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市场规模范文

时间:2023-09-15 04:26:11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篇1

一、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1990年我国软件销售额仅为2 2亿元,2000年为238亿元,10年增长108 2倍。我国软件销售额占世界市场不到1%的份额。1998软件产品出口约为6500万美元,同期印度软件出口额已达到26 5亿美元,是我国的40倍。2000年印度软件产业销售额达到57亿美元,出口达到39亿美元。我国2000年销售总额仅为238亿元人民币,软件产品出口量仅为印度的1/20.

(二)市场结构

目前我国软件市场已具备一定的开发与营销能力,在软件产品三大类型(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分布上形成了以下特点:(1)1996~1999年在三类软件中,系统软件的市场份额最小,平均市场占有率10 7%,国产化率平均只有13 4%;支撑软件其次,平均市场占有率22 8%,平均国产化率为15 9%;应用软件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平均市场占有率为66 5%,平均国产化率相对较高,为42 9%.(2)目前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应用软件上,主要产品是实用工具软件、财务与管理软件、教育与娱乐软件及办公与文字处理软件几类,而具有较大发展前途和能反映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系统集成软件明显不足。

(三)产业规模我国软件企业约有5000家,从事研发及销售的企业约2000家,兼营软件或从事信息服务业的有3000家。但我国软件企业主要以    中小型企业为主。据统计,目前软件企业中50人以下的企业占55%,50~200人的企业42%,超过1000人的仅有用友、北大方正、东大阿尔派三家。从企业的性质看,三资企业约占10%,国有企业约占30%,集体和私营企业占60%.目前,我国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有17万人左右,软件专业人才每年增加1 5万人,70%为软件工程师。而我国软件产业的规模仅为美国的0 6%,这与我国目前庞大的市场需求现实形成明显反差。

(四)产业集中度1997年前五名厂商的产值和为19 7亿元,占当年软年业总产值的7 6%,1998年的前五名厂商的产值和为26 38亿元,占1998年的总产值的19%(见表2)。前五名厂家的增长速度超出软件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1999年中国最大的10家国内品牌软件企业实现销售总额为24 23亿元,占国内品牌软件市场销售的42 5%,在整个软件市场销售总额中也占到了13 8%.市场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

二、中国发展软件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软件产业起步于80年代初,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开发和小规模的生产能力。然而,总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

(一)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明显偏低

1993年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构成中,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已升至56%,硬件产业则下降为44%.美国、日本、欧洲早已经接近60%,印度、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省软件产业的比重在30~40%之间,中国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比重仅为20%左右,1998年为22%(其中软件产业占9 3%),1999年为23 7%(其中软件产业占10 1%),明显偏低。

(二)总体技术水平较低

美国卡内基。梅隆(CarneginMellon)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N?SE)受美国国防部的委托,开发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和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CMM主要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企业中以软件能力为标志的软件活动。我国仅最近一家企业通过CMM3级认证,两家通过CMM2级认证,而世界上已有71家软件企业通过了CMM4级和5级认证,印度占了24家。我国通过ISO9000认证的软件企业数量很少。可以说,我国软件产业与印度软件产业有近10年的差距,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抗风险能力差,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受规模和技术能力的限制,我国软件生产企业从事的是手工作坊式及小公司式的软件生产模式,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不少软件企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软年企业承担大型软件工程和系统设计、开发、集成能力相对较弱,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据中国软件工业协会统计,97%的中国软件公司员工不超过200人,所采取的软件开发管理模式只适合于小型项目。软件开发还停留在“个人英雄主义”阶段,缺乏软件工程的概念。

(四)盗版猖獗

据估计,我国软件产品的盗版率大约达到98%.软件工程开发工作量多、知识面广、投资巨大,而复制软件容易且费用低廉。一项新开发出的软件刚上市又叫好,其盗版软件即蜂拥而至,使软件开发者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深圳和诚科技公司因盗版而导致其产品《和诚小秘》最终消亡。面对一浪高于一浪的盗版潮,金山公司不得不将其主要产品“金山词霸”打上“百日正版风暴”的28元“跳楼价”,销售量大幅度增长而销售额却没有增长,牺牲销售利润只图抢占正版市场。长此以往,将使许多人丧失继续开发软件的积极性。

(五)缺乏风险投资体系支撑,造成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

有些人认为软件产业是高利润产业,而中国智力劳动便宜,因此发展软件产业不需要大的投入。由于这种观点的影响,使得中国的软件研究和市场开发人员待遇相对较低,因此,人员流失日趋严重,无法和国外竞争。软件产业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很适合进行风险投资。美国微软公司及其它软件公司都是借助于这些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目前,微软公司已有足够的实力开发出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使其迅速商品化、国际化。而我国尚未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关运用风险投资体系对软件产业支持的政策及措施仍未出台。

三、中国发展软件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

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最近受到政府的极大关注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的规划,都把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摆到战略产业位置。

1 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投入。建立软件产业的投资机制,引导和促进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软件产业。在美国,有6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没有风险投资,硅谷不可能发展起来。因此,应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中,向软件产业适当倾斜,成立“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专门对各类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潜力大的软件开发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或直接投放开发资金进行股权投资,从而为软件企业扩展筹融资渠道。另外,应建立风险资本交易市场,大胆引进国内外的风险资本进入我国的软件产业,推进软件企业上市(包括二板市场)融资。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净化市场环境。制约软件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盗版问题。近年来我国加强对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通过行政手段打击盗版行为,以及运用司法审判保护软件企业和软件权利人的利益。尽管如此,软件盗版现象仍然存在。所以,加大打击力度是净化国内市场环境,扶持国内企业的一个现实举措。

3 加强软件园的建设,筹建国际软件信息产业园。软件发展需要阵地,聚集效应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建设园区是硅谷的经验,也是软件发展的一种好方式。政府不应代替市场,但政府应培育市场,以局部优势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开竞争环境,促进其优势互补,自愿联合。软件产业发展要求良好的基础设施,软件园建设可以迅速达到这种要求,避免我国基础设施落后的弊端。在有条件的城市筹建国际软件信息园,为国外的软件开发企业到我国发展提供相对集中和优越的发展空间,从而充分利用国际金融投资者对高科技风险产业投资的丰富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软件基地(园)在各地政府的直接参与重视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各地软件园建设由于缺乏全国性的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又有重复建设之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4 利用好政府采购等产业支持政策。美、印等国软件产业都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采购政策,通过正常经济活动获得政府资金上的支持。中国《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第八章规定了政府采购政策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和重点应用系统,应优先由国内企业承担,在同等性能价格比条件下应优先采用国产软件系统;政府机构购买的软件、涉及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软件,应当采用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但要注意采购的方式,要采用招标等形式避免寻租。

