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业务模式范文

时间:2023-11-14 10:03:04

冷链物流业务模式

冷链物流业务模式篇1

[关键词]冷链物流;果蔬;流通模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冷冻冷藏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国务院在2009年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比例,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专门下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该规划方案从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方面对我国果蔬冷链物流发展进行了全面指导。国家对果蔬品冷链物流的高度重视使我国果蔬品冷链物流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和极大的拓展空间。

1 我国果蔬冷链物流流通模式现状

(1)冷链物流及果蔬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目前,冷链物流适用于食品及特殊商品,主要包括: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肉、禽、水产品等包装熟食,冰激凌及奶制品,快餐原料等);特殊商品(医药用品、生物制品等)。果蔬品冷链物流为冷链物流的一部分,但普通的冷链物流一般的冷藏温度均是指零下温度,而果蔬品冷链物流的所谓冷藏其实大部分时间的冷藏温度是在零上的,果蔬品冷链物流的温度大部分控制在0℃~5℃。

(2)果蔬流通模式。传统的果蔬流通模式包括三大模式,一是原始果蔬流通链模式,由农户进行生产,直接在产地集贸市场进行销售,或由批发商(批发市场)进行收集,经运输商进入批发市场直接面向零售商,最终到消费者手中。该模式下的果蔬流通呈现如下特点:交易主体多、规模小、流通费用高。二是批发市场主导型流通模式。我国果蔬流通中,大中城市果蔬品消费的50%~70%由此流通模式主导的。即生产者直接面向经纪人或批发商,由中间商完成初级包装、简单加工和运输后,直达销地批发市场,由销地批发市场面向农贸市场、超市或最终消费者。该模式中批发市场和中间商处于主导地位。三是连锁超市模式,由连锁超市建立生产基地或与规模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提供相应的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运输、包装、仓储、配送及逆向物流。即生产者直接面向连锁超市。该模式流通环节少,由连锁超市自建配送中心或完成相关物流活动。除以上三种主要模式外,还有一些衍生模式,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零售商物流组织模式、龙头企业加农户物流组织模式等。

(3)模式的物流效率评价。上述模式都是在我国果蔬流通过程中实施的比较成功的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难免造成大量果蔬在流通环节的损耗,在我国,除了一些单位价值比较高的果蔬外,大部分果蔬的流通都未采用冷链物流流通模式。据统计,我国果蔬的年冷藏量约占总产量的10%,冷链流通率仅为5%,果蔬物流损失率高达25%~30%。目前90%以上的新鲜水果、蔬菜及其制品基本上处于非冷链的物流运销。

2 国外果蔬冷链物流流通模式

美国的果蔬冷链物流是比较典型的,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果蔬在流通中的损耗仅有1%~2%。其具体的冷链物流链即果蔬产地到采后预冷到冷藏车运输到批发站冷库到超市冷柜再到消费者冰箱,尽量简化中间流通环节,并通过先进的冷链技术和保鲜技术确保果蔬的品质。

在冷链物流实施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果蔬冷链物流是一个低温的系统工程,通过法律、法规确保整个体系的安全以及各个环节质量,实行供应链集成化管理。二是冷链物流设施及技术创新及应用,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技术的创新性是非常强的,他们往往可以依靠其快速的技术创新来提升冷链物流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果蔬品冷链物流技术包括采摘技术、分级技术、包装技术、预冷技术、运输技术、贮藏技术等。良好的运用这些技术不仅可以使得整个流通链衔接得非常紧密,同时也可以保证整个流通链的质量与安全性。三是发挥主导企业的带动作用。在不同的果蔬流通模式中,批发商、连锁超市、龙头企业和一些专门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发挥了带头作用,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经济实力强,易于由他们作为发动方,另外政府会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促进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3 基于冷链物流的我国果蔬流通模式再造

(1)适用条件:从国外发展果蔬冷链物流的经验来看,实施冷链物流果蔬流通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整个产业供应链高度集中化,以确保全程低温作业。二是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降低单位成本,达到规模经济。三是冷藏等物流设备充足。四是冷藏技术足以支撑产业发展。五是物流服务人员素质较高,掌握基本的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并能处理突发事件。

(2)流通模式再造:在满足以上五个条件的基础上,设计一条完整的果蔬品冷链物流。

对基于冷链物流的果蔬流通模式的描述:该模式相当于我国现行几种流通模式的融合和升级,在现阶段面对的主要顾客群是中高端果蔬消费者。其前提是利用现在的资源,在原有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经营组织、连锁超市等渠道的基础上,尽量整合资源,以确保生产加工和流通规模。然后培育一些具有低温初加工能力的生产加工企业,以完成果蔬品的初级加工和预冷。同时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方式提供冷链运输,亦可由供应链主导企业来提供。

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满足中高端需求、提供品质保证、应用先进技术、倡导高效服务;即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可以减少流通环节损耗,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增加供应链相关的经济效益。

该模式的实施方案:拟分步进行。第一步,在大型果蔬生产基地进行试点,利用现有的流通体系,对其进行冷链化改造,初期可以争取政府扶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鼓励自主研发。设定时间周期为五年,五年后进行经验总结及问题剖析。第二步,将发展经验扩展到中型生产基地。第三步全面铺开。

4 保障措施

(1)完善果蔬冷链物流的标准体系。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在整个流通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果蔬品冷链物流的法规建设方面,应重点制定和推广一批果蔬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使相关法律法规具有配套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果蔬品冷链物流基础建设。加强果蔬品冷链物流的基础建设,尤其是冷链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冷库和冷藏运输设备建设,可以有效地降低果蔬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增加果蔬品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同时,也应重点加强批发市场等重要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加快规划布局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大力研究发展先进的、可靠的、低成本的国产化制冷系统和冷藏车等,以更好为果蔬品冷链服务。

(3)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将会利用其先进的物流技术以及完善的网络构建帮助果蔬品生产商以及中间商来获得需求信息,指导农户的生产与销售,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农户中去。因此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大型生鲜农产品生产企业从生产源头实现低温控制,积极发展冷链运输和低温销售,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4)果蔬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加快果蔬品冷链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从事物流业务的工作人员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业务能力对物流企业的经营有着重要影响。专业的果蔬品冷链物流人才队伍可以保障果蔬品从采摘直到消费者手中都在掌握之中。人才的培养分为两方面,一是政府方面应该积极组织系统培训,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来培养高端人才,二是学校方面应面向企业需求实施“订单计划”,满足企业对果蔬品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晓楼.第三方物流参与果蔬冷链运作的探讨[J].物流技术,2007,106(3):78-81.

