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感想范文

时间:2023-11-13 07:41:23

特殊教育感想

特殊教育感想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有效学习

由于残障儿童的客观存在和需要特殊的关怀的现实,国家在各地开办了不少特殊教育学校。而所谓的特殊教育,就是指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特殊儿童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特殊教育中包含了社会发展及当下人类生存所需的各门课程内容。

在普通国民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是基础性的学科。同样,在特殊教育中,语文学科也是不可替代和或缺的基础性学科。特别是特殊教育的小学阶段,语文成为培养特殊儿童交际能力的重要工具学科,也是培养他们人文精神的重要文化学科。特殊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孩子们既要掌握语文的工具性内容,又要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加上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和能力又异于普通孩子,因此,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师们肩上的担子不轻,心里的压力不小。笔者从事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多年,一直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调研,现就如何引导特殊儿童学好语文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从心底里重视和关心每一位特殊儿童

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是特别敏感的,都是比普通人更加在乎细节上的东西。所以说,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给特殊儿童传授知识之前,首先要把感情基础打好。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仅次于父母的人,有的甚至高于父母,也是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人。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生活中也要尽可能地去亲近他们,去照顾他们,去爱护他们,去温暖他们。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也要多关注特殊儿童的行为习惯、心理活动,以及在各个时段的真实信息和发展水平,还要在思想上多对他们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和矫正他们的思想。

1.特殊儿童大多有孤独感和自卑感。这是几乎每一位特殊儿童都会有的,因为无论是聋哑儿童,还是智障儿童,在他们的心里,都明白自己的缺陷,就会产生一种不能融入人群无法融入社会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因而会使他们内心特别敏感,情感特别丰富,自尊心特别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调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与特殊儿童沟通,要充分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问题要解决,或者是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语文教师不要摆高高在上的教师架子,要试着去和他们做朋友,试着走进他们的心里,多关心他们。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他们,去陪伴他们,使他们充分的体会重视感。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语文教师要尊重他们。

2.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是非常内向的,甚至有些会出现自闭的现象。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多和他们谈心之外,要多带领他们去人多的地方,并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尝试着与人沟通。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会感恩生命。

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要引导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让他们在教师的关怀下获得快乐,奠定学习语文的情感基础和认知心理基础。

二、教学中要设法多角度多方式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

无论是普通人群还是特殊人群,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的,是可以推动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所以,语文教师在给特殊儿童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重视起来。关于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现在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也在日益的发展,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是越广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具。特殊儿童的思维都是很简单的,太复杂的知识一般都很难理解,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教学中遇到的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转化为一个一个鲜活的、简单的、直观的形象,这样就把许多问题都简单化了,也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使学生很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如果学习轻松,学生就会愿意去接触,愿意去学。这也是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的一个方法之一。

2.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对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语文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与他们互动,多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上课时多回答问题。无论回答的对与错,语文教师都不能去批评,而要多表扬和鼓励他们。慢慢地,他们就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并且,这种小小的成就感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如果特殊儿童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能够得到表扬和激励,并总是能收获一点自信,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上语文课的。这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大力发展特殊儿童的阅读

阅读是特殊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开启特殊儿童知识宝库的大门。在小学这个时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是儿童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培养儿童各种能力的最基础时期,这都需要儿童获取足够的知识。而阅读是儿童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阅读不仅能丰富儿童的知识,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还可以使儿童懂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等等。为了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也要多了解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学习能力。

特殊教育感想篇2

关键词:大学生 “特殊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

在“和谐社会”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词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普遍加强和改进的前提下,更要高度重视,给予特殊的关怀与帮助。

所谓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就是指那些在经济上较贫困,或者在学业上落后,或者在日常生活上散漫,或者在家庭、生理上存在缺陷的大学生的集合体。这部分学生的总和大约占整个大学生比例的30%左右。这一“特殊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具有某些相近的心理和个性倾向,表现为多疑、敏感,自卑感强,性格孤僻,思想保守,对事物的认识偏激,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孤芳自赏等。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差,看似平常的小事也极易成为他们思想上的包袱,其中的个别学生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一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程。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地研究,探索工作方法,并身体力行,真正把这一群体培养成栋梁之才。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1 充分认识“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1 将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视角。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样板。在我党的历史上,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了和谐社会的范畴。

1.2 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石。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更大,不和谐情绪更为严重,处理不好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会使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增加。因此,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2 选择适合的工作方法

2.1 摸清底数。明确目标。

新生入学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好“特殊群体”的初步摸底工作。主要通过查阅新生档案,观察新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交纳学杂费的支付能力情况等途径,了解和掌握新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梳理出新生中“特殊群体”的初步数据,把这些学生确定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对“特殊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应是动态的。确定“特殊群体的目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使特殊的学生”不再“特殊”,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正常、健康地成长。切忌把“特殊”与“不正常”等同起来,“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有经济的根源,有家庭的根源……他们实际上与大多数学生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自我感觉的“不同”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种种差距感,从而导致在行动上的“与众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实施“特殊群体”教育时才会得心应手。

2.2 锁定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

在摸清底数,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因“情”施教,对症下药。根据“特殊群体”对象的不同情况,分别拟定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一定的目标,并按照目标要求实施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措施。

