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洋流全解析

时间:2022-10-06 11:59:21

特殊洋流全解析

洋流对地理环境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其作为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和自然带的影响,是高考的高频考点,笔者拟通过介绍几股特殊洋流的形成、分布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它们。

一、几股特殊洋流的形成、分布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索马里寒流(图1中的1)和索马里暖流(图1中的2)

索马里寒流(或暖流)位于北印度洋海域,是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一部分。北印度洋夏季时,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海水向东流,索马里沿岸吹离岸风(西南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沿岸表层海水被风吹离海岸,深层较冷的海水上涌便形成了索马里寒流。北印度洋冬季时,受东北季风吹拂,海水向西流,因北印度洋位于热带海域,水温高,向索马里沿岸送来的表层暖水,形成索马里暖流。夏季索马里寒流的降温减湿加剧了沿岸的干旱程度,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2.几内亚湾暖流(图1中的3)

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在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吹拂下使海水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南、北赤道暖流到达大西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有一小股返回形成赤道逆流。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至几内亚湾,形成几内亚湾暖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以及地形对气流的抬升,多地形雨,使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纬度位置较高(延伸至15° N左右)。

3.墨西哥湾暖流(图1中的4)

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年总流量大约相当于地球上江河年总径流量的20倍。湾流水温很高,特别是冬季,比周围的海水高出8℃。刚出海湾时,水温高达27―28℃,它散发的热量相当于北大西洋所获得的太阳光热的1/5。墨西哥湾暖流在45° N的纽芬兰岛以东洋面折向东流与西风漂流汇合形成了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它像一条巨大的、永不停息的“暖水管”,携带着巨大的热量,温暖了所有经过地区的空气,并在西风的吹送下,将热量传送到西欧和北欧沿海地区,使那里形成了暖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墨西哥湾暖流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一是因为除了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受南美大陆东岸的阻挡有一股海水向北流,与北赤道暖流交汇北流;二是信风引起的赤道暖流在大西洋西侧使海水积聚抬高所致。

4.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图1中的5)

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寒流,其范围在40° S到60° S之间,在这个范围内几乎没有大陆对洋流的阻挡,在强大的中纬西风的吹拂下,形成了自西向东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呈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但其性质却为寒流,因纬度高,海水温度低;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而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气温极低,这必然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温度;从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冰舌,进入海面后形成了漂浮的冰山,这些浮冰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海水温度降低;南极大陆强劲而干冷的极地东风也加剧了海水的降温。

5.南极环流(图1中的6)

南极大陆的南极环流,从寒暖性质看,属于寒流;从成因看,南极环流属于风海流,是在极地东风(南半球风向为东南风)作用下形成的,海水自东向西流。南极环流流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所以呈逆时针方向。

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层层包围着南极大陆,使南极大陆更加寒冷。

6.北大西洋暖流(图1中的7)

北大西洋暖流是墨西哥湾暖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在40° N附近与北大西洋的西风漂流汇合而成,沿北美大陆东岸向东北流去,并呈扇形展开,称为北大西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在50° N、20° W附近分成三支:干支经挪威海进入北冰洋;南支沿比斯开湾、伊比利亚半岛外缘南下,转化为加纳利寒流;北支向西北流到冰岛以南。其流量随墨西哥湾暖流的强度变化而变化。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与北欧气候有明显增温增湿作用。北大西洋暖流干支的挪威暖流(图1中的18)和北角暖流(图1中的16)经挪威海进入北冰洋,延伸到70° N以北,使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延伸到70° N以北的挪威北部沿海地区,也使俄罗斯位于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成为不冻港。

全球变暖使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欧洲和北美东部气候变冷。

7.莫桑比克暖流(图1中的8)+马达加斯加暖流(图1中的9)=厄加勒斯暖流(图1中的10)

南印度洋中的南赤道暖流,在向西流至马达加斯加岛时分为两支,一支向西南沿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南下,称为马达加斯加暖流;另一支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向南经莫桑比克海峡南下,称为莫桑比克暖流,并在南非以东的洋面上与马达加斯加暖流汇合,称为厄加勒斯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使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8.北冰洋表层环流

虽然北冰洋的大部分洋面被冰雪覆盖,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样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规律流动着。在北冰洋表层环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两支海流:一支是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图2中的7),这支高盐度的暖流从格陵兰以东进入北冰洋,沿陆架边缘作逆时针运动(图1和图2中的11);另一支是从楚科奇海(图2中的17)进入,在极地东风的吹拂下(顺时针方向),流经北极点后又从格陵兰海流出,并注入大西洋,形成东格陵兰寒流(图1和图2中的14),也形成了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北部海域的寒流(图1和图2中的12)。