[2]何劲.中外果蔬冷链物流比较与借鉴[J].经济师,2008(12):252-254.

冷链物流业务模式篇2

2014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在500家规模企业中,有106家企业计划购买冷藏车2845台,占总量的9.4%;有121家企业计划建库1357万吨,占总量的72%。可以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不过,冷库布局参差不齐现象,却成为冷链物流业前行的阻力。

冷链物流市场爆发

电子商务催生了冷链物流宅配市场的兴起,进而带动了冷链物流客户渠道的改变。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的客户群体可分为B2B和B2C两个市场。2014年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B2B占总体市场的3/4,B2C占总体市场的1/4。虽然B2C市场规模较小,但受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2012~2014年的3年间其年均增速达到80%~120%。由于冷链物流市场的整体发展、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客户购买频次的增多,以及生鲜产品尤其是海鲜产品高达50%的毛利率的吸引,当前电商企业纷纷推出专业的生鲜产品品类,或是加大对生鲜产品品类的拓展力度。随着各大电商企业不断发力,预计到2015年年底,冷链物流中的宅配市场业务规模可以达到40亿元人民币。

目前冷链物流行业的货品品类可以细分为蔬菜、水果、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及花卉产品等,还包括一些特殊商品,如医药产品。其中,水产品、医药产品等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较大。从冷链物流行业整体规模和增长速度看,2014年,水果和水产品消费量依然较大,多年来始终是重点货品品类,并且随着冷链物流行业成熟度的提高,其需求增速也在稳步提升。2014年,医药类产品的增长同样不容忽视。近几年由于医药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经营设施、企业资质等严格审查,医药产品在冷链运输上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前100种最畅销药品中,有冷藏温控要求的药品已经占到45%。现在采用冷链物流的医药类产品主要是疫苗和血液制品。未来,诊断试剂这一市场将会进一步放开。从长期来看,随着种类的丰富,整个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另外,价值链不断扩展延伸。冷链物流企业由单个环节服务领域逐渐向一站式综合领域扩展。与过去相比,综合型冷链物流供应商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企业在服务过程中逐渐向立体化、跨界方向发展。

冷链物流遭遇瓶颈

与发达国家冷链物流相比,我国现有冷链物流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分布不均,且功能失衡 目前我国冷藏保温车辆约7万辆,而美国已经拥有20多万辆;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按人均占有的冷库容积来说,我国仅是美国的1/5。此外,我国当前冷库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功能失衡,比如肉类冷库多,果蔬类冷库少;冷冻库多,保鲜库少;城市冷库多,农村冷库少;经营性冷库多,加工类冷库少;土建式冷库多,装配式冷库少;东部冷库多,中西部冷库少等现象明显。

冷链标准缺乏监管,企业执行力度差 据统计我国冷链相关标准已经超过200项,但所有这些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近几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根据行业需要也制定了若干项冷链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等,并进行了标准试点和宣贯工作,但是仅靠协会的力量是有限的。部分企业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却经营着间歇性供冷,以此降低冷链物流的成本。发达国家对于冷链物流的重视已经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例如,欧美多国采用的《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协议认证》(简称ATP),其中对冷链运输和冷链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一旦企业触碰法律,就将面临罚款与制裁。而我国目前还尚未有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法律。

冷链理念薄弱,易腐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这既体现在行业层面,也体现在消费者层面。重视食品生产环节,而缺乏对于冷链环节的监管和追溯,是冷链理念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美国农业总投入中,仅有30%用于生产,70%则用于产后的保鲜、运输和监管。虽然我国居民家庭易腐食品消费占比已经超过30%,但大部分消费者对冷链的要求或意识不强。

创新驱动冷链物流向前

今后冷链物流的发展,要进一步提高行业认识,采取一系列创新性措施,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提高冷链运营效率,从而保证冷链市场平稳运行。

提高软硬件运用程度 以美国为例,美国冷链物流当前大力发展火车温控集装箱,也是基于考虑铁路网络的优势。而理想的冷链物流产业链应该是“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市内配送中心、销售终端”四点一线,甚至可以直接从产地到终端。中间环节越少,成本越低,断链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政府可对产地冷库、市内配送中心等做好统一规划和标准,引导第三方冷链物流有序发展。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可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一套完整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S),对企业运输过程中涉及的订单处理、运输、配送、承运商管理、运力管理、返单管理、应收应付管理,以及退货管理等业务,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和监督。

跨界冷链资源整合不断创新 跨界冷链对市场的冲击能力、竞争能力和整合能力,是传统冷链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需要通过餐饮企业和生鲜电商企业,与冷链物流企业及高新产业技术融合并跨界合作。在联合的基础上实现跨界多赢,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带来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注重数据的收集分析 随着生产、运输及销售日趋智能化和大数据时代来临,数据收集及分析能力将成为冷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谁的数据处理“跑”在前面,谁就是赢家。通过数据分析,冷链物流企业能更加清晰地决定供应链中的采购物、采购量、储存时间,以及消费地与需求量等。这样冷链物流企业就少了盲从,多了理智,在降低库存、节约人力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突破传统业务模式 生产和消费连为一体,产业和生活同步成长,多元化的冷链物流时代即将到来。冷链物流企业将面对经销商服务管理、国际商贸分销管理、冷链物流整体外包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机遇。通过把握行业趋势、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逐步完善业务链,培养客户的黏性,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冷链物流的行业趋势。完善我国冷链物流体系,可以通过企业联盟构建公共型冷库、复合型冷链物流系统和一体化冷链体系,实现我国冷链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建立冷链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信息中心、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和系统集成中心,打造我国冷链物流的平台经济。