首先,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和思想观念。培养教育工作不会立竿见影,教育过程是曲折的,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恒心,又要有耐心。做到不抛弃一人,不放弃一个机会,努力探索工作方法。其次,要对“特殊群体”给以热心、诚挚的关怀与帮助,让这一群体感受到亲人般的爱,从而信任接受教育者。再次,抓住“特殊群体”的根本,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忽视其实质。如针对“特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要从大的方面认清形势。对高校来说,接收、培养好这些贫困大学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不要把他们当成包袱,要正确对待。最后,要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他们与普通学生有着差异,在解决处理好表面问题的情况下,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思想观念,也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育“特殊群体”正确认识自己的困难,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克服不良心理压力与障碍,树立乐观、自信、拼搏、进取的人生观,不被困难与问题所压倒,这样才能达到帮助与教育的目的。

2.3 师生联手,网络教育。

在实施常规教育的前提下,对“特殊群体”的教育也应特殊化,广泛发动和充分依靠广大教师与学生,师生联手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从领导、教师、辅导员到学生,结成对子,建立联系对象和联系关系,几个方面同时来抓、来落实,辅导员在其中发挥纽带作用。针对不同的“特殊群体”,采取不同的政策,并实行专人负责进行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非常重要,要求师生在日常生活中高度重视和关心这方面的工作情况。学校广大教职工要有良好的品德,不歧视与另眼看待“特殊群体”,要伸出友爱、援助、关怀之手,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学习生活空间。对于广大学生要加强平等、团结、友爱教育,树立大家庭观念。对于“特殊群体”要多关心、多帮助,在日常学习,特别是开展各项活动,要多带动他们,不孤立他们,用行动温暖他们的心灵,用真挚的情感“融化”掉他们的自卑,把他们真正地融入到班级同学当中,使他们感到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是一种荣誉和幸福,帮助他们走出生活、学习、身体等方面的困境,树立起自信心,激发出自强拼搏、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3 未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3.1 研究特困生心理特点,开展“心理脱贫”工作。

在做特困生工作时要了解特困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能将所有的特困生都一概而论,更不能用机械单一的模式解决具体问题。一要解决特困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客观现实地看待与他人的差别。特困生要接受城乡有差别、贫富有差别这个现实,同时认清贫困不是他们的错;仅仅 是因为生在了贫困的地区或家庭。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能力,要让他们认识到真实地对待自己非常重要。二要培养特困生独立、自尊、健康的人格。树立特困大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可帮助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做好心理调整工作,增强自信心,以更加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和生活。要多为特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帮助他们解决紧迫的现实困难,让他们在诚实劳动中磨练意志、体味成功,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自尊、健康的人格。三要客观对待特困生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处于不同年级的特困生的心理会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处于低年级(一、二年级)的特困生由于本来心理就较脆弱,再加上经济压力较大,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容易丧失信心,那么,我们就要格外地关注他们。尽可能地使他们感到温暖。相比之下,高年级的特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炼,多了一份成熟与自信,往往会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经济困难,如争取奖学金、利用业余时间打工等。所以这一阶段特困生的问题相对较少。由此可见,特困生工作重心应放在低年级感情较脆弱的特困生身上。这会使此项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3.2 探索解决特困生经济困难的新方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教育体制必然要做相应的调整。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要利用好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特困生工作也不例外。以下是对特困生工作方法的一些探索和思考。(1)开设助教、助研等新的勤工助学岗位。在学生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种方式不仅能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能使学生提高专业素质,最大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2)设立特困生专项奖学金。为特困生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成绩优秀且全面发展的特困生,以此激发特困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3)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高校为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与特困生牵线搭桥,通过提前签订劳务合同、定向培养、按需培养的方式,让企业出资参与人才的培养,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高校特困生工作的经济负担。

特殊教育感想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 社会支持 职业压力

分类号:G760

1.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表明由“关心”到“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转变,为特殊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开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新起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特殊教育教师肩负着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责任。支持特殊教育,理应包含特殊教育教师这一核心要素。过去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如何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内在需求的社会支持关注较少。因此,如何提高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也就显得极为迫切。

2.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意义

2.1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在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之后,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都介入到对社会支持的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中。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或社会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外在的压力应对资源,包括社会和支持两个方面。社会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组织、上司、同事、家人与朋友等,即社会支持的来源。支持则是指个体获得的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等,即社会支持的内容。按照社会支持的性质,可将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此外,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因此,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方面。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是指特殊教育教师从他人或者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持性资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

2.2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的意义

2.2.1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拥有较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研究表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5.63%,高于普通中小学教师,远远高于社会正常人群5%的检出率。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内在需求,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对于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确保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与特殊儿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十分必要的。

2.2.2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

教师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掌握教师共同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之外,还应掌握关于特殊儿童身体、心理、康复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于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康复的特殊教育能力。可以说,特殊教育教师是所有教师中面临挑战和困难最大的、要求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群体。研究结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压力较大,有61.3%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6%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重度以上的压力。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外在资源。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降低特殊教育教师感知到的压力情境的伤害性,减少对压力事件的严重性的评价,促使个体提高对自己应对环境的能力的知觉。同时,社会支持能够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情感的安慰,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从而降低压力体验的不良影响和危害程度。

2.2.3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积极的应对方式

应对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面对压力和困扰,个体通常采取的应对方式有解决问题、自责、合理化、求助、幻想、退避、转移注意和压抑。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理性地认识压力和困扰,缓解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消极的应对方式只能暂时逃避对困境的感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可能使个体陷入更为焦虑和抑郁的境地。社会支持对个体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面对压力时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采用的应对方式就越趋向于积极、现实和具有适应性。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其获得丰富的应对资源,从而能够以积极的心态理性地面对困境并更多地采取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地采用幻想、逃避、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

