最后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具备了写诗的基本条件”。我把作文本珍藏起来,同时产生了一个愿望:要读别人的书,自己也要写书。长大后,我不断地发表文章,当年那位老师看到了金波的名字,于是就给作协写了封信,附上了我中学时候的照片。最终我与老师几十年后又一次相聚了,见面的时候,我拿出保存下来的当年的4个作文本,上面还留下了老师红红的批改笔迹。我真心感谢我的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作为学生,我们一定要感念老师的恩情,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我的育儿经:书香让家庭和谐

维生素是身体的营养,亲子共读则是心灵的营养。作为父母,一生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读书有利于提高父母的威望。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的办法是有计划地提供给孩子阅读书目。不同年龄的孩子要有不同的书,也要有不同的读书方法。

孩子在低年级时,要多读有情趣的书,比如诗歌、童谣,这些琅琅上口,节奏感强。方法上要注重亲子阅读。儿童文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教材,家长用自己的声音读给孩子听,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记得母亲经常唱童谣,如:“秋风起,天气凉;一根针,一根线;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这么忙?我给我儿缝衣裳。妈妈妈妈,你受累不要紧,等儿长大多孝顺。”就是这些童谣形成了我早期的道德观。又如母亲教我念:“拉箩箩,扯箩箩,收了麦子蒸馍馍。蒸的黑的,放在盔里,蒸的白的,搂在怀里。”说完母亲就一把把我搂在怀里。70年过去了,我对母亲拥我入怀的最美好瞬间依然记忆犹新。亲子阅读游戏让我感受到来自母亲平等而又伟大的爱。

孩子在中年级时,要多读有情节的书,比如小说、童话、故事,这些叙述性的语言更适合这个年段的孩子阅读。方法上要作引导阅读,不要让孩子只知道故事情节,而是要读出内在的情感。我给自己的孩子读《西游记》,一些古文孩子看不懂,我就用白话翻译给他听,引导孩子对名著有基本的理解,有基本的爱憎情感。直到有一天,女儿长大后,她自己拿着古文版的《西游记》阅读的时候,她才恍然大悟,当初父亲朗读的不是原文,而是父亲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理解给她进行了引导阅读。

孩子在高年级时,要多读有艺术性的书,比如诗歌。这个阶段是培养艺术趣味最重要的时期。方法上要注重讨论阅读。孩子可以响当当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哪怕说错了你也不要指责。

家长也要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单单学习语文并不能代替阅读。孩子需要文学,这种营养是感情的营养,每天阅读1小时,可以让心灵健康成长,获得幸福。除了儿童文学作品,我认为孩子应该适当阅读一些名著,像《寄小读者》、《鲁宾逊漂流记》这一类的经典名著不妨多看一些。”

采访快要结束了,我想让金波老师分别用一句话献给与孩子息息相关的亲人。他毫不犹豫地在笔记本上写道:

要有智慧地去爱。

――献给天下的母亲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正的童年。

――献给天下的父亲

加强儿童文学修养,热爱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献给所有的老师

珍惜童年生活,热爱并回报生活。

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篇2

关键词:亲情作文;创设情境;感悟亲情;捕捉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07-01

亲情有母子、父子之情,有兄弟姐妹之情,有祖孙之情。浓浓的亲情,每天陪伴着我们,装点着我们多彩的生活,呵护着每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滋润着我们的人生,引领着学生的成长。这次训练,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发现亲情,体会亲情,抒写亲情;用心去领悟亲情的美好,接受情感教育,培养情商,丰富人生情感体验。

在此次作文训练中,我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筛选素材,感悟亲情。

学生虽然每天和父母、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总觉得日子过得平平常常,天天如此,没有什么可写的东西。导入时,教师可先提示学生回忆“往事”。想想每天必说的那几句话,“我上学去了”“注意安全,放学早点回来”等等。天气冷了,父母就会说,“多穿点衣服,小心感冒”;天下雨了,告诉你别忘了带雨伞。这些小事,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不是什么大事。殊不知,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句理解的话语,一杯温热的牛奶,都隐藏着父母对你的至爱。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文本入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为学生创设一种浓郁的亲情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和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打开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闸门,开启写作思路。之后再让学生回顾和父母相处的那些看似平常日子,回味那些和父母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筛选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去感悟亲情,体会亲情,通过深思和感悟,从而懂得亲情的可贵,珍惜亲情,热爱家庭,热爱生活。

例1.“我总以为奶奶是一个永远不懂得疲倦的人,她的手中总有忙不完的事,没有一刻工夫是闲的。”

――马翠翠《我最亲的人》

例2.“在我上小学到初中的这段时间里,奶奶每天起得很早。每当我睁开眼睛时都能看见奶奶在院子里忙来忙去。每天一到六点都会准时叫我起床,并把做好的早点放在桌子上。”

