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0 09:56:20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医院 病例档案 现实意义

医学科学技术档案,是指医学科学研究、科学管理、生产技术和基本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图纸、照片、报表、录音带、录相、影片、计算机数据等科技文件材料。医学科学技术档案是国家档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医学科学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反映,是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和依据,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1]。本文所要讨论的特殊病例档案是指临床上罕见或不典型的、诊治比较困难的、治疗方法比较先进的及在诊治过程中存在争议的病例(包括存在医疗纠纷的病例)所形成的档案。这部分病例档案作为医学科学技术档案的一部分,因其特殊性存在着较大的教育价值,更因其易流失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院近3年来通过发动兼职档案员加强对特殊病例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并利用特殊病例档案材料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增强了医院档案工作的活力。

1 档案的属性决定病例档案具有的教育意义

档案在保护历史记录方面的文化价值决定了档案具有教育的专门功能。特殊病例档案作为医学科学技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医疗活动中各种罕见或不典型的、诊治比较困难的、治疗方法比较先进的及在诊治过程中存在争议的病例(包括存在医疗纠纷的病例)材料。医院档案员通过对这些病例材料的收集、整理,并单独成册或成光盘,结合相关部门对医务人员开展教育,对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加强责任意识、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加强特殊病例档案的收集、整理

2.1拓宽特殊病例档案的收集范围 首先,要对全院专、兼职档案员及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强调特殊病例档案收集、整理的重要性。特殊病例档案不仅要收集文书档案,还要收集医疗活动的档案;不仅要收集传统的纸张文件档案,还应当收集照片、声像、电子等新型载体档案,这样才能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提供丰富的材料。

2.2健全档案员职责,加强部门合作 健全医院兼职档案员职责,特别是重点科室及手术室的兼职档案员,由档案室组织定期培训。并与医务科、病案室等科室及医务人员取得统一,对符合特殊病例档案标准的材料要及时进行复制备案。

提高留取档案资料的硬件设施,为此,我院挡案室专门配备了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扫描仪等设备,及时将资料录入保存。由于目前医院病案室、医务科等部门也保存部分特殊病例材料,要完整收集这些材料,档案室必须要密切与这些部门合作,主动或有效配合这些部门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避免行政部门人为丢失。

3 利用特殊病例档案开展教育

3.1开展医学教学 我院作为高校附属医院,医院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医院利用特殊病例材料对实习同学开展教学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如一份完整的疑难病例档案,是医务人员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实文字记载,详细记载了病人病情变化、病例分析、治疗效果等,并具有特殊的经验教训借鉴,可以指导、预防和警示学生,较之与普通病例更能为以后的诊疗、医学科研积累临床实践资料。

3.2开展病例讨论 特殊病例档案材料为医院提供丰富的病例讨论资源的同时,由于其既存在疑难性、复杂性,又能较全面的反映病人的诊疗、检查及最终诊断,讨论后能让医务人员获取更多的临床经验,从而提高确诊率,使病人得到有效治疗。

3.3分析医疗纠纷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的现状令人担忧,随着医疗纠纷的增多,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职业——“医闹”[2]。

医疗纠纷的发生,客观地说是不可避免的,但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院是可以积极作为的。我院对近几来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80%以上的医疗纠纷均可通过加强医务人员责任意识、语言沟通用及服务水平得到避免。我院档案室整理医院近3年发生的医疗纠纷病例材料并归入特殊病例档案,利用这些材料分批组织讨论,教育医务人员加强责任心,提高医疗质量,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加强法律学习,依法行医,重视医疗文书。

4 总结

档案不仅仅具有提供凭证、参考作用的职能,还具有比课堂教育更有效、生动的教育职能。医院档案工作者应顺应时代要求,采取丰富多彩的手段,把医院档案室建设成一个提供信息技术交流的教育基地。我们体会到,在新形势下,要不断扩展医院档案室的教育功能,尤其要在实效性上下工夫,因地制宜、广开思路,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教育活动。医院应积极创造条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档案管理在管理理念、技术手段、硬件设施能更适应时展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医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办法第2、3条.卫生部1983年12月15日颁布实施.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 课程适用

进入21世纪,随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聋校数学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实施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不论是数学课程的实施,还是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都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去落实、去解决,“如何培养出时代所需的聋校教师,是我们广大特殊师范院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作为指导聋专业师范生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其适应新课程教学能力的教材教法课程,目前大都仍采用的是“理论+举例”的教学形式,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缺乏感性的经验,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不够,致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念中,用学生的话讲就是:我们觉得老师讲得很实用,但一到实际教学中,心里仍然没有底。可见,这样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对特殊师资的需求。改革教材教法课程,已势在必行。

经研究和实践,我觉得较为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有效途径。

这一方面是因为案例分析作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种“对话”,“教”、“学”双方合作与互动的理想背景,它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另一方面原因则是作为美国师范教育中非常盛行且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台湾和上海等地的师资培训中已经有人在尝试和使用,且取得不错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案例教学可以在培养聋校师资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专业案例的引领,学生可以像一个真正的教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这是传统课程所不能及的。

下面介绍笔者设计并执教的案例教学个案(共3课时),具体过程如下:

1、阅读案例,思考问题

案例(略):“小数乘法”教学案例具体案例见《现代特殊教育》2007.7、8合刊F67-68

2、小组讨论问题

我将41个人的班级分成8个组,要求他们自由组合,尽量做到男女搭配,优困结合。在学生阅读完了之后,我布置了下面5个讨论的问题:

(1)、这篇案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案例中的哪个部分?为什么?

