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28 15:49:11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专业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专业篇1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计算思维;CDIO;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13-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一门新的技术――数据库技术,随着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库技术已成为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将“Visual FoxPro”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讲授数据库技术的必修课。有些甚至把它作为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的入门课程。随后,Access、SQL Server等数据库管理软件日趋普及,也陆续走入高校计算机课堂。这样就出现了有关“数据库应用”的多门课程并存发展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DBMS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二是大学生们对计算机的了解和掌握能力逐步提高,对“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课程要求也相应提高,需求也变得多元化[1]。

有鉴于此,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为更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我校办学特色的定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及学生的专业特点,我们将这些分别讲授的“Visual FoxPro”、“Access”、“SQL Server”及“Visual Basic”等课程整合为一个以“数据库应用”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进行建设。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和深化计算思维的培养,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商洛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专业思维和计算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1 计算思维在国内外的研究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其中包括:递归、关注点分离、抽象和分解、保护、冗余、容错、纠错和恢复等具体方法。计算思维融合了数学、工程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人类解决问题。同时,她也提出计算思维代表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有助于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2]。近几年,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的将计算思维的方法应用在各类教育和培训当中,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大基金资助计划CDI中列出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中的关注点分离等方法[3]。

2010年7月在西安交大举办了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国良院士作了题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的报告[4],并提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完美地体现出以人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国内外的应用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继承和发展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经验,创立的先进工程教育模式。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将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技术能力、系统工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欧美大学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7年11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2007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论坛和CDIO国际合作组织会议,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工程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5]。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3 我院数据库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施

3.1 突出计算思维意识,培养系统分析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计算思维是隐藏在能力培养内容中的,要靠学生“悟”出来,现在要把这些明白的讲出来,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提高培养质量,缩短培养的时间”[6],这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数据库技术课程兼具了强理论性和重实践性的特点,其中很多概念、原理和方法都成为计算思维引入的媒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困难,所以引入计算思维方法可以更好的淡化理论知识,强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案例教学”,引入和学生最为贴近的数据库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讲解。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无一不渗入计算思维的方法。在对整个教务管理系统分析中,我们采用“关注点分离”的方法,将这个复杂的系统进行分解,分解成若干个子模块进行设计。在每个模块的概念模型设计中,又引入“抽象”的方法,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进行抽象,特征提取,得到局部E-R图,最后通过“折衷”、“约简”整合为全局E-R图。在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数据模型的过程中,又会引入“约简”、“冗余”、“容错”的计算思维方法。最后在系统实现部分,选择具体的开发软件、采用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的访问等操作,又会使用到“规划”、“关注点分离”、“递归”等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知识点的讲解,由浅入深,让学生感受整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提升教学的质量。学会如何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之后,再通过已获得知识和方法内化知识,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框架和方式。

3.2 加强技术应用与系统设计能力

精心组织设计配套的上机实验内容。整个课程的上机与课堂教学达成一致,继续使用教务管理系统,应用“关注点分离”的方法将知识点渗入到每个实验当中,按照数据库设计的流程一步步完成。在学期最后安排为期2周的集中上机实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拟题目完成一个大作业(数据库系统设计),每个小组选取一个组长作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对整个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按照CDIO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分析问题,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探索项目任务的完成渠道,寻求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选取合适的开发工具,合理的划分子项目任务,并指定相应的小组成员担任完成各个子项目的负责人。项目完成后,组织集中答辩评价活动。每组由组长进行答辩,指导教师和其他小组长组成评委打分,最终选取优秀的作品参加学校计算机协会组织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及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通过这种集中实践,使学生在数据库技术的掌握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升华了他们的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个人技术能力、系统工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3 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的建设

基于我院学生的专业特点(文史、艺术、数理化、生物),我们将整个数据库技术的公共课分为理科和文科两大类。文科讲授的是Access,理科讲授的是VFP或VB,把这些课程整合成一个课程包,不管学生选择的是哪一种开发工具,教师在讲授数据库技术这门课程的时候都是从三方面着手: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和系统开发。其中,“基础理论”是这个“课程包”中的公共部分,主要内容是与关系数据库相关的基本概念、模型和原理。“基本操作”具体讲授一种开发工具的使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认知的情况来调整课程内容及章节次序。“系统开发”则体现为2周的集中实践,锻炼学生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

3.4 考核方式的变革

在课程考核方面,打破传统的期末考试“一刀切”。实行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考核制度。平时成绩占10%,涉及到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成绩40%,涉及到上机实验、集中实践、答辩、文档等过程性学习;期末成绩占50%。通过这种改变,强化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评,使得CDIO的教育模式更加深入人心,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实践的热情,达到了计算思维理念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架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李雁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01):75-77.

[2]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 of ACM,2006(03):33-35.

[3]郭锂,叶惠文.TPBIM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试点课程中的构建与应用――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11-114+135.

[4]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Z].中国大学教学,2010(09):9.

