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10-11 17:39:27

节能减排的背景

节能减排的背景篇1

论文关键词 节能减排 排污权交易 研究

排污权交易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新的市场措施,在节能减排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处理总值处理可控的指标范围内,通过市场手段的调整和运作并从法律、激层面建立有法可行的污染物排放制度。在政府和市场双重运作机制下,将排污权利作为一种特殊的买卖商品投放到市场当中去,以此来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排污权交易发源于美国。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也带来了环境的日益恶化,面对工业二氧化硫污染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考虑节能排污问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对此提出了着名的排污权交易理论。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为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出台《清洁空气法》,《清洁空气法》中在明确空气质量目标时的同时也提出排污权交易的设想,并引用了“排放减少信用”概念,这是排污权交易设想第一次提出,也仅仅处于概念设想阶段。从1977年开始,美国以“排放减少信用”为中心先后制定了包括:补偿政策、泡泡政策、节余政策、银行政策等在内的排污权交易计划。1986年,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又扩大了政策范围,允许排污削减量的相互转让和交换,这为各工厂和企业在如何进行费用最小的污染削减方面提供了巨大空间。随后,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也相继效仿实行了排污权交易制度。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主要特点

排污交易制度作为一项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不仅可以将排污费用纳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改善企业排污、控污的相关技术,还可以通过调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计划来实现对排放污染物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这样,即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又能够有效地调和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和有限的环境容量资源之间的矛盾。排污权交易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污染治理成本小。通常情况下,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会觉得自己进行拿出成本控制污染比购买污染物排污权要更加经济、实惠;而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高的企业通常会认为购买排污权比自己治理企业排污要更加节约成本,达到效果更加突出。所以,就会出现,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主动通过市场将排污权出售给治理使用成本较高的排污、控污企业。

二是污染治理有效。在整体排污量控制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开展排污交易制度,可以促使排污量较大的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对自身排污量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选择、配置,这样,既达到了改善环境质量的整体目标的目的,还使得企业降低了自身排污量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污染源增加,环境恶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通过排污交易制度的市场化运行,当有新的污染源加入排污、控污管理系统时,污染企业会主动通过政府部门或者市场手段向已进入市场运作的排污企业购买允许排放量,这样,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总的排污、控污指标、污染负荷保持不变,新的排污企业则通过许可证交易得到了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现状

本文以国家节能排污试验点浙江省绍兴市为例,通过对绍兴市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的介绍来分析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浙江省绍兴市是沿海城市,位于浙江北部、长三角南部,经济发达,2011年绍兴市GDP已经达到3291亿美元,中国企业500强有7家入主绍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该地区也出现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能耗高、污染重等弱点,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企业的健康发展。如:2009年,全市产业结构中以高能耗、重污染为主要特点的纺织、印染、化工、制革、造纸等行业逐年增强。目前,环境污染总量已接近环境容量上限,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2007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和浙江省环保局决定,在绍兴市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同年8月,绍兴市通过了《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成功地进行了交易。经过三个多月的试运行后,同年11月,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正式成立。

(一)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介绍

一是《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主要内容。引办法对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从2007年11月1日起全市所有新建、扩建、技改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污量都必须通过排污交易获得。这一举动绍兴市各企业无偿获得排污许可证的历史;同时成立专门的排污交易管理部门“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要求绍兴市所属的各县(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成立当地的交易中心。在具体的排污交易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市所有的排污交易行为都以“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为基础平台,未经过中心认可的交易行为被视为无效。此外,绍兴市环保局作为全市排污权储备交易活动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具有宏观调控作用,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由排污交易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全部用于全市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中。

二是明确排污权交易对象。在试点过程中,全市排污企业只有经过工程治理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等减排工作措施后所剩余的排污指标,经市环保部门专家组认定、审核后上交给市环保局并经得到确认后,才可以进入到排污权储备交易市场同相关企业进行交易。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所有交易活动必须严格遵照规定程序进行办理;原有的无偿获取排污权的企业,当发生搬迁他地、破产、倒闭后,其排污权由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收回。

三是建立排污权储备交易部门。针对排污交易工作落实、开展,绍兴市政府专门成立“绍兴 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受市政府的直接监督管理,通过对企业现存的多余排污权反复清理、沟通,最终,使得全市各企业主手中多余的排污权全部存入到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

四是建立排污权分配与审核监督制度。在开展排污权交易制度前,市内各企业可以无偿获得的排污权,未经过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许可审批,不能随意剥夺。排污、控污企业的交易行为只要符合规定,并经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审核确认后,即可进行交易。对企业通过交易所得的排污权,环保部门将通过污染监控系统和排污、控污申报制度以及飞行监测等手段来加强监督管,以确保排污权交易行为能够公开、公平、公正。

