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范文

时间:2023-10-05 11:39:38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国土空间规划

村庄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最小单元,但是由于城乡资源配置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上政府扶持政策的倾斜,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呈现出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而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对于优化乡村空间资源结构、协调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村庄的国土空间规划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1国土空间规划在村庄层面的现状

1.1资源配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就目前我国的国土规划部门的组成来说,我国的国土资源规划大致被分为了国土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管理两大板块,而存在一定关联的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由于被完全划分到不同的部门,因此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被进一步弱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规划部门因为工作标准不同、谋划方向不同,其规划方案的思路也就不同,再加上不同规划部门的有效沟通不到位,因此不同部门对资源的配置和规划缺乏一致性,衔接也就出现了“断层”,从而使规划方案编制的周期有所延长,土地资源申请的办理时限有所增加,造成群众经常往返于各部门之间,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土空间资源管理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外,村庄国土资源规划的基础数据、编制标准、国土空间用途及规划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国土管理部门由于规划方案的编制要点、审批流程和审批权限的不同,在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不能够形成完整的流程和体系,这也导致了配置不到位的现象[1]。

1.2农村基础设施少,功能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我国乡村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和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向来是以提高经济实力为主要目的,因此比较重视工业规划。由于目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很多工业企业开始纷纷在乡村建厂,这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乡村经济,为农民带来了很多就业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但是因为很多乡村长期以农耕为主,在基础配置上缺乏一定的空白,这就造成了农村功能严重不足,无法在短期内扭转这种局面,因此也就出现了乡村污水横流、环境差等负面影响。虽然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由于受到观念意识、保障制度和资金投入的多重影响,乡村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1.3村庄特色逐渐弱化

不难发现,现在很多乡村的国土空间规划逐渐趋同于城市规划,虽然表面上看,充满城市化气息的乡村的环境更整洁、现代化气息更浓厚,但是很多乡村特色已经被弱化甚至破坏[2]。例如,村庄传统房屋被二层小楼代替,草原放牧改成了养殖场、传统青石小巷改为水泥路面等。虽然看上去这样的村庄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但是无形中丧失了特点,忽视了乡村特色及自然资源的优势,呈现出的是“千村一面”的景象,乡村国土规划不能够结合自然条件进行针对性的编制,导致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缺乏个性化和科学化。

1.4乡村规划创新能力不足

为了落实落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很多县市区逐渐重视乡村村庄国土规划工作,纷纷对管辖区域内的村庄制定规划任务和规划目标,同时也出台了很多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但是由于限定了规划方向,脱离了村庄实际,不同的村庄规划出现了相似性甚至一致性,不能够结合乡村群体的需要、乡村的自然地理条件等内容进行适当的创新,造成乡村规划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2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完善的功能。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的国土空间规划包含提升物质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凸显乡村文化等内容,体现在乡村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中,因此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也应该结合乡村的实际进行谋划,突出乡村的特色及价值,使乡村的内涵和功能更加多元。一是盘活乡村土地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动力。充分利用当地土地格局,盘活村庄中的古建筑、山水风景等资源,结合人口结构及国土空间格局,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人口、土地和产业的有机统一[3]。二是结合村庄文化元素,形成文化特色。以村庄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及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元素,完善历史建筑、文化场地等,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完善服务结构,凸显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保持乡村特有的魅力。三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以村庄国土空间规划为基准点,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摸索出乡村联合、成立自治经济组织等治理模式,加强对村庄的空间规划和地域开发使用的管制,使乡村治理体系和空间规划联系更为紧密。

3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策略

3.1优化乡村生态,改善生态质量

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打破了很多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村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应充分考虑到乡村的生态环境要素,通过对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优化和保护,实现乡村空间及功能的优化升级[4]。当然,还要充分结合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实现城乡一体的同时优化乡村生态空间,保留原有的生态特色,实现经济、人文和生态的高度结合和统一。对河渠污染等环境问题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通过清运河道垃圾、河流沿坡绿化等修复工作,逐渐恢复河渠的基本功能,实现正常的生态功能。对于自然林山的开发,在保留自然林山面积的基础上,逐渐优化其空间布局,对林山中土地的部分和杂草丛生的区域进行彻底清理,通过栽种树木、养殖畜禽的方式优化其生态结构,实现内部循环,同时还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管控力度,降低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空间的干扰,保证生态环境系统实现闭环功能。

3.2调整产业经济结构

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明显差距就是经济落后,乡村单一的经济结构无法在短期内快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因此乡村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要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上下功夫。通过激发乡村内部经济活力,畅通城乡交流渠道,逐步调整乡村产业经济结构。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农业”成为新型的产业结构模式,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新媒体,通过调整乡村产业经济结构,不断刺激农村地区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乡村产业。要依托互联网这个窗口传播农村集市、采摘园、民宿等乡村特有的资源,如通过互联网宣传乡村集市,吸引城市居民感受乡村热情热闹的气氛,尤其是在传统节日,可以通过“节日一条街”增强节日气氛,村民可以在集市上展示富有乡村特色的手工艺品,使城市居民感受浓浓的乡村氛围,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百姓的收入。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完善交通设施的建设,减少城乡流动的障碍,增强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为产业发展开通土地、经济方面的政策扶持通道,吸引更多人参与乡村振兴,逐步提高乡村吸引力。

3.3改善乡村外在形象

在乡村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优化社会治理体系、乡村文化功能以及自然资源配置,通过对乡村生态、文化、人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逐渐改善乡村外在形象。如整治乡村卫生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娱乐场地,通过重塑乡村布局和村风村貌,改善乡村外在形象,此外还要充分结合村民意见建议进行相应的完善,不断提升乡村服务效率和水平,打造宜居生活空间。

3.4保留原有特色

不同地区的村庄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在乡村振兴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应保留地方色彩,如村庄的名人纪念馆、历史文物建筑、特色农产品等。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充分保留这些特色,通过完善这些特色的附属基础设施或产业链条,逐渐扩大原有特色的影响力,逐渐激发传统特色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目标,不断满足现代人群对乡村原始特色的追求和热爱。

4结束语

乡村的国土空间规划关系到我国城乡发展,是社会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我国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还存在配置不合理等很多问题,只有采取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保留乡村特色等策略才能优化我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实现我国乡村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畅.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

[2]刘宏鹏.国土空间规划导向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策略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20.

