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1 16:44:07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中职C语言教学;案例教学法;程序设计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文以多年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实践为基础,结合相应的教学理论知识,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首先,从教学特点来分析,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它包括汇编语言的特点,又包括高级语言的特点。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来说基础差、接受能力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带来的一定的难度。其次,从教学目的来分析,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基本语句、基本控制结构以及自顶向下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这些内容比较枯燥,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则有助于帮助教师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顺利的达成。

1.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表达、讨论等活动,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借此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同于其它教学方法,不仅包括于教,而且也涵盖于学。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案例教学法的特征主要有:(1)高度的真实模拟性。中职C语言程序教学中的案例是教师依据实践材料和教学经验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这样编写案例取自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使得案例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真实为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环境。(2)发散思维的拓展性。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不但要针对本次课程的知识点,还要与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体现发散思维的思想。(3)教学效果的导向性。在实施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不要过分的关注案例教学的形式,否则就本末倒置了。案例教学法只是促使教学效果实现的一种方式,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实施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干预,以保证整体教学效果的实现。

2.中职C语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

中职生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刚刚接触学习计算机语言,往往对于计算机语言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语言学习,理论性较强,很难对枯燥的语言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在中职学生中进行C语言案例教学时,要精心选择与中职学生的生活、学习关系密切而又易于被中职学生理解的案例,将案例程序合理地穿插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才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自主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带着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学习C语言,提高学习C语言的学习效率。比如我们可以将排序中职生语文期末成绩作为案例来讲解C语言中循环嵌套的相关知识以及冒泡法排序算法使用;可以将九九乘法表案例来讲解C语言中循环语句的嵌套的格式以及使用方法。这样选择案例由于来源于生活,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语言学习的兴趣,使枯燥而复杂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C语言教学整个中职生中的教学效果。

2.1 案例导入

本文以排序中职生语文期末成绩作为案例来讲解C语言中冒泡法排序算法使用;首先教师让学生讲述成绩排序方式,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或者是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排序的过程是,现将学生的语文期末成绩用一个数组A(30)来存放,A(0)存放的是第1个人的成绩,A(29)存放的是第30个人的语文成绩。排序的过程是A(0)和A(1)到A(29)进行比较,找出最小的存放在A(0)里,然后是A(1)和A(2)到A(29)进行比较,找出最小的存放在A(1)中,以此类推,A(28)和A(29)进行比较,找出最小的存放在A(28)中,经过每次比较后,最小的数仿佛是一个个小水泡一样冒出,所以称冒泡法排序。那么如何将排序过程转换成算法,进行程序设计呢?

2.2 对于程序的算法分析

(1)首先定义A(30)一个数组,用来存放中职学生生的期末语文考试成绩;(2)输入每个学生的期末语文成绩; (3)用外循环控制比较数;(4)用内循环控制被比较数;(5)循环体是:如果比较数>被比较数,进行位置交换,否则不交换;(6)用一个单循环控制输出排序后的成绩。

对于上述过程中的循环体中比较数和被比较数的问题,中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在不必先提出。而让学生在进行编程的过程中独自设计循环体,然后经过程序测试发现循环体的设置是否正确,从而去改变循环体的设计,这样引导教育,使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对于该问题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整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主动分析、解决实际应用中问题的能力,又能够把以前授课过程中循环语句的格式,以及循环体如何设置等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了兴趣,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C语言学习体系的框架结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起到很大的效果。

2.3 案例教学中的重点

本次案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循环嵌套语句的格式”、“内、外循环设置语句”、“内、外循环体的设置”的格式及执行过程上,同时对将要涉及到的前期相关知识点单循环以及循环体的三种语句while、do-while、for循环等问题进行回顾。

3.中职C语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选择适当的案例

C语言案例是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起点,合适案例选择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决定教学能否成功进行的重要条件。C语言事实上是一种通用的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中职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可以有许多可供选择、参考和使用的相关案例。但选择最恰当的案例是一件比较不容易的事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想到所教的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差、知识水平比较低,所以在选取的案例的时候,要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这样才有益于于中职学生理解和学习。同时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的选取也不必要局限于课本的例子,因为课本中的例子不完全是为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所编写的。这样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进行广泛的阅读。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既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己编写相关案例,也可以从课外专业读物中选取典型案例。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的取材可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但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是教师要注意把握的。那就是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案例要可以整个覆盖所要讲授的知识点。

3.2 有针对性的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对于案例教学法本身来讲,它不可能适合与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所有教学,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当的应用与选择。计算机教学具有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因此根据这样的教学特点,可以使用很多种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各种方法的教学进行选择与应用。

3.3 做好案例教学的结果评价

(1)教师要积极对学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中学校的学生在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师授课的内容可能会得出多结论,这时教师如果只根据备课的内容讲解而不去理会学生的其他结论,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中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2)做好过程评价。在中职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同时对学生得到结论的过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从而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凌水明,程慧智.“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的结合运用[J].新余高专学报,2005,12(30).