[5]http:///view/2402813.htm?fr=aladdin

[6]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01):7-12.

[7]Cyber-enabledDiscoveryandInnovation(CDI)[OB/OL].http://nsf.gov/crssprgm/cdi/,2012,09,09.

[8]何明,陈卫卫.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法探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z1).

作者简介:刘雅莉(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陕西商洛 726000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专业篇2

对于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这门课程来说,应用是其教学开展的主要日标,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训教学。目前实训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此,笔者学院不断开展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专项课改调研,将课程内容与实训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收到了良好的实训教学效果。

一、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支柱,而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义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以Internet/lntranet/Extranet为标志的计算机网络遍及全球,处理的信息量急速膨胀,数据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一切都是以SQL Server为代表的成熟数据库技术作为基础的。目前SQL Server的最新版本已经发展到200s版本,但考虑到当前技校生的实际学情以及逻辑思维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以SQLServer2000为主线,伞而介绍SQL Server2000的操作方法,包括SQL Server2000的安装、数据库管理技术、表管理技术、Transact-SQL程序设计、数据检索、索引、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设计、数据库的复制与恢复、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等内容,同时有选择地将数据库基础、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规范设计、关系运算、数据库体系结构、数据库并发控制等相关内容分配到相应的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以数据库原理为指导,以应用SQL Server2000为目的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影响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效果的因素

1.理论与实训教学未实现真正一体化

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与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从过去片而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走向了片而强调实操能力,而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是要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系统交义进行运用,真正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日标服务。

2.教师能力不足

现代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理论和教学经验,义要有生产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技能;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的能力。而目前技工院校教师待遇普遍偏低,不仅无法吸引计算机专业优秀人才,而且每年都有中青年教学骨干流失,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直接影响了计算机实训教学的效果。

三、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实训教学的开展

1.突出能力的培养

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实训教学中,笔者学院在职业基本能力方而是培养学生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而在职业核心能力方而是培养学生数据库系统管理维护能力。针对学生今后就业有可能从事的数据库管理员这一岗位,在实训教学中要求学生熟悉数据库的原理及基本知识,熟悉使用主流数据库软件,熟练使用SQL查询语句等。

2.活用多种教学方法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专业篇3

关键词:数据库;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世界正在走向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大数据处理与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刻不容缓。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广泛学科的交叉,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本专业需要接触、处理大量数据,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已成为该专业学生必备的部分。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本文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浅谈数据库的影响。

1.数据库的概念与分析

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六十多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y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作为计算机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 数据库技术一直是倍受信息技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深入到了各个领域。

2.数据库的发展与建立

2.1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2.1.1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对数据库发展文献的收集主要利用以下检索工具: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期刊库、 维普中文数据库, SCI 数据库 以及网络搜索引擎Google。文献收集的范围:1993 ~ 2017年国内外相关文献。

2.1.2数据库技术发展的现状―-关系数据库技术仍然是主流关系数据库技术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 经过 80 年代 的发展到 90 年代已经比较成熟, 在 90 年代初期曾一度受 到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巨大挑战, 但是市场最后还是选择了关系数据库。

2.1.3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

下一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主流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与关系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是非结构化数据库;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又一趋势是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未来数据库技术及市场发展的两大方向为数据仓库和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的实践性发展为面向专门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

2.1.4当代与未来数据库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 知识发现与数据仓库目前,国内对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数据库技术的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该技术的发展无疑将会推动新一轮的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2.2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具有极大的优点,将数据库应用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有助于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习信息资源,把原书本式的题目建设成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码式文献,从而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提高效率。 数据库的建立一般存在以下步骤:

2.2.1建立计算机例题数据库。

例题数据库包括题目,解答,相关知识点,相关例题等数据的数据库,另外还可根据题目的实际需要建立诸如图象、语言等数据库。

2.2.2编制多种索引,满足用户多途径检索的要求。

索引是读者利用地方志数据库的入口,因此,索引的编制应以科学为根据,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索引与全文数据库中的有关条目链接要科学,便于用户从学科分类、主 题、关键词、参考文献、人名等途径进行查找。

3.数据库的应用与影响

3.1数据库的应用

3.1.1提高数据管理能力,优化例题,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了直观管理海量空间数据的能力。其次,原来的数据生产模式,要按出题目给出答案,现在一道题可以衍生出多道题。

3.1.2为众多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平台

在统一了题库的情况下,中央民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库实际上是一个可提供各种题目与知识点数据平台。实现同学共享了例题信息数据库平台。

3.1.3为其他高校提供共享的数据平台

各高校之间数据库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优良资源,扬长补短,更好地促进同学们的学习。

3.2数据库的影响

3.2.1反映专业题目具体情况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例题的数量、分布等数据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反映该资源的实际情况,以便于更好地进行题库编纂工作。

3.2.2收集整理数据

对例题类型数据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分类、分析,为专业题目研究提供依据。

3.2.3提供资料与参考数据

为制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题目提供资料,也为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数据。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应以网为基础,以教学资源建设为应用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知识创新为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应按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进 行规划,同时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并加强校园网的信息 安全建设,主题数据库能站在战略的角度,对高校的数据进行总体规划,并建 立较高层次的数据模型与环境,可以好地解决“面向过程”所带来的包括“信息 孤岛”等现实问题。从这一点上说,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使用主题数据库,对全面高高校信息化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伟. 关于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思考[J]. 民族教育研究,2003,(06):84-88.