[3]邢勋.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

[4]贾铠阳,乔伟峰,王亚华,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认知、职能与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8):16-23.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篇2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一项战略任务,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冲击下,我国农村建设更加复杂化,我国之前的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致使农村规划建设问题尤为突显。笔者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根据我国农村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建设对策,以为国内同行和规划行政部门日后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 规划建设 问题 对策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is the our country present stage a strategic task,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 in rural construction even more complicated, our country the lack of scientific, reasonable before the planning of the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which is prominent. The author discussed in our new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with the probl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planning and with his many year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cientific planning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thought the domestic colleague and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1]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前的农村规划建设不科学不合理性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迫使我们寻找制定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措施提到日程上来,这正是笔者对此进行研究的出发点。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l.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施与农民当前的需求不一致

现阶段,我国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以增加农业生产收入的需求为主导的需求。同时,农民对新农村更高的规划建设也存在必然性需求。这是由我国农民对家庭经济生活水平的更高层次追求和当前所居住的村庄建设满意度降低所导致的,这证明村容整洁和合理规划编制是必要的,但不是最迫切的。而当前战略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往往是从见效快、易实施的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角度入手,这明显与当前农民主导需求是不一致的,是错位的,而这却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期望和积极性。因此,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要将农民希望开展的内容优先考虑,这样,广大农民才会对新农村规划建设加以拥护和积极参与。

2.农民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认知与村庄建设内涵存在明显偏差

农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主要因素。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群众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认知程度较低,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村庄规划所具有的意义,造成了群众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认知与村庄建设内涵之间产生很多误区,严重影响群众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参与积极性。

3.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冲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然指明了全面推进城镇化的方向和目标。新农村建设并不应该阻碍农民进城的愿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道路并不冲突,这需要各级政府在主导新农村建设中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4.“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不协调

新农村建设的政府主导作用,是由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必然涉及一些体制方面的改革,如何改革,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从中央、省、市、县到乡镇,虽然各级政府都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但是,选定最有效的主导政府对农村进行建设才是最重要的。同时,无论在哪级政府主导下的具体实施管理,农民的主体地位都是不可缺少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满足农民的意愿和需求,赋予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全过程的决策权,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规划滞后,认识偏差

过去各级政府不够重视农村建设,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对贯彻国家提出的“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决策尚未落实到农村规划建设层面,缺乏实质性措施。同时,村委会本身更缺乏对村庄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无序建设严重,往往既浪费土地,又破坏资源与环境。此外.基层方面把农村建设由村容村貌建设,片面理解变成了拆旧房、建新房等简单建设行为。而村庄的规划和建设,可使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治理,农村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并且使得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农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得以提高。

2.缺乏对村庄规划和建设的财政长效投入机制

目前,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困难,无力拿钱或不想拿钱做村庄建设规划,上级政府对村庄规划的政策缺乏落实措施,以及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用于农业项目的专用资金主要针对种、饲养和加工等产业的支持,缺乏对提高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资金,缺乏资金支持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设过程中资金是个大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建设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而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因此,对农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3.村庄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

传统的村庄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那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的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等较低层面上。

三、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问题的对策

1.编制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不仅受到农村附近地形地貌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受规划范围内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因此,必须将村庄规划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进行整体科学合理规划,才能较为合理地促进村庄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

2.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组织领导

农村面貌与农村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地方领导部门对农村建设的认识与决策水平。当地管理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应有长远眼光,本着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坚决避免盲目建设与急于求成。同时,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对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违背农民意愿的建设应坚决制止并追究责任。

3.稳步提高群众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的意识水平

村庄规划和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必须争取到当地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稳步提高群众的决策参与度,充分调动村民贯彻落实各项决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规划管理部门需制定长远的村庄规划建设方案

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村庄规划建设,才能使农村走上正确的规划道路。因此,各地有关部门需本着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制定公共基础设施及住宅建筑建设标准,坚决杜绝面子工程问题出现。并且合理适度的进行村庄规划和建设,要因财而施,不可攀比。

5.充分发挥金融部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支持,共同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等工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十七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10.19.

[2]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2006.4.14

[3]李迅.我国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现代商业[J]. 2011(21).

[4]娄冬.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 郑州大学.2010.10.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篇3

关键词:城市化、村庄布局、三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国民总收入平均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但由于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发展观念的存在,导致占总人口53.4%的农村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地带,城乡二元结构日益加剧,城乡差距不断加大。村庄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也是人口生活的主要空间。随着农村生产环境、居民生产、生活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村庄空间格局的变化。探索不同空间尺度村庄布局,可以为引导农村居民建宅迁居、制定合理的村庄规划、优化村庄布局、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提供参考。

2、国内外相关研究

(1)美国村庄发展建设

美国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75%以上。政府有效的区域开发政策,使得乡村功能出现大转变,促进城市与乡村的文明程度、繁荣程度差距逐步缩小。美国自1968年通过“新镇开发法”后又在80年代提出建设“都市化的村庄”,其中重点注意对农村原始景观风貌的保护。1984年在马萨诸塞州成立“乡村中心”,专门研究发展过程中农村面临的特殊问题;同时,通过编制乡村规划的使用手册,指明如何通过创造性的建设规划,保留乡村特色,并帮助村镇确定最合适建房的区域和值得长期保留的村镇的风貌。

(2)欧盟村庄发展建设

欧盟各国农村发展注重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房尾不求整齐划一,道路不求宽大笔直,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对原始地貌做刻意的改变。以法国为例,法国政府为振兴农村,修建了众多深入到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公路和铁路,还在国家预算中专列了“农村发展整治基金”,拨出巨款对衰老的农村地区进行整顿、改造,并划拨专项资金建设乡村的公用设施,使得城乡差距大大缩小。

(3)浙江省村庄布局建设

近年来,浙江省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先导,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湖州市东部新区将原来497个分散的农民集居点缩减为33个,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和基础设施共享的程度,并总结出“建设中心村、撤并自然村、改造空壳村”的规划方针;义乌市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全市8l个示范村,基本改造完成18个村,推进约1.3万人向城镇集中,并重点开展以“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为内容的环境整治,明显地改善了城乡及村庄的布局和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国内外村庄建设实践虽各有侧重,但大多围绕人、经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重点任务在于通过合理布局生产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分工,谋求适度的均衡发展。