(二)绍兴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分析

一是市场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政府在起初刚刚开始优化配置环境容量资源时容易受到制约。由于市场不完善,排污权制度初具雏形,不成熟、不健全,而市场本身有着逐利的特点,使得一部分企业把污染物排放指标当作日后可以升值的增值产品,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二是环境容量难以量化。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能够实行的重要前提是环境容量及其价值能够分解并通过市场再销售,但以目前科技水平而言,具体计算和操作难度较大,富余的环境容量难以精确计算、限制了总量控制等相关制度的实施。此外,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考核任用制度,使得一届地方领导往往出于自身业绩的政治考虑,通常会偏向政绩、发展经济而不充分考虑环境质量以及总量控制等,这样,对于排污权许可证的申请、审核、发放、监督和管理便流于形式。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和法律制度落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实现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但与之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跟上脚步。目前,在法律层面还没有关于排污权制度方面法律、法规,属于空白领域。所以,我国排污、控污工作上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法律上能够建立并确认排污权交易制度,以便于它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分配。通过绍兴的排污交易制度试点开展,可知,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行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完整的、操作性强的法律制度来支撑。在排污权交易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项目的选定、单位审核、许可证总量的认证、交易权分配等项工作,都涉及到大量的立法工作来给予支持。

(二)排污权交易市场不规范

目前,在我国的经济中,乡镇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乡镇企业有着“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它们所造成的工业排放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的50%以上。这决定着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基础信息、环境监测、具体执行等方面操作比较困难。此外,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存有剩余排污量指标的企业不肯拿到市场上进行出售;一些地区出于地方性保护的想法,明令禁止把排污权指标转让给其它地区等。

(三)总量控制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一是排污总量的合理确定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为基础,必须有先进的技术作保证,但我国在这项排污、控污领域的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决定着排污总量控制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矛盾不可避免。当前的各地方政府的主要业绩核指标仍以GDP为主,这就导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粗放型经济,而不注重环保节能,造成了粗放型经理经济增长与排污、控污总量控制的之间尖锐矛盾。

四、我国排污交易制度的出路

通过前文对浙江省绍兴市的排污交易制度的分析和阐述,笔者认为,排污交易制度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政策活力,对节能减排作用非常明显。只要政府部门能够重视发挥排污交易制度,按需所求,制定切合实际排污交易政策,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一定会有大的起色:

(一)建立和健全排污权的法规制度

首先,我国出台和完善环境政策的基本经验是先选代表性的几个点试点、再局部示范、最后全范围推广。2007年以来,政府先后在浙江省的嘉兴、绍兴等地试点排污权交易制度,重点加强了太湖流域COD交易平台建设和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试点工作。其次,加强排污交易机制的法制建设,是我国政府尝试运行排污权交易等环境政策改革的根本性基础,结合市场实际,逐步实现排污交易全程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最后,在修订《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时,应对有偿取得排污权和排污交易给予明确的法律地位。

  (二)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排污权就是法权,就是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是排污交易机制运行的根本性保障。一方面必须监督管控排污、控污企业在日常工作中是否遵守、执行排污交易制度;另一方面必须以行政手段规范交易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排污交易市场如果没有有序的市场秩序,有效的执法监管,排污交易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必须严格把关交易权许可和审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行政处罚制裁措施。

(三)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目前,在具体实施排污权交易政策的过程中尚有许多技术性难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大众对政策的认可,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排污技术课题的研发力度,为排污交易制度的有效推行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支持。

(四)初次分配公平合理

因为我的排污交易制度还处超始阶段,所以,企业排污权的初次分配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排污权的初次分配能否公平将直接影响交易活动的正常运行。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明确市场中企业排污权的“产、权、责”的划分,明确国家环保部门是排污交易市场的行政部门,具有确定排污目标总量和初次分配责任,科学、合理的确定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条件、程序和时限要求。

(五)加强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

公平、有效的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必须使各类污染物排放处在有效的监控管理范围内。所以,应加强环保监督部门的监测和监管能力,如:扩大监测范围;保证对各类污染物排放的有效监控;搭建排污、控污信息数据网络平台等,建立企业污染物排放台帐制度,通过上述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技术手段来保证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处在有效的监测、监控范围内。

(六)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优化环境资源配置

首先,完善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明确市场政策的主要对象和作用范围是优化市场机制配置环境容量的关键所在。对于新加入企业,可以允许通常政府或者二级市场中获得排污指标,在交易价格设计上,应以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为主,防止出现交易垄断。对配额的交易进行跟踪监管,特别对跨区交易,避免因排污密集造成的污染局部地区集中排放现象。其次,排污权的转让必须经过当地环保部门提出申请后才能纳入环评审批管理程序。这样,通过严格的审批管理和立法手段,有效地遏制如:排污权非法转让;蓄意囤积、扰乱市场价格等行为,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排污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实现真正激活排污交易市场。

五、结语

节能减排的背景篇2

关键词:云背景;数据中心;节能减排;通信行业;互联网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1-007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1.038

1 工程概况

广州至高明高速公路金山互通立交工程将广明高速主线与东新高速相连接互通,共计8条匝道工程,其中A匝道桥全长570m,上部结构采用现浇等高预应力砼箱梁,跨径组合为3×25+3×25+3×25+(20+25+20)+3×25+3×25+3×20+22.5+25+22.5=570m。A匝道桥位于直线及R=1500m圆曲线上。纵坡

-0.6%~1.518%,横坡2%。下部结构桥墩采用双柱式无盖梁桥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

2 现浇箱梁总体施工方案确定

通过多种方案比选,本工程A匝道桥现浇梁采用移动贝雷梁支架方案,主要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2.1 施工适应性

