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进一步夯实范文

时间:2023-11-21 05:29:09

作风建设进一步夯实

作风建设进一步夯实篇1

【关键词】强夯法;加固深度;技术;施工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概况与工程地质条件

整个小区占地面积约25万m2。强夯施工区位于小区的东部,面积约138,725m2。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地层情况如下:第①-1素填土(Q4ml)黄褐色、紫红色,松散,稍湿。主要成分为砂质泥岩的岩块及岩屑,近期堆积局部含有碎石、角砾、卵石等;第①-2素填土(Q4ml):黄褐色、紫红色。主要成分为砂质泥岩的岩块及岩屑,局部含有碎石、角砾、卵石等,堆积时间较长,基本完成自重固结,土体胶结紧密。第②-1 层 粉质粘土(Q4d1+el):紫红色、土黄色,可塑状,局部硬塑状,为残积、坡积土,由于差异风化,土中夹全风化岩块,土体均匀性较差。因土体中空隙较大,透水性好,因此土体中含水量较低;第③-1层 强风化砂质泥岩(∈1Ss+Cr):紫红色,强风化。厚层状,夹薄层泥质砂岩。原岩矿物已全部风化,部分保留原岩结构构造,风化裂隙很发育,节理面有粘土矿物充填,局部泥化。岩芯呈碎石状、碎块状、柱状,敲击声哑。遇水后软化崩解,失水后干缩。第③-2层 中风化砂质泥岩(∈1Ss+Cr):紫红色,中风化。厚层状,夹薄层泥质砂岩。原岩矿物部分已风化,保留原岩结构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节理面有粘土矿物充填。岩芯呈柱状、短柱状。遇水后软化崩解,失水后干缩。岩芯暴晒后碎裂成碎块,浸水后软化、崩解。该场区,地层地质条件虽然比较简单,但由于素填土和粉质粘土的层厚比较深且变化较大,造成地基的不均匀性。

二、施工方法与技术要求

该场地强夯施工由点夯、满夯及振动碾压3步工序组成:①点夯,单点夯击能为1,000kN·m,夯锤重150kN,夯锤直径为2.0m,落距20m,点距4.0m×4.0m,分三遍进行强夯,收锤标准为:最后二击平均夯沉量小于5cm,总夯击数14~18击,分多次施加,累计夯沉量一般4~6m。②满夯,夯击能量为800kN·m,锤印相交500mm,击数为3~4击,以夯实表面填土为标准。③满夯完后,用推土机进行场地整平,并用30t振动碾压机夯压8遍以上。

夯击击数:点夯每点5~7击,现场的夯击击数根据试夯的结果和夯击时N—S曲线控制为准,并根据情况适当改变。时间间隔:各遍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加固土层孔隙水压力消散所需要的时间,由于是填土和粉质粘土,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故当夯击能逐渐增加时,孔隙水压力亦相应的叠加,其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情况,一般为2~4周。地基处理后满足以下设计条件:①地基承载力:承载力标准值不小于90kPa;②强夯加固深度:大于等于6.8m;③压缩模量:不小于7MPa。

三、强夯法的作用机理和设计方法

1.强夯法的作用机理

强夯法又名动力固结法或动力压实法。这种方法是反复将夯锤(质量一般为10~40t)提到一定高度再使其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10~40m),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一般为800~4000KN/m,最大可达8000KN/m),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并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性能。

2.强夯法的设计方法

强夯法虽然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设计计算方法。因此在设计中,通常是根据经验初步确定强夯参数,如夯击能、夯点布置、夯击次数及遍数、夯沉量等提出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和测试检验强夯效果,确定施工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和施工工艺。检测的项目主要为现场载荷试验、检测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同时还应辅以其他检测手段来检测强夯加固的深度情况。

四、有效加固深度的计算

1.Menard计算方法

Menard公式是基于工程实践结果得到计算强夯的影响深度。即:

H=[Mh/10]1/2 (1)

其中,H为强夯影响深度(m);M为夯锤重量(t);h为夯锤落距(m)则Menard方法计算得到的有效加固深度为:

H=(1,000/10)1/2=10m

2.修正Menard计算方法

由于Menard公式存在的如下问题:加固影响深度的提法过于广泛,没有严格的定义;只考虑了能量因素,而对因施加能量而加固的对象—土体则未作任何考虑;考虑的是总的单击夯能或总动压力,对因夯锤触地面积的不同而引起冲击力在加固体中的差异未作考虑,因此只能作为经验公式来计算。一些研究者们围绕公式(1)进行了不同的修正后,给出了以下公式:

H=K[Mh/10]1/2 (2)

其中,H、h的含义及单位同(1);M为夯锤重量(kN);K为影响深度折减系数,一般K随土中粘性含量的增大或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

则该方法计算得到的有效加固深度为:H=0.5×(150×20/10)1/2=8.6m (K取0.5)

3.Billam计算法

基于工程实践的计算方法,与Menard公式相比,该公式考虑了夯锤底面积和土体阻尼对强夯加固深度的影响,量纲上也避免了Menard经验公式的矛盾。即:

H=MhK/B2 (3)

其中,H、M、h的含义及单位同(1);B为夯锤底面直径(m);K为折减系数,K=g/q,与土的种类和初始密度有关,一般取0.10~0.16(g为重力加速度,但为m/s2;q为土骨架的动阻力kN/m2);取K=0.10,将数据代入(3)式,得:

H=MhK/B2=15×20×0.12/22=9m

4.强夯法施工实践中加固深度公式

(4)

式中,H、h的含义及单位同(1)式;M为夯锤重量(kN);A为锤底面积;γd为地基土的干容重;ω为土体含水量(无量纲)

则该方法计算得到的有效加固深度为:

(5)

五、试验检测结果

1.检测方法

地基处理后采用以下方法对加固效果进行检测:①标准贯入试验;②静力触探试验;③平板静力载荷试验;④室内土工试验。

2.检测成果

各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分别为:

(1)静力触探试验:由于该区填土含有未风化的岩块及碎石、角砾、卵石而造成个别静力触探未能贯入强风化泥岩岩层,其余均有贯入强风化泥岩层。

(2)平板静力载荷试验

平板载荷试验检测结果为:地基承载力基本值不小于165KPa,变形模量变化范围为17.8~32.6MPa,达到了地基处理要求。

(3)室内土工试验

由于素填土中不均匀含有碎石、角砾、卵石等硬物质,且强夯后土的密实度较高,而造成个别样本的代表性比较差,部分指标予以舍弃,土工试验统计结果如表5。统计分析表明:素填土和粉质粘土的压缩模量都有很大提高,夯前均值分别为6.42MPa和5.05MPa;夯后均值分别为7.71MPa和8.32MPa。该结果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对上述四种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加固地基,得到了预期的效果,素填土到卵石层5.9~7.7m都得到了有效的加固。

通过对强夯法有效深度的几种计算方法和实际工程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知,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宜采用改进的Menard计算法和Billam计算法。

参考文献:

[1]黄川,应付钊. 强夯法在残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医药工程设计,2012,06:30-34.