3、实证研究——以三门县为例

3.1 村庄发展现状

三门县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三门湾畔,全境东西长52.7km,南北宽40.5km,总面积1510km2。2009年底三门县总人口为42.6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403人/km2,低于浙江省的460人/km2的平均水平;全县共有行政村511个,村庄总人口达到33.72万人,平均村庄人口规模为660人,低于台州市平均的986人、玉环县1957人、临海市881人。

3.2 村庄体系规划

3.2.1 村庄分级

《村镇规划标准》将村庄分为基层村、中心村、集镇等三个职能等级,其中集镇是指乡或城镇片区的中心;而行政范畴划中,一般城镇村庄体系自上而下为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集镇、中心村和基层村六个层次。

3.2.2 村庄分类

依据村庄自身交通区位、资源环境、发展特征等要素,在区域环境下将现有村庄分为城市地区村庄和农村地区村庄,其中城市地区村庄分为城中村、近郊村、远郊村三类,农村地区村庄分为发展村、整合村、萎缩村、搬迁村四类。

①城中村是位于城市或城镇建成区内的村庄,村庄被建设用地包围,此类村庄应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纳入城市和城镇的统一建设之中;②远期村是位于城市或城(集)镇规划建成区、城市重点建设片区范围内的村庄,近期主要以控制发展为主,在远期纳入城市或城(集)镇统一建设;③远景村是位于城市或城(集)镇发展备用地以及远景控制范围及周边的村庄,以引导发展为主,为城市或城(集)镇发展预留空间;④发展村是有较好交通区位和资源环境,具有一定基础设施和发展规模的村庄,未来需集聚发展,完善其基础设施,形成地域中心;⑤整合村是发展条件一般但有一定发展基础而需保留的村庄,需要在现状基础上进行农居点整理,并控制发展规模;⑥萎缩村是由于地质灾害、发展条件受到限制、基础设施缺乏以及规模过小等因素而需并入其它相邻行政村的村庄,应限制其发展;⑦搬迁村是位于高山上、重大工程设施建设范围以及风景区核心区和水源保护区内需搬迁的村庄以及有严重地质灾害影响需搬迁移的村庄。

三门县村庄分类汇总表

3.3 村庄布点规划

3.3.1 城市地区村庄规划

(1)城市型村庄

城市范围内村庄全部撤村建居,并且改村民自治管理为城市社区管理;空间策略主要分为就地改造和迁移改造两种。

就地改造——针对用地功能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等相关规划协调的村庄,将原有村庄集体土地统一征为国有,部分用于村民安置,多出部分作为商品房开发土地有偿出让。

迁移改造——城中村村民由政府统一进行公寓式安置或货币式安置;村庄迁移之后,原宅基地收为国有,原村民住宅、集体用房等由政府折价补偿或收购。

(2)城镇型村庄

宜实行新村建设模式进行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在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上与城镇居民无异,待时间成熟即可就地撤村建居。

3.3.2 农村地区村庄规划

(1)山区地区村庄

从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以“下山脱贫”为主要方向,把现状难以发展的山区村庄确定为搬迁村,行政上采取撤销的原则,空间上采取整体搬迁或逐步搬迁。

(2)特殊地区村庄

包括位于水资源保护区、风景区核心区、地质灾害区等区域内的村庄,未来以异地搬迁安置为主,对拥有文物点的村庄根据村庄发展实际而定,但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点)的保护工作。改造策略在行政上采取撤销策略,在空间上采取整体搬迁或逐步搬迁。

(3)集镇规划

根据村庄规模,集镇发展需要对村庄进行行政上的撤并,空间上重组,增强对周边村庄人口的吸引,并以较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服务于周边村庄。

(4)中心村规划

中心村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备一定规模、配套相对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本村公共活动和管理服务的中心,且对周围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村庄。合理规划建设中心村,使之成为相对集中、规划设计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居住条件和环境良好的村庄,并且带动周边村庄的发展。

3.3.3 小结

三门县域村庄规划图

规划全县共撤并村庄(包括村改居)310个,其中近期88个,远期222个。

近期撤并村庄88个,其中城市地区(包括村改居)65个,集镇2个,农村地区21个;远期撤并村庄222个,其中城市地区(包括村改居)82个,集镇17个,农村地区123个。

4、结语

本文以浙江省三门县为例,分析阐述了村庄分类发展策略、村庄空间整合等县域村庄布局问题。在村庄发展过程中,人口与土地是两个重要因素,在整合村庄空间布局基础上,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推进方案的建设实施,并加强人口向中心城区、城镇的政策引导,加快城乡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农民的就业、养老、医疗和基本生活有保障,这对于在现今形势下加快城乡统筹建设起到一定的发展借鉴。

参考文献:

高文杰,连志巧.村镇体系规划[J].城市规划,2000,24(2):30-34.

金兆森,张晖.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28.

陈宗兴,陈晓健.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J].世界地理,1994,(l):72-76.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篇4

1产业规划措施探析

羊儿岭村以产业带动村庄整体发展的思路,采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结合的规划模式,以期将羊儿岭村打造成以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现代化示范村。

1.1产业提升面临的机遇(1)城市区域化发展:城市发展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大北京”规划的提出与实施为羊儿岭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村庄将逐步融入“北京一小时经济圈”的大发展。(2)京北丰富旅游资源:羊儿岭村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产品成熟,距村庄半小时车程内分布有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康西草原、水关长城、官厅水库等85处风景名胜旅游区。羊儿岭村可以借助大环境的旅游资源和客流,挖掘村庄文化特色,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成为京北旅游线上的一环,提高村民收入。(3)怀来县产业发展底蕴:怀来县是世界三大葡萄主产区,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被国家权威部门命名为中国名特经济林葡萄之乡、中国葡萄酒之乡。葡萄产业形成了葡萄酒产品为主导,葡萄籽药用开发、葡萄酒瓶、酒杯生产、葡萄酒文化旅游、葡萄园观光采摘旅游等关联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化格局。葡萄产业区和葡萄酒庄园规模大,种植技术成熟。怀来县深厚的葡萄产业发展底蕴,为羊儿岭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见图3)。(4)东花园镇内部定位:怀来县东花园镇产业布局规划将全镇划分为四大产业区,即沿湖旅游产业区、现代种植产业区、高档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区。羊儿岭村正好处于高档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区及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区范围之内,因此,羊儿岭村发展高端种植业以及借助高端种植业发展休闲旅游业就有了非常有力的政策导向。