(2)、你认为“梳理思路,准备交流,小组交流,整理成果,准备全班交流”这些环节必要吗?为什么?

(3)、学生上课时,自己想出了许多解决小数乘法的方法,这些方法应该如何处理?如何优选?

(4)、请你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评价这位教师的做法?

这些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案例,便于学生利用聋童教育学、聋童心理学理论来分析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交流。针对案例中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教学情景提出的这些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这类问题的讨论,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较为积极的投入到讨论中去的,我有时也会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但是更多是倾听他们的讨论,并且提出一些我的个人看法,或者就某个同学的观点追问一些问题。我希望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盲目的听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观点。

讨论的问题一次性出示,在经过1~2节课的小组讨论,我们便开始进行全班汇报了。

3、全班汇报不同想法

根据他们的发言,我在黑板上进行相应的简单的板书并进行简单的复述,以便使学生再次确认他们自己发言的意思。由于篇幅的原因我这里只选择“如何优选”这一题的回答作一简单的介绍。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思考的差异性,我总结归类,在黑板上写下如何优选的方法:

(1)计算时间短,正确率高,

(2)举反例,排除法,

(3)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优选,

(4)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因人而“选”;

对于如何进行“优选”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关“算法多样化”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目前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通过这次讨论,让学生对此问题有所思考,为今后的教学傲准备。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讨论并没能在课堂上完成,为了使本次讨论能够更深入地进行下去,我决定将问题延伸到课后,要求每位学生对算法多样化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以下是部分学生的作业中的其他观点:

(1)关于由谁来进行“优选”?(应该由学生自己来优选,如果由教师出面优化,显然有悖培养聋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和优化意识的初衷。)

(2)如何确定优选的最佳时机?(由于聋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较弱,直接分析前面出现的几种算法,很难得出哪一个是最好的解法,必须通过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体会各种算法的优劣,让聋生获得对知识的完整的体验。)

(3)教师不应强调算法全面化,(聋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很大,不能干人一面的要求。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两种算法,这样,才能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建议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篇3

一、做好“三多”工作,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

案例一:李XX,江苏省大丰市三龙镇第二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二(1)班学生,今年8岁。父母一直在哈尔滨打工,每年只回来看望他一次。孩子想念爸爸妈妈时只能通过长途电话说上一些话。目前,他一直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公、外婆虽然精力尚好,但与冬冬缺乏沟通。冬冬后来变得沉默和懒散了。班主任目睹着冬冬的变化,果断地采取了“三多”行动:多召集几次与老人们的见面会,引导老人们了解儿童心理,学会沟通策略;多组织几次手拉手活动,倡导全体同学以实际行动加入到手拉手活动中去;多开展几次特长竞赛活动,丰富留守儿童及其他儿童的业余生活。现在,冬冬开朗多了,做事也变得认真了。

案例分析: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等原因一直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小班化教育实施以后,我们的教师已经有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他们的身上。我们通过学校的帮助建立好“三多”活动制度,努力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并通过“三多”工作,努力让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困扰而影响发展。

二、扮好“三重”角色,让特殊家庭儿童健康地成长

特殊家庭儿童因为特殊的背景更需要特殊的关注。我们的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意义,把握小班化教育优势,扮演好成长向导、心理医生、爱心妈妈的三重角色,让这些特殊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

案例二:柏XX,我校二(3)班学生。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打工,一直与爷爷一起生活。她从小缺少母爱,养成了寡言少语、不思进取的习惯。班主任和课任教师一起为她制定了个人发展计划,并充分运用班级“心情驿站”(心理辅导站)、“谈天说地”(每日一次的晨会对话课),引导她表心迹,长见识,获自信。

案例分析:爱心和智慧是小班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只有在有爱心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的智慧才能在学生心中扎下教育的根,结出育人的果。一个所谓“特殊儿童”的成因是复杂的,要改变他,使其个性更完善,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心血的浇灌,更需要耐心!我们要坚信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无限潜能,我们要坚信教育能创造奇迹。

三、发挥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1)发掘资源,拨动学生的心弦。“资源”不是外加的,而是来自教材、学生的本身。一(2)班王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她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来”字的写法,就充分运用形象记忆的手段:一片肉加上两点芝麻,再加上一片肉,用竹子串起来后粘上两叶菜,就成了“来”一串肉。

(2)满足需要,舒展学生的心灵。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至爱,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正是我们小班化教学的风格。因此,我们从学生的愿望出发,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目标的上限与下限、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指导的分类与个别、伙伴的合作与助教、作业的推荐与自选等的组合式教学,让各类学生都得到情感的满足、兴趣的调动。

(3)展示成功,放飞学生的心愿。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我们以阳光角、档案袋、创造苑为展示窗口,努力实现过程评定、成长记录、多元评价的革新,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得到赏识、放飞理想的通道。

四、挖掘闪光点的价值,让问题学生看到前进的希望

挖掘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正纠偏,是转化问题学生的成功经验。这虽不是小班化教育独有的东西,但是在小班化教育中我们可以做得更加完美。况且,学生人格的塑造中就十分需要认识这一价值。

案例三:张XX,我校四(3)班学生。由于家庭照顾不够,养成了喜欢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有一次,班级临时调换教室。他在新教室发现了课桌里的牛奶,就趁别人不注意时将它喝了。班主任李老师了解情况后,就跟他讲清利害关系,并利用他说话守信的长处希望他自己想办法处理好这件事。果然,他在第二天就赔给了人家一瓶牛奶。老师趁势表扬了他,给了他自信。现在,他再也不拿别人东西了,还天天帮班级倒垃圾做好事呢!