[2]张有春,鲁建荣. 强夯法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J]. 交通标准化,2013,08:21-24.

[3]张鹏. 谈强夯法在海滨回填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2013,14:78-80.

[4]李军. 浅谈强夯法在结构物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科技风,2013,08:92.

作风建设进一步夯实篇2

[关键词]煤矿班组 安全基础建设 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S7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138-01

从煤矿生产的角度来讲,班组构成了基本单位,因而班组建设关系到煤矿整体的安全基础。落实安全生产,根本点就在于完善煤矿内部的班组建设,通过这种途径来夯实煤矿安全基础。相比于其他行业生产,煤矿生产蕴含了更高风险,与此同时也包含了更复杂的生产流程[1]。这种状况下,夯实煤矿安全基础不能够缺乏全方位的班组建设,通过班组建设的途径才能够切实杜绝煤矿生产流程的安全隐患。抓好班组建设,关键在于保障煤矿员工素养的提升,从而规范日常的煤矿生产。夯实班组建设的基础,这样做有助于为煤矿生产提供最根本的保障,以此来突显煤矿班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煤矿班组建设的现状

煤矿生产本身就蕴含较高风险,与之相应的煤矿安全隐患也是相对较多的。然而受到利益影响,煤矿行业的某些企业单纯重视收益,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忽视最根本的班组建设以及安全基础的落实。从现状来看,煤矿企业在建设安全班组的过程中仍存在如下弊病:

首先,从基层角度来看,相关人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班组建设的重要价值,因而很难在根源上扭转认识和思想。对于煤矿建设而言,班组建设应当构成安全日程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截至目前,很多煤矿班组中的组长以及其他组员并没能体现出必要的安全管理价值,欠缺班组建设的必要认识[2]。

其次,煤矿生产欠缺高水准的职工,以至于缺乏最根本的安全基础。在建设煤矿班组时,某些企业仍面对人才缺失的现状。这是由于,煤矿班组中的一线员工通常具备较低的综合素养,因而也欠缺安全防控的意识。同时,煤矿班组没能引进技术性的专门人才,针对关键性的岗位也并没有配备适当的技术人才。这种状况下,煤矿班组的各类设备就无法服务于安全生产。

第三,煤矿班组缺乏明确的安全机制和操作流程,职员无法明确必备的操作工序以及步骤。受到心态的影响,某些职工仍存在靠运气的侥幸心态,在进入现场时并没有遵照最根本的安全规程来实施,这种状态增加了班组生产的隐患和风险。

二、夯实煤矿安全基础的具体途径

近些年来,煤矿企业逐步意识到安全基础的重要价值,因而也逐渐强调了安全基础。通过落实煤矿安全培训并且增强技术改造,很多煤矿企业也保障了新时期的安全生产,进而从根源上提升了效益。在煤矿企业中,班组建设应当构成其中的重要部分,是不能缺乏的[3]。具体而言,建设煤矿班组并且夯实生产中的安全基础,需要遵循如下的途径:

(一) 做好组织建设

煤矿企业不能够缺少班组的基本细胞,如果班组缺乏活力,那么企业整体就会欠缺凝聚力。班组建设的前提在于落实组织建设,管理者有必要深入各个生产班组,倾听组员的心声。在选择班组长时,应当遵循平等和民主的思路来选择组长,这样做有利于汇聚班组建设的合力。同时,煤矿企业班组也需要构建适当的用人机制,培育优良的煤矿员工。

(二)明确安全规程

煤矿班组只有明确了基本的规划,才能服务于日常生产。在煤矿生产中,安全规程应当构成基础。确保有据可依,是夯实煤矿生产基础的最根本措施。班组在拟定了安全规程的基础上,就可以在根源上杜绝各类的煤矿违章作业,以此来杜绝盲目操作煤矿生产的各种行为。从现状来看,煤矿班组有必要遵照岗位责任的具体机制来落实安全生产,进一步夯实现有的煤矿安全基础。只有首先明确了机制,才能统筹并且协调班组内部的不同岗位,构建全方位的煤矿安全体系。

(三)落实标准作业

从标准化煤矿作业的角度来看,夯实安全基础的根本点在于遵照标准化流程来实施煤矿作业。作为煤矿班组,有必要遵照标准化的思路来推广更安全的煤矿作业,通过这种方式来杜绝隐患[4]。标准化作业在最大限度内防控了安全风险,减少盲目和随意的煤矿作业。这样做,有助于消除萌芽的煤矿安全隐患,从而保障煤矿工程的整体质量。

总结:

煤矿企业如果能够完善内部班组建设,就能够为各环节的煤矿生产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也夯实了煤矿生产所需的安全基础。从企业角度看,煤矿企业有必要更重视班组建设,把安全基础的夯实作为日常工作流程的出发点。煤矿生产的各部门都需要明确:煤矿安全与班组建设二者是紧密相关的,因此不能够割裂。在建设煤矿班组的进程中,有关部门都需要从根源入手加以改进,转变班组建设的观念。未来的实践中,煤矿企业班组的相关人员还需要不断摸索经验,从而确保煤矿安全基础的夯实。

参考文献:

[1]王锋.加强煤矿班组建设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4):45-46.

[2]刘帅,李圣民,王潘峰. 加强煤矿班组建设夯实矿井安全基础[J]. 山东煤炭科技,2012(01):253+255.

[3]穆贵娟.加强班组建设,夯实矿井管理基础[J].经营管理者,2012(09):196.