1.2产业提升的优势因素(1)环北京区位交通优势:羊儿岭村位于八达岭高速南侧,与延庆县康庄镇隔路相望,距康庄出口约1公里,距八达岭长城不到10公里。通过高速公路经过羊儿岭村的人流量较大,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是羊儿岭村发展特色旅游、旅游接待等项目的优势。(2)东花园镇空间优势:羊儿岭村周边产业资源丰富,村西毗邻怀来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和葡萄种植园及葡萄酒产业基地。示范园区是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怀来县主要经济增长核心,对区域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城镇建设具备很强的拉动力。充分对接新兴产业示范园,借力葡萄产业为羊儿岭村未来发展提供了预留和持续发展的可能。(3)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现代农业中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多功能性逐渐显现,生态、旅游、教育等功能的植入有助于提升传统农业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配合村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有机农作物及瓜果产品,突出葡萄种植。并结合旅游产业中的采摘、种植体验等项目,发展现代产业提升经济效益。(4)生态环境优越:从大地理环境上考虑,羊儿岭村所处地区是北京市上风上水之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羊儿岭村已具备发展京北郊野农家旅游的条件。

1.3提升产业发展,促进人文旅游

1.3.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策(1)农业规模化:加强土地整理,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发展特色种植,探索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和土地流转方式,提高规模经营水平。羊儿岭村耕地地势较为平坦,具有实施机械化耕种的基本条件。选择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符合羊儿岭村未来发展需求。(2)农业高效化: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良种良法,应用物联网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增强种植业经营者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提升产品产量和品质,构建高科技农业孵化和展示基地。(3)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借助有机农业种植,发展观光采摘业。结合企业进驻,整体承包采摘园,共同经营,提高三产经济,解放劳动力。形成“有机农业种植+观光采摘业+民俗度假产业”三大产业发展方向,在发展葡萄种植的基础上,发展观光采摘和民俗度假产业。(4)产业多元化:依托周围成熟的旅游景区,高档社区,提供满足吃、住、购、娱等旅游服务需求,利用村庄民俗特征和风俗习惯来吸引城市消费者。依据周边产业资源分布和主导产业选择,将产业布局划分为“两大圈层、四大版块”,以庭院经济、民俗度假为内核,以现代农业为主,环绕农业观光、采摘区、农事体验区等(见图4)。

1.3.2民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1)区域一体化战略:借助京北大环境的旅游资源和客流,挖掘羊儿岭村文化特色,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提高村民收入。实现与周边景区(点)和线路的一体化发展。(2)农家精品战略:坚持持续“做足、做好、做精、做强”现代农家乐旅游,成为羊儿岭旅游主品牌。(3)升级转型战略:产品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型。依托农家乐旅游品牌,开展配套和聚集会议培训、休闲农业为主的关联旅游产品,实现旅游的品质大幅提升(见图5、图6)。

2村庄规划措施探析

村庄规划以村庄建设规划与15项专项规划组成。其中15项专项规划包括民居改造、道路硬化、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厕所改造、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土地整理、秸秆处理和厨房改造、新能源利用、村民中心建设、标语广告整治、村庄标识设计建设、公墓建设、传统文化保护开发等。

2.1结合田园系统,规划空间格局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村内大量的原生态林地、耕地、园地,规划空间格局尊重村庄现有肌理,新建区域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田园系统,实现村庄建设用地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延续质朴的乡村风貌。设计结合农家乐、产权农庄等旅游项目,在农家院落围合形成的开敞空间中引入绿化,营造田园入村的效果(见图7、图8)。规定合理的建设用地指标,科学确定土地开发强度,避免贪大求全,保护土地资源。通过村庄居民点合理选址、适度整合,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确定适宜的建设规模,坚决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做到土地的集约利用。

2.2保护生态环境,延续特色景观充分利用村庄原有肌理,保护村域林、田、沟的自然风貌。形成“一环—一轴—四核心—多景观节点”的构架。打造生态环,通过整合村庄周边生态景观资源,规划包裹村庄的生态圈层,有益于提高村庄自然环境,打造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以入口广场片区、村民活动中心、农家乐景观片区以及古城墙遗址景区四个景观单元为核心,促进村庄产业提升、改善环境品质和生活水平(见图9、图10)。

2.3完善设施配套,维护建筑风貌通过各项公用工程设施入户与村庄环卫管理促进村庄环境治理。大力推广新技术利用,推广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应用农村适用技术,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造价低廉、采用运行费用低的技术设施。在建筑设计方面,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充分还原村庄传统风貌,保持浓郁乡土气息。

3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面貌提升等问题亟需落实。羊儿岭村建设充分考虑农村与城镇的功能性差异,发挥区位优势,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注重农村文化传承,引领健康发展。针对村庄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种模式推进。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要求,把改善农村面貌与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篇5

关键词:休闲文化旅游 城市核心区 村庄 更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已难以为继,城市的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中村问题也日渐凸显,城中村更新改造成为盘活城市土地存量的重要环节,是城市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

传统村庄规划由于缺乏从区域、地方与村庄自身层面对其进行针对性解析,缺乏对项目发展动力的深入思考,未能充分挖掘规划村庄的特色、结合实际情况解决规划村庄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引导规划村庄的持续发展,因而多为图上挂挂,千村一面,为村引进的项目也缺乏吸引力,未能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政府独力整治财政压力增大,招商引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项目难以在资金保障下有序推进。因此,项目应跳出传统村庄规划的常规模式,改善民生应从村庄自身特色挖掘、传统历史记忆重现、产业链构建与吸纳就业人口等方面进行切入,从村庄内部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将村庄发展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体系之中,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在1990年代中后期的城市蔓延和郊区化的进程中,城市边缘区土地被政府大量征用与进行开发建设,原有的农村聚落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成为“城中村”;随着周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城中村逐渐演化成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住区,形成了依靠出租屋与集体物业的“外生式”出租经济2,村民成为享受城市公服外部性、依赖租金与集体分红的土地食利阶层,缺乏促进村落持续更新与完成乡村-城市转型的内生动力。三旧改造在珠三角地区的实际焦点在于对现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格局的一次“破旧立新”式的改革,需要面对大量的既得利益主体并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地方政府与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中达成共识,才能够顺利推进改造的实际实施。3 但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中,城中村改造普遍采取的“铲平――重建――村民回迁(或外迁)”方式不利传统村落文化风貌的延续,而且村集体缺乏自身的经济增长点维持自身生存,全部依赖于纯土地出租和物业租金的“寄生型、外生式”经济增长方式完全依赖于地域的出租物业数量与租金水平,且容易受到城市政策、物业供给等外资因素影响,是非常脆弱与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4因而,在城中村更新中应深入挖掘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积极引导村民的公众参与,以城市触媒引导片区的功能再生,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划分保护区域与开发区域以及确定非物质形态与物质形态的功能再生模式等策略5促进城中村的复兴,以调整土地利用与土地收益格局,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