这些虽然说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却可能改变着同学们的一生。小班化的教育就是创造一个无差生的境界,也就是使特殊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对待特殊学生的成长需要耐心,转化特殊学生是一个漫长的、考验人耐心的过程。相信只要我们小心地呵护,细心地栽培,未开的花朵终究能开出清香的花儿。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循证实践 证据 最佳实践

分类号 G760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亦称为“基于证据的实践”或“证据本位的实践”。目前,循证实践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中干预和服务的“黄金标准”。在特殊教育领域,包括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CEC)在内的权威机构均已认识到遵循科学证据来进行决策的紧迫感,相关法律法规甚至对特殊教育领域实施循证实践做了明确规定。例如,美国《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the No Child Left Behind,NCLB)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证实为有效的教育方法”(proven education method),并且在法案中有100多次提及教育者必须使用科学本位的研究(scientifically based research)来支持其干预措施;《残疾人教育法案》(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tiesEducation Act,IDEA)则有80余次提到学校专业人员必须使用科学的研究本位的干预(scientific,researchbased intervention)。近些年来,随着对循证实践的重视,特殊教育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质量标准愈加受到重视,特别是,高质量的特殊教育研究应具备怎样的指标、怎样评价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提高特殊教育实践成效、构建科学的特殊教育循证实践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文拟就循证实践的概念、内涵与缘起、循证实践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循证实践的基本过程以及实施和推广等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特殊教育循证实践的研究与实施提供参考。为行文方便,文中会灵活采用“循证实践”、“基于证据的实践”或“证据本位的实践”等不同术语表达方式。

1 循证实践的概念与内涵

循证实践的概念脱胎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医学领域,循证实践是指受最佳依据(best available evidence)、临床专业知识(clinical experrise)和患者价值(client value)等三方面影响的决策过程。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美国言语语言协会(American Speech and LanguageAssociation,ASHA)和全美自闭症中心(National AutismCenter,NAC)等权威机构均采用了与以上循证实践相似的定义。Spencer与Detrich等人借鉴相关领域中循证实践的成熟定义,将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定义为:结合了最佳证据、专业判断(professional judgment)、个人价值和背景(cntext)的决策过程(decision-making process)。Cook与Odom等则认为循证实践是指由高质量的研究所证实的,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实践和方案。在这些定义中,实践(practice)一方面是指整体的专业活动,同时还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spencer,2012)。在特殊教育领域,实践(practice)包含课程、行为干预、系统改变或教育方法等,既可以是一项正式的干预措施,也可以是一项庞大的教育计划。

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则认为,从专业视角来看,循证实践既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作为名词,循证实践是一种基于科学的干预。而作为动词,循证实践是指从业者以科学为基础,对干预进行选择的决策过程。也就是说,循证实践主张“遵循最佳证据进行实践”,以科学实证为干预的基础。最佳依据、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价值是循证实践的三大核心要素,全美自闭症中心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要素,即正确地实施循证实践的能力。实际上,循证实践的逻辑很简单,即认定和使用被普遍认可的、最有效的实践能提高学生的成就。循证实践强调将研究证据进行整合对于决策过程的重要性,尽管领域不同,但是判断循证实践的研究标准一般涉及研究设计、研究数量和研究质量等方面。而特殊教育领域中鉴定循证实践的常用方法包括团体实验研究(group experimental studies)、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ies)、单一被试研究(single-subject studies)以及质性研究(qualitativestudies)等。

2 循证实践的缘起

循证实践最先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医学领域,并催生了循证医学,而循证医学起源于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 Cochrane。1972年Cochrane在他所著的《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应》(Effectivenessand efficiency:Random reflections on health services)一书别强调随机控制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重要性,并指出临床执业者应使用经过严谨研究检验后证实为有效的治疗法去治疗患者,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临床服务。Cochrane的这一建议得到医学界的积极响应,循证医学迅速成为临床决策和临床实践的主要范式。循证医学是指临床干预者在做临床干预决定之前,需透过详尽地辨认、评估和应用最适当的临床相关证据去治疗他们的个案,即治疗者做干预时在意识上与行为上应该使用当前最新的研究证据,用最受支持的疗法去治疗他们的患者。治疗者的任何治疗的决定是出自于目前具有最强证据支持的方法,并且考虑患者的最大利益。1992年英国牛津大学成立了以流行病学家Cochrane名字命名的“Cochrane中心”,1993年10月,正式建立了世界范围的“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 Collaboration),对各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systematic review)及元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最佳证据,这在全世界引起了热烈的响应。1996年第四届年会在澳大利亚召开,9个国家412名代表参加,成立了13个Cochrane中心。

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干预决策失败的风险,受循证医学影响,循证实践在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得以推广和发展,形成了循证社会工作实践(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EBSWP)、循证公共卫生(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EBPH)以及心理学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sychology,EBPP)等范式。目前,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也正致力于特殊教育领域循证实践标准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作为特殊教育研究的权威机构,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在特殊教育实践分类标准的界定中发挥主导作用,相关的手册将于2013年问世;而成立于2002年,由美联邦政府资助的“有效教育策略资料中心”(What Works Clearinghouse,WWC)是最全面、著名的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资源中心。尽管WWC最近没有确定针对障碍学生的循证实践,但是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对学习障碍学生、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以及早期特殊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实践研究,进行证据审查。