[2]向海华. 数据库技术发展综述[J]. 现代情报,2003,(12): 31-33.

[3]陈晓杰. 地方志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J]. 硅谷,2008,(01):24

[4]吴永静. 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应用及设想[J]. 国土资源信息化,2006,(02):6-9.

[5]刘辉. 建立贵州畜禽品种资源信息共享数据库的作用与意义[J]. 贵州畜牧兽医,2011,(03):21-23.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专业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数据库技术自计算机产生以来,其发展十分迅速,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高校很多个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并受到多个专业的高度重视。数据库课程理论性强、应用实践要求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工程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等科学相结合的交叉性专业,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许多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因此数据库实验教学就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本专业属于理学,往往更加重视课程的理论学习,容易轻视了数据库等工程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的实验教学,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1998年新增设的数学专业,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专业。本校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于2001年由理学院开设,其办学时间短,由于专业教师多数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在数学方面理论教学水平较高,而对于交叉渗透的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工程型学科的工程应用型教学经验较少,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的交叉融合方面的教学经验就更少。由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数据库技术之前,仅进行了少数高级编程语言基础及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软件开发、软件工程、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知识还为涉及或涉及较少,导致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降低。在本专业的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实验内容相对孤立

传统的数据库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将理论教学中的若干重要知识点以实验的形式构成,让学生在实验中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其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实验较为独立,实验内容之间缺少联系,不能体现整个数据库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这也造成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完成单独的实验内容,但是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却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独立的数据库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导致学生陷入将数据库看成一门编程语言的误区,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数据库学习的积极性。

1.2 实验脱离工程应用

在数据库实验中,学生只对知识点进行验证,而不知如何运用知识点,未能直接与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结合起来,课程的实践性体现不强,不利于毕业设计、实习等后续环节的教学。

1.3 实验课时相对不足

由于数据库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安排更多的实验学时,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同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安排了更多的理论教学学时。以我校本专业为例,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共56学时,理论课时48学时,实验课时8学时,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需要利用一种DBMS软件(如SQL server2008)完成数据库技术的多个实验内容,诸如数据库的创建和连接、表、视图、索引、触发器、存储过程、数据库的维护、数据库的优化以及数据库系统设计等,由于实验学时较少而容易造成实验效果不理想。

1.4 考核方式单一

数据库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利用其解决实际生活面临的问题,数据库技术的实践能力应作为考核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据库实验作为数据库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数据库课程成绩主要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主,而数据库课程实验所占比例较少。通常,数据库实验的考核以实验报告成绩加上平时成绩,考核方式较为简单,缺少过程管理,不易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实验报告也容易出现抄袭现象。

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对策探讨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数据库实验特点,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将项目教学法[1-2]贯穿实验教学的始终,针对专业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对提出了对策,首先构建基于项目的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然后根据该教学体系制定明确的考核办法。

2.1 构建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是高等教育培养工程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就变得至关重要。数据库实验教学既要保证知识的基础性,也要突出工程应用;既要突出知识重点,也要保证其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同时,也要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按照上述原则,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如下:

(1)认知性实验

认知性实验的任务是让学生熟悉当前主流的商业DBMS系统,能正常使用某种行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的行业需求,了解某种具体的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与数据库的设计。结合具体实际,认知型实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实验:SQL Server2008的安装与配置;用友财务软件的安装与使用。通过认知性实验使得学生了解一种或多种DBMS系统,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行业知识,培养其职业素养。

(2)基础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的任务是对理论教学知识点内容进行实践,利用一种DBMS对理论教学中知识点进行验证从而熟悉SQL。本模块主要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展开,其具体实验内容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删除与备份;数据表的建立、修改、查询与删除;视图和索引的建立与使用等。 在本部分实验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其主要方法是在一个确定了需求与功能的软件中,完成数据库部分,该软件已完成大部分编码,在软件中预留出实验内容部分;学生在实验上机时按照需求分析文档和系统详细设计文档建立数据库、数据表、建立视图与索引等实验内容。利用此方法的优点是让学生在做基础性实验时候就开始树立工程意识,初步了解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等步骤,学会利用技术文档进行开发。

(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整个过程,熟练使用数据库设计辅助工具,学会使用帮助手册。在此阶段实验中,掌握数据库设计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和数据库的实施与维护,学会撰写需求分析文档、设计文档等,能熟练在数据库设计各个阶段使用辅助工具(如Power Designer)。具体方法为,让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背景,提出一个具体的课题,例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习题、超市零售管理系统等,学生自己确定需求分析,使用E-R图进行概念结构设计,进行逻辑结构的转化,最后建立数据库及数据表,并且撰写技术文档。