冷链物流业务模式篇3

物流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1901年,美国人约翰?F?格鲁维尔(John.F.G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首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揭开了人类认识物流的序幕[1]。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从供应链的角度诠释了物流的内涵和物流管理的内容,为农产品流通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拓宽了视野。水产品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对水产品需求为导向,采用现代的物流手段和物流运作方式使水产品物质实体通过捕捞、冷冻运输、流通加工、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与信息等物流活动,以实现水产品物质实体从渔户到消费者的物理性流动。水产品物流不但涉及到水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及销售等诸多环节,更强调其物理性运动中采用的物流手段和运作方式。我国作为世界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水产品流通效率比其他渔业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本文针对不同历史阶段我国水产品物流管理的重点和物流组织模式进行分析,从质量安全和供应链视角界定水产品物流管理演进路径,为我国水产品物流管理路径改进提供依据。

2水产品物流管理演变路程及特征

水产品物流管理效率的不断改进,是以水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以水产品供应链增值和总成本最低为目的,通过不断优化管理重点和组织模式来实现的,其演进路径是由单一物流功能管理阶段、综合管理阶段发展为供应链管理阶段。同时,在产品质量安全和供应链效率的驱动下,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2.1以农贸市场为主导的单一物流功能管理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水产品捕捞和养殖业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初期,港口码头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为水产品集散的主要场所。水产品流通主要以农贸市场为主体,为水产品养殖户、捕捞渔民、个体商贩、水产品经销商、零售商为市场交易主体和水产品物流主体,交易方式以现货和现场交易为主,水产品物流以渔户、渔业公司等自营为主。此阶段,港口码头和农产品交易市场是水产品集散的主要场所。这种流通模式对水产品流通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交易场所大多是在传统市场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交易方式单一落后、交易信息传递随机性强,一般无固定客户,卖家之间多采取对手交易,各交易主体缺乏协调合作。绝大部分水产品的物流活动是通过渔户、渔业公司的自备车辆和自建仓库完成的,物流规模小、效率低、损失大、成本较高,且严重影响了水产品流通半径和辐射范围[2]。此外,由于大部分农贸市场交易品种较多,基础设施简陋,物流运输条件差,仓储包装流通加工落后,装卸搬运配送等大都停留在自发、孤立、手工阶段,严重制约了水产品的快速、安全流通及水产品增值。由于渔户、渔业公司或个体小商贩自营物流模式的存在,物流主体仅对某一环节的物流活动负责,因此,这一阶段,水产品的物流管理仅局限于运输车辆选择、运输路线优化、产品冷冻储存等单一物流功能的管理。同时,水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水产品生产者出于追求利润而自建的冷藏库,缺乏相关的质量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

2.2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综合物流管理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为解决各类区域性、小规模集贸市场面临的水产品全国性流通但无力组织大规模异地分销的困难,政府依据各地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并兴建了水产品批发市场,包括产地水产品批发市场、中转地水产品批发市场、消费地水产品批发市场等。水产品批发市场是专业从事水产品批量集散活动的场所并为水产品流通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汇集了水产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可以产生一定的集约效应和联动效应,具有链接产销、带动生产、服务消费的功能。此后,批发市场在国内水产品流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承担着80%以上的水产品流通,逐渐形成了以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农贸市场、零售超市等为辅的水产品流通模式。批发市场的交易仍然是以水产品现场、现货交易为主,同时为大批量水产品的集散提供交易的场所和结算等相关服务,通过提供流通加工、包装、运输、储存、信息情报等相关物流服务而使水产品实现价值增值,降低水产品交易费用。这一阶段,水产品物流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低。批发市场中从事水产品物流的商人90%以上是个体商贩、个体经营组织,“小规模、大群体”仍然是水产品物流主体的典型特征,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经营不稳定[3]。尽管水产品批发市场能够提供运输、配送、储存、流通和加工等物流服务,但由于市场流通主体发育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导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很难进驻水产品批发市场,因此,以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水产品物流模式下,大多数个体渔户、商贩等依然采用自营物流为主、第三方物流为辅的模式。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已经从单一的冷藏库建设,扩展到水产品的冷藏链阶段,即注重冷库、冷藏车和恒温设备的结合以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将制冷技术、保鲜技术等冷链管理技术应用到水产品物流质量管理中[4]。这一阶段,成立了相关的水产品质量监督机构,分别在水产品养殖、冷藏运输、生产加工等环节强制实施GMP(良好作业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市场准入制度等批发市场水产品质量管理的市场机制。

2.3水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

2000年以后,供应链管理思想贯穿于水产品物流管理中,逐渐形成了以水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水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和以冷链物流中心为核心企

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前者是基于单个企业在行业内的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而后者是由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功能不断完善,升级为大型冷链物流中心而形成的。其中,冷链物流中心通过与水产品捕捞或养殖基地、水产品经销企业、渔业合作社、渔业协会等供应链主体链接,形成集水产品生产、运输、加工、储存保鲜、配送及提供市场信息于一体的供应链物流系统。除具备作为交易中心的基本交易功能外,冷链物流中心的商品集散功能、价格形成功能、信息功能、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功能得到提高和完善。由于其信息功能和增值服务的增加,冷链物流中心从传统的交易中介转变为供应链的主导者和管理者,成为水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5]。水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中,冷链物流中心和水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上游连接着水产品生产合作组织或企业,下游连接水产品加工企业及零售商,承担领导整个供应链的任务。核心企业受到用户需求的拉力和基于利润需求的推力,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如提供融资、商品质量检测、商品展示、商品分拣、冷链配送等服务项目,建立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集批发交易、仓储保管、冷藏冷冻、分货拣选、流通加工、包装及配送为一体,并作为供应链链主驱动上下游的各节点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3水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集约模式选择

为有效提高水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效率,养殖基地、渔业合作社、水产品加工企业、经销企业等供应链主体需要在空间和运作机制上高度集成。而水产品物流园区化管理是通过相关产业集聚效益,推动水产品物流管理从单一功能要素管理向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管理改进的有效管理模式。