该桥桥墩为双柱结构,无盖梁,这样能够实现移动模架在墩间纵向拖拉移动。该桥位于直线或大曲线上,横坡一致,纵坡变化较小,为移动模架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省时省工省料

与传统的满堂脚手架、钢管桩支架施工方案相比较,移动贝雷梁支架方案具有在周转料用量及消耗、施工周期、人员设备消耗、受力结构合理性等方面的优点,特别是针对中小跨径的连续梁桥。

3 移动贝雷梁支架逐联现浇施工方法

采用移动式贝雷梁支架进行现浇梁施工,本施工方案总共分为3个系统,分别为支架系统、模板系统和移动系统。

3.1 支架系统

支架平台纵梁采用贝雷梁,贝雷梁每3片为一组(定型花窗间距45cm),共设置5组合计15片贝雷片。每组间采用[10a槽钢纵向每3m设置一道剪刀撑。

在墩柱上安装钢抱箍和横向贝雷片,作为纵向支架平台的受力支点,横向贝雷片采用双排单层(2片×2排)加强,每2片安放于墩柱两侧,两排之间用采用[10a槽钢纵向每3m设置一道剪刀撑。纵梁与横梁间放置特制滚动支座,方便后续支架前移。钢抱箍和横向贝雷片间安放沙筒,方便支架和模板卸落,如图2所示。

3.2 模板系统

支架平台上铺设I36b工字钢作为分配梁,间距60cm。整个箱梁底模、侧模及内模均采用方木及竹胶板,工地制作,现场安装。

3.3 移动系统

纵向贝雷梁分三组移动,墩柱之间3组纵梁为一组,墩柱外侧各为一组,前移用3台5T卷扬机配合滑轮组实施,卷扬机固定在前方墩柱系梁上,如图3所示:

3.4 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流程:安装抱箍安装贝雷片横梁纵梁铺设工字钢分配梁及底模预压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张拉压浆封端支架卸落拆除底模及分配梁工字钢安设移动系统贝雷梁支架纵移下一联现浇梁施工。

4 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

4.1 钢抱箍

全部荷载最终全由钢抱箍承担,所以钢抱箍的施工尤为关键,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钢抱箍要严格按照设计图进行工厂加工,必须保证钢材材质、板厚、焊缝质量,进场前必须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2)钢抱箍与墩柱间需设置一层橡胶垫,增加抱箍与墩柱混凝土的摩擦。抱箍对锁采用高强螺栓锁紧,必须采用扭力扳手对高强螺栓进行抽查,保证螺栓扭力满足要求;(3)在钢抱箍使用前,对钢抱箍进行加载试验,测试钢抱箍的摩阻力是否达到设计值,为本工程安全施工提供准确依据。另外为确保万无一失,在抱箍下方墩柱内设穿心钢棒,防止抱箍下滑。

4.2 贝雷梁支架顶端“象鼻”设置

整个贝雷梁支架前移时最前一跨自扰大,为确保能前移至下一跨桥墩的横梁上,在贝雷梁支架顶端用角钢加工“象鼻”状桁架。

4.3 支架预压

支架系统安装完成后必须对支架进行预压。通过预压,检验支架的安全性消除支架的不均匀沉降和支架的非弹性变形并获取弹性变形参数或检验支架的安全性支,预压荷载支架需承受全部荷载的1.1倍,本工程采用混凝土预制块进行预压。

4.4 滚动支座

滚动支座是支架前移的关键,在支架系统使用承压时用木楔满塞入滚轴与底板的缝隙内,防止滚轴滑动。支架前移时将木楔取掉。

4.5 支架前移

(1)向前移动支架时,3组卷扬机应同步缓慢启动;(2)每组纵梁对应一个滚轮支座,保证滚轴与贝雷片垂直,以免造成移动困难;(3)对于曲率较大的转弯段,为避免支架前移时贝雷梁滑出滚动支座或支座阻碍前移,应根据计算适当加大滚动支座的宽度;(4)支架前移至接近下一个墩时,随时准备用手拉葫芦调整贝雷梁前进的方向,使其顺利落于前方的滚动支座上;(5)移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必有专人统一指挥前移。

5 结语

本工程采用移动贝雷式支架逐孔(联)现浇预应力连续箱梁施工,无论从工艺、质量、进度,还是经济效益上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效。与传统的满堂脚手架、钢管桩支架施工方案相比较,移动贝雷梁支架方案具有在周转料用量及消耗、施工周期、人员设备消耗、受力结构合理性等方面的优点,对于地形地貌受限、地基较差的施工区域(如高墩、跨河塘、城市桥梁等),该工艺较其他方法具有不可代替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黄绍金,等.装配式公路钢桥多用途使用手册[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 周水兴,等.路桥施工计算手册[M].北京:人民交

通出版社,2001.

[3] 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S].北

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4] 李进辉,等.移动式贝雷支架连续箱梁逐孔现浇施工

技术[J].广东公路交通,2000,(S1).