2.2.4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耐心地教导学生,工作相对单调、重复、琐碎,短时间内成效不明显,有的甚至微乎其微。长期繁重的工作与隐蔽、微弱的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容易让特殊教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成就感。社会支持能够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人生活环境的可预测感和稳定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另外,与社会网络的融合有助于消除特殊教育教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使特殊教育教师在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能增强其对工作情境的控制力量,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自信心和个人成就感。

3.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

3.1社会支持的来源不够丰富

作为一种支持性资源,社会支持的来源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个体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者所有方面。由于职业特点,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相对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交流较少。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群体特殊,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与亲戚朋友的交往圈子也不断缩小,导致很多教师遇到问题时,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况且,社会上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看法或评价普遍比较低下,认为只有三流的教师才会从事特殊教育,这无疑加重了特殊教育教师的失落感、自卑感或挫折感,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社会交往的热情,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更加狭小,获得支持的来源也就相对贫乏。

3.2社会支持的内容相对单一

社会支持的内容是异常丰富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提供的社会支持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巴拉雷和艾米丽就将社会支持分成六种,具体包括:(1)物质的帮助;(2)行为的援助,如分担体力劳动;(3)亲密的交往行为,例如倾听、表示尊重、关心、理解等;(4)指导,如提供帮助、信息和指导;(5)反馈,如提供有关个体行为、思想和情感的反馈;(6)积极的社会交往,如参加娱乐和放松的社会交往活动。通常,在提供社会支持的时候,客观支持由于能够提供可见的、实际性的帮助而受到更多的重视,主观支持相对利用较少。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主要是物质支持和信息支持,包括提供财力帮助、物资资源和所需要的服务,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指导和评价。而对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则是非常有限的,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内容比较单一。事实上,主观支持对于帮助个体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

除了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之外,社会支持还包括支持利用度,即个体在遇到压力和困扰时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在遭遇困境时越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资源,就越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利用度较低。一方面是特殊教育教师自我防御心理的作用,教师作为社会地位较高的社会群体,自我期待、自我要求比较高,使得特殊教育教师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和无奈。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不太愿意暴露心理隐私,担心遭受周围人群异常的眼光。由于存在心理顾虑,特殊教育教师在遇到困扰时,更习惯于寻求内心的自我调节。即便是需要求助,也讲究“内外有别,亲疏分明”,通常会选择家人和朋友。这样,很多社会资源就无法充分利用,甚至白白浪费,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比较低下。

4.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4.1政府层面

4.1.1营造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

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能仅仅依赖于个体自身或自然力量,而必须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生活中的他人。因此,公共信任也就成为个人生存和社会得以维系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公共信任对于教师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成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一种公共信任、理解、援助的氛围中,教师会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干劲,进而产生高度的自尊感,把教学视为自己追求的一种事业。为此,政府要通过政策制定和舆论导向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特殊教育的重要性,阐明特殊教育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提高公众对特殊教育的认知水平,使其理解特殊教育教师的艰辛,消除对特殊教育的偏见和歧视,对从事特殊教育职业的相关人员形成一种良好的信任与支持氛围,进而使特殊教育教师感受到社会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和认同,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4.1.2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经济待遇

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承受着与其他职业同样的压力,还承受着由于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压力,高水平的压力体验和对工作的长期投入势必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对职业收入有着较高的期待。可是,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付出与物质收入上还存在较大的反差。缺乏与重要的责任相称的经济回报,会让特殊教育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工作热情。待遇低已经成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坚定执行特殊教育教师岗位津贴,同时还要制定多层次的鼓励性政策,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经济待遇。通过提升经济收入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4.1.3依法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参与学校管理和进修培训的权利。但是在现阶段,特殊教育教师的许多权利,尤其是参与学校管理和进修培训的权利还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按照法律规定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的合法权益。2012年12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加大职后培训的经费投入,重视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激发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推进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专业成长,无疑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

4.2学校层面

4.2.1搭建客观支持的坚实平台

学校是教师工作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教师职业压力最直接的来源。因此,来自学校的支持是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给教师提供可以与同行讨论各种教学问题、获得新的教学技能和心理支持的场所,国外不少学校和学区纷纷建立了随场所不同而内涵各异的“教师中心”。借鉴国外的经验,学校可以建立“教师中心”,让中心成为能够给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客观支持的坚实平台。在教师中心,聘请专家学者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建议、咨询与辅导;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和同行之间在思想、情感、态度以及教学经验方面相互交流、彼此分享,使其归属于一个互惠的组织网络;设定校长书记信箱,欢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广泛汲取教师对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实行以老带新制度、进修培训制度、个人发展规划制度,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4.2.2提高教师的主观支持感

客观性支持只有让个体知觉到,才会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才会体现社会支持的价值。作为一种外在的资源,是否被当作是社会支持,主要取决于个体主观的感知、体验和评价,只有个体体验到需要和满意,并将其知觉为一种帮助和支持时,外在的资源才能成为一种社会支持。特殊教育教师经常面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长期与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互动可能会造成教师的人际交往敏感,严重的可能会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上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敌对的情绪和表现,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对他人的评价比较消极,而对自己本身则产生人际交往无能、焦虑及社会拒斥感,从而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的敏感性。为此,学校应在特殊教育教师中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建立健全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定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讲座或现场咨询,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开发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在能力,塑造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

4.2.3发挥绩效评估的促进功能

教师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每一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发现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师的生涯规划,提高教师的工作成效。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校从整体上考察教师的工作情况,查明学校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创新。可见,评估具有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等多重功能。目前,特殊教育学校每年都进行了绩效考核,一般按照“德”、“能”、“勤”、“绩”等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通常作为教师奖金福利、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这使得绩效评估的功能主要局限在奖励和惩罚,未能发挥导向、激励和发展等其他功能,从而无法从实质上激励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此,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新审视绩效评估的目的,突出评估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淡化评估的奖惩和选拔功能,充分发挥绩效评估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这样,绩效评估不再仅仅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工具,也将成为特殊教育教师有力的社会支持。