[2]李凤荣.案例教学法及审计学教学案例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0(21).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2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法,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案例教学(Case-study Method)起源于范例教学模式,属于乔伊斯和韦尔(Joyce &Well)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技能和心智,从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倡导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1. 利用真实案例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接受式的理论讲解模式,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抑制。案例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论文,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反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或音像,甚至是真人示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生动的案例材料,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 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模式,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免费论文。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Bruner)的知识构造观点和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学生分析范例”和“学生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能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并能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科学地进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学法》课程应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理解,致力于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及素养。

1. 在教法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平台,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

《英语教学法》课程本身依托于实践研究成果,如果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单纯拘泥于教法理论的讲授,即便教师把教法理论讲授得很深入、全面,活生生的教法也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固定的教材,其基本理论框架大体相同,理论性过强,有效的教学法太少,操作性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反思教育论文,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意识、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理念的自主构建。应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过程中,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掌握教法理论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体现《英语教学法》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学科特点,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法》实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2.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及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介于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它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而达成实践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然而,《英语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灌输教法理论,缺乏情景设置与活动安排,学生没有积极性,被动地参与回答,师生间的互动单一,学生对教法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Wallace主张通过“反思模式”中的语言发展、知识学习、实践、反思等阶段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突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中,对教学具体情境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反思能力,进?促进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转变。学生完成对案例的理论分析之后,需要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该理论的实际教学效果,最后综合加工各种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教学理论框架,形成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停留在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ü探索、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Α?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案例背后的教学理论、原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切实地提高教学能力。在《英语教学法》课上,教师呈现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来学习新的概念。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环节:

1. 课前精选案例,设计教学过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所需要的案例,而且要确保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很典型,有代表性,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师还需要搜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教育论文,设计适合讨论的问题及相应的拓展练习。另外,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选取能够反映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优秀教学案例,便于学生感受实际教学情境,了解教学的前沿动态。例如,在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之前,教师课前可准备一堂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示范课及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探究问题的方法等。

2. 课堂呈现案例,提供探究方法

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案例的背景信息,然后让学生阅读或是观看案例材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或示范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得的某种体会和感悟进行思考、分析、争辩和决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甄别各种信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层层推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理论原则免费论文。由于选取的案例一般比较复杂,蕴含许多问题,教师必须指定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作有针对性的分析,探寻特定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各种背景因素。所以,教学法教师要具备分析案例的能力,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理论呈现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和案例情景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指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案例,探究教法理论

案例教学本质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如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小组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组织和引导小组思考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执教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实际的教学处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案例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用观察、倾听、交流、决定以多种方式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小组报告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点评各组案例讨论的成果,总结案例蕴含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申教法理论的要点与适用性,并安排课后教学实践任务,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下教育论文,运用何种教法理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等。

4. 小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应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指导教学实践,又能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深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首先根据案例设计教学计划,然后合作演练,最后对自身、对同学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指导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创新运用所学教法理论,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演练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能够内化所学教法知识,形成教学理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独立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带动英语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当然,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对案例教学具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 2001(6).

[3]刑志,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貉ПJ].2007(4).