[5] 余国际,等.军用贝雷组合桁架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节能减排的背景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发展

基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长,导致全球变暖成为世界性问题。目前,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以及消费领域均属于高碳经济状态,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为依据,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势在必行,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节能减排含义

节能减排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针对狭义而言,节能减排,即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的节约,进而达到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的目的。针对狭义而言,节能减排,即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量。其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用电与节约用电以及技术创新和加强组织领导等属于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2低碳经济基本概述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能源发展受生态环境的束缚更加明显。在我国生态环境日益受到破坏前提下,低碳经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低碳经济,即坚持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在创新制度与技术的基础上,迫使产业转型,进而开发新能源,达到降低发展能耗的目的,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构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目前,以低碳经济根本要求为出发点,应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经济发展模式,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每一环节,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指标,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合理调配经济结构,保证资源使用率,促使生态文明得以建设。

3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策略

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导下,优化节能减排发展策略。其中,主要涉及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3.1法律环境

目前,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宪法的指导下,需适当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为节能减排提供法律保障。针对现有节能减排法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内容相对较多,缺少指导具体工作的法律,难以满足低碳经济下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展需求,导致节能减排工作效率难以提高。针对如何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以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情况为依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拓宽法律法规涉及面,完善法律框架,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法律,不断细化法律法规,包括《石油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节约能源法》等。

3.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影响,是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的关键。

3.2.1为完善节能减排的经济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于2013年9月正式颁布,其明确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改善我国空气总体质量提供保障,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在采用有效措施前提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致使更多的高端产品得以开发,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2.2构建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在完善碳交易机制基础上,研发节能减排新技术,实现生产方式的优化。与此同时,推动资源性产品开展市场化定价工作,及时掌握资源稀缺状况、环境成本,分析供给关系,采取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减少能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社会环境

在完善节能减排社会环境过程中,一方面,采用多样化形式与手段,加大节能减排政策的宣传,增加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促使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到节能减排活动中去。例如,利用广播、电视、新闻、手机报、报刊、网络等宣传方式,达到宣传效果,促使节能减排工作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以政府、媒体以及企业和公众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宣传机制,将节能减排政策宣传至每一领域,迫使节能减排深入人心,增加各界对节能减排的认识与理解,进而积极配合国家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导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促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达到统一。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深入发展前提下,节能减排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一大指标。企业以自身经济发展特点为依据,在创新技术与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开发新能源,将节能减排政策深入企业经济发展的每一环节,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节能减排发展提供动力。

作者:张晓芳 单位:芜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参考文献:

[1]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贾立江.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3]刘利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1.

节能减排的背景篇4

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极快,而工业化速度也逐渐提高。在碳排放总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温室效应现象更为严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频繁出现恶劣天气,而高碳排放量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运动。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以保证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

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在工业化时展过程中,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随之提高,使得全球变暖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目前阶段,生产、流通及消费等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基于此,将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当作重要依据,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中全面发展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

一、节能减排概述

狭义的节能减排具体指的就是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而有效地减少废弃物与环境有害物[1]。这种狭义的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有害物排放量。为此,应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新相关技术,这些都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样也是国家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经济阐释

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多,但是,能源发展会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也同样成为社会关注重点。多维的低碳经济,所指的就是在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影响的基础上,经济创新制度和技术,以实现产业的转型,最终积极开发新能源,有效地降低发展能耗,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发展,形成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目前阶段,将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当作出发点,完全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以及先粗放后集约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承节能减排的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当作重要指标,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相互结合,对经济结构予以合理性地调配,以实现资源使用率的提升,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三、节能减排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重视节能减排目标考核

对于节能减排工作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节能减排目标的考核问题,目前已经进入到实施阶段。对国内各个地区及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用水量及污染排放指标进行及时并公报,积极组织相应的部门严格考核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2]。最终,公告真实的目标考核结果,针对考核效果理想的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而没有按时完成考核的企业则应当进行严格地惩罚。

(二)积极推广并创新相关技术

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而节能减排的贯彻与落实也同样与科技水平创新相关。所以,应当在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开发技术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确保能够实现高碳能源的高效运用,并在能源及环境领域中构建部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在各领域企业中推广使用先进的技术,并及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以实现节能公司对节能科技的充分利用。

(三)不断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

现阶段,节能减排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中的核心人物,所以,同样需要重视与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其中,应当结合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来制定法律法规与政策,并且积极扩大其涵盖范围,对法律组织框架予以有效地完善,以保证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与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相适应,更好地实现目标。另外,应当积极完善并修订既有法律法规,特别是《石油法》、《天然气法》以及《节约能源法》等等[3]。

(四)重视节能减排监管工作的开展

因为我国国土资源丰富,所以,在地域方面存在特殊性与差异性,很多政策措施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都存在不均衡的状况,有的合理,有的却始终无法贯彻落实。为此,政府在政策制定以及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制定方面,应当针对上传下达增加监管的力度,并且积极贯彻落实新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已经积极采取了改善措施,并且针对各省市各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制定了相应的考核规定,并且及时公布考核的结果。针对节能减排效果不理想的企业应当提供举报渠道,并通过社会监管的方式,提高政府在节能减排监管方面的工作效率。

(五)构建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全面研究并推广使用节能减排全新技术,全面优化生产方式。另外,应当积极推动资源性产品,重视市场化的定价工作,并对资源的稀缺状况及环境成本等内容予以熟练掌握,对供给关系进行全面且深入地分析,并积极采用可行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进而降低能耗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4]。

(六)增强群众低碳意识

政府社团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与渠道,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其中,针对各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并且使群众能够参与到节能减排运动当中。而在宣传的过程中,应当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予以合理运用,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完善与更新,将经济发展当作基础,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统一。同时,在该发展模式的背景下,使得节能减排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同样也被当作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企业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技术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并开发新能源,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贯彻并落实节能减排政策,以更好地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文章基于节能减排,研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希望通过上述措施,全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者:李玉佳 单位:哈尔滨市节能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跃,王文涛,范英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124-130.