(二)企业

1 通过国际认证取得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能力。CMM可以通过对软件组织软件能力的评价、软件生产过程的评估及改进,提高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和质量,实现软件生产工程化,这是我国软件企业走向世界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软件业和印度相比出口额差别很大,其中原因很多,就企业自身管理而言,我们比印度差的更多。从行业本身角度来看,印度软件行业导入CMM模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71家企业通过了CMM4级和5级评估,其中印度就有24家。通过CMM模式的管理,印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软件开发能力及软件产品的质量,保证了向美国和欧洲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在世界银行对7个软件出口国的比较分析中,从提供软件服务的规模和质量来看,印度名列第一。与此相比,我国软件企业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通过了CMM3级认证,两个通过CMM2级认证。我国的软件开发整体水平是印度10年前的水平,软件生产方式普遍是手工作坊的软件生产过程,处于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混沌状态。实施CMM是软件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是软件业与国际接转的重要举措。

2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利用能力。入世后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一方面促进了软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促进软件进出口的发展。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篇2

2003年8月23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理事和各地方软件行业协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顾问委员会杨天行主任主持。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做了题为“2003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报告。报告显示,2003年中国软件产业整体状况有七个方面: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软件产业总额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提升;软件出口规模不断增长;软件服务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应用软件是软件产品市场的主导力量;软件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软件企业与软件产品认定数量迅速增长。2003年中国软件市场发展七个特点:软件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向优势地区集中;股份制经济、外商及我国港澳台企业占主导地位;嵌入式软件市场发展迅猛;电子政务市场软件投资比例继续增大;信息安全市场快速增长;Linux行业应用市场逐步细化。此外报告预计2004年我国软件市场销售额将达到2100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3%,并提出了2004年软件产业的5个发展趋势:Linux开始进入推广应用的关键时期;软件服务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嵌入式软件的市场不断扩大;软件出口快速增长;软件产品向平台化方向发展、软件开发向构件化方向发展。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胡�山做了协上半年的工作报告,并宣读了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关于表彰全国先进软件行业协会的决定》和《关于表彰全国软件行业协会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共22个协会获得“先进软件行业协会”的荣誉称号,陈辰等25名同志获得“全国软件行业协会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会后,代表们参观了包头软件园、包钢热轧生产线、稀土高新区以及北方重型汽车生产线。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篇3

[论文摘 要] 在我国软件产业总产值占世界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软件发达国家 相比,仍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分析软件强国的发展模式,强调应结合本国的特点,选择出一种更适合中 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之路,立足于本国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树立自己的优势品牌,达到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 的目的。

一、引言

目前,世界上软件产业的几个典型发展模式有美国模式——全面型,既有技术又有市场;爱尔兰模式——由于欧洲语言体系复杂,包括美国的许多出口软件在爱尔兰进行本地化,被称为“欧洲的桥头堡”,爱尔兰当之无愧;日本模式——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印度模式——典型的订单式外包。作为中国软件业来说,如果单纯的只学习某一个国家的模式来发展中国的软件业显然是不可取的。比如分析印度:单纯的“订单式的软件外包”,作为一个产业模式其实并不可取,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它必然会受影响,当然这也是印度移师中国瞄准亚洲市场的一个原因。所以说,印度并不是我们可以效仿的唯一或最好的摹本。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能有效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在这笔者引用一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李明树给出的观点:日本模式加印度模式,目标是美国模式。

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国家在宏观的思路上很明确——工业体系的信息化是建立在我们市场需求基础上,这就给软件业发展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日本模式可以参照;同时,软件很像文化,不可能抛开世界软件发展的大趋势单搞一套,我们也要做些外包,而且通过外包,也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所以,订单式外包的印度模式我们也不应该拒绝。

二、找准定位,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抢占国内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印度与中国软件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发展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印度的经济总量还大大落后于中国,而且国内市场需求较小,只有走软件外包一条路,印度软件业近年来的红火完全依靠的是外包“一枝独秀”。而中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海外同行都在拼命抢食中国市场蛋糕,我们却放手优势资源去和印度拼外包,未免本末倒置。

发展软件外包,这个“外”字是对用户而言,而不是对国外而言。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一提到外包往往是指到海外市场接业务订单,而恰恰是我们理解上的失误,回过头来却发现诸如日本、欧美国家,做软件外包时,不仅要看国外,更看重国内的市场。现在全世界IT巨头们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市场。当中国企业到国外去外包时,一些跨国IT公司正在积极地开发中国的外包业务,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中国企业应更正确地理解“软件外包”,更要注意自己身边的市场。

我国软件具有广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企业改造过程中,国内软件企业大有可为。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策,为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特别是在金融、电信、政府、教育、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将在这些行业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在机械电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化工、汽车等行业应用软件,也形成了行业竞争的新优势。

目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得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软件的需求大而迫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国,同时,我国计算机硬件行业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这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后发优势。另外,我国是世界软件产品需求量较大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软件市场的内在需求大大超过印度。

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以东软的发展实践作例,向希望在软件外包业谋求成功的同行们敲响警钟:“在我们盯着国际市场的时候,不要忘却了比较容易拿到的国内市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发包方!我们在跟随潮流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自己在中国的机会。”

据悉,东软2004年国际软件外包超过3300万美元,位居国内企业之首;但是国际软件外包只占东软营收的10%,东软主营收入的70%来自国内市场的外包,在电信、电力、社保、财政、税务、教育、交通等政府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领域,公司作为国内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领先者的形象和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为公司未来持续长远发展和实施国际化战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中国业务的推动,使东软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东软在中国国内拥有8000多家大型企事业客户,在电信、电力、社保、医疗、企业、网络安全等重要领域具有领先的市场占有率。IAOP(国际外包服务专业人员协会)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球外包100强”排行榜,东软集团不仅名列其中,并且首次进入前25强行列,成为全球25家最优秀的外包提供商中唯一的中国公司。这也是IAOP有史以来评选的全球外包25强名单中首次出现中国公司的名字。从东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正是本着立足国内软件市场,巩固和奠定了自己的外包地位,才有了在国际市场上的软件外包长足发展。

中国有着巨大的软件内需市场,中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发展前景,从产业规模来讲,我们具备了成为软件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无论从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角度还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信息安全的角度,中国软件产业惟有抓住机会,找准定位,加大投入,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勇敢地面对竞争,抢占国内市场,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三、软件外包,学习和掌握大型软件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寻求突破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具有较大潜力的全球外包市场,而且已经成长了一批颇具规模的中国外包企业,在对日软件外包市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对欧美的软件外包市场实现了局部突破,中国正成为迅速崛起的外包新军。

刘积仁坦言,中国软件企业在对美国的外包方面是需要向印度学习,因为印度在欧美市场的外包做的很好;但是日本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做的相当好,印度也会向我们学习。