(4)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多门计算机专业知识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此阶段会涉及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等多种技术,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且需要更多的实验教学时间,综合实验可与数据库课程设计同时进行。学生自行组建4~6人的项目团队,选定一个熟悉的课程,制定工作计划和任务分配方案,各司其职,按照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设计过程的规范进行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综合实验的优点在于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其工程能力。

(5)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法

教师首先准备好认知性实验所需要的DBMS软件和一种商业数据库应用软件,学生可先自行完成安装配置,熟悉软件及其功能,教师就认知性实验内容的重点和难度进行讲解,学生进行操作;进行基础性实验之前,教师拟定好实验项目,完成实验项目的应用系统开发及数据库设计的各种技术文档,设计出实验内容,学生按照技术文档和数据技术理论教学知识点进行相对应的实验,从而达到基础性实验与项目开发相结合的目的,实验内容的连贯性和工程实践性增强;进行设计实验前,教师拟定一些学生熟悉的课题,进行实验时教师示范数据库设计流程,介绍撰写各个阶段的技术文档要求,学生选题后,按照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等过程展开系统设计,撰写每个阶段的技术文档包括项目说明书、需求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等;综合实验阶段,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建模拟项目团队,选择实验题目,按照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设计流程进行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工程能力及工程意识。按照如下方法分配实验课时,认知性实验、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课内教学时间可按1:3:3:2的比例进行分配,可酌情安排适当的课外学时,其形式可采用开发实验室的方式进行。

2.2 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标准体系

针对实验教学考核的问题,采用结构化评分方式,对认知性实验、基础性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采用不同的方式且在总成绩中占相应的比例,重视实验过程。对于认知性实验,采用上机操作进行考核,根据其操作熟练程度给予不同的分数,占实验总成绩的10%;基础性实验采用上机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方式考核,根据实验给予的技术文档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实时管理,对有一定创新的给予适当的加分,此部分占实验总成绩的25%;设计实验采用答辩和技术文档的方式考核,学生就选择的设计实验进行开题答辩和结题答辩,同时提交需求分析报告、进度计划、数据库设计文档等技术管理文档,根据数据库设计过程,视系统设计完整性程度给予不同的分数,占实验总成绩的35%;综合实验以汇报和最终软件作为考核,考查学生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设计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在项目团队中的不同作用和贡献,对项目有重大贡献者和创新者给予适当的加分,此部分占总成绩的30%。

3 结论

为适应社会对工程型创新人才的需要,达成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课程实验教学探索拥有重要意义。基于项目的数据库实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工程意识,明确数据库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熟悉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以及软件工程思想,不仅能巩固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丹.项目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2(3):39-41.

[2]刘婷,胡玉娟.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2011(2):125-126.

[3]常志玲,伍临莉,常国虎.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实验探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14-116.

作者简介:张鹏(1983-),男,四川南充人,助教,硕士,从事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10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专业篇5

摘要:本文以我校为例,对西部开发中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教学环境、教学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与建设实践,探索一条 “适合实际第一线需要、符合数据库应用及管理岗位人才培养规律、体现其以抽象思维型教育与形象思维型教育相结合的专科专业建设特色”的培养该专业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道路。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概述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亦称:数据库应用及管理专业)是遵照原国家教委教高司(1997)128号文件,由教育部专家1998年6月考察后立项的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全国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专业。

我校于1996年就已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数据库方向)”专业,1998年成立了计算机工程系,设置了“数据库应用及管理”专业,到目前已培养了八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10余年来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以能力为基础教育(CBE)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和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教革方案、构建以技能为主具有岗位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时比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开发的ERP和CIMS系统取得了制鞋业、烟草业等行业上的突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还取得两项专利)、实习实验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有部级教学名师领衔的该专业省级教学团队)、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正式出版教材40余部、获教育部颁发的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以及教研(获得部级精品课程、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4项省级以上的教学研究成果奖或称号)、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成果。该专业完成省以上立项科研课题16项和50项横向课题(共64项),论文主要有47篇(全在部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实行在毕业设计等纵横向科研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顶岗锻炼的延伸教学,成效显著。

我校培养的学生质量较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社会影响面大,学生成果多。学生在各类大奖赛中屡屡获奖,在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多人获“国家一等奖”,其论文还被刊登在《工程数学学报》2004年第7期上。本专业招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受社会和市场欢迎,用人单位对其综合评价好。

专业建设经验得到业界同行专家的认同(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委托我们做国内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规范),有较好的社会声誉。

2人才需求分析、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2.1人才需求分析、专业设置背景和理论依据