3.1水产品物流园区的涵义

水产品冷链物流园区是由分布相对集中的多个水产品物流组织和物流设施,以及服务功能不同的专业化水产品物流及加工企业等构成的,能实现水产品物流规模化、功能化的水产品物流组织区域。园区建设一般围绕水产品供应链展开,将水产品批发市场、加工企业、提供不同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质量监测机构、报关报检机构、渔业专业合作社、渔业协会等组织实现在空间上的集聚,不但在物流流程上实现水产品物流的一体化、在综合管理上实现管理集约化、在产业集群上实现规模化,而且在存储、运输、装卸、加工等领域进行有机结合和集成,从而在园区内形成了一体化供应链物流系统。

3.2水产品物流园区的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模式

水产品物流园区通过服务功能综合化提供冷链一体化服务[6]。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中,水产品物流企业、水产品供应商及销售商在空间上的集聚,通过园区内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冷链物流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利益共享机制,为园区内外提供融资、商品质量检测、商品展示、商品分拣、冷链配送等服务项目,建立起综合化和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集批发交易、仓储保管、冷藏冷冻、分货拣选、流通加工、包装及配送为一体。水产品冷链物流园区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管理并非仅仅是上下游企业物流功能的集成,由于冷链物流系统的温度要求,需要将硬件技术的标准化、运营管理技术、配套政策法规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均纳入水产品冷链一体化的体系中[7]。

3.3物流园区通过冷链物流资源的空间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水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将众多具有不同服务功能的水产品物流企业和水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吸引更多种物流服务、拥有多种物流设施的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共享设施资源及政府优惠政策,降低水产品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促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8]。通过物流园区的协作功能,园区内企业按照专业化的原则组织水产品物流活动,实现物流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共享,从而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克服水产品物流资源分散,单个水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薄弱的问题,依靠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形成综合效应和规模效应,进而促进水产品物流向一体化、集约化发展,降低水产品物流成本。由于物流园区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优惠政策,投资先进冷链物流设备的积极性和能力较强,能够积极探索水产品物流保鲜技术,集中开发物流设施资源,进行批发市场整合、升级改造,提高冷藏库的比例,构建水产品物流的冷链系统,降低水产品的损耗[9]。

4结论

冷链物流业务模式篇4

[关键词]共同配送;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 F252.8 [文献标识码]B

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包括果蔬、禽蛋、水产品、速冻食品、乳制品、花卉、药品等领域。从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可以看出这些冷藏冷冻类产品须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才能进行储存、运输、加工等物流环节,这样才能做到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客户满意的配送服务水平。

纵观全球冷链物流的发展,冷链物流虽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但当前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较为缓慢,在短时期内还很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配送服务的水平。

一、我国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业界人士。在各种统计数据中,以冷藏车为例,我国冷藏车数量严重不足,保有量大约为3万辆,占货车保有量的0.3%,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我国汽车冷藏运输仅占总汽车运输的20%,而欧洲各国汽车冷藏运输占比则高达60%~80%。

另外,我国铁路冷藏车辆仅有不到2000辆,数量和比重远小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专业的冷藏车。而目前,中国易腐物品在装车时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运输这些易腐食品时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棉被也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因为缺乏专业化的冷藏车辆,无法为冷藏冷冻产品在流通环节提供温度上的保障,极易造成运输过程中的产品质量问题,达不到客户满意的配送服务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冷藏车的耗油量远大于同等马力的普通载货车,若大力发展冷藏车,我国的节能减排任务会更加艰巨。

再以冷库为例,目前美国人均冷库的占有量是0.23立方米,我国是0.034立方米。如果按照美国的资源配置,那我国的冷库资源存量应该在1亿吨左右,即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扩大10倍。从耗能角度讲,1亿吨冷库1年的耗电量就是1亿千瓦时。但我国目前的电能消耗已经超过了美国,GDP却跟美国相去甚远。因此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是造成我国冷链物流落后的重要原因,同时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也遭遇了节能瓶颈制约。

(二)缺乏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冷链配送的环节上发展缓慢。国内大部分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环节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由于我国中小型生产商和经销商数量多、规模小,物流信息化和专业化程度低,商品容易在物流环节中腐烂变质。而为了保证商品的质量问题,需建立专业的冷链物流中心,但是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的服务性工程,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些生产企业也曾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先后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但是由于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藏贮存,当面临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冷库往往处于闲置耗能状态。大多中小型生产和经销企业因大量的资金投入却得不到及时的回报而陷入困境。

一些中小企业期望通过外包的方式将冷链物流的业务交由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完成,一来企业可以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产品生产上来,以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二来与社会性专业冷链物流企业结成联盟,可有效利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专业化优势,完成冷链物流业务。但能提供综合性、全过程、专业化的现代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并不多,目前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以货物、仓储、库存管理和运输为主。很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不具备专业的冷链物流运作体系,也没有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以及足够的冷链运输和储存设备,难以满足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需求。同时,本来就不太完善的物流网络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同时造成冷链物流费用过高。

(三)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尚未实现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以食品行业为例,需冷藏冷冻的食品品种繁多,对温度的储存、运输等要求各异。但目前此领域的相关技术规定的缺失是我国冷链物流的又一不足,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质量为目的,所以它比一般常温品对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更大。

目前中国的食品冷链技术还不成熟,同时,冷链标准还不够完善,虽然近几年相继颁布了《冷冻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文件,但在具体的执行标准和硬性文件法规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空白和漏洞。

二、我国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应用

针对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种种不足,如何充分整合资源,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各个物流环节不受损坏,如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冷链物流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小、资金不足、信息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的情况下,必须寻求一种能够适应现有配送实力的冷链配送模式。而发展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已经被认为是我国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选择。

共同配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配送业务的企业相互合作,对多个用户共同开展配送业务活动的一种物流模式。企业配送的目的就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共同配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配送业务的企业相互合作,自然必须通过周密的计划安排,可以借合作方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在信息上和设施设备方面实现共享,这也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共同配送其实就是共享资源的过程,是为适应企业生存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配送模式,它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减少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降低物流成本