4.3个人层面

4.3.1拓展社会支持的来源

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职业压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管理、工作负荷、家长合作、待遇价值和人际关系。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对它的可控程度又较小。因此,在应对职业压力的可利用的客观因素中,特殊教育教师要积极拓展社会支持的来源,争取接纳来自社会环境不同层面的支持,包括家人、朋友、亲戚、同事、领导、党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此外,特殊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闲暇时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外界广泛接触,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扩展人际交往空间,主动构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4.3.2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也是应对压力的有效手段。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差异。在同样的社会支持面前,有人会主动寻求并充分利用;有人会拒绝外界帮助;有人根本就没有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或不懂得怎样利用社会支持。而只有主动、充分地利用社会支持,才能从中真正获益,消除职业压力和负性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通常,支持利用度越高,获得的支持性资源也就越多。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要有正确的认知,在遇到压力和困扰的时候,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打消心理顾虑,主动向领导、同事、朋友、家人和社会团体寻求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社会支持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由此形成与支持网络之间的良性互动。

4.3.3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来自外界的支持对于个体形成良好的应对机制固然重要,但是自我提供的心理支持同样必不可少。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是特殊教育教师消减职业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职业信念一旦确定,将会激发特殊教育教师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特殊教育事业,在教育情境和工作实践中运用教育智慧去解决自己面对的各种问题。激情的投入和智慧的绽放,不仅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同时也会让特殊教育教师收获工作的回报和公众的认可,感受到来自职业本身的尊严和幸福。而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又有助于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以更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过去,特殊教育受重视程度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也比较弱。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国家实力的增强,特殊教育将会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得到优先的发展。“支持特殊教育”这一国家政策的制定,其实就是一个鲜明的信号,表明政府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决心,同时也昭示着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春天即将来临。为此,特殊教育教师一定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和职业理想,充分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

特殊教育感想篇4

【关键词】贵州省遵义市 特殊幼儿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17-02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特殊幼儿是特殊教育的最早对象,虽然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相比存在特殊性,但关注特殊幼儿教育,对在“起跑线”上特殊幼儿的后期发展、对教育本身是很有必要的。由此可见,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笔者从贵州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获悉,今年开始启动特殊教育三年(2014年~2016年)提升计划。意在以此推进省内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大力推进特殊教育的普及水平与力度,切实保障特殊孩子享有和普通孩子同样受教育的权利,由此可见贵州省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对此,把在贵州省内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有代表性的遵义市作为一个参考点,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特殊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在具体查找与分析后可进一步探究出贵州省在特殊幼儿教育方面已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现在整个贵州省各个地区的特殊教育都已得到重视,在国家重视和经济的帮助下,特殊学校对特殊教育所需的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投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还是存在师资力量缺乏、人们对特殊教育认识不清、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特殊幼儿入学择校难、过于依赖家庭教育等问题。据此有的放矢地寻找最有效的解决对策,谋求贵州省特殊幼儿教育长期的发展之道是当务之急,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大力培养特殊师资力量

特殊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一直达不到要求,总体呈现求大于供,而且是非常缺乏之态。

各种特殊幼儿学校、特殊幼儿班级的开创,规模的扩大,定能解决多数特殊幼儿入学难的问题。学校有了,为了扩充师资力量,大量的幼儿教师被培养,但只是普通幼儿教师的增多是不能满足全部教学需要的,因为特殊幼儿需要更有耐心、有专业知识、有特殊技巧的教师来陪伴和帮助他们。所以,加大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非常有必要,师范学校重视特殊教育专业,从而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的特殊教师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是解决特殊教师师资短缺的根本之道。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幼儿存在于普通班级中,所以普通幼儿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通过专业的培训具备一些特殊教育的知识、技能。这需要幼儿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来完成。

二 教育方法的转变

教师是在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如果教师有正确和适合的教育方法,对特殊幼儿的后期效益也不可限量。比如关注特殊幼儿的因材施教,用心去发现、挖掘幼儿各种特殊潜能的力度;教师要意识到特殊幼儿虽然有不同的特殊之处,但不代表他们没有或不能培养出优点(过人之处)。要增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增加心灵的安慰与辅导。教师要清楚多数特殊幼儿内心深处都有自卑感和压抑感无处诉说与表达,虽然他们还是小孩,但也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从特殊幼儿的年龄出发,考虑对其最实用的东西,基础生活技能的教学不可少,可能有些人认为这些在家里父母都可以教会,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父母对孩子都会比较溺爱更不要说是特殊幼儿了,大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代劳”。在学校教师有组织、有纪律地教幼儿如何去正确发音能更清楚说话或用口语、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爱惜粮食,吃饭不能浪费;自己想要拿东西在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要求和鼓励特殊幼儿自己去做,通过这些简单的行动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学校是一个庄重而严肃的地方,是获取知识的殿堂,但不代表学校里的课程非要以语文、数学等常见学科为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一些传统的课程对特殊幼儿没有实际意义,所以适当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才能产生有用的效果,让幼儿获得改变,从而真正地帮助幼儿,充分体现出教育的作用。