1问题与困境:快速城市化对村庄发展的冲击

城市核心区的村庄如何承接城市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是将土地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储备,机械式的推倒重建来消灭“城中村”?或是因地制宜地将具有保留价值的要素通过资源整合利用,以其特有的资源禀赋参与都市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使城市核心区村庄的特色资源形成城市文化旅游新的增长点?这既是对政府决策的一种考验,也是城市更新或城市化面临的一个价值取向问题。

快速的城市化挤压着城市核心区村庄的空间,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城中村推倒一颗颗古树,建起一栋栋握手楼,祠堂古建等年久失修,随之而来的是,伴随城市和村庄发展的众多历史记忆已渐渐消失在城市化的洪流中。

2机遇与思考:旧村改造的现存问题与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需求的提升

目前,多个城市核心区的村庄改造最终均以居住房地产的建设为改造蓝图,这一规划路径成就了各村多个千万富翁,但就村集体而言,村庄硬环境得到改善,收入得到提升,一夜暴富成为众多村民对村庄改造的认识,与此同时,村集体与村民开始在改造过程中索取更多的经济赔偿。改造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但村民就业问题并未很好的得到改善,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忧。同时,一栋栋融资居住物业的兴建带来了大量人口,造成了公共服务配套的压力,但对城市产业并无实质、可持续的贡献,也不利于城市长期的运营和发展,城市也在一条条推倒重建的村落中失去其自身的特色和标记。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需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承载着城市历史变迁的核心区村庄也有着众多历史建筑(如牌坊、书社)、自然要素(古树、河涌)、韵事典故等城市发展的印记,牵动着一代代城市人以及进城农民工的回忆,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这些都给核心区村庄发展特色旅游带来了条件与机遇。

3思路的探索:以休闲文化旅游作为村庄更新策略的新视野

基于以上思考,广州的黄埔村、小洲村等多条城市建成区内的村庄都开始了以休闲文化旅游为主线的改造新思路,本文也对城市核心区的村庄如何结合休闲文化旅游推进改造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3.1 品牌打造:塑造特色,整体包装

对于具潜力的城市核心区村庄,应对其进行文化特色和历史典故的深度挖掘与提炼,提炼村庄所处地域范围内的特色要素加以策划,进行宣传和推广,把村庄变成一个旅游景区来整体包装,塑造整体品牌,提升村庄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活动策划:市场定位,触媒诱发

在活动策划方面,应合理定位市场,针对主要客源设定合适的功能活动,对其载体空间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旅馆、展览馆、开放空间节点等载体的设计诱发城市触媒作用,形成城市化学连锁反应,促进更多元化的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3.3设施规划:旅游优先,兼顾交通

在城市核心区的旧村落改造中,其设施布局主要以旅游功能为主,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城市家具导引标识、小纪念品商铺、自行车租赁、游船码头等设施的布局和设计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庄发展文化旅游的品质与品位。其次是梳理村庄交通和游线。根据不同的脉络梳理不同的游线,兼顾制定适合本地习惯和传统的交通组织方式,不要为交通而盲目拆迁开路,破坏了村庄的原有格局和原真性。

3.4要素规划:历史挖掘,记忆再现

旧城核心区的村庄往往承载着悠久的城市历史,重现其在城市变迁中渐渐失落的历史要素和辉煌过往在如今城市文化凋零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多数游人进行文化休闲旅游往往就是为了重温孩提时候的情景或者追溯城市以前发展的痕迹。村庄改造不应推倒,而更应溯源。

4 规划实践:佛山市南海区叠蛄肽纤乡文化旅游策划

4.1 叠蛩乡规划概况

南海叠蛩乡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中部,桂城街道西北部。处于佛山传统中轴线与新城市中轴线之间及佛山中轴线的北部门户区段内,广佛RBD中轴线千灯湖区段旁,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叠蚍种梦叠北乡与叠南乡,叠蛩乡面积共为376.49公顷,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色,也承载着南海属地文化的重要记忆。作为城市核心区村庄,建筑的物质与结构性退化、村落小尺度的空间肌理以及村落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渐渐地与周边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鲜明对比。

如何在南海区城市化过程中定位叠蛩乡是本项目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休闲文化旅游作为叠虼遄的更新策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桂城商务休闲的定位的需求以及区域内休闲的功能尚未凸显,另一个则是规划希望将休闲文化旅游作为城市触媒,在保留村庄格局原真性的基础上诱发与刺激叠蛩乡后续开发的元素,使叠蛩乡获得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自身的功能内循环与新陈代谢,延续与重现叠虻某鞘形幕记忆。

因此,叠蛩乡应通过活化千灯湖商圈、岭南新天地商圈等周边重点功能区的“溢出效应”,对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构建传统文化的艺术骨架,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完善环境景观体系。

4.2 叠蛩乡现状特征

(1)空间布局紧凑、无序,各种要素高度集聚

由于出租经济的吸引建造了高密度、部分用于出租的握手楼,建筑密度大,建设强度较高,建筑权属复杂,街巷空间布局紧凑,街巷随水系蜿蜒曲折。在密集、无序的物质空间布局中,人流、车流混杂,水系、树木、古桥、古建筑、民居、生活设施、民俗娱乐活动等各种要素高度集聚,但整体空间格局不成体系,各特色要素呈孤立状分布、整合度低。

(2)承载城市文化底蕴

叠蛩乡村庄肌理承载着不同历史时代叠蛉俗孀姹脖驳募且淦段,叠虬橇船、时令诗与民间节日、民俗娱乐活动等非物质文化也有着深厚的底蕴。叠蛩乡的物质空间承载着厚重而清新的水乡文化,是佛山南海城市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历史见证,凝聚了城市本土文化的精华。但随着南海快速城市化和村庄发展,属于叠虻亩烙屑且湔在新一代叠蛉说哪院V薪ソサ去。