另一方面,在模式上,也不应认为中国企业一定要学习印度单纯外包的模式。中国的市场给了中国企业做产品、做品牌的机会,外包与自有品牌平衡的机会。因此,中国与印度企业之间,没有绝对的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对抗,只有以市场为准绳,找好自己的优势与定位。

我们的产业在追求速度时,往往会迷失方向。过去一提到印度软件,我们看不起人家的外包工作,现在我们又全面的学习外包。其实,我们应该更努力的找到我们自己的模式。中国数字产品的制造规模,移动通信和互连网的普及,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都给中国的软件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外包也正在从向中国制造的外包,向商业流程的外包,研究与开发的外包,我们有许多使我们的产业形成规模的机会。

我国信息技术的主管部门和国内的许多软件企业,已经对承接外包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形成共识,并且已经积极投身到全球软件外包的主战场。中国软件业业从零起步总产值1992年仅为43.7亿元,2000年为593亿元,到2006年已上升到4800亿元,占世界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得到提高,对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追溯 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承接软件外包是中国软件业向国际化进军的重要途径。

国家也对软件产业扩大承接欧美外包给予了更大的扶持。科技部火炬中心宣布实施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简称 COSEP),并且表示将重点支持 100家对欧美出口软件的企业。

据了解, 2004年国内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东软集团在日本和欧美两大外包市场上均获成功,外包合同额达到了 3500万美元。日前的2005-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4.3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5.4%;其中,东软集团以1.01亿美元的外包收入,61.1%的增长率,7.1%的市场份额,继续稳坐中国外包第一的宝座,同时东软集团成为中国第一个软件外包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软件企业。而凭借软件本地化起家的北京文思创新和博彦科技公司,在美国外包市场率先获得突破, 2006年文思创新的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美元,博彦科技的营业额业达到 3500万美元。

但是目前中国承接的软件外包项目仍然集中在日本市场,在欧美高端外包市场由于印度和爱尔兰等国较强的外包能力,中国企业还没有能实现大规模的突破。破解欧美软件外包市场困局的任务,我国从事软件本地化服务的软件公司将大有可为。这些本土的本地化公司 10多年来一直在为美国大型软件公司提供软件本地化服务,长期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得到美国客户的信任和长期合作,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完全有能力从美国市场承接更多的软件外包服务。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篇4

[关键词]软件产业;多元化;创新;模式

一、我国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意义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当前软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科技制高点的关键领域,我国在“十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近年又进一步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对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扶持和发展软件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参与全球化竞争所必须占领的战略制高点。从软件产业自身发展层面上,软件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微能耗、高就业”的产业是本世纪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软件产业不但自身能形成庞大规模,拉升国民经济指数,而且也能大幅度提高国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随着信息经济的深入发展,软件产业将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从软件产业对其他行业的辐射拉动效应层面上,发展软件产业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发展和对传统制造业的辐射作用,软件产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第一、二、三产业)都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和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都对软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措施和目标,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基础软件、中间件、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培育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增强软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政府正通过鼓励和优惠政策积极地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软件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缺少核心技术,盈利能力薄弱

近年来,尽管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软件产业链初步形成,但软件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2.5%,低于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目前软件市场中,基础软件、平台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等重要领域,国外软件产品占据2/3的国内市场。Microsoft、IBM、Oracle、SAP等大型跨国企业依然占据我国金融、电力、电信等高端软件市场,并通过本地化策略加紧对中低端市场的渗透,进一步挤压国内软件企业的生存空间。国内软件企业由于缺乏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无力进入产业价值链上游,主要集中在产业价值链低端,产品多为竞争激烈的应用软件和外包软件,只能在价值链的下游参与有限的利益分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摄取了价值链中的大部分利润。以美国为例,其产品型的软件企业的利润率超过了50%,软件服务业利润率可达40%;而中国软件企业盈利能力薄弱,平均利润率仅7—8%,严重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的积累和再循环能力。

2.软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管理落后,缺乏竞争力

我国的软件企业大多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由于生产企业管理模式不够成熟,业务流程不够完善且不断变化,导致对软件需求的不规范性,最终形成以大量“手工作坊式”中小软件企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大多数软件企业主要靠关系拿项目,忽视软件质量和技术创新,导致软件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开发、软件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我国软件企业约有15000多家,而上市公司尚不足50家。软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软件企业平均人数不足100人,上千人的企业不足100家,而达5000人的企业甚至不足10家。软件业务年收入规模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20余家,而软件业务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仅有华为、中兴等寥寥数家,而这样的规模在国外仅可算作中型软件企业。“小而散”的产业分布状态,使软件产业链缺乏核心和依托,软件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缺乏国际竞争力。

3、软件产业布局中行业集中度低,软件园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

近年来,发展软件外包与服务成为经济热点,许多地方政府在学习印度模式的口号下,多采用先期进行硬件投资,再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建立了众多的软件园区,园区之间相互争夺有限的企业资源。目前,全国仅部级软件园就超过47家,各地还有省一级、市一级的软件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软件园区总数超过200家,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软件园区的整体质量水平则呈下降趋势。软件园区域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资源浪费,各地软件园相互争夺企业入园争相压价,使得入园企业也良莠不齐,各地软件园的后续发展乏力。

4.软件产业投资环境欠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依然严峻

软件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如资本金数额较低、技术知识作价困难、无形资产占净资产比重大、产品前期研发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使得绝大多数中小软件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同时,中小软件企业一般又达不到我国现有资本市场融资的条件规定,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此外,风险投资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必要的规范,加上我国软件企业管理不够规范、财务运作不透明等原因加大了风险系数,要争取风险资金也困难重重。国内软件市场长期以来盗版横行,软件产业发展的环境恶劣,不仅面临跨国软件公司知识产权诉讼的巨大压力,同时国内不少创新型软件公司也因为软件盗版而放弃创新产品开发,转向利用现有工具、组件、平台进行组装开发,因此,国内软件企业的利润普遍不高,大大挫伤了软件企业的积极性。

5.软件人才结构失衡,高端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的软件人才主要依靠高等院校培养,并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这就造成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高端和低端软件人才相对缺乏,中端人才居多的“橄榄型”结构,特别是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软件人才,这是阻碍我国软件产业升级和走向国际化的主要瓶颈。由于我国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脱节,造成高校教育模式过多地重视理论知识教育,不注重培养软件人才的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差,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完整,造成很多高校毕业生同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一样只会从事软件编码工作。而对于高端软件人才的培养除了需要扎实的高校理论知识的教育外,更需要长期的软件行业从业经验,我国软件行业发展近20年,也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但是由于国内中小软件企业普遍缺乏对人才的尊重,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致使本来就短缺的高端人才大量地“流失”到国外或进入外资企业之中。 转贴于