三 增加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

人们对特殊幼儿、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社会上每一个人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他们对特殊教育的看法,可以利用传媒力量,甚至人口相传的方式,加强特殊教育的有益宣传,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特殊教育的开展会带来什么?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改变人们对它的错误看法与想法。这样使一般人可能自觉产生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去帮助他们。特别是在学校,由于学习人群的年龄层次不同,所以社会上有许多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学校机构,如公办、私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但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学校实施特殊教育的宣传都可收到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效果,因为任何一间普通的学校都有可能接收特殊学生,在校的学生、教师、学生的家长了解特殊教育后可以改变他们对特殊孩子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无形中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获得许多支持与帮助。大学生是经过几年学习就要选择工作岗位的庞大人群,通过大力宣传、开展特殊教育专题讲座、举行特殊教育公益活动、发起亲身特教体验活动等来让他们切身体会特殊教育存在的意义,也为后期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壮大积累下更多的基础

四 增加特殊幼儿学校建设

学校是接收学生的地方,学校直接影响接收学生的多少,对特殊幼儿也如此。现在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大力地扩大规模,为更多的幼儿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各地区的学前教育学校(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在迅速地增加。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发展,结合国家政策与民间资金而共同为学前教育带来更大的成就、更广的前景、更深的影响,使更多幼儿获得进入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这样的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下,提出并带动“特殊学前教育”随之开展,无疑是最佳时机。当然,就如做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般,特殊幼儿教育需要在各方面共同配合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进行。国家的政策支持、当地政府部门的关心、有心民间企业家的资金帮助等,大力在各地区发展特殊幼儿教育事业,把特殊幼儿作为特殊中的特殊来看待,针对当地实际状况增设“特殊幼儿园”,使特殊幼儿园就如特殊学校一样更具系统性、针对性、专业性等特点,拥有这样的环境对特殊幼儿的发展非常有利。

但特殊幼儿园的开设到目前基本上还没实现。把特殊幼儿作为特殊中的普通来看待,现在许多省市都会设立专门的特殊学校,可不是每个特殊学校里都包括学前教育,所以在特殊学校内增加特殊学前教育这个年级,对解决特殊幼儿入学问题无疑是另一个办法。把特殊幼儿作为普通中的特殊来看待,和谐社会的今天,许多人倡导以回归主流这一方式来完成对特殊幼儿实施最早期教育的使命,把特殊幼儿放在普通学校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多与普通幼儿接触交流,帮助特殊幼儿进步,这是让特殊幼儿接受教育进入学校的最常用方法。有了这样的几种学校,特殊幼儿上学就多了选择性。特殊幼儿择校难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幼儿自身特殊的类型不同、情况不同来选择适合的学校无疑是最好的;轻度障碍的幼儿多可选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其他情况比较严重的幼儿可选择进入有针对性的特殊学校。此外,同步对落后地区的特殊教育进行有力扶持,家庭困难者给予补助,使特殊幼儿在受教育上的公平待遇等方面得到加强。

五 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

家长对特殊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清,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特殊幼儿教育具有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没有想到用正规的教育帮助这些特殊幼儿。

每一个拥有特殊幼儿的家庭都会为孩子犯愁,有的在想孩子的现在怎么办?有的在想孩子的将来怎么办?所以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的现在着想,选择将特殊幼儿放在家中,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以便实施全方位的保护与教育。这种过度依赖家庭的保护与教育对孩子真的好吗?父母可保护他们一时,但无法陪伴一世。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考虑特殊幼儿自身的特殊性,父母更应全面和长远地思考问题,让孩子接受正规的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不管是在特殊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它们都具有健全的教育系统、专业教师及合适的环境,能让特殊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学会交流、学会面对,学会一些在家中学不到的,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其实想问题的方法很多,那些有诸多顾虑而没有把特殊幼儿送入学校的父母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多了一群人来帮助自己,学校的正规教育下再加上家庭的辅助教育。父母应多去了解特殊教育、多去学习特殊教育的方法,知道需要什么、避免什么;多和有经验的教师沟通交流,知道什么是重心,及时了解幼儿在校情况,对学校没有很好调节的问题,父母在家中应做补充教育与疏导。在家庭与学校双方的共同配合下,融合教育,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你是一名特殊教师请更加关注特殊孩子,在教学时学会有心、学会观察、学会培养、学会表扬;如果你是一名特殊幼儿的父母请不再只有绝望与放弃,而是要学会努力地改变,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特殊教育感想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 美术教学 聋生

【中图分类号】G762

特殊教育研究与普通教育研究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从共性的一面来看,普通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原则等均适合特殊教育研究。从特殊性的一面来看,由于特殊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类残疾儿童,因此对于他们的特殊教育研究,无论在有关理论、原则,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都会有一定特殊性。其中聋哑学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也是特殊教育对象的重要组成,他们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才能慢慢缓解由于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逐渐缩小与社会的差距。我们常常说美术教育在聋哑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因听觉和语言的残障而在形象思维领域表现出来的优势――即在美术方面的潜力,正是全国特殊教育院校关注与开发的重点。他们在美术上普遍具有的天赋,是由于他们在无声的感知或认知世界过程中形成性格上的共同特征所决定的。

一、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基本功能

(一)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美术教育的普通功能

在特殊教育中美术教育的基本教育功能与普通教育是一致的:即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意识和全面发展。

(二)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具有弥补健全聋哑学生人格,促进其形成正确社会意识的功能