(3)叠蛩网特色能展现龙船煲(撞)、沉、C、龙船漂移等技术

叠蛩乡濒临汾江河,村内分布着多条河涌,池塘、农田散布在村落肌理之间,水乡河道与中心区千灯湖水系相通,水系综合交错,其骨架呈“a”形,宽度在3-12米之间,总长度约为9529.14米。叠蛩乡独特的C弯道龙船赛道能展现龙船煲(撞)、沉、C、龙船漂移等技术。

水乡内临水的街巷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街―水―街”、“屋―水―街”和“屋―水―屋”。三种临水空间形态都体现了典型的岭南水乡水上人家的特色。

图4-1 叠蛩网格局与临水街巷的三种形式

4.3规划难点

(1)空间的梳理和公共设施的配置

在尽量不拆迁村民个人房屋的基础上进行整治,在村庄中原本密集的空间肌理中如何腾挪空间或利用地面、地下空间相结合的方式新建部分节点建筑、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2) 旅游的外部性和居民的利益分配之间的矛盾

休闲文化旅游的引入将对村庄的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干扰,在不同类型的流线规划中需考虑游客流线经过主要节点的同时,能够尽量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困扰。

4.4 规划要点

4.4.1 水乡格局的营造和传承

水乡格局的营造,最为关键的是水质的改善。由于与千灯湖等水系相通,且村域内河涌长,水系纵横交错,整治难度大。因而,在规划中需提出具体的生态修复工程、河涌截污等措施对叠蛩系进行整治,以期改善其水质情况与水生生物的生境。

规划对现状的水乡村落肌理进行梳理,对内部街巷进行适当的抽疏改造,同步整治水系两岸的景观,注重协调新、旧建筑的空间关系,以形成连续丰富的景观秩序与良好的视线格局。在重要节点处(如水道交汇处、重要建筑的正门前),运用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手法,打造新的开敞空间。同时,对叠蛩乡的内部街巷进行整修,采用青石的铺地形式,以保持水乡整体风格的统一。

改造前 改造后

图4-2 叠蛩乡入口节点改造前后对比

4.4.2 现代功能的策划和植入

村庄建筑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部处于较为缓慢的更新状态、建筑物资或结构性的退化而显得过时,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生产方式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保持叠蛩乡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休闲旅游、龙船竞渡、文化表演、展览、民宿、水乡集市、佛山小吃店与夜间泛舟等现代功能策划与植入,以对其进行换血再造,实现功能再生,打造多条特色旅游线路,重新焕发叠蛩乡的活力。

图4-3 叠蛩乡龙船竞渡的盛景

4.4.3 破旧建筑的更新和整治

规划对破旧厂房、建筑质量差的临时搭建建筑物进行改造,在不影响村落格局、不破坏村庄的原真性的原则下进行叠虼遄空间格局的梳理,水系两岸或内部街巷的建筑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修葺与功能再生,新增建筑则结合当地空间肌理与周边建筑特色在可建设的未利用地上进行建造,以延续当地居民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改善整体环境景观,突出叠虻牧肽纤乡特色。

4.4.4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再现

二十四坊是叠蛑匾的物质文化景观之一,根据易瑞瑜记载,叠蛴卸十四坊诗,诗中镶嵌着各坊(里)的名字:“叠蚴ハ缛刖帕,四涌昌社庆田丰。四头茶泗育麟地,四边发达向三东。”但由于村庄空间格局的不断演变,部分牌坊已经被拆除了,规划结合《叠蛳缰尽返募窃兀确定旧时牌坊的具置,恢复牌坊,以重新延续当地村民的文化记忆。

叠蚧咕哂卸捞氐牧肽纤乡记忆,“十馨连阡陌,八景纵观横” 6概括了叠虻拿鞔前八景、清代后八景与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别致少有、独具特色、颇有历史意义的景物。规划结合物质、非物质两个层面对叠蚣且浣行深入挖掘,同时将传统的文化元素注入到水系、古桥与村庄空间肌理之中,使其记忆以多种文化景观的形式再现。结合摆慕仙、初秋景、武馆狮会和十番锣鼓等传统历史文化活动、节令龙舟、双溪酒家等传统老字号的重新打造,以特色致胜打造叠蛐掳司埃使传统历史文化与市民生活得以融合,延续与再现其历史记忆,以实现叠蛭幕的活态传承。

4.4.5 旅游品牌的刻画和打造

规划在文化旅游策划中设计了一整套城市家具作为叠虻奶厣标识系统,以加强叠蛘体的景观连续性、指引性与可识别性。其中,叠蛲急甑纳杓疲融合了叠蛩系的蜿蜒曲折、古建筑轮廓与本地新品种兰花“南海梅”的剪影等元素,以成为叠蛐涯康谋曛荆从微观层面刻画与打造叠蛭幕旅游品牌。

图4-4 叠蛩乡的城市家具设计

5结语

本文结合叠蛩乡项目对城市核心区村庄的更新策略进行探究,寻求村庄改造与文化休闲旅游的最佳契合。

叠蛩乡项目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底蕴两个层面深入挖掘其特色与发展轨迹,通过重建部分已消失的老字号或牌坊重现其传统历史记忆,并在保持村庄格局原真性的原则下,进行休闲文化旅游开发,完善其公共服务设施与景观体系,构建旅游产业链以吸纳当地居民就业,提升当地居民的居住品质,使叠蛩乡能够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地区共生,融入城市发展体系之中而又保留鲜明的岭南水乡印记。

参考文献:

[1]魏立华,闫小培.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规划,2005,07:9.

[2]魏立华,闫小培.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规划,2005,07:9.

[3]杨廉,袁奇峰. 珠三角“三旧”改造中的土地整合模式――以佛山市南海区联虻厍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0,02:14-20.

[4] 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 城市规划,2004,03:34.