3 循证实践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尽管循证实践在专业期刊和法律法规中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研究发现,特殊教育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脱节(research-to-practice gap)现象严重,研究与实践相脱节使得特殊儿童无法接受有最佳实证依据的教育服务,而只能接受效果较差的教育服务,这无形中增加了教育负担并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许多特殊教育教师经常抱怨许多研究在教育现场往往没有可操作性,并且许多研究仅仅出现在为研究者量身定做的专业期刊上,没有考虑一线教师。权威期刊《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甚至曾为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刊登过专刊,通过谋求实施高质量、持续的循证实践,以期消除研究与实践之间的隔阂。

在实践领域,特殊教育很早就有成功的教育干预个案。然而,特殊教育教师经常遇到许多种干预方案,但却无法确定每种干预方案的有效性,在选择时无所适从,极具随意性。结果特殊教育教师往往直接依据自身专业能力和经验来做干预,导致未能参照实证研究的结果主观性太强,直接影响到干预的效果。元分析研究也显示,特殊教育学生接受的许多干预方法收效甚微或有负面效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使用的是缺乏研究证实的实践,尤其是有些特殊教育实践被研究证实是无效或低效的。例如,Carter等对捷克531名特殊教育教师所使用的8种教学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90.8%的教师几乎每天都使用直接教学法(direct instruction),77.6%的教师几乎每天都使用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这两种方法均是在研究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教学策略。然而71.3%的教师几乎每天使用社会技能训练法(social skills training),该方法却被认为是没有效果的;Burns等的研究结果也较为一致,直接教学法是使用最频繁的教育方法,知觉动作训练(perceptual-motor training)则是用的最少的教学方法。同样,有些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在教学中使用频繁,但是社会技能训练等方法使用尽管非常频繁却没有效果。

为努力消除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提高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循证实践主张把最佳研究证据纳入实践视野,这有利于平衡研究者的研究和实践者个人经验对实践的影响,循证实践也成为解决研究与实践脱节问题的重要路径;另外,特殊儿童学业失败、辍学率增加、特殊学生生存能力下降和独立性差等不良成果使得为特殊教育实践提供证据支持成为必要。加之《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和《残疾人教育法》等法律对有证据支持的实践的倡导,这些都促进了特殊教育领域循证实践的实施和发展。例如,《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要求教师使用科学的、研究本位的方案(scientific,research-based programs),该方案应:(1)有理论依据;(2)第三方评价;(3)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4)具有可持续性;(5)在环境不同的学校中具有可复现性(replicable);(6)具有能证明其有效性的证据。

4 循证实践的基本过程

Schlosser和Raghavendra等提出了循证实践的7个步骤:(1)提出问题;(2)选择证据来源;(3)执行检索策略;(4)证据检查和综合;(5)应用证据;(6)评价证据应用的结果;(7)传播研究结果。Torres等人则根据特殊教育实际,提出特殊教育工作者实施循证实践的十个步骤:(1)确定学生、环境和指导者特点;(2)检索循证实践的相关资源:(3)选择一项循证实践;(4)鉴别所选定的循证实践的基本要素;(5)实施一个周期的有效指导实践;(6)监控实施的保真度;(7)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进步监控;(8)需要的情况下对实践进行调整;(9)在进步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做教育决策;(10)成为一名领导或一名倡导者。而根据循证实践首倡者们的观点,循证实践遵循5个基本步骤:(1)生成可回答的问题(create answerable questions);(2)调查证据(investigate the evidence);(3)评估证据(appraise the evidence);(4)调整和运用证据(adapt and apply the evidence);(5)评价结果(evaluate the result)。

4.1 问题形成

问题形成是循证实践的首要环节,Len Gibbs认为问题应满足3个根本性品质:以人为本、具有实践性和证据易于电子检索。同时,Gibbs还界定了5类基本类型的实践性问题:评估问题(assessment question)、描述性问题(description question)、风险问题(risk question)、预防问题(prevention question)和干预问题(intervention question)。Spencer则认为,一个高度结构化的问题应准确界定:要研究的人群或学生、要取得的成果以及环境的主要特征,并且往往采用问题导向的问题(Dmblem-based question)或干预治疗导向的问题(treatment-based question)两种表现形式。

4.2 寻找当前最佳证据

证据是可获得的事实或信息集合,用以表明一种理念或建议的真实性或有效性。许多学者倡导一种金字塔形的证据等级,并获得美国教育部的认可。该证据依据质量和可靠性强度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临床判断(clinical wisdom)、定性分析的个案研究(qualitativecase studies)、后测设计(posttest only design)、前后测设计(pretest-posttest design)、准实验设计(quasi-expefimental design)、随机控制实验(RCT)和元分析。其中,元分析(或系统化文献回顾)可以针对特定问题,综合分析过去对该问题的不同研究结果。而在证据寻找过程中,应保证所需资料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以电子‘数据库为例,目前许多期刊被同时收录在多个数据库中,而另外一些期刊却只收录在一两个数据库中,因此不同数据库会出现不同的检索结果。因此,信息搜索时尽可能多地包括重要数据库。并且,证据寻找过程中,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想把握特殊教育研究的前沿,就应定期阅览至少包括像《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特殊教育》(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和《矫正教育与特殊教育》(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等10余本特殊教育领域的权威专业期刊。