发展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多家企业之间可以对企业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物流货源的优化配置,将多家企业的零散货物整合成一次性运输,达到冷链物流配送的经济规模。运输企业的规模化可使冷藏冷冻专业车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装载效率明显提高,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商品的腐烂率,保证商品的质量。同时由于资源实现共享,减轻了企业对大量冷藏冷冻设施设备的投资负担和风险。

(二)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由于多家企业需要共同完成配送任务,企业之间需要共建信息系统与网络,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快速反馈,从而带动了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GPS技术等现代化装备在冷链物流领域的运用,自然物流服务水平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由于RFID技术具有非接触性、耐用性、操作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一卡多用、可重复使用和穿透性等特点,因此可连续记录冷藏冷冻食品对温度变化的数据和相应的时间记录。如将RFID技术引入到冷链物流中,可对冷冻冷藏食品的生鲜度进行实时实地管理,实现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满足客户的需要。

三、减少污染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交通拥挤、环境噪声及车辆尾气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开展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可实现统一管理,将运往同一地区的商品统一运送,大大减少了运输车次,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降低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冷链食品的特点相同,整个冷链物流业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业的共同配送。

[参考文献]

[1]张月华.新时期我国鲜活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8(4).

[2]姚乐.乳品冷链物流外包运作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8(9).

[3]张庆英,曾毅.冷链物流中心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0).

[4]李荣融.加强设备管理 为安全生产服务[J].中国设备管理,2001(1).

[5]邹毅峰.食品冷链物流的安全可靠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9.

[6]喻剑.RFID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

[7]高旭林,秦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冷链物流研究[J].物流科技,2006,29(4).

冷链物流业务模式篇5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药品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低温贮藏医药品的需求激增。据统计,疫苗制品、注射剂、酊剂、口服药、外用药、血液制品等药品对冷藏的需求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国家对医药生物产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以生物制品为主导的药品冷链物流行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从而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

 

1 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现状

 

药品冷链物流是指药品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采用专用的设施,使冷藏药品的温度从生产企业的成品库到使用单位的仓库,始终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物流过程。

 

1.1 药品冷链物流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政策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发展药品的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制订药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标准。从2008年开始,国内药品冷链物流管理走在前列的省市相继出台了药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如浙江省出台地方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江苏省出台《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等,这些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冷链管理相关环节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3年2月,国家卫生部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2013年10月GSP的5个附录,对冷链药品的物流管理过程做出了具体规定[1]。

 

这些药品冷链物流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文件制定了冷藏药品在发货、运输、收货、贮藏等各环节的基本操作标准,提出有关温湿度控制和监测、设施设备配备、冷链验证系统管理等技术方面的管理要求,标准化和规范化将成为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方向[2]。

 

1.2 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模式

 

目前医药企业经营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模式主要有:①自营的冷链管理模式。医药流通企业自身具备了仓库、配送车辆和相关设备,采取自营冷藏物流配送模式,企业可掌控医药产品的冷链物流管理;②医药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模式。这类企业大都具有跨地区开展医药产品物流配送业务,采取租赁有经营资质的医药物流企业的仓库,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医药产品的贮藏、保管、配送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对采取这种第三方冷藏物流配送模式的企业,冷链物流管理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来监督管理[3]。

 

2 中外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比较

 

2.1 药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比较

 

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硬件设备与国外相比差距巨大,主要表现在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在冷藏装备方面,我国的保温车辆比美国、德国等国家少,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也比较低,欧洲各国汽车的冷藏运量占比为60%~80%,中国汽车的冷藏运量占比仅为20%左右。根据中国制冷协会统计,我国2010年的冷藏库容量约为880万吨,折成库容积约为3 800万m3,而美国在2003年的库容积就达8 848万m3。可见,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也是制约药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瓶颈之一[4]。

 

2.2 药品冷链物流主体

 

美国FDA要求药品供应链的源头生产企业除了要对产品本身问题承担责任外,还要承担冷链运输中的管理职责,要保证产品不会在运输过程中劣化,并对整个产品运输过程中环境的温度控制和温度变化监测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药品制造商的大多产品在出厂时就使用冷链物流温控监控技术,以监督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不断链。目前我国药品冷链物流还缺少“链主”对生产、物流、批发、和零售等各环节进行全程控制,每个环节中的企业各自为政。在运输方面,主要由药品批发企业对药品质量负责。

 

2.3 药品冷链物流技术

 

药品冷链技术的应用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它的发展与运用是药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前提。美国的药品制造商在生产药品后使用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药品出库时,在冷藏箱中放置了带有温度传感器RFID标签,把药品温度等信息实时地储存在RFID芯片中。冷藏车辆在运输全程中,车厢内的RFID温度标签将车厢内温度的变化数据信息定时或者实时传送到企业的冷链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当货物到达后,通过手持型读写器批量读取货物及温度信息,实现全程的温度信息瞬间获取,降低人工成本及出错率,保证药品的质量[2]。

 

我国新修订的GSP及附录实施后,药品批发企业的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也将与国际接轨,药品冷链物流主要是采用RFID温度标签、GPS技术以及无线通讯和温度传感相结合的方式。

 

3 药品冷链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冷链管理意识较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相对应的法规、标准不够健全,缺少行之有效的罚则。较低、甚至没有的违法成本,使得很多从业企业和人员对冷链药品缺乏规范管理的意识。冷链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有差距,通过新版GSP认证的药品现代物流企业对冷链药品管理比较规范、标准,另一些小企业的管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冷链药品经营企业在规模、集中度和管理水平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

 

3.2 冷链设施设备投入不足

 

当前药品经营企业普遍处于“微利”时代,设施设备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药品冷链物流的需求,冷链设备高昂的价格也是影响投入的重要因素。经营企业面对的是数以千计的客户,冷链设备费用的投入无疑是惊人的,加上维护费、检定费以及记录仪回收的难度,更是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作为药品经营企业,经营冷链药品并没有因为管理的特殊性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效益,而“高投入、低回报”让很多企业困惑。同时,冷链设备的符合性、稳定性、完好性,以及验证、检查、维护等方面都在起步阶段,仍未建立良好的冷链设备的有效运行体系[5]。