在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由于聋哑学生听力障碍,这使得他们接受外部世界的知识和信息要比常人少,创作思路也比常人窄。但也正是听力障碍,往往减少了许多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和污染,使他们大部分仍然保持了纯洁的本性,没有像常人一般复杂的思想,这是绘画表现最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美术是强调和关注个性的,美术教育重视对个性的培养。因此,美术本身以及美术课程教学对聋哑学生是非常有利的。美术能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他们个性的表现、尊重他们自身体验感受,体现自由和谐。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社会问题。美术学科注重培养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个体,它通过情感和心理中介培养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它在弥补人的素质和缺陷上,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形成完美人格,有着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作用。概括来说,美术及教育体现的不仅是人的手功能、视知觉的一种训练,他更多反映出人生命的意义,成为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例如:自卑恐惧,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一般都存在很强的自卑感,尤其是和正常人群在一起的时候。因而造成了他们大多性格孤僻、忧郁、恐惧与人交往,特别是与正常人交流时。很多聋生觉得正常人永远也不能体会自己感受,正常人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其原因有多种,而美术能够把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恐惧都释放出来,同时也能把他们的内心渴望通过美术创作毫无拘束地表现出来,缓解他们的情绪和压力。随意模仿,由于聋生观察事物只能靠眼睛。因此,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周围的一切。不完整的心态造成了他们随意模仿的心理――什么都想学、好坏都要学。许多聋哑学生缺乏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别人做了不少坏事。而美术能够从侧面委婉的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

(三)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增强聋哑学生自信,增加其就业技能的功能

聋哑学生大部分都缺乏自信,特别在他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而增加一个人的自信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可能的展现和赞扬他们的优势优点。聋哑人不可抗拒地必须承受着常人没有的巨大缄默,必承受比常人更多的孤独。因此,他们比常人更易回到自己的内心,善于将现实世界强烈的直觉感受以及内心诉求,以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这也正是很多聋生绘画作品能够感动震撼人心的原因所在。此外,由于他们语言听力功能的缺陷,很难参与涉及文字性、涉及交流性等有关工作,于是就业面非常狭窄。而工艺美术等活动需要工作者能静下心来不受外界干扰地完成每一个精细动作,毫无疑问聋哑人在这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因此,工艺美术方面的技术是他们最有利的技能。

二、 特殊教育美术课堂与教学评价

(一)教材评价和教学选择

教科书是根据科学教学要求编写的供教学使用的正式课本。教材被视为一个立体的系统,是一个可以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而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的教材没有类似于普通教育的统一编制统一培训,上什么教什么往往根据学校教育方针以及教师特长和经验来设定,但市场上往往没有适合他们的书籍,只能靠教师想,边上边调整。这样往往缺乏长远计划性,不利于美术教学的持续推进。

(二)课堂评价与教学过程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设定,所以也没有较为完善统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但除了基本的普通美术教学评价标准外,还应当加入体现聋生课程教学特点的评价标准,如手语生动形象、能够促进交流等方面的评价。

(三)教师评价与反思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为尊重职业的精神、文化与专业素养、实际教学能力、参与和合作性。此外,更要重视教师研究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的意识,以及对待特殊群体的耐心和热忱。

三、 特殊教育美术专业教师个人成长

(一) 教育观念

特殊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虽然我们的教学对象都是特殊人群,但我认为在聋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既要把他们当特殊人群(注重聋生的特点,做到以人为本),也不要把他们当特殊人群(不把他们看轻,不随意降低对于他们的要求,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使自己尽可能地融入到他们的思维环境中,真正了解其所需其所想,相互尊重。

(二)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

特教美术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素质、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手语能力、聋生心理分析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等。

总之,聋哑学生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要结合聋生特点,充分调动聋生视觉优势,让他们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感受到美术给他们带来的益处,树立健康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杜晓新、宋永宁.特殊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2]钟波.论聋哑人的性格特征与美术的内在联系[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9

特殊教育感想篇6

[论文关键词]特殊群体 教育帮扶 科学化 路径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概念

对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概念,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学术界的研究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进行各自的界定。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在对其内涵以及分类等有关问题的认知上还是大体一致的。即大学生特殊群体是指在某方面存在不利或处于劣势的群体,是与大学生普通群体相比较而言的群体。基于这种认同,并结合本人的研究和高校当前的实际,本文给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概念界定为: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在心理、学习、经济等诸多领域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但又没办法单靠个人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阻碍自身发展,或危及高校安全稳定的学生群体。

二、现行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分类标准清晰,分层举措模糊。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分类标准每个学校大至相同,均分为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等几大类。然而在对这些群体进行教育帮扶时,教育者往往没有去深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情况,没有对同类型群体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人施教。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举措缺乏针对性直接影响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2.对“刚性”帮扶政策落实到位,对“柔性”帮扶机制建立欠缺。目前高校都能做到认真领会国家下发的关于特殊群体帮扶政策的文件精神,对上级下拨的资助专项资金也能落实到位。这确实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部分特殊群体的经济压力。然而对他们来说,在得到学校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希望得到精神帮扶,得到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柔性”帮扶。然而目前这方面的帮扶机制还比较欠缺。

3.对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关注较多,对其他类型的特殊群体关注较少。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引起了教育者、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而其他类型特殊群体则常常被忽视,如思想困难群体。由于近年来西方强势文化思潮的输入和价值观念的撞击,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信念逐渐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在帮扶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所有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

三、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科学化的基本内涵与原则确立

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科学化就是要使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工作达到科学的状态,即在对特殊群体进行教育帮扶时,教育者必须秉持科学的原则和态度,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工作的实效性。科学化的教育帮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关爱原则。教育是一项充满人性关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基础,更是师德之魂。特殊群体学生内心比一般同学更为敏感、脆弱,因此他们比一般学生更希望得到有效的情感支持、人文关怀和心灵抚慰,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给予他们的关爱,从而化压力为动力,化劣势为优势,促使其健康成长。