三、我国软件产业应建立多元化创新发展模式

1.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从国际软件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目前得到公认的产业发展模式有美国模式、印度模式、日本模式和爱尔兰模式。美国软件产业模式的成功就在于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市场与技术的联袂,以渐进的方式成长起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我国工业经济体系完整,产业门类齐全,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虽然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但发展速度较快,与美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背景有很多相似点。我国制造业大国的背景,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学习借鉴美国模式,政府应加强产业引导、政策激励、平台服务和市场培育,形成市场需求带动软件技术进步,软件技术进步促进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印度软件产业最大的优势是软件工程化、规范化,学习印度模式对我国大批中小软件企业走出“作坊式”经营模式,从而提升软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有很大帮助。另外,在嵌入式软件产业领域应当学习日本模式,利用电子、电气、汽车产业的技术优势不断推进嵌入式软件技术在传统行业的渗透和扩散,提升传统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效率,在信息家电、智能导航、移动通讯等智能化的产品开发上形成独特优势。因此,从长期看,三种模式在中国都有发展的基础,我们应当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走多元化创新发展之路。

2.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有机融入全球软件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目前全球软件产业正在经历一个价值链重构和产业转移的过程,加上互联网技术的颠覆式创新将以个人计算为中心的应用模式转变为以网络计算为中心的模式,为我国软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源代码软件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软件产业的“游戏规则”,为我国建立一个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链提供了有利条件。政府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政策引导、政策优惠、服务保障和鼓励创新等方式来主导软件产业的发展,扶持基础软件的研发和商品化,扶持建立大型软件企业,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软件企业族群,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彼此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使软件产业链中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环节顺畅地链接起来。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加快融入全球软件产业链,并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向产业链上游运动。此外,跨国软件企业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内软件企业只有与跨国企业在平等互惠基础上加强合作,才能实现自身更快的发展。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篇5

【关键词】软件外包;发展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1 ̄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1.5万亿元,约占GDP比重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而电子信息产业收入中,软件外包业的增长尤为突出。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软件业收入增长29.8%,其中软件外包业收入增长超过100%,远超过其他传统软件产品增速。近年来,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得到的长足发展。但与印度、爱尔兰等世界软件外包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在其他强国的重压之下,提升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所谓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提供给一个产业快速持续改善和创新的环境,并使他能摆脱国际竞争对手纠缠的能力。他在该理论中着重讨论了特定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并指出竞争优势由四项关键因素决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公司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这四项关键要素形成了一个“钻石模型”,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或产业环节能否成功。另外,波特指出,政府和机遇作为两个辅助因素也影响着上述四个因素,同样对一国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波特强调,钻石体系中的各个关键要素都是相互依赖的,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

2.我国软件外包的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是否具备竞争优势?这可以从“钻石模型”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2.1生产要素

软件外包所涉及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外部资金、研究及培训机构和语言文化等方面,人力资源是软件外包发展的首要生产要素。我国众多的科研院所、大批高质量的海外留学人员、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质优价廉的人力成本、凭借风险资本而创业的软件企业、我国独有的日汉语言文化优势等均是我国软件外包发展的高级或专门性生产要素。

2.2需求条件

软件内需市场的繁荣能够促进软件企业提高自身能力,改善服务质量,带动和提升软件外包业的竞争实力。这主要显示在六个方面: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国内市场需求多样化、国内客户的挑剔和高要求、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传导的需求国际化、通过ICT产品传导的需求国际化以及动机性的跨国客户。

2.3相关支持性产业

一个软件公司的竞争优势不仅由公司内部决定,而且来源于公司的外部。我国庞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为我国发展嵌入式软件系统提供空间;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的研发投资以及优良的通信业基础和相关服务业基础为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提供相关支持。

2.4公司战略、企业机构和同业竞争

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很多软件外包企业已开始有规划、有步骤的扩大公司规模,转换公司经营方式并发展迅速。

2.5机会与政府

机会与政府是“钻石模型”中两个辅助因素。

3.提升我国软件外包竞争优势的策略

3.1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要明确国内各承接城市的发展定位。国家相关部门应针对各个城市的不同要素差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引导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强力打击盗版行为,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提升发包企业对我国法律制度的信任度。

3.2改善软件人才培养方式

要从教育内容,培养方式以及培训机构等几个方面创新和完善人才培训方式。教育内容上要注重学生软件开发思维的培养,可根据学生能力尽量使用英语原版教材,使学生能熟练掌握IT专业技术英语。在培养方式方面,可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联合等形式,提高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开发配合能力。从培训机构上看,应争取从高校培训到职业培训,再到软件企业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组成一个软件人才培养梯队。

以培养机构梯队形成软件人才供给梯队,满足软件人才市场的各种需要。

3.3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据自身能力和经营特点,通过并购、新建等模式扩大自身规模,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4完善产业外部环境

要加强软件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使软件产业基地成为最适合开发和出口的区域。促使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推进软件产业基地的创新水平。

3.5协助开拓软件外包市场

开拓外包市场不单指海外市场,应该国内外市场并重。巨大的内需市场是我国发展软件外包的一大独有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中国企业改变外包即国际外包的错误观念,积极培育国内发包市场。而在海外外包市场的开发上,则要注意稳固日韩市场、开拓欧美市场。

4.结束语

目前,中国的软件外包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在规模上仍不具有明显竞争力,与印度等国相比还有差距。软件属于规模性行业,没有大规模就无力承担较大的项目,规模效应是软件外包企业接单的决定因素。很多国内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员接收大的项目,导致项目被迫放弃。因此,要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构建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的促进作用,推动企业合作和产业联合;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发挥区域聚集效应。 [科]

【参考文献】

[1]软件与服务外包业获政策提振税收优惠可期增长超过[J].信息系统工程,2009,(05):123.

[2]王惠芳.江苏:优先率先科学发展软件产业-访江苏省信息产业厅厅长谢正义[N].中国电子报,2008-09-19.

[3]屠瑞奋.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新趋势与对策路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71-75.