――刘珍利《我最亲的人》

二、捕捉细节,感悟生活,表达真情。

细节因观察而来,留心所得。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当外界的情和物触动学生的内心时,就会引发感悟。一旦进入作文,则变得生动形象、鲜明深刻。细节又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生活局限于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之间,单调而平淡。跟父母在一起时,听得最多的是唠叨、说教,还有那又爱又恨的分数,不能感受到蕴藏在平凡生活中的那份情爱。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把它表现出来呢?于是我又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背影》,品味文中父亲为儿买橘子的经典细节,引导学生感悟亲情的细腻和伟大。继而激发他们的联想,把自己平时家庭生活中不以为然,甚至理所当然的细节捡拾起来,经过重新咀嚼、品味,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3.“一次,妈妈一夜高烧,卧床不起,爸爸又去上班了,我想中午饭没人做了。可是到了家门口,一股饭菜的香味直往我鼻孔钻,谁做的饭呢?爸爸,不可能。妈妈,她病着,兴许是奶奶。我朝厨房走去,透过窗子一看,是妈妈。她头发蓬乱,脸色蜡黄,两眼大而无神,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两手抖抖地捧着碗,哆嗦着双腿,正朝饭桌走去。我赶忙上前接过碗,我的手也颤抖了。”

――马小平《我最亲的人》

例4.“我们俩相视着,许久,父亲说了一句话:‘进去吧’。他的手伸向我,却又在半空中停住了,然后颤抖着收了回去。眼里充满了期待与希望,转身走进拥挤的人群中,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禁不住落了下来。我第一次为我默默付出的父亲流下了眼泪。”

――《父亲》

三、升华亲情,学会感恩,培育爱心。

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而当这种独特的感受成为个性化的东西并抒写出来后,就能达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效果,使作文成为自然生动的“至情之文”。

例5“父爱是无言的,也是最容易忽略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珍贵的东西就是这样,平凡而真实,却点点滴滴沁入心灵。”

――马晓燕《我的父亲》

例6.“作为子女,我们不该把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不该视而不见,应该以感恩之心去相应的加以回报,用行动让父母感觉到心灵的安慰。”

――祁忠贤《我最亲的人》

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篇3

有一年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组织舞蹈表演,我被选中参加这次表演,非常兴奋。但老师要求每个人买一双黄色的鞋子时,我被难住了。我回家软磨硬泡,要父母买新鞋子。母亲为难地望望父亲,叹了一口气。父亲紧皱着眉头,咬咬牙答应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的新鞋子仍没有踪影,而父亲总是说,下个星期吧!我越来越急,眼看六一快到了,我们的舞蹈也练得十分熟练了,我就欠一双黄鞋子。

终于,5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父亲揣着钱带着我出发了。我们徒步走到沙河,走进一家小商店,玻璃柜里静静地摆着一双黄色的小皮鞋,鲜亮的色泽,浑圆而光滑的鞋头,小巧的扣子,我一眼就喜欢上了。父亲捏一捏口袋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问售货员:“能不能便宜一点?”售货员答了句“明码实价”,便不再理会我们。我央求父亲给我买下,父亲的手却一直藏在口袋里,生怕钱会弄丢了或是飞走了似的,犹豫半天才说:“便宜一点就好了。”一边说一边拉着我走出商店。我嘟哝了几句,心里不大高兴。

父亲说,多走几家店铺。于是,我们从沙河走到新桥,又从新桥走到鼓楼,始终找不到一双合适的黄鞋子。我累得蹲在地上不愿意再走了,一个劲地抱怨父亲太吝啬。父亲终于决定折回最初的商店,这样一来一回足有二十多公里,我真的走不动了,虽然那双漂亮的黄鞋子像巨大的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但我实在太累了。父亲一句话也没说,一把将我背起来。我伏在父亲微驼的背上,从衣服的破洞看到他黝黑的皮肤,发根隐约有些白头发夹杂其中。父亲慢慢向前走,他的背越来越弯,凸出的脊骨硌痛了我。

回到最初那家商店门前,父亲踌躇了一会儿才走进去。他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一元纸币,再掏,就什么也没有了。由于少两元钱,售货员坚决不肯将小皮鞋卖给我们。这时,我才知道父亲七拼八凑攒下来的几块钱仍不能买下那双鞋。我看着老实巴交的父亲絮絮叨叨地恳求售货员,他大汗淋漓,脚下的鞋子早已磨平了后跟,经过一天的折腾,鞋帮已支离破碎,后脚磨出大大的水泡,沾满尘土。

就在那一刻,我恍惚读懂了深刻的父爱。我不禁潸然泪下,但不再是为了那双遥不可及的黄皮鞋……

我们失望而回,但我不再抱怨父亲。

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篇4

方法一:看一看,猜一猜

适合亲子阅读的图书一般以图文结合类的为主,这类图书的阅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图书中文字的讲述,还应包含对图的解读。由于受识字量的限制,孩子对文字和对图画的直接阅读能力有较大差异,读图能力明显高于读文能力。

因此在亲子阅读中,对于画面内容丰富且情节性较强的读本,我们可以发挥孩子的读图优势,不要急于先讲述文字,而是引导孩子先看看书中的图画。观察图画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进而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猜一猜画面中各个形象或事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这种先看后猜或边看边猜的方式会让孩子在倾听父母讲述之前有自己对画面的细致观察和对故事的自由猜想,既发展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孩子对事物的想象与构思能力。

方法二:讲一讲,问一问

在孩子们对图画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猜想后,这时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述图书的文字内容了。作为讲述者,父母要注意不能照本宣科式地自顾自地说或者读,首先要投入和专注,应用语调、语气的变化和一些适宜的肢体、神态语言来吸引孩子尽快地进入阅读情境。