4.3 证据评价

循证实践要求对已有研究证据提供一个可以评价其质量优劣的标准,以此来以判断与衡量实践中的最佳研究证据。Mitche~综合了多方观点,认为理想情况是把证据建立在详细的研究基础上,并且满足以下指标:(1)干预治疗的保真度(treatment fiddity);(2)行为结果(behavioral outcomes),研究应包括对行为结果进行可靠而有效的测量;(3)学习者特点(learner characteristics),研究应清晰地描述学习者的年龄、发展水平、可能具有的障碍性质和程度,研究应尽可能关注同质性学习者,样本之间异质性越大,教育者就越难决定哪个学习者能从策略中受益;(4)控制变量(control of variables),研究应确保结果是由干预所导致的,而不是源于其他的干扰变量;(5)免受污染(freedom from contamination),影响研究结果的“污染”因素应该完全杜绝或者降到最低程度;(6)可接受的副作用(acceptable side effects),对可能的副作用进行评估并保证其产生积极影响或至少不是消极的影响;(7)有理论依据(theory-based),应详细阐述相关策略的心理机制和学习过程,以便能推广到其它情境中;(8)后续(follow-up),应有对行为收益能否维持进行确认的后续研究;(9)针对自然环境的研究(research versus natural conditions),研究应在日常教学环境中得以实施;(10)同行审查(peer review),研究应发表在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权威期刊上;(11)复制(replication),至少应包括两项显示积极效果的研究;(12)成本效率(cost effectiveness),采用的干预措施费用不能过高;(13)实践价值(practical significance),研究应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14)可利用性(accessibihty),教育工作者能比较容易地获得可利用的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完全随机控制实验研究最佳。但是由于特殊教育的特征以及许多障碍的低出现率,单一被试研究成为对特殊教育实践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常用方法。Honer等人提出高品质的单一被试研究应最低满足七个指标:对参与者和环境的描述、自变量、因变量、基线、实验控制/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社会效度(social validity)。并且,证据本位的实践应:(1)满足以上标准的至少5项单一被试研究,并且对照试验已经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2)以上研究应由至少3个不同的研究者,在3个不同的实验情境中实施;(3)5个或5个以上研究的全部被试至少在20人以上。然而,单一被试实验研究设计虽然可以直接探讨干预所造成的影响,掌握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被试样本过少,需要有多个研究实验结果的支持才能证实其效果。也就是说,单一研究成果,即使具有较高的研究质量,也不足以证明一项特殊教育实践具有实证本位的效果。

实际上,任何一个教育研究都无法为一项干预有效与否提供绝对证据。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都能对教学提供重要的观点,但是它们无法确定一项实践是否是有证据支持的,也就是无法确定实践能否使学生成就取得预期的改变。而实验研究则能为干预有效性的假设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支持某项实践的高质量实验研究数量越多,我们则更有把握地判定该实践能使得学生取得预期进步。Gersten与Fuchs等认为,特殊教育实践要具有实证本位,应借助于数个不同实验、不同的研究者或不同受试,并且最少要有四个品质可被接受或是两个高品质的研究结果来支持该实践。

4.4 调整和运用证据

循证医学中,最常被提及的问题是:结果是什么,它们能否对自己治疗患者产生帮助?而在特殊教育领域,证据调整的最主要原因则是特殊儿童的复杂性。由于特殊儿童是一个异质性群体,每一个儿童具有独特的特殊教育需要,任何一项经过研究证实的教育实践也不能保重对任何环境中每一个儿童奏效。在绝大多数探讨最有效干预的效果的研究中,尽管被试都接受了干预,往往仍有少数的被试无法取得进步。Torgesen发现,即使是最有效的早期阅读干预对2%-6%的儿童也不一定奏效。并且,特殊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往往不同步,例如超常儿童的发展水平超出正常同龄群体的平均水平。因此,干预措施则需要充分考虑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并在干预实施之前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在不同年龄群中使用时具有某些共同元素,但是,考虑到认知能力的根本差别,认知行为疗法必须针对儿童做出相应调整。

4.5 结果评价

如前所述,干预方案做调整之后,接下来应对证据是否持续支持其应用进行评估,也就是要进行循证实践的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从“基于证据的实践”走向“基于实践的证据”(practice-based evidence)的重要一环。结果评价可以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和团体研究设计两种方式进行。单一被试实验研究设计则非常适合对个别儿童的进步进行评估,并利于教师对干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测量并及时做出调整;团体研究设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探索性设计(exploratory design)、描述性设计(descriptive design)和解释性设计(explanatory design)。

5 特殊教育循证实践的实施与推广

特殊教育领域中循证实践的实施与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许多的教学技术和干预方法并未被认定为具有证据本位之效果,主要是因为:(1)尚未就该实践的有效性实施足量的高品质实验研究;(2)研究者尚未对涉及特殊教育实践的现存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分析。而证据本位的实践最有可能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地使用基于证据的实践。

而作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联结,循证实践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正确高效的实施,即使最有效果的干预也不能产生成效。Fixsen等提出来干预和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效干预×有效实施=成效(Effective interventions×effective implementation=improved outcomes)。Malouf和Schiller则提出了影响研究与实践之间关系的三个因素:教师知识和学习、教师态度和信念、环境因素。研究发现,教师对实践的认知与实践运用呈显著正相关,一般教师都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擅长的教学方法,却对教育方法有效与否关注不足。现实中,许多最有效果的实践在现代课堂中往往并未得到运用,证据本位的实践活动的实施则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改变他们往日的教学常规,转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大规模地推广实施经过实证的实践,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得到系统的支持。Klingner等则建议对有证据支持的实践的推广应该首先在小范围实施,证明其合理有效,然后才能在真实情景中大范围地推广。最终决定对特殊儿童是否实施证据本位的教育实践,以及如何对特殊儿童正确地实施,最终都要取决于教师。因此,为满足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要,特殊教育教师不能盲目实施所谓的循证实践,而是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智慧(professionalwisdom)来审慎地选择和正确地实施循证实践,并在保证循证实践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调整以满足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求。