[4]赵玉阁.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8,(05):68-69.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篇6

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信息化不断普及,全球范围内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梯次转移日趋明显,为我国软件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挥,软件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焦点和各国竞相发展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软件产业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确保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从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入手,突出强调了大力支持民族软件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软件服务业,提升和增强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软件产业“十五”回顾――有得亦有失,冷静“热”思考

“十五”期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骨干企业和产业环境都有了长足进步,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软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出口额快速增长,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十五”末期,软件销售收入达到39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5.7%;软件出口为35.9亿美元,增长近9倍;软件从业人员超过90万人。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信息安全软件及办公套件等,并在电子政务建设和行业信息化推进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软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十五”末通过CMM3以上评估企业已达237家,并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我国软件企业逐渐具备了和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我国软件产业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国家将软件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务院18号和47号文件等很多扶持政策,软件正版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市场规范和人才保障逐步加强。

《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冷静客观分析和评价。据分析,我国软件产业整体规模偏低,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仅为10%,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仅为6%,与我国电子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当前,我国软件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06年规模最大的前10家企业软件收入不足100亿美元,相比微软、Oracle等跨国公司,仍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基本处于中下游环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特别是系统、平台等基础软件的开发能力较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的意识仍有待加强。软件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还需完善,高端复合型的软件人才相对匮乏,配套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薄弱,投融资瓶颈依然突出,市场环境仍需完善,软件正版化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还需加大。

二、软件产业面临形势――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产业环境

为了更好引导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从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产业环境三方面分析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技术发展趋势――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体系化

我国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网络的广泛普及,对软件技术和产品提出了更多需求。软件技术正朝着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软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将促进和带动软件和软件服务的发展。其中,软件产品网络化将改变应用与技术模式,新一代软件将基本以网络为中心来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高可信技术将大大提高软件产品的可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网络技术应用的关键;服务化趋势使各种软件产品以服务的方式向用户提供,这将极大地改变软件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进而影响软件产业的格局;工程化趋势推动复用技术和构件技术发展,降低了软件开发的复杂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体系化趋势促使软件平台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一体化趋势明显,软件的竞争逐渐发展成软件平台体系竞争,软件平台体系将成为网络环境下各种应用的支持基础。

(二)市场需求分析――软件服务业规模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主导地位

软件服务业正日益成为软件产业发展中新的增长引擎。全球软件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2%左右,到2010年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48万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主导地位。“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软件服务业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在软件产业中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同时由于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嵌入式软件也会有相对较快增长。

(三)产业发展面临环境――足够市场空间,巨大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制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将为软件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软件产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但我国软件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核心竞争力不足,外资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进入中国市场力度,这对规模、技术、资金和管理都略显不足的国内软件企业,将是巨大挑战。

三、软件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六措施,七重点,四目标

我国软件产业将在“十五”时期发展基础上,通过采取六方面具体政策措施,确定七大发展重点,实现四大目标,为加快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

(一)发展思路――做大规模,提升能力、优化结构和完善环境

在客观分析我国软件产业面临形势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现状,《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确立了从壮大产业规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产业环境四方面入手,实现软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发展思路。

加强产用结合,做大产业规模。目前,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仍然偏小,缺乏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壮大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一要充分利用国内信息化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的市场,提高国内软件市场的占有率,以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巨大需求拉动自主软件产品和系统研发,以用立业,培育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同时,要从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高度出发,积极采购国产软件。二要扩大出口额,加速软件产业国际化进程,要鼓励软件企业利用软件外包等各种形式“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促进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我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十一五”期间以产业创新体系、核心基础软件研发、服务和人才保障等环节为突破口,增强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要通过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展与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二要集中力量支持核心基础软件的研发,提升具有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和应用系统研发水平。三要通过建立公共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测试平台,培养高层次的软件人才,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服务和人才保障。

健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当前我国软件产业链发展很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规划提出一要加大力度建立从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各类应用软件到软件服务的国产软件产业链,重点支持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二要抓住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的机遇,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三要加快软件技术产品化和市场化进程,形成完善的软件技术成果转化机制。

完善发展环境,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了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从加强产业政策法制化建设入手,要继续完善和落实各项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投融资体制、政府采购法、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等为产业发展提供健全、规范的软件市场环境,确保软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市场调研、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人才规模

根据对全球软件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将在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提出了由市场发展目标、结构调整目标、技术创新目标和人才队伍规模目标等四大具体目标组成的产业发展目标体系。

市场发展目标。主要选择了和市场规模紧密相关的几个指标,突出了增长速度、销售额和出口额三个方面的定量指标,强调进一步把产业做大。根据“十五”末期的统计分析看,“十五”末软件销售收入已达39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5.7%,软件出口为35.9亿美元,增长近9倍。通过努力,“十一五”期间,软件与软件服务业国内市场销售额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是可能的,据此推算2010年销售额将突破10000亿元大关,软件产业出口将超过100亿美元。

结构调整目标。在充分考虑我国现有软件企业的市场规模、技术能力、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基础上,并结合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预计软件服务业在软件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将大幅提升。未来五年,要进一步把产业做强,培育更多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和规模效应的软件骨干企业和著名品牌。“十五”末,我国通过CMM5/CMMI5评估的企业达29家,并出现了超100亿元的企业。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形成若干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

技术创新目标。为落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结合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对创新能力在软件产业发展中的定位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在基础软件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操作系统、中间件和信息安全等的关键技术,并与国内外主流支撑软件相匹配,做强国产软件产业,国产软件和软件服务要占到国内市场65%以上。

人才队伍规模目标。人才队伍的培养是我国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十五期间,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年平均增速约为25%,2005年我国软件从业人员已达90万,在未来5年内从业人员将达到230万人左右。

四、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各软件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根据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确定了七大发展重点。这些发展重点是经过严格、科学程序确定下来的,是发展思路的进一步落实和体现,也是增强规划可操作性的重要举措。

(一)基础软件――提升成熟度和实用性

基础软件属于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技术难度和投资强度大,附加值高,是全球软件产业竞争的焦点,关键技术和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我国基础软件产业是产业发展的“软肋”,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因此,规划将其作为“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提出要集中力量,加大投资力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核心关键技术,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和开发环境及其他基础类工具软件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提升国产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和实用性。

(二)信息安全软件――建立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当前流氓软件、恶意软件的威胁日趋突出,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对各类安全软件的需求不断扩大。规划强调我国要全面发展信息安全软件,研制信息安全高端产品和安全基础软件产品,发展已有一定优势的防火墙、防病毒和入侵检测等信息安全软件,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我国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三)行业应用软件――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我国正加快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各行各业对应用软件需求较大,软件产品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方面我国有较大优势,规划提出要重点在信息化需求比较迫切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电子制造和农村信息化、城市及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远程教育等领域,大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并稳步提高行业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为我国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四)嵌入式软件――研发开发平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嵌入式软件因制造业升级、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业务的推动与普及,成为软件产业增长的一个热点。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对于嵌入式软件有很大需求,嵌入式软件与传统产业结合日益紧密,规划将其作为发展重点,提出要积极研发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我国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嵌入式软件产业整体跨越式发展。

(五)软件服务――建设公共支撑平台,健全保护体系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日趋明显,软件服务业的增速加快,我国的软件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软件服务业在软件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高,面向跨国公司和传统行业的软件服务外包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软件服务业,为其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要重点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体系,要大力培育服务外包国家品牌、服务外包人才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