另外,在亲子阅读时父母和孩子一定要有围绕图书而产生的交流和对话,这就要求父母在讲述时适时根据图书的内容对孩子进行提问。比如说,可以对年幼的或者知识经验欠缺的孩子问一些简单的记忆性问题:“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对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孩子则问一些需要自己归纳和解释的问题,如阅读《鼠小弟的小背心》时可借助“小老鼠的背心变成了哪些东西?为什么最后小背心会变成了一根长绳子”等问题帮助孩子理清读物中事物问的联系。

父母在“讲一讲”中再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图书内容搭配使用不同层次性的问题来“问一问”,能促进孩子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巩固对重要内容的记忆,理清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方法三:读一读,品一品

亲子阅读中的讲述者应该是双向的,父母和孩子都是讲述者。阅读是听和读的结合体,让孩子将自己看到的、猜到的、听到的组合加工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和爸爸妈妈一起朗读图书,也是亲子阅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朗读时,开始可以是父母领读孩子跟读,继而父母可以与孩子齐读。在朗读中要求孩子运用普通话、吐字清晰,同时提醒孩子根据作品的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之后,再升华对作品的理解,让孩子仔细回味一下作品,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最喜欢或者最感兴趣的词句。这样“读一读、品一品”的亲子阅读互动方式会增强孩子对书面语言中语法和词汇的熟悉程度,也能提高孩子对图书的感受、欣赏、品味能力。

方法四:试一试。演一演

“试一试”这种方式适宜运用于阅读富含艺术或者科学等方面内容的图书,比如说,在阅读《红黄蓝变变变》系列读物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探索有关三原色两两调和后的色彩变化,在涂涂变变中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对于一些故事情节较强、形象较为生动的作品,我们则可以运用演一演的方式来进行亲子互动。父母和孩子一起创设与作品相匹配的简单情境,协商分配好作品中的角色形象,运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化角色意识,提高了孩子的口语使用和形体表演能力。

方法五:编一编。画一画

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篇5

屈指算来,毕福剑已经在中央电视台火了好几年了,他能走红,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人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眼睛不大、整天一脸“坏笑”,既不英俊又不年轻,而且非主持专业科班出身的人,竟能红遍全国。但毕福剑知道,使自己真正火起来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老父亲。

父亲一条建议“老毕”红透全国

毕福剑1959年出生在海滨城市大连,1976年下乡当知青时从农村应征入伍,成为北海舰队的一名水兵。1985年,在部队整整摸爬滚打了9年的毕福剑转业了,他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当时因为当兵没能上大学的毕福剑,很想上大学读书,而且根据那时的规定,他的年龄已经到了招生上限,只符合部分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报考年龄,如果再不考,过一年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但当他看到一家9口人,除了三姐和七弟在外当兵,生活主要靠父亲一个人的收入维持时,又想赶紧参加工作,帮父亲减轻一些负担,因此心里十分矛盾。老爷子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开诚布公地对毕福剑说:“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虽然咱家有困难,但我支持你的想法!读书是一件好事。”老父亲的鼓励和支持,给处于心理煎熬中的毕福剑莫大的鼓舞,他下定决心认真复习,参加高考。工夫不负有心人,毕福剑终于考进了北京广播学院。

寒来暑往,春秋四度,1989年毕福剑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毕业,正好赶上中央电视台招人,他凭着良好的综合素质顺利地进入了央视。进入央视后。虽然他担任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摄像、做过中央电视台第一个随北极科考队赴现场拍摄的记者……台前幕后忙活了好些年,但一直默默无闻,时间一晃就过去了7个年头。

1996年夏天,毕福剑的女儿娇娇出生了。这年春节,他们一家三口欢欢喜喜地回大连过年。老父亲看到自己的小孙女非常高兴,抱起来亲个没够,不住嘴地夸小孙女长得漂亮。老爷子的年龄虽然越来越大,但他对儿子节目的关注程度却丝毫没有减。这年春节,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话题不知不觉地又围着电视栏目说开了。老爷子一边逗着小孙女,一边慢条斯理地评论说:“老六办的那个《人间万象》人气不怎么旺,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缺少普通百姓和家庭积极踊跃的直接参与。”毕福剑一听,马上笑眯眯地眨巴着一双小眼睛问:“爸,那你说说,怎么才能把节目办得大家都愿意参与呢?”老爷子似乎早做过思考,胸有成竹地说:“让大家自己表演自己。比如像你们这个岁数的人,有文艺细胞的就不少,许多人都曾做过演员梦,但由于种种原因没实现,你要能让他们自愿走上台表演一段,肯定非常有意思!如果一家三口都能上台表演那就更有意思了。”

毕福剑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回到北京后,马上和同事们开始筹备。很快,毕福剑等人策划的《梦想剧场》获得台里批准,开始录制。这个节目能不能成功,主持人非常关键。可是节目组一连试了好几个专业主持人都不理想,觉得他们“主持”的味道太浓,与业余演员自然朴素的表演风格不协调。眼看节目送审时间临近,集制片、策划和导演于一身的毕福剑急了,干脆亲自上阵做示范,他原本只是想做出一种感觉来,先送给领导审查,之后再找合适的主持人,没想到台领导看了节目后,兴奋地对毕福剑说:“不用再找了,就是你了!”