根据美国教育家马丁教授的理论,当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时,大学入学率在10%~20%之间,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阶段,我国处于此阶段。需要培养大批安心于第一线工作的,获得岗位职业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即人力资本)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德国,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被认为是战后国家重新崛起的“秘密武器”;在日本,这种教育被看成“经济发展的柱石”。

尽管四川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国西部,但省委和省政府在确定本省的开发战略时,仍具有远见地将信息产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并且将我校列为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重点依托的包括电子科大在内的六所高校之一。计算机业,特别是数据库应用及信息管理无疑是信息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调查,9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使用了计算机,而凡是使用了计算机的企事业单位100%使用了数据库(不管是用于单位的财务管理或是内网C/S结构的后端大型数据库维护,甚至用于与国际接轨的B/S结构的电子商务系统,均离不开数据库的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行业新技术层出不穷,需要教材不断更新;要求学生适应能力强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数据库管理工作责任大,编程应用需协同完成,均要求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不像制造类专业集中就业,单位往往一次只要几个计算机类毕业生,且有关计算机的事全都找你(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既要你管理Oracle数据库,又要你维护计算机硬件及网络),故具有分散就业、要求较宽知识面的特点。

德国的教育认为人类智能有两种类型:抽象思维型(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和形象思维型(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前者对应我国研究型本科,后者主要对应高职院校,介于两者之间一般对应我国专科或应用型本科,并有相应类型中学对应(前者为9年制完全中学、后者为5年制主体中学、两者之间为6年制实科中学)。我国的高考是考抽象思维,专科录取分数段刚好在中间,即:智力介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

近30年来,以加拿大为主,国外还兴起了一场主张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运动,即认为教育的成果最终表现为学习者获得了预期的能力。能力为基础教育模式具有两大特点:“以目标为中心,在评价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习”。

我们认为,借鉴德国两种智能教育理念,由于我国专科生源智力处于两种智能类型之间,计算机类专业又具有分散就业、要求知识面广的特点,故专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以抽象思维型教育与形象思维型教育相结合,即在理论上要注重有后劲的电类大类基础、软件大类专业基础与本专业方向相结合,以适应就业岗位宽、分散就业的多类情况;在实践上以CBE教育模式,注重数据库管理岗位职能教育,体现专科专业建设特色。应适应本学科的飞速发展,掌握最新现代科学技术,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抓住这些特点,并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来实现它(其中重要的便是与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与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思想品德等素质教育相结合)。我们正是这样建设实践的。

2.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业务范围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数据库日常管理及应用、MIS系统等软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专业学制三年。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英语三级;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开发助理工程师、计算机操作员三种之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目标定位准确。

(2) 专业培养规格及职业面向

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数据库管理员(DBA)和一线软件(数据库应用)开发人员应有的初步训练。掌握必须的数据库、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具有从事企事业单位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硬件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客户/服务器结构的MIS(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工作、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软件及Internet应用的开发工作的能力。

3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3.1用DACUM方法开发课程计划

我们与企事业单位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一道,借鉴加拿大DACUM方法开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适应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分析所培训人员(学生)的“职业内的工作”,即确定职业内的工作职责和每一职责内的任务。开发出了数据库专业的“职责和任务表”,它包括16项职责,329项任务。这张表便是数据库行业从业人员所要面对的职责和任务,也就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数据库专业)培养学生的根据和出发点,以后的教育工作将围绕着此表进行。

(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分析确定所培训人员在其工作职责的每项“任务”中应达到的“最终目标”(TO)和“能力目标”(EO),从而使每项“任务”成为可实现的要求。TO就是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能够做什么;EO则是为达到最终目标的分解目标。

最终形成了详细的“任务分析汇总表”,共计656项TO和987项EO。

(3)“教学分析”和“教学开发”

“教学分析”是根据“任务分析”阶段制订的TO和EO,编制教学单元,然后确定培训途径(任务群)和科目课程设置方案,相当于制订出教学计划。“教学开发”则是根据“教学分析”制订的培训途径和科目设置方案,进一步编写每一教学单元的教学目的、编制课程的教学指南(包括教学目的、方法、评价办法等)。

3.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科目课程设置体系框架

图1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框架体系:

图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该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框架系注重电类大类基础、软件大类专业基础与本专业方向结合,体现就业导向、产学结合、适应时代(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素能并举、推行双证书、“纵横结合”的特点。“纵横结合”是指将每学期作为一个阶段,每阶段(即“纵”)应有一个重点,各阶段(即“横”)应有连续性(例如可用C#贯穿各阶段)。这样,既不会“前面学了后面忘”,又会使知识和能力随之深化提高。例如前面的阶段系统分析编程,后面的阶段测试此程序系统。该方案既有数据库、软件类主线,又有硬件、网络辅线。

在进行教学安排时,第一学年(第一、第二学期)主要进行“素质基础课”和“电类大类通用技术基础平台课”的教学,第三、四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和“职业认证课”的教学,第五、六学期进行“专业(方向)岗位任务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教学。要求取得有关“职业证书”或专业技术人员证书,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获部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3项、校级精品课程3项。