综上所述,循证实践已经成为特殊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范式,探讨循证实践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基本过程,以及实施和推广,对于强化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基本理论研究、提升特殊教育科研的实践价值、以及提高特殊教育干预的质量与成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鼓励和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与当前世界特殊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取向不谋而合。为此,我国特殊教育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者,应将循证实践理念纳入到特殊教育相关法律和政策之中;作为特殊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实施者,特殊教育教师应汲取循证实践的先进理念,提升特殊儿童干预决策的证据意识,在教学中实施有最佳证据支持的实践,并在特殊教育科研中更多地关注科研成果的实践价值。另外,循证实践的实施应与特殊教育现场环境相吻合,研究者应准确掌握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共享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培训质量;党校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78-02

案例教学是以教学案例为媒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员共同研究和观点碰撞为主要施教方式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启发式、引导式和参与式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从19世纪后期在哈佛大学法学教学中首次运用后,逐渐被引入各种学科教学中,20世纪80年代,它被带入了中国课堂,并且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员的重视和欢迎,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党校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党校是党培养干部的主阵地,因此教学成为党校的中心工作。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开放、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激烈的时代,这对党员干部提出了严峻考验,也对党校教育提出了挑战,目前传统的培训方式已无法满足学员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因此,党校教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引入案例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方式成为必然。

一、党校实施案例教学的必然性

(一)案例教学符合党校教学的内在要求

党校是党委的重要工作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和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党校的教学活动的根本要求,党校教学要注重培养的是学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案例教学正好符合党校教学的内在要求,它以案例作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中介,架起了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向理论飞跃的桥梁,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实践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更加注重学员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现“教”“学”的密切互动。

(二)案例教学符合党校教学的特殊性

党校的职能和地位决定了党校教学有着其相对独特的教学机制,从而决定了党校教育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又体现在学员的特殊性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两个方面。

一是党校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种能力不可能通过传统的“粉笔+讲课”的教学方法获得,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未来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相当的政治理论功底、坚定的信念和优良的作风,而且还需要有实际的领导工作能力,要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要能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在提高学员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上下工夫。

二是党校学员的特殊性。到党校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到党校学习并不只是简单的“加油”、“充电”或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接受培训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党校的教学必须把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培训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融知识传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党性锻炼为一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形成以执政实践为本源、以自学为基础、以深刻内省感悟为契机、以理论和现实问题研讨为导向的培训模式。这既是党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党校科学发展的保障。

(三)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围绕自己的专业所学设立专题,再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丰富后推上讲台,即便是这样,专题仍会因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局限性,很难对学员从实践工作中带来的困惑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无法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再加上课堂的封闭性与单向性也使得学员没有机会谈出自己的体会,这使得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学员的实践优势难以实现融合和互补。不仅师生间无法互动交流,学员之间也没有机会相互沟通。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己经不能适应培养现代领导干部的需要,迫切需要对这种旧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

二、目前党校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准备不充分

目前党校案例教学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给学员普及有关案例的背景理论知识,致使广大学员没有查阅相关资料,没有理论知识做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无法更好地对教师做出响应,也不会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目前案例教学中的大多数案例都采用“拿来主义”,适用性受到限制,案例不精,缺乏典型性等问题普遍存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仍相当滞后。这些准备工作不充分,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原因。

(二)没有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有些教师还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讲授时间的比重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教师主动性过强,从而削弱了学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压抑和束缚了学员的思维倾向和方法,学员发言不踊跃,有的学员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成为走过场,使整个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要知道,案例教学必须是以学员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条件的。

(三)教师对新模式不适应

案例教学是培养学员分析决策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对教师的要求自然更高,这就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首先,课前准备工作不到位,教师通常会依据自己的认识去选择案例,而往往忽视学员的知识层面和实践;其次,没有把握好讨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少的干预会导致学员的讨论容易偏离主题,干预过多,教师又成了课堂的授课者和主导者,打乱了学员的积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三、运用好案例教学,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一)切实提高案例质量水平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同时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因此,选编案例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党校教学所用案例的原材料要来源于实际,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实际,因此,案例所讲述的故事应该是真实的,而非主观杜撰捏造的,臆造出来的案例不仅没有生命力,也没有吸引力。

第二,案例应具有开放性。案例要能为人们创造和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而不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理想的案例应该是既能包容也能促进多种见解的形成,能使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和技能的人对同一案例都有话可说,能用不同的方式来研讨同一案例。”这样才能达到考察和提高学习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第三,案例应具有针对性。要坚持按需定教、有的放矢,党校主体班由于班次不同,学员又来自社会各界,文化、级别、经历、资历、岗位和工作特点的不同,形成了干部自身需求上的较大差异,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调整案例内容。

(二)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实现角色转换,在教学中由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整个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主持人”,即由“教”变为“导”。学员也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强调全体学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一是要精心设计研讨题,研讨题要有利于学员扩展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有挑战性的研讨题能带领学员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去,激发学员浓烈的参与意识。二是要精心组织课堂讨论,学员围绕研讨题展开讨论,适时地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充分尊重学员的分析,同时又要防止讨论主题漫无目的地扩散,合理引导和收缩讨论主题,教师的有效引导更有利于学员积极主动的参与。

(三)教师应尽快适应新模式

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才能适应教学新模式,才能适应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从某种程度上讲,党校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富有”,但在实践经验上则普遍“贫困”,于是教师与学员之间便形成了教师所“给”和学员所“要”之间的冲突,所以教师应坚决克服“一锅菜”给学员、“一本经”念到底的做法。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武装头脑,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信息不断更新,以适应在案例教学中,对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的要求;第二,教师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使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内容不断完善创新,平时必须认真搜集和积累案例素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培训对象的特点,及时更新案例;第三,教师要锻炼自身的应变和判断能力,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发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研讨现场的气氛,充分结合学员研讨的内容加以评论,对学员的表现也要给出积极的评价,激励其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

总之,案例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党校教学总体思路的拓展和教学改革深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真实写照,是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必然要求,它的运用和推广也必然为党校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为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08-10-30.