1997年10月,《梦想剧场》正式开播,结果一炮走红,收视率直线上升。观众们在喜欢上这个热闹又逗乐的栏目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毕福剑这个“没正形”的主持人。毕福剑的老父亲看了儿子的节目后,更连声称赞:“好,好,无形就是有形。”随着人气指数的不断上升,2004年下半年毕福剑开始主持央视综艺节目《星光大道》、《快乐驿站》,同时,《梦想剧场》节日版的“七天乐”也形成了品牌,得到全国观众的认可,毕福剑成了名副其实的名人。

父亲是“老毕”心中时刻难以忘怀的牵挂

毕福剑的母亲刘桂兰因病去世多年,这些年身在北京的毕福剑,心里最挂牵的就是老父亲,他平日里对姐弟哥嫂们说得最多的话是“照顾好老爸”,对父亲那种关心和惦记之情都融在这一句简单的话语中。

2004年冬天的一个午夜,毕福剑忙完一天的工作刚刚走出央视大门,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来,毕福剑打开手机,话筒里立即传来二哥急促的声音:“老六,咱爸的胆囊炎突然发作了,疼的厉害,高烧都快40度了,现在正在医院,恐怕要手术,你能不能回来看一下呀!”“二哥,你别着急,我明天一定赶回去,你千万抓紧时间给老爸治病!”接完电话后毕福剑匆忙回家,收拾了一下东西,清晨就赶到机场,一大早乘当天第一班飞机回到大连。

一下飞机他直奔医院,当毕福剑满头大汗地跑到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时,老爷子刚刚做完手术被推出来。毕福剑看着双目紧闭、面色苍白的老父亲.心如刀绞,眼泪不由自主的滚落下来。哥哥姐姐们看到他双眼布满血丝,猜想到他一夜未眠,纷纷劝他先回去休息:“等爸苏醒过来我们立即叫你”。但毕福剑执意不肯,一定要陪伴在父亲的身边。在病房里,毕福剑紧紧握着老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难过得说不出一句话。老爷子直到第二天上午9点多钟才苏醒过来。谁知正当大家高兴的时候,老爷子却盯着一脸倦意的毕福剑吃力地说:“你怎么回来了,你现在是大忙人,台里有很多工作等着你,快回去吧!”听着老父亲关心的话语,毕福剑心里翻江倒海般的难受,他坚决地说:“爸,我不回去,我宁可失去工作也不能失去你!”知子莫如父,老爷子深知毕福剑犟,跟他好好说没有用,于是沉下脸,瞪起双眼厉声道:“我死不了,你赶快回去!”

毕福剑最怕老父亲生气,见老父亲真动了气,顿时软下来:“爸,您别急,我马上走,马上就走。”为了怕老父亲看见自己落泪难受,毕福剑急忙扭头出了病房。他认真地对哥哥姐姐们说:“我不能让老爸上火,这样我先回北京,老爸就麻烦你们多费心了!”随后他急忙赶回北京录制2005年春节特别节目――《过年七天乐》。镜头前毕福剑仍旧是嘻嘻哈哈,不断调侃.把现场观众逗得前仰后合,笑爆棚了,但心中的苦楚只有他自己知道。当天录制完节目已是深夜了。毕福剑走出央视大门,抬头望了望满天的星星,慢慢走到自己的车前,点起一支烟,心情沉重的靠着车身吸起来,直到抽完这支烟,才开车驶上寂静的大街。他打开车里的CD机,播放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常回家看看》,熟悉的歌词拨动着毕福剑的心弦,听着听着,两行热泪不自禁地顺腮而下……车子已经驶近他的住所.可毕福剑并未减速,

开始在大街上转悠起来,一圈,又一圈,车子在转圈,老父亲的形象也在他脑海中不停的转动着,一股浓浓的思念之情油然从心底升起。此时,他心中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够回家看看,多陪一陪老父亲。

2005年除夕的前两天,毕福剑回到大连。他亲自到医院接老父亲回家,到了家门口,又亲自背老父亲上楼。大年初一那天,他一大早就来到老父亲的房间,按照中国的老传统,郑重地给老父亲行磕头大礼拜年:“爸,鸡年大吉!”随后深情的对老父亲说:“以往过年都是您老给我们准备礼物,今天儿子送给您老一件过年礼物。”说完,把一本崭新的房产证书交到父亲手上。原来他为老父亲买下了一套条件更好的住房,朋友们刚给他办好手续。老爷子抚摸着房产证百感交集,挂满笑容的脸上闪现出激动的泪光……

舞台上,“老毕”给父亲行磕头大礼表达真情

毕福剑与老父亲这份浓浓的父子情,他的很多好友都知道。2007年,大连电视台春晚创作了一个小品《回家过年》,讲的是儿女们过春节回家给老人拜年的故事。排练时,与毕福剑非常要好的晚会导演,突然想到了他和他父亲,觉得如果他们父子能一起出演,一定会给这个小品添彩,于是向毕福剑发出了邀请。接到邀请并听完小品的故事后,毕福剑非常高兴,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让老父亲出次镜,留盘光碟,以后也好作为纪念。于是就跟老父亲说了,可老爷子说什么也不同意:“我连舞台都没登过,更别说演戏了,大过年的,我可不去丢那个丑!”深知老父亲秉性的毕福剑并不气馁,开始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嘻嘻哈哈地游说老父亲,把好处说了一箩筐。最后老爷子爱子心切,说了句:“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豁上一回!”终于点头同意了。

