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村庄》

时间:2022-10-18 05:28:37

《消失的村庄》

需要一道声音,让它避免消失

我们不该忽略任何一部佳片。华语电影滥则多烂,院线排片惨不忍睹,这一切所制造出来的迷象使华语电影质量上的春天要比票房上的春天晚来几个寒暑。却在这时,我们发现了《消失的村庄》,一部几乎消失在公众视野外的电影,它的无奈在于只能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开始两个月的院线放映,对于一部质量上乘,透着文化关怀的商业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此我们谨呼吁,对一些本该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多一些空间。

波折差点消失的电影

影片围绕着老吕一家的生活现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云南村庄里的故事。故事的基本矛盾在于,政府为了让鹤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出资在山下盖好了房子,让山上的村民搬到山下去。但以老吕为首的老村民们,却对村庄有着深厚的感情,迟迟不愿搬。有趣的是,负责搬迁工作的正是老吕的大儿子吕国。

这部戏2007年开始筹备,2008年拍摄,直到2010年底才完成了最后的后期,2011年3月份开始在独家院线放映。这种方式的电影创作和发行,绝对不是一部商业电影的路数。何况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非常艰苦,只有30天。投资方号称投了400多万,但也是远远不够,编剧、导演林黎胜在谈到这些问题时,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一丝忧虑。除去历时时间长,剧组碰到的噩运还在于当拍到28天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差点让这个片子夭折,隔了很久等天气好了,又花了两天时间补拍完全。

400万的投资,是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在导演口中,这400万还有一部分是被浪费掉的。很难想象这样的一部电影,除了好的剧本因素外,还找到了王学圻这样的老一辈大牌演员。林黎胜和王学圻之前并不认识,当时王学圻还在梅兰芳剧组里的拍摄中,他中间正好有20多天的空档期,当《消失的村庄》剧组递给他剧本时,他非常喜欢,甚至是振奋,虽然剧组给他的片酬只有20万,但他丝毫没有把钱作为出演该片父亲一角的目的。

如果这部电影能成功送进国外电影节参展,相信不光是影片本身能拿奖,导演和演员也应理所当然地得到应得奖项,剧组确实正在联系国外的电影节送展,但是晚了,所有的事,似乎都是林黎胜在自己操作,被王学圻称为“小林真是苦哈哈”。不论是投资方,还是云南省宣传部,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到了最后宣传发行的关键,却掉了链子。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本土电影的现状,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片子,都因为类似原因,被人遗忘了。

解读农民的狡猾和乐趣

全片当中有一句话似乎可以看出导演对村庄的心事。当吕山、芸草等人光天化日之下,在放羊的草坡上无意发现一对的男女时,男人尴尬又傻呵呵地站起来,摸着头说:“这个地方太安逸了,真是让人忍不住了。”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也是村庄全貌的远景,慢摇,鹤群在湖边,山下,悠闲安静。这样的空镜贯穿全片始终,也就是通过这样的镜头节奏,我们能看出这是一个环保题材的命题。导演故事做得扎实的原因,也在于他讲自己所想讲述的父子关系的情感,和主旋律的命题契合得天衣无缝。

出彩的还在于演员的台词都是用云南方言去演绎,王学圻、朱雨辰、唐一菲这些演员都是现学的云南话,方言特色的运用也是影片轻喜剧的着重表现之一。相信当观众听到唐一菲饰演的芸草,在面对朱雨辰饰演的吕山的重新追求时,反复说道“我凭啥跟你走,我日”这句话时,一定都会心地笑了。从一个姑娘嘴里说出“我日”,而且还是一个农村姑娘,非同一般。而吕家大哥吕国在面对老吕和吕山势不两立的矛盾时,爆发出的那句“真想把你们俩都崩了,这”,则让人心里暗爽得只想叫“!”。

影片中的农民,有那么点狡猾,也颇有乐趣,他们不是旭日阳刚,不是西单姑娘。这似乎也是导演用轻喜剧方式来呈现影片的原因。

要让人爱上农村,或者对农村产生感情,不能不提的是影片中展现的“道德法庭”,它代表了农村最显然、最根本的特色。说是法庭,其实就是所剩无几的村民聚在一起讨论村里的各种纠纷甚至八卦,由村里的长老坐席充当法官的角色,当然原告和被告都没有律师,哇哇地上来就说。这种形式在村民心中是神圣严肃的,关键在于这个形式能彻底地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法律不能解决的问题,多数基于人情和理解。影片中对道德法庭的荒诞处理恰到好处,更是让身处于各种枷锁的城市人望尘莫及。