作风建设进一步夯实篇3

关键词:长株潭,地基,强夯法,强夯地基

Abstract: the changzhutan area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integration accelerate,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processing foundation got generally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this paper changzhutan region,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survey,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ck, then based on the area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dynamic compaction foundation familiar problem of specific analysis, for the next this area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work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have realistic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foundation, and the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the dynamic compaction found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长株潭是指长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三市以及周边的地区,这一地区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在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阶段三市一体化建设日益迅猛,建筑工程施工中强夯法处理地基得到普遍广泛的应用,该方法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在保证地基质量,维持坚固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的提高回填土体的强度和承载能力,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

2 长株潭地区地质概况及岩土特征

2.1地质概况

长株潭地区出露的地层较为完整,据陈新国、毛蓬亭的长株潭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及适应性分析一文,此地区主要有以下地层:燕山早期、加里东期的岩浆岩,第四系的冲积层、湖积层等,第三系、白垩系以及侏罗系的陆相碎屑岩,从泥盆系到三叠系的海相碎屑岩以及碳酸盐岩等,还有下奥陶统的变质岩等,其中白垩系的地层分布最为广泛,其次是元古界和第四系。

长株潭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发育有湘江及其支流,地下水的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以孔隙水、裂隙水以及溶洞水为主,具体有四种类型分别为碎屑岩孔隙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以及基岩裂隙水。

2.2岩土特征

根据长株潭地区的地质概况以及相关资料分析,此地区的岩土按其成因主要分为八类,冲积湖积土,陆相碎屑岩、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花岗岩、变质岩以及断裂破碎岩、特殊岩土。下面主要分析一下前五种岩类,其中冲积土以及湖积土主要分布于在湘江及其支流的漫滩和阶地,主要成分为粘土、砂土以及粉砂质粘土;陆相碎屑岩主要分布于长沙、株洲等地,主要成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以及泥岩等,由于砾岩和砂岩与粉砂岩和泥岩的硬度差别较大,砾岩和砂岩抗风化、抗变形性能好,而粉砂岩和泥岩则较差,因而它们的岩石力学性质差异也较大,整体上具有不均匀性。海相碎屑岩主要在存在于长沙市的莲花镇、湘潭市的昭山市、涟源市的白马镇等地,主要成分有砾岩、砂岩、石英砂岩、泥岩以及页岩等。石英质砾岩、砂岩硬度好,抗风化,节理发育较好,泥岩以及页岩抗风化能力较弱,裂隙发育较丰富。碳酸盐岩主要存在于长沙的莲花镇,跳马镇,株洲市的马家河镇、仙庚镇等地,主要成分为灰岩、白云岩以及白云质灰岩等,质地均较致密,硬度高,抗风化、抗变形能力好,裂隙发育弱,岩溶发育较好。

3 强夯施工步骤及常见地基问题

地基承载着整个工程建筑物的荷载,是工程建筑物的最终的支撑机构,为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最重要的是保证地基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地基土层首先要满足工程的强度要求,不会发生剪切破坏,不会因振动液化而失去承载能力;其次,地基的变形应该在限值范围内,工程建筑不会因沉降而造成破坏;再次,对于一些特殊要求的建筑,像坝基等,地基还需要具有很强的抗渗性能。如果地基满足不了实际工程建筑的需要,达不到设计要求,这就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也就是加固,这个过程是人为的改变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或者是改变地基岩土的组成成分,以满足工程需求。

3.1强夯法的适用范围

当地基的岩土类型为碎石土、砂土或者低饱和度的粉质粘土、粘土,以及特殊性岩土如湿陷性黄土、杂填土等,这时就可以采用强夯法来处理地基。还有一种方法称为强夯置换法,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岩性为高饱和度的粉质粘土,以及一些软弱土层或者流塑性的粘性土层的地基处理,因为此种地基的抗变形能力较差,因此在工程设计施工前,需要现场试验以确保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处理后地基的稳定性和坚固性。由于长株潭地区的地层以白垩系分布最为广泛,其次是元古界和第四系,岩土分布也以冲积土、湖积土以及陆相碎屑岩为主,其次为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再次为花岗岩、变质岩以及断裂破碎岩,特殊岩土。因而强夯地基在此地区的工程施工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主要是用来提高地基岩土的强度和硬度,压实土层,减少孔隙,排出孔隙水,使土体结构重新排列,加速固结,改善地基土层的抗变形、抗液化能力,避免出现砂土液化、地基沉降,以致对附近建筑物产生危害。

3.2强夯法的施工步骤

在强夯地基施工过程中,要严格依据施工设计方案,按照强夯施工步骤执行。强夯施工步骤见图1所示。

3.3强夯地基常见问题

地基处理的关键问题就是增强回填土的强度和提高变形模量,降低沉降量。采用强夯法处理的地基主要有以下常见问题:

1)回填施工不规范,回填材料级配比不合理,容易造成回填土地基的失稳,后续建筑施工就会存在安全隐患。这种问题的预防措施就是在合理的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回填材料级配比,加强施工管理,严把施工质量关;还有一种造成地基失稳现象的是由于新近回填土没有经过雨季,不适宜进行强夯处理造成的;

2)基坑开挖后,基础外的加固宽度不足以稳定地基工程,造成附近建筑物裂缝,边坡出现滑移,这种问题得以避免的措施就是基础外的加固宽度一定要大于或者等于地基的加固深度;

3)在实际夯击过程中,设计的夯击遍数、夯击次数以及总下沉量无法达标,造成夯击不够密实,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如果地基岩土类型为冲积土、湖积土以及含水量过大的岩土,此时可以选用半米到两米厚的砂石铺垫,然后再执行强夯,还可采用降低夯击能量措施。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人工方法人为降低地下水位,然后再采用强夯处理地基;

4)在强夯施工过程中,由于岩土含水量过高,施工场地经常出现“橡皮土”现象,这时可挖出局部土体,使用级配比合适的混合料回填,然后继续强夯施工;另一种由于岩土体含水量过高造成夯击过程中夯坑周围隆起异常,这时可采用强夯置换法,回填粒径合适的混合料,继续强夯;

5)一般情况下,强夯的有效影响深度可达10m左右,但在实际施工中有时强夯后的实际加固深度未能达到要求的影响深度,因而处理后的地基强度也达不到设计要求。针对这种问题,在强夯施工前,首先要做好地质勘察工作,针对具体的地质情况以及岩土特性,可适当调整夯击能量;其次施工前还要去现场试验确定夯锤的重量,落距,夯击遍数以及夯击间距等参数。同时要严格按照强夯施工步骤,控制好每遍强夯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同的岩土性质,要合理的调整时间间隔;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多次夯击,或者增大锤击做功,增强岩土体的密实度;

6)夯击施工中,一定要做好场地排水工作,尤其是竣工之后,也要保证场地不被雨水浸泡,影响强夯地基的质量;

7)强夯施工竣工验收过程中,不按照规定进行承载力检验,无法保证地基质量。在施工结束一定时间内要对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进行检验,使用原位测试法要根据具体的工程建筑控制好检验点数,以保证检测的真实性;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长株潭地区的岩土特征,针对这一地区工程施工中强夯地基的应用,分析了强夯施工的步骤,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强夯地基常见的问题做了具体的分析,为今后这一地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在提高岩土体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承载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钟共清.长株潭地质环境动向研究浅析[J].湖南水利水电,2009.