[5]张媛媛. 历史街区的复兴策略探讨[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8.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篇6

关键词:农村规划;建设;问题;建议

1、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村规划或缺失或编制水平低

我国农村规划编制参差不齐。首先,有的规划是多年前编制的,没有预计到村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后来也没有及时修订,明显滞后于村庄发展的需要。其次,有的规划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结果丧失了农村的地方风格。还有一些村庄根本就没有规划指导,一任领导一种发展模式,相互不衔接,沿道路自由式发展。此外,以往农村规划不全面。有的规划仅有建房规划,缺乏交通、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系统规划,对于村庄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考虑不周,导致发展盲目,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农村所必需的。

1.2农村基础设施长期缺乏

农村居民点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其合理性必然存在。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不断利好,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其建设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乱占地乱搭乱建现象越来越多,各自将房屋建设的很现代,但不顾及公共道路、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所,导致用地结构失衡。此外,由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且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加大了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娱乐、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即就是一些村庄有,也很难维持其正常运营,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3农村生态环境普遍堪忧

目前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水、乡镇及个体企业废弃物等乱弃乱放,缺乏处理措施和设施,严重污染了生活环境、水源和农田,破坏了生态系统。同时在农村,农业污染也渐突出,包括肥料污染、农药污染、地膜污染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化肥中的部分成分挥发到空气中污染大气,部分成分随水流入河流和湖泊造成富营养化,甚至污染地下水体,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土壤酸化、板结、不好耕作,且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其引起的耕地环境污染已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

2、农村规划建设问题的内在成因

2.1农村规划建设中思想认识不到位

过去各级政府不够重视村庄建设,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对贯彻国家提出的“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决策尚未落实到村庄规划建设层面,缺乏实质性措施。村委会本身更缺乏对村庄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无序建设严重,往往既浪费土地,又破坏资源与环境。此外,基层方面把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村庄村貌建设,变成了拆旧房、建新房等简单建筑行为。

2.2农村规划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政府对农村规划缺少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农村的种、养、加工等产业的扶持,而缺少用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支持。再者,农民增收缓慢,村庄发展速度不快,也导致了人们对规划认识的模糊性。此外,在长期二元结构下,各级对农村的投入还不足,造成目前多数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规划编制滞后。

2.3农村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

传统的农村规划是一种偏重于满足现状的规划,比如,路不通,整修或新修一条就行,什么急需就干什么,没有长远性,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体现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的较低层次上。首先,公众参与范围小、广度和深度不够,较少涉及参与主体利益平衡等深层问题。其次,目前的技术手段多为问卷调查、一些意向性地选择和规划成果展示,它们仅被作为辅助设计手段,起不到协调、平衡作用。

2.4农村规划建设缺乏长期投入机制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的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对农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至今难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明显“力不从心”。

3、政策建议

3.1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

农村规划建设不仅受到村庄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受到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现有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将农村规划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统筹规划,才能统筹协调村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政府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当地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地域资源经济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的生态和经济系统效益,通过科学设计,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方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村庄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

3.2大力引导资金投入农村建设

地方的农村面貌与农村发展直接体现了领导部门对农村建设的认识与决策水平,规划管理部门应从长远、社会各个方面考虑,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不要盲目建设与急于求成。同时,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对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违背农民意愿的建设应坚决制止、追究责任。此外,政府应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放在首位,立足于公共利益,注重每一项规划措施的社会效益。

3.3不断提高农民参与规划的水平

农民是农村规划和建设的主体,因此在进行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必须争取到农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提高村民的决策参与度,充分调动村民贯彻落实各项决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农民参与村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赋予农民一定的决定权,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4制定长远的农村规划建设方案

农村规划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才能引领农村规划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为此,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界定建筑和建设标准,防止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其次,农村规划一定要量力而行。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分步实施。

参考文献

[1]沈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2).

[2]李铜山,陈明星. 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

[3]洪音.新农村规划建设要突出农村特色J.城乡建设,2008,(5).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篇7

[关键词] 新农村 规划建设 研究

1.前言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本文从新农村规划建设方向研究,新农村发展策略分析,新农村规划建设解析等方面就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了探讨。

2.新农村规划建设方向研究

2.1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村庄建设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标准,合理使用当地传统的建设模式。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治,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道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条例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2.2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

我国现代化的初期和经济起飞阶段,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和工业化方面,对农村重视不够,而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则开始有意识的采取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由政府统筹配置资源,实行一定程度的向农村倾斜政策,大力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扶助农村现代化发展。以人为本是规划工作中需要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重视民众参与规划,既能贴切人民的现实生活,提高规划建设实施的可行性,又能克服规划设计师的高傲情绪和帮会式的关门主义。

3.新农村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规划师要把握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商品经济下,中心城市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无限度的恶性扩张,将会导致空间结构的失衡。应当通过地区发展规划的干预,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的同时,带动乡村的进步,使城乡协调发展。

第二,村镇的规划应当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市镇的空间概念,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孤立的点,只有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布局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规划师要把握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编制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保留的村庄,明确整治对象,编著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合理确定整治项目和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规范运行程序,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规划师要根据实际分析村庄的发展空间。既要考虑扩张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保其选择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还要考虑村庄本身是否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及充足的水源等问题;再次,在规划中应当十分重视交通条件的作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旧的时空观。

第四,村庄的规划建设不宜过繁以简明为好。对于未来的发展应避免过分具体化,允许地方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调整,把余地留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求规划更符合实际。同时要注意突出乡村个性:房屋建筑的造型与风格,应吸收当地民居的传统特色,使之具有“乡味”;建筑用材尽可能使用当地建材,以使居民有身临其境,倍感素雅之味。

最后,规划师在给村庄做规划时,要尊重并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坚决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格局。坚持以改善农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与农村风貌。

4.新农村规划建设解析

4.1 农村道路,

农村道路整治首先,要进一步硬化路面宽度,构架主次分明的道路系统,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渠并且要根据当地降雨量计算确定其宽度和深度;其次,村庄内部道路标高应低于两侧住宅基地场院标高,道路通过学校,商店等人流密集的路段时,应设置交通限速标志及减速坎,保证行人安全;再次,村内主次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障碍驾驶人员视线的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并且主要道路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必须斜交时,锐角应大于45度;最后,应避免过境路穿越村庄,当必须穿越时,两侧建筑物必须根据相关规范满足安全要求,并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标志。

4.2村庄给水

进一步加强村庄给水工程整治力度,逐步实现村庄集中给水,以满足农村地区人畜安全、方便饮水;暂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的村庄,应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水井周围20—30米范围内,清除污染源,并综合整治环境卫生;临近城镇的村庄,可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网供水到户;对于淡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可利用屋顶有组织排水或建造人工集雨场及水窖收集雨水,经储存处理后,作为村庄生活用水的补充水源。

4.3村内排水

我国大部分村庄没有下水道和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污水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沟渠或农业灌溉。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雨水和污度轻度的一般污水可根据地方实际,采用明沟或暗渠方式排放;其次,排水沟渠要充分结合地形,使雨水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或湖泊等水体;最后,村庄内的竖向工程要经过规划师统一考虑和设计,严格限制村民宅基地标高任意设置。