核心诙谐又深刻的父子关系

父子关系,在本片中是精心营造的一层关系。这也是导演表述的心存私心:“其实我是向我死去的父亲致敬”。

片子里的老吕一家,可以用劲爆来形容。家庭成员的性格都很极端,父子关系更是很特殊,以一种不完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老吕很倔,是村里的老村长,村民们都叫他“老驴”。大儿子吕国负责着全村给黑颈鹤腾地方的疏导工作,小儿子吕山三年前因为要出村,和老吕拿枪干了一仗。也正是因为“你竟然敢拿枪指着你老子”,让这个父子关系变成了极致。父亲和大儿子关系的症结自然在于搬出村子,面对村民的“老村长不搬,我们谁也不搬”,老吕最后的决定是逼自己把房子都烧了。

片子有一个核心道具,既是父子关系的要害和温情所在,也是扣着环保命题的要素。老吕本身是个有名的猎手,老吕和吕山,也是因此有了一场枪的“对决之战”,让父亲的威严彻底坍塌。当房子烧着,吕山奋不顾身冲进屋内抢救那把步枪,一言不发地把枪放在父亲的身边,父子关系得以重新建立。

不能忽视的父子关系中还有一层,就是父亲和鹤的关系。一个老头,经常在石滩上看鹤,与鹤交流。这种情感,也似父子情。

我们为什么要推荐这部电影

真诚、好看、有笑点和泪点的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中找不出第二部。

同样是在山里、村里,片中同样有那句“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啊,莫回呀头”,是向《红高粱》中的释放与克制致敬。

内地第一部只在百老汇影业中心放映的电影,不是不想,而是无奈。

一部没来得及送展,恰恰又是最有希望获奖的作品。

质量上乘,近期最优秀的华语电影。

简单点说阵容就是《借枪》的编剧导演,王学圻、唐一菲、朱雨辰主演。

他们眼中的《村庄》……

导演 林黎胜

只希望花钱买票的人也有回报,

别骂我就好。

其实拍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片子未来命运不是很好,但我还是接了,有点私心,借着环保的题材讲了个私事。但这个片子能在电影频道放映,这是一条路。我没奢望过商业院线,我知道中国影视现在的状况。做这样题材的片子很难,而且电视剧比电影要赚钱。我也写电视剧,像刚播的《借枪》,我也是在那种状况中过得很好的人。《消失的村庄》之所以选择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放,因为这里有超过30人的观众就能放映,只要有1000人的观众在影院看过这部片片,我就非常满足了。投资商有主旋律方面的回报,我自己有私人的创作的满足和留下作品的回报,我只希望花钱买票的人也有回报,别骂我就好。

男主角 王学圻

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但是现在假酒多啊。

像《消失的村庄》这样好的剧本真的太少,这部电影意义大于商业。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就连过年遭小偷,都是一件稀罕事。应该让国家注意到这个现象,虽然现在尚且不能断定这个现象是好是坏。

关于电影的宣传,我非常为林导打抱不平,投资方没认真贯彻发行和宣传这个事,林导呢,又真是书生气十足,不善于言谈,但又很幽默。在电影圈里头,不能那么温文尔雅,宣传电影是个暴利,他不会弄。你看人家李玉,把片子剪成各种版本去弄,去说。我真替他打抱不平。这部戏很扎实,不是玩票就可以玩出来的片子,现在中国电影不像以前了,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现在假酒多啊。

女主角 唐一菲

这部戏可是

我们玩命换来的啊!