[2] 薛成富.大粒径风化砂岩强夯地基的施工[J].山西建筑,2010.

[3] 黄继焕.某强夯地基质量检测及问题探讨[J].大众科技,2008.

作风建设进一步夯实篇4

关键词:强夯置换法水池基坑基坑支护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某化工项目污水处理站位于南方沿海地块,建设场地系原始地貌单元,属滨海滩涂,后经填海造地形成现状地貌。该污水处理站总面积约为2300㎡,污水池设计深度5.4m。场地为吹填淤泥经置换后形成,其中西、北两侧仍为淤泥区,淤泥深度大于7m。由于场地存在大量的软弱土层,不能直接对基坑进行大面积开挖。根据工期要求,为保证工程按计划进度进行,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基坑进行开挖,为确保基坑开挖安全可靠,需要开挖时对基坑采取支护措施。根据现场情况决定采用强夯置换法重点处理西、北两侧的淤泥区,经处理后的场地可以快速的放坡开挖,能够大大缩短工期。

二.设计依据

1 所采用规范及其他文件

(1)业主提供的设计委托书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5)用地红线图

(6)《污水处理站基坑支护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及其他国家和地方规范文件。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根据场地钻孔揭露,场地岩土层按其地质年代和成因类型的不同自上而下划分如下表所示: 人工填土层或素填土或填石、吹填含细砂生物碎屑、吹填淤泥及淤泥质粘土、第四系海相沉积淤泥质细砂、第四系冲洪含粘土卵石。

场地属地下水排泄区,地下水位于人工填土及第四系地层孔隙内,属潜水类型,主要靠大气降水及海水补给,水位受潮汐影响地下水位标高在0.2-5.40m(相对标高)之间。

三. 强夯置换法设计

1 强夯置换施工步骤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 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6) 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7) 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8) 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2 施工监测

(l) 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 在每一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及时纠正;

(3) 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对强夯置换深度进行检查,直到达到设计要求。

3 基坑开挖监测

(1) 基坑开挖中进行坡顶边桩位移观测,本次共布置10个边桩观测点,详见(图一);

(2) 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天监测两次,遇雨水等其他情况,加密监测;

(3) 严格执行国家、地区和行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和规程,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图一

四.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要求

(1)本次强夯分两次进行,如(图二)所示;

(2)第一次以低能击强夯,每次夯点下沉量>50cm时,用中风化岩加料强夯,能击为1500KN.M,夯击数9击;

(3)第二次强夯夯击能3000KN.M,每次夯点下沉在1.0m左右,用中风化岩加料强夯,夯击数20击,处理深度不低于8m;

(4)强夯夯点间距均为4.0m,梅花形布置,第一遍夯点完成后紧接着进行第二遍强夯。

图二

五. 结语

根据工程地质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基坑支护方案,并制定出施工顺序及保障工程质量的措施。该方案能够很好地完成基坑支护并最终保证基坑安全开挖,节省了工期,为后续工作赢得了时间,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作风建设进一步夯实篇5

关键词:强夯法;路基施工;地基处理

Abstract: the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has simple equipment and effect is remarkable, economic and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fast advantages to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and the maj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in soft soil foundation in the processing of the application are brief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Keywords: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Subgrade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U41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即反复将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下落夯击地基, 利用夯锤自由下落的冲击能产生的冲击波使地基密实, 从而使地基的强度提高, 压缩性得到降低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强夯法做为一种经济高效而又简洁的地基处理方法,在处理碎石土、砂土、黄土、非饱和土、填土等土类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在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强夯法是利用强大的夯击能给地基一个冲击力,并在地基中产生冲击波,在冲击力作用下,夯锤对上部土体进行冲切,土体结构破坏,形成夯坑,并对周围的土体进行动力挤压,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一般可提高200%~500%),降低压缩性(一般可降低20%~90%),消除湿陷性,改善地基抵抗震动液化的能力等。同时,强夯法可提高土层的均匀性,减少工后差异沉降。

一、工程概况及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1、工程概况

该工程拟建的主体构筑物为配水池、絮凝沉淀池、恒速滤池、清水池。由于场地浅部由人工填土层等软弱土层组成,不能满足地基基础设计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地基处理的有效深度为6m,经过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ƒak不得低于150kPa。本工程软土地基加固处理的面积约8720m2。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该场地分布的主要岩土层有:

(1)人工填土层:A 素填土层 , 松散~稍密状,厚度为1.8~5.6m,堆填时间为5~6年。

(2)第四系冲积土层:B-1 粉质粘土层,可塑状、层厚0.5~3.4m;B-2 粘土层,可塑状、层厚1.4~7.8 m;B-3 中砂层,稍密状、层厚4m。

(3)第四系残积土层:C 粉土层,可塑~硬塑状、层厚1.2~9.5m。

(4)基岩风化层:D 强风化含砾砂岩揭露厚度为3.5~15m。

该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中砂层中的孔隙潜水,其次为赋存于人工填土中的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贫乏。

二、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提供的岩土承载力特征值、土的状态及物理力学参数,本着“方法可行、经济节约”的原则,对浅部地基处理常用的换填垫层法及强夯法两种方案进行了比较。

(1)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土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换土垫层材料可采用砂、砂石、灰土等,但厚度不宜大于3m。采用灰土换填材料,石灰选用新鲜消石灰,土料选用粉质粘土,两者体积比按3∶7计,本工程采用换填垫层法处理时预算造价较高。

(2)强夯法:适用于浅层软土地基的处理,使用设备简单、施工方便、施工工艺及检测方法相对简单,有利于总体工程施工的组织安排。本工程采用强夯处理的预算造价相对比采用换填垫层法的造价低。

经综合对比,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选择既能保证工期而且施工费用较少的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三、强夯参数的确定

1、有效加固深度

强夯加固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以广东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05)公式计算 ,见式 1 。

(1)

式中 h―――有效加固深度(m);

