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职责范文

时间:2023-10-12 16:56:23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职责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职责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通过实施农业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全面落实农业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实现政府监管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通过网络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农业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将企业所有信息定量、定性、定位到单元网格中,实现农业安全监管的精细化和信息化,为农业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按照区政府《关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要求,到6月30日以前,各街道农业(农机)主管部门要将辖区内的农业机械、兽药、饲料企业分解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层层落实责任。

三、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上旬至3月下旬)。制定《区年农业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

(二)全面落实农业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阶段(3月下旬至5月下旬)。按照区政府《关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农业机械、兽药、饲料企业责任落实进行再分解、再细化。要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及部门人员的监管责任,确定每名安监人员监管企业的具体数量。各街道农业(农机)主管部门要把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安排专人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借助专家的力量,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层层发动,狠抓落实,确保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考核验收阶段。为确保农业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取得实效,6月份区农业局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有关人员组成督查组,对各街道农业(农机)主管部门推行农业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验收。

四、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实施农业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是进一步落实农业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基层农业安全管理工作,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农业安全管理网络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建立农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需要。对此,各街道农业(农机)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进一步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本单位农业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把握工作重点,强化责任落实,加快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农业安全监管的信息化、精细化和动态化。

一是要按照“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的原则,定岗位、定职责、定考核奖惩,重点要明确分管领导、安全监管人员的监管职责和范围,把监管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家生产经营单位,并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实现辖区农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全覆盖、无缝隙。

二是要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扎实推进农业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要将辖区内所有监管对象纳入信息平台管理,并安排专人负责,定期对信息平台进行维护,确保信息平台正常运转,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在安全监管中的技术支持作用。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职责篇2

国务院食安办:加强协调,监督、指导

2010年2月6日设立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张勇介绍,食品安全办的主要职责是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基本定位是在分段监管的基础上,将分段监管容易出现的监管空白、职责交叉等作为协调重点,堵塞监管漏洞,促进各环节监管措施的衔接。同时加强督促指导,推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农业部:监管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

农业部主要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主要职能包括:

一、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建议。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推广宣传培训。

二、参与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组织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制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组织对可能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监督抽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预警分析和信息。指导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指导实施农产品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管理,等等。

四、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包括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实施认证和质量监督,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审批登记和监督管理。

五、指导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机构考核。

质检总局:监管生产加工和进出动

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质检总局对食品生产加工活动和进出动进行监督管理。

卫生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

根据《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商务部门:主管食品流通行业

根据商务部“三定”方案和《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商务部作为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主要有三项职责:

一是制定食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采取措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对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促进食品经营行业健康发展。

二是负责对生猪屠宰和酒类流通的行业管理;加强对生猪屠宰活动的监督检查,推动生猪定点屠宰标志牌、证书审核换发工作,依法把好定点屠宰企业市场准入关。

三是配合卫生部,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实施计划,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适时组织修订。

目前,商务部正稳步推进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

工信部:管理食品工业行业

工信部具有食品工业行业管理职责。

主要职能:一是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食品工业行业标准,指导企业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和监测网络以及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二是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生产者诚信体系建设,以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法律意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指导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四是加强食品行业相关基础信息的统计和监测,建立食品工业质量安全、产品进出口动态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工商部门:监管流通环节

国家工商总局承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责任,下设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负责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拟订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办法;组织实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质量监测及相关市场准入制度;承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和重大食品安全案件查处工作。其准入职责包括“先证后照”,即负责颁发食品流通许可证,再对有许可证的经营主体颁发营业执照。

食药监管局:监管消费环节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消费环节食品卫生许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定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开展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和监测工作,与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的信息。

消费环节即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该环节的食品是指即时加工制作,即时消费的食品。同时消费环节还包括提供食品及其场所、设施、服务等。

公安机关: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食品生产经营者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公安机关依法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职责篇3

关键词:乡镇政府职能中介组织和信用体系分级分类管理法规和考核体系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调整了部分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这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词使我们感觉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大责任。

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面对广阔的农村,如何着力解决因交通不便、管理相对人素质不高、监管面广、信息不畅、信息员和协管员协作效能低下、监管力量不足、责任风险大、成本高等因素带来的监管难题?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对全国9亿多人口广阔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彻底确保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则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风险,也是现实中急待解决的艰难课题。因此,笔者想就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方面作一浅探。

一、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是要构建乡镇政府负总责的监管体制。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协调、监督;统一领导、指挥产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依法组织查处产品安全事故;建立监督管理责任制,对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质检、工商和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所在地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协调下,依法做好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在管理方式上不管垂直与否的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都是区县一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具体承担着全区县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责任。

过去以来,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构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上做了大量的探索。有些地方聘请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为监督员、协管员和信息员,完善了监管网络,构建了乡镇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各乡镇成员单位参与的食品药品管理体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以乡镇政府为主导或其政府机关个别工作人员为专干的监管队伍,这为推动广阔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迈出了十分可贵的一步,但很尴尬的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是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被监管对象、加之无运行资金支持,其组建起来的监督网络,实际作用有待商榷。以政府为主导或个别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专干的监管队伍也因政府部门对自身职能定位不准和认识不够清楚,使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同时这项工作也只仅仅政府个别工作人员参与,加之又对其工作成效的考核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其乡镇政府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还没有形成组织合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协管成效也就没达到主管部门的预期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主管部门都应该强烈意识到,乡镇一级政府是最基层政权组织,是各级政府的合法组成部分,强化基层政权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一条对其规定的法定职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这样,在乡镇食品药品监管领域没有具体主管机构设置的前提条件下,就理应承担起相应工作的具体职能。

二、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还需各监管主体解放思想,合理定位自身职能,真正落实自身责任。

上海市奉贤区从2006年4月以来,就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在其区辖8个镇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上,将“负责做好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明确写入镇社会事业和保障管理科(该政府的一个具体科室)的工作职能。从制度上保证了基层食品安全网络建设在人员、编制、培训、制度、职责、管理、经费、考核等方面的落实①。

湖南省张家界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根据当地食品药品监管现状,在当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善了监管责任体系,建立了依托乡镇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在对其监管任务进行精细分解的基础上聘请和培训了部分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协管员,构建了相对较完善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部分乡镇政府采取了对本辖区实行行政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市、区县两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平时抓督查、年底抓考核,次年年初抓表彰和总结的措施。使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了落实,初步形成了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平时有人抓、有人管的良好局面②。