2.重视服务原则。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进一步明确,传统的以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和“服务育人”的思想,从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着力抓好学生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服务内化成一种理念,在服务中实现教育、管理。

3.立足发展原则。立足发展的原则就是要着眼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特殊群体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但我们必须理解、尊重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善于去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工作中坚持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促进和谐原则。和谐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谐,谈不上发展。作为校园内部要素之一的特殊群体学生,由于思想、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偏差,不仅阻碍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促进和谐原则就是要通过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使校园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好平衡状态,从而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四、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科学化的实现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从而形成完美健康人格。

第二,责任意识教育。特殊群体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轻易放弃;另一种是做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过激行为。然而不管是哪种行为都说明了他们严重缺乏责任感。特殊群体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包括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家庭责任意识教育,教育他们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第三,自我意识教育。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以“自尊、自强、自立、自信”为内容的“四自”教育,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让他们意识到走出逆境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依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逐渐培养乐观向上的人格。

2.以解决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优化五个服务与保障机制。第一,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院系、班级三级信息工作机制。研究表明特殊群体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其他很多问题也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学校要通过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对重点关注对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教育;院系层面要多开展各种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对本系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研;班级要设心理委员,掌握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有异常,及时上报。心理健康三级信息工作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而且能全面的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效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

第二,优化“奖、勤、助、贷、补”五位一体的帮困助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切实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学校资助中心要不断吸纳、开拓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中,设立各种奖、助学金;专项基金用于对贫困学生个人素养、就业能力等培训,使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自立,而且在精神上自强。

第三,优化学生学习帮教互助机制。针对学习困难学生通过开展交流谈心,掌握导致其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学校可选派一些优秀学生与这些同学结对,开展“一帮一,多帮一”活动。同时还可以安排专业老师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学习差的学生开小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发挥班集体中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带动和促进后进同学共同进步和提高。

第四,优化校园危机预警和信息机制。所谓预警是指在危机即将发生前提早发出警报,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准确上报,以便决策部门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或防止事件恶劣影响扩散。大学生特殊群体是校园中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建立校园危机预警机制和班级信息员队伍,能及时准确地向学校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提供特殊群体学生的动态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突发事件处置在萌芽状态。

第五,优化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首先针对每个年级的特点建立起以大一职业生涯规划、大二职业体验与实践、大三求职技巧等为主题的分阶段、多层次的全程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次,深入分析就业困难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对存有“等、靠、要”思想的同学,加强就业观、择业观的教育,调整心态;对就业信息渠道闭塞的同学,积极为他们创造机会,推荐给适合他们的用人单位;对自卑、内向的同学,要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帮助其树立信心,提高就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

3.以发展性教育理念为导向,完善特殊群体的成长平台。发展性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中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发展,把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体现在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中,就是要为他们构建成长的平台。一是素质拓展平台,素质拓展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学校要有针对性的,结合特殊群体的不同特点,发掘新的项目,吸引特殊群体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特长,增加他们的信心。同时要为他们营造健康向上、公平的素质拓展环境,帮助他们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二是社会实践平台,学校要积极为特殊群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和机会。这部分同学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扩大交际圈,懂得感恩回馈社会。

特殊教育感想篇7

关键词: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特殊体育教师;师资队伍

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目的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状况、结构等直接关系到残疾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与未来发展。“建设1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1]这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指明了总体方向和规划路径。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揭示特殊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希望为提高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并健全特殊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构和建设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研究意义

“残疾人体育运动既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同时也是新时期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动力。”[2]因此,加强并深化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同时,“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体育教育,不仅使他们掌握体育文化知识,科学健身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而且可以使他们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3]所以,通过特殊体育教师的系统性教学和训练,不仅能够有利于特殊青少年熟练掌握和运用体育理论知识进行科学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并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还将弥补特殊体育人员不足的窘迫状况。

2研究对象及方法

甘肃省属于国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体育教育起步晚、基础差,相对与国内其它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还比较落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19所涵盖了听、智、视障三类的特殊教育学校中专兼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了“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两种调查问卷形式,并在问卷发放前进行了效度检验;同时,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采用小范围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最后,通过调查走访和电子邮件形式向19所特殊教育学校发放调查问卷84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8份(见表1。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3.1.1教师的数量与专业结构通过对甘肃省19所特殊教育学校59名专兼职体育教师的调查,所有体育教师中没有1名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此,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师资结构存在诸多不足,如师资力量总量不足、性别比例失调、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阻碍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3.1.2教师的年龄与教龄结构一所学校的优良教师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一定会呈现阶梯状分布。然而,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段较集中在中青年阶段。调查结果显示,21-40岁的教师占69.5%,并且所有特殊体育教师的教龄更多集中于10-15年以下,这说明甘肃省特殊体育教师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年轻的特殊体育教师具备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等有利于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优势。但是,价值观易转变、教育经验不足等问题也会影响到特殊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与质量的提高。