[4]雷彩,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78-02

1 引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面向对象思想是基于抽象数据类型的,在编程过程中将数据类型和结构与其操作绑定成模块,该思想已经应用到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等很多领域。程序设计的核心是数据结构和算法,面向对象方法的核心是封装、继承和多态,学生需要掌握用面向对象方法定义类,然后定义必要的数据成员,然后再定义成员函数来实现一个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通过解决面向对象的核心问题,数据的抽象化和继承关系使得概念和定义可以复用,多态性使得实现和应用可以复用,抽象化合封装可以保持和促进系统的可维护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能够独立的功能对象,然后通过提供了封装、继承和多态等特性,使得一个系统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提供可复用性。C++既是设计工具,又是实现工具;既可抽象概念,描述实际问题,又兼顾效率,能很好地实现底层的系统软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到上课似乎听懂了,但编程应用起来有很大困难,普遍缺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既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参与性和主动性学习,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2 案例驱动教学思想的引入

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有助于提升认识问题的能力,可以很快地洞察问题的实质,建立起问题域的逻辑模型,并以此为依据解决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引入案例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案例为主线,教师主导课堂,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学习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针对问题需求相互探讨提出见解,做出决策相互合作进行上机实践。

3 案例驱动教学内容的实施

3.1 案例的选取

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能让程序更容易的应对需求变化,用哪种语言来编写程序不重要,要考虑的是如何针对抽象编程。结合C++语言的特点,教师选取的案例要是学生在编程工作中学会如何去设计和考虑问题,更好的应用面向对象技术来创建可维护、可扩展、可复用并灵活性好的程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要从师生关系演变为项目负责人与程序员的关系。

案例的选取首先应结合讲授,覆盖多个相关知识点。第二,案例应具有实践性,是学生熟悉的题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反应。第三,案例难度适中,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3.2 案例的实施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很多,C++语言兼容C语言,并且具备C语言的性能。如在讲授类与对象章节,选用的是学生管理系统,结合这个案例,首先讲解目必须的知识点——类的定义,将数据的操作归入数据结构中,数据内部结构的改变不会影响使用数据包的程序部分,用类来实现封装机制,共有成员和私有成员;然后分析学生管理系统,假设实现如果发现某班级中的一位同学犯错误,则全班同学都扣除一分的需求;根据案例先识别出类,在识别出类的属性、方法、关系;根据不同的业务规则,结合设计模式设计实体类,设计客户端,设计业务类。将学生合理的划分为5至6人一组,提供案例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A组学生设计实体类,完成学生与班级的定义,如图1所示;B组学生设计客户端,需要一个公开的惩罚方法;CDE组学生实现惩罚方法的算法,通过某个学生得到该学生所在的班级,通过班级得到该班级的全部学生,循环所有学生扣除每个学生一个小红花如图2所示;FG组学生设计业务类,业务中有两个方法需要学生业务类去实现如图3所示,一个方法需要班级业务类去实现如图4所示。

案例驱动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习惯,通过案例的选取以及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学生真正参与到互动学习中,理解案例所涉及的知识;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建立正确的编程思想,有效完成各自小组上机实践任务,最后进行分析讲述,形成创造型学习形式。

3.3 案例驱动教学法的推动

首先,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概念:类与对象、继承与组合、虚函数与多态,有助于案例驱动教学法的推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重点是类的设计,而不是对象的设计。设计孤立的类是比较容易的,难的是正确设计基类及其派生类。在设计类时“以行为为中心”,即首先考虑类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函数。C++的“继承”特性可以提高程序的可复用性。除了继承外,C++的另一个优良特性是支持多态,即允许将派生类的对象当作基类的对象使用。C++用关键字virtual来声明一个函数为虚函数,派生类的虚函数将(override)基类对应的虚函数的功能。

其次,良好的编程风格是产生高质量程序的前提。学生划分为5至6人的“学习小组”,根据案例需求分工合作进行上机实践。指导学生不要编写过分复杂的语句,不要编写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函数,不要将BOOL值TRUE和FALSE对应1和0进行编程。

再次,将案例驱动教学的上机实践引入学生成绩考核。

4 案例驱动教学成果的展示

在将案例驱动教学思想引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调查问卷中,82%以上的同学认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自我课堂参与性,41%的同学对整体程序设计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与处理能力,89%的同学认为掌握章节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93%的同学感到小组成员对他学习的帮助。

5 结束语

面向对象是一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和编程方法的集合,可以将一个复杂问题迅速简化,第一步解决最小的简单模型;第二步解决复合的常规模型;第三步解决扩展的推广模型。把案例驱动的教学思想引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堂,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切实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帼鸾.“项目驱动”教学法在C++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7:200-201.

[2]肖明.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6:83-86.