上海奉贤区和张家界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经验的可贵之处就是做到了把最基层(乡镇)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基本职能限定为基层(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能之一,从其职能配置、人员、编制、培训、制度、职责、管理、经费、考核等方面得到了真正落实;可贵之处就是没有在政府外增加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大大提高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找准了方向。

结合上述两地经验,笔者认为,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需各监管主体解放思想,在合理定位自身职能基础上,各自理清和落实自身责任。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应站在确保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的高度做到放权让利,乡镇一级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理应勇于担当。

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就是要把职能主要落实在本辖区较大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案件的查处和规模较大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及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上来,落实到监督指导下一级监管部门(乡镇一级政府)日常工作上来,主要承担着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较大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查处、较大规模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监测,分析与预测、办理乡镇一级食品药品案件的法制审核、辖区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人员素质、基层监管员和信息员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等职能。;

乡镇一级政府要把食品药品监管职能落实到协助配合好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工作上来,承担本辖区规模较小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负责低级别、带共性、专业性弱的执法任务,如不规范和超范围生产经营使用、非法渠道采购、过期失效食品药品的查处等,还承担着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的监测和报送、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的职能。

乡镇一级政府围绕自身承担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在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完善相应机构的基础上构建以专职人员或乡镇一级政府包村干部为监管成员,以村级自治组织主要负责人为信息员的监管网络。

三、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需构建诚信体系,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提倡行业自律,分类分级管理。

中介组织,是指那些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与经营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为各类市场主体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③。

在偏远农村大力推行食品药品中介组织建设,目的就是两个,一是运用其专业知识为其提供公益,通过积极宣传和帮扶、个别指导与支持、科学引导与规范等办法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法律法规支持、生产经营技术支持、市场供需信息支持、生产经营者优质购销支持,推动生产经营者规范化生产经营;二是为自身所代表的特定的利益群体服务,通过集中反映基层民意、科学解决基层矛盾、政企关系积极再造等思维模式维护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在社会上承担起联系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通过这些服务使其自身也获得发展。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把中介组织纳入其监管范围的办法,以“中介组织参与”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与千家万户生产经营者取得联系,通过中介组织来贯彻行政机关的管理意志,协调行政组织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监管关系,以此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者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以及法律义务。

在信用体系的构建领域,除了乡镇政府及村级自治组织引导中介组织在对市场这一块的诚信经营(包括技术含量、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不欺不骗、优良服务等)进行考量之外,合法经营一块的信用体系构建可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区县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来做,通过建立中介组织与主管部门参与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等,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体系构建。通过监管对象自主选择的不同信用等级(既实行不同信用等级的分级许可审批。在许可阶段通过当地组织强调道德因素)结合生产经营过程中构建的实际信用等级(中介组织和主管部门形成的信用等级),对监管对象实行分类分级监管。

四、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是要围绕其相关职能,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考核体系。

在偏远农村巩固和构建以乡镇政府负总责,监管对象各负其责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科学界定相关职能,赋予乡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有对食品药品管理和监督的法定义务,建立和规范中介组织的运作机制,积极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实行分级管理,也要依靠完备和规范有序的法律制度来支撑。只有通过规范有序,无缝衔接,多个监督主体多渠道参与,积极全方位发力,才能做好偏远农村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都要求把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这要求区县级人民政府及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围绕乡镇一级政府所承担的食品药品安全职能构建相应的考核目标,由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构建的监督队伍推进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考核任务。

区县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利用本身所占有的行政资源,采取各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分片监督的办法,在乡镇推行驻片监督员制度,即以承担监督任务的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执法人员负责包片区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日常联络,解决乡镇履行职能问题和监管执法当中的依法行政问题,和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聘任的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共同组成监督员队伍,驻片监督员时刻不定期的,灵活地掌握着各乡镇的食品药品安全动态,监督考核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①2008年5月出版《中国食品药品监管》第五期《耸立在湘西北的奇景》

②摘自上海政府网,上海要闻2007年11月19日《奉贤区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列入乡镇政府工作职能》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职责篇4

一、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依法执政

(一)落实党委书记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强化督导考核,按期完成法制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各股、站、办负责人与党委书记、局长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负责股、站、办普法依法行政工作,各股、站、办明确一名工作联络员,并建立了单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职责,设定政策法规股、办公室、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植保植检站为依法行政示范岗,示范开展局依法行政工作。全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切实发挥法律顾问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省、市、县相关法治建设制度,完善党委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决策制度机制,制定依法行政责任主体、依法行政政务公示、法治工作责任追究等制度。

(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全面实施从严治党《决定》,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局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纪委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完善党风党纪教育、述责述廉、约谈等制度,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着力形成改进作风长效机制。

(三)强化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府行政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以及内部层级监督。实施《县农业局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县农业局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制度》、《县农业局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备案制度》、《县农业局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暂行制度》。

(四)加强法制机构与队伍建设。局设立政策法规股,有专职人员4人,通过明确职责、配备人员、强化保障等一系列措施,集中行使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行政监督权、处罚权。实现机构合法化、人员专职化、手段现代化、管理正规化、经费正常化,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装备精良、高效廉洁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一)建立完善依法决策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健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及纠错机制。制定《县农业局会议制度》、《县农业局财务管理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县农业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制度。

(二)依法全面履行行政职能。依法清理并建立“三张”清单,主动精简和下放行政权力,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提高权力运行效率,加强权力运行电子监察和风险防控。严格执行经省政府公布的农业行政审批项目,切实做好“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严格执行许可收费制度、许可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并落实行政许可受理、审查、告知等规程和服务细则,及时向市局报送信息,全年办理行政审批件514件,实现零投诉、零差错、零超时办件,现场办结率、按时办结率均是100%,办事群众满意率100%。

(三)着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遵循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受追究的原则,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进一步明确执法权限和职责,理顺内部执法关系,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执法考评和监督机制,努力实现执法主体和执法职权法定化、执法程序合法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监督经常化、执法管理制度化,全面提高我局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制定并实施《县农业局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责任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的制度,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完成行政执法证年审工作。规范农业执法文书,认真贯彻农业部《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和农业行政执法基本文书格式的通知》文件精神,制定执法文书,规范执法程序,推进执法文书电子文本;对重大农业行政处罚案件,在规定的时间报县政府和市农业局。

(四)全面推行农业综合执法。我局的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现有专兼职人员11人,专项行动增派人员除从植保植检站、土肥站、种子管理站抽调人员参加外,增加科教股、茶果站、农技站、蔬菜办、农经站、蚕桑办、食用菌办人员组成,并牵头协调县工商、质监、物价、公安局、供销联社等单位联合开展农资打假联合行动;在全县35个场镇聘有农资打假义务监督员,添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残检测仪、食用菌荧光增白剂检测仪、录音笔、照相机、电脑等设备。