3.2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

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对甘肃省特殊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调查研究,对这四项主要素质的描述进行赋值———非常差是1分,比较差是2分,一般是3分,比较好是4分,非常好是5分,并将其具体要素通过平均值来评定。“特殊教育要有正确的特殊儿童观和特殊教育观,要有比较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专业知识。”[4]如表2显示,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心理素质的分值最高,其次是职业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相对来说分值最低的是知识素质。由此得知,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公共基础知识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还比较欠缺,尤其职业价值观不太理想,其分值刚刚达到一般水平。具体表现为:①特殊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比较理想,职业理想与职业情感的总体状况良好,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对待学生有爱心、有耐心,更拥有愿意献身特殊教育事业的愿望与决心,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但是,他们对待职业的成就感不强,感觉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人生价值,并且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业待遇也不是很满意。②特殊体育教师的总体能力素质一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而教学能力则只能基本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不容忽视。③特殊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状态比较稳定,表现能力较强,对学生声音、手势和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比较强,基本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无疑提高了教学的质量;然而心理感悟能力和意志品质相对而言较弱,教师情绪的控制力与调控力、意志品质的果断性与坚韧性还需加强培养和提高。

3.3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

面对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大背景,特殊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措施。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参加过入职前职业培训的特殊体育教师占72.9%,参加过入职、入职后职业培训的特殊体育教师分别占86.4%和57.6%,从而说明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力度不够大。此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学习可以让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的规律、方式及方法,有效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及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整体能力,教师们也非常迫切的渴望参加各种形式与内容进修学习,尤其是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学习。然而,通过对参加过入职后职业培训的34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后得知(见表3),只有20.6%的老师参加过脱产与半脱产形式的职业培训,其他79.4%的老师只参加过业余与函授形式的职业培训,这与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工作量较大、教育经费紧缺等原因密切相关。因此,甘肃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职前、入职等学习与培训不系统、培训经费投入过少等原因,造成了教师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整体水平偏低的现状。

4建议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成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史上最好的时期。然而,目前我国未能系统制定并颁布保障特殊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并建立健全国家法规政策,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全面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权力与利益。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特殊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更新思想观念,使得社会各方面通过多媒体途径能够加大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并且,适时地紧紧抓住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对特殊教育扶持力度的良好机遇,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吸收先进经验、引进新型人才。3.特殊教育学校在今后的建设与发展中应该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并健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教育体育师资培养体制和模式,全面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时,特殊体育教师应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和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并通过加强外部因素的制约,有效的约束教师的行为规范、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奉献精神,以达到尽快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特殊体育师资队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R].国务院[1993]2号.

[2]耿琳.和谐社会中的残疾人体育事业[J].中国残疾人,2006(10):18-21.

[3]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8(35):1313-1322.

[4]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4.

特殊教育感想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音乐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99-01

清朝末年我国对于特殊群体的音乐教育就已出现,随着近些年来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特殊群体的音乐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所谓特殊群体是指在智力、身体、感官、情绪、沟通能力等方面与正常情况有所差异的社会群体。一般的语言交流是满足不了他们接受教育的需求的。这些人群可以通过音乐的娱乐功能带给其快乐感。因此对于特殊群体来说提出科学的、合理的音乐教育方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的。

一、特殊群体的身心特征

1、生理特征(1)智力障碍:多由于先天或儿童期疾病引起的大脑发育受阻所致。因而这类人群身体素质会比较差,小肌肉群欠发达,或者表现为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等。(2)视觉障碍:他们主要的感知途径就是通过听觉和触觉,因而更敏锐。(3)听觉障碍:主要是指听力低下乃至丧失听力的人群。

2、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感知能力慢且不准确;记忆速度慢;语言能力发展缓慢,连贯性不足;很难清楚的表达;不易理解抽象定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消极压抑;缺乏自信心等。

音乐可以开发智力,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增强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而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有特殊技能的音乐教育者是十分必要的。

二、音乐教学法的缺失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因此师资力量必须走在教育前头。在我国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走出来的学生通常使用的是普通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法,学校里没有针对特殊人群音乐教学的课程,因此,都缺乏对于特殊群体音乐教学方法,不易结合特殊人群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和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特殊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人群的教育需要,培养并发掘他们的潜能,增强其生活自理与社会适应能力。

导致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落后的传统观念。传统的音乐教育都十分看重教师在课堂上面灌输并传授音乐技能,轻视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自学。2、尴尬的边缘学科。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交叉的综合性分支学科,具有特定的学术含义。专家学者们对于特殊学校的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放任其发展。3、教学实践难以完善。处于一线的特殊学校教师缺少更新教学理念的勇气,缺乏理论知识与科研水平。由于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个别化教学的经验。

三、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科意义与价值

据了解,在我国特殊群体已突破8600多万人,因此如果没有这个群体的音乐教育,就不能算是全民参与的现代教育,因而发展特殊音乐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特殊音乐教育拥有与音乐教育学科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性质,研究特殊群体的认知和心理特征,探讨特殊音乐教育的规律,寻找合适特殊群体音乐教育的内容、目标与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掌握音乐表现技巧,提升音乐文化素养,是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特殊群体的音乐教育已然显现出国际化的倾向。

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差异在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化。个体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普通人群在生理、心理和接受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普通人群有针对个体特点的特殊教育的客观要求,某些特殊人群特有普遍音乐教育的可能与需求,我们都应当根据个体的差异性的实际需求,制定出个别化的教育计划,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游戏教学模式、特殊教学辅助手段等都是特殊音乐教育的优势。

特殊群体中的大多数缺少应有的谋生手段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能够挖掘其潜在的能力,使其掌握劳动就业的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减少家庭负担。对于特殊群体的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缓解特殊人群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帮助他们找回做人的价值与意义,使其享受应有的权利与乐趣。

四、对于特殊音乐教学的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确立个别、合理、有效的特殊音乐教育教学方法;2、重视理论研究;3、完善教育体系,编写适用于特殊群体的特殊音乐教学法教材;4、打破传统理念,加强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长期理财投资方式范文 下一篇:高中数学笔记整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