[2]梁周敏,等,编.案例编写与案例教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张英华,等,编.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唐世纲.论案例教学的实施与功用[J].教学与管理,2005,(5).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49-02

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是特殊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指导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学科教学基本理论、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能力。但是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后表现出小学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明显欠缺的问题,需要盲校、聋校花费较长时间来培训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小教专业的毕业生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扎实,进入工作岗位马上能够适应教学工作,致使许多盲校、聋校在招聘时宁愿选择小教专业的毕业生。这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有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要?应如何有效地设置特殊教育教学法?本文试通过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使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满足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为其他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笔者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2012级和2013级学生――分别是98人和80人为教学对象,根据该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现有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的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剔除其中重复的内容,重新编排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实施教学,边教学边调整课题方案,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本课题是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一边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一边调整教学计划,使现有的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逐渐符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

三、研究过程

本教学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

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信息,拟定课题方案,整合教材。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基于特殊教育学校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根据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两类儿童的特点和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使用天津出版社的《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和《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作为教材,选用《小学新课程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小学数学教学法和网络资源等为教学参考资料,通过对《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整合,形成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理论知识。

(二)第二阶段――实施教学阶段,调整教学计划

1.理论教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着重从理论方面阐述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其中第一部分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数与代数的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2.实践教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应通过实践课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突出本课程的实用性。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训主要通过课内讨论、试讲、说课和评课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校外实训则是利用见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顶岗)实习等机会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地教学,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作专业指导。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为例。该校与广西南宁市盲聋哑学校、百色特殊教育学校、北海特殊教育学校等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见实习基地,为学生见实习提供很好的实践场所。另外,这个阶段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选编及录制了部分学生教学录像,以配合教学。

3.教学方法的选用。本课程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和实践型教学法等。

4.考核手段的选用。在考核上,改变传统作业与考试方式,将每部分教学理论与特殊教育小学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写教案、试讲、制作课件等作业形成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理论,同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本课程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40%)包括课堂讨论、教学计划设计、观摩课的评析、校内实训(试讲、说课和评课);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为随堂考查,为指定教学内容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教案,并选派小组代表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试讲。

在第二阶段,笔者采用行动研究法,一边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一边调整教学计划,使现有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逐渐符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这个阶段笔者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教学案例集和学生实践作品集汇编成教学资源包,这些既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提供参考。

四、实践效果及反思

本课题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要,通过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能力。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获得学生基本认可,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技能也获得见实习单位的肯定,2012级学生现已毕业,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用人单位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非常认可。

但是在课题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根据课程目标、学生的障碍和学科知识系统对教学法教材整合难度较大;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案例少,上课缺乏经典教学案例;任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对学生的教学指导容易脱离基层教学实际和特殊儿童的特点;学生以校内模拟实践为主,校外实践操作机会缺乏,不利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校外见实习过程中,特殊教育教师对学生专业指导力度不足,需要培养和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指导见实习生的意识和技巧。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篇7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任务之一。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要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注重提高劳动和就业的能力。

残疾学生可以通过普通高考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但还有一部分的听力残疾的学生和多重残疾的学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情况只能通过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单招单考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明显滞后,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往往借用普通高职院校的教材。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造成了学习能力与健全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也与普通高职的学生不同,身体、心理的素质,认知、思维的发展均和健全学生有较大的差距。普通高职的数学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切合残疾学生所学专业。高职中残疾学生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缺乏适用的教材将会制约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适合特殊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是确保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研究者就从实际出发,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残疾学生的各种特殊需求来分析和探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数学教材的开发。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开发的探索

(一)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差异,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高职数学是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后期专业学习的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发展、调整和变化,这就对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特殊职业学院的学生有听障学生和肢体残疾的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全聋只能用手语交流的学生、也有残余听力经过康复带助听器的学生、有肢体残疾的学生还有多重残疾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在各地市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通常采用聋校的统编教材,与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也有个别来自普高或普通职高的肢残学生,这些肢体残疾的学生虽然是在普通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但由于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基础也不扎实,学习困难较大。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普遍较弱,现在在同一专业一起学习,而数学课程的性质的特点是理论上严密,知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强这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开发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在保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材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整合,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以职业过程为导向的“应用数学能力”培训,培养学生与专业结合获取、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确定教材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缺陷补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既要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来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质,也要为专业的学习服务,并要为残疾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数学课程的任务要以数学教材来作为载体来实施。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既要紧扣专业培养的目标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

1.残疾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在开发时要注意改进数学的体系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知识的衔接,教材的起点要低。教材安排一定的先修课程(如初等代数的内容)作为衔接教材。保证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高职数学时平稳过渡。在数学概念的引入时,引入的例子简单直接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残疾学生的认知水平,克服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并可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图形、图表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2.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材开发时按专业学习的具体要求,体现出“必须”和“够用”的特点。教材不再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上要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不追求严格的证明,只做简单的几何解释和能够运用即可。注意突出数学的应用性,选用专业问题、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作为案例,来增强数学课程的适用性。

3.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要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分类分层教材内容和形式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时可把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提高模块。残疾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普遍较薄弱,在基础模块中突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不要求复杂的计算和变换。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还应在课程内容方面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教材要注意例题的分层,将高职数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知识分解,可分解为若干个学生易掌握的、递进的若干知识点,用残疾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教学手段呈现。