2月5日,老爷子早早来到录制现场,此时毕福剑也从北京提前赶到了。录制前碰台词时,面对小品中扮演儿子的陈寒柏、贾承博、毕福剑三个名人,老人一点不打憷。轮到毕福剑和老爸对台词时,他为了稳定老父亲的情绪,不时露出招牌式的幽默和老爸耍两句贫嘴,谁知几句话下来,老爷子突然冒出一句:“现在你还跟我耍活宝啊?”逗得现场的人哄堂大笑。

小品演出时,毕福剑很快进入了角色。演到情真处,他根据剧情的发展,在舞台上给父亲行了磕头大礼,很多老年观众看到这里,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热泪。演出临近尾声时,毕福剑看着父亲,又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中一段描写父亲的情景,现场发挥道:“咱东北汉子不愿意说那些客套话,这么多年了,我也没跟父亲说过什么贴心的话,今天就借着这个机会给大连所有的老父亲拜个年!”老毕话音刚落,现场立即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后毕福剑说:“这是我对父亲多年深厚感情的真实表白!”

2009年,央视春晚演出一结束,毕福剑又一如既往的立即“飞”回到老父亲身旁。在家中和老父亲乐和了一天后,初三一大早又带着老父亲来到下乡时的普兰店,毕福剑说:“人老了都念旧,老父亲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过年了,带他到农村走走,让老爷子感受一下浓郁的年味,他一定高兴!”到了乡下,为了让老父亲高兴,毕福剑还扎起红绸,加入到当地的秧歌队中扭起了大秧歌,言谈举止间时刻透着对父亲的一片深情。看着儿子活跃的身影,毕福剑的父亲一直抿着嘴乐,看得出,老爷子打心眼里高兴!

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篇6

1.意象的选择

在《赤壁赋》第一段中,苏轼选取“清风、水波、月、白露、一苇”这组意象,构建了和谐、宁静、流动的意境。对比学生习作中所选取的意象:

今天是8月25日,一大早,我准备好雨伞和饮水,放进背包,坐上爸爸开的车,我们出发了。爸爸说由于担心下雨,这次我们选择了一条比较平坦、好走、却比较远的路来上山,但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我们决定要一口气到达目的地。

我们沿着山路一直往上爬,山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翠绿的大树,隔一段路就有一个休息点,设满了石凳,到处是绿树成荫,往下看山间的泉水哗啦哗啦地往外流,真是感觉舒服极了,漫山遍野都开满了不知名的花,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时我们走到了一块绿草如茵的草坪上,到处都是嫩绿的小草。一阵清风吹来,小草和小野菊摆动着身体,好像在向我们呼唤,风把烈日下的热浪带走,留下一片清新,使人心旷神怡。

第一组意象“雨伞、饮水、背包、车、山”内容散乱,可有可无,缺乏美感。第二组意象“大树、泉水、不知名的花、草坪、烈日、清风、小草、小野菊”则显得庞杂又互相缺乏联系。

通过对比,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自己在写作时随心所欲选择意象带来的问题,但是如何进一步学习归纳提升,对他们又是新的困惑。我鼓励学生以习作第二组意象为例,重新排列整合,整理合并成“树、泉水、草、烈日、清风、花”。在此基础上,归纳为“青枫、芳草、骄阳、白云泉、花信风”这样的有文学色彩的意象来。

2.句式的运用

在讲解《赤壁赋》时,我们重点介绍了赋体“骈散结合”的文风特点,学生普遍的接受情况是可以理解但无法体会。在此环节,我鼓励学生将整理出的意象填入语段中,形成骈散结合的句式,增强可读性。

此次盛夏前来,才发现倒也是别有一番景致。骄阳下芳草萋萋、青枫簌簌;我们信步其间,竟也忘记了天的炎热。走在林茂花香,浓荫蓊郁的山路上,忽而听到潺潺的水声。真可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二十四番花信风,夏满芒夏暑相连”。

同样的意象,当和骈散的句式结合起来后,就自然多了一分韵味。

二、结构:谋篇布局―错综变化之美

《赤壁赋》中主客问答,看起来是主人与客人的交流,实则是作为道者的苏轼和作为儒者的苏轼的思辨过程。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而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主客问答体这一赋的传统手法,已不再是简单地借设问以说理,而是用以展示作者自己思想的波折、挣扎和解脱的过程。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心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这种借客形主、回旋进退,借他人之口道出自己的主旨的写作手法,在作文中也经常被用到,我们称之为“借笔”。

看起来比较高深的理论,在学生的习作中也不是没有出现:

大约10分钟后,我们走到了“一线天”,爸爸告诉我离目的地已经走了一半的路程了,“一线天”是一个很陡的坡,他关心地问:“累了吗?需要休息一会儿吗?”我想:“我们要一鼓作气地到达目的地,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摘 要:文章从苏轼名篇《赤壁赋》入手,从语言、结构、立意三方面探讨古文阅读对中学生现代文写作的指导意义,通过修改整理意象、套用“骈散结合”的句式、借鉴“借客形主”的借笔手法,达到整体境界的提升。不能气馁。”我从背包拿出了水,喝了两口递给了爸爸,说:“我们还是继续吧!” 我们继续前进,从大道转入石阶山道,又走到了一处称“飞来石”的景区,我觉得双腿沉重了起来,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爸爸也说有点喘不过气来,我看了看爸爸,他依然在向前坚定地走着,我心里也给自己不断地鼓劲。

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们再次阅读习作时就不难发现,“我”和“爸爸”对话的内容是重复的,平淡拖沓可有可无,完全无法起到提升的作用。我于是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修改,尝试用“借笔”的方法,借父亲之口表达父子之情。要求包括以下细节:①父亲带了我喜欢的饮料;②在“一线天”景区,父亲提醒我注意安全;③父亲在爬了一段时间山后,气喘吁吁;④对话内容要体现出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

在流火的七月去爬山,本就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挑战。还没上山,我就已经汗流浃背了。

父亲从背包里掏出一瓶可乐,递给我说:“太热了,喝一点吧。”

我惊讶地看着他,说:“你不是不喜欢我喝饮料吗?”