[3]丁智国,钱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9:9-12.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教案设计;访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42-01

Penny Ur’s(2000)在其著作《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的第5章15节“教案设计”中提出设计问题的标准(例如问题明确,易于理解,学生知道需要何种答案等)和课堂效果的标准(例如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等)。Jack C. Richards(1994)提出设计活动的标准(例如保证学生有最大参与),并分析了互动式教学的教案设计。Frank L. Borchardt(2004)建议在教案设计中使用多媒体技术。Angelo, A. & K. Cross(1993)介绍了课堂活动设计评估的技术。Hedge(2002)则指出了课堂活动设计评估的目的。在我国,舒白梅(2005)强调教案设计中互动问题的设定及效果。王蔷(2006)介绍了在交际教学和任务教学理念的原则和基础上进行教案设计。夏纪梅(2002)认为现代意义的和富有创意的教案应当不再是单一的文本形式,而是多媒体化,音像图文并举,课内课外连接,教师学生合作;不再只由注释、例句、答案组成,还应包括多种形式的活动、任务、项目等。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教案设计进行许多研究,然而研究对象多为普通高校,且偏重教学方法,少有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的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希望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提供参考,为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出教案设计的发展方向。

调查在湖北某独立学院展开。该学院在校学生一万多,但英语教师只有60余人。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学英语成为很困难的教学任务。为了解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如何设计教案,以及影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的因素,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对30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五组访谈。每组六位教师,时间约一小时。首先对访谈过程录音,然后将录音转成文稿,最后整理文稿以便分析比较受访教师的回答。

由访谈的数据分析得知,所有受访教师都设计教案,但对设计原则有各自的看法,谈及11个原则:目标导向、启发式、简明、多样性、选择序列、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灵活性、流畅关联、适应性和深思熟虑。

影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的三个因素为教师的专业技能、英语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差异。这里说明独立学院的学生差异。首先,他们由第三批院校录取,很多学生的英语不好,学习信心和动力不足。其次,他们缺乏英语学习的技巧,大多数学生被动学习英语,无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决心。第三,学生的英语能力较差,习惯依赖教师,一旦失去监督管理,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热衷于有趣的课堂活动而对单纯的知识讲解少有兴趣。第四,学生们敏感、关注自我形象,在课堂上表达英语的信心较弱。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交际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和多媒体教学,都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的评价标准和依据。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拥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敬岗敬业,由“教死书”转变为“教活人”,与学生一同进步。

参考文献:

[1]Angelo. A. & K. Cross.,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s: A Handbook for College Teachers (2nd Ed.)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3.

[2]Frank L, Borchardt. The Meaning of Multimedia: Working with, not against Technology [J]. CELEA Journal, 2004, 3: 35-36.

[3]Hedge, 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Jack C, Richards. Interchange 1 Video Activity B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Ur, 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6]舒白梅.现代外语教育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5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商务英语逐步成为涉外交际的重要工具。而案例教学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法,为商务英语教学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使中专学生得到分析和处理所面临问题的锻炼机会;通过角色扮演,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各岗位的责任,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中专商务英语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论的理解,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中专学生一般在中专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内容仍旧与初中一样,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计算机操作为辅。而到了第二学期开始逐步增加一些专业课程。例如对于中专商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商务英语一般是在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商贸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训练初步利用英语进行沟通,并结合语言环境,充分巩固和理解之前所学过的关于国际贸易单证、报关报检以及国际物流中的一些专业知识。

2、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得到分析和处理所面临问题的锻炼机会。

中专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状决定了中转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应该进行合理调整,以适应该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中专阶段的学生年龄大概在16-18岁,喜欢接受新事物,表现欲强烈,而案例教学法创设的案例环境、具体问题,能给学生机会去思考、解决,是学生难得的展现自我的舞台。

3、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还可让学员设身处地体验组织中各岗位的责任,学习运用“职权”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角色扮演使严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演员,他们可能是经理、进出口商、报检员或者是商等等,通过真实的角色扮演,可深入了解所学的知识背景,更扎实地掌握相关英语表达和专业术语,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案例分析法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所包含的基本环节

1、案例准备:

中专商务英语教学主要涉及商务函电、外贸合同、外贸单证(商业发票、装箱单、保险单、海运提单、信用证)的填写与制作等。教师应以这些作为案例背景着手收集、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场景具体内容,教师仅适当提供意见作为参考。

2、分析与讨论:

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般4-6个小组,每组4-5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辩论,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课堂上分析讨论时,通常是少数性格外向、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居于主导地位。然而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最好能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然后每个小组委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作一分析、阐述并作小结发言。教师应尽量给每位同学机会,并且不同的案例委派不同的代表,这样可将机会给予更多的学生。案例的分析、辩论必须注意自己的组词组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珍视难得的发言机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以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辨应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案例总结:

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总结并非是简单地给出所讨论案例的答案,况且很多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难点、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并评述本次讨论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等等。

三、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商务英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控;另外,案例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案例教学的组织应该是师生合作进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并鼓励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媒体、互联网等先进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学生一般都没有实践经验,教师不必担心讨论不起来,但一定要有理论知识作底衬,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调整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应根据语言教学实际情况、中专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只有这样,商务英语教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维德·w·埃维营 揭开哈佛商学院的奥秘[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

[2]杨建发 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时代文学,2007(3)。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智慧教学;体验式循环;教学设计能力

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要求在“十三五”期间“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为此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类专业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肩负时代重任的卓越教师。然而,文件出台的背后映射正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人才培养的难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痛处。本研究旨在发展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理论,以地方性本科课程“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为案例,在智慧教学环境下,以互动式、启发式以及探究式为核心,进行循环模式设想,以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为中心,打造实践课程,实现师范课程的实践性取向,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KOIB体验式学习循环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Kolb全面审视了勒温、杜威以及皮亚杰等人研究,以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不同学科为视角,在体验式学习模式、行为研究模式和认知发展模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其理论著作《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体验学习循环理论。Kolb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物理空间中,学生以动态的认知体验与挖掘知识的内在逻辑形式,建立主体与客体的自我概念,理解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深层次的循环延续过程。Kolb依据体验学习过程建立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型(图1)KOIB体验式学习模型是由四个阶段构成的循环系统,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该模型的关键在于适应世界的双重辩证对立之间矛盾。具有两种不同获取体验方式:感知(具体体验),领悟(抽象概括),感知与领悟之间的辩证统一需要学习者通过体验的转换才可完成。体验转化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内涵转换(反思观察)与外延转换(行动应用)。两种不同的体验转换方式之间也存在着辩证对立的关系。[2]Kolb体验式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而且指向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外在的交往之中,在反思与实践中,触及到传统教育与网络学习所无法涉及的人格及社会性的发展领域。该循环理论不是简单的止步于学生的体验活动,而是通过学生对体验进行领悟、体察、反思,从而实现理性的升华,同时突破了个体学习的牢笼,以活动交往为方式,进行意义化的挖掘,深刻剖析问题,在思维碰撞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中体验循环理论模型建构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是一门针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该课程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上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目的是增强学生教育教学专业化的思维意识以及语文教学设计意识,提高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因此,本文以“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为应用案例,基于KOLB体验循环理论进行教学设想,在智慧教学背景下,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如图2所示:体验式教学活动流程图将教学内容分为案例讲授、研读分享、团队设计、成果展示四个阶段的外循环,每一个阶段都引导学生经历相应的内循环,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主动实验。第一阶段教师进行案例讲授,通过启发提问、类比研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体验中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界定问题。第二阶段教师提供辅助支架,学生在观察、反思的过程之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提取问题关键、内化设计结构。第三阶段学生组建团队进行教学设计建构,通过头脑风暴、分配任务、模型建构等过程,优选认知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第四阶段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微课制作、展示,并以线上投票、线下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设计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迭代优化。以上的阶段中,将教师讲解、学生探索、团队合作贯穿于其中,通过内外循环、层层递进,迁移性、系统化地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以下将结合课程内容对KOLB学习循环四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具体体验具体体验是通过把感觉、思维和情绪融入到真实的环境之中,并与之相互作用进行体验,该课程中教师内容的准备应基于学生的起点以及潜在发展点,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符号认知重组,加深其意义化、社会化的认知,打破学生常规思维,勾起学生进行意义化的情绪。具体教学如下:首先教师通过对优秀语文案例分解以及类比不同文体的案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其语文教学设计内部结构与功能,形成对相关概念宏观的初步认知。其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优秀案例与问题案例的拆分,在互动中探究问题的根源,明确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基础,界定语文教学设计要素的微观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教材或案例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及其感受,促进学生具体体验能力的提高。