(六)数字内容处理――发展国产动漫和游戏软件产品

我国游戏产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拉动了通信、出版、媒体等产业的发展,包括动漫和游戏软件等在内的数字内容产业已成为我国软件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软件是文化的延伸,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健康向上的国产动漫和游戏软件产品,融合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

(七)智能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向智能化、人性化发展

我国在智能中文信息处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印刷体、手写汉字识别、中文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和中文信息搜索等方面有很好的技术积累,已开发出了一批实用的软件产品。规划强调要着重促进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向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保持领先优势,提高智能中文信息处理软件的产业竞争力。

五、软件产业政策措施――宏观指导性、实际可操作性

针对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为将规划落到实处,《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坚持科学化、透明化的政府管理理念,从产业政策完善、融资机制建立、人才培养、部门资源整合、标准建设和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既具有宏观指导性,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一要完善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提出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和47号文件,力争出台促进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和信息技术应用条例等的有关法律法规。二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三要整合部门资源,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相对完整的国内软件产业链。四要加强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软件人才。五要完善软件标准体系,逐渐掌握标准制订和执行的主动权。六要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开放、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篇7

关键词:软件外包;问题;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王迎,女,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8-0028-04

所谓软件外包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他们的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之目的。众所周知,软件开发成本中70%是人力资源成本,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将有效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所以,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大多通过软件外包的形式来降低其成本,这也为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市场也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主要部分。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要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国际化已成为一条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在国际软件价值链中,无论资金还是对核心技术的把握都比较薄弱。无法与国外大的软件企业抗衡。那么,在当前我国软件业竞争力不强、自有品牌少的情况下,要开拓国际市场,外包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因此,在政府扶持重点领域突破的同时,国内企业可以选择将软件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环节做为切入点,由低端做起,通过要素积累或技术创新等,形成竞争力优势后,在价值链中不断攀升。

一、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2001-2006年,我国软件外包出口额高速增长,由2001年的1.8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4.3亿美元。赛迪顾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0.6%,未来5年将以3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美元。软件外包业务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1000亿美元,就市场划分而言,全球软件外包的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占40%,日本占10%。美国市场主要被印度所垄断,而欧洲市场则被爱尔兰垄断。中国则主要面向日韩市场,2007年日韩市场占我国软件外包总体市场规模的51.8%,与2006年相比,以32.2%的增速稳步增长。在过去的10年中,日韩市场为我国软件外包市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日本离岸服务业进入稳定发展期,2007-2012年间,来自日韩市场的业务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复合增长率为27.2%。

虽然国内的软件外包企业进入欧美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2007年,来自欧美地区的业务继续快速增长,同比增长60.6%。据IDC预计,未来5年来自欧美市场的外包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4.7%,是各地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二、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发展的原因分析

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看。从需求方面看,在当今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国际企业会依据全球产业价值链理论,将产品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生产分布到不同国家和地区,自己则只需生产核心环节,以便降低成本,优化生产环节,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国际企业的这一做法为我们承接软件外包提供了充足的市场。当然,这些选择外包模式的国际企业在进行外包承接地选择时也会考虑诸多因素。

第一,软件外包企业会选择低成本、高质量的地区来承接其外包业务。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公司都是为了降低成本而进行软件服务外包的。在那些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合并经营以及降低基础设施、培训和管理的费用等都可以降低成本,尤其是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据报道,美国GEIS公司由于将业务离岸外包,每年可节约3亿美元以上的成本。成本降低使价格降低,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与高成本地区相比,低成本地区可提供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雇员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峰值负荷业务,还可以强化服务质量。降低成本说是国际企业在进行外包承接地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二,作为选择外包承接地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基础设施的质量,其中具有成本效率的、可靠的电信和电力供应尤其重要(UNCTAD和RBSC,2004)。

第三,稳定的经济和政治环境、法律和管制框架等社会软环境也是选择外包承接地的重要因素。

第四,对软件外包项目来说,企业在选择外包承接地时会特别重视技能的可获得性。一般地,受过良好的中、高等教育的IT熟练人员的供给是很重要的。对IT外包来讲,还要求有大学和有活力的IT集群存在。

以上几方面因素,主要是根据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吸引IT服务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主要区位决定因素。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已具备了承接软件外包产业的能力,比如有熟练的员工、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软件产业集群和信息通讯技术基础设施以及足够大的国内需求市场。

三、我国发展软件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

第一,结构性缺陷。我国软件外包发展迅猛,但由于IT产业存在着结构性缺陷阻碍了我国软件外包的发展。我国的软件外包业务年收入尽管在增加,但仍不及印度年收入的一半。推动收入增加的因素来自国内需求,而且我国新兴的软件外包业务只占到全行业总收入的10%;在外包业务的总收入中,又有65%是日本客户提供的低价值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业务,而非利润丰厚的软件设计外包业务。

第二,行业分散,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抗风险能力差,软件外包的经验欠缺,而且管理过于粗放,国际竞争力差。据统计,中国最大的30家软件企业中只有6家获得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一种通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原则TQM衡量软件开发水平的标准框架体系,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CMM标准由软件工程研究院制定,分5个级别,第5级是最高级别。)4级或5级水平认证,而印度最大的30家软件企业则已全部达到这一水平。国际认证还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27001/BS7799)认证、IT服务管理认证(ISO2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认证(SAS70)。

第三,软件人才严重缺乏。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首先,人才的缺乏表现为数量不足。2007年,中国有各类科技人员3500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一位,而软件开发人员只有大约80万人。从2007年的招聘情况也可看出,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都有很多招聘职位,人才需求很大。尤其是软件测试工程师,继2006年的短缺之后,2007年仍然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其次,人才的缺乏表现为人才结构失衡。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三类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软件工程师)、熟练的程序员(软件蓝领)。这三类人才由高到低的人才结构应呈“金字塔”型。然而我国近80万的软件从业人员中,专业人才约有50万人(其中高级人才10万人,中级人才25万人,初级人才15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应为1:4:7。所以,中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

四、促进我国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政策支持,突显优势

软件业将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战略性软件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在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产业形成的关键要素(人才、资金)的供给、相关法律环境的制定、空间环境的建设、市场基础的形成、行业组织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做很多工作。近两年,国家已明确了“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业升级”的总体战略定位。“十一五”规划首先明确提出: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等,通过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科技兴贸“十一五”规划》、《高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也都明确要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出口的相关政策,并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软件外包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一是鼓励软件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对符合条件且取得行业国际认证的软件外包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其国际认证的维护和升级,力争促进700家企业取得CMM3级认证,300家企业取得CMM5级认证。二是为软件外包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贷款和相关服务。国家开发银行与商务部合作,为符合条件的软件外包企业采购设备、建设办公设施、开展软件外包业务、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等提供政策性贷款,为符合条件的软件外包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及相关担保服务,并协助外包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三是支持软件外包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承接国际(离岸)软件外包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二)软件企业要实行国际化战略,注重质量