他说:“难得和你出来爬山,喝一次也无妨。”

我们又继续朝山上爬去。

眼看着就到了著名的“一线天”景区,大概是我走得快了一些,父亲在背后叫住我说:“慢点走,小心摔跤了。”

我说:“那好,我跟在你后面走吧。”

从林荫道转入石阶山道,走着走着,我觉得两腿都沉重了起来,汗水把衣服浸透了,我跟在父亲后面,看他气喘吁吁的样子,心中突然掠过些许难受。

“爸爸,要不要我拉你一把?”我说。

“我还没有老到这么不中用呐。”爸爸说着,笑了起来。

这是学生填充修改之后的段落,较之之前言而无物的对话,这段语段读来更真实,也更有人情味。一方面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也借父亲之口表达出我对他的爱戴。

三、立意:境界提升―自然率真之美

在讲解《赤壁赋》时,老师通常要花很长的时间,为学生讲授苏轼夜游赤壁时情绪的变化与超然自适的精神面貌。由赤壁之景与夜游之行写出游之乐,进而由一曲洞箫联想到英雄易逝、人生苦短、仙愿难成而陷入自伤的悲情之中,继而再由水、月的感悟洞察人生的真谛,再次达到逍遥自适的境界。这种思想境界是在层层的思辨中上升达成的,我们在日常的习作中,也始终不能忘记主题的境界提升,才能免于习作陷入过度诠释、文辞假大空的缺陷。

4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山顶,汗水从我们额角不断地流下来,但掩盖不住我们脸上的笑容。我们站在山顶,俯瞰山间错落的小矮房子,这天平山美景使我陶醉,使人流连忘返。

这一次登山活动锻炼了我们的毅力,让我们这些整天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当学生们再次阅读这个结束语段时,明显感受到文章的结语假大空,没有可读性。大家跃跃欲试地想要修改最后的结语段落:

终于爬到山顶的时候,父亲高兴极了,我想我永远都会记得他回过头时的笑容:

“以前是爸爸抱着你上山,现在是我们一起登山,不知道以后……”

“爸爸,再过二十年,我就搀着你上山。”

夕阳下父亲的笑容,从来没有离我这么近过。

这是其中一位学生修改的语段,读起来流畅自然又触动人心,一次看似平常的登山,化解了父子之间的芥蒂,让我们看到血浓于水的父子之情。

经过学生们的修改,整个文章从语言、结构、立意三方面得以全面提升,语言更精致凝练,有指向性;结构更统一完整,让人读来一气呵成;立意也得以提高一个维度,符合中学生的价值观。

我们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现代文参考学习得多,却忽略了古文的参考价值。通过这节课的比较学习,我们一方面从苏轼的写作技巧中有所收获,另一方面,学生们也普遍反映对苏轼写作功力的敬佩,这就意味着他们真正从文本内部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

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习了如何从古人的作品中汲取养分浇灌自己的习作,更是通过比较阅读,懂得了评价不好的东西是很容易的,而说出好的东西好在哪些方面就很难,这就教导学生在日常的为人处世方面见贤思齐。

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篇7

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都是从听开始的,孩子更是如此。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已经从父母跟他的对话中学习语言了。前期的输入期虽然不会立刻看到效果,但是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前期输入的越多,后面爆发期的时候词汇也就越丰富,语言交流也越顺畅。

家长可以这样做

1 随时随地跟孩子进行语言交流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随时随地跟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喂奶、换尿布、洗澡……不妨都以温和的态度告诉宝宝,看到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说什么,重要的是,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父母要看着宝宝的眼睛,这能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对你说的话更感兴趣。

2 为你的孩子大声歌唱

优美的歌声总是能令孩子感到愉悦,相比录音机发出的声音,孩子最喜欢听的就是母亲的声音,因为当小家伙还在你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熟悉这声音了。如果你看着他的眼睛,大声为他歌唱,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孩子会产生亲切感和愉悦感,他会认真地听,甚至会手舞足蹈,听完给你一个甜蜜的微笑,这也是亲子交流的奇妙所在。

3 咿呀学语及时回应

两个月前后,孩子就能发出几个简单的音节了,甚至能饶有兴趣地和你聊上半天,似乎在听你说话,又似乎能回答你的问题,对于孩子的发音,爸爸妈妈自然会感到欣喜,把你的兴奋和鼓励传达给孩子,告诉孩子:“你能发出hei的音了,宝贝非常棒啊!”模仿一下孩子的发音,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能干,并更好地回应你。相信吧,孩子对这种亲子交流有浓厚的兴趣。