α―――修正系数,可取0.5~0.8(根据土质情况而定,粘性土取 0.5);

Q―――锤重(t);

H―――有效落距(m)。

2 、单击夯击能

强夯的单击夯击能根据地基土类别、性质,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基础形式和要求处理深度等综合考虑,并通过试夯确定。本项目要求处理深度为6m。

本工程中原定采用夯锤质量为25t,锤径为2.2~2.4m,落距第一、二遍为10m,后考虑附近找不到此种参数的夯锤,为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强夯工作而改选定夯锤质量为16.5t,直径2.0m,落距为15.2m,则: QHg =16.5×15.2×10≈2500(kN・m),QHg 值即为单击夯击能。

3、 夯击遍数与夯点布置

本工程强夯采用两遍点夯一遍满夯。两遍点夯布点均采用5m×5m正方形布点,第二遍夯点位于第一遍夯点四个相邻点的对角线相交处,两遍布点最后形成梅花形布点(见图1)。满夯夯锤印间搭接0.5m(见图2)。

图1点夯布置大样图图2满夯布置大样图

4 、点夯每点夯击数及间歇时间

点夯每点夯击数均为6~8击,两遍点夯施工间歇时间不小于14d。

5、满夯夯击能及每点夯击数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05)的规定:点夯完成后,应以低能量满夯1~2遍,锤印搭接。在本工程中,根据现场回填土的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单位以往的施工经验,采用一遍满夯,满夯夯击能取1000kN・m;满夯每点夯击数为2~3击。

四、强夯法施工

1、施工准备

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了安装、调试和维护,并对设计图纸和场地地质资料进行了熟悉。工程测量人员第一时间进入施工现场,收集已有控制点成果资料,详细、准确地绘制了水准基点的布置图;并对加固处理场地范围附近的地下管线位置进行了细致检查和测量,以免因强夯施工造成破坏。

2、强夯机械设备

采用50t履带式起重机作为提升机具,采用自动脱钩器来起落夯锤,夯锤采用直径2.0m的钢板壳内填混凝土锤、夯锤质量16.5t,采用140W推土机进行场地平整,采用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进行放点和夯沉量观测。

3 、试夯

试夯参数:点夯单击夯击能为2500kN・m,点夯每点夯击数为6~8击,点夯收锤标准为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须小于5cm;满夯单击夯击能为1000kN・m ,满夯夯锤印间搭接0.5m,满夯每点夯击数为2~3击。

试夯:在做好强夯施工的准备工作后,施工单位会同甲方、设计、监理、质检等相关单位在场地内选择有代表性的3个夯点进行了试夯施工,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05)的要求做好每个夯点的施工记录,试夯施工结束2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了检测。根据试夯夯击情况、施工数据以及检测结果对比显示,强夯设计参数是合理的,可作为最终的施工参数。

4、施工操作

4.1 点夯施工

点夯施工按如下步骤进行:

A 平整场地、测量场地标高,并按照夯点平面布置图将第一遍夯点进行定位放点;

B 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C 测量夯前锤顶标高;

D 将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15.2m后脱钩器自动开启,待夯锤脱钩自由落下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标高(施工中若发生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后再进行夯击);

E 重复步骤D,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F 换夯点,重复步骤B~E,完成第一遍夯点的夯击;

G 用推土机平整场地并测量整平后的场地标高;

H 间隔14d后,按照上述步骤完成第二遍点夯的夯击。

4.2 满夯施工

在第二遍点夯施工完毕后,用推土机将场地整平,然后进行满夯将场地浅表松土夯实。本工程满夯单击夯击能为1000kN・m,采用搭夯施工。

施工时,行走强夯机到达指定的位置,调节起吊高度为6.1m、满足满夯单击夯击能1000kN・m的设计要求,使夯锤对正起始位置,起吊夯锤夯击地基,达到设计锤击数后,移动夯锤至将要施工的夯点与已施工夯点搭接0.5m后,吊起夯锤继续夯击,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覆盖式夯完所有夯区。满夯施工完毕后,用20t振动压路机对场地进行了碾压。

4.3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严格按照施工程序组织施工,施工前检查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符合设计要求;在每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夯点布置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时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及时、准确地作好每个夯点的夯沉量等原始资料的记录;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工作,除设立专职质检员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外,在各工序之间经常开展自检、互检活动。

五、强夯检验

强夯施工结束2周后,采用动力触探试验和压板载荷试验对强夯地基处理质量进行了检验。

1、 动力触探试验

动力触探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推定处理后的土地基的地基承载力,检验强夯处理的加固深度、评价强夯地基处理的施工效果。本工程采用N63.5重型动力触探进行试验。

动力触探试验点按网距15~20m布置,共布置30个检测点位,累计检测试验185.00m。试验过程遵循《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的有关规定进行,N63.5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见表 1。

2 、压板载荷试验

试验的目的是了解较深范围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根据《N63.5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报告》的检验结果,共选取场地内三个最薄弱的点进行压板载荷试验。并根据规范关于试验中的总加载量不小于设计要求值的两倍的规定,在本次试验中每个试验点共压了12块钢筋混凝土件,每件试件尺寸均为1.0m×1.0m×1.0m,总加荷重为300kN。检测报告显示,三个检测点的荷载-沉降量(Q-s)曲线较平缓,沉降量-时间对数(s-lgt)曲线基本呈平行规则排列,说明场地内的地基承载力ƒak≥150kPa。其试验结果见表2。

N63.5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和压板载荷试验的结果均表明:经过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ƒak≥150 kPa ,完全满足地基基础的设计要求,说明本工程的软土地基强夯处理效果明显,证明了强夯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强夯法是一种施工简单、效果可靠、经济易行的地基加固处理方法,对既有填土区又有原状土区的地基处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⑴ DBJ15-38-2005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⑵ 地基基处理手册编写委员会 《地基处理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风建设进一步夯实篇6

关键词:变电站;高填方;强夯法;现场试验;加固效果

1.引言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工程尤其是电厂、变电站、石化和机场等工程的选址都会选在山地或丘陵地带,以保护环境和节约用地,因此,这些工程的地基大部分都为高填方地基。而强夯法,又称动力密实法,是用起重机器将质量为10吨~40吨的夯锤起吊到6~30m的高度后自由下落,产生强大的冲击能量,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的地基处理方法。浙北1000kV变电站场地受山区丘陵控制,地形起伏较大,地表高程变化的范围一般在36.30~93.72m之间,如果场地平整后最终标高按67m考虑,则最大回填高度达26m左右。而强夯法在处理回填土地基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于不同场地结合不同的地质条件,强夯工艺及施工参数存在较大差异[1]。为了确定强夯法处理浙北1000kV变电站回填土地基的可行性,检测经强夯处理后地基加固效果是否满足超高压变电站场地的要求;为了取得大面积强夯施工时的强夯控制参数及指标,现场进行了强夯试验,分别设置了三个不同的试夯区,本文着重介绍通过三个试夯区的强夯试验优化大面积强夯施工参数的问题。