(五)创新行政复议机制。制定《县农业局行政调解工作制度》,设立仲裁办,对行政调解人员行为规范、行政调解原则等进行宣传,按照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的要求,落实组织领导、工作责任、配备专职人员,把行政调解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实行“一岗双责”,有序地开展工作,加大行政调解工作力度。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受理54起案件,调解成功率80%。

(六)深化农业政务公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在班子会、中层干部会、职工会议组织学习政务公开有关政策,通报局制度执行、经费开支、工作推进情况,在单位设置固定公开栏,在县政府政务公开网页公开相应的政务内容,成立了县农村土地流转信息中心,签合同868份,涉及1936户,流转土地总面积78958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7860亩;全县有农民专合社326个,新增18个,其中部级专合社2个、省级11个、市级22个;三项补贴全部兑现,共补贴3460.5万元;全年共公开局工作意见、总结、简报、信息等120余条。

三、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农业法制宣传教育

普法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民意的、传输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意识的大众化教育方式,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是有效地训练民众初步掌握在现代法治社会生存的基本手段。我局分别制定了《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干部职工学法制度》。主要普法内容有中央和省“一号文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省农村能源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全年印发各种书籍、宣传册8万份。

(一)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局中心组成员年学法6次以上,并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先后有20人次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培训,每年定期向局干部职工讲法2次以上,全部参加县依法治县办组织的考试。通过这些活动,局领导深入学习了行政法律知识,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与本职或分管工作有关的专业法律法规,达到法律认知层次,提高了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二)公务员学法。年学法时间超过50学时,先后20人次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法制培训,50人次参加行政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通过这些活动,本系统公务员深入了解公共行政管理法律知识与公务员职位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掌握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达到法律认知的层次,提高了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三)行政执法人员学法培训。局现有持“行政执法证”人员29人,持证人员都经过严格的上岗培训考试,年学法时间24天以上,有40人次参加了省、市、县、局组织的法制培训,通过这些活动,广大干部、职工掌握了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和其他行政法律法规,提高了执法水平,增强了执法能力。

(四)农资经营人员培训。组织全县680户农资经营户进行“种子、农药、肥料经营”培训,主要培训《种子法》、农作物品种管理的相关规定、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的诠释,《省植物检疫条例》、《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先后有1500人次接受培训,培训率100%。广大农资经营户通过培训具备一定的法律心理素质,懂得合法经营、诚信经营是社会生存的基本要求,经营要杜绝假劣农资流入市场,保证农资安全有效,维护农业生产正常秩序。

(五)乡、镇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培训。积极开展法律进村入户工作,普法主要内容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种子、果茶苗木、植物检疫、农药肥料、农技推广、农业承包合同、无公害农产品等。培训手段多样,如出动宣传车在各乡、镇巡回宣传,在有线电视、广播中播放法规知识;组织各乡镇农技站130人次参加省、市法律、法规有关知识更新培训;结合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村沼气国债、以工代赈工程”、“农机购置补贴”的项目开展相关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其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组织政策法规工作人员、科技人员300人次授课,每个培训班培训时间7-15天,培训内容有农村政策法规和有关专业技术知识,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99人。另外,每年利用县政府组织的“四下乡”活动,赴全县15个乡、镇赶集宣传法规知识,用常见的挂横幅、办专栏、墙报宣传法规;同时,我局与所在社区加强联系,在普法宣传和依法治理上多方协调,加强沟通,促进社区平安。

四、深入推进农业行业依法治理

(一)全方位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工作,成立“农资打假专项治理领导组”,由农业、监察、财政、宣传、公安、工商、质监、物价、畜牧、经商、粮食、司法、广播电视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明确部门职责。农业局牵头组织实施农资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经商局负责指导和监督农资生产企业依法经营并加强质量管理;质监局负责农资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管;公安局负责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重大案件的侦察;工商局负责流通环节监管;物价局负责农资价格监管;监察局负责查处失职渎职、案件;县政府新闻办、县广播电视局负责宣传工作,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结合市局各类执法行动,一年来,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864人次,车辆200台次(含宣传车),检查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销售点2051个次,整顿市场216个次,查处案件12件,结案1件,立案11件(其中农药6件、肥料5件、农机1件),收缴农资2100公斤,挽回经济损失25.5余万元。

(二)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对农产品销售市场进行检查,市场上销售蔬菜主要是城乡结合部菜农生产,部分乡镇逐步形成生产基地;市场上的水果、茶叶、粮油产品除本地生产部份外,多数是经销商从外地组织进入我县销售市场。对重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基地的检查,生产基地环境周围规定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医院等污染源,未向基地排放或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县15个乡镇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配置农药残留速测仪。配合市局对生产基地农产品进行抽检,用新型果蔬农药残留速测仪对水果、茶叶、蔬菜36个样品进行抽样检测,合格率100%。在石海家园购物中心建一个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全方位开展我县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工作。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新建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2个。

(三)健全农业行业生产安全体系。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预防控制、源头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强化农业机械和农村能源生产安全专项治理,遏制重特大农业生产安全事故。开展安全检查60余次,签定安全责任书200份,制宣传横幅、挂图560幅,检查拖拉机367台次、沼气使用户530户,发整改通知书5份,排除整改安全隐患6个。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职责篇5

【关键词】乡镇政府职能中介组织和信用体系分级分类管理法规和考核体系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调整了部分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这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词使我们感觉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大责任。

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面对广阔的农村,如何着力解决因交通不便、管理相对人素质不高、监管面广、信息不畅、信息员和协管员协作效能低下、监管力量不足、责任风险大、成本高等因素带来的监管难题?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对全国9亿多人口广阔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彻底确保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则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风险,也是现实中急待解决的艰难课题。因此,笔者想就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方面作一浅探。

一、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是要构建乡镇政府负总责的监管体制。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协调、监督;统一领导、指挥产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依法组织查处产品安全事故;建立监督管理责任制,对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质检、工商和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所在地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协调下,依法做好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在管理方式上不管垂直与否的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都是区县一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具体承担着全区县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责任。