3.3课程教材建设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师主编出版教材、著作40余部,印数达数十万册,被国内众多高校使用,得到好评。其中一部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7年四川省首届高职高专精品教材评选中共评出了7部省精品教材,其中由我校专业教师主编的教材有2部;《计算机应用基础》获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畅销书称号;《C#程序设计教程(第2版)》等5部教材被选为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均体现了最新现代科学技术和该课程的CBE能力模块,例如刘甫迎主编的《数据库原理及技术(Oracle)实用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和《Java EE Web编程技术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前者介绍后端大型数据库工业标准Oracle最新版11g,后者介绍了Java EE最新规范。

4教学环境及实践教学的改革

4.1教学环境

多年以来,加强了我系专业实验室和陈列室建设。实验设施完备,有以计算机实验教研室为中心的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场所和校内实习基地。实验室包括计算机软件实验室(ERP)、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计算机维护实验室和计算机陈列室。有以高档微机为主的计算机500余台和路由器、交换机等现代化设备,以及正版Oracle软件。

有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迈普公司等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我们与这些公司都签了合作协议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合作(专家参与学校教学改革、聘请兼职教师等)。

4.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以五个层次进行实践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和实训专周、工程素质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增加了实践性环节的比重,专业课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比重分别为40%和60%。

其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4周):大部分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部分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例如,让学生安装、调试和维护计算机网络和前后端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强化学生的岗位职能意识。毕业设计(14周):将实际的科研项目引入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科研的能力。

5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有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技术教育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27人)。有正高职称6人(其中本系教授4人),高级技术职称占66%,有部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佳青年教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教师等,用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6结论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专业篇6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教学方法;教材选取;规划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48-03

一、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一门学科。近年来,数据库管理系统已经由专用的应用程序包发展成通用的系统软件。由于数据库具有数据结构化、最低冗余度、较高的程序与数据独立性、易于扩充、易于编制应用程序的特点,所以较大的信息系统都是建立在数据库设计之上的。目前,对数据库各种模型的研究以及理论上的探讨都在蓬勃开展,其应用也从一般的数据管理扩大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近年来,我国在计算机科学教育中也对数据库予以应有的重视,除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专业外,在其他非计算机专业也开设了相关课程。然而由于各个专业要求的程度不同,涉及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应该有所不同。本文探讨的就是一种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二、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学生听课,与学生交流沟通,为学生答疑和指导实验等各种教学环节,发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据库相关课程时存在一些困难,在听课课程中容易出现听课效率不高,易跑神;心理上容易产生排斥情绪,觉得课程深奥难学。

在通过对各类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产生上述不良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同时,这些都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很多学生在选修课程的时候,根本不了解数据库这门课程,也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是否会用到数据库技术。盲目选修,使得学生关心的仅仅是这门课程的学分要求,而并没有考虑把能否与个人专业相结合。

第二,学生对计算机理论并没有系统的了解。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管是在进入大学之前还是进入大学之后对计算机理论并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他们的计算机技能是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娱乐的玩具,他们能够熟练上网、聊天、看电影、发微博,但是对支持这些娱乐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并不清楚。那么在缺少相关学习基础的情况下,学生就会觉得计算机深奥难学。

第三,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完数据库相关课程后,对数据库技术的理论有较多的了解,但如何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上,如何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学生并不清楚。

三、非计算机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一)合理选取教材

即使只考虑非计算机专业,每个专业不同,对数据库课程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教材的选取对整个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重点难点的掌握都至关重要。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材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结合专业性质进行合理选取。

根据教学实践成果,本文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包括了测绘,地理信息,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学生,这类专业无论是数据库理论还是数据库应用,对学生的要求都不亚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在选取教材时应该等同甚至高于计算机专业的教材要求,应该强化理论教学,并要求理论指导实践,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验环节之外,还要求在教学过程结束时,完成课程设计。因此在教材选取上应该选择原理和应用并重且要求较高的教材。

第二层次是包括了电子商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这类专业对数据库理论知识的要求低于对数据库应用的要求,也就是说更加注重实践,所以在选取教材时应该选取实战类型的教材,可以以一种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软件(Visual Foxpro,Sql Sever)的使用为主线,贯穿数据库理论知识。

第三层次是包括了会计、经济等专业的学生,这类专业对数据库理论知识和数据库应用的要求都较低,主要起到普及的作用,所以在选取教材时应该选取介绍类的教材,可以选择一种简单易学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如(Access)来作为教学主线。

(二)整体规划教学

依据上述三个层次,按专业进行划分,选取适当教材之后,就应该整体规划教学。本文将以第二层次学生为依托,总结真实的教学过程,提出整体规划教学的思路。

第一,搭骨架,定目标。

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更加重视开发实践,为了让学生了解数据库开发的系统性,以及项目开发的流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设计一个典型案例(如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也就是所谓的“搭骨架”。在这个阶段,直接给学生摆出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学完全部课程之后,能干什么,做到心中有目标。