2.试夯区概况

2.1 工程地质条件

站址区内地貌为构造低山剥蚀丘陵区,地貌主要为浑圆状的低山,地形起伏较大,地表高程变化的范围一般在36.30m~93.72m之间。根据前期勘测资料[2],站址区第四系地层为粘性土、碎石及全风化粉砂岩,下伏强风化、中等风化粉砂岩。其岩性自上至下分别为:

(1)素填土:黄褐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厚度4.20m。

(2)粉质粘土:灰黄、黄褐色,可塑,含少量铁质结核,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相变为粘土,分布于丘陵山坡的表层,厚度一般为0.40m~5.30m。

(3)碎石(中密)

杂色,母岩成分为粉砂岩,颗粒级配差,呈棱角状,磨圆差,排列无序,中等风化,混多量粘性土,厚度一般为1.30m~6.90m。

(4)粉砂岩(全风化)

灰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散体结构,全风化,岩石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有残余结构强度,岩体呈砂状,厚度一般为0.40m~4.00m。

(5)粉砂岩(强风化)

灰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泥质胶结,细粒结构,中厚层构造,呈碎块状,强风化,岩石结构大部分破坏,厚度一般为0.60m~4.90m。

(6)粉砂岩(中等风化)

黄褐色、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泥质胶结,钙质胶结,细粒结构,中厚层构造,呈块状,中等风化,结构大部分完好。

2.2 试夯区强夯参数的设置

本场地原土层较厚,因此在原土层进行强夯置换之后再进行回填土强夯施工。由于回填厚度大,采用分层回填强夯施工的方法,每层回填土厚度4m,回填料就地取自山体开挖的碎石料,夹杂少量粘土。三个试夯区的大小均为27m*27m,各试夯区强夯参数设置如下表所示:

说明:Ⅰ区按三遍跳点夯完成夯点,收锤标准点夯按最后两击夯沉量第一遍≤7cm,第二遍≤5cm,第三遍≤3cm;Ⅱ区按不跳点强夯法施工,收锤标准为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30mm,点夯完成后进行一遍夯能1500kN.m的满夯,每点四击,1/3夯锤直径搭接;Ⅲ区的夯击遍数和控制指标同Ⅱ区,只是夯点间距和布置形式不同。

3.现场强夯试验结果

3.1 平均累计夯沉量与夯击次数的关系

在Ⅰ区的三遍强夯过程中选9个有代表性的夯点(每遍选3个),在Ⅱ、Ⅲ区选取9个有代表性的夯点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当夯击能量分别为4200kN.m和5000kN.m时,Ⅰ、Ⅱ、Ⅲ区的平均累计夯沉量分别为115.2cm、162.1cm和162.8cm。在不同的夯击次数下Ⅲ区的夯沉量稍大于Ⅱ区对应夯击次数下的夯沉量,但总体二者曲线几乎重合,而随着夯能的增加可以看出Ⅱ区和Ⅲ区的最终夯沉量明显大于Ⅰ区的累计夯沉量,说明平均累计夯沉量受夯点间距和夯点布置形式的影响较小于夯能的影响。至于夯点间距对夯坑沉降变形的影响杨建国[3]等认为在同样夯能下夯点间距越大则夯坑沉降变形越大。由于本工程夯点间距只有4.2m和5.0m,二者只相差了0.8m,所以在同样夯能的情况下Ⅲ区的平均累计夯沉量只是稍大于Ⅱ区,从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文献三中论点的正确性。从上图还可以看出,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夯坑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到最后曲线近似呈水平,所以不能为了追求地基加固效果而盲目增加夯击次数从而导致夯击能的浪费。

3.2 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在Ⅰ区、Ⅱ区和Ⅲ区夯前、夯后分别进行超重型动力触探,根据打入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地基在夯前夯后的工程特性。分别将夯前和夯后同一动力触探孔位的数据绘成曲线图如下(图中动力触探击数为现场实测未经修正)。

从图2可以看出,强夯之后动力触探击数有了较高程度的提高。在Ⅰ区内,深度5.4m以上动力触探击数较夯前有所增加而5.4m以下基本无增加,且地表以下1.0m范围内动探击数在7击以下,说明在4200kN.m夯能正方形布置作用下该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大概为5.4m,但表层加固效果较差,有效深度范围内动力触探击数平均值由3.7增加到8.9,增幅243%左右;在Ⅱ区内,深度6.0m以上动力触探击数较夯前有所增加而6.0m以下基本无增加,有效加固深度大概为6.0m,且在满夯作用下表层土的加固效果好于Ⅰ区,有效深度范围内动力触探击数平均值由4.9增加到15.2,增幅310%左右;在Ⅲ区内,深度6.2m以上动力触探击数较夯前有所增加而6.2m以下基本无增加,有效加固深度大概为6.2m,且表层土加固效果也好于Ⅰ、Ⅱ区,有效深度范围内动力触探击数平均值由5.0增加到17.1,增幅340%左右;经上述分析,在采用梅纳公式[4]计算有效加固深度时,建议对碎石土回填强夯地基采用0.26~0.28的修正系数。夯能越大动力触探击数越高、有效加固深度越大,土体越密实;采用一遍不跳点强夯加一遍满夯的方式对表层土的加固效果好于采用三遍跳点强夯的方式;5000kN.m正三角形布置区的动力触探增加幅度和有效加固深度稍高于正方形布置区域。