过去以来,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构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上做了大量的探索。有些地方聘请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为监督员、协管员和信息员,完善了监管网络,构建了乡镇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各乡镇成员单位参与的食品药品管理体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以乡镇政府为主导或其政府机关个别工作人员为专干的监管队伍,这为推动广阔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迈出了十分可贵的一步,但很尴尬的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是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被监管对象、加之无运行资金支持,其组建起来的监督网络,实际作用有待商榷。以政府为主导或个别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专干的监管队伍也因政府部门对自身职能定位不准和认识不够清楚,使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同时这项工作也只仅仅政府个别工作人员参与,加之又对其工作成效的考核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其乡镇政府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还没有形成组织合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协管成效也就没达到主管部门的预期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主管部门都应该强烈意识到,乡镇一级政府是最基层政权组织,是各级政府的合法组成部分,强化基层政权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一条对其规定的法定职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这样,在乡镇食品药品监管领域没有具体主管机构设置的前提条件下,就理应承担起相应工作的具体职能。

二、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还需各监管主体解放思想,合理定位自身职能,真正落实自身责任。

上海市奉贤区从2006年4月以来,就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在其区辖8个镇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上,将“负责做好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明确写入镇社会事业和保障管理科(该政府的一个具体科室)的工作职能。从制度上保证了基层食品安全网络建设在人员、编制、培训、制度、职责、管理、经费、考核等方面的落实①。

湖南省张家界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根据当地食品药品监管现状,在当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善了监管责任体系,建立了依托乡镇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在对其监管任务进行精细分解的基础上聘请和培训了部分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协管员,构建了相对较完善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部分乡镇政府采取了对本辖区实行行政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市、区县两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平时抓督查、年底抓考核,次年年初抓表彰和总结的措施。使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了落实,初步形成了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平时有人抓、有人管的良好局面②。

上海奉贤区和张家界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经验的可贵之处就是做到了把最基层(乡镇)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基本职能限定为基层(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能之一,从其职能配置、人员、编制、培训、制度、职责、管理、经费、考核等方面得到了真正落实;可贵之处就是没有在政府外增加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大大提高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找准了方向。

结合上述两地经验,笔者认为,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需各监管主体解放思想,在合理定位自身职能基础上,各自理清和落实自身责任。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应站在确保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的高度做到放权让利,乡镇一级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理应勇于担当。

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就是要把职能主要落实在本辖区较大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案件的查处和规模较大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及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上来,落实到监督指导下一级监管部门(乡镇一级政府)日常工作上来,主要承担着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较大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查处、较大规模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监测,分析与预测、办理乡镇一级食品药品案件的法制审核、辖区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人员素质、基层监管员和信息员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等职能。

乡镇一级政府要把食品药品监管职能落实到协助配合好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工作上来,承担本辖区规模较小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负责低级别、带共性、专业性弱的执法任务,如不规范和超范围生产经营使用、非法渠道采购、过期失效食品药品的查处等,还承担着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的监测和报送、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的职能。

乡镇一级政府围绕自身承担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在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完善相应机构的基础上构建以专职人员或乡镇一级政府包村干部为监管成员,以村级自治组织主要负责人为信息员的监管网络。

三、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需构建诚信体系,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提倡行业自律,分类分级管理。

中介组织,是指那些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与经营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为各类市场主体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③。

在偏远农村大力推行食品药品中介组织建设,目的就是两个,一是运用其专业知识为其提供公益,通过积极宣传和帮扶、个别指导与支持、科学引导与规范等办法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法律法规支持、生产经营技术支持、市场供需信息支持、生产经营者优质购销支持,推动生产经营者规范化生产经营;二是为自身所代表的特定的利益群体服务,通过集中反映基层民意、科学解决基层矛盾、政企关系积极再造等思维模式维护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在社会上承担起联系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通过这些服务使其自身也获得发展。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把中介组织纳入其监管范围的办法,以“中介组织参与”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与千家万户生产经营者取得联系,通过中介组织来贯彻行政机关的管理意志,协调行政组织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监管关系,以此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者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以及法律义务。

在信用体系的构建领域,除了乡镇政府及村级自治组织引导中介组织在对市场这一块的诚信经营(包括技术含量、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不欺不骗、优良服务等)进行考量之外,合法经营一块的信用体系构建可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区县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来做,通过建立中介组织与主管部门参与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等,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体系构建。通过监管对象自主选择的不同信用等级(既实行不同信用等级的分级许可审批。在许可阶段通过当地组织强调道德因素)结合生产经营过程中构建的实际信用等级(中介组织和主管部门形成的信用等级),对监管对象实行分类分级监管。

四、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是要围绕其相关职能,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考核体系。

在偏远农村巩固和构建以乡镇政府负总责,监管对象各负其责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科学界定相关职能,赋予乡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有对食品药品管理和监督的法定义务,建立和规范中介组织的运作机制,积极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实行分级管理,也要依靠完备和规范有序的法律制度来支撑。只有通过规范有序,无缝衔接,多个监督主体多渠道参与,积极全方位发力,才能做好偏远农村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都要求把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这要求区县级人民政府及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围绕乡镇一级政府所承担的食品药品安全职能构建相应的考核目标,由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构建的监督队伍推进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考核任务。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职责篇6

农村是整个国家城市和农村居民食品的主要生产、流通的起点,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在的农村食品安全却没有至于全面的监管之下。有必要加强政府监管,建立网格化的农村食品安全体制、调动基层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到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关键词】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行业协会;基层组织

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7.4%,在我国现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未改变的背景下,食品安全的监管也出现了严重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状况,城市里食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已经被置于严格的监管之下,相对于城市完善的监控网络体系,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监管却处于真空状态,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会使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事件。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是城镇食品工业生产加工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的溢出效应将反过来影响城镇食品安全监管的质量。农村地区是食品安全管理的薄弱区和事故多发区,其关系到广大农民甚至全社会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这不仅是食品安全需要重视的问题,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管理问题。

1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1.1 多部门分段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工作衔接不紧密

我国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行政职能存在较多的交叉,部门之间的交叉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灰色地带,一件食品安全事件产生后在环节上甚至会产生监管的真空。如2011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中,生猪养殖户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莱克多巴胺及克伦特罗等动物用药添加入饲料,在这样一个违法行为的监管过程中却出现了部门间的真空。卫生部门认为应该由农业部门的负责监管,因为农业部门负责对农产品的生产环节的监管,生猪在饲养过程中使用了被禁止添加的瘦肉精,应该由农业部门承担监管责任,而农业部门认为瘦肉精的监管不属于职责范围,自己负责的是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兽药的使用等职责。农业部门认为该事件中的责任应该由卫生部门来承担,莱克多巴胺及克伦特罗是人用药,是卫生部门对药品未尽到监管职责才使得瘦肉精掺入到到动物牲畜的词料中,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这种多部门分段监管体制,使得各部门的监管工作衔接不紧密、管理混乱、职责权限不清。分段监管体制下,作为行政执法末端的农村地区的监管问题非常突出,部门间对有利于自身的案件争先监管,对要承担责任的案件又相互推诿,使得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监管出现盲区。即使各地方为促使各部门的在监管协调,成立个各种“领导小组”、“协调会议”等机构来整合监管力量,但这些协调部门对于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监管基本处于一种运动式的监管,很难将食品安全的监管的协调作为日常工作来完成,并且涉及多个部门的监管即使能够协调也会出现效率偏低的问题。