[2]程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2):94-98,112.

[3]张晓芳.基于低碳经济背景的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3):127.

节能减排的背景篇5

【关键词】热泵技术;热电厂;厂网一家;节能降耗;供热面积;经济效益

火力发电厂的冷端损失是电厂热力系统的最大损失,在冬季额定供热工况下,汽轮机排汽损失可占到燃料总发热量的39%左右,这部分热量通过循环水排入大气。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随着目前热泵技术的逐步推广,在热电厂使用热泵技术回收循环水余热被越来越多的热电企业采用。采用热泵技术一方面可以回收汽轮机组的冷端损失,降低发电煤耗,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对于热电厂和供热公司为一家的发电企业来说,可以增大供热面积,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应用热泵技术的意义

某电厂设计为2×300MW热电联产机组,设计供热能力为860万㎡,年供热时间6个月。其下属的全资供热子公司负责经营区域内60%左右的供热用户。该供热公司目前实际接入供热面积约920万㎡,实际供热面积720万㎡,并以40万㎡的速度在逐年递增,按照当前的现状,未来三年时间,将达到并超过设计供热面积。随着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要求,今后几年内一部分供热小锅炉将被逐步淘汰。目前未接入该公司热网系统的供热面积超过700万㎡,供热市场前景广阔,而该电厂面临着供热能力不足的问题。

近几年,因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火电企业全线亏损,为了降本增效,火电企业只能从内部挖掘潜力,不断降低发电煤耗。对于厂网一家热电企业来说,不断扩大供热面积、不断提高热电比,是一种短期内就能盈利的经营方式。热泵技术的成熟应用以及选择方案的不同,可以降低发电煤耗30g/kwh—70g/kwh左右,增大供热面积200万㎡—400万㎡,热泵技术应用后,给厂网一家热电企业带来两个板块的经营收入,带来大幅度盈利的机会。

2.厂网一家热电企业应用热泵技术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分析

采用热泵技术后,相比常规供热方式可大幅降低发电煤耗;增加供热能力、抢占供热市场;根据节能量可获得较大节能奖励;对于水冷机组减少了循环冷却水量,降低了蒸发量,节约用水成本。

2.2 社会及环保效益分析

采用热泵技术,因不新增化石燃料输入,因而无新增污染物排放;无大的运动部件,设备室内布置基本无噪声污染;在相应供热情况下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排放;减少冷却循环水消耗和对外污水排放;保障供热安全与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3 某电厂热网运行情况分析

某热电厂供热面积比较广泛,但使用的还是常规的供暖方案,能源的利用效率不是很高,节能效果不明显。其工作的系统工艺见图1。其部分运行参数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潜在的热量还是很大的,虽然冷却循环水的温降比较低,但是由于其流量非常大,导致其热能的排放量也相当可观。单台机组排放的冷凝热为128.4MW。

4.厂网一家热电厂热泵回收冷凝热方案设计

如热电厂与供热公司为两家所有,在热泵改造过程中,可能存在双方因立场不同而产生分歧,改造方案不能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对热电企业来说,只能改造首站,因二次网无法改造,两台机组同时使用热泵技术或大温差技术可能无法使用,主要原因是二次网不实施改造,二次网回水温度太高,提取两台机组的循环水余热无法输送至二次网。

某电厂情况对热泵技术使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供热面积马上达到设计值,另一方面供热公司归热电企业所有。可以对两台机组的首站和二次网同时技术改造,使用大温差技术。能够增大供热面积400万㎡左右。另外,在集中换热站附近,在未来几年将新建大型购物中心和高级商务酒店,可以使用电驱式热泵在夏天作为其空调使用,具体系统布置如图2所示。

在该设计工况下,第一台汽轮机运行背压7.8KP, 冷却循环水进出口温度34/25.5℃,第二台汽轮机运行背压10KP, 冷却循环水进出口温度42/33.5℃;一次管网回水温27.5℃, 进入第二台汽轮机凝汽器,温度提升至40℃,再进入溴化锂热泵机组温度提升至70℃;原系统中汽水换热器+新增板式水水换热器将一次管网热水加热到112℃提供给一次管网供热;

新增二级换热站采用溴化锂热泵机组+板式换热器串联形式,使一次网水从112℃降至20℃;二次网回水通过溴化锂热泵机组+板式换热器串联形式,使二次管网水温从40℃升至55℃。