 

3.3 药品冷链物流专业性人才匮乏

 

冷链药品具有经济价值大、配送要求高、温度敏感度强、流通环节多等特征。因此,无论是对从事物流系统设计规划的管理人员,还是对进行具体业务操作的员工,专业水平要求都很高。随着冷链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冷链物流人才成为我国紧缺型人才,市场将呈现供不应求之势。从冷链物流人才需求类别来看,一类是高端型人才,这种人才一般要求具备比较强的战略制定能力,可对公司的整个冷链网络进行整体性规划,对国家的宏观政策、相关行业走势具备比较强的解读和应对能力,这种人才在市场上最为稀缺;另一类是中级管理人才,这种人才要求会管理懂技术,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公司的决策,完成公司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相较于高端人才,中级管理人才标准稍放低了,需求量加大了。

 

4 提升药品冷链物流管理对策

 

4.1 完善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标准和监管制度

 

2012年底,《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等药品冷链物流运作的国家标准相继出台,2013年新版GSP及附录的《冷藏、冷冻药品的储存与运输管理》、《温湿度自动监测》、《验证管理》已实施,药品冷链物流的管理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相关法规施行后,还需配套多种检查手段,对违规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冷链药品质量安全与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息息相关,任何危害到群众健康利益的行为都应受到严厉的处罚[6]。

 

4.2 推广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大力推进药品冷链物流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从本质上实现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建立药品冷链物流计算机联网,对冷链物流过程的实时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特别是应用RFID温度标签,对冷藏药品的运送过程进行温度的全程纪录,完成对药品供应链温度变化的监察[7]。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和冷链辅助工具,应用增效节能冷链设施设备和管理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提高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整体运作水平。

 

4.3 整合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资源

 

我国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少企业间互助合作的平台,因此行业应以资源整合为切入点,整体规划冷链市场,打造一个低成本、高效运作的药品冷链网络。药品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充分整合现有的冷链资源,科学规划物流配送中心,集中冷藏储存,优化配送路线,更多地借助共同配送,提高物流网络的整体规模效益。配送中心的建立可以按区域划分,也可以根据主要产销地来划分。冷链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还要综合考虑中心城市在经济上和地理上的优势与中小城镇的市场规模[8]。

 

4.4 建立药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

 

我国的药品冷链物流管理尚未形成,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借鉴欧盟、美国等冷链药品供应链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经验,寻求包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及更多的国际组织的合作与支持,建立能满足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消费者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模式,以及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从整个医药产业链的发展出发,构建高效节能环保的药品冷链物流供应链,在满足现有冷链药品市场需求的同时又具有充分的柔性去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9]。

 

4.5 积极发展第三方药品冷链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是社会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药品冷链物流市场服务的参与主体。药品冷链物流对运输的准确率、准时送达率等有较高的要求,自营物流成本较高,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借助第三方物流提供一体化服务,将是突破企业药品流通瓶颈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当下的一票制或两票制在我国医改试点省、市全面推行之际。当然,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事药品的托运服务,必须接受药监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其资格必须经过药监部门的认证(等同于医药企业的GSP认证),保证第三方冷链物流质量[10]。

 

4.6 加强药品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的源动力,药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应是医药、制冷、物流管理等各学科都涉及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药品冷链物流业缺乏具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只有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对于药品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规范目前从事药品冷链物流工作人员的操作,增加企业内部培训,提升业务技能,对于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定期考核。另一方面可在高校设置医药冷链物流专业,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5 结语

 

综上所述,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提升,首先应完善药品冷链物流管理安全控制体系,构建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服务平台,形成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体系,建立一个能够满足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需要的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和服务平台。近期出现的儿童疫苗事件,使冷链物流成为被关注和锁定的焦点之一。虽然我国冷链物流在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仍需社会各界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完善行业制度体系,提升行业人才专业度,为未来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11]。

 

2016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两票制”,或按相关文件要求在进行医改试点的11个省、市和200个地市实行“两票制”。目前己启动综合医改试点的省份为宁夏、陕西、江苏、安徽、福建、青海、上海、浙江、湖南、重庆、四川、陕西。两票制的推行辐射至31省市,直接影响到200多地市及约8 000家医院,这对具有自营的冷链管理模式或医药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模式的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利好。

 

随着新一轮国家政策的调整、医药流通“十三五”规划即将出台、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品冷链物流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主动应对,积极调整,提升管理,才能适应改革的步伐,迎接新的发展契机。

 

冷链物流业务模式篇6

【关键词】食品冷链物流;运输服务网络;优化

一、前言

随着我国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冷链物流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的分析冷链物流运输工作的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需要,对冷链物流服务网络的优化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是当前我国很多物流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冷链食品物流运输网络的主要优化策略

1.完善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网络的调查统计机制

要根据运输网络的具体需要,对运输网络的优化方案进行设计,并根据方案的设计理念,对网络优化方案的技术进行完善。可以尝试拓展网络表格的制定形式或采用电子表格的方式完全取代传统形式的表格。也可以使用加权评分的方式对表格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使表格能够更好的根据加权评分的方法对物流状况进行整体评估。例如,福建省某食品冷链物流企业,根据现阶段运输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了物流运输网络的构建,通过大量物流运输网络的信息资源,对具体的运输程序进行研究,使运输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要加强对图表制作团队的关注,保证相关从业人员能够具备足够的洞察力,使数据网络的应用可以通过调整统计方法的方式进行网络优化方案的设置。现代化手段和传统手段的对接,是提升冷链物流整体管理质量的重要方式,要使用人工记录和电子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基础性数据的调查,使技术尚不完善的环节可以实现新旧技术的逐步转换,当电子技术完全实现冷链物流的控制之后,操作团队可以更好的进行运输网络优化等级的设置,使运输网络的运行质量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2.构建冷链物流运输网络模型