1.2 农村基层行政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缺位

在城乡二元分割结构下,城市集中了大量资源,有着完备的食品监管机构和先进的检测设备,反观农村,地域广博,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分布广,各监管部门人力、经费不足,导致我国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出现盲区。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设置看,负责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是农业、工商、质检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除了工商在基层的乡镇设立了工商所外,其他部门的机构一般只设置到县级,在乡镇、村没有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和执法监管队伍来进行农村食品监管工作。除了食品安全监管外,乡镇工商所还要承担注册登记、打假、广告等众多的职能,面对分割散落的的农村食品生产、销售点,难免出现监管盲区的问题,尤其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村地区,通信落后,为执法人员的监管工作带来困难。《食品安全法》要求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依法对食品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样检验的规定在农村地区基本不可能得到实现,无法针对农村市场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查,对食品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有效的排除。

1.3 农村食品安全的行业、企业协会监管机制不完善

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中,行业监管是对政府行政监管能力不足的有效弥补,行业、企业协会属于中介组织范畴。它们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主要起到协调、组织和沟通的作用。行业、企业协会,并不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而是通过订立行业规范协议、自愿遵守为前提,成立行业、企业联盟,利用行业规范来约束其成员。农村行业、企业协会能够在农村食品生产的环节即对食品安全起到有效的监管。但在实践中,它们并未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一方面农村行业企业协会多是农民自发的组织起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各种生产问题,抵御风险,如养牛协会、养猪协会、果品协会、蔬菜协会、种子协会、花卉协会等等。这些行业协会没有健全的组织,不能将零散的农村食品生产者效的组织起来,制定食品安全规范,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农村行业、企业协会多数没有到社团管理机关进行登记取得合法地位,其本身就是被监管的对象。农村行业、企业协会自身职能的不完善制约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终端缺少完备的行业、企业自律,加上没有政府的有效引导,在农村必然会出现食品安全监管的真空地带,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

1.4 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没有发挥作用

农村基层组织,包括设在村一级的各种组织,主要是指村级组织。包括了基层自治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现阶段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在食品安全监督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没有承担起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是社会发展、成熟的体现,尤其是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的不断健全,有利于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网络织的更密。但在我国现行的高行政化倾向的社会里,政府承担着几乎全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既不与农村基层组织沟通协作也不发展和培育其他监管主体。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群众自治的传统,没有形成职能完备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尤其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组织功能尚未形成,这方面的组织和团体几乎没有,从而大大增加了政府部门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工作量,也排除了农村其他监管主体的存在可能。

1.5 未建立完善的农村食品市场准入机制

国务院2007年的的《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指出,全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72%,产量和销售收入占主导地位;规模以下、10人以上企业6.9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8.7%;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3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9.3%。以上数据中,10人以下的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他们以家庭为单位,以自有房屋作为生产厂房,保留着农耕时代原始的生产特点。一些农村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小作坊未获得任何的申请批准就擅自生产、经营食品生产加工业务,生产过程中也不执行任何的卫生规范、生产管理规范及国家标准。80%以上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是出自于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

1.6 农村食品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导致监管困难

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发生在产业链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从食品供应链源头来看,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可能因化肥及工业废弃物而被污染;加工领域环节,会因为生产加工者违法使用禁止使用的添加剂而产生危害;终端消费环节,多数农村食品市场上的食品多数只经过了初级加工或未经任何加工就直接进入了终端销售。这种流通方式没有经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必要检验和监督,增大了食品安全时间发生的概率。农村食品产业链上,从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终端销售,各环节没有紧密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造成监管上的困难,迫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各种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能有效的去预防事件的发生。

2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分析

2.1 对食品安全进行整体监管,保证监管的连续性

食品产业链是一个从初级产品的生产到深加工再到销售、消费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完整、无缝衔接的,但现阶段作为食品主要来源的农村其监管体制是多部门分段监管、这种分段监管必定会把食品产业链的连续性给割裂开。对农村食品安全应该进行整体监管,以保证监管的连续性、持续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应该是从农村的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全程无缝监管。将已有的监管部门中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进行整合,合并为一到两个大部门,如,可以由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对于初级农产品生产之后的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可以全部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全部负责。这样减少部门衔接可以大大的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

2.2 明晰监管部门职责权限,强化政府主导的农村食品安全行政监管机制

在减少部门的同时,明确监管部门职责权限显得尤为重要。部门职责权限越清晰,监管的模糊地带就越少,出现推诿的现象就越少,监管的效率就能大幅度高。2012年,国务院国发[2012]20号文件,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职能清晰、权责一致的食品安全部门监管分工,加强综合协调,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方式,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形成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这一点也体现了食品安全监管趋向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在农村地区应当将原来的分段监管的农业局、质检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四个个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离出来成立单独的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作为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这样可以避免多头执法、权责不明的现象,进而提高监管的效率。为有效解决源头污染和初级加工环节污染问题,应成立县级、乡镇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区县、乡镇的食品安全工作,在每个行政村设立食品安全监管支点,配备食品安全信息员,负责全村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加工、流通以及餐饮等食品安全信息的上报,并协调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监管工作,形成日常监管、全程监管和综合监管的长效监管机制。

2.3 发挥农业行业协会的行业监管职能

农村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分散且缺乏组织性,在农村建立完善的食品行业、企业协会通过行业、企业协会来监管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是在农村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政府应当在农村食品行业企业协会的建立和制度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引导、指导的方式将分散、无组织的农村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统一起来,实施整体的规范管理,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另一方面,用法律、法规指导农村的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共同的行业规范作为共同的行为准则。这种利用行业、企业基于“契约”精神达成的自律规则来规范农村食品生产、流通等领域内的行为可以高效的完成监管的职能。

2.4 培育基层社会组织的监管职能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将问题更多控制在基层就需要利用基层社会组织,注意培育基层社会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基层社会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建立能大大提高基层监管的覆盖面。一方面,基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利用其专业技术人员为基层社会组织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利用基层社会组织建立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网格式管理模式,纵向将监管触角伸向食品安全的源头,消除监管的盲区。另一方面,也要为农村基层组织选拔受过专业培训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员、协管员、安全信息管理员,为提高这些工作人员的监管能力还可以配备快速的检测设备,让他们的监管更及时更有效、更贴近农村。高频率、高效的监管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