集中换热站采用溴化锂热泵机组+板式换热器+电驱离心热泵机组,使一次网水从112℃降至15℃;二次网回水通采用电驱离心热泵机组+溴化锂热泵机组+板式换热器串联形式,使二次管网水温从40℃升至55℃。

电驱离心热泵机组按30万平米商业建筑设计,夏天可作为商业建筑空调的冷源,不但提高空调设备利用率,节省投资,夏天还可收取一定的空调费,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该设计工况下,最大供热量874.8MW,其中吸收热泵制热量310MW,回收余热128.4 MW, 板式换热器回收余热128.4 MW,抽汽供热量618 MW,最大供热面积:1388万㎡,其中回收余热承担供热面积:407万㎡,设计最大抽汽量:2×430 t/h ,设计最小排汽量:2×203 t/h。

5.节能减排分析

5.1 节煤分析

回收余热增加供热量259万GJ,折合节煤量8.8万t/年;

5.2 发电煤耗分析

每年回收循环水余热增加供热量259万GJ,电厂额定供热工况发电量为229931KW,假设汽轮机在六个月采暖期始终处于满发状态,由于回收余热量造成汽轮机的热耗降低,计算过程如下:

回收余热量÷发电量=259×1010KJ÷(2×229931KW×4368h)=1289KJ/KWh

标煤热值按29307.6KJ/Kg,上述热耗降低计算发电煤耗减少44g/KWh。按背压升高1KPa,煤耗增加2.2 g/KWh,共计煤耗增加13.2 g/KWh,因运行时间差异(背压提高时间只有1个月时间),折合煤耗增加4.5 g/KWh,降低计算发电煤耗减少39.5g/KWh。

5.3 环境减排分析

1吨标准煤燃烧排放定额为:CO2∶2.5t、SO2∶20kg、NOx:0.0156、烟尘:15kg、灰渣:260kg。

本项目实施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8万t,则每年可减少CO2排放22万吨,减少SO2排放1760吨,减少NOx排放1373吨,减少烟尘排放1155吨,减少灰渣2.3万吨。

5.4 经济效益分析

按照1吨标煤300元计算,每平米供热费用按照21元计算,则每年毛收入为88000*300+21*4070000=26400000+85470000=1.187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6.结论

对热电厂循环水余热实施回收,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环保效益。尤其对于厂网一家热电企业,不仅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而且通过增加供热面积,带来可观的供热费收入。热泵技术在北方地区厂网一家的热电企业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蓝玉.利用电厂余热的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

[2]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节能减排的背景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节能减排

前言:

在现代建筑建设环节中,暖通空调工程已经成为了最基本的建设内容,其对于满足业主生活需求就有重大意义。随着应用能源的不断减少,节能减排事业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重要发展目标,暖通空调工程作为建筑工程当中的主要能源应用系统,在其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的节能减排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建筑工程的暖通空调节能减排事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对于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发展意义重大。

一、节能减排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目标及基本原则

1.节能减排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目标

建筑工程暖通空调工程是基于业主生活需求而建设的,其对于满足业主夏季制冷、冬季制热供暖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能源逐渐减少,空气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在满足业主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能源的有效节约与排放量的有效控制,这对我国节能环保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结合暖通空调节能减排设计经验,通过对暖通空调系统的优化来实现对暖通空调运行效果的提升,并控制了投资成本,发挥暖通空调给排水、空调系统的节能作用,达到暖通空调节能减排目的。

2.节能减排在暖通空调中的基本原则

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节能减排技术当中,其必须要满足以下基本原则,才能够发挥出自身作用。首先是对暖通空调工程项目的严格设计,通过对建筑物冷热负荷的详细计算,得出建筑的最佳冷热调控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节能措施的制定。其次是充分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为此设计人员要与建设工人进行深入的沟通,详细掌握建筑物的建筑功能要求、符合水平,并在掌握当地能源特点和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暖通空调的管道布置,实现暖通空调与建筑工程的土建结构、水电系统、消防系统的协调配合,为建筑工程暖通空调节能减排效果提供基础保障。

二、节能减排在暖通空调中的优化设计

1.空调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

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通风系统运行过程中,其会释放大量的热能量,如果能将这些热能进行有效的转化,那对于建筑空调的节能减排事业将是重要的进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建筑物所产生的余热越来越多,这会加大暖通空调的制冷需求。在此背景下,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能够在满足建筑空调散热制冷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运行成本的大幅降低,这是推动暖通空调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方式。在实际工作中,空调系统末端可采用新风换气机组的形式,通过对新风的有效引入来实现对回风热量的交换,从而在达到散热制冷目的的基础上,实现对其他能源的节约。

2.空调水系统的优化设计

空调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水泵扬程会消耗加大能量,在这一环节当中可以实现将水系统开式转变成为水系统闭式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之所以强调对开式水循环的调整,是因为该系统当中冷水与热水的同一管道回路,在运行过程中会因为冷热交替而消耗大量能量,闭式水循环系统的区分式管道回路则可以避免此问题。除此之外,在空调水系统当中变频泵也能够实现对节能减排目标。变频泵的使用能够根据水循环系统中不同回路间的负荷需求来进行调整,保证整个水系统运行通常的同时,避免能量的不必要消耗,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3.空调冷热源的优化设计