要将运输网络模型的构建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使运输活动能够更好的利用随机处理的方式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统计。在进行物流环节各项因素分析的过程中,运输网络模型可以保证对各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连接处理。因此,网络模型需要很好的处理使用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量,并根据这些变量进行冷链物流质量的判断。要对冷链物流运行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使相关问题能够得到全面的掌控,尤其要加强对物质中转地点的关注,使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经济成本能够得到完整的呈现。要在模型当中对冷链运输过程中的具体运输方式进行调查,使运输活动能够更好的通过运输量的控制实现运输质量的提高。可以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具体运行需要,对专业人士的分析情况进行研究,使分析活动可以更好的促进冷链物流网络模型质量的提高。要将各类物品的库存量情况使用模型进行完整的呈现,以便分析人员可以根据库存量对后续的物流规划方案进行设计,提升设计活动的合理性,为物流团队节约更多的资金成本。

3.完善冷链物流优化模型

服务网络的优化模型是在原有模型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因此,要正确的将运筹学作为提升优化模型质量的主要理论依据,要将数学模型作为模型构建的基础,使冷链物流运输服务网络的具体优化方案可以通过优化模型进行基础性信息数据的录入,以便模型能够更好的对运输状况进行明确。要将数学方法作为提升冷链物流运算质量的基础性方法,以便物流优化模型可以通过相关标准的调节实现评价机制的完善。要在基本完成优化模型构建之后,通过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模型科学性的研究,首先,要对工程技术实施分析研究,确保工程技术能够适应冷链物流领域的实际需求,还要注重对模型的机构进行分析,使优化模型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冷链物流的运输质量。还要将模型的成本分析作为一项重点任务,通过优化模型的状况,对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统一研究,使优化模型的科学性能够通过成本进行判断。

三、食品冷链物流领域的主要优化方法

物流领域要加强冷链物流方面的管理,将冷链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一项独特的因素进行分析,使冷链物流领域能够更好的提升管理质量,促进物流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要将提升冷链物流领域的基础设施水平作为重要的任务,使用信息化手段对冷链物流领域的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完善,使信息交流活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交流质量的提高。例如,浙江省某食品冷链物流团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未来一个月内的食品运输环节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并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类复杂的运输因素进行了完整的分析,使冷链物流团队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掌握最新的物流信息,提升经济效益。提升食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质量,不仅需要对运输环节的技术性因素实施分析,也需要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要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正规化处理,以便冷链物流领域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能采取统一的标准进行。

四、结论

目前,海鲜食品和一些药用物品需要使用冷链运输的方式进行转移,而我国公民的饮食需要已经不能简单的凭借传统的物流模式进行运输,因此,从运输服务的网络优化途径入手,对冷链物流的具体优化方案进行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物流运输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静,张歆祺,宗传宏.连锁超市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22:166-169.

[2]黄纯辉,张庆年,周兴建,徐亚,赵志强.基于FCND问题的食品冷链运输网络优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4,01:105-108.

冷链物流业务模式篇7

关键词: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4日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形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冷链物流企业是指由供应方和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冷链服务的业务模式。冷链物流企业在构建冷链物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一)冷链物流企业整体水平不高。目前,正规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的物流公司规模大的不多,现有的冷链服务提供商大多为小企业,其资金、设施、运作经验以及管理运作水平都有待提高,一些企业以价格来竞争,无利润地来进行投资和扩大规模。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

(二)各自为政,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冷链物流服务价格相对较高,多数企业各自为政,物流设施重复建设,浪费严重;并没有使用整体成本的概念,比较注重单价成本,而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使用合格和优质的物流服务来减少货物的损失。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

(三)违规操作,市场不规范。由于冷链物流缺乏服务标准,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使得物流企业违规有了可乘之机。有些物流企业并不能保证冷链物流的全程温度控制,商品质量难以保障。冷藏车制冷达不到要求,普通车运输冷藏商品,超载或同行间恶意竞争相互压价,一些冷藏车生产厂做出的冷藏车在技术上并不符合冷藏车的要求,或者有些运输只是做个保温箱,里面放一些冰块,这种运输的温度控制、卫生等条件都很难得到保证。

(四)人才相对缺乏。由于冷链的复杂性,懂得冷链技术和管理,冷藏物流操作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但是,他们在各自成长的过程中,大多积累了一定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尤其是现有很多小型的冷链物流企业是由原有的小型冷藏产品的制造企业剥离出来的,因此都或多或少拥有了一定的冷链资源和特定的客户群。

二、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机遇

(一)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冷链物流目前在国内几乎尚未建立。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铁路冷藏运输车辆仅占铁路运输车辆总量的2%,而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在这些生鲜农产品中,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40%。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与之对应的是,国外蔬菜冷运链覆盖在90%以上,肉类、活禽类的冷运链覆盖则达1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冷链食品的消费需求也逐年提高,初级农产品、各类水产品、速冻食品、包装熟食、奶制品、花卉等物品的仓储和配送过程都需要冷藏或冷冻,相关的冷链物流运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消费者对冷链的旺盛需求与我国落后的冷链物流现状之间的矛盾亟待建立科学合理的冷链物流体系,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政策的扶持。2009年2月25日,《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将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强调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和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确定了农产品冷链建设的七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了工程,是国家在冷链物流方面鼓励的重点投资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根据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格局,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力争到2015年在中央及地方企业中形成30~50家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集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冷链物流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策略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物流供应链的基础。物流系统要做到准时交货、降低库存费用,运输环节的货车、装卸环节的起重机、仓储环节的传送带以及土地、厂房等硬件设施是保证作业流程顺利进行的基础。由于维持冷链物流的低温环境需要冷藏车、冷冻车等硬件设备,因此在冷链物流供应链环节,冷藏车、冷冻车等基础设施成为冷链物流企业的立身之本,在奶制品、肉制品等产品物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整合资源,实现规模经济。位于供应链中间的冷链物流企业,要想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就必须要进行资源的整合。比如,对销售商的业务进行整合,利用冷链中生鲜食品季节性强的特点,有意识地选择季节上互补的销售商,让运输工具的配备和调动与之相适应,有效降低成本;为实现冷链物流业务的规模化,利用地域互补性,采用联盟的整合方式拓展冷链物流业务,达到规模效应;由于冷链物流的低温特点,物流企业单独建立冷链物流中心,投资成本高,而且回收期较长。而因为冷链食品的特点相同,社会整个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业的共同配送。