2.5 建立严格的农村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严格的农村食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具备基本的条件才能有效的保障食品市场安全有序的运行。建立的食品市场准入标准,除了要求生产、经营者具备严格的准入许可证之外,还应当保障从业者应当持有国家机关或认证机构颁发的食品行业从业资格证。农村食品市场的准入制度需要基层食品监管部门与农村的基层社会组织和行业、企业协会配合运行,先由农村食品行业、企业协会组织对企业和从业者的各种专门标准进行适格性查,并给出专业的结论,后由基层食品监管部门做出审查,结合专业结论,做出颁发或拒绝颁发经营许可的决定。农村食品市场准入制度还应当有与之相配套的市场退出和禁止市场进入等处罚措施。对于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由行业、企业协会或食品监管部门将这样的企业或个人清理出食品行业或永久禁止从事食品相关的经营活动。

2.6 建立集中、统一的农村食品安全供应链

现有农村食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用新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来解决,基层政府应当引导农村建立统一的食品供应链体系,用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整合上游的生产与采购环节,终端利用有资质的物流企业统一配送构建新型的农村食品安全供应链。基层政府还应当引导有资质并且信誉度高的的食品企业到村镇开设食品连锁超市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把食品物流网络向基层的农村扩展,用更加安全的农村食品供应链,提升农村的食品安全水平。从食品安全的溢出效应来讲,农村食品安全供应链的发展反过来会增强城市食品安全的水平,降低城市食品安全发生的概率,也有利于农村食品安全领域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和召回制度,利于对食品安全的整体监管。

【参考文献】

[1]汪安平.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2011,(33)

[2]肖月强.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其监管体系的构建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3]冯佺光.农村行业协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职责篇7

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提高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发展和完善“三农”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我镇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好互动,逐步建立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求真务实、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促进全镇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建设海峡西岸绿色腹地生态经济区的要求,创新镇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构建与我镇实际相适应、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与镇财力相适应的乡镇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2、权责一致的原则。按照镇功能定位,依法科学配置镇政府职责,理顺区镇职责关系.赋予镇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和财权,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

3、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转变职能要求,综合设置镇党政机构,严格核定编制和领导职数,合理设置岗位,优化队伍结构,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4、依法行政的原则。按照建设法治型政府的要求,依法规范镇政府行为,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健全政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逐步实现依法管理。

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明确职能定位

镇党委、政府要履行好以下主要职能:

1、坚持科学发展,落实惠农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和贯彻执行党和围家对“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及各项改革,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海西绿色腹地社会主义新农村。

2、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编制和执行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指导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营造发展环境,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经济主体提供示范和政策服务,引导促进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3、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建立和完善镇“三农”服务体系,依法做好民政、财政、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市场信息、土地流转、村财托管、统计等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组织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4、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依法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防汛、防火、防震、防疫、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民族与宗教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本行政区域的社会管理,依法保护各类经济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综合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5、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指导村民自治,推动农村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务、财务公开,保障农民群众民利,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二)理顺职责关系

1、理顺区镇之间关系

(1)依法界定区镇两级政府的职权范围。凡明确规定由区级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责,不得转由镇政府承担;确需镇政府配合的,应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以镇政府管理为主的机构,区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听取区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

(2)加强行政执法能力。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实际要求,积极探索镇行政执法工作。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有关行政执法工作可依法委托镇政府承担,委托的部门要加强监管和指导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3)强化综合统筹协调能力。落实和强化镇对区直部门派驻镇机构的监督和协管职能,要建立健全派驻机构工作报告制度以及主管部门与镇的沟通协调制度。派驻到镇的机构,区级各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管理;派驻镇的机构要服从和服务于镇工作大局,其党组织受镇党委领导(另有规定除外),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服务区域镇政府的意见,其领导干部考核评定和任免要事先征求镇党委意见。上级纪检、组织和机构编制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加强农村“各大员”以及驻村任职干部、大学生村官的协调管理。镇要会同主管部门和村加强农民技术员、综治协管员、计生管理员、安全生产协管员等“各大员”队伍、驻村任职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履行岗位职责的监督、检查和管理;要结合镇村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完善“各大员”工作机制。将农村“各大员”队伍纳入镇政府构建的“三农”服务体系,明确分工,加强协作,增强队伍合力,拓展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各大员”的作用,提高镇村治理和服务水平。

2、理顺本镇行政事业关系

镇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要按照“政事分开”要求,明确工作职责,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公共服务,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政事分工明晰、合作紧密、运转顺畅、精干高效的工作格局。

(三)镇党政内设机构主要职责

我镇行政人员编制25人,实有25人。其中正科级5人,副科级7人,科员级12人,行政工勤1人。

1、内设机构

镇统一设置:①党政综合办公室(挂纪检监察室牌子)、②经济发展办公室(挂财政所牌子)、③社会事务办公室(挂劳动保障事务所牌子)、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挂综治维稳中心牌子)、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5个内设机构。

2、内设机构职责

①党政综合办公室(挂纪检监察室牌子)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本级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和监督检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向党政领导提供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起草、会稿党政文件、工作计划、总结、开展调研采编综合信息;组织、筹备会议;完成上级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机构编制、精神文明、人事、监察等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制订并实施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工作规划;指导村级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组织开展工作;管理机关内务、财务、统计、后勤事务、文书档案;协调联系群团组织;承办镇党委、政府、人大主席团交办的其它事项。

②经济发展办公室(挂财政所牌子)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本镇产业发展、财政监管、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负责做好编制年度财政资金预决算,监督管理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等工作,监督指导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工作;协调与本镇经济发展相关的其它工作;完成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它事项。

③社会事务办公室(挂劳动保障事务所牌子)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并实施镇民政、劳动保障、老龄委、关工委、老区扶贫、库区移民开发等工作规划、计划;指导村级自治组织和老年协会等组织开展工作;承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负责防灾、救灾工作;抓好福利事业的管理工作,提供残疾人就业机会;做好民政财务、物资管理工作;协助抓好敬老院管理工作;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工作;负责农村劳动保障、农民医疗保险等工作。完成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交办的其它事项。