空调冷热源系统通常以集中设置冷(热)水机组为方式。由于机组当中设备种类过多,因此如果在设置时没有对各设备进行综合分析,那么就极有可能造成能源的浪费行为。为此工作人员必须要对机组当中所有设备的使用特征、运行费用、占地面积、环保规格等内容进行分析,保证配置的科学性与恰当性,在保证冷热源方案科学性的技术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三、节能减排在暖通空调中的具体应用

1.建筑保温系统的设计应用

建筑保温系统是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最基础的应用措施之一,对建筑进行保温处理,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保温性能,还可以实现对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能源损耗的降低。为此,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建筑的实际能耗情况、保温系统的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暖通空调的设计的改善,通过对暖通空调设计改善与建筑保温系统改善,为建筑工程建立起最为合理的暖通空调系统,使其能够在满足建筑工程空调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能源的有效节约,为暖通空调的节能减排事业进步做出贡献。

2.冰蓄冷水系统的设计应用

建筑工程的暖通空调系统是需要电力系统作为支持的。由于业主生活具有规律性,因此在使用暖通空调时业主会有一个集中表现,例如下班后、休息日等。在这时,暖通空调系统为了保持运转会消耗大量电能,电力系统也会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相反在上班时、工作日,业主对暖通空调系统的需求较小,在这时电力系统则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为了避免对电能的浪费,暖通空调可以通过设计冰蓄冷水系统来实现对电能的合理利用,在用电需求小时,暖通空调利用电能将水系统当中的水作用成冰,等到业主需要暖通空调时,水系统的冰可以实现制冷需求,这对于节约电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变频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用

变频空调系统是现代建筑暖通空调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是暖通空调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暖通空调的负荷也会产生变化。如果暖通空调负荷产生变化,但其工作效率没有变化,那么在满足建筑对暖通空调需求的基础上,其就必然会出现能源浪费。变频空调系统的出现,能够实现对暖通空调负荷情况的实时掌握,并根据暖通空调的实际负荷对其工作输出进行调整,这在满足建筑对暖通空调需求的基础上,避免了暖通空调不必要的工作输出,实现了对能源的有效节约。从暖通空调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变频空调系统的出现是暖通空调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对暖通空调节能减排事业的推动作用无可比拟。

总结:

综上所述,暖通空调作为建筑工程当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建设内容,对其实现节能减排不仅能够提升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发展水平,还能给予业主更好的生活享受。在节能减排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暖通空调节能减排已经实现了较为良好的发展,这对于实现全面暖通空调的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应用能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只有实现节能减排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发展,所以暖通空调工程的节能减排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脚踏实地去努力,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为建筑工程暖通空调工程的进步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施国强.论暖通空调工程中的节能减排设计[J].建设科技,2013,10:82-83.

[2]王厉.基于(火用)方法的暖通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燕东红.建筑通风空调工程的节能减排措施[J].山西建筑,2013,36:222-223.

[4]王磊.环保节能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机电信息,2012,06:107+109.

节能减排的背景篇7

一、构建减排指标体系

现居全球首位的碳排放量超级大国,中国一直强调其在气候问题上的重要原则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然而碳减排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也愈发明显。以先进减排技术著名的欧盟诸国集团反复苛求中国承担刚性减排指标,这对我国经济转型转轨带来巨大压力。为争取合理的减排指标和责任分配,不仅要看区域空间中的最终需求排放、人均排放,更要动态看待污染在空间上的转移与重构。作为世界的制造业工厂,中国的最终需求商品、中间产品被其他很多地区消费,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大部分不属于被本国需求吸收带来的,不应该不合理地承受着国际隐含碳排放转移带来的气候责任压力。中国变相承担了大量进口替代下的碳排放生产活动环节,没有归内报告的这部分实际上属于转移排放量。即使发达国家完成了既定的减排目标,把中间产品的高污染生产过程转移到中国,也会带来碳转移问题,这种暗度陈仓式的做法对于全球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为维持世界碳排放的合理分配,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必须改变以地区生产为原则的静态碳排放核算体系,转而建立起一个更为公平的、责任清晰的、以最终需求为标准的动态核算体系。我国应以精确核算碳排放转移量为突破口,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政策制定,利用集团峰会、能源报告等重要国际会议和高层领导会晤的契机,参与国际气候政策规制的制定,避免陷入“碳排放大国”责任陷阱。

二、积极利用CDM机制争取技术援助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发达国家以帮助非技术优势国减排而换取的碳排放权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环境生产技术提升、环境生产效率提高的基本要求。中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利用CDM机制不仅让发达国家合理“融资”减排指标,跨期安排减排目标,而且还能大大提升中国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与降低能耗,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尽快过度到清洁技术领先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鼓励本土企业通过中间品进口替代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中间产品贸易的开展为我国转移碳密集型生产环节提供了渠道。国内企业也可利用国外清洁型进口中间品的生产投入替代本国生产,淘汰国内生产力落后的“肮脏”生产环节,同时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贸易、外包等多种手段引导企业将国内污染密集型生产环节向环境承载力更高的境外转移,减少国内资源能耗的压力。通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实现中国产业升级、碳排放转移布局的整体战略。