4 从叠音开始

大约八九个月的时候,孩子已经能够发出一些叠音了,比如“爸爸”“妈妈”“泡泡”等,逐渐地,一些简单的音节也可以发出,比如“饼干”“核桃”等音节,多跟孩子说一些简单的叠音,说的时候要清晰、缓慢,如果孩子能模仿出来会让他更有成就感。

5 表情丰富、适当夸张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喜欢看的就是父母的脸,你的面部表情越丰富、夸张,越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因此在跟孩子交流或者为孩子唱歌、读书的时候不妨表情更丰富、夸张,让孩子更好地关注到你的嘴巴、表情,这样,孩子也会对发音更感兴趣。

TIP 很多父母看着可爱的孩子容易说一些“儿语”,如车车、吃饭饭等,建议家长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对孩子讲标准的语言,避免孩子重新学习正确语言的过程。

1~2岁电报句时期

1岁以后,孩子能把简单的词汇连接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所谓的“电报句”,一般,只有孩子最亲近的人结合语境才能明白小家伙要表达的意思。

家长可以这样做

6 重复孩子的句子

这个时期孩子说出的话大多由两三个词组成,比如:“爸爸,饭”,这是在邀请爸爸吃饭呢,爸爸要高兴地看着 孩子:“对,爸爸要吃饭了,谢谢宝贝!”

7 让孩子的语言表达变被动为主动

1岁以前,孩子主要是被动地听,1岁以后,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和互动要更多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试着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孩子主动表达的欲望,比如问问孩子“妈妈在家吗”,

他可以回答你“不在”。但也要注意,疑问句不要过多,同时在向孩子发问时态度一定要平和亲切,一旦让孩子感受到压力,那么他就会拒绝回答了。

8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

去跟陌生人交流 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去跟陌生人交流,比如去饭店吃饭的时候,带孩

子去问服务员阿姨要勺子,孩子只要表达出“阿姨,勺子。”服务员是很容易明白孩子的意思的,孩子也会体会到:“不仅爸爸妈妈能听懂我的语言,我能用语言和更多的人交流了!”

2~3岁完整句

两岁开始,孩子已经能说出较完整的句子了,比如“宝宝睡觉”,意思比较明确,能用简单的句子跟成人交流。到3岁左右,疑问句也开始增多,开始表达自己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渴望得到成人积极的回应。

家长可以这样做

9说说绕口令

孩子在这个时期有些音节发不清楚,父母不用着急,也不要觉得好玩去模仿孩子,可以经常跟孩子说一些绕口令,把易混的音放在一起,孩子会觉得生动有趣,也有利于孩子练习发音。

10 亲子阅读

对于任何一个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来说,亲子阅读都是一种不错的形式,亲子阅读从孩子出生就可以开始。两岁以后,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能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也会更加乐在其中。有时孩子会特别留意其中的一些词语,每次涉及到这些词语的时候,让孩子自己说出来,说不定孩子会乐得咯咯笑呢,这会让他感觉有一种成就感——自己能掌控这些语言。

11朗诵诗歌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有韵律的诗歌也非常感兴趣,给孩子朗诵一些优美的儿童诗歌,孩子会喜欢上这些颇有韵律的语言,并且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美,对孩子的语言熏陶是大有裨益的。

12打电话

鼓励孩子给出差的爸爸打个电话,孩子会试着组织语言讲解自己最近发生的事情,或者和爸爸共同回忆一下一起去公园玩的情景,能引起爸爸的共鸣,孩子会非常开心,也会为自己

能打电话感到欣喜。

3~6岁顺畅表达

3岁以后,孩子逐渐由简单句向复合句过渡,词汇也更加丰富,会使用各种形容词、副词和连接词等,也经常会表达一些因果关系的句子,与外界的交流几乎没有问题。

家长可以这样做

13 让孩子自言自语

孩子经常也会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很多家长会为此感到不解,或者去打扰孩子的自言自语,其实,这是孩子内心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把自己想象的事件跟生活中的事件,或者看到的

书中的情节联系起来,比如宝宝在玩工具的时候,会边玩边说:“怎样才能打开呢?”孩子自言自语的时候,父母不要打断孩子,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去思考和整理思路。

14引导孩子讲解自己的绘画作品

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喜欢自己涂鸦,如果你以欣赏的态度让孩子讲解自己的作品,孩子是非常乐意的。家长也可以不断向孩子提出问题,既可以丰富孩子的语言,又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

15宝贝聚会

语言是孩子社会交往的工具,所以父母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些小小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去运用语言,比如定期举办一次宝贝聚会,给孩子一些空间,孩子表达不清楚时也不要试图帮忙,孩子会自己想什么办法让同伴明白自己的意思。或者每周设立一个主题,让每个孩子为同伴讲一个故事,你会惊喜地发现,不知不觉间,你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个故事大王。

Tip 放松!做好示范

这个时期,孩子已经能比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有时也可以发现孩子难免会词序混乱,父母不要焦虑,也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的错误,而要清晰、标准地重复一遍正确的说法就可以了。

其实,每个孩子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存在个体差异非常正常,父母不用严格地

盯着语言发展的时间表,只要一直努力给孩子创造标准、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孩子自由

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篇8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父亲的手电筒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亲的手电筒袁继明