北冰洋海冰形成的冰山、来自格陵兰等岛屿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随洋流进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个别冰山可向南漂移到40° N。1912年,当时世界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首航时就在大西洋撞上了一座从北冰洋漂出的冰山而沉没,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沉船”惨剧。

9.东格陵兰寒流(图1和图2中的14)和西格陵兰暖流(图1和图2中的15)

东格陵兰寒流是极地东风吹拂形成的自北冰洋沿格陵兰岛东海岸向南流动的寒流,其强弱变化直接受北冰洋海冰生成与消融的影响。其在春季常常携带着许多浮冰和冰山进入大西洋。西格陵兰暖流是北大西洋暖流的一个分支,沿格陵兰岛西南海岸向西北方向运动,使格陵兰岛西部沿海的苔原带比其东部沿海的分布的纬度高,可达75° N。

10.秘鲁寒流(图1中的19)和秘鲁上升流(图1中的20)

秘鲁寒流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和南美大陆西岸的阻挡下向北运动形成的,其包含了秘鲁上升流形成的寒流。当东南信风(离岸风)将南美大陆西岸的表层海水吹走之后,形成南赤道暖流,深层海水上泛补偿,形成秘鲁上升补偿流。由于海水上泛带来了大量硅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成为鱼类的饵料,因此秘鲁沿海成为世界著名渔场之一。秘鲁上升流也加剧了沿岸地区的干旱程度,使热带沙漠直逼赤道。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秘鲁上升流减弱甚至消失,使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带来的营养盐减少,鱼类因水温升高和缺乏食物而大量死亡。

11.密度流(见图1中的21)

海水由于温度和盐度的差异导致密度的不同。地中海因为其周围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海水温度高,蒸发量大,陆地注入的淡水少,使得地中海表层海水的盐度比大西洋的高,密度大。地中海与大西洋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相连,由于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密度小,压力小,使得大西洋表层海水的水位比地中海的略高,表层海水自大西洋流入地中海(见图1中的21);因地中海海水密度大,压力大,深层海水自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只要相连的两个海域之间的海水存在密度差异就存在密度流,例如红海通过曼德海峡与阿拉伯海之间,波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拉伯海之间都存在密度流。总之,存在密度差异的相连的两个海域之间,表层海水由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深层海水由密度大的海区流向密度小的海区。

12.上升补偿流(见图1中的20)

南北信风吹拂表层海水,使海水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海水属流体,深层海水上泛补偿,使中低纬度海区大洋东岸(大陆西岸)的寒流在接近赤道时都有上升补偿流。上升补偿流加剧了寒流的强度,对其流经的地区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使受其影响的大陆西岸普遍存在热带荒漠,也利于大型渔场的形成。如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纳利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3.厄尔尼诺流和拉尼娜现象

在正常年份,在赤道以南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的吹拂,海水向西流(南赤道暖流),结果使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比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低,靠近赤道的秘鲁沿岸海水上涌形成秘鲁上升流。

然而每隔2―7年,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秘鲁寒流北部海区的赤道逆流增强,在受南美大陆的阻挡之后,就会掉头流向南方秘鲁寒流所在的地区,抑制了秘鲁上升流,使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冷水上涌减弱甚至完全消失。于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表层水温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水温较高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20―30厘米,温度则升高2―5℃,产生厄尔尼诺现象(见图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南美赤道附近(约4° N至4° S, 150° W向东至90° W之间)。厄尔尼诺使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而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旱少雨。这种海水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厄尔尼诺曾使非洲南部、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

然而有的年份,当信风增强时,使海水向西流,使赤道西太平洋海面比东部海面高出近60厘米,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涌更加剧烈,导致海洋表层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太平洋西部的上升运动更加强烈,使信风更加强大,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的发展,引发了拉尼娜现象(见图4),也叫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易造成我国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印尼、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水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易出现干旱。

二、针对性训练

读某大洋某季节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季节索马里半岛高温多雨

B.图示季节印度半岛进入旱季

C.①洋流是由海水上升补偿形成的寒流

D.图示季节马六甲海峡海水由东南向西北流

2.②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 )

A.东北信风

B.盛行西风

C.西南季风

D.东南信风

图6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读图回答3―5题。

3.我国去南极的科考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该带强大的西风漂流常使船员感觉非常不舒服,该带的位置在(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4.以③为中心的环流圈( )

A.其中的一支是西澳大利亚暖流

B.是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圈

C.是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环流圈

D.位于印度洋,洋流流向会随季节而改变

5.有关洋流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洋流具有上升补偿作用形成著名的渔场

B.该洋流流经的沿岸地区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

上一篇:犹记得,惠园 下一篇:人不聪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