四、合理引导区域间污染转移

对于我国而言,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要素禀赋、主体功能、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差距。受第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的生产要素和工业企业较为集中,而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中西部地区较为集中,造成了工业化生产与生产要素投入的脱节、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和运力紧张。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来看,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差异持续增大:2014年,西部地区12省的人均GDP不到东部10省市的二分之一,是京津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的四分之一。中国政府将在长期以内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激发欠发达地区潜在经济增长力、在转结构、调方式大背景下实现经济平稳过渡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地区间较为明显的产业梯度差特征为国内产业转移提供了内在动力。顺应这一趋势,中央政府划分了我国各大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出台一系列战略方针力求在各地区资源禀赋基础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鼓励区域间产业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地方政府也将深化区域间产业转移、促进地区“腾笼换鸟”的经济转型的战略作为实现地区经济向更高水平收敛的重要举措。然而,类似于国际产业转移,在区域内部某些地区的环境标准较低,形成了专业化生产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比较优势,而某些环境标准较高的地区将相对高耗能、高排放的污染中间环节迁移到欠发达区域,从而发生区际间隐性污染转移。同样的,污染排放的空间转移会在一国行政范围产生污染物的收入效应与支出效应,而环境恶化的后果往往是全国一起承担,因此地区间的生态责任、环境补偿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全国尺度上,我国协调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工作的充满了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区域承担的生态气候责任问题,比如减排指标的分配不能是“一刀切”,更不能按照生产地排放总额进行分配。鉴于空间上生产与消费的非统一性,减排指标的分配必须考虑区域间经济活动的联系与区域分工体系。这也需要本文提出的科学核算方法,精确衡量地区间包含隐含碳排放在内的总排放量问题,进而公平和客观地划分地区生态气候责任。

节能减排的背景篇8

核心对策:

1、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坚持生态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坚持河道生态恢复和城市段景观化建设相结合。

2、要切实加强对辽河流域水质的监测,随时掌握治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工作。

3、要创新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降低成本,确保运行效益。

4、坚决巩固关停污染企业的成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防止反弹。

5、加大河道两岸和河滩地的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大面积种植蒲草、芦苇、柳条等草本植物和矮科灌木,实行生物治理,净化水体。

6、加快两岸绿化美化建设步伐。

7、实现辽河流域城市段景观化建设,在河岸两侧开展植树造林,美化城市环境。

8、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协调解决辽河流域治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焦点话题二:辽宁省的节能减排位于全国前列

核心对策:

1、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调整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把监督检查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2、加大执法监管工作力度,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国家节能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

3、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强化节能减排舆论监督,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环境。

4、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行业和领域采取强有力措施,综合运用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手段。

5、在重点行业和部门实行统筹编制节能减排规划,统筹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统筹节能减排监控监管措施,确保实现节能生产,达标排放。

6、建立健全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步伐。提高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准入门槛和排放标准,并且根据技术发展水平滚动调整,用标准推进节能减排。

7、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加快理顺资源型产品价格关系,用政策引导节能减排。

8、加快建立市场、社会、政府三方联动机制,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充分运用循环经济试点积累的成功经验,加快推广企业内部循环、企业之间循环、生产和消费领域循环的做法,努力在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循环生产上寻求新的突破。

9、建立节能减排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立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节能减排实用技术成果数据库与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焦点话题三:棚户区改造

背景知识:辽宁棚户区改造工程,是国务院副总理在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促成的辽宁最大的民生工程。

核心对策:

1、政策优惠,阳光操作。妥善处理棚户区中历史遗留的产权问题,对已经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依法赔偿。充分考虑棚户区居民的承受能力,做好与各项住房政策的衔接,妥善安置被拆迁居民。实行产权调换或者货币补偿。

2、破解复杂问题,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创新工作思路,用好、用活、用足政策;

3、加强棚户区居民安置用房的建设质量管理。尽可能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有实力的单位参与建设,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确保回迁安置房屋的建设质量,防止因质量问题引发矛盾纠纷。

4、要完善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服务功能。

焦点话题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

核心对策:

1、不断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切实搞好建设的选址、规模、户型、价格和结构等工作

2、进一步调整经济适用房建设销售思路,探索出售与出租相结合路子,规范建筑质量标准

3、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

4、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合理分配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责任指标。

焦点话题五:实施“阳光工程”和普惠制培训

背景知识:据辽宁省农业厅调查,目前全省有农村劳动力1016万人,外出务工的达286万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40万人,尚有667万人驻留农村从事第一产业。按照一般经营规模,还有近20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培训。辽宁省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0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60万人,培训转移就业率达到90%以上。

核心对策:

(1)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长效机制。从5个方面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长效机制,即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机制、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面向市场需求的培训机制、农民接受培训的动力机制和规范的农民培训监管机制。

(2)增加投入力度,确保农民实惠。政府应起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培训资金支持力度。扩大“阳光工程”的覆盖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对用工量大、技能要求高的工种,适当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质量。

(3)整合培训资源。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多头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

(4)改善培训办法。根据培训对象分散、培训机构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以及培训时间的差异等,努力实现转移培训与农民的对接。

上一篇:仿真电路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影视艺术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