时至今日,依然难以忘记那一幕:那耀眼的铁皮手电筒所发出的光亮和朦胧夜色中父亲瘦小而又强大的身影。从此,夜路上惨淡的月光,路边鬼魅般伸展着的树木,远处荒坟上传来的猫头鹰的叫声,便都染上了一种深沉的温情和格外的明亮……

幼年和少年记忆里的父亲是威严的。他的话多是指令性的:“不许打架!”“不能抽烟!”“别老惹你妈生气!”而感情上面对面的交流几乎是没有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我,我对他却有着格外的畏惧。

至于父亲少有的温情也都是通过母亲传递给我的。在外求学和工作的日子里,每次往家里打电话,总是在听完母亲的一顿唠叨要挂电话的时候,才会隐约听见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母亲便会最后又补上一句:“你爹让你多吃点,别太省钱……”

每次回家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找出家中那个老式的铁皮手电筒,装上三节一号电池,看它是否还能“正常工作”。就是这个普通的铁皮手电筒,它让我第一次体会到父亲深沉而又彻底的爱。

那是我十六岁那年的秋天,家里所有人都忙着收庄稼,从早晨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多,父亲夜里还要看护即将收获的果园。可能是因为农活太多着急的缘故,父亲第一次大声训斥了我:“都多大了,也不知道帮家里忙,果园里没人,昨天丢了不少果子!”我当时很难理解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所承受的生活的压力和重担,只觉得自己已经比同龄孩子懂事多了,为什么父亲还是那样对我,我含着泪水独自来到果园。深秋的天黑得很快,夜风的寒气和树枝纠缠,发出鬼魅般的呻吟。让我一个独自守在这里太不近人情了!不知道过了多久父亲来换我回家,在手电筒的光晕下,我看到父亲嘴角还沾着饭粒,忙碌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本该惬意地吃完晚饭的,是什么原因让他吃得如此匆忙?除了父亲对我的担心和关爱,我找不出任何理由,一时百感交集,不知说什么好。

“爹,你这儿沾着饭粒……”我用手轻轻地帮父亲擦去脸上的饭粒,父亲不知所措地愣了一下,对我说:“赶紧回家吧。”

我沿着崎岖不平的小路一步步摸索着往回走,当我正想象着这样难挨的夜晚父亲将会怎样度过时,突然一束光从身后打过来,本来漆黑难走的路变得明亮了!我知道这是父亲手电筒的光,我回头告诉父亲不用帮我照路了,父亲没有说话,也没有动。我转回头继续往前走,淡淡的月光和手电筒的光将我的身体投影出两个影子,一高一矮,像一对一同前行的父子。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父亲的爱就像这手电筒的光,默默地为我亮着,照耀着我不断前行着的道路……

(1)文章开头画线句中“那一幕”指的是下文所写的哪一件事情?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

(2)文章以“父亲的手电筒”为题有哪些好处?

(3)仿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所表现的父爱有怎样的特点。

示例:父亲借助他人来传递温情。比如:父亲通过母亲给“我”打电话时关照“我”多吃点,别太省钱。

①父爱是威严的.比如:他的话多是指令性的:“不许打架!”“不能抽烟!”“别老惹你妈生气!”

②父爱是深沉而又彻底的(或:父亲通过行动来表达父爱).比如:父亲晚上匆忙吃完饭就来换我回家,用手电筒照亮我回家的路.

(4)请你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以第一人称写出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字数不少于30字)

我用手轻轻地帮父亲擦去脸上的饭粒,父亲不知所措地愣了一下,对我说:“赶紧回家吧。”

答:

(1)“那一幕”指的是我十六岁那年的秋天晚上,我看果园回家时,父亲用手电筒帮我照路的那件事.

(2)①“父亲的手电筒”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分);②“父亲的手电筒”象征着父亲对我的爱

(3)示例:(1)父爱是威严的.比如:他的话多是指令性的:“不许打架!”“不能抽烟!”“别老惹你妈生气!”(2)父爱是深沉而又彻底的(或:父亲通过行动来表达父爱).比如:父亲晚上匆忙吃完饭就来换我回家,用手电筒照亮我回家的路.

(4)示例:这小子要干什么?我一个大老爷们,让儿子擦嘴像什么话!只是这感觉又好温馨,儿子懂事了,懂得照顾爹了,我高兴还来不及啊!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概括出来.本题中“那一幕”,看到冒号后面的提示“那耀眼的铁皮手电筒所发出的光亮和朦胧夜色中父亲瘦小而又强大的身影”写的是下面晚上看护果园父亲为自己用手电筒照亮道路的事,概括时注意用“人+事”的方式,语言要简洁.交代时间,地点,“父亲用手电筒帮我照路”.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标题的好处.我们要明确理解标题的好处主要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本题比如如答“交待了文章写作内容,点明中心”.

(3)此题考查的是文章中心及人物的理解,故事情节的概括.回答这道题时,要结合故事情节来加以概括,文章中除了写父亲的严厉,还写了父亲对孩子的深沉而彻底地爱,从文中找出相关情节.

(4)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表达能力.解答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透彻地了解已知材料,要在审题上下功夫,善于衔接情节,想象丰富而合理,插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联系上文可知,父亲没料想儿子在遭受了自己的一顿责备之后,不但没有责怪自己,反而用温情和关爱来回报自己,此时结合父亲不善表达的性格特点来想象他的心理,注意按第一人称来表达,突出“不知所措”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切合人物身份。

上一篇:农业生态园项目范文 下一篇: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