假如,教学过程中,不采取这样的思路,完全按照教材顺序讲解每章知识,就会出现半学期已过,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也不知道学完了能做什么,糊里糊涂,最终丧失了学习兴趣。

第二,充肌肉,细分析。

这一阶段,骨架已经搭好,学生学习目标也已经明确。那么就需要连续完整的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给骨架充肌肉。这里所说的肌肉就是指数据库的理论知识。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主要是仔细分析案例的各个模块,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各模块的设计动机,然后思考这些问题怎样解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了解掌握哪些数据库的理论知识。然后教师在这样的时机下,将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带入课堂,最终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是一个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获得成就感,获取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所以,通过这两方面整体规划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完成由“让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

(三)注重实验课教学

总体来说,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在老师的精心课堂教学规划之下,已经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和明确的目标。这个时候就需要将实验课教学紧紧跟上,趁热打铁,巩固学生认知。以设计型和验证型实验为主,让学生从一个观赏者转变为一个设计者,给学生提供设计空间,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从中体会到实干和成功的乐趣。

(四)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通过课堂提问,课后批改作业等形式能够了解学生情况。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更希望能够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获得教师的赞同。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和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课堂教学效果,甚至是学生的情绪变化。这些都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教师和学生的一对一沟通活动。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主要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新思路。从教材合理选取、整体规划教学、注重实验课教学、加强和学生沟通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些新思路已经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人性化、互动式、启发式的数据库教学活动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Wangshan,SaShiXuan. 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M].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6.

[2]何玉洁.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HeYuJi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Database[M]. 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10.

[3]田俊华,刘爱军.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TianJunHua,LiuAiJun. Visual FoxPro Program Design Basics[M]. Beijing:Post& Telecom Press,2012.

[4]罗晓霞,朱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M].西安科技大学内部专用教材,2012.

[4]LuoXiaoXia,ZhuLi. Guidance for Experiment of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Database[M]. Xian:Xust Press,2012.

[5]闪四清.Sql Sever2008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ShanSiQing. Sql Sever 2008 Basics[M].Beijing:Q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1.

[6]陈志泊.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ChenZhiBo.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Database[M].Beijing:Post& Telecom Press,2008.

[7]陈庆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7]ChenQingKui.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Database [M].Xi’an:Xidian University Press,2009.

[8]施伯乐.数据库系统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ShiBoLe. Database System Course[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8.

[9]周玉萍.Visual FoxPro数据库应用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专业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处理;office高级应用

信息处理能力是现代人应有的重要能力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这一强大工具进行信息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对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进行探讨。

一、信息处理能力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提出“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并结合各专业课程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

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依据和目标,本科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方面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呢?根据一些专业的调查,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2)具备使用典型的专业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3)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

(4)具备通过建模编程、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偏理工科专业)。

(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与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偏工科类专业)。

(6)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较高要求,对部分学生)。

根据该文件,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至少应当具备前三点能力,简化地说就是“计算机基础”、“行业软件使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本文对第三点,即信息处理能力进行分析。

二、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分析

信息处理能力是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意识是指了解数据库技术,知道其基本原理,懂得应用好处,并且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寻求应用数据库技术,可能是自己动手做,也可能是借助专业人员。能力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动手做出东西来的能力,是信息处理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二是指理解相关专业知识,能够配合专业人员工作。

信息处理,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各种数据的处理,这些数据的形式包括文字,数字和其它如图形等。处理手段一般有录入、查询、统计、存储等。

在目前社会的实际工作中,有很多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限于规模和其它原因,信息处理自动化水平不是很高,有大量的数据处理还依赖于手工或半手工,其实目前就算是在一些大型企业也存在着大量手工处理数据的情况,并且不可能随时有专业人员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处理数据的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益处,并且在有了一定能力的情况下,学生应用数据处理技术的意识自然会很强。

三、学习office高级应用比较适合高职高专学生

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在学校里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后,再进一步学习专门的数据处理课程,从上面的分析看,学生学习过这门或这类课程后应该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理论,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其中动手能力是最重要的。

目前这门课程有《数据库应用》或者叫《数据库基础》,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基本思想,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如建库、建表、设置约束和表间关系等,对于数据库应用主要是学习sql语言,特别是查询语句,再有就是简单的程序设计介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起点高,比较系统全面地学习数据处理的各方面知识,但缺点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不太容易达到在实践中自如应用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动手难以用上。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学习Microsoft office(主要是excel)高级应用,对于非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处理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excel提供了很多数据处理功能,部分具备专门数据库的功能,比如可以把它的工作表看作一个数据表,也有诸如查询、统计、分析等工具,也提供编程手段用于处理数据及较简单的应用上,它方便易用,表现优于专业的数据库,其缺点是对于大量数据保存和处理方法上不如专业数据库严格。目前的社会现实是有很多计算机能力很弱的人,通过几小时、几十小时的学习后,就能用excel来做诸如几十个人的工资表这类的东西,功能只有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同时也有很多人在推广用excel来做MIS系统,这是很强大复杂的应用。