3.3瑞雷波测试

由于瑞雷波具有频率弥散特性,利用其弥散特性能初步地反分析地基分层剪切波速度。瑞利波波速VR代表1/2~1/3波长处土的动力特性,根据瑞利波波速VR和剪切波速Vs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推算深度为1/2~1/3波长处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5]。通过不断改变激振器频率,波长就随着变化,从而可以获得不同深度处土层的剪切波速值。在三个试夯区强夯结束后,分别进行瑞雷波测试,绘出各个试夯区瑞雷波频散曲线如图3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瑞雷波频散曲线大致呈“之”字型,在深度3m以上范围内,Ⅱ区和Ⅲ区的剪切波速明显高于Ⅰ区,主要原因是Ⅰ区采用的夯能较Ⅱ区和Ⅲ区低,而且Ⅰ区采用三遍点夯的形式而没有采取满夯处理导致Ⅰ区表层土体相对比较松散。从Ⅰ区曲线来看,在深度4.5m处波速突然增大,而Ⅱ区和Ⅲ区均在6.0m左右波速有突变,说明Ⅰ区的有效加固深度在4.5m左右而Ⅱ区和Ⅲ区有效加固深度在6.0m左右。与根据动力触探判断有效加固深度的结果相对比,Ⅰ区稍有差别,Ⅱ区和Ⅲ区的结果大致相同。

取一定深度(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的剪切波速做对比,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夯能越大,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土体剪切波速平均值越大;而夯点间距4.2m方形布置的Ⅰ、Ⅱ试夯区内波速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大于夯点间距5.0m三角形布置的Ⅲ试夯区,说明Ⅲ区的强夯加固地基的均匀性比Ⅰ、Ⅱ区要好。

3.4 密实度和固体体积率

为进一步评价不同试夯区强夯后地基的均匀性击压实度,采用灌水法对地基土进行密实度和固体体积率检测,各试夯区检测结果见表3、4。从表中可以看出,Ⅰ区的密实度和固体体积率都达不到设计要求值0.97/0.82,而Ⅱ、Ⅲ区能达到设计要求。

3.5静载荷试验

本工程的静载荷试验采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承压板边长为2.0m,面积为4m2。静载荷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强夯处理之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标准,各个试夯区的Q~s曲线如下图4所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采用相对变形法选择[6],取s/b等于0.01~0.015所对应的压力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s为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为承压板的宽度)。按照弹性理论公式[7]可以通过载荷试验间接推算地基土变形模量。

式中:沉降影响系数,对于方形板取0.89; 为土体泊松比,取0.25;P施加的压力;S为P对应的沉降量;b 为荷载板的边长。

当取s/b=0.01所对应的压力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Ⅰ、Ⅱ、Ⅲ试夯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250kPa,303 kPa,476 kPa,均满足设计要求值,对应的变形模量分别为21Mpa,24Mpa,40Mpa;当取s/b=0.015所对应的压力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Ⅰ、Ⅱ、Ⅲ试夯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312kPa, 383kPa,576kPa,均满足设计要求值,对应的变形模量分别为17Mpa,21Mpa,32Mpa;从静载荷试验结果来看,碎石土地基强夯后承载力均较高,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4.结语

通过对本工程试夯区强夯试验的检测可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1) 夯坑夯沉量随着夯击能量和夯点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也受夯点布置形式的影响;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每击产生的夯沉量逐渐减少,不能为了追求地基加固效果而盲目增加夯击次数从而导致夯击能的浪费。

作风建设进一步夯实篇7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意识 二、夯实两大基础,切实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保障

1、夯实责任基础,实施党建目标管理制度。实行了责任目标落实制。年初,围绕加强领导、组织建设、街道社区党建、企业党建、党员教育管理四个方面工作,有针对性的制定《基层组织建设责任书》,与挂勾党支部书记签订了责任书,明确目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

2、夯实组织基础,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按照统一安排部署,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精心组织,依法办事,为进一步提高干部把握大局、谋划发展、主动履职、自主学习、为民服务、依法办事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3、开展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活动,不断扩大党组织工作覆盖面。在园区落地重点项目中建立了党支部,选派一批专(兼)职党建工作指导员,建立健全了培训和保障机制,推动重点项目工作进程。同时,在全县非公企业中开展“抓党建、促经营、渡难关、大发展”和“职工业主交融日”活动,发挥党组织作用,推动非公企业健康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我县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抓制度完善,切实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一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制度,重大决策征求大家民主意见,推行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充分保障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单位党内事务,形成生动民主活泼的党内政治生活;二是完善了有错无为管理办法,使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三是认真落实调查研究制度,支部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党员的工作、学习状况,探索解决党建工作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四是坚持树立崭新形象,组织制定了工作人员服务承诺,建立了党建活动宣传栏,如:十七大学习体会、效能建设体会、十七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专栏等。我们注重把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从小事抓起,从日常工作做起,把发挥党员作用落实到每项日常工作中,积极引导全局工作人员积极克服工学矛盾,坚持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扎实开展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按照“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我们的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进一步提高,理想宗旨信念进一步增强;二是工作作风不断改进,规范和文明服务的水平有新的提高;三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尽管我们在党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和差距。一是一些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按照上级要求,支部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四是围绕中心工作抓落实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作风建设进一步夯实篇8

【关键词】强夯法;地基;施工

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是法国梅那尔公司于60年代后期创造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它是在重锤夯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力加固地基的新方法。7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实践证明其加固效果十分显著。强夯法以其施工机械简单,施工工艺也不复杂,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广发的应用。

1 强夯法相关概述

1.1 强夯法的技术原理

强夯法即强力夯实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是利用大型履带式起重机将8-40吨的重锤提到高处(一般为6-40米)使其自由落下,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地基土的压缩性的一种地基处理的新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理砂性土、非饱和粘性土与杂填土地基。对非饱和的粘性土地基,一般采用连续夯击或分遍间歇夯击的方法;并根据工程需要通过现场试验以确定夯实次数和有效夯实深度。实践证明在100~200吨米夯实能量下,一般可获得3~6米的有效夯实深度。

1.2 强夯法的特点

1.2.1 强夯法加固地基效果显著强夯加固后可立即投入使用。

1.2.2 强夯法加固地基投入设备少施工简便、加固费用低,更适用于大规模地基加固。

1.2.3 强夯法加固地基时可根据上部结构需要,在原地面上布置加固范围,具有直观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1.2.4 强夯法加固地基不需加固材料,复合强夯加固也只需少量建筑材料或工业废料,节省了材料费用。

1.2.5 强夯法加固仅改变原地基的物理特性,对地基土及周围环境也不产生任何化学污染。

1.3 适用范围

1.3.1 处理深度一般不超过15m;

1.3.2 地下水位距地表面2―3m;

1.3.3 夯击对象最好为粗颗粒土组成;