(二)观察反思观察反思是体验式循环理论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建构新认知的突破点,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体验阶段形成的初步认知进行观察与反思,寻找新旧经验的交叉点,探寻其相关性。观察反思阶段作为一种突破性阶段,不仅要让学习者感知书面上的显性知识,而且更多的挖掘留存于深层、内在的缄默知识,从而更好地深化问题理解、提取问题关键、建构问题新认知。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提供支架,学生作为主体者一方面反思教师提供案例,一方面内化教学设计结构认知。课堂上,在教师案例分解、小组拆分研讨的基础上,教师提供问题支架,在学生障碍点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反思。例如:学情分析上如何做到不空泛、随意?教材分析上如何把握好文本的主线,不做无边的个性化解读?如何做到教学设计面向学习者?如何做到以课程观来统领教学设计?这些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显性到缄默,让学生反思问题根源,内化设计内涵,挖掘自身不足,促使学生对语文教学设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发展,以及反思观察能力的提高。

(三)抽象概括在抽象概括阶段中,学生不在是简单的停留于知觉层面,而是思维与理性层面的觉醒。学生在具体体验、观察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抽象,将内在的缄默性知识内化,外在的无法言传的软性技能深入。教师应遵循学生已有经验的差异性,运用头脑风暴、策略认知等方式促进学生经验的分享,然而经验分享不在是简单的1+1=2的经验积累,而是1+1≥2的经验整合、概括。[3]具体教学如下:①团队组建:以4-6人为一个团队,通过活动与交流的方式,在思想碰撞中激发个体潜能,完善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沟通能力的发展。②分享经验:首先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如何设计“语文教学目标”为案例,向学习者阐释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以及有效语文教学目标的构成及表述,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导向。其次教师发挥其辅助作用,提供问题案例支架,让学生在多个问题案例的对比剖析中,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共同讨论,挖掘问题要点,进行抽象概括,在“剖析-讨论-概括”中,提升自我的认知、概括能力。③模型建构:团队结合教师提供的设计模型以及核心概念、特点等,从学情、教材分析出发,联结深度归纳与概括的经验,建构教学设计模型。通过模型建构直接经验,进一步明确抽象概括的成果,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习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7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前奏课程,学好C程序设计不仅能够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因此,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非常重要。然而,由于C语言语法规则灵活多样、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强、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再加上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枯燥无味,从而丧失了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不仅掌握不了相关的理论,更难写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教学内容上强调算法,淡化语法;教学方式上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读、写、仿、用”的实践过程;考核内容上舍弃传统的以识记为主的形式,选择以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形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

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目前很多C语言程序设计相关的教材用了很多篇幅来描述详细的语法,相当于C语言的参考手册,同时,一些考试也更多的考察学生对这些语法的记忆,导致很多老师也把语法作为了课程教学的重点。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把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知识之后,需要用到哪些语法完全可以去查阅相关的手册。把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会导致学生觉得无味、繁琐而厌学。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突出程序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2],强调算法,淡化语法,课堂内容以案例为主,项目为辅。用覆盖课程重要知识点的案例为载体,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案例分为教学案例和仿写案例,教学案例和仿写案例成对出现,每一对案例覆盖相同的知识点,只是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用像“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通讯录系统”等能够覆盖全书大部分知识点的辅助项目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C语言语法规则繁多,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课堂上不得不“满堂灌”,学生面对常量、变量、数据类型等枯燥的概念,很容易产生茫然、畏惧的情绪。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没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思考,再加上三本院校的学生普遍自学能力比较弱,如果不能在课堂上激发起他们的兴趣,那么他们很难在课后去自己学习、练习。

传统的“以教师主体”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2.1 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例中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淡化语法。教学中,首先分析给定的教学案例应该如何处理,根据选定的处理方案,用汉语描述出算法,然后再考虑如何把这个算法用C语言描述出来,进而引出要用到的C语言语法知识点,然后讲解这些要用到的知识点。

这样,一方面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完成案例的算法描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案例引出C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目的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学完即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2案例驱动的实践过程――用中学

当前,很多教师在实践课程上都是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例子,然而,这些例子大部分都是为了验证语法,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即使完成了这些代码的输入也仅仅是加强了对语法的认识,与实际应用缺乏联系。这样,即使学生能够把例子中的代码运行出来,也很难提高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别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了。为此,我们提出了“读、写、仿、用”的实践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读”案例程序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已经对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并且讲述了相关的知识点,实践课程中首先把教学案例中的程序代码发给学生,让学生读这些代码,这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复习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自己对知识消化吸收的过程。