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挂综治维稳中心牌子)主要职责是:负责协调镇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及时化解处理可能影响本地社会稳定、引发重大治安问题、的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开展和落实法制教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等基层安全创建活动。指导村搞好治保、调解等群防群治组织建设,负责协管、指导农村综治协管员、治保主任、调解员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消防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接待和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指导村级组织做好民间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完成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事项。

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本镇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日常工作;负责宣传和组织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指导实施、监督考核,全面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加强对育龄群众婚育、节育状况的动态管理,申办有关生育行政许可证明,征收和管理社会扶养费;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抓好村计生管理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承办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事项

镇大主席团、纪律检查委员会、人民武装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按照有关法律、章程和规定设立,并履行相应职责。

(四)镇事业机构及主要职责

我镇事业单位编制数总30人,现有事业人员编制18人。其中:1、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全额拨款)编制7人;2、流通信息工作站(经费自给)编制2人;3、生态保护工作站编制3人。(其中乡建站(全额拨款)编制0人,水利工作站(全额拨款)编制3人。)4、计生服务所(全额拨款)编制5人;5、文化站(全额拨款)编制1人。

1、镇事业机构设置

镇统一设置5个事业机构,即:“三农”服务中心(加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利工作站、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心牌子)、村规划建设服务中心(挂环境保护工作站牌子)、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加挂招投标委托中心、“三资”监管中心牌子)、文体服务中心。其中“三农”服务中心13人;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8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6人;会计服务中心2人;文体服务中心1人。

2、镇事业机构主要职责

(1)“三农”服务中心。(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利工作站、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心牌子)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农村适用技术的推广,农村“员”工作指导。负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为农民提供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统化服务;承担农机技术推广管理、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为农田水利设施、防洪抗旱、供水、水电等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和培训,承担防洪抗旱和水土流失监测工作。

(2)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挂环境保护工作站牌子)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编制实施镇规划,指导村规划和报批;负责镇村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报批,负责镇村容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乡镇建设的综合管理;负责乡镇环境监管工作,做好日常巡查,及时报告有关环境突出问题,对饮用水源地污染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受理群众有关环境保护的来信来访,参与环境污染事故及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和处理,负责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为农民提供流通、信息等服务;受托做好镇村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报批。

(3)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负责宣传和组织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监督检查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督促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搞好本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协调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其它工作;完成党政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承担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生育指导、避孕咨询、婚前咨询和新婚保健等服务工作;负责避孕药具计划管理发放并做好效果监测、使用方法指导;负责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培训,协助培训、指导村计生管理员工作;承担计生统计工作。

(4)会计服务中心。(挂招投标委托中心、“三资”监管中心牌子)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镇村“三资”监管、招投标服务、合同管理、村财镇托管、村级财务审计、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财务集中核算与监管,对公开竞价或委托招投标进行审核把关;具体负责对镇村所属的“三资”进行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建立“三资”管理台账;负责对村级组织的经济往来、资产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加强日常性监控,实现“三资”能够合理有序地流转,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5)文体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负责镇村文化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弘扬先进文化;组织指导乡镇村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协助文化执法部门搞好乡镇村文化市场管理;培训村文化协管员,并指导他们开展工作。

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确保平衡。区委编委在现有总量内根据乡镇实际重新核定各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要严格按核定的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定岗定员。全面落实人员核编制度和实名制管理。严禁超编进人,选调录(聘)用大中专毕业生要在编制限额内进行。

镇党政领导职数配备9—11名。未使用镇编制的挂职锻炼和下派专职党委副书记、副镇长,不占镇领导职数。镇每个事业单位领导职数配备1—2名。

深化镇机构改革工作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意义深远,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结合实际、改革创新,精心组织、上下结合,稳步实施、扎实推进。

1、镇成立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分管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成员由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组成,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确保镇机构改革平稳推进。

2、严肃政治纪律、机构编制纪律、组织人事纪律和财经纪律,保证镇机构改革健康有序进行。

3、做好职位设置和人员定岗工作。根据职能、编制和领导职数设置职位,确定每个职位职责、工作标准。根据各职位设置情况和任职资格要求,开展人员定岗工作及竞聘上岗、转岗、分流工作。做好规范印章、衔牌和机构名称管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等各项工作。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职责篇8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和“生态建设”的中心,以现行的农林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明确行政执法职能和权限,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强化执法岗位责任,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农林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全面推进农林部门依法行政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林业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基本目标

通过建立和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执法权限和职责,理顺内部执法关系,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执法考评和监督机制,努力实现执法主体和执法职权法定化、执法程序合法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监督经常化、执法管理制度化,全面提高农林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职责

(一)组织领导

农林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工作,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建立市农林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局其他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政策法规处,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机构职责

领导小组负责本部门、本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宏观指导、工作部署、组织协调等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包括制订制度、组织实施、情况通报、信息反馈、日常检查、年度考核监督等工作。

三、实施范围和要求

(一)实施范围

局属各执法单位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主体(以下统称局属各执法单位),凡依法行使行政许可、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征收及其他具体行政执法职能的,都应当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规定,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各项工作要求。

(二)实施要求

局属各执法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责,梳理行政执法依据,明晰各自的行政执法职能和权限;根据本单位执法岗位的设置情况,合理分解执法职权,将法定职权分解到具体执法岗位,落实相关人员,并按权责统一要求,明确相应的执法责任;根据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的要求,完善各项执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根据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原则,切实落实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局属各执法单位要有计划、分步骤做好各项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

四、执法职能和分解

(一)市农林局法定执法职能

1、负责宣传贯彻国家和省有关农林法律、法规、规章各项法律规定。

2、负责组织起草有关规范性文件,提出修改、废止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的建议。

3、负责全市种子、食用菌菌种、蚕种、种畜禽、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业转基因生物、植物新品种、野生植物、无公害农产品、基本农田、农业机械及病原微生物安全监督管理等行政执法工作。

4、负责全市森林防火、国土绿化、陆生野生动物、森林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等行政执法工作。

5、负责全市农村土地承包和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审计等行政执法工作。

6、负责全市动物检疫、防疫及其监督管理。

7、负责全市农林植物检疫及其监督管理。

8、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执法工作。

(二)执法职能分解

根据市政府“三定”方案确定的工作职责,结合农林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现将局属各执法单位的主要执法职能确定如下:

1、局办公室(局政务公开办公室、局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局应急管理办公室)

承担局审批和审核的行政许可项目申请的受理、登记,组织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流转,及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承担局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受理、登记,协调政府信息清理、更新及报告工作。

2、局政法处(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普法宣传教育办公室、市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植物检疫站)