我国软件产业在过去20年中一直定位在国内市场,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市场非常有限。因此,中国的软件产业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将软件外包作为国际化发展战略,注重引进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实现软件服务国际化和质量认证国际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灵活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同时强化质量和服务意识,重视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国产优秀软件“外语化”,再以良好的性价比推销给国外市场,从而进军国际市场,以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和出口收入,最终把整个软件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业水平都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上去。

(三)构建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业发展模式

从全球产业价值链构成来看,软件以及服务的生产过程,无需物流过程,主要依赖通讯与基础设施,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所以更容易实现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通常是高端流程部分(比如产品概念、框架以及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等)由发达国家控制,低端部分交给低成本国家生产,并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销售。从全球产业格局看,这样的分工是高效的,降低了生产的总成本,提高了资源运用效率。但是,对于代工国家来说,主要的分工一旦固化是危险的,明确的分工体系向知识领域延伸,发达国家与代工国家分别位于产业链的上游与下游,代工国家很难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从而形成对发达国家技术体系的严重依赖。

印度在建立国内软件和服务业方面是成功的。与之相比,同属亚洲地区的中国在发展状况、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在软件产业的发展上却存在很大差异。印度的软件出口主要是为美国软件公司进行加工,而加工者一般不拥有最终的软件产品和知识产权,因此,这种软件出口不是产品和知识产权的出口而是软件劳务的出口。这样的成功很难摆脱其依附型经济的特点。因此,中国在选择本国软件业发展模式时应避免印度的局限性,更加注重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当今的软件外包不再只是以单纯降低人力成本为目的,而是向打造新产品和构建新技能发展。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因此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鼓励自主创新,树立品牌意识,培育本土完整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以构建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做为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根本方向与出路,外包模式只是作为必要的补充。

(四)注重人才培养,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

高等教育是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近几年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在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的10年间,全国计算机专业规模迅速扩大,先后有360余所本科院校增设了计算机本科专业,使得设置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院校达到500余所,占全国670余所本科院校的75%,并使计算机专业在单个专业的设点数和单个专业的在校生总人数方面都位居全国本科专业之首。2005年底,全国还试办了35所软件学院和35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但由于高等教育周期长、课程更新慢、偏于理论、实践不足等问题,导致我国现有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不能适应软件技术变化快、实用性要求高的特点。国家每年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少,但能适应专业岗位需求的人才不多。这就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加强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问题。

同时,由于我国软件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程序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人员,软件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的数量非常匮乏,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因素是人才流失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美国硅谷的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在现有的7000家左右高技术公司中,有近2000家是由华商创办或管理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达40多万人,而学成后真正归国者仅为1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2/3的留学人员流失到了国外。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中高级软件人才回国。

此外,我国的地理、语言优势,使我国承接了日本软件外包的主要业务,成为日本软件外包的主要接包国。但为使我国扩大欧美软件外包业务,分散市场份额,我们应该克服语言障碍,提高软件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这既需要高校加强学生的英语教育,还需要各软件公司、相关组织机构加强对本公司、本行业人员的英语培训。

发展软件出口外包业务,不仅可以促进中国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留住本国的软件人才,增加外汇收入,而且还可以在外包中吸收国外大型软件开发的组织经验,提高技术开发水平。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大量的中低层智力资源,积累技术和资金,从而为解决就业问题、提高软件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找到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 华晓红.“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热点问题[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子先.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7,(12).

[3] 方慧.印度软件业外包服务模式的成因、效果及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篇8

内外并重

国资委企业、地方国企等大企业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外包方式与跨国公司也有很多不同,中软国际正在积极推动国内500强企业把IT业务外包出来。

孙定: 全球金融危机给软件服务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注意到中软国际也做出了一些战略调整。您怎么看当前软件服务业的机遇与挑战?

陈宇红: 去年,在《计算机世界》报主办的IT两会上,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即危机带来的更多的是机会,至今我仍坚持自己的判断。

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产业界比较迷茫,很难估计危机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大家都放慢了发展步伐。目前,影响可以明确估计出来,我认为,危机对软件服务产业的影响是积极与正面的。

中软国际有两大业务: 一是解决方案,主要针对国内的内需市场。虽然还存在竞争加剧、中小企业发展陷入困境等不利因素,但内需市场呈现扩张趋势,市场容量扩大。

另一大业务是外包,主要针对跨国公司。现在,跨国公司降价的幅度与空间已经确定,外包的市场容量也在增加,形势日趋明朗。

危机使跨国公司为了缩减成本而增加外包量,美国市场出现超千万美元的大订单,而以前只有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小。现在,我们是微软全球第七大核心供应商,前6家都是印度公司,这使我们有机会得到这样的大单。

这种国际、国内并重的市场布局具有明显优势,当外包市场不好时,国内的解决方案业务可以作为支撑,反过来也一样,这样企业生存就不会出现问题。

孙定: 您说得很对。现在国内内需市场需求确实很大。但是,国内企业是否有足够强的外包意识?不久前公布的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显示,入围企业门槛已经达到100多亿元,这些规模企业是否有意愿将业务外包?

陈宇红: 国资委企业、地方国企等大企业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外包方式与跨国公司有很多不同,包括我本人也在积极推动这些国内500强企业把IT业务外包出来。外包是个必然趋势,中国企业不可能逃出这个定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现在,中国500强企业的入围门槛是100亿元,而国内大型软件服务公司的规模只有几十亿元。一个100亿元公司对IT的需求有多大,这很难想像。我想,未来两者之间应该是共赢的关系,IT服务供应商自身能力必须要强,否则,即使企业将业务外包出来了,也会因为供应商提交服务的能力不够强而出现反复。

面向国内市场的外包业务,我们可能首先从成熟的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开始,外包的前提是企业要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必须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越成熟的行业,外包的可能性越大。

国情市场是主战场

有一类公司的规模不算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称其为国情市场。这些市场的国情特色非常鲜明,这将是我们的主要战场。

孙定: 中国内需市场有很强的独特性,有些行业是国外IT公司难以切入的,比如政府,这些行业必须要靠本土IT服务公司慢慢开拓。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陈宇红: 确实如此。中国市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银行、电信等大公司,他们更多借鉴国外同类企业的成熟经验,需要我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另一类公司的规模不算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称其为国情市场。

因为鲜明的国情特色,国外公司不太重视这个市场,比如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政府相关的行业等,这将是我们的主要战场。

在这个市场上,中软国际也在探索一些新的发展模式,其中之一就是与甲方成立合资公司,这也是宝信软件、一汽启明的模式。在中软国际很有优势的烟草行业,我们与合作伙伴成立了一些合资或控股公司,既有部级的公司,也有重要省份的烟叶公司。目前,中软国际服务于烟草行业的团队已经上千人,但空间仍旧很大。每年中国烟草行业的IT总投资大约为30亿元,我们的份额还不到10%,如果能够占到1/3的市场份额,营收将翻几番。

孙定:中软国际有一个“根植中国、服务全球”的目标,在这两个市场,中软国际有哪些具体举措?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怎么实现互动发展?