2)“写”案例程序

当学生读完程序之后,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不看案例程序的代码,自己独立完整地完成教学案例中的代码编写、编译、调试、运行。中间写不出来时,才可以看一下案例代码,但是不能抄写,直到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经过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可以自己完成整个代码时,就基本上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了。

3)“仿”写新案例

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把相对应的仿写案例给学生(仿写案例的程序代码不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教学案例的代码,完成仿写案例的代码编写、编译、调试、运行。当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学生基本上就能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了。

4)“用”到项目中

就是把案例中学到的知识点用到项目中,比如案例中学到了数组相关的知识,那么就可以把数组运用到“通讯录”管理系统中来存储联系人;学到文件操作知识之后,就可以把“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存储到文件中。通过这种灵活运用,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我们常说“考试是指挥棒”,因此,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选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重点。之前,该课程期末考核是出一份试卷,内容包括选择、填空、读程序写结果、根据要求写程序,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更多地考察了学生的识记、背诵能力,很难考察学生的工程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平时的学习过程会更多的偏重于记忆,这导致他们忽略了自己利用计算机编制程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把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期末考试采用分组完成项目,分组讲述、答辩的方式。学期成绩的计算采用下列公式:最终成绩=仿写案例的平均成绩×50%+期末项目×50%。

4 结语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8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游戏思想;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一步加深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因为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所以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许多学生在进行设计程序时不知何如动手,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并不是语句语法没学好,也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没有领悟到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不知道如何利用各种语句和函数的功能、规避各种语句和函数的限制,最终实现程序的要求。因此,这些学生把程序设计看得高深莫测、非常人可做,进而对程序设计产生畏惧感。在高职学院,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弱,这种现象就更加突出。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找到学好程序设计的突破口,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这些教学中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有效地通过游戏案例把游戏思想应用于程序设计教学中,以达到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实效性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目的。

2游戏思想在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

在与学生们的日常接触中,我们发现他们当中不乏棋牌高手。在一些智力游戏中,他们常常也表现出非凡的才智。无论是棋牌,还是智力游戏,往往都包含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人们在玩这些游戏时,都要在游戏规则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规避各种限制条件,设计一整套实现目标的程序,这一点与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是相通。因此,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我们采用恰当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详细阐述游戏思想与程序设计思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下面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如何将游戏思想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2.1案例一

问题:设计一程序,求斐波那契数列(1,1,2,3,5,…)第几项开始大于10000。

这个问题使用数组可能不太好,所以一般常用下列程序段来实现。(因为目前大多数高校都用C语言教学,所以以下程序段用C语言来描述。为了便于后续说明,下列程序段的每条语句标记了行号。)

【C语言描述】

1 a=1;

2 b=1;

3 c=a+b;

4 i=3;

5 while(c

6 {

7 a=b;

8 b=c;

9 c=a+b;

10i=i+1;

11}

12printf(“FibonacciNO.%d>10000”,i);

对于上述程序段中的第7行至第9行代码,许多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或者觉得自己在解决问题时难以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其实,这种方法源自生活中一种很简单的游戏。这种游戏就是:已知甲、乙、丙三个相同的杯子,其中乙、丙分别依次盛有红、蓝两种液体,要求将红、蓝两种液体依次盛入甲、乙两杯中。对于这种游戏,现在的学生不可能完不成。如果能把完成这个游戏的方法和思想与这个程序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便可以很好地把握这个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

在这个游戏中,甲、乙,丙三个杯子相当于上述程序中的变量a、b、c,而杯子中的液体相当于变量的值。教师在深入研究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后,精心设计或选择恰当的游戏,使学生能够通过完成游戏找到解决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比如,把这个游戏做以下改进,便可把上述程序设计过程融会到游戏过程中去。

假设在黑板(便于擦拭)上只画了a、b、c、i四个方格。起初,在a格中写入1,在b格中也写入1。然后在c格中写入前两格中的数量之和――2,在i格内填入计数3。现在,要求学生只能利用这四个格子和这种方法,求出斐波那契数列第几项开始大于100(游戏中不要使用太大的数值)。一般的学生稍加思考,也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游戏。在学生完成这个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会不自觉地使用与程序设计完全相同的方法和思想,然后将这种方法、思想或过程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初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生往往不了解日常事务的处理方法,也不具备数学建模的能力,所以在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之初,一般从解决一些类似日常生活中的小游戏入手。这个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程序语句语法。