我第一次见林导的时候他就说:“姑娘啊,你哪都挺好的,就是长得太洋气了,你不像一个村姑。”我听了就特难受,我特想演这个角色啊。刚好那时候剧组是在北影厂附近试镜,我就二话没说跑到北影厂里面借了一身村姑衣服,穿着就又回了林导那儿,当时他就愣了。我们拍戏的时候正好是跨年,山上特别的冷,还经常下雪,这可是海拔4000多米啊。每天拍戏都要四五点开车出发,然后沿着有积雪的盘山公路开上去,虽然剧组的每辆车都装了防滑链,但还是特别危险。我们都是玩命似的在拍戏,所以这么好的片子现在因为一些原因发行状况不好,我们都觉得很惋惜。

影评人看《村庄》

周劲翔《消失的村庄》是这几年我看到的中国电影里,对乡土中国的描绘最为舒服的电影。林黎胜导演找到了属于他的视角,没有廉价的悲悯,没有轻浮的批判,亦没有通常乡土片中伪牧歌式的美化。在鲜活、略带荒诞的叙事中,哀而不伤地表达了他对正在消失中的当代乡村的切肤之感。

司马平邦因导演兼编剧的林黎胜之前有多部商业影视作品出炉,熟稔商业创作的路数,所以,虽然本片只是一个简单的现实题材,但在细节呈现上亦丰富而趣味,比如陈一贵与铁胡的摔跤段落、全村人捉贼段落,还有道德法庭的审案段落,处处匠心独具,看时会心一笑,看后回味许多。

崔汀对于一部反映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环保、亲情等主题的电影,《消失的村庄》不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它肯定是一部文艺片,它记录下中国当前的社会进程。

阿木在这个“大片”如云的时代,固然村庄在商业化的院线里被“消失”,但还是感激创作者用心拍出这种题材的诚意之作。

云飞扬 林黎胜的《消失的村庄》,有他自己的私心,物质化的欲望确实将过去冲击得一塌糊涂,但在我看来,过去也并非就是桃花源。

被我们忽视的电影还算少吗?

《重来》(王超,2009) 《透析》(刘杰,2009)

《颐和园》(娄烨,2006) 《云的南方》(朱文,2004)

《结果》(章明,2009) 《清水的故事》(肖风 2009)

《十三棵泡桐》(吕乐 2006) ……

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能一直列下去,列满整个版面,但我们无意于如此痛心疾首,我们只是想说,好电影,藏在你的身边,你却一直没有注意过。

评论

那些本土电影的阳光在哪?

在百老汇放映中心看《消失的村庄》,接近结局处我听到我前面和旁边的人都在哭,这是一个好现象。同时观众们直到看完演职员字幕都在保持安静,甚至忘了鼓掌,这让我想起在电影学院读书时观片的盛况。在进行交流时,导演的话并不多,他应该比任何一次都在意观众对该片的看法,但情理之中又只能选择去坚守。

从离开村庄的人眼中去看村庄,村庄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从身在村庄的人眼中去读村庄,村庄又实在太简单:这就是家,只有这一个家。不好说这是一部文艺片,但拿来和《观音山》比较,它也一点不掉价。城市人中的情感矛盾以及各种纠结,都在这样一部题材的影片中体现出来,功力了得。

片中的演员,包括导演本身,都没抱怨为什么这个片子没有带来巨大的效益,现有的愤愤也只是对影片本身受到埋没的惋惜。面对导演的这种“只要有1000个观众看过这部片我就满意了”,这种坦然的背后,透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种悲凉。

大陆同样路数的电影导演走出了李玉、马俪文、宁瀛,更早的有贾樟柯、王超等。这些人当中有共性,也有特性。对中国电影的资深影迷来说,选择去看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有时候不仅仅是选择的问题,而是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依然存在,却不见天日,更甚至是半路夭折的好电影。

后记

这是部奇特的电影,我们记者称之为“神片”。之所以神,在于它的上映在悄无声息间,云集了一批话题明星的电影居然无人关注;之所以神,还在于任何人都不知道此片的宣传是怎样的,包括导演;之所以神,还在于……如您版面所见,本片的剧照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藏在谁的手里,我们问过导演及其公司,问过主演及其公司,问过宣传,问过发行公司,几乎已经问遍了整个剧组,才最终在化妆师手里找到两三张根本算不得剧照的剧照……我们不禁想问,究竟是怎样的原因才导致这样的困境?这样一部有质量的华语电影,难道真的没人重视吗?

上一篇:韦家辉 我更喜欢风格化,但有时会远离观众 下一篇:张纪中 演员的抬价将结出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