陈宇红:“新客户,新服务,新模式”,这是我们今年的发展方针。在客户方面,我们确实有一些很有优势的行业,并且也做到了行业的领导者,但是,我们在这些行业的拓展却碰到了天花板。因此,我们要积极拓展新行业与新客户。在服务方面,原来可能只为银行提供解决方案服务,现在也做银行外包业务,这就是“新服务”。

未来,我们要继续建立、巩固、提升市场地位,当然前提是弄清楚自己现在的地位。只有确保自己在牌桌上,然后才是玩得好不好的问题。目前,中软国际在政府解决方案领域排名前3位,在银行的一些细分领域,比如支付方面也是前3名。外包业务方面,欧美业务我们排名第一,欧美与日本业务加起来的综合外包排名是第五。

中软国际的另一个布局,是培训业务,包括卓越培训中心(ETC)及计算机培训中心。最初,这块业务被作为人力资源供应链条上的一环,解决我们自己的服务外包人力资源问题。今天,培训业务已经成为中软国际一块独立的业务,目标是达到上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现在,国家共有2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我们的目标是将培训业务深入到其中2/3的城市。

今年,中软国际整体上都属于“过冬期”。一方面,营业收入要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纯利润并不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标。未来一年半将是中软国际的“磨刀期”。

中软国际董事总经理陈宇红

修炼内功

一个服务型公司未来的价值就在于其市场地位,而大规模、丰富的服务目录是企业价值的基础。

孙定: 您说的“磨刀期”很有意思。在这段时期里,中软国际都做了哪些工作以修炼内功?

陈宇红: “磨刀”其实就是解决企业的基本管理问题,这也是我们应对危机而提出精细管理原则的重要体现。过去5年,中软国际完成了13个收购案,包括湖南创智、北京正辰,以及和勤环球资源公司等。公司规模从200人发展到6000人,销售收入从4000万元发展到10亿元,利润则从800多万元做到近1亿元。我们面临着非常重的整合、消化任务。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能单凭领导人的魅力来管理,必须要把人与制度相结合,实现科学管理。

我们引进了印度名为Service Execution Management的系统,用于单个项目的成本核算。半产品服务、定制开发服务、人员派遣服务等,直接成本率各不相同,每个项目的提交与交付是否按期,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成本控制如何,直接成本率如何,该如何对项目进行管理?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SEM系统解决。目前,集团内已经有3000人用上了这个系统,未来将普及到全集团。

今年我们还要上人力资源系统,已经请咨询公司提供前期的咨询服务了,年底将上软件。过去我们强调人的创造力,现在更强调组织的创造力和活力,组织的创造力将通过HR系统实现。总体来看,2008年~2009年是调整年,我们要坚定原有的战略布局,同时要着力解决企业内部问题。未来3年中软国际能以什么样的速度成长,都将取决于现在奠定的基础。

孙定: 如果把目光投向未来,中国软件服务业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中软国际又将如何实现发展上的突破?

陈宇红: 我们提出了创新(Innovative)、互动(Interactive)、整合(Integrative)的3I模式,要在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展开商业活动的互动,发现机会,发掘市场潜力。

我认为,一个服务型公司未来的价值就在于其市场地位,而大规模、丰富的服务目录是企业价值的基础。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力资源的规模。过去两年,软件服务业发展很快。目前,国内大约有50家上市的软件企业,其中,超过3000人的公司有十多家,约20家企业的利润超过亿元人民币。

当前的危机给行业并购提供了更多机会,资本市场也非常活跃,使大企业的诞生成为可能。我预计,未来2年~3年里,中国会出现2家~3家规模上万人的软件公司。如果我们成为一家万人软件企业,按照单人产出20万元计算的话,一年的营收就是20亿元。

另一方面,是企业提供服务目录的丰富性。无论是ITO还是BPO,都是相应的服务目录,包括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桌面维护等,未来软件服务业甚至可能向上游的IC业拓展。服务目录越丰富,意味着企业越能提供具备全球提交能力的全方位外包服务,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因此,丰富的服务目录和规模是奠定一个企业市场地位的关键。

采访手记

实力决定信心

“未来3年~5年里,机会不是问题,IT服务的供应是问题。”

“金融危机是助推器,机会比挑战大。”

“我个人对外包市场很乐观,但又急不得,只能做好准备,争取在3年~5年里发展成为一家万人规模的公司。”

短短一个小时的总编对话,陈宇红用不同的话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对中国软件外包的信心,对中软国际未来发展的信心。

今年,毕马威与IDC先后发表了两份报告,表达了对崛起的中国软件外包业务的关注。毕马威的报告叫做《晨曦初现―中国在全球外包服务中的新角色》; IDC了《中国服务外包崛起》白皮书,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中国软件外包的“六小龙”,中软国际是六小龙之一。

面对这两份力捧中国软件外包的报告,陈宇红感慨很深: 中国的外包业务走过10年,才作为一股新兴势力被分析机构和国际市场重视,幸运的是,中国外包崛起时,中软国际是站在起跑线上的队员之一。

虽然已经坐在了牌桌上,陈宇红仍然关心能不能把牌打好,“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做大做强,核心都要回到自身的能力,这是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循环。”因此,扩大规模,丰富服务种类,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工作,是当前中软国际发展的重中之重。(文/陈淑娟)

总裁感悟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作为企业的掌舵者,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危机刚来时,陈宇红就提出了企业应对危机的三项原则: 扎根客户、精耕细作; 打牢营盘、精细管理; 厚积致远、精准设计。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创新与客户合作的模式,同时解决企业的基本管理问题,抓住时机扩大规模。

中软国际总结出企业生存发展的“III 模型”,即创新(Innovative)、互动(Interactive)、整合(Integrative)。面对跨国企业降低咨询费用等竞争策略的改变,中软国际也加强了自己的咨询服务,提供ERP级的咨询,以垂直行业咨询驱动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业务。创新是保证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中软国际将以规模化和技术复用保障企业的生存。在人才上,继续发展自己的培训业务,为培养、招募及储备专业IT人才提供保障,确保企业人才供应链。

上一篇:政务服务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下一篇:风险管理的原则范文