2.2案例二

问题:在12个乒乓球中有且仅有一个次品,它或轻或重于正品。限最多使用三次天平,找出次品,并判断其比正品轻还是重。这个问题主要锻炼学生的分支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如下:

三次使用天平,将产生三层分支嵌套。第一次使用天平,每边各放4个球,将产生两种结果:平与不平(或三种结果:平,左重右轻,左轻右重)。如果天平左右平衡,则说明天平上的8球全为正品,天平下的4球中含次品。

则:按{分析模块1}来分析:

{分析模块1}第二次使用天平,从8个正品球中取3个放在天平的一边,不妨假设为左边;从含次品的4球中也取3个,放在天平的另一边,即右边。将会出现三种结果:平,左重右轻,左轻右重。

如果平(衡),则{分析模块1.1}剩下1球为次品。

第三次使用天平,便知道次品的轻重(分析模块1.1.1和1.1.2,略)

如果左重右轻,则{分析模块1.2},右边3球含次品,且次品为轻球。

第三次使用天平,从右边3球中任取2球,各放一边。将出现三种结果:平,左重右轻,左轻右重。不难判断出结果来(分析模块1.2.1、1.2.2和1.2.3,略)

如果左轻右重,则{分析模块1.3},右边3球含次品,且次品为重球。

第三次使用天平,从右边3球中任取2球,各放一边。将出现三种结果:平,左重右轻,左轻右重。不难判断出结果来(分析模块1.3.1、1.3.2和1.3.3,略)

否则,说明天平下的4球为正品,天平上的8球含次品。取下天平上的球,分开放置,不妨假设“轻”球放左边,“重”球放右边,然后按{分析模块2}来分析:

{分析模块2} 第二次使用天平,任取右边4“重”球中的3个和左边4“轻”球中的2个,一同放到天平的右边(在不影响天平平衡的情况下,注意区分这5球的“轻”“重”);再取4正品球与剩下的“重”球,一同放到天平的左边。将出现三种结果:平,左重右轻,左轻右重。

如果平,则{分析模块2.1}现在天平上的10球全为正品,天平下的两“轻”球含次品,且次品一定是轻球。第三次使用天平,略。

如果左重右轻,则{分析模块2.2}在左边的1个“重”球与右边的2个“轻”球中含次品,其他球均为正品。

第三次使用天平,再将2个“轻”球分放天平两边。结果可出,后续分析略。

如果左轻右重,则{分析模块2.3},次品包含在右边的3个“重”球中,且次品为重球。第三次使用天平,可出结果,后续分析略。

【C语言描述】

为了便于描述,将12个球用a,b,c,d,e,f,g,h,i,j,k,l分别表示(这步是将日常语言“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关键)。

if (a+b+c+d=e+f+g+h)

{

if (a+b+c=i+j+k)

{

If (a>l) printf(“l is light”)

Else printf(“l is weight”)

}

Else

{

}

}

else

{

}

有些游戏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难度,如在课堂临时布置,必然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应提前布置游戏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地思考。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两点:一是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思想可以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开拓思路。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要督促和引导。由于有些游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能会因长时间找不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置之脑后或气馁。这时,教师的督促或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继续思考。在顺利完成游戏的基础上,可以先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完成游戏过程,要求步骤清晰,然后引导学生使用算法描述性的语言,最终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语言来描述完成游戏的思想和过程。通过这个案例教学,学生把现实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语言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分支语句的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

3结束语

通过以上案例教学活动,我们发现将游戏引入到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很有意义。某些完成游戏的方法和思想与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是相通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设计出了许多游戏,这些游戏往往可以锻炼学生的不同能力,比如学生描述解决方法的能力、步骤设计能力、分支思维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借助游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健康有益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路。

教师在将游戏引入到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要有步骤地进行。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设计或选择游戏,这是游戏案例教学法中最关键的一步,它将影响游戏教学法的最终效果。针对不同的游戏,可以提前布置游戏任务,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然后,在顺利完成游戏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用文字描述完成游戏的过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语言来描述完成游戏的过程,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将现实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语言的能力和灵活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上述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引导,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程序,主要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来。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班级,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和合格率明显提高,并且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兴趣高,甚至有些学生还有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所以,在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游戏思想,运用案例教学法,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合乎快乐学习的现代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 郝桂英.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6).

[2] 解晨光.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8).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下一篇:医疗器械管理实施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