通过学习office高级应用来学习数据处理,其优点是易学易用,在不太长的时间学习后,能够快速地应用到工作中,并且其功能也足够应付大部分日常工作。

学习excel应用一般的学习方式是在学习基本操作后,再一步学习excel公式函数使用,通过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例子来学习和练习,如排序、求和等,然后再一步学习一些比较专门方法,如分类汇总、专门的统计函数、数组公式,通过实际中常见的例子来学习。如果能把这部分学得比较熟练,已经能够应付大部分工作了。再进一步可以学习宏,就是用VBA来编制程序,学习VBA编程相比于其它各种编程工具来是比较容易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office提供了一个录制宏的功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学习编程的一个强大工具。如果不是专门的程序设计人员,只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VBA的功能是足够的。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学习到数据的录入、保存、使用等能力,也同样能够接触到程序设计,而且课程的深度不低于数据库应用课程。

这种方法缺点是理论上比较欠缺,如果只学习excel高级应用,那么一些数据处理基本常识没有包括在课程中,但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在课程中加入专门的部分讲这些常识。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专业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化技术 多媒体技术 数据库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 人工智能 专家系统 3S技术

1主要农业信息技术

1.1计算机网络化技术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指以共享资源为目的,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将地域上分散的多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终端数据设备与中心服务器、控制系统连接起来,对网上信息进行开发、获取、传播、加工、再生和利用的综合设备体系。目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利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网络便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世界上早期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是美国的AGNET。我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发展很快。

1.2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使之建立起逻辑联系,并能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结合的一个产物,除能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组合为一体外,还具有交互性、数字化、实时性等特征。在国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农业已相当普遍,国内也有一些成功的开发实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开发的农作物有害寄生虫检索多媒体软件,为农产品进出口的检疫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1.3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一种能有组织地和动态地存贮、管理、重复利用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利用数据库系统可将大量的信息进行记录、分类、整理等定量化、规范化的处理,并以记录为单位存储于数据库中,在系统的统一管理下,用户可对数据库查询、检索,以快速、准确地取得满足不同需要的各种信息。农业信息浩如烟海,要使各种各样的信息变成能为农业服务的信息资源,将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建立起农业数据库系统是目前最普遍、最实用的方法。农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数据库、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业机构数据库等。

1.4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信息处理系统。MIS技术应用于农业最早是美国开发的棉花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我国于1990年也成功开发了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该系统有效地将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化学调控等生产技术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的优化方案,在山东、河南等地示范推广3.5万多hm 2 ,平均增产皮棉125kg/ hm 2 。

1.5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1.5.1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行为,以实现用电脑部分地取代人的脑力劳动的综合性科学。人工智能的应用很广,在农业方面,以对专家系统为代表的研究最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5.2专家系统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就是将农业专家的经验,用合适的表示方法,经过知识的获取、总结、理解、分析,存入知识库,通过推理机构来求解农业问题。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始于80年代初,目前已在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农产品市场销售管理等方面研制出较多的农业专家系统。

2 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2.1信息技术开创了电子商务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

电子商务是集多种信息技术于一体来进行贸易活动的方式,其高效率、高收益的特点弥补了传统营销的缺陷,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营销方式的发展方向。

2.1.1电子商务降低宣传成本。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进行自我宣传。同时可以把农产品的详细目录、产品规格、照片以及生产的安全性到网上,这些资料一经电子化,便无需印刷、包装、存储和运输,节约了大量营销费用。

2.1.2电子商务可为消费者提供随时服务。互联网全天24小时开通,不存在节假日或营业时间的限制,消费者可以在任意时刻浏览农业生产组织所建立的网页或网站,向厂家发出电子邮件进行查询或定购。

2.2信息技术有利于降低成本

2.2.1信息技术优化生产要素,能降低生产成本。劳动者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接触先进的生产观念,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工具变成由计算机控制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机器体系,可提高生产效率。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劳动手段运用到生产中,使生产过程趋于科学化,降低生产成本。

2.2.2信息技术促进规模效益,能降低平均成本。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内部交易费用,从而能降低平均成本。首先,信息技术使企业在选择基地农户时,可以跨越地域的局限,进行快捷、准确的定位。其次,企业可以利用网络给农户下“订单”,农户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企业的产品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降低了纠纷的发生率和纠纷解决费用。

2.3信息技术有利于控制风险

2.3.1信息技术有利于预测自然风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确定。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进行自然预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2信息技术有利于规避市场风险。我国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但随着关税壁垒的降低,非关税壁垒随之抬头。利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农业经营组织可以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及时做出反应和产品调整,避免遭受巨大损失。

2.4信息技术促使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现规模经济

上一篇: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