同时在教材的开发中要考虑到各类残疾学生,要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如听障学生在认知事物特点、记忆和逻辑思维等学习方面比普通学生略有欠缺,但听障学生动手能力强、模仿能力强,自我表现的欲望,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但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论,就理解和接受相对于困难,对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反复与相关知识结合的学习,才能达到理解掌握。而肢体残疾的学生接受能力大多和健全学生相同,但书写等表达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教材开发时,教材的内容进行分层,注意内容深度的层次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考虑到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的需要,注意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发展潜能,调动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增加教学中的信息量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可以同步发展。在每个章节都安排学习指导课,挑选符合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通过补偿教育来弥补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尽可能缩小与健全学生的差距,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4.尊重残疾学生的专业需求制定教学内容

充分加强与专业的结合,对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调研,应用模块的开发在专业老师交流研究专业课程对数学内容的需求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的特殊性增加相关的内容,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内容体系。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聋生的生理造成听不得人们的语言交流,难以借鉴社会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教材开发时要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教材的开发注重以实例引入概念,再深入到数学应用的思想,可以到达残疾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理解吸收知识。同时在应用模块中补充专业中的实例,结合专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如何用数学知识解答学生所学专业中的问题(如建立数学模型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等),既可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与专业结合,教材在应用模块加大实际技能的训练提高残疾学生的分析问题和专业技能,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同步建设电子教材

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学生的记忆、理解的缺陷,在课堂的接受知识有时间差,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材,给学生提供再学习、复习的机会,起到给学生查漏补缺的作用,在电子教材的内容可以细化分层知识点,给学生提供弥补知识的短板的学习平台,同时在电子教材中适当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内容。电子教材的开发建设可以成为培养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平台。

三、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数学知识应用的考查,传统的闭卷笔试的方式不能很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并且在传统的试场上也存在残疾学生由于生理的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答题,就不能完整反应知识掌握的情况。所以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的考核既要能考查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要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残障情况,要制定多层次考核和标准,对他们的评价要有所调整。在课堂上增加课堂提问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阶段探究性的大作业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为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如肢体残疾、脑瘫的学生答题有困难的延长考试时间或调整考试方式,与纸质考试的同时采取上机考试。

四、结束语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篇8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适度压力可以提高个体的动机,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个体适应得更好。但当前,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会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这些不良后果可能包括身体的症状、焦虑、紧张、不安、抑郁、恐惧等情绪困扰,以及种种适应问题,甚至引发精神症状。调查表明,中学里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相当高,尤其在特殊家庭学生中表现十分明显。如何从思想、行为习惯和社会不良影响等层面入手,并从心理学视角分析特殊家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是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校成立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重点围绕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自去年以来,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全校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的126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以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符合研究对象的特殊家庭学生568人,占学生总数的45.08%。他们在三个年级的分布状况为:初一186人,初二193人,初三189人。

问卷调查过程中,课题组把全部被测对象集中起来,将问卷发给被测学生,并按预定时间测试完统一回收,之后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该调查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1991年修订的MHT(Mental health text)作为测试材料,统计方法用SPSS10.0统计。

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之后,发现有25.8%的学生至少在一个项目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从统计结果看,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296人,占52.1%,有问题的为272人,占47.9%;其中问题严重的有60人,占10.6%。这说明,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

为了进一步确定特殊家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分布情况,课题组又对各分量表进行整理,各分量检出结果为:

由上表可知,我校特殊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对人焦虑(41.51%),孤独倾向(26.26%),过敏倾向(17.93%),恐怖倾向(17.39%),自责倾向(9.21%),身体症状(5.02%)学习焦虑(4.44%),冲动倾向(3.81%)。可见,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等心理问题在特殊家庭学生心理上表现最为明显,尤其是对人焦虑成为特殊家庭学生首要心理问题。产生这一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离异、被寄养、家庭特困等因素让他们觉得在同学中抬不起头,常常因为一点小错误遭到严厉惩罚,而提心吊胆,唯恐做不好;儿童时期没有建立适当的游戏伙伴;受到父母或祖辈的过分娇惯,等等。对于这些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强化其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来矫正;另一方面要针对特殊的家庭环境,对特殊学生家长开展必要的心理辅导。

三、对策措施

(一)探索有效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模式

1、定期召开特殊家庭学生家长会,分析特殊家庭学生的行为心理、家庭教育误区,采取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2、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科政教处和年级组建立问题学生成长档案,指定责任人和辅导老师,定期将学生学业情况、行为心理等及时向家长通报、交流,家校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进行针对性的辅导;3、举办家庭教育辅导讲座。讲述成功家教案例,传授家庭教育的方法,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二)进行特殊家庭学生异常心理行为矫治

1、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适合特殊家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充满关爱、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从精神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以改善同学关系,消除隔阂,增进友谊;2、成立“爱心基金会”,帮助特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减免学杂费,切实解决特困生的教育问题;3、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成长档案,做好分类指导和个案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予以疏通辅导。四是开设“心语室”,建立“悄悄话信箱”。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富有教育经验的老师担任心理辅导老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教育干预措施。

(三)加强青春期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特殊家庭学生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但也有共性,即青春期问题。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这种身心的不平衡性会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时矜持、闭锁、羞怯。针对这些现象,学校通过专题讲座、宣传册、橱窗专栏、报刊广播等途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身心规律、情感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丰富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体验,引导他们恰当的处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促进身心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4).

[2]王卫红等.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及教育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上一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精细化范文 下一篇:外贸行业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