4.4垃圾收集

农村不科学的垃圾处理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患,同时也威胁到城市和农村饮水安全。

在农村垃圾收集可采用“每户分类收集—村集中—县处理”的模式。同时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应做到防雨、防渗、防漏,保持整洁,不得污染周围环境,并于村容村貌相协调。

4.5生态建设及环境整治

农村的生态建设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路旁、庭院及宅间空地,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等绿色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多种新型能源并举,利用太阳能、沼气能、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取代燃烧柴草和煤炭,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农作物秸秆还田、制气或作为禽畜饲料,有机生活垃圾还田或作为禽畜饲料,重视资源再利用等方面。

农村的环境建设方面:要注重村庄环境的整体性、文化性和公众性,不宜刻意设置大型集中公共绿地,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绿化,尽量利用村边的水渠、山林等进行绿化布置,以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融的田园风光。

4.6农村安全

农村安全主要指在消防和防洪排涝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农村规划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拆除危房,整治火灾隐患;根据村庄周围的地形地势,采取“避”、“抗”等有效措施,减少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给村民生命财产构成的威胁;新房的建设要符合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幼托、中小学等公共建筑要避开存在地质隐患的地段。

5.结论

总之,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的摸索,寻找适合我国农村建设的规划之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繁荣,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杨峥屏,但秋君,珠海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J],规划师,2006(05).

[2] 韩延星,黎军,关于中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思考[J],规划师,2006(01).

[3] 庞光辉,席广会,浅谈辽宁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模式[J],小城镇建设,2006(08).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篇8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备部署。如何把中央的战略决策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去,是城建部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认真研究、规划和总结的重大实践课题。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以改善农民生存环境为缩小城乡差别的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面貌为目标,抓规划和谐村落入手,把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在抓好新农村规划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 新农村规划建设方向研究

1.1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村庄建设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标准,合理使用当地传统的建设模式。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治,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道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条例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1.2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

我国现代化的初期和经济起飞阶段,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和工业化方面,对农村重视不够,而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则开始有意识的采取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由政府统筹配置资源,实行一定程度的向农村倾斜政策,大力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扶助农村现代化发展。以人为本是规划工作中需要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重视民众参与规划,既能贴切人民的现实生活,提高规划建设实施的可行性,又能克服规划设计师的高傲情绪和帮会式的关门主义。

2 新农村发展策略分析

2.1 规划师要把握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商品经济下,中心城市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无限度的恶性扩张,将会导致空间结构的失衡。应当通过地区发展规划的干预,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的同时,带动乡村的进步,使城乡协调发展。

2.2 村镇的规划应当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市镇的空间概念,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孤立的点,只有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布局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规划师要把握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编制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保留的村庄,明确整治对象,编著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合理确定整治项目和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规范运行程序,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和形式。

2.3 规划师要根据实际分析村庄的发展空间。既要考虑扩张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保其选择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还要考虑村庄本身是否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及充足的水源等问题;再次,在规划中应当十分重视交通条件的作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旧的时空观。

2.4 村庄的规划建设不宜过繁以简明为好。对于未来的发展应避免过分具体化,允许地方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调整,把余地留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求规划更符合实际。同时要注意突出乡村个性:房屋建筑的造型与风格,应吸收当地民居的传统特色,使之具有“乡味”;建筑用材尽可能使用当地建材,以使居民有身临其境,倍感素雅之味。

2.5 规划师在给村庄做规划时,要尊重并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坚决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格局。坚持以改善农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与农村风貌。

3 新农村规划建设解析

3.1 农村道路

农村道路整治首先,要进一步硬化路面宽度,构架主次分明的道路系统,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渠并且要根据当地降雨量计算确定其宽度和深度;其次,村庄内部道路标高应低于两侧住宅基地场院标高,道路通过学校,商店等人流密集的路段时,应设置交通限速标志及减速坎,保证行人安全;再次,村内主次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障碍驾驶人员视线的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并且主要道路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必须斜交时,锐角应大于45度;最后,应避免过境路穿越村庄,当必须穿越时,两侧建筑物必须根据相关规范满足安全要求,并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标志。

3.2村庄给水

进一步加强村庄给水工程整治力度,逐步实现村庄集中给水,以满足农村地区人畜安全、方便饮水;暂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的村庄,应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水井周围20―30米范围内,清除污染源,并综合整治环境卫生;临近城镇的村庄,可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网供水到户;对于淡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可利用屋顶有组织排水或建造人工集雨场及水窖收集雨水,经储存处理后,作为村庄生活用水的补充水源。

3.3 村内排水

我国大部分村庄没有下水道和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污水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沟渠或农业灌溉。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雨水和污度轻度的一般污水可根据地方实际,采用明沟或暗渠方式排放;其次,排水沟渠要充分结合地形,使雨水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或湖泊等水体;最后,村庄内的竖向工程要经过规划师统一考虑和设计,严格限制村民宅基地标高任意设置。

3.4垃圾收集

农村不科学的垃圾处理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患,同时也威胁到城市和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垃圾收集可采用“每户分类收集―村集中―县处理”的模式。同时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应做到防雨、防渗、防漏,保持整洁,不得污染周围环境,并于村容村貌相协调。

3.5生态建设及环境整治

农村的生态建设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路旁、庭院及宅间空地,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等绿色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多种新型能源并举,利用太阳能、沼气能、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取代燃烧柴草和煤炭,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农作物秸秆还田、制气或作为禽畜饲料,有机生活垃圾还田或作为禽畜饲料,重视资源再利用等方面。农村的环境建设方面:要注重村庄环境的整体性、文化性和公众性,不宜刻意设置大型集中公共绿地,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绿化,尽量利用村边的水渠、山林等进行绿化布置,以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融的田园风光。

3.6农村安全

农村安全主要指在消防和防洪排涝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农村规划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拆除危房,整治火灾隐患;根据村庄周围的地形地势,采取“避”、“抗”等有效措施,减少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给村民生命财产构成的威胁;新房的建设要符合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幼托、中小学等公共建筑要避开存在地质隐患的地段。

4 结束语

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的摸索,寻找适合我国农村建设的规划之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繁荣,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杨峥屏,但秋君.珠海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J].规划师,2011,(05).

[2] 韩延星,黎军.关于中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思考[J].规划师,2010,(01).

[3] 庞光辉,席广会.浅谈辽宁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模式[J].小城镇建设,2012,(08).

上一篇:声乐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企业进销存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