承担局本级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和报备案,以及下级农林部门上报的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查备案,及时做好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牵头组织农林业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培训,指导各地开展农林法制宣传教育;负责农林系统执法体系建设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承担审核以局名义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决定,承担行政复议、听证、应诉、理赔和错案责任追究工作;承担全市农林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年度考评和考核工作,督促各地、各单位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各项工作。

负责全市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的普查,依法采取封锁、灭杀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按照相关规定承办植物及植物产品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发放植物检疫证书,负责检疫审批许可后的日常管理工作;依法在车站、机场、港口、仓库以及其他有关场所执行植物检疫任务;负责查处违反《植物检疫条例》和《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的行为。

承担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的执法检查、质量抽检、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职能;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承担对相关违法行为投诉、举报的受理,组织、协调、指导开展相关查处工作,立案查处全市重大、复杂或者跨县(区)的农业违法案件;牵头组织开展被许可人从事农业行政许可活动的执法检查活动,查处被许可人从事农业行政许可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3、局产业信息处(市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

承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质量监督;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监督管理;组织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监督实施。承担绿色证书培训与发证工作,指导农民培训管理工作。承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植物新品种和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发现有违法行为的,依法提出处理意见。

4、局农经站(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市土地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办公室)

承担全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监督检查有关农民负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处理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件;指导、监督全市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及承包合同管理,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承担指导、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审计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负责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5、局林业工作站(市森林植物检疫站、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市种苗管理站)

负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导和做好林权证的登记、发放和管理工作。承担森林病虫害检疫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负责查处违反《植物检疫条例》和《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的行为。承担林木种籽、种苗生产经营活动的行政许可及监督管理,对不合格林木种籽、种苗提出处理意见。

6、绿化办(市绿色生态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承担全市绿化规划的制定,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做好绿化费的征收工作。负责绿色生态建设规划、年度计划的制定,负责绿色生态建设的牵头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7、森林公安局(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市林政管理站)

组织开展全市森林资源的调查,承担全市森林采伐限额计划的编制,承担木材采伐、加工、运输的行政许可及监督管理;承担陆生野生动、植物和林地资源保护的行政许可及监督管理;负责全市森林防火及其监督管理工作。承担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的执法检查、质量抽检、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职能;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承担对相关违法行为投诉、举报的受理,组织、协调、指导开展相关查处工作,立案查处全市重大、复杂或者跨县(区)的林业违法案件。牵头组织开展被许可人从事林业行政许可活动的执法检查活动,查处被许可人从事林业行政许可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8、局畜牧兽医局(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市饲料办、市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市禽流感防控指挥部办公室)

承担全市动物防疫检疫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组织重大动物疫病、疫情的监测、调查、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承担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动物诊疗、兽医执业管理;负责查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的行为。按照局统一部署,承担全市种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生产经营、生鲜乳收购管理以及病原微生物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具体实施种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质量抽样检测,提出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意见。承担蚕种生产经营许可的业务审核以及许可后的日常行业监管;按照局统一部署,承担蚕种质量监督管理。

9、局农业推广中心站(市种子管理站、市植物保护站、基本农田管理办公室、农产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承担种子行政许可的业务审查;具体实施种子质量抽检,提出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建议。承担草种、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的业务审核以及许可后的日常行业监管;按照局统一部署,承担草种、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管理,具体实施草种、菌种质量抽样检测。

参与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承担全市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保护工作,严格审核占用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建设项目;按照局统一部署,承担耕地抛荒监督管理。

组织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指导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指导实施农产品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管理,提出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意见。

10、局农机管理站(农机监理所)

承担全市农机监理、农机试验鉴定、农机维修、拖拉机及其驾驶员的监督管理,承担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及行驶证核发的许可及其许可后的行业监管,具体实施农机产品质量抽样检测,提出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建议;负责和指导农业机械事故责任的认定和调解处理;负责和指导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进行免费实地安全检验。

五、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许可

根据行政许可和农林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布办理行政许可的项目、主体、依据、条件、程序、期限、收费以及提供的申请材料等情况;及时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各类行政许可申请,依法履行告知和说明义务,对符合听证条件的,依法组织听证;依法审查各类行政许可申请,及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不得、超越法定职权、违反法定程序、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不得刁难申请人或者故意对申请人的申请拖延不办,不得借行政许可之机乱收费;各类行政许可办结率、准确率达到100%。

(二)行政监管

行政监管的法律依据要充分,程序要合法,时间要合理,不得借行政监管之名扰乱被监管对象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因行政监管加重被监管对象的负担;依法、适时地履行行政监管职责。防止农林违法行为发生,确保农林业生产安全;建立健全行政监管长效机制,实现行政监管的制度化、经常化,避免行政监管失控,特别要加强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力度,避免“重许可、轻监管”现象的发生;实行行政监管档案制度,做到每次监督检查有记录、有分析,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被监管对象信息的数据库。

(三)行政处罚

及时查处各类农林违法行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处罚主体和被处罚主体合法适格,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确凿,适用法律正确,处罚程序合法,执法文书规范,量罚得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实施罚缴分离制度,禁止私分、挪用、截留罚没财物;行政处罚的办结率、正确率达到98%以上,避免出现乱处罚、不处罚以及违法处罚的现象,确保公平公正、文明地行使行政处罚权。

(四)行政强制

作出行政强制决定,主体要合法,对象要正确,法律依据要明确,程序要合法,作出行政强制决定的正确率达到98%以上,避免因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而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行政确认

依法受理当事人的行政确认申请,严格审查事实依据,及时作出行政确认决定,依法公示确认结果,做到行政确认客观、无误;建立行政确认档案材料,做到行政确认有据可查。

(六)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的法律依据要充分,标准要明确,程序要合法,出具的票据要合法有效;征收的财物要及时上缴国库,禁止以任何形式私分、挪用、截留征收的财物。

(七)行政给付

依法受理当事人的行政给付申请,严格审查事实,及时按标准给付,依法公示给付结果,做到行政给付客观、无误;禁止以任何形式私分、挪用、截留给付的财物。

(八)行政裁决

依法受理当事人的行政裁决申请,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客观公正地审查证据,调查事实,依法作出行政裁决,做到行政裁决客观、无误,确保公平、公正。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要从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列入局党组和局日常行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农林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有关文件和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健全制度。结合本局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建立健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各项制度,完善执法评议考核机制,明确过错责任追究,实现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加强学习培训。结合“五五”“六五”普法实施,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组织局机关及各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四)加强经费保障。要进一步加强经费保障和落实,为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局属各执法单位,要确保本年度执法经费的到位。

上一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下一篇:钢铁节能减排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