(三)制定合适的客户服务目标。冷链物流在实施过程中的条件特殊,使得物流成本相对于普通物流来说要高出许多。冷链物流企业要想生存壮大,就需要通过合理的物流规划来获取最大的利润,而决定向客户提供的服务水平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关键,因此制定合适的客户服务目标至关重要。首先,订单的处理效率要高。冷藏品保质时间较短,所以对时间的控制是整个冷链物流运营中决定物流服务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订单处理的速度越快,冷链产品的价值期就越长,给客户创造的利润就越大;其次,冷藏产品在运输及仓储过程中极易发生损失,所以专业化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要注意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提高物流服务的可靠性;再次,柔性的冷链服务。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要使物流服务具有柔性化和个性化,根据需要对客户企业的产品、市场策略等采取个性化的服务。

(四)发展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系统。由于冷链物流实施过程中,时间是关键因素,而且冷链储运对象对湿度及温度的要求较高,因此对冷链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对于减少企业运营风险、优化运营绩效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在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方面,要建立一套适合冷链物流且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优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物流设备的信息化方面,要大力发展条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温度湿度的红外遥感控制等信息技术及自动化设备的应用。

(五)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企业管理。当前,国内冷链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对冷链发展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认识不足的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要维持冷链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冷链市场竞争的需要,就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其中,对高级物流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毕竟先进的冷链物流运作是需要高级物流人才做后盾的。只有人的素质提升了,整个企业的竞争力才有望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及物流专业教育的努力。

(六)政府的作为。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从技术上规范市场。冷链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生鲜猪肉为例,从屠宰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的温度都有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最后消费者买到的猪肉可能就达不到卫生标准。同时,如果没有采用严格的技术标准,那设备采购和运输成本会低很多,中间的差价就是企业的巨额利润,这也容易造成恶性竞争,不利于整个市场的长远发展。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从技术上规范市场;其次,政策上的支持。由于我国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硬件设施多数停留在传统水平,所以行业对于高成本的新型冷链设备又望尘莫及,这就需要政府支持,加大对冷链物流硬件设施的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如建立自动化冷藏库、冷藏集装箱,建设铁路冷链运输网络等。政府可以以租赁的形式运营,既可以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免去高额成本,又可以加快冷链物流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郭莉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20.

[2]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运营发展策略[J].物流科技,2011.6.

冷链物流业务模式篇8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营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U294.8+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引言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因此,人们对一些冷藏冷冻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们的消费观,而人们的消费观牵动着农产品市场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营模式创新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农产品冷链物流在我国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设备、技术、经营以及管理模式都有待与改进。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营模式创新及创新方向

1.依靠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型冷链物流经营模式

经营冷链物流的企业与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进行合作,这样可以将它们看做是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从生产、加工以及配送等一系列环节的经营过程。通过这种合作方式经营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汉白沙洲冷链食品公司与当地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进行合作形成的交易中心。它的冷库规模较大、设备比较先进、管理比较科学、经营的冷冻产品也较多,几乎涵盖了市场上所有的冷冻食品。白沙洲冷链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运输的过程,提高了经济效率。

2.大型连锁生活超市自主经营冷链物流经营模式

对于一些大型的连锁生活超市,可以向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拓展,它的拓展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自行建立厂房,也可以与一些经营农产品的市场或企业进行联合,通过这种超市经营方式,冷藏冷冻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障。无论是对超市还是经营农产品的市场或企业来说,都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还有效的减少了因存货而造成的损耗,大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物流效率,使冷冻产品长期处于低温产线,不失为超市自创品牌的有效方式,根据市场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营的核心模式。作为超市行业的领军者,上海华联已经开始进军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上有游,它拥有农产品以及水产品的生产基地,并建有加工和配送中心,形成自己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

3.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建立自营冷链物流模式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来讲,它们可以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通过自行建立或者是联合社区建立便民驿站,进而控制农产品冷冻的加工、运输以及销售的全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中间环节少,直接从加工基地运输到便民站,便于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对于一些需要特殊环境的低温生鲜水产品来讲,加快了物流速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就目前来讲,伊利和双汇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冷链物流系统。

三、在创新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营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组建与完善

所谓核心企业就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且有一定影响力可以主导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它们可以组建自己的冷链物流系统或是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直接参。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冷链系统运行的完整与通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但是,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冷链物流核心企业素质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冷链整体的竞争力和系统的建设。

2.确定经营核心,加强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

经营核心确定后,将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作为核心工作进行大力推动。从一方面来讲,实行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有效的减少了冷链物流的作业环节,进而,减少了企业的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作业的效率。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全身心的投入主营业务,加快企业成长的步伐,扩大市场占有率,走出封闭市场,利用现代科技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共同配送符合我国现有国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无论是交通拥堵还是环境污染都比较严重,通过共同配送可以减少车流量,进而有效的缓解交通拥堵以及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品质。对于冷链农产品来讲,它们大同小异,那么整个市场的冷链物流业就可以实行大联合,统一建立一个共同的冷链物流配送基地,进而实现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

3.大力扶持一些从企业分离出来的冷链物流企业

这些从企业分离出来的冷链物流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自营冷链物流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综合体,它拥有整个物流体系的控制权,可以对物流的供应、制造、以及分销进行完全的掌控,并且能够快速获取客户的需求与建议信息,提高了客户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化特点的优势,对冷链物流系统进行科学合理分工,进而达到对冷链物流的整合,有效的减少企业运营成本。这些企业不但综合了自营冷链物流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优点,还可以克服它们的缺点,是将来冷链物流企业大力扶持的对象。

四、结语

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法规制度还不健全,但是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变、社会不断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必会迎来一个朝气蓬勃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郗亚坤.新时期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机遇、挑战与对策[J].物流技术,2015(23).

[2]王红梅.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6(02).

[3]孟瑶.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探讨[J.]时代金融,2011(18).

上一篇:公司财会制度范文 下一篇: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