1.3.4 施工现场距原有建筑物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一般宜大于10m。

2 强夯法施工工艺

2.1 施工设备的配置

2.1.1 起重设备:由于15t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具有行走方便、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起重设备应采用带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起重机要有10~14米的起重高度,为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设剖顷覆,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它安全措施。此外,起重机的起重能力应大于夯锤重量的1.5倍。

2.1.2 夯锤:强夯锤锤重一般为1O一40t,其底面形式有圆形,也可为方形。一般来说,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锤底面积应根据土质确定,锤径一般为2m左右,底面积为3―4m2。锤底静压力值可取25~40kPa。为了排除锤入夯坑时的坑内空气,减少空气阻力,保持夯锤平衡,确保夯击效果。锤的底面宜对称设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实践中,我们―般采用脱钩夯锤。

2.1.3 其它设备:装载机、加油机、电焊机和相应测试项目的试验仪器等。

2.2 施工准备工作

强夯施工前必须熟悉的有关资料有这些:(1)施工所在地工程地质详勘报告;(2)基穴普探图;(3)夯位图以及基础平面图;(4)强夯地基的相关设计要求;(5)保障强夯质量和工期的有效措施方案。在开夯前,要按要求清除地下管线、硬质物体等障碍物。对于埋深大于处理深度的坑洞,应该事先处理好。埋深较浅的洞坑,洞穴以及局部土质比较松软的地基,应该在地面上做出相应的标志,施工时应注意加强夯击。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无法解决,应该及时和相关部门以及设计单位联系,共同商讨处理方案。

2.3 工艺流程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重复步骤三至四,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2.4 施工要点

2.4.1 施工前应平整场地,如果场地地下水位比较高,底部积水对施工有所影响时,应采取措施提前降低水位。

2.4.2 强夯地基应分段进行,应从边缘向中间进行。对厂房柱可一排排的进行夯击,按起重机行驶路线从一端向另一端进行,每夯击完成遍,用推土机平整场地,放线确定下一遍的夯点位置。

2.4.3 夯击时应按试验和设计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应准确。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将夯坑填平。

2.4.4 回填土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优含水量范围内,如含水量低于最优含水量,可钻孔灌水或洒水渗透。雨期强夯时应在场地四周设置排水沟、截洪沟、防止雨水流入场内。

2.4.5 强夯施工中夯锤自空中自由下落,冲击地面的瞬间使地面产生强烈的震动,这种强烈的震动是否影响邻近的建筑物,造成震裂危害,主要取决于地基土的性质。一般距夯击点30m以外为相对安全区,15m以内为相对震动区。施工时应由邻近建筑物开始夯击逐渐向远处移动。当必须在邻近建筑物附近进行强夯时,可采取挖隔振沟的措施防止振害,因为震动波在地表运动,挖隔振沟可以有效减小振动的传播。

2.4.6 做好施工记录,包括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夯前夯点位置,完成后的夯坑位置,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遍数等。

2.5 安全措施

2.5.1 强夯施工的夯锤系自动脱钩,现场施工必须高度集中,统一指挥,不得有任何混乱现象,整个现场应由起重指挥员全面负责。

2.5.2 吊车司机、推土机司机都要集中精力听从起重指挥员的号令,不得盲动,夯锤起吊后,禁止任何人从吊杆下方通过。

2.5.3 吊车司机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5.4 夯锤升起如超过脱钩高度仍不能自动脱钩时,起重指挥员应立即发出停车信号。并将夯锤落下,找出原因,进行处理。

2.5.5 夯击前应注意周围高压线对吊车及缆绳的影响,对临近的建(构)筑物地下管沟或管线、电杆等亦应保持一定距离,并会同设计部门进行调查,共同确定强夯加同范围。对临近有精密电子设备的建筑物,应采取隔振措施,以消除振动带来的危害。

2.5.6 夯击场地应视情况适当洒水,以防石、水四溅,尘土飞扬,在吊车操作室挡风玻璃前,应增设一面铅丝防护网。

2.6 施工质量检验

2.6.1 对地基质量的检验,应在强夯施工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对于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地基可取21―28天。

2.6.2 通过土性选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质试验确定质量检验的方法。对于重要工程项目应增加检验项目,也可做现场大型载荷试验。

2.6.3 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和场地复杂程度确定质量检验的数量。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建筑物地基的检验点应多于3处;而对于重要建筑物地基或复杂场地应增加检验点数。检验深度要大于设计处理的深度。

3 实例分析

某小区,占地80300m2,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要求夯实欠固结回填土、消除地基不均匀性。夯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0―160kPa,沉降和沉降差均满足现有关规范要求。施工现场原为一废弃砖瓦窑厂,上部土层大部分已被挖除,后被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填埋,地形稍有起伏,地貌单元属于河流冲洪积平原。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土层主要由杂填土、粉土、细沙、中砂、粘土和粉质粘土等组成。

3.1 强务施工工艺流程

流程如图1所示。

3.2 施工步骤

3.2.1 按点夯夯击能及夯锤重量确定落距,锁定脱钩绳。

3.2.2 确定夯点施工顺序,夯机就位。

3.2.3 准确对点,使夯锤中心对准夯点,测量并记录夯前锤顶高层。

3.2.4 起吊夯锤,到预定高度后脱钩绳使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完成一次夯击。

3.2.5 测量并记录此一击后锤顶高程,计算并记录此一击夯沉量。

3.2.6 重复(4)(5)步骤,按既定的施工参数及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施工。

3.2.7 重复(2)~(6)步骤,直至完成点夯的施

3.3 夯击施工注意事项

3.3.1 严格按照设计布置的夯点放线、夯击;按照试夯所确定夯击击数、间隔时间、夯击遍数、锤重、落距等参数施工。

3.3.2 如采用方形锤应有人工导向。

图1工工艺流程框图

3.3.3 在满夯时应随时调整吊车位置。以防止出现以吊车为中心的扇形面,影响夯击效果。

3.4 强夯加固效果检测

本工程采用的是动力触探,及静载实验。本工程的检测效果、动力触探取土试样、静载试验,均达到设计标准要求。

4 结束语

强夯技术能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提高了土层的均匀程度,从而达到提高地基强度的目的。但强夯法也存在着例如设备移动不方便,检测时间长等缺点。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按要求的沉降标准进行设计,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地基压实度。

参考文献:

[1]胡轲.强夯法在地基基础加固中的应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

[2]周剑萍.论强夯法加固地基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现代商贸工业,2010(4).

作者简介:

上一篇:打击电信诈骗宣传总结范文 下一